在因“通俄門”辭職的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弗林離開一周後,該職位的新人選終於敲定。
又是一位軍人,美國總統特朗普任命現役美軍陸軍中將麥克馬斯特(H.R.McMaster)領導國家安全委員會,成為其安全及外交政策顧問。不過,同被控和俄羅斯走得過近的弗林不一樣,從他以往言行來看,麥克馬斯特更像是一個對俄鷹派。
陸軍頂級“知識分子”
54歲的麥克馬斯特目前是美軍一個“關鍵軍事能力”集成運營中心的主管,被認為是目前陸軍中的頂級“知識分子”。他本科畢業於美國福吉谷軍事學院,之後分別在西點軍校和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獲得碩士和美國歷史博士學位。1984年他正式開始在美國陸軍服役,並先後參與了1991年和2003年的兩次海灣戰爭。2010年,他曾出任由北約領導的駐阿富汗國際安全援助部隊的高層管理職務。
麥克馬斯特還曾在1997年出版了《失職》(Dereliction of Duty)一書,言辭激烈地批評越戰時期美軍高級將領沒有挑戰時任總統約翰遜和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的決策,從而導致美軍在越戰時期的“戰略錯誤”。
2014年的《時代》雜誌曾將他列入世界最有影響的百人名單,並稱他“可能是21世紀美軍最著名的軍人思想家”。
目前麥克馬斯特在上述軍事能力集成中心工作的主要任務是:發現2025年後美國陸軍應該是什麽樣子的。他曾特別強調,要準備應對俄羅斯的戰術和武器,他認為後者對全球穩定的威脅越來越大。
這樣的對俄觀點讓他似乎站到了特朗普的對立面,後者在競選時期就表示要改善和俄羅斯的關系。
但有觀察人士認為,麥克馬斯特在很大程度上能幫助特朗普和國會鷹派之間建立橋梁,因在俄羅斯問題上的分歧以及弗林的“通話門”等,目前特朗普面臨國會鷹派的激烈批評和壓力。
“我對特朗普總統的這個決定以及內閣國家安全人員的選擇大加贊賞。”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麥凱恩在一份聲明中稱,“我知道麥克馬斯特已有多年,他是一個真正智慧、有個性和有能力的人。他知道如何獲得成功。”麥凱恩還稱,他想象不到還有比現在更好、更有能力的國家安全團隊了。
無懼得罪上司,仕途不算順利
特朗普是在當地時間20日於其佛羅里達州棕櫚灘的Mar-a-Lago私人俱樂部宣布這個最新國家安全顧問任命的,麥克馬斯特也在場,旁邊站著的另一人則是代理國家安全顧問凱洛格(Keith Kellogg),後者曾擔任弗林的辦公室主任,接下來將繼續擔任麥克馬斯特的辦公室主任。
“他是一個有極大天賦和豐富經驗的人。”特朗普稱贊麥克馬斯特說,“在過去的兩天中,我看了很多。他在軍隊中廣受尊敬,我們非常榮幸能讓他擔任該職位。”
不過麥克馬斯特並不是接替弗林的首選,最初特朗普團隊希望退役海軍上將哈沃德(Bob Harward)能擔此重任,但後者表示因“個人原因”拒絕了該職務。有知情人士稱,哈沃德拒絕的一部分原因是他不確定是否有權力選擇自己的下屬,是否有脫離特朗普首席戰略顧問班農和特朗普女婿庫什納的自主權。
白宮發言人桑德斯(Sarah Huckabee Sanders)20日稱,特朗普將會給予麥克馬斯特雇傭“任何他認為適合的員工”的完全自主權。
但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的防務分析師卡特(Philip Carter)說,麥克馬斯特將接受考驗,恢複白宮國家安全架構和程序的有序和紀律。他稱:“鑒於白宮內的政治風向,這個挑戰將尤其艱難,麥克馬斯特對於現在的白宮來說是個局外人,相對來說也是個政治新手。”
退休美國陸軍中將巴諾(Dave Barno)是麥克馬斯特的老朋友,他說麥克馬斯特是一個強有力的人,除了國家安全挑戰外,還要接受政治挑戰。
“他將必須和‘老板’建立好關系,了解‘老板’。”巴諾說,“毫無疑問他每天都會告訴老板不一定想聽到的東西。”
布魯金斯學會國防分析師奧漢隆(Michael O’Hanlon)稱麥克馬斯特為“可能是現在美軍中最有才的三星中將”。
麥克馬斯特曾和退役陸軍上將、美國中情局前局長彼得雷烏斯(David Petraeus)合寫陸軍反叛亂行動的野戰手冊。彼得雷烏斯在一份聲明中稱,麥克馬斯特是“一位真正的戰略思想家,一位有超群組織能力的團隊建設者”。
麥克馬斯特也以直言不諱著稱,有時甚至不懼得罪上司,據美國媒體報道,他曾兩次因此錯過晉升。
另有國防分析師擔心國家安全機構的軍事化,因為目前美國政府高官中已有包括國防部長馬蒂斯和國土安全部長凱利等多名軍人。
——華爾街日報——
【特朗普選出新一任國家安全顧問代替弗林】美國總統特朗普周一宣布,任命陸軍中將麥克馬斯特為新一任的國家安全顧問,以填補突然離任的弗林的空缺。麥克馬斯特將會掌舵國家安全委員會,成為特朗普的安全及外交政策顧問。
——Reuters——
【美國防部長:伊拉克之行並非為了你們的石油】周一,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Jim Mattis)上任後首次造訪伊拉克,但一抵達伊拉克,馬蒂斯就被質疑是代表美國來掠奪當地的石油資源,馬蒂斯坦言此行並非為了石油,而是為了幫助伊拉克政府清除在摩蘇爾頑抗的IS極端分子,打擊恐怖主義必須成為美國和其他國家的共識 。
——Bloomberg——
【俄羅斯稱對烏克蘭和平計劃毫不知情】俄羅斯周一表示,烏克蘭立法官員的和平計劃並沒有告知克里姆林宮,而紐約時報卻披露了一些該計劃的一些細節,稱該計劃十分荒唐 。
【英首相發言人:並未參與卡夫亨氏撤回投資的決策】英國首相特蕾莎-梅的發言人周一表示,首相辦公室沒有參與卡夫亨氏撤回1430億美元投標的決策,卡夫亨氏的決定乃是基於商業層次的考慮。
——CNN——
【彭斯直面輿論質疑,極力減輕歐盟顧慮】美國副總統彭斯周一在布魯塞爾發表講話,強調總統特朗普依然致力於加強和歐盟友好的合作關系,彭斯此行意在減緩歐洲盟友因特朗普激進的新政引起的擔憂。歐盟理事會主席塔斯克(Donald Tusk)則回應道,歐盟更希望聽到美國給出具體明確的支持措施,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強心劑”。
——BBC——
【多名非法入境者從美國潛入加拿大】加拿大邊境服務署發現22人非法從美國潛入加拿大境內,而非法入境者的人數繼續在不斷增加。被拘留的非法入境者稱因擔心特朗普的移民禁令會引起社會動蕩並威脅到人身安全,才會偷潛入加拿大。加拿大方面表示,將會根據加拿大法律對非法入境者做出處罰 。
——英國金融時報——
【英國國會新一輪辯論,決定特朗普國訪期間待遇級別】英國國會在周一舉行新一輪辯論,就美國總統特朗普來英進行國事訪問時,是否有資格獲得國禮待遇。辯論將會持續至少4小時。早前英國國會曾收到一份有180萬人聯名簽署的請願書,要求取消特朗普的國訪資格,但隨後被英國政府拒絕該請求。
美國總統特朗普周一宣布,任命麥克馬斯特為新一任的國家安全顧問,以填補突然離任的弗林的空缺。麥克馬斯特將會掌舵國家安全委員會,成為特朗普的安全及外交政策顧問。
特朗普盛贊麥克馬斯特:“他才能傑出且經驗老到,在軍隊中擁有極高的聲譽,我們很榮幸能請到他來擔任國安顧問一職。”而麥克馬斯特則回應道,此次委任對他來說是一種榮耀,他將竭盡所能來維護美國人民的利益 。
有趣的是,麥克馬斯特並不是特朗普首選擔任國家安全顧問的目標,海軍中將霍華德(Robert Harward)早前曾被邀擔任國安顧問一職,但由於擔心白宮未來的運作,霍華德婉拒這一邀請。
在麥克馬斯特完成數個特派任務後將會宣布正式上任。
22日,白宮高級顧問、“禁穆令”的背後推手之一史蒂芬·米勒對媒體表示,特朗普的新版移民禁令將會和“舊版差不多”。
本周宣布
1月27日,特朗普發布行政令,限制來自敘利亞、伊拉克、伊朗、蘇丹、索馬里、也門和利比亞這7個主要穆斯林國家的公民進入美國,要求來自這些國家的難民在120天內被禁止入境美國;這些國家的普通公民在90天內被禁止入境美國;無限期禁止敘利亞難民入境美國。
在引起一番混亂後,司法部和華盛頓西區聯邦法院法官羅巴特在聯邦第九巡回上訴法院過招,最終上訴法院裁定維持暫停執行該行政令的判決。
當地時間上周四,特朗普宣布撤銷最初發布的禁令,在“下周某個時候”發布有關移民的新行政令,它將根據舊金山聯邦第九巡回上訴法院的“裁定量身定制”,“將全面保護我們的國家。”
“基本相同”
米勒表示,白宮將很快宣布新版禁令,不過將“只有少數技術性改動”。
“本質上說,美國將得到一個相同的基本政策結果,”米勒在當地時間周二接受福克斯新聞網采訪時表示,“但你必須對許多在法庭上提出來的技術性問題做出回應。”
米勒還堅持說,“第一版行政令沒有什麽錯”。他將法庭對禁穆令的判決稱為“有缺陷的”、“錯誤的”。
“不容置疑”?
本月初,米勒頻繁出現在電視新聞連線中為特朗普的移民行政令進行辯護,搶了不少媒體頭條。他傳達的中心思想只有一個:特朗普在國家安全上的決策“不容置疑”。
米勒認為,恐怖主義和激進化在美國“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人們加入伊斯蘭國、加入恐怖主義組織、加入基地組織,承諾或試圖對國家犯下罪行。”
然而,美國知名智庫加圖研究所(Cato Institute)上月發布的一份分析顯示,1975年至2015年間,美國本土發生的致命性恐怖襲擊中,沒有一起是由特朗普移民禁令中提到的國家的移民發起。
2015年春天,時任新時代證券總經理助理的羅向陽正在國外訪學。按照國務院統一部署,彼時證監會正在開展針對證券期貨行業的“兩個加強、兩個遏制”專項檢查。
自證監會監管轉型、工作重心向事中事後監管傾斜以來,針對證券行業進行的現場檢查經常發生。對於這一輪專項檢查,羅向陽也許並未特別在意。更何況,他從一開始就為自己的違法行為做出層層掩護——在新時代證券之外設立公司走賬、切割自己與操控股票賬戶的關系,案發後甚至還有家人試圖“頂包”。
然而讓他想不到的是,此次現場檢查是由證監會稽查總隊負責,在辦案過程中發現了羅向陽的隱藏問題,檢查組人員立即轉變角色,開始稽查辦案。
“證券從業人員大多是普通家庭走出來的孩子,在學生階段大部分是學業優秀的好學生。畢業進入了證券行業,同錢打交道,誘惑比較大。”一位證監會稽查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說,很多人聰明反被聰明誤,以為搞點小動作監管部門發現不了。羅向陽違法手法非常隱蔽,也存在對抗監管、串供等情形,但最後還是被處罰並市場禁入。
蹊蹺的顧問費
羅向陽出生於1976年,河南許昌人。在了解他的人眼中,羅向陽從小成績優秀、家庭和睦,大學畢業後曾在國海證券任職,負責債券業務。進入新時代證券之後,依然主要做債券項目,負責開拓業務、承攬項目。
弟弟羅楊穎比羅向陽小三歲,二人同為新時代證券員工,羅楊穎時任新時代證券許昌智慧大道營業部(原許繼大道營業部)營銷總監。
2015年1月起,按照國務院統一部署,證監會在證券期貨行業開展了“兩個加強、兩個遏制”專項檢查工作。檢查的第一階段是自查,到3月下旬自查就已經結束,專項檢查工作進入抽查階段,抽查對象包括證券公司、基金公司、期貨公司、證券投資咨詢機構、私募機構和證券資格會計師事務所。
由於市場監管任務加重,稽查隊伍也加入到現場檢查當中,這一次證監會是直接動用稽查力量來進行現場檢查。
“我們承擔了新時代證券現場專項檢查任務。專項檢查涉及的事項是比較多的,要對證券公司的各業務模塊,各條線的風險點進行全面梳理。”一位辦案人員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當時檢查的重點放在券商相關業務是否進行了利益輸送。
為了找到證據,檢查組要求新時代證券提供所有資管項目、投行項目、債權項目所有流程性文件,包括從項目申請到項目完結,重點核查某一項目,包括哪些人參與、角色是什麽、做了什麽事、責任是什麽、收益如何、費用如何支出等等,十分詳細。
“我們檢查組選取了若幹項目的顧問費協議支出情況進行核查,要確認證券公司將顧問費支付給了誰,”上述辦案人員說,就是在這個過程中,發現了羅向陽及其弟弟羅楊穎涉嫌違法的線索。
事實上,在2014年債市風暴時期,有的案件利益輸送就是通過成立顧問公司、咨詢公司,在持牌機構體外,完成錢權交易的。明面上的理由,即提供投資咨詢服務,收取顧問費,而實際上則是項目獎勵、收益分成,甚至行賄受賄。比如2015年北京市第二中院做出終審判決的張某債市腐敗案,該涉案人員在某國際信托公司擔任債券交易員期間,向自己實際控制的信息咨詢公司輸送利益2.07億余元。
羅向陽案中涉及的咨詢公司,也引起了稽查人員的註意。基於相關經驗,初期檢查人員鎖定羅向陽、羅楊穎,就是發現新時代證券承做的某債券項目的顧問費,支付給了河南某咨詢公司。進一步追查資金的走向,發現資金進入了一些個人銀行賬戶。
再查詢這些人賬戶,發現他們都多次在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定增公告前交易相關股票的行為。包括東方鐵塔收購青島海仁股權、黃河旋風定增項目,而羅向陽正好都參與了這些重組、定增事項。
“資金都是以顧問費的名義,從新時代證券出去。咨詢公司進來的錢,又都轉出到個人賬戶了。篩查個人賬戶的交易情況就發現,不但交易的股票涉及到新時代證券服務的上市公司,買入的時點也非常敏感。”上述辦案人士說,本來是做現場檢查,此時不得不立刻轉變角色,化身稽查人員開始辦案。
誰在操控賬戶
作為證券從業人員,在規避監管的方式上,羅向陽著實花了心思。首先,前述河南咨詢公司的股東和人員,都與羅氏兄弟二人沒有關系;其次交易東方鐵塔、黃河旋風的股票賬戶名義持有人為“汪某英”、“楊某玲”、“曹某濤”等。
如何來確認羅氏兄弟對涉案賬戶的控制關系,成為本案的一大關鍵。“控制關系,還是要從涉案賬戶的資金來源、資金的支配、資金收益歸屬等三個方面來分析,”上述辦案人員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羅某倫是羅氏兄弟的父親,楊某玲是某親,孟某娟為羅楊穎之妻。
雖然前述咨詢公司股東人員均與羅向陽、羅楊穎沒有關系,但是,公司的銀行賬戶、網銀、公章等關鍵手續都是兄弟二人管理及使用;該公司賬戶的資金絕大多數來源於羅向陽承攬項目收取的“顧問費”。另外,通過與該咨詢公司的名義股東、涉案賬戶名義所有人進一步核實情況,也確認了羅氏兄弟在案件當中的角色。
“羅向陽是許昌人,黃河旋風是許昌的上市公司。在現場檢查過程中,通過對羅向陽過去承做項目的檢查,發現了他之前做過的項目,他的內幕知情人身份是比較容易確認的。而且,由於羅楊穎是營業部營銷總監,有開戶量及交易規模的考核指標,或許因為這個原因,羅氏兄弟多個交易賬戶都是開在新時代證券。
此次檢查共發現羅氏兄弟操縱的三次內幕交易。2013年11月27日至12月13日之間,羅氏兄弟在東方鐵塔收購青島海仁公開之前,利用控制的“汪某英”、“楊某玲”、“曹某濤”證券賬戶合計買入東方鐵塔16.41萬股。此次內幕交易導致虧損12.6萬。
2014年3月17日至6月16日間,羅氏兄弟利用實際控制的“汪某英”賬戶交易“黃河旋風”,內幕信息敏感期內買入賣出後虧損486.7元。
第三次是2015年1月19日至5月21日,羅向陽、羅楊穎利用實際控制的“曹某濤”賬戶交易10.6萬股“黃河旋風”,實際盈利44.69萬。
值得註意的是,羅氏兄弟大費周章,三次內幕交易卻虧損兩次。據業內人士分析,查出的三次內幕交易盈利並不多,可能是因為該案僅是針對專項檢查發現的線索進行處理;另外,可以看到第三次內幕交易當中,羅氏兄弟在黃河旋風複牌第一天就以最低價格賣出,降低違法所得,逃避處罰。
主動“頂包”
案件調查順利進行,主要事實很快確認。但是令調查組沒有想到的是,調查期間,孟某娟提出賬戶是她操作的。她告訴調查組,涉案三個賬戶都是由她控制、交易,羅氏兄弟並不知情。
該案涉及賬戶眾多,人員關系複雜,但是查清案情並沒用太長時間。“一個星期的時間,主要事實就查完了,”前述辦案人員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該案最大的挑戰不是“證實”,而是要“證偽”。
經過多次訪談,調查組很快發現孟某娟明顯缺乏股票常識,也不能解釋三次交易同內幕交易信息形成、發展的高度吻合情況。而且,交易地點和交易電腦,也均指向了羅楊穎。
“‘頂包’肯定是頂不了的,幾百萬的交易金額,羅氏兄弟不知情是不可能的。”辦案人員告訴記者,雖然判斷孟某娟只是為了掩護羅氏兄弟主動抗下責任,但還是要找到證據來證明,確實是羅氏兄弟控制交易,而非孟某娟操控。
調查人員最終認定,羅楊穎與羅向陽收入能力有差異,可以認定資金主要來源於羅向陽。兩人對混同後的資金均可自由使用,因此,由此取得的投資收益由羅向陽、羅楊穎兄弟兩人共同享有。三次交易的交易時點均與內幕信息的形成、發展高度吻合,三次交易中存在虧損賣出其他股票,集中證券賬戶內資金買入涉案股票,或突擊轉入大筆資金的情況。
另外,作為新時代證券總經理助理,羅向陽基於職務身份及參與的相關業務活動,知悉相關內幕信息。最終,證監會決定,對羅氏兄弟前兩次內幕交易分別罰款60萬,對第三次內幕交易“沒一罰三”,沒收44.69萬、罰款134.08萬。三案總計罰沒款298.77萬元。
對羅向陽、羅楊穎分別采取終身證券市場禁入措施,終身不得從事證券業務或者擔任上市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職務。
“如果不是專項檢查,相關違法線索也確實很難發現,”前述辦案人員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還要繼續完善、落實內幕信息知情人報備制度,包括報備人員的完整性、報備相關人員知悉的時間節點。而且,同內幕信息所涉事件有關的人員都應該嚴格報備,不僅包括項目實際參與人員,也應包括為項目提供服務的後臺人員。
該人士說,還要加強警示教育,而最好的宣傳教育,就是執法辦案、嚴厲處罰。
“其實我不需要人類,但是人類需要我。”3年前,保護國際基金會(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的創始人兼CEO彼得·塞利格曼(Peter Seligmann)聽到了一個絕妙的主意,如果大自然會說話,它會向人類說些什麽?
“世上的每個國家都在解決過度捕撈,物種滅絕,能源減少等問題的威脅。”在25日的博鰲亞洲論壇上,塞利格曼在保護國際基金會的一場以“大自然在說話,我們在傾聽嗎?”上再次為大自然發聲。
保護國際基金會CEO彼得·塞利格曼、湯唯和利豐集團榮譽主席馮國經
“我們對大自然所面臨的威脅負有責任,每家學校,每個行業,每個國家政府都應該走到一起去解決這個當前要務。”從小在美國懷俄明州長大的塞利格曼對大自然有著深刻的回憶,他認為自然資源的挑戰會影響到整個社會的資源供應,現在從科技、農業到教育都在經歷一種複興,但所有的經濟發展都必須以一個健康的自然環境和人類對自然的責任為基礎。
1987年,塞利格曼創立了保護國際基金會,但是,真正令這家環保組織在全球更多進入公眾視野的,是他們在2014年發起的一個全球項目“大自然在說話”(Nature Is Speaking)。
塞利格曼一直不明白,為什麽人們對自然漠不關心。直到幾年前,蘋果創始人喬布斯之妻勞倫(Laurene Powell Jobs)告訴他去找廣告界傳奇人物李·克勞(Lee Clow),克勞同時也是蘋果公司幕後的創意人。
Lee Clow
塞利格曼告訴克勞,他的想法就是“大自然不需要人類,但是人類需要大自然”。三周之後,克勞跟塞利格曼說他想出了一個好主意:“為大自然賦予聲音怎麽樣?”
從那時候起,基金會以為主題展開一個從大自然的視角審視人類的公益項目。
2014年10月,NIS項目在美國正式首發,並開始全球推廣。項目團隊策劃並完成了一系列關於大自然元素的短片。
在美國,影星哈里森·福特(Harrison Ford)、茱莉亞 ·羅伯茨(Julia Roberts)、凱文 ·史派西(Kevin Spacey)、愛德華·諾頓(Edward Norton)、佩內洛普 ·科魯茲(Penélope Cruz)無償為項目的公益短片配音,為自然發聲。
湯唯在現場說:“我發現我對自然實際上一竅不通”
在中國,去年一段由湯唯配音的《我是花》在網絡上瘋狂傳播,對於讓自然說話這樣一個想法,很多人感到非常新鮮。事實證明,這個項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除了湯唯,蔣雯麗、姜文、陳建斌、葛優、周迅、濮存昕、梁朝偉、張艾嘉、甄子丹、陳沖、馮小剛和靳東一共為基金會的13支公益短片中文版配音。
“一開始收到邀請的時候我說,什麽,和花有關?我對花實際上沒什麽興趣。除了花的樣子和香味外,也沒什麽了啊,所以,一開始我有點失望,但錄了兩個晚上的中文和粵語版本之後,在看了他們去四川拍回來的片子之後,我開始有點懂了,我發現我對自然實際上一竅不通,我覺得我很慚愧,其實我根本是個門外漢,根本不懂環保。”湯唯說,從為這段視頻配音之後,才開始知道什麽是花。
“這段視頻我看了很多次,但每一次都很震撼,我們連自己的身體都無法控制,我們怎麽能去控制大自然。”湯唯說。
塞利格曼還透露了一個細節,大自然說話系列視頻中大自然的“臺詞”,竟是原原本本來自於小時候父親對他關於大自然的一次對話。
根據最新披露的總統備忘錄,在特朗普的親自許可下,其首席戰略顧問史蒂夫·班農被重組後的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撤職。
這項決定是由特朗普最新任命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麥克馬斯特將軍(Lt. Gen. H.R. McMaster)作出的。
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內設主管委員會(principals committee),成員列席美國最高安全事務會議,由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主持,總統、副總統、國務卿、財政部長、國防部長、白宮辦公廳主任、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國家情報總監和主管核設施運營的能源部長等固定與會。美國總統特朗普1月28日簽署總統備忘錄,重組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和國土安全委員會,大幅調整國安團隊人事架構,打破了多年來的慣例,斑農獲得國家安全委員會主管委員會席位的決定更是一度引發爭議。
如今這一切“撥亂反正”,中情局局長獲得主管委員會永久成員資格,原本被降級離開委員會的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約瑟夫·鄧福德、國家情報總監丹·科茨重新恢複永久成員資格。
以後斑農將依然被允許出席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會議,不過不再是被邀請參加。此前班農獲得國家安全委員會的席位,只是為了填補此前辭職的國家安全顧問邁克爾·弗林的職位。不過,班農只參加過一次會議。
據一名白宮官員透露,麥克馬斯特有權決定班農的去留,事實上斑農與麥克馬斯特共同參與了國家安全委員會的調整工作,隨著一切走上正軌,他們的觀點完全吻合,班農可以安心離開。
據彭博社商業周刊披露,在參與特朗普競選團隊之前,班農是布賴特巴特新聞網執行主席,在他的帶領下,布賴特巴特新聞網成了美國“另類右翼運動”(alt-right movement)的龍頭媒體。該運動反對多元文化,維護“西部價值”,通常被跟白人至上主義聯系在一起。
據了解,班農還曾利用其新聞平臺專門發表一些譴責溫和派、左翼政客的言論,另外還會對女性、女權主義支持者、政治正確性支持者、穆斯林、跨性人進行言語攻擊。彭博將他稱之為“美國最危險的政治人物”。
紐約商業顧問卡特 •佩吉(Cater Page)是美國總統特朗普競選團隊的外交政策顧問。來自美國聯邦調查局(FBI)的最新密封控訴文件顯示,在佩吉擔任特朗普顧問的2年前,俄羅斯間諜曾欲招募他作為情報人員,“利誘”的條件是承諾利用俄羅斯的人脈關系為佩吉提供有力的商業支持。
的確與俄羅斯間諜溝通過
佩吉向媒體承認稱,他的確是2015年與俄羅斯間諜案有關的法院文件中所提到的“男一”(Male-1)。佩吉表示,當時他配合了該案的調查和審理,之後聯邦政府就暴露了他的身份,因為對他的那些描述很容易被能源行業的業內人士辨識出。
“我不想當間諜,我也不是間諜。”在最新的采訪中,佩吉這樣表示。
根據上述文件,FBI在調查三名俄羅斯對外情報局的間諜身份時對佩吉進行過問話。
2015年1月底,美國司法部宣布起訴三名俄羅斯“間諜”,指控他們在美秘密搜集情報,並招募紐約市居民充當其內線。美國司法部在聲明中稱,這三名間諜分別是布爾亞科夫(Buryakov)、斯波瑞舍夫(Sporyshev)以及波達波尼(Podobnyy)。遭逮捕的布爾亞科夫最終被監境30個月,並被罰款10萬美元。另外兩人則因享有外交豁免權而離境回到俄羅斯。
FBI向法院遞交的最新文件顯示,曾有人無意中聽到間諜招募人員與被捕的一名間諜布爾亞科夫(Buryakov)談到“意圖將‘男一’作為情報人員為俄羅斯所用”。間諜招募人員還提到他給了“男一”很多承諾,承諾他將利用他在俄羅斯的關系幫助他發展業務,並稱“目前他(佩吉)的熱情對我來說是有利用價值的”。
在布爾亞科夫的案件中,佩吉並未被指控為間諜。當時,佩吉向FBI詳細描述了他與波達波尼的郵件往來。所有的郵件內容都是關於能源行業的信息,並沒有涉及敏感的內容。他們大部分的交談看起來都像是兩名業務主管就生意機會進行常規的溝通。FBI稱,“男一”向那些俄羅斯提供了他對於能源行業現狀和前景的看法,並提供了能源行業的相關文件。
在特朗普競選總統時,他就將佩吉任命為外交政策顧問。當時佩吉在華盛頓的外交圈里並沒有知名度。而在調查2016年俄羅斯幹預總統選舉事件中,他在莫斯科大學發表的一次演講引起諸多質疑,從9月份開始他便成為了FBI調查中的關鍵人物。
前英國間諜斯蒂爾(Christopher Steele)受雇對特朗普進行對手研究(為進行攻擊性的競選宣傳而對政敵作的調查研究)。在他的一份檔案中,佩吉的名字多次出現。該檔案稱,佩吉在莫斯科大學的演講是為了掩護他代表特朗普與俄羅斯高級官員的會面。但佩吉對此予以否認。
主張緩和美俄關系
今年2月,佩吉向外媒表示,不管是在公開發表的著作還是2016年7月在莫斯科的演講中,他都一直主張緩和美俄兩國之間的關系,但是他從未代表特朗普與俄羅斯的重要官員進行過會面。
佩吉說:“如果能有機會與(俄羅斯石油公司總裁、普京的盟友)伊戈爾•伊凡諾維奇(Igor Ivanovich)會面我將感到非常榮幸,但我從來沒有得到過這樣的機會。”
上周,特朗普女婿、白宮高級顧問庫什納承認他在俄羅斯駐美大使的建議下與俄羅斯國營開發銀行(Vnesheconombank)主管於12月底會過面,這讓上述聯邦案件再次出現在公眾視野中。俄羅斯國營開發銀行因為烏克蘭事件仍然處於美國的制裁當中。該銀行的官員表示,此次與庫什納的會面只和商業相關。
對於2015年的俄羅斯間諜事件和最新指控,佩吉這樣回應:“我在該案件中所做的協助顯然給我帶來了巨大的名譽損傷,這與近日被曝出的奧巴馬政府的泄密行為一樣都具有政治目的。正如我2015年1月的文件中向聯邦政府所解釋的那樣,我與波達波尼分享的只是一些非實質性的信息,以及公眾都可以獲取的研究文件。我還向他提供了我2013年春季學期要在紐約大學演講的內容。之後,整個2014年我都在寫與奧巴馬失敗的外交政策相關的學術文章,其中用到了與俄羅斯外交失敗的案例。所以,2015年俄羅斯間諜案發生時所采用的外交手段很明顯是對我公開唱反調的一種打擊報複。而與2015年的案件比起來,2016年的這個誹謗性的、純屬捏造的指控更加嚴重和囂張,給美國民主化進程造成了重大的損害。接下來,我回繼續為去年反對我以及反對美國人民的罪行提供有力證據。”(實習生毛愛佳對本文亦有貢獻)
據美國《紐約時報》3月29日報道,美國“第一千金”伊萬卡宣布,她將正式以聯邦政府職員的身份加入白宮,同丈夫庫什納一起為其父特朗普出謀劃策,其職務是“總統助理”,而庫什納現在的職務是高級顧問。總統之女進入白宮謀職幾乎前所未有,隨即便遭到道德方面的質疑。當地時間4月5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女兒伊萬卡接受了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電視臺的專訪首度回應質疑。
主持人:有的批評者會說為什麽伊萬卡不公開發聲,她對計劃生育,對同性戀者權利,對女權問題,對氣候變化問題有什麽看法?有人認為你應該對此擔起責任,你想對那些批評者說什麽?
伊萬卡:我想說不要把沈默和不公開譴責混為一談,因為有很多種表達意見的方式。有的時候是公開的抗議,在夜間新聞檔評論或批評不同的政見;有的時候方式更為安靜、直接、坦率。我們有不同意見的時候,他是知道的,我也會坦誠說出自己的看法。意見相同的時候,我會支持議程,輔助他帶來積極的影響。我敬佩的是他總能傾聽,不管是對待他的企業,還是作為總統。
主持人:有人說你和你的丈夫Jared是特朗普的”同謀“,你能說下對此的看法嗎?對於這些文章和評論 你對這“控告”是怎麽看的?
伊萬卡:如果同謀的定義是向善力量的推動者,為的是產生積極影響的話,那我就是同謀吧。我不知道那些批評者們這麽說,如果他們處在我這樣一個獨特又毫無先例的位置,他們的所作所為也會和我一樣。我只是希望能帶來積極影響,雖然我也不知道他們說我是同謀是什麽意思。我希望時間能證明我所做的工作,更為重要的是證明特朗普政府是成功的,我知道會的。
面對法國這場“史上最難預測”的總統大選,第一財經記者綜合法國目前所有出口民調建模得出的結論是:唯一確定的就是極右翼國民陣線總統候選人瑪麗娜·勒龐最有可能進入總統大選投票第二輪。
如果嚴格按照民調結果進行情景假設,則最有可能的情景是獨立派候選人馬克龍同勒龐進入第二輪並將其擊敗;最好的情況是馬克龍與法國右派候選人菲永攜手進入第二輪總統選舉,不過這種情景的出現,本身就是一種小概率事件;最壞情景下,極左翼候選人梅朗雄(Jean-Luc Melenchon)同勒龐進入第二輪總統投票,但按照民調顯示,勒龐勝選較小。
然而,包括曾經成功預測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的法國物理學家加蘭(Serge Galam)在內的一些專家均指出,所有的民調都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因素:棄權。
具體而言,以最壞的情況為例,梅朗雄同勒龐進入第二輪總統投票,極左同極右的政治立場對於大部分法國選民均難以接受,在無法形成大範圍內反對勒龐的“共和國陣線”情況下,大量選民棄權投票,核心選民投票率高的勒龐極有可能贏得法國大選,而無論梅朗雄還是勒龐贏得選舉,對法國和歐盟的沖擊都無法預計。
最壞的情況:第二輪梅朗雄VS勒龐
多家民調顯示,梅朗雄同菲永的民調支持率同在18%上下,勒龐同馬克龍的民調則同在24%上下,通常民調存在2.5%的上下誤差。
目前各家民調給出的投票第二輪可能性包括:馬克龍對勒龐,菲永對勒龐,梅朗雄對勒龐以及馬克龍對菲永(小概率)
其中,梅朗雄對勒龐成為第二輪總統選舉的最壞情景,且已經無法將這種可能性排除。而風險厭惡型的股市已經對此有所反應:由於投資者擔憂第二輪總統選舉有可能在勒龐和梅朗雄之間進行,近期歐洲股市開始走軟,而匯豐銀行分析師維納(Olivier Vigna)則在一份報告中指出,對於歐元來說,梅朗雄和勒龐的對決將“引發市場上最動蕩的結果”。
其原因在於:第一,梅朗雄進入第二輪最有利於勒龐當選。
按照民調顯示,如梅朗雄和勒龐同時進入第二輪,梅朗雄將以57%對47%左右的支持率擊敗勒龐。但需要指出的是,梅朗雄擊敗勒龐的概率,同馬克龍等人在擊敗勒龐的概率方面是最小的,其原因在於梅朗雄的極左立場對於大部分法國人而言難以接受。
梅朗雄的參選綱領包括對歐盟和自由貿易采取敵視的態度,承諾在當選後每年將財政開支增加到2500億歐元以上,同時將法定工作時間從35個小時縮短為32小時,並對收入超過中位數20倍的富人征收100%的個稅。在最後一條上,梅朗雄就無法得到大量右派選民的支持。
在外交政策上,梅朗雄不僅希望法國退出北約,也希望就法國與歐盟的關系重新談判,如談判失敗,則像英國一樣,由法國人民來決定是否留在歐盟。
與此同時,已經有多項研究表明,法國公民在第二輪的投票率越低,勒龐的勝算就越大:其原因在於,勒龐的核心選民投票率高。如勒龐同梅朗雄同時進入第二輪,恐將引發大量不同意任何一位候選人的法國選民最終選者棄權,即想投票給勒龐的人一定會投票給她,然而很多反對她的人有可能會在第二輪保持沈默。
勒龐
根據加蘭的結算,在第二輪中,如果勒龐可以充分動員她的選民,而其他候選人的支持者卻大規模棄權投票,勒龐就有獲勝的可能性,譬如以勒龐支持率為41%,而其對手為59%(這一個中位數,無所謂對手是誰)來計算,若勒龐選民的投票率為90%,而其競爭對手的為70%,則勒龐仍可以獲勝(假設法國選民總體投票率為79%)。
加蘭的擔憂並非沒有道理。在美國2016年大選中,特朗普團隊就成功借助大數據定點遊說,在一些民主黨核心選區抹黑希拉里對少數族裔的態度,最終導致這些民主黨選民在投票中棄權,令民主黨丟失了幾個鐵桿州。
在以往選舉中對抗國民戰線的歷史中,法國選民會形成一個所謂“共和國戰線”的陣營,從左到右來反擊極右勢力,譬如在2002年的法國總統大選第二輪投票中,前任法國總統希拉克就獲得了這種支持,法國選民打出了“寧肯把選票投給騙子也不投給法西斯”的口號,最終希拉克以絕對優勢(82%)挫敗極右勢力代表老勒龐。
然而,近年來由於候選人自身問題,這種“共和國戰線”已被削弱。當法國前總統薩科齊的前顧問管諾(Henri Guaino)被問到在勒龐和其他人之間要投誰時,管諾說:“我那天寧願去釣魚。”
梅朗雄
這種“極左極右對決”的最差情景出現概率有多高呢?維納列出了三條梅朗雄仍有可能進入第二輪的理由。其一,梅朗雄被認為是兩場電視辯論中的最佳表現者。
確然,一位久居巴黎的華人醫生肯尼就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兩次電視辯論之後,大部分法國人對於馬克龍都感到挺失望的,而梅朗雄在兩次辯論中的表現更引人註目。
其二,考慮到梅朗雄在選前的強勁勢頭,有可能其他左派選民會轉而支持梅朗雄而放棄傳統的左翼候選人。其三,梅朗雄專註的是收入不平等問題,這一議題是排在失業率問題之後的第二大選民關註問題,而勒龐關註的是恐怖主義和犯罪,這些問題對於影響整體選民選票而言意義不那麽大。
選民更關心就業,購買力,社會保障等事務,安全並非首要考慮
大佬紛紛支持馬克龍
在民調中最好的情景是,馬克龍與菲永攜手進入第二輪總統選舉,在其中馬克龍當選可能性更大,而無論誰當選法國總統,法國與歐盟都可以在碰撞中繼續穩步前行,不好的消息是,這種情景的出現,本身就是一種小概率事件。
與此同時,在民調中最有可能的情景是馬克龍同勒龐在第二輪總統投票中相遇,其中各類民調顯示,馬克龍當選的勝算較大。
在選戰前後,馬克龍所成立的“前進”運動黨吸引了大量左派中的高層和精英,目前幫助馬克龍運營選戰運動的都是曾經輔佐過社會黨總統或總理的高級幕僚。
同時,各方目前也表明態度,即如果馬克龍進入第二輪並迎戰勒龐,中間派、右派、左派、極左派都表示要在第二輪投票中選擇支持馬克龍,其在第二輪中的預測支持率最高,超過了60%。
昨日,法國前總理瓦爾斯也發生表示,希望左派選民可以為“共和國著想”,給馬克龍投上一票。法國現任總統奧朗德則表示,他會在第一輪結果公布後號召選民支持一位候選人。這意味著,在大選第一輪投票前,奧朗德總統不會向公眾表明自己的支持人選。考慮到奧朗德目前的民意狀態,他不表態也是出於對心中候選人的支持。
第一財經記者在近日的采訪中也試圖請專家或銀行業者對第一輪大選做出預測。然而目前沒有一位受訪人士認為可以看清大選結果。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法國資深投行人士表示,對於目前民調這種狀況,這說明無論從左到右,法國選民都對現狀極為不滿並尋求改變,但卻不知道選誰好,他還是希望法國人民可以理性選擇。
匯豐銀行的報告指出,目前仍有36%的受訪選民表示沒有一位候選人符合他們的預期,而有14%的選民表示將在最後一分鐘決定如何投票。
法國最著名的研究機構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主席柏林納(Pascal Perrineau)則認為,這場選舉實在太過動蕩,無法確定周日會發生什麽,“永遠不要忘記法國人民可是曾經砍過人頭的。我們是做過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