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上車買樓財技實戰天書 止凡

來源: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5/03/blog-post_31.html

看完一本書《上車買樓財技實戰天書》,今天寫寫讀後感。這本書是由熱門blogger「第一桶金」所寫的,已經不是第一本暢銷書了,止凡也被這本書的「財技實戰」這個概念所吸引而買了回來。



實際上,整本書給我的驚喜不多,主要篇章都是有系統地講解買賣物業要註意的地方,始終我早已是有樓之人,對於上車買樓的程序可謂相當了解,不過,我從來都深信,書看多了不會蝕本的,而且書中也分享了一些有趣故事,也覺不錯。

其中一個故事,記得之前在某地方也有看過,這就是買入一些上手業主乃聯名戶口的物業時要註意的地方。故事中就是一名新手樓主,跟業主(先生)簽好臨約之後,誰之原來另一名業主(太太)反對賣樓,在這個情況之下,原來合約可以無效,因為沒有書面寫到先生已獲另外業主受權買賣,經紀當然袖手旁觀,始終買賣成功與否,她的傭金都不會少的。

之後,準業主約太太出來談判,無不是需要加價,這就如先生跟太太串通一樣,額外加多10萬給太太就可以賣。但跟律師討論過,這會被ICAC檢控的,不行。而之前交出的支票予先生,到銀行提走款項使這支票不能兌現,這又能否可行呢?這又不行,因為太太如果改變主意答應買賣,不能兌現支票可以被控告的,這樣「半天釣」的情況,實在進退兩難。大家可以看看這書了解結果如何。

另外,我最喜歡看的是書本較後部份的個案分享,找來幾位真人真事的買樓上車故事,好像一個社會的小縮影,書中把故事人物的背景及過去思維都描述出來,讓我看到自己生活圏子以外的人有什麼想法。近日更有些書中的個案主角今天被傳媒報導,引來社會不少人討論。

就好像其中一個個案,主角是一名貪玩少女,她身邊的朋友每一個都是「月光族」,周身名牌,沒有一份工作做得長的。其中有朋友可以年紀輕輕就手帶名錶Rolex,沒錢買的,都是利用利用卡分期,每月供2000多元就有名錶。原來有些生活圏子的朋友是在供手錶的,我們都會聽過供樓、供車,我真的很少聽見話供錶的。

當然,書中所描述的,是主角一個痛定思痛,改變自己,成為物業投資高手的故事,算是轉型之後,她回看身邊朋友,還是感慨不已。仍然有滿身名牌的美少女,每天出入市區「劏房」,繼續有錢租樓,無錢找朋友「寄住」的生活,看來還有不少人嚴重欠缺財務知識呢。

這本書對年青人是很有啟發性的,真可恨為何在幾年前置業時沒有這類書籍出版,否則讀一本後就等於不知多少個晚上的資料搜集了,事半功倍,自然能有更好掌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421

陳飛龍跨海大舉買樓 進駐餐廳、商旅 南僑前進東京 要賺中國貴婦財

2015-05-18  TCW

過去四十年,南僑靠顧問式行銷奠定油脂、冷凍食品大業,創下一四八億元年營收;七十八歲的陳飛龍,還要再率領南僑迎向下個四十年大業,這一次他要用牛樟芝沐浴皂開闢「生技業版圖」,還要攻下日本東京餐飲業,再創新顛峰。

撰文•黃家慧

靜靜坐落在台北市延平北路老街道,一道退到街道後面的大鐵門阻隔了外界視線,這裡,是縱橫台灣油脂市場六十年的南僑化工總部。去年,這家老公司獲利創新高,股價跟著大爆發,來到歷史新高,今年會如何?這個問題剛出口,南僑化工董事長陳飛龍用活力十足的聲音明快地回答:「今年(十億元獲利)應該是擋不住啦!」靠著油脂、冷凍類食品(含冰品)、餐飲事業三支柱子,南僑去年繳出營收一四八億元、獲利逼近十億元的漂亮成績,但對心有鴻鵠之志的陳飛龍來說,他的目標不僅如此。今年,南僑推出來自阿里山的牛樟芝沐浴皂,搶攻美妝市場;又宣布將前進日本東京,投入四十億日圓(約新台幣十•七億元),建立複合式商務旅館大樓。在陳飛龍緊鑼密鼓的布局下,南僑已將眼光望向第二個十億元。

與國際大廠分手

赴中國發展 做國際的平台南僑做油脂、冷凍食品、餐飲多年,去年成果豐碩,許多生意都是自己找上門。譬如,甫任全聯總裁的徐重仁打算在二代店規畫「現烤麵包區」,他主動登門拜訪陳飛龍。當天徐重仁點明來意:「我一定要提升全聯的麵包,我有三個選擇,第一、自己做一個冷凍麵團工廠;第二、找一家配合;第三、在店裡面畫一個區,讓人家包我的生意。」兩位大老彼此心領神會,陳飛龍一句:「我全心意(配合)。」全聯自此成為南僑的新客戶。

全台包括全聯,有超過兩千家麵包業者使用南僑的冷凍麵團,這個數字還不包括每家業者旗下的分店數量,就連在美國積極展店的85度C都使用南僑的冷凍麵團做麵包,業者紛紛放棄「為了喝牛奶養一頭牛」的概念。陳飛龍說:「當初是幫助小的對抗大的,現在變成大的也非我們不可。」如今,南僑有四成營收來自冰品、餐飲、冷凍食品業,業務趨於分散;但其實二十多年前,南僑曾經慘到只剩下油脂和肥皂。

一九九○年代,許多國際大廠如美國寶僑(Procter & Gamble,簡稱P&G)、日本公司嬌盟等與南僑結束代理或合作關係,南僑年營業額一口氣從新台幣六十億元掉到二十億元,讓陳飛龍體悟到:南僑應該要有更多產品類別,更要走出台灣。從那時起,南僑決定到中國發展,專營B2B(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生意。

如今,南僑經營客戶關係根深柢固,就像一塊磁鐵,效應更發散至國際間。

陳飛龍說:「假如我們想要開餐廳,很多人都會找我們去開餐廳,就像三井不動產集團力邀我們的點水樓進駐它在日本的商場;我們做油脂,幾乎全世界烘焙油脂想到中國,都會來找我們合作。」他自豪地透露,南僑就像一塊磁鐵,來自法國、荷蘭的奶油大廠想進軍中國,都找上南僑。

是供應商,也是顧問油脂商化身烘焙業靈魂中樞南僑「磁吸」的魅力,來自過去十九年來深耕客戶關係打下的基礎。十九年前,陳飛龍派次子陳正文登陸,為了讓中國客戶願意花兩倍價錢買更好的南僑酥油,南僑在中國開辦「試吃會」,幾十種的麵包款項一字排開,只要客戶喜歡,就免費教你做。

陳飛龍回憶,當時很多客戶都驚呼沒吃過這麼好吃的麵包!每個新市場、每座新城市,南僑一站一站攻進客戶心坎;如今,南僑在中國累積有五萬個客戶、二十二個據點,每個據點都設有烘焙教室和產品研發單位。這正是南僑的經營祕訣:是供應商,也是顧問。

除了試吃會,南僑每年帶領上千位業者出國考察、舉辦數場烘焙業研討會,讓自己與客戶的關係更緊密。

而為了拓展業務,南僑的員工經常騎著腳踏車,一家一家拜訪那些黑黑髒髒的小麵包店推銷油脂,有時候為了送一桶油給客戶試用,來回七、八個小時的火車行程,也是常有的事。

十九年來,陳正文從南僑總經理變成副總裁,依舊穿梭在各個鄉間的麵包店。陳飛龍說:「我經常也不知道他人在哪裡,他每天中國二十二個據點到處跑??。」事實上,南橋不論是點水樓、潮江燕、本場流麵店,乃至於即將新設的咖啡店,「示範」的作用大於自己做餐飲,目的仍在於示範「自家油脂、麵團等產品可以達到的效果」。

跨足美妝、旅遊

78歲陳飛龍還要繼續拚

從油脂到冷凍麵團,南僑就靠著一步一腳印,扎深客戶關係,靜水深流為南僑凝聚出爆發力。

隨著中國市場的擴大,陳飛龍今年改變了南僑在中國的運作,讓中國的「二十二個系統獨立運行,在各區域培養當地幹部,讓他們自己去打仗,中央只負責政策的決定。」化身為二十二個種子部隊,陳飛龍瞄準的是更次級城市、鄉鎮,打擊面還要再深化,為下一個成長布下重兵。

領導南僑四十多年的陳飛龍,從水晶肥皂跨足食品大業,眼光獨到讓他總能洞悉先機。強調自己做的是食品業,南僑的觸角卻已慢慢爬上美妝與旅遊業的土壤。早在三年多前,陳飛龍見識到韓國「人參面膜」的魅力,他腦筋一轉,心想:「韓國有人參,台灣有牛樟芝!」因此他一腳踏入美妝事業,今年三月南僑隨即宣布「牛樟芝皂」首戰日本!

今年二月,陳飛龍看準中國貴婦團到日本購買的龐大實力,宣布進軍日本餐飲與旅館業,目前已在東京新宿伊勢丹百貨附近買大樓,估計購地與買大樓的費用達四十億日圓,還不包括購置設備的投入;將來不但要讓點水樓進駐,還會有客房數達三十六間的商務旅館,每間房價高達兩萬八千日圓。陳飛龍還表示,將要在東京再尋覓另外兩地設點。

但是,近來讓陳飛龍最得意的事情,卻是今年四月廣州廠獲得中國高新技術企業認證,除了獲得三年的減稅優惠,陳飛龍自豪地表示,自己成功翻轉一般人對傳統產業的刻板印象,原來傳統產業,也能夠做得很高科技!

陳飛龍的版圖正如火如荼地擴張,問到他的接班人計畫,他不以為意地笑著說:「我覺得我會活到一百歲。」一句話,點出未來的南僑,仍會在他的領導下繼續追求茁壯。

南僑化工

成立:1952年接管南僑工業

董事長:陳飛龍(圖)

營收:148億元(2014年)業務:油脂、冷凍事業、餐飲業、冰品主要客戶:全聯、85度C、郭元益、

順成、大心等

陳飛龍的「識人術」

讓學美術的變餐飲經理人

陳飛龍說,自己58歲開始學開餐廳,78歲才開始學開複合式商旅。要顧及這麼多事業體,不可能凡事自己來,主要還是靠麾下幾位一級戰將。

能夠有一大批戰將打天下,陳飛龍靠的是「識人術」。南僑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志美(右圖),16年前從本場流麵店的店長做起,一開始是端盤子,陳飛龍幾次在美食展注意到她對服務的熱忱,於是指定她負責一些專案,甚至派人教她做計畫、寫簡報,如今她已經獨當一面,負責南僑全台灣的西餐業經營;甚至因為她是學美術出身,台灣6家點水樓店面設計都交辦給她。她興奮地說:「我以前就很喜歡畫畫,但從來沒想過有一天我的工作還能與美術結合。」80年次、才剛到南僑報到不到三周的會長助理黃敬嫻,也是陳飛龍口中「活生生」的例子。由於黃敬嫻的前一份工作是遊戲公司的行政助理,而陳飛龍在台北商業大學擔任講座教師,為了讓幾位即將就業的大四學生了解他們心中嚮往的「遊戲產業」是什麼模樣,陳飛龍就丟了一本666頁、關於遊戲產業的書給黃敬嫻,要她在6天後,給這些大學生好好上一堂課。黃敬嫻直呼好緊張,做夢都夢到上課的事情。

陳飛龍說:「(員工)露出一點點東西出來,我就知道怎麼樣去讓他變成一片東西。」讓每名員工都能在舞台上發揮長才。

南僑「會長前瞻資訊室」室主任李慧珍表示,陳飛龍非常強調員工要懂得學習,然後再靠著「師徒制」傳承,整個南僑都是學習的環境。她說:「會長每次都說,你做主管的人要先學習,然後帶動下面的人一起學習。你學會了,交給別人,你又可以去學新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988

投資故事:股市跳水,香港股民棄股買樓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43422.html

投資故事:股市跳水,香港股民棄股買樓

一財網 羅琦 2015-07-09 22:37:00

由於香港樓市的穩定性高於股市,加上美國加息訊號暫時還沒出現,相信在負利率因素的支持下,香港樓市有可能成為市場資金避難所,而未來“棄股換樓”的個案會越來越多。

“你看,股市都跌了這麽多吧,大哥你就便宜點兒吧?”

“不行,一口價!”

“恒指今天跌2000點了噢,你看再要高價可能要砸手里了,我來做接盤俠吧,便宜點吧!”

“那……減16萬,最低457萬了。”

“好,成交!”

林安(化名)是住在香港元朗區的居民,他有買房的想法已經很久了,但香港樓市完全沒有下跌的跡象。然而7月6日開始,他覺得機會來了!當天香港恒生指數受希臘危機及A股下跌的影響,開啟了暴跌模式,林安感覺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他決定馬上棄股入市,在看房兩天後,他就有了跟賣房大哥砍價的對話,在業主對恒指暴跌戰戰兢兢時,林安迅速出手,成功做上業主。

7月8日,香港恒生指數一度暴跌超過2000點,這一跌幅也成為了香港有史以來最大的點數跌幅。這一次暴跌也讓不少香港股民的小心臟有點受不了了,賣房業主像找到接盤俠一樣,立即減價16萬港元,簽下了這筆房屋買賣協議。

這只是這幾天以來的一個案例而已,經絡按揭轉介首席經濟分析師劉圓圓對《第一財經日報》稱,由於香港樓市的穩定性高於股市,加上美國加息訊號暫時還沒出現,相信在負利率因素的支持下,香港樓市有可能成為市場資金避難所,而未來“棄股換樓”的個案會越來越多。

多位市場人士認為,股市持續下跌對豪宅的沖擊是最大的。今年年初,香港豪宅市場異常火爆,中原地產代理稱,今年第一季,價值1200萬港元以上的房產銷量已經達到了2012年末以來的最高水平,而且今年香港豪宅價格也有5%至10%的升幅,不少市場人士原本估計,香港豪宅的價格升幅將達到15%至20%。

隨著香港股市的暴跌,購買豪宅的買家真的開始退卻了。美聯物業住宅部行政總裁布少明認為,下半年豪宅市道可能轉弱,全年樓價升幅可能收窄至5%,意味著接下來的時間里,香港豪宅的價格很可能停滯不前,甚至下跌。

仲量聯行香港董事總經理兼香港資本市場部主管曾煥平對《第一財經日報》稱,由於豪宅買家通常是本身已經有房子住的,所以對於市場的敏感度會比其他中小剛需盤要高得多,一旦有風吹草動,這部分買家可能會選擇持有觀望態度。

布少明稱,如果股市持續下跌,對樓市的買賣氣氛將會產生一定影響,除了準買家會抱著謹慎的態度入市,投資者也會持有觀望態度,預計未來2至3個月,每月的二手樓房成交量將跌破4000宗。

不過,由於目前香港利率水平長期仍處於偏低的水平,令香港樓價的抗跌性大大增強,不少市民更透過買房來保值。根據經絡按揭數據顯示,香港按揭利率持續高於通脹率,截至今年5月份,經絡實質按揭利率仍處於-1.84%,而這種負利率的水平已經持續了整整6年時間。

布少明認為,這種利率水平令業主的持貨能力非常強,所以香港樓市不會像股市一樣,出現大量急需“割肉”求售的情況,預計樓價將保持平穩發展,直至第三季還可能出現1%至2%的幅度。

編輯:於百程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335

「一姐」買樓一炮過 成功靠「夫」幹

2016-08-11  NM


就快加息,而樓價又已經去到咁高,個個買單邊跌,但上星期恒生銀行「一姐」李慧敏竟然唱反調,大拿 拿用三億七千萬買入五千幾呎嘅山頂超級豪宅Opus。李慧敏舊年喺恒生袋緊兩千萬年薪,單靠儲錢喺Opus「上車」都幾辛苦,或要同大部分香港人一樣,唔 可以去日本旅行同睇戲,仲要唔飲唔食十八年先至儲夠錢。

不過成功的男人「靠父幹」,幸福的女人「靠夫幹」。睇番往績李慧敏除咗Opus,佢仲持有現時住緊嘅白加道二十二號豪宅,另外仲有貝沙灣兩個住宅單位,同 佢老公即金融界猛人、聯交所前CEO袁天凡共同持有,好sweet sweet呢。其實「一姐」自己都好本事,○七年用兩千幾萬買入雲咸街萬祥大廈三個單位,仲要「一炮過」,唔使問銀行借o架。不過要留意「一姐」入市日 期,○七年十一月,恒指二萬七千點,當時人人套股換摟,但之後個市係點?相信嗰種肉痛,大家依然未能忘記,「一姐」入市有啟示o架。

金融逍遙客大陸異軍突起

游走於中港台併購、私募投資的金融多棲動物,現為多間上市公司主要股東及董事當今社會怨氣揮之不去,除了地產霸權、貧富不均、官員不濟、政客無良等等阿茂 都知嘅無奈事實,我哋自己又有無檢討進步的空間?逍遙客眼見,內地十四億人口的公民素質,有待提高無可爭議。但過去二十年,中國也全靠民間努力,出了阿里 騰訊百度,華為還幾乎滅了百年老店愛立信,家電的海爾到印度馬拉也是名牌。互聯網旅遊出了巨擘攜程、去哪兒和途牛。快的滴滴力擋Uber稱霸大陸,嚟到香 港,一個月已將各大call車app 收皮。airbnb遇上途家,還有類似美國分類霸主Craigslist的58同城和趕集網。香港後生仔多用OpenRice及Groupon,但有邊個 知道國內有改良混合版的美團?外賣市場鬥得難分難解,「餓了嗎」短短兩年異軍突起。瘋魔全球九億用戶的「美圖秀秀」出自草根創業家蔡文勝。短短四年歷史的 小米估值達三千億……。古語話:三人行必有我師,何況十四億人?聚焦別人缺點是不能令自己進步的,正如每間公司都有大把自認懷才不遇的「高人」,擅於喺背 後對公司或老細或同事指指點點,他們有幾多料大家心知肚明。嘲弄他人,我們會獲益麼?獅子山下故事並非香港專利,中國每日都在上演,國內憤青廢青論人數肯 定不遜香港。人哋每日在進步,我哋每日在埋怨,中港距離只會愈走愈遠。社會進步係靠一班好學肯砌並不斷自我充實的一群。我哋要做邊類人?阿彌陀佛,真係講 多無謂囉!

中環寸嘴堅唔離地老飯店

工廈大王楊耀松長子,是各大有名食肆之VIP,喜歡研究城中有錢佬對食之要求,透過美酒佳餚,細味人生百態,讓讀者「嗒」落有味。北角間「老飯店」舊到漏 晒水,兩個月前搬咗去上環以前先施百貨個位,聽講業主南豐唔肯租三樓俾「老飯店」,逼住要踎地庫,呢鋪堅唔離地,仲坐埋落去添呀。嘻,鬼唔知望住個海景夠 爽咩;呢度平吖嘛,平就冇投訴啦;訂間房最低消費都係一千銀,夠坐六條友,每人都係嚿幾兩嚿水。個部長安排我同老友坐「杭州廳」,真係睬你都「杭州」呀。 呢度啲師傅做咗廿幾年,都係蘇浙同鄉會出身,有水準o架。試咗佢兩客火瞳翅,灑兩羮醉鴿剩低嘅花雕汁落去,好鬼潤喉,唔,yummy yummy;仲有兩件烤雙方,夠香脆,個煎八寶飯好香口,有紅米,有白米,叫兩客打包返屋企慢慢歎;佢有款高力雪糕幾過癮,雖然用雀巢雪糕,但正過高力豆 沙,怪唔之週末晏晝,咁鬼多痴情老食客走到來上環搵食;啲水準同上海總會有得揮,但係上海總會要派錢俾侍應喎;啲上海婆好鬼闊綽o架,嗰度啲企枱唔使帶錢 返工o架;錢我有,不過唔會咁派法囉。嗱,醒你呀,下午茶時段去到四點,兩點後去吔,或者12:30前埋單有八五折;所以話,佢肯平我就唔嘈嘅,佢執咗笠 咪仲慘,到時飲恨食得少呀!

友邦Top Sales

早排陪住中國天然氣(931)主席簡志堅見記者嘅蔣佳良(Larry Chiang),曝光後有唔少人讚佢把口了得,貴為友邦保險香港區總裁,專sell大客仔,佢同客仔講話公司旗下有啲基金,專門投資落去大陸一啲「特別」 項目,項目嘅搞手係高官嘅二奶或三奶生嘅「富後代」,靠着哎吔老豆嘅關係自然有「特權」,項目暢通無阻,個基金揸住呢啲特別項目就sure win啦;不過個AIA客仔聽完Larry講完就冇落疊,拋下一句:「除非個高官係習大大啦!」

金牙大狀講嘢到腳痛之路

港大「等埋首副」事件愈演愈烈,雖未見血,但已經搞到有人要入院矣。「大小邊不分」處於風眼中,佢引用懵董名句「辭職係最容易嘅事」以明志,但就係唔辭 職。遲啲會唔會腳痛,或者好似盧寵茂咁膝頭哥痛,另議。「等埋首副」單嘢搞到咁大鑊,究其根本,就係因為某人俾人識穿戀棧權位,唔肯一早學得袁國勇咁使出 劈炮唔do、抗議離場呢招撒手鐧,於是俾人逼吓埋啲,再逼吓又埋啲,以致完全冇晒位企。到咗呢個時候至曉得大嗌:「我七十六歲人,Why the hell am I doing all these?」又豈非為時已晚?「等埋首副」同「等埋發叔」一樣,已淪為天下笑柄。呢場鬧劇再搞落去,即使「大小邊不分」想選擇做「最容易嘅事」,可能都 輪唔到佢揀矣。老董就係咁搞到腳痛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6224

YC兄系列 - 買樓投資 止凡

來源: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5/08/yc.html

YC兄於2007年一口氣寫了幾十篇blog文,分享了財務自由的歷程及心法,把想分享的都寫完,成為人氣blog王之後就封筆了。隨著yahoo blog停辦,YC兄的blog文都消失了。一天,止凡收到blog友電郵把YC兄的blog文都發了給我,於是我希望選出有意思的blog文修整後在這 裡重貼,並加入小弟的評論,希望當中寶貴的財務知識不要失傳。



早前透過imoney記者成功連絡YC兄,這舉動得到他的支持,YC兄還希望我分享後能給他連結,希望他來看過文章後也會加入這裡的討論吧。由於這裡發文頗密,這個YC兄系列還是慢慢來貼,其實慢有慢的好,讓大家可以好好消化當中的智慧。


YC兄的文章 - 買樓投資(2007年11月25日)

我今年回香港過年期間買了一層樓收租。樓宇位於上環西港城隔鄰叫康威花園地鐵管理508呎20年樓,作價198萬首期60萬 ,銀行借140萬15年月供10500元。月租一萬應該無問題。現時我有6個單位在香港作收租用,1個單位在深圳自往。很多人問我為怎麼這麼喜歡買樓收租,風險大唔大,是否需要很多資金。在此我和大家分享我20多年來買樓投資經驗。

為什麼要買樓投資?在此我跟大家說一個例子,2年前我侄仔跟我說想買樓收租投資,於是我借了一筆錢給他周轉做首期,以110萬買了一層400呎在中環escala tor旁的舊樓,並以每一個月$7500租了出去,租金已可以cover到mortgage。

上一個月這一層樓銀行估價已升值至185萬,他於是re-mortgage這 一層樓,套了60萬出來,作為首期買了一個上環帝後華亭(3年樓)464呎作價220萬的單位,租金around一萬,可以cover到mortgage。

The point is如果我侄仔2年前只是將錢放入銀行收息或賣股票可能只是增值數萬元,但如今他手頭上的資產巳由2年前的廿幾萬上升至現時2層樓合共400萬。這就是窮爸爸和富爸爸的分別。樓宇的槓桿率較大,但風險比投資外匯及股票margin小。

你們可能說樓價跌又怎樣?在此我又跟大家說一個我的例子。我在96年買了一個西環高街400呎全海景單位,作價228萬。現時銀行估價只是180萬,賬面損失48萬,但在這十年當中我已收回90多萬租金,計埋利息支出,可以說是打一個和。所以我說的買樓收租是一個長線投資,並不是炒樓,風險其實很低 。別人將錢放入銀行或消費掉,我一儲夠首期便將之買樓收租,就是這樣簡單,但收益因為槓桿效應,和別人交租給你供樓,收益比其他投資大。

你們可能說租客不交租又怎樣?不交租便跟procedure收樓,完全沒有問題,現時的小型代理,幫你將樓租了出去後,為了留客,一般都會幫你跟租務的鎖碎事,例如小型維修或追租等,不用麻煩。老實說,我租了廿多年樓出去,到最近才遇上一個租客時常拖租,我便follow procedure去收樓,過程也很順利。

另外,你的出租樓宇,只是一件貨物,不要擔心別人住殘你層樓,一個租客完了租約後,油下灰水維修下,便再租出,老實講根本無人會專登破壞你層樓,別忘記你的租客還有2個月的 按金在你手裡。

資金方面第一筆首期最難儲,其後可以透個re-mortgage,儲錢,拆細作為買入另一間樓宇的首期,現時銀行都可以做9成按揭,資金方面問題應該唔大。以我的經驗,資金的週轉,開始時最難,往後便越來越容易。

跟著最重要的是買怎樣樓收租好?

(一)記著一定不要買新樓。現時的新樓,全部都叫豪宅,價錢到最後一刻才知道,過去2-3年賣新樓的買家都要賠錢離場,小心為上。

(二) 收租樓一定要買市中心的舊樓,例如中環、上環、灣仔星街、太古城、地鐵站上蓋屋邨如德福、綠楊等都可以買。但東湧、將軍澳、南區、東九龍或新界地區的樓,因為供應多比較難租出,而租金和租客的質素也比較低,所以不要考慮。以我為例,我有一層海怡866呎租金是$11000,但相比我一層378呎在中環escalator旁的舊樓(重新裝修後)現時租金是$8800,回報率根本不成正比。

(三)不要買大樓,400呎左右最好租,一來金額少,二來租客都是單身或新婚夫婦,較為簡單。

(四)最後銀行對你的信用至為緊要,基本上這一個game大部份嘅錢都是銀行借比你,一份有穩定月薪的正當職業至為緊要。不要做多餘的分期付款或借稅貸,這都會影響你買樓的借貸能力。

最後,你們會問我現時樓價已經很貴,現時入市是否太遲 ?我只可以答你樓宇本身是一個貴重資產,你任何時間買都是貴 。現時中原指數才50幾(1997年7月樓價是100),compare with股票,樓價應該可以再上。

以上是我買樓投資的經驗,這一個方法不會令你大富大貴 ,但令你提早退休,安享晚年,絕對可以。我會繼續玩這一個遊戲 ,多買2-3層,我會做好呢份工!


後記:

為求「原汁原味」,只是改掉一些錯別字及修改至更通順,盡可能保留原來YC兄較口語化的文筆,若其他地區的blog友有看不明白的地方,不妨留言發問。

以前YC兄每一篇文章我都讀過,今天樓市一口氣升了幾年,中原指數升至近150,在此時此刻,再次回看這些YC兄在中原指數還在50左右所寫的物業投資文章,的確另有一番體會。當然,在不同的時空,過往的文章細節,我們今天都不能照板煮碗地操作,但文章當中的智慧靠值得深思。

很喜歡YC兄所分享他侄仔的例子,前後只是兩年,一個行動,所得的結果很不同,包括資產與現金流的狀態,當中有多少「時也命也」,又有多少是「智慧實力」,我們需要好好分辨,吸人之長,補己之短,這才是大智慧。

除了YC兄侄仔的好例子之外,這篇文章所講述的買樓收租重要四點亦絕對有參考價值,他日有機會作物業投資之時,定必考慮這些點子。「不買新樓」、「買市中心樓」、「買細樓」、「註意信用」,這是YC兄穩當買樓收租多年所累積的寶貴經驗,在不同時間及遊戲規則下可能改變,但必先要了解其背後原因,自然能作合理優化操作。

回看今天,還在主力寫物業投資的blog還是有的,但如YC兄的多年經驗及歸納出重點的就好像越來越少,讓YC兄這些blog文重現,的確多了另一個角度的財務知識。在今天的樓市高位,找尋兩成「水位」的物業投資項目,自問的確既不能,又不為,我寧願先吸取YC兄的功力,待好機會才出擊。

大家對這個YC系列重溫有何意見,不妨留言分享一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6838

YC兄系列 - 買樓投資(二) 止凡

來源: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5/08/yc_18.html

上次止凡寫了第一篇回顧YC兄的blog文,反應出乎意料地好,財務知識沒有過時不過時,若blog友們本身有相當的財商,不要本著照抄操作的心態,就算今天回看幾年前有關物業投資的文章,亦有不少得著。


YC兄的文章 - 買樓投資(二)(2008年1月26日)

最近我在太子旺角差館後面的花園街,買了一層458呎17年樓齡的單棟樓,樓價152萬,可以租到$7500至$8000,回報率6厘左右。這一層樓是我在這一次升浪買的最後一層樓,這幾年來買的樓己經用盡了銀行給我的信貸limit(50% of my total income-including rent and pension),再無彈藥買另外一層。

這一個升浪從2003年開始已經升了4年,我認為至少還會有幾年玩,現時中原城市領先指數九龍區才63,離97年時中原城市領先指數100還有一段距離。以我剛買入的一層樓為例,上一手業主在95年尾以190萬買入,以現時趨勢可能一年就會回到這一個價位。

在我這次搵樓過程中,中上環、綠楊、德福的樓全都過2百萬,業主很多都封盤,反而太子還有很多百多萬樓仔,盤源也有,但都去得很快,而且這一個區靜中帶旺 ,交通十分之方便,出租完全無問題,很safe。如果你想做地主收租,你可以考慮re-mortgage你層樓,用盡銀行給你的信貸 limit,這是好債務,可以increase你的asset,帶給你salary以外additional收益。

我以前在政府做的時候,我時常覺得我每買一層樓收租 ,便等於我升一級,我記得我離開政府的時候,雖然比同batch升得慢,但人工卻比他們高,這想法其實很「憨豆」,但可以自我安慰。要搵樓宇資料,你可以在中原地圖找太子地圖,然後在網頁中上位置有一個button叫做「樓宇成交」,便會show出地圖內所有樓宇過去一個月內的成交record,很好用,我都是這樣搵樓的。

這一次升浪一定會過97年的level,當overall中原城市領先指數升到120時,我便會將手頭上的樓逐漸賣掉套現,一間不剩。這幾年是錢搵錢的黃金機會,我絕對唔會再次讓自己走失這一次賣樓套現的好機會。

這是我對coming樓市的睇法和對策,我會做好呢份工。

YC


後記:

這篇文章是YC兄於2008年所分享的買樓經驗,投資考慮主要是看租金回報,與及自己的融資能力。文中YC兄話中原指數升至120點時會賣出所有物業,今天中原指數高見140,不知情況如何,若真的這樣做了,今天YC兄應手持數千萬資金也說不定。

回想,這是7年前,中原指數還在63,當時YC兄叫大家可以考慮加按自己的物業套現出來投資物業收租,那一邊廂,有多少人喜歡盡快把物業供完,把所有的樓按借款還掉,而錯失了樓市大升浪。

YC兄這個動作是在「博」嗎?是在「賭」嗎?我們在看一個「馬後炮將軍」的故事嗎?如果有細心分析理解,YC兄當時的心態是著眼於現金流,多投資一個物業,就好像升了一個職級,加了些人工,由頭到尾都是看現金流,沒有賭博心態。說到這個概念,看起來有點似曾相識,不妨看看這篇文章《一支股息收一個月糧》。

本來的投資物業決定都是看現金流,算是封了蝕本門,若樓價升完又升,升到他認為不合理的水平,更可以把資產套現,低買高賣。樓市這幾年升到顛,若blog友錯過了機會,或當年還未有準備好,回看YC兄的文章時不用帶著酸葡萄的心理,細心學習當中智慧,之後做好準備,隨時在下一浪大派用場。

寫評論時突然想起巴菲特,曾經在股市大熱時把自己操作的聯營基金解散,把資金發還給合夥人,因為他感到市場上再沒有好的投資機會,所有股票價格都過高。隨後,股市大跌,巴菲特又重新集資開始大展拳腳,一來一回,贏得極漂亮。近年,樓市在狂升,專投資物業的YC兄慢慢消失了,這個模式又好像似曾相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7504

YC兄系列 - 買樓投資 (三) 止凡

來源: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5/08/yc_27.html

股市大升大跌,風高浪急,止凡有點傻氣的,就是沒有「機會主義者」的思維,全城最熱的話題就是股市,談股市應該有更多瀏覽量吧,但偏偏加插YC兄的文章回顧,講物業投資。之前人人喊著要買樓,又會少談物業投資,都頗亂來的。不過還是我行我素,個人網誌,喜歡寫什麼就寫什麼吧。


YC兄的文章 - 買樓投資 (三)(2008年1月26日)


大家如果想買樓投資的話,今年就要買,最好過年前買,下一年就不要考慮,因為以經太貴,值搏率不大,還是等下一個cycle。在中上環區的樓盤已經普遍over 250萬,我3年前買入價才120至140萬,現時已經太貴,唔recommend。

用來收租的樓,地點很重要,一定要交通方便,近地鐵站,有基本裝修,才易於出租,也易保值。

以我剛買的一層太子樓為例,成本只是2萬(萬五Agent傭加4千律師費加100元stamp duty),另外需要15萬作周轉(比細訂和大訂),其餘整層樓的價錢都係re-mortgage我海怡層樓,150萬如果供25年,每月供款7900,租金可以cover mortgage,但我一般都供15年,25年利息太高,供15年每月貼落去的錢,都係等於你們今年人工加幅。所以我說,買樓收租其實成本不高,你只係需要比首期,剩下的錢便由租客給你還,很化算。

此外,不要滿足於買一層,當afford得起,便要買第二層第三層etc。記著第一層的租金,是你的additional salary,可以增大你下一層的信貸limit ,如此類推,加埋你人工升幅,便可以買第二層第三層 。我現時hold住八層,都是這樣accumulate返來。其中三層還供緊,但如果樓價繼續上升,我賣掉一層便可以cover這3層的mortgage。

買樓收租並不是炒樓,每一層樓都上銀行做mortgage,並以租金cover你的mortgage。

另外,最好買細摟,因為銀碼少,易買易租。最後,當然要勤力睇樓,賺錢是要付出努力啊。

YC


後記:

這篇重點很鮮明,物業投資放租要考慮的,包括地點、成本、融資、做餅(一間間增加)、現金流(租金cover mortgage),這些心法由財演講出來,與由一位資深物業投資者講出來,絕對是兩回事,因為後者有血有肉的實現過。

這幾個心法,看似很普通,其實不少人對這些心法不懂就是不懂,而懂的話,拿著這些心法去行事也不容易的。因為可以想像,一、兩間物業都還可以,當資產慢慢增大時,數字超出一般打工仔可控範圍,就要依從這些基本心法,這些心法亦是「保命符」。

由月光族甚至負債累累,去到有多餘錢投資,需要一定量的財務知識,是開源節流,理財有道一類。如果資產繼續增長,要好好控制,增長速度可觀,很多人平時「慳家」,有多餘錢買買基金、股票收收息的,到一定程度時,可能開始遇到資產成長的瓶頸,所需要的正是YC兄提出的這些簡單心法。

記得曾在一家大公司工作,任何小project都需要提供justifications,最簡單就是計算回報率、回報期,只要所投資的金額能產生正回報,就算所需金額不少,都較容易獲批,但沒有正回報的project,就算所涉及的金額很少,也會阻力重重。這就是公司保持增長動力的「心法」,靠這些小規則管理成千上萬的project investment,個人財務亦能以這類思維處理。

另外,YC兄作為資深的物業投資者,在那裡打滾多年,累積可觀財富,但他當年看市也有所意料不到今天的樓市升勢,這更證明預測未來未必可取,要累積可觀財富亦不用需要準確地預測未來的。

很喜歡YC兄所講,物業投資不是炒樓,他每一間都上會做按揭,計好數,以租金回報考慮投資,這個操作相當穩當,穩當操作最終也能變得富有,YC兄就是好例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201

買樓致富

有人問打工十年有四層樓得唔得?

 

得!!

 

2003年月薪15,000, 2000年至2003年 - 3年自絕得20萬。
買200萬樓自住, 問屋企借40萬, 7成, 付出60萬, 自己出20萬。儲蓄每月5000。

 
2005年層樓值250萬, 當供左10萬本, 加按套回35萬(50 x 70%) + 10萬本。2年儲蓄12萬,總共有57萬。
再買200萬樓, 付出60萬首期。租出, 租金cover供款。升左職, 月薪2萬5,每月儲10,000。

 
2007年樓A值310萬,樓b值250萬, 當供左24萬本, 加按套回 77萬(110 x 70%)+ 24萬本。還屋企50萬, 剩51萬, 2年儲蓄25萬, 共有71萬,再買一層200萬樓,付出60萬。租出, 當租金cover供款,剩低11萬現金當咁多年駛費。又升左職,月薪3萬5,每月儲15,000。

 
2009年樓A值360萬, 樓b值300萬, 樓c值240萬, 當按左40萬本,加按樓a同樓b, 套回70萬+30萬本, 2年儲蓄36萬,共有136萬,買400萬樓(因為己經無晒200萬樓), 付出120萬。租出, 當租金cover供款,剩低16萬當駛費。DLM, 無職升, 仍每月儲15,000。

 
資產
樓 360+300+240+400=1300萬
 

負債
按揭 252+210+158+280=900萬
 

淨資產 400萬

多年儲蓄 = 20+12+24+36=92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354

冇錢買樓!

某強國的人民四散,紛紛到外地置業,令各地樓價暴漲。上樓難,絕不是香港年輕人的專利。

回來墨爾本幾日,感覺城市沒有大改變,依然像個文靜的陽光少女。街道依舊寧靜,綠蔭下的柔和陽光,澳洲人的熱情一樣沒變。談到轉變最多,似乎是四處都有許多工地……

這些工地都準備建住宅,主要都是向上發展,也是現時世界趨勢。昔日的大屋,下層是客廳,上層是房間,對老人家帶來不便。全球的老人數字即將急升,高樓式住宅的需求自然大增。

興建樓宇之前,發展商要大量收地。不過這裡的地產商很有良心,既不會鬧鬼、貼封條趕走住客,也會補足豐厚的賠償金。使上一代的地主賣地賣得安樂,不用擔心買不了同區的心儀物業,多餘的錢還可以買多一部BMW代步。

結果,受罪都是年輕人。也難怪連公務員肥仔K都慨嘆:「冇錢買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921

何時可以入市買樓?(2015/12/31) 林本利

2015-12-31  NM

過去三個月,本地樓價顯著下調,反映二手樓價的中原指數從高位下跌約7%,個別地區樓價跌幅更達 一、兩成。樓價下調,加上年近歲晚樓市例淡,急於套現的賣家只好「劈價」售樓。大部分的準買家則依然採取觀望態度,期望樓價進一步回落才入市。不少人會 問:到底何時可以入市買樓?

筆者既不是先知,又不是神仙,手上沒有水晶球,當然無法預知樓市日後去向。過去二十多年入市買樓主要用作自住, 或作長線收租,每次買樓都抱同一態度,就是切忌摸頂入市,不要跟從羊群去「盲搶樓」。不少樓市準買家決定是否入市時,往往只看自己是否有足夠能力供樓,若 然收入穩定,每月供樓開支佔收入低於五成,又能夠通過壓力測試,便會入市買樓,抱着早買好過遲買的心態。買樓是人生大事,特別是首次置業,差不多要耗盡積 蓄才能「上車」,一旦「搭錯車」,特別是搭上旺市尾班車,後果不堪設想。過去多年,筆者不斷提醒準買家,置業時除了要看自己的供樓負擔能力,更重要的是要 看全港市民的供樓負擔能力。若然樓價已經脫離一般市民的購買力,樓市爆煲只是遲早的問題。登入中原地產網頁,可以在樓市分析一欄中,找到自1994年1月 香港住戶的供樓負擔比率(即每月供樓開支除以收入)的數字。供樓負擔比率反映兩類住戶的情況,一類是購買一個400呎建築面積的小型住宅單位,以全港住戶 每月收入中位數作為收入指標(現時是25,000元)。另一類是購買一個600呎建築面積的中型住宅單位,以私樓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作為收入指標(現時是 34,300元)。兩類單位都假設買家先付四成首期,餘下六成分20年供款,息率主要是以最優惠利率作準(2009年1月起加上同業拆息的資料)。

由 1994年1月至今年11月,購買400呎單位的供樓負擔比率最高是86.6%(97年6月),最低是17.5%(03年7月),平均數是42.3%。至 於購買600呎單位的供樓負擔比率,最高是113.5%(97年6月),最低是19.7%(03年7月),平均數是49.2%。過去20多年,買家若然在 平均數以下入市買樓自用,自然相對穩陣,風險較低。若然由1997年6月供樓負擔比率的最高位開始計算,直至今年6月的另一個高位,400呎單位的平均負 擔比率是37.6%,600呎則為42.6%,兩者平均約為40%。97回歸後,香港經濟表現大不如前,每年工資增長只得2至3%,遠低於97前每年平均 超過10%的增長率,市民供樓負擔能力自然較低。筆者認為歷年供樓負擔比率的平均數,可以視為入市買樓自住的指標。至於買樓投資,由於沒有急切性,可以等 待至供樓負擔比率較低時才作考慮。應用統計學方法,以平均數減半個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作為指標,可以等待至供樓負擔比率跌至30%水平時才考慮,勝算高達六、七成(參考過往數據)。以現時供樓負擔比率約為50%推算, 樓價大概偏高兩成。由於樓價不斷轉變,住戶收入及供樓息率亦會增減,故此我們無法預計何時供樓負擔比率會跌穿歷年平均數,甚至減一個標準差的數值。但根據 過去經驗,一旦供樓負擔比率大跌時,意味經濟欠佳,市民反而不敢入市,白白失去累積財富的大好機會。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者網誌 - 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984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