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陸有「秋菊打 官司」,我哋香港就有「周菊打官司」!單case係咁,有個大凌(211)嘅內地小股東周本菊(圖),狀告港交所(388)上市科總監陳肇鈞,告咩呢?阿 菊大呻自己黑仔,03年第一次買港股,就買中咗隻停牌停足6年仲停到o依家嘅大凌。佢之後唔敢再玩港股,但條氣又唔順,咪告上小額錢債審裁處,告陳生錯誤 行使停牌機制,導致佢買咗8、9萬蚊嘅大凌股份唔可以套現,仲要求陳生賠錢o忝!但個官要求阿菊講清楚何謂停牌機制,然後陳生點樣錯誤行使停牌機制,仲要 求阿菊尋求專業意見,證明陳生係咪錯誤行使,睇怕阿菊要額外使多筆錢咯。 李華華 |
2010-7-18 AD
| ||||||
成功家族生意, 如果未上市,本是家族嘅現金牛,或者係能生金蛋的金雞。偏偏不少家族生意在創辦人逝世後,就會發生爭產糾紛,今年報紙就報道過阿嫲與阿孫,仔告老竇,兄弟 互控之事,如果有人將○八至一○年三年間發生之家族不和,爭產事件嘅法庭資料詳細收集,改寫成一本「香港爭產案」,相信會好好睇,明年書展,一定熱賣。 最 新嘅一單當然就係鏞記兄弟案,大佬甘健成(甘琨勝)入稟法院將Yung Kee Holdings Ltd.(YKHC)呢間離岸控股公司清盤,細佬甘琨禮反對,於是鬧上法庭,不少罕為人知嘅資料得以揭露。正是清官難審家庭事,內裏家族關係如何難以判 斷。但從雙方代表大律師在法庭上所披露嘅資料嚟睇,呢件事又唔係咁複雜喎,只係一單好標準嘅大股東與小股東意見不和嘅事件,商場上時有所聞。左丁山本身亦 曾親自勸解過同類事件。 好多家族公司或以前基於朋友、同學關係而成立嘅公司,股東之間十居其九沒有簽署一份「股東協 議」(shareholders agreement),於是遇上大家有意見不同,利益衝突之時,便無所遵循,一旦傾唔掂,唯有法庭相見。正所謂共患難易,共富貴難,公司唔賺錢,冇人想 理,利潤滾滾而來之後,股東間就多想法咯,一啲話要擴充,一啲話要保守,一啲話要派息,一啲話保留現作,點算好?公司如果有股東協議講明董事薪金、員工花 紅、派息、供股、售股、反攤薄等等條款,就可以照章辦事,否則嘅話,爭拗起來,單一大股東持有51%股權(或者三四位加埋成為一個大股東)就會話晒事,揸 住49%或以下嘅股東只有捱打,以前左丁山就見過一位朋友A持有45%股權,畀其他三位加埋一共持有55%股權嘅股東欺凌,飽受排擠,方法包括:(一)不 派息,用滾存現金收購資產;(二)三位股東兼董事聯手在董事會通過大幅度派花紅,及董事房屋津貼;(三)每隔兩三年就嚟一次供股集資,攤薄朋友A嘅股權, 朋友A供股又死,唔供又條氣唔順,卒之棄械投降。 |
| ||||||
從事物業發展和投資的菱電發展, 上週二提出私有化,每股八毫,較停牌前五毫二有五成多溢價。市場估計,持有七成四菱電的大股東胡法光家族提出私有化,是為了保住胡家的顏面,事關過去五年 公司累積蝕了十四億。今次胡氏現兜兜掏出三億元收購,對胡家而言不算是大數目,亦擺明俾條生路小股東行。事實上,胡氏另一瓣業務——代理三菱電梯,才是一 盤大生意。現時的菱電集團,代理的三菱電梯,佔全港樓宇電梯總數四分之一,而生意觸鬚還伸入大陸,集團去年營業額達三十五億元。集團創辦人胡法光,原來早 在七十年代,已贏得「王」的稱號,香港的新中銀大廈,以至上海地標金茂大廈,電梯均由他的菱電集團安裝。他除了是上海幫,亦活躍於中港政壇,曾是市政及 立法局雙料議員,亦曾出任基本法草委。炮台山宏利保險中心,是菱電發展的集團總部,每朝未到九時,七十八歲的主席胡法光,都會健步如飛地步入公司。對於私 有化菱電發展的原因,他向記者表示:「這幾年香港地產不是太好,私有化的事,你問番我個仔。」胡法光有兩名兒子,長子胡曉明,負責私人擁有的菱電集團升降 機業務;而做地產的上市公司菱電發展則由幼子胡亮明打理,並任公司副主席。胡亮明在美國 主修建築,對老父的升降機業務無興趣,八二年返港時替老父開創地產業務,第一單項目,就是與瑞安合作興建大埔廣場以及九龍灣麗晶花園,短短兩年間賺了八千 萬元。初嘗甜頭後,他再進一步併舊樓,如天光道、馬頭圍道的都有菱發的單幢式樓宇。胡亮明一向主張在香港做地產,而老父則希望開拓大陸投資,兩父子經常意 見分歧,特別是於八○年初投資大陸,幼子激烈反對,有次更與老父在公司走廊拗得面紅耳赤,路過的員工還以為兩父子吵架。 搞地產先贏後輸菱發於九二年,從菱電集團分拆後上市, 初期表現不俗,特別是九五年,因出售半成中環廣場權益予新地,而大賺四億五,令菱發當年盈利達五億四之多。雄心勃勃的胡亮明,遂於九七年與中資的中國海外 及大昌合作,菱發佔一成,以二十九億元投得屯門地皮,興建大型住宅項目南浪海灣,單是地價已經是三千二百元一呎。這個合資項目,為菱發埋下計時炸彈,加上 國內投資失利,導致公司其後數年業績蝕多賺少。九八年至今,菱發累積蝕近十四億元,其中今年中期業績所蝕的兩億,主要為持有物業減值而撇賬,如宏利保險中 心。至於前年所蝕的四億三千萬,主要是與中海互換資產所致。菱發以中海所持的兩成菱發股份交換六成上海廣場權益,雙方和平分手後,因物業大貶值,菱發要為 此而須撥備三億六千萬元。胡氏家族以每股八毫提私有化,較資產值一元一角有三成七折讓,算是給小股民一個套現甩身機會。 穩守王寶座雖然胡 法光經常說「兩個仔都咁叻」,但十年過去了,跟隨他搞升降機業務的長子胡曉明,成績較為明顯。由胡曉明打理的菱電集團,業務包括升降機安裝、維修及電機工 程等。佔菱電七成五股權的大股東,是日本三菱電機集團,其餘兩成半由胡法光持有,上年營業額達三十五億元。「在香港的升降機公司中,菱電可以說是頭三名, 僅次於美國的奧的斯及怡和代理的迅達,菱電在行內屬於A級。中銀大廈的升降機,就是菱電的代表作,另外力寶中心、機場客運大樓都是。」菱電升降機技工葉先 生自豪的說。現時香港約有四萬六千多部升降機,由菱電安裝的便有一萬二千多部,佔四分一。據行內人士透露,每部升降機成本約二百萬元,公司一般以一半價錢 幫客戶安裝,然後簽長期的保養合約,約六、七年後才開始回本,因為保養才是升降機最賺錢部分。菱電上年在香港做維修保養的升降機共有八千多部,以平均每部 一個月約七千元維修費計,單是維修保養,營業額已達六億元。 父子兵北望神州菱電早於八○年開拓中國市場,替霍英東投資的廣州白天鵝賓館裝冷 氣。其後胡法光在祖家上海,成立菱電(中國),並參與多個升降機項目,如北京首都時代廣場、上海金茂大廈、青島香格里拉大酒店等。菱電(中國)在大陸設有 十個辦事處,胡曉明經常北上公幹。「大約年半前的春茗,主席(胡法光)話在香港咁多年,安裝一萬二千多部升降機,但在中國一年已安裝二萬部。」一菱電員工 表示,可見胡氏對中國市場一致看好。胡曉明與父親關係較為親密,同樣是修讀工程出身,畢業後一年已到日本三菱受訓,並學懂日語,早有繼承胡法光「王」生 意的意思。他亦步父親後塵,積極參與公職,以及通過運動結識商界友好,現任康體發展局委員。「佢爸爸是南華體會會會長,佢係網球會秘書,兩父子經常齊齊打 網球,喺石澳鄉村俱樂部,都經常碰見他們。」香港羽毛球會會長湯恩佳說。 上海書香世家今天有子承父業的胡法光,早於七十年代已有「王」稱 號,在港英政府時期,還出任市政及立法局議員;他亦是基本法草委之一,與鄔維庸、譚惠珠關係密切。曾成立自民聯政黨,所謂政商兩瓣都吃得開。胡法光祖籍江 蘇無錫,是上海有名的書香世家。父親胡憲生,與胡適是同期赴美的留學生,回國後任大學教授,曾翻譯《人猿泰山》一書。上海的大同大學,更由胡氏家族所創 辦。胡法光十六歲已考入上海交通大學,主修機械工程,比江澤民早三年入交大。二十歲畢業後,在上海怡和洋行打工,其後於四九年初,獲公司保送到英國曼徹斯 特受訓。五二年胡法光移居香港,曾在天星小輪和怡和任工程師,五四年在信昌洋行挖角下,擔任工程部負責人,五年後替信昌取得日本三菱升降機的代理權,並擔 任公司負責人。一九六六年,他與三菱合組菱電工程,胡法光佔兩成。「當時怡和代理瑞士迅達牌升降機,價錢較日本三菱貴好多,所以後來住宅對升降機需求多 時,三菱搶咗唔少生意。」五十年代曾任怡和洋行升降機銷售員工的伍華裕說。 創建自民聯其後於六四、六五年興建的佐敦道文英樓、文華樓一帶二 十四幢大型住宅物業中,近一百部升降機,全部由菱電安裝,算是在港賺得的第一桶金。其後,菱電為美孚新村、黃埔花園等安裝七百多部升降機。「七十年代的菱 電很犀利,我聽老師傅講,當時土瓜灣至紅磡一帶的升降機,大部分由菱電安裝,不需要搭車,就可以行去第二幢開工。」香港電梯業總工會聯絡副主任葉健文解 釋,所以早於七十年代,胡法光的「王」地位已然奠定。胡法光在商界代表一眾中型商家的聲音,曾出任市政局和立法局議員,九一年更與鄔維庸和譚惠珠,成立 自民聯政黨。「當時我們覺得港英政府揠苗助長,去加速所謂的民主,但市民的政治知識太幼稚,以為有直選就有民主,最後會使香港陷入困局,於是我們引用外國 的數據、例子去反映這個現況,遂成立自民聯。「我與胡法光是世交,細個時已經認識他。當時大家都是基本法諮詢委員,大家覺得要對社會有承擔,於是聯同羅康 瑞、譚惠珠等組織政黨。他為人很低調,很隨和,不會太過堅持己見,不是一個愛出鋒頭的人。」鄔維庸醫生說。胡法光近年漸漸淡出政壇,所創立的自民聯,早已 併入親中的港進聯,他只擔任名譽主席。他與譚惠珠、鄔維庸二人關係仍緊密,兩人均出任菱發非執行董事。有「工作狂」之稱的他,每天仍是八時半返到菱電辦公 室,星期六還長短週照樣返工,午飯則只到公司樓下自己開設的聚寶華軒酒樓用饍。「他每日都同高層在這裡食午飯,叫點心及炒麵等普通食物,他鍾意飲香片。高 層們輪流簽單,我從來未聽過他鬧人。」一位酒樓侍應說。一小時的午膳完後,他又馬上返回辦公室開工,這位七十八歲的公司主席,仍然精力過人。 @請參考>@ |
|
||||||
「階下囚」國美 (493)大股東黃光裕(圖),同國美現任主席陳曉正式開火單嘢,除咗街外人會話好睇,華華101%相信,國美小股東一定會話無眼睇!好似美資基金富達 (Fidelity)咁,喺呢單嘢(黃生喺獄中話要炒陳曉魷魚)爆咗出嚟之後第二日,即喺8月6號,已經喺場內以每股平均0.312美元(約2.434港 元),大手沽咗1.792億股,套現差唔多4.36億元,持股量由5.57%降至4.37%,低過5%,即喺以後減持都唔使再披露……識得用寬頻速度沽 貨,呢隻基金,應該喺做到嘢之流!點解咁講?家陣大股東擺明玩嘢,就算呢鑊基金股東肯出嚟投票撐國美董事會,過到呢關,點知黃生又有咩新招o架,換馬玩過 第二隻股好過。 李華華 |
||||||
|
||||||
透過關大戶的絕對低價投資法,在當前股市中能夠找到不少大股東仍被套牢的金融股,在兩岸金融市場相互開放後,這些低價標的值得追蹤。 此外,每年穩定配息的高股息傳產股,也是投資人長線投資的好標的。 撰文‧周岐原 「會買股是徒弟,會賣股才是師父。」這句股市名言,充分表達賣股時機的重要性。然而,即使適時退場,獲利程度往往不是由賣出價格決定的,反而在買入時就已決定。也就是說,買進成本才是左右投資股票能否賺錢的關鍵。 投資經驗長達二十多年的關大戶,就利用「股價低於大股東成本」這一記簡單招式縱橫股海,為自己賺得二億元的可觀財富。由此可以看出,跟隨大股東腳步行動,進而發現股價被低估的標的,確實是長線投資者重要的參考指標。 讓大戶為自己抬轎 《財訊》雜誌創辦人邱永漢曾說,「股票獲利,是耐心的報酬。」以台股來說,大幅崩跌的歷史經驗幾乎每十年會重演一次,當風暴來臨時,投資人若能做好基本研 究,確定公司沒有倒閉或下市的危機,那麼盡量壓低買入價格,便可避免在「你丟我撿」的資本市場中,成為大股東高價倒貨的對象。 進一步看,透過觀察籌碼面的價格趨勢,幾乎篤定能帶來獲利,甚至能賺到數倍的價差。因此,學習如何研判一檔股票的「絕對低價」,是投資人該好好練習的功課。 衡量股價的高低程度,資本市場最常用的工具就是本益比、股價淨值比等數據。但四十五歲才開始做股票的關大戶,將這些指標全數捨棄,專心從研究大股東投資成本著手,得到驚人的績效。 關大戶的核心理念是,散戶對公司經營實力、獲利前景的了解,絕對不如公司大股東;但散戶只要在股價劇烈下跌時,用低於大股東的成本買進,那麼就等於搭上必勝列車,讓大戶為自己抬轎。 還有一種情形,是當上市櫃公司引進策略性投資人時,私募的成本價格是公開的。只要在公司體質完成調整、獲利能力開始顯現前,用低於私募的價格吃貨,也能達到「絕對低價」買進的效果。 當前,大盤的位置比十年線所在的六千三百點高出甚多,更有許多個股持續大漲,想找到股價低於大股東成本的標的,已頗不容易。 但換個角度,從歷來公司透過私募、引進策略性投資人的價格來看,還有許多金主正被套牢在高點。透過這個方法找到的特定標的,可作為投資人選股的比照參考。 低於私募價格的好標的 若從低於私募價格的條件來篩選個股,可發現金融股是上榜家數最多的產業,族群性相當顯著。 過去曾有許多金融股,引進國外避險基金或壽險投資,然礙於國內金融政策變遷,及○八年猝然爆發的金融海嘯,金融股互相整併、出售的進度並不順利,這些意在獲利的資金,只好繼續停泊。其中,就有許多投資案的大股東,至今仍處於套牢狀態。 從一般散戶角度觀察,這些股價低於大股東成本的個股,顯然存在著超額利潤;如果能擇優買進,以兩岸金融業開放的潛在機會,加上金融股長期股價盤低累積的爆發力,長線持有的利潤,將以倍數計算。 例如國內的老字號行庫彰銀,就是這波金融股大漲的領頭羊之一,即使近來股價由十二.三元爆量漲到十七.四元,足足漲了四成;然而在大股東的眼裡,這筆投資還是嚴重套牢,原因是台新金控在○五年吃下的彰銀二二%股權,是以每股二十六.一元高價買進的。 即使以波段高點計算,目前股價仍只有台新金出手成本的六折。由於大股東套在高點,加上彰銀被金管會列為可率先設置對岸分行的四家金融機構,投資人趁回檔布局彰銀的風險,確實小得多,未來上檔也有龐大的想像空間。 另一方面,台新金自己也算是被低估的標的。○六年入股台新金的日本野村證券及新橋資本,買進的成本是十八元,這和目前的十四元股價還有一段距離,投資人也可觀察。 在金控股中,日盛金與兆豐金值得留意。當初看上日盛金的日本新生銀行,在○六年投資一百億元,因減、增資影響,原始成本為七.二五元,仍比目前約五元的股 價高出近五成。另外與建群投資吃下的增資股則定在四元,只獲利二五%,也還沒達到滿足點。對照日盛金月KD值出現突破、即將逼近五○臨界點的情況,股價表 現大概還沒走完。 至於兆豐金也有異曲同工之妙,當初買下一五%股權的中信金,成本價約在二十二元,如今股價僅十九元,也比大股東成本還低,未來走勢同樣值得追蹤。 除了金控股,銀行股中與兆豐合併不成的台企銀,目前股價仍不到兆豐買進的成本價。此外,私募基金進駐的萬泰銀、大眾銀和安泰銀,都在大力調整體質;今年第一季大眾銀和安泰銀的營運,更是率先回到獲利的行列。以這三家銀行大股東尚未回本的情況來說,爆發力相當可觀。 關大戶心法其中一個原則就是不買電子股,只投資產品簡單、股東能夠徹底了解的傳產、金融與中概股。儘管如此,投資人還是能在眾多電子股中,篩選出現價低於大股東成本的例子。擅長操作電子次族群者,也可將找到的標的當作參考。 例如聚光片廠嘉威,當初被友達入股的價格是三十五元,但目前股價才三十元不到;更明顯的例子是受華映資金挹注的矽創,當初私募價格高達七十五元,目前股價才五十四元。 至於引進華碩及仁寶集團資金的類比IC公司迅杰,當初認股成本是在五十元,如今股價約五十五元,比大股東的買價只多一成,未來若跌破五十元,也可算是不錯的買點。 買進成本比大股東低,需要長時間耐心等候才能驗證投資眼光;相對地,為了穩健獲利,關大戶也透過投資高股息的標的,每年穩穩收取現金股息。 例如,關大戶持有熱門的未上市股上海商銀,除了今年配發二.五元股息,還是連年配息的優質標的,如此長期持有下來,也能賺到可觀的股息收益。 不碰電子股 選高股息個股關大戶選擇高股息標的的原則是,產品應有獨特的競爭利基,且股利政策最好以配發高現金為主。在此原則下,長年配發穩定股息的大統益、永記、中碳、台橡、明安、豐泰及中保等,可以考慮投資。 綜觀這些高股息傳產股,可以發現二大共通特色,就是產品具有獨特性,又能保持穩定的獲利能力,因此才能在利基市場中生存,並配給股東優渥的股息收入。 例如具有寡占性的中興保全,在國內市場競爭者不多,因此能占有近六成比率,是最大的保全業者。而中興保全的配息水準不錯,近四年來每年都配發至少三元的現金股息,算是一檔相當穩健的定存概念股。 生產油漆塗料的永記造漆,也是一家長年配發高股息的老牌傳產公司,每年的股息都在二元左右;即使是金融海嘯當年,仍配息一.八元,獲利能力頗為穩定。 近來永記為了進一步擴大產品出海口,已經與台船合資成立台船防蝕科技,目標是切入每年近百億元的塗裝市場。未來投資效益能否為股東帶來更大的股息收益,值得持續追蹤。 關大戶致富心法嚴選 股價接近大股東成本的標的公司代號 公司名稱 大股東 大股東每股成本(元) 第一季稅後 EPS(元) 收盤價 (07/30,元) 1441 大 東 陳建州等 6.25/5.90/5.80 -0.04 7.28 2801 彰 銀 台新金 26.12 0.29 16.90 2834 台企銀 兆豐金 12.68 0.09 9.47 2837 萬泰銀 奇異資融 14/私募16 -0.66 7.10 奇異資融、 SAC 13.26 2847 大眾銀 凱雷 17.00 0.13 7.71 2849 安泰銀 隆力集團 21.00 0.42 12.25 2884 玉山金 保誠集團 20.00 0.29 14.85 淡馬錫 21.00 2886 兆豐金 中信金 22.00 0.36 19.15 2887 台新金 新橋資本 18.00 0.36 14.30 野村證券 18.00 3557 嘉 威 友達集團 35.00 0.08 29.60 4703 美克能 寶嘉機構 7.50 0.09 7.37 5432 達 威 所羅門集團 3.80 0.15 3.99 5820 日盛金 新生銀行 22.80 0.12 4.99 新生銀行、 建群投資 7.68 6243 迅 杰 華碩、仁寶集團 50.00 0.74 53.10 8016 矽 創 華映 75.00 1.16 54.60 8941 關 中 頂新集團 11.00 -2.11 11.60 資料來源:財訊智庫、公開資訊觀測站 關大戶致富心法嚴選 長年穩定配息的傳產族群 公司代號 公司名稱 98年度 股息(元) 第一季 稅後EPS (元) 前六月 累計營收 (億元) 累計營收 年增率(%) 收盤價 (07/30,元) 1232 大統益 3.00 0.96 72.2 4.6 38.90 1465 偉 全 0.50 0.24 6.6 5.6 14.50 1717 長 興 2.20 0.53 93.3 32.5 31.90 1723 中 碳 5.60 1.79 37.3 85.2 96.30 1726 永 記 2.50 1.22 29.3 13.3 43.60 2103 台 橡 3.20 0.99 73.3 53.1 46.55 2412 中華電 4.06 1.24 917.7 1.6 67.90 3045 台灣大 5.03 1.21 288.0 1.4 63.20 8924 大 田 2.50 0.48 21.8 37.5 41.70 8938 明 安 3.60 1.56 52.0 34.2 57.50 9910 豐 泰 1.80 0.81 58.1 15.9 28.90 9917 中 保 3.00 0.95 28.9 0.0 49.10 資料來源:財訊智庫、公開資訊觀測站 |
http://www.21cbh.com/HTML/2010-8-23/0NMDAwMDE5MzQ0Ng.html
正在国美电器发生的“大股东与董事会”控制权之争,未来必将成为一个经典商业案例。但对于当下正在经历此事的大多数人来说,“大股东”与“董事会”,却成为了两个最为模糊的概念。
8月20日,咨询公司摩立特集团中国区董事会主席霍泰德(Edgar G. Hotard),就此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21世纪》:你如何看待正在发生的国美事件?
霍 泰德:第一,黄光裕目前的所作所为,都是在正常的法律权限之内。从法律角度讲,是无可争议的。第二,除黄光裕以外其他都是小股东,作为一个股东在投资一家 公司的时候,要心明眼亮,虽然黄光裕目前的所作所为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出其中掺入了他明显的个人色彩和动机,这对公司的股价有很大 的影响,因此,在投资之前,小股东一定要擦亮眼睛。
《21世纪》:理论上,董事会代表谁的利益?而在公司实践中,董事会又往往代表谁的利益?
霍泰德:这是很清楚的,董事会永远代表所有股东的利益,在实践和理论上都是如此。为了保证董事会更好地实践所有股东的权益,在一个规范的董事会当中往往设有独立董事,他们可以更好地平衡不同股东的权益。
《21世纪》:如何定义一个称职的董事会?
霍泰德:所谓称职的董事会,一定要在公司治理上行使应有的职责,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聘用称职的董事。需要强调的是,董事的遴选是董事会的职能,并不在CEO的职责范围之内,跟CEO的意志和倾向是相独立的。
第二点,称职的董事会,要能很好地评估CEO或管理层的业绩,包括财务和战略发展的业绩。第三点,董事会要能很好的评估和分析由公司管理层提出的公司发展战略。
《21世纪》:按照国际惯例,董事的任免是如何生效的?拥有公司30%左右股权的大股东,是否有能力来罢免董事会主席或解散董事会?如果有,一般而言,罢免的路径有几种?
霍泰德:董事的产生路径,首先是股东提名,然后管理委员会或治理委员会要对潜在的候选人进行挑选、面试,对他的能力进行评估,确保新任免的董事能够为公司和董事会带来价值,以确保所有的董事都符合标准。
拥有30%股权的大股东,在所有股东中,拥有对应的投票控制权。股东对董事的罢免和任命,必须在选举周期中实现,在中国大部分上市公司是1年。罢免董事,要得到有拥有大部分投票权的股东的认可。
《21世纪》:在您印象里,股东与董事会发生激烈冲突的案例有多少?这样冲突的起因有哪些,冲突的结果大多是怎样的?
霍 泰德:这样冲突的案例其实很多,就拿最近一个案例来讲,美国的查尔斯河实验室国际公司(Charles River Laboratories)本来准备并购中国最大的医药外包公司无锡药明康德,并制定了16亿美元协议价值。但是查尔斯河公司的股东不同意这个并购案,他 们向公司CEO施加压力,以至于这件事情还未提到董事会层面就被迫流产了。
发生冲突的原因主要是,CEO或董事会未能提前与大股东进行有效的沟通。
其实,股东与董事会发生冲突并不一定是坏事,因为它从本质上来讲体现了公司治理制度的完善,股东可以通过这样一种机制来捍卫他们的正当权益。
而冲突的结果,往往会倾向于大股东,因为他们拥有大部分的股权和投票权。
《21世纪》:当公司董事会出现内乱时,小股东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施加影响?
霍泰德:小股东要对董事会的内乱施加影响,是非常困难的。但他们还有三种渠道来表达他们的不满,第一,小股东可以通过媒体和其它的正当渠道来申诉;第二,小股东可以请相关的监管机构展开调查;第三,他们可以卖掉手中的股份,离开这家公司。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00829/146204.html
几十年前在美国上演的故事目前正在中国拉开大幕,国美电器的夺权之争,第一次将创始股东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对抗及权利运筹展现的淋漓尽致,向人们尤其是创业企业家们勾勒出了现代商战的多重内涵。
作为中国证券市场的第一例典型案例,创始人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权利博弈正在对中国的商业法律文化进行多重警示,同时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民营企业家的融资心态。
关于创业股东与职业经理人的博弈,美国历史上也有同样的案例,当年迪斯尼的大股东就曾被管理层“驱逐”了20年,当时迪斯尼请了CEO,不想该CEO却把股东赶走,与今天的国美电器案例如出一辙。
官司整整打了20年,法院最终支持了大股东的诉求,CEO最终成为被驱逐的对象。而法官所依循的理念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个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饮水不忘挖井人”理念。
同样的案例发生在帝国大厦身上,当年帝国大厦的投资人找了一个CEO,结果对方把帝国大厦以极低的价格出租了148年,不过,是当年CEO将帝国大厦的 出租价格定为每年100万美元,而以帝国大厦的水准,完全可租到2400万元美元。因此业主世世代代都在打官司,至今没有结束。
事实上,美国法律界已经形成了一个默认的惯例,即律师在起草公司章程或协议时,总是不会忘记加入创始人的保护条款,即创业股东的股权不管被稀释到什么程度,都要占据董事会,或由其提名的人占据董事会的多数席位。
也就是说,按照西方国家多年发展形成的游戏规则,尤其是在英美法系下,都是管理者很难与投资者,特别是创业投资者进行对抗的。
而几年前大家所津津乐道的搜狐对抗北大青鸟收购案,张朝阳的创业股东保护条款就是源出于此。但黄光裕作为土生土长的草莽英雄对此并不知悉,中国的律师文化也没有这样的认知,使其失去了反控的后手。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法律文化上的保护,创业股东的影响力不是通过去职或稀释股权就能轻易消除的。
以当年的苹果案为例,当年美国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罗恩·韦恩和乔布斯也曾被时任CEO的斯卡利赶出苹果,但此后苹果业绩一蹶不振。乔布斯不得不再被请回,如今,在乔布斯的带领之下,苹果已创造出市值超越微软、并且晋身福布斯2010年全球价值品牌榜第一的神话。
来自私募股权融资的信息显示,国美案例正在影响民营企业家的融资态度,相对以往,这些人面对融资需求时增加了更多的顾虑。他们开始更加关心如下问题:
●企业公开上市后如何保有控制权?
●如何在遵循现代资本市场游戏规则的情况下保有控制权?
●单纯持股比例并非绝对优势,对公司高管层的实际控制也是重要因素,如何加强对高管的控制?
并且公司一旦公开上市,就不再是私有资本,公众公司的特性决定了公司重大决策、股东该如何站在市场角度加以决策和评价。
在对上述问题的追问中,国美案例也正在提醒创业股东要学会现代商战及用人的技巧与智慧,学会用法律来保护和武装自己。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826/1542974.shtml
每经记者 谢晓萍 郎振 发自北京
国美控制权之争正式进入倒计时阶段。虽然黄氏家族、国美方面均未对外表示具体争取到了哪些投资者,但双方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均表示,已经在争取投资者方面获得了一定的突破。
据知情人士透露,黄光裕在香港的一位朋友已明确表态,愿意在9月28日的特别股东大会上动员中小投资者支持黄光裕。一位黄系核心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大股东方面近期还与一些具有资金实力的人士进行了沟通,但在对方同意和率先表态前,暂不方便透露更多。
据悉,国美方面也正在积极准备争取投资者。一位接近接近国美管理层的人士表示,“具体的投资者数量和名称现在肯定不能透露。”
陈晓的压力大于黄光裕?
原国美电器决策委员会发展战略研究室主任兼经营管理研究室主任胡刚对《每日经济新闻》透露,国美电器把临时股东大会的时间定在了9月底,说明陈晓在对黄光裕的投票决斗中还没有必胜的把握。
胡刚指出,虽然国美的半年报比2009年同期进步不小,但是国美的战略优势地位丧失殆尽也是事实,许多投资者并不买账。据他透露,部分机构投资者纷纷私下表示会在内部决策会上投票支持黄光裕。
业内人士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相比苏宁31.9%的同比销售收入增速,国美交出同比增长21.55%的成绩单,并不能乐观。
“今年上半年家电零售行业的销售收入增幅在40%左右,在个别区域,一些小型渠道商的增长已达60%,当然苏宁和国美的盘子比较大,不能一概而论。但如果低于30%,也就意味着低于行业整体水平”,该人士告诉记者。
据《每日经济新闻》了解,根据国美电器的相关规则,任何一方如想获得最终胜利,只要参加临时股东大会的股东占到50%的比例即可。
上述业内人士指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黄光裕方面握有3成的股权,和陈晓及贝恩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这也意味着参与投票的股东比例越小,黄光裕的胜算 就越大,所以现在陈晓所要做的就是最大限度争取到其他机构股东,让他们去参加临时股东大会,同时给自己投票。”该人士认为,现在双方必然都很忙碌,“陈晓 的压力恐怕更大”。
国美方面则否认拖延时间一说,前述接近国美管理层的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每次业绩发布以后,国美的高管团队都要在 各地进行路演,这是一个惯例。同时,该人士还强调,“我们也要给广大机构投资者一个考虑时间,让大家对双方提出的方案等有充分的考虑时间,这也是客观公正 的体现。”
人事问题暗藏玄机
“国美中小投资者并没有长期持股打算,而中短期持股唯有股价上涨方可获利了结。”胡刚认为,国美董事会局势不稳则股价难涨。
此外,胡刚还指出,贝恩进行转股,会带来盘子变大以及每股收益摊薄等因素导致股价下跌,其他机构持股比重和表决权降低也会损害其他股东的利益。
业内著名并购专家冀书鹏认为,截至目前,此前陈晓利用7.3亿港元的股权激励方案 “笼络”105位高管,黄光裕方面完全可以也进行类似的激励政策重新拉回除去陈晓、孙一丁之外的103位高管的选票。
“事实上,无论是对于陈晓还是黄光裕,最大的敌人是苏宁!”冀书鹏指出。
胡刚分析,如果陈晓在特别股东大会获胜,以黄光裕的个性,必定卷土重来,而这也意味着这场控制权纠纷难以解决,最后拖累上市公司,这也是投资者最不愿意看到的。
一位对国美管理层颇为熟悉的行业人士表示,如果大股东黄光裕获得国美的控制权,高管团队离开的可能性并不大,“对于黄光裕来说,最大的挑战在于管理团队的重新组建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能否吸引投资者。”
“如果陈晓获胜,国美董事会的席位也同样会出现改变。”该人士补充道。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67715b0100lk5k.html
前几天去香港参加了谢瑞麟(417.hk)的周年股东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