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五矿造系:控股湖南有色 八“金刚”整装上路


http://www.21cbh.com/HTML/2009-12-29/159603.html


“我们特意把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压缩一天,来同五矿谈与湖南有色的合作。”12月28日,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率队欢迎中国五矿集团(下称五矿)党组书 记、总裁周中枢一行时表示,“湖南有色2004年组建后,发展很快,但如果不和五矿合作,做不成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所以,权衡再三,从战略角度,与五矿 达成合作。”

当日,湖南省国姿委将其持有的湖南有色控股2%的股份无偿划拨至五矿有色控股。

12月24日,五矿有色控股以55.59亿元向湖南有色控股增资,获得其49%的股份。

最终,五矿合计持有湖南有色控股51%的股权,湖南省国资委持有余下的49%的股权。

“湖南能把湖南有色这样的优质资产拿出来,和我们合作,充分体现了诚意。五矿计划,通过5年努力,使湖南有色成为世界钨锑工业和铅锌工业的领导者,世界最大的中重稀土资源供应商和领先的稀土产品加工商,公司年收入过1000亿元,年利税100亿元。”周中枢当众表态。

五矿控股湖南有色,是公司数年来并购重组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世界500强的五矿,营业收入过1000亿元,而中国500强的湖南有色,营业收入超过200亿元。

至 此,五矿旗下已拥有五矿发展(600058.SH)、五矿资源(1208.HK)、五矿建设(0230.HK)、关铝股份(000831.SZ)、金瑞科 技(600390.SH)五家上市公司,而湖南有色麾下则有湖南有色(02626.HK)、株冶集团(600961.SH)、*ST中钨 (000657.SZ)三家上市公司。

强强联合后,五矿将掌控8家上市公司,如此重量级别的跨行业跨区域的资本管理和资产整合,对于列央企14位的五矿来说,将是巨大考验。

牵手湖南有色

“与五矿合作,圆了我们一个梦,就是迅速提升在世界钨锑工业和铅锌工业的中国话语权的梦想。”湖南有色董事长何仁春对记者说。

湖南有色控股组建五年来,资产规模增长2.5倍,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7倍,为国家累计贡献利税90多亿元,出口创汇累计30多亿美元,成就了中国除铝外以产量计最大的多品种有色金属综合生产商,在全球矿业界缔造了一块颇具影响力的品牌。

“与五矿战略重组,是湖南有色第二次飞跃的良好契机。”何仁春说。

湖南有色牵手五矿一波三折。

2008年9月,湖南有色曾公告,实际控制人湖南省国资委与五矿于当年9月1日签署《中国五矿集团公司与湖南有色金属控股集团战略合作意向书》,约定五矿集团与湖南有色控股进行战略合作,以增资扩股等方式对湖南有色持股40%。

这个金融危机中达成的意向,随着金融海啸的减弱,并没有给予湖南有色更大的回旋余地。

历经海外投资回报不明朗,旗下上市公司湖南有色亏损、*ST中钨连续两年亏损且先后五次重组失败的困境后,占据资源且财大气粗的五矿显然抢得先机。

“湖南是有色金属之乡,有完整产业链,2008年有色金属的产值和收入双双过千亿元。”中国有色金属协会会长康义介绍,湖南有色是湖南旗舰企业,但“湖南有色的产业优势在下降,这几年,民营企业的崛起改变了行业格局,国企再不思变就落伍,湖南有色不合作,优势还会下降”。

湖南有色的优势在哪里呢?

上游矿产资源方面,公司拥有世界最大的钨、铋资源储量。中游冶炼业务方面,公司是中国最大的铅锌生产商和世界上最大的锑品生产地。下游加工业务方面,公司是世界上以产量计的最大硬质合金生产商,在国内市场份额第一。

“但这些优势需要其他条件激发,比如说上游钨、铋资源需要资金去开发,中游铅锌冶炼需要相应的矿产供给等。这些条件湖南有色有所欠缺,而五矿具备更多,可以形成强势互补。”中信建投研究员刘亚辉分析说,“另外,五矿的全球化资源和经验,对湖南有色也将是重要补充。”

大整合在路上

五矿是近年来风头很劲的占据贸易和资源优势的央企。公司以金属、矿产品的开发、生产、贸易和综合服务为主,兼营金融、房地产、物流业务,进行全球化经营。

2008年,五矿总经营额277亿美元,营业收入1809亿元人民币,利润达71亿元人民币,位居世界500强企业第331位,央企中排名14位,全球金属行业中排名第9位。

五矿的金属主业包括黑色金属(以钢铁为主)和有色金属。有色金属方面,公司是中国最大的钨生产商和钨资源拥有企业之一,中国最大的氧化铝进口商和分销商、世界最大的锑产品经营商和主要的氧化锑生产商。

此 前,五矿已拥有三家上市公司。其中,五矿发展是以钢材贸易为主的大型企业,2008年收入达1132亿元。五矿资源以氧化铝、铝锭贸易和生产为主 业,2009年中期营收达21.4亿港元,净利润1.69亿港元。五矿建设则在天津、南京和长沙拥有丰富土地资源,2009年中期营收3.78亿港元,净 利润4096万港元。

2008年10月,关铝股份大股东山西关铝集团所持29.9%国有股股东变更为五矿。变更后,五矿持有关铝股份 19536.66万股,占比29.9%,成为第一大股东。关铝股份主要从事铝业冶炼,截至2009年三季度,公司完成主营收入12.59亿元,净利润 -2.76亿元。

“五矿资源和关铝股份,应该在一个产业链上,形成上下游关系,存在吸收合并形成完整产业链的可能。”刘亚辉预测。

2009年10月,长沙矿冶研究院成为五矿全资企业,其旗下的金瑞科技也纳入五矿系。

金瑞科技从事与电解锰相关的主业,截至2009年三季度,公司完成主营收入7.38亿元,净利润-1731万元。于是,市场纷纷猜测五矿将为金瑞科技注入锰矿资产,完善其产业链,降低成本。

对于五矿来说,最难啃而又最美味的骨头,不是关铝股份和金瑞科技,而是此次鲸吞的湖南有色。

湖南有色控股旗下的三家上市公司湖南有色、株冶集团、*ST中钨,各有特色,也各有难点。

首先是湖南有色的整体上市回归A股之路,2008年策划至今,由于市场变化和业绩波动,一直难产。

湖南有色业绩不佳,2009年中期营收62亿元,净利润-2.12亿元。株冶集团截至今年三季度,完成主营收入60.68亿元,实现净利润5015万元。

“港股湖南有色和株冶集团的最大问题,都在于矿产资源不够,尤其是铅锌矿产的缺乏。而这个资源,五矿是有优势的。”刘亚辉继续分析。

2009年6月,五矿以13.86亿美元收购澳大利亚oz minerals公司优质资产,作为世界第二大锌公司,其在锌、铅、铜、镍、金、银等资源上拥有可观储量。

处于退市边缘、五次重组失败的*ST中钨是五矿面临的最迫切难题。

*ST中钨主业是钨下游产品硬质合金的生产和销售,由于湖南有色控股的钨矿已注入到香港上市公司,无法重新装进ST中钨,解决其因缺失上游资源导致的亏损局面,所以公司沉疴难除。

不过,这个难题,五矿应有能力解决。

钨金属业务方面,五矿投资了江西省钨及钨制品行业,先后控股修水香炉山钨矿、江钨集团、南昌硬质合金厂,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五矿在江西的白钨,与湖南有色在湖南的黑钨矿产以及深加工结合起来,稳坐世界钨业第一。”一位行业人士如是感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637

五礦集團55.59億元控股湖南有色 湖南有色有望三殼合一回歸A股


2009-12-29  證券日報 




□ 本報記者 孫潔琳

在將國內最大的電解錳生產企業、長沙礦冶研究院下屬上市公司金瑞科技招入旗下後的兩個月,中國五礦集團公司另一在湘的產業布局也塵埃落定。

12月28日,五礦集團與湖南有色簽訂協議,前者以55.59億元向湖南有色控股增資擴股,並最終控股51%。該項重組也成為了《有色金屬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出台後,有色行業內的第一個大型並購重組項目。

分析人士認為,作為一個典型的央企並購地方企業的重組,此舉後五礦集團將以湖南有色為平台,整合中國的鉛鋅業。

央企與地方國企抱團

昨 日,五礦集團在公司網站上宣佈,已于28日同湖南有色金屬控股集團(下稱“湖南有色”)在長沙舉行了戰略重組的簽字儀式。按照協議,由五礦集團在湖南新設 子公司五礦有色控股以55.59億元向湖南有色控股增資擴股,獲得其49%的股份,而湖南省國資委也將其持有的湖南有色控股2%的股份無償劃轉至五礦有色 控股。

重組完成後,中國五礦合併持有湖南有色控股51%的股權,湖南省國資委持有另49%的股權。

湖南有色控股成立于 2004年8月20日,是以有色金屬生產、銷售為主業的省屬大型國有獨資公司,擁有湖南省鉛、鋅、鎢、銻、鉍、螢石等主要礦產資源的開采權。其下屬擁有于 港股上市的湖南有色金屬股份公司、及兩家A股上市公司株冶集團及ST中鎢。後兩家上市公司也在當晚發佈實際控制人變更的公告,並于29日複牌。

作 為十大產業調整振興規劃之一的有色金屬行業,盡管也被要求“支持大型骨幹企業實施跨地區兼並重組、區域內重組和企業集團之間的重組,力爭形成3?5個具有 較強實力的綜合性企業集團”,但相比以省內整合為主、兼有區域內整合的鋼鐵行業及汽車行業,動作卻少了許多。直到年末,才出現這樣一宗大型的並購重組項 目。

“振興規劃出台後,中央級企業為了防止被淘汰,就要做大做強,而地方上企業因為缺少省外資源以及海外投資的意願和能力,也願意與央企強 強聯合。尤其是湖南有色近幾年發展的也不是很好。所以選擇五礦也就是因為雙方開出的條件都比較滿意。”一家知名基金的行業分析師向記者表示。

整合鉛鋅行業

面臨多方競爭

簽 字儀式上,中國五礦總裁周中樞表示,“在未來的3-5年內,新的湖南有色金屬集團將實行優勢資源的保護性開發,對省內鎢、銻、錫、稀土和鉛鋅等優勢資源進 行有效整合”並且要“使之成為世界鎢銻工業和鉛鋅工業的領導者、世界最大的中重稀土資源供應商和領先的稀土產品加工商”。

對此,上述分析師 認為,五礦很有可能以湖南有色為平台,整合中國的鉛鋅行業。“目前,五礦在國內擁有的鉛鋅礦不突出,主要是在海外收購,目前鉛鋅行業還是各省為政,缺乏一 個像中鋁那樣一家獨大的央企,現在這個由誰來做還不好說。但是五礦作為央企,我認為還是會順著國家提高產業集中度的角度,一步步整合鉛鋅資源。”“目前鉛 鋅行業的產業集中度比較低,確實需要一家中央級企業來整合,而如果五礦來做我看不出有什麼不妥的。”28日,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鉛鋅部主任趙翠青向記者 表示。

  目前在有色行業內,鉛鋅的集中度均低於銅鋁,“規劃”提出目標是到2011年,國內排名前十的銅、鋁、鉛、鋅企業的產能占全國總產量的比重分別提高到90%、70%、60%、60%。

  但是,想整合鉛鋅行業,五礦還需要面對來自各方的競爭者。同樣也是央企的中色集團、地方龍頭江西銅業、雲冶集團都在圈定自己的鉛鋅地盤。

   如中色集團在2007年聯合赤峰政府,共同發起組建赤峰中色鉛鋅礦業有限責任公司,著力整合赤峰地區的鉛鋅資源。而江銅也的鉛鋅擴張之路也始于2007 年,在江西省政府的力促下,整合其省內的鉛鋅資源向江銅集聚;另一廂,與江銅在銅業不分伯仲的銅陵有色也通過收購獲得了黃山嶺鉛鋅礦和九華冶煉廠,從而開 拓鉛鋅業務。雲冶集團也憑著馳宏鋅鍺整合各處鉛鋅資源。

湖南有色

或效仿中鋁回歸A股

對於協議簽訂之後五礦將如何行動,是外界所關心的。一名湖南有色的副總向記者表示,現在正在等待新的領導班子的到來,而自己也是“待安排”狀態。

但是業內已經有了港股上市公司湖南有色(2626.HK)將回歸A股的預期。“湖南有色金屬股份公司這幾年在港股都是低於淨資產交易,所以他也想回歸A股,有融資需求。個人判斷也許會效仿中鋁回歸,下屬兩家A股上市公司採用換股的方式,被吸收合併掉。”一名分析人士指出。

  2007年,中國鋁業的回歸開創了吸收合併上市公司的一種新模式。中國鋁業發行股份卻不募集資金,而是全部用于換取山東鋁業和蘭州鋁業除中國鋁業所持股份外、未行使現金選擇權的股份及第三方中信信托因現金選擇權的行使而持有的全部股份。

但是也有觀點認為“因為湖南有色金屬公司有融資的需求和想法,所以不一定就完全按照中鋁的做法”,不過,普遍觀點認為湖南有色金屬擁有礦產資源,另外兩家上市公司卻是冶煉企業,因此湖南有色三殼合一、回歸A股的可能性極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671

鴻隆控股(1383)的概念


(註:這只是猜測,並不真確,如有買此股輸錢,恕不負責。)


鴻隆控股近來異動,不斷創新高,但報紙好像沒多大留意這幾項新聞,現在我只是轉貼幾項東西:


(1)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918/LTN20090918122_C.pdf


據中報顯示,其主要業務在廣東省,主要深圳、惠州、東莞、興寧,其次在梅州。還有一個項目在河北張家口。


公司財務上,現金僅幾千萬,貸款13億,稅項4億、應付款4億,可見財務較為困難,但物業資產多,可見資金都壓在物業投資上了。


由此可見,公司是在在需財的。


(2)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120/LTN20091120007_C.pdf


公司以75折回購2012年到期9 千萬美元12.5% 優先票據,折價回購能製造盈利之餘,亦因為現時借錢利息較低,可減低財政負擔。


但是這增加公司的還款壓力,因公司沒錢,故急需現金融資。


(3)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221/LTN20091221604_C.pdf


12月21日,有5,100萬美元的優先票據成功回購,需付4,000萬美元。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221/LTN20091221181_C.pdf


同日,建銀國際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協助公司發行4,000萬美元信貸票據作境外融資,並以大股東持股抵押,這筆資金相信用作回購優先票據。


另外,公司向建銀融資提供預付費用7,600萬,但公司卻以發行8,000萬,每股95仙的新股支付,另外授予認沽權,可以1.5元把股票售予大股東,這代表甚麼?

(4)


這是戲玉所在: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222/LTN20091222247_C.pdf


你會發覺字體有些不同,公司委任張宜均先生為CEO、副主席及執董。


其資歷如下:


張先生,54歲,畢業於中國華南師範大學,擁有上海交通大學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學位(EMBA),高級經濟師。張先生曾赴日研修企業管理及不動產管理,在投資、企業管理等方面有逾二十年之經驗。


彼曾任深圳市建設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和總裁及深圳市監察局局長。張先生亦曾任為香港上市公司深圳控股有限公司(股份代號: 0604)之執行董事及總裁,沿海綠色家園有限公司(股份代號: 1124)及路勁基建有限公司(股份代號: 1098)之非執行董事。


但他剛只在2009年12月1日辭任深控執董,7日辭沿海家園董事、11日辭路勁基建董事,但他不是退休,在10天就走馬上任新任命,為甚麼?這是否給他的新任務?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201/LTN20091201652_C.pdf


深圳控股有限公司(「本公司」)董事會(「董事會」)欣然宣佈由二零零九年十二月一日起張宜均先生(「張先生」)由於追求其他個人發展,辭任本公司執行董事....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207/LTN20091207335_C.pdf


董事會宣佈,張宜均先生因其他個人發展原故已辭任非執行董事,由二零零九年十二月七日起生效。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211/LTN20091211124_C.pdf


(5)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230/LTN20091230588_C.pdf


12月30日公司配售2,500萬股予金寶投資,每股95仙,集資2,375萬,據公告稱,其背景如下:


認購方乃私人公司,其主營業務為投資於物業。其在中國及香港擁有若干投資物業。


為何他們要這麼少股票?


(6)


這家公司的概念所在是甚麼,非常明顯,但是股價快到大股東認沽價,始終要小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36

福邦控股(1041)可換股債券認購人之謎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365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93

嘉盛控股(729)故事


今天本來想談談蘇麗珍小姐昨日提及的公司,但寫著寫著竟寫了點嘉盛控股(729,前巨川、協里、中汽資源)的東西,不過不關近來那些電動車概念的事,只是談談該公司的故事。


(1)


中油燃氣入主: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20614/LTN20020614017_C.doc


吳先生拯救計劃: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20809/LTN20020809091_C.pdf


引入中信金融: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40106/LTN20040106125_C.pdf


逐步退出: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50309/LTN20050309027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50808/LTN20050808020_C.pdf

新入增持: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319/LTN20070319044_C.pdf


最後減持: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201/LTN20091201304_C.pdf

最早這家公司叫巨川,做汽車天線,早期是績優工業股,後陷入財困,當年中油燃氣(603,當時中華城市燃氣、光通訊,金力國際)曾經拯救,但失敗,約 2002年被曾入主寶利福(8172,前衛科創業,現中國星電影)的吳先生拯救後入主,易名協里,之後引入已除牌中信國際金融(前嘉華、中信嘉華銀行) 後,轉營賭業失敗,後在2005年陸續退出,之後搞汽車業務,易名中汽資源,在2007年又減持給現主,但在上月已幾乎悉數售股。


(2)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50617/LTN20050617111_C.pdf


在吳先生退出前,該公司有收購挑戰者的計劃,但失敗,當年亨亞(428)是股東之一。


至於為何會入主,可以看看太陽報這段新聞:

挑戰者行政總裁黃景霖說,九七年是公司最輝煌的年代,但當時的大股東為了壟斷市場,不斷在各個主要停車場內廣設據點,無論在政府及私營停車場內,都會見到挑戰者的蹤影,就是這套過於急進的經營手法,終令公司入不敷支,幾乎落得破產的下場。

順利渡過難關

在陷入財困之際,幸得一位長期顧客出手相助,並在二○○一年獲得上市公司亨亞(0428)入股注資,才讓挑戰者順利渡過難關。黃景霖表示,亨亞現在是公司 最大的股東,經過以往慘痛的教訓後,深明「欲速不達」的道理,遂令發展策略改為謹慎、穩健做基礎。公司去年的營業額已回升至六千萬元左右。


(3)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61004/GLN20061004026_C.pdf
後來,亨亞在2006年取得歐亞集團(8203)控股權,次年認購挑戰者汽車的股權,成為挑戰者大股東,後售出本業傢俬製造及銷售業務,不久又注入蒙西礦業,並宣佈批售可換股債券。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80603/GLN20080603038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820/LTN20090820206_C.pdf


至於批售的對象有東英金融(1140,前正奇投資)、聯合能源集團(467,保時達、東潤拓展)等等。其後聯合能源退出。

最終,亨亞(428)亦在注入煤礦,易名至凱順能源後,陸續以高價出售股權,獲得厚利,以下是生果日報2009年8月13日新聞。

中環在線:亨亞老蘭賣港產啤酒




 

專 注投資證券及非上市項目嘅亨亞(428),竟然有喺中環蘭桂坊賣香港牌啤酒。執行董事林兆榮(Andy)噚日自爆話,公司過去一直有沾手飲食業,03年就 入股呢隻由人手釀製嘅啤酒,喺香港仔工廠出品,夠晒地道,除咗落bar有得飲,仲可以喺小部份高檔超市買到。呢支香港牌啤酒,細支裝10蚊樓下,可惜生產 規模相當精品,每月營業額不足20萬,未必上到市噃。

近個半月賣股套7859萬

摸完杯底,講番亨亞啱啱公佈嘅上半年業績,正 好受惠市場好轉,半年多賺5.2倍。Andy話,由7月起至8月11日,公司又沽咗一堆包括昌興(803)同埋凱順能源(8203)等股票,淨袋 7858.85萬元,雖然賺咁多,但佢講明唔派特別息。亨亞o依家有成億現金喺手,兼且零借貸,佢話未來會繼續喺科技同資源類再搵心頭好,擇偶條件係對方 嘅市盈率唔過4倍,做強做大再安排上市套現咁話。

你應該知道應買那一隻,不買哪一隻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88

中国吉利控股计划于5月完成收购沃尔沃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26/163813.html


21世纪网讯 据路透社援引消息人士的话称,中国吉利汽车的母公司——吉利控股计划于5月完成收购沃尔沃,目标是逐渐实现北京基地生产规模达到年产30万辆整车(沃尔沃系列)。

消 息人士指述吉利控股的一份报告指出,吉利拟于2月份与福特签约收购沃尔沃,希望在5月4日完成这项收购。消息人士并称,为了此项收购,吉利控股将设立一间 特殊目的公司,注册资本80亿人民币。其中,外资占51%股份,中资占49%,外资股东主要为吉利在香港的公司和有关海外战略投资者。

吉利控股计划北京基地的规模逐步达到年产30万辆沃尔沃系列整车,五年内全球生产目标为增加到年产90万辆。

消息称,收购资金方面,吉利控股已争取到欧盟低息贷款,收购沃尔沃没有现金流短缺问题。消息人士还提到,吉利控股计划收购沃尔沃後2011年可实现盈利,2015年实现息税前利润7.03亿美元。

据悉,上月底,福特汽车证实2010年将沃尔沃出售给吉利汽车的所有商业条款已确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89

相对控股下的控制权之争


http://www.p5w.net/newfortune/fmgs/201001/t2775789.htm


 民生银行和民生证券成立之初,股权非常分散,即使是第一大股 东,也难以对企业实施控制。这是监管层乐于见到的局面。然而,对于卢志强的泛海系来说,“控制”始终是其参股金融企业的终极目标。于是,民生银行董事会之 争以及民生证券股东之争似乎是无法避免的大概率事件。不过,也正因为这些冲突,卢志强找到了控股金融平台的另一条路—打造民生投资。

  民生银行董事会之争
  1996年2月7日,59家股东发起成立民生银行,注册资本金为13.80 亿元。成立初期,民生银行股权极为分散。广州益通集团公司出资9028万元,位列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6.54%。山东泛海集团公司和中国船东互保协会 各持9000万股,并列第三大股东,持股比例为6.52%。时任民生银行副董事长的刘永好所代表的希望系旗下仅有希望集团公司持股3.62%,列第13大 股东,而且希望集团法定代表人是刘永行。
1999-2000年,民生银行A股上市前夕,经历了一次股权大转让,股权开始由分散转向相对集中,希望 系、泛海系和东方系位列民生银行股东前三名。希望系刘永好通过旗下新希望、南方希望和希望集团分别持有9.99%、4.7%、2.37%民生银行股份,合 计持股17.06%。民生银行发行上市后,其持股比例稀释为13.62%,略逊于泛海系。通过泛海控股及盟友船东互保协会和中色建设,泛海系共持有民生银 行23.9%的股权。民生银行上市后,其股权比例稀释为18.3%。东方系以9.42%的持股比例位列第三,上市后持股比例稀释为7.51%。
股东洗牌之后,2000年12月19日,民生银行A股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2000-2006年,民生银行内部风平浪静且快速发展,规模和贷款年 复合增长率分别为47.5%和53%,遥居同业之首。2006年7月16日举行的民生银行董事会换届选举中,在民生银行董事会人数由15人扩张到18人的 情况下,第一大股东刘永好以44.8%的得票率落选,未能进入董事会,引发舆论高度关注。
2007年3月,民生银行实施定向增发。希望系旗下新希望投资有限公司与四川南方希望实业有限公司分别认购13090万股与35700万股,而泛海控股则认购11900万股,东方系放弃了此次配股权。刘永好第一大股东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并拉大了与其他股东的距离。
2007年11月至2008年1月,民生银行发布公告称,泛海系减持民生银行股票。
2009年民生银行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刘永好以99.93%高票正式当选为董事,出任副董事长一职。


  民生证券股东之争
  民生证券前身为黄河证券,2002年4月进行增资扩股,引入14家股东,注册资本由1亿元增加到12.82亿元,泛海控股以18.716%持股比例成为第一大股东。相对分散的股权结构埋下了民生证券股东之争的隐患。
2003年4月28日,民生证券召开股东大会,第一大股东泛海控股联合一些股东代表提出“关于更换股东大会主持人的提案”,并提议由泛海控股副总裁岳献 春主持股东会会议,此举引起南阳金冠集团、河南莲花味精集团、新乡白鹭化纤集团、河南花园集团等股东代表的强烈反对,中途退场以示抗议。由此,民生证券股 东划分出鲜明的两个阵营:以董事长席春迎为代表的老管理层和以泛海控股为代表的大股东,而管理层的更换成为双方矛盾升级的导火索。
2003年 5月10日,泛海控股等股东代表在北京月亮河度假村继续召开会议,罢免了以席春迎为首的多数原管理层,改组新董事会并选举泛海控股副总裁岳献春为董事长。 2003年5月12日,“新一届董事会”董事长岳献春以及钟金龙等人进入民生证券北京总部,宣布现任董事会已被股东大会中止,准备交接工作。而以席春迎为 首的原董事会及管理层并不承认“新一届董事会”,认为大股东2003年5月10日召开的股东大会人数没有超过2/3,决议没有法律效力。合计持有民生证券 33.144%股权的河南莲花味精集团、新乡白鹭化纤集团和河南花园集团等股东表示支持以席春迎为董事长的原董事会和管理层。而且,南阳金冠集团、河南莲 花味精集团、河南花园集团以及河南隆丰物业股东代表联合签名向证监会提交的《民生证券有限责任公司部分股东关于中国泛海等单位变相抽逃资本金等问题的有关 报告》,认为中国泛海存在违规抽逃资金、违规收购民生证券股权、侵害其他股东的正当权益等行为。在出资问题得到落实之前,本次股东会不应行使其表决权。
最终,泛海系胜出,但也付出了较大的代价——来自监管层与舆论的压力。对于民生证券股东方所反映的问题,中国证监会于5月26日下发了《关于民生证券有 限责任公司有关报告的复函》,要求大股东中国泛海在6月30日前归还抽逃的资本金;要求暂由席春迎、钟金龙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对公司所有事项及公章 使用实行双人签字,共同负责。同时派出北京证管办和郑州证管办的联合工作组到公司进行现场调查,对于公司经营状况以及资金使用等问题进行全面稽核。更为关 键的是,泛海系意图绝对控制的民生证券也因此元气大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92

相对控股下的控制权之争


http://www.p5w.net/newfortune/fmgs/201001/t2775789.htm


 民生银行和民生证券成立之初,股权非常分散,即使是第一大股 东,也难以对企业实施控制。这是监管层乐于见到的局面。然而,对于卢志强的泛海系来说,“控制”始终是其参股金融企业的终极目标。于是,民生银行董事会之 争以及民生证券股东之争似乎是无法避免的大概率事件。不过,也正因为这些冲突,卢志强找到了控股金融平台的另一条路—打造民生投资。

  民生银行董事会之争
  1996年2月7日,59家股东发起成立民生银行,注册资本金为13.80 亿元。成立初期,民生银行股权极为分散。广州益通集团公司出资9028万元,位列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6.54%。山东泛海集团公司和中国船东互保协会 各持9000万股,并列第三大股东,持股比例为6.52%。时任民生银行副董事长的刘永好所代表的希望系旗下仅有希望集团公司持股3.62%,列第13大 股东,而且希望集团法定代表人是刘永行。
1999-2000年,民生银行A股上市前夕,经历了一次股权大转让,股权开始由分散转向相对集中,希望 系、泛海系和东方系位列民生银行股东前三名。希望系刘永好通过旗下新希望、南方希望和希望集团分别持有9.99%、4.7%、2.37%民生银行股份,合 计持股17.06%。民生银行发行上市后,其持股比例稀释为13.62%,略逊于泛海系。通过泛海控股及盟友船东互保协会和中色建设,泛海系共持有民生银 行23.9%的股权。民生银行上市后,其股权比例稀释为18.3%。东方系以9.42%的持股比例位列第三,上市后持股比例稀释为7.51%。
股东洗牌之后,2000年12月19日,民生银行A股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2000-2006年,民生银行内部风平浪静且快速发展,规模和贷款年 复合增长率分别为47.5%和53%,遥居同业之首。2006年7月16日举行的民生银行董事会换届选举中,在民生银行董事会人数由15人扩张到18人的 情况下,第一大股东刘永好以44.8%的得票率落选,未能进入董事会,引发舆论高度关注。
2007年3月,民生银行实施定向增发。希望系旗下新希望投资有限公司与四川南方希望实业有限公司分别认购13090万股与35700万股,而泛海控股则认购11900万股,东方系放弃了此次配股权。刘永好第一大股东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并拉大了与其他股东的距离。
2007年11月至2008年1月,民生银行发布公告称,泛海系减持民生银行股票。
2009年民生银行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刘永好以99.93%高票正式当选为董事,出任副董事长一职。


  民生证券股东之争
  民生证券前身为黄河证券,2002年4月进行增资扩股,引入14家股东,注册资本由1亿元增加到12.82亿元,泛海控股以18.716%持股比例成为第一大股东。相对分散的股权结构埋下了民生证券股东之争的隐患。
2003年4月28日,民生证券召开股东大会,第一大股东泛海控股联合一些股东代表提出“关于更换股东大会主持人的提案”,并提议由泛海控股副总裁岳献 春主持股东会会议,此举引起南阳金冠集团、河南莲花味精集团、新乡白鹭化纤集团、河南花园集团等股东代表的强烈反对,中途退场以示抗议。由此,民生证券股 东划分出鲜明的两个阵营:以董事长席春迎为代表的老管理层和以泛海控股为代表的大股东,而管理层的更换成为双方矛盾升级的导火索。
2003年 5月10日,泛海控股等股东代表在北京月亮河度假村继续召开会议,罢免了以席春迎为首的多数原管理层,改组新董事会并选举泛海控股副总裁岳献春为董事长。 2003年5月12日,“新一届董事会”董事长岳献春以及钟金龙等人进入民生证券北京总部,宣布现任董事会已被股东大会中止,准备交接工作。而以席春迎为 首的原董事会及管理层并不承认“新一届董事会”,认为大股东2003年5月10日召开的股东大会人数没有超过2/3,决议没有法律效力。合计持有民生证券 33.144%股权的河南莲花味精集团、新乡白鹭化纤集团和河南花园集团等股东表示支持以席春迎为董事长的原董事会和管理层。而且,南阳金冠集团、河南莲 花味精集团、河南花园集团以及河南隆丰物业股东代表联合签名向证监会提交的《民生证券有限责任公司部分股东关于中国泛海等单位变相抽逃资本金等问题的有关 报告》,认为中国泛海存在违规抽逃资金、违规收购民生证券股权、侵害其他股东的正当权益等行为。在出资问题得到落实之前,本次股东会不应行使其表决权。
最终,泛海系胜出,但也付出了较大的代价——来自监管层与舆论的压力。对于民生证券股东方所反映的问题,中国证监会于5月26日下发了《关于民生证券有 限责任公司有关报告的复函》,要求大股东中国泛海在6月30日前归还抽逃的资本金;要求暂由席春迎、钟金龙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对公司所有事项及公章 使用实行双人签字,共同负责。同时派出北京证管办和郑州证管办的联合工作组到公司进行现场调查,对于公司经营状况以及资金使用等问题进行全面稽核。更为关 键的是,泛海系意图绝对控制的民生证券也因此元气大伤。


  声明:本刊电子版已经独家授权给
全景网
,未经全景网书面授权,禁止任何方式翻印或转载。侵权必究。转载联系电话:0755-83247179,邮件:[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94

嘉盛控股两月暴涨14倍 转攻新能源引李嘉诚入股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100127/20100127043221126.html

每经记者  李凌霞  发自深圳

        随着低碳经济备受关注,与新能源概念有关的个股在资本市场中的人气也逐渐升温。此前主营证券投资及证券经纪服务等业务的港股上市公司嘉盛控股(00729,HK)日前也完成了向新能源业务发展的转型。

        嘉盛控股1月26日早间宣布,共斥资约27.5亿港元,收购主营锂电池业务的中聚雷天的股权。同时,“超人”李嘉诚斥资2.92亿港元入 股嘉盛控股。在过去的两个月中,嘉盛控股股价“扶摇而上”,从去年11月27日的0.1港元上涨至目前的1.46港元,暴涨近14倍。

成功购得电池业务

        嘉盛控股1月26日宣布,将以总计27.5亿港元的代价,收购UnionGraceHoldingsLimited的全部权益,该目标公司持有中聚雷天的全部股权。

        据了解,27.5亿港元中约有1亿港元为现金支付,有1.57亿港元按以每股0.2港元的价格发行7.84亿股代价股支付,另外的 24.93亿港元则将以发行可换股债券的形式支付。该笔可换股债券的行使价为每股0.2港元,若悉数行使的话,可兑换股数为124.66亿股。而代价股发 行价以及换股债行使价均较嘉盛股份停牌前收市价每股0.9港元折让了77.78%。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嘉盛控股新购入的该电池业务资产最吸引人的一部分,中聚雷天将拥有一项使用生产、推广、分销及销售电池产品及其所有有关改良所必需的独家权利,并已于2010年1月18日签署了相关的专利许可契约。

        嘉盛控股计划在交易完成后两年内,兴建自有生产设施,建造成本估计为1.7亿港元,耗时约6~9个月。在相关工程竣工后,中聚雷天的生产 设施年产能预计将为2.4亿安培小时。嘉盛控股同时表示,保证目标集团截至2011年3月31日的12个月实际利润将不会低于1.5亿元。

        另外,在交易完成后,其中两名卖方钟馨稼及苗振国将获委任,在嘉盛控股担任执行董事的职位。资料显示,钟馨稼是中聚雷天的创办人,他也是香港著名的发明家之一,在世界上26个国家和地区取得了发明专利,并且是雷天牌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发明人。

获李嘉诚2.9亿港元入股

        成功转型为新能源概念的嘉盛控股,1月26日复牌后股价飙升,在当天港股市场表现异常突出。该股全天涨幅高达62.222%,报收 1.46港元。成交量及成交金额增长也十分迅速,全天成交量高达4.81亿股,成交金额为6.61亿港元。事实上,嘉盛股份的转型利好在两个月以前就开始 在股价上表现出来。过去该股长期在0.1港元附近徘徊,但自2009年12月份起,该股就进入了一个上升趋势,据统计该股两个月以来的累积涨幅,已经超过 了13倍。

        另一方面,该公司也受到了亚洲富豪李嘉诚的看好。嘉盛控股1月26日宣布,已向李嘉诚以每股0.73港元的价格,配售4亿股公司股份,以 此共集资2.92亿港元。据了解,配售价格较该股停牌前收市价0.9港元折让18.9%,股份总额占嘉盛控股现有股本的约21.7%以及扩大后股本的约 15.3%。

        嘉盛控股表示,向李嘉诚配售股份的所得净额2.905亿港元中,有1亿港元用作偿付上述收购案的部分代价,另外的1.905亿则用作支付中聚雷天兴建电池产品生产设施的建筑费用及公司的一般营运资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02

讀者之見-第一視頻(82)、嘉盛控股(729)


(1)


今日有位網友程龍在小弟對第一視頻較為看淡的文章,提供一些意見,小弟特原文轉貼如下:


1. 要配股可能是因為耍令09年業績有盈餘給市場看, 因彩票業務在09年7月才招收會員, 不會即時有太大利潤, 但擴展新業務需要大量金錢, 這樣做其實是聰明的雙贏做法, 因一份好的09年成積表對後市有積極及關鍵作用


2. 閣下強調82現在是蝕錢, 但股票是炒未來的, 為何你堅持認為82在09或2010年年不能轉虧為盈

3. 假設現在是牛二調整期, 莊家有沒有可能現在散水, 特別是82手頭上仍有多張好牌


4. 為何你不提82的彩票業務, 據中银國際的最新報告, 單是時時彩在短短5個月之內已累積有500萬客户, 幾乎是整個香港的人口, 不錯股價己上升十五倍, 但市值還只是三四十億左右, 是電盈市值的一半, 但電盈只做香港業務及只有百餘萬客户, 再者, 82還有其他新彩種及可期望的大量新客户(+五個省全的人口及地下彩轉為公彩的趨勢), 為什麽你不提及, 難道82在擁有龐大的網絡但只值數億嗎


5. 中銀交銀及時富雖然是幫82抬轎的, 但總共認真的出了數百页報告的目的是令市場相信, 但現在82若在新業務進展得如火如荼下反而捲錢而去, 此舉的後果是令市場信心大失而82也會失去融資能力, 而目的只是貪那區區二三十億, 這樣做是否有些不智, 因市場不會相信一個老干兩次而82亦會遭受唾棄, 連帶中銀及交銀亦會受牽連


6. 今日得知張力軍減持干餘萬股, 但回溯82在08年失去牌照下仍然沒有減持(當時是真的捲錢而去, 因業務只得概念, 但股市由牛轉熊, 而網上購彩又被禁, 所以股價由4.8跌至1亳之下), 今次在新業務有進展下反而減持是否震倉, 我反而認會若真的散水是不會明刀明槍的減持, 不信請翻查82在07年10月至08年10月的股價表現, 在崩潰式狂插的個程之中並沒有减持,


7. 中央在打壓網上售彩一年後反而授權於82, 中聯通與中移動也相繼與82合係, 以一間小公司來講有這樣的待遇你不覺的奇怪嗎


8. 若現時82大撤退, 只得一個可能性, 就是82認為牛市己完, 又或者82認為這個只是熊市反彈, 但反彈己完, 因此要順勢撤退


9. 但有一點我不明白的是, 為何他行使認股權之後又減持, 意義何在, 請賜教


(2)


小弟不對這些資料表意見,只對某幾點邏輯有錯亂的指出來,並說出我的看法。


1. 要配股可能是因為耍令09年業績有盈餘給市場看, 因彩票業務在09年7月才招收會員, 不會即時有太大利潤, 但擴展新業務需要大量金錢, 這樣做其實是聰明的雙贏做法, 因一份好的09年成積表對後市有積極及關鍵作用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908/LTN20090908586_C.pdf


以6月30日現金情況看來,約有2.37億現金,扣除配股所得約7,920萬,即約有1.58億,公司上半年虧1,200萬,就算燒5年也燒不完,所以並沒配股需要。但他稱擴展新業務需大量金錢,可能是原因。


當小弟發留言給龍生後,其稱「以財技角度看,這像是批給自己人的貨。事後孔明,這是強烈買入訊號,
該師兄的話也不能說錯,因為接貨者為大基金,像極正經人家說將會有生意大攪,倒也似模似樣」,加上該基金以短線炒作著名,所以或有機會得悉某些計劃進行,反證之,這位網友說得未嘗沒有道理。


但 是,他說因為要2009年業績有盈餘給市場看,則有商榷之處,擴展新業務需大量金錢不是增加營運開支嗎,就算把開支資本化也需每年攤銷,加上開展新業務也 不是一時三刻獲得新收入來源,還要在五個月成功開辦並賺超過2,400萬,並獲得盈餘,這真的是有點問題,況且,發行新股會令每股利潤攤薄,就算賺得了錢 也不多吧。


2. 閣下強調82現在是蝕錢, 但股票是炒未來的, 為何你堅持認為82在09或2010年年不能轉虧為盈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420/LTN20080420016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420/LTN20090420553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908/LTN20090908586_C.pdf


從約2007年借殼以來,公司沒有一年的盈利,就算是去年上半年,都是仍處於虧損情況,雖則虧損情況有好轉,但仍未錄得盈利,所以照這樣看,本年或有機會轉虧為盈,但利潤應不多。


今 年的情況來看,只是本年下半年已有多次行使購股權,因購股權為低價行使為多,這會錄得一定的虧損,本年更有超過3,000萬股獲行使,該等購股權行使價格 和現時股價最少有40仙-2元的差價,以平均數1.2元計算,就已造成3,600萬的虧損了,這就造成帳面上不好看了。


況且,我之前都寫了假設,曰2010年應有少許盈利,但並無計算購股權虧損,故此你的說法是有一點問題的。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13973


他上半年蝕1,200萬,較去年撇除可換股債的虧7,000萬有改善,下半年它虧了約5,000萬,我打個一半,即今年虧3,700萬,加保證盈利1,130萬,即虧2,500萬,約每股虧1.1仙。

下(此處有誤:應是本年)年當本業平衡,加上短訊業務賺過5,600萬(約7,150萬人民幣x 人民幣匯率(1.138)x 70%)保證盈利,每股盈利兩仙半,下年的市盈率是90倍。


3. 它的市值由約3億翻到現時接近50億,任誰都賺得盤滿砵滿吧,哪有不出貨之理?但是尚未破趨勢,暫時你是對的。


4. 香港有一隻類似同業,並是最正經的華彩控股(8161,前金屬電子交易所),前幾年也獲利,但今年的情況是虧損,所以也不得不當心。還有一隻亞博控股(8279,前萬佳訊)及眾彩控股(8156,前蜂蜂天然生命、蜂林天然生命、中國蜂業集團),也不得不當心吧。


華彩控股本年第3季業績: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91112/GLN20091112136_C.pdf


6. 反過來看,他4.8元沒有減持,現在2.2元就減持,這代表甚麼?


7. 香港這些太多,有些勞什子開礦公司,和中石油、中海油、中國黃金合作,沒有甚麼特別啊。


9. 這個很簡單,大股東肯定有其他地方有用,這顯示他最佳的投資不是在此。


5,8. 這兩個太主觀,很難談下去。


總的來說,正如另一位網友的龍生的意見「我眼中看見的,是一隻股票由低位炒起,一邊公佈新慨念,好消息,一邊把股價打起,出貨。這生意亦真亦假,可能真做, 但至少大股東可能先把部份股票賣出套利」,我是非常認同的。


(3)


鱷兄對嘉盛控股又發表了一些意見: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13997


我 有看《香港買殼攻略》,光匯石油的例子與嘉盛是有一些分別,薛光林是先付一大筆,直接收購劉東海的股份,不是透過賣出公司進行逆向收購,當中沒有非常重大 的收購出現,而現在鍾卿家打算先收一大筆,卻沒有拿出相應的資產交給上市公司,反而繼續將重要資產控制在自己手中,要用就要付錢使用。

嘉盛在交易中,除了兩年專利費外,還會有合約過檔,可是從總供應協議的金額,以及有限的產能,我對合約的價值有所懷疑,而且亦不知道合約的年期。作為交易重要的一部份,至少應該交代手上合約的總值。

從交易的安排,確實與光匯石油有相似之處,但我有點懷疑利用這種方法的必要性,上市公司收購內地資產非常普遍,賣方一般以離岸公司持有內地公司,交易時將離岸公司轉手,不見得轉手特別困難。


再看專利許可契約,許可權人除了鍾卿家外,還有雷天電池及綽億,雷天電池是一間於英屬維爾京群島註冊成立之有限公司,綽億是一間於香港註冊成立之有限公司,顯然不少專利是由離岸公司持有。

原來鍾卿家還有一招,電動車其實算不上甚麼,他還買了比鄧伯伯更偉大的毛主席昔日座駕,改裝成電動車給人看。


http://www.evuk.co.uk/news/





Anyway, we set off across town at a very brisk pace (in China that is very fast..) weaving in and out of the dense traffic. Our driver did not speak a great deal of English but we learnt on arrival at the TS offices that the car was powered by TS batteries. In fact it was one of two cars that had been hand-built for Chairman Mao and had been bought by the company as demonstrators.(VIP treatment for backpackers in a futuristic ex-Chairman Mao limo - how surreal is that?! EVUK Ed.).

http://visforvoltage.org/forum/2725-richard-hatfield-lightning-motors-presentation-eaa-silicon-valley-meeting


Richard's presentation was one of the best I can remember at the EAA-SV chapter meetings. He was very down to earth and well informed. I enjoyed his anecdote about getting to drive Chairman Mao's bomb-proof limo that had been converted to an EV by Thunder Sky! As Richard said, "It's not the best donor vehicle for an EV, but it certainly is unique!"

One of the main points I got from his presentation is that he wants to work with tinkerers and converters and can supply complete LiFePo systems that include a BMS system and charger. his quote for the Thunder Sky cells was $0.50/Watt hour (not including BMS). One of the EAA members (Warren) pointed out that Optima yellow tops sell for about $0.35 per Watt hour. Thunder Sky claims that with a proper BMS and charge/discharge cycles within spec, their cells are good for 2,000 cycles at 80% DoD, or 3,000 cycles at 70% DoD. Optimas are good for 200-500 cycles. worst case here you are getting four times the cycle life for less than 1.5 times the cost. Seems like this is a no-brainer, especially with the cost of lead going through the roof.

Another crucial point Richard made is that the Thunder Sky cells must be kept within spec for charge and discharge. Also they must be kept in compression while charging. If you treat the cells correctly they will function as advertised, BUT they do not tolerate abuse. This info jives with what I have read on the Thunder Sky Yahoo group. If you use a proper BMS and discharge within spec they are great, if you abuse them AT ALL they die.

All in all a great presentation. I plan on contacting Richard to see how much a 40Ahr pack at 48 volts would cost.


http://www.evcomponents.com/ProductDetails.asp?ProductCode=TS-LFP40AHA






Our Price: $44.00

Nominal Capacity: 40Ah


另外我找到這個代理報價,每安倍小時(AH)大約隻賣USD1.1,出廠價照計有少無多,現在專利費收不多於每安倍小時人民幣0.5元,總供應協議又收每安倍小時不超過0.5美元,剩下USD0.1,中國營運公司目前之電池產品最高產能為100,000,000安培小時。


如要達到1.5 億的保證盈利,其純利率需要達:


= 150,000,000 / ( 100,000,000 x (( 1.1 - 0.5) x 7.77(美元對港元匯率) - 0.5 x 1.138(人民幣對港元匯率)))


=36.64%

2007年時,雷天的報價是每安倍小時(AH)USD2

http://www.zeva.com.au/tech/LiFePO4.php



由此可知道3年內貶值45%,即每年複合貶值:


1- ((1-0.45) / (1^3))


= 18.06%


即是可以說如果兩年內不增加產量的話,公司的營業額及獲利方面也會有一定減少,況且一年貶值18%的產品,假設純利率是40%,並假設單位成本沒有下降,約3年這件東西就會不賺錢了,由此我們可以想想這件東西能否達到36.64%的純利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0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