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微軟公司1999年推出的一款IM軟件,MSN Messenger曾經一度成為全球佔有率最高的即時通訊類軟件,高峰時曾佔據全球即時通訊市場40.67%的市場份額,背靠微軟的堅實後盾,2005年一踏入中國市場更是直接達到10.58%的市場佔有率。
可正是當時企業和商務人士最鍾情的聊天軟件為何會如此落寞退場?是「高傲」犯的錯還是「緩慢」揭的底?
用戶體驗是病因
MSN Messenger定位是一款比較偏向商務應用的即時通訊軟件,也就順其自然的走上了「高大上」路線。可是,微軟忘了,互聯網時代要的不是「品味」,而是「感受」。
相比於裸奔註冊的屌絲QQ分鐘搞定,MSN Messenger又是郵箱捆綁又是聊天轉換,可是急壞了小夥伴;終於成功登陸,界面的單一慘白又使得望而卻步;最後,操作半天才發現,找下個人信息也無處可尋,本以為內容無比豐富的強大軟件,最後在中國卻只剩下聊天功能和郵箱服務,而且聊天會聊出廣告頁面,郵箱最常收到的是垃圾郵件。
作為一個聊天工具,在線穩定是基本要素。不停掉線、登陸失敗對於MSN Messenger來說居然是家常便飯;不能快速的發送一個文件或圖片更是難以接受的一個關鍵點,離線發送、斷點續傳、截圖功能、群組等功能都不能很好應用這要我們怎麼聊天?
還有更不可思議的,偌大的微軟公司,市場佔有率正高的MSN Messenger業務,在中國竟然沒有客服電話,找不到售後服務人員,這實在讓人無處說理。
對中國市場沒有提前做好調研,對中國用戶需求沒有及時應對,注定了MSN Messenger在中國市場只能越來越邊緣化。
技術創新是命門
互聯網時代,最不缺少的就是軟件應用,分分鐘都可以出現成千上萬個,你引領了潮流並不代表成功,你堅持了潮流才能算是王者。
當聊天軟件很少時,MSN Messenger的推出提前佔領了市場;當其它同類軟件陸續出現並不斷增加功能完善體驗時,MSN Messenger依然止步不前;當移動互聯網時代來臨,手機QQ火速佔領市場時,它終於被甩出了幾條街。
騰訊能夠在QQ不斷壯大的同時,意識到推進空間、微博甚至微信全產業鏈的整合,而作為全球最大的軟件企業,不管是操作系統、瀏覽器還是辦公軟件都在中國市場領先的微軟卻始終沒有打通產品線,使得MSN Messenger孤單游離缺少用戶粘性。這种放任自流的態度怎能得到擁護?
如果微軟能夠在技術創新方面及時跟進,緊抓時代趨勢,同時快速整合其下桌面和移動端產品線,現在可能也就沒騰訊QQ的什麼事了。當然,這也只是「如果」,事實是當下通訊軟件中已經沒有MSN Messenger什麼事了。
「慢一步,錯終生」在這裡形容微軟一點也不為過。
生命週期已至
在我看來,與其說MSN Messenger是鎩羽落敗,還不如說是生命週期已至更易理解。
由於時代的進步,競爭對手、消費水平、取向偏愛以及產品技術和其它因素的影響,產品在一定有效時間內必然會發生市場接受程度以及銷量上的下滑變化,從新生期到成熟期乃至衰退期是一個產品的正常生命週期,只有經歷這個週期才能促使伴隨新技術的新產品問世,從創新層面推動社會進步。
其實,微軟的傳統思維方式本身就很難和用戶達成共識,而MSN Messenger在微軟的運營之下也不可能再有新的變化,也就是說,它的生命週期已經到了,離開是必然趨勢。
任何一個「外來人士」初來乍到中國總會有些水土不服,這是通病,可如果一意孤行,拒絕改變,「被逼出境」也就在所難免。借用一句網絡留言「MSN走了,連一個中文名字都沒有留下過」雖然並不能完全準確的表達,可也一定程度上說明微軟沒有找對中國市場的戰略方向是決定其落敗的根源。
最後,我只想對MSN Messenger說,遇見你是情非得已;愛上你才知苦不堪言;放棄你只能送到這裡。
張亞勤於1999年加入微軟,曾擔任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2000-2004),微軟全球副總裁 (2004-2006主管移動和嵌入式部門), 微軟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2007-2012),現任微軟公司全球資深副總裁 (2006至今)兼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負責微軟在亞太地區的科研及產品開發工作。
任職期間,張亞勤整合微軟亞洲研究院、微軟亞洲工程院、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微軟亞洲商務軟件事業部、微軟亞洲硬件技術中心、微軟(中國)雲計算和企業部門與戰略合作部,領導了包括基礎研究、技術孵化、產品開發、生態系統合作在內的微軟在亞太地區創新體系的構建。
張亞勤1966年出生於山西太原,12歲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23歲獲得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電氣工程博士學位,曾就讀於哈佛大學。
“使命達成”——張亞勤用這四個字來解釋他離開的原因。“我用了16年的時間,完成了加入微軟時對公司的承諾,現在是聽從心聲、聽從新的‘使命召喚’的時候。對微軟,我懷有深深的感激,這種感激既來自公司給予我的尊重和信任,也來自公司對中國的誠意和貢獻。我相信基業長青的機構和企業不會因創始人或領導人的變化而偏離道路,只會一直堅定的走下去。我對新的領導團隊以及微軟亞太研發集團的未來充滿信心。”他說。
多方消息人士透露,張亞勤將加盟百度,擔任總裁一職,負責新業務的拓展。張亞勤將直接向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匯報。
| ||||||
六年前,VMware在大中華區只是名不見經傳的小外商;六年後,它業績翻二十倍,成了微軟、思科都得顧忌三分的對手。背後的關鍵推手,是一位沒有留洋學歷的台灣囝仔,只靠自己赤手空拳打天下的VMware大中華區總裁宋家瑜。 撰文‧何佩珊 有一個人花三年時間,就讓公司營收成長十倍;不到六年翻二十倍,原本在亞太市場敬陪末座的大中華區,成為亞太區營收貢獻度最高的區域。如今在中國,VMware已與微軟等軟體大廠齊名,而這個讓全球虛擬化軟體龍頭VMware在大中華區從小兵變大將的關鍵推手,是他——VMware全球副總裁暨大中華區總裁宋家瑜。 在各家外商的大中華區總裁這個位置上,越來越少見台灣人的身影,宋家瑜就是僅存的少數。一位沒喝過洋墨水的大中華區總裁,大學念的也不是理工,但宋家瑜的成績單卻比誰都亮眼,還在剛落幕的VMworld年度大會上,被自家老闆VMware執行長Pat Gelsinger點名,說他是現今中國科技產業中最好的領導者。 到底宋家瑜有什麼本事,能打敗一票頂著高學歷的大中華區總裁,還讓老闆押寶他? 宋家瑜的父親是曾任文化大學校長的知名歷史學家宋晞,母親則曾任︽中央日報︾主編,說他在文史氣息濃厚的書香世家長大,一點也不為過。一九八○年,宋家瑜從台大經濟系畢業後,父母原本以為他會出國留學,謀得教職過一生,沒想到宋家瑜卻走了一條他們料想不到的路。 IBM老臣﹁大轉彎﹂ 掌管千人變四十人 那時,宋家瑜剛當完兵,正好碰上IBM在台灣迅速擴張的時期,身邊幾個同學都往IBM報到,激起他「不如也試試看的念頭」,意外走入科技領域,一待就是二十六個年頭。 宋家瑜從基層銷售做起,第一年就拿下新人獎。爾後他在IBM集團一路爬升,做到大中華區副總裁。但大半輩子都貢獻在IBM的宋家瑜,居然選在五十歲時,做了一個跌破眾人眼鏡的選擇。 ○八年,宋家瑜毅然地從百年老店IBM轉戰成立不過十年的VMware,他掌管的大中華區員工數,從超過千人剩下四十人。宋家瑜怎麼會做這個決定?「過去,我一直在IBM的光環底下做事,有很好的資源,如果換一個平台,是不是也可以做出好成績?」這是宋家瑜對自己的疑問。 最後是VMware創辦人黛安.葛林的一句話,讓他下定決心。「當時我問她,你們到底想在中國做什麼?」黛安.葛林很誠懇地說:「○七年,我來過中國兩次,這兩次讓我有很深的信念,那就是中國會是將來VMware最重要的市場,我希望你可以幫VMware開啟中國這個未來。」有趣的是,面試時,黛安.葛林沒要宋家瑜訂業績目標,倒是宋家瑜自己花了兩個多月時間,擬好計畫書,送到黛安.葛林面前。「我的目標就是要把大中華區的營收,從不到一千萬美元,四年內成長十倍,挑戰一億美元!」對一家員工不過四十人,且沒沒無聞的小公司來說,宋家瑜訂這樣的高標,自然被評為「太過積極」。而宋家瑜也從上班的第一天起,深刻體驗理想與現實的落差。 那是他剛進VMware不久的事了,「同事帶我參加經銷商高階主管會議,一進會場竟然發現,九○%以上的人我都不認識。」這對當時在大中華區耕耘已達十五年的宋家瑜來說,無疑是不小的打擊。 原來,當時VMware的知名度不高,只能吸引中小型夥伴,甚至「有很多人還不會念我們公司的名字。」這些人自然不是過去宋家瑜熟知的大廠。 為了打開VMware在中國的知名度,宋家瑜擬定兩大策略:一是要抓住有影響力的夥伴;二是讓VMware扎根中國。 兩招創新打法 破除中國採購法緊箍咒 要打中國市場,大家都知道必須拿下指標性大客戶,但多數人卻輕忽了通路布局。多數外商認為,即使中國再大,只要抓住前一百家系統整合商︵SI,System Integration︶就夠了。但宋家瑜清楚中國生態的特殊性,「你知道中國有多少SI嗎?至少幾萬家,若把小型的也算進來,則是幾十萬家。」當多數外商選定北京、上海、廣東集中火力,宋家瑜卻前進二、三線城市布局,「這些本地SI才是真正有影響力的人。」他說,迄今VMware在中國三十個城市有據點,也是影響力能迅速拓展的關鍵。 第二招,要扎根中國。宋家瑜打出「Power by VMware」策略,直接找上中國品牌浪潮、聯想等,讓他們以VMware的技術平台為基礎,開發出自己的解決方案。 過去,由於擔心智慧財產權被盜用,多數軟體廠商耕耘中國市場時,都不願意將技術平台提供給中國業者做開發。可是,宋家瑜卻不這麼想,「到一個國家就要尊重一個國家。」對他來說,VMware比IBM、微軟這些老大哥們都更年輕、敢衝,也沒有全球政策一條鞭執行的阻礙,所以,只要他確定方向,很快就得到總部支持。「我很難想像這樣的事情可以在IBM或其他公司做。」VMware台灣區總經理陳學智說,「這樣的合作模式,前兩年是看不到產出貢獻的。」在外人看來,可能會覺得VMware在為他人作嫁,但到了這兩年,「Power by VMware」的價值完全被凸顯。 近年,中國政府為了支持本土企業,端出新採購法壓縮外商生存空間,不是下令禁用相關軟硬體,就是要求減少使用比率,像是微軟、IBM,這兩年紛紛踢到鐵板。但同為美商的VMware卻沒有這樣的問題,「因為我們的經營理念從來就不是『VMware在中國』,而是『中國的威睿』。」宋家瑜說,VMware是真正本土化的外商。所以,當新採購法限縮外商生存空間時,VMware幾乎不受波及,甚至近期再拿下中國電信的混合雲合作案。 動得比別人早 帶領團隊衝年營收六十億元宋家瑜其實是個看得比別人遠、動得比別人早的人。宋家瑜說,百米賽跑裡,你早一步做,你的起跑線就可以比別人前進二十米,等別人以為一百米快到時,你已經把一百米的比賽拉成五百米,讓對手苦苦追趕,卻永遠都追不到。 陳學智舉例,那次是台灣團隊拿到一筆大案子,希望中國團隊支援,碰巧中國團隊正忙於混合雲的工作。兩相比較,台灣的大案子能即時地貢獻營收,混合雲的打底工作卻是短期內看不到收益的投資。 面對資源分配的兩難,宋家瑜告訴陳學智,以公司長遠趨勢布局來看,哪個效益大?最後,他成功說服了陳學智,把資源保留在混合雲的案子裡。 這樣的宋家瑜,多數時候被質疑太積極、走得太快,就像他才上任就訂出營收破億的高標。他說:「你可以保守,但市場不會保守,如果你假設市場保守,那空間就會先被別人拿走。」宋家瑜在IBM的老長官、IBM前大中華區董事長周偉焜曾經說過,「你在中國做外商公司,最好就是做第一位,而且永遠要領先,一旦不是領先,就會變得非常被動,更重要的是,客戶、夥伴喜歡和領先的人工作。」宋家瑜不只給底下的人清楚方向,也耐心回應各種質疑,再加上充分授權。VMware台灣區副總經理林松源說,「他給我們有人在背後挺你的安心感!」自然大家可以全力衝刺。如今VMware大中華區團隊已經從四十人成長到四百人,營收也從不到千萬美元成長二十倍,到近兩億美元,成為各大廠商敬畏的對手。 誰說外商主管都得要喝過洋墨水?宋家瑜穩紮穩打的實力,也可以成為替VMware拚出年營收六十億元的超級戰將! 宋家瑜 出生:1958年 現職:VMware全球副總裁暨大中華區總裁經歷:IBM大中華區UNIX伺服器事業部總經理;IBM大中華區軟體集團總經理;IBM軟體集團銷售副總裁;IBM大中華區副總裁 學歷:台灣大學經濟系 家庭:已婚,育有一女與微軟、IBM平起平坐,VMware憑什麼? 1998年在美國加州成立,以虛擬化技術起家。所謂虛擬化,舉例來說,就是可以用兩台伺服器透過虛擬技術,取代原本要20台實體伺服器才能完成的工作。而這些年來VMware已不只將虛擬化技術應用在伺服器上,也逐漸拓展到儲存、網路,發展出愈來愈完整的資料中心解決方案,可以說是雲端、大數據趨勢下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礎。 因應趨勢發展,VMware不斷成長壯大,全球知名企業如軟銀、安麗、T-Mobile、中國銀行、台積電等,都是VMware的客戶。目前VMware市值超過400億美元,2013年營收52.1億美元,名列全球前十大軟體公司,並且是當中成長速度第二快的廠商。 |
15日,微軟同意以25億美元收購熱門遊戲《Minecraft》的瑞典軟件制造商Mojang AB,希望藉此拓展旗下Xbox及移動業務。
收購Mojang將成為Satya Nadella就任微軟首席執行官以來的最大一筆交易,預計將為Xbox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爭取更多玩家。此前,微軟曾考慮將Xbox遊戲系統轉變為一體化裝置,以提供包含電影和音樂在內的更為廣泛的內容。
據彭博新聞社報道,FBR Capital Markets & Co.分析師Daniel Ives評論稱:
在公司加大對Xbox投資力度、開始攜處於重組進程中的Nokia殺入激烈的智能移動電話領域之際,收購Mojang將在正確的時間給予Nadella及公司正確的產品。
去年9月,微軟宣布收購芬蘭手機制造商Nokia的大部分手機業務,及其專利許可證。
微軟在公開聲明中表示,Mojang將並入其遊戲部門,而創始人Markus Persson則將離職,另外兩名創始人CEO Carl Manneh以及Jakob Porser也選擇離開。
Markus Persson 給出的賣掉並離開Mojang的理由是:這不關乎錢,只關乎想要的精神自由。Mojang在公開聲明中解釋稱,
擁有Minecraft所帶來的壓力過於沈重,令他無力應付。
微軟將繼續在所有軟件平臺支持Minecraft的運營。預計整體並購工作將於今年晚些時候完成,並計劃在2015財年實現收支平衡。
《Minecraft》推出於2009年,目前已經售出超過5400萬個拷貝。其中文版被稱為是世界上第一款沙盤遊戲。(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微軟下一個版本的操作系統名為Windows 10。為什麽跳過Windows 9呢?因為在移動設備和互聯網為核心的大環境下,微軟想強調其產品的大幅度躍進。
兩年前微軟出品的Windows 8遭到了許多批評,用戶認為其較此前版本改動過大,平板電腦設計和控制對臺式電腦並不合適,微軟因此失去了一些用戶。Windows 10版本中,微軟恢複了部分Windows 7操作系統功能,但也保留了一些Windows 8的功能。
盡管Windows 10的部分功能回歸到Windows 7,但微軟仍試圖與觸摸屏和移動設備接軌。Windows 10仍有觸摸功能,並竭力為用戶打造臺式電腦、平板電腦、智能手機間相似的體驗。
微軟公司承諾,不管此前用戶使用哪個版本操作系統,使用Windows 10都會覺得熟悉。比如,Windows 10下的開始菜單與Windows 7類似,但朝側面開的方格界面與Windows 8類似。
微軟稱,Windows 10將是公司“有史以來最全面的平臺”,可通過單一平臺為所有硬件提供定制體驗。
從最近幾個星期外泄的諜照來看,使用不同設備來運行Windows 10的用戶將會看到獨特的用戶界面。基本上來說,Windows 10是Windows 7和Windows 8的組合體,並借用了這兩個操作系統版本的設計元素,結合了“Metro”開始屏幕和傳統的“開始”菜單,桌面用戶所看到的則不再是鋪滿“動態磁貼”的顯示屏。
據ABC報道,微軟高管Joe Belfiore表示,Windows 10將與Windows 7相似,但還保留了Windows 8的良好性能,有助於企業在使用過程中完好地過度。微軟高管Terry Myerson表示,Windows 10代表Windows全新一代的開始,在各種設備下都能使用,包括遊戲機。
周二,微軟給企業客戶簡要展示了Windows 10操作系統。周三起微軟向部分用戶提供Windows 10預用版。微軟計劃於明年初展示功能細節,明年中正式推出Windows 10。
分析師們認為,新版Windows操作系統對微軟和其新CEO Satya Nadella都非常關鍵。微軟必須證明,在不犧牲傳統計算機體驗的情況下,用戶在移動設備下能很好地使用其產品。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信念不改,堅定如初
從某種意義上講,微軟創始人兼第一任CEO比爾·蓋茨,與今年2月成為微軟第三任CEO的老兵薩提亞·納德拉有著很多相似之處。他們都是工程師出身,又都做著商人的工作。如果用邁爾斯·布里格斯人格測試中專業術語來描述,他們都屬於NT型人格。那份測試可以用於衡量人們的世界觀和決策方式,而NT則意味著他們都是高度理性的求知者。
所以,他們或許能通過完美的配合一起領導微軟,幫助它克服當前面臨的艱巨挑戰。過去6年間,蓋茨把多數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了規模400億美元的“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基金會”上,但當微軟2月4日宣布對納德拉的任命後,他決定將30%的時間重新奉獻給微軟。
在很多外人看來,微軟的輝煌已經結束。他們甚至擔心,這家觸角無處不在、擁有逾10萬員工的行業巨頭,已經有些手足無措,甚至不知未來路在何方。蓋茨和納德拉卻堅決否認這一觀點,他們對於企業領域的“外交辭令”也都撚熟於心,喜歡通過各種宏大的描述讓他人相信:微軟不僅十分團結,而且依然戰略明確。
在他們看來,這是一個擁有無限計算資源的新世界,你的設備可以隨時隨地與你聯系。所以,這樣一個世界也理所當然地屬於微軟。他們甚至專門為此定了一條標語:“再造生產力。”
當我問他們,什麽事情最令他們振奮時,納德拉看著蓋茨說:“你想讓我先說嗎?”
“當然。”蓋茨回答道。
納德拉說:“這是個偉大的世界。它不僅僅屬於那些有能力開拓世界的人。但在這種充裕的資源背後,真正稀缺的卻是人的註意力。無論你是誰,我們都要開發出真正優秀的軟件體驗,把時間還給組織和個人,讓他們從中獲得更多東西,這就是這家公司的核心——是它的靈魂。這就是比爾創辦這家公司的目的,並由此催生了Office系列,Windows系列。我們必須再造它們……這就是‘再造生產力’的由來。”
“軟件是全世界最令人振奮的行業嗎?”蓋茨接過話茬,“絕對是。你知道,我們最初的使命是為勞動者賦予強大的力量,而具體到視覺、語言、書寫、屏幕等各種能讓你獲取信息,並理解客戶和產品的流行方式時,我們當初的夢想連三分之一都沒有完成。”他補充說,“機會令人難以置信。我們最初的想法是聘用一批優秀的軟件人才,開發各種各樣的軟件產品,並讓Office成為人們使用各種設備時的主要工具。我們至今依然信念不改,依然堅定如初。”
“‘影響力’正是我們評價自身成功的標準。”納德拉說。
影響力喪失
但在評論家看來,影響力恰恰是微軟目前所欠缺的東西。矽谷風險投資公司AndreessenHorowitz分析師本尼迪克特·埃文斯(BenedictEvans)甚至寫過一篇題為《微軟影響力喪失》的博文。他在文中指出,如果將PC、手機和平板電腦等所有能上網的計算設備包含在內,微軟的市場份額已經從2009年的90%,下滑到如今的20%左右。之所以出現如此慘烈的萎縮,並不是因為微軟在PC市場地位降低——它至今仍然稱霸PC軟件市場——而是因為它未能適應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市場的發展,而後者才是真正的增長來源。
就連微軟新董事長、IBM前高管約翰·湯普森(John Thompson)都在去年冬天對《財富》雜誌說:“如今的微軟有點像1990年的IBM。”這是一種極其尖刻的對比,因為眾所周知,20年前傲視科技行業的IBM,正是被充滿朝氣的微軟拉下神壇的。
微軟約有四分之三的利潤都源自兩款無比成功的產品,這也是整個微軟帝國的基石:一個是Windows操作系統,一個是Office辦公套件。從財務上講,微軟依然實力強大。過去12個月,該公司實現營收868.3億美元,實現利潤220.7億美元,其現金余額達到857億美元。但以微軟的巨大規模來看,該公司卻面臨著一些列不容小覷的威脅。
谷歌和蘋果等競爭對手已經顛覆了微軟的商業模式,不僅令Windows的定位變得有些尷尬,甚至對Office構成了挑戰。在矽谷,有兩句被人奉為金科玉律的名言:一句是“誰有影響力,誰就有利潤”;另一句是“戰略歸戰略,財務歸財務。”“人們很容易抗拒現實,認為財務狀況可以反映現實處境。”一位密切關註科技公司的觀察人士說,“實則不然。”
很多人都把微軟的困境歸咎於史蒂夫·鮑爾默(SteveBallmer)。那個身材魁梧、秉性狂躁、總是手握雙拳的禿頂銷售員是蓋茨的老友,也是他欽點的接班人,他於2000年出任微軟CEO。雖然早在2013年8月就宣布了離職計劃,但當他今年2月正式結束這段備受爭議的任期時,很多人卻感到有些突然。微軟用了整整5個月才為鮑爾默確定接班人,《財富》雜誌甚至認為,這足以成為一本教科書,讓其他企業意識到不制定CEO繼任計劃的危害。
起初,微軟把重點放在外部候選人身上,但最終,在微軟任職了22年的納德拉還是脫穎而出,肩負重任。在這一任命正式確定時,他在科技行業還是個名不見經傳的人物。一位微軟前高管說:“他一年前還坐民航飛機呢!”
董事會在物色新CEO的過程中碰到了一個棘手問題:沒有多少外部人士願意出任微軟CEO。蓋茨和鮑爾默都有著很強的個性,而由於在鮑爾默離職問題上意見不合,他們甚至已經絕交。但這兩位昔日的老友後來仍然任職於微軟董事會,隨時準備事後批評彼此的做法,甚至會對新CEO的任命決策構成障礙。
蓋茨與鮑爾默之間的權力關系或許並不像表面看來那般明顯。按照蓋茨目前的股票出售速度,他將在2020年之前徹底賣光微軟股票。而與此同時,鮑爾默卻很少出售自己的股票,所以這位微軟顧問目前的持股比例已經超過了它的創始人。事實上,鮑爾默憑借著價值約150億美元的3.33億股微軟股票,成為了該公司最大的個人股東,持股比例為4%。
今年7月,鮑爾默宣布花費20億美元,從四面楚歌的唐納德·斯特靈(DonaldSterling)手中買下美國NBA球隊洛杉磯快船隊。今年8月,他又突然宣布因為瑣事過多而退出微軟董事會。現在,曾經將微軟稱作自己“第四個孩子”的鮑爾默,已經遠離了微軟。在距離微軟總部大約20分鐘車程的一棟40層的公寓樓內,他時常會見各路籃球明星。“我有種勇往直前的感覺。”他說。
這或許會讓納德拉的工作稍感輕松,但擔任微軟CEO仍是當今商界最棘手的工作之一。
鮑爾默的自我評價
你或許已經猜到了,鮑爾默對於他的任期有著自己的一套看法,這與矽谷截然不同。他在哈佛讀的是應用數學與經濟專業,他喜歡把事情量化。在新辦公室里,他拿出了一張圖表,里面追蹤了2008至2013年的25家頂級科技公司的利潤。2008年,微軟是盈利能力最強的公司,在這些企業中的利潤占比為15%。2013年,它仍然僅次於蘋果而位居第二,利潤占比為12%。在科技行業,“人們很容易贊美一個人開發的產品和應得的聲譽,而忽視了他所創造的利潤。”他說。事實上,在鮑爾默的領導下,微軟的利潤已經增長了兩倍,達到218億美元。
“史蒂夫從沒得到過應有的贊譽。”一位微軟前高管說,“他很聰明,他擅長利用Windows和Office創造更多利潤。”
但鮑爾默並不回避自己的錯誤。“我可能在一兩件事情上轉變過慢,我感覺很遺憾。社交網絡並不令我遺憾,Facebook很好,甚至很偉大,但我並不因為錯過它而感覺遺憾。但我對搜索和手機的感受卻有所不同。我本應該做得更好。在這二者之間,手機比搜索更令我遺憾。”
但鮑爾默自認為的“最大錯誤”既不是手機,也不是搜索,而是一個名叫Longhorn的軟件項目,那源自他擔任微軟CEO的初期。2000年,微軟正式啟動了Longhorn項目,希望借此打造新一代Windows系統。蓋茨雖然在2000年就已經卸任微軟CEO,但在2006年之前,卻仍然擔任首席軟件架構師,所以他始終負責這個項目。“那是一個愚蠢的野心項目,它已經脫離了現實。”一位微軟前高管說。
蓋茨是個有宏觀視野的技術人員,但卻並非優秀的產品經理——如果有工程師說,他的想法無法實現,他根本聽不進去。更糟糕的是,Longhorn的失敗恰逢蘋果推出Tiger系統之際,而後者恰恰做到了Longhorn所渴求的效果。雖然已經投入了3年的時間,但微軟不得不從頭再來。這套名為Vista的操作系統不僅姍姍來遲,而且缺少一些關鍵功能,其中隱含的各種缺陷更是激怒了不少用戶。
“我最差的表現是在2001到2004年。”鮑爾默說,“公司為糟糕的工作付出了代價。我把最好的資源投入到Longhorn中,而沒有為用戶開發手機或瀏覽器。我們把所有的資源都放到了錯誤的事情上。”此事究竟應當歸咎於誰恐怕難有定論,但不可否認的是,當所有人都預見到這一失敗時,鮑爾默和蓋茨都未能阻止事態惡化。
鮑爾默認為,微軟的權責不夠明確,這也是令他的任期變得十分複雜的原因之一。“在我擔任CEO前,我覺得自己應當全盤負責。”他說,“但直到比爾(2008年完全)離開,我才統領大局。”這是微軟歷史上一段著名的時期,彼時的鮑爾默和蓋茨在交接的第一年展開了一場權力鬥爭。那時,如果有工程師對鮑爾默不滿,都會跑去找蓋茨告狀。而當年任職於微軟的員工都把鮑爾默和蓋茨這對老友稱作“媽媽和爸爸”,因為他們不知道究竟誰才是真正的老板。
“我不知道怎麽當這個CEO。”鮑爾默說。在他們各自的妻子以及微軟董事會的撮合下,這兩個人於2011年初在BellevueClub共進午餐。用鮑爾默的話說,那是一頓“無比尷尬、令人討厭的晚餐”。鮑爾默說,那就像是1981年的影片《與安德烈晚餐》一樣——片中的兩個老友最終意識到,他們有著截然不同的世界觀。不過,他們還是達成了和解,蓋茨最終將公司徹底交給了鮑爾默。“我不會為任何事情而找他幫忙。”當蓋茨徹底退出微軟時,鮑爾默曾經對《華爾街日報》說,“利用他?會的。需要他?不會。”
在微軟內部,人們對鮑爾默的是非功過並沒有形成共識。按照一位前高管的說,“從某種意義上講,人們對比爾和史蒂夫的看法就像羅夏墨跡測試一樣。”對那些將蓋茨時代浪漫化的人來說,微軟當今的困境無疑要歸責於鮑爾默。
而對其他人而言,結論卻並非如此明確。“他給史蒂夫留下了一個爛攤子。”這位前高管提到蓋茨時說。在鮑爾默正式掌舵的那一年,美國政府對微軟展開了反壟斷調查,並下令其一分為二。此事給蓋茨和他的公司帶來的成本永遠難以估量。另外,.com泡沫的破裂也令微軟股價暴跌,導致新老員工之間的矛盾激化,前者已經一夜暴富,後者則錯過了大發橫財的機會。
兩任CEO的矛盾人格
但沒有人會否認一件事情:鮑爾默對微軟的愛是發自肺腑的。“他對微軟的關心無人能及,連比爾都比不上。”一位前高管說。有人認為這可以鼓舞人心,但在商界,這或許會成為一種溺愛。鮑爾默的方式顯然也存在一些不足。“我天生是個銷售員:我想讓你們都認同我。不只是跟我同乘一條船,還要絕對信任我。”他去年冬天在牛津大學發表演講時如是說。隨後,他提高了嗓門,“哦,你不信任我?那我就會竭盡所能讓你信任我。”
用“情緒不穩”來描述鮑爾默的人並不罕見。一位前高管將他的這種激情比作“宗教式的狂熱”。在他看來,挑戰就是背叛。“在鮑爾默眼中,任何使用iPhone的微軟員工都是叛徒。”這位前高管說,“他的父親是福特的員工,所以他家的車庫里放得肯定是福特汽車。”(時至今日,鮑爾默依然開著福特旗下的林肯汽車。)
可能是因為身材魁梧的原因,當他不高興時,會顯得有些嚇人。人們往往會勉強同意他的說法,而不會惹他動怒。有人甚至把“鮑爾默這種推動人類次優行為的能力”所造成的結果,與阿富汗局勢做比。
鮑爾默或許是個複雜的人物,但在這一方面,他仍然比不上蓋茨。在很多微軟觀察人士眼中,蓋茨的矛盾人格長期以來都令他們為之陶醉。他從不憚於使任何個體蒙羞——他甚至沒有註意到這一點——但與此同時,他對整個人類卻有著發自肺腑的關懷,而且深深地感懷普羅大眾的苦痛。身為全世界最大的慈善家之一,他在大是大非上的慷慨人所共知,但在外出就餐這樣的小事上,他卻顯得異常吝嗇。他不懂得與人閑聊,甚至讓人覺得完全沒有情商。“與人和睦相處的處事原則並不複雜,”一位認識蓋茨的人說,“他卻能就此寫一本書,但他做不到!”
不過,將這一切與他熠熠生輝的洞見和幽默混合在一起,會讓人懷疑,他究竟是做不到,還是不想做,抑或二者兼而有之。爭強好勝並不能涵蓋他的主要性格,因為這象征著一種兇狠的求勝心切。科技行業對蓋茨的不滿由來已久,一份著名雜誌甚至曾經用《矽霸》(SiliconBully)作為一篇蓋茨特寫的標題。然而,當他離開微軟,投身慈善事業後,便在再也沒有了可以欺淩的對象——擺在他面前的只是一個又一個的難題。
如今的蓋茨似乎已經脫胎換骨。早年經營微軟時的種種頑童劣習,似已蕩然無存。要知道,當年的蓋茨說話時會搖晃身體,遇到不同意見還會勃然大怒。很多人將這種改變歸功於他的妻子梅琳達。“蓋茨本身就很聰明,有了梅琳達的幫助,他得以重歸人間。”一位與蓋茨交往了數十年的老友說。
婚姻一般的關系
然而,盡管蓋茨曾經做過嘗試,但他仍然無法在私下里隨時保持這種形象。蓋茨的崇拜者認為,由於他從十幾歲開始就沒有了成年人的監督,所以這種性格完全可以理解。由於天資聰穎,蓋茨從很小的時候就不必按常理出牌。但見過蓋茨在不受限制的環境中有何表現的人,多數都沒有那麽寬容。“他太引人關註了,年少成名得太早了。”一位曾經關註蓋茨的人說,“任何威脅這種形象的事情,都會暴露出他的自戀和戒備。”另一個人說,“當他不順心時,就會亂發脾氣。”
從創業初期開始,微軟的文化就充滿了對抗性。然而,盡管這種文化很適合一家年輕的小公司,但等到它不斷壯大後,卻會因此而埋下惡果。一位微軟前高管提到蓋茨和鮑爾默時說:“他們的激情經常會越線,進而發展成謾罵。當你成為別人競相模仿的偶像時,這會成為一件可怕的事情。或許蓋茨和鮑爾默這麽做沒有問題,但比他們低三級的人也這麽做就會令人不快。”
很多人都把鮑爾默與蓋茨之間的關系比作一場婚姻。“他們兩人就像是離婚後又複合的一對夫妻。”一位他們二人共同的好友說,“對外人來說,想要解讀這種關系完全是徒勞。”
眾所周知,蓋茨和鮑爾默的友誼始於哈佛,基礎則源於他們對彼此才華的深深認可。“我與史蒂夫的關系有著很高的帶寬。”蓋茨經常這樣說。對他而言,這是一種很高的評價。而在提到入讀斯坦福商學院一年就退學加盟微軟的往事時,鮑爾默也表示,蓋茨是“我認識的人里最聰明的一個。”即使是現在,鮑爾默評價蓋茨時依然表示,“他比我認識的任何人都有著更強的CPU和更大的存儲空間。”
在蓋茨1994年與梅琳達結婚時,鮑爾默當了蓋茨的伴郎。一位早年擔任微軟高管的人士表示,當年的微軟由一個執行委員會負責運營,的確有一些人榮升高位——但真正掌權的還是蓋茨和鮑爾默。“其他所有人都是雇員。”此人說。2006年,鮑爾默接受《PittsburghPost-Gazette》采訪時用自己的方式解讀了這種關系:“我覺得兄弟也會吵架,但兄弟總歸是兄弟,血脈相容,情誼難斷。”他說,“我認為比爾和我已經找到了真正的相處之道。”
權力更叠內幕
倘若蓋茨繼續留在微軟,沒人敢肯定微軟會發展成這麽樣子。但這位創始人卻可以享受他人給予的特殊敬畏,這是他的繼任者永遠無法企及。而且,即使連蓋茨也無法解決的問題,人們依然會歸咎於鮑爾默。由於他向各種新項目投入的數十億美元沒有收獲任何回報,即便是那些認為微軟應當大膽嘗試的投資者,也開始對他心生不滿。除此之外,還有一批投資者甚至希望微軟瘦身裁員,並把現金返還給股東。
在鮑爾默眼中,這種強迫他人做出選擇的行為堪比暴政。所以,他更喜歡保留所有的選項。他不想放棄自己的理念,他始終認為微軟可以“練出新的肌肉”,而且能踏準下一波浪潮。不僅如此,他也不準備向投資者闡述那些投其所好的內容。有一段時間,他甚至拒絕會見投資者,而投資者對他的不滿則日漸加深。
鮑爾默常說,他想等到自己的小兒子2017年高中畢業再離職。但他現在卻說,那一計劃其實早已改變。“一直以來,我的思維方式都更像是股東,而不是拿薪水的CEO。”他邊說邊拿出一份2010年的業績評估報告,他在報告中對董事會說,自己規劃的離職日期“不少於3年,但也不多於5年”——換言之,是在2013至2015年之間。
“我按下發送鍵之前,喝了好幾杯紅酒。”他坦承。鮑爾默還透露,他甚至開始面試來自公司外部的CEO候選人,有的來自亞馬遜,有的來自蘋果,還有的來自甲骨文。雖然鮑爾默不肯透露具體姓名,但另外一位了解此事的人證實,他們當時已經開始物色候選人。但問題是:他們根本找不到合適的人。
與此同時,壓力卻越來越大。盡管微軟對2012年發布的Windows8展開了大舉宣傳,但外界卻將此視為一大失敗。微軟第二大股東、長期位居幕後但卻實力強大的共同基金CapitalGroup開始悄然推動變革。已經斥資20億美元入股微軟的對沖基金ValueAct,也向微軟索要一個董事會席位。外界顯然形成了一種認識:微軟董事會保持中立的時間已經夠長了,是時候改變了。但無論是在公司內部還是外部,當時並沒有跡象顯示微軟的最高領導層會在短期內發生變動。
事實上,在2013年7月宣布大規模重組計劃前,鮑爾默似乎仍然無意離職。他甚至還在幕後展開收購談判,希望借此扭轉微軟的命運。他也越來越相信,微軟必須開發硬件產品。此時,他再次拿出那張圖表。從圖上可以看出,行業利潤占比增長最快的當屬蘋果和三星,尤其是蘋果——這家矽谷巨頭在整個科技行業中的利潤占比從2008年的7%,猛增至2013年的21%。
對鮑爾默來說,信號已經很明確了。所以,他於2012年12月開始與芬蘭手機制造商諾基亞展開溝通,後者的CEO史蒂芬·埃洛普(StephenElop)曾經任職於微軟。這筆交易可謂攻守兼備:諾基亞幾乎是當時唯一一家還在生產Windows手機的企業。如果諾基亞破產,微軟的手機業務將面臨何種遭遇?
然而,2013年8月23日,鮑爾默卻出人意料地宣布了退休計劃。與多數大公司不同,微軟並沒有在老CEO離職的同時宣布新CEO的人選——微軟表示,他們才剛剛啟動遴選工作。從華爾街到矽谷,再到雷蒙德,所有的媒體都認為是蓋茨讓鮑爾默走人的。或者,正如一位微軟前高管所說,“鮑爾默會幹到蓋茨不再支持他為止”。
另一個版本
但整個故事還有另外一個版本。據多位知情人士透露,隨著時間的推移,諾基亞的收購在董事會內部引發的爭議越來越大。鮑爾默對一個朋友說,如果當初不是董事會的鼓勵,他根本不會尋求這一收購,所以他對這種前後矛盾的態度感到意外。與此同時,他反而越發堅信微軟收購諾基亞的必要性。正如他現在所說,“你必須要承擔後果。”
據知情人士透露,在2013年6月末的一次微軟董事會議上,鮑爾默宣布他已經與諾基亞管理層就收購問題達成一致,唯一欠缺的就是董事會的批準。鮑爾默以為一切已經板上釘釘,所以他並沒有參加會後晚宴,而是跑去出席了兒子的中學畢業典禮。但當他第二天回到公司後,卻發現事情起了變故:董事會拒絕批準這筆交易,而且沒有討論的余地。最令鮑爾默感到不可饒恕的是,蓋茨竟然也是這場“政變”的一份子——他將此視作徹頭徹尾的背叛。
鮑爾默勃然大怒。他明確告知董事會,如果他們不批準微軟收購諾基亞,他就會離開公司。“那是我能想到的最好辦法。”他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時說,“如果我們不完成這筆交易,你們就得另找個人來規劃今後的發展計劃。”
鮑爾默說,董事會希望他留下,所以他們最終還是批準了一份稍加修改的交易計劃。當年9月,微軟宣布斥資72億美元收購諾基亞的設備與服務業務。原因何在?因為董事會最終意識到這筆交易的重要性:如果沒有諾基亞,微軟的智能手機業務就玩完了。但即便如此,鮑爾默的內心已經留下了傷疤。他事後表示,盡管還沒有確定新CEO的人選,但他從那時就已經堅定了離職的決心。他認為,要改變文化,首先要從最高管理層的變動開始。“我與董事會之間的隔閡太深了。”他說。
事實上,這種感受是相互的。一位接近微軟的知情人士表示,董事會中沒有一人試圖阻止他離開,連蓋茨也不例外。
現在,這份科技行業歷史上最著名的合作和最深厚的友誼,或許已經就此結束。科技網站TheVerge輾轉獲得了一段鮑爾默告別會的視頻:伴隨著歌舞片《DirtyDancing》中的旋律,他淚流滿面,但仍然不忘自己標誌性的擊掌和揮拳動作。他並沒有提到蓋茨。“就像所有的偉大愛情故事一樣,此事不會就此完結。”一位認識蓋茨和鮑爾默的人士說。或許的確如此,但現在,似乎已經沒有什麽能讓他們複合。
CEO遴選過程
由於蓋茨與鮑爾默仍然雙雙留在董事會,所以他們之間的矛盾肯定不會令新CEO的遴選過程,成為一段令人愉快的經歷。當然,即便拋開這個因素,此事仍會十分困難。畢竟,整個過程還需要面臨很多難題:新CEO是否必須是工程師出身?是否應當從外部物色接班人?董事會感覺自己長期被前CEO束縛,現在想要施加自己的影響。前CEO依然認為公司屬於自己,所以無法忍受失去控制力的失落。
但除此之外,最具挑戰的還在於,他們難以找到一個既有能力領導微軟,有願意領導微軟的人。
最初,董事會一致把目光瞄向了福特CEO艾倫·穆拉利(AlanMulally),因為他被業界視為複興專家。但多位知情人士表示,穆拉利自認為自己經驗豐富,無需接受常規的面試。於是,董事會開始動搖。到了1月,穆拉利正式宣布自己將會繼續留在福特。但知情人士稱,他在此前很久就已經被排除在候選名單之外。董事會還很看好高通COO史蒂夫·莫倫科夫(SteveMollenkopf)。然而,在彭博社報道這一消息後不到24小時,高通就火速任命他為CEO。
另外一名潛在候選人是微軟前高管保羅·馬瑞茨(PaulMaritz),他後來跳槽到其他科技公司擔任過要職。但在微軟前員工的圈子里流傳著一種說法,馬瑞茨感覺微軟在很多關鍵領域都太過落後,必須裁員瘦身,還要舍棄一些業務。當蓋茨提出反對意見時,馬瑞茨認為自己無法獲得足夠的自由來施展拳腳。
隨著遴選過程的推進,矛盾也在加劇。“我不確定具體在什麽事情上存在分歧。”一位觀察人士說,“我認為問題的關鍵在於競爭……蓋茨受不了失敗。我認識的人里面,沒有一個比他更不願意看到失敗。”董事會里一度有人認為,IBM前高管、賽門鐵克CEO、微軟董事湯普森想要掌舵微軟。但蓋茨卻有些激動地表示,他不會支持湯普森,而納德拉是一個更好的人選。(接近微軟的的知情人士表示,湯普森從未“參與角逐”。)在眾多內部候選人中,鮑爾默力推沃爾瑪前高管、微軟COO凱文·特納(KevinTUrner)。但最終,納德拉卻成了呼聲最高的內部候選人。
仍有一些董事希望引入外部人士空降微軟CEO一職。瑞典電信巨頭愛立信CEO衛翰思(HansVestberg)曾被列入考慮——但衛翰思屢次推遲會面,導致一些微軟董事認為,他對這份工作興趣不大。在1月19日的一次會議上,微軟董事會最終決定讓納德拉執掌帥印。知情人士說,最終,“他們在這件真正重要的事情上達成一致。”
當微軟2月4日宣布納德拉為新CEO時,還同時宣布,蓋茨將會卸任董事長,由湯普森繼任。很多觀察人士認為,這表明蓋茨已經受夠了與這些人的鬥爭。
有趣的是,雖然近年來始終投身慈善事業,但蓋茨卻並沒有就此離開他一手創辦的這家軟件巨頭。相反,他決定後退一步,重返公司。當我提到他將把大約三分之一的時間用在微軟身上時,他糾正道:“我們說的是30%。”一位熟悉蓋茨的人士說:“他深信自己能夠為微軟貢獻一些他人無法帶來的東西。”
鮑爾默會默默地離開嗎?他的確離開了,但他究竟會在多大程度上保持沈默,還有待時間的檢驗。他說,他現在有7件大事要做,包括學習希伯來語、恢複體形、盡公民義務、經營快船隊和管理自己在微軟的股票。他表示,微軟的股票在他的凈資產中占據了65%至70%。他無意出售這些股票,一方面是因為對老東家無比忠誠,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他將此視作一筆不錯的投資。
“我想做一名好股東。”他說,“我不會為了活躍而活躍,但當我不喜歡某些事情時,也不會消極地一賣了之。”然而,他似乎已經意識到過往的一些教訓。他曾經見過納德拉好幾次,但都是在微軟的園區外面。“我並不是對微軟園區過敏,”他說,“但我想給他一些空間。”
開啟納德拉時代
“這是我的第37天,但誰會數得這麽清楚呢?”在今年3月的一次微軟內部會議上,年僅47歲的納德拉做了這樣的開場白。那是他第一次對100多位公司最高管理人員闡述他的世界觀,以及他對微軟的看法和未來的計劃。一位長期擔任微軟高管的人士,被納德拉性格中的均衡特質深深打動。“他氣勢強硬,但不咄咄逼人。”此人說,“他積極向上,但不盲目樂觀。”但最令他印象深刻的,還是納德拉的克制。“他完全可以徹底甩掉之前的管理層。”他說。
盡管在微軟任職多年,而且與蓋茨十分相似,但他卻拋棄了微軟的很多傳統。他讓高管團隊閱讀《非暴力溝通》。(書名已經說明了一切。)他性格溫和,臉上總是洋溢著燦爛的笑容。無論是下屬、同事還是上司,所有與他共事的人都很喜歡他。“所有人都喜歡薩提亞,”一位微軟前高管說,“你沒有理由不喜歡他。比爾喜歡他,史蒂夫喜歡他,納德拉確實是個好人。”WindowsPhone部門主管格雷格·沙利文(Greg Sullivan)說:“你會心甘情願支持他。”
無論是與蓋茨還是鮑爾默相比,他都更像是一名現代科技公司的CEO。在蘋果2006年發布的著名廣告中,PC被描述成了一個無趣的家夥,而Mac則是個酷哥——按照這種模式來看,納德拉應該扮演Mac。他身材勻稱,頭發整齊,戴著一副黑邊眼鏡,有時還會穿套頭衫。盡管上任時間不長,但他已經開始用禪宗的理念來比喻自己對團隊建設的期望。
據知情人士透露,董事會之所以選擇他,其中一個原因在於,“他是一個能與外部人士媲美的內部人士”。他經常與微軟之外的人溝通,包括競爭對手和風險投資家。對於這樣一家以封閉著稱的公司來說,這的確不同尋常。“我們經常探討帝國或家庭或其他東西的興起與衰落,封閉其實是自殺的最好方式。”納德拉說。
他喜歡問:“如果沒有我們,世界將會怎樣?”一位不認同微軟傳統公司文化的前高管說:“他對微軟顯然十分忠誠。但他也樂於改變現狀。”
他經常引用尼采或其他哲學家的名言,但他最喜歡的還是詩歌,因為“詩歌幾乎能將所有至理名言和生活感悟濃縮成短短幾行文字。”艾略特(T. S.Eliot)和濟慈(JohnKeats)是他最喜歡的詩人,他還喜歡用烏爾都語寫的詩歌。“在印度長大的人從工科院校畢業後,幾乎沒有接受過任何文科教育。”他說,“但我卻莫名地感覺,閱讀優秀的文學和詩歌作品可以凈化心靈,讓自己煥然一新……我的母親在這方面對我產生了很大影響。”
納德拉出生在印度的海德拉巴,他童年的教育中充滿了矛盾。“我母親是梵文教授,父親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他們性格迥異。”他說,“他們的意識形態存在很大分歧,但我必須忽略這兩種意識形態。應該說,這種成長過程非常有趣。”(納德拉的父母至今仍然生活在印度。)
1988年,納德拉赴美留學,並在威斯康星大學密爾沃基分校取得了計算機科學碩士學位,後來還拿到了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的MBA學位。當他1992年第一次來到微軟時,從事的是企業業務,負責開發Office,後來又領導了微軟在線服務的研發工作,其中也包括裹足不前的必應搜索引擎。在2011年接管該業務後,他成了服務器與工具部門的主管,專門出售基於Windows的軟件和服務,幫助大企業管理他們的技術需求。這也讓他成為微軟內部5位直接向鮑爾默匯報工作的高管之一。
艱難挺進雲端
移動設備和雲計算的高速增長,使得新舊兩個計算時代之間產生了巨大的裂痕。在舊時代,企業在自己的辦公室和機房內安裝和運行WindowsPC及Windows服務器,所有的必要軟件都會安裝在本地設備上。由於大家都在用Windows,因此一切都會針對Windows開發。這便為微軟構造了一個良性循環。
但現在,處理能力已經轉移到雲端,從電子郵件到各種工具,無論多麽複雜的應用都可以在遠程服務器中運行,只要登錄網站即可使用,無需安裝在本地。另外,我們使用的工具也從PC變成了移動設備——谷歌Android和蘋果iOS的銷量都超過Windows的10倍以上。既然沒有人用Windows,為何還要為Windows開發軟件呢?如果Windows給不了你想要的軟件,又有什麽理由繼續使用它呢?於是,良性循環變成了惡性循環。
微軟之所以在移動設備市場屢遭失敗,部分原因在於競爭對手顛覆了它的商業模式。谷歌不會對操作系統收費,因為它可以通過搜索賺錢。蘋果的產品可以高價出售,因為它設計精巧,美感十足,而且軟硬件整合得天衣無縫。與此同時,微軟仍在向第三方生產廠商收取Windows授權費,而實際開發出的產品卻沒有蘋果那般誘人。不僅如此,它還不允許用戶在非Windows手機和平板電腦上使用Office。“微軟的整個經營理念都是圍繞Windows展開的。”高盛分析師海澤·貝里尼(HeatherBellini)說。但這似乎也在情理之中,畢竟,Windows一直以來都是微軟的利潤來源。
納德拉陷入了兩難境地,因為他既要帶領微軟探索雲計算的未來,又要努力維護利潤豐厚的Windows服務器業務。所以,他做了一系列有違微軟傳統的事情。他親自拜訪創業公司,了解他們放棄微軟產品的原因。還向微軟的雲計算平臺Azure投入了巨額研發資金——從發展理念上看,這項業務需要從現有的業務中抽調不少資源。曾經撰寫過納德拉案例研究的哈佛商學院教授馬可·伊恩斯蒂(MarcoIansti)認為,這些舉動“十分大膽”。
Azure的核心使用了Windows服務器技術,因此現有的Windows應用可以在Azure中無縫運行。技術人員有時將微軟的這種模式稱作“混合雲”,因為企業可以同步使用Azure和本地安裝的Windows服務器。不僅如此,納德拉還在一定程度上擁抱了開源軟件——這種免費代碼無需獲得微軟的授權——使得開發者可以使用微軟之外的技術設計程序,但依然能在Azure上運行,從而拓寬了Azure的吸引力。
“如果我們只是屏住呼吸,那就算把臉憋紫了,也無法改變世界。”一位微軟前高管如此總結納德拉的一系列舉動,“當今的世界並沒有沿著我們的預期發展,它出乎我們的意料之外。這恰恰凸顯出薩提亞接受現實的勇氣。”
接受現實同樣也是微軟的一個巨大變化,有人甚至嘲笑微軟在自己內部營造了“現實扭曲場”。有這樣一個比喻可以折射鮑爾默甚至蓋茨領導下的微軟的工作氛圍:
——他們說:“咱們從I-90公路一路開車到夏威夷!我們飲酒作樂,美食為伴。肯定爽極了!”
——但你會告訴他,“等等,I-90公路到不了夏威夷。”
——他們回答道:“肯定能!肯定很爽!走吧!”
“這聽起來似乎挺好,但卻十分虛幻,脫離現實。”此人說。
轉向開放文化
對微軟而言,成功的關鍵在於重新吸引開發者為Windows編寫軟件,讓Windows再次成為新的良性循環的核心。但從此處到彼處的道路卻異常艱難,線索難尋。如今,Windows本身已經四分五裂:開發者為一種Windows設備編寫的軟件,甚至未必能兼容另一種Windows設備。考慮到Android和iOS兩大系統的主導地位,如果微軟開發新的殺手級應用,幾乎不可避免地要為這兩個平臺設計相應的版本。如此,便勢必增強競爭對手的生態系統實力。
微軟歷來在Windows和Office的開放性問題上顯得頗為遲疑,也正因如此,才讓今年3月末發布的iPad版Office變得如此引人關註——彼時,納德拉才剛剛掌舵不足兩個月。事實上,微軟內部的一個團隊已經就該項目展開了大約一年的開發工作。鮑爾默說,他最終會推出iPad版Office,而納德拉上任後立刻將其付諸實施。
納德拉還宣布,Windows將免費提供給9英寸以下的設備使用,包括智能手機和小尺寸平板電腦。“現在有3000萬iPad用戶使用Office,他們之前從未享受過這一待遇。”他說,“在我看來,這的確讓我們倍受鼓舞。”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只是邁出了一小步,但換個角度來看,這又是意義重要的一大步。“這是我第一次聽到有微軟高管承認自己落後。”一位機構投資者說,“Windows是他們賴以生存了25年的搖錢樹,他們肯免費提供這款產品的確是一次根本性的轉變。”
“Office的進展令我倍感振奮。”蓋茨說。他認為自己的新職位比之前擔任董事長更有挑戰。“我們開放心態擁抱一些新事物。你可能會說,我們早在幾年前就應該努力推進這一趨勢——但無論如何,薩提亞現在開始向這方面投入資源。”
即使未來的“戈爾迪之結”果真令蓋茨感到心煩意亂,他也並未表現出任何的不安。他表示,他接下來將會見“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在推進這樣一個理念:當你編寫應用時,不必分別為不同的任務編寫不同的應用。當你啟動這款會議室應用時,所有人的機器上都會運行著這個會議室應用的一部分。”
他的想法是,當你啟動一個名為“Meeting RoomPlus”的應用後,便可從事所有必要的工作,從分享筆記到視頻會議,而且整個過程不會因為要啟動什麽東西而暫停。“在這方面,我認為我們將引領趨勢。”蓋茨說,“這很酷,它會超過之前的所有產品。”
“我認為這是一種極好的模式。”納德拉說,“比如,我們走進這個房間,里面的攝像頭會自動識別每個人,自動為我們登錄共享白板,然後集合我們的各種設備,包括手機和平板電腦,讓我們可以分享各種東西。”
蜜月期的甜蜜
在華爾街看來,納德拉目前還沒有犯下任何錯誤。自從他掌舵以來,微軟的股價已經上漲了30%,市值增長870億美元。“納德拉很有意思,”一位觀察人士說,“他既不是生意人,也不是財務分析師,但他卻可以與投資者找到共同語言。他上任沒多久就令他們發出贊嘆。”但蜜月之所以是蜜月,正是因為它的甜蜜。
鮑爾默曾經給納德拉提過一條建議:“找對目標,放手去做。”
今年9月,微軟宣布了納德拉時代的第一筆重大收購:該公司斥資25億美元將熱門遊戲《Minecraft》的開發商Mojang納入麾下。“數以百萬的小學生都會問同一個問題:‘微軟什麽?’”新聞通訊NextDraft創始人、投資者戴夫·佩爾(DavePell)在推文中調侃道。雖然玩家們擔心微軟會搞砸他們的遊戲,但這筆交易的確讓微軟接觸到根本不知微軟為何物的年青一代。
除此之外,另外一個跡象也凸顯出微軟的變化:該公司承諾,他們將繼續讓《Minecraft》兼容Windows之外的平臺,包括Android、iOS和索尼PlayStation。納德拉還對董事會進行了小幅改組,用新人替換了三張老面孔,甚至新增了一個席位,以此為公司註入新鮮血液。
然而,盡管納德拉廣受愛戴,而且在行事風格上與鮑爾默和蓋茨大相徑庭,但他領導下的微軟究竟能有多大不同,仍然難有定論。微軟內部早已形成了一種共識,讓他執掌帥印是打了一張“安全牌”:無論是在保留消費業務,還是在重塑微軟高管方面,他都會保持現狀。“當你需要成吉思汗時,他並不是這樣的蓋世梟雄。”一位微軟高管如此評價納德拉。微軟內部現在形成了一種類似《權力的遊戲》的氛圍,大家都在觀望誰會留下,誰會離開,靜待權力的更叠。不過,鮑爾默時期的多數高管至今依然在位。
蓋茨回歸的機遇和挑戰
但對微軟來說,最大的問題還是蓋茨的回歸究竟意味著什麽。鑒於他年事已高,離開科技行業已有數年時間,所以他能否帶來真正的價值必須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不僅如此,誰是微軟真正的CEO也成為眾人關註的問題。在這方面,鮑爾默為他的繼任者提了另一條建議:“薩提亞需要手握大權。”他說,“他必須認識到自己才是真正的決策者。”
蓋茨和納德拉對此似乎並不擔心。“當你對人們說,‘比爾要來檢查工作’或者‘我們要與比爾討論事情’時,由此調動的能量是無與倫比的。”納德拉說,“我是說,你必須接受這樣一個現實:創始人有著特殊的待遇、特殊的身份。說實話,我希望充分利用這一點……因為這種情況帶來的最大好處是,它可以讓人們把自己最好的作品展示給比爾。”
在被問及如何應對他們二人的意見分歧時,蓋茨說:“薩提亞是公司的負責人,由他定奪。”他表示,他已經從與鮑爾默的相處中吸取了經驗教訓。而由於長期處理慈善事務,所以他“並不了解所有事情。因此我需要聽取別人的意見和建議。如果我對薩提亞說,‘這個項目需要10個或15個人。’我打賭我會如願以償,但這都由他來決定。”
“請別忘記,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比爾和史蒂夫都在微軟。”納德拉說,“如果說我從中學到了什麽的話,那就是如何在比爾參與的情況下做事。”
現在就對微軟今後的發展下結論顯然還為時尚早,畢竟,納德拉似乎在有意避免被人輕易解讀。例如,在他最近宣布的1.8萬人大裁員計劃中,多數被裁名額都來自剛剛收購的諾基亞。雖然他對外宣稱,這是大規模收購之後的正常舉動,但在很多人看來,這卻是在對鮑爾默全面挺進硬件領域的一種否定。
當我問納德拉,他能否成為成吉思汗時,他並沒有正面回答。“從風格上講,我們完全不同。說實話,在制定艱難決策時,我可能會采用完全不同的風格。”
牛津大學商學院院長彼得·圖法諾(PeterTufano)介紹好友鮑爾默時說:“當我們撰寫20世紀和21世紀的商業歷史時,會把一整個章節留給微軟。”此言不虛。幾年後,這一章節究竟會寫成喝彩篇章還是警世寓言,將見分曉。
得益於個人電腦銷售的回暖以及互聯網雲軟件和雲服務的旺盛需求,微軟第一財季營收超出分析師預估,但因重組計劃導致凈利大幅下滑。
根據周四發布的公告,在截至9月30日的微軟2015第一財季中,微軟剔除重組開支的每股收益為65美分,營收增長25%至232億美元。分析師平均預計其每股收益55美分、營收220億美元。
值得註意的是,盡管微軟業績超出了華爾街分析師此前的預期,但在收入增長的情況下凈利潤卻出現了下滑。
微軟該季凈利潤為45.40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52.44億美元下滑13%。
微軟表示,重組費用對財務表現產生了負面影響。重組既包括微軟2014年7月公布的重組計劃,還包括對諾基亞設備和服務業務的集成。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微軟計算和遊戲硬件部門表現不錯,收入24.53億美元,同比大增74%,毛利潤4.79億美元,是去年同期的2.3倍。
微軟首席執行官Satya Nadella正圍繞互聯網和移動服務重新打造這家全球最大的軟件公司。微軟業績的改善得益於其Azure雲平臺和Office網絡版的旺盛需求以及發達國家PC市場的回暖。
當日,微軟股價在納斯達克常規交易中上漲0.61美元,報收於44.99美元,漲幅為1.37%。在隨後截至美國東部時間16:24(北京時間24日10:30)為止的盤後交易中,微軟股價再度上漲1.40美元,至46.42美元。過去52周,微軟最高價為47.57美元,最低價為33.57美元。
微軟詳細財務數據如下:
微軟設備和消費者授權部門營收為40.93億美元,去年同期為44.84億美元;毛利潤為38.18億美元,去年同期為39.20億美元。
微軟計算和遊戲硬件部門營收為24.53億美元,去年同期為14.09億美元;毛利潤為4.79億美元,去年同期為2.05億美元。
微軟手機硬件部門營收為26.09億美元,去年同期為零;毛利潤為4.78億美元,去年同期為零。
微軟設備和消費者其他部門營收為18.09億美元,去年同期為15.54億美元;毛利潤為3.12億美元,去年同期為3.24億美元。
微軟商務授權部門第一財季營收為98.73億美元,去年同期為96.11億美元;毛利潤為91.00億美元,去年同期為88.05億美元。
微軟商務其他部門第一財季營收為24.07億美元,去年同期為16.03億美元;毛利潤為8.05億美元,去年同期為2.74億美元。
微軟第一財季企業及其他業務的虧損為4300萬美元,去年同期的虧損為1.31億美元;毛虧損為6400萬美元,去年同期為1.44億美元。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31年前,微軟發布了它的第一代“Windows”, 也就是Windows 1.0。
雖然這一軟件直到1985年才正式發布,但蓋茨把微軟的第一代計算機操作系統的揭幕定在了1983年11月10日,地點是紐約市的廣場酒店。自那以後微軟伴隨我們走過了許多日子,期間Windows生態系統也已經歷15次重大更叠。
回顧Windows走過的路,不同年代出生的人也用過不同版本的Windows,你見過最老的版本是哪一種?
Windows 1.0 (1985)
Windows 1.0 在問世兩年後,於1985年正式發布。最初公司考慮把它叫做“界面經理”(Interface Manager) 但最終以“視窗”(Windows)命名。
Windows 2.0 (1987-1990)
Windows的第二代於1987年發布,首次提出了桌面圖標,並使各窗口重疊、記憶。
Windows 3.0 (1990)
當Windows 3.0發布時,它已經成為那時使用最廣泛的版本。在發布的兩周時間里,微軟賣出了1000萬份。微軟通過Windows 3.0顯著提高了軟件的表現,提升了軟件圖標,並增加了16顏色。
Window 95 (1995)
Win 95 是那時微軟最優秀的作品。其標誌性的開始按鈕和IE瀏覽器就是在Win 95上首次推出的。在發布後的5周里,其銷量達到700萬。
Windows 98 (1998)
Win 98的發布正值互聯網的發展如火如荼之時。微軟把Win 98形容為第一款面向消費這的產品操作軟件。其新功能包括讀DVD,快速啟動菜單等。
Windows ME (2000)
Window ME也就是其千年版本(Millennium Edition)增加了多媒體新功能,例如Windows Movie Maker。它同時也是第一代支持系統恢複的Windows,這使得使用者可以讓計算機恢複到某一時刻的設置。ME收到了一些激烈的批評,PCWorld雜誌把它列為史上最糟糕科技產品,ABC的測評也批評ME的安裝太複雜。
Windows XP (2001-2005)
Windows XP 由於其簡潔的設計和流暢的表現而廣受好評。David Pogue在《紐約時報》中說:”當你與前幾代相比時,你會發現對XP的抱怨非常少。無論你怎麽看微軟,在新一代個人電腦上使用XP的體驗是流暢和令人滿意的,而這非常重要。“微軟也表示它在Window XP上強化了安全功能。
Windows Vista (2006-2008)
Windows Vista引入了一些新的設計,並在已有基礎上進行了一些更新,但最終它收到了很多批評。很多評測得出的結論是它完全不能吸引我們升級已有的XP。
Windows 7 (2009)
Windows 7 發布時受到很多贊揚。CNET評論說:“這才是Vista應該達到的水平。”現在它仍然廣泛運用於我們生活中。
Windows 8/8.1 (2012年至今)
Windows 8於2012年10月問世。微軟這一次,采用了全新的用戶界面。它顛覆了傳統桌面電腦設計,而采用更符合觸屏設計。其主要的目標是成為適合平板電腦的操作系統,但Windows 8銷售勉強算得上不溫不火。這一點軟件,由於複雜的界面和缺少開始菜單而收到批評。微軟也因此決定在Windows 10中恢複開始菜單。
Windows 10 (2015年上市)
微軟最近解開了其最新一代產品的面紗,並稱之為Windows 10。這次更新將會保留一些Window 8上的元素,但也會重新引入開始菜單等早前版本的元素。根據微軟的介紹,Windows 10將會是第一款跨平臺的操作系統,使用戶可以在不同設備和屏幕尺寸間轉換,無論是平板,電腦還是智能手機。
眾所周知,微軟對Windows的命名規則一直很詭異。那麽從技術角度考慮,為什麽微軟跳過了9而直接使用10呢?據微軟內部開發人員流傳,是為前操作系統的版本號考慮。
(實習編輯 戴博)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小塵4x/圖)
據央視消息,1月14日起,微軟停止對Windows7系統提供主流支持,這意味著微軟正式停止為其添加新特性或者新功能。
不過用戶暫時不用發愁,該操作系統目前已進入擴展支持階段,這一階段將至少持續至2020年1月14日,即微軟至少還支持win7五年,期間該系統仍可正常使用。
一般來說,微軟產品的主流支持服務(Mainstream Support)期限通常為五年,在此期間內,微軟免費為產品提供安全補丁與技術更新。主流服務過期後,產品進入擴展支持(Extended Support)階段,微軟繼續為其提供一段時間的擴展支持,安全補丁仍然免費,但技術更新轉為付費。
換句話說,Windows7操作系統將不再獲得任何重大更新,當如果發現新的安全漏洞,它將持續獲得補丁。只要你定期運行Windows更新,那就應該沒啥問題了。
而在微軟終止主流支持這一決定後,微軟便迅速地開展決定淘汰Windows7的最新計劃。據網易科技消息,2014年10月31日消費者版本的Windows7開始停止出售給電腦制造商。運行Windows7操作系統的商務計算機仍在出售,目前尚未有明確的終止出售日期 (當確定終止日期時,微軟將提前一年通知)。
雖然Windows 8已發布兩年有余,但Win7目前依然是全球最受歡迎的操作系統。據雷鋒網引援市場研究公司Net Applications的最新數據顯示,2014年12月份,Win7在操作系統的市場份額達54.57%,居整個操作系統市場之首。
而Windows8.1的市場份額從12.1%下降到8.3%,Windows8市場份額目前僅有3.28%。除了Windows操作系統之外,Windows競爭對手——蘋果的OS X10.10的市場份額從2.79%上漲到3.48%。
值得註意的是,除了傳統競爭對手蘋果的OS系統外,其他新興的競爭力量正在不斷崛起。一向系統只搭載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上使用的安卓系統,也似乎不滿足於目前的市場,意欲進軍PC領域,並於近日推出了支持X86架構的Android系統。
此外,微軟今年發布的下一代操作系統,將打破按順序命名的慣例,直接命名為Windows10。1月21日,微軟將再次舉辦Win10公開預覽版發布會,增加更多功能,預計會加入新的Win10/WP10統一應用商店和Cortana微軟小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