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歐盟發布了一份歐盟指南草案。根據草案內容顯示,歐盟願意與脫歐後的英國舉行貿易會談,但前提是英國在脫歐“分手”商談進程中進展順利,其中包括支付高達520億英鎊的“分手費”。
事實上,英國脫歐勢必會削弱歐盟的經濟勢力。英國的脫離意味著歐盟失去了組織內部最大的經濟體之一,同時也意味著英國對歐盟預算的貢獻也將消失。據悉,英國是歐盟預算的第四大貢獻國,僅次於德國、法國和意大利。在2015年,英國支付給歐盟的預算費用高達180億歐元,占總預算的15%。因此歐盟需要一筆費用來彌補相應的預算,包括之前所承諾的退休金以及進行審批完成的相關項目。然而,英國表示,它將不會支付這筆“分手費”。同時,其它歐盟成員國也表態,不會為英國“背鍋”。
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緊抓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持續發力。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4月5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落實2017年經濟體制改革重點任務。會議指出,要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推動“三去一降一補”改革任務取得新的實質性進展,尤其要註重通過完善職工安置、債務處置、資產處理等政策及市場化退出機制促進化解過剩產能,著力提高經濟發展質量效益。
按照黨中央關於今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要點和政府工作報告要求,會議明確了經濟體制改革重點任務和分工,強調各部門要以更大的勇氣和韌勁,擔起推動改革的責任,抓緊細化重點改革任務方案,尤其要與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部署的改革任務對表,盡快補上薄弱環節。
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去產能任務目標要再壓減鋼鐵產能5000萬噸左右,退出煤炭產能1.5億噸以上,要淘汰、停建、緩建煤電產能5000萬千瓦以上。同時要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有效處置“僵屍企業”,推動企業兼並重組、破產清算,堅決淘汰不達標的落後產能,嚴控過剩行業新上產能。
去產能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如產業轉型升級、債務處理等,更多地需要探索運用市場化手段。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由於鋼鐵、煤炭的價格上漲,2016年去產能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反複,今年的產業政策應與財政、貨幣等宏觀政策相配合,更多地用市場化的手段去產能。
波士頓咨詢公司(BCG)大中華區總經理廖天舒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過剩產能的產生本身很大原因是由行政因素而非市場因素決定的,比如國有企業為主的行業結構,尤其在煤炭、鋼鐵等過剩產能重災區,地方政府“保增長、保就業”的目標導向,當然也有部分市場因素,比如需求下降、技術進步、金融危機沖擊等,但如果沒有以上行政因素,不會形成長期產能累積。
廖天舒認為,既然過剩產能很大程度上是由行政幹預導致的,那麽解決過剩產能也必須重點在如何減少行政幹預上作文章,例如調整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標,減少政府行政幹預,推進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同時輔以市場化的手段。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在3月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7年年會上指出,在中國經濟快速增長時,需求結構是一種面向低端消費為主、面向出口和投資需求為主的結構。現在需求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原來那些低端產品的產能就變成了過剩產能。去產能手段要深化,不僅要盯著去產能進行目標管理,更要研究采取什麽樣的一種市場化手段去實現。
國家發改委主任何立峰近日也在去產能、去杠桿、降成本工作部際聯席會全體會議上明確指出,促進企業盤活存量資產,推進資產證券化,支持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加大股權融資力度,強化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財務杠桿約束,逐步將企業負債降到合理水平。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著名經濟學家陳清泰撰文表示,這次去產能,應當理清政府與市場、與企業的關系,由行政性去產能向市場化、法制化去產能轉型。市場提供去產能的動力、決定去產能的“度”,是結構重組的平臺,並能依據法規調整利益關系;投資者、債權人和企業則自主決策,自擔風險;政府責無旁貸的是創造產能退出的環境條件,如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完善社會保障底線,必要時救助失業員工。
不是實體經濟不行了,是你的實體不行了!
早安,艾瑞巴蒂!一起床,靜靜先是一驚,還真的不知道,貓頭鷹居然有這樣深藏不露的大長腿。。也算腦補一個常識。今天又是新一周開始,祝大家周一。。別怪我不說“愉快”,就是害怕半路上被打,嗚嗚。(?_?)
好了,話不多說,一起來看今天的早報。
頭條:馬雲再談“虛實經濟”之爭
1、馬雲:新實體經濟不可擋 西湖邊乞丐都掃碼收錢了
4月23日,在2017中國綠公司年會上,馬雲再一次談到對未來30年技術和商業趨勢的判斷。他說,新零售、新金融、新技術、新制造以及新能源將會沖擊各行各業,在淘汰落後生產力的同時,也會創造更多新實體經濟和新就業機會。
馬雲稱,未來三十年,整個世界的變化會超過所有人想象。由於“五新”的出現,各行各業都會遭受巨大的沖擊。如果悲觀地看,這將是一個麻煩,但任何一次麻煩和災難,都有可能誕生機會。一個優秀的CEO,既要看到未來災難,也要有從災難中發現機會的能力。“連西湖邊的乞丐都用支付寶乞討了,你想想你抵制有什麽用?”馬雲說。
@失落綠洲:以後的世界就是幾大電商獨霸市場,幾大網商獨領風騷,其余所有人全民送快遞搞物流
@煩人哥:我從來不用電子支付,太麻煩,我出門帶錢,看著收銀小姐數錢,心里踏實。
@秋風落葉:馬雲說他的貢獻是將乞丐變成行業了?
@男人:我有種沖動,想去西湖當乞丐,我不要別的。
@美鞋時尚季:只想說這將會使貧富差距再次拉大......
國內新聞
2、蔡文勝說不賣美圖股票 兒子卻套現5億港元
港交所最新披露的信息顯示,美圖公司(01357.HK)創始人兼主席蔡文勝的兒子Cai Rongjia已於4月12日以每股11.86港元的價格,減持30萬股,套現約355.8萬港元。減持後,Cai Rongjia在美圖公司的持股數約2.54億股,持股比例減少至5.99%,在主要股東中持股數墊底。
@哆來咪:不看好美圖,至今未找到變現渠道,用戶粘性也差,只是占了先跑優勢。
@攀崖草:穩住大家自己先跑?
@自由的節奏:沒毛病,自己沒套現。
3、梁建章回應“攜程收購易到”傳聞
攜程董事會主席梁建章在2017中國綠公司年會,向媒體回應“攜程收購易到”傳聞,稱沒聽說過。此前,攜程曾2013年12月和2014年8月兩次入股易到,共計5300萬美元,成為第三大股東,在移動多輪融資稀釋後,目前攜程仍持有易到用車價值2.28億股權,約占比6%。
@君悅草:攜程一直流淌著盈利的基因。
@太陽花:攜程的大產業鏈布局嗎?
4、成都查獲兩起無人機幹擾機場案件
最近一周時間里,成都雙流機場接連出現三起無人機幹擾航班正常起降的情況發生,導致多趟航班備降重慶、貴陽機場或返航。四川省公安廳曾召開新聞發布會,就4月17和18日,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凈空保護區域內接連發生兩起因無人機幹擾航班正常起降、導致多趟航班備降重慶、貴陽機場或返航的事件作出回應。會上透露,公安部門已以涉嫌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名立案調查。據平安成都通報稱,已經查獲兩起無人機非法飛行案件。
@U20747729:這個要在源頭控制,賣的時候就要說清楚
@雨來了:這個無人機就和共享單車一樣,是很便利,但是也很難管理
@快樂小魚:都說了不讓你玩無人機了,不作不死!
@新的皇朝:可以考驗大飛機的技術多好~
5、天津出臺共享單車規範 每萬輛配50人
《天津市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在網上公布,正式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反饋截止日期為5月7日。暫行辦法規定,在天津市提供互聯網自行車租賃服務的企業,應在天津市設立服務機構,應當具備與其管理需要相適應的線上線下服務能力、固定辦公場所、運維技術人員及企業管理人員,每1萬輛互聯網租賃自行車配備不低於50名服務人員;收取押金的,須在銀行設立押金專用賬戶,使用者押金不得挪用。
@大米先生:這樣的“免費”說白了就是玩的資金池,你不讓人家挪用,還要養員工……
@蘇永福:會員制不就行了,款項還能再投資
@動人的手:還不如沒有自行車,人可以自己走路,就當鍛煉身體了
6、107篇中國醫學論文被撤涉事524名醫生
日前,世界著名學術出版機構施普林格出版集團發布聲明,撤銷旗下期刊《腫瘤生物學》所刊登的107篇論文,創下了正規學術期刊單次撤稿數量之最。
21日,中國科協在官網發表聲明,稱已就撤稿事件與施普林格出版集團相關負責人進行了坦誠深入交流,並指出,雖然作者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出版集團和期刊編輯存在內控機制不完善、審核把關不嚴格等問題,也理應對此承擔責任。
7、山東"網紅"遮擋號牌上高速 稱為了直播怕被認出
近日,威海高速交警就查處了一名“網紅”,涉嫌故意用臨時停車卡片遮擋號牌,被查處後稱自己是網紅,這是為了拍視頻,擔心被網友認出來,這才遮擋號牌。民警對丁某進行了安全教育,並依法對其故意遮擋機動車號牌的違法行為處以罰款200元、記12分的處罰。
@l880:真把自己當星了?
@紐扣:無非就是想超個速之類的不像被攝像頭拍到而已~
@淡定的牙刷:我一直沒看懂這邏輯結構~
8、西部網遭遇“酉部網” 山寨新聞網魚目混珠
近期,不斷有網友反映,西部網出現內容錯誤以及軟文泛濫,記者調查發現,這些內容是一家同樣起名叫“西部網”(www.xbczk.cn)的網站刊載,該網站不僅未經許可大量轉載陜西西部網(www.cnwest.com )的原創新聞報道,肆意篡改稿件內容,並以“西部網”名義招攬發布低俗軟文,對陜西西部網(www.cnwest.com)的名譽造成惡劣影響。
9、中國移動或收購新加坡電信運營商M1
據外媒報道,4月23日,多位知情人士透露,新加坡電信運營商M1三大股東正在接觸中國移動等潛在買家,希望出售其所持M1 61%的股份。但目前的談判尚處於初級階段,不能保證最終是否會達成協議。
國際新聞
10、Uber被Hailo告專利侵權
據外媒報道,打車應用公司Hailo近日針對它的競爭對手Uber公司提起了訴訟,狀告Uber公司侵犯了它在1999年獲得的一項專利。這項專利是“自動化車輛派遣和支付系統”。南加州法律公司Cotman IP代表Hailo公司在加州中心區地方法院提起了訴訟。去年,Hailo公司已與戴姆勒旗下的打車服務公司MyTaxi合並。
11、蘋果新專利或預示該公司深度挺進AR和VR
近日,蘋果發布了一項新的專利,這讓人們禁不住浮想聯翩,紛紛猜測該公司是不是準備深度挺進AR和VR領域了。
這項專利詳細描述了“在現實環境中放置虛擬物體的方法”。該公司設計了一個系統,利用“錄像設備”(可能是iPhone)拍攝當前環境的2D照片,然後以此為參照點將虛擬物體放置到現實環境中。這種方法可以讓虛擬物體與現實世界中的物體“以更接近現實的方式”進行擺放。
12、蘋果為iCloud離譜失誤道歉
據美國科技新聞網站AppleInsider報道,上周三,許多用戶受到了通知,稱他們的iCloud雲存儲服務已經被取消,據悉,收到通知的大部分是購買50GB網盤服務的消費者。4月22日,蘋果官方對用戶發出了道歉聲明,“你們最近收到了不正確的郵件,稱iCloud存儲產品已經取消,相關50GB存儲的產品並未受到影響,將會自動延期。”
13、谷歌音樂服務獲得盟友支援
據外媒最新消息,谷歌音樂服務獲得一項重大推動:其和三星電子達成了預裝合作,Play音樂服務將成為三星硬件的默認音樂應用。在安卓陣營中,谷歌和三星電子是關系密切的合作夥伴。而在較早之前,兩家公司已經達成了默契,谷歌在轉讓摩托羅拉移動公司之後,不再大規模制造智能手機,而三星電子則逐步退出應用和數字內容服務,讓谷歌Play商店扮演主角。
投融資
14、美國版知乎Quora 獲8500萬美元
日前,美國最大的知識問答產品Quora宣布完成8500萬美元D輪融資。本輪融資由Collaborative Fund和Continuity Fund兩家機構領投。至此,Quora的估值也翻倍為18億美元。2014年,Quora宣布獲得8000萬美元C輪融資,由Tiger Global Management領投,投後估值為9億美元。此輪融資前,Quora已經獲得過超過6000萬美元的融資。
15、緊急醫療護理預約平臺Solv獲625萬美元融資
近日,位於美國舊金山的 Solv Health 宣布獲得了625萬美元的A輪融資。本輪融資由Benchmark Capital領投,Aspect Ventures的聯合創始人 Theresia Gouw和Ensemble Labs的Malay Gandhi( Rock Health前CEO)跟投。此輪融資後,公司將向更多患者和診療中心開放beta測試版客戶端,並推廣至更多城市。Benchmark Capital的 Bill Gurley將加入Solv董事會。
16、Element Data獲170萬美元種子輪融資
Element Data做的是利用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幫助個人或機構做出“更自信”的決策。Element Data剛剛完成了由Archibald Cox Jr投資的170萬美元種子輪融資。前亞馬遜VP Stephen Lawler、Ad Lightning CEO Scott Moore也參與了本輪投資。Element Data將使用這筆資金擴充工程師團隊,開發產品。建立一個人工智能平臺來指導人們進行決策。
今日思想
到今天,中國的稀缺性問題已經基本解決,一個時代的拐點到來了。未來10年中國社會經濟的主旋律,將是消費。所有和個人消費、家庭消費相關的領域都會有巨大的發展機會,甚至於精神消費相關的領域,也有著巨大的潛力。
—— 《看穿商業的本質》
新品牌從哪來?從這三個維度剖析一下,就是有品類、有品質、有品味。
來源 | 紅杉匯(ID:Sequoiacap)
編輯 | 洪杉
在消費升級、技術革新的大環境下,創建一個品牌、建設一個品牌變得更難了。怎樣創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品牌,讓一家三代人都使用你的產品?早前,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合夥人劉星曾經深入闡釋過《新零售新在哪里》,認為需要“構建新業態、依托新人群、提供新品牌、應用新技術”。近日,在京東金融千樹資本的成立發布會上,他進一步對其中的“新品牌”概念進行解讀,提出構建新品牌的三個來源——有品類、有品質、有品味。要點如下:
品類升級體現在從簡單的功能性滿足,縱深到更加細分的功能性提供。所以品類擴展還是有一定空間,仍可以從品類入手開創新品牌。
未來十年中國最主流的新品牌將來自於品質的提升——你的產品是不是真的更好。
面對消費者"去品牌化"和對品牌"去中心化"的挑戰,品牌創始人需要更註重新場景、新渠道、新營銷和新服務。
“新零售”的四大要素里,其中一個就是新品牌。做零售企業,你要賣新東西給消費者,不能總賣老東西。但新品牌從哪里來? 我嘗試從這三個維度剖析一下,就是有品類、有品質、有品味。
“品類殺手”定律仍在起作用
中國新興的這一撥品牌創立歷史可以追溯到過去30年,很多消費品牌是從開創品類而來的。當物質生活還沒有那麽豐富時,創業者只要在一個品類上面找到一個點,占據這個品類的主導位置,就可以造就一個品牌——正如《品類殺手》一書所描述的那樣。這里有很多例子,比如飲料中的王老吉,開創了涼茶品類;比如定制家居的索非亞衣櫃,讓定制衣櫃越來越成為主流;再比如甜心搖滾沙拉,將主食沙拉變成健康人群的正餐。
所以從一個品類入手,成為這個品類的領導者,或者首先開創這個品類,就有機會創造出一個新品牌來。
過去30年里,有太多這樣的案例。走到今天,大家會想,現在商品這麽豐富了,還有什麽品類能夠讓我們去開拓呢?從品類入手還有沒有機會去創立一個新品牌呢?
我覺得還是有的。因為過去30年,消費者的需求可能是要吃飽穿暖,從原來的三大件到五大件。而現在,一般的生活消費品類都有了,這個時候品類升級體現在從普通的功能性滿足,縱深到更加細分的功能性提供。比如,過去運動品類剛出來時,我們穿著一雙鞋可以踢足球、打籃球,可以跑步,也可以上班。現在不一樣了,踢足球是踢足球的鞋,登山是登山的鞋,跑馬拉松、跳健身操又是不一樣的。所以現在同一品牌下的產品組合變得更加複雜,每類產品都主打更獨到、特別的功能。在功能性背後,有不同的技術支撐。所以我覺得品類擴展還是有一定空間,仍可以從品類入手開創新品牌。
渠道不再為“王”,品質才是“王”者
不過,從過去五年到未來十年,在這15年里,我覺得中國最主流的新品牌將來自於品質——你的產品是不是真的更好。
在商業品牌不是很豐富時,其實你不知道什麽是好產品。過去幾年里,國內市場有一個非常大的變化,就是在全球化的推動下,具體而言,中國每年有一億多人次的出境遊,再加上海淘業務的蓬勃興起,中國大量的消費者有機會接觸到世界上很多高品質的商品,開始對商品的品質建立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認知,而且這些認知不僅僅是停留在抽象層面,而是有了親身接觸和消費後獲得的清晰感受。
所以,在這個時候,一個新品牌的創立不能再像過去一樣,靠打電視廣告、靠做大代理渠道,在“渠道為王”的思路下,好像只要渠道鋪得好就行了。現在,這些老套路不行了,而是需要你的商品真心不錯。
比如紅杉中國投資的全棉時代,成為非常亮眼的本土新興生活消費類品牌的代表。全棉時代的商品,你用了之後,可能唯一的抱怨就是這個品牌有點小貴,但是你不得不說,它的產品品質真好。當一個新品牌有了這樣的消費者認知後,就可以進入高速成長通道,而不是靠低價拉流量、拉銷售業績。同樣是紅杉投資的大疆科技,面對全球無數的模仿追隨者,持續出品全球領先的最創新、高品質的無人機,真正做到了“總是被模仿、從未被超越”。
好品質來自於哪里?可能是真材實料,可能是科技創新,但背後都一定有對產品品質極度重視和追求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好品質就一定死貴嗎?並不如此,小米生態鏈中的不少產品,就做到了用很高的性價比提供給消費者同樣價格下的高品質產品,包括我們投資的雲米凈水器。
品味亦是品牌根基
說到品味,它反映了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個人愛好,既蘊含更深的文化內涵,又突出了消費的個性主張,而今天的消費者的確比過去更加追求個性化,他們想有更懂自己、和自己更親近、更適合自己、又更能表達自我的品牌。而一旦通過品味這個維度和消費者建立了強關聯,一個品牌甚至可以突破品類界限,實現跨品類發展。
無印良品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你很難說無印良品屬於什麽品類,它的產品線非常豐富。它的設計風格讓人覺得非常簡潔甚至過於簡潔,但是背後包含一個理念:因為單純和空白,所以能容納所有人的自由。還有誠品書店,我們顯然不能簡單地用圖書來定義它所屬的品類,誠品不是為了賣書,而是要推廣閱讀;誠品不是商店,而是文化分享的空間。野獸派也是一個例子,他們從一個花店成長為一個藝術生活品牌,每家店都有不同的風格,但都美而有趣,讓喜愛它的消費者感受到美好。
“品味“還有品嘗、玩味這樣的意思。站在品牌角度,我們說要”有品味“,站在消費者角度,需要品牌”可品味“,有趣、好玩。這意味著一個品牌背後往往需要有一些人格化的元素,能夠和消費者有更多平等的互動溝通,才能勾起消費者消費的欲望。這方面小米做出過很好的表率。《參與感》這本書詳細介紹了小米是怎樣讓用戶參與到品牌創建的各個環節的,從產品研發到產品測試,從日常運營到營銷推廣,讓消費者和品牌建立了心靈連接,不僅成了剁手黨,還成了品牌的好朋友,到處傳播。
但在品牌斷層時代,難題在於……
新零售也好、智能零售也好,都呼喚新品牌的出現,而新品牌還是有很多根基可以讓我們去構建。新機會仍有,但我也看到一些消費零售領域的危機。
我觀察到,在過去的一兩年里,呈現出的一個趨勢是,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在“去品牌化”,他們對品牌的認識或者重視程度,沒有那麽高了。Logo不再重要了,他們更關註的是這個商品本身是不是有那個特別的功能,材質、出品是否精良,或者它是不是有某個獨到設計,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調調”,讓人喜歡它,能夠打動消費者內心某個柔軟的一面。
如果我們處在一個去品牌化的歷史階段過程當中,這一定讓建立品牌變得更具挑戰。或者說,即便不是去品牌化,起碼也是品牌去中心化,也就是消費者不再長期鐘情於某幾個品牌,而是過段時間可能就移情別戀了。同時,在供給側,也有網易嚴選、米家有品等新玩家向傳統品牌發起攻勢,M2C、S2B2C等模式也逐漸得到更多認同。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如果想打造一個能夠基業常青的品牌,你該怎麽面對消費者和產業鏈的這樣的變化?怎樣創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品牌,能夠讓一家三代人都使用你的產品?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隨著消費生活的升級叠代速度不斷加快,創建一個品牌、建設一個品牌變得更難了。每一個品牌創始人都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獲得和持續更新對消費者的洞察,更深入、更積極地去思考和學習新場景、新渠道、新營銷、新服務,才能更好地應對挑戰。
這可能是一個品牌斷層的時代,但同時,也是一個孕育新品牌的時代。
如果你熱愛消費,鐘情品牌,對品牌建設的挑戰和應對有獨到的見解,歡迎在文末給我們留言!
構建新業態、依托新人群、提供新品牌、應用新技術
文 | 洪杉
在消費升級、技術革新的大環境下,創建一個品牌、建設一個品牌變得更難了。怎樣創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品牌,讓一家三代人都使用你的產品?早前,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合夥人劉星曾經深入闡釋過《新零售新在哪里》,認為需要“構建新業態、依托新人群、提供新品牌、應用新技術”。近日,在京東金融千樹資本的成立發布會上,他進一步對其中的“新品牌”概念進行解讀,提出構建新品牌的三個來源——有品類、有品質、有品味。要點如下:
1.品類升級體現在從簡單的功能性滿足,縱深到更加細分的功能性提供。所以品類擴展還是有一定空間,仍可以從品類入手開創新品牌。
2.未來十年中國最主流的新品牌將來自於品質的提升——你的產品是不是真的更好。
3.面對消費者"去品牌化"和對品牌"去中心化"的挑戰,品牌創始人需要更註重新場景、新渠道、新營銷和新服務。
“新零售”的四大要素里,其中一個就是新品牌。做零售企業,你要賣新東西給消費者,不能總賣老東西。但新品牌從哪里來? 我嘗試從這三個維度剖析一下,就是有品類、有品質、有品味。
“品類殺手”定律仍在起作用
中國新興的這一撥品牌創立歷史可以追溯到過去30年,很多消費品牌是從開創品類而來的。當物質生活還沒有那麽豐富時,創業者只要在一個品類上面找到一個點,占據這個品類的主導位置,就可以造就一個品牌——正如《品類殺手》一書所描述的那樣。這里有很多例子,比如飲料中的王老吉,開創了涼茶品類;比如定制家居的索非亞衣櫃,讓定制衣櫃越來越成為主流;再比如甜心搖滾沙拉,將主食沙拉變成健康人群的正餐。
所以從一個品類入手,成為這個品類的領導者,或者首先開創這個品類,就有機會創造出一個新品牌來。
過去30年里,有太多這樣的案例。走到今天,大家會想,現在商品這麽豐富了,還有什麽品類能夠讓我們去開拓呢?從品類入手還有沒有機會去創立一個新品牌呢?
我覺得還是有的。因為過去30年,消費者的需求可能是要吃飽穿暖,從原來的三大件到五大件。而現在,一般的生活消費品類都有了,這個時候品類升級體現在從普通的功能性滿足,縱深到更加細分的功能性提供。比如,過去運動品類剛出來時,我們穿著一雙鞋可以踢足球、打籃球,可以跑步,也可以上班。現在不一樣了,踢足球是踢足球的鞋,登山是登山的鞋,跑馬拉松、跳健身操又是不一樣的。所以現在同一品牌下的產品組合變得更加複雜,每類產品都主打更獨到、特別的功能。在功能性背後,有不同的技術支撐。所以我覺得品類擴展還是有一定空間,仍可以從品類入手開創新品牌。
渠道不再為“王”,品質才是“王”者
不過,從過去五年到未來十年,在這15年里,我覺得中國最主流的新品牌將來自於品質——你的產品是不是真的更好。
在商業品牌不是很豐富時,其實你不知道什麽是好產品。過去幾年里,國內市場有一個非常大的變化,就是在全球化的推動下,具體而言,中國每年有一億多人次的出境遊,再加上海淘業務的蓬勃興起,中國大量的消費者有機會接觸到世界上很多高品質的商品,開始對商品的品質建立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認知,而且這些認知不僅僅是停留在抽象層面,而是有了親身接觸和消費後獲得的清晰感受。
所以,在這個時候,一個新品牌的創立不能再像過去一樣,靠打電視廣告、靠做大代理渠道,在“渠道為王”的思路下,好像只要渠道鋪得好就行了。現在,這些老套路不行了,而是需要你的商品真心不錯。
比如紅杉中國投資的全棉時代,成為非常亮眼的本土新興生活消費類品牌的代表。全棉時代的商品,你用了之後,可能唯一的抱怨就是這個品牌有點小貴,但是你不得不說,它的產品品質真好。當一個新品牌有了這樣的消費者認知後,就可以進入高速成長通道,而不是靠低價拉流量、拉銷售業績。同樣是紅杉投資的大疆科技,面對全球無數的模仿追隨者,持續出品全球領先的最創新、高品質的無人機,真正做到了“總是被模仿、從未被超越”。
好品質來自於哪里?可能是真材實料,可能是科技創新,但背後都一定有對產品品質極度重視和追求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好品質就一定死貴嗎?並不如此,小米生態鏈中的不少產品,就做到了用很高的性價比提供給消費者同樣價格下的高品質產品,包括我們投資的雲米凈水器。
品味亦是品牌根基
說到品味,它反映了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個人愛好,既蘊含更深的文化內涵,又突出了消費的個性主張,而今天的消費者的確比過去更加追求個性化,他們想有更懂自己、和自己更親近、更適合自己、又更能表達自我的品牌。而一旦通過品味這個維度和消費者建立了強關聯,一個品牌甚至可以突破品類界限,實現跨品類發展。
無印良品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你很難說無印良品屬於什麽品類,它的產品線非常豐富。它的設計風格讓人覺得非常簡潔甚至過於簡潔,但是背後包含一個理念:因為單純和空白,所以能容納所有人的自由。還有誠品書店,我們顯然不能簡單地用圖書來定義它所屬的品類,誠品不是為了賣書,而是要推廣閱讀;誠品不是商店,而是文化分享的空間。野獸派也是一個例子,他們從一個花店成長為一個藝術生活品牌,每家店都有不同的風格,但都美而有趣,讓喜愛它的消費者感受到美好。
“品味“還有品嘗、玩味這樣的意思。站在品牌角度,我們說要”有品味“,站在消費者角度,需要品牌”可品味“,有趣、好玩。這意味著一個品牌背後往往需要有一些人格化的元素,能夠和消費者有更多平等的互動溝通,才能勾起消費者消費的欲望。這方面小米做出過很好的表率。《參與感》這本書詳細介紹了小米是怎樣讓用戶參與到品牌創建的各個環節的,從產品研發到產品測試,從日常運營到營銷推廣,讓消費者和品牌建立了心靈連接,不僅成了剁手黨,還成了品牌的好朋友,到處傳播。
但在品牌斷層時代,難題在於……
新零售也好、智能零售也好,都呼喚新品牌的出現,而新品牌還是有很多根基可以讓我們去構建。新機會仍有,但我也看到一些消費零售領域的危機。
我觀察到,在過去的一兩年里,呈現出的一個趨勢是,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在“去品牌化”,他們對品牌的認識或者重視程度,沒有那麽高了。Logo不再重要了,他們更關註的是這個商品本身是不是有那個特別的功能,材質、出品是否精良,或者它是不是有某個獨到設計,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調調”,讓人喜歡它,能夠打動消費者內心某個柔軟的一面。
如果我們處在一個去品牌化的歷史階段過程當中,這一定讓建立品牌變得更具挑戰。或者說,即便不是去品牌化,起碼也是品牌去中心化,也就是消費者不再長期鐘情於某幾個品牌,而是過段時間可能就移情別戀了。同時,在供給側,也有網易嚴選、米家有品等新玩家向傳統品牌發起攻勢,M2C、S2B2C等模式也逐漸得到更多認同。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如果想打造一個能夠基業常青的品牌,你該怎麽面對消費者和產業鏈的這樣的變化?怎樣創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品牌,能夠讓一家三代人都使用你的產品?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隨著消費生活的升級叠代速度不斷加快,創建一個品牌、建設一個品牌變得更難了。每一個品牌創始人都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獲得和持續更新對消費者的洞察,更深入、更積極地去思考和學習新場景、新渠道、新營銷、新服務,才能更好地應對挑戰。
這可能是一個品牌斷層的時代,但同時,也是一個孕育新品牌的時代。
* 歡迎關註野草新消費,加入消費升級VIP群,請加野草君微信(crui12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