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國常會再談“三去一降一補”: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

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緊抓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持續發力。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4月5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落實2017年經濟體制改革重點任務。會議指出,要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推動“三去一降一補”改革任務取得新的實質性進展,尤其要註重通過完善職工安置、債務處置、資產處理等政策及市場化退出機制促進化解過剩產能,著力提高經濟發展質量效益。

按照黨中央關於今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要點和政府工作報告要求,會議明確了經濟體制改革重點任務和分工,強調各部門要以更大的勇氣和韌勁,擔起推動改革的責任,抓緊細化重點改革任務方案,尤其要與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部署的改革任務對表,盡快補上薄弱環節。

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去產能任務目標要再壓減鋼鐵產能5000萬噸左右,退出煤炭產能1.5億噸以上,要淘汰、停建、緩建煤電產能5000萬千瓦以上。同時要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有效處置“僵屍企業”,推動企業兼並重組、破產清算,堅決淘汰不達標的落後產能,嚴控過剩行業新上產能。

去產能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如產業轉型升級、債務處理等,更多地需要探索運用市場化手段。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由於鋼鐵、煤炭的價格上漲,2016年去產能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反複,今年的產業政策應與財政、貨幣等宏觀政策相配合,更多地用市場化的手段去產能。

波士頓咨詢公司(BCG)大中華區總經理廖天舒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過剩產能的產生本身很大原因是由行政因素而非市場因素決定的,比如國有企業為主的行業結構,尤其在煤炭、鋼鐵等過剩產能重災區,地方政府“保增長、保就業”的目標導向,當然也有部分市場因素,比如需求下降、技術進步、金融危機沖擊等,但如果沒有以上行政因素,不會形成長期產能累積。

廖天舒認為,既然過剩產能很大程度上是由行政幹預導致的,那麽解決過剩產能也必須重點在如何減少行政幹預上作文章,例如調整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標,減少政府行政幹預,推進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同時輔以市場化的手段。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在3月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7年年會上指出,在中國經濟快速增長時,需求結構是一種面向低端消費為主、面向出口和投資需求為主的結構。現在需求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原來那些低端產品的產能就變成了過剩產能。去產能手段要深化,不僅要盯著去產能進行目標管理,更要研究采取什麽樣的一種市場化手段去實現。

國家發改委主任何立峰近日也在去產能、去杠桿、降成本工作部際聯席會全體會議上明確指出,促進企業盤活存量資產,推進資產證券化,支持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加大股權融資力度,強化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財務杠桿約束,逐步將企業負債降到合理水平。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著名經濟學家陳清泰撰文表示,這次去產能,應當理清政府與市場、與企業的關系,由行政性去產能向市場化、法制化去產能轉型。市場提供去產能的動力、決定去產能的“度”,是結構重組的平臺,並能依據法規調整利益關系;投資者、債權人和企業則自主決策,自擔風險;政府責無旁貸的是創造產能退出的環境條件,如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完善社會保障底線,必要時救助失業員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28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