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窮人變富的真相 ---- 放低臉書,好好讀書


佔領華爾街、Donald Trump當選美國總統,都反映出財富集中於少數人的事件令很多美國人有所不滿。窮人真的越來越窮?令人難過的是,答案是肯定的。

BBC曾經一個很震撼的Documentary56 Up:窮人與有錢人的人生七年》,導演選擇了14個不同階層的孩子進行跟蹤拍攝,每七年記錄一次:從7歲開始,14歲,21歲,28歲,35歲,42歲,49歲,一直到去年的56歲。還有一篇報導也是寫紐約的窮人為什麼越來越窮。窮人越忙越窮,花錢賺不到錢。有錢人越閑越富,越花越有,每天都會有收入自動流進來。如何改變?

大部分窮人都認為上班等於穩定的生活,返工應該可以發達。不太敢解釋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是窮人,因為實在會得罪人,每個人也有他自己截然不同的答案。但是有一個現象普遍存在:絕對的原因是窮人和有錢人的起跑線不同。有錢人的財商,對財富的認知度,遠遠,遠遠,遠遠比窮人理解得更深刻,更早。

有錢人也會忙,什麼時候忙?基本上就是在系統建立的時候(創業前期),不但忙,可能沒有面子,甚至當他們去Sell野的時候,去拿訂單的時候,會失去做人的尊嚴,公司穩定後,進入平穩收入期,才真正受人尊重。而窮人幾乎都過不了這一關,他們在極度貧困的時候從不會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卻在拼命地抱怨命運對自己如何不公。

另外有一個原因就是後天的學習。很多成年人都不看財經雜誌,更不用說78歲的孩子。

有錢人的童年就知道自己要去哪個學校上課,知道看金融類報紙和報導的重要性,有些甚至78歲的孩子,父母就會教育孩子銀行是如何工作的,你為什麼能吃到出前一丁,是怎樣從小麥變成即食麵的。每個不同的Value Chain, Supply Chain,在出前一丁的商業鏈條中處在什麼地位?中產的童年也會有自己的夢想,在舒適的環境裡學習鋼琴,而窮人的孩子,每天回到家,不是看到爸爸疲憊的身軀,就是媽媽嘮嘮叨叨生活的瑣碎,80後的父母更是誇張,他能當著孩子面玩手機,玩Facebook,然後呵斥孩子為什麼不去做功課,甚至有些孩子只希望在睡前能見到一次忙碌的爸爸。吃飽飯,行花市,少罰企,少被打,少寫作業則成為他們的願望。

從父母和家庭開始,窮人就已經遠離優質社會資源了,他們甚至都沒有基本財富意識。差距至此就已經拉開。

寒門當然能出貴子,但根本原因是他們先選擇要成為有錢人,然後再去努力,再說一遍,是先有選擇後再去努的力。他們本來沒有這些財商,沒有這些機遇,沒有這個能力,沒有建立系統的資金,那為什麼窮人不會選擇,而有錢人就知道選擇呢?窮人為什麼一直都這麼忙,一直要加班?因為他沒有其他的收入,不賺錢就有生存危機,可不是一般的危機。另外車貸,供樓,父母,孩子,事業的發展都會相當的壓力。甚至壓迫到他有放棄人生的感覺。他要一直不斷地工作才有可能活下去。事實是這樣的嗎?

7點忙到10點的打工仔,跳出窮人圈真的難,他們會天天琢磨能拿到更高的工資,13個月糧還是16個月糧,而不是如何建立自己的系統,讓系統為他掙錢。

他們對Title感興趣,如何獲得老闆的垂青,如何宮鬥把對手逼走,他們甚至幻想爬到MD後,拿到公司的Option及股份,5年後,再把股份賣掉成為億萬富翁。窮人即便做到VP,都在幻想打工致富,這是窮人之所以是窮人的致命點。白痴,天下間那會有另一個黎姿?

他們卻很少考慮自己會貶值、錢也會貶值、很少考慮年齡的增長、時間、父母的衰老,公司是否真的能上市,老闆隨時能找到比他更年輕,更有能力的替代者,說實話,窮人都只是幹掉職場裡的競爭者,卻很少有真正想過,跳出職場,跳出Comfort Zone,將發財樹種在自己家裡。你有時間學習嗎?有時間社交嗎?有時間和更優秀的朋友聊天嗎?即使有時間,倾什麼?吹什麽?電視劇?包包?林郑?薯片叔叔?瑜伽?怎麼突破自己?

一天打100Cold Call,能致富嗎?開Uber一天接100個單,收2萬,你有這個身體嗎?即使有,能致富嗎?炒牛熊証發達?未見過。

那有錢人為什麼能成功?學習、投資。


治理企業用的是商道,治理國家用的是政道,前者講求效率、競爭(efficiency);後者則用權謀和效果(effectiveness)Trump就證明比你看,有錢人管企業的方法也可以用來管理國家。Trump的內閣,老、白、男,幾乎全部是60歲的美國老一派有錢男人,他們擁有共同的理念,接近的價值觀,背後就是這本書:Atlas Shrugged。講的就是英雄主義。例如:國務卿Rex Tillerson的履歷非常簡單,他一輩子只做過一間公司Exxon Mobil,也是終生的童子軍,Boy Scout的價值觀影響他一生,就是Integrity ServeLeadership

他們會向其他有錢人交流,有錢人會看書,Trump和他的Cabinet見面時,吹水的時候也是倾這本書,他們願意跳出原來的圈子,他們去和比自己優秀的人靠近,即使是龐氏騙局騙了,也能從經歷中學習到新的事物,從而能辨識出新的機會。

這些思維為讓部分窮人開始產生質的變化,即便他現金流不多,但是因為他對待財富,對待被動收入,對待現金流有了徹底的認知,機會來的時候,他能認出來,並抓住。即使這次沒有抓住,他也不會放棄,這樣的窮人,其實只是沒有具體的錢而已,在意識上已具備有錢人的思維。而沒有富人思維的窮人,將永遠繼續困在忙碌中,一輩子碌碌無為,還把勤奮當作驕傲來炫耀。

金融不能僅是高高的殿堂,應該為普通人提供普遍的服務。科技的發展使金融完全可以服務於長尾客戶,G20會議提出數字普惠金融,在實體經濟生活加入數碼化的過程中,金融的服務也會數碼化。線上和線下的資料、服務結合在一起,讓更多的人能享受金融服務,能通過金融服務改變自己的命運,增加自己的財富,通過限制杠杆的運用,減少金融在分配當中兩極分化的負作用,我想這才是促進世界和諧的重要工作。

而真正的窮人,機會來臨的時候他甚至都察覺不到那是個機會。























http://fdtic.org.c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354

紮克伯格將赴美國會作證 立法監管臉書呼聲漸增

據“中央社”報道,在社交媒體臉書網(Facebook)爆發數據外泄的醜聞之際,臉書CEO紮克伯格預計本周前往美國國會作證,他將面臨國會議員呼籲制定新法監管社交媒體平臺的壓力。

報道稱,紮克伯格預計10日出席聯邦參議院商務委員會和司法委員會舉行的聯席聽證會,回答關於臉書公司如何處理用戶個人資料的問題,並在11日出席聯邦眾議院的聽證會。

紮克伯格表示,Facebook接下來將調查所有有權限獲取數據的應用,並將禁止開發人員濫用用戶信息。

部分國會議員已經表示,他們打算在隱私保護議題上,針對臉書和其他網絡服務采取強硬立場。

民主黨參議員馬基(Ed Markey)6日在推特貼文寫道:“我們需要一個所有美國人都可以信賴的隱私權法案。”

加州民主黨眾議員肯納(Ro khanna)也認為,需要立法“保護美國人的尊嚴和隱私以防止惡意行為者侵害,例如使用社群媒體個資去操控群眾的劍橋分析公司(Cambridge Analytica)”。

數名國會議員和維權人士則認為,美國應效仿“歐盟通用數據保護規則”(GDPR)。這項法規預計5月實施,對網絡個資的通知及分享有嚴格的規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1916

紮克伯格承認臉書隱私保護措施“做得不到位”

在9日提前公布的一份美國眾議院能源和商業委員會聽證會的書面文件中,美社交媒體平臺臉書公司首席執行官馬克·紮克伯格表示,自己為用戶數據遭竊用事件負責,但辯稱公司一直在采取保護隱私的措施,只是“做得不到位”。

紮克伯格在文件中承認,公司未能避免平臺工具被惡意利用,包括制造假新聞,導致選舉中的外國幹預,散播憎恨性言論和泄露數據隱私。他表示,臉書對其責任範圍認識不夠,這是一個很大失誤。

臉書公司上月卷入數據濫用醜聞。一家名為“劍橋分析”的公司被曝以不正當方式獲取8700萬臉書用戶數據。這些數據來自英國劍橋大學心理學教授亞歷山大·科根2014年推出的一款向臉書用戶提供個性分析測試的應用。下載了該應用之後,臉書用戶及用戶好友的居住地和“點贊”內容等信息被收集後轉交給“劍橋分析”公司。外界質疑被泄露信息可能被用來影響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

臉書上周承認,其全球20億用戶中,大多數人的個人信息可能在用戶未明確許可的情況下被收集。

紮克伯格在聽證會書面文件中強調,臉書在4年前已采取相應保護措施。2014年,臉書全面升級平臺,“大幅限制了應用可獲得的信息”,類似科根開發的這種軟件已無法看到用戶的好友信息,除非獲得好友許可。他說,2015年從媒體上得知科根將數據分享給“劍橋分析”後,公司立即將科根的應用下架,並要求科根和拿到數據的其他實體刪除所有不當獲得的數據。

按照紮克伯格的敘述,臉書此前對數據濫用並不知情,得知後立即做了補救,但紮克伯格未對數據何以繼續被濫用給出解釋。紮克伯格定於10日參加美國國會參議院司法委員會聽證會,11日參加眾議院能源和商務委員會聽證會,其證言能否獲得參加聽證會的國會議員、監管者和市場的認可尚待觀察。

紮克伯格承諾,今後要限制平臺開發者獲取用戶數據的權限,對所有應用進行調查,並在網頁更顯著的位置提醒用戶如何對個人信息進行保護性設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060

“我犯了個大錯”:紮克伯格與臉書的15年道歉之路

連續兩天累計9個小時,在近百位古板嚴肅的美國參眾兩院議員的輪番盤問下,33歲的互聯網頭號明星馬克·紮克伯格像個“犯錯的孩子”,或是心有愧疚,也抑或有意設計。

“我們未能全面審視我們的責任,這是個大錯誤,是我的錯,對不起,我創辦了臉書,我運營它,我為發生的事負責。”2017年曾在《福布斯》全球富豪榜排名第五的臉書首席執行官說。

少年得誌的紮克伯格,正在遭遇事業發展中的“至暗時刻”。

深陷醜聞

2004年,紮克伯格在哈佛大學的宿舍中創辦了臉書網。作為“互聯網泡沫”破滅後的新一代創業者,他提出“把世界連接起來”的願景,並在10年間將月活躍用戶提升至約20億人,被譽為“蓋茨第二”。

他將自己打造為“造夢者”,主張為第三世界國家提供平等接入互聯網的機會。11日在美國眾議院聽證會的“道歉發言”中,他仍不忘強調公司代表著“理想主義”和“樂觀主義”。

然而紮克伯格的“理想國”此次卻展示出了黑暗的一面。上個月,一家名為劍橋分析的公司被曝以不正當方式獲取高達8700萬臉書用戶數據,用於精準推送廣告等用途,外界甚至質疑被泄露信息可能被用來影響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

臉書也承認,全球20億臉書用戶中,大多數人的個人信息可能在用戶未明確許可的情況下被收集。

反諷的是,在社交媒體信譽遭遇空前質疑時,顛覆了傳統傳播方式的紮克伯格選擇在《紐約時報》等美國主流報刊刊登廣告道歉。

美國國會、歐洲議會和英國議會均要求紮克伯格到場為用戶數據泄露事件作出解釋,臉書股價“跌跌不休”。

語焉不詳

臉書用戶數據泄露風波以來,紮克伯格通過不同途徑承諾今後要更加盡責保護用戶數據。然而,在10日和11日的兩場聽證會上,面對議員們的咄咄逼問,紮克伯格給出的“不知道”、“沒聽說”、“不清楚”和“說不上來”這樣的回答,讓外界很難感受到紮克伯格的歉意。

“紮克伯格先生,你願意告訴我們昨晚你住在哪家酒店嗎?”在10日的聽證會上參議員理查德·德賓開門見山就問。

紮克伯格吭哧了兩秒鐘後說,“我不願意”。德賓說,事情就是如此,就算以“把全世界人連接起來”為名,“臉書收集了什麽信息,給了誰,是否征得同意,難道臉書用戶不該知曉嗎?”

“是的,參議員,我認為所有人都該控制他們的信息如何被使用。”紮克伯格說。

而事實並非如此。據悉,臉書早在2015年就得知這些用戶的信息被泄露,但卻未告知用戶。紮克伯格辯解說,公司以為數據被刪除了,認為“事情已經結束”。

在火藥味甚濃的兩場聽證會上,紮克伯格作出了“有錯會改”的姿態。但10日當有參議員問到臉書是否歡迎立法監管時,紮克伯格顯得很不情願地說,“如果監管是正確的,我歡迎。”但他並未具體說明什麽是自己認為“正確的監管”。

有參議員表示,僅靠社交媒體公司自我監管是行不通的。美國應仿效歐盟,制定類似歐盟《通用數據保護條例》的法規,對網絡數據進行嚴格規範。11日在眾議院作證時,紮克伯格又說臉書將按照歐盟標準規範數據管理。

灰色地帶

“你的商業模式是什麽呢?”參議員奧林·哈奇問。

“我們推送廣告。”紮克伯格說。

在國會作證的紮克伯格承認自己“輕信”,但否認“共謀”。他的陳述暗示,“大壞蛋”是劍橋分析公司,臉書多多少少還算個“受害者”。

根據紮克伯格的證言推斷,在一個技術烏托邦世界中,個人信息安全只能仰仗擁有巨大權力的公司“不作惡”且“不瀆職”。

事實上,從新技術帶來的商業模式到隱私泄露、數據濫用之間並非涇渭分明,其間存有巨大的灰色地帶。有專家認為,臉書的賺錢方式天然包含了某種程度的道德風險。

舉個例子,通過對用戶地點、活動和愛好的大數據分析,某航空公司或可在“推廣菜單”中選擇,向曾點贊中國風景圖片、近期有出行計劃的波士頓年輕中產階級推送下個月上海往返波士頓的打折機票。“廣告”實際上成了“窄告”,你的自由選擇被一只看不見的“數據和算法之手”在操縱。

這樁數據泄露醜聞能否成為個人信息安全的轉折點,紮克伯格又願意從中汲取多少教訓,目前尚難做出定論,但顯而易見,臉書的賺錢方式料將不會發生改變。

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學者德蒙鳩依日前刊文指出,臉書用戶數據泄露醜聞是大規模集體隱私被侵犯的案例,且“不會是最後一例”。有分析人士指出,這可能促使美國立法,加強對網絡社交媒體和數據安全的監管。

15年道歉之路

“這是個大錯誤,是我的錯。”美國臉書公司創始人馬克·紮克伯格11日在美國國會就用戶數據泄露醜聞聽證時說。事實上,從創業到臉書發展的10多年中,紮克伯格的道歉並不鮮見。每當問題比較嚴重,紮克伯格就會發布道歉信,承諾升級網站的設置工具,但如何保護用戶數據隱私一直未得到妥善解決。

——2003年,“事已至此不是我的本意”

臉書前身Facemash網站不經他人授權在哈佛大學內部網絡上收集學生照片,讓網站用戶為照片的“熱辣程度”評分。網站開發者、年輕的紮克伯格不久發布道歉信說,因為自己的疏忽,沒想到網站傳播得如此之快,他對此造成的傷害深表歉意,“終於明白自己的本意被曲解可能造成的後果”。

——2006年,“我們真的把這個搞砸了”

2004年,紮克伯格等人聯合創建臉書公司。兩年後,臉書推出了“動態推送”(NewsFeed)功能。用戶突然發現自己搜索的各種信息都被顯示在個人頁面,也沒有任何設置可以關閉這一功能。紮克伯格在臉書官方博客中道歉說:“在解釋新功能這件事上,我們做得很糟;在讓你們如何控制這些新功能的問題上,我們做得更糟。”

——2007年,“這次我們做得不好,我為此道歉”

這一年,臉書推出了公司首個個性化廣告系統Beacon。這一功能讓用戶的購物歷史記錄處於公開狀態;臉書還使用了第三方數據,如用戶在某票務應用上購買過音樂會門票,相關廣告就會出現在用戶的臉書頁面上。約5萬名臉書用戶發起了名為“臉書,停止侵犯我的隱私”網絡請願活動。紮克伯格在官方博客中道歉說:“在收到用戶反饋後,我們沒有很快作出反應。”臉書在2009年關閉了Beacon廣告系統,它成為公司最失敗的產品案例之一。

——2009年,“我們增加的是你們想要的”

2008年,紮克伯格在臉書官方博客上發表的4篇博文,全都是就隱私保護問題在向用戶解釋或道歉。2009年,臉書推出了新的隱私保護工具。然而不少人反映新功能的使用晦澀難懂,甚至導致更多個人信息處於公開狀態。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就此開始對臉書進行調查。

——2010年,“我們確實忽略了這一點”

這一年,美國《華爾街日報》披露說,臉書網站漏洞可能讓用戶的真實姓名等私人信息被竊取。之後臉書迅速修補了漏洞,並宣布將重新設計網站的隱私設置方式。紮克伯格在《華盛頓郵報》發表文章說,“有時,我們前進的速度太快。臉書會讓用戶以更為簡潔的方式設置保護自己的隱私。”

接下來的2011年、2013年,到2018年的“劍橋分析”公司數據泄露醜聞,紮克伯格仍在繼續道歉,從“我第一個承認我們犯了很多錯誤”,到多次許諾盡快讓臉書的隱私保護功能更加簡單好用。

美國科技月刊《連線》雜誌評論說,隨著臉書的不斷發展,網站的隱私設置就像迷宮一樣讓用戶難以掌握,不斷升級的結果是更多信息被默認為公開狀態。“紮克伯格從未真正理解何為隱私,他認為人們最終會習慣與每個人分享自己的一切,他的商業模式也基於此。”

北卡羅來納大學研究新技術社會影響力的著名學者澤伊內普·蒂費克奇表示,紮克伯格多年道歉仍沒能解決問題還是源於公司的盈利動機和商業模式。此輪醜聞曝光伊始,她在推特上嘲諷說:“紮克伯格保證在‘未來數周’對個人隱私數據有更好監管,這個‘未來數周’已經過了8年了。”

蒂費克奇認為,此次個人信息泄露醜聞只是問題的一次集中爆發,議員質問、紮克伯格道歉更多是情緒的宣泄,最需要的是完善立法來保護人們的數據隱私,保護健康的網絡公共領域環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247

紮克伯格現身歐洲議會就臉書數據外泄醜聞道歉

臉書公司首席執行官紮克伯格22日現身歐洲議會,就臉書數據外泄醜聞正式向歐洲人道歉。

自16日歐洲議會議長塔亞尼宣布紮克伯格到訪一事,其歐洲“道歉之旅”備受外界關註,且引發議員頗多爭執。初始歐洲議會同意與紮克伯格舉行閉門會晤,後在一些議員的強烈反對下,閉門會晤改為全程網絡直播。

當地時間22日傍晚,紮克伯格來到布魯塞爾歐洲議會大樓,與塔亞尼、議會各黨團主席等高官見面。在一份事先擬就的開場白中,紮克伯格承認,過去幾年臉書對假新聞、外界勢力幹涉選舉、濫用個人數據等行徑打擊不力,對所承擔的社會責任認識不足,“這是個錯誤,對不起”。

他稱臉書正在強化用戶隱私保護力度,包括到今年年底,保護用戶數據安全的員工將翻一番,總計超過兩萬人,雖然會大大影響臉書盈利水平,但“確保用戶安全遠比我們的利潤最大化重要”。

紮克伯格結束發言,隨即接受議員“拷問”。有議員質疑過去十年臉書年年犯錯,紮克伯格道歉不下十五六次,臉書究竟能否根治問題,還有議員稱現在臉書打擊假新聞,長此下去是否會鉗制言論自由。

紮克伯格在回答時提及當前歐洲兩大焦點議題,一是今年歐洲將舉行多場選舉,臉書將動用包括人工智能在內的各種手段,謹防外界勢力利用臉書幹涉選舉;二是5月25日起,被視為“世界最嚴”的歐盟《一般數據保護條例》(GDPR)就將生效,臉書正依照新規進行調整,相信可以“過關”。

會晤持續一個多小時後,紮克伯格在議員的追問聲中起身離席,與大家“告別”。事後有議員抱怨紮克伯格沒有回答全部問題,也有評論人士稱紮克伯格“避重就輕”,在場議員無法向他施壓。

自今年3月中旬英國政治咨詢公司“劍橋分析”被曝以不當手段獲取海量臉書用戶數據,最終臉書確認計有8700萬名用戶受到影響,其中歐盟約有270萬名用戶;此前輿論估算,25日歐盟《一般數據保護條例》生效後,按照臉書2017年全年收入,如果此次因數據外泄醜聞被歐盟重罰,罰款額可達16億美元。(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688

科技明星股命運分化:蘋果、微軟翻身,臉書折翼

“美國灣區老鳥說現在和1999年很像,每天上班堵車、吃飯排長隊,大家都覺得科技股只能漲,科技公司的高薪碼農拼命追著買房子。大家都笑稱,要是科技股回撤20%,那灣區房價就懸了。”某長期位於矽谷的美股交易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感嘆。

過去幾年,科技股的騰飛幾乎撐起了美股十年牛市的半壁江山。明星科技股“FAANMG”代表著美國最先進的科技力量—臉書(Facebook)、蘋果(Apple)、亞馬遜(Amazon)、柰飛(Netflix)、微軟(Microsoft)、谷歌(Google)。十年前大家稱華爾街從業者才是“金領”,然而如今手持股權激勵的科技公司員工無疑是“新貴”。不過,從剛發布的二季報來看,FAANMG的命運已經明顯分化,再將其放入同一個籃子無疑是懶惰的做法,擇股的必要性不斷凸顯。

近期,《經濟學人》將明星科技股分為兩大陣營——FATWIN和MAGA。FATWIN指臉書、推特(Twitter)和奈飛,隨著隱私保護的趨嚴、廣告負荷漸滿,這些2C的互聯網服務公司或面臨拐點,這從臉書財報發布後股價狂瀉24%就可見一斑,歐盟最強隱私新規和“泄密門”等醜聞對臉書的用戶數、營收的影響都超出了華爾街預期,臉書CFO更是坦言這種窘境兩年內無法逆轉。

而MAGA則是指微軟、亞馬遜、谷歌和蘋果,硬件銷售的超預期和雲業務迅猛增長令其維持韌性。在本次財報季,蘋果和微軟這兩大家被華爾街淡忘的科技公司重現光輝。盡管谷歌遭遇了歐盟的創紀錄罰款,廣告收入占大頭的特點也與臉書類似,但谷歌試圖在雲業務上奮起直追,這令其暫時避免了臉書的窘境。

“超級科技股中必然會有輸家和贏家,因為它們市值太大了,若繼續要增長,就意味著要搶奪彼此的份額。我們時常聽到納斯達克並不像‘互聯網泡沫’時期那麽貴,但是如果將納斯達克的市值與全球GDP水平相比,規模早已遠超預期。盡管有各種創新,但仍然逃脫不了一個現實——需求是有限的。”法興股票策略分析師拉普索恩(Andrew Lapthorne)對記者表示。

FATWIN盛極而衰

盡管財報顯示,臉書營收大漲42%、推特漲24%,但有跡象顯示社交媒體的光輝年代已經結束了——全球流媒體巨頭奈飛二季度新增515萬訂閱用戶,與一季度增量相比減少了近200萬;臉書對未來的營收、用戶增長指引都趨於負面。

這些2C的互聯網服務公司的廣告收入並不是無限的,用戶開始對社交媒體顯露疲態,監管者也在持續督促這些企業加強平臺監督。值得註意的是,臉書利潤縮水的原因之一,就是公司雇傭了大量內容審查員來審查用戶發布的帖子。這一切可能只是剛剛開始。

1)臉書“監管災難”超預期

先來看看本季度最慘也是引領FATWIN拐點的企業——臉書。

此次臉書財報顯示,今年二季度每股收益、廣告業務收入、營業收入和活躍用戶等關鍵業務指標均較一季度增長放緩,後兩者都不及市場預期,營收為2015年來首次遜於預期。同時,日活用戶環比增速創臉書有記錄以來季度增速新低,歐洲地區日活用戶至少兩年來首次出現負增長。

當然,更糟的還在後面的財報電話會議,公司高管的回答導致股價一度跌幅高達24%,公司市值當日蒸發1480億美元,相當於一個IBM的市值(1340億美元)。

臉書CFO魏納(David Wehner)在電話會議中的表態徹底打擊了投資者的信心。他預計,在今年三季度和四季度,臉書營收增速和之前幾個季度相比將出現“較高單位數百分點”的滑坡,這主要因為臉書在Stories上投入更多精力,Stories時間軸上的照片和視頻會在24小時後消失。

魏納表示,臉書在新隱私策略中,允許用戶選擇不共享某些數據,而這可能會導致廣告收入的減少。他預計總支出增速會在2019年超過營收增速,從而導致利潤增速下行。他還提及,臉書營收增速比過去低的局面會持續“數年......大於兩年,但是小於‘很多年’”。分析師也紛紛認為,這種滑坡的確是“前所未見”。

2)奈飛付費客戶遇瓶頸

奈飛同樣是靠用戶數量支撐股價的企業,本季度其表現同樣差強人意。盡管不斷登上內容制作的高峰,但內容為王的模式疊加債務瓶頸,使其開始失去華爾街的青睞。

奈飛的最新財報顯示,二季度新增515萬訂閱用戶,與一季度增量相比減少了近200萬,也低於預期的627萬,盤中股價應聲下跌15%。該公司目前在全球有1.3億用戶,其中1.24億為付費用戶,這些付費客戶是奈飛的主要盈利來源。

但用戶增長是有天花板的,這就跟臉書遇到的困境類似。過去6年來,奈飛的美國訂戶數從2300萬增至5800萬,國際訂戶數從300萬增至6300萬。經歷了原始積累期,增速自然開始放緩。

意識到用戶增長瓶頸的限制後,去年10月奈飛將月費開始上漲1至2美元,相當於增加3億美元的季度收入,此舉當時推動其股價上漲僅約8%。一邊是跌15%,一邊是漲8%,可見用戶數量的增長才是奈飛股價的原動力,盈利反而是其次。

為此,奈飛也開始通過生產優質內容來提升用戶留存率,其經典之作就是《紙牌屋》。但好內容無疑是用錢堆出來的。2017年,奈飛在原創內容上的開支為60億美元,2018年更是計劃投資80億美元用於內容制作。高盛預測,2022年奈飛在內容方面的投資將高達225億美元。

本次財報數據還顯示,奈飛以大量舉債的模式進行擴張,其今年第二季度完成了一筆債券融資,募集資金19億美元,這使其資產負債率超過80%,經營現金流持續為負。財務杠桿過高或過低都絕非好事。

香櫞研究甚至在3月押註奈飛股價會跌回300美元,理由是內容支出和舉債規模長期來看將無法持續。

MAGA靠“雲”重生

再來看一下MAGA這個“希望軍團”。其中,本季度最出人意料的勝者就是微軟和蘋果,蘋果勝在貴價手機銷售大超預期,而微軟則在雲業務收入增速方面跑贏。區別於FATWIN,MAGA軍團後期能保持韌勁的關鍵就在於雲業務。

如今,亞馬遜仍保持了全球雲業務第一的寶座,AWS雲服務已成為這家電商巨頭公司營收第三大和最賺錢的業務。二季度,亞馬遜AWS雲業務營收為61.05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的41億美元增長48.9%,高於預期的60億美元。不過,其當季收入增速小於第二位——微軟Azure雲的89%。

1)微軟雲業務增速最快

微軟雲服務Azure二季度的市場占有率上升到18%,同比增長4個百分點,進一步縮小與亞馬遜的差距。微軟商用雲業務(包括Azure公共雲、Office365辦公軟件、Dynmics365商用軟件等)創下69億美元收入,同比增長53%。

瑞銀預計,隨著微軟雲服務Azure規模效應繼續放大,增長也將持續。新智能雲的主營業務成本(COGS)每增加1美元,微軟Azure就能貢獻2.39美元,分別較二、三季度的1.95美元和2.18美元有所上升。該機構也將微軟股價目標從114美元提升到125美元。

2)谷歌雲奮起直追

相比之下,雲業務排位第三的谷歌則落後許多。其2017年年末公布的數據是,雲計算業務每季營收約10億美元,但與廣告收入同樣占到9成、遭遇超強監管卻毫無雲業務布局的臉書相比,谷歌當前的處境似乎要好得多,而且谷歌也致力於在雲業務上發力。谷歌雲今年二季度收入暴漲108%,市場占有率也上升到8%。

據悉,臥薪嘗膽的谷歌正尋求與騰訊、浪潮集團和另一家匿名公司進行商談,希望提供G-Suite的雲服務合作——雲服務套件中將包括Gmail、谷歌文檔、谷歌雲盤、谷歌日歷和谷歌+等一系列服務措施。

也有觀點認為,這與之前傳言的中國專享版搜索引擎更令人信服,畢竟中國的雲服務市場正在蓬勃發展,高速崛起——2017年整個公有雲市場規模達40億美元,IDC預測未來5年中國雲市場的複合增速將高達35.7%。追隨著亞馬遜的步伐,谷歌似乎意識到——搜索引擎本身已是“昨日黃花”,信息流、廣告市場也會飽和,因此寄望於在中國高速增長且巨大的雲蛋糕上分一杯羹。

3)亞馬遜仍是華爾街最愛

雖然微軟、谷歌奮起直追,但就目前而言,亞馬遜似乎仍然是華爾街的最愛。哪怕此次其財報顯示營收和指引均不及預期,盤後股價仍短線漲超4%。

主要原因在於,亞馬遜此次每股盈利是預期的兩倍多,而利潤大幅上升也與其核心電商業務、AWS雲業務的強勁、成本控制有密切關系。

不僅AWS雲業務排名全球第一,亞馬遜也開始在谷歌、臉書所稱霸的廣告領域發力。盡管亞馬遜的廣告業務體量目前單季度僅有22億美元(上半年42億美元),但132%的同比增速顯示出零售領域的巨大廣告潛力。

BMO Capital的分析師Salmon認為,亞馬遜海量的消費數據,讓廣告投放比起在谷歌和臉書上更加精準,並且“不侵犯隱私”;同時,亞馬遜的廣告和銷售之間的跳轉路徑更短,即轉化率會更高。

在彭博社統計的55位分析師中,3人評級“持有”,沒有人評級“賣出”,剩下的全部評級“買入”。機構平均目標股價從年初提升近50%,至1930美元。

蘋果萬億市值能走多遠?

在MAGA軍團中,蘋果仍然值得單獨分析。本財報季其優秀的硬件銷售能力(iPhone為主)則是最大看點。

比起近幾年向來被華爾街認可的亞馬遜和谷歌,蘋果這一老牌科技公司早前其因銷售業績下降、缺乏創新而倍受華爾街質疑,甚至此前還有觀點認為應該將其剔除出“性感”的科技股大軍。今年初,各界還認為iPhone X的銷售量將遠低於預期,這導致蘋果股價一度大跌。

不過,逆襲從來不嫌晚。8月2日,蘋果公司盤中市值一舉突破萬億美元,次日收盤漲2.92%,報207.39美元,創收盤歷史新高,帶動科技股大漲。蘋果不僅率先贏得了萬億美元市值爭霸賽,也是繼2007年11月中石油A股上市之後,全球第二家、現階段首家市值跨越了萬億門檻的上市公司。

蘋果此次獻上了歷史最佳財報,而手機仍然是最強“現金牛”。其營收和盈利均好於預期,當季營收533億美元,大於市場預期的523億美元或增長15%,接近此前官方指引的區間上限535億美元;凈利潤115.19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32%。

值得註意的是,本季度iPhone手機銷量4130萬部,較去年同期小漲0.7%,低於市場預期的2%;但是,iPhone銷售收入299億美元,同比增長20%,大超市場預期,這主要得益於平均手機售價(ASP)漲至724美元,遠超預期的699美元,充分體現出以iPhone X為主導的更貴機型廣受消費者歡迎。

蘋果CEO庫克在財報電話會中表示,十周年紀念機iPhone X連續第二個季度成為最暢銷的機型。這也預示著,未來蘋果推出的高價新機型也可能受到歡迎。

如果說硬件的增量有限,那麽服務收入可能是蘋果不斷側重布局的領域。服務業務包括蘋果應用商店、iTunes、AppleCare、蘋果支付、其他數字內容與服務,這已成為硬件手機之外的第二大營收來源,漲幅僅次於 “其他產品”類別。

財報顯示,蘋果服務收入正在成為蘋果的動力來源。服務收入二季度為95.5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的72.7億美元增長31%,今年連續兩個季度創造了歷史新高。

蘋果服務收入占總營收的比例提升至近18%,高於上個季度占比15%,延續了過去幾個季度收入增速超過手機業務的趨勢。庫克表示,蘋果正穩步邁向服務收入到2020年(較2016財年)翻倍的目標。

不過,如果你要問,在市值沖破萬億大關後,蘋果究竟將何去何從?現在樂觀可能還太早。

頭等問題在於,蘋果的高研發支出在持續擠壓利潤率。截至今年6月的過去12個月里,蘋果的營業利潤率為26.6%,降至2009年以來最低,比2010年減少了1/4,營業現金流減去資本支出產生的自由現金流也接近2009年以來最低。

再者,蘋果的相對估值已經是過去五年來的最高水平,且股價距離100日均線182美元偏離較遠,分析師也認為近期很可能會出現回調。

此外,在貿易摩擦下,蘋果大中華區的銷售動能備受市場關註。本季度蘋果在所有地區的銷售均實現增長,其中包括港澳臺在內的大中華區營收95.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9.3%,僅次於上季度增速21.4%,繼續成為蘋果最大的海外市場。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陳天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069

好不主席:親子臉書

1 : GS(14)@2012-04-26 00:43:59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627917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8963

富事通:蘋果與臉書

1 : GS(14)@2012-08-20 11:25:58

http://www.sharpdaily.hk/article ... 7%E8%87%89%E6%9B%B8
蘋果同臉書(fb),呢兩間公司嘅產品,我日日都有用;甚至應該話,冇咗蘋果,我仍然有好多替代品,雖然點都會差少少,之不過,如果冇咗臉書,真係暫時完全搵唔到替代品。
蘋果市值,上星期已經升穿咗6000億美金,而臉書嘅股價就跌破咗20美元,累積輸咗IPO價一半有多。
蘋果呢個品牌,你會見到一街都係佢嘅產品,真係抵佢係世界上最有價值嘅公司。
不過,上週五去數碼通(315)4G簡介會,大家講到傳說中嘅iPhone 5,共識就係,新機出得太慢。我亦覺得,過去幾個月三星個勢咁強,原因係蘋果不進則退。
據說,iPhone 5乃係喬布斯生前兩大概念之一,即係話,蘋果下半年,食粥食飯,睇呢一鋪。
fb捉到鹿唔識脫角
蘋果另一驚天大計劃,就係TV。蘋果前前總裁Sculley之前睇死,蘋果一定打唔入呢個市場,因為微軟同Sony都試過失敗。不過,千祈唔好忘記,蘋果當年搞iPod同iTunes,都有人話唱片公司一定唔會就範,結果一地都係眼鏡碎。
事實上,蘋果對付版權持有人,係有一套功夫。如果Apple TV有突破,蘋果就一次過控制所有人、幾乎所有眼球嘅注意力,贏盡全世界。
講到眼球,其實臉書呢個平台,都搶咗好多眼球。但諗唔到點搵錢,可惜、可惜。
李兆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10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