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篇談及不供股的資金損失,今篇續談關於如果你在1999年12月29日買入威利國際(273)及其 前身怡南實業、首創、華匯控股、中聯控股、互聯控股的股票,然後你每次都供股後的資金損失。
這10年間,公司供了4次股,分別是:
(1) 2000年4月,1供2,每股2仙
(2) 2002年7月,1供10,每股2仙
(3) 2007年12月,1供1,每股22仙
(4) 2008年7月,2供5,每股15仙
(2)
這四次股供如果你全部供股,你的1股會變成了115.5股(不計當中的股本調整),如計了股本調整,即當年的1股,即變成了 0.00015246股,即最初你買6,559.1股,就變成現在的1股,計算方法如下:
(3)
以這假設及不計手續費成本,我們假設你在1999年12月29日,以2.9仙買入6,559.1股威利國際及其前身的股票,共付出190.21元,其後拿出 94.53元供股,共投入成本284.75元。
當中,取回1.21元的股息,及剩下1股價值0.31元的股票,剩下1.52元,即代表損失99.47%,每年複合損失39.37%,詳見下圖。
(4)
總的來說,我們得出一個荒謬的結論,如果資金成本是0%的話,供股是優於不供股,因為損失少一點,但是反過來看,不買就不損失,為何要自招煩惱?
2010-6-8 AD
| ||||||
保誠 (2378)收購友邦單刁撻Q,粉碎嘅唔單止係保誠稱霸亞洲保險業嘅夢,CEO譚天忠(Tidjane Thiam)嘅烏紗都可能隨時不保。為咗穩住自己張凳,佢惟有使出撒手鐧,提早喺噚日股東年會開始前,派發頭5個月嘅成績表,希望股東睇錢份上,放佢一 馬。 睇返保誠張成績表,今年頭5個月保費銷售增長27%,仲特別highlight咗4月同5月嘅增幅,高過首季兩個百分點,有成28%, 擺明係同股東講,保誠喺自己嘅領導之下做得有聲有色啦!而佢一直話要focus嘅亞洲業務,首5月增長33%,4月同5月更加創新高o忝! 保 誠張成績表咁省鏡,股東又冇理由唔受嘅,加埋譚天忠喺股東會一開場就認低威,話友邦單刁搞到佢同部份股東不和,o依家非常後悔,所以以後會盡心盡力做牛做 馬。使出呢兩招,究竟可唔可以保得住張凳?真係要拭目以待。 李華華 | ||||||
2010-6-10 AD
| |||||
蒙牛 (2319)創辦人牛根生4月調咗做非執行董事但保留做主席之後,個個人都估佢唔會再響股東會蒲頭,費事俾人問長問短。不過,世事嘅嘢又真係成日咁出人意 表o架喎! 噚日牛哥竟然現身,會一會班股東同傳媒,不愧為最牛嘅非執董!咁牛哥o依家理應冇以前咁忙喇,今後有咩搞作呢?佢話轉咗做非執董 之後,只會參與蒙牛嘅大方向發展規劃,剩番嘅時間,會留番嚟做公益同慈善嘢喎……哦?唔知牛哥會唔會去打救吓啲「結石寶寶」呢? 諗番起…… 由毒奶事件到中糧集團入股,蒙牛嘅變化真係好大,對於自己嘅心血變咗半隻國企,牛哥有咩睇法?估唔到牛哥大大方方出嚟會記者,但對呢條問題始終左閃右避, 只係話好多內地公司,甚至佢啲同業,股東架構喺近年都變得好多元化,仲已經變咗一個趨勢,蒙牛都只係其中一間啫。 佢仲相信,蒙牛同中糧可以 產生協同效應。學佢以前話齋:「發射自己的光,但不要吹滅別人的燈!」 有加價壓力 牛哥快閃後,輪到俾股壇長毛David Webb質疑學歷嘅總裁楊文俊「講話」,近排內地出現加價潮,楊總話,蒙牛一直因為成本升,不嬲都有加價壓力,佢哋會用優化成本結構嚟抵銷有關影響。 華 華估計,消費者寧願佢哋加價,都唔好降低產品質素,事關經過毒奶事件,真係有陰影o架,股價就話有得「溝淡」,奶溝淡咗就唔好飲啦,係咪? 李 華華 |
| ||||||
繼史上最大波上市櫃公司減資潮 後,今年股東會將討論的私募案也成為熱門話題。 依據公開資訊觀測站的資訊,今年來共有一百八十家上市櫃董事會有私募計畫。 更 有小股東以「賤賣股權」、「圖利特定人」等訴求,登報向公司派「叫陣」,引發了主管機關與投保中心的關切。 最早因應二○○○年以來科技泡 沫化「雞蛋水餃股」而生的私募,原是為協助上市櫃公司虧損轉型的做法。台灣購併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黃齊元就指出,「私募是一種創新型的財務思維,也是協 助公司轉型的策略資本。」 正因事前核准等繁瑣程序、公司淨值跌破面額後公開募集價格缺乏吸引力,事後報備、又能洽特定人折價發行的私募能 讓資金一次到位,是相對有效的募資工具,包括策略聯盟、成長性融資與彌補虧損等不同私募目的,原先的立意其實有利公司發展與股東權益。 沒 想到在利之所趨下,私募現在卻成了不少大股東欺負小股東的利器。究竟大股東與特定人有哪些玩弄私募的手法?他們又如何吃小股東的豆腐? 手 法一:賺套利 左手認新股,右手賣老股 由於證交法並未規定公開募集不成,才有私募正當性,加上並未限制大股東或特定人參與,這讓有折價機 制、方便公司籌資的私募成為合法套利的巧門。 「私募洽的特定人,通常都和自己有關,歷史上超過一半都是大股東或關係人在認。」安侯國際財 務顧問公司購併服務執行副總鄭傑文說,就算私募有三年閉鎖期,大股東仍可一邊認私募,一邊賣老股,且至少有兩成價差能先落袋,還完全合法。 若 私募與賣老股比率相同,大股東套利後股權甚至還維持不變,若再結合高質押比等財務槓桿,就更是大玩無本生意。 投資人保護中心法律服務處處 長趙順生解釋,董事會決議私募後,價格低於參考價八成時,只要券商、會計師出具合理性意見,挾股權優勢股東會二分之一出席、三分之二通過生效,就能洽特定 人認購,小股東完全無能為力。 手法二:指定認購 可鞏固勢力或「借殼」上市 原有大股東賣老股不只能套利,搭配減資與私募 來「洗掉」原有股東結構,再把股權賣給特定人,同樣能鞏固公司派在董事會的勢力,讓日後辦事更隨心所欲。 「私募可以指定認購,又有經營 權,股價又便宜,一舉數得。」一位市場人士透露。能指定特定人,私募因此成了公司派眼中可明目張膽爭奪經營權的合法工具。 勤業眾信財務諮 詢顧問公司總經理陳威宇指出,正因上市櫃公司具有一定程度吸引力,私募股權可一次到位,潛在投資人可藉此取得獲利分配、股東會表決權等經營權,等於「借 殼」上市櫃。 他分析,公司派願意讓利原因,包括連年虧損「不想玩了」,或引進策略投資者的「搭便車」心態,不過,不只引進對象是英雄或狗 熊差異大,私募公司營運狀況同樣是重要觀察指標。 以上櫃公司鐵研科技為例,各在二○○七、○八年股東會決議私募,其後電池材料新投資案仍 未成功,大股東與投資人都得共同面對下市命運。 元大投顧投資研究部副總經理劉宗祺更不諱言,「本來就爛爛的公司,想透過私募飛黃騰達不容 易。」即使如此,他指出特定人的算盤打得精,一旦取得成本低,不怕股價爛三年,只怕公司三年內倒閉。 例如,三月中公告最低能用參考價三成 私募三百萬股的上櫃公司佳穎,以每股暫定十‧符七元私募價計算,對照五月三十一日四十元股價,待三年閉鎖期滿轉公開發行,只要股價維持原有水準,比原股東 低七成取得的股票就有七成三獲利;就算跌破三折成本價,其賠錢風險也較一般投資人低。 小股東無奈: 無法參與、股東權益受損 私 募除讓大股東透過套利而荷包進帳,由於排除小股東參與,常讓其「看得到,卻吃不到。」成本比參與私募的大股東與特定人高,這是小股東首次被吃豆腐。 趙 順生補充,私募價七折八扣後,同單位股權相對低價就能入手,股價被佔便宜卻無法參與的小股東,當然會認為是不公平待遇,對有意投資者來說,明明可得的權利 遭排除,積極面看也是權益受損。 「如果私募案,大股東賺錢,小股東也賺到錢,同樣會拍拍手;生氣原因是他賠錢,但大股東卻賺到錢。」鄭傑 文觀察。 他分析,若賺錢公司因策略聯盟而私募,小股東大有機會吸取未來股價上漲的奶水,但如碰上私募價在淨值之下,差額會吃掉資本公積與 保留盈餘,若不足再列股東權益減項,陷入淨值與股價更低的惡性循環,等於二度被吃豆腐。 再加上若三年後占股本比重高的私募獲利了結,可想 見額外賣壓又將不利原股東。 能力有限的小股東,如要選擇繼續持有接連虧損公司,想跟大股東或特定人的私募對賭,在資訊與權利不對等的情況 下,最後很可能面臨賣出沒賺錢,不賣出股價卻持續向下的局面。 |
| ||||||
內幕 茫茫股海,大 股東擁有絕對的主場優勢,早就不是新聞。 但近年來,資本市場遊戲日益翻新,減資、私募、 釋股,在令人眼花撩亂的資本遊戲中,小股東的權益一次又一次被踐踏。 大同的林蔚山、威盛王雪紅以及友達李焜耀,這些聲譽顯赫的大老闆們,都 在其公司的利益分配中,把大餅從小股東口中挖出來,一刀切給了特定人。 這是台灣資本市場的悲哀! 金管會、證交所應該負起監理 責任,針對這些情事是否違法,給小股東明確的交代。 撰文‧劉俞青 當初是看大同在台灣這麼多年了,到現在我每天 還用大同電鍋煮飯,很好用,但股價怎會跌成這樣呢?我買了一百多張呢。 我是二○○三年買進的,總共拿了一百多萬元的私房錢去買,那時我的孩 子剛考上高中,想說以後賺了錢給他當作大學畢業出國念書的學費。 但七年了,那天問了我的營業員,他說七年來大盤大概漲了二到三成,我九塊買 的,七年來大同沒有配我一毛錢(股息),到現在股票價值剩下六十幾萬元。 前幾天,我看報紙說最近還要減資六成再增資,我問我的營業員這是什 麼意思,我要再拿錢出來增資嗎?這樣之前虧的就會慢慢補回來了嗎?他說我的股票只會剩下四十幾張,而且我不能增資,因為增資是給大股東他們增的,不是我。 我 不懂,怎麼會變這樣?股價跌、張數還變少,大同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難道要我認賠賣掉嗎? 我虧錢就算了,但我的孩子要出國讀書怎麼辦? 這 是一位大同小股東的真實心聲,卻也道出了,茫茫股海裡,千千萬萬個小股東,最寫實的心情。 股市就像大海,大股東們像是開著豪華大遊艇的船 主,御浪前行,好不愜意。 但多數小股民卻只能隻身跳進大海裡游泳,隨著浪花起落,連個救生圈都沒有,只要風浪一起,就要淹沒在茫茫大海裡。 這 幾年,台灣的資本市場越來越活絡,外表看來,法令似乎越來越繁複,但對小股東權益的保護,實際上增加了多少?只有天曉得。 但對手握公司充分 資訊的大股東而言,本已立於不敗之地,加上近年來可以玩的﹁把戲﹂越來越多了,這些魔杖在手,只要海浪(機會)一來,一番上沖下洗之後,再讓魔杖充分發揮 法力,小股東的權益眼看就被坑殺殆盡。 但是,主管機關看見了嗎?金管會、證交所的大官們,聽見小股民們含淚的吶喊了嗎?至少到目前為止,還 不見這些主管機關有具體的大動作,但小股東的權益,早就在這場由大股東所主導的利益分配遊戲中,被秒殺了。 釋股 貪財大股東分配利益的幻術大同把五.六億元利益變不見了就以這次大同公司為例,從今年五月十二日,第一篇小股東致大同董事會的公開信,以廣告形式披露在 《經濟日報︾開始,這家百年老店的問題再度浮上台面。 表面上是一群小股東透過廣告,抗議大同公司的減資增資、以及公、私產權不分的公司治理 問題;但背後不為人知的,卻是一幅大同董事長林蔚山低價釋股的情事。 故事要從去年的五月說起。 去年九月九日,尚志精密化學 (簡稱尚化)登上興櫃交易。尚化是大同集團旗下一家專做電動車的磷酸鋰鐵電池的公司,搭上電動車的風潮,加上特有的日本技術專利,因此一登錄興櫃,股價就 衝上百元俱樂部,至今股價還在九十元上下。 一般公司要掛牌之前,都要做股權分散的動作,尚化當然也不例外。去年五月,尚化的最大股東——也 就是大同公司,拿出手上共一萬二千張的尚化股票來釋股,以達到股權分散的目的。 但弔詭的事情來了,這一萬二千張其中至少七千張股票,都釋給 了股市知名金主賈文中相關的投資公司(見圖),賈文中曾多次參與上市櫃公司經營權爭奪。根據大同公司去年半年報揭露,這筆釋股交易,每股僅僅十五.八九 元。 如果和三個多月後,尚化登錄興櫃首日的高點每股一三二元相比,每股價差高達一一六元,七千張就是八.一二億元;即使和最近五日來的均價 每股九十六元相比,也有五.六億元的價差。 這筆錢,原本應該要在大同名下,屬於公司全體股東所有;但如今卻因為大同賤賣資產,價差落進了賈 文中等相關人口袋,被犧牲掉的,是大同所有小股東的權益。 至於大同公司為什麼別人不賣,偏偏要把尚化的股票,以低價賣給賈文中等相關人?是 否與二○○八年大同經營權爭奪戰有關?這個答案當然只有交易雙方當事人的心裡最清楚。 但更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六月十八日,大同的股東會上, 要通過減資三百二十億元,還要再私募增資;而減資後的大同每股淨值十二元,和如今大同在 重大訊息上公告載明的私募參考價格每股七元相比,足足有五元的價差。參與私募的名單如何,值得密切關注。 對林蔚山來說,減資加私募的計畫,如何在股東會中闖關已是一道難題。但對尚化釋股案當中「賤賣資產圖利特定人」的疑義,在 今年股東會上,要如何給大同小股東們一個說明,這恐怕要比通過減資加私募的案子,還要更 棘手。 大股東口袋滿滿 小股東求告無門事實上,類似的案例絕非只有大同一樁,尤其在公司未上市之前的釋股,由於還未受到公司上市櫃之後法令的嚴密規範,這塊難得的空白堪稱﹁黃金 時期﹂,給了董事長一人手握釋股生殺大權的好機會。 到底誰能分得這個好處?有人選擇給了對自己有恩的特定人、親友,還有人乾脆給了自己,但 無論如何,被犧牲的,全都是小股東權益。 日前證交所董事會審查圓展上市案也是一例,圓展是一家從上市公司圓剛科技切割出來的金雞母,公司獲 利良好。但這個上市案到了證交所董事會竟破天荒喊卡,硬是把案子退回審議委員會重審;理由就是圓展在上市前釋股時,母公司圓剛科技的董事長郭重松,把圓展 股票用很低的價格,賣給了圓剛的董監事個人,甚至包括獨立董事們。 圓展與尚化案如出一轍,說穿了,都是﹁釋股﹂惹的禍。對於公司的掌權者來 說,這場利益重分配的遊戲,實在簡單得太誘人,太輕易的就會挑起人性的貪婪面。 私募 自肥老闆最愛的「彈性空間」走完程序股價狂漲 王雪紅眼光準? 股海浩瀚,但這個用金錢堆砌起來的大海,大股東可以利用的工具何其多, 其中的誘惑又豈止﹁釋股﹂一招。最近幾年幾乎成為所有上市櫃老闆最愛的﹁私募﹂,其中大 股東得以從中掌握的利益,更是誘人。 私募其實是公司籌資的一種方式,有別 於公開募資是所有股東按原持股比率認購,私募就是公司利用非公開的管道,以洽特定人的方 式來籌措資金。 既然是洽特定人,那麼要洽誰、用什麼價格洽?都有彈性空間,此時,和釋股一樣,大股東可以藉機揮灑的機會就來了。 攤 開公開資訊觀測站的資料,今年五月初,威盛三億股的私募案揭曉,一路以來英偉達 (NVIDIA)要入股的消息甚囂塵上;結果令人大失所望,三億股的私募全數由威盛董事 長王雪紅持股的投資公司吃下,私募價格定為每股十二.三元,總計三十六.九億元。 如 果以四月二十六日定價當天的收盤價十八元計算,每股價差高達五.七元,等於立時擁有十七.一億元的﹁潛在獲利﹂。 奇妙的是,每股十二.三元 的私募價訂定之後沒幾天,威盛的股價在沒有太多業績表現加持下,從五月初開始一路狂飆; 同一時期,大盤跌了快一千點,威盛股價卻逆勢漲了近七成。六月四日收盤價二十八.二元,如果和私募價 相比,等於當初募得三十六.九億元的股票,市值一轉眼已經來到八十四.六億元,短短一個月﹁潛在獲利﹂(編按:私募股交付日期未到,且交付後有三年閉鎖期,因此還未真正獲利)高達四十七.七億元。 如 果私募晚一個月定價,定出來的價格至少要比十二.三元高三到五成以上;但威盛的股價早不 漲、晚不漲,偏偏在私募定價完後才一路走高;真不知道要說王雪紅對威盛的投資眼光太精 準,還是運氣太好。 然而,這筆雖然未實現、但金額驚人的﹁潛在獲利﹂,如果當初改用公開募集,應該可以稍微補償一下這幾年來投資威盛慘遭虧 損的小股東荷包。 友達不買 七億元利益小股東沒份再舉一個例子,是聯華神通集團旗下的聯成。 聯成是一家銷售石化原料為主的 公司,一直以來經營績效良好。儘管金融海嘯侵襲,去年仍賺了十四.三九億元,今年第一季表現更佳,獲利八.三六億元;等於今年第一季就賺了去年整年接近六 成的獲利,展現出頗為可觀的營運爆發力。 而就在公司即將展現營運爆發力的前夕,聯成在去年底辦了一筆十五億元的私募現增。但在認購的名單上,赫然出現聯成董事長苗豐強的弟弟、同時也是聯成董事的苗豐盛,及聯強國 際總經理杜書伍的名字。私募定價是每股十三.四元,而定價當天聯成的收盤價是十七.二 元,每股價差三.八元,折價幅度二二%。 根據承銷商私下透露公司想法,當初聯成董事會選擇公募或私募時,曾猶豫許久;但後來考慮如果選擇公募,折價幅度可能更大,且當時聯成股價已經相當委屈,因此 最後才決定辦理私募增資。而聯成發言人朱明光則說,公司針對私募對象都有經過資格審查,符合者才能認購。 然而,儘管私募股票必須有閉鎖期三年的限制,折價幅度也還可說是在合理範圍內;但聯成向來經營績效不錯,在景氣 回春之際如果做公開募集,上述「折價幅度可能更大」的理由似乎不能成立。大股東直接把私募利 益歸為自己、家人或團隊所有,還是讓不少聯成的小股東吃味。 相對聯成,友達集團旗下的LED廠隆達布局更縝密,不仔細看,母公司友達的小股 東可能不會發現,自己的權益在無聲無息中被剝奪了。 隆達在今年三月二十六日正式登錄興櫃,而去年的二月和十月,曾辦了現金增資。不過奇怪的 是,身為隆達大股東的母公司友達光電(董事長為李焜耀)竟然放棄認股,或者只認一點點的股權(見圖),而將這個認股權益洽公司的關係人認購。 偏 偏這些關係人不是別人,正是﹁陳炫彬及本公司法人董監事代表人及其二親等以內親屬等十人﹂,其中也包含李焜耀。 陳炫彬不僅是隆達的董事長, 還是友達副董事長,兩次的認購價分別是每股十元和十五元,這些關係人等兩次現增共認了將近一萬四千張隆達股票。 關係人以低價買了隆達股票之 後,今年三月間,每股淨值十元的隆達和每股淨值十四元的凱鼎宣布合併,換股比為一比一。當時許多法人認為這個合併價格有﹁偏愛隆達之嫌﹂,而這項合併決策 是否與早在一年前,關係人已經提前以低價大買隆達股票有關,令人好奇。 宣布合併沒有多久,三月二十六日,隆達掛牌當天股價直奔六十九元。算 一算,李焜耀放棄讓友達認股,卻讓陳炫彬等關係人大賺將近七億元,看在友達小股東的心裡,不知作何感想。 減資+私募 浴火重生誰獲利? 小股東自我犧牲強化公司換來一場空除了單純的私募之外,針對虧損累累的公司,資本市場最近也盛行﹁先減資後私募﹂的方式,重整公司資本。 通常公司經營階層會決定要這樣做,主要著眼是先透過減 資,彌補掉原本的累積虧損之後,再透過私募增資的方式,引進新資金;雖然小股東的股權會 因此稀釋,但卻有機會讓公司營運能夠重新動起來。以這次大同為例,就是想循這樣的方式,希望大同可以浴火重生。 但問題是透過私募引進新資金的目的為何,如果引進有助於公司未來經營的策略性投資人,那麼眼前小股東的帳面權益受 損或許還有機會在未來的股價上補回來;但若減資的目的只是「騰出空間,讓別有用心的資金能順利進駐」;那麼小股東被稀釋掉的股權,恐怕就只能含淚無語問蒼 天了。 然而,當這些股東權益被各種未盡公平的招數,分布在不同的特定股東手上,或許這些企業主們都能大言不慚地表示:並未違反當前的法令規 範。但這個制式性的回答只是凸顯台灣法令的未盡完備?還是企業主早已習慣將個人的私利擺在股東權益之前? 股神巴菲特每年以嘉年華會的方式召 開波克夏的股東會,用意之一就是希望股東不分大小,都能透過親眼所見,更了解公司經營者的態度。 這位世界股神用身體力行的方式,追求股東權 益的公平性,看在台灣這些大老闆眼裡,除了汗顏,應該要有更深的省思與體會才是。 《證交法》跟不上時代 私募法規的大漏洞 今年已經公告的台灣上市櫃公司中,共有180家公司辦理私募增資,等於每7家公司中就有一家辦私募,私募可以說已經是最夯的企業籌資管道。 但台灣《證交法》中對私募規範似乎還欠周延,大股東很容易在其中撈到好處。舉例來說,雖然在國外,私募只要經董事會同意即可,但台灣似乎更嚴格,須送股東會經1/3股東出席、2/3出席股東同意才算 數。但問題是,私募的對象和價格往往才是最具爭議之處。如果董事會遞案股東會時,一併把 認股對象名單列出,應該可以消弭不少爭議。 再者按《證交法》規定,如果私募價 格訂定低於參考價格的八成以下,須出具專家報告。但這次本刊特別整理所有提出專家報告的「專家們」,其中有獨立的會計師、有券商,就是不見具市場公信力的 「四大會計師事務所」,讓人不禁對所謂的「專家報告」抱持保留態度。 如果未來《證交法》能補強「專家」身分的認可,或許能讓私募的檢驗更周全一些。 針對上述兩點,金管會某高層官員都給予極正面的肯定,認為應該 好好評估檢討。 據了解,金管會證期局確實已經邀請學者專家,針對私募規範 上的疏漏,著手進行討論,希望能給台灣一個更周全的資本市場。 | ||||||
(1)
上篇談及很多人談及的威利國際(273,前怡南實業、首創、華匯控股、中聯控股、互聯控股),今次談 談民豐控股(279,前東方紅、恆盛東方、內蒙發展)的股票發展。
根據可考的公告資料,該公司在2000年1月4日的收市價是62仙,至星期五(2010年6月20日)的收市價是 34.5仙,照股價比較是下降44.35%,但實際上當然不是,那它的股本重組速度如何?
根據ETNet的資料,公司在這10年多間的股本重組情況如下:
(1) 2005年8月,20合1。
(2) 2008年5月,10合1。
(3) 2008年11月,5合1。
(4)2009年8 月,10合1。
即是這10年多間,你持有的1股, 變成了0.0001股,亦即你每持有10,000股,就變成了1股!
假設你在2000年1月4日持有以6,200元購入10,000股,並不供股的話,不計手續費,到星 期五為止只剩34.5仙,資金損失達99.99%,每股折損幅度達39.19%。
(2)
假若你供股的話,那會如何?
正如威 利國際一樣,這10年間,他們也是供了4次股,分別是:
(1)2001年8月,1供2,每股10仙。
(2)2007年4月,2供1,每股12仙。
(3)2008年6月,1供5,每股12仙。
(4)2009年2月,1供1,每股11仙。
這這四次股供如果你全部供股,你的1股會變成了54股(不計當中的股本調整),如計 了股本調整,即當年的1股,即變成了 0.0054股,即最初你買約185.18股,就變成現在的1股,計算方法如下:
(3)
以這假設及不計手續費成本,我們假設你在2000年1月 4日,以62仙買入185股民豐控股及其前身的股票,共付出114.7元,其後拿出 41.75元供股,共投入成本156.57元。
當中,剩下1股價值34.5仙的股票,即代表損失 99.78%,每年複合損失44.29%,詳見下圖。
| ||||||
李超人講過,響 香港地要搞私有化成功,先決條件係無得罪人又無俾人搞,但計華華話,佢老人家應該數漏咗一點,就係班小股東要睇得化! 舊年電訊盈科 (008)、華潤微電子(597)、鱷魚恤(122)同JOYCE(647)私有化單單撻Q,大家都諗住會德豐地產(049)今次衰硬,點知噚日佢哋個法 院會議同股東特別大會,投票過程竟然出奇咁順利同詳和,兩個會夾埋唔使兩粒鐘就通過咗私有化。第一場法院會議,贊成私有化嘅小股東票有98.76%;第二 場股東特別大會仲誇,有99.92%贊成。 其實,會地大股東吳光正10年前已經想圓呢個私有化美夢o架嘞。當年會地仲叫做新亞置業,00年 9月會德豐想私有佢,但最後失敗咗。估唔到吳生同股東鬥長命,今次終於成功圓夢。 雖然過程話就話祥和,但點都有啲聲音嘅!好似曾經反對電盈 同鱷魚恤私有化嘅「私有化剋星」梁國強就投反對票,佢嫌作價低過資產淨值好唔合理;另一位激動伯伯雖然狂呻,但覺得小股東幾時都唔夠大股東鬥,所以覺得唔 合理,但亦惟有無奈贊成,畀番啲股票大股東。如無意外,會地喺下個月22號就會除牌。 不過,你又唔使戥小股東慘喎,事關有人歡喜有人愁唧! 有個婆婆笑到四萬咁口同華華講,佢相當滿意私有化作價,皆因佢揸咗會地N咁多年,成本好平咁話。 李華華 [email protected] |
| ||||||
到中鋼不到五個月的鄒若齊,升官的速度猶如坐電梯般的快速,從總經理一下子晉升成為董事長。他究竟有何能耐,讓前董事長張家祝力排眾議,破格錄用他擔任總 經理外,又立即在四個多月後交棒?在在引人好奇。 撰文‧吳美慧 在六月二十三日舉行股東會的中鋼,當日最令人錯愕的爆點,是董事長張家祝在股東會後立即宣布辭職,職位改由總經理鄒若齊接任,總經理遺缺則由現任中龍鋼鐵 董事長歐朝華擔任,並將在近期內宣布中龍鋼鐵董事長由總經理邢坤貴晉升。 這項令人錯愕的人事安排,早在今年二月鄒若齊回任中鋼總經理前就開始布局,積極運作則是最近兩個月的事。為了讓鄒若齊能順利接班,從公文的撰寫,到與主管 機關經濟部、行政院的溝通,張家祝都親自操作,不假外人之手,可說保密到家,就是要確定董事長這個棒子,能親自交到鄒若齊手上。中鋼七十九萬名股東都想知 道,為何中鋼非鄒若齊當家不可? 打破董事長空降慣例 過去,中鋼的總經理或董事長都由內部晉升,十年前政黨輪替後打破傳統,董事長一職改為空降,林文淵、郭炎土、江耀宗等都在這種情況下,出任中鋼董事長。政 黨再度輪替後,國民黨循例把曾在交通部擔任次長的張家祝,空降到中鋼。 董事長由「空降」部隊擔任,外行人領導內行,中鋼內部已經習以為常。 張家祝到中鋼後再度打破總經理由內部晉升的傳統,在前總經理陳源成退休後,力排眾議破格找回曾在中鋼服務二十年的鄒若齊當總經理。 這麼一來,原本排隊等著要當總經理的人失望透了,如副總級的杜金陵、陳玉松、高東昇等人,這些列名在「準」總經理名單中的人,或許曾經積極表態或是運作的 心血白費了。而工會的積極抗議出乎張家祝的預期,也種下他提前交棒的遠因。歷經這場震撼教育,張家祝清楚未來接班人選的運作要更謹慎,稍有閃失將會為自己 引來無謂的麻煩。 根據張家祝的規畫,他希望鄒若齊熟悉總經理的工作後,在明年的股東會時正式交棒給他。 而觸動張家祝提前交接,除了他希望挪出位置讓資深的員工,在退休前還有晉升的空間外。側面了解,五都選舉地方與中央積極角力,甚至傳出,有人以中鋼董事長 職位作為交換條件。所以四、五月分間曾出現張家祝位子不保的說法,並傳言他可能會出任華航等國營事業單位董事長。這些訊息讓張家祝陷入長考,認為既然當了 中鋼的董事長,就要為公司未來的發展著想。 一路從公部門走來及學者出身的張家祝,這段時間他觀察到,過去中鋼董事長更換速度過於頻繁,延緩公司發展,在全球鋼鐵業快速變化中,若沒有熟悉鋼鐵產業的 人來當操盤手,中鋼營運上如競爭力、上下游關係等問題,很快就會浮現。他決定從自己做起,趁自己還有能力時,讓中鋼找回自己,回到過去中鋼人經營中鋼的模 式,不再成為選舉下的犧牲品。 他看到過去擁有良好企業文化的中鋼,因為政黨輪替和主管更替過於頻繁,造成人心浮動,一些同事把晉升當作第一要務,忽略了工作的本質。暌違八年重回中鋼的 鄒若齊,會有更深切的感受。所以,找回失去的中鋼精神,成了張家祝和鄒若齊兩人間的默契。 最明顯的例子,過去中鋼主管為避嫌,堅守不讓子女進入集團內工作的不成文默契,自從林文淵引薦朋友的子女到關係企業中貿國際任職後,中鋼高階主管有樣學 樣,陸續把子女送到集團企業內工作。表面上,這些子女都經過考試,不論這些高官的子女是否優秀,對注重輩分的中鋼來說,這種行為已經在管理上形成障礙。需 要強而有力的人把關,公司才不致淪為「家族企業」。 建構鐵三角經營團隊 此外,員工收受客戶好處或是回扣的傳言不斷,對公司形象造成負面印象,這是張家祝或鄒若齊難以接受的事。基本上,張和鄒兩人在道德與自我要求上的頻率接 近,所以從邀請鄒若齊回任的四個多月以來,張家祝直說慶幸自己做了正確的決定,為中鋼找到好的接班人。他私下曾說「中鋼絕對需要鄒若齊」,他是可以導正中 鋼企業文化,開拓中鋼發展方向與視野的唯一人選。 一般預料,鄒在中鋼、台灣應用材料以及華新集團任職的資歷、一介不取的良好操守,以及肯承擔與付出,應是他勝出的三大關鍵因素。 除了董事長快速接班外,總經理也不循由執行副總升任模式,改徵調中龍董事長歐朝華擔任。希望在鄒若齊擅長業務,歐朝華專長於生產,搭配執行副總鍾樂民長於 財務,在三足鼎立局面下,建構出中鋼新的鐵三角經營團隊。 從中鋼董監事改選及選擇的獨立董事名單中,看出張家祝交棒給鄒的理由。獨立董事中的李伸一曾任監察委員,對道德要求很高;張祖恩曾任環保署署長,希望借重 他的經驗來發展節能環保事業;中山大學教授梁定澎在決策支援與管理上有獨到的見解,他們都將是「重整」中鋼的最佳顧問團。 思考敏捷的鄒若齊,接受採訪時曾表示,已為中鋼訂下「立足台灣、放眼亞洲」目標,及「三年走出去、五年有收成」的規畫藍圖。接下來,中鋼將往特殊鋼、合金 鋼或是鈦鋼等領域邁進,並將全力衝刺節能環保區塊,鎖定讓集團奮起的契機產業。 鄒若齊 出生: 1952年 現職: 中鋼董事長 學歷: 美國紐約羅徹斯特大學材料科學博士經歷: 華新特殊鋼總經理 中鋼總經理 |
| ||||||
寶來證券前董事長白文正上週五 (2日)逝世滿2週年,遺孀魏明春接任寶來證副董事長,長子白介宇接任副總經理,並禮聘央行出身的林孝達坐鎮董事長,母子力穩經營權;然而,老牌紡織公司 廣豐賀家的老么賀鳴珩,在寶來證的持股與白家旗鼓相當,最近他表態將持續加碼,為後年董監改選布局。白家的寶來證經營權保衛戰,將提前開打。 上 週六(三日),已故寶來集團總裁白文正遺孀、寶來證副董事長魏明春,帶著二個兒子白介宇、白介人現身紀念白文正的登山活動,現場還有二、三百位身穿黃色、 印有「寶來人」T恤的員工。前年七月二日,白文正在澎湖墜海身亡後,魏明春母子力穩經營權至今,眼前一場風暴即將撲來。 魏明春上台致詞時不 捨流淚,令人動容,然而,就在籌辦這場紀念會之際,大股東賀鳴珩表達不滿寶來證保守表現,揚言繼續加碼持股,讓白家母子地位備受威脅。 據本 刊調查,寶來曼氏期貨董事長賀鳴珩,是寶來證最大的國內單一股東,持股僅次於二大外資股東,而與白家旗鼓相當。賀鳴珩的羅盛豐投資公司,持有寶來證券股票 五萬九千張、占二.七六%,掌有寶來證一席董事,持股雖略高於白家寶鼎投資的二.六五%,卻遠不及白家握有的五席董事。 白介宇小檔案 現職:寶來證券副總經理 生年:1980年 學歷:加拿大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心理雙學士 經 歷:2002年大學畢業後進入寶來證券實習,2009年進入寶來證券董事會 家庭:父親白文正(歿)為寶來集團創辦人,母親魏明春任寶來副 董,妻劉宛棠為寶來監察人法人代表 賀董心急 計謀併購 寶來證是白文正在一九八八年創立,最新經紀巿占率排名第六名, 今年一至五月稅後盈餘七億三千五百萬元,每股稅後盈餘○.三四元,巿場名列第二,已算業界前段班,但賀鳴珩仍不滿意,對公司經營有很多想法。 賀 鳴珩對本刊說:「就像踢世足賽一樣,寶來證現有經營團隊只是把門守住,但若只在自己的半場防守,卻不跑到對手場子攻門,永遠不會得分。我要扮演第一個跑出 線的球員。」他最想衝出線攻下的是寶來證併購契機,他認為當務之急應請JP摩根等國際顧問公司,尋覓兩岸併購對象,發揮寶來證最大價值。 寶 來證分別控有國內管理總資產第一大的寶來投信五二%股權,及第一大期貨公司寶來曼氏期貨四五%股權。若能拿下寶來證,可連寶來曼氏期貨、寶來投信一併入 袋。 賀鳴珩小檔案 現職:寶來曼氏期貨董事長 生年:1961年 學歷:政大銀行系 畢、美國華盛頓大學企管碩士 經歷:1985年畢業後進入期貨業,曾任瑞富羅盛豐期貨(已併入寶來期貨)董事長、期貨公會理事長、期貨交易所 董事等職 家庭:父親賀膺才為上市公司廣豐實業創辦人。已婚,目前為第3段婚姻 同業想買 遺孀不肯 事實 上,白文正過世前二個月,曾找過元大等幾家同業洽談合併可能性,但他身亡後,其他金融同業因顧忌昔日交情,避免落人「欺負孤兒寡母」口實,遲未表態。數月 前,終於有一家家族型金控上門向魏明春探詢:「有沒有意思要賣?」但魏明春回覆說:「我兒子(指白介宇)自己要經營,沒有要賣。」 一位券商 總經理分析:「國內有能力買寶來證就只有元大馬家、凱基老闆辜仲、富邦蔡家,買到的人絕對加分。」若由元大證併入,即可拉大與第二名凱基證的距離;反之, 凱基證則可扳倒元大證;若是第三名的富邦證出線,則可竄升一名。他認為,「同業先觀察白家與賀家談的狀況,再伺機而動。」 這點,賀鳴珩看得 很清楚,他說:「白家是好人,但是商場很凶險,元大馬家與中信辜家第二代打天下,打得滿身傷。寶來證最大股東是占了四一%的外資,其他都是小股,一旦有人 來搶,經營團隊哪裡來的錢買股權?大股東的股權不夠,就像走鋼索,最好是我和白家都加碼買股票。」 幹譙績效 布局改選 賀 鳴珩一席談話,點出白家手握寶來證經營權,持股卻不高的事實,他甚至暗批經營團隊沒有作為:「白總(白文正)在的時候,買賣中央產物保險及華僑銀行。但白 總走後的這二年來,寶來沒有做出重大決策、沒有買賣、重大事件發生,就等於是沒有經營權。」 賀鳴珩也積極布局後年寶來證董監改選。依據規 定,買進公司持股一○%超過一年,即可無上限徵求委託書,因此只要在明年四月前,他能掌握寶來證一○%股權,後年即可發動委託書大戰。 對 此,賀鳴珩不掩飾企圖,明白地說:「所有公司都有個共同的天敵:三年一次的董監改選,不可能永遠都不改選。花三十億元,就可買到寶來證一○%股權,我會越 投越多。」賀鳴珩友人說:「他獲家族支持,加碼寶來證實力大增。」 賀鳴珩算是寶來證「自己人」。二○○三年,他因欣賞「白文正很懂期貨」, 將自己於一九九八年開設的瑞富羅盛豐期貨,併入白文正的寶來期貨,成為寶來瑞富期貨;後來又與外資曼氏期貨合併為寶來曼氏期貨,經營重心都在期貨業。 以 賀鳴珩與白文正的交情,他對寶來證經營有意見,卻不直接跟白家溝通,如今竟公開表態,令白家母子芒刺在背,緊急啟動危機處理。 根據本刊了 解,寶來證本週將研擬董事與專業經理人共組經營委員會,企圖平息這場風波。 寶來證券股權結構 長子應戰 聯合陸商 白介宇也出面滅火澄清,他對本刊者說:「賀董對寶來的批評,我們虛心接受,但他的發言不太適當。要比雙方持股,單看表面上的數 字沒有意義。雖然寶鼎的持股沒有他多,但我個人持股加起來,雙方數字差很多,這沒什麼好講的…」 白介宇端出與中國知名大型證券商銀河證券簽 訂雙邊業務合作備忘錄(MOU)的成績單,雙方未來將在證券業務攜手合作。白介宇說:「在大陸布局上,有我在,怎麼可能讓大家失望,對不對!」 白 介宇信心滿滿,但他面對的賀鳴珩卻是商場老手。 賀家兄弟 加碼寶來 今年五十歲的賀鳴珩,出身廣豐賀家老么,父親賀膺 才自大陸撤退來台灣,在一九六九年創立廣豐實業,一九七六年掛牌上市交易。與聯華實業苗育秀、大成長城韓浩然等人同為山東省人,被外界稱作「山東幫」。 廣 豐早期以紡織為主,並以「來福牌」毛巾、床單在國內創下高市占率,在紡織業占有一席之地。這幾年紡織業式微,廣豐尋求轉型,跨足營建業、土地開發,一九九 六年到一九九八年間買進大量土地、建物,帳上資產擴充不少,引起市場派興趣,每二、三年就企圖挑戰經營權。廣豐光是持有廠房土地帳面價值,至少有四十一億 元。 目前廣豐由長子賀鳴玉掌舵,香港子公司大中華集團由三子賀鳴鐸主事,專做大宗物資如魚粉、黃豆、木薯等交易。 賀鳴珩友人 說:「賀家二個哥哥都支持他加碼寶來證,賀家與傳產老闆都很熟,後年寶來證董監改選將有好戲可看。」 成交爆量 硝煙已起 賀 鳴珩開第一槍,宣告寶來證經營權前哨戰開打,上週寶來證爆出近十萬張成交量,是近半年以來最大量。 一位金控高層指出:「寶來內部紛爭已浮上 檯面,其他家金控或券商老闆,都已經嗅到,只是,目前大家仍在測試寶來內部結構與實力,還沒摸清楚。從寶來爆出的成交大量,就可確定,各家老闆絕對會利用 這一波,參與這場遊戲。」 去年寶來證董監改選,只有白文正二房葉美麗浮出檯面,想爭取董事席位,當時白介宇有意接棒父親的董事長職位;然 而,葉美麗持股不多,最後是雷聲大雨點小,白家有驚無險度過。這次面對實力雄厚的賀鳴珩,以及其他蠢蠢欲動的金融同業,魏明春母子將有場硬仗要打。 最具併購題材的4券商 寶來證券:近日大股東、寶來期貨董事長賀鳴珩出面主張,寶來應評估公開招親,市場認為凱基、元大、富邦均有併 購實力。 金鼎證券:2009年底起,傳大股東開發金和張平沼家族有意售股,買家為群益證,但迄今未有具體進展,甚至傳出破局。 群 益證券:2010年3月正式合併安泰證金,目前傳有意併購金鼎證。 統一證券:去年中傳大股東統一集團有意售股,曾與元大、富邦等金控接觸, 但無下文;今年初統一重申若有好對象、好價格,不會放棄併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