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表示支持法國的財政刺激之後,IMF的拉加德選擇站在德國一邊。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拉加德敦促法國政府加速推動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發展,她還警告法國不要以低通脹為借口,放松縮減赤字的努力。
據路透社,拉加德周末在接受法國《回聲報》采訪時表示,法國政府必須采取“切實、迅速和完整的結構性改革,促進經濟發展。”
她指出:“即便通脹遠低於預期,也應該將其作為增加政府開支的理由。”
在8月底的Jackson Hole會議上,德拉吉大聲疾呼僅靠歐洲央行的寬松政策是不夠的,歐洲各國應該加大財政刺激,表明了自己與法國的一致立場。此次拉加德的表態則讓默克爾獲得了一個盟友。
目前,由於經濟持續疲軟,法國政府正在謀求增加政府開支來刺激經濟。法國總統奧朗德可能被迫放棄2014年財政緊縮目標。
拉加德2007年至2011年曾擔任法國財政部長。她並不認為歐元區的財政緊縮政策非常過分,現在赤字縮減的節奏“符合每個國家的現狀”。
自歐債危機以來,歐洲就一直分為旗幟鮮明的兩派。以德國為首的一派要求各國實行財政緊縮政策,並推動影響深遠的結構性改革。而以法國為首的另一派則堅持采取更加靈活的經濟刺激政策,至於改革那是以後再考慮的事。
意大利等經濟增長乏力的南歐國家和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均站在法國一邊,挪威等富裕的北歐國家則站在德國一邊。
張亞勤於1999年加入微軟,曾擔任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2000-2004),微軟全球副總裁 (2004-2006主管移動和嵌入式部門), 微軟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2007-2012),現任微軟公司全球資深副總裁 (2006至今)兼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負責微軟在亞太地區的科研及產品開發工作。
任職期間,張亞勤整合微軟亞洲研究院、微軟亞洲工程院、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微軟亞洲商務軟件事業部、微軟亞洲硬件技術中心、微軟(中國)雲計算和企業部門與戰略合作部,領導了包括基礎研究、技術孵化、產品開發、生態系統合作在內的微軟在亞太地區創新體系的構建。
張亞勤1966年出生於山西太原,12歲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23歲獲得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電氣工程博士學位,曾就讀於哈佛大學。
“使命達成”——張亞勤用這四個字來解釋他離開的原因。“我用了16年的時間,完成了加入微軟時對公司的承諾,現在是聽從心聲、聽從新的‘使命召喚’的時候。對微軟,我懷有深深的感激,這種感激既來自公司給予我的尊重和信任,也來自公司對中國的誠意和貢獻。我相信基業長青的機構和企業不會因創始人或領導人的變化而偏離道路,只會一直堅定的走下去。我對新的領導團隊以及微軟亞太研發集團的未來充滿信心。”他說。
多方消息人士透露,張亞勤將加盟百度,擔任總裁一職,負責新業務的拓展。張亞勤將直接向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匯報。
| ||||||
今年九月分,全球投資界有兩件大事:第一是阿里巴巴在美國股票上市,第二則是「滬港通」倒數計時。這兩件事,牽動全球數以千億計美元資金流動!這兩件事還都有一個共同的重要關係人——香港交易所總裁李小加! 撰文‧周岐原 李小加,在五年前接下香港交易所總裁職位前,是一個縱橫投資界、曾在美林與摩根大通位居要津的投行金童。公餘時,他也是位熱愛足球的運動健將。在港交所的足球隊裡,李小加踢的是右前鋒位置,與阿根廷足球明星梅西在西班牙巴塞隆納隊踢的是同一個位置。 二○一三年,李小加獲得一個大好進球的機會——讓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使香港股市奪下全球IPO(首次公開發行)冠軍金盃。然而,這個機會被拱手讓給美國紐約證交所(阿里巴巴要求以合夥人制上市,與香港現有證交法制及股權平等主義傳統不符)。 一四年,李小加的進球機會又來了。因為,再過不到一個月,中國「十一」長假之後,連接中、港股市的滬港通即將上路,於上海與香港交易所掛牌的八三四檔個股,將向滬、港兩地投資人開放。這一次,李小加已經蓄積強大能量,準備大腳射門! 如果李小加這次射門能成功,滬港通這項歷史性的創新方案,將更形鞏固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港交所自身的股價,在宣布滬港通之後,一度大漲四成,就是最好的證明。 交易時段可與中國重疊 九月十七日,李小加旋風來台,親自會晤證交所董事長李述德後,接受《今周刊》專訪。這位掌管香港交易所的「金融大總管」,是去年讓香港吸引逾百家公司上市、創造一六九○億港幣(約六六四一億新台幣)集資額的靈魂人物。他首度與本刊暢談他對於香港金融中心發展的前景與規畫。 相較台灣政經領袖總喜歡把台灣金融市場打造成「亞洲金融中心」的口號掛在嘴邊,可能是出於種種微妙因素,李小加受訪時反而避免把香港與亞洲金融中心做連結。 「我們不太想大中華地區或亞洲怎麼樣,我們想做的是亞洲時段(Asian time zone)的交易重鎮。」皮膚呈深銅色、雙眼炯炯有神的李小加,直接說出對香港交易所發展的期許。李小加解釋,在亞洲時段目前有許多類似東京的金融中心,但這些城市的性質,多半偏向本地市場,還沒有出現真正跨資產、全方位的金融中心。這個局勢,正是香港機會所在。 李小加的話乍聽起來很謙虛,沒什麼攻擊性,但是,如果把他上任以來推動的大大小小政策連接起來,我們發現,「亞洲交易時段的重鎮」根本比台灣政經領袖長久鼓吹的「亞洲金融中心」還要猛、還要有野心! 首先是延長交易時段。香港股市交易時段原本是全球主要股市中最短的,上午十點開盤,中午十二點半休息到下午二點半再開盤;然後,下午二點半交易至四點收市,總計四個小時。 改革喊了十年,都功敗垂成,李小加不懼龐大的壓力,強力推動延長交易,終於在一二年開始實施五個半小時交易制,即上午九點半開盤,中午十二點至下午一點為午間休市,下午一點再交易至四點收市,總計五.五個小時。 這項制度對香港有個好處,能與中國上海、深圳等金融市場的交易時段重疊性更高,因為香港股市不僅七○%的成交量與中國股票有關,如要把香港打造成人民幣離岸交易中心,延長交易是不得不走的路。 做好準備等成交量湧現 但是,李小加強力推動的延長交易制度引來排山倒海的抗議聲浪。許多人不滿午休時間硬生生被剝奪一個小時,抱怨腸胃毛病會更嚴重;也有人抗議,中午談生意的機會變得更少了,會影響業績。金融業也不買李小加的帳,交相指責他的作法無法增加市場成交量,反徒增營運成本。然而,正因為延長交易的改革,讓中、港股市下午盤成功在一點整「並軌」,後來滬港通實施,交易制度才有共同的基礎。 除了延長交易時段讓李小加被香港民眾罵到臭頭,一二年六月,港交所以二十二億美元收購倫敦金屬交易所,出價相當於一八○倍的本益比,讓外界「買貴」的批評不斷。 對此,李小加解釋,香港並沒有大宗商品的交易經驗,收購倫敦金屬交易所不僅可讓港交所金融交易更趨於多元化,也是香港涉足商品交易的起步。他略帶興奮地說:「十二月我們將推出銅、鋁、鋅、煤的人民幣計價商品,中國對大宗商品需求這麼龐大,香港若沒有掌握這樣的金融交易商機,實在太可惜!」近幾年來,香港的金融實力在亞洲有向上提升之勢,但是李小加反而羨慕東京與台北。「日本是全球排名前幾大的經濟體,經濟底子雄厚;台灣不論在高科技或傳統產業上都有一定程度的國際競爭力,底子也不弱!」「香港是個很小的市場,這個體系的home market(經濟腹地)是中國…你把自己做好,你就有可能抓到home market很多好處;做不好,它和你就是兩個體系的市場。挑戰很大但機會也很大,這和台灣的挑戰完全不同。」李小加的努力有目共睹,除了延長交易時段、收購倫敦金屬交易所、滬港通、打造香港成為IPO籌資中心、人民幣離岸中心…,種種吃力不討好的事他都做了。問題是,香港股市成交量真的有增加嗎? 根據港交所的年報,香港股市在李小加上任近五年來,成交量大致持平,大體上維持每日五至六百億港幣之間,連李小加也承認說:「沒錯,港股成交量在我上任後的確沒有顯著成長,呈持平狀態!」但是他強調:「過去五年來,我時時澆水、施肥、除草,但樹苗長大需要時間,我相信明年會是一個重要的拐點(關鍵期)!」「當然可能整個經濟成長變差後,它(交易量)還是平的,但不做,肯定會更慘!」他提高語調、激昂地說。 從另方面來看,港交所近年的大手筆布局,也似乎還沒反映在獲利上。因為過去五年間,港交所的營收雖從六十四億港幣增加至八十一億港幣,但稅後純益多在四十至五十億港幣間來回,沒有大幅突破。對於這些質疑,李小加坦言:「播種了,但還沒有到收穫期。」李小加隨後樂觀地說:「不過今年應該是個轉折點。滬港通以後,將出現大筆交易量是來投資A股的;又會有一大批中國投資者來投資港股,這些都是多出來的。」這些新增的成交量,就是今年港交所擴大業績、確立金融地位的基石。 擁抱改變就是成功關鍵 另一方面,錯過阿里巴巴後,李小加對上市法制面檢討未停歇過。自今年九月一日起,已展開為期三個月的公眾諮詢。若市場支持改變同股同權制度,港交所就會推動正式諮詢,為修改上市規則預先準備。「我們不是因為一家公司才討論這個問題,是將來有可能還要面對類似情況,希望爭取達到市場共識。」李小加強調。 其實,李小加辦公室所在的國際金融中心,與他的前東家||摩根大通,都在香港中環鬧區,兩者只相隔一條大馬路。前一個五年,李小加在馬路這頭,將摩根大通打造為中國交易額第一的券商,又參與中海油競標美國優尼科的百億美元交易;後一個五年,李小加走向天橋彼端,捨棄上億港幣年薪、成為帶官方色彩的交易所總裁。雖然一度受到各種挑戰,但李小加從一介油井工人,成為如今的金融業主管,絲毫不抗拒改變,反而勇於擁抱改變,這是他一路走來、始終屹立不搖的關鍵。 李小加 出生:1961年 現職:港交所行政總裁 經歷:摩根大通中國區總裁學歷:哥倫比亞大學法學博士李小加當總裁,年年有改變 ——港交所近年大事 2010年 李小加接任總裁。中國農業銀行及友邦人壽於7月及10月掛牌,成為當時全球集資額第1與第3大新股2011年第一階段延長交易時段,改為上午9點半開盤2012年 收購1877年成立的倫敦金屬交易所,於2013年完成交易2013年擴大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的資格範圍至香港,並放寬對RQFII資產配置的限制2014年4月10日宣布滬港通、實施兩地市場買賣互通,預定於6個月後啟動 資料來源:港交所 台灣別固守三箭 應放眼亞洲「周記者,你最近撰寫了一篇關於滬港通封面故事,希望邀請你與李總裁見面。」聽到這句話,我驚訝發現,這是第一次有邀約者事先看過自己的報導。香港交易所,顯然是有備而來。 雖然李小加謙稱,外來和尚不會念經,無法給台股或台灣證交所什麼建議,但是翻開去年年報,香港交易所以1278位員工,創造了45.5億港幣淨利(約179億新台幣),對比台灣證交所加上櫃買中心,去年共有895位員工,淨利卻只有24.3億新台幣,港交所員工平均貢獻遠高於台灣證交所,除了收費較高還有哪些原因,值得思索。 再考量到,今年台股成交量升溫有限,讓人不禁擔心,當港交所全力競逐亞洲市場、想成為全方位金融中心,台灣除了意在活絡成交量的「三箭」,對於金融業長遠發展戰略,我們到底拿出了什麼辦法?
| ||||||
| ||||||
「侶行」,在中文辭典中是個不存在的詞,但自從去年優酷網推出《侶行》這檔自製節目,其背後「相伴而行」的概念,正在中國各地擴散,影響更多人,改變人生態度,勇敢踏上心中掛懷多時的旅程。 撰文‧鄭淳予 「互聯網帶給我們一個嶄新的時代,但我們都成了可恥的低頭族,朋友越多的時候,越是孤單,難得朋友見到面,見了面點完餐,就各自泡在手機上招呼各自的朋友。真正面對面的感受被遺忘了,我們也忘記這個世界長什麼樣子。」發出以上感性慨嘆的人,不是趕不上新時代的老企業家,也不是批判社會風氣的老教授,而是年僅四十歲的優酷總裁魏明。他能坐擁「全中國最大視頻網站」,全賴每天一.二億名網路重度使用者的「愛戴」,但他卻帶著這番讓人意想不到的情懷造訪台灣。 魏明來台短短三天行程,國內影視圈重量級人物都和他見面,外界也期待他能讓兩岸影視合作有更寬廣的未來。但是,九月二十六日政大一場魏明與知名製作人王偉忠的對談,魏明沒談視頻網站的未來,開口卻先講起一對中國夫妻的故事。 無敵伴侶 平凡卻動人,打敗《星星》原來,這對外表看來平庸的素人夫妻,是近來在中國暴紅的一對無敵伴侶,他們兩人在二○○八年發願,要用十年完成他們的另類「壯遊」。結果,計畫才走一半,他們自拍上傳的旅行紀實就被優酷網相中,並主動提出合作,將他們的旅程拍成戶外實境秀節目,名為《侶行》,這也是優酷網的第一檔自製節目。 「很高興能帶著優酷最重量級的節目來到台北。」魏明自信地說道。說是「重量級」節目,的確不誇張,《侶行》自去年六月在優酷網播出第一季就轟動,目前進行到第二季尾聲,觀看人次已達四億。 在中國知名社群網站「豆瓣」搜尋關於《侶行》節目的評價,網民給了九.四分的高分。雖然沒有縝密的「劇本」,但扣人心弦的程度,還略勝精雕細琢的《後宮甄嬛傳》(八.八分),及風靡亞洲的韓劇《來自星星的你》(八.五分);雖然沒有俊男美女,《侶行》的受歡迎度,卻高過同樣也是實境節目,但有偶像明星加持的《爸爸去哪兒》(九.二分)。 互聯網顛覆產業的遊戲規則,影視節目也不例外。王偉忠說,視頻的出現讓有創意的節目出頭,素人也能當節目製作人。而優酷魏明相中這對夫妻當作自製節目的處女作,令人好奇這對素人的魅力何在? 故事的男主角張昕宇,綽號「二百七」,因為他是位體重達二百七十斤(約一三五公斤)的大塊頭,他在六歲那年,就認識女主角梁紅。兩人從小住在北京市二環外同一條街,一個街頭,一個街尾,古詩〈長干行〉所描述「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用來形容他們再貼切不過。 接受《今周刊》專訪時,梁紅笑吟吟說:「老張從小就是我的偶像。」為什麼呢?因為張昕宇真的非常與眾不同。 年輕土豪 什麼生意都做,賺好幾桶金「我爸是經商的,我從小就有個觀念,做生意就是賣別人想要、但不容易買到的東西。」張昕宇在就讀初中時,有天騎單車發現一處批發市場,便買了一批便宜的「太空杯」,再賣給學校,作為送給全校老師的教師節禮物,一口氣賺了六百元人民幣(以下幣值同),當時老師的月薪只有兩百元。 初中就展現靈活的生意頭腦,張昕宇甚至是全校第一個擁有「大哥大」的人(這支罕有的「大哥大」後來當然送給梁紅)。 出社會後,小兩口一起做過各種生意,開過小吃鋪、擺過冷飲攤、賣過羊肉串、承包過公共廁所、打掃過街道,經營過的「事業」不勝枚舉,他們甚至在二十歲出頭,就賺到人生的第一桶金一百萬。 「那時我看到崇文門市場外排隊買豆腐的長長人龍,就想:不如我來賣做豆腐的機器?」張昕宇回憶,他每天躲在人潮中,伺機觀察豆腐攤使用的製豆腐機,有機械天分的他,最後只花四萬元就做出要價十七萬元的「製豆腐機」,成功大賺一票。 兩人發了財後,開心地跑了幾家銀行,把賺到的一百萬元全領出來,在家裡對空撒鈔票慶祝,但樂極生悲的事馬上來了。有人檢舉他們使用的鍋爐未經登記,是非法使用,一夕間,賺來的錢全被重罰回國庫。 走過這遭暴起暴落,梁紅豁達地振奮張昕宇:「我們從零開始吧,以前也是這麼走過來的!」接著,他們繼續做首飾加盟、機械貿易,不到三十歲,已稱得上所謂的「土豪」。 「平日騎馬、打高爾夫,出國旅遊也買名牌包奢侈品,有年Audi(奧迪)出了新款車,我們一人買了一輛。」張昕宇說,常有人問他們是不是「富二代」,他總自豪地否認:「我還沒出世的孩子,才是富二代。」 盤點夢想 川震救難,體悟「做自己」○八年,汶川大地震改變了他們。當時張昕宇與朋友們組成一支救援隊深入災區。「我的營救據點在一間國小,操場堆滿了孩子的屍體,一位爸爸看我手上拿著鑿岩機,請我幫忙挖出他女兒,我一面挖,他一面跟我說著女兒生平所有的事,終於挖出來,人已經死了。」從沒掉過眼淚的張昕宇在那時當場號啕大哭。 「他從汶川回來後,陷入一段長時間的低潮,脾氣暴躁、靜不下心、難以入睡。」梁紅回憶道。「你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這是張昕宇回到北京後一直放在心裡的一句話。「後來,我們決定不做生意了,要做自己!」他說。 兩人花了好長一段時間重新思考小時候的夢想——「我記得我說過要在南極跟你結婚。」「我一直想去離家很遠的地方。」兩人把從小到大天馬行空的念頭,全攤開來想了一輪,這才發現,曾經富裕並未讓他們擁有行動力,小時候的「幻想」,全被成年後追逐金錢的「痴想」給取代。 ○八年,他們規畫一段長達十年的「旅行」,「我想親眼看看這個世界,更多我所沒看過的角落。」張昕宇先把自己手上的兩個事業獲利了結,陸續回收一千五百萬元,作為這趟「壯遊」的準備金。 第一階段,他們挑了四個令人瞠目結舌的旅遊地點——「世上最冷村莊」奧伊米亞康、「仍活躍的活火山」馬魯姆火山、「槍林彈雨的海盜故鄉」索馬利亞、「一片死寂的核災之城」車諾比,「這些都不是常規旅行,很多是探險行程,要達到某些目的。」梁紅解釋。 比如,張昕宇垂降至馬魯姆火山口下,不僅拍攝熔岩湖的熊熊烈焰,也測量各項物理數據、採集火山樣本,捐贈給國家火山研究中心做研究。 「探險和冒險的不同,就在於準備。」張昕宇說:「我非常怕死,所以我做萬全的準備,身為一個處女座,我腦子裡隨時有四、五個配套方案。」他們第二階段的旅程自去年七月開始,駕駛帆船從上海出發,航行地球大半圈,完成在南極結婚的目標。張昕宇自豪地說:「我可以在航行途中任何一點辨別頭上有哪幾顆衛星,遇到緊急狀況,哪幾顆可以救我們。要是梁紅肋骨斷了穿刺肺部造成氣胸,我也知道怎麼急救處理。」今年二月,他們歷經七個月的航行,終於抵達南極,也實現了小時候的「幻想」,四億名網友共同見證他們的婚禮,德國總理梅克爾甚至捎來祝福:「愛情不是終日相視彼此,而是共同瞭望遠方、相伴而行(引自《小王子》)。」張昕宇有感而發,一位「錢太多」的朋友成天嚷嚷不知要買哪一輛名車,看了他們的旅遊紀實後,竟放下物質雜念,到肯亞為落後地區蓋房子。「很多人因為我們而改變自己的時候,我就覺得,哇,天啊!」梁紅接腔說:「我們不知生命的長度會有多長,但生命的寬度是自己走出來的,人生就是一場修行!」《侶行》節目製作人、優酷網副總裁李黎略顯激動地說:「我即使已經與他們合作,每次聽到他們講旅程中的故事,還是會掉眼淚。」這對相伴而行的伴侶或許平凡無奇,但正是這種與常人無異,卻充滿無限可能的「平凡」,感動了無數網友。「我們倆,一加一等於一。」專訪尾聲,他們異口同聲地說。 魏 明 出生:1974年 現職:優酷網總裁 經歷:優酷營運副總裁、 搜狐總裁特別助理 梁 紅 出生:1979年 現職:素人探險家 張昕宇 出生:1977年 現職:素人探險家 |
中金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朱雲來正式謝幕,結束了他在中金十六年的任職。
據《證券時報》報道,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董事會正式批準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朱雲來的離職申請,首席運營官林壽康暫時行使代理首席執行官一職。
《證券時報》引述知情人士透露,中金公司高管可能面臨進一步變動。朱雲來曾多次表示對自主創業有興趣,但離職後是否真正邁向這個目標並不確定。“朱雲來對互聯網充滿興趣,創業方向可能與互聯網概念有關。”
朱雲來今年3月在2014年中國IT領袖峰會上提出,互聯網金融最大的特點是可以無時不在、無處不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任何數量的人群可以共同完成同一件事。
迄今為止,朱雲來的中金職業生涯超過15年。朱雲來1994年畢業於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後轉往芝加哥DePaul大學修讀會計碩士,畢業後在安達信會計師事務所、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公司任職。1998年加入中金公司香港辦事處,此後歷任管理委員會主席、總裁和首席執行官。
林壽康2000年加入中金公司,曾任資本市場部負責人,現任中金公司首席運營官。加入中金公司之前,他歷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部經濟學家、香港金融管理局貨幣管理部高級經理、德意誌摩根建富公司新興市場部經濟學家、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國際部副主任。
關於朱雲來離職的時間點也引發了分析人士的推測。今年7月,中金計劃明年赴港上市的傳聞再起。多位行業人士表示,中金公司近些年因未上市錯過資本為王的行業契機。在資本中介領銜券商業務的新時代,中金需要全力擴充資本金以趕超同行。
南華早報援引兩位匿名知情人士說,中金還沒有向香港交易所提交IPO申請,總裁正式繼任人選未定將使獲得上市批準更加困難。知情人士在8月份透露,中金公司曾計劃最早本季度啟動IPO程序。
近期中金高層頻現變動:
上周五,中金公司對外宣布,中金公司研究部負責人梁紅兼任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原經濟學家彭文生離職。
今年5月,中金投資銀行業務委員會執行主席蔣國榮離職。
| ||||||
在食安爆不停的年代,小吃攤、大賣場,甚至食品廠商澄清記者會上,都會貼著印有SGS的檢驗報告。SGS戳章不僅見證了台灣的經濟繁榮,也凸顯了民眾的生活恐懼。 撰文‧許瓊文 食安問題幾乎是一年一爆!餿水油事件重創台灣食品業,其中關鍵生產商強冠,打著GMP認證以及ISO 22000的合格招牌,獲得許多大廠及糕餅業者信賴,其中ISO認證就是SGS(台灣檢驗科技)發出的。 SGS總裁楊崑山無奈說:「我們去年十二月對強冠做了年度稽核,卻在今年發生這樣嚴重的餿水油事件,第一時間,我們主動撤照,因為這已經不符合ISO 22000食品安全系統的標準了。」 台灣因食安問題暴紅 發了認證,卻不保證食品安全?楊崑山解釋:「ISO 22000是食品生產流程認證及品管制度認證,一年到廠稽查一次,大部分都是文件審核,因為配方涉及機密,檢查內容不包括分析食品成分,很難完全防堵不肖業者添加,要靠廠商誠信。」每次食安爆發問題時,SGS幾乎成為檢驗的代名詞,廠商也視SGS檢驗報告書為門神,各大廠、通路甚至是小吃攤,都貼著SGS證明。台灣從美食王國變成﹁食安亡國﹂,楊崑山苦笑說:「在全球一千六百多個辦事處中,台灣SGS知名度真的是暴紅!」SGS是楊崑山第一份工作,一做四十年,他更是SGS百年來第一位華人總裁。 來自台南的楊崑山,海洋大學輪機系畢業後,曾到美國實習半年跑船,回台灣退役後,一九七五年楊崑山在報紙廣告上看到瑞士商遠東公證(SGS其中一個註冊名稱)應徵海事檢驗員,楊崑山笑說:「我看到公證,還以為是幫人家公證結婚的公司。」當時中鋼才剛成立,國內沒有鐵礦砂檢驗專家,楊崑山受命協助中鋼成立鐵礦砂檢驗流程、標準。楊崑山記得第一艘從澳洲運鐵礦砂來台灣的「惠利輪」,為了檢驗流程一路忙到晚上十點多才回家,而隔天是他的結婚典禮,第三天就返回工作崗位。「在南部當檢驗員的日子,每天都是早上六點鐘出門,小孩睡著才回家,小孩大概五、六年都很少看到我。」帶著拚勁投入,讓楊崑山從小小的海事檢驗員,一路隨著台灣經濟發展,在職場上攀升。尤其是貿易出口鼎盛的一九九○年代。當時SGS總公司與印尼、菲律賓兩國政府簽約,例如機械工業、紡織原料等出口到東南亞的貨物都必須經由SGS檢驗,甚至還要幫海關執行核稅、核價,SGS副總陳東明回憶,「幾乎廠商會主動找上門,不用跑業務。」但九二年,楊崑山發現台灣SGS承攬的國外政府合約業務量,慢慢地減少。楊崑山當時還只是台灣區副總,他寫了一封建言書給當時的比利時籍總裁夏寧海。「我信上寫,SGS不能只靠政府合約,它不能成為長期發展的項目,我建議要發展ISO認證、成立材料實驗室等。」搶單優勢:速度快、設備新楊崑山主動帶領業務,親自拜訪當時最大的民營鋼鐵公司「東和鋼鐵」,「他們原本找金屬工業發展中心,或是大學實驗室,可能價格比較低,但速度慢,儀器設備也不是最新、最精準。」在企業考量時間就是金錢的衡量下,SGS靠著速度快與設備新,搶下不少「工業服務」的訂單,與消費品並列營收兩大貢獻,各占三成以上。 楊崑山驕傲地說:「因為成立材料實驗室,近二十年來,在台灣的重大工程,包括國道三號、台灣高鐵、北高兩地的捷運、一○一大樓等,我們都成功拿到檢驗訂單。」靠著在台灣精準的判斷,○二年楊崑山接下東亞區營運長一職後,負責日本、韓國及菲律賓等市場,但卻也踢到鐵板。 當初看準智慧型手機崛起,他在日本投入手機檢測實驗室,「後來日本手機外銷不多,國內法規也沒有驗證的需求,只好做裁減。」這讓SGS日本損失了約三億元新台幣的投資。「總公司也可以接受,至少我提五次有四次是準的。」楊崑山認為「也不算完全失敗,取得日本經驗,成為未來風險分析。」身為第一位華人總裁,楊崑山不斷找尋折衝點,「外商常常因為天高皇帝遠,全部從報表上看數字,但是我還要到現場看。」他堅持走動式管理。例如同仁在材料實驗室裡清洗準備送檢的建材用沙石,「兩小時,他盯著水柱沖沙石,難道不能用機器做嗎?」楊崑山告訴這位同仁,「給你五十萬元,開發出自動化流程,省掉一個人力,可以做更多事情。」在做人方面,楊崑山非常重感情。同為海洋大學畢業的校友,現任海洋大學校長張清風是楊崑山的學弟,「他有南部人重情誼特質,不斷提攜後進,在母系成立SGS講座。」 投注五億設備檢驗食品 食安問題爆不停,也讓SGS 這幾年意外在台灣找到新的市場。楊崑山回憶, ○八年中國出現毒奶粉事件時,「我們不知道會掀起這麼大的風暴,當時政府規定,所有的食品原料必須送政府認證實驗室檢驗,符合標準才能生產。」後來又發生塑化劑事件,不只企業送件,民眾、小吃店也排隊等候檢驗,SGS食品部門幾乎全天候運轉,「原本一周交的報告變成兩周,還有廠商通宵等候說﹃老闆交代,報告拿不到,不要回去了!﹄」楊崑山乾脆自己坐鎮食品部門,﹁他每天都到半夜三點才回家!﹂SGS執行副總裁竹正高說。 這也讓楊崑山嗅出了台灣的食安檢驗商機。將原本兩個實驗室「食品衛生」以及「食品安全」實驗室合併,前後投資超過五億元的經費增購儀器,光是食品部門從原本五十人不到的團隊,增加到兩百人。 四十年前,楊崑山進入SGS時只有三百名員工,如今超過二七○○人,六○年代他們見證了貿易出口的榮景,七○年代也參與重大工程興建,九○年代高科技產業導向,SGS也跟著成立電子通訊實驗室,一路隨著台灣產業腳步成長。 蓋上SGS的戳章,代表了台灣產品的品質保證。這幾年來,讓他們大發利市的,卻是層出不窮的黑心食安風暴。SGS來台一甲子,也算是台灣人生活的另一種印記。 楊崑山 出生:1949年 現職:SGS台灣檢驗科技東亞區營運長暨台灣區總裁經歷:SGS東亞區營運長、SGS台灣區總經理、SGS海事檢驗員學歷:海洋大學輪機工程學系、中山大學EMBA 百年企業SGS 無所不驗瑞士通用驗證集團SGS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是專門提供檢驗、鑑定、測試及認證的全球企業。成立於1878年,全球超過8萬名員工,分布1萬5000處辦公室和實驗室。去年營收約5.83億瑞士法郎(折合新台幣約1892億元),也被《富比世》評為全球第1010大企業。SGS與法國的必維國際(Bureau Veritas)及英國的全國公證(Intertek)被認為全球前三大檢驗認證集團;若以市場、營收規模而言,SGS是全球最大。 SGS在台灣成立於1952年,初期提供台灣國際貿易流程中扮演檢驗角色,近年食品安全議題上,SGS成為檢驗的第一品牌;檢驗涵蓋消費品檢測、工業、國際驗證、環境、生命科學、自然資源、公共事業等範疇。 看懂SGS報告 六大魔鬼細節 1. 日期要最新:報告日期與現在時間點愈接近,參考性愈高;此外,也要注意產品的保存期限,與報告日期是否相符。 2. 頁碼要完整:透過頁碼可以判斷這是不是一份完整報告,例如一項產品有好幾種測項,完整報告共有四頁,有些廠商可能只挑合格的部分提供。 3. 法規列標準:檢驗結果最好附上法規標準值,消費者應要求廠商主動揭露,除非該測項沒有法規標準。 4. 副本要戳章:SGS會提供廠商一份正本、兩份副本,副本上會蓋上SGS原戳章,才不會被竄改。 5. 批號要完整:報告中最好一定要提供製造日期與批號,產品資訊愈完整,可信度愈高。 6. 樣本要照片:報告最後SGS都會附上檢測樣本的照片,消費者應該要求廠商出示。
| ||||||
法國石油巨頭道達爾CEO馬哲睿(Christophe de Margerie )於周二早晨在莫斯科墜機身亡。
伏努科沃機場發言人指出,失事原因是飛機在跑道上撞上了一臺除雪車,而馬哲睿此行正是要返回法國巴黎。
機場方面稱,這家輕型飛機起飛時,起落架撞到了除雪機。由於部件受損,飛行員稱決定返航降落。還在空中時,飛機就發出了求救信號,報告發動機著火和機身受損,旋即墜毀在跑道上,飛機瞬間被火焰吞沒,機上無人生還。
據俄新社報道,與馬哲睿飛機相撞的除雪機的司機當時可能是“酒駕”。但司機的律師反駁稱自己的客戶當時非常“清醒”,人們“不應該把責任歸咎到一個普通人身上”。
調查人員稱,糟糕的天氣情況和飛行員可能的操作失誤也是應該被考慮的因素。
馬哲睿現年63歲,1974年從巴黎高等商業學校畢業即加入道達爾集團,2007年升任總經理,2010年出任集團總裁,其能力得到業界的廣泛承認,被譽為“戰略家”。
俄塔社報道稱,飛機上僅有一名註冊乘客,即法國籍公民馬哲睿,而另外3名機組人員也均為法國人。俄羅斯警方證實了機上人員中包括馬睿哲。
對於這一悲劇,普京也向法國總統奧朗德送去了哀悼,他表示自己非常震驚。據俄塔社報道,“普京很早就與馬哲睿熟識,兩人保持著緊密的工作關系。”
道達爾是法國最大工業集團(總部設在巴黎),是全球第四大石油與天然氣公司。業務範圍覆蓋整個石油行業:原油和天然氣的勘探與生產,下遊天然氣,石油產品的運輸、煉制與銷售,以及相關產品的國際貿易。
在俄烏發生沖突之後,馬哲睿依然強調歐盟必須維持與俄羅斯的能源紐帶。馬哲睿還積極推動道達爾與中國的合作,升任集團總裁後多次到訪中國。
盡管俄羅斯正經受西方制裁,道達爾仍堅持推進在俄羅斯亞馬爾(Yamal)的天然氣項目。這一項目由道達爾聯手俄羅斯諾瓦泰克公司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共同開發。
道達爾公司在聲明表示,該公司所有管理層和雇員都向馬哲睿的家人表示慰問,並將祝福送給總裁的妻子和孩子們,以及另外3位一同遇難的機組人員家人。(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亞洲開發銀行(下文簡稱“亞開行”)總裁中尾武彥周四表示,不歡迎成立一家目的基本相同、由中國牽頭成立的另一家區域性銀行。
“我表示理解但不歡迎,”中尾武彥稱。“我也不太擔心。”
據中新社報道,21個亞投行意向創始成員國代表今日齊聚北京,共同簽署了亞投行備忘錄,籌建工作邁出關鍵一步。
中尾武彥此時作出“不歡迎”的表態,與兩家銀行的使命和主導者不無關系。
中尾武彥稱,“外界存在一種誤解,認為亞開行是為了減少貧困,亞投行是支持基礎設施,但這兩個銀行業務的目的主要都是促進基礎設施建設。”不過,他表示,並不太擔心競爭問題,因為成立於1996年的亞洲開發銀行已經有很多員工和經驗。他還淡化了亞開行員工跳槽至亞投行的可能性。
新華社今日援引《籌建亞投行備忘錄》稱,亞投行的法定資本為1000億美元,初始認繳資本目標為500億美元左右,實繳資本為認繳資本的20%。亞投行的法定資本金接近亞開行1600億美元的2/3。見聞網站昨日介紹過,日本和美國是亞開行最大股東,分別持股15.7%和15.6%。自1966年以來,亞開行的行長一直由日本人擔任。而亞投行的構想來自習近平主席,由中國主要發起設立。
據路透社報道,中尾武彥今年5月時還曾經表示,“非常願意”與中國倡議成立的一家發展亞洲基礎設施項目的多邊銀行展開合作。”
實際上,不只是日本,此前對加入亞投行頗有興趣的部分歐盟國家、澳大利亞、韓國以及印度尼西亞最近都改變了初衷。《澳大利亞金融評論》今日報道稱,美國國務卿克里要求澳大利亞不要加入中國牽頭籌建的亞投行。
《紐約時報》更是在本月早些時候就報道稱,美國官員“以前所未有的決心遊說”反對該銀行,“極力勸說重要盟友拒絕該項目”。為了擴大範圍,中國已邀請並贏得了一些富有中東國家的支持。但若華盛頓能說服韓國和澳大利亞放棄,就能確保新銀行里的幾乎所有成員都是較小國家,從而削弱中國尋求的聲譽和威望。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