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S召開的這幾天,黑馬哥一直在煩惱一件事情,科技圈大部分有逼格或假裝有逼格的記者,都去拉斯維加斯過著燈紅酒綠的生活了。而黑馬哥自認為是他們中的一員,卻被BOSS無情地留在了北京。只能一邊看著地圖上的太平洋嘆氣,一邊思考,什麽招數可以假裝自己在拉斯維加斯!
為了假裝在CES,黑馬哥想到了把自己PS到機場、PS到展臺、PS到賭場和寫偽記者手記等諸多好點子,無奈都被BOSS殘酷鎮壓了。為了安撫炸毛的小編,BOSS高深莫測地丟下了一句“去的不代表牛逼,不去的不代表不牛逼”,讓小編好好參悟、趕快寫稿。
一開始,黑馬哥以為BOSS是說即使小編不去也很牛逼,但被BOSS一個你想多了的眼神堵了回來。在苦思冥想之後,黑馬哥悲哀地發現原來BOSS真的不是誇我,只是讓小編趕快寫寫放CES鴿子的牛逼企業而已!
在化悲憤為動力的梳理過程中,小編發現原來不僅僅是黑馬哥沒去CES,國外的蘋果、谷歌、微軟、亞馬遜和國內的小米等眾多巨頭級的公司都沒去CES!這麽一想,小編就開心了。不過小編是因為BOSS的無情拒絕而含淚告別CES,大佬們又是為了什麽沒去CES?
一、爺足夠大牌,不用湊這個熱鬧。雖然CES是國際上最負盛名的消費電子展覽,對不少
企業而言是展示產品,提升逼格的大好機會。但是像蘋果、谷歌、微軟、亞馬遜這樣的大牌,沒幹什麽都有無數的人放肆猜想,真要幹什麽就更不愁沒有捧場的了,完全沒必要和凡人在一起湊熱鬧!
二、 雖然沒去,但江湖上都是爺的傳說。雖然這幾位大佬自己沒出現在CES的舞臺上,但
CES卻處處都有它們的影子。且不說為蘋果、谷歌的安卓系統設計的種種周邊,今年CES上發布各種向“蘋果手表”、“谷歌眼鏡”致敬的智能手表和眼鏡們,都足以證明它們的江湖地位了,老大是不需要自己出手的!
三、 老說我創新不夠,壓軸太累,我不玩了。和蘋果谷歌這些一開始就不屑CES的“壞孩
子”相比,微軟可謂是CES的腦殘粉,2001年展示的XBox遊戲機更是CES當年的年度產品。但是最近幾年,老大哥微軟在創新上越發疲軟,但公眾對創新的口味卻越來越“刁”,尤其是在CES這個以創新著稱的地方,要求就更高了,一下沒滿足就是冷嘲熱諷。腦殘粉也表示老挨罵太心塞,2012年之後就絕情地拋棄了CES。
四、我有好多粉絲的,自己開更牛逼。現在是互聯網時代了,大佬們粉絲這麽多,不用開發布會,大家都會瘋傳,輕輕松松上頭條。真要發布,幹嘛用自己的粉絲肥了別人的田,更何況像蘋果這樣的完美主義藝術家,谷歌這樣的不出風頭會死星人,鬧哄哄的CES,完全不符合霸道總裁們“你的眼中只有我,不能有別人”的任性形象!
五、新的展會朋友更年輕更美,我好像愛上它了。雖然CES徐娘半老,風韻猶存,但是也
扛不住小夥伴們的青春洋溢,熱情活潑。君不見腦殘粉微軟剛用“時間沖突”的借口拋棄了CES,後腳馬上就投入到MWC(世界移動通信大會)和E3遊戲展的懷抱。而目前還在CES的三星、HTC、索尼也都把自己最重要的旗艦級都留給了MWC,給“失戀”的CES再補了一刀。
六、來的人太多了,不適合讓我做安靜的美男子。哪里有我們中國人,哪里就是人山人海!
作為中國人,我們可以自豪地宣布,CES已經被我們承包了。超3500家科技企業,15萬民眾擠在拉斯維加斯的CES會場,而且消費電子範圍又這麽廣,什麽稀奇古怪的產品都有,大佬們都不能安靜地做個萬眾矚目的美男子了。
七、我的偶像喬布斯不去,我也不去。“中華酷聯”都去CES展示肌肉了,為什麽那麽重視自己在粉絲心中形象的小米,又再一次放過了去CSE鍍金的大好機會呢?小編覺得,這應該是雷布斯對喬布斯的又一場致敬吧!我的偶像不去,我也不去,就是不讓CES有布斯!
在總結了大佬們不去CES的七個理由後,小編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話—“有錢就是任性,牛逼不用證明”。CES自從2012年以來就被不停地唱衰,巨頭們也一個接著一個的撤離,但是它依舊是目前最有印象的消費電子展,小編特別高興能看到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登上這個舞臺,更希望未來的日子中,中國也能出現特牛逼的企業,像蘋果和谷歌這樣的大佬一樣,理直氣壯地對CES說不。
本文作者系瑞穗證券亞洲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授權華爾街見聞發布。
昨日(1月15日)瑞士央行意外放棄保衛瑞郎對歐元1.20的匯率下限,引發了全球金融市場動蕩。部分評論稱這是瑞士央行“錢多任性”的結果,並把這一事件定性為黑天鵝事件。實際上,在筆者眼中,此次事件定義為灰天鵝事件似乎更為貼切——即相比於事件發生前幾乎難以想象的黑天鵝事件,灰天鵝事件發生的概率更大,影響卻不容小覷。
實際上,早在去年12月,筆者在瑞士蘇黎世、日內瓦拜訪客戶之時,諸多資深的瑞士投資者均向筆者提及,當前瑞士經濟不錯,避險風險導致資金大量湧入瑞士,到處是房地產開工的“欣欣向榮”景象,反映了房地產泡沫嚴重的局面,可以預見瑞郎盯住歐元1.2的態勢是無法持續的。沒想到瑞士央行快刀斬亂麻,出手如此之快,估計不少投資者都沒有及時做多瑞郎,錯過了一次絕好的投資機會。
是“任性”還是另有苦衷?回歸事件本身,不難看出,其實事出有因。早在2011年歐債危機爆發時,受歐洲債務國家金融市場動蕩影響,作為避險天堂的瑞士大受歡迎,瑞郎出現了大幅升值的局面。這導致當時瑞士的旅遊和出口商受到了很大的負面影響。當時瑞士經濟不振,所以央行主動貶值,並於2011年9月設定歐元兌瑞郎的匯率下限在1.2:1。一旦跌破(瑞郎升值),央行則入場幹預,買入“熱錢”。
2011-2013年,瑞士經濟還算不錯,三年分別達到1.8%、1.1%和1.92%,相比於歐元區疲軟的經濟,瑞士經濟相對樂觀。但同時,可以看到,伴隨著資金的大量流入,瑞士房價指數卻直線上漲,單戶住宅指數在今年9月達到438.7,比2011年9月上漲了10%以上;股票市場表現突出,12月瑞士市場指數達到8983.4點,比2011年9月上漲了62%。由於歐央行加大量寬導致歐元貶值的預期仍在增強,維持1.2比重已經讓瑞士央行不堪重負。目前瑞士外匯儲備占GDP比重已經從2011的30%左右一躍升至如今的70%以上。如此看來,瑞士央行此舉是權衡之後的結果,即資金大量流入導致泡沫風險加大,瑞郎明顯低估,央行只有通過迫不得已的突然襲擊,才能走出困境。
如此說來,瑞士央行事件是今年發生首個灰天鵝事件。而在筆者看來,鑒於今年全球經濟與金融市場充滿變數,瑞郎事件或只是今年全球匯率大動蕩之下的冰山一角,伴隨著未來主要貨幣美元走強、歐元貶值、日元波動,其它的避險貨幣是全球投資者關註的對象。人民幣走勢如何,中國央行如何應對?此外,瑞郎脫鉤歐元背後也顯示了整個歐洲前景的不確定性,歐元區是否會面臨希臘退出?歐債危機也是否會在通縮壓力之下卷土重來?同樣是需要重點關註的灰天鵝事件。
匯率市場方面,瑞郎的升值壓力凸顯了全球貨幣體系困境,即金融危機以來,全球主要貨幣競相貶值,投資者不得不尋找更多的安全貨幣,瑞郎成為除美元以外的重要選擇。具體來看,早前美國已經退出了連續三輪的量化放松,直到去年,美國經濟走強,量寬才逐步退出,美元才出現反彈態勢,但與之相對,歐洲、日本經濟層面則面臨困境,為擺脫通縮,日本開啟了新一輪大規模量化放松,而22日的歐央行會議也將履行進一步量寬承諾,對此投資者不斷的尋找避風港灣,資金源源湧入瑞士,導致當地房地產與股市連連上漲便是反映。
按此邏輯,今年外匯市場無疑將更加動蕩,而這對人民幣的影響同樣不容小覷。實際上,近一段時間的人民幣大幅貶值便已經反映了這一現象。2014年人民幣表現與以往有異,年內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累計貶值221基點,實現匯改以來首次對美元單邊貶值。但與此同時,人民幣對除美元以外的國家卻呈現升值態勢,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指數由年初的139.67點上漲至年末的146.96,上漲幅度為5.1%,不利於維持出口競爭力。
在此背景下,筆者預計2015年人民幣對美元貶值,對非美元匯率升值的局面將持續,更加浮動的匯率無疑將給決策層帶來更多考驗。當然,從基本面來看,當前中國經濟基本面好於其他發展中國家、中國出口競爭力仍然較強、資本項目尚未全面開放以及貿易結構有別於能源出口國家,人民幣大幅貶值的可能性仍然較小。但即便如此,對非美元貨幣升值也是越來越不能承受,建議在全球匯率動蕩之際,考慮人民幣與美元徹底脫鉤,實現真正的浮動匯率。
此外,瑞士央行此舉也體現了本月22日歐央行會議啟動量化放松,歐元繼續貶值的預期有所增強。可以看到,當前歐元區正面臨通縮考驗,已有步入“日本化”趨勢。不僅通脹與經濟指標疲軟,制度性因素也在困擾歐洲,如歐洲面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勞動力市場體制僵化問題、高福利制度改革問題以及勞動生產效率降低等等,短期來看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
更為嚴峻的是,相比於日本,歐元區經濟體受制於區內政治體制、決策環境、財政及貨幣政策的靈活性有限等因素,政策空間似乎更小,盡管QE勢在必行,但效果恐難如意。實際上,去年年底筆者在歐洲多國路演並拜訪歐洲四家主要中央銀行的官員(英格蘭央行、歐洲中央銀行、德國央行和法國央行)之時,便驚訝的發現,雖然同處於歐盟之中,但由於各國經濟增長、就業水平、資產價格等方面的巨大差異,四家中央銀行在經濟及貨幣政策的態度方面已漸行漸遠。按照這一邏輯,即便歐央行如期推出量化,效果也存有疑問。
與此同時,本月25日的希臘大選同樣是歐元區面臨的重大考驗,一旦希臘極左政黨代表Syriza當選,希臘對援助項目條款重新談判,將導致德國方面的極大反感,甚至存在希臘退出歐元區的可能。
可見,今年全球經濟與金融市場面臨的灰天鵝事件仍然較多,特別是歐洲方面,雖然現在就斷言歐盟或歐元區最終將分崩離析尚為時過早,但歐元區成立以來一直沒有經歷過真正危機的考驗也是不爭的事實。毫無疑問,在歐債危機和經濟蕭條的持續沖擊下,歐洲從貨幣一體化進一步實現財政乃至政治一體化的進程非但不會一帆風順,而且還存在著可能逆轉的風險。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i黑馬:創始人人群因長期處於高強度、高壓力的環境,無疑是癌癥的易發人群。公開資料顯示,2008年至2012年的四年間,中國有超過20位知名企業家因心腦血管疾病和癌癥先後去世。死於癌癥的平均年齡為46歲。黑馬哥以下的盤點包括近年來飽受癌癥之苦的商業精英。用以警示創業者們:“健康面前人人平等。”
著名歌手姚貝娜因癌癥去世的消息這兩天刷了朋友圈,這位天使歌手的離去,不僅給這個冬天增加了凝重,更讓人們開始警醒,癌癥距離我們並沒有想象中那麽遙遠。據相關數據報道,近年我國每年新發癌癥280萬人,死於癌癥190萬人,每死亡5人中有1人死於癌癥,並且這個數字還在增長。
企業家人群因長期處於高強度、高壓力的環境,無疑是癌癥的易發人群。公開資料顯示,2008年至2012年的四年間,中國有超過20位知名企業家因心腦血管疾病和癌癥先後去世。死於癌癥的平均年齡為46歲。
下面黑馬哥就為大家盤點一下那些正在飽受癌癥之苦以及被癌癥奪走性命的商界精英們。借此給廣大創業者提個醒,不要為了所謂的成功一直過度消耗身體,健康才是革命的本錢。
1、李開複:淋巴癌
出生於1961年,被青年奉為導師的“創新工場”創始人李開複先生,在2013年9月5日晚上十點十七分,微博稱:“世事無常,生命有限。原來,在癌癥面前,人人平等。”後來,經過多方渠道證實,李開複的確已被確診,患有淋巴癌。
李開複隨後前往臺灣接受化療,確認腹部有20多處腫瘤,得病原因是作息不規律長期熬夜,以及壓力過大導致。李開複在得病後,還通過微博提醒其他人要加強鍛煉,不要以為年輕就可以透支身體。
2005年時,李開複身價已經為3.9億美金。
2、慈銘體檢創始人韓小紅:胃癌
2002年3月28日,憑著自己的醫學背景,沒有一點管理經驗的韓小紅,開了第一家慈銘健康體檢機構。兩三個月後,慈銘開始贏利了,韓小紅的管理潛能也被一點點挖掘出來。
在其父親去世前三個月,韓小紅被查出胃癌早期,後來通過手術治愈。2011年,在“慈銘體檢”成功運行十幾年的基礎之上,韓小紅始創中國第一家“治未病”的頂級健康管理機構慈銘奧亞國際醫療會所。
慈銘體檢已提交IPO申請,屆時如果成功上市,估值或達16億。
3、薛蠻子:直腸癌
2011年5月,天使投資人薛蠻子發微博宣布自己患癌的事情。
@薛蠻子:我剛做完腸鏡有個不太好的消息告訴大家:我得了直腸癌。希望這方面的專家能給予幫助。可以私信也可以郵件我的微博首頁郵箱。我的心態很好精神矍爍!死生有命成事在天!謝謝大家!
薛蠻子是UT斯達康創始人之一,曾擔任中國電子商務網8848前董事長、中華學習網前董事長等職務。他投資過的項目包括PCPOP、李想的汽車之家、方三文的雪球財經以及杜子健的華藝百創等公司。
從投資項目上評估,薛蠻子身價為十幾個億。
4、股神巴菲特:前列腺癌
2012年4月17日,美國“股神”沃倫·巴菲特向其公司伯克希爾·哈撒韋的股東致信,稱自己患有前列腺癌。不過他樂觀表示,自己的癌癥並未擴散,目前感覺良好。醫生表示“目前還沒有生命危險”。
2014年美國當地時間9月29日,《福布斯》發布美國富豪400強榜單顯示,憑借670億美元財富排名美國富豪第二名,沃倫·巴菲特自2011年起就一直保持這個排名。
據醫學資料顯示,一般癌癥治愈後會有一段時間的保險期。比如前列腺癌治愈後可以保證5年內100%不複發。上述商界精英是幸運的,他們的病情或者已經治愈或者已經得到控制,並沒有被癌癥奪走性命。然而更多的癌癥患者,比如以“喬幫主”為首的商業奇才們已經被癌癥奪走了性命。在癌癥面前有多少財富又有什麽用,財富的厚度並不能決定人生的長度。
5、喬布斯:胰腺癌
2003年10月《財富》雜誌披露喬布斯被查出患有胰腺癌,在進行了癌癥手術和肝移植手術之後,於2011年10月5日逝世。
1955年2月24日,史蒂夫·喬布斯出生在美國舊金山。剛剛出世就被父母遺棄了。幸運的是,保羅·喬布斯和克拉拉·喬布斯——一對好心的夫妻領養了他。
1976年4月1日,喬布斯、沃茲及喬布斯的朋友龍·韋恩簽署了一份合同,決定成立一家電腦公司。隨後,21歲的喬布斯與26歲的斯蒂夫·沃茲尼亞克在自家的車房里成立了蘋果公司。公司的名稱由喬布斯定為蘋果。
2011年喬布斯身價為83億美元。
6、北生前董事長何玉良:癌癥複發去世
廣西北生集團是一家集生物制藥、高新建築材料的開發與生產、農產品的種植和加工、旅遊資源開發經營、房地產開發、廣告裝飾等高新技術產業及產品研究與開發的高科技企業集團。總部設在廣西北海市,總資產50億元。
2008年4月28日淩晨,北生董事長前何玉良在北京301醫院接受治療時由於病情惡化搶救無效辭世,享年53歲。
據悉,何玉良生活很不規律,白天睡覺,晚上工作,通常都是淩晨一點召集重組人馬開會,一直開到淩晨四點。其身邊人認為,在生活極不規律和頂受極大壓力的情況下,舊病複發及病情進一步惡化使得他在短短兩個多月,就在301醫院病逝。
何玉良曾經憑借一手創立的北生集團成為廣西首富。然而昔日首富,今日只能追思。
7、均瑤集團創始人王均瑤:腸癌去世
上海均瑤集團成立於1991年7月,至今走過了22年的發展歷程。目前,均瑤集團以航空運輸、營銷服務為主營業務,並涉及置業和投資等領域。
2008年11月7日,均瑤集團創始人王均瑤,因勞累過度,患腸癌,英年早逝,年僅38歲。
王均瑤2007年年9月份在上海瑞金醫院體檢時查出得了腸癌,並做了手術。當時王均瑤認為腸癌在癌癥中不是特別可怕的病,對生命不構成威脅,仍然繼續工作。
38歲的王均瑤去世時身價近40億。
8、健力寶原董事長李經緯:肝癌晚期去世
李經緯,1984年創建“健力寶”品牌;1990年創建“李寧”品牌;1994年把全球第一顆以企業命名的行星命名為“三水健力寶星”; 2013年4月22日13點56分在故鄉病故,終年74歲。
李經緯的一生充滿了悲情色彩,他的離去也留下了許多爭議。上個世紀,健力寶獨步天下;最終卻因與三水市政府政商關系惡化,健力寶被賣。2011年11月,李經緯被以“涉嫌貪汙犯罪”判處有期徒刑15年,並處沒收個人財產人民幣15萬元。
9、中芯國際董事長江上舟:肺癌去世
江上舟是中國改革開放後的第一批海歸,海南建省初期最早的一批闖海人,他也是上海芯片產業的奠基人、國家大飛機項目的啟動者之一。
中芯國際成立於2000年,是中國內地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集成電路芯片代工企業。2006年,江上舟接替鄧樸方擔任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理事長。同年,他被委任為中芯國際的獨立非執行董事。
2001年,江上舟被查出肺癌。2009年,江上舟仍以患病之軀挑起“中芯國際”董事長重擔,不舍晝夜地工作,該年一舉扭轉前五年虧損。2011年,江上舟因肺癌晚期辭世。
10、《時尚》雜誌總裁吳泓:胰腺癌
1963年7月生於江蘇的吳泓在恢複高考的第三年,即1979年考入南京大學中文系。吳泓廣為人知的是他對書法的熱愛和造詣。
《中國旅遊報》是吳泓的第一個工作單位,上世紀90年代,伴隨著國門打開,一些西方的高端品牌商品和服務也隨旅遊走入了中國,並逐漸滲透進中國一線城市。吳泓在負責月末增刊的時候,註意到這個領域的暗流湧動,1993年8月8日,雙月刊《時尚》誕生了。她是中國第一本以白領階層為目標讀者的高檔雜誌。
吳泓因患胰腺癌醫治無效,於2009年8月20日23時零5分在北京病逝,時年46歲。
11、網易代理首席執行官孫德棣:癌癥複發猝死
香港人,已故中國大陸著名入門網站網易的代理行政總裁。2005年9月18日他因為工作過勞引起癌癥複發猝死,終年38歲。
孫德棣自1999年12月開始擔任網易董事。他在代理CEO位置上的4年中曾多次因病休假,但病因一直保密。
據說孫德棣得病後,一直在香港靠打點滴維持生命,但對網易公司的重要事務仍親自過問。
除了身體疾病之外,經營一家公司的巨大壓力,也讓不少企業家們飽受心理疾病的折磨。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朝陽,之前就被診斷出患有心理疾病。
上述僅僅是被媒體公開的案例,而事實上,更多的企業家患病後為了權衡更方面的利益關系選擇不公開。然而,健康的警鐘是每個創業者應該時時銘記的。就像習大大說的:“先把自己的心態擺順了,內在有激情,外在還是從容不迫。”黑馬哥也希望每個創業者都先享受健康,再享受事業上的成功。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從來沒有一家公司自誕生開始就受到如此多的矚目和非議。僅用4年時間,它就沖上國產智能手機銷量第一的寶座,估值從最初的2.5億美元到現在的450億美元,成為僅次於BAT的第四大互聯網公司。而這還遠未達到其創始人雷軍的目標,他的規劃中,小米將晉級千億美元公司俱樂部。如果一切如願,2014年名列新財富500富人榜第24位的雷軍也將再上台階。
熱烈追捧的背後,從來不乏質疑者。格力集團董事長董明珠是其中的代表。自2013年她與雷軍設下小米5年內銷售額能否超越格力電器(000651)的10億賭局以來,雙方互掐的好戲就接二連三上演。先是雷軍2014年11月在烏鎮舉辦的世界互聯網大會上自信滿滿地宣佈,小米2014年的銷售額可以做到800億元,再有一兩年就能超過格力電器的1400億元,這場賭局贏定了。後是董明珠在12月的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反擊,「我一個做空調的,你跟我比什麼」,「你超過我,有什麼面子嗎?有本事在手機行業超過所有人」。
那麼,小米真的能在銷售額上快速超越有20多年歷史的格力嗎?它有變身下一個千億級公司、催生下一個首富的潛質嗎?
小米能超越格力嗎?
從年銷售額看,格力電器2014年的營收預估為1400億元,2013、2012年分別為1200億、993億元,保持了每年增加200億元的勢頭(圖1)。雷軍則預估2014年小米銷售額會達到750億-850億元(稅前),此前的2013年約為265.83億元,2012年為123.5億元(稅前),連年翻倍,增速驚人。假如二者繼續以當下的速度成長,不出兩年,小米的年銷售額將超過格力。
那麼,小米能繼續保持這麼高速的增長勢頭嗎?
小米手機的崛起趕上了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快速膨脹的時期。過去兩年,中國成為了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市場,智能手機出貨量增長了近4倍,尼爾森發佈的《2013年移動消費者報告》稱中國智能手機滲透率達到66%。高市場滲透率之下,國內智能手機市場容量觸頂,未來擴容很大一部分要靠換機來保持。
然而進入2014年,驅使用戶換機的動力也趨於減弱。「手機產品的技術更新和軟件創新都到了平台期。配置基本到頂了,軟件方面沒有太大的創新。」宇龍酷派副總裁曹井升接受新財富採訪時稱,產品同質化以及創新力趨緩,致使用戶換機意願下降。
而手機性能和質量的提升,也一定程度上使換機週期變長。再者,過往運營商提供的高額補貼,是用戶換機的一大原因,隨著補貼力度下降,這一驅動力也在減弱。IDC預計,2015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年增長率將降至10%左右。「一個行業增長率進入個位數,與GDP增長速度相差不大的時候,基本就意味著市場飽和了。」曹井升稱。
不過雷軍與董明珠的賭約有5年期限。按照董明珠的說法,格力電器將保持銷售額年增長200億元的速度,那麼到2018年,其銷售額約為2200億元。以平均每部手機1500元計算,要超過這個數字,小米只要在2018年之前的任何一年賣出1.5億部手機,雷軍就可以贏得賭局。
2014年小米手機出貨量約為6000萬台,雷軍為小米預定的2015年銷量為1億台,2016年要達到1.2億-1.5億台,這將大大超越智能手機市場整體的增長率,任務相對艱巨。但若將時間拉長到2018年,其實現的概率則大大增加。
一家不賺錢的公司
即使小米銷售額超越格力,它的盈利情況仍難與格力PK。
與美的集團(000333)的合作,使得小米科技的財務狀況首次公之於世,其2013年營收約為265.83億元,淨利潤僅為3.47億元,利潤率僅為1.3%。與之對比,格力2013年的利潤為131億元,10.9%的利潤率遠超小米(圖2)。
外界有觀點認為,小米科技收入僅計入了小米手機部分,而並沒有包括小米的其他服務收入,甚至網絡流傳小米還有34億元的利潤並沒有計入小米科技,但這種說法至今沒得到證明。
儘管小米一直否認自己是純粹賣手機的公司,而是創造了硬件+互聯網增值服務的新盈利模式,然而,即便已經形成強大生態系統的蘋果,來自硬件的收入仍高達87%,可以確定,硬件仍然是小米盈利的最大依賴。
在產品上,小米採用強推主力機型的策略,通過規模效應大幅攤薄設計和供應鏈採購成本。其電商直銷模式,也省去了渠道成本。同時,隨著時間推移,零組件成本顯著下降,也使其可以在產品週期後程收穫稍高的毛利。不過,由於小米以低價切入市場,而手機製造的成本相對透明,因此,其仍與其他IT產品製造商一樣,利潤相對微薄。為了彌補手機硬件的利潤,小米將周邊產品也納入了盈利規劃中,包括配件、電商和衍生品。
硬件難賺大錢的情況下,小米的軟件盈利能力被外界寄予厚望。以MIUI操作系統為核心的移動互聯網軟件生態,被不少人解讀為小米未來盈利的主力。不過根據新財富的分析,MIUI的盈利能力並不樂觀。
打開一部小米手機,可以窺見小米作為互聯網入口的分發能力。除了小米應用商店可供下載的App外,MIUI上預裝的App裡,音樂一欄顯示了百度音樂的Logo,默認輸入法是百度輸入法;「流量節省」功能由歐朋流量寶提供技術支持;「日曆」與中華萬年曆合作;「生活黃頁」裡,攜程、掛號網、快的打車、大眾點評、快遞100、58同城等服務商都直接接入資源和數據,另外還有雷軍系的電話幫;其他的預裝APP還包括騰訊QQ、一點資訊、百度地圖、新浪微博、支付寶錢包等。
此前,雷軍宣稱,MIUI的用戶已達7000萬。MIUI系統能夠移植到各種手機上,目前支持超過180款手機,其他品牌手機的用戶也可以通過刷機使用MIUI系統。MIUI宣稱,小米科技的應用商店、遊戲中心、主題商店日均總下載量為3500萬。然而據易觀國際統計,2014年三季度,小米應用商店的手游分發量居第十位,較上季下降三位,而前九位全部為包括百度移動、360、騰訊應用寶、豌豆莢等在內的第三方應用。2014年上半年,MIUI分發給開發者的費用為1.74億元。這一體量與BAT相比,仍相去甚遠。
目前為止,小米的軟件和服務優勢遠沒有顯現。雷軍給小米手機定下的2015年銷量目標是1億台,隨著硬件的擴張,小米軟件生態的體量也將跟著擴張,然而未來MIUI不可避免將面臨安卓系統的變現困局。未來如何依靠軟件和服務盈利,小米面臨考驗。
燒明天的錢,走今天的路
硬件不賺錢,軟件不賺錢,不看短期利潤,雷軍放長線釣的是大魚。那麼,這條線到底伸向何處、要釣什麼大魚呢?答案是:鋪貨,衝擊銷量,搶佔市場份額。而這,正是雷軍敢於挑戰董明珠的主因。
支撐小米的邏輯鏈條也清晰可見:融資→做極致產品→利用新式營銷銷售產品→再融資拉高估值→用融來的錢繼續做極致的產品。這其中,融資燒未來的錢,是小米在同行中看起來來勢洶洶的重要底牌,也是雷軍能夠持續畫大餅的底氣所在。
雷軍曾講過創業成功的三個關鍵因素:選大市場、組建最優秀的團隊和拿到花不完的錢。顯然他將這一條踐行在小米身上。小米在創業早期就拿到了足夠多的錢。據公開資料統計,小米成立至今先後5次融資,融資總額達數十億美元(表1)。這些錢是他敢於創新的基礎。
小米普及高效文化,取締多餘環節,用於走零工廠、零線下實體的輕資產模式,看起來像一隻可以隨時靈活變通的游擊隊,打得同行措手不及。截至2013年底,小米科技總資產65億元,但淨資產只有4億元,也就是說,小米科技在這之前一度燒完了所有投入。但是很快,憑藉在資本圈的地位,雷軍能迅速為小米找到下一步佈局所需要的資金。
2014年12月,小米完成新一輪融資,估值高達450億美元,成為BAT之後的中國第四大互聯網公司。充足的資金讓小米避免以戰養戰,為了生計而奔波,無法做出長遠的決策。
按照雷軍的說法,他不僅燒投資者的錢,還把賺的錢也都投進去燒。這也是雷軍堅稱5年內不考慮上市的原因之一,因為小米的財報會很難看。
如今,伴隨新一輪融資的完成,小米還能任性地走在這條道路上。未來,它能否像亞馬遜一樣,雖然持續虧損,仍可通過持續創新獲得投資人的青睞?雷軍的家庭互聯佈局成功與否,或將成為關鍵。
家庭互聯這塊餅
董明珠之所以激烈地指責小米,誘因之一是小米與格力電器的競爭對手美的集團達成了合作,小米科技將持有美的集團1.29%的股份,並可以提名一名核心高管為美的董事,未來,雙方將在智能家居產業鏈、生態鏈等方面進行深度戰略合作。這場合作,被解讀為雷軍多年佈局的重要一步,劍指小米的終極目標:家庭互聯。
按照雷軍的說法,包含智能設備、智能家居的家庭互聯網是下一個千億級產業。其中,手機又是這一切的中心,其作用是把所有的設備連接起來。為此,雷軍廣泛撒網,為未來佈局。2011年,他和徐達來創辦的順為基金,是其實現這一切的棋子,主要負責投資小米生態鏈,其第一期募集資金2.5億美元,第二期募集5.25億美元,目前達到了7.5億美元。
雷軍個人和他的公司共投資了23家智能硬件生態鏈上的公司。除了手機、平板、電視、盒子和路由器為小米自己生產,其他都以投資為主,雷軍稱,「希望用小米模式複製100家智能硬件公司,帶動整個產業上下游共同成長。」所謂複製小米模式,也就是四步走:所投公司先虧錢做出性價比極高的產品,再利用小米的品牌和流量保證銷量,進而利用熟人資本圈拉高所投公司估值,最後利用融資繼續做出性價比高的產品。這也是過去小米用短短4年時間坐上國產智能手機一哥位置的主要原因。
盤點目前小米的智能家居佈局,包括小米手機、小米路由器、小米電視、小米空氣淨化器以及小米智能燈泡等,大多為家居周邊產品,離整體的智能家居夢還比較遠。故事說久了,得要有迴響,與美的的合作成了小米智能家居夢的「救心丸」。
小米智能家居的長遠計劃還有一項云服務保駕護航,雷軍準備在未來3-5年裡投資10億美元做云服務。按照雷軍的說法,通過小米手機,小米能夠收集海量非結構化的數據,未來,對數據進行深入挖掘,將成為小米最有價值的資源之一。云計算與智能家居生態有緊密聯繫。每個家庭智能終端最終很可能只加入一個生態云,誰先佔位,誰就能把握數據入口,其他公司就會成為數據孤島,被排擠在外。
故事完美,不過家居整體智能化之路尚未有雛形。由於家居品類多且雜,不同品牌之間競爭關係難以調和,要形成一個整體互聯互通的形態,其中的困難和變數都將難以預料,小米的超前佈局,意味著成功佔位,還是為他人鋪路,都是未知數。
小米是小偷嗎?
儘管質量和服務仍然不斷遭到用戶及競爭對手的吐槽,不顧一切的燒錢模式仍然讓小米的銷售額連年翻番。面對小米的這種增長勢頭,董明珠仍然毫不畏懼地向其叫板,是有原因的。她毫不客氣地把小米稱為小偷,抓住的正是小米的軟肋:專利。
在國際市場,小米和其他新興國產智能手機一樣,面臨嚴峻的專利考驗。全球出貨量第三的小米,海外市場主要在東南亞、印度和中國香港、台灣等地區,歐美市場是其現階段幾乎不敢登陸的禁地。近期,小米在印度市場遭遇愛立信的侵權起訴,印度德里高級法院對其下達了禁售令。經過斡旋,搭載高通芯片的紅米1S得以繼續銷售,紅米Note則遭到禁售。
從小米的一系列動作可以看出,其並不會侷限在國內發展。2013年10月,小米邀請前谷歌安卓全球副總裁雨果·巴拉(Hugo Barra)加盟,就是負責國際業務的拓展。
但小米顯然也明白自身的侷限,佈局知識產權的腳步一直未停。查閱可知,小米成立至今已申請1400多項專利,主要集中在手機操作/控制技術、數字傳輸、手機結構特點、無線通信網絡、圖像處理等方面。一向求快的小米,還通過收購聯芯技術平台,收穫通信領域核心專利。此外,小米還參股知識產權運營公司智谷,與後者聯合開展創新平台,並聯合合作夥伴成立了2億規模的知識產權基金。然而專利的積累並非一朝一夕,華為的知識產權積累了20多年,黑馬小米的路也還長。
450億估值貴還是便宜?
在剛剛完成的新一輪融資中,小米估值高達450億美元。小米究竟值不值這麼多錢?
按2014年12月25日的收盤價計算,聯想+中興+酷派的市值總共只有292億美元,即使加上索尼,4家公司的市值合計也僅比小米多74億美元。質疑者認為,無論按市銷率還是市淨率甚至DCF等估值方法,小米估值都高得離譜。
的確,用這傳統的估值方法對「風口上的豬」進行估值實在OUT了,對小米這樣的互聯網企業,不妨按活躍用戶或ARPU(單個用戶平均收入)的方法估值。雷軍說小米是「蘋果+Facebook」,那麼按蘋果和Facebook的模式方法估值,小米又價值幾何?
若按照小米活躍用戶為5000萬計算,以2014年12月25日的Facebook為參照,小米的估值為102億美元,以蘋果為參照,則為547億美元(表2)。由此明顯可以看出,小米450億美元的估值,參照標準就是蘋果。考慮到小米未來的成長速度,假如小米用戶對其收入的貢獻和蘋果用戶一樣的話,這個估值還是有一定的邏輯。
但問題是,小米硬件的毛利率遠達不到蘋果的水平,安卓系統手機流量的轉化率和國人的付費習慣的培養也都不可與蘋果同日而語。以蘋果為參照估值,未必絕對恰當。但考慮到中國無線互聯應用發展得如火如荼,加上小米還有成長空間,風投機構最終給出450億美元的估值。按此邏輯,未來小米活躍用戶上升到1億時,其估值很可能躥升到千億美元,雷軍的目標屆時將真正達成。
不過當前,作為小米主力戰場的中國,智能手機廠商普遍面臨著增長乏力的境況,換機需求成為主攻目標。一直走高性價比路線的小米,外界對其用戶的黏性存疑。除蘋果外,手機的競爭從系統到硬件都同質化,雷軍雖是不可複製的,但小米的模式是可複製的。此外,在科技創新的推動下,智能手機也有被其他智能產品所取代的可能。同質化競爭中的小米手機,如果在研發創新上跟不上發展趨勢,其維持增長的能力存疑。
當然風投也不會忽視,小米是「雷軍系」(涵蓋金山軟件、迅雷、獵豹、歡聚時代及雷軍投資的20多家公司)從手機到智能家居、智能穿戴、云計算佈局中的關鍵入口,更是其「軟件+硬件+服務」全產業鏈上極為關鍵的一環。未來,小米對智能家居、智能硬件等領域的超前佈局能否及時接上智能手機的大棒,成為小米模式最終會否安全落地的關鍵。■
創世紀里寫道,上帝說:“我要光”,於是就有了光。蘋果公司畢竟不是上帝,當CEO庫克說我要造汽車,分析人士說,未來五年內,蘋果不會造出車。
此前多家外媒報道稱,消息人士透露蘋果公司正在招聘大量汽車專家,來開發名為“Titan(泰坦)”的電動汽車項目。也有傳言稱是無人駕駛汽車,但目前蘋果官方沒有置評。
上周二,蘋果股價收盤122.02美元,讓蘋果公司成為全球首個市值超過7000億美元的公司。但有錢,真的能任性到說造車就造車嗎?
網絡新聞媒體Quartz援引美國投行和資產管理公司Piper Jaffray的分析師Gene Munster稱,Titan可能只是蘋果給投資人的一個說辭:
盡管蘋果看起來好像在汽車領域有些動作,但是我們相信未來五年內,蘋果公司不會發布任何汽車。蘋果公司只是想給投資者一個願景,就像此前說的手表,電視一樣,讓投資人有所期待。
一家金融研究網站Business ETC的作者George Zack撰文將蘋果和特斯拉(Tesla)做比較稱,汽車對於蘋果來說仍然是一個未知事物,蘋果在這方面經驗不如特斯拉。:
生產和銷售汽車是資產密集型產業,要求複雜的供應鏈管理,組建成百上千的供應商,數以億計的制造車間,以及嚴密監控的分銷網絡。盡管蘋果資金實力不容懷疑,但畢竟這對蘋果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未知的風險。
距離特斯拉的第一臺純電動車Roadstar已經有10年歷史,目前特斯拉的市值已經達到老牌汽車公司通用汽車的一半左右,而且後者都已經是百年老店。特斯拉最新的財報顯示,2014年凈虧損達到了2.94億美元,比前年擴大三倍。雖然去年特斯拉在電池工廠,充電網絡上的投入不少,這仍然不能掩蓋至少電動車不是一個簡單的生意。
那麽,蘋果憑什麽豪言要造車?
為彭博社撰寫過多篇關於蘋果公司報道的作者Tim Higgins分析稱,相比於特斯拉,蘋果仍然有五大優勢:
1. 1800億現金
就連特斯拉CEO穆斯克(Elon Musk)都說,蘋果的現金就像一池水一樣,他們都沒有找到足夠多的辦法花掉。咨詢公司Gartner的副總裁和汽車咨詢主管Thilo Koslowski稱,蘋果將直接購買用於制造汽車的技術。
2. 終端移動設備
蘋果已經在酷炫設計和集成功能的軟件上獲得大量財富,這些產品讓用戶更加深陷蘋果的世界,有利於今後進一步引導他們使用蘋果的產品。而且蘋果已經有現成的車載應用,例如地圖軟件。
3. 汽車人才
蘋果的高管懂汽車方面的技術和經驗。蘋果公司很長一段時間都在招聘汽車工程師,通常他們還有供應鏈管理,電池技術和用戶界面的經驗。
4. 零售網絡
零售網絡是傳統汽車行業的重中之重,他們往往開店的速度趕不上銷售規模增長的速度。特斯拉希望顛覆這一模式,在線下開展示店,購買需要通過線上完成。而蘋果則不用說,它已經擁有了成百上千的蘋果店。
5. 蘋果全球化
汽車行業往往與其他行業不同,往往面臨複雜的全球商業環境,包括不同的規定,市場和物流等問題。蘋果將產品設計在加利福尼亞完成,把組裝任務承包給亞洲工廠,采用準時化供應管理(On Time Supply),並且控制公司在全球的資金流。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創世紀里寫道,上帝說:“我要光”,於是就有了光。蘋果公司畢竟不是上帝,當CEO庫克說我要造汽車,分析人士說,未來五年內,蘋果不會造出車。
此前多家外媒報道稱,消息人士透露蘋果公司正在招聘大量汽車專家,來開發名為“Titan(泰坦)”的電動汽車項目。也有傳言稱是無人駕駛汽車,但目前蘋果官方沒有置評。
上周二,蘋果股價收盤122.02美元,讓蘋果公司成為全球首個市值超過7000億美元的公司。但有錢,真的能任性到說造車就造車嗎?
網絡新聞媒體Quartz援引美國投行和資產管理公司Piper Jaffray的分析師Gene Munster稱,Titan可能只是蘋果給投資人的一個說辭:
盡管蘋果看起來好像在汽車領域有些動作,但是我們相信未來五年內,蘋果公司不會發布任何汽車。蘋果公司只是想給投資者一個願景,就像此前說的手表,電視一樣,讓投資人有所期待。
一家金融研究網站Business ETC的作者George Zack撰文將蘋果和特斯拉(Tesla)做比較稱,汽車對於蘋果來說仍然是一個未知事物,蘋果在這方面經驗不如特斯拉。:
生產和銷售汽車是資產密集型產業,要求複雜的供應鏈管理,組建成百上千的供應商,數以億計的制造車間,以及嚴密監控的分銷網絡。盡管蘋果資金實力不容懷疑,但畢竟這對蘋果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未知的風險。
距離特斯拉的第一臺純電動車Roadstar已經有10年歷史,目前特斯拉的市值已經達到老牌汽車公司通用汽車的一半左右,而且後者都已經是百年老店。特斯拉最新的財報顯示,2014年凈虧損達到了2.94億美元,比前年擴大三倍。雖然去年特斯拉在電池工廠,充電網絡上的投入不少,這仍然不能掩蓋至少電動車不是一個簡單的生意。
那麽,蘋果憑什麽豪言要造車?
為彭博社撰寫過多篇關於蘋果公司報道的作者Tim Higgins分析稱,相比於特斯拉,蘋果仍然有五大優勢:
1. 1800億現金
就連特斯拉CEO穆斯克(Elon Musk)都說,蘋果的現金就像一池水一樣,他們都沒有找到足夠多的辦法花掉。咨詢公司Gartner的副總裁和汽車咨詢主管Thilo Koslowski稱,蘋果將直接購買用於制造汽車的技術。
2. 終端移動設備
蘋果已經在酷炫設計和集成功能的軟件上獲得大量財富,這些產品讓用戶更加深陷蘋果的世界,有利於今後進一步引導他們使用蘋果的產品。而且蘋果已經有現成的車載應用,例如地圖軟件。
3. 汽車人才
蘋果的高管懂汽車方面的技術和經驗。蘋果公司很長一段時間都在招聘汽車工程師,通常他們還有供應鏈管理,電池技術和用戶界面的經驗。
4. 零售網絡
零售網絡是傳統汽車行業的重中之重,他們往往開店的速度趕不上銷售規模增長的速度。特斯拉希望顛覆這一模式,在線下開展示店,購買需要通過線上完成。而蘋果則不用說,它已經擁有了成百上千的蘋果店。
5. 蘋果全球化
汽車行業往往與其他行業不同,往往面臨複雜的全球商業環境,包括不同的規定,市場和物流等問題。蘋果將產品設計在加利福尼亞完成,把組裝任務承包給亞洲工廠,采用準時化供應管理(On Time Supply),並且控制公司在全球的資金流。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小塵4x/圖)
有一種年會叫別人家的年會。“拼命工作拼命玩,獎要獎得驚心動魄”,無論盈虧,互聯網公司每年都會雷打不動地舉辦年會。不管有錢沒錢,年會就是那麽任性,走土豪撒錢一把抓的、打感情牌走溫情路線的...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到的。對於各大互聯網公司的年會,我和我的小夥伴們都驚呆了。
如果你“不幸”處在傳統行業,深受互聯網的沖擊,而且老板們告訴你,公司今年發展不好,沒賺多少錢,甚至是虧損的,所以員工的年終獎要打折甚至取消(此處小編已淚流滿面),那麽這篇文章值得你轉發到朋友圈抱怨一下。
或者說,你“更不幸”一點,你的公司今年大豐收,但老板說,現在社會都在提倡節儉,所以公司的年會不辦了。那麽這篇文章值得你發到公司內部群里,希望你的老板能看到。
最最不幸的情況你可能也會遇到,那就是公司今年盈利翻倍,但老板說這個盈利要算到2015年,所以2014年的年終獎不能倍增。那麽你必須把這篇文章直接轉發給老板,並且要求他定向給你發一個互聯網紅包。
在很多人眼里,互聯網公司都是富得流油。確實,像阿里巴巴、百度和騰訊等巨頭級公司,是賺得盆滿缽盈。但大多數正在轉型的傳統行業,那些讓人們享受科技紅利的互聯網公司們,其實都是虧損的,比如京東。
但無論盈虧,互聯網公司每年都會雷打不動地舉辦年會。當下中國的互聯網盛況,是風險投資的資金,以及IT人普遍的加班和單休文化共同堆積出來的。這個行業的普世價值觀是,拼命工作拼命玩,獎要獎得驚心動魄。
廢話少說,來看看有錢和沒錢的互聯網公司們是怎麽開年會的吧。
作為這個行業最有錢有勢的BAT(百度、阿里和騰訊),有錢但不任性。他們已經過了初創期,公司很穩定。開年會的主題已經不是“獎要獎得驚心動魄”,而是強調對優秀員工的激勵。
百度的年會有兩個亮點。一是一向文質彬彬的李彥宏身披鎧甲,玩起了架子鼓;二是有人拿到了50個月的年終獎。
阿里巴巴的年會還沒有開,但阿里系很多公司都已經開了年會。比如UC公司的年會上,拿出了10輛帶牌照和保險的奧迪A4L來獎勵優秀員工,還有近50個價值15000元的任意遊作為獎品來抽獎。
騰訊的年會有兩場,即每年一度的“兩會”(員工大會和聖誕晚會)盛典。聖誕晚會上,有價值38888元的現金特等獎、價值25000元的美國雙人十日遊願望特等獎,以及價值250000元的南極雙人遊。獲得年度營銷突破獎的微信紅包團隊,在年會現場撒紅包。微信的掌門人張小龍一身足球運動員的裝扮,模仿《FIFA Online 3》里的球星大秀球技,當下最流行的《我的滑板鞋》也上了騰訊的年會。
(小塵4x/圖)
2014年小米兩個亮點,一是獲得天量融資,二是成為中國智能手機的老大,世界智能手機的老三,前面只剩下三星和蘋果了。
有錢的小米選擇了在年會任性一把。小米年會的獎品包括,10萬元現金10份,88888元的京東購物卡8張,3萬元的購物卡10張,10000元港幣現金20份,新西蘭姚晨婚禮待遇的旅遊2份,1萬元現金10份,還有100臺MITV2,200臺小米NOTE,400臺小米凈化器,1000臺紅米,1500個小米盒子。
(小塵4x/圖)
2014年完成上市的獵豹移動,獎品很豐厚,包括10臺寶馬X1,獎勵給優秀員工。另外還有100萬元的IPO團隊獎。六份“矽谷+滑雪”遊 ,5萬元家庭旅遊基金12份,IPhone6 Plus44臺,Macbook Pro5臺,獵豹自己的產品豹米空氣凈化器100臺、米pad100臺,還有先鋒藍牙音箱、小蟻攝像頭、小米血壓儀等共600個。
之所以有滑雪這個獎品,是因為獵豹移動屬於雷軍系的公司,雷軍最愛的運動就是滑雪,理由是:滑雪考驗人對速度和平衡的把控力。
同樣是2014年上市的京東,年會的主角是老板劉強東。他在年會上花了很長時間告訴員工京東比阿里巴巴好在哪。年會請來了羽泉獻唱,但觀眾尖叫聲最大的是劉強東上臺的時候。有女員工大聲喊:“老板你的西裝真帥”。不過年會上沒有流出劉強東的女朋友奶茶妹妹(章澤天)的照片,我聽說他們之前吵過架,後來又和好了,不是外界所說的分手了。
2014年在香港上市的9158公司的拿出的獎品是兩輛特斯拉汽車,還有美女主播助陣。
(小塵4x/圖)
2014年燒錢最火的幾個行業里的公司,年會開得倒是比較節省。比如易車公司的獎品是寶馬I3的的使用權。互聯網金融公司積木盒子的大獎是五天帶薪休假,以及兩張去世界任何一個城市的往返機票。此外沒有太多獎品上的亮點。
有可能將在今年上市的趕集網的大獎是一輛汽車、三亞雙飛、定制金條和蘋果系列產品。
最精明的公司是搜狐視頻。在搜狐視頻的年會上,很多獎品都是影視明星贊助的。提供獎品的明星包括田亮夫婦、徐靜蕾、黃曉明、王璐丹、李小璐等,贊助的獎品有MAC AIR、蘋果6,IPAD MINI 、卡西歐自拍神器、GUCCI包、小魚機器人以及代步車。還有一份塞舌爾雙人遊。年會最大的亮點是張朝陽唱了一首“我最心愛的姑娘”。
今日頭條去的是日本沖繩,不過其實成本不高。據說一個人員的成本是3500元左右。整個公司分了兩撥人去的,都是4天。但在沖繩的年會,沒有再設立獎品。
最會省錢的年會是華為。我聽說華為某個部門200多人,辦年會只花了500元。
奢侈品巨頭寺庫公司,去年發了好幾個比特幣,今年的獎品是搞來一大箱子的現金,有不同的面值,員工跟菜市場賣豆角的一樣,不讓你挑,閉著眼睛大把抓。此外還有200個奢侈品以及蘋果系列產品加上豪車的試用作為獎品。
走秀網的獎品則是國外的供應商贊助的,同樣以奢侈品為主。
考慮到北京地鐵告別2元時代,邁外迪網絡科技的年會推出“在路上,就有希望”定制地鐵卡(已預充值100元),同時宣布大幅提升各級員工交通補貼。該卡不光邁外迪正式員工人手一張,自即日起所有獲邀來邁外迪面試的,都將獲贈該卡。
小米於2013年B輪投資邁外迪,邁外迪年會禮品自然少不了從手環、盒子、小米4、小米電視等各種小米硬件產品。而且是現貨。此外,邁外迪的年會還增設了期貨特別獎:iphone 7 。公司承諾蘋果發布iphone7時,保證第一時間在紐約第五大道旗艦店首批購買到送給中獎員工。
韓都衣舍集團的獎品是五個去臺灣環島遊的名額。這個公司為了留住員工,公司在年會上設立了“三年陳授戒”和“五年醇授戒”的儀式,對員工的司齡達到三年和五年,頒發“三年陳授戒”和“五年醇授戒”,獎品是給發放“黃金戒指”和“白金戒指”。
500彩票網的年會走的是博彩主題,設置了德州撲克大賽,獎金是3萬元,只要你打牌贏過一個高管,就可以獲得高管對應的“身價”金額。年會也成為很多員工“占公司便宜”的好機會,在500彩票網的年會上,組織了內部婚禮。一個北京的員工趕到深圳去參加公司年會,被同事調侃說兩口子從相戀到結婚,只差孩子的半月酒沒蹭公司的活動了。
大姨嗎公司的年會上,老板柴可被叫做大姨爹,為了取悅員工,他在現場表演平板支撐。
請記住,我叫知道(微信號:nz_zhidao),南方周末每日網絡專稿。
要嚴肅,有知識;要八卦,有內幕。每天一篇,無需翻墻,盡享你想知道的和不知道的。我們只想,讓知道成為一種享受。
那個任性的土豪就是谷歌,那個標點加字母就是——.app。
據國外媒體報道,谷歌以2500萬美元的價格拍得頂級域名.app,這一價格也創下了迄今為止購買頂級域名的最高價格。昨天域名分配機構ICANN開始拍賣此域名,有13家公司申請購買,最終的拍賣價格定在2500萬1000美元。
在本次拍賣中,谷歌擊敗了其他12家申請公司,其中不乏大品牌如亞馬遜,同時也擊敗了其他投資頂級域名的申請人如Minds + Machines、Radix和Famous Four Media。現在谷歌可以用.app為後綴的域名,這非常適合Google Play服務。有了這個域名,谷歌可能會只讓在Google Play有應用的公司才能註冊這個域名,或直接用於在應用店上架的應用。
不斷刷新的域名交易價格
從2012年開始,谷歌就加入了獲取頂級域名的行列,目前,谷歌旗下已經擁有了包括.soy、.minna、.foo以及.how這些域名。
事實上,谷歌早在域名分配機構ICANN在2008年擴大了頂級域名的數量的時候就決定為自己申請到更多的頂級域名控制權。當時,谷歌申請了包括.docs、.android、.fre、.fyi、.foo,以及.app在內的這些域名,而ICANN則在2014年開始對這些域名進行逐一拍賣。
ICANN自2014年6月開始拍賣不同種類的域名,而拍賣的過程不僅競爭激烈,而且還十分“費錢”。在此之中,谷歌曾在去年與Dot Tech LLC競爭.tech頂級域名的時候敗下陣來,而這一域名也最終以670萬美元的價格花落Dot Tech LLC。
2014年秋季,亞馬遜擊敗谷歌分別以500萬美元和220萬美元購得.buy、.spot兩個域名。而在最近的拍賣中,.vip域名也被出售。據悉,愛爾蘭域名轉售商Minds + Machines以超過300萬美元的價格獲得該域名。
與此同時,谷歌今年拍得.app頂級域名,創下了購買頂級域名的最高價格記錄。
持此之外,據外媒消息報道,甘奈特集團斥資18億美元收購美國知名汽車網站Cars.com,其中,“汽車”域名Cars.com的估值達到8.72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55億元。
其實不僅國外巨頭為域名打得頭破血流,國內的企業也是如此。而不久前,360公司已斥資17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1億元的天價,從沃達豐手中買下了國際頂級域名360.com。也曾刷新域名交易的新紀錄,是當時全球價格公開最貴域名。這一紀錄曾由sex.com的1400萬美元保持。
為什麽域名這麽貴?
域名,對於互聯網公司而言是不亞於商標一樣的存在,甚至是更加重要。因為域名的意義就相當於各大公司的門牌號,若是被歹人搶了去,那可是會出大亂子的。
域名,也是是互聯網的稀缺資源,在品牌保護和商業應用方面,一個好的域名自然是最便利的溝通橋梁。此前騰訊花費千萬人民幣購置qq.com、京東花費3000萬元購置jd.com、小米花費2000余萬購置mi.com等等現象,無一不在說明互聯網公司對品牌保護的重視程度。
花天價買域名值不值?要知道域名是整個互聯網流量入口的制高點,無論是直接輸入的、導航的還是移動端的,域名的便捷性和品牌貼合度都無比重要,是最直接影響網站瀏覽量的因素。
其次,域名已是企業最重要的網絡名片,任何人有投資、合作、購買意向,已不會先打電話詢問,而是通過搜索引擎查找企業相關資料,假如域名與品牌不符的話,即使通過導航進入,也容易被誤認為山寨網站。
企業重金購下的域名,既有為品牌需要,也有部分是為了業務發展的需要,假如能搶占某項業務的頂級域名,必將事半功倍。面對如此龐大的市場,億元天價也顯得小兒科了。
說這里,小編要給大家說個關於京東的小故事了。期初,京東的域名並不是jd.com,而是360buy.com。這個域名除了易引起誤會外,還讓大量京東用戶被迫通過百度/hao123等其他途徑進入網頁。為了保障轉接順利,京東每年需要向搜索引擎支付大約6000萬元流量費。而2013年,京東花3300多萬元買下了jd.com之後,業界推算,新域名能為京東節省超一億元的流量推廣費用。所以,一個好域名不僅可以保護品牌同時可以少花冤枉錢。
投資域名靠譜嗎?
實際上,如今在互聯網圈子里有頭有臉的人物,不少都參與過域名投資。比如58同城的CEO姚金波、美圖秀秀創始人吳欣鴻等,至今他們手里都還有不少好域名。
如今,在二級市場上,4數字.com域名的交易價至少在5萬元以上。價格更高的是2字母.com域名(比如,jd.com),價格在300萬以上。2數字.com域名(比如,58.com)則要超過600萬元。
那麽雙拼、數字或是字母域名,哪類域名最值得投資?哪類域名潛力最大?
雙拼域名一直都是近年來域名交易市場上的主流隊伍,炙手可熱程度不可小覷,不少大佬在談及域名投資方向時,也都紛紛認可雙拼域名的投資價值。同時,雙拼域名風險也大,雙拼域名雖有部分老外會參與投資,但基本只在我國流通,需非常謹慎。
以目前雙拼域名交易市場的火熱程度而言,雙拼COM域名可以說仍是目前甚至是未來幾年最具投資價值的域名之一。雙拼域名確實只是在國內流通,但是國內的市場巨大,互聯網又是現在的主流產業,雙拼域名的簡潔、好記且接地氣、有利宣傳等諸多優勢讓很多終端都青睞有加。
而3字母域名全球都在捧,4字母以內的字母域名因為含義眾多、簡單好記、應用不受終端和語言的限制等優勢在全球都是備受歡迎。尤其是在去年,sj.com、gx.com等一批2字母域名頻頻以百萬的高價交易,極大的帶動了字母域名的市場行情,3字母、4字母的交易價格也都因此不斷上漲。
數字域名可以說是業內公認的真正的硬通貨,是不亞於黃金的最穩妥的投資對象。以2數字為首的數字域名不時就爆出高價交易。去年,除了2數字域名以數百萬甚至上千萬元的價格外,部分3數字域名也是常有上百萬的高價,4數字域名的售價不少也達到了6位數,一直較為沈寂的5數字和6數字域名也偶有驚人的交易,令人刮目相看。
除此之外,在後綴方面,真正硬通貨可能還是.com域名,不過話說回來,小編要提醒大家沒有一個域名是沒有風險的,是不需要謹慎的。玩米如炒股,眼光和運氣都很重要。
(綜合易名中國、techweb、新浪科技、站長之家等)
中超電纜22日晚間公告稱,公司於當日接到控股子公司中超利永通知,中超利永與自然人韓農生簽訂了《藝術品買賣合同》,擬收購後者持有的共計28把顧景舟紫砂壺,合同金額為1.04億元(不含稅)。
這28把紫砂壺的交易價格為1.04億元人民幣,分別為牛蓋蓮子壺、綠泥四方側角壺、小六方井壺、筠玉壺、合歡壺、水平壺、卻月壺、漢君壺、子冶石 瓢、大仿古壺、磉扁壺、牛蓋洋桶壺(贈範順琪)、牛蓋洋桶壺、上新橋壺、綠泥仿鼓如意壺、秦權壺、綠泥供春壺、截蓋石瓢壺、中石瓢壺、小石瓢壺、小石瓢壺 (超小)、石瓢壺(配蓋)、仿古壺(範曾)、大口扁腹壺、井欄壺(唐雲)、鷓鴣提梁、“玉露”詩文五頭茶具、高墻矮僧帽壺。
交易合同顯示,雙方一致同意,標的藝術品的總價為1.04億元,其中中超利永第一期支付人民幣5000萬元(不含稅價),第二期支付5000萬元(不含稅價),第三期支付400萬元(不含稅價)。資金來源均為中超利永自籌資金。
中超電纜子公司中超利永全名為宜興市中超利永紫砂陶有限公司。公告稱,中超利永以其合法資金向韓農生購買本合同約定之標的藝術品。本次交易不構成關聯交易,不構成《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規定的重大資產重組。
中超電纜表示,本次購買標的藝術品,此次交易適應公司業務發展需要,增強公司競爭能力。該交易具有公允性,不存在損害上市公司利益的情況。同時上述購買標的藝術品完成後,對公司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無重大影響。
附圖:《中超利永顧景舟紫砂壺合同交付明細》(截圖來自公司公告)
附:顧景舟簡介及作品拍賣紀錄
顧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宜興紫砂名藝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被海內外譽為“壺藝泰鬥”,作品為海內外各大博物館、文物館收藏。代表作有僧帽壺、漢雲壺、三羊喜壺、漢鐸壺、景州石瓢、提壁提梁等。
近些年來,顧景舟作品的市場成交屢創新高。2009年秋拍時“提壁茶具”創了300多萬元人民幣的市場紀錄,“咖啡具”也以200多萬元成交。2010春季拍賣會上,一把1948年顧景舟制、吳湖帆書畫"相明石瓢壺"以1232萬元創出當時的紫砂壺拍賣世界紀錄。2011年在北京保利秋季藝術品拍賣會上,顧景舟的“提璧組壺”(共11件)以1782.5萬元的價格成交。2014年中國嘉德春季拍賣會上,顧景舟“九頭詠梅茶具”最終以人民幣2500萬落槌,再創歷史新高。
近日,在北京東正2015春拍"紫器東來--茶道具專場"上,由顧景舟制作、吳湖帆題書並珍藏的大石瓢壺,經多輪競拍後以2450萬元落槌,含傭金共2817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