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天要下雨,公司要嫁人,點評美團的員工怎麽辦?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010/152290.shtml

63d0f703918fa0ec16ae5aa2209759ee3d6ddb37

六月天,孩兒臉。

互聯網公司的合並連橫也差不多這個樣子。

趕集和58合並的前一天晚上,我的一個在趕集的朋友加班到12點,在開閉門會議,主題是如何幹掉58同城。收到確認合並的內部信,他發自內心地,爆了一句粗口。隨後不久,隨著他自己上司的職位變更,他和同去的幾個同事都離職了。

這個場景在任何一次合並案中都可能發生,也不算奇怪。縱橫捭闔之下,個人的經歷成就很多段子。比如有人從美團跳到微生活,然後到了點評,現在兜了一圈又回到一起了。

還有在某個公司與領導憤而拍桌之後,直奔友商公司的,然後發現前同事又成了現同事。

在資方壓力,公司大利面前,個人的恩怨得失不需要說太多,也太多沒法說。誅心的話已經被古人說遍,“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資本既然驅使合作,兩個公司的高管快速敲定合作,那必然有足夠的利益在驅動,大家對於足夠光明的前景達成了共識。比如一個足夠龐大的O2O公司,唾手可得的更多融資,站穩一個細分領域並且繼續擴展延伸。一切美好如畫。反正老大老二合並的事兒也不新鮮,遠有土豆優酷,近有滴滴快的、58趕集。

合並如大婚,親戚朋友齊聚一堂,各種祝福憧憬未來的美好生活。但在整合中卻免不了過日子一般雞零狗碎,甚至雞飛狗跳,尤其是這樣一個背後很多利益糾葛,帶著很多無奈和妥協的婚配。

所以說,大眾點評和美團的未來有多好,現在面臨的問題就有多少。美團成立5年,大眾點評成立10年,兩個公司的整合會比滴滴快的難度成幾何指數倍增,跟58同城和趕集類似。

滴滴快的整合後幾個月被估值翻倍,而58和趕集整合之後幾個月,58市值先翻倍,又逐漸回落到原先的水平。整合效應並未凸顯,之後只能再用時間或者下一個性感業務來證明。

新估值來自規模效應、生態構建、業務拓展以及由此帶來的更大上升空間,滴滴快的做的很好,58同城和趕集也在發力新業務,但在速度上無法跟滴滴快的相比,也直接反應到估值上。慢有歷史和現狀雙重原因,而這些不利因素放到美團和點評只多不少。

美團和大眾點評整合需要解決幾個很難的問題,包括最高管理者、公司文化沖突、冗余員工消化、業務取舍以及隨之而來的巨大利益紛爭。

不管對外怎麽說,很多合並其實在開始的時候,就會定一個基本的主次之分。一方主導,另一方稍退一步或者直接隱退。攜程和去哪兒一直談不攏就是因為兩個天才誰也不肯放棄主導權。滴滴以程維柳青作為主導,58的聯合CEO制度其實也是以姚勁波為主。

大眾點評和美團的第一步就難以取舍。從美團和大眾點評換股比例來說,其主導權之爭會很激烈。通常大家都覺得王興會更加強勢,大眾點評的張濤可能是退出的一方。

目前從公開消息很難看到足夠有效的信息來支撐一個合理的預判,而我自己有兩個都算可靠的信息源居然給到相悖的消息,無法佐證。一個趨向說美團主導,一個則說騰訊在這次合作中出力不少,會更偏向於讓張濤來負責。

這種僵持意味著王興和張濤都會長期存在,就是所謂的雙CEO雙董事制度會持續很長時間。不能說兩個領導就不好,但是王興和張濤迥異的風格,以及由此帶來迥異的甚至互相輕視的公司文化,在整合中一定會發生劇烈的碰撞。

從產品形態來說,美團采用的是多個艦隊出發,最後希望整合成聯合艦隊,但是現在整合階段,大部分信息停留在各自為戰的階段。而大眾點評是先做好框架,然後再填充業務和內容,雖然團購這個單項業務沒有取得大的進展,但是生態模型的架子已經搭好了。到底要術還是要道,代表著目前點評團隊和美團團隊的不同利益訴求。

換句話說,大眾點評是組合工具套裝,是生態,但美團有多把兵器榜排名前茅的利器,理想狀態肯定是雙方合並到一起。

但是,大眾點評一直是開放柔和的,美團一直是封閉倔強。之前大眾點評迅速接入各個合作夥伴,那現在跟美團合並了,是要把美團作為接入方之一,還是就單獨接美團,不要其他合作夥伴了。這是兩個公司骨子里的不同,也可以說是創始人不同風格導致的文化不同。

比如美團不在意跟員工打幾年的官司,而大眾點評的狼性也帶著幾分上海小資的風格。以後合並後的公司到底要定哪種調性?恐怕最先適應不了的除了王興和張濤之外,就是兩個公司的高層團隊。大眾點評高管從創業一直到現在跟張濤不離不棄,期間甚至要為了公司賣房子。而王興的嫡系和愛將也基本是一路走來,披荊斬棘。這麽多高管要怎麽分工怎麽取舍,對於兩個CEO來說都是頭痛的事情。

大眾點評和美團打得太狠,爭奪的是定量市場而非增量市場。雙方團隊針鋒相對多年之後,其實公仇私怨都不少。這並不利於雙方整合。點評和美團顯然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來磨合雙方團隊。

然後是雙方的業務取舍問題。團購和閃惠應該會接著做,團購一二線以大眾點評為主,二三線以美團為主。閃惠以大眾點評為主。餐飲後期產品比如預訂、會員管理、營銷推廣等以大眾點評為主。電影以貓眼為主,大眾點評接入合作夥伴的方式在短期應該會有大的變動和整合。因為之前雙方選座等信息是高度重合的。

同樣的問題發生在酒店,接下來大眾點評到底要放棄現在外接的數據跟美團深度整合,還是直接把美團作為數據之一整合到自有產品,這些都是利益和方向上的大是大非問題,需要雙方從基因上來協調。

騰訊也是合並中的變量,當時阿里巴巴花費很大精力希望與美團整合數據,未遂。而騰訊和大眾點評數據已經深度整合。那麽合並後新公司到底要不要跟騰訊整合數據?怎麽整合?張濤和王興肯定會做出不同的選擇,畢竟每個創業領導者背後都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組織的利益訴求。

最後是員工,盡管雙方的公開信都會提到保障員工利益。但美團一萬多員工,大眾點評7千多員工,整合之後怎麽消化?要消化員工,要麽有變量市場可以拓展,但在團購領域顯然早已經沒有,甚至本身已經在用近期淘汰現有員工。要麽有新業務可以開發,但短期並未看到一個新的,可以容納這麽多人的業務,

所以有些員工在這次合並中肯定得走,因為留著就是冗余。不過走人也有區分,有的選擇快刀斬亂麻,直接來個痛快。也有的會用鈍刀子割肉,慢慢磨,逐漸調整績效、方向、工作,變相讓人走。至於此前的期權之類,整合之後再如何分配,也只能邊走邊看了。

合並是一次革命,是一次推倒重來,是一次利益的重新分配。這種動蕩會指向一個光明的前景,但在某一個階段必須有人付出犧牲。而犧牲的這部分人種,有人是主動的,有人是被動的。作為個人,職業一點的建議是,站好最後一班崗,等待達摩克里斯劍落下來,然後該幹嘛幹嘛去。

雖說君子不立危墻,可是O2O行業就是這個樣子呀。很多點評、美團的員工在微信上問我情況,我的回複是,接下來百度糯米可以吸收一些人才,另外大家也可以去支付寶口碑賺點簽單外快了。另外的選項是很多創業公司,如果確實累覺不愛,就改行吧。在O2O行業,拼命是必需品,安全感是奢侈品,得看開,得像從未受過傷害一樣,全心去愛吧。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舉個栗子,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3826

事態已從“BAT抄你怎麽辦”,變成了“BAT不投你怎麽辦?”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022/152458.shtml

導讀 : 在這一系列的並購投資時間中,有兩點相似:1、盈利的並購虧損的,估值高的並購估值低的。2、BAT成為VC後的另一個並購主角

金秋十月。對中國互聯網來說,當下同樣也是一個“收獲”的季節,在10月中,已經發生了多起改變互聯網細分行業的事件,甚至是改變整個互聯網格局,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下:

·10月8日,美團大眾點評合並成為新美大,再次把騰訊和阿里拉到了O2O的同一條船上(上次是滴滴快的合並),估值170億美金,成立12年的點評賣身給了成立5年的美團,兩家虧損的公司抱團減少價格戰;

·10月12日,58到家在賣給騰訊後,又以3億美金再度賣了股份給阿里巴巴,估值10億;

·10月15日,神州專車與e代駕正式合作,品牌及產品共享,對抗同樣巨額虧損的滴滴;

·10月16日,阿里巴巴以45億美元現金收購優酷土豆為主體的合一集團;

·10月17日,騰訊牽手京東推“品商”平臺,這被認為是年虧損8億美元的京東再一次向騰訊靠近,騰訊再一次成功的滲透進了京東;

·2015年上半年互聯網也發生了非常多的並購,阿里5.9億投資魅族;燒錢的滴滴快的合並,在專車領域把騰訊和阿里兩個死對頭拉到了同一條船上;上半年虧損7930萬美元的58並購了趕集;OTA行業唯一盈利的攜程並購了持續虧損的藝龍......

在這一系列的並購/投資事件中,雖然行業不同、並購大小不同,但有兩點相似:

1、盈利的並購虧損的,估值高的並購估值低的

高估值(市場份額高)的並購低估值(市場份額低)的是行業的基本規則,畢竟高估值企業前景可期,為了取得更大的份額和止損避免價格戰,VC也樂於推動。而盈利企業並購虧損企業也是新崛起的一個趨勢,互聯網公司在VC的吹捧下信奉以虧損換市場,以價格求用戶,本身盈利的企業就屈指可數,他們的競爭力是靠價格補貼成長起來的同行所無法比肩的,眾多盈利型公司紛紛借助並購來打壓新模式消滅競爭,或投資團隊補充新鮮血液,或迅速獲得細分市場的份額。

2、BAT成為VC後的另一個並購主角

BAT就像孫海英廣告說的一樣,怎麽哪都有你?在2015年中,BAT再度刷怒刷了存在感:阿里巴巴參與10余起近40億美元投資;騰訊僅Q2就參與了10起投資事件,涉及領域涵蓋了文娛、本地生活、醫療健康和汽車;百度也不含糊,一時間並購成為了BAT的軍備競賽,多樣的產業布局和財務投資讓人目不暇接,形成了VC投資之外的另一番風景。

2338449830_meitu_1.jpg

從今年下半年開始,市場就急轉直下,最直觀的表現是連百度、阿里、騰訊都停止了招聘,只出不進。二級市場不斷下挫和美股中概股的低迷,上市窗口關閉帶來了一級市場的恐慌,寒冬應聲而至。資本寒冬席卷整個創投領域,泡沫最多的互聯網行業首當其沖。據投中研究院的數據,中國互聯網行業,2015年Q2融資額僅為Q1的一半,與此同時創業投資基金的募資也出現了下滑,據清科研究報告指出:2015年7月中外創業投資及私募股權投資機構新募集資本量38.86億美元,與6月79.96億美元募資規模相比下降51.4%,與2014年同期的47.05億美元募資規模相比下降17.4%。寒冬到了,互聯網的格局也將帶來巨大的變化。

未來屬於正現金流公司

正現金流公司擁有自我造血能力,能持續的發展自我,獲得更多的機會,占得一席之地。

一、盈利才是王道,具備正現金流(自我造血能力)的公司才能占領市場

在互聯網原住民眼里,從實業入互聯網的人有一個通病,那就是過於保守,過於註重正向現金流導致企業發展速度受限,而願意燒錢補貼的公司可以以價格優勢迅速搶占市場,占領用戶心智,獲得更多資本的青睞,當然,中途耗死競爭對手就更好了。實際上以利潤換市場無異於飲鴆止渴,最終會陷入不燒錢數據下降,燒錢又難以為繼,甚至不得不為了燒錢而損害未來的利益。VC是一帖大麻,保準爽到你停不下來了,這不,易到用車在燒錢難以為繼後不得不10月20日宣布七億美金流血融資樂視。

具備自我造血能力的公司才能扛過資本寒冬。資本就是蒼蠅,哪里有腥味就出現在哪里,沒有腥味的地方他們從來不會出沒,資本是最吝嗇的,不要指望資本能雪中送炭,在資本寒冬看不到希望的情況下,只能靠企業自己活過來。在資本寒冬活下來的只有三類公司:

1、具備自我造血能力可以自我增長的公司。比如2000年納斯達克指數暴跌後找到sp盈利模式的三大門戶,期間死掉的公司你可能都記不住名字;

2、寒冬前已經儲備了一定余糧的公司。比如本次寒冬的58到家,比如阿里巴巴就是憑借著2007年底在港交所上市募集的17億美金才度過了2008年的金融風暴;

3、不得已降低估值壯士斷腕的公司。比如京東,在2008年雷曼倒閉一度無錢可融,啟動B輪融資後估值從1.6億美元下降至6000萬美元,導致給京東做了四五次過橋貸款心里也慌了;樂淘網2011年第四輪融資樂淘的估值只有8000萬美元,但2010年同期樂淘的估值為2.5億美元。

毫無疑問,第一種是最良性的發展方式,而第三種能流血融資已經非常幸運,大多的公司根本沒能挺過來!以燒錢最多的O2O領域為例,2014年拿到A輪投資的企業高達846家,而拿到B輪的企業數量驟降至225家,C輪寥寥無幾。C輪融資像一面陡峭的懸崖,很多企業面臨逃不掉的“C輪死”,資金鏈斷裂後企業只能被活活餓死,如果有正向現金流,很多企業都可以熬過來。

二、盈利能力是企業良好運營能力的背書

在同等條件下,盈利能力越強的公司越容易獲得資本的青睞,盈利能力是企業內功的佐證,這是純靠燒錢所燒不出來的。同樣的,在需要以利潤換市場的大規模投入階段,擁有盈利能力和盈利經歷的公司更能讓資本放心,因為你燒錢燒得更有效率,燒的更有性價比,這是企業在資本催熟下脫穎而出的不二法寶。否則只會變成沒有了資本,企業會迅速萎縮,進而死亡。所以,VC的追捧不是讓你花錢,而是比競爭對手更有效率的花錢。

三、盈利能力可以讓企業不受桎梏的拓展新戰略

古語說得好,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如果一個成年人日日為填飽肚子忙活,那就不要指望未來能有多大的空間。企業也是一樣,當受制於資金支持隨時可能斷炊時,企業唯一能做的只有活下來,而不是過更好,最直觀的例子就是當當網,除了2014財年,上市一直處於虧損,2015年上半年更是虧損8140萬元,受制於資金,成立16年的當當仍然不得已龜縮在圖書領域,連Q1的拓展熟悉閱讀的新業務都被PR包裝為放棄盈利激進拓展,殊不知李國慶一直看不起的京東市值已是自己的67倍有余。

當然,如果你有一個願意無條件支持你的“親爹”,不能無條件支持都不行,騰訊拍拍、微博,百度有啊,百發就是例證,一旦親爹狠下心來比VC都冷酷;或者你運氣夠好能找到無條件支持你的幹爹,比如凡客,有了雷軍怎麽都倒不了;比如京東,搞定徐新這個辣妹子得到無底線的支持可是獨一份的;比如糯米,200億妥妥的不愁吃喝。如果你不確定你有沒有這份運氣或者魅力,那可以思考下燒錢換市場是否適合自己了,當然期望拿工資和借公司提升行業知名度而不是打造一個成功企業的另當別論。

四、VC逐利的本質帶來骨子里的短視和與企業的天然沖突

VC的資金來源是有時間限制的,長則八~十年,短則三~五年,到期就需要進行資金清算,這是VC最主要的利潤來源。VC利潤來源的機制決定了他們的投資期限必然是中短期的,不可能像索羅斯等投資者長期持有。因此,資本最希望做的就是盡可能快的像KFC催熟白羽雞一樣催熟企業,進而拉升估值快速找到新的接盤俠脫手。在特定時期VC可以讓企業催熟、早產,甚至也不排除考慮殺雞取卵。

但創業者一般都希望基業長青,打造百年老店,持續的做大做好企業。所以VC和企業是有天然的訴求沖突的。VC為了達到快速催熟的目的,也有非常多的手段,比如對賭。

對賭協議的作用是保護VC約束創業者,以KPI的方式強行建立創業者與VC目標一致的中短期激勵機制,促使創業者關註對賭期的利潤成長,忽視長遠的計劃。對賭協議有可能讓創業者犧牲未來的發展機會,實現短期收益,甚至也不得不為了達到對賭期目標損害企業的根基,站在企業角度不見得是好事。所以,我的朋友悅己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的CEO儲峰在融資選擇時寧願要香港的實業資本,也不願意要著名VC的投資,要知道VC給的價格更吸引人。

因為對賭而成功的公司不在少數,蒙牛業績增長遠遠超出了與摩根士丹利的對賭協議的預定的盈利目標,獲得了550%的投資回報率,蒙牛高管也獲得了價值數十億元的股票。但更多的對賭以企業失例告終。中華英才網因與Monster對賭上市失敗,不得不賤賣,當時操盤的徐新全部撤出;俏江南也因與鼎輝對賭上市失敗而失去了控制權;永樂與摩根士丹利、鼎暉投資對賭,永樂最終輸掉控制權,被國美收購。

同時,與國外的資本相比,中國的資本本身的投機性更強,這就導致其對市場和產業的培育是沒有耐心的。國外一般基金存續時長一般都是7-10年,而中國互聯網基金只有3-5年,所以中國VC相比國外又更加激進。

為什麽說BAT是更好的“接盤俠”

騰訊和阿里巴巴都有1800億美元市值,百度500億市值,年營收分別為238億,234億,131億元,都是妥妥的超級現金流公司。作為國內市值最高的互聯網公司,BAT一舉一動都擁有巨大的想象空間,曾經創業者繞不過的問題是是BAT抄襲你怎麽辦?現在繞不過的問題是BAT不投你怎麽辦?BAT站隊到底怎麽選?當然,筆者這里說的BAT並不局限於BAT,還包括與BAT一樣具有極高現金流較高估值的少數健康互聯網公司。

1、馬太效應讓BAT競爭優勢更加明顯

BAT因為一步領先步步領先,正因為十余年的資本和企業運營積累,BAT無論在人與信息,人與商品,人與人的關系都牢不可破,互聯網行業本身就是高度壟斷化的行業,老二非死不可,BAT相較於新興公司則擁有更多可能性,資源和人才的富集又加劇了這一態勢。馬太效應在互聯網的表現尤為突出,因為行業的產品形態變化實在太快了,中國互聯網從97年發現到現在不到20年,但整體產業調整已過了五波,這是傳統行業所不能想象的,電視發展了四十年仍然是同樣的樣子,第一臺個人電腦到現在40年也還是我們可以想象的樣子!所以IBM、cocacola、寶馬能夠長盛不衰,但互聯網產業也不過誕生了BAT,有可能與BAT平起平坐的X仍然還在成長期。

從web1.0發展到2015年前,整個互聯網仍然是流量形態,只要能聚集到足夠的流量就能獲得商業上的成功,三大門戶是這樣,網絡遊戲也是這樣,BAT是這樣。無論互聯網形態怎麽發展,BAT仍然牢牢的把控著最為巨大的產品和用戶資源,BAT的新產品嘗試很容易獲得海量的用戶,這是其他新興產品所望塵莫及的優勢,這也是為什麽具有巨大市場的新產品的興起越來越受到影響,BAT抄你你怎麽辦的癥結所在。所以博納總裁於冬語才出驚人,預言電影公司未來都將給BAT打工。

2、BAT需要通過並購拓寬護城河,加固企業核心優勢

隨著互聯網+和互聯網思維的興起,服務和細分客群變得更加重要,如何讓用戶獲得更好的服務(比如由此誕生的社群,羅輯思維估值13.2億元),如何細分客群(比如主打特賣的唯品會,主打海淘的小紅書)都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互聯網的發展實在太快,產品形態層出不窮,一家公司的自身資源無法兼顧到方方面面,單純靠“抄襲”來複制對手成功已經成為越來越難以完成的任務。所以,BAT大舉以並購的方式入股企業。

就在過去幾年里,BAT通過大量的並購進入了金融、娛樂、出行、醫療、教育、本地生活,O2O等多個領域。數據顯示,中國互聯網前30名未上市創業公司,80%背後有BAT的身影,但BAT的資本足跡卻並不僅限於此,三家巨頭共投資了30家已上市公司和幾百家未上市公司,這一個側面暗示了BAT的布局之廣。

3、BAT比VC更容易與企業乘坐一條船,而不是短視

BAT本身是從企業做起,對企業發展階段有自己的想法和目的,這是BAT投資與VC投資最大的不同。BAT投資無外乎四種:1.現有業務互補;2.新興業務布局;3.財務投資;4.抹殺創新,消除競爭。通過拍拍的失敗,有啊的失敗,來往的失敗讓BAT認識到有些事情是自己做不了,花時間花錢也做不了,所以未來創業者不必再回答如果如果BAT抄你你怎麽辦的問題,只需要做好產品即可,無論是那種投資動因,BAT對企業發展的幹涉和短時間內的目標監管都比VC要寬松得多,BAT投資者沒有VC的賬期限制,對純粹財務投資的興趣也弱於業務互補,所以願意用長遠的發展換取短時的收益。但無論是那種對創業者而言都多了一種退出渠道和發展的新方向。

4、BAT是最好的“接盤俠”

對於創業者而言,如果沒有VC的一步步的資金支持,無論發展態勢如何,最終都很容易出現C輪死,因為VC的退出渠道實在太有限了,一種方式是找到新的接盤俠退出,無論這個接盤俠是新的投資者還是並購,而並購也並不是那麽容易達成,我們熟知的優酷土豆,滴滴快的,美團點評無一不是在並購雙方共同VC的斡旋下達成的,缺少共同投資者並購也是無源之水。另一種方式是熬到IPO,但IPO受政策性影響太強,很容易出現窗口關閉或流血上市。

而對於BAT而言情況就不同了,因為BAT本身的企業特性,創業者多了一種選擇,不僅可以被BAT增持,甚至在貼合產品的情況下可能被BAT全資收購,獲得發展的第二春。比如1月24日,百度宣布收購人人所持的全部糯米網股份,6月更斥資200億繼續投資;2月10日,阿里巴巴11億美元現金收購高德余下72%股份,加碼旗下地圖業務;2月19日騰訊買下大眾點評20%股份消息最終塵埃落定,目標直指本地生活化服務升級。毫無疑問,BAT陣營對壘O2O的決心已顯,而節奏也在不斷加快。

5、BAT的資源優勢是創業企業缺乏的

BAT對企業提供最大的支持不是資金,而是人和資源,BAT擁有每家都擁有自己最為獨特和無法複制的資源優勢,騰訊又微信、QQ;阿里有淘寶等購物數據;百度有搜索數據,BAT都是巨大的流量入口,若接入創業公司帶來的流量價值將是巨大的,從京東接入微信,微博共享阿里購物數據,去哪兒接入百度知心計劃都為他們創造了巨大的價值。

互聯網具有巨大的馬太效應,先發優勢非常重要,BAT提供的資源對創業公司的發展也有極大的助力。

隨著大數據的發展,數據的交叉浮現必不可缺少的一環就是海量數據,BAT就是海量的數據源,BAT最終都會走向開放,但開放給誰,將那些信息孤島連接起來的決策權掌握在BAT手中,通過投資的方式接入BAT的體系就顯得尤為重要!

寒冬是最好的機遇,在寒冬情形下資金的壓力促使企業關註如何更高效的花錢,促使企業降低虧損甚至走向盈利,然而已經被資本帶歪的畸形互聯網還能回歸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嗎?恐怕並不會!

當潮水褪去的時候才知道誰在裸泳,當外部資金斷裂時才知道究竟誰能活下來,無論是誰,一定不會是持續虧損的創業者,於剛因1號店因的持續虧損黯然離開;周航帶領虧損的易到用車不得不失去控制權,大眾點評與美團各自傲倨一方卻不得不走向合並......

上市是創業者的目標,但虧損態勢下即使上市又怎樣?古永鏘帶領盈利無望的優酷一路估價下跌,最後不得不委身阿里;持續虧損的最大網上書店當當仍然偏安一隅;電商第一股的麥考林茍延殘喘;搜狐門戶價值為0......再對比保持盈利的BAT、網易、360、陌陌的市值......

不要拿亞馬遜的高估值來“說服”或迷惑自己,亞馬遜的高估值在納斯達克也是獨一份,當然更得益於貝索斯將亞馬遜打造成了一個用現在利潤換取未來市場的公司,而且是在零售市場擁有絕對的統治力、且完全沒有競爭對手的公司,這種模式是不可複制的。

今日資本的徐新說:互聯網只有大型公司和小型公司,沒有中型公司。筆者要說:互聯網只有BAT、及正現金流公司。非盈利型公司要麽成為BAT的盤中餐,要麽悄無聲息的死去,無論是寒冬還是春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5812

土巴兔王國彬告訴你:找到痛點以後,下一步該怎麽辦?

來源: http://www.iheima.com/exp/2015/1027/152540.shtml

導讀 : 王國彬說,前兩次創業失敗讓他明白了一個珍貴的道理,根據這個經驗,他進入了互聯網+家裝的行業。改造傳統家裝行業,他的商業邏輯到底為何?多年的創業經歷已被大量資本認可,也讓我們看到了土巴兔在營銷上的大量投入,如此營銷的目的到底是什麽?文末有他的答案。此次幾乎毫無保留的成長分享來自10月23日,黑馬學院互聯網+重度垂直的課堂。

不專註導致第二次創業失敗

我之前一共創業過兩次,第一次是創辦電腦學校,第二次是創辦互聯網搜索引擎的技術公司。第二次創業沒有達成預想的成功。這之後我總結了失敗的關鍵原因:不專註。經過第二次創業之後,我繼續回到電腦學校。我想用技術創業的想法一直沒有變,我夢想通過技術能做點事情。

我也考慮過很多行業,後來我選擇了一個方向,就是裝修,一是它的商業價值特別大;二是行業鏈條特別長,痛點特別多;三是第一次的創業讓我積累了大量的建築行業從業者資源,特別是設計師。我後來選擇在裝修這個行業進行互聯網技術創業。

當痛點特別多的時候,從哪個地方入手?

當我邁入這個行業的時候,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裝修這個行業痛點特別多,從哪個痛點著手?這里我講下我對痛點的理解。痛點可以拆分為“痛”和“點”兩個維度來理解,痛指客戶能感知到的用戶價值,點可以理解為一個很細的突破口,很尖的著眼處。

痛點的選擇,首先要讓他經歷過的痛苦的事情不再痛苦。第二,他原來認為要收費的東西可以不收費了。這才能叫做有感知的價值。

通過很多的用戶調研,我們發現用戶有一個痛點,就是,用戶在需要裝修的時候,是想找裝修靈感的,那麽這時候問題來了,裝修圖片由誰提供?設計師。我想到了這個用戶價值,所以,第一版土巴兔的價值就是:幫助用戶獲取裝修的靈感,然後間接找到這些設計師。

用戶價值是有了,但是怎麽轉換成收入模式?

我們很快就發現,做了半年,流量確實可以做到每天獨立訪問用戶有10萬人了。但我們發現這個用戶價值,也就是找設計師這個用戶痛點沒辦法轉化成收入模式,因為用戶規模太小了。

經過那段時間,我們立刻調整了一下,我覺得創業過程中,一個行業的痛點有很多,我們需要堅持的是,始終把用戶價值放在第一位,但不是說選擇一個模式就一口氣走到底。當你發現這個模式不到位的時候就要去調整,做出改變,不要永遠一成不變。

所以,當時我就把這個痛點迅速切換到另外一個地方:幫助用戶找到滿意的裝修公司。

怎麽能夠幫助用戶找到滿意的裝修公司呢?那時我們做了一個小小的用戶價值創新,就是,我們發現用戶買完毛坯房之後,其實他最想要的是什麽東西?免費的戶型設計和報價預算。

確定很尖的突破口之後,痛點如何落地?

當我們發現這個痛點以後,怎麽落地呢?我要思考幾個問題:首先是痛點的落地問題,這個羊毛、這個價值由誰提供?必須裝修公司來提供。第二個問題要去考慮,這個價值由誰來埋單?當然我們可以選擇裝修公司的設計師去提供這個服務,由材料商來埋單,讓材料商來我這兒投廣告,這也是一種方式。

最終,免費的戶型設計,由裝修公司提供,既由他來埋單,也是由他來做提供方。但為什麽不希望把第三個人再扯進來?因為裝修過程中,決策者太多,尤其是早期是比較難操作的。

所以,我們構建一個商業模式的時候也是這樣,要找到這個痛點,就是剛才講的,不用把所有點都實施,而要找到讓用戶有感知的才叫痛點。原來收費的不收費,原來他特別痛苦的現在不痛苦了。

我們想,這個東西能不能和公司收入掛鉤?你可以不收錢,但不能不想到收入模式。其實,當你的規模足夠大的時候,會衍生出很多你意想不到的收入模式。

痛點滿足的方式應該是這個樣子,不是一上來就很重很重,很重的時候你要問問自己有沒有那個能力,如果沒有一個人遵循你的遊戲規則,只是自己high而已。所以,有些商業模式聽起來非常好,後面落地不下去。

創業的過程,就是逼著我一直想解決之道

我們服務業主一段時間之後,發現問題又產生了,裝修公司免費服務的時候態度很好,但一旦裝修款給裝修公司之後,服務可能就沒那麽好了,態度變了,這時候又逼著我想其它方式。

所以我想告訴大家,有時候你只要找到一個最痛的點,先從那里開始,不要等著找到一個解決問題的最全面的點再開始。當我從免費設計這個點切入之後,用戶有了,裝修公司也越來越依賴這個平臺,這時候就會比原來好辦事。

所以,我自己也總結我們融資的每一步,就是對用戶價值又深挖一步。我們判斷一個模式能不能做,它的本質就像我們說的,“重度垂直”。就是因為,今天的用戶只要最好的,第一品牌,第二品牌大家慢慢就忘記了,我們也看到了大量的一、二名合並。所以,就迫使我們一定要把用戶價值放到第一位。

Q&A

Q1學員:土巴兔面對資本非常硬氣,這種硬氣是來自於對未來的判斷,還是數據的支持?

王國彬:首先,你要理解一個好的項目對投資人的意義是什麽,一個好的團隊是怎麽樣。如果企業還很小很小,你就花大量的時間出去主動找投資人,沒什麽數據,見再多人也沒用。您對您的數據了解嗎?搞定一個客戶花了多長時間,用過了多少句話,整個流程上為該筆交易累計耗了多少時間?當你關註這麽多數據的時候,你自然就能看到事物的本質,看到這個行業還有哪些可以改變,可以創新的。跟用戶交流,就會對方向明確,對數據敏感,做事就會有主見,不會人雲亦雲。問一下自己,您會投這樣的人嗎?

Q2學員:老師顛覆了我一些思想。我們B2B電纜也是非標的,老師能不能指點一下?

王國彬:我們看到鋼材、塑料,也有大宗的B2B交易平臺,你看一下鏈條能不能變短?一共有多少個節點?然後看一下所有的環節里面,有哪些是信息不對稱的,把它做到對稱。然後用到我剛才說的方法,找到一個痛點做起,在整個路徑過程中,我建議由點到面,由淺入深,由輕到重。

Q3學員:土巴兔如何打動資本?

王國彬:這個問題非常好,讓我回想起當年融資的過程。,我覺得一個企業一定要有造血能力,哪怕這個能力很弱。所以,從土巴兔成立的第一天開始,就讓投資人看到土巴兔有造血能力。而且創業初期在一些一不必要的開支上要節儉,人才上面才是你最需要花錢的地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6517

一連串危機來襲歐洲怎麽辦? 眼下或許只有歐盟能夠做到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10620.html

一連串危機來襲歐洲怎麽辦? 眼下或許只有歐盟能夠做到

第一財經日報 哈羅德·詹姆斯 2015-11-12 06:00:00

歐盟當前正面臨著一連串可怕的危機。長期的歐元、歐債危機不斷加劇這片土地的分化,導致了南北間深深的裂痕,而現在,成千上萬的難民又造成了東部(包括英國在內)跟西部的勢不兩立。

歐盟當前正面臨著一連串可怕的危機。長期的歐元、歐債危機不斷加劇這片土地的分化,導致了南北間深深的裂痕,而現在,成千上萬的難民又造成了東部(包括英國在內)跟西部的勢不兩立。加上諸多其他方面的分歧與矛盾,歐盟的境況比起任何時候都來得岌岌可危。

歐盟各國實行的能源政策千差萬別,最初建立的能源價格體系並不兼容,有違一個內部市場的構想。而各國隨之采用的解決方案也都相互抵觸,使得統一整合能源網絡變得異常艱辛。

譬如,法國大部分電力都來自核能,而德國自2011年福島核電站事故後便立刻著手關閉所有核電站。現在的德國、西班牙都將重點落在了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上,當然在天氣條件受限的地區,大部分電力依然來源於化石燃料。

與此同時,歐洲安全問題自2008年以來就不斷受到俄羅斯的挑戰。特別是去年烏克蘭危機後變得尤為嚴重。持續不斷的戰爭、尚未解決的領土主張,都急需開展對於歐盟能源政策——具體而言是對進口能源依賴問題的探討。

另一項歐洲安全穩定的挑戰,便是導致成千上萬難民湧向歐洲的敘利亞危機。

歐盟受到的挑戰還不止於此,其最基本的民主合法性也受到了質疑。極端主義意識形態逐漸成為主流,分裂主義運動也重現活力。

今年上半年,希臘與歐洲似乎進行著對抗。而現在,同樣的情況正在葡萄牙上演,其左翼聯盟包括政客在內都對歐洲充滿深深的敵意。很快,西班牙可能也將要面臨類似的困境。

簡單來說,歐洲已經被危機壓得喘不過氣來,不堪一擊到無法有效應對任何新的挑戰了。多年的創傷已經耗盡了領導者們制定有效對策所需的心理能量,以及實施對策所需的政治資源。這就是為什麽在難民危機問題上嚴重缺乏回應的原因。

不過歐盟的建立本身就是預計到危機後的產物。歐盟奠基人之一讓·莫內多次強調:突發事件的緊迫性將會推動一體化進程,“歐洲將在危機中得以鍛造,並且帶來所有危機所需的解決對策”。

然而導致這些危機的問題必然是小到可以管控的。過於嚴重或是一次面對多重危機,都會威脅到歐盟的應變能力,最終導致其崩潰。就像《哈姆雷特》中,克勞狄斯從奧菲莉婭日益惡化的精神狀態中所觀察到的那樣,“當悲傷來臨時,不是單個來的,而是成群結隊的”,最終,奧菲莉婭的確陷入精神錯亂,最終失足落水溺斃。

但是克勞狄斯,一個殘暴的兇手,並不能稱之為政治智慧之泉。事實上,通過增加權衡範圍,同時處理多重危機,可以讓危機更容易解決。在歐盟,相互間的利益競爭往往會妨礙到對危機的有效應對。不淩駕於他國主權,歐盟將能成為相互間利益妥協的談判平臺。

譬如,早前德國不願對南歐國家提供債務減免,令這些國家長期受困,而現在因為能從集全歐洲之力解決難民危機中立即獲利,而變得動力十足。同樣的,軍事一體化可以促進戰略有效性,降低成本,特別是對國防預算較大的國家。

這種“問題鏈”方式已被應用在了國際貿易談判中。雖然很難取得巨大突破,但為所有參與者都帶來了整體利益。

歐洲需要重拾1989年的心態,當年出現的大量跨境人口流動——最初發生在匈牙利和奧地利邊境——帶來的是改革開放,而非豎井心理(每個人更傾向於在自己建立的舒適空間內交流)。

2015年,情況與1989年相當,歐洲民族國家所需要的,用於抵抗外部壓力、戰略沖擊的保障,遠多於單一民族國家可以提供的。眼下,只有歐盟能夠做到。

(作者系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及國際事務教授、歐洲大學學院歷史系教授、全球治理創新中心高級研究員。翻譯:朱映臻。版權:ProjectSyndicate)

編輯:一財小編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9807

當創業者選擇了一個全新的產業,以及一個二三線城市,該怎麽辦?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128/152982.shtml

導讀 : 二三線城市創業,到底是陷阱還是餡餅?

自從去年達沃斯論壇上,李克強總理發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的號召,“草根創業”“人人創新”就成了新的全民運動,互聯網+、智能硬件、物聯網、互聯網金融等借著移動互聯網的東風大行其道。移動互聯網也繼續橫向蔓延,一是下鄉,二是海外。於是二三線城市,甚至中小城鎮成為了巨頭們爭相搶奪的戰略要地,而中小創業者也將二三線城市作為自己的大本營。這二三線城市創業,到底是陷阱還是餡餅,今日我們不妨聊聊。

二三線城市,創業者愛恨交加

先講一個例子,去年無錫某集團公司與平安銀行合作開創了“物聯網金融”新模式,目前已應用於汽車、鋼鐵行業等。這樣的創新模式誕生在無錫這樣一個江南二三線城市著實讓創業者們驚訝和好奇,這給創業者又是什麽信號。難道二三線城市真的能成為創業者新的夢想搖籃?

其實,移動互聯網經歷了這幾年的野蠻生長,一線大城市已然被巨頭瓜分完畢,而二三線城市或真的大有可為,根據易觀智庫發布的數據報告顯示,2014年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中,地、縣級成熟用戶占比35%,比例最高;其中自由職業、個體戶、私營企業主用戶最多,藍領用戶次之。隨著二三線城市綜合水平的提升,網絡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移動終端價格的降低等。二三線成為無疑成為移動互聯網發展的增量市場。

但盡管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普及進一步加速了移動互聯網的進程,創業者開始更有機可“乘”,但如今創業的真實常態並非“得償所願”。大多數創業者更多的是在壓力、焦慮、抑郁、苦悶中艱難掙紮:沒有穩定的收入、等著錢的員工、家人、時不時造訪的工商稅務、需要一步步紮實通過實踐驗證的商業模式、網站服務器被惡意攻擊運維程序員卻高價難求、行業巨頭威脅壓迫。。。極少數能成為BAT,大多數在生死邊緣掙紮,這種冰火兩重天的境遇更加值得我們思考中小創業者該如何前行。

起底創業成功的關鍵點

響鈴這貨不是什麽成功的創業人士,也談不出條條是道的成功學,但和萬千仍在堅持或垂死掙紮或大步邁進的創業者有著共同的體會,創業就是錢、人、模式、環境四者的融合。

首先是模式,也就是如何實現差異化或成本領先或規模化,面對不同的人群和地域,標準化和本地化如何取舍,這涉及到的不僅僅只是產品模式、盈利模式、運營模式等等。

其次是錢,主要包括投資人的資金支持和其他社會力量的支持,尤其是政府及其政府政策。如無錫設立了全國跟投比例最高的創業“種子基金”(用於支持創業“種子期”項目,最高跟投比例達到1:1.5,配套以高達30%比例的創業風險補償,對社會風投機構在本地範圍內投資早中期科技型創業企業或項目所造成的損失給予最高30%的損失成本補助)。在成都創業的海歸,如果項目前景被看好、科技含量高,最多可獲得300萬元的項目資助;大連為了吸引海歸創業推出三大政策,落戶大連海外學子創業園的企業,可享受免租金、稅收優惠等利好政策等等,這些都是巨大的政策紅利,很有可能成為初創公司的救命稻草。

再次是人,這不僅是指用戶市場,還包括創業團隊。比如凡是大學較為密集、有大量大學生資源的二三線城市中大學生創業較多,而較符合大學生創業的往往是“輕資產類”的互聯網創業項目,對起初資本需求不高,對IT 網絡知識要求較高。創業團隊的心態更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要知道創業本身是件苦逼的事情,且是九死一生。根據最新的蓋普洛幸福指數,34%的創業者說他們很焦慮,這比其他類型的工作者高 4%。45%的創業者說他們很有壓力,比其他類型的工作者高 3%。不但如此,創業艱辛的同時還可能“顆粒無收”,美國 INC 雜誌的一篇文章《The Psychological Price of Entrepreneurship》就曾提及:根據哈佛大學商學院講師 Shikhar Ghosh 的調查,VC 投資的創業企業總計有四分之三 的最後都失敗了。Ghosh 還發現,超過 95%的創業企業達不到他們預期的目標。所以面對創業,戒驕戒躁,微笑面對,不註重績效結果卻更關註自我狀態,在好的心態上讓自己的創業之路更加順暢。

最後是環境,這一是區域文化,比如成都、廈門相對休閑、鼓勵創新,所以遊戲業較發達,二是產業集群效應,如杭州的互聯網創業長盛不衰,西部二三線城市中以成都、重慶、武漢和西安互聯網發展勢頭也較為猛勁。長三角已是傳感器、軟件開發與系統集成企業的集聚區和項目應用的先導區。無錫已成為我國唯一的國家傳感網創新示範區,並已形成了覆蓋信息感知、網絡通信、處理應用、共性平臺、基礎支撐等五大架構層面的物聯網產業體系。三是看城市政府(尤其是高新技術園區)是否相對較開明、透明。

所以,如今創業絕不是光憑發起人的一腔熱血或是一個好的idea,也不是單靠資本的助推,行業的大趨勢發展。它給我們創業者的是時機、產品、團隊、行業、政策等多維組合的命題。城市只是其中一項影響因素,就成就不了勝利,也釀造不出悲劇。

中小創業者該怎麽辦

所以,接下來,我們中小創業者或許可以換一個角度,去看待創業,尤其是面對行業方向選擇、投融資變化、政策變動、產品或商業模式變換、團隊成員去留、盈利好壞情況等等。

一、行業跨界、組合式創新帶來新機會

我們暫且不去評斷或猜測物聯網金融能走多遠,但這種將兩個看似毫不相幹的行業結合在一起,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給產品建立一種立體感和縱深感卻是一個好的思路和方向。太多的創業者都在埋怨自己所在的行業紅海一遍,面對殘酷廝殺,心灰意冷。殊不知行業與行業的相互滲透相互融會也許能為你開拓新天地,從原有的競爭中撕開一道口子,找到新的藍海。新的商業模式或者是對現有模式的替代和推翻,或者是在原來的基礎上做橫向融合,滴滴打車的分享經濟模式是,智能設備的玩法也是。從傳統到現代,從東方到西方,跨界的風潮愈演愈烈,這給我們創業者帶來了更多機會。當然創業者在做跨界創新時仍需把握7大基本原則:1、資源匹配,2、品牌效應疊加,3、消費群體一致性,4、品牌非競爭性,5、互補原則,6、品牌理念一致性,7、以用戶為中心。跨界是為了共贏,融合需不忘初心。

二、觀風向看動向,產業集群提供新思路

我們暫且不去妄想自己能不能遇到和無錫物聯網一樣發展的好機遇,但創業者在城市選擇、行業方向把握,甚至辦公地點確定的時候應該關註城市的政策支持和地域的產業集群效應等。都說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這風一是行業發展大趨勢,二是政府政策環境,三是產業集群狀況,孤掌永遠難鳴。無錫物聯網的最先發軔,或多或少受到當地政府一貫理解創業、支持創新、包容失敗的理念影響。所以建議創業者們:

1、關註當地政府關於創業的政策及相應支持,即便拿不到免費的地和減免的稅,政策鼓勵的行業總能找到更多機會。

2、關註地區的產業集群效應,不做孤軍奮戰的獨鳥。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基因和長處,北京中關村的高新技術、深圳華強北的電子產業、重慶的汽車機械制造業、杭州的電子商務園區,江浙的服裝產業、泉州晉江成熟的鞋服制造。。。中小創業者大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利用區域資源優勢和產業鏈的集中度獲得生存空間。

3、認清大小城市的利弊。大城市成熟市場有自己的好處也同樣面臨著問題,比如遭遇大公司排擠,模式容易被抄襲,人才可能被挖空,規模小容易被忽視等等。而小城市也有自己長處,營銷上有句:不做大池塘里的小魚,要做小池塘里的大魚。其中取舍,利弊得失,唯有創業者自行決斷。

三、單點突破做深做透,找引爆點給自己生存機會。

中小創業者一直處於尷尬的境地,如果進入巨頭蠶食的紅海,自己連根骨頭都可能沒啃到就被行業淘汰了,好不容易找到所謂的藍海,龐大的市場需求和自身不堪一擊的現有體量就需要做好平衡,於是 微創新,實現單點突破,才可能出奇制勝。因為不要怕產品有缺點,就怕產品沒亮點。面對勁敵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更平更擠的互聯網只有找到極簡的點,中小創業者才可能產生引爆。因為相對巨頭,中小創業者沒有規模優勢,沒有資源沈澱,唯有單點突破做深做透才可能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

四、端正心態,幸福創業或有新收獲

最後想說說人的心態,都說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創業不再停留在老百姓的嘴巴上或政府的紅頭文件上,而是進入了人人都是創業者的時代。一如有網友調侃:“這年頭,你見朋友聊個天,不聊幾句用戶痛點、商業模式等與創業相關的話題,都感覺你跟當下潮流脫節了。”就如無錫高新區首度提出創業幸福指數的概念,在關註創業者的成功光環之外,也開始關註創業者的生存狀態。(特別註解:創業幸福指數是基於無錫高新區有力的創業輔助政策而提出的聚焦創業者身心健康,綠色創業環境打造,創業資源、人才、融資需求供應等內容的評估體系,相比各地名目繁多的創業項目評審,“創業幸福”更多聚焦創業者本身的感受體驗。例如,處於孵化期的創業企業,即使是創業遇到了暫時的挫折或者失敗,只要創業者願意持續地將這份事業堅持下去,政府對諸如場地費用減免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不設時間限制,堅定的支持創業者“玩下去”。)這是政府對創業的態度,那我們呢。我們中小創業者又該以一種什麽樣的心態去面對創業和個人得失呢。當盈利與否不再是衡量企業成敗的唯一標準時,我們不妨去關註用戶和創業者自己。用戶的口碑才是輸贏的關鍵,如果是采用違背社會道德的虛假宣傳或者置用戶安全於不顧,賣得再好的產品也不應得到弘揚,錢賺得多但員工心累老板心也累的商業模式也不應該得到鼓勵。

在商業文明發展到今天,在物質到如此充裕的現在,當創業從信仰變為一項行動時,無論身處一線城市還是二三線城市,只要還在路上,我們都應該多問問自己:創業,我們幸福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2402

深圳:財政突然多了一千億怎麽辦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3467

中國最富的城市之一深圳,也走在政府預算改革的前沿。 (CFP/圖)

深圳不僅首次打開土地和國資兩本賬,而且一次性“盤”出了上千億的財政存量資金。但這筆錢如何納入政府預算,如何花得有規矩,卻讓其頗為煩惱,不得不將“賬本”一調再調。

這種大規模的預算調整,既暴露了預算調整空間的界線模糊,也反映了預算與經濟、社會發展中許多現實的沖突。

“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新預算法施行一年來,在預算調整與公開等諸多方面給政府的錢袋子套上了“制度籠子”,也帶來新的挑戰。今年預算收入增長和預算調整幅度均“超常”的深圳,提供了一個觀察的樣本。

一次性“打掃”出一千億

深圳一次性“打掃”出了與年度政府性基金收入規模相當的“沈澱資金”,存量資金規模之大,令預算委員們感到震驚。

2015年11月18日,深圳市財政委在網站上公布了一份財政預算調整報告。

湊巧的是,恰在此前一天,南方周末記者向深圳財委遞交了采訪提綱,希望了解深圳財政預算中多出來的一筆資金情況。

這份於10月27日向市人大常委會提交的預算調整報告顯示,此次調整中所涉及的數百億資金,主要來自按照國務院要求“清理盤活”的財政存量資金,及部分重大預算項目的調整。

實際上,據調整報告顯示,2015年深圳市“應盤活”的財政存量資金高達1245億元之多,其中除200億元預留的“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歷史欠繳資金”因上級部門有異議而被納入預算統籌安排外,其余1045億元“已納入年初預算安排”,並經人大審議通過。

但這筆千億規模的“存量盤活”資金中,年初預算中所安排的800億元“政府引導基金”有重大調整:600億元被調整用於政府新增投資項目,其中約460億元投入地鐵三期建設及其他基礎設施投資,其余資金被納入統籌安排。

做出如此重大調整的高達800億元規模的“政府引導基金”從何而來?為此南方周末記者特別查詢了這一“政府引導基金”的預算內容。

該基金的預算內容首次出現在今年5月30日的深圳“兩會”上,由時任財政委主任喬家華所做的預算草案報告顯示,2014年全市政府性基金總收入1036.3億元,同時按照國務院全面清理財政存量資金的要求,將清理出的1045.3億元納入2015年預算安排。

這意味著在深圳市的“財政庫房”中,一次性“打掃”出了與年度政府性基金收入規模相當的“沈澱資金”。

令預算委員們感到震驚的,是此次清理出的存量資金規模之大。

深圳市財政委預算處處長舒毓民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今年深圳財政預算的變化確實比較大,但所謂存量資金也有不同的性質。比如,有的重大項目建設投資期長達5年甚至7年,整個項目投資高達100億元,但第一年它只能花1億元。在傳統預算管理模式下,這100億元的項目預算必須一次到位,那麽第一年花不掉的99億元就變成了閑置的“存量資金”。

而按照國務院此次清理存量資金的要求,兩年以上未動用的結轉資金就必須盤活,所以包括預算穩定調節基金和部分長期項目的專項資金,都按照要求納入了財政統籌預算,由此形成了千億規模的財政調入資金。

他說,“實際上這些資金以後還是要撥付到相應項目中去的。”

“做賬”難題

由於此前傳聞未納入本級政府預算的“清理資金”可能被中央財政上收,因此政府部門都很緊張,只好“暫編名目”納入了預算,直到這次調整才把相關資金落到實際項目之中。

如何把這一千億從政府錢袋子里打掃出來的巨資納入預算安排,成為了考驗深圳財政當局預算管理能力的艱巨挑戰。

早在今年“兩會”前,深圳就開始為此作打算了。

一位深圳市人大代表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由於此前傳聞未納入本級政府預算的“清理資金”可能被中央財政上收,因此“政府部門都很緊張,趕緊搞了個項目先納入預算”。

這一說法得到了深圳人大預算委委員劉魯魚的證實,“當時這800億基金預算一出臺,就在預算委引起了強烈反應,幾乎每個人都反對。”原因是“產業引導基金”就是以前的“專項基金”,實際上主要是用於企業補貼的,這種補貼由於缺乏合理標準和透明性,發生過許多“騙補貼”式的腐敗案件。

“但當時如果不編個名目出來,就可能被中央財政收回去。”在這種情況下,預算委員們無奈地接受了這一“暫編名目”的預算,直到此次預算調整才把相關資金落到了實際項目之中。

在多年致力於推動政府預算公開的NGO“政府預算觀察”創始人吳君亮看來,此次深圳清理出的財政資金規模之巨,以及中期政府預算調整之大,已經不

能簡單看成“小金庫”的問題,“它實際上已經直接影響到了政府預算的權威性、科學性與合法性”。

在新預算法修訂討論時,吳君亮就曾建議,在預算調整程序中對人大常委會所審批的預算調整規模設置額度限制,超過一定規模,不能由人大常委會內部審議通過,而應提交人大全體會議表決。

“人大常委會的預算調整審批幾乎是一個閉門作業的過程,公開性和透明性都有待加強。”吳君亮強調,如果預算調整過大,全體人大代表在兩會期間審議的政府年度預算就可能被架空,“如果出了問題,誰來承擔相關的政治責任與經濟責任?”

盡管他的這一建議未能體現在新預算法之中,但新預算法對預算調整的範圍和程序還是做出了明確的限制與規定:除了對必須報人大常委會審批的四種預算調整情況加以限定外,並要求各級政府在預算調整方案提交人大常委會審批前30日,將預算調整初步方案提交本級人大專門委員會進行初步審查。

但與此同時,在宏觀經濟下滑和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等多重考量下,國務院發文力推的“財政資金統籌安排”模式,在某種程度上令大規模的預算調整與預算法規定內的預算調劑之間,本來就不夠清晰的政策邊界更加模糊。

首次打開土地和國資賬本之後

土地和國資“賬本”中,除了隱藏著此前多年不透明運作模式下的違規操作,還暴露出宏觀管理體制的“內部沖突”,再加上還得在預算平衡和經濟轉型發展間權衡,很多地方都面臨調整。

預算調整,很多時候看起來也有其原因。特別是,隨著2015年1月1日起新修訂的預算法正式施行,在預算公開、全口徑預算、預算調整等諸多方面作出了新的規定,政府預算的每一步都必須更為細致、公開。

2014年,深圳開始推出全口徑預算。也就是將所有類型的財政資金收支都納入統一管理體系,把之前遊離於預算外的政府收支也納入預算。

在此之前,政府提交人大審議的僅是一般公共預算。劉魯魚認為,在人大代表們的多年監督之下,深圳這本賬已經“比較幹凈,不容易出大的問題”。

深圳市財政委9月中旬公布的2014年政府決算報告顯示,政府在過去一年中的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266.6億元,用於公共服務、公共安全等19類支出項目。

而“全口徑”中的另外一大塊,是主要由土地和房地產收益形成的政府性基金:在2014年收入686.6億元,支出215.9億元,大多用於土地整備和基礎設施建設,至2014年底結余416.5億元。

這是深圳首次打開土地和國資經營兩本賬。在劉魯魚看來,這對預算監督尤為重要,“從全國範圍來看,土地和國資管理體系都是腐敗和違規案件高發區,這跟它們多年以來不透明的運作模式有很大關系。”

深圳的土地和國資管理模式在全國走在前列,“但這並不代表它不存在問題。”劉魯魚坦言,除了部門利益和個體腐敗等因素外,還有一些是跟宏觀管理機制的內部矛盾與沖突有關。

“比如深圳國企大多都是上市企業,按道理應該更加便於監督。”但劉魯魚認為深圳的國資經營預算恰恰是“編得最粗的”。

多方調研後,他發現這一現象背後存在著某些“制度沖突”:按照證券法規定,上市國企必須在年報中披露經營數據,年報公布的時間往往是在每年兩會之後,這使得兩會期間人大代表們無法看到據年報經營數據編制的國資經營預算,“這種證券法和預算法兩個上位法的沖突,應該由中央層面重視並協調解決。”

2014年的深圳國資經營決算顯示,當年國資經營收入22.18億元,按10%的上繳比例計算,實際上政府收入僅為2億元左右。“5000多億的國資規模,政府收益只有2個億,明顯不合理。”劉魯魚表示,但在看到詳細的國企經營數據之前,預算委員們也無法判斷“不合理”在什麽地方。

南方周末記者在采訪期間獲得的深圳國資經營數據顯示,2015年1-10月市屬國企累計實現營業收入987億元,增長28.5%;利潤總額353億元,增長69.1%;已交稅金總額229億元,增長74.8%。

今年國資收益為何劇增?據國資部門內部人士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這跟去年底市屬國企國信證券上市有很大關系。而這類國資“資本經營”收益應如何納入合理的預算管理,顯然也是包括深圳在內的各地政府共同面對的課題。

同樣令預算委員們“頭疼”的,還有以土地收益為主的政府性基金預算:隨著房地產行情的波動以及土地出讓計劃的變更,各級政府土地性收入波動極大,年度之間幾乎沒有可比性。同時也造成了預算和結算數差距極大,“這就造成很大問題,你讓預算委員們怎麽審?”劉魯魚說。

南方周末記者在結算報告中發現,由市本級財政代編預算的四個新區均出現因土地出讓收入大幅下降,而被迫依賴上級財政補助和預算規模大幅縮水的現象:其中光明新區2014年政府性基金收入比預算下降77.88%;而在2015年預算調整方案中,又因“高鐵綜合體項目用地”出讓收入未實現,導致預算收入從年初預算的51.45億元調整為11.48億元。

對正在主持光明新區綜合發展規劃編制的劉魯魚來說,新區預算規模的大幅縮減讓人擔憂。因為它們代表著深圳經濟未來升級轉型的產業空間,基礎設施投入不足和為短期預算平衡而盲目出讓土地,可能會使它們成為粗制濫造的半拉子工程。

“對建設階段的新區簡單地要求其‘預算平衡’,並不合理。”劉魯魚說。

2014年底,市屬國企國信證券上市,加之上半年的牛市行情,使深圳金融國資今年的收益劇增。 (CFP/圖)

預算究竟向誰公開

“最大的變化就是預算公開”,隨著越來越多的媒體和眼睛盯住預算,並發現越來越多的問題,深圳政府部門在編制預算的時候也越來越小心,“不敢有問題”。

就在深圳公布此次“超常”預算調整的一周前,廣東省財政廳廳長也公布了一組“超常”的數據:在今年1-10月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深圳的預算收入增幅高達26%,貢獻了全省公共預算收入增量的一半以上。

但在劉魯魚看來,這一令其他地方羨慕不已的經濟數據,只是深圳多年高速增長中的“舊常態”,而真正的變化還是深圳市全口徑預算的編制和公開。此後,預算監督模式,從傳統的“內部質詢”變成社會監督。

“最大的變化就是預算公開。”當南方周末記者問其擔任十多年預算委委員的感受時,劉魯魚沈吟片刻後這樣回答道。

“人大預算委就十幾個兼職委員,即使加上四百多名人大代表,要監督數千億元規模的政府開支是遠遠不夠的。”劉魯魚說,預算公開的意義不在於向人大預算委委員公開,而是向全社會公民、納稅人公開,“我覺得這是最大的意義”。

他坦承,隨著越來越多的媒體和眼睛盯住預算,並發現越來越多的問題,深圳政府部門在編制預算的時候也越來越小心,“不敢有問題”。

舒毓民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今年新預算法修訂後正式實施過程中,他真正感覺到沖擊和影響“特別深遠”,“除了具體的法規條文之外,我覺得最本質的改變,是在政府理財和預算管理理念上真正體現出了作為公共財政,政府預算必須向納稅人負責的理念”。

為建立起“預算責任”意識,深圳今年推出了一項規定,即讓各預算部門法人為部門預算報告簽字——不是打印,而是手簽。

舒毓民說,這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形式變化,卻發揮了出人意料的影響,“我們編預算時,有預算單位的負責人找到我們說,某筆預算的錢我們不要了,因為他知道要了這個錢自己是要負責的。”他說,“過去各部門一把手只管業務,不一定關註財務和預算上的事,但你真讓他簽字的時候,他就緊張了。”

劉魯魚認為,隨著預算公開機制的完善和推進,深圳已經到了考慮下一步改革的時機:那就是“預算參與”。

“我曾經開玩笑說,政府預算編制是‘人民公社大食堂’。”劉魯魚笑稱,在這個大食堂中,政府這位“大師傅”端出什麽菜,社會公眾和人大代表只能選擇“吃或不吃”(投票贊成或反對),但卻沒有“點菜”的權利。

在多年預算委委員的任職經歷中,劉魯魚所看到的預算項目中,“由委員或人大代表提出的,幾乎沒有或者很少”。而作為政府部門,似乎又天生喜歡“修橋修路”式的投資項目,“包括許多民生類預算,實際上也是投資項目”。

作為改革前沿的深圳政府預算編制,未來能從傳統的“人民公社大食堂”,變成人大代表和社會公眾有“點菜權”的“精品餐廳”,這是劉魯魚在未來的預算委員生涯中最希望看到的變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3445

【大咖深度】微信應用號來了,你自己的APP該怎麽辦?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112/153727.shtml

導讀 : 我們需要先弄清楚,對於大部分Native app的maker來說,微信應用號這麽個東西意味著什麽?

本文由三節課(sanjieke.com)官方出品,主筆作者三節課發起人Luke,原百度P9產品經理。

如需轉載,請聯系三節課,並註明出處。

很多人今天開始知道,微信正在開發一款叫“應用號”的產品。

很多人還不知道,百度的App Link協議上周剛剛公開發布。

如果你還不知道應用號是什麽東西,不妨通過App link來做一個腦補。

但在腦補之前,我們需要先弄清楚,對於大部分Native app的maker來說,微信應用號這麽個東西意味著什麽?

就像我在很多場合說的,Native app有著太多的問題:

第一,拉新成本高。

以我在百度負責百度手機助手的經驗來看,一個工具類應用的下載成本在1美金左右應該是很正常了,遊戲類在2美金左右甚至更高。

這麽高昂的下載成本,大部分頭部企業玩的很開心,中小型產品團隊實在是無法跟進。

所以,很多產品團隊通過打榜推廣來硬生生制造一些數據,然後去快速融資。

第二,留存率極其低。

不是說留存低,而是極其極其低,低到你時常會懷疑做這個App的意義在哪,比人生的意義都渺茫。

大部分百分之幾的日活已經很美了,很多千分之一的日活也得扛著。

所以,很多產品都說自己的下載量多大,很少說自己的日活多高。

第三,開發成本高,維護成本高。

ios、安卓兩套人馬,伺候蘋果app store那些爺的各種刁難,機型適配、版本適配、交互獨特,這些都是讓native app進展緩慢的原因。

所以很多不太熟練的創業者搞到最後等App上線的時候,這個市場基本被圈完畢,打完收工,您幹嘛幹嘛吧。

如果你還需要舉更多Native App的不足,我可以用一下午的時間和你說說。

但為什麽在這麽不利的情況下,還得有個“自己的App”呢?

事實上,大部分的產品團隊和創業者要做Native App,是為了潛在的“不安全感”和“焦慮”——

“沒有自己的app還算做互聯網產品麽?”

“沒有app怎麽去和投資人說呢”

“不做app,光做服務號,萬一微信封殺你怎麽辦?”

“你的數據被微信拿去了,騰訊看到機會自己做了”

……

事實上,現在的Product Maker(以下簡稱PM)已經處於兩難的境地。

做Native App吧,實在是投入產出不高。

不做呢,完全沒有安全感。

過去的3年,BAT在做完幫PM拉新的生意(註意是生意,不是慈善),開始想著怎麽去做激活的生意了。

拉新無非是在應用商店(騰訊的應用寶,百度的手機助手),聯盟廣告(騰訊的廣電通、百度的移動聯盟和搜索),已經賺到一個接近極致。

百度好幾個季度前已經實現了移動收入超過50%,這些錢大部分來自拉新和導流。

更重要的是,這個遊戲對頭部客戶越來越有參與感,中小型產品完全沒法參加。

顯然,只剩下頭部客戶,是平臺最擔心出現的“寡頭效應”。

於是,剩下的錢應該從激活里賺,一箭雙雕:既帶來廣告的新增長點,也要培養更多小而美的產品,對抗寡頭的出現。

同時,BAT的人們也在看著遠方瞎想:PM們應該更舍得把錢花在激活app用戶上吧,只要別太貴。

一般情況下,缺乏粘性的APP都是服務類的,社交類的應該自己就能有粘性,如果一個社交類app沒有粘性,請腦補我的同事寫的《豆瓣十年起伏興衰背後的軌跡與思考》。

所以,服務類app為了完成交易,需要用戶下載、需要激活、需要粘性。

然而,有沒有一種方法,讓app的粘性更高呢?

那就是讓被動需求超越主動需求,給用戶更多看到你的機會。

打開App去買飛機票的用戶是主動類用戶,而旅行線路的選擇則更多偏推薦類需求,

如果能讓被動類需求的用戶找到app里面的服務頁面,就太棒了!

好吧,說了這麽多,其實就是在說應用號和百度App Link接下來要做或是已經在做的事情了。

先腦補下App link吧(PS:我可沒拿百度一分錢廣告費,你知道百度是做廣告起家的,所以他不可能給別人廣告費的)。

Case 1:影視-當一個用戶搜索《羋月傳》,大概了情況下,這位用戶想看羋月傳,但在搜索前不知道哪個視頻平臺可以播放。

搜狗截圖16年01月12日1122_6

搜索完畢發現,只有在樂視網才可以觀看這部《羋月傳》,這時候用戶行為有兩種可能:一種在網頁端打開直接播放,或者打開自己手機上的樂視客戶端觀看。

當然,PM希望用戶在客戶端播放(帶來一個活躍用戶),用戶體驗角度也是客戶端播放更好。 然而,這個Query現在還沒有上app link,換一個已經上app link的query試試吧。

case2:豆瓣的影評-當用戶搜索“碟中諜5 豆瓣”,在百度框app里,你會發現下面結果:

搜狗截圖16年01月12日1123_7

點擊第一個結果,開始打開一個H5頁面和激活本地App “豆瓣”的提示,當然,前提是手機安裝了豆瓣App。

搜狗截圖16年01月12日1124_8

點擊打開的話,出現下面的頁面:

搜狗截圖16年01月12日1125_9

這時我們終於進入了原生應用。

還有很多場景可以很好的用到這樣的入口—— app 服務頁的連通

就像下面這張圖:

搜狗截圖16年01月12日1126_10

App link這個項目是筆者在百度lead過的一個項目,對於很多企業和PM來說,這樣的方式能解決很多激活和留存的問題。

而事實上,在很多不相信這個方案的人們,花了很多錢拉新後,也被現實教育地開始想投入更多到留存上了。

對於產品來說,拉新永遠不是問題。

拉新分花錢和不花錢的。

在花錢的時代,拉新是個技術活,沒有什麽創意可言,在百度生態下活的那些營銷公司,基本都是一套技術幫用戶優化營銷效果而已。

在不花錢的時代,都是靠刷臉和賣萌的,而不花錢的機會越來越少,移動互聯網的蜜月期、試驗期和刷臉器顯然快要過去了。

不花錢獲得用戶的增長黑客,其實就是早些年的SEO從業者,還有市場,但越來越少。

有位名人說過:生於拉新,死於激活。

哪個名人?好吧,我承認是我。

現在,生於拉新死於留存的問題,可能借助強勢的微信和百度入口解決了。

那,Native App對於PM意味著什麽呢?

張小龍說,好的產品是用戶趕緊離開的產品。這意味著,微信希望用戶能夠進入某些服務里面,並且他還提到了谷歌在這方面做的很好。

聯想到微信一直要做“鏈接器”的定位,這件事顯然是很合乎微信的產品邏輯。

那對於PM們來說,這意味著什麽呢?

一個服務的landing page,體驗更好的而已。

PC時代的landing page並沒有過去,很多產品團隊做Native app的原因就是wap頁面的轉化效率比app低太多了,尤其是在支付場景下。

拼服務,而不是拼廣告營銷。

以前更多的是想怎麽去靠App store,怎麽去做ASO,怎麽做投放,更像2010年前的PC,大家重市場營銷和SEM

而現在,更重要的事情會到拼服務、拼口碑、拼ROI(服務ROI,而不是投放的)

事實上,PM本來也是要用更好的產品體驗和服務體驗讓消費者買單,本來就應該如此。

拼留存,而不是拼拉新。

用戶在哪?用戶在BAT,所以創新創業的同誌們,不要天真的認為自己可以建立自己的入口。京東夠牛了吧,還是依賴百度。你那麽牛,你咋不上天呢?

於是運營的價值繼續放大,讓用戶在你app里體驗更好的服務和產品價值,讓產品贊美用戶的選擇吧。

產品有四種:小而美、大而美、小而醜,大而醜。

小而美的很少,大而美的也很少。

微信屬於大而美的產品,按照價值觀,我認為張小龍先生會幫助那些小而美的產品。

小而美的產品,註定投入更多精力在服務和體驗上,而不是拉用戶上。

所以微信的應用號不但值得期待,而且顯然不會讓PM進退兩難。

相反,它應該是讓PM們更聚焦做鏈接器的下遊。

分工和市場化是經濟社會進步的動力,也是互聯網的動力。

有用戶和流量的更聚焦分流和導流,做服務的也應該回到做用戶價值和服務這件“本來應該做的事”上。

附三節課微信ID:sanjieke

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740

空頭確立,台灣1.7兆元人民幣資產怎麼辦? 快拋棄人民幣 轉抱美元、英鎊

2016-01-18  TCW

人民幣上演大逆轉,不但不再是人人看漲的強勢貨幣,甚至開始了長空的趨勢。二○一六年一月四日新年開市第一天,中國人民銀行就出手讓人民幣大跌,迫使投資人不得不面對一個新現實,那就是,貨幣投資的方向要大轉彎了。

「未來五年人民幣都走貶,是中國經濟趨緩的必然結果,」東方匯理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紀沫說,「可能走走停停,但總之是持續的階段性下滑。」半年以來,離岸 人民幣如溜滑梯般,從人民幣六.二元兌一美元逐步貶到六.六八元兌一美元,外資更預估二○一六年人民幣將再跌到七元兌一美元。

這對台灣投資人來說,可不是好消息。自二〇一三年人民幣存款開放以來,台灣投資人瘋存人民幣,存款金額到一五年十一月底已高達人民幣三千多億元,加上人民幣計價及投資陸股的基金、合計台灣投資人有約新台幣一兆七千億元的投資將受到匯損影響。

當人民幣貶值已成趨勢,連中國人都急著搶賣人民幣,過去央行總裁彭淮南提倡的「跌就是買點」的邏輯不適用了,此時,減碼人民幣資產、轉抱其他貨幣才是上策。

貨幣:美元看升5%英鎊後市強因美國升息而走強的美元,是專家一致推薦優先轉抱的對象。因美國聯準會(Fcd)不斷釋出的升息預期,二〇一五年美元指數(USDX)已經上漲近九%,十二月升息後,美元仍持續走強。

「雖然多頭籌碼已經成立,但是今年還是有五%的(上漲)空間,」台新銀行首席外匯策略師陳有忠說。聯準會暗示二〇一六年將再升息四次,只會有更多資金流回美元資產,推高美元。

以往保守型投資人存人民幣定存,是想要同時賺利差和匯差,但二〇一五年中國人行五次降息,在台灣定存人民幣,利率連二%都不保,極可能一下就被越來越高的 人民幣匯損吃掉了:改抱美元定存,雖然利率低,但若新台幣符合摩根士丹利的預測,將再貶到三十六元兌一美元的話,這七%的匯差就能輕鬆入袋。

對保守的投資人來說,另一個值得加碼的貨幣是英鎊。繼美國後,升息的呼聲最高的就是英國,雖然英國央行因為經濟數據不如預期而廷緩了升息步伐,高盛預估英 國將推遲到二〇一七年初才會開始行動,但正如美元二〇一五年的漲勢一樣,有預期就會有行情。「(英鎊)下半年會回升,現在可以慢慢布局,」陳有忠說。

基金:選美元計價標的風險忍耐度較高的投資人,如果不想只拿美元近乎零的利率,可改買的投

資標的是以美元計價的基金,瀚亞投信基金經理人王華謙說。

例如,以美元發行的亞洲新興市場債券,一方面迴避了匯率風險,且相較於原物料出口國,亞洲國家較不易受到石油價格下跌影響。或是選擇有美元避險的歐洲高收益債,資產品質佳,且對美國聯準會的升息敏感度也較低。

股市:歐日擁寬鬆題材,推升股價而對以往喜歡投資陸股的積極型投

資人來說,匯率影響較小,操作時應考慮基本面。然而,今年中國經濟總體不確定性高,專家預期陸股不會重現二〇一五年時漲冠亞洲的風光,花

旗的報告預測,上海綜合指數在二〇一六年將下跌九.六%。

積極型投資人可改操作歐股、日股,因觀察歷史經驗,國家推動寬鬆貨幣政策時,股市便會大漲,歐、日股在當地央行持續的寬鬆貨幣政策支撐下,預計一六年指數會各有超過一〇%和近二〇%漲幅,相比之下,陸股顯得淒涼。

「A股暴露在中國經濟下行風險較大,不宜太投入,」花旗財富管理暨研究部資深副總裁王進彰建議。最後一招:換回新台幣必須持有、或捨不得現在拋棄人民幣的 投資人其實還是有一線生機,因為新台幣和人民幣同向趨貶,時機好時,換回新台幣也不見得會賠。人民幣兌美元走貶的同時,也許兌新台幣是走升的,假若人民幣 跌到七元兌一美元,新台幣跌到三十六元兌一美元,人民幣兌新台幣反而升值近二%。

只不過,強勢人民幣時代結束,在汰弱留強的投資世界裡,若不改變外幣資產配置,一來一往的匯差可能就讓你少賺了一〇%,投資人應趁早轉舵,才能在貨幣逆轉的風口上獲取最佳報酬。

撰文者陳彥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486

中國經濟增速正式進入6時代,怎麽看?怎麽辦?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4794

 

資料圖:賈晉京 (資料圖/圖)

國家統計局今日(1月19日)召開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布會,公布了2015年國內生產總值(GDP)、三大產業,以及九個門類行業經濟發展的數據。2015年全年經濟增長“成績單”如何,各界矚目。

據今日國際統計局公布的2015年全國主要經濟數據,2015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為676708億元,比上年增長6.9%。據統計,這是自1990年以來中國全年GDP增速首次跌破7.0%。

中國經濟增速是否將正式進入6時代?對於中國經濟6.9%的增長速度,怎麽看?怎麽辦?未來有哪些因素會成為經濟下行壓力中的新動能,推動經濟發展?對於未來2016年中國經濟怎麽看?

南方周末記者特別采訪了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宏觀部主任賈晉京為您解讀。

南方周末記者:2015年中國GDP增長6.9%,這個增速創下了25年來的新低,您怎麽解讀這個數據?

賈晉京:這個數字完全處在預期之中,並且說明經濟增速是處在合理區間之內。2015前三個季度的數據都已經公布了,前三個季度的GDP增長速度分別是7.0%、7.0%、6.9%。因此,全年的增速在6.9%到7.0%之間完全是符合預期的情況。

6.9%的增速應該說是並不低。橫向比較來說,(這個數字)在全球經濟增長中應該算是比較高的,2015年全球經濟增長處在一個較低的水平,而且歐洲(GDP增速)基本上是負增長;縱向來說,是比過去的兩位數的增速低了,但是我們不能只看單純的數值,也要看GDP的構成,要看6.9%是由什麽帶來的。

實際上我們知道,GDP的計算公式:GDP=消費+投資+政府購買+進出口差額。從消費來說,現在的多種消費品的出貨量都是不錯的,比如手機、汽車等產品。我們也註意到這些產品的單價都平均下降了。從投資來看,投資質量增加了,去年每個季度公布數據中都可以看到高科技投資方面的數據。第三,政府購買,現在有“八項規定“,政府支出是很嚴格的,支出在更多踏踏實實的領域,比如民生等方面的支出都有所增加。從第四,從進出口差額來說,進出口差額比以前擴大,相當於順差是增加的,原因是,2015年全年國際大宗商品原材料都處於低價格。這帶來的影響是,進出口總額下降較快,中國出口的總量受到很大影響,但是順差還是擴大了。

可以說,2015年GDP的每一個部分都有一個比較高的增長。

南方周末記者:如何客觀評價此次統計數據的采集和發布過程?

賈晉京:國家的GDP的統計體系,是非常龐大體系,6.9%的數值是一個非常龐大體系經過統計得出來的一個匯總數據。這個體系包含了很多的其它的數值,整個體系包含的部門和層級也是非常廣泛。具體來看各種數據,包括中國人民銀行、海關的數據涉及到的體系非常廣泛。數據是真實可信的。

南方周末記者:您認為接下來7.0%以下的增速是否會成為常態?

賈晉京:7.0以下的增速,很大程度上是與國際經濟的大環境相關的。可以預計,可預料的因素來看,7.0%以下的增速是會成為一種常態。但是從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來看,7.0%以上的增長還是有潛在基礎的。

南方周末記者:面對中國經濟正式進入6的時代,我們應該怎麽辦?

賈晉京:實際上,我們國家近幾年一直在進行結構上的調整,低增速的情況一定程度上是結構調整必然反映出的宏觀現象,也就是我們有主動選擇的因素。怎麽辦,應該繼續堅持改革、結構調整。現在GDP的每一個方面都朝著更高質量的方向發展。未來要形成一種中高端、中高速,這樣雙中高的局面。依靠中高端的產業,結構轉型,高科技、創新驅動發展,以及城鎮化、開放發展來實現一種新的經濟增長模式。

南方周末記者:未來有哪些因素會成為經濟下行壓力中的新動能,推動經濟發展?

賈晉京:首先是宏觀上的結構性因素,比如,城鎮化。主管部門力推在2020年實現三個一億人的城鎮化。還有區域發展,包括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一帶一路“等。其次是創新驅動型的發展模式。2014年中國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了54%。現在每年以百分之十幾的高科技投入增速,目前是投入期,過幾年將進入產出期。另外就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會帶來更多的經濟增長。

南方周末記者:您對於2016年的經濟發展形勢有哪些預測?

賈晉京:2016年全球經濟仍然是處在動蕩之中,可能比2015年有過之而無不及。並且2016年國際經濟環境有可能會進入一個比較嚴重的蕭條局面。因此,中國經濟所處的整體環境非常不利,但是中國經濟仍然處在戰略機遇期。因為我們自己內部增長動力充足,並且中國經濟有巨大和長遠的增長空間。所以,2016年的增速應該會在合理區間內,可以預測應該是在6.5%以上,但是太高的增速,如7.5%的增長,機會不大。

總的來說,經濟的增長一定要依靠內生性的動能。2016年,現代服務業、高科技產業等產業會成為新的投資和增長熱點,一些傳統的行業仍然會面臨比較大的下行壓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365

住宅小區不再封閉 高端豪宅怎麽辦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2/4752561.html

住宅小區不再封閉 高端豪宅怎麽辦

一財網 蔡胤 羅韜 吳丹 2016-02-22 22:54:00

多名業內人士紛紛指出,如果小區全部開放,大家只需要購買豪宅旁邊的小區就可以享受此前豪宅的配套,而開放小區對於物業公司也是不利,物業公司或沒有以往那麽大的作用。豪宅未來是否可能會降價?物業公司是否也要轉型?

“如果湯臣一品改為開放小區,我當天晚上立即去那里,燒烤喝啤酒,帶上高音喇叭,喝完了跳小蘋果。到時候,我通知大家。”2月22日,這樣一個段子在一些微信群里熱傳。湯臣一品是上海知名豪宅,目前單價在18萬元/平方米以上。21日頒發的有關街區制的意見,引發廣泛議論。

這份《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幹意見》(下稱《意見》)稱,新建住宅要推廣街區制,原則上不再建設封閉住宅小區。已建成的住宅小區和單位大院要逐步打開,實現內部道路公共化,解決交通路網布局問題,促進土地節約利用。

《意見》發布後,各方對此反應強烈。多名業內人士紛紛指出,如果小區全部開放,大家只需要購買豪宅旁邊的小區就可以享受此前豪宅的配套,而開放小區對於物業公司也是不利,物業公司或沒有以往那麽大的作用。豪宅未來是否可能會降價?物業公司是否也要轉型?

考驗開發商產品規劃智慧

亞豪機構市場總監郭毅對《第一財經日報》稱,高端社區為滿足購房客群的居住品質,除去樓宇內部一些高新科技的應用以及精致的內部設計之外,社區環境的打造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獨享優質的社區環境資源以及保障財富階層居住的安全性和私密性也是高端社區的重要價值,如果傳統的圍合式社區不再封閉,這些賣點都可能被打破。

當下的一線城市房地產市場,特別是高地價倒逼下,房地產市場中的新增住宅項目正在出現整體高端化的傾向,豪宅供應量增多,各項目之間只有依托於比拼產品、品質和服務才能在激烈的銷售競爭中突破重圍。郭毅預計,雖然《意見》的發布將會促使北京高價拿地的準豪宅開發商們在政策落地的真空期內抓緊報規,有利於加快出讓住宅地塊的開發進度,但從長期來看,將會對豪宅品質感的營造帶來重挫,將充分考驗開發商的產品規劃智慧。

“《意見》一旦開始落地實施,將令高端社區的公共部分由私密到開放,由私屬到共享,業主的安全、私密和公共區域的服務品質均無法得到保障。”郭毅說。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也對本報記者分析稱,街區制住宅項目的推出,將一定程度上和傳統的封閉式社區形成差異,也會對後續房企的產品供應等形成新的影響。在他看來,街區制住宅項目和封閉式住宅項目的最大差異,就是社區內的配套逐漸等同於城市公建配套,這對於一些社區基礎設施的充分利用有利好,也能夠最大程度地節約土地。

朝節約土地方向演進

易居智庫研究總監嚴躍進表示,此類政策調整是希望改變過去封閉式社區的諸多弊端。比如封閉式住宅社區一定程度上使得商業設施和住區設施隔離,同時需要更大的占地面積。通過開放式的街區制度推進,將使得後續城市商業設施和住區設施規劃能夠融為一體,並且使得城市規劃朝節約土地等方向演進。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則認為,小區封閉是為了安全,何況住宅小區內的道路設置基本都是低速道路,如果開放如何保證社區居民的安全是一個大問題。國外之所以實行街區制,那是因為居民可以合法持有槍支且本來就居住分散,這與國內基本都是高層住宅樓的性質完全不同。

張大偉稱,街區式社區是住宅與商業、服務業混合、與街道結合性強的社區。里面的設施有:銀行、超市、商業街、餐飲、醫院、學校、幼兒園等,街區式社區具有城市土地利用率高,交通便利,城市景觀豐富,與商業和各種城市活動結合緊密等優點。當它運用在中國城市的居住區中時也產生了一些新的問題,例如安全問題、噪聲幹擾問題等。

本報記者了解到,目前北京沿海賽洛城小區就是做類似的街區試點,此外國內由於文化習慣不同少有這樣的小區。

新城控股高級副總裁歐陽捷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上述政策大方向肯定是對的,實現內部道路公共化可以促進城市的交通緩解,發達國家道路雖然不寬,但是道路密集。目前我國的通勤效率過低,影響到城市的勞動生產率,如果交通變好,對於城市效率提高很有好處。但是,這些改革同時也涉及到物權法,如今國內小區內的公共面積屬於全體業主,未來如何管理是問題;此外,如果未來土地出讓將公共面積剝離,這將大大降低未來土地出讓的收入。”

國家發改委綜合運輸研究所宏觀城市交通室主任程世東對媒體表示,很多年前專家學者就在倡導開放式社區,但由於阻力較大一直沒能成功推行。一是在文化理念方面,影響城市規劃和人們的理解,這是問題根源;二是土地在出讓方面,應該小塊出讓,不是大塊出讓;三是治安、管理等方面,“大院封閉的管理給人感覺更安全,需要的安保和物業也會比較少,如果打開會遇到很大阻力”。

物業管理行業面臨洗牌

嚴躍進稱,街區制住宅項目也可能會使得房企的後續社區管理模式發生較大的調整,部分封閉式住宅項目的管理模式可能要得到摒棄,對於開放式社區的管理模式建立應該加快跟進。

歐陽捷也表示,如果未來小區打開,物業保安可能不需要,但是對於政府的公共安全要求變高,政府對於安全的投入可能需要加大。此外,保潔成為了城市公共服務,對於城市的保潔要求也會變高。

花樣年控股董事局主席潘軍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新政有望打破現有社區的片區化格局,使大型社區被網格化分割,社區的物理邊界更加零散和模糊,但這並不意味著社區功能和社區服務需求的消失,反而使得社區管理的形式更加複雜化,對社區管理的要求大大提高,同時管理成本會相應增加。

“大型住宅社區被道路物理拆分成若幹小單元,甚至是分棟單體,對管理成本的控制及安保的質量具備較大的挑戰性。”潘軍說。

在他看來,物業管理行業面臨行業重新洗牌,傳統物業管理機構面臨升級換代的需求,率先完成智能社區和智能安保建設的物業公司把握主動權,在基礎服務運營基礎上,尋找新的利潤來源將是關鍵。

“街區制預計將在未來幾年完成全面鋪開,這是一個挑戰,更是機會。”潘軍說,一些在業務收入多元化、社區管理智能化和社區網絡電商化領域走在前列的行業龍頭企業,有望率先抓住政策機遇,迅速搶占更多市場份額和先機。

編輯:任紹敏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38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