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煤老板”起家的ST生化(000403.SZ)實際控制人史瑉誌,最近住在北京華僑大廈,正遙控著兒子史躍武、助理陳海旺等人,身背20億元外債的史家早已屢屢失信,而面對門口的“野蠻人”——發起要約收購試圖取得上市公司控制權的浙民投天弘,足以令他坐立難安。
外界習慣稱“50後”的史瑉誌為老史,對於老史而言,今年本該是ST生化“枯木逢春”的一年:“好哥們”深圳信達此前幫著接盤了逾10億元的債務,拖延多年的股改承諾也有了要兌現的苗頭,核心資產廣東雙林借著血制品行業的東風水漲船高。然而,半路殺出浙民投天弘,危機由此橫生。
和萬科、愛建一樣,史家選擇了讓ST生化停牌,緊接著馬不停蹄宣布要收購山西知名血制品企業——山西康寶,這看起來本是個不錯的反制計劃,但在外界眼里,卻有幾分“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意思。
“史家沒錢,也借不到錢。”和史家打了多年交道的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且不說山西康寶股權結構複雜,年利潤超ST生化數倍,多年來史家爛賬連連。其所持上市公司股份早已被多輪凍結和質押,幾乎沒有其他資產可拿來抵押或質押,股東內訌也尚未解決。ST生化和它的實控人,更已被列入失信人名單多時。
爛帳連連
史家通過振興集團目前持有ST生化22.61%(6162萬股)的股權。振興集團一度是山西當地頗有名氣的煤電鋁大王,曾躋身全國民營企業500強和山西省工業30強之列。
2005年4月,振興集團與三九醫藥簽訂協議,成為ST生化第一大股東。但煤電起家的史家對制藥行業並無多大興趣,本著“做藥多沒意思,一車煤就多少錢”的態度,首先被置入上市公司的就是價值2億多元的振興電業65.216%的股權,與此同時,置出ST生化持有的三九集團2.06億元的部分應收款、昆明白馬制藥有限公司90%的股權。
但2008年,史家所掌控的多個煤礦被關停,“優質資產”旋即變成“燙手山芋”,振興電業陷入連年虧損,2009年更因環保問題停產,生產線至今已成廢鐵。振興集團在ST生化股改時承諾準備對上市公司實施的煤、電、鋁資產註入一事也成泡影。
“老史念念不忘的是老本行,一直也以為煤電鋁會再起來。”前述人士對第一財經表示。
2009~2015年,振興電業每年虧損數千萬元,累計計提資產減值就超過1.6億元。此外,置換出的昆明白馬等資產輾轉進入振興集團,但振興集團卻拒絕承擔相關債務,而由此造成ST生化損失超過1億元。盡管此後ST生化據此將振興集團告上法庭,但換來的結果卻是2012年又一不良資產——金興大酒店的置入,土地使用權問題一直未解決的金興大酒店,被振興集團甩鍋給上市公司,輕松償還1億元債務。
這些引起了ST生化中小股東的極大不滿,更讓他們不滿的是,因連續虧損,ST生化於2007年暫停上市,此後便開始了長達6年的停擺。盡管2008年公司就恢複盈利,此間中小股東數十次投訴,監管幾度發函,但史家一直以“歷史遺留問題”為借口拖延複牌。
ST生化在2012年曾對原來的股改承諾做出修改,新承諾變更為,振興集團會將振興電業等虧損資產進行回購,助ST生化恢複上市,但這一承諾至今未能實現。
阻礙股改承諾實現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史家的債務問題。多年來,無論是振興集團還是ST生化,早已深陷在債務泥沼中。史家所控制的振興集團、ST生化、振興電業甚至“唯一”值錢的資產——廣東雙林的股權都相繼被司法凍結,一度面臨被拍賣,直接阻礙了不良資產的置出以及上市公司的資本運作。
從在山西河津借錢跑運輸創業開始,到把生意擴大到四川、河南、新疆,史瑉誌家族如今債務纏身。此前,第一財經記者所做的相關統計顯示,振興集團的外債到目前已超過20億元,其中10余億元被深圳信達於2016年以來接手,在深圳信達的幫助下,ST生化也得以把兩大不良資產——振興電業和金興大酒店置出上市公司。
除了ST生化外,振興集團目前尚在存續的子公司有7家,投資在500萬元以上的分別是山西振興、中煤振興、昆明白馬、振興煤化。但這些資產,無論是煤炭、土地還是生產設備,都很難變現。
眾多的ST生化股東抱怨,史家置入的資產都成了累贅,在企業經營上也常常讓外界覺得匪夷所思。十幾年來,ST生化幾乎沒有成功的重大資產重組,喪失基本信用,對股民一再失信,亦罔顧監管措施,多次以身試法,成為資本市場著名的失信家族企業。
此外,ST生化原董事長史躍武還因行政處罰無法在上市公司任職,轉而由其弟弟史曜瑜一人身兼董事長、總經理、財務總監三職。
何以守住廣東雙林?
過去十幾年,盡管ST生化經歷了6年停擺,至今還戴著ST股的帽子,但史家成員一直以來生活優渥,多名家族成員在上市公司身兼要職,實控人史瑉誌居住在北京華僑大廈每年費用不菲,皆因ST生化坐擁一優質資產——廣東雙林,浙民投天弘27億元的要約收購就為廣東雙林而來。
在史家老本行煤電鋁產業江河日下的同時,血制品行業卻得以意外爆發,血蛋白的市場價格從100多元一支瘋漲至高點的400多元一支,史家的“金山”從煤礦變成了血制品。而在煤電鋁資產沒救之後,廣東雙林也得到上市公司支持,積極擴充血站,提升采漿能力。
廣東雙林多年來為母公司貢獻了99%以上的營收占比。數據顯示,2016年ST生化歸屬母公司凈利潤僅0.54億元,但當年廣東雙林實現凈利潤1.13億元。
“沒有廣東雙林,ST生化已經破產10次了。”ST生化第四大股東天津紅翰法人代表嶽海濤告訴第一財經,此前該公司一直是廣東雙林的代理商,正是看中了它的價值,天津紅翰於2012年從湖南衡陽國資委手中,通過協議轉讓獲得ST生化609萬股股票。不僅是天津紅翰,ST生化也曾被華夏基金、興全基金等著名公募基金舉牌。
史家和浙民投天弘的股權鬥爭,所要爭奪的實際上就是廣東雙林。根據ST生化和深交所披露的信息,6月21日,浙民投天弘向ST生化提交要約收購相關文件,隨後ST生化盤中停牌,但至6月28日,ST生化披露要約收購報告書,同時公告策劃重組。7月6日,ST生化再披露稱,擬以非公開發行及現金的方式收購山西康寶。
披露要約收購報告書和宣布重組的時間“神同步”,讓外界一直對ST生化重組是否確有其事存有疑問,有中小股東已於7月向中證中小投資者服務中心遞交關於虛假陳述、證券欺詐的投訴函,投訴ST生化違規停牌、虛假重組。
為對重組的真實性一探究竟,第一財經曾致電山西康寶總經理周凱。周凱表示,雙方此前確實有過溝通,還曾經一起看過湛江的工廠,但對於山西康寶而言,不存在並購或者被並購。“兩家企業整合在一起,成為業內前三,對山西康寶和廣東雙林都是好事,一切都在初談階段,成交條件還不好說。”
想吃下山西康寶,對於ST生化來說,理論上是一件艱難的任務。山西康寶2016年凈利潤3.06億元,而ST生化僅0.54億元。由於山西康寶和廣東雙林存在同業競爭,ST生化選擇全資收購,但山西康寶股權結構複雜,個人、機構、國有股東混雜。除了ST生化聲稱正在談判的自然人股東外,還有蘇州聚博股權投資、山西省長治市婦幼保健用品廠、長治市國資委等八大股東。
振興集團欠下的巨額舊賬未清,深陷其中的深圳信達近年來多次試圖推動ST生化進行債務重組和增發,以獲取股權,也均未能如願。截至目前,史瑉誌所持有的振興集團全部股份,以及振興集團持有的ST生化6162萬股股權已全數質押在深圳信達手中。
除此之外,史家還要面臨來自天津紅翰的索賠。據嶽海濤稱,天津紅翰所持有的609萬股ST生化股份2014年即可解禁,當年10月該公司向上市公司申請解禁,但被以衡陽市國資委與天津紅翰股份轉讓違規、存在惡意串通等理由拒絕,目前天津紅翰已發起對ST生化的訴訟。不僅如此,2016年下半年,天津紅翰還曾試圖大舉收購振興集團債務,以謀求拍賣後者所持ST生化股份,將史家踢出局,但最終因深圳信達出手幫助史家進行債務重組而落空。
這早已不是ST生化第一次後院起火,2013年重返A股以來,ST生化多次試圖進行重組,替振興集團背鍋還債均未成功。最近一次重組開始於2015年年底,ST生化欲以22.81元/股的低價向振興集團定增23億元,從而將持股比例提高到43.51%。
但機構股東和中小股東均用腳投票,以振興集團債務叢生、股改承諾未實現,根本無力定增為由投了反對票。實際上,史家的這次重組背後亦有深圳信達的身影,此前有振興集團債權人透露,深圳信達本欲在ST生化此次重組中分一杯羹,而交換條件則是為史家提供重組的財力支持。
在浙民投天弘盯上ST生化之後,史家再度試圖向深圳信達伸手,但後者此前已經多次吃力卻不討好。還會有“白馬騎士”再來馳援嗎?
眼下,浙民投天弘看上了廣東雙林這塊“肥肉”,也是因為盯上史家和振興集團爛賬難清的“軟肋”,掐點來捏ST生化這只“軟柿子”。不過,如嶽海濤所說,史家一向不談判、不妥協、不退讓,如此,除了停牌ST生化之外,史家又將怎樣守住廣東雙林,並安然度過危機,外界尚不得而知。
1月7日,保利地產公告稱,近日公司實際控制人中國保利集團公司經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批準,已由全民所有制企業變更為國有獨資公司,名稱變更為“中國保利集團有限公司”,相關事項已完成工商變更登記。
上述變更不涉及公司實際控制人變動,公司與實際控制人之間的控制權結構及比例均未發生變化,對公司經營活動不構成影響。
國務院於2017年7月發文《中央企業公司制改制工作實施方案》,要求所有央企在2017年年底前完成公司制改制。此前,已有中國移動、中國電信、東方航空、中國國航等相繼宣布集團母公司由全民所有制企業改制為國有獨資企業,並完成相應更名。
近日麻煩纏身的步森股份又有大事發生了。
1月21日,《國際金融報》記者通過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查詢發現,步森股份二股東上海睿鷙資產管理合夥企業(下稱“睿鷙資產”)的工商信息發生變更。
據悉,目前步森股份的控股股東為安見科技,持有公司股份為2240萬股,持股比例為16%;第二大股東睿鷙資產持有1940萬股,持股比例為13.86%。
工商變更信息顯示:1月19日,睿鷙資產的股東由拉薩市星灼企業管理有限公司、北京星河贏用科技有限公司,變更為北京芒果淘咨詢有限公司、西安青科創投資有限公司;同時執行事務合夥人也從北京星河贏用科技有限公司,變更為北京芒果淘咨詢有限公司。
記者使用該系統繼續查詢發現,拉薩市星灼企業管理有限公司和北京星河贏用科技有限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均為徐茂棟,而北京芒果淘咨詢有限公司和西安青科創投資有限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均為劉鈞。
表面來看,兩者並無關聯關系。換言之,步森股份的前實際控制人徐茂棟已正式退出步森股份。
值得一提的是,徐茂棟從入主步森股份到離開,前後只有一年半的時間。
2016年8月,徐茂棟通過上述其控制的兩家公司受讓了睿鷙資產95.02%的股權,受讓價為10.1億元。此舉也令徐茂棟間接收購了步森股份29.86%股權,成為步森股份的控股股東,進而成為步森股份的實際控制人。
2017年10月,安見科技以10.66億元向睿鷙資產收購了16%步森股份股權,同時接受睿鷙資產13.86%的投票權,合計擁有上市公司29.86%投票權,成為步森股份的控股股東。
記者計算發現,徐茂棟在將16%的步森股份轉賣給安見科技時就獲得了約5.25億元的凈收益,再加上此次轉讓睿鷙資產的收益,可謂是賺得盆滿缽滿。
與徐茂棟滿載離場相反的是,現步森股份實控人——安見科技的趙春霞除了要面對股權質押“爆倉”危機,還需解決中小股東聯合對抗大股東等問題。
4月13日,大連商品交易所(下稱“大商所”)發布通知,對《<大連商品交易所異常交易管理辦法(試行)>有關監管標準及處理程序》(下稱“《處理程序》”)和《關於實際控制關系賬戶投機持倉合並計算相關規則的通知》進行了修改,修改後的規則自4月18日交易時(即4月17日晚夜盤交易時)起施行。
記者了解到,大商所本次修改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方面,合並計算實際控制關系賬戶(下稱“實控賬戶”)異常交易,規定實控賬戶內發生的頻繁報撤單和大額報撤單合並計算。
據了解,修改前的《處理程序》中,未對實控賬戶內發生的頻繁報撤單和大額報撤單的異常交易行為進行合並計算。修改後,交易所將對實控賬戶組內所有客戶的頻繁報撤次數、大額報撤次數進行合並計算,按客戶、非期貨公司會員監管標準進行異常交易管理。
再是,明確了期權實控賬戶限倉標準。在實控賬戶持倉超限行為的監管標準及處理程序的規定中,將原表述“一組實際關系賬戶單日在多個合約上合並持倉超限達到交易所處理標準”細化為:“一組實際控制關系賬戶單日在多個期貨合約或者多個期權合約系列上持倉超限達到交易所處理標準”同時,大商所還明確了期權合約系列的概念,即同一期貨合約衍生出的所有期權合約為一個期權合約系列。
此外,刪除“套期保值持倉不合並計算”的表述。在實際監管工作中,大商所對具有實際控制關系的客戶,按一個客戶管理,即投機持倉合並計算,套保持倉合並計算。
市場人士表示,此次規則修改將實控賬戶的頻繁報撤和大額報撤異常交易行為進行合並計算,強化了實控賬戶管理制度,加強了交易所對市場異常交易的一線管理,有利於進一步防範市場風險。
2018年5月21日上午,北京一中院就原丹東欣泰電氣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溫德乙訴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決定、證券市場禁入決定兩案公開宣判。兩案一審均判決駁回了原告溫德乙的訴訟請求。
基本案情
2016年7月,因欺詐發行及信息披露違法,欣泰電氣被中國證監會予以處罰。欣泰電氣原董事長暨實際控制人溫德乙也被中國證監會給予警告,並處以892萬元罰款,並采取終身證券市場禁入措施。溫德乙不服行政處罰決定及市場禁入決定中針對自己的部分,向北京一中院提起行政訴訟。
2018年2月28日,北京一中院公開開庭對上述案件進行了審理。庭審中,溫德乙主張,其一,被告認定欣泰電氣欺詐發行,認定事實不清、適用法律錯誤。其二,被告沒有區分其作為董事長和實際控制人的不同身份,其並未實施過指使發行人欺詐發行的行為,被告對其分別按照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實際控制人予以處罰,違反了《行政處罰法》規定的“一事不二罰款”原則。其三,被告對其采取終身市場禁入措施,缺乏明確的法律依據。其四,原告已主動、盡力消除影響後果,綜合本案證據、事實、法律以及實際情況,不宜對其施加嚴厲處罰和終身市場禁入。否則,原告將難以投入精力與成本繼續挽救公司,從而使得公司面臨破產清算等嚴重後果,故懇請法院予以審慎判決。
因案件事實與欣泰電氣訴中國證監會行政處罰案具有關聯性,北京一中院對溫德乙訴中國證監會兩案裁定中止審理。2018年3月26日,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就欣泰電氣訴中國證監會行政處罰案作出終審判決,維持了北京一中院駁回欣泰電氣訴訟請求的一審判決,該案生效後,北京一中院恢複了溫德乙案的審理。
裁判要點
北京一中院經審理認為:
1、欣泰電氣確有以下行為:第一,IPO申請文件中相關財務數據存在虛假記載;第二,上市後披露的定期報告中存在虛假記載和重大遺漏。
2、作為實際控制人,原告指使欣泰電氣實施了相關違法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在第一百零九條第二款對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的內部職權予以了明確規定,即“召集和主持董事會會議,檢查董事會決議的實施情況”。本案中,原告個人能夠就虛構收回應收款項以及就相關信息披露違法行為等公司重大活動,在未經董事會討論的情況下基於個人意誌進行決策,明顯超出了其作為董事長的職權範疇。原告在實施上述指使行為時,不存在與董事長身份重合的問題,原告正是基於其公司實際控制人的地位,以獨立於公司的意誌指使公司實施了相關違法行為。
由於原告指使欣泰電氣實施的相關違法行為均是涉及整個公司的重大活動而非限於特定個人的職務範疇,因此在本案中應當依照證券法第一百八十九條第一款及第一百九十三條第一款中關於發行人責任的規定追究原告作為實際控制人的指使責任,被訴處罰決定適用法律並無不當。
3、關於被訴處罰決定是否違反行政處罰法第二十四條的問題。行政處罰法第二十四條規定,“對當事人的同一個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以上罰款的行政處罰”。據此,只要違法行為具有單一性,處罰機關即不得對於當事人給予兩次以上罰款的行政處罰。在單位違法案件中,對於個人責任的處斷,首先應當以個人實施的單個行為作為判斷基礎,再進一步結合其個人行為能否為單位集合意誌所涵蓋,綜合判斷其行為的單一性。本案中,原告作為實際控制人所實施的行為,獨立於公司集合意誌,其應當為實施的數個行為分別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首先,原告作為實際控制人和董事長的行為自然可分,實質上是數個行為。原告對於公司欺詐發行以及違法披露信息的指使行為,明顯超出了公司董事長的職權範疇,並非董事長所能實施;而原告主持董事會會議,審議相關報告並在董事會決議上簽字等行為,又明顯非屬實際控制人所能實施的行為。這些行為實質上具有可分性,原告在實施這些行為時並不存在身份上的重合關系,因此原告在公司欺詐發行及違法披露信息過程中作為實際控制人的指使行為和作為董事長所實施的職務行為,應為實質的數個違法行為。
其次,原告作為實際控制人對公司欺詐發行和違法披露信息所實施的指使行為,不能為公司集合意誌所涵蓋。至於原告實施指使行為時是否存在個人的概括意誌,並非法定的處斷依據,不影響對其行為單一性的認定。被訴處罰決定按照證券法第一百八十九條第一款、第一百九十三條第一款中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的責任,以及第一百八十九條第二款、第一百九十三條第三款中實際控制人的責任對原告分別給予罰款處罰,並不違反行政處罰法第二十四條的規定。
4、被訴禁入具有事實及法律依據。原告作為實際控制人指使欣泰電氣實施了欺詐發行以及信息披露的違法行為,其中欺詐發行違法行為更導致欣泰電氣在不符合發行條件的情況下取得發行核準並上市。原告策劃實施了重大違反法律的活動,嚴重擾亂證券市場秩序並造成嚴重社會影響,情節特別嚴重,均明顯屬於《證券市場禁入規定》(中國證監會令第33號)第五條中規定的應當采取終身市場禁入的相關情形。被訴禁入決定對原告采取終身證券市場禁入措施,並不違反原證券市場禁入規定第五條的相關規定,裁量幅度亦無明顯不當。
綜上,被訴處罰決定、被訴禁入決定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程序合法,處罰及禁入措施均無明顯不當,被訴複議決定予以維持亦無不當。
北京一中院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九條、第七十九條之規定,兩案均判決駁回原告溫德乙的訴訟請求。
美麗生態5月29日晚間發布公告稱,公司、公司控股股東五嶽乾坤、公司董事丁熊秀、公司實際控制人蔣文和深圳市盛世泰富園林投資有限公司近日分別收到證監會調查通知書,內容為:因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根據證券法有關規定,證監會決定對公司及上述相關當事人進行立案調查。
公司表示,在調查期間,將積極配合證監會的調查工作。目前,公司因貸款逾期,生產經營受到一定影響,正在積極協商解決。
8月1日晚間,印紀傳媒(002143.SZ)披露今年上半業績,凈利潤僅有2000萬元出頭,同比下降逾9成,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更是為虧損狀態。這是印紀傳媒2014年底借殼上市以來中報業績最差的一次。
顯然這樣的業績並不理想,8月2日,該公司股票低開低走,盤中一度觸及跌停,但尾盤被拉升,最終收跌1.89%,收報5.2元/股。但這樣的股價或再度對該公司實際控制人及其一致行動人的股權質押構成威脅。
在7月20日披露的公告中,印紀傳媒實際控制人及其一致行動人所質押的股票就已全部觸及了平倉線,當時股價為5.3元/股。如今實際控制人所持有上市公司的全部股票又被法院凍結。對此,交易所已針對可能產生的風險進行了問詢。
而印記傳媒業績大降、控股股東面臨平倉風險等被認為將顯著加劇印紀傳媒的債務償付風險。該公司將於今年9月8日兌付4億元的短期融資券,而目前貨幣資金僅1.35億元。此次債券兌付或許也讓印紀傳媒面臨壓力。
業績大降,應收賬款高企
2014年底,印紀傳媒借殼高金食品登陸A股市場,自2015年中期~2017年中期營收和凈利潤均保持相對穩定且在億元級別,但是今年上半年的業績遭遇滑鐵盧。
根據今年中報,印紀傳媒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3.90億元,同比下降49.36%。而在前三年中期,該公司的營業收入分別為8.29億元、9.71億元、7.71億元。“一方面公司推遲了影視項目的發行時間,另一方面公司減少了需要提前墊資的廣告項目。”印紀傳媒如此解釋營收下降的原因。
相較營業收入的下滑,印紀傳媒今年上半年的凈利潤同比下滑幅度更大,為91.89%,僅僅錄得凈利潤2170.43萬元。而這些凈利潤中還有7119.51萬元為非經常性收益,其中,1491.26萬元來自政府的專項資金獎勵,5639.25萬元來自處置子公司形成的投資收益。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凈利潤虧損4949.08萬元,同比下降121.74%。
而2015年~2017年的半年凈利潤分別為2.15億元、2.60億元、2.68億元,即便是扣除非經常性損益之後的凈利潤也均不俗,除2015年上半年是1.66億元,之後的兩年扣非後凈利潤均在2億元以上。
此外,該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2.72億元,同比下降逾16倍。印紀傳媒稱,一方面由於公司營業額下降,另一方面由於受整體經濟壞境的影響,客戶回款周期加長所導致。
截至今年上半年末,印紀傳媒應收賬款達到21.43億元,占總資產的48.08%,而去年上年同期末這一數據為15.45億元。再看往年,2014年度~2017年度,該公司應收賬款從11.95億元一路增長至21.55億元。
在應收賬款的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印紀傳媒在今年6月份擬對應收款項會計估計變更,在相應的賬齡上減少計提壞賬準備的比例,拉長計提壞賬準備的賬齡。此舉遭到交易所問詢,之後印紀傳媒在7月25日召開董事會審議通過“取消應收款項會計估計變更”。
對於不斷增加的應收賬款會否使得印紀傳媒發生壞賬的風險上升,該公司證券部人士未直接回應,僅稱“以公告解釋為準”。
“受整體市場環境影響,2018年上半年,公司業務發展低於預期。”印紀傳媒在總結今年上半年業績大幅下降的原因時稱。該公司從事的主要業務包括娛樂影視內容和廣告營銷服務。
這樣的理由依舊被用來解釋前三季度業績變動原因,印紀傳媒預計,2018年1月~9月凈利潤為2093萬元~1.26億元,上年同期為4.19億元,同比下降70%~95%。
實控人股權質押違約+股票凍結,暗藏風險
面對不甚理想的中報業績,在中報發布的第二日,印紀傳媒股票低開低走,盤中一度觸及跌停,不過尾盤開始拉升,最終跌幅為1.89%,收報5.2元/股。但是這樣的股價,已對全數質押的實際控制人構成威脅。
第一財經記者發現,在印紀傳媒借殼上市完成後不久,該公司實際控制人肖文革就在2014年12月10日質押了2450萬股。2014年11月4日,印紀傳媒100%股權登記在高金食品名下,完成工商登記變更手續。
此後便開始了一系列的質押,截至今年6月30日,肖文革持有印紀傳媒約7.79億股,占比44.04%,已100%用於質押。此外,肖文革的一致行動人北京印紀華城投資中心(有限合夥)(下稱“印紀華城”)所持有印紀傳媒的股份也全部用於質押;肖文革全資控股的印紀時代(天津)企業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印紀時代”)持有印紀傳媒的股份中有96.23%處於質押狀態。
然而,在今年7月份宣告重組失敗後,印紀傳媒7月9日複牌開始連續遭遇7個跌停,股價從停牌前一日的12.09元/股跌至7月17日的5.79元/股,跌幅逾5成。
在7月20日晚間發布的公告中,印紀傳媒回複深圳證券交易所問詢函稱,肖文革、印紀華城、印紀時代股票質押業務的融資用途均為其自身資金需求,目前全部質押業務均已觸及平倉線。該公司當時表示,“實際控制人肖文革及其一致行動人正在與質權人積極協商,討論處理方案。”但目前尚未看到相關進展動態。
7月20日,印紀傳媒股價收於5.30元/股,相較8月2日的收盤價5.2元/股還要高,這意味肖文革及其一致行動人的股權質押觸及平倉線的風險未消。
不過等來的是,肖文革所持股份被凍結的消息。7月31,印紀傳媒公告稱,控股股東肖文革所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全部被遼寧省大連市中級人民法院凍結,分16筆凍結,凍結日期均為2018年7月27日,凍結期為3年。
隨即交易所發來問詢函,要求印紀傳媒說明肖文革相應股份被司法凍結的原因,說明該事項對公司生產經營的影響,並自查公司是否存在資產或者主要銀行賬戶被凍結的情形;並要求說明截至目前肖文革及其一致行動人相應股份質押融資的到期違約情況,質權人的相應強制平倉安排(如有);以及實際控制人針對前述事項擬采取的應對措施,前述事項是否會影響上市公司控制權穩定性。
交易所要求印紀傳媒在8月3日前對上述問題進行回複並披露。8月2日下午,第一財經記者就上述事宜咨詢印紀傳媒證券部人士,他表示,公司方面正在準備相關材料,以看公告為主。
值得註意的是,去年9月印紀傳媒發行4億元的短期融資券。將於今年9月8日到期(兌付)。按票面利率5.9%來算,印紀傳媒需一次付清4.236億元。
根據上海清算所信息,上海新世紀資信評估投資服務有限公司(下稱“新世紀評級”)於7月18日決定將印紀傳媒發行的上述短期融資券列入負面觀察名單,主要是基於該公司經營業績顯著下降、控股股東股權質押率極高、控股股東面臨極大的平倉風險。新世紀評級認為,上述事項將顯著加劇印紀傳媒的債務償付風險。
截至今年6月30日,印紀傳媒貨幣資金1.35億元,相較去年年末的7.23億元,減少了近6億元。對於是否存在債務償付風險,上述證券部人士稱,“目前沒法回答,還是以公告為準。”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