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22日報道,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今日發布的《2016中國人類發展報告》指出,中國的人類發展近年來取得巨大進步,已進入高人類發展水平國家組。
報告指出,2014年中國的人類發展指數達到0.727,在188個國家(地區)中列第90位,已進入高人類發展水平國家組。在1990年處於低人類發展水平組的47個國家中,中國是目前唯一躋身高人類發展水平組的國家。
報告以人類發展指數為依據,通過經濟收入、健康狀況、受教育水平三方面的指標,對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和評估。
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布的《2016中國人類發展報告》
報告認為,快速的經濟增長對中國的人類發展進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1980年至2010年的三十年間,中國的經濟收入指數增幅在全球排名第一,經濟增長對人類發展指數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6.26%,其中1980年至1990年間的貢獻率更是高達65.53%。
報告指出,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1978年到2010年,中國政府成功幫助6.6億人擺脫貧困。教育方面,學齡兒 童凈入學率在過去十年持續穩定在99%以上。健康方面,人均預期壽命從1980年的67.9歲提高到了2010年的74.8歲。
此外,報告也肯定了中國在社會政策的探索創新方面所發揮的積極作用。例如,中國政府采取了多元的政策和舉措,因人因地施策,減貧成效顯著。近年來推行的精準扶貧與特色農業扶貧政策,以有針對性的方式,達到了多維度減貧的效果。
報告主作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與人力資源研究所所長、研究員貢森,及開發署代理駐華代表兼國別主任文靄潔答記者問
報告強調,應推動包容性的人類發展,即追求更加平等的發展機會,從而縮小不同地區、不同群體間的發展差距。中國在這一方面取得的重要進步,很大程度上在於決策層能夠根據中國國情不斷改革創新。
《人類發展報告》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處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歷時兩年完成,關註全球最迫切的發展議題,發布各國人類發展指數排名,並提供政策建議。今年的發展報告以“通過社會創新促進包容性的人類發展”為題,探討了中國日益突出的發展不平衡問題,並建議通過社會政策和公共治理領域的創新來解決中國面臨的發展挑戰。
8月30日,第3屆百靈杯世界圍棋公開賽半決賽三番棋決勝局,柯潔執黑第191手中盤戰勝元晟溱,以2比1的比分打入了9月20日於雲南普洱進行的決賽五番棋。
賽後,柯潔接受記者們的關於自己的小目標的采訪時表示,“我所有的目標都是大目標,我是要多拿幾個世界冠軍。”
同時他對“人工智能讓人類頂尖高手兩子的時代很快就會到來”的提問表達看法稱,“有可能吧。不過讓兩子的差距,我是不敢相信。也就是再大的差距,也不可能差到兩子。也就是和頂尖的業余棋手下,也不可能讓得動兩子。人類不可能差到這個地步。”
而此前, 7月18日,世界職業圍棋排名網站GoRatings公布最新世界排名,谷旗下DeepMind的人工智能系統AlphaGo以3612分,超越3608分的柯潔成為新的世界第一,連續24個月霸占榜首的柯潔暫時退居世界第二的位置。
健康、聰明、美麗……這些人人向往的優良品質,能夠完美集成在一個人身上嗎?在生命之初的胚胎階段,基因編輯技術的運用,能夠完善基因的表達和功能,減少先天性疾病、顯現優質性狀,甚至“完美人類”的誕生都有可能。
一些先鋒科學家希望通過研究,在未來十年內合成一個完整的人類基因組。當然,涉及人類基因的研究必須經歷嚴格的倫理審視。基因編輯技術目前不能逾越紅線,用來制造“完美人類”。
新一輪方興未艾的基因研究浪潮中,湧現不少中國面孔,中國“基因剪刀手”正在集體崛起。
人類將編寫“生命天書”
什麽技術,三次入圍頂級學術刊物《科學》雜誌評選的年度十大突破,更成為《科學》和《自然》雜誌雙雙關註的焦點?
什麽技術,興起僅三年就風靡全球生物醫學研究機構,成為人類可能改造自身的利器?
答案是:“基因剪刀”。
“基因剪刀”的正式學術名稱是基因編輯技術。
眾所周知,脫氧核糖核酸(DNA)是重要的遺傳物質,它呈螺旋互繞的雙鏈結構,在DNA鏈條上,一個具有某種功能的片段就是基因。基因編輯技術可以斷開DNA鏈條,對其進行改動,然後重新連上,就像人們寫作時編輯文字那樣。由於對DNA鏈條有剪斷操作,它又被形象地稱為“基因剪刀”。
基因組常被稱作是“生命天書”。1990~2003年,美英法德日中六國科學家共同實施了“人類基因組計劃”,推動了基因測序技術發展,掌握了閱讀“生命天書”的能力。
“基因剪刀”的出現,使得科學家們可以編寫“生命天書”。
今年6月,全球25名基因研究領域的科學家聯名在《科學》雜誌上宣布,今年內將啟動“人類基因組編寫計劃”,目標包括在十年內合成一個完整的人類基因組。
“我們希望更好地了解人類基因組,並推動基因編輯和合成技術的發展。”30歲的中國學者楊璐菡對新華社記者說。她是“人類基因組編寫計劃”最年輕的發起人之一,目前在哈佛大學從事基因研究。
全球最流行的“基因剪刀”是2013年興起的CRISPR-Cas9技術,主要發明者之一是出生在石家莊的美籍華人科學家張峰。
美籍華人科學家張峰
中國基因研究從追隨到領先
今年8月,中國科學家在全球將首次利用CRISPR-Cas9技術進行人體臨床試驗。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教授盧鈾領導的團隊將用這一技術改造免疫細胞,並註射入病人體內,以治療非小細胞肺癌。
在全球首次運用“基因剪刀”修改人類胚胎基因的,也是一位年輕的中國科學家。2015年,中山大學80後科學家黃軍就利用這一技術修改人類胚胎中可能導致β型地中海貧血的基因。黃軍就也因此被《自然》雜誌列入全球十大科技人物。
中山大學80後科學家黃軍就
另一位因為運用“基因剪刀”而獲得《自然》雜誌獎項的中國科學家是高彩霞。她是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的植物生物學家,她與實驗室同事在全球率先在農作物,特別是小麥和水稻上成功使用了這項簡潔的革命性基因編輯技術。
以“人類基因組計劃”為代表的上一輪基因研究浪潮中,中國科學家處於追隨的位置。這是因為主要基因測序工具都是國外科學家發明的,而中國科學家承擔的工作量只占整個計劃的百分之一。
今天,許多在中國完成的基因編輯工作具有開創性。黃軍就對人類胚胎基因的編輯是世界首次,且在國內完成。
高彩霞則在中國解決了小麥基因編輯的全球性難題。小麥的基因工程以高難度著稱,部分原因是許多小麥品種都是六倍體。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植物生物學家丹尼爾·沃伊塔斯說,高彩霞被公認為是“全球優秀小麥基因工程專家”。
高彩霞(左二)
“中國在基因編輯領域的發展,與分子生物學的學科發展密切有關,也離不開國家科研投入的增長。”北京大學理學部主任、生物學家饒毅對新華社記者說。
“改革開放後,我國迎來科學複蘇,正好趕上分子生物學技術發展的一個高峰。我國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引進分子生物學技術,打下了較好的學科基礎。新一輪高峰到來時,中國很容易跟上學習、應用,一些用心的科研人員做出國際一流的成果也不足為奇。”饒毅說。
近年來中國科研投入不斷增加,也培育了一批熟悉分子生物學的人才。高彩霞是60後,黃軍就和楊璐菡是80後。
生命完善的新藍圖和新倫理
“基因剪刀手”們將把我們帶向何處?未來的生活會有多大改變?這也是普通百姓關心的實際問題。
從近期來看,基因編輯技術可促進相關醫療領域的發展,將為治療疾病開辟新的途徑。例如,黃軍就的研究成果為治療一種在中國南方兒童中常見的遺傳疾病——地中海貧血癥提供了可能,而盧鈾將開展的臨床試驗是試圖通過修改免疫細胞的基因來達到治療肺癌的目的。
目前,全球具有器官移植需求的病人不在少數,而捐獻的器官數量有限。異種器官移植也被“人類基因組編寫計劃”列為六個先導項目之一。
科學家們正在研究如何用豬培育可供移植的器官。目前的技術障礙之一是豬體內存在一些有害基因,可能給人類帶來新的疾病。2015年,楊璐菡等科學家使用基因編輯技術,去除了豬基因組中62個有害基因,掃清了豬器官用於人體移植的一大障礙。
“我們通過編輯基因組更好地了解我們的生命密碼,指導我們預防、治療疾病。”楊璐菡說。
從遠期來看,基因編輯技術可能開啟一個現在無法想象的全新世界。最典型、也是最受質疑的就是關於創造生命或創造人類的問題。
早在2010年,美國基因組研究先驅克雷格·文特爾等人就曾合成一個包含約100萬個堿基對的細菌基因組,並將其移植到細菌體內工作。這是在全球首次制造合成生命,引起科學界轟動。
“人類基因組編寫計劃”的目標之一是合成一個完整人類基因組。人類基因組有約30億個堿基對,合成難度很大。
需要說明的是,“人類基因組編寫計劃”只是提出合成人類基因組,並不涉及胚胎,沒有提議在基因組基礎上制造所謂的“無父母嬰兒”。盡管如此,仍然多有倫理方面的質疑。涉及人類基因的研究必然要經歷嚴格的倫理審視。
2015年年底,中美英等多國科學家和倫理學家在華盛頓舉行“人類基因編輯國際峰會”。會後聲明劃出的紅線是,禁止出於生殖目的而使用基因編輯技術改變人類胚胎或生殖細胞。這意味著,用“基因剪刀”幫助自己治病可以,但不能用它來制造完美的下一代。
“人類基因編輯國際峰會”的參與者也達成共識,認為“對生殖細胞編輯的臨床使用應定期評估”。
“基因革命有兩波熱潮,第一個浪潮是讀基因,也就是基因測序;第二波是編輯基因組。”楊璐菡對新華社記者說,“從科技發展的角度來說,‘基因剪刀’只是基因修改技術的開始,我們在工具的性能和應用上還有很大想象空間。”
總部位於巴黎的歐洲航天局14日公布了一幅借助“蓋亞”空間探測器測繪完成的銀河系三維地圖,顯示11.4億顆恒星的位置和亮度。這是迄今人類繪制的最精確銀河系地圖。
“蓋亞”探測器於2013年12月升空,次年7月正式投入科學觀測。該項目計劃利用5年時間,通過探測器搭載的10億像素陣列相機,對銀河系超過10億顆恒星(約占銀河系恒星總數的1%)進行高精準度“掃描”。
此次公布的星系圖僅是基於“蓋亞”探測器在最初14個月觀測工作中積累的數據。科學家們還將“蓋亞”探測器提供的恒星數據與歐航局在上世紀90年代發布的“依巴谷星表”和“第谷2星表”相結合,對它們共同顯示的200萬顆恒星進行深入分析,測算出這些恒星之間的距離等。
歐航局曾在1989年發射天體測量衛星“依巴谷”,它在4年內收集了約11.8萬顆恒星的詳細位置數據。“依巴谷星表”和“第谷2星表”均是“依巴谷”項目的成果,而“依巴谷星表”也是天文研究中最常用的恒星星表。
“蓋亞”探測器還為科學家們研究銀河系中的星團提供了支持。星團是一群被引力作用束縛在一起的恒星。參與“蓋亞”項目數據處理與分析的意大利天文學家安東內拉·瓦萊納里說,使用“依巴谷星表”只能測算距離地球最遠1600光年的約80個星團,而利用“蓋亞”探測器提供的初步數據可測算出距地球最遠4800光年的近400個星團的距離和運動。
據歐航局介紹,“蓋亞”探測器還在“恒星普查”任務中觀測到3194顆“變星”,其中386顆是首次被發現。“變星”是指亮度與電磁輻射不穩定、經常變化並伴有其他物理變化的恒星。了解“變星”對科學家探索宇宙間天體距離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歐航局希望“蓋亞”項目能夠幫助解答有關銀河系起源和演化的問題,並幫助發現新的小行星、太陽系外行星系統和褐矮星。
25年前,在我上大學的時候我想了五件事情:可持續能源、互聯網、移民外星球、AI、和基因改造。
編譯|42章經
本文由42章經編譯自: http://www.ycombinator.com/future/elon/。該系列文章為YC孵化器的“對話未來”系列,全文略有刪節。
Sam:Elon Musk,謝謝你今天的到來。
Elon:謝謝。
Sam:一開始我們先來討論一些關於未來的問題。在你年輕的時候,你曾經說過有五個問題是你覺得重要的需要去做的(編者註:分別是可持續能源、互聯網、移民外星球、AI、和基因改造)。如果你現在是22歲,你覺得現在的五個最重要的問題是什麽?
Elon:首先我想說,只要你做的是對這個社會有用的事情,那就是好的。你不一定非要改變這個世界。即使是一個小遊戲或一個更好的照片分享功能等,只要他對這個世界上的大多數人有那麽一點點用,那就是好的。不一定只有改變世界的事情才是好的。但說到最可能影響人類的幾件事情,我覺得AI可能是近期最重要的最具影響力的事情。
所以,我們用一種適合的方式迎接AI是非常重要的(編者註:Elon是AI陰謀論的支持者之一,他覺得AI的發展很可能會對人類有害),AI是目前最緊要的事情。然後,我覺得第二重要的事情是基因改造,如果我們能通過基因改造治療和預防疾病,那會是件多好的事情。
最後,我覺得是創造一個高帶寬的接口連到我們的腦部。我們現在的帶寬被大大限制了,我們大腦本來的能力是超過email,電腦,手機或APP的,我們本來就是超人,所以我覺得解決我們腦部的帶寬接口問題是很重要的。
Sam:很多有雄心壯誌的年輕人總會問“我該怎樣才能成為下一個Elon Musk?”,你覺得你年輕的時候做了哪些事情讓你變成了現在這麽有影響力?
Elon:25年前,在我上大學的時候我想了五件事情:可持續能源、互聯網、移民外星球、AI、和基因改造,我並沒有想要做這所有的事情。那時,一切是從我大學時候幫忙做電動汽車開始的,當時我在做實習,任務是研究是否有突破性的為汽車提供能源的方式。我當時去了斯坦福讀博士,我的課題也是這個,但我申請了退學,創辦了一家互聯網公司,那時是1995年(編者註:創辦的公司叫Zip2,1999年被Compaq以三億美元收購)。
因為當時確實覺得互聯網技術處於一個劇烈的變革期,而我不想在斯坦福讀很多年PhD,就看著這一切發生。我當時也不確定這個就一定能行得通。你可以在很多方面拿到一個博士學位,但這些都可能和這個世界不產生什麽具體的聯系。而我真的就只是想做一個有用的人,這是最優的結果,就好像不斷問自己“我該做什麽才能有用?”。
Sam:你覺得如果現在的人想做一個有用的人,應該去讀個PhD嗎?
Elon:大多情況下不用。
Sam:那麽大家怎麽找到一種方式去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Elon:我覺得你可以估算一下,你要做的這個事情會對目前的狀況有多少改善,能影響到多少人。我覺得一件事情,不管是對少數人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還是對多數人產生了非常小的影響,都是很好的。最後計算的其實是這兩個數字的乘積。
Sam:當你嘗試去估算成功率的時候,比如以SpaceX來舉例,你是怎麽決定真的要去做這件事情的,在當時這是一個挺瘋狂的事情。
Elon:對的,非常的瘋狂。人們當時都這麽說,而且我也同意。如果目標是實現最好的可控風險下的回報,那開一家公司本來就是一個精神失常的決定。好在那不是我的目標。
我當時很快得到的結論是,如果沒有人對太空科技做些改進,人們會永遠的被留在地球上。而最大的太空科技公司都沒有興趣去做徹底的創新。他們所想做的只是讓那些陳舊的科技每年變好那麽一點點。而事實是,有的時候科技甚至隨著時間會變得更糟。1969年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登上月球,而之後空間站卻只能把人送上近地軌道,再之後空間站都退休了。按照這個趨勢,人們最終都只能留在地面上。
人們有時候會覺得科技會隨著時間自己變好,但實際上並不是的。只有當聰明人付出瘋狂的努力的時候它才會變好,而當無人付出的時候科技只會越來越差。你看埃及,當初的金字塔建造技術已經失傳了,象形文字也沒人能看懂了,再比如古羅馬的那些建築也是一樣。歷史文明中有太多類似的例子。所以我覺得我們應該時刻記得,宇宙的熵並不站在我們這邊。
Sam:我特別欣賞你的一點是,你不畏懼別人的說法,而是做很多別人說瘋狂的事情,這你是怎麽做到的,有沒有什麽內在的力量在幫助你?
Elon:首先我得承認,我也總會感到很強烈的害怕,所以並不是說我就不會害怕。只是有的時候,你會覺得有些事情太重要了,哪怕害怕也必須去做。
Sam:所以你讓事情的重要性本身驅動你去抵禦害怕這種情緒?
Elon:對的,其實宿命論也會有些用。如果你把失敗概率當做一種客觀現實,那也就不會那麽害怕了。在創立SpaceX的時候,我覺得成功的概率只有不到10%,我接受了這個事實,包括我可能會失去一切。但只要我們能讓事情有些進展,哪怕我們死去了,也許其他的公司和人可以繼續推動這個事情,所以我們仍然做了些有用的事情。對於Tesla也是一樣的,我當時也覺得要做成一家汽車公司的可能性也是極其之低的。
Sam:你現在覺得我們移民火星的概率如何?
Elon:說來也許奇怪,但我覺得概率非常高。
Sam:所以我什麽時候能去?另外如果我能回來的話,我也希望不要一去不回。(笑)
Elon:我希望我不是太自欺欺人。但讓我們這樣來看這個問題,在幾年前我都不認為移民成功會是一種可能性,但現在我已經可以確定這是一種可能的結果了。我覺得也許10年後,或者更短一點的時間內,我們就可以做到,而我必須確保SpaceX不在這之間死掉,也要確保我自己不會,或者哪怕我死了,也要有人繼續接棒做下去。
Sam:你不應該自己坐第一班。
Elon:是,反正第一班里肯定是機器人。
Sam:再說回到AI。你對AI發表過很多觀點,你能不能再說說在你看來一個樂觀的未來會是怎樣的,並且我們該如何實現?
Elon:好的,首先我想要強調這並不是我所擁護的,這是簡單的、可預見的。我覺得對於AI來說,最理想的結果就是實現AI的民主化,即沒有什麽公司或個人獨自掌控先進的AI技術。所以我的擔心並不是說AI會產生獨立意識,而是擔心有些人會用它作惡,或者哪怕這些擁有者不會,也可能被其他人利用。這就是我們做OpenAI這家公司的原因,我們想把AI技術傳播出去,所以它不會只掌握在少數人手中。當然,這也還是要配合連接到大腦皮層的高寬帶接口。
Sam:人類這種生物太慢了。
Elon:對的,沒錯。但我們大腦中也有皮層和邊緣系統。邊緣系統就好像是原生的大腦,掌管你的直覺之類的東西,而大腦皮層負責的是思考的部分。這兩者大多時候都能很好地工作到一起。
所以,我覺得如果我們能很好的把AI和大腦皮層連在一起,就像大腦皮層和邊緣系統所做的事情一樣的話,我們就能變成“AI人”共生體。而當每個人都能成為AI人的時候,我們也就解決了AI獨裁的問題。這就是我能想到的最好的結果。
Sam:那麽,你現在是如何使用你的時間的呢?
Elon:我的時間大多在SpaceX和Tesla兩家公司之間分配。有很多人覺得我會花很多時間在媒體和公司經營的事情上,但實際上80%的時間我都用在了工程和設計上,在創造下一代產品上。
很多原本由人類掌握、支配和使用的知識正在被機器替代。為什麽我們坐擁了海量信息,卻還是不會解決問題?
推薦人:石慧
推薦星級:★★★
閱讀時長:4分鐘
推薦理由:二十年前,我們流行神奇記憶法,電視廣告里充斥著各種能夠記住圓周率後1萬位的記憶大神。二十年後的今天,我們都明白“大腦不是用來記憶的,而是用來思考的”。原本很多由人類掌握、支配和使用的知識,正在被機器替代。那我們究竟還要學什麽?為什麽我們坐擁了海量信息,卻還是不會解決問題?本文由圈外(微信ID:iquanwai)授權i黑馬發布。
來源 | 圈外(ID:iquanwai)
作者 | 孫圈圈
在金融業,高盛的雇員中,已有超過25%是工程師和雇員,大數據分析平臺替代了投行分析師的部分工作。
在醫學領域,IBM的沃森在醫生錄入病人情況之後的30秒內,就可以把診療意見列出來,每種意見還會標明出處,並用置信區間告訴醫生自己有多大把握。
我們的學習內容、方式、價值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所以我們的學習很可能——
不再局限於現有知識,而更多是深度思考未來的能力:既然機器可以幫我們記憶過去,或許我們可以有更多精力去思考未來;
不再局限於知識本身,而更多是這些知識可以解決何種問題:機器承擔了單調乏味的工作,但我們需要懂得,可以用機器來做何種工作;
不再局限於某個領域,而更多是知識之間的聯系:機器更專業,那我們能做的,就是了解這些專業之間的聯系。
然而,深度思考、解決問題、理解知識之間的聯系,這些如何才能做到呢?
為什麽坐擁海量信息,卻還是不會解決問題
先說說,為什麽我們做不到吧。
學習無外乎三個方面:知識、能力、價值觀。
這三者的區分對於學習和信息獲取非常重要,但我們常常連這個分類都沒有弄明白,以致於陷入低效學習的誤區:
1.知識零散化,導致信息過載,難以進行深度思考
比如,你想學習如何與客戶打交道:
看微信公眾號“與客戶見面之前,可以先對著鏡子給自己做個增強信心的姿勢”,很有道理,收藏;
資深同事說“介紹公司的時候,要多強調我們很牛X,客戶才會買我們的東西”,趕緊記下來;
刷知乎,看到“與客戶溝通的時候,不要總是自己說,而要多提問、讓對方說”,很不錯,記筆記……
這樣,你很快記滿了成百上千條知識,不停地學習,不願放過任何渠道收集來的任何知識,可是卻收效甚微。倘若你能夠概括出,客戶購買產品無外乎三個方面:信心、能力、匹配,就不會有上述情況。
你之所以會對這些碎片信息孜孜不倦、什麽都覺得新鮮、什麽都想要記住,或是因為你沒有一個知識結構,所以無法深度思考。
2.只學價值觀,忽略知識和能力,難以解決問題
“有趣是人生的終極意義”、“你還沒成功,是因為不夠努力”……這些都有道理。
但是,如果只是學習這些“道”的東西,卻沒有相應的“術”和“器”來支撐,你會發現,道理都是別人的。
如果你認同“有趣是人生的終極意義”,那麽就去思考、去學習“如何成為一個有趣的人”,如果你認同“你還沒成功,是因為不夠努力”,那就去尋求努力的方法論。
雖然“道、術、器”,“道”在最前面,然而,“道”是你積累到一定階段才能悟出來的,我們很多時候想一步登天地掌握“道”,其實登上的只是空中樓閣,問題還是難以解決。
3.知識與能力割裂,難以建立知識間的聯系
比如,我們學開車,教練跟你講了很多註意事項,解釋了剎車、油門、檔位,這些都是知識。然而如果你沒有學會開車,不具備開車的技能,那這些知識完全沒有用處。
再比如,我們很多人也知道MECE原則,可並沒有在說話和思考的時候用上它、讓它成為自己思維的一部分,那就只能停留在知識層面,仍然沒用。
有些知識可以只是知道就好,比如“牛奶是白的”,然而大多數知識,就像如何開車、MECE原則這樣,如果不能與能力聯系起來,幾乎是毫無用處的。
如何能夠避免上面這些低效學習誤區,做到深度思考、解決問題、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系呢?唯有建立知識體系。
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應該包括三個特征:有知識架構、有知識內容、內容之間有聯系。
根據這三個特征,我們建立知識體系,可以遵循以下方法:
1.明確自己的學習背景
當你剛開始學習一個領域的時候,首先要明確:你為什麽學習這個領域?將來打算如何應用?這個領域跟你現有的其它知識是什麽關系?
比如,此前我的本職工作是咨詢,咨詢領域是組織設計,業余時間開公眾號、研究個人提升方法論。
所以我就會有兩套知識架構在腦海里,任何知識進來就自動在腦海中、筆記里補充到以下模塊。
比如有關咨詢的,影響組織效率的六大方面:
比如有關個人提升的,個人需要具備的技術以外的能力:
當然,這兩套架構之間也是有聯系的,這種架構間的聯系,可以幫助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進行類比。
比如,我把個人提升看成企業提升的微觀版,其中,組織設計里的各領域“人才”要素,相當於個人能力提升領域的“專業能力”要素。
我們知道,企業在人才管理方面,會針對關鍵人才進行大量投入,而對其他人才,保持行業平均水平就好。
由這種聯系我會想到,個人的專業能力提升其實也是一樣的,講求“T”字型,橫向上,各領域都懂一點,縱向上,找到自己賴以謀生的專業領域去深挖。
總之,如果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是很難建立起知識架構的,因為你很難知道,這個知識是用來解決哪個領域的問題、跟你的個人目標到底有什麽關系。
2.通過可靠信息渠道建立架構
明確了學習目的之後,你可能會想:在我對這個領域不了解的時候,我要如何建立起這樣的架構?答案是:通過高質量信息渠道,找一個已有的體系,而不是自己搭建。
那麽,在建立知識架構的時候,什麽是靠譜且高質的信息源呢?專家、專業網站、經典書。
專家:你摸索數月而不得入門,可能還不如專家跟你講1個小時收獲更大,因為他/她研究很多年了。
專業網站:如果你找不到專家,那你可以在知乎、Quora、Wikipedia或者其它專業類網站,找到相關領域的信息,比較體系化。
經典書:你可能會喜歡讀科普類、趣味性的文字,然而,如果你不是為了解決某個小問題,而是真的想系統學習這個領域的知識,那麽,經典教材不讀,很難建立起架構。一方面,趣味書籍往往選取某個細分角度,無助於你認識全貌,另一方面,為了保持趣味性,必然在一些難懂的知識上模糊處理。
3.不斷修正自己的知識架構
他人的知識體系未必適合自己,所以在習一段時間後,需要不斷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在架構中填充知識內容。我建議的一個方法是:
首先,把你看到的任何有價值的信息,都記在手機里,可以用Evernote或其它任何工具,甚至直接用手機自帶的記事本。記的時候不需要組織語言,記關鍵詞就可以,這樣最快。如果是微信文章里的,你可以直接截圖保存。
其次,每天對當天的知識進行整理,分門別類地列到Evernote里面。
最後,定期回顧,如果是重要的知識,再記入到知識架構里,作為知識體系的一部分。
用這種方式,即便是碎片化信息,也能夠進入到知識體系。
4.將知識之間、知識與問題之間進行關聯
很多人都覺得,我明明學了很多知識,為什麽解決問題的時候還是沒有任何思路?
之所以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想不起用什麽知識,是因為知識和問題之間是脫節的。那麽,如何讓知識和問題鏈接起來呢?答案是:兩邊都向對方靠。
知識向問題靠:每看到一個知識的時候,就去思考這個知識可以用來解決什麽問題。
比如,馬斯洛的五層次需求,你可以用來管理下屬(分析他們的需求層次,並據此激勵他們),可以用來分析奢侈品為什麽賣那麽貴(奢侈品滿足的不只是物質需求,還有被人尊重的需求等等)。
這樣思考的話,以後你真的遇到這個問題,就知道用什麽知識解決了。
問題向知識靠:遇到任何問題的時候,不要拋開過去的知識坐著苦想,而是回到你的知識體系,去查看哪個能幫你解決問題。多次之後,你就知道某類問題該用哪類知識解決了。
如果能夠常常做這些“向兩邊靠近”的思考,不僅能夠建立起問題和知識之間的聯系,而且會逐漸建立起知識之間的聯系,讓它們不再是割裂的眾多點,而是可以放在一起去解決某個問題。
據央視新聞報道,世界首套在軌腦-機交互及腦力負荷等測試系統日前隨“天宮二號”飛上太空。待“神舟十一號”和航天員到來,“天宮二號”將開啟人類史上首次太空腦-機交互實驗。此實驗可將航天員的思維活動轉化為操作指令,並監測航天員的腦力負荷等狀態。
腦-機交互將是未來人-機交互的最高形態。航天員在太空環境,完成複雜作業任務受到極大的限制,腦-機交互可以不依賴外周神經和運動系統,將航天員的思維活動轉化為操作指令,同時又能監測航天員的腦力負荷等神經功能狀態,實現人機互適應,減輕作業負荷,是最為理想的人機交互方式。即將開展的太空腦-機交互實驗,就是對這一技術在軌適用性的最為關鍵的驗證。
精子在不受精的情況下也能產後代?如今科學家得出了肯定的回答,巴斯大的科學家近期將精子註入非卵細胞,成功創造了小鼠胚胎,並且能生育後代。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
兩個男人也能生孩子
該研究也顛覆了傳統的哺乳動物生育觀。報告的高級作者Tony Perry博士表示:“這意味著,也許有一天我們可以利用其它類型的細胞來創建胚胎,例如體細胞、皮膚細胞等。甚至意味著未來生孩子不需要女性的參與,有一天兩個男人也能成為孩子的雙親。”
資助該項研究的英國醫學研究理事會負責生物演進的項目經理Paul Colville-Nash表示:“這個研究對於人們了解生命的起源和胚胎繁殖非常有意義,能夠讓人們了解生育的機理。甚至有一天,人們可以知道該如何治療不育,雖然這一天還很遙遠。”
這項研究開始是對未受孕的小鼠卵細胞進行化學誘導,讓它發展成為孤雌胚胎——在缺少雄性配子基因組的情況下直接激活有減數分裂Ⅱ期卵子能夠形成孤雌囊胚。盡管未受精,發生減數分裂的卵母細胞可通過化學誘導而進行正常的細胞分裂。
在化學誘導13小時後,來自巴斯大學的科研團隊利用了卵胞漿內單精子註射技術(ICSI)。ICSI是一種在人類IVF生育治療中將精子註射到卵子中的常見技術。科研人員將精子註射到卵母細胞中,它們均包含一個單倍體基因組,隨著細胞周期的發展,胚胎分裂成兩個細胞。 隨後研究人員選取了一個兩細胞的胚胎,在一部分胚胎中,兩個細胞的染色體有一半來自卵母細胞一半來自精子,這也是最具有生存機會的細胞,通過這種方式創建的胚胎被稱為“phICSI”。首次實驗培養出的一對小鼠分別以Phicsim和Phicsia命名,他們已經健康成長為成年鼠,並繁殖了後代。
改變精子DNA的不只有卵子
當精子與卵子受精時,會發生許多染色體和DNA的改變事件,這種改變也被稱為“重編程”。幾個世紀以來,科學家們認為只有卵子能影響精子的“重編程”過程。然而,在這個實驗中,Phicsim和Phicsia兩只小鼠盡管看起來和普通小鼠是一樣的,但它們的DNA和生物標識是完全不同的。這意味著,在以“phICSI”方式創建胚胎的時候,基因發生了不同性質的“重編程”。
精子“重編程”的步驟之一是將精子DNA中纏繞著的魚精蛋白替換成卵母細胞中的組蛋白。研究人員發現,phICSI 胚胎組能正常進行組蛋白和精蛋白的交換,但重組還涉及到了其他的表觀遺傳學變化,且這種變化在 ICSI 胚胎組和 phICSI胚胎組中有差異。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發育生物學家Hugh Clarke對該研究評論道:“研究人員表明,已經開始胚胎發育並進行分裂的卵母細胞仍能‘改變’精子DNA,這種能力不僅限於受精時的卵子。”
不過,該研究並不是首次對孤雌囊胚不能長期發育的觀點提出質疑。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發育生物學家李勁松研究員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我們實驗室和其它實驗室此前已經證明了孤雌胚胎經過印記基因修飾後是可以發育的。”他還表示,“因此哺乳動物胚胎必須由精子和卵子受精而形成的觀點也並不是首次被顛覆。”。
李勁松研究員對這項研究的目的提出質疑:“這項研究最重要的突破是將精子註入到活化的卵母細胞中產生健康後代。但是為什麽要去這麽做?因為人是不可能用這方法去做的,要發育,要形成胚胎,還是必須要有卵子,本研究中所用的處於有絲分裂期的卵子也是來自於正常的卵子。而且,證明處於有絲分裂過程中的最早期的胚胎有重編程精子的能力,這個角度的創新性也是不夠的。這可能也是該研究成果未能在更高端的學術刊物發表的主要原因。”
由李勁松研究院率領的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的團隊早在2011年就已經在《細胞研究》上發表文章,證明孤雌單倍體2-細胞胚胎能重編程球形精子。此外,今年初該團隊還發表了另一篇文章,證實了小鼠的高效孤雌生殖可以發生,而且可以不斷重複。
對此,李勁松的觀點是,他們用了2-細胞階段的胚胎做分析,精子進入胚胎滯後很多,看到明顯不同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重編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之後的細胞周期中都會存在重編程。所以最後能夠發育到個體的phICSI胚胎一定是與ICSI胚胎有較為相似的表觀遺傳學規律。
此外,對於細胞培育胚胎,李勁松認為,用皮膚細胞來進行生育的說法是天方夜譚,不過他表示:“如果把皮膚細胞通過體細胞重編程的方法變成IPS細胞,再進一步誘導IPS細胞定向分化成卵子,這個意義就又不一樣了,意味著人類可以在體外複制出無限多的卵子,這也是目前國際上的一個研究熱點。”
“胚胎能否重編程有絲分裂細胞?其它有絲分裂細胞能否重編程精子?其它有絲分裂細胞能否重編程另一些有絲分裂細胞?”這是Perry博士提出的三個問題。但這三個問題,李勁松表示都已經得到肯定的證明。那麽這是否將意味著生命的孕育可以不完全依賴於精子和卵子?Perry博士表示:”我們現在還不知道,不過遙遠的將來肯定會知道。到時候人們回頭看看,今天或許是一個起點。”
9月22日消息,據英國《每日快報》報道,SpaceX公司CEO伊隆-馬斯克下定決心成為將人類送上火星的第一人。此外他也聲稱,這一火星載人項目能夠在大約十年內完成,也有可能更快,九年就能實現。
他在一場論壇中稱:“我們想要一個永遠被限制在一顆星球上直到最終大滅絕到來的未來嗎?我們距離大災難的到來還有多久?還是我們想要成為一個遍布宇宙許多星系的物種?我想後者會更加令人激動和振奮。”
馬斯克的火星計劃有兩大樞紐:一是大推力運載火箭,二是運載能力超強的宇宙飛船。前者將從地球升空,將宇宙飛船送入太空,隨後後者將“孤獨”的飛向火星。
同時,在近日,馬斯克在Twitter平臺上發起了為“火星移民運輸機”(Mars Colonial Transporter,簡稱MCT)征名的活動。“火星移民運輸機”是Space X用來向火星輸送第一位乘客的交通工具,和公司的Raptor火箭一同使用,公司計劃在2022年實現第一次無人發射。
雖然馬斯克的話非常鼓舞人心,但是SpaceX公司在近幾年發生了一系列的火箭爆炸事件,這一系列的事故讓人們不由得對商業化的載人航天這一項目感到憂心忡忡。
尤其是在此前的9月1日,SpaceX火箭在美國佛羅里達肯尼迪發射中心試飛前發生爆炸,損毀的不僅僅是獵鷹9號火箭,還有以色列的一顆視頻和寬帶衛星阿莫斯6號,以及Facebook一枚能夠覆蓋全球部分地區無線網絡的衛星。
上一次SpaceX經歷重大事故是去年6月,當時獵鷹9號在通往國際空間站的途中自動解體。SpaceX為此用了近半年時間進行事故調查。在此期間,公司一切飛行器全部停飛。直到去年年底,SpaceX才重新讓獵鷹9號在設計改進後再次起飛。這也意味著這次事故可能同樣會耗去SpaceX相當長的時間去接受調查,並通過進一步的改進防止再次發生爆炸。
但是據彭博社報道,Space X的首席運營官Gwynne Shotwell表示,預期將在11月份重新恢複火箭發射,並稱將再度檢查火箭,主要將關註地面系統。
同時比較尷尬的是,SpaceX目前連一次載人飛行都沒進行過,在10年時間內完成如此巨大的跨越,恐怕不太容易。
但可退還手機並獲得貨款2480元
早上好,昨天靜靜在《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中看到一段話,很受啟發,分享給大家:“每個人都必然會面臨失敗,但是在勇者的字典里不允許有放棄,不可能,辦不到,沒法子,行不通,沒希望,這類愚蠢的字眼。你可以失敗,也可以失望,但是如果真的還想成為優秀的推銷員的話,請記住你已經不再有絕望的權利了!”願每一個創業者打消悲觀的念頭,一往無前!
話不多說啦,下面是今天的早報!
1、錘粉狀告錘子科技案宣判
昨天下午,“錘粉”李某狀告錘子科技及羅永浩一案宣判,法院認定原告李某所訴的錘子科技涉嫌商業欺詐證據不足,駁回原告李某多項訴訟請求,這意味著這樁“錘粉”狀告錘子科技及羅永浩的訴訟案,以原告李某敗訴告結。
具體判決來說,法院駁回原告李某3倍購機款賠償訴求,但可退還手機並獲得貨款2480元。訴訟費亦由原告李某承擔。
@凍酸奶1st:華為的海報,p掉黑邊 就沒人較真麽?
@liz釗:律師費都不止2500,現在虧大發了吧。
2、雅虎上億用戶賬號被泄露
國外媒體昨日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稱,經過調查確認後,雅虎本周將正式宣布上億用戶賬號信息被黑客竊取。雅虎8月初曾宣布,正在就一樁疑似黑客案展開調查,內容是其2億個用戶賬號可能已被竊取,並在黑市網絡上被出售。
@變身黃瓜給你用:如果支付寶也來個幾億用戶被盜,馬雲用不用賠。
@崔松源:Yahoo仍是互聯網老二。
3、汽車之家高層再遭清洗
汽車之家管理層近日再遭清洗。汽車之家聯合創始人樊錚和汽車之家二手車事業部總經理胡永平正式被離職,至此,自平安信托6月25日正式以大股東身份入主汽車之家以來,汽車之家核心管理層實際上已被清洗替換完畢。
@華麗的跑偏:還是人家韓路明智, 早就有危機意識 提前自己出來創業 雖然說好的無人機科技公司變成了雜貨鋪…
@混沌先生zq:平安系為了刷存在感硬生生給汽車之家來了個大改版
4、國家轉基因檢測中心涉違規,被暫停工作
據中新網報道,昨天,農業部對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肄業博士研究生魏景亮在“知乎網”實名舉報“國家轉基因檢測中心造假”一事進行通報:經查,該中心在機構資質複評審準備工作期間,在材料準備、檔案整理、人員聘用等方面存在違規行為,農業部已決定暫停該中心工作。
關於“國家轉基因檢測中心”,其準確名稱是“農業部轉基因動物及飼料安全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依托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建設。該中心系農業部認定的部級轉基因檢測機構,承擔轉基因動物及飼料環境安全檢驗檢測工作。
@aeo000000:只是暫停工作?難道不應該坐牢?
@宋慧喬韓佳人的控:人家這是動物轉基因。。根本沒上市。。別憤青好麽
5、紮克伯格夫婦承諾為醫學研究捐30億美元
近日,紮克伯格及其妻子普里西拉·陳承諾,將在未來10年中投入超過30億美元,用於研究疾病的治療。他們將資助一家名為Biohub的研究中心。該研究中心將與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以及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合作建立。
@DC褲衩:李彥宏夫婦宣布30億美金……恩,投莆田醫院好,還是布局全國外賣小店?
@無京不歡:三觀超正,汗顏
6、神州專車向滴滴開火
神州專車昨天正式發布U+開放平臺戰略,宣布符合條件的車主可以加入神州專車平臺,並且承諾永不抽成。這意味著,神州專車不再只有B2C自營模式,也擁有了類似滴滴專車的C2C私家車業務。
神州優車董事長兼CEO陸正耀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神州專車不會靠新推出的C2C業務盈利,並放言“誰也別想在這個模式上賺錢”,矛頭暗指剛剛合並的滴滴和優步。
@一路看的風景:可惜門檻高, 15萬以上b級車?別人繞2km拉你8塊的單子?
@呵呵:U+這一舉動足以占領所有司機的心
7、國務院完善股權激勵稅收政策,稅率最高降20%
昨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印發《關於完善股權激勵和技術入股有關所得稅政策的通知》,調整股權激勵稅收政策,對企業員工進行減負,將此前的兩個納稅環節合並為一個,延後納稅時間,同時統一按照20%的財產轉讓所得稅率征稅,比此前稅率降低了10-20個百分點。
新政策指出,股權轉讓時,按照股權轉讓收入減除股權取得成本以及合理稅費後的差額,適用“財產轉讓所得”項目,按照20%的稅率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這將比此前45%最高降低了20%多。無疑,這是對創業公司和人才流動的又一重大利好。
8、Note7在韓國僅4.5%用戶退貨
韓聯社援引韓國電信業界消息稱,自三星電子19日啟動本土換機計劃以來,4天換機數超過10萬,不過選擇退貨的用戶僅在1.8萬人左右,占購機用戶比例4.5%。三星25日擬向韓國本土移動運營商提供40萬部新的Note 7。28日,三星將重啟新機銷售。
@總是要等到天亮才睡:韓國人都挺支持三星的
@一點熱鬧:我還是那句話 不要說自己的三星越來越慢 還會爆炸 我只想說,活該,買的時候你自找的
9、蘋果擬開設第一家韓國專賣店
騰訊科技消息,蘋果公司正考慮在十分靠近三星首爾總部的位置開設一家Apple Store專賣店,表明這兩大手機廠商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就目前而言,蘋果僅通過第三方零售商在韓國出售iPhone,因此如果該公司在首爾開設一家Apple Store專賣店,則將帶來很大的影響。
@fince10086:三星一氣之下扔了個boom7
@誰註冊了我的火柴昵稱:下次三星再爆炸官方可能會解釋說是被對面的蘋果氣爆的!
10、每月賣1000萬部智能手機,印度市場直逼中國
據互聯網數據統計中心(IDC)數據,2016年第二季度在印度市場共售出2750萬部智能機(相當於一個月賣近1000萬部),同比2015年第二季度增長了17%。6月發布的愛立信移動報告(Ericsson Mobility Report)預計,在2021年前,印度的移動用戶將達到14億。
@愛是稀缺的能力:幹了這碗恒河水,後面是什麽?急
@智善顛峰:不是手機賣得好,這只能說明智能手機在印度剛剛起步。
11、中國發布5G研發測試結果,關鍵技術已通過驗證
2016年PT展逐漸進入尾聲,在昨日舉行的首屆5G創新發展高峰論壇上,中國IMT-2020(5G)推進組宣布了5G第一試驗階段結束。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發展司司長聞庫會上表示,5G標準化工作已全面拉開序幕,研發與試驗工作也進入到攻堅階段。
據了解,該階段主要完成了5G無線和網絡關鍵技術的性能和功能測試,具體包括:大規模天線、新型多址、新型多載波、高頻段通信等7個無線關鍵技術,以及網絡切片、移動邊緣計算等4個網絡關鍵技術。其具體作用在於,該階段試驗充分驗證了上述關鍵技術在支持Gbps用戶體驗速率、毫秒級端到端時延、每平方公里百萬連接等多樣化5G場景需求的技術可行性,進一步增強了業界推動5G的創新。
@HH:在宿舍2g都上不去
@Survivor11:一不小心點了下載藍光,這輩子要替移動打工了
12、SpaceX公司宣稱十年內可將人類送上火星
據英國《每日快報》報道,SpaceX公司CEO伊隆-馬斯克下定決心成為將人類送上火星的第一人。此外他也聲稱,這一火星載人項目能夠在大約十年內完成,也有可能更快,九年就能實現。他的這些言論也讓許多人感到驚訝,因為SpaceX公司在近幾年發生了一系列的火箭爆炸事件,這一系列的事故讓人們擔憂載人飛行任務也可能成為一場災難。
SpaceX公司正試圖研制一種可重複使用的火箭,但是有幾枚火箭在返回的途中發生了燃燒,甚至有的都未能離開地面。最近的一次事故發生在9月初,獵鷹9號運載火箭在卡納維拉爾角發射升空時發生了爆炸。
@東:我們不想要一個永遠被限制在一顆星球上,我們距離大災難的到來還有多久?我們想要成為一個遍布宇宙許多星系的物種,讓人類的文明傳遍更多的星系。
@潛龍:一切皆有可能,100年多前的人類天空是極限,現在目標定為火星。
13、喬布斯一份股權證書都能賣19.5萬美元
曾被頒發給蘋果前聯合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的股權證書日前正被一家手稿和稀有文件經銷商以19.5萬美元的天價在Momentsin Time網站上掛牌出售。
根據Moments in Time網站給出的信息顯示,這一股權證書似乎是在蘋果於上世紀80年代上市後不久頒發給喬布斯的。而根據Moments in Time網站的知名收藏家嘉里-齊梅特(GaryZimet)透露,這份股權證書此前一直被掛在喬布斯位於加州庫比蒂諾的辦公室墻上,直到1985年左右。當時,因為喬布斯與蘋果前首席執行官約翰-斯卡利(John Sculley)不和而被趕出蘋果。
@丁聲基:時間真快,喬幫主去世了好幾年了。
@西洲杏子紅:Apple1一臺估計價值一百萬美元。哇
14、亞馬遜股價大漲,首度突破每股800美元
受昨日美聯儲不加息的消息刺激,美股納指於周四再創新高。這其中也帶動了亞馬遜股價的繼續上漲。截至周四收盤,亞馬遜股價報804.70美元,漲幅為1.89%,或14.96美元,為歷史上首次突破每股800美元的整數關口,公司市值也達到約3820億美元。
亞馬遜當前市值規模使其位列全球第四最有價值公司。排在前三位的均為科技巨頭,依次是6170億美元的蘋果、5420億美元的Alphabet以及4510億美元的微軟。
@CY_宇:哇,那照亞馬遜目前市占率不變為前提,將來亞馬遜年銷售業績要增長近1900億美金?!
@自由萬歲 :記得阿里上市時,市值比亞馬遜加易貝總和還多,沒想到啊,才幾年亞馬遜快頂兩個阿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