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專題籽】自創品牌一腳踢 波牛轉行設計時裝

1 : GS(14)@2017-06-25 10:12:14

Carlsen直言慶幸年少創業,如果來到24歲才創業,他未必再有如此勇氣與韌力。



【專題籽:胚芽故事】24歲的彭嘉遜(Carlsen)是本地服裝品牌Fumble的主理人,15歲開始在傑志球會踢波,日踢夜踢踢足七年,曾夢想當職業足球員,經歷一段兼顧讀書、踢波與創業的歲月,最後決定放棄足球。19歲時他於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就讀機電科技,因一次偶然機會為當時學生會同學設計T恤,結果入了50件統統賣出,可幸同學們不是盲撐,而是真心欣賞他的設計,順理成章自創服裝品牌,以簡約為主,但強調玩味及質素,創業至今設計監督生產一腳踢。



今時今日,在網上創業不是難事,當然前提是要懂得運用社交平台。正如Carlsen說:「係易咗start up(創立),因為個門檻低咗,所謂網店,就係你申請個戶口,擺啲嘢上去。」他懷着一股儍勁,不懂設計就上網學用畫圖電腦程式;沒有門路就誤打誤撞走上深圳找廠家合作;衣領口袋都未分得清就硬着頭皮請教廠家,靠的還有那份隱約散發的自信,「讀咗design嘅人,個起跑線係會推前啲,咁我行得比人慢嘅路就逐小逐小咁追上去,由唔識到識嘅過程領悟咗好多嘢。」創業至今五年,品牌所賣的產品都是他的設計,自認有自信,「以前design忠於自己,我畫乜就係乜。」伴隨過份自信而來的,是失敗,「好多嘢都係我話晒事,但可能人哋個suggestion係最好,我冇考慮,結果唔理想。」撞板多了,開始摸索到要從高處走到低處,耳朵才容納得了別人的聲音。年少氣盛,還賦予他膽量。數最大膽的那次,非品牌創立約一年後這個舉動莫屬。那年他20歲,碰巧留意到一間英國鐘錶公司正進軍香港開拓市場,膽粗粗找對方合作,他憶述:「我打上去話想搵佢哋傾吓合作,佢哋香港有office,就上去傾,原來老闆係一個比較大年紀嘅人,係一個老行尊,一嚟想打入香港市場,二嚟缺少新衝擊,好後生、好有活力嘅設計,結果我畀咗一個計劃佢,佢好同意。」雙方一拍即合,Carlsen負責設計,對方以技術配合支援,結果生產100隻,兩個月內賣完,成為品牌其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回想當日的衝勁,他笑說:「如果?家畀我再做多次,我諗我都冇咁嘅勇氣去做,年少氣盛衝上去做,但係好感謝自己嗰時有去問,如果唔係就唔會有隻錶嘅存在。」


拒做速食時裝炒波鞋

日韓代購遍佈城市,速食時裝隨手拈來,為何還堅持做本地品牌衣物?他這樣形容:「快時尚會似日日都要食嘅嘢,可能係飯,撈唔同汁嘅飯,而我會係一煲湯,要時間熬出嚟,如果你逼我要一個鐘內出到碗湯係可以嘅,但唔好飲,你唔會再飲多幾啖。」考慮潮流無可厚非,不過只是因素之一,他更看重每季系列帶出的故事和個性。正如要賺錢,何不炒波鞋?「啱㗎,炒賣波鞋速度好快,但自己就唔係咁鍾意,同一件產品,?度千二蚊,另一度千一蚊,佢哋(客人)就即刻去千一蚊嗰度,其實只係一個差價上嘅競賽,同埋睇吓邊個平台接觸到啲客。」現時Fumble的T恤賣二百多元、外套則賣四百多元。賺錢是其次,他更想從設計衣服中找到樂趣,在細節中建立品牌個性。足球與網店之間,Carlsen最終選擇了後來居上的後者,因為覺得是可以長遠走下去的路向。搞過實體店做不住,吸取經驗讓他更清楚自己應主力在網上平台銷售、在波鞋店寄賣、與其他香港品牌合作,誓要為自己的本土時裝品牌打響名堂。大多數人在追捧其他國家的品牌與潮流的同時,他承認「好難賣」,但仍然如此寄望着:「香港人要支持香港人。」



他設計過帽、T恤、褲、袋和手錶。

比起速食時裝,他希望自己設計的產品更着重細節。

Carlsen搞過實體店後,寧願主攻網上平台銷售。


Carlsen沒有設計底子,卻以熱情與衝勁圓夢。

「好感謝自己嗰時有呢種勇嘅表現去問,如果唔係就唔會有隻錶嘅存在。」

Carlsen開店源於五年前為學生會同學設計T恤,所以T恤是主打貨品。


曾經爆紅的棒球褸令品牌更上一層樓,但他不想只追求這種滿足感。

Carlsen(左三)負責設計與監督生產,帶領Fumble整個團隊。

Carlsen(中)曾夢想成為職業足球員,最終因現實所限放棄。

facebook:fumble2012記者:鄧天蔚攝影:劉永發(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編輯:梁浩維美術:楊永昌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623/2006517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941

禁酒令下轉行絕處逢生!華人區雪糕店賣足近百年

1 : GS(14)@2017-07-01 10:50:15

美國南加州近日迎來炎熱天氣,中午氣溫高達華氏三位數,有咩好得過嘆一杯消暑聖品,例如冰凍的飲料及雪糕呢!位於洛杉磯華人聚居地阿罕布拉(Alhambra)大街上,就有一家百年老字號雪糕店﹐每日炮製2,000加侖至3,000加侖雪糕,加上與眾不同的新口味,難怪大人細路都勁LIKE!駐洛杉磯記者:張紫茵位於阿罕布拉(Alhambra)大街的Fosselman's Ice Cream於1919年創立,當初在艾奧瓦州起家,1921年由創店的祖父搬到南加州,至今已經有98年歷史,亦承傳到家族第三代。雪糕是店內每日新鮮製造,除了店內零售,亦兼營客製訂做及批發,每日馬不停蹄炮製2,000加侖雪糕,乳脂(butterfat)保持在16%,屬於優質雪糕的水平。第三代傳人John Fosselman表示,他的曾祖父是來自德國的釀酒商,當初他們在艾奧瓦州時就有個釀啤酒工場,不過當時政府實施禁酒令,禁止私人釀製啤酒,於是他們就轉行製梳打水。有一次他祖父在採購梳打水機時,見到廠商都有賣製作雪糕的機器,把心一橫投入這個凍冰冰的行業,並舉家搬到氣候更適合賣雪糕的南加州,一做就已經近百年。雪糕店聽起來獨沽一味賣雪糕,不過Fosselman’s的產品可不無聊,有好多口味去吸引客人,由最初30種發展到現時超過150種,「我們的雪糕仍然是依照祖父的配方而製,不同的是由於洛杉磯趨多元化,所以在口味上我們愈來愈多變,由於聖蓋博谷(San Gabriel Valley)聚居了亞裔及拉丁裔人口,所以我們亦炮製更多口味迎合,例如香芋、紅豆、荔枝、抹茶、芒果及其他口味如黑芝麻等。」他又指很多口味的靈感都是從港式餐廳及咖啡店,而顧客有時候亦會提供有趣的念頭。而為了迎合亞洲顧客群的口味,雪糕亦都會減甜。由於雪糕店可以為客人客製不同口味的雪糕,John透露製作過最奇怪有趣的口味,是有一次一間日本公司訂製蜜瓜酒Midori加日本芥辣,「初嚐會有蜜瓜馨香氣留在舌頭,當吞到喉嚨時就會辣到嗆喉,因為他們要求放很多wasabi。」他笑言3加侖的一桶冰,用了兩磅Wasabi製作,真是辣到幾乎要戴面具。
John表示,近日最好賣的一定是夏日限定的桃味及西瓜雪葩,口感清爽不膩。「我們有很多顧客都會帶同第二代、第三代前來,這是一件很溫馨的事,我和哥哥年輕時見到他們仍然是孩子,到今日很多都帶同子女來光顧,這地方絕對是跨時代之選。」住在附近的媽媽Elizabeth帶同囡囡一同前來,她表示自幾年前搬來後,Fosselman’s就成為了她最喜愛的雪糕店,所以與家人幾乎每星期來一次,有時候還會買多幾桶雪糕回家。「他們製造的雪糕,食完之後沒有人覺得不舒服,感覺很天然又好味,所以家人都很喜歡。加上他們有很多獨特口味,例如芒果、馬卡龍味、椰子味等,實在是太奇妙太滑了。」話口未完,身旁的囡囡已經急不及待要衝入去找她的「曲奇怪獸」雪糕了。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701/2007527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510

【寫得開心】記者轉行賣穀麥「有自由度發揮更好」

1 : GS(14)@2017-07-29 03:42:02

Tammy和阿敬在工作室一起弄食物,每天工作像個上班族。



有些人喜歡安穩生活,有些人不。小時候已經喜歡下廚的陳嘉雯(Tammy),曾當過三年時裝和飲食記者,後來辭職到澳洲展開工作假期,其間由於太掛念港式腸仔包,在網上搜尋食譜自己焗。加上為了省錢,每天都下廚,遂重燃對烹飪的樂趣。回港後,她從事廣告工作一段時間,便辭去工作,於一家素食私房菜當廚師,更認識了現時的拍檔黃凱敬(阿敬)。



Tammy在私房菜只工作了三個月,在朋友的邀請下在其廈門的咖啡店工作和設計食譜,直至去年12月才回港。一向都喜歡邀請朋友到家中作客吃飯的Tammy,因為太掛念朋友,會做一些小食籃作為朋友的聖誕節禮物。正因為這個小食籃,萌起創立自家品牌的念頭,便跟一向投契的阿敬合作,成立自家食物品牌、主打素食的網店「good good grocery」。或者有些人認為Tammy放棄收入穩定的工作,貿然搞生意是一件不智的事。幸得家人支持,可在毫無壓力下追尋夢想。



「good morning」的士多啤利穀麥大受客人歡迎,$68。

「good cook」系列理念是讓客人嘗試下廚的樂趣,蕎麥班戟粉,$68。

現時「good good grocery」以網上商店形式經營,個性進取的Tammy深怕被人遺忘,做很多網上宣傳,不過性子較慢條斯理的阿敬卻認為「有麝自然香」,二人亦經過一番商議才得到共識。縱使如此,二人的處事方式卻為雙方互補不足。在「good good grocery」中,阿敬多負責將點子實踐出來,控制食物的品質與數量,Tammy則負責與客人溝通、宣傳和設計的工作,不過從生產至包裝,決不假手於人。「我覺得是自由度,我做的事情都是很類似,每月做一個產品好像做一個故事,怎樣包裝整件事。但是現在的自由度是很大,我覺得有了這個自由度時,自己會發揮得更加好。」Tammy喜歡當記者,因為可以透過自己的文字寫下一個又一個的故事,雖然現在常在廚房工作,卻能將寫字的元素融入工作。產品其中一個系列是「good health」,主打茶類飲品,都是Tammy和阿敬在旅行時見過的產品,例如武夷養生皇菊。



煮好意粉,下一些意粉醬就可以立即食用,方便快捷,$108。

因為這個聖誕節小食籃,促成品牌的成立,當中更附有二人設計的食譜,$1,088。

不難發現「good good grocery」主售素食,原來是阿敬到日本旅行時開始茹素,他希望將素食融入飲食習慣中,一改別人認為素食是淡而無味和不好吃的印象。所以另一系列「good cook」,當中製成的香草意粉醬,只要煮好意粉再下醬,不消數分鐘便完成,目的是讓客人在短時間內享用食物,鼓勵他們嘗試下廚。而「good morning」的理念則是希望大家吃個豐盛的早餐,有自製的穀麥或蕎麥班戟粉供客人選購,簡單卻滿足。「我們所有產品想盡量是最新鮮,有定單先去做,我們不想有貨積存。」所以有定單的話,Tammy和阿敬都會回工作室做貨,日做九小時。不過當他們出市集時,備貨時間就會大大增加,工作十多小時。



「good health」是二人在外地旅行購入的產品,武夷養生皇菊,$188。

每月都有限定產品,今個月就是自家製的椒麻麵,$128。

Tammy和阿敬最開心和滿足的,都是客人的讚賞,推動力着他們朝向開咖啡店的目標努力,希望跟客人互動接觸。記者:陳煥欣攝影:周芝瑩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728/2010381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9089

【飲食籽】影星保鑣轉行揸鑊鏟 流動私房菜總廚愛被讚

1 : GS(14)@2017-11-05 17:32:30

梁浚銘(Leo)在2015年由保鑣轉行為流動私房菜廚師。

【飲食籽:識飲惜食】「係啊,我以前做過保鑣。」正在專心烹調美食的私房菜行政總廚梁浚銘(Leo)回應記者的疑問。雖然現年三十七歲的 Leo現已為私房菜行政總廚,但原來他曾經做過保鑣,更保護過不少明星。


梁浚銘(Leo)的廚師路,在2013年時曾亮起紅燈,因為經濟壓力,他不得不放棄當廚師,轉為收入較高較穩定的保鑣,「那時(做保鑣)真的很少機會下廚,當時我真係覺得失落,因為要面對經濟壓力,所以惟有咬實牙關做保鑣。」 Leo曾在2013至2015年間,擔任保安及保鑣工作,他憶述最難忘的,是曾保護過荷李活影星Titus Welliver,「電影《變形金剛4》來香港拍攝,我就負責保護Titus Welliver,當時經歷過一個好深刻的片段。」原來這件事,就是曾上香港各大報章港聞版的「《變形金剛4》土瓜灣再遇惡霸收陀地」事件。「有一間電器舖用雪櫃、洗衣機等攔住所有主要出入通道,我當時係第一個負責保護明星嘅人,我就推開啲雪櫃、洗衣機等物品畀明星入去,呢個時候,電器舖就問我拎錢(點解拎錢?)佢要我賠錢囉,話我推跌佢嘅雪櫃、洗衣機。」Leo回憶當時的情況說。由收入穩定的保鑣,轉做收入不穩的流動形式私房菜廚師,Leo表示,想找回自己的價值,「因為我覺得煮食物係會畀人欣賞,有個價值,我做保安、保鑣那兩年好沉悶,好多時都覺得自己係為咗份工作而工作,冇乜價值,唔會被人讚,我係好鍾意被人讚嘅,我煮食物出來,會被人讚喎,久而久之我就回歸廚師路。」

不喜困在廚房 收入跟做保鑣相若

開舖頭是很多香港人的目標或夢想,不過Leo卻堅持不會開餐廳,要一直做一個流動私房菜廚師,「因為開一間餐廳要困在廚房,我唔想困在廚房,正統廚房成日都趕住出餐,好少可以同客人交流,比較沉悶,我鍾意接受新挑戰同見唔同的人和事,所以比較鍾意流動性嘅廚師工作。」流動廚師,應該甚少人聽過,Leo因為一次機緣巧合,認識到MobiChef的創辦人,邀請他加入成為流動私房菜廚師,「我覺得流動私房菜廚師好大挑戰,可以畀我見唔同嘅老闆去接工作,所以我好興奮咁加入咗呢個平台。」大家係可以透過MobiChef搵各個不同的私房菜廚師,包括Leo。成為流動廚師,猶如一般的自由工作者,收入非常不穩定,「一個月梗係接唔到三十日啦,金錢上收入同做保鑣時相若,不過工作量可以自己調整,因為一般預訂我們都有十二人或者兩圍人的數目,而收費是以人頭計,所以我用數量去搭夠番一個job。」見識上,流動廚師確比傳統廚師多,Leo有一個非常誇張的經歷,「真係好震撼,去到一個地方,望埋去好似有幾萬呎嘅屋,有前後花園、泳池、停車場、籃球場、網球場,跟住屋企仲有成十個八個工人,當時係煮一圍嘅,但佢之後再叫我去煮就煮兩圍。」大家一定會很好奇流動廚師怎樣帶工具,如何準備晚餐吧,Leo說:「工具的話,我一般都會準備一個冰箱、小型拉車及自己用嘅刀,通常一定會拎食材,食材就係自己私人秘密武器,我仲會帶埋食用嘅花同一啲舊米,呢啲就係我嘅秘密武器,而準備時間,通常等得嗰啲,好似海鮮、菜,就要即場發揮,如果可以做定先,例如汁水,通常會做定先攞去,我多數會在出餐前最少三個鐘到達現場準備。」


任職保鑣時的Leo(左),右邊是《變形金剛4》演員Titus Welliver。

陳村粉蒸大閘蟹糕



查詢:https://www.mobichef.hk/採訪:黃希文攝影:劉永發(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編輯:陳慧玲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71102/2020131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815

高氏密語:60歲先嚟轉行

1 : GS(14)@2018-01-07 16:00:55

愛讀專欄,其中一位我最喜愛的專欄作家是Financial Times的Lucy Kellaway,她喜以幽默、硬淨的筆觸,取笑企業高層廢話連篇,以前每個星期一最大的樂趣便是讀她的專欄,當知道她去年夏天離開FT,轉行跑走教數學,偶爾才寫一兩篇專欄,我失落至今。她在FT擔任專欄作家32年,在一般人眼中,頭頂光環熱力四射,何苦58歲才轉行,由trainee做起再當教師?身邊人表面上讚她夠勇敢,實際上笑她nuts。她坦承,自己仔大女大,有樓在手,又去到不介意別人看法的階段,加上她用google計算過,至少活到九十幾歲,即是起碼要繼續工作二、三十年,現在不開展第二個事業尚待何時。而且,她媽媽與女兒都是教書的,當她知道女兒收到一名頑劣學生一張you’re awesome的字條,竟然羨慕起來,於是決心跑去教書。她返學兩個月後,在FT寫過一篇專欄講述返學苦與樂,單是如何跟課室那白板搏鬥已教人笑翻了,再來就是那位較她年輕廿多年又嚴謹的mentor。
Lucy憶述有一堂,mentor坐在課室後面監堂,一邊皺眉一邊做記錄,課後交低18個注意事項;可以想像,一個在FT做了32年的老手,在這種新環境下,每天內心爭鬥多少個回合。但Lucy似乎相當樂在其中,明白接受批評才有進步,字裏行間完全感受不到她想放棄,只有越做越起勁。想起早兩日路過中環PMQ,遇到一位女攝影師做分享,她形容每個人都是一本書。踏入2018年,你我他那本書可能已經去到chapter3X或4X,這個chapter可以承接上一個chapter,又可以是一個全新故事。年近60的Lucy可以跑去教書(當然其中一個原因是她經濟負擔減輕了),你我他這個chapter又是甚麼模樣呢。音樂劇Wicked入面有首歌Defying Gravity,裏面有句歌詞:It’s time to trust my instincts. Close my eyes and leap!高淑嫻
mailto:[email protected]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102/2026201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147

【專題籽】興趣變事業 愛鬥木設計師轉行做木匠

1 : GS(14)@2018-03-12 00:45:32

Thomas在英國讀書時,因租住的地方缺乏家具便嘗試製作,結果一試便愛上木工。

【專題籽:果籽人話】本為平面設計師的黃錦麟(Thomas),在英國進修時因所租的單位欠缺家具,招待客人經常不夠椅子,在街上看見有木卡板賣,便決定嘗試自己動手製作木家具,結果一試便愛上木工,回港後便和拍檔黃馨嬅(Vera)創立木匠品牌「廿一由八」。


品牌名字「廿一由八」四字組合起來便是創辦人Thomas和Vera二人的姓氏,就如每件家具都是由不同的木材組合而成。當時兩人同樣在英國修讀設計課程,機緣巧合下成為室友,結果不約而同地與木頭結下不解之緣。遇到真正喜愛的事情,便自然會全程投入地去做。當時他們為了做木工可算是弄得日夜顛倒,廢寢忘餐。每天一起床便在客廳裏做木工,到了晚上為免騷擾鄰居,便在網上看短片學習第二天的工序,「當你一開始做便看不到時間,時間已經停頓了。」後來他們在拍賣網站購入了一些如美國黑胡桃木、白橡木等名貴木材,做了些木製筆盒寄到香港的小店寄賣,反應十分好,而差不多回香港時,有朋友託他們為新居做幾件家具,於是便萌生了創立品牌的念頭,在火炭租了個工作室,正式由設計師變成全職木匠。


家具以榫接的製作,壽命可達二、三十年。

他們的家具多採用較低調沉實的設計。

Thomas指他是個「工具控」,覺得工具齊齊整整掛在牆上十分漂亮。


自認「工具控」 堅持三成工序手製

Thomas說自己是個「工具控」,覺得工具齊齊整整掛在牆上十分漂亮。初接觸木工時在當地二手市場買了一些已生銹的舊工具,再為它們翻新,逐一去除銹迹,過程中加深了他對木工的認識。由開始全手工,到現在因為定單增加而不得不用機器,他仍會堅持三成工序使用手工製作,為的是對質素的要求,「目前為止就算最好的機器,也未能做到用手刨般順滑的平面。」比起平面設計單純傳遞一個訊息,Thomas更享受木工帶給他的成功感,「原來我的作品可以放在別人家裏很長時間,影響他們的生活,不只是給他們一個訊息,而是可以改善他們的生活,意義的層面不同了。」每次設計一件家具前和客人溝通的過程就像醫生診症,先了解客人的需要和使用習慣,再按他們的需要度身訂做合適的家具。


因人手不多,每件家具需要花二至三個星期的時間製作。

隨着品牌創立三年多,規模也逐漸擴充,客人有更多空間了解品牌。

Thomas說要先和客人溝通了解需要和習慣,再度身訂做合適的家具。


成品如「親生仔」 望客人用二、三十年

即使有了機器的協助,由於人手不多,每件家具仍需要花費二至三個星期的時間製作,「每件家具都是我們的親生兒子。」所以在家具製成後的運送也由他們親手包辦,確保不會在運送的過程中發生意外而浪費了他們的心血。除了希望客人愛惜他們的家具外,亦希望他們所製作的家具可以被使用上二、三十年,所以在設計家具時多數會採用較為低調沉實的設計,希望客人不會因為款式不合而棄置家具。隨着品牌創立了三年多,規模也逐漸擴充,公司和工作室由火炭搬到觀塘,客人也有更多的空間了解他們的品牌。由興趣變成事業,Thomas坦言要花上更多的時間處理文書和宣傳等工作,不能像以往般,可以事事親力親為,但Thomas表示他仍然很享受親手製作家具的時光,並會盡量把握可以親自動手做木工的機會。


廿一由八觀塘鴻圖道59號鵬光大廈11樓


採訪:Terry Wong/ATUM Images攝影:Justin Lun/ATUM Images編輯:彭錦明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309/2032607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9555

【中年轉行】日包800隻小籠包 46歲女師傅:呢行我係最年輕嗰個

1 : GS(14)@2018-03-19 04:30:13

萍姐日包800粒小籠包,店舖三間分店的小籠包也由她包辦。

「阿翁廚房」的吳萍有一雙巧手,只見她將麵糰一搓,幾下工夫,一隻隻圓渾飽滿的小籠包就這樣成形。「我之前做印刷的,後來印刷式微,就轉行做點心。」爽朗健談的她說。十年前印刷式微,她中年轉行,自言當初也很不適應,「之前做開技工,所以轉行後都想找一些手藝學。難得點心師傅這行業有空缺,所以中年轉行,難聽點說句,做售賣員也沒你份兒。」自嘲之餘,亦帶有一點唏噓。


學藝十年,練出一身好本領,萍姐沒將本領私有,樂此不疲地向記者分享做小籠包的秘技。「小籠包的皮要中間厚、旁邊薄。要均勻,不可一凹一凸,好像V字形一樣,每次碌皮只碌一半,每一節包皮要左右左右地摺,好像樓梯級般逐層上,皮自然能收入去。」小店亦售高力豆沙,萍姐指現時越來越小店舖願意做:「高力豆沙要用蛋白加少量麵粉,沒麵粉的話會不企身。現在大多數上海菜館都不製作了,原因是需時但又賺得不多。你說可以賣一百元就肯定做,但只是區區三四十元,客人也會想:『甜品而已,為甚麼需要那麼貴?』但你沒有想過,做這甜品背後所需的時間心機。」故高力豆沙不於繁忙時間做,要食也要緣。


「小籠包的皮要中間厚、旁邊薄,才能包着餡料。」萍姐說。

小籠包皮凍用高湯熬成,餡料採新鮮豬肉。

阿翁上湯小籠包,8隻$58。



阿翁廚房筲箕灣愛民街30-50號鴻利大廈地下14A-16A號舖


除了小籠包外,萍姐也包餃子、鍋貼等。

高力豆沙$40。



記者:張欣頤攝影:鄭明川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318/2033514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980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