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消息,據《福布斯》報道,亞馬遜宣布,今年假日購物季通過Prime和Fulfillment服務發送的商品已經超過10億件,Alexa設備的定購數量刷新了紀錄。其中最快的Prime Now交付花了13分鐘。達拉斯的人們比任何其他城市訂購了更多的Prime Now項目。
亞馬遜在聲明中表示,搭載Alexa語音識別軟件的Echo音箱銷售火爆,與2015年假日購物季相比,今年的銷量增加了9倍多。12月23日是在亞馬遜Prime上Echo音箱交付量最大的一天,與去年相比訂單增加了3倍。
亞馬遜全球消費者部門CEO傑夫·威爾克(Jeff Wilke)稱:“盡管我們做出了最大努力,生產規模也有所提高,但是仍然供不應求。”
值得一提的是,12月中旬,亞馬遜Echo音箱已經銷售完畢。從Echo的缺貨可以看出語音激活助手得到了消費者的認可。消費者可以用語音命令控制設備,用它預訂披薩、播放音樂,完成其它任務。
威爾克表示:“Echo與Echo Dot是今年亞馬遜最暢銷的產品,無數新用戶將會擁抱Alexa,我們感到很興奮。”
亞馬遜還表示,在假日購物旺季,超過70%的亞馬遜用戶通過移動設備購物。
2016年進入尾聲,曾經持續低迷的貨幣基金卻在寒冬中逐漸回暖。
Wind統計顯示,12月28日,貨幣基金7日年化收益率繼續飆漲,尤為令人關註的是嘉和貨幣B、嘉和貨幣A7日年化收益率分別高達24.3%和24%,幾乎創下貨幣型基金7日年化收益率歷史最高收益。
統計顯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嘉和貨幣總份額約為94.49億份。
“這是因為年末這只貨基持有了一些金融券的收益到期所致。通常貨幣基金不可能有這麽高的收益,今年來平均年化收益也就是在2%-3%。不過這個收益應該是不會長久的,是會回落的,這個收益算是很高很高的了。”一位接近嘉和基金人士表示。
“應該是賣債了,它的債券持倉是90%多。”上海一家老牌券商貨基研究人士也對記者稱。北京一位資深固收基金經理則表示,不排除是釋放業績年底沖量。
三季報顯示,嘉和貨幣96.85%的資產投資於債券,投資於銀行存款和結算備付金的占比只有0.1%。具體來看,金融債占到基金資產凈值的比例是6.67%,同業存單的占比是28.91%。
“可能是賣了一筆債,掙得很多,那麽當天的年化肯定就會很高。這種情況確實不太常見。不過表面上看起來年化很高,但其實就是一天的。”另一位債券基金經理也分析稱。
近期,貨幣基金收益回暖,有市場人士分析指出,主要與短期資金利率上行相關。每到年底月末、季末和年末“三末效應”疊加,各大銀行均面臨較大的攬儲壓力,按照慣例歲末市場利率通常會有所上行,這也為貨幣基金理財帶來實質性利好。
Wind統計顯示,12月28日共有13只貨幣型基金的7日年化收益率超過5%,另外90余只貨基7日年化收益率在4%-5%之間。
分析人士也指出,在當前的經濟和政策格局下,風險資產吸引力下降,而貨幣市場短期流動性風險釋放較為充分,收益率曲線倒掛的狀態下,短期的安全墊相對較高,而防守型的貨幣理財型產品具有較好的市場機遇和投資吸引力。
伴隨著資金利率上行,短期理財黃金窗重啟,本報也註意到,臨近年末各大基金公司紛紛推出跨年貨基產品,加碼貨幣型基金等理財型基金的持續營銷。
1月16日,A股遭遇“黑色星期一”。截至收盤,上證綜指收報3,103.43點,下跌0.3%,成交額2,628億元;深證成指收報9,712.8點,下跌2.95%,成交額2,591億元;創業板指收報1,830.85點,下跌3.64%,成交額726億元。
16日龍虎榜數據顯示,機構賣出多只未開板新股。新宏澤被一家機構賣出140萬元,其今日成交1979萬元,上市以來累計收出12個漲停。
美聯新材被四家機構賣出逾11萬元,其上市以來累計收出9個漲停;貝斯特也被一家機構賣出1萬元,今日為其上市以來的第四個漲停。
另外,近期市場走弱,部分新股首次開板前收獲的連續一字漲停板個數減少。
在經歷了周一的大跌之後,滬深兩市股指周二出現了止跌回升走勢,樂視網(300104.SZ)午後的強勢漲停帶動創業板股指大幅反彈,報38.94元,全天成交38.9億元。
深交所交易1月17日晚間公開信息顯示,樂視網今日漲幅偏離值達8.17%,上榜席位中,中信證券上海古北路營業部買入1.02億元,一家機構專用席位凈買入5170.88萬元,銀河證券寧波解放南路營業部買入5162.75萬元;中信證券深圳前海自貿區營業部賣出3.18億元。
停牌一個多月的國海證券20日複牌,開盤便封死在跌停板上,隨後有大量買單介入打開跌停板,最終以7.75%的跌幅收盤,全天成交15.3億元。盤後數據顯示,機構是當日賣出國海證券的主力,三家機構合計賣出1.72億元,但買入方同樣出手闊綽,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南寧民族大道證券營業部等合計買入約2.7億元。
國海證券19日公告,公司與事涉機構達成如下處置方案:一是信用債全部由公司承擔,共計面值35.90億元。二是部分利率債按比例各自買斷,公司買斷面值為 87.30億元。三是部分利率債由事涉機構繼續持有,其投資收益與相關資金成本之差額由我公司與事涉機構共擔,此部分共計面值44.60億元。四是個別事涉機構已於2016年12月20日前對相關債券進行處置,形成實際損失的按比例分擔,公司分擔損失共計約0.56億元。綜上,公司共承擔債券面值 167.80億元。
近兩年的金融從業者,又多了一門賺錢的生意:買賣牌照的中介。
最近的消息是,滴滴出行將豪擲4.3億元全資收購一九付,由此可曲線獲得支付牌照,甚至放出“只要牌照,不要業務”。一張支付牌照要4億多,收購者是滴滴這樣的大公司,不像冤大頭,這其中的邏輯在哪里?
資料顯示,一九付全稱是北京一九付支付科技有限公司,於2012年6月獲得央行頒發的互聯網支付業務許可。所謂支付業務許可,即央行發給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支付業務許可證》,俗稱“支付牌照”。截至目前,央行一共發了270張支付牌照,其中有三家機構因為備付金管理出現嚴重問題而被吊銷,現在市面上還剩下267張第三方支付牌照。
按理說,滴滴業務發展過程中需要支付牌照,大可向監管層(央行)申請,而對於企業有確實有業務需求,又符合條件,監管層也理應發放相關牌照。但事實是,央行自2015年以來遍暫停發放支付牌照,並將“嚴格支付機構市場準入”寫入相關文件,主要理由之一是現有支付牌照已經供過於求。
的確,從盈利的角度而言,只有支付寶、財付通等市場規模較大的第三方支付才有盈利空間,部分第三方支付公司甚至為了搶奪“流量”而打價格戰。然而,在近兩年支付牌照暫停發放之後,一些本來無甚業務的支付公司,就迎來了賣牌照的好生意。
除了滴滴收購一九付外,過去一年多還有:萬達20億元拿下快錢51%的股份,小米6億元收購捷付睿通,恒大5.7億元收購集付通,以及美團全資收購錢袋寶(雖未公布具體金額,但業內估算在10億元之上)。
不論是滴滴,還是美團,都屬於正在燒錢的公司,目前尚未實現盈利,數億元的支付牌照費用,自然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同時也成為了企業重要的營商成本,而這項成本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而且,隨著監管層暫停發放牌照時間越長,牌照的價格就越水漲船高。據第一財經報道,一名浸淫行業多年的支付牌照買賣中介提及他的後悔事:“2015年初,我自己的公司打算去收一張地區收單牌照,對方報價5000萬元,我想談到3000萬元,對方當時還是很猶豫的。誰知道談著談著就‘變天’了,一年多後市場都預期央行不再新批牌照時,我看中的這張牌照已經賣3億元了。”
金融牌照的生意遠不止支付牌照一項。3月14日,華安證券公開轉讓旗下持證券投資咨詢牌照子公司的掛牌期滿。此次轉讓的子公司交易作價,在剔除賬面資產後溢價超6000萬,這也被市場視為是上述牌照的價格。
一張證券投資咨詢牌照之所以值6000萬,是因為2014年後證監會未再單獨核發相關牌照。且目前僅存的84張牌照中,不影響自身業務發展、能夠流轉和出售的牌照並不多,存量牌照極為有限。此前,市場需求或曲線“借牌”、或幹脆無牌打擦邊球;但在金融監管不斷收緊的當下,市場對牌照資質的需求開始迫切起來。
實際上,目前市場上可供買賣的金融牌照涉及證券、保險、信托、融資租賃各個領域,其中監管層暫停發放或者收緊的則價格不菲,除了上述支付牌照和證券咨詢牌照外,還有基金銷售牌照、小貸公司牌照等。
甚至,類似的牌照生意在金融以外的領域也愈演愈烈,視頻、直播、網約車、新能源汽車等,“有形之手”已經廣泛伸入競爭已趨市場化的互聯網和新興創業領域。
牌照買賣盛行的同時,也催生了中介機構。部分註冊為“金融信息”公司,專門從事金融牌照買賣,成交一筆收傭不低。一位從業人員稱,基金銷售牌照價格=管理規模*0.2+100萬,中介一般收兩三百萬。於是,“剛畢業就年入百萬”之類的新聞就出現在這個行業。
很明顯,金融牌照的買賣,與A股多年的“炒殼”惡習頗有幾分相似。劉士余主政證監會以來,通過加快新股發行節奏,讓炒殼之風漸漸平息。無疑,目前由於監管層對於牌照的收緊,金融牌照交易將日漸頻繁,價格也越來越高,給經濟發展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
有鑒於此,監管層應盡快放開牌照審批,對確有業務需要,且具備資質的公司發放相關牌照,而把監管的重心,放在企業對牌照的利用上,並加大違規懲處力度。畢竟,通過“堵”來防風險,非長久之計。
最近,次新股行情生變,激揚上漲的走勢出現了暫停。從3月28日開始,次新股暴跌,到3月29日,這一暴跌行情得到了延續。麥格米特、恒鋒信息、誠邁科技等次新股出現了跌停,高斯貝爾、欣天科技、納爾股份的跌幅都在8%以上。
這一輪次新股大跌的重要導火線是不少次新股高送轉的預期落空。分析人士表示,只分紅不送轉,讓公司股價降下來的“數字遊戲”不能實現,從而讓前期大漲的次新股股價的上漲空間看起來沒有那麽大的吸引力,因此次新股的股價出現了大跌。
記者了解到,高送轉預期落空之後,不少機構和遊資都決定全力撤離,態度堅決者更是選擇賣出尚且處於漲停狀態的次新股。其中,就有機構選擇賣出上市僅3天的天域生態和上市僅9天的絕味食品。
次新股集體“只分紅不送轉”
最近,在監管層嚴格監管高送轉的背景下,不斷有上市公司加入到現金分紅的大軍中,次新股公司也不例外。
次新股“第一高價股”吉比特在周一公布了非常靚麗的年報,但是市場預期吉比特會高送轉的預期未實現,但吉比特公告送轉預案為“10股送41元”,由於分紅方案低於市場預期,公司股價出現了大幅度下挫。
萬集科技上周五發布的分紅預案為每10股派2.5元(含稅),同樣“只分紅不送轉”,結果本周以來,萬集科技就出現了連續兩天的跌停。
華正新材的情況類似,公司在3月28日發布的分紅分配預案為10派1.5元(含稅),隨後公司的股價幾近跌停。榮晟環保在3月28日發布發布的分配預案為10派2元(含稅),當天,公司股價同樣幾乎跌停。
事實上,本輪次新股上漲和市場對其高送轉有相當大的關系。由於次新股的業績普遍比較好,而股價也漲得比較高,股本擴張預期強大,所以一般被認為具有較強的高送轉預期,而目前來看,這一預期常常出現破滅。
此外,近日,經證監會同意,上交所、深交所、中證登擬引入證券交易資金前端風險控制制度,加強對證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險公司等持有或租用交易單元的機構的日常交易管理。
業內人士認為,交易所新規限制VIP通道申報金額,該制度或將限制“遊資”在次新股上強勢搶籌與封漲停行為,次新股連板的盈利模式也將受到沖擊。因此,一些敏銳的遊資正在加緊兌現次新股上的收益,導致次新股退潮明顯。
機構遊資不惜漲停賣出
“高送轉雖然只是一個數字遊戲,但是在A股市場上還是有不小作用。比如一只股票已經100塊錢,上漲空間就小了,如果高送轉之後變成50塊,那麽資金又可以把股價給推高上去。以往不少股票,就是隨著公司股本的擴張,股價一直上升的。但如果不送轉,價格太高,看起來空間就沒有那麽大了。”上海市某資深市場人士表示。
從這兩天公開的數據來看,無論是機構還是遊資都在加緊對次新股實現“落袋為安”。3月28日,有兩筆數量分別為732.16萬元的機構資金賣出了皮阿諾,跟隨賣出還有地方營業部,而當天皮阿諾還是處於漲停狀態。另外,處於漲停狀態中的美芝股份也被機構和地方遊資賣出。
到了3月29日,這一情況更加明顯,尚且處於漲停狀態的維業股份、天域生態、光庫科技、博士眼鏡、絕味食品等多只次新股也被機構和遊資選擇賣出。其中,絕味食品上市尚且只有9天,天域生態上市只有3天。
本周,上證指數從3268.92點下跌到了3222.51點,跌幅達1.41%;創業板指的跌幅從1964.62點下跌到了1907.34點,跌幅達2.92%。
在市場大幅度下跌背後,大宗交易也相當頻繁。記者了解到,在經過一輪上漲之後,消費股龍頭近期也開始調整,體現在大宗交易上包括洋河股份、伊利股份等公司被大比例折價賣出。
而值得關註的是,在這一輪下跌中,仍然有一些業績糟糕的暴跌股獲得了遊資的高溢價買入,而且兩次購買“越買越貴”。
消費龍頭被大折扣賣出
從本周公布的交易數據來看,不少消費股龍頭也進入到了大宗交易之中。白酒股在今年以來成為市場上一個很大的亮點,洋河股份的走勢更是相當靚麗,近期上漲到了90.98元的歷史高點。不過,隨著市場的回調,白酒股的股價也出現了調整,3月27日,洋河股份有一筆49萬股的成交,成交的折價率為4.06%。
伊利股份和桃李面包也被折價賣出,伊利股份在3月29日有一筆折價8.04%的交易,而到了3月30日,還有一筆折價8.02%的交易。桃李面包在3月27日有一筆折價9.99%的交易,而到了3月28日,則有一筆折價8.34%的交易。
事實上,隨著之前消費股龍頭股價的暴漲,關於消費股龍頭是否有泡沫已經開始討論。廣發證券發布的研究報告稱,國內短期的宏觀經濟比較穩定,但是對於中長期的經濟增長和改革轉型方向都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面對這種不確定性,大家都去“抱團”穩定增長的消費龍頭,使其獲得了“確定性溢價”。只有等宏觀環境的不確定性降低以後,消費龍頭股的估值泡沫才會被刺破,而目前來看似乎還沒到泡沫破滅的時候。
資金高溢價買入暴跌股博重組?
值得註意的是,在本周的大宗交易中,仍然有一些股票在暴跌行情中獲得了高溢價買入。在3月30日的交易中,博通股份也有一筆相對於當日收盤價高18.84%的成交,成交量為21.66萬股。不過就在當天,博通股份的跌幅高達7.45%。
而就在3月29日,博通股份還有一筆溢價率為3.69%的大宗交易,成交量為18.94萬股,成交金額為941.51萬元,當天,博通股份的股價也大跌了3.31%。博通股份近期業績表現糟糕,去年的營業收入為16170.82萬元,營業總收入同比增長率為-6.09%,凈利潤為-999.03萬元,凈利潤同比增長率為-414.29%。
而公司的業績之所以虧損和之前重組失敗,對公司業務發展帶來不利影響有較大的關系。據了解,公司之前有過兩次重組計劃,但是都以失敗告吹。
另外,在鐵路運價調整消息的影響之下,西部創業近期的股價一路上漲,而公司在3月30日大宗交易中出現的成交,也是以溢價了8.96%而成交了110萬股。
上交所4月14日的例行新聞發布會消息,2017年4月12日,上交所在實時監控中發現,有投資者在“興業銀行”和“中國平安”兩只股票上,在短時間內以遠低於市場成交價的價格集中大量賣出,對相關股價短期走勢產生了較大影響。經查,上述交易行為系由中信建投證券下屬的中信建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旗下多個專戶產品賣出導致。
上述異常交易行為發生後,上交所立即暫停了有關賬戶的當日交易,並開展相應核查。
4月13日,上交所約談了中信建投基金相關負責人,問詢了解上述異常交易行為的具體情況。據其反映,相關異常交易行為指令是由專戶產品的投資顧問公司下達。在指令執行過程中,投資顧問與中信建投基金未充分溝通,且在訂單執行中未能采取有效的風控措施,引發上述異常情況。
該起異常交易行為,表面上是由在訂單執行過程中系統風控設置存在不足所致,實際反映出中信建投基金在風控管理方面存在漏洞。本所在約談中已督促其舉一反三,切實整改。同時,為警示和防範類似異常交易行為,上交所目前已啟動了對所涉賬戶的限制交易程序,限制期限擬為一個月。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上交所在日常監管中,高度關註市場交易秩序。其中,既關註不合理的股價拉擡,也關註不正常的股價打壓,以促進股票市場穩健運行。
萬科A今日登榜深股通第九大成交活躍股,總成交4925.03萬元,其中賣盤高達87%,凈賣出高達3614.68萬元,創今年以來最大單日凈賣出。當天萬科A股價下跌2.96%,收於19.76元/股。截至4月26日,深股通持有萬科A 821萬股,持股比例約為0.08%。
同日,萬科A發布2017年一季度報告,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收185.89億元,同比增長27.22%;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6.95億元,同比減少16.54%;基本每股收益0. 063元。
報告期內,公司房地產業務實現銷售面積 988.2 萬平方米,銷售金額 1,502.7 億元,同比分別增長 81.1% 和 99.7%。其中,公司在深圳、北京、天津三個城市的單季銷售金額均突破百億元。
公告稱,凈利潤下降的主要原因包括:(1)一季度公司銷售金額同比增長 99.7%,銷售費用隨之同比增長 38.8%,但以銷售口徑計算的季度銷售費用率較去年同期下降 0.3 個百分點;(2)受公司經營管理規模擴大的影響,公司一季度管理費用增長 29.3%,但以銷售口徑計算的季度管理費用率較去年同期下降 0.5 個百分點;(3)由於融資規模上 升,一季度公司利息支出及財務費用相應增加;(4)一季度結算項目包含一批合作比例較高的項目,使得少數股東損益占公司凈利潤的比例上升至 37.3%。萬科認為,一季度的凈利潤同比下滑對全年業績的參考意義不大,公司預計 2017 年全年凈利潤同比 仍將保持增長。
截止一季度末,證金公司持股數降至2538.25萬股,比2016年底減少3251.29萬股;匯金持股數仍為4019.21萬股不變。截止一季度末,證金公司大幅減持後已退出十大流通股東;鉅盛華、前海人壽、安邦財險持股數未變。此外,地鐵集團取代華潤成為第一大股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