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特朗普“新政”100天 | 英特爾為特朗普助陣,美媒“冷”眼旁觀

制造業回歸計劃,在美國總統特朗普上任近三個星期的時候,有了首個響亮地回應者。

美國當地時間周三下午,英特爾首席執行官布萊恩·科茲安尼克(Brian Krzanich)和特朗普在白宮宣布,英特爾投資70億美元,正在亞利桑那州開設一家名為Fab 42的高科技制造工廠,制造世界領先的7-納米半導體芯片。這將使工廠本身和其供應鏈廠商們創造大約一萬多個工作崗位。

英特爾首席執行官布萊恩·科茲安尼克(Brian Krzanich)

想法由來已久

科茲安尼克隱晦地提到,美國過去的稅收政策和政府法規對企業很不利。英特爾有開這個廠的想法已久,但一直沒有實施,這次終於決定投產是受特朗普新政策的鼓勵。

“它實際上是對稅務和監管政策的支持,這是我們看到政府在推動的,它們真正對美國的制造業有利。” 科茲安尼克說。

根據計劃,該工廠將直接雇用3000名高薪、高技術崗位,另外間接在亞利桑那州增加一萬多個崗位來支持該公司。

白宮新聞發言人斯派塞(Sean Spicer)還乘機黑了前任總統奧巴馬一把。他說,奧巴馬2012年曾訪問過該廠址,當時還向英特爾鼓吹政府的經濟激勵政策。但是,“特朗普總統知道,對於商業來說,政府的真正激勵機制是政府限制自己。多年來,華盛頓一直通過用繁重的監管扼殺這個國家的工業。這個政府將開始使企業擺脫政府官僚和制度的限制。”斯派塞稱。

特朗普競選時的“賣點”就是,在未來十年創造2500萬個就業機會。這次發布會成為他很好的政治秀。然而,就此次發布會,美國媒體並沒有大肆報道。

聯邦法規“一進兩出”

在當選總統後,特朗普曾打電話給福特、蘋果等多家公司的CEO,承諾減少政府的“條條框框”。上周,特朗普在“購買美國貨,雇用美國人”宗旨下,簽署了“一進兩出”的行政命令,要求每通過一條新的聯邦法規,要有兩個被取消。這項新規則旨在幫助飽受繁文縟節之苦的企業。據白宮估計,企業花在應對政府規章制度上的開銷每年達1.9萬億美元。

全國制造商協會2014年數據顯示,為了應對聯邦法規,每個行業的公司支付的費用平攤到每個員工頭上為9991美元。這個情況變得越來越糟。

“通過減輕這一負擔的一小部分,我們將讓企業成長和雇用更多的人。預計,總統促增長的政策,一些已經停滯或破產的項目正在複蘇。” 斯派塞在新聞發布會上說。

特朗普的這項命令有據可考。2012年,加拿大開始推行增一減一的規則,也就是每增加一個政府規則,必須減掉一個舊規定。在2012年至2014年期間,這項措施為加拿大企業節約了超過2200萬美元和29萬合規小時(工作人員為了企業符合規定付出的工作時間)。

根據美國服務企業家的非贏利組織YPO的全球脈搏調查,美國公司首席執行官的信心在上一季度躍升4.2個百分點,是歷史上單季最大季度增幅之一。

特朗普“大嘴”遭“自己人”批

然而,特朗普和英特爾的發布會並沒有在美國各大媒體占據重要位置。相反,媒體著重報道的是,剛被特朗普提名的最高法院大法官尼爾·戈薩奇(Neil Gorsuch)告訴民主黨參議員,他對特朗普有“些微”不認同。

當地時間周三早晨,特朗普發布推文說,上訴法院周二晚上對他有爭議的移民行政命令的聽證是“可恥的”,法官更關心政治而不是遵守法律。禁止他移民禁令的“所謂的法官”,“把我們的國家放在這樣的危險中,如果有事情發生,要責怪他和法院系統”。

接著,來自康涅狄格州的民主黨資深議員理查德·布盧門塔爾(Richard Blumentha)透露,尼爾·戈薩奇在會面中,譴責特朗普的批評讓獨立的聯邦法院“沮喪”。

《華盛頓郵報》評價說,“皮薄”的特朗普被自己人批評的感覺怎麽樣?《赫芬頓郵報》則提到,這不排除戈薩奇在投票過程中想討好一下議員的可能性。

當天晚上,第一財經記者再到特朗普推特頁面查看時,該推文已被刪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959

153億美元!英特爾收購以色列科技公司Mobileye

北京時間3月13日晚間,美國芯片制造巨頭英特爾公司在其官網宣布,以每股63.54美元現金的價格收購以色列駕駛輔助系統開發公司Mobileye,股權價值約153億美元。

Mobileye成立於1999年,是汽車防碰撞傳感器領域的領先企業。2014年該公司在紐約證交所上市,市值約為106億美元。2007年,高盛向該公司投資1.3億美元。

英特爾和Mobileye此前已就寶馬公司的一個項目達成合作:今年下半年,這三家企業將打造一支約40輛自動駕駛汽車組成的車隊,並上路測試。

據英特爾發布的聲明稱,到2030年,汽車系統、數據和服務市場規模將達到700億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324

153億美元,英特爾+Mobileye=?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14/161859.shtml

153億美元,英特爾+Mobileye=?
黑君 黑君

153億美元,英特爾+Mobileye=?

堪稱以色列歷史上最大的一次並購。

153億美元,英特爾在昨日宣布,花如此大的手筆收購了Mobileye,而這,也堪稱以色列歷史上最大的一次並購。

英特爾表示,將以每股63.54美元的價格,現金收購Mobileye。以此計算,Mobileye的股本價值為153億美元,企業價值為147億美元,這筆交易將在9個月之內完成,目前已經得到了雙方董事會的批準。

關於這筆收購,除了153億美元的價格之外,在Mobileye CEO Ziv,以及CTO、聯合創始人Amnon Shashua發布的內部信中,也公開了關於這筆並購案其他的細節。

這不是Mobileye被融合進入英特爾,而是在交易完成後,英特爾自動駕駛事業部並入Mobileye,總部設在以色列,由Amnon Shashua指揮。英特爾高級副總裁Doug Davis將監督英特爾業務部門的合並,並由Amnon Shashua領導。合並後的新部門,建立與汽車 OEM、一級供應商、和半導體廠商的合作夥伴關系,將對兩家公司的現有生產計劃進行支持,開發駕駛輔助系統,以及部分自動、全自動駕駛系統。

這是一筆絕對不便宜的交易。在2014年上市時,Mobileye的市值是106億美元。根據Mobileye的財報,在2016年,它的全年總收入為3.58億美元,OEM收入為2.759億美元。在2018年它的銷售公認估值為7.32億美元,而英特爾的出價,是這個數字的20倍;也是其每股盈利預期1.58美元的40倍。

Mobileye是家什麽樣的公司?

首先我們來看看,Mobileye是一家什麽樣的公司。這家創建於 1999 年的以色列公司,主要致力於汽車計算機視覺領域的研究,特斯拉7.0更新之後帶來的AutoPilot,就使用的是 Mobileye 提供的視覺輔助方案。

在自動駕駛領域,通過攝像頭,對圖像進行識別和分析、處理作出決策,在自動駕駛解決方案里,比起激光傳感器和毫米波雷達等,無疑大大降低了成本。而且比起激光雷達等,攝像頭可見範圍更廣,可以收集到更多的環境信息。

1

也因此,Mobileye在ADAS自動駕駛領域都有所建樹。在各大汽車廠商的輔助駕駛功能中,Mobileye的技術占據了重要地位。Mobileye的EyeQ芯片是攝像頭領域的視覺處理標桿,幾乎賣給了所有的知名汽車廠商,在2016年,EyeQ芯片銷量達到了596.3萬。

十多年積累下來,Mobileye在ADAS算法方面,牢牢占據著業內龍頭的位置。而現在,隨著越來越多的OEM進軍自動駕駛領域,Mobileye也按捺不住出手了,在去年的CES上,開始公布自己的自動駕駛規劃。

目前在自動駕駛領域的感知、地圖、決策三個不同組成部分中,Mobileye都取得了進展。感知方面,攝像頭和EyeQ芯片是Mobileye的看家本領;在高精度地圖方面,Mobileye在去年CES上,發布了REM地圖定位技術。Shashua教授表示,Mobileye打算用具備深度學習功能的圖像識別體系,來制作高精度地圖。以車載攝像頭監控到的畫面為基礎,分析出畫面中的車道線、各項道路標誌、以及道路上的基礎交通設施(交通燈、攝像頭等),並以此構建能夠讓車輛“看得懂的高清地圖”。

比如說,現在的ADAS技術是依靠車道標線等來輔助車輛判斷行駛路線,而當沒有標線這種情況下,REM可以根據環境綜合分析路況,確定行駛路線。而且,REM可以通過車輛前置攝像頭獲取更多的地圖信息,上傳雲端,對地圖數據庫進行更新。到2018年前,Mobileye計劃將REM技術整合到現有的EyeQ芯片中。

駕駛策略方面,Mobileye也在研發新的方法論,並且在業內力圖加大行業合作力度。

為什麽英特爾非買不可?

英特爾CEO科再奇在其內部郵件中表示,“數據”是推動英特爾收購Mobileye的主要因素。他說,未來將會發生一場數據革命,而汽車行業將不可避免地被席卷進去。“我們的戰略是讓英特爾成為每一種技術、每一個行業數據革命的驅動力量。我們是一家數據公司,我們局聚焦的業務、解決方案的方向,都是創造和分析海量數據。”

而自動駕駛領域,是產生數據最大的行業之一。據科再奇表示,平均每一輛自動駕駛汽車每天產生的數據,約等於3000人帶來的數據量;只需要100萬輛自動駕駛汽車,就能擁有現在全世界一半人口產生的數據。

PC已經成為夕陽產業,英特爾處理器業務也因此大受影響。錯過了智能手機芯片之後,英特爾顯然這次,不願在人工智能時代落伍。英特爾在尋找PC時代之後的下一個金礦,比如無人機、物聯網芯片。而英特爾解決的方法,就是——買買買。

在此之前,英特爾還有過幾次大手筆的收購。2015年,英特爾167億美元收購了可編程芯片廠商Altera;2016年,英特爾收購了無人駕駛和機器人芯片公司Yogitech、俄羅斯輔助駕駛軟件公司Itseez、深度學習公司Nervana Systems,以及計算機視覺芯片公司Movidius,2017年1月,英特爾收購了地圖公司HERE。

英特爾加快了自己進軍智能化的腳步,全面押寶。從科再奇的內部信可以看出,自動駕駛,也是它必然布局的重點領域。但在此之前,盡管經歷了多次收購,英特爾在自動駕駛領域的存在感,還是有所欠缺的。

2016年11月,英特爾成立無人駕駛事業部。在這次收購之前,英特爾和Mobileye以及寶馬公司建立了合作關系,共同開發自動駕駛汽車,並計劃在年底前實現40輛車上路測試。

2

正如同市場機構Loop Capital Markets的分析師Betsy Van Hees指出的,這次收購,將給英特爾帶來和汽車有關的各種增長機會。

作為半導體界的領軍公司,英特爾近來在AI計算平臺上,感受到了NVIDIA的威脅。在過去一度曾經面臨破產威脅的NVIDIA,如今卻被時代所選擇。機器學習等人工智能應用,對數據處理的需求大量增長,而NVIDIA的GPU在這個人工智能時代,能夠為AI程序提供大量計算能力。Nvidia開發了CUDA編程架構,讓GPU能夠解決更加複雜的計算問題。現在,NVIDIA可以提供基於其GPU的全套深度學習解決方案。

在過去的一年中,NVIDIA的股價幾乎翻了兩番。現在,它已經和奧迪建立了無人駕駛汽車研發合作夥伴關系,並先後與IBM、微軟攜手合作發展人工智能,為深度學習提供“最快”的企業解決方案。

英特爾勝在硬件,而現在,它要通過Mobileye,補齊自己在算法方面的短板。

“這次收購是汽車上的智能眼和實際驅動汽車的智能大腦相融合。”科再奇說。通過和寶馬的合作,以及推出汽車計算平臺,英特爾希望把至強處理器CPU配置在自動駕駛車輛中,在自動駕駛車輛中,芯片每天需要處理至少4TB的數據。英特爾希望至強處理器以及最近收購的Nervana系統,能夠形成互補的解決方案,用於數據中心的數據分析,以及自動駕駛算法訓練。

通過收購Mobileye,英特爾還將得到它的一長串頂級汽車客戶:已使用Mobileye的EyeQ處理器處理輔助駕駛的汽車制造商包括福特(F)、通用汽車(GM)、日產、本田汽車(Honda)和沃爾沃等。達到L5級自主駕駛還需要多年的時間,而在此期間,實現L3和L4解決方案,仍需要比現在更強大的芯片容量作為支持。

已經從ADAS公司向自動駕駛公司轉變的Mobileye,在去年的CES上,就提到過,推動行業內的合作,將對自動駕駛領域的發展至關重要。在ADAS這塊它已經占據前排,但現在,它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競爭態勢。在這波研發浪潮中,谷歌、特斯拉、Uber、百度等科技公司走在了前頭,傳統汽車企業正在快速追趕。而對於Mobileye來說,它無法獨立在這場競爭中,取得領導性的地位。

“一個要做大,一個則要破冰。它們強強聯合,是能力互補。”馭勢科技創始人吳甘沙告訴黑智。“拿到自動駕駛這個大市場的門票,而且還是前排,對英特爾來說,是個非常不錯的選擇。”

計算+芯片,軟件+硬件,英特爾建造了和NVIDIA對戰的堡壘。但是,對於ADAS廠商而言,這又是另一件值得思考的事情了。

推薦關註黑智微信(ID:VR-2014)

593985eeeaeb242561601d553e262956

並購 英特爾 Mobileye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451

英特爾收購Mobileye 汽車芯片天下三分

美國當地時間3月13日早晨,英特爾宣布以150億美元收購以色列信息技術公司Mobileye,為其贏得了自動駕駛技術一個重要的籌碼,也就此奠定了未來自動駕駛領域英特爾、高通和英偉達天下三分的局面。

真正的原因是“數據”

英特爾CEO Brian Krzanich在收購宣布後公開對媒體表示:“英特爾希望成為自動駕駛趨勢的引領者。”他預測,自動駕駛在2023年至2024年期間就將真正發生。“2020年,2021年就會有自動駕駛的車型實現,我們需要讓這個平臺迅速發展起來。”Krzanich表示,“英特爾和Mobileye的合並,將更加有利於法律制定者對技術的監管。”

Kranich還表示,英特爾如此看重自動駕駛技術背後真正的原因是“數據”。“數據對於未來芯片的計算能力是至關重要的。”他說道,“我們在說自動駕駛的時候,其實說的是很多高端技術的設備,比如安裝在直升機或者無人機甚至是機器人上的動態捕捉攝像頭,這一切都是關於機器視覺以及機器視覺如何改變世界的。”

根據Mobileye向第一財經記者提供的資料,英特爾將以每股63.54美元現金全資收購Mobileye。交易已經獲得雙方董事會批準,仍有待監管部門審查。最終交易有望在未來9個月內完成。交易完成後,Mobileye將與英特爾自動駕駛事業部合並成為新的自動駕駛部門,並由Mobileye聯合創始人Amnon Shashua領導。

英特爾去年全年營收590億美元,Mobileye全年營收3.58億美元。

英特爾對Mobileye的收購,也創下了以色列初創公司收購史上的最高金額。成立於1999年,Mobileye總部位於以色列,主要致力於汽車工業的計算視覺算法和駕駛輔助系統的芯片技術研發,擁有200多名員工。公司於2014年在紐交所上市,市值為106億美元,高盛曾在2007年以1.3億美元戰略投資Mobileye。

此項收購也反應了科技巨頭們正在激烈地爭奪下一個大機遇——自動駕駛的核心技術。收購Mobileye以後,英特爾將具備為汽車整車制造商提供所有實現自動駕駛技術的零部件集合。英特爾預計到2030年,與自動駕駛相關的汽車系統、數據和服務市場規模將達到700億美元。

核心技術爭奪賽

“英特爾確實付出了巨大的投資,但是英特爾的資本是雄厚的。這也讓它有能力進入到與高通和英偉達的這場關於無人駕駛的競賽中。”高風咨詢董事總經理、汽車行業資深分析師羅威(Bill Russo)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高通去年曾以470億美元巨資收購了芯片制造商恩智浦(NXP),恩智浦旗下收購的飛思卡爾(FreeScale)在汽車芯片制造方面也擁有雄厚的實力。英偉達則是從一開始就是從支持自動駕駛技術的GPU圖形芯片起家的。

“我們正在觀看一場爭奪驅動21世紀最重要的自動駕駛行業發展的知識產權的比賽。”羅威說道。據第一財經記者獲悉的一份由英特爾中國區無人駕駛生態系統負責人所提供的資料顯示,英特爾從2015年以167億美元收購可編程芯片阿爾特拉(Altera)開始,就一直沒有停止過與汽車領域相關的收購步伐。先後全資收購或入股了Modivious,Itseez,Nervana和Here等公司。“接下來就差買一個汽配公司了。”一位芯片行業分析師對第一財經記者開玩笑說道。

研究機構Gartner技術研究分析師Mike Ramsey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英特爾的策略是通過收購趕超對手,而不是白手起家。”北方證券信托公司科技研究部門主管Neil Campling也表示:“英特爾的收購將目標直指高通。此前的競爭中英特爾明顯落後,它唯一的方法就是收購。”高通對恩智浦的收購完成後,將成為全球最大的自動駕駛汽車芯片制造商。

盡管英特爾芯片在PC和數據中心服務器方面仍然處於主導地位,但是除此之外,英特爾的芯片很少能夠在基於ARM設計架構的其它領域應用。盡管英特爾已經涉足無人機和收銀機等領域,希望植入自己的芯片,但是這部分業務並沒有真正帶動英特爾的業務實現增長,公司的主要盈利依然來自PC和服務器。

“英特爾的巨額收購再次表明在自動駕駛行業技術核心有多麽重要。”羅威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所謂核心技術主要分三部分,語音的交互、電動系統以及自主性。自動駕駛行業是汽車和移動服務行業的交匯,這將加速這些技術的商業化。”

汽車制造商和科技公司都在積極地拔得頭籌。英特爾已經在目前上路測試的幾百輛自動駕駛汽車上安裝了自己的芯片,車型數量達30種。在收購Mobileye之前,英特爾已經和Mobileye以及寶馬汽車合作,計劃在2021年推出全自動駕駛汽車。寶馬今年也將調動40輛7系汽車在城市中測試複雜的路況。

另一方面,谷歌和特斯拉也在加緊無人測試的進程。谷歌無人駕駛車在公共道路上的測試已經完成了200萬英里;特斯拉也已經從13億英里的輔助駕駛Autopilot系統中收集了數據;而奔馳母公司戴姆勒也和Uber在無人駕駛研發領域進行合作。

根據全球市場研究公司Frost & Sullivan的數據,到2025年,在汽車領域的數字化移動服務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9萬億歐元,2016年這一數字為8600億歐元。谷歌拆分出來的自動駕駛部門Waymo計劃最早於今年年底和菲亞特-克萊斯勒汽車合作,推出半自動駕駛的共享打車服務軟件。大眾汽車也成立了新的自動駕駛部門Moia,將專註於共享打車平臺和其它移動服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473

蘋果下月或將推出新款Mac 配置第七代英特爾處理器

CNBC援引彭博的報告稱,蘋果下個月將在其年度開發者大會(WWDC)上推出新款的筆記本電腦MacBook Pro和12英寸的MacBook。新版的MacBook Pro和MacBook將搭載最新的第七代英特爾處理器。

此外,彭博還稱,蘋果也在考慮是否推出新的13寸MacBook Air,但具體的情況尚未確定。對於用戶來說,MacBook Air需要一個更清晰的顯示屏,這正是這款筆記本電腦一直沒有更新的。有分析稱,如果蘋果這次推出的新產品還沒有在顯示屏有所更新,那麽很有可能這款電腦會被更輕薄的MacBook所取代。

本月初,微軟為Surface家族添加了一位新成員Surface Laptop,希望借這款產品擊敗競爭對手谷歌和蘋果。這款電腦在輕薄方面比Air更勝一籌,電池續航能力也略強,達到14.5個小時。同時,根據蘋果前幾周最新公布的財報,其大部分的收入來自於iPhone,在電腦這個產品線,蘋果仍面臨著巨大壓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480

英特爾的新引擎

“英特爾已經成為一家數據公司。”這是全球最大芯片生產商英特爾向外界傳遞出的關鍵信息。“雖然中國不是石油的大國,但是如果把數據比作是未來的石油,那麽中國一定是數據的第一大國。”英特爾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楊旭表示。他預計,到2020年,中國的數據總量將會達到8000EB。

英特爾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楊旭

數據的洪流

楊旭在5月18日舉行的第一財經技術與創新大會上指出:“英特爾在數據領域將采用端到端的戰略,即從前端的數據采集、捕捉和計算,到數據傳輸、分析和挖掘,最終實現數據的增值。”他還表示,英特爾希望在人工智能、無人駕駛、5G、虛擬現實、中國制造2025、精準醫療、體育、機器人等八個領域與中國展開合作。

過去幾年來,英特爾也一直致力於業務重組,包括物聯網、數據中心、遊戲、車聯網和無人機在內的業務如今在收入和盈利方面已經占到整體業務的一半左右。這些新興的業務增速已經大幅超過傳統的PC業務。英特爾CEO科再奇(Brian Krzanich)在一季度財報發布後曾預計,這部分業務今年的收入將會呈兩位數增長,規模達到300億美元左右。

楊旭透露,目前英特爾已在芯片、5G和人工智能等領域與中方企業展開合作,包括其與紫光集團旗下的芯片廠商展訊公司在無線通信和手機芯片的合作;與清華大學合作開展了數字芯片領域的研發;同時與中國移動等電信運營商及一些電信設備企業在5G方面展開深入合作。

他指出,英特爾的模式就是建立產業鏈、生態鏈,並使整個生態鏈、產業鏈共同創新和發展。同時嘗試在智能互聯的時代,通過設備的智能化產生更有價值的數據,然後實現增值,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和轉型。

中國目前擁有超過10億移動互聯網用戶,機動車保有量達2.9億輛,鐵路民航公路的年客運量達194億人次。“這些都將貢獻海量的數據。”楊旭說,“目前國內一些行業每天產生的數據亦是驚人,例如網上約車平臺每天產生70TB數據,電信公司每天處理數量能力達200TB。”

而隨著設備智能化及智能互聯,數據洪流正洶湧而至。一輛無人駕駛汽車每天將產生數據高達4TB,一座智慧工廠每天將產生1PB數據(1PB=1024TB),而一家雲視頻服務提供商每天將有750PB的數據。

德國咨詢公司GFK中國董事總經理周群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英特爾的定位正在發生轉換,這是它需要向外界傳遞的重要信息。”他解釋道,過去的數字運算是按領域切割的,領域的需求相對比較固定,運算量和運算難度的要求是線性的,比較容易定義。“但是今天當我們講智能的環境,物聯網對於運算和傳輸技術及容量的邊界是很難限定的。”周群說,“芯片行業處在一個巨大的上行壓力中。”

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已經引領PC時代的巨頭英特爾而言,定位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轉變。周群還表示:“物聯網時代,芯片對數據的處理速度大幅提升,所有的技術都在多個維度發生變化。英特爾提出的展現數據價值,並不是說是做數據分析,而是在多維度的擴展上把這些數據運作起來,這是英特爾的使命。”

當英特爾預見到各個行業的應用和不同的產品都在互聯時,對它們的認知挖掘和使用,都是基於強大的運算和芯片技術,數據價值的背後是萬物互聯,因此英特爾必須有超前的洞見力和引領才能把人們的需求刺激出來,把可能產生的運算規劃出來,並且挖掘深層應用,實現數據的價值。

下註無人駕駛

英特爾已經在數據產業鏈上陸續進行了多項布局,包括通過收購補充一些新的技術,例如在無人駕駛領域,今年3月,英特爾近期以153億美元收購以色列機器視覺公司Mobileye。英特爾CEO科再奇表示:“到2025年全球無人駕駛市場規模將達到250億美元,這對所有行業參與者來說都意味著巨大的機遇。”

楊旭還透露了英特爾在無人駕駛領域的最新消息。當地時間5月17日,英特爾和Mobileye已經聯合德國汽車供應商德爾福(Delphi)和寶馬汽車共同開發自動駕駛汽車平臺,並向其它汽車制造商開放。英特爾曾在去年表示,將投入2.5億美元支持無人駕駛領域初創公司的技術。

對於最新的合作,科再奇表示:“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這個組合就取得了重大進展,為無人駕駛提供了可擴展平臺。”他預計將在今年下半年將推出40輛無人駕駛汽車進行路測。把德爾福作為合作夥伴將有助於多家汽車制造商加快推出無人駕駛汽車,並為消費者提供豐富的選擇。

德爾福已經為寶馬集團提供了一個原型計算平臺,並與英特爾和Mobileye在感知、傳感器融合以及高性能無人駕駛計算領域進行合作。2016年7月,寶馬集團、英特爾和Mobileye宣布攜手合作,全面實現無人駕駛,並計劃在2021年以前,讓高度自主的無人駕駛解決方案全面實現量產。

楊旭表示:“無人駕駛為什麽那麽熱,因為以後跑在路上的可能是一個數據中心,而不僅僅是一輛車。三方合作開發無人駕駛平臺,目標是重新定義未來的汽車。”楊旭稱,未來的汽車將有三大核心組成:最基礎的保證車輛安全的汽車控制技術;能夠幫助汽車在任何道路和天氣環境下安全行駛的輔助駕駛技術;以及能夠改變人們駕車體驗的增值服務。”

他進一步解釋道,無人駕駛對英特爾而言,就是汽車內部的所有連接。通過對實時的計算環境產生的大數據進行處理,以及對安全的判斷實現真正的無人駕駛。他還表示,未來的5G技術和車內的人機交互技術都將發生巨大的改變,從而大幅提升自動駕駛的性能。

對比谷歌在自動駕駛等領域的表現,楊旭對第一財經記者說:“今天的數據不僅量大,形態也很多,甚至要加速,而且軟件技術要跟上。這不是一家公司的技術就能解決的問題,面對各種複雜的狀況需要不同的方案。”

PC未死

盡管近年來英特爾正在大力向物聯網和數據中心轉型,但是公司仍然難以跟PC芯片處理器“決裂”。作為英特爾傳統的核心業務,PC芯片收入對英特爾全年收入的貢獻超過一半。科再奇承認PC很難再成為公司增長的引擎,但他仍然對該市場未來的創新和利潤保持樂觀。

PC市場的萎縮讓半導體行業的格局正在發生根本的變化。一份由麥克萊恩提供的最新報告顯示,英特爾20多年來所保持的芯片行業老大的地位將被打破。受到市場不斷增加的對內存和閃存需求的提振,三星在2017年一季度的芯片銷量首次超過英特爾。而且未來由深度學習和機器學習所驅動的行業發展趨勢將進一步催生對智能芯片的需求,英特爾能夠成功轉型變得非常關鍵。

據科再奇透露,英特爾閃存在架構和技術方面與競爭對手相比具有很強的差異化,公司銷售的80%閃存用於數據中心。今年一季度,英特爾存儲芯片業務增長超過55%,收入達8.66億美元。今年2月,英特爾宣布斥資70億美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建一座新的芯片工廠。

中芯國際垂直整合和策略營銷總監吳耿源對第一財經記者:“雖然人工智能和深度學習很火,所有的公司都在奮力發展AI芯片,但是傳統的PC不可能死掉,而且英特爾在這個領域里仍然活得不錯,還能用大量的資金去做大手筆的收購,下註未來有希望爆發的領域,比如無人駕駛和物聯網。”

另一方面,英特爾也在通過VR直播體育賽事等吸引更多關註。公司剛剛與NBA球星勒布朗-詹姆斯(LeBron James)簽了廣告協議,將使用VR技術為英特爾拍攝廣告片。

英特爾今年以來業績表現不俗。公司第一季度財報顯示,收入創記錄增長至148億美元,公司上調今年全年凈收入預期至5億美元。去年11月以來,英特爾股價已經累計上漲超過10%,去年全年,英特爾股價累計漲幅高達23%。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634

英特爾全球副總裁楊旭:數據若是未來的石油 中國則是第一大國

在5月18日舉行的2017第一財經技術與創新大會上,英特爾公司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楊旭先生發表了“釋放數據的價值 重塑實體經濟”主題演講。

他認為,怎樣把握好和駕馭好新的數據的源泉,使數據真正實現增值,讓實體經濟在增值過程中發展、創新和轉型是關鍵。他表示,龐大的實體經濟如果沒有重新創新的機會,如果沒有更好地利用像互聯網這樣的技術去重新創新,那實體經濟的發展一定會是非常有限的。

其中,他提到了英特爾公司在汽車+互聯網、醫療行業、以及制造業三個方面的一些最新動向。並認為數據第一要捕捉數據、傳輸數據、分析、挖掘然後把數據提煉出來作為增值服務傳遞給消費者。他還指出,如果數據是未來的石油的話,中國一定是數據的第一大國。因為到2020年,中國整個的數據總量將會達到個8000個EB,所以中國一定是未來的石油數據方面,世界第一強國。

此外,他認為現在已經不存在“跨界”的說法,所有的產業都處於融合的狀態,這是所有產業幾十年來沒有遇見的現象。

 

下附演講全文:

各位嘉賓、各位來賓早上好!非常榮幸今天代表英特爾公司來參加第一財經技術與創新的大會,特別是主題“讓未來發生”。我想讓未來發生里面很重要的一個話題就是剛才主持人的精彩介紹,就是怎樣讓我們的實體經濟能夠重新創新,獲取新的發展的機會。

確實如主持人所介紹,在過去的好幾年,在英特爾自身的轉型中我們非常關註實體經濟轉型的問題。一個就是大家爭論比較多的是“+互聯網”還是“互聯網+”。“互聯網+”很重要,因為它創新了很多的服務,新的商業模式,在座的各位也享受到了“互聯網+”為我們帶來的更方便更有效率的增值服務。但是龐大的實體經濟如果沒有重新創新的機會,如果沒有更好地利用像互聯網這樣的技術去重新創新,那實體經濟的發展一定會是非常有限的。

今天 我要給大家分享的主題就是“釋放數據的價值,重塑實體經濟”,一切圍繞數據展開。

在過去兩年多,我們做了很多的思考,在不同時間段,在各個媒體上也有所報道,就是關於整個我們對於實體經濟的一些關註。所以剛才定位我非常感謝說我們是為實體經濟吶喊助威,為實體經濟站臺的,確實這樣。因為我們相信只有實體經濟創新發展了,轉型成功了,中國的經濟才會進一步地騰飛。

還有一個比較時髦的話題,以前叫“跨界”。今天我想給大家分享,我們現在是在跨界,還是已經沒有界了,完全融合了。我們的觀念是實際上不管你有任何產業,今天是處於所有產業融合的狀態,這是所有產業幾十年來沒有遇見的現象。以前我們在自己行業里面做事,計算、通訊、內容、汽車行業等,你看哪一個行業在自己行業里面潔身自好?沒有。包括媒體,現在都是在更廣闊的產業融合里面,從端到端,從設備終端到內容投放到服務,整體來考慮這個問題。所以真的沒有界了,所以我不贊成跨界,很時髦,但是我認為產業不是在跨界,產業是在融合。

那麽我這兒先舉幾個例子,大家談了很多的無人駕駛,這就是汽車+互聯網,但是我們的汽車,今天大家所知道的汽車和未來的汽車它將發生什麽樣的變化呢?為什麽大家現在談無人駕駛,這麽熱衷於這個話題?因為將來跑在馬路上的,給每個人提供服務它只是一個代步的工具還是有更多增值的服務發生?跑在馬路上的是一輛汽車還是一個數據中心,還是一個整合的增值的服務平臺,所以這是大家在思考的問題,像特斯拉這樣的公司實際上已經往前探索了很多,給汽車行業、給服務業、給行行業業都帶來了思考。所以這樣的大環境下英特爾,還有寶馬這樣的公司,所以我們站出來我們說我們要創新,我們要去定義未來的無人駕駛,給消費者帶來什麽樣的服務和體驗,而不是等著被顛覆。所以寶馬在這兒行動非常快,我們成立了一個無人駕駛的聯盟英特爾寶馬,還有英特爾剛收購的Mobileye。就是重新定義汽車,汽車你是從今天的基礎上改成無人駕駛的汽車更容易,還是從零開始就要重新定義未來的汽車?當然最關鍵的是汽車的控制,基本的技術,這要保證汽車的安全。第二個輔助駕駛,在行駛過程中幫助我們更好地行駛在馬路上,在各種安全條件下。第三個實現增值,你在車駕駛的同時,能夠得到更多的增值服務,所以這就是典型的傳統汽車行業,通過重新定義未來的汽車,創新未來的技術,給人們未來的出行和駕駛體驗帶來完全不一樣的感受,這是朝著“+互聯網”的方向發展。

可能有人會問英特爾你們投入無人駕駛在什麽地方?無人駕駛要從端到端來看,一個是汽車所有的控制技術,這里面當然有,你像計算機的感知技術,要對實時的地圖進行捕捉、進行搜集,實時計算。同時還要傳到局端進行處理,然後大數據分析,保證汽車安全行駛在路上,包括冬天結冰了,是開在路上還是冰上的,都要隨時隨地進行交換處理,同人機交互發生很大的變化。今天你看特斯拉的車和傳統的車很大的不一樣就是界面,很多人說特斯拉的儀表盤就是一個電腦屏幕,和傳統的不一樣。當然還要像5G這樣的技術傳播信息。最後隨著大環境的變化,要使這樣的應用模式和服務方式形成的話,當然城市的基礎設施、方方面面都需要更智能,這就帶來了智慧城市的概念。所以整個是技術的創新、大環境的變化來實現我們汽車行業的革命。

第二個例子是在醫療行業,我們傳統的醫療行業通過大數據、通過人工智能這樣的技術,將傳統的醫療做到了精準醫療,所以我們和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院做了一個嘗試,就是我們大家知道甲狀腺的結節,很多時候它要靠醫生靠他們的經驗進行篩查,人工篩查的準確率大概60—70%之間。我們和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院合作以後,以人工智能的技術,大數據分析將這樣的準確率提高到85%以上,而且還在提高,所以精準醫療是大家比較關註而且是這個行業投入非常大創新非常迅速的一個領域。要做到這一點我想它把重點放到了對基因的研究,在十年前我們進行人類的每一個人的基因排序,如果把每個人的基因采集出來排一次序,是10個T的空間,十年以前是需要一千萬的美金,今天是500美金,一個星期的時間,這就是計算能力的突破。英特爾我們提出的口號是到2020年,從采集你的基因到分析、解讀基因最後給你一個個性化的靶向藥的治療方案,全部實現500美金24小時完成,這就是科學技術進步給人類帶來的非常好的一個影響。

同時在制造業我們也做了一些嘗試,在這點我本人一直很關註,因為很多傳統的制造業在過去20年發展非常迅速,而且產能巨大,而且產能已經邁向了全世界,每個人的家庭,我們的生活中每天不可缺少這些電器產品,但是很多我們這樣的制造商在今天也背上了一個制造的名字,好像沒有創新了,他們就是生產制造商。但是這個不一樣,如果制造商想到說我今天賣給在座所有朋友們每一個中國乃至於世界的家庭設備讓它智能了,它能為我們提供什麽樣的增值服務,我們通過與美的、阿里雲這樣的平臺合作,在冰箱上面第一時間實現了智能。一個不智能的冰箱變成智能冰箱以後它所發生什麽樣的變化,它不單是判斷到你的冰箱里的食物是什麽樣的食物,以及缺少什麽樣的食物,需要補充什麽樣的食物,同時整合了整個食物後面的供應鏈,缺少牛奶了,將最新鮮的牛奶送到你家里,缺少豬肉、牛肉、海鮮產品,把最健康、安全的,通過他們認證的食品送到您的家里,這就是一個平臺,在不智能之前和智能以後發生的變化。所以我們制造業的這些設備,特別是今天的電器設備,一旦智能以後它增值的空間不可想象,所以這一點,我們很榮幸有機會和國內的合作夥伴一起探索和嘗試這些新的增值服務的未來的應用。

談到這兒不得不談數據,剛才三個例子都是談到對數據的分析,數據第一要捕捉數據、傳輸數據、分析、挖掘然後把數據提煉出來作為增值服務傳遞給消費者,這張圖已經講過無數次,但是非常震撼,因為我不斷地講不斷地講會更多的人明白這個數據的意義,同樣幾個圖在這兒,第一張圖和最後一張圖是一個分水嶺,完全不一樣。第一張圖是到現在為止,每個人每天上網他平均所使用的數據量。在座的不管每個朋友使用模式怎樣,每個人一天使用下來也就是1.5G數據使用量。但是第二張開始到第五張圖,就是物上網了,人和物上網完全不是一個數量級,如果一個醫院變成智能醫院,有更多的智能設備投入醫療、治療過程中,它所產生的數據是3個TB,也就是3000個GB/天。一輛無人駕駛車一天4個TB,智能飛機無時無刻地不在控制,飛機的每個部件保證它的安全,然後再給我們提供更多的增值業務,它一天的上網量將是40個TB。如果有一家傳統的工廠,我們讓它智能化了,它一天產生的數據是1個PB,如果一個工廠有成百上千臺機器,每個機器上面有上百個傳感器,每時每刻都在搜集和采集數據,我們以這些數據分析和創造更多增值的服務,所以數據量是非常龐大的。更不用說雲服務的視頻的供應商,一天的數據是750個PB,數據的洪流已經來到我們生活中,人和物上網和物上網完全不是一個重量級的。

談談中國的市場,前段時間,我們的CEO有一句話我非常認同,他說“數據就是未來的石油”。中國不是石油的大國,但是如果數據是未來的石油的話,中國一定是數據的第一大國。2016年下來,我們的移動用戶量就是10億,中國的機動車保有量2.9億,鐵路、民航、公路的所有客運量194億,我們的快遞業務在去年312.8億,巨大的數字。然後再來看看每天在不同行業的數據量,如果網上約車平臺的公司,每天產生的數據70個TB,電信公司的處理能力是200個TB,我們國家的基因庫,可規劃可訪問基因的量500個TB,到2020年,中國 整個的數據總量將會達到個8000個EB,所以中國一定是未來的石油數據方面,世界第一強國。

既然談到數據,光談數據本身沒用,首先數據要增值,數據怎樣增值呢?首先設備要智能化,而且設備要連在網上,萬物互聯的時代,越來越多的智能終端產生,它在產生有價值的數據,然後這些數據才能給我們帶來更多增值的服務,才能完全釋放數據的價值。所以針對這一點,那英特爾我們怎樣布局我們自己的策略,提供什麽樣的技術、平臺和我們未來的合作夥伴一塊兒創新去迎接未來大數據發展的機會呢?當然就是端到端的戰略策略。第一在前端的數據采集、捕捉和計算,然後數據的傳輸,然後再是數據的分析、挖掘,最後實現它的增值,很重要,在這幾塊里面對未來進行布局。剛才主持人也談到英特爾的轉型,實際上英特爾不再只為電腦提供一顆芯片,為服務器提供一顆芯片,在未來幾年,在具體的領域我們進行了突破,也進行了一些收購。比如說在無人機里面,我們收購了一些新的技術,補充了我們在這方面的實力。特別是無人駕駛,我們收購了全世界做感知技術最強的Mobileye的公司。人工智能里面我們也投資巨大,收購了一些做深度學習的公司。因為人工智能面相當廣,而且有簡單一點的,複雜一點的,是不同程度的人工應用在演變,所需要的計算能力是完全不一樣的,不光是數據量在增加,數據形態也在發生很大的變化。今天的數據和十年、二十年前的數據是不一樣的,很多非結構性的數據比以前處理其他複雜多,不是一顆芯片完成,需要更多的芯片能力來處理不同的新的數據。我們在體育里面進行了嘗試,像VOKE這樣的技術,您無法到現場觀看比賽時,通過虛擬技術您完全可以身臨其境的感覺,因為在現場的某個位置上,有Voke的攝像機、技術處理,買了票在家里看就跟現場看是一樣的。同時像freeD這樣的也會給消費者看體育競技帶來完全革命性的改變。我們希望將這些技術帶到中國來,使中國的消費者完全有機會體驗未來體育震撼的效果。同時這些傳感器的運算和分析能力,對教練訓練運動員都有很大的支持。

下面一排英特爾所布局的新的芯片的能力。現在要處理更多新形態的,在新的領域里面要實現突破的數據的處理。過去幾年我們做了一些投入也把內功練強了一些。同時希望在這8個核心領域,給中國的產業進行深度合作,當然人工智能、無人駕駛、像5G、虛擬現實、中國制造2025、精準醫療、體育、機器人這都是整個行業比較關註的。當然我們也很關註,我們也希望通過我們新的技術和創新的一些新的技術,來和中國的產業合作夥伴合作,在這些領域突破,使人們感受到這些領域給人們的生活、工作究竟帶來什麽樣的革命性的改變。

合作已經開始了,這里是技術怎樣和中國的企業合作。首先從芯片領域,就和紫光的展訊公司在無線通信、手機芯片的合作。和清華大學開展了數字芯片領域的研究和開發。同時在設備商、電信運營商在5G方面有很深入的合作,同時還有針對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其實最關鍵的是英特爾這麽多年做事的一個模式,就是要建立產業鏈、生態鏈,所以必須要有整個生態鏈、產業鏈共同創新、發展,才能將這樣的創新賦予實現,而不是光卡一個公司做產品、做技術。

同時我們也嘗試在這些智能互聯的今天,我們通過設備的智能化,使它產生了更有價值的數據,然後實現增值以後,幫助我們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和轉型,所以這里面我們也做了很多的嘗試不一一列舉。在智能制造我們做了嘗試,然後在零受,響應式的零售,醫療、生命科學這方面,還有智慧城市、未來的智慧生活,網絡經濟等方方面面我們都進行新的嘗試。

今天在這里給大家分享的幾個關鍵,第一就是數據,怎樣把握和駕馭好數據的洪流,因為數據量不光是很大了,剛才分享了很多的數據,而且數據形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非常複雜。怎樣把握好和駕馭好新的數據的源泉,使數據真正實現增值,讓實體經濟在增值過程中發展、創新和轉型是關鍵。

以上就是我給大家分享的內容,謝謝大家的時間!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641

英特爾楊旭:駕馭數據洪流是實體經濟轉型的關鍵

當造車新秀特斯拉的市值超過百年經典通用汽車,這給傳統汽車行業帶來的震撼是巨大的。被別人顛覆還是做主動的顛覆者?作為傳統汽車行業的代表,寶馬做出了選擇——與英特爾、Mobileye、德爾福等合作,推動無人駕駛變成現實,從傳統車企轉變成提供交通出行與服務的科技公司。

“(寶馬)通過重新定義未來的汽車、創新未來的技術,給人們的出行和駕駛體驗帶來完全不一樣的感受,這是朝著‘+互聯網’的方向發展。”英特爾公司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楊旭在2017第一財經技術與創新大會的演講中表示。

在這場題為“釋放數據價值 重塑實體經濟”的演講中,作為科技領袖里一直在為實體經濟吶喊助威的人,楊旭從寶馬的變革談起,分享了他對實體經濟長期以來的思考。

這是一個融合的時代

談到實體經濟的發展,楊旭在演講中鮮明地指出:這是一個融合的時代。“今天處於所有產業融合的狀態,這是幾十年來沒有遇見的現象。以前我們在自己行業里面做事,現在都是在更廣闊的產業融合里面。真的沒有‘界’了,所以我認為產業不是在跨界,而是在融合。”楊旭表示。

正如在談及寶馬時所說的“這是朝著‘+互聯網’的方向發展”,對於互聯網與各行各業的融合,楊旭早在2015年便表示:“所有行業都應該思考如何加上互聯網,通過互聯網手段提供增值服務,完成自己的轉型和增值。”

楊旭也表示:“‘互聯網+’所創造的增值的平臺,是因為更多的設備連接起來了,而且更多的設備智能化了,智能化以後發生了很多的增值,這樣‘互聯網+’也就有更多的增值空間和創新空間。”

與互聯網的融合之說影響深遠,楊旭也不斷深化自己的思考,他在一篇2016年的署名文章中表示:“發展新經濟,光靠‘互聯網+’是不夠的,一定還要在‘+互聯網’上有突破,也就是通過讓實體經濟對接互聯網,抓住智能增值,促進傳統行業轉型升級。”

數據洪流驅動實體經濟轉型

融合、創新與增長背後,都源於數據洪流的驅動。“數據洪流已經來到我們生活中,數據就是新石油”,楊旭在演講中表示,他認為駕馭數據洪流是實體經濟轉型的關鍵,“駕馭好數據洪流,使數據真正實現增值,讓實體經濟在增值過程中發展、創新和轉型”。

我們所處的時代,數據正在發生著革命性的變化,稱之為“數據洪流”。對於數據洪流,楊旭也早已多次闡釋。

“在萬物智能互聯的新時代,面對數據洪流,智能化帶來巨大增值空間,也只有增值才能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楊旭此前表示。

數據就是智能,“帶來更多的創新和增值, 引發各行各業由此而來的深刻變革”,楊旭在其2016年發表於人民日報的署名文章中寫到。我們必須把數據轉化為切實可行的洞察,從而挖掘它的全部價值。

未來是數據洪流的時代,而中國絕對是數據洪流的發源地,2020年將成為世界第一數據資源大國。面對中國這座數據富礦,楊旭表示:“充分釋放數據價值,將為中國產業轉型升級、邁向中高端水平提供充沛的新動能,為中國的實體經濟發展創造增值。”

楊旭在演講中表示,作為一家數據公司,英特爾不斷通過收購和投資延伸全球技術部署,以全新能力推動進一步創新與發展,與中國共馭數據洪流,重點關註人工智能、無人駕駛、5G、虛擬現實、精準醫療、機器人、體育、中國制造2025等八大關鍵領域,為中國實體經濟添薪加柴,做中國的高價值合作夥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796

"芯片門"繼續發酵 英特爾遭多起集體訴訟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32375

全球最大芯片廠商英特爾公司深陷“芯片門”醜聞,芯片漏洞問題持續發酵,英特爾遭多起集體訴訟。(視覺中國/圖)

全球最大芯片廠商英特爾公司深陷“芯片門”醜聞,芯片漏洞問題持續發酵。據美國媒體報道,英特爾在美國面臨至少三起來自消費者的集體訴訟,公司首席執行官布賴恩·克爾紮尼奇被曝去年大幅減持公司股票,不過英特爾否認此事與芯片漏洞存在關聯。

美國石英財經網站等媒體日前披露,英特爾公司芯片存在嚴重技術缺陷,引發全球用戶對信息安全的擔憂。專業人士指出,英特爾芯片缺陷導致的漏洞可能影響幾乎所有電腦和移動設備用戶的個人信息安全,受波及設備數以億計,漏洞的修補過程可能導致全球個人電腦性能明顯下降。

據美國“小發明網站”報道,英特爾面臨的三起集體訴訟分別發生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俄勒岡州和印第安納州。訴訟者均指控英特爾數月前就了解芯片存在漏洞,卻未及時對外公布消息。

美國政府也緊密關註此事。美國國土安全部在一份聲明中說,已獲悉英特爾的芯片漏洞問題,但未發現“利用”這些漏洞的行為。聲明還指出,打安全補丁是解決漏洞最好的保護辦法,但打補丁後電腦性能可能下降多達30%,並且芯片漏洞是由中央處理器架構而非軟件引起,所以打補丁並不能徹底解決芯片漏洞。

不過英特爾否認了電腦性能會受影響的說法。該公司聲稱業界已展開了廣泛測試,並援引蘋果、亞馬遜、谷歌和微軟的報告說,打安全補丁對系統性能的影響“微乎其微”。

據報道,英特爾去年6月就已被告知芯片漏洞的存在,然而英特爾首席執行官克爾紮尼奇被曝於去年11月底出售了手中一半公司股票,套現超過3900萬美元,凈賺約2500萬美元。這不禁令人懷疑克爾紮尼奇減持公司股票的目的。

面對這一情況,英特爾公司發言人發表聲明,強調克爾紮尼奇是按照事先制定的股票出售計劃行事,並非臨時決定,與芯片漏洞問題無關。

英特爾芯片被發現共有兩個漏洞,分別稱為“崩潰”和“幽靈”。黑客可利用這兩個漏洞讀取設備內存,獲得密碼、密鑰等敏感信息。英特爾表示,到下周末將為過去5年推出的90%以上的處理器發布補丁。

目前,谷歌、亞馬遜、微軟等科技巨頭紛紛采取應對行動。谷歌表示,該公司許多產品受漏洞威脅的可能性已降低。比如,安裝了最新補丁的安卓系統用戶不需要采取任何其他措施,不過谷歌Chrome瀏覽器的某些用戶可能要采取額外操作來保護他們的系統。亞馬遜也要求其客戶給系統打安全補丁。

微軟在一篇博客文章中提醒說,微軟推出的補丁與一些殺毒軟件不兼容,可能導致藍屏錯誤等電腦死機問題發生,因此目前只對運行合作夥伴廠商的殺毒軟件用戶提供安全更新。

(來源:新華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944

“芯片門”繼續發酵 英特爾遭多起集體訴訟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8-01-07/1180039.html

全球最大芯片廠商英特爾公司深陷“芯片門”醜聞,芯片漏洞問題持續發酵。據美國媒體報道,英特爾在美國面臨至少三起來自消費者的集體訴訟,公司首席執行官布賴恩·克爾紮尼奇被曝去年大幅減持公司股票,不過英特爾否認此事與芯片漏洞存在關聯。

美國石英財經網站等媒體日前披露,英特爾公司芯片存在嚴重技術缺陷,引發全球用戶對信息安全的擔憂。專業人士指出,英特爾芯片缺陷導致的漏洞可能影響幾乎所有電腦和移動設備用戶的個人信息安全,受波及設備數以億計,漏洞的修補過程可能導致全球個人電腦性能明顯下降。

據美國“小發明網站”報道,英特爾面臨的三起集體訴訟分別發生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俄勒岡州和印第安納州。訴訟者均指控英特爾數月前就了解芯片存在漏洞,卻未及時對外公布消息。美國政府也緊密關註此事。美國國土安全部在一份聲明中說,已獲悉英特爾的芯片漏洞問題,但未發現“利用”這些漏洞的行為。聲明還指出,打安全補丁是解決漏洞最好的保護辦法,但打補丁後電腦性能可能下降多達30%,並且芯片漏洞是由中央處理器架構而非軟件引起,所以打補丁並不能徹底解決芯片漏洞。

不過英特爾否認了電腦性能會受影響的說法。該公司聲稱業界已展開了廣泛測試,並援引蘋果、亞馬遜、谷歌和微軟的報告說,打安全補丁對系統性能的影響“微乎其微”。

據報道,英特爾去年6月就已被告知芯片漏洞的存在,然而英特爾首席執行官克爾紮尼奇被曝於去年11月底出售了手中一半公司股票,套現超過3900萬美元,凈賺約2500萬美元。這不禁令人懷疑克爾紮尼奇減持公司股票的目的。面對這一情況,英特爾公司發言人發表聲明,強調克爾紮尼奇是按照事先制定的股票出售計劃行事,並非臨時決定,與芯片漏洞問題無關。

英特爾芯片被發現共有兩個漏洞,分別稱為“崩潰”和“幽靈”。黑客可利用這兩個漏洞讀取設備內存,獲得密碼、密鑰等敏感信息。英特爾表示,到下周末將為過去5年推出的90%以上的處理器發布補丁。

目前,谷歌、亞馬遜、微軟等科技巨頭紛紛采取應對行動。谷歌表示,該公司許多產品受漏洞威脅的可能性已降低。比如,安裝了最新補丁的安卓系統用戶不需要采取任何其他措施,不過谷歌Chrome瀏覽器的某些用戶可能要采取額外操作來保護他們的系統。亞馬遜也要求其客戶給系統打安全補丁。

微軟在一篇博客文章中提醒說,微軟推出的補丁與一些殺毒軟件不兼容,可能導致藍屏錯誤等電腦死機問題發生,因此目前只對運行合作夥伴廠商的殺毒軟件用戶提供安全更新。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記者 林小春 周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95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