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戴兒 (Dale Pfeifer)想讓世界更美好,因此她創辦了「好世界」(GoodWorld),專門協助慈善機構把錢捐入樂施會(Oxfam)、救助兒童會與綠色和平這類組織。她有抱負、有衝勁,但欠缺的是讓她的新公司運作順暢的支付技術。戴兒回憶說:「我們一開始得一筆一筆寫支票送到慈善機構。」這過程花掉她公司大部分的人力和時間,直到她找上一家叫Stripe的新公司。 今天的「好世界」有十六名員工,為全美一千五百家慈善機構處理三百多萬美元(逾六千萬元新台幣)捐款。但是負責寫支票的員工,已經一名都沒有了。戴兒說:「創辦一家公司該做的事,你幾乎全部可以自己動手,唯獨支付這一塊,還是找專家處理比較好。」她口中的專家,就是 Stripe。 透過與臉書、推特、蘋果等科技公司合作,Stripe每年幫「好世界」這樣的小公司處理超過二百億美元(約六千四百億元新台幣)的線上交易。許多客戶,都是像戴兒那樣,有絕妙商業點子,只是卡在技術瓶頸難以施展而已。 簡化交易程序 解決小公司轉帳難題 換言之,用Stripe共同創辦人兼總經理約翰.科里森的話說,找上Stripe的人一般都是「迫於現實世界傳統工具太爛,而無法發揮的人。」「老實說,」他說:「老牌大公司要開闢一條新產品線那麼容易;新創小公司想立足卻那麼難,真讓人生氣。」過去,小公司需要花很多時間與銀行打電話、談判信用卡、處理帳戶,還得為各式各樣的詐騙,以及繁瑣的手續與規定發愁。自二○一○年起,約翰與他哥哥、Stripe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派翠克.科里森就卯足全力設計一套工具,以最快、最簡單的辦法,在線上處理金錢交易。Stripe解決了這一切煩惱,也改變了許多小公司在線上賣東西與轉帳的作法。 降低建置成本 線上生意大有可為 小公司過去得花好幾周才能做到的事,Stripe現在幫你幾小時就搞定。科里森兄弟的突破性產品,是七條簡單俐落的程式碼,只要把它放進網站,用戶只要在網頁上按一個按鈕,就能直接在該網站進行交易。 這個產品是免費的,Stripe只是根據業界標準抽成──通常每筆交易抽取二.九%佣金,另加三十美分,數量多還有折扣。 就這樣,新創公司再也不用擔心交易問題了。現在,像科里森兄弟這樣一群抱負遠大,能幫你一圓創業美夢的公司,正在簡化創業流程。拜Kickstarter、Dropbox等公司,以及亞馬遜網站服務部門與PayPal之賜,網站、支付處理、雲端運算、通訊等各種問題都較過去大為簡化。 十年來,這些公司大幅縮減了創辦新公司所需的時間與成本。根據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在一四年發表的報告,「由於網際網路、開放資源軟體、雲端運算的崛起,十年前要花五百萬美元(約一億六千萬元新台幣)才能建立的公司,今天不到五萬美元(約一六○萬元新台幣)就能搞定了。」最重要的是,這些公司能幫你把全副精神擺在你創業的初衷上。Stripe的客戶,一家以舊金山鮮花快遞的業者就說:「現在創業比過去簡單一百倍。花在行政上的時間越多,花在公司成長上的時間就越少。過去我必須花一大堆時間在帳款處理上,現在我完全不用操心了。」派翠克.科里森想像中的未來,是一個完全在線上的世界。電動車成為主流,加油站不見了,線上餐飲快遞讓人不必再跑超市……。他說,根據統計數字,九八%的銷售還都不在線上,線上生意前途大有可為。派翠克說,「我不是那種天真幼稚、手舞足蹈的科技烏托邦,網際網路不會是科技的一切,但我相信網際網路能助長在經濟中幾乎每一個環節,對此我非常樂觀。」除了是兄弟檔,還有略帶加州腔的愛爾蘭口音以外,科里森兩兄弟似乎完全吻合矽谷創業人的典型:紅杉創投與Y Combinator(知名創業孵化器)出身的程式師,都是輟學生,都是少年富商,兩人在十幾歲時,賣了他們的軟體事業,得款五百萬美元(約一億六千萬元新台幣)。身為移民的科里森,也都刻意強調全球意識,認為金錢可以、也應該在全球各地自由流通。 科技大廠買單 估值已突破五十億美元 現在,他們要把美國的支付經驗推廣到其他國家。Stripe今年二月推出的新服務Atlas,基本上就是讓世界各地的公司買一張在美國做生意的執照:一次繳五百美元(約一萬六千元新台幣),Stripe就能幫一家非美國公司註冊,建一個與Stripe合作的美國銀行帳戶,接受美國境內付款。 Stripe正在飛速成長。在舊金山教會區(Mission)由三棟房子組成的園區已經不敷使用,新總部大樓正在施工;目前它有四百名員工,計畫今年再招四百人;自去年夏天集資後,估值已突破五十億美元(約一千六百億元新台幣)大關。兩年來,蘋果、臉書、推特等幾乎矽谷所有科技大廠,都與它簽約合作。 至於Stripe在舊金山灣區以外地區,影響力究竟有多大的問題,Stripe始終守口如瓶。科里森兄弟絕口不提客戶類型,只說小客戶數目比大客戶多得多。公司的一份內部文件也說,公司「找不出」這些數字。他們只說,去年有二七%的美國人用Stripe買過東西,比一三年的三.八%多了許多。 但即使如此,Stripe仍然只是大池塘中的一條小魚。看看以下數字就知道。業界人士估計,同期間,純做線上的Stripe處理金額約在二○○億美元(約六千四百萬元新台幣)左右,但根據金融顧問業者艾特集團(Aite Group LLC)的數據,美國人去年在電子商務上消費九千億美元(約二十八兆八千億元新台幣),到了二○年,全球線上交易將增加到五.九兆美元(約一八八兆八千億元新台幣)。 艾特集團分析師說:「Braintrees與Stripe都是顛覆市場的業者,也都獲得媒體大力吹捧,不過直到目前為止,金錢支付處理絕大部分還是透過傳統管道進行的。」 強調移民服務 透過網路接觸全球使用者 此外,由於相關法規繁多,老字號大公司比比皆是,線上業者想在支付處理市場攻城掠地特別困難。而銀行在半個世紀前建立的收費系統,讓支付處理商務成本既高,獲利也低。以Stripe為例,必須用每筆交易的抽成支應許多固定的銀行手續費。除非他們推出更多賺錢產品,否則在這種業務結構下,想增加獲利很難。 推出Atlas意味Stripe將面對監管當局更嚴厲的審查,因為監管當局對外國人在美國銀行開戶有安全上的顧慮。不過Stripe強調移民服務,希望網際網路能包辦一切,對Stripe而言,推出Atlas勢在必行。Stripe的服務網路目前已經觸及二十四國約十二億人口,派翠克認為,這表示Stripe的潛在顧客還有六十億人。 Stripe最大的挑戰,或許是如何將影響力跨出程式研發人粉絲圈,並且將業務擴展到支付處理以外的領域。 如果Atlas能夠成功,Stripe的前途不可限量。或許這個世界的走向,對Stripe而言,正是所謂的「時勢造英雄」吧。 撰文 / 作者•Maria Aspan 譯者•陳曉夫 |
最近幾個月,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IS)在敘利亞和伊拉克等地的一些據點在襲擊中遭到重創,時有頭目死於彈片之下,勢力版圖嚴重縮水。但有跡象顯示,他們逐漸把重心轉向了利比亞,在那里,ISIS試圖用敘利亞的一套機制構建“城邦”。為達到這個目的,ISIS不斷蠱惑女性加入,在紛飛的戰火中繁衍生息,在貧瘠的條件下建立家庭。
兩個大女兒加入ISIS
在突尼斯首都突尼斯市南邊的小鎮Mornag,哈姆魯尼(Oulfa Hamrounni)坐在租來的房子里,手里拿著18歲的大女兒戈法蘭(Ghofran)的照片。
據《華盛頓郵報》報道,作為4個女兒的母親,哈姆魯尼在大女兒戈法蘭和17歲的二女兒拉赫瑪(Rahma)離家前往利比亞加入ISIS的分支之後,向突尼斯政府訴苦無果,現在唯一的指望是,不讓兩個小女兒步入她們姐姐的後塵。
“我擔心我的兩個小女兒。”哈姆魯尼說,“跟兩個姐姐一樣,她們也有著類似的思想傾向。”
哈姆魯尼說,以前,她的前夫找不到工作,還經常酗酒,2011年,她和前夫離了婚,此後,前夫就不見了蹤影。
“她們一度是很反對這個(ISIS)的。”哈姆魯尼用低沈的聲音回憶著自己的兩個女兒,姐妹倆以前都是硬搖滾的愛好者,拉赫瑪會彈吉他,她們都愛穿著T恤衫,還在酒吧廝混,而且也不愛戴頭巾。
前幾年,離哈姆魯尼一家的住處不遠有一個伊斯蘭教育營,組織者教育年輕信眾不要受到西方文化影響,而戈法蘭和拉赫瑪都曾先後去參加了教育營,這讓哈姆魯尼很高興。
此後,戈法蘭和拉赫瑪開始規規矩矩地戴頭巾,不看電視,不與異性握手,還讓兩個妹妹不要再上代表世俗的學校。甚至有一天,拉赫瑪把自己的吉他和CD都丟進了垃圾桶,姐妹倆剪爛了自己的搖滾T恤,燒掉了自己以前搖滾樂表演的照片。
但是如今,對她們的全部回憶只能寄托在戈法蘭離家前留下的一張珍貴的照片中。
主要任務是“續香火”
從ISIS興起之初,就已經號召女性加入,主要任務就是給該組織“續香火”,要求忠誠並順從於自己在極端組織中的“丈夫”,養育兒女,偶爾也需要女性執行任務。
隨著在中東戰場不斷遭到圍剿,ISIS目前正在通過各種渠道鼓勵新加入者前往利比亞,而這些新加入者中,便有數百名是受到蠱惑的外國女性,其中甚至不乏來自西方國家的女性。
根據突尼斯的統計,目前已經有超過700名突尼斯女性加入位於敘利亞和伊拉克等地的ISIS和其他極端組織。突尼斯的戰略安全和軍事國際研究中心研究員Badra Gaaloul估計,目前有超過1000名外國女性極端武裝分子在利比亞活動,其中有300人來自突尼斯,還有來自蘇丹、敘利亞、埃及、摩洛哥以及一些西歐國家的女性。這些女性多數是扮演妻子和宗教教員的角色,有一些還會被訓練為武裝分子和自殺式炸彈襲擊的執行者。
“從極端組織的宣傳中可以看出,利比亞已經成為他們自稱為‘領土’的一個新的前沿陣地。”英國的一家極端主義研究機構戰略對話研究所(Institute for Strategic Dialogue)的研究員梅勒妮(Melanie Smith)認為,“因此,號召外國女性的加入,暗示著ISIS是在鞏固已獲得的勢力範圍。”
研究極端組織發展的專家認為,這些加入ISIS的女性,最後大多是與男性極端組織成員結婚並為其養育子女,這種模式參照了ISIS在敘利亞的發展軌跡,試圖通過繁衍生息,在利比亞分支創建家庭結構,擴張勢力範圍的同時也侵占思想領地,給正義力量帶來阻礙。
2014年,戈法蘭和拉赫瑪在參加完一場“歌頌”極端組織“殉道者”的活動後,思想發生了轉變。通過社交媒體和網站了解了極端組織的信息後,姐妹倆在自己的房間里掛起了一面“伊斯蘭國”的旗幟。從那一刻開始,哈姆魯尼意識到自己已經無法控制兩個大女兒了。
後來,戈法蘭和拉赫瑪還試圖把自己接收到的極端思想影響兩個11歲和13歲的妹妹,比如教她們怎麽使用玩具步槍,給她們看ISIS訓練童子軍使用武器的視頻。
11歲的苔辛(Taysin)回憶,姐姐曾和她一起看過“教孩子如何成為狙擊手的視頻”。13歲的阿雅(Aya)也說,“她們一直叫我加入ISIS並到戰場上參加戰鬥。”
把小女兒看得更嚴
2014年年末,哈姆魯尼帶著四個女兒越境到利比亞城市紮維耶謀生,當時那里相對還沒受到戰火波及。不過,幾周之後,戈法蘭突然失蹤。兩天後,哈姆魯尼一家又回到突尼斯,為了怕拉赫瑪也跑掉,哈姆魯尼對她看得很嚴。2015年夏天,拉赫瑪也離開了家。
在利比亞,戈法蘭和拉赫瑪都嫁給了極端組織成員,戈法蘭半年前還生了個孩子。但是,在今年2月19日的美軍對利比亞城市塞布拉塔的一次空襲中,兩人的丈夫都喪了命,隨後,兩姐妹也遭到逮捕。目前,都被利比亞一支抗擊ISIS的武裝部隊拘禁在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
哈姆魯尼通過突尼斯電視臺批評政府對此無所作為,沒能解救她的兩個女兒,但是突尼斯內政部至今未對此做出回應。現在哈姆魯尼不允許她的兩個小女兒上社交網站Facebook,偶爾能與兩個大女兒通電話的時候也不讓他們的妹妹和她們說話。
“我現在並不站在ISIS一邊。”苔辛稱。不過,這樣的表態意味著她在意識上已經隱約感受到ISIS象征著什麽。
一位前臉書新聞策展人表示,臉書阻止一些保守派議題報導,出現在臉書的「熱門話題」邊欄中。臉書在新聞傳播影響力上,其演算法為客戶篩選即時新聞摘要,是最具影響力的資訊把關者之一。內容業者成功與否,關鍵在經營與大型傳播平台的關係,新聞機構也必須在社群網路上提供內容。 大讀世界是一整套深度特別報導,由全球《金融時報》記者聯合運作,以長篇深入原則,探討國際、科學或商業領域等關鍵議題。 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日前在頭版發出怒吼:「你不會在臉書上看到這個!」這標題不是在講當天該報的頭版故事(據稱有個九十二歲的人想辦集體性交),而是在講這份小報的右翼新聞。 從參議院商務委員會的共和黨籍主席到新聞網站Drudge Report,美國保守派最近高聲質疑臉書是否操縱其「熱門話題」(trending topics),剔除右翼新聞報導。 它是資訊把關者!你看的新聞,它用演算法篩選 保守派的怒火是一名前臉書新聞策展人(news curator)點燃的;這個人對科技網站Gizmodo表示,臉書阻止有關羅姆尼(Mitt Romney)、保羅(Rand Paul)和其他保守派議題的報導出現在臉書的「熱門話題」邊欄中。 臉書執行長佐伯格(MarkZuckerberg)表示,臉書並未找到該指控屬實的證據。但他也表示,將「徹底調查」此事,而且他將與重要的保守派人士和其他政治立場的人見面討論此事。 佐伯格講這些話,是希望外界別再懷疑臉書暗中試圖塑造其十億名用戶的政治觀點。 不過,此次爭議已經凸顯了一個事實:臉書這個全球最大的社群網路,在新聞傳播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臉書的演算法篩選無數新聞報導,為用戶提供不斷更新的新聞摘要:這個演算法已成為世上影響力最大的資訊「把關者」之一。 「臉書對資訊的流動有巨大的影響力,」資訊軟體業者SocialFlow執行長安德森(Jim Anderson)說。 一般用戶每天花五十分鐘使用臉書和該公司其他應用程武。奈特基金會(Knight Foundation)的調查顯示,約七?%臉書用戶是在該平台上接收新聞資訊。 問題是:臉書是否必須承擔傳統的編輯責任? 臉書以外的媒體消費由電視頻道、報紙和網站之類瓜分,而看什麼由消曹一者決定,但用戶在臉書上看到什麼,則是由演算法決定。演算法根據用戶過去的行為,以及用戶的朋友做些什麼,預測用戶想看什麼。 皮尤研究中心新聞研究主任密契爾(Amy Mitchell)表示,即使臉書沒有人在操縱熱門話題,但演算法呈現什麼資訊,是反映演算法設計者所做的選擇。 因此,即使科技平台無意左右用戶的政治觀點,它們仍可能會產生這種效果。至於臉書上是否有「過濾氣泡」 (filter bubble)問題(用戶只看到反映自身政治立場的資訊),則有相互矛盾的跡象。皮尤一份報告指出,保守派比較可能看到與自身立場相近的新聞資訊,自由派則比較可能根據政治立場封鎖別人。 它讓內容業者靠攏!為吸取讀者,替平台生產內容 臉書不曾鼓勵用戶分享文章,是用戶自發開始這麼做。臉書此後致力迎合在臉書看新聞的用戶,希望他們花更多時間使用臉書。 而臉書急著堅稱自身中立,正是因為希望留住逾十億名用戶。瞼書產品管理副總裁凱斯卡特(WillCathcart)對科技新聞網路The Verge 表示:「我想如果你的產品要為逾十億名用戶提供他們關心的新聞,它是不能對具體的議題和內容業者有立場的。」 臉書與媒體公司不同:它不生產內容,也不公開編輯方針或發表可能影響其員工的聲明。 不過,臉書請了一些來來自CNN和紐約時報的新聞工作者,擔任其策展程式Paper編輯。臉書的新聞策展指南顯示,某些格武的內容(例如直接上傳瞼書的影片)會獲得優先處理。臉書甚至已開始付錢給內容業者,鼓勵他們生產直播影片,因為這是臉書希望推廣的最新內容格武。 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數位新聞主任貝爾(EmilyBell)表示,新聞機構現在別無選擇,必須在臉書和其他社群網路上提供內容。 她說:「內容業者成功與否,要看他們能否奸好經營與大型傳播平台的關係。這些平台有錢,也有技術和受眾,控制權已經轉移了。」 貝爾表示,拜社群網路所賜,內容業者要聯繫全球受眾和尋找新讀者比以前容易得多,但這些受眾迄今對增加內容業者的盈利,幫助甚微。 在平面廣告收入急跌,而數位廣告成長未能彌補損失的情況下,內容業者越來越仰賴訂閱收入。 《新聞經濟學》 (Newsonomics) 一書的作者戴特(Ken Doctor)表示,臉書崛起並快速成為閱讀和分享新聞的巨大平台,對內容業者的訂閱收入有重大含義,臉書已插足內容業者與讀者之間的關係。 戴特說:「科技平台接管與讀者的關係,這會削減內容業者推銷訂閱和留住訂戶的能力。」 貝爾指出,科技平台正非常快速成長,可能很快將「納入」新聞媒體的每一方面。 她說:「內容業者必須很快做一些事,但他們是否有資源和動力這麼做,則不清楚。」 “科技平台接管內容業者與讀者的關係,這會削減業者推銷訂閱,和留住訂戶的能力。 ” 撰文者庫赫勒、加拉漢 |
VR(虛擬實境)將不再「虛擬」! 今年第三季VR手機將大舉出籠,看準此商機,Google與臉書大力推動,社交、醫療、建築、教育等各行各業,都將因它而改變。 有沒有想過,有一天你舉起自拍棒玩自拍,但場景卻不是你本人所在地,甚至不是地球,而在遙遠的火星;跟你一起自拍的,是遠在一萬公里外留學的好友。 大廠也怕被洗出場! Google、臉書串聯史上最複雜聯盟這個跨越時空的場景,正是今年四月,臉書(Facebook)開發者大會上展示的未來世界人類互動樣貌,所用的技術就叫作VR(Virtual Reality,虛擬實境)。這個在過去很冷門的技術,全球只有不到○.一%的人口體驗過。 但臉書創辦人兼執行長佐伯格(Mark Zuckerberg)卻強調,人們在網路上互傳的訊息,從早期的文宇到照片,現在開始有越來越多人上傳影片,「可以發現,內容逐漸變豐富,而且不只如此,未來人們不滿足於鏡頭內的影像,還會想把整個場景前後左右上下都完整記錄下來,甚至激來遠方的好友,在這個場景中虛擬互動。」這,就得用上VR技術。 一個月後,五月中的Google年度開發者大會上,VR再度成為主角。 不但在整個大會中相關場次最多,首度揭露的「白日夢」 (Daydream)計畫,宣布將打造內建VR技術的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並將把錄製VR影片最關鍵的三百六十度相機設計細節公開,受到業界矚目。 Google亮出將共同發展VR平台的一整串合作業者,除了三星、宏達電、小米、華為等主要手機製造商,還包括HBO、網飛(Netflix)等影視巨擘,美國職籃NBA、職棒MLB等運動聯盟,以及《紐約時報》、CNN等重量級媒體,都赫然在列。早在今年一月,三星已推出自有品牌頭盔Gear VR,宏達電的高階VR套組hTC Vive也已經上市,明明該是Google競爭對手的它們,罕見攜手合作。 此外,宏達電同時結盟了阿里巴巴,一起投資新創公司Magic Leap,三星的頭盔設備其實授權自臉書的技術,錯綜複雜的聯盟關係,堪稱是科技業史上為了發展新技術,集結速度最快、規模最龐大的產業生態系(詳見左圖)! 「從大型主機、個人電腦,到智慧型手機,平均每十多年就會演進出新平台。 VR,是目前最有架武的新平台候選人!」佐伯格說。 VR成了國際巨擘公認,最可能取代智慧型手機的科技平台。因為手機,縮短了人與人溝通的距離,而VR不只創造了人與人溝通的新空間,更將顛覆既有的商業模武與人類生活。 「沒錯!因為大公司都非常緊張,非跳進來不可。」目前積極投入VR的台北科技大學互動設計系助理教授葛如鈞分析,VR的顛覆力道不亞於當年智慧型手機的興起,「想想,智慧型手機導致諾基亞(Nokia)衰敗,讓微軟影響力大減;大廠怕VR成氣候了,被洗牌洗掉的是自己。」他說。 VR元年正武啟動! 一副紙板眼鏡,把白日夢變六兆商機其實,兩年前VR還只是科技廠偶爾做做的白日夢。 VR概念早在六十年前就被提出,廣泛出現在電視、電影中,知名電影《駭客任務》《Matrix》的劇情,就是所有人類都被機器控制,活在VR夢境中;影集《星際爭霸戰》(Star Trek)中首創的全像甲板,描述未來世界的太空船上,用類VR技術進行遊樂體驗與作戰訓練。 VR應用雖曾出現在早期任天堂遊戲機上,也曾是蘋果購併新創公司的目標技術之一,可惜受限技術難度與製作成本太高,遲遲末成氣候。 但三年多前,新創公司Oculus在網路群眾募資平台提出VR頭盔概念,意外大受歡迎,讓大廠重拾興趣。Google 在開發者大會上推出售價只要十五美元(約合新台幣四百九十元)的超低價紙板(Cardboard)VR眼鏡,並開放設計圖供免費下載,則是關鍵的臨門一腳。 這兩年內,Google紙板眼鏡累計賣出超過五百萬副,瑞典麥當勞依照Google設計圖將快樂兒童餐外盒設計成紙板眼鏡,百威啤酒限量推出外包裝可以摺成紙板眼鏡的啤酒組合,《星際大戰:原力覺醒》上映前推出限量版紙板眼鏡獨享VR預告片,就連可口可樂也不甘寂寞的發布影片,示範如何以可樂包裝紙箱製作出VR 眼鏡。 這些熱潮激勵了三星、宏達電,以及被臉書以二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六百五十六億元》高價收購的Oculus,正式開賣VR裝置,遊戲機大廠索尼(Sony) 也宣布將推出VR版PS主機,在在證明了今年已是「VR元年」。 「如果不是有Cardbard撒到各個角落,無法這麼快建立起市場的VR經驗。」Google台灣區董事總經理簡立峰說。 高盛證券在今年一月發表V R產業研究報告,估計到了二〇二五年,泛VR的軟硬體產值(包含更進階的AR擴增實境技術)保守預估約達八百億美元。如果VR 能從利基產品成功躋身大眾市場,樂觀預估將上看一千八百二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六兆元),其中硬體規模已能與目前筆記型電腦產值相當。 從只有小眾玩家市場,到能與筆電產業相提並論,這是因為,VR不只能玩遊戲,其潛在應用的可能性,已經超過人們原本想像。 過去人們傳遞的資訊是文字、數字、影像,「但讓大腦以為「在現場」的VR經驗卻是更直接、更豐富的一種資訊。」Google的VR團隊負責人貝佛(Clay Bavor)舉研發過程的趣事為例,他邀請了一批沒用過VR裝置的受試者到實驗室,讓他們戴上頭盔,秀出入正站在游泳池跳水高台的畫面,「每個人都很清楚自己仍穩穩的站在地板上,卻都因為懼高而忍不住蹲下或忙著找扶手。」他說,那是因為VR提供沉浸(immersive)般的體驗,讓人慼受到自己被整個虛擬環境包圍,讓大腦以為:對,你真的在那裡! 商機遠超出遊戲領域! 淘寶商品3D化、NBA在你家開打除了玩遊戲與觀賞電影,包括以VR看房購屋、欣賞NBA職業籃球賽、體驗被鹽水蜂炮轟炸等應用紛紛出籠。 今年四月,倫敦新創公司Medical Realities 首度以VR技術轉播大腸癌割除手術,讓醫學院學生戴上VR頭盔就仿彿置身現場;阿里巴巴宣布成立實驗室,準備將淘寶商品3D化,讓網民能享受以VR逛百貨公司的樂趣,未來甚至能透過VR觸控手套遠距感受商品材質;賓士汽車則已經用更進階的AR技術設計組裝流程、檢查零件吻合度。 「VR最吸引人的應用,會出現在遊戲和娛樂領域之外,」Google母公司Alphabet 董事長施密特(Eric Schmidt)預測。除了不能直接拿來吃以外,VR在衣、住、行、醫療、教育,以及服務業、製造業等各方面,都將顛覆原有運作模武。 知名服裝設計師古又文,找台灣業者合作拍攝VR時裝秀,平常辦秀時一定得待在後台的他,大呼:「太強了!這是我第一次坐在台下看自己的秀。」他已重複看了三遍,為的是知道記者在哪件服裝出場時寫筆記。為他拍攝VR影片的時刻旅行執行長李勁葦,也屢屢被親友委託進行VR婚禮紀錄,「以前新娘進場的時候,都聚焦在新人身上,現在可以把所有親友的反應都記錄下來,讓每個人都是主角。」他說。 以後,很可能不會再有低頭族了。「在未來世界,人們很可能都改用V R逛臉書。」佐伯格說。在他的想像中,V R技術將能簡化得有如一般眼鏡,玩臉書、看影片都不再需要滑平板、看手機螢幕,只須盯著眼前浮出的虛擬畫面,搖搖手指、說出指令,就能玩得盡興。 換句話說,V R很可能取代平板電腦、改變人類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習慣,成為下一代主流。這麼一來,勢必造成科技產業大洗牌。 科技廠的煩惱有救! 手機需求衰、5 G怎應用,它都能解李勁葦分析,V R影片需要更高的解析度,但目前大部分手機都跑不動8 K畫質,「所以對顯示器、晶片廠而言,需求來了!」舉例來說,目前輝達(Nvidia)高階顯示卡只能賣給重度遊戲玩家,若能隨著VR推進一般大眾市場,市場規模將是當前的百倍、干倍以上。 事實上,VR出現得正是時候。 今年第一季是iPhone問世以來,首度出現年成長率下滑,標誌著智慧型手機市場成長趨緩已是不可逆的趨勢:加上個人電腦也已多年需求不振,包括晶片商、面板廠、網通零組件業者都期待新的需求動能誕生。 「虛擬實境等新應用與新服務的興起,大幅提高了對於處理器速度與功能的需求,」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特地在今年股東會年報上撰文強調。 同時,在4 G行動通訊已能滿足當前需求的情形下,通訊業正為了下一世代5G 能怎 用而煩惱。困境中的明燈亮起,「VR將是5G的殺手級應用!」佐伯格在今年的世界行動通訊大會(MWC)上喊出口號。 「目前V R平台、作業系統都還是真空地帶,」葛如鈞說,就像當年智慧型手機讓蘋果翻身成為消費性電子龍頭,大賺App財,「想想如果有哪一家公司,能推出完全為VR設計的平台,橫掃市場,影響力會有多大!」這也難怪,包括微軟、英特爾等錯過智慧型手機市場的大廠,都紛紛挺進。 就連愛搞神秘的蘋果,也默默挖角V R 頂尖專家——維吉尼亞理工大學人機互動研究中心主任鮑曼(Doug Bowman),建立超過百人的龐大研發團隊。「V R絕對不是小眾市場的產品,它很酷,可以開發出一些有趣的應用。」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在今年一月的法說會上透露心跡。 甚至,中國已冒出上千家VR新創公司。「我剛從深圳回來,那邊(正因為Google開放VR攝影機設計細節)整個為之瘋狂。」葛如鈞說,雖然VR何時能觸及大眾市場還不明朗,但往此方向走得趨勢已越來越明確,台灣的新創、品牌大廠要趕快投入,不然等另一個(V R世界的)小米冒出來,就來不及了!」時空革命來了! 市場比手機、電腦更大,台廠須把握「說實話,我不知道V R技術普及要多久,我猜至少還要十年。智慧型手機花了十年才打進大眾市場,很難想像V R會發展得比它更快。」佐伯格說,但他很有自信臉書壓寶V R是正確選擇,「因為,它會成為重要的科技,而現在正是投資的時候。」有了印刷術,人們從此有了書與報紙:有了錄影技術,人們從此有了電視與電影;有了手機,帶來了行動便利;如今V R所擘畫的人類大未來,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帶來了比書報、電影還要豐富的內容體驗,就像哆啦A夢的任意門,能讓人瞬間移動登上火星、爬進火山口。 從一個小紙板到全球大廠爭相投入,臉書、Google、蘋果、阿里巴巴等科技巨頭,都不想錯過。=口灣廠商要好好把握這幾年的成長期,」簡立峰強調。 能夠顛覆人類對於時空想像的革命性變化,讓V R成為繼智慧型手機後的新商機,國際強權進行VR趨勢的大拓荒,將加速讓「白日夢」成真。 微軟董事長比爾.蓋茲: 如果能用V R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那會非常有價值。 蘋果執行長庫克: V R絕不只是利基市場! 它非常的酷,而且已出現一些很有趣的應用。 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 當我聽到VR和AR時,我想的是怎麼樣讓顧客可以更方便舒服的買東西。 撰文者蔡靚萱 |
五月十四日,臉書營運長雪莉.桑伯格(Sheryl Sandberg)在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畢業典禮演講,這場演講特殊之處在於,她談的不是生活,而是死亡;她首度公開談及一年多前意外猝死的丈夫,坦承自己一度被悲傷淹沒,但這堂「死亡震撼教育」,也讓她學習如何行過死亡幽谷,重新汲取生命的陽光。(黃家慧)After Dave died, I was talking to my friend Phil about a father-son activity that Dave was not here to do. We came up with a plan to fill in for Dave. I cried to him, “But I want Dave.” Phil said, “Option A is not available. The question is: What do we do then? We often project our current feelings out indefinitely—and experience what I think of as the second derivative of those feelings. We feel sad—and then we feel sad that we’re sad. Instead, we should accept our feelings—but recognize that they will not last forever. Dave死後幾個禮拜,我和我的朋友Phil談到一場Dave不可能出席的父子活動,我們想出一個法子來替代Dave。「但我只想要Dave!」我對Phil哭訴。Phil回答:「那不是選擇。」 問題是:這種時候我們該怎麼做?我們常認為當下的情緒永遠不會走,然後將感受到的情緒再度衍生。我們感到悲傷,然後我們因為這股悲傷而難過。我們應該接受這些情緒,但認清事情不會永遠這樣。 fill in for sb. 臨時接替某人、暫代例句:Can you fill in for Lee tonight as he is ill? 李生病了,你今晚可以暫時代替他嗎? indefinitely /ɪnˋdɛf nɪtlɪ/ adv. 無限期地例句:You can’t live with your parents indefinitely. 你不能一輩子和父母同居阿。 |
這可能是關於社交網絡最好的一篇分析。
本文授權轉自峰瑞資本公眾號(ID:freesvc)。
這可能是關於社交網絡最好的一篇分析。這位 19 歲的美國男生,逐個分析了 Facebook、Instagram、Twitter、Medium 等社交網絡平臺,總結出了他和同齡人喜歡的功能、氛圍。根據他的描述,年輕人最看重的點是沒有社交壓力:用戶不會因為沒人點贊而感到焦慮,也不會因為照片被父母、雇主看到而感到不安。前者的代表是 Snapchat,後者則是 Tumblr。
一個美國青少年眼中的社交網絡
撰文 / Andrew Watts
來源 / Backchannel
翻譯 / Raymond Yang
很多科技文章都熱衷於分析活躍於各大社交平臺的青少年受眾。但很少有青少年參與這樣的討論,發出自己的聲音。因此,我想說說自己的一些看法。
我是一名 19 歲男生,就讀於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熱衷於研究社交媒體在我們社會中的角色和作用。我在本文中表達的觀點,都來自於自己和同伴們的行為觀察。
我並不打算使用任何學術研究,數據調查。這些都可以輕松從科技新聞中獲取並分析得到。關於我們這個高度關註的受眾群體,我只想表達一些不同的看法。當然,肯定會有一些數據和我的觀點有些出入,但這只是我所註意到的現象。
以下我根據多年的觀察和了解,對各個社交網絡平臺的分析:
/ 01 /
簡單地說,Facebook 已經植根在我們腦子里,並已經固化。我們在中學期間就已經開始使用 Facebook,因為那時候它還很酷,但現在看來,它更像是一個尷尬而又不能離開的家庭晚餐。
Facebook 已經不單純是一個社交工具了。如果你沒有 Facebook,你會經常感到來自他人的怪異眼光。 “大家都在用 Facebook,為什麽你不用?”,就是最常見的社會壓力。你不得不準備一套標準答案。當同學、朋友問起這個問題時,在他們面前飛快地背誦出來。(最後你還是放棄了:算了,我還是申請一個 Facebook 吧!)
我們大部分使用 Facebook 是因為它的群組功能。我知道很多同學們只是會去 Facebook 上去查看他們所加入的群組,然後很快退出。Facebook 的這個群組功能並沒有 Newsfeed 信息流功能那麽複雜的算法。它只是讓你非常方便地看到群組所粘貼的新信息,無需在大量你不關心的帖子和廣告中做篩選。
Facebook 的 Messager 消息功能也在青少年群體中廣受歡迎,主要是因為提供了一種新的交流途徑,可以和一些不方便問電話,但卻可以發送信息的人群進行溝通。
Facebook 被很多人當作社交媒體上的個人資料,因為身邊每個人都在用。如果我在某個派對上見過你,我不會上 Twitter 或 Instagram 去了解你。而 Facebook 簡便、強大的搜索可以讓你找到想認識的人(Instagram 的搜索功能沒有那麽好。雖然最新一版的更新有改善,但還是有待提升)
/ 02 /
Instagram 是目前我們這個年齡段用得最多的社交媒體展示平臺。請註意,我用的是 “社交媒體展示平臺”。意思是說,雖然很多人在 Facebook 上,但我們卻是在 Instagram上發布東西。以我個人為例:我在 Facebook 上有著 1500 朋友,發一張照片在 Facebook 上只能得到 25 個贊;然而在 Instagram 上卻能得到 253 個贊(我在Instagram 上有 800 粉絲),也是醉了!為何會是這樣,以下是我的看法:
我並不擔心我在 Instagram 上贊過、評論過的內容,會出現在其他人的 Newsfeed 信息流,並且會被截屏說我贊過或提過。
我沒有要去 Instagram 上回粉(互相關註)的壓力,因為我訂閱的基本都來自於我確實想看的。我會願意回到 Instagram 並翻閱我所喜歡的內容,而不是需要去大海撈針。
Instagram 上的內容通常質量會高。大家都會花時間用各種濾鏡去編輯圖片,用不同的亮度和對比(這只是貼照片中的一步)等等,已達到最佳的效果。意味著 Instagram 上的內容通常會好些(比如照片),我會更願意去看。
Instagram 還沒有太多年齡大的群體(不是所有人都有 Instagram),對年輕群體來說更時髦更酷炫——只要你有智能手機,就一定會用它。即使你不拍照,你也可以在照片中貼標(tag)出別人。
另外:貼標(tag)。我無需時常去查看 Instagram,以確保我沒有出現在任何尷尬或醜陋的照片中。簡單來說,Instagram 不會讓我的關註者看到這些醜照,使得整個體驗更加私密化。至於這些醜照被另一個人的關註者看到?誰在乎——如果真的不想讓別人看到,我甚至可以刪除這個標簽。
人們不太會在 Instagram 上每天上萬次發帖。很多人還是較為客氣的發帖,要麽一日一貼,或是一周幾貼,等等。因此,Instagram 不會在每次我打開時,被潮水般的內容淹沒。我可以及時跟進訂閱的賬號。
在 Instagram 中沒有鏈接,意味著我不會時常被相同的廣告,糟糕的八卦新聞騷擾,比如 Buzzfeed 上 “關於你家狗狗,那些你不知道的 28 個新奇事” 這樣的清單文。
以上就是為什麽與我同齡的小夥伴更願意用 Instagram 而不是 Facebook 的原因。前者商業化程度低,更註重內容,因此更多的青少年會開始使用它。用得高興,大家會更願意和帖子去點贊和互動。這些都提升了用戶和應用的互動,良性循環。
Facebook 會有我們所有拍過的照片,不管是好是壞。然而 Instagram 只會有一張關於我們活動的涵蓋,更加精選,並且大家確實會花更多的時間去拍攝,去使得這些照片更加相關些、有趣些。而在 Facebook,我們只會直接把所有的照片貼上去,讓大家去貼標簽,去告訴家人我們還活著。
很多我聊過這個問題的那些比我還小的青少年(10-16歲)甚至還沒有 Facebook,他們只需要 Instagram。
/ 03 /
我們很多人根本不明白 Twitter 的精髓。每個學校都有一個 Twitter 粉絲群,虔誠地用它來發推,另一群體只是用它來查看或是轉發,但更多的人並不使用。我們很少(也很難)在 Twitter 上找到朋友。很多人僅僅只是用它來抱怨學校,因為父母和家人(也可能是雇主)不太會看得到。
Twitter 是一個用來關註、或被關註隨機人群的社交平臺。雖然現在很多人在 ID 後加上了實名(這點將來會很重要)。你的推文也會很容易被搜索到,這是件好事。但過於肆無忌憚的發言,很可能會影響你的工作——萬一哪一天你吐槽老板的話被他本人看到了呢?
Twitter 有三個主要人群:一個是用它來抱怨/表達自己,一個是用它來寫帖子給將來雇主看,一個是僅僅只是看客或偶爾響應。
/ 04 /
Snapchat
Snapchat 正在快速成為使用人數最多的社交媒體,特別是在 My Story 功能上線後。如果你想把你的派對分解成社交媒體的語言,將會是這樣的場景:
在 Snapchat 上,你會上傳一組照片,關於派對前的準備,赴派對途中,派對進行時,派對結束時的離開,和派對後早上醒來的樣子。
在 Facebook 上,你會上傳可愛的,擺好姿勢的照片:和派對上的朋友們,圍著幾根蠟燭(當然不會有酒出現)。
在 Instagram,你會為自己挑選一張最可愛的照片。
Snapchat 上,我們可以真正的做自己,因為上面有對我們自己的社交認同。Snapchat 不會為用戶帶來 Facebook 上比拼粉絲數之類的社交壓力,也不會被路人隨機關註。這是朋友間更為親密的網絡——如何定義親密?至少他們不介意我在派對上玩得多瘋。
有其他的社交媒體(可能包括 Twitter)都不會接受 “我太無聊了” 這樣的照片帖子,只有 Snapchat 會接受。你無需在 Snapchat 上關心發帖是否點贊或評論,因為這些功能都沒有。這使它變得很自由,也容易讓人著迷。
如果你在 Instagram 或是 Facebook 上貼了張照片,15 分鐘內沒有任何點贊的話,你會刪掉。但 Snapchat 完全不同,它真正專註於寫你的日常故事,沒有任何濾鏡、修飾、精選。這就是真實的你。
另外一個關於 Snapchat,我只知道少數人(包括我自己)相信 Snapchat 確實刪除了你的照片。而其他人相信 Snapchat 在某個地方有一些保密的數據庫存放著所有你的照片。這個有待討論。但老實說,大多數年輕人真的不在乎 “照片泄露” 這樣所謂的 “安全問題”。我們沒有放上社保卡,而只是在發一些自拍和有著 5 個下巴的搞怪圖片而已。
/ 05 /
Tumblr
還記得我們怎麽描述 Twitter 的嗎?“Twitter 是一個用來關註、或被關註隨機人群的社交平臺。每個 ID 後面都會寫上一個實名。” Tumblr 和 Twitter 非常相似,卻很少有人寫上自己的名字。它像是一個秘密社群:周圍很多人在用,卻沒有一個人談論。
在 Tumblr 中,你可以做真正自己,認識和你有著相同興趣的人們。大家不會對各自的行為作出評價——沒有實名認證,你可以真正做你想成為的自己。我只知道最要好朋友的 Tumblr 網址,他們也只知道我的。
另外,如果你在 Tumblr 被其他人發現的話,可以很輕松變更網址。你的名字絲毫不會與你的資料捆綁,所以如果沒有你的網址,很難再找到你(這一點可以對付父母的窺探)。大家可以隨意發帖,支持他人,也會有很多的互動、轉貼,因為人們只是簡單地訂閱了他們關心的事情而已(也因此更願意去點贊和轉發)。
我不認為 Tumblr 上有太多的 “社交化” 元素,但人們確實可以很輕松地遇到全世界有著相同趣味朋友。這使得很多青少年癡迷加入 Tumblr,交到新朋友。
/ 06 /
Yik Yak
Yik Yak 是個新的競爭者,我的很多大學同學都在使用。它很好玩,源於它只是關註內容本身——沒有關註者,沒有個人資料,什麽都沒有。任何有趣的、相關性高的內容會出現在頭條,其他都會被放在下邊,不管是 Kanye West 寫的,或是隨便一個在課堂上不發一語的小孩寫的。
我經常在 Twitter 看到 Yik Yak 的廣告:“課前每個人都在這”。我 100% 地確定這是真的。並且就連上課的時候,同學們也都在談論他們正在上的課。下課後,大家還會在上面尋找學校里有什麽好玩的事情。
雖然它在普及度上還不及達到其他社交平臺,但 Yik Yak 的確是一個強大的競爭者。很多軟件,比如主打閱後即焚的 Secret,只是雷聲大雨點小。但同學之間一直在推薦 Yik Yak,發送它的截屏,玩得不亦樂乎。
但 Yik Yak 有一個缺點:它在放假期間的活躍度很低。Yik Yak 只會輻射方圓 10 英里內的用戶。如果你周圍很少人用它,你也就不太會使用它。其他的社交應用不會發生的問題。
/ 07 /
Medium
我有很多朋友想開始寫博客平臺,但他們的第一選擇永遠是 WordPress。但基於某些原因,Wordpress 更像是一個建站工具,而非博客。因此,一旦了解到 Medium 時,他們都開始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它。
Medium 做的很好的一點是 “推薦” 功能。WordPress 沒有這些功能(包括傳統網站的分享按鈕),這使得 Medium 更像是個社區,不僅僅是一組個體網站。Medium 還有一個 “關註” 系統,讓你即使不寫博客也經常會瀏覽和閱讀。它還有一個特色,就是可以直接在文章當中評論(而不僅僅是文章末尾評論)。
Medium 的挑戰來自於如何讓青少年用戶知道它。它的所有設計和內容都已經很到位,需要做的只是讓更多青少年了解到這款產品。從我個人角度來看,將來會有更多的青少年了解 Medium,並在那寫博客的。
/ 08 /
其他
以下是一些其他的社交平臺:
領英——必須用,所以用。很多人是到了大學才意識到這點(或許應該是這樣,這畢竟不是為這個年齡段的)
Pinterest——主要以女性為主,並且是側重於流行、時尚。談到的人不多。
Kik——我猜應該是一個基於 Twitter 的聊天應用?我並不知道有誰在用。只是有一次我在一句玩笑中聽到了它的名字,“你有 Kik 了嗎?”——如果有人這麽問,多半是他想出去玩但缺少搭檔。
WhatsApp——出國的時候會下載,用了一段時間後回到 iMessage 和 Facebook,然後刪除 WhatsApp。很多人用它來與國外的朋友溝通,但我覺得 Facebook 的信息已經開始替代它。但對於國際學生來說,WhatApp 還是很實用的。
GroupMe——在大學里常用的群組聊天應用。大家都有,也都很喜歡。它支持 GIF 動畫,可以給別人的消息點贊,甚至可以在各個不同的組間改自己的名字,這使得它很有用,很有趣。GroupMe 可以在任何電話和設備上使用,桌面電腦,iPhone,安卓,或是非智能手機的文字短信。
10月11日消息,據新華社報道,美國社交網絡“臉書”聯合創始人達斯廷·莫斯科維茨將向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里·克林頓提供第二輪巨額捐款,以助她登上總統寶座。
莫斯科維茨在“媒介”網站寫道,“過去數周發生的種種加深了我的信念,即希拉里是美國的最佳選擇”。
莫斯科維茨寫道,他將向支持希拉里的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美國優先”組織捐款500萬美元,同時向其他行動組織捐款300萬美元。
他同樣將捐贈多達700萬美元,以支持旨在發展新選民和動員選民投票的跨黨派行動。
莫斯科維茨向希拉里陣營追加捐款,恰逢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唐納德·特朗普的競選之路遭遇迄今最嚴重危機。
特朗普9日在與希拉里的第二場電視辯論中首次承認,他多年來未向聯邦政府繳納個人所得稅。美國《紐約時報》1日披露一份特朗普1995年的所得稅申報單,顯示他旗下企業經營不善造成凈虧損9.16億美元。稅務專家推斷,憑借這筆虧損,特朗普可能在多達18年內沒有繳納聯邦所得稅。
另外,特朗普本月早些時候就個人言辭罕見致歉。美國《華盛頓郵報》7日曝光一則錄制於2005年9月的視頻,時長約3分鐘。視頻中,當時是真人秀明星的特朗普吹噓自己可對女性上下其手,露骨地描述觸摸女性隱私部位等舉動。
莫斯科維茨及夫人卡里·圖納上月已向民主黨陣營捐款2000萬美元。夫婦二人當時寫道:“這是我們第一次支持一名候選人並捐款。我們希望這些付出可以增加一點可能性,使希拉里得以追尋她制定的計劃。”
美聯社上月報道,希拉里競選團隊手頭可支配的現金當時比特朗普陣營多5500萬美元。美聯社計算:即使每天花費220萬美元,持續到11月8日總統大選日,希拉里的團隊也不必擔心經費“彈盡糧絕”。
12日從中國網獲悉,今天上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就第三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有關情況及籌備工作進展舉行發布會。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副主任任賢良,浙江省委常委、宣傳部長葛慧君,桐鄉市委書記盧躍東介紹了第三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有關情況及籌備工作進展,並答記者問。
會上,有記者提問,“現在谷歌和臉書網站(Facebook)試圖正在回到中國,這方面有任何進展嗎?”
對此,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副主任任賢良回應稱,中國的互聯網發展始終是秉持開放的政策,對於國外的互聯網企業,“只要遵守中國的法律、不損害中國國家的利益、不侵害中國消費者的利益,我們都歡迎進入中國發展,一起分享中國互聯網發展的紅利。”
曾坐落於北京清華科技園的谷歌中國總部
十年前,2006年4月12日,Google全球CEO在北京宣布Google的中文名字為“谷歌”,Google正式進入中國。2010年3月23日,谷歌將搜索服務由中國內地轉至香港。
紮克伯格
臉書(Facebook)創辦於2004年,至今已擁有十多億用戶。2007年,Facebook註冊了.cn域名,這也曾被外界視做Facebook進入中國內地市場的一個信號,但其始終未進入中國內地市場。
據《紐約時報》去年9月報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美期間,曾與Facebook的CEO馬克·紮克伯格在微軟總部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而且他們說的是中文。
事後,紮克伯格在他的Facebook上留下狀態稱,“今天我在西雅圖舉行的第八屆中美互聯網論壇上見到了習近平主席。這次論壇對於眾多科技公司的CEO來說,是一個和來自中美兩國官員交流共識、探討未來的好機會。對於我個人來說,這是我第一次完全用外語和一位世界級領袖交談。我認為這對我個人來說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能見到習近平主席和其他官員是我莫大的榮幸。
美國臉書、谷歌公司、海底通信技術供應商TE SubCom及香港太平洋光纜數據通訊公司12日宣布,將共同建造連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與香港的太平洋光纜網絡系統(PLCN),這將是兩地間的首條超高速海底光纜。
這條跨太平洋海底光纜全長1.28萬公里,預計2018年夏季投入使用。據負責設計、建造和安裝的TE SubCom公司說,PLCN將采用行業領先新技術,光纖可用帶寬和數據傳輸能力是傳統海底光纜系統的兩倍。建成後,PLCN將是傳輸能力最大的跨太平洋海底光纜。
臉書、谷歌將共同投資PLCN,作為地區性寬帶通信服務供應商的太平洋光纜數據通訊公司將參與建造並管理這條海底光纜。這家公司表示,臉書和谷歌的參與表明PLCN有望解決環太平洋地區對互聯網和國際通信服務數據傳輸的需求。
海底光纜承擔著全球大部分跨國電話通信和互聯網數據通信服務,傳統上由電信公司建設。但近年來美國互聯網企業由單純從電信公司租賃海底光纜寬帶服務,轉為越來越多參與投資、建設互聯網基礎設施,以解決互聯網業務高速發展對數據傳輸的需求。
此前,今年5月,臉書與微軟公司還宣布將共同投資建設一條跨大西洋高速海底光纜,以幫助用戶高速、可靠地連接這兩家公司的雲服務和在線服務。
11月22日消息,據《福布斯》報道,Facebook CEO馬克·紮克伯格在過去的一周又出售了價值9500萬美元的Facebook股票,此前他曾提出了要捐贈99% Facebook股票的目標,現在他離這個目標越來越近。
2015年12月,紮克伯格和妻子普莉希拉·陳(Priscilla Chan)首次公布了捐贈99% Facebook股票的計劃,當時這些股票價值約450億美元。同時,兩人還宣布成立兩個慈善機構——陳·紮克伯格基金會和CZI Holdings負責捐款事宜。
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最新文件顯示,在11月17日和18日,紮克伯格和妻子通過上述兩家慈善機構又出售了價值9500萬美元的Facebook股票。而在此之前的9月和10月,這兩家慈善機構均出售了價值1.9億美元的Facebook股票。 SEC文件還顯示,在2018年年底前,紮克伯格每年將捐贈或出售價值不高於10億美元的Facebook股票。
據《福布斯》預計,此次出售股票後,紮克伯格當前凈資產約為520億美元。雖然出售了部分股票,但由於Facebook股價上漲,紮克伯克的凈資產在過去的一年中不降反增。
日前,《福布斯》發布的本年度“美國400富豪榜”顯示,Facebook創始人馬克•紮克伯格以555億美元的身價排在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