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連祖師爺都幫忙的生技實力

2016-06-27  TCW

六月份,資本市場氣氛就像天氣一樣,悶透了。

千元股后漢微科,要遠嫁荷蘭的消息,令人惆悵;儘管被購併後,員工留任,總部仍在台灣,但台灣人卻從老闆變成打工仔了。台灣之光,為什麼要把自己賣掉?

台灣的好公司,會不會正在出走中?

萎縮的台股交易量,是這宗交易成局的關鍵之一。曾經人聲鼎沸的台股,如今像個冷凍櫃,扣掉ETF交易,成交量不到六百億元。在交易案發布的同時,我們鎖定股價超過三百元以上的高股價企業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只有兩成企業看好台灣資本市場的前景,而,竟然有兩成企業未來考慮把自己賣掉。

股市,是經濟櫥窗,若櫥窗持續失去人氣,後續負面效應將不斷擴大。

然而,我們也同時發現,這一大片烏雲背後,其實鑲了一個銀色緄邊。

遠赴一萬二千公里外的美國波士頓,主筆蔡靚萱為了完成生技大未來的專題,企圖心旺盛的想約訪全球三大生技天王,其中有人被譽為「二十一世紀愛迪生」,有人是「生技股王製造機」,還有諾貝爾獎得主。

沒想到,這個夢幻受訪組合,竟然被她賓果了!賓果的關鍵,來自「台灣生技幫」的人脈,從哈佛到MIT,這些海外生技大老一出手,不難拿到資源。

譬如,靚萱請哈佛大學榮譽退休教授陳良博協助的過程,竟然還動用了生醫界祖師爺華生(James Watson)的人脈。這位在教科書中發現DNA(去氧核糖核酸)雙股螺旋結構的傳奇人物,竟然也來幫我們喬代誌。

在波士頓,這個甫被評選為全美新創能量最強的城市,我們一方面把全世界最頂尖的生技趨勢帶回台灣,也見證了台灣生技業的人脈實力。

一個台股,兩種趨勢,當電子業的本益比不斷下調,生技股卻享受著本夢比,這也是台灣成為「全球僅次於Nasdaq的生技股市」之因。有危機,也有生機,期待新政府能夠撥亂反正,將危機變成轉機,讓生機生生不息。

撰文者郭奕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966

一封email,竟請動DNA祖師爺幫我們關說 人才、股市猛 「台灣生技幫」亞洲第一強

2016-06-27  TCW

每次談到台灣生技產業優勢,台灣留美的生醫、化工人才庫,都會被拿出來當說嘴的項目。其實,台灣人在波士頓生技社群,真的很「給力」,光看這次《商業周刊》採訪團隊到波士頓所「驚動」的大老層級,就可見一斑。

哈佛大學榮譽退休教授陳良博,幫商周發出一封短短只有幾句話的email,就讓諾貝爾獎得主夏爾普(Philip A. Sharp)、知名創投艾飛揚(Noubar Afeyan)馬上說好。

為了約訪超級難約的新任諾華藥廠研發中心執行長布萊德納(Jay Bradncr),陳良博幫我寫信給華生(Jamcs Watson),麻煩他關說一下。華生何許人也?一查,哇!竟然就是教科書中發現去氧核糖核酸(DNA)雙股螺旋結構的傳奇人物。今年高齡八十八歲的生醫界祖師爺二話不說,馬上回了email:「沒問題!馬上喬。」

後來雖然因為時間喬不攏,沒跟布萊德納見到面。但,讓生物課本傳奇人物華生幫我關說,也創下了職業生涯的新紀錄!

生技界的「愛迪生」蘭格(Robert Langer)只要一開金口,就能讓生技公司估值加個零,麻省理工學院特別為他訂出一小時四千美元的諮詢公定價,而且有錢還約不到。但在波士頓新英格蘭玉山科技協會協助下,我們約到了!

這次商周團隊得到訪問他三十分鐘的寶貴機會,親炙這位身價上億美元教授的風采!

此行也見到前工研院生醫中心主任蘇新森。他在台灣任職兩年後,二〇〇六年回到波士頓,與另三位在哈佛等校當教授的夥伴合夥創立Agios生技公司,二〇一三年在美國那斯達克(Nasdaq)成功掛牌,最高市值接近五十億美元。

生技實力亞太區最強外資看好,上市籌資比整個歐洲多

台灣海外生技人才,真的很厲害。這些心繫本土、熱心熱情的海外專家,成了台灣發展生技的重要連結。事實上,不少台灣知名生技大老,都是波士頓的哈佛幫或麻省理工學院(MIT)幫。

台裔美國科學家、愛滋病雞尾酒療法發明人何大一,是哈佛/MIT共同學程博士;上智生技創投總經理張鴻仁是哈佛碩士;台大醫院臨床試驗中心主任陳建煒曾任哈佛公衛學院副教授;即將於七月中旬上櫃的藥華藥,董事長林國鐘也在波士頓重量級生技公司百健任職十多年。前中研院院長翁啟惠,也是MIT有機化學博士,他就是在攻讀博士時,與在同校進行博士後研究的浩鼎董事長張念慈結為好友,後來才陸續轉赴聖地牙哥發展。

這也難怪,在二〇一四年的全球最大生技展上,摩根士丹利發表報告指出,台灣在人才、資金、開發項目選材等面向中,超越日、韓,發展得最好,擁有亞太區最強的生技發展潛力。

台灣為什麼強?研發能量加上資本市場,就是生技創新最重要的力量,」張鴻仁表示。

紛擾不斷的台灣生技股,看在外國人眼裡其實很寶貴。前年捐出三億五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一百一十五億元)給哈佛大學,創該校有史以來最大單筆捐款紀錄的香港恒隆集團兄弟之一的陳樂宗,就曾向陳良博表達對台灣資本市場非常羨慕。

「台灣擁有全球第二好、僅次於那斯達克(Nasidaq)的生技股市,」張鴻仁說,二〇一三年台灣生技股上市籌募的資金,竟然比整個歐洲生技股合計還要多,「歐洲業者都很驚訝,其實,台灣現在已經是亞太區中小型生技公司的籌資中心了。」

台灣模式兩個隱憂醫師沒空做研究、公務體系思考待改

在亞洲各生技聚落中,台灣最常被拿來跟韓國相比,目前韓國政府已經喊出二〇二〇年拿下生物相似藥(BioSimilar),生技藥品專利過期後的平價仿製藥)全球市占二二%的雄心壯志。

韓國SK生命科技公司擔任臨床發展中心執行總監的台裔醫師何伯容分析,韓國是由政府出資、大財團當主力,有組織的投入生技業,強力發展原料藥、生物相似藥。「相較韓國的系統化做法,台灣比較百花齊放,但也不見得不好。」他認為,由政府領軍,方向不一定是對,台灣靈活自有優點,反而不該期待政府設大型科技園區、主導砸大錢在特定公司,而該把重點放在經營好環境,讓生技公司能有沃土自然成長。

平台至少有兩大重點該做。何伯容指出,在波士頓,醫生可大量削減看診量,將時間投入做研究,薪資一大部分改由學術研究經費支應,不會因此減薪。但在台灣,卻被看診業務整個綁住,「醫生沒辦法做研究,等於是讓台灣生技的創業車庫破了一個大洞!」

張鴻仁認為,法規也是很高的障礙,由於新藥往往需要由博士或醫學背景,來正確評估是否安全有效。「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六千多人,一半是醫生或博士,」他說,如果台灣仍然用不足的人力、公務體系而非專業的思考模式管理,將是生技產業拼圖中偏弱的一環。

但當務之急,還是先搞定台灣學術界技轉的持股與利益迴避爭議。「新藥創新源自學術單位的比重,至少過半。」最近才成功將公司送上那斯達克的Proteostasis生技公司醫務長李柏勳指出,機制一定要設得很清楚。

其實,正如蘭格是波士頓生技業的「粽子頭」,艾飛揚是生技股王製造機,台灣的蘭格是誰?有人將翁啟惠類比為台灣的蘭格、潤泰集團董事長尹衍樑比為台灣的艾飛揚。雖然現在談這個,很敏感。「事實上,真是這樣沒錯,」波士頓台大校友會會長、艾伯維(AbbVie)藥廠資深專案經理許翠玲附和這個想法。

波士頓生技業機制,讓蘭格能連續發明救命新藥並創立三十家公司、名列全球資產第五高教授,台灣能不能、要不要這樣的模式,仍須整個社會開誠布公對話。

撰文者蔡靚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97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