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從冷板凳業務員到股市高手,陳榮華曾走過瀕臨破產的人生巨變,唯一不變的是他對股市分析的熱愛,透過不斷地「技術練功」與「心理修煉」,光靠來回操作一檔股票,就讓他六年獲利逾千萬元。 撰文‧林心怡 「我曾經光是靠來回波段操作鴻海一檔股票,就能從三百萬元資金,六年滾出二千萬元。」談起最津津樂道的股市戰役,投資達人陳榮華回憶起二○○七年金融海嘯前,他從百元以下開始操作鴻海,最高價賣在二八○元的成績。 「還記得○七年六月,鴻海股價一度來到波段最高價三百元時,我當時持股還是滿檔的,但隨後我看到技術指標走弱、跌破線形等訊號,開始居高思危,最後不論是波段操作,還是長線持有標的,統統在二八○元附近獲利了結。」後來台股崩跌,讓陳榮華得以躲過百年難得一見的金融海嘯。 不過,股市有一句俗諺:「新手套在高檔,老手傷在搶反彈」,在台股下修的過程中,曾靠鴻海大賺的陳榮華,也一度在鴻海股價下修的過程中,搶反彈後失手虧損,所幸因低檔投資台泥、台達電、台塑等頗有斬獲,彌平虧損,而重返年年獲利的戰績。即使從去年開始,台股投資難度提高,但這兩年他靠力成、台達電、台灣大、敬鵬等股票,維持每年平均二至三成以上的獲利水準。 「現在我都會做好風險控管,維持年年穩健獲利的成績,因為這才是財富持盈保泰的王道。」縱橫股海二十四年的陳榮華感慨地說,股市投資要能贏,貴在能維持「大賺小賠」的勝率,有時不是技術不好,而是因為太過自負,漠視投資風險的苦果,就是「慘賠」。 冷板凳業務員 靠手繪K線由黑翻紅原來,在三十歲前,陳榮華也曾歷經從天堂掉到地獄般,幾近破產的慘痛教訓。一九八八年,大學企管系畢業的陳榮華是位期貨業務員,代操美股、黃金期貨盤,剛從台中北上打拚的他,內向又沒人脈,是公司的「冷板凳」業務員。在那個投資市場熱絡的年代,他總是被安排在不起眼的角落位置,業績掛蛋一度讓他面臨失業,當時他醉心於技術分析,因此打定主意要加強專業、拚業績。 「早期我都是用白紙一根一根地畫K線圖,就這樣畫了大半年時間,盤感愈來愈好,什麼形態、什麼線形能夠影響股價後勢,我開始了然於胸;當別的業務員在電話裡天花亂墜地說服客戶,我總是埋首畫線圖、鑽研技術分析。」土法煉鋼的訓練,讓陳榮華對技術線形的觀察日益敏銳。 「一天,一位客戶來公司,看到我手上長如捲軸的K線圖,便好奇地撥二十萬元請我操作,沒想到才幾天就讓他倍數獲利。」精準的操作,陳榮華瞬間由黑翻紅,客戶愈來愈多,業績獎金扶搖直上。 靠著苦練技術分析的陳榮華不但事業得意,股市獲利更豐碩,他在還是乏人問津的業務員時期,就開始花五萬元操作股票,後來又把工作收入投入飆漲的三商銀等股票,才一年多就累積逾二百萬元的獲利,加計每月二、三十萬元的優渥獎金,工作第二年年所得就超過五百萬元。 不料,一九九○年二月,台股從一二六八二點崩跌至十月的二四八五點,當時藝高人膽大的陳榮華初次遭逢股災,「在股市大多頭的末升段,就是會完全把風險拋在腦後,即使技術面看到過熱警訊還不知逃命,期待奇蹟出現,然後眼看股市資金幾乎瞬間賠光。」股災後,他對於買股票產生陰影,有長達半年都不敢拿起電話下單,幸好,當時他本業的期貨業務工作收入還算優渥,也漸漸找回盤感。 少年得志揮霍 不懂停損投資慘賠二十八歲時,陳榮華被桃園的地下期貨公司挖角當總經理,坐領年收三百萬元的高薪。「少年得意」的風光,讓當時的他揮金如土,「不到三十歲的年紀,我就住好房子、開BMW雙門跑車,出門應酬吃飯講求排場,常常一頓上萬元餐錢,也花得不手軟。」「後來政府掃蕩地下期貨公司,公司結束後,我這個高薪總經理也失業了!揮霍的生活加上幾次不懂停損的股市慘賠,我先是賣掉名車過活,但又拉不下臉接受月薪二萬五千元的工作,撐了大半年,直到存摺只剩下三萬元,才認清事實,接下了當時美商羅盛豐期貨業務員、底薪二萬元的工作,後來轉任研究員。」在擔任期貨商品研究員期間,陳榮華不但專心研讀國外翻譯的技術分析書籍,也開始鑽研產業基本面,並且養成定期追蹤產業趨勢發展的好習慣。 「還記得有一年美國乾旱,棉花價格創下歷史新高,當各家同業都提出棉花期貨價格過熱的警訊,只有我因研究產業透徹,獨排眾議持續喊多棉花,一戰成名。」陳榮華笑著說,當時他還曾贏得「棉花王子」的封號,後來被一家上市公司找去負責股市長投與短線進出規畫的操盤,讓他的投資功力更上一層樓;一直到十三年前成為個體戶,專職操作自己的股票後,更培養出每年至少賺三成的佳績。 克服恐懼與貪婪 持盈保泰關鍵在「練富」的過程中,陳榮華深刻體認,要在股市賺到錢,除了要勤做功課、做好資金規畫、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投資邏輯與紀律化操作,遇到不好的投資心理魔咒就要「砍掉重練」。 他說,第一次萬點崩盤的恐懼,讓他幾乎賠光身家;後來金融海嘯前,他持有鴻海不但大賺還全身而退,但貪婪的人性還是讓他進場搶短不慎,大賠逾五百萬元。 「當時鴻海股價從金融海嘯前的最高點三百元,一路跌到一五○元附近時,曾出現低檔翻揚的買訊,過去長線獲利豐碩的經驗,讓我見獵心喜陸續買進,雖然漲了五天後出現賣訊,我卻沒出場,反而心想股價都腰斬了,再拗一下等反彈,但短短八個交易日,股價就蒸發三分之一,最後趕緊在一百元停損賣出,股價後來加速趕底,最低腰斬到五十二.六元。」「這次教訓,讓我學到人不要過於自信,雖然重押後我看到破線敗象,卻沒及時逃走,全因貪戀過去三百元的榮景,事實證明基本面改變了、線形也會說話,股價回不去了!」陳榮華強調,當股市趨勢改變時,就不要等待奇蹟,該拿出「停損的勇氣」,至於在投資的邏輯上,陳榮華大致會依循三大原則。 原則一:研判大盤多空走勢首先,他會先研判大盤多空走勢,「順勢操作」。除了用波浪理論的「上漲五波」與「abc下跌波」的形態來研判多空走勢外,或者是用最簡單的五月線、十月線、MACD(指數平滑異同移動平均線)月均線來做綜合判斷。一般來說,當MACD指標中的DIF(差離值)在低檔向上穿越MACD呈現黃金交叉、柱狀體由負轉正,且逐日擴大為多頭;反之,當呈現死亡交叉時,則走勢翻空。 以目前台股長期走勢來看,正處於一個收斂三角形態,上檔有九二二○點與九八五九點的壓力趨勢線,下檔則有六八五七點至七千點的上升趨勢線做支撐,從目前五月線仍穿越十月線、MACD呈現黃金交叉,柱狀體為正值來看,台股目前仍處多頭走勢,未來有機會挑戰九二二○點前波高點。 原則二:精挑「三高一低」股在研判大盤多空走勢後,就是進入標的選擇,勤閱財經資訊與研究報告的陳榮華,通常每日觀察的口袋名單不會超過一百檔。其中,他會從三大法人買賣超前二十五名標的找人氣股,或者是從「三高一低」原則,挑出長線布局股。比方說,他會選產業成長性高,月營收走高,連續三年配息穩定、現金殖利率至少高於三%,本益比低,股價最好低於百元的標的。 至於近期的投資標的,則可以台化為例,該公司受惠第三季SM(苯乙烯)、PX(二甲苯)收益躍進,加上轉投資台塑化營運復甦動力活絡,單季稅後純益季增率達一三九%,前三季EPS(每股稅後純益)達三.七元,穩居台塑四寶獲利王,加上配息穩健,就是值得觀察的投資標的。 原則三:從K線、周KD找買賣點在找出一籃子的口袋名單後,陳榮華則會開始留意「紅K棒」站上五周與二十周均線的個股,將其視為買進訊號;反之,則為相對弱勢股,將持續靜待買進訊號。不過值得留意的是,當急漲一波後,股價與均線的正乖離過大時,則須提防短線漲幅過大的拉回修正,當股價與均線乖離收斂,股價仍在五周與二十周均線之上,則可逢低再做加碼布局。 然而K線形態亦可搭配成交量能變化做觀察,例如當股價整理一段時間後,出現「帶量大陽線」,代表有機會呈現上攻走勢;但當在高檔「爆量收黑」出現較長的「上影線」或「十字線」,則宜提防主力高檔出貨;至於當大盤指數在高檔出現紅K棒後,MACD柱狀體由正轉負,且成交量開始萎縮時,亦觀察是否為主力拉高出貨走勢。 此外,周KD也是他觀察個股買賣的重點指標,當周KD低檔出現黃金交叉向上時,可視為買進訊號;反之,在高檔出現死亡交叉時則為賣出訊號;若遇到周KD出現高檔鈍化時,可視為強勢股,代表後勢看多,要好好把握不宜隨便賣出;低檔鈍化為弱勢股,除非有十足把握,否則不宜貿然低接。至於周MACD的變化,亦為搭配多空的觀察重點。 總之,現在的陳榮華每天除了調出約百檔追蹤股的線圖研究,也會抽空上鉅亨網、財報狗等,或閱讀陳進郎著的《股市大贏家》等技術分析書籍,作為投資養分。他也常在部落格發表文章、出版投資書籍,希望以過來人經驗,幫助想要「練出財富」的投資人少走一些賠錢的冤枉路。 陳榮華 出生:1964年 現職:專職投資人 經歷:期貨公司總經理、業務員學歷:中興法商(現為台北大學)企管系 投資資歷:24年 著作:《良心操盤手教你看懂股市行情》、《每天看盤三分鐘,賺到百萬真輕鬆》 陳榮華練富 3部曲 首 部曲 1988~1993 年 大賺後又賠光資產 1988年擔任菜鳥期貨業務員時,每天手繪K線圖精準度高,客戶大增收入豐,股市投資5萬變200萬元,28歲當總經理,29歲失業又賠光資產。 2部曲 1994~1999 年 勤練技術與基本面 1994年至1999年間,學到以基本面為主、輔以技術面操作賺波段,被挖角當上市公司操盤人,累積買千萬宅、數百萬元投資本金。 3部曲 2000~2013 年 練功成熟期 2000年後至今,建立屬於自己的「投資三法」,嚴設破線停損點,持盈保泰,一檔股票來回波段操作,就能滾出八位數獲利。 陳榮華的「投資三法」 方法1.先判多空:從月線、MACD、趨勢線觀察大盤方法2.挑績優觀察股:篩選「三高一低」股列口袋名單1. 月營收走高,連續三年配息穩定。 2. 現金殖利率至少高於3%。 3. 法人高度關注。 4. 本益比12倍以下,或股價低於百元標的。 方法3.尋找買賣點:從K線、周KD找訊號1. 波段買點為股價站上5周與20周均線,跌破賣出;短線以5日與20日均線來回操作。 2. 周KD低檔黃金交叉視為買訊,高檔死亡交叉為賣訊。 3. 股價成功站上趨勢線與頸線為買進訊號,反之為賣出訊號。 4. 股價與均線相對乖離過大為賣出訊號,乖離收斂為買進訊號。 陳榮華現階段看好標的 台化(1326) 看好理由:台化單季稅後純益達97.68億元,季增139%,EPS為1.61元;前3季EPS達3.7元,穩居台塑四寶獲利王,11月需求應與10月類似,單月營收可望在水準之上。 買訊:股價站上5日、20日線,呈現黃金交叉。 買進建議:1.中短期介入點74~78元。 2.長期介入點70~72元。 目標價:87~90元。 聯發科(2454) 看好理由:第4季營運淡季不淡,加上10月營收再衝歷史新高,外資買超力道不手軟,創37個月以來新高紀錄,可望超越450元關卡。 買訊:股價站上5日與20日均線,呈現黃金交叉。 買進建議:1.中短期介入點392~400元。 2.長期介入點365~385元。 目標價:480元。 亞太電(3682) 看好理由:亞太以64.15億元取得4G頻譜後,法人看好亞太電信整合3G及4G服務,有利於未來公司長期發展,造就外資持續買超,成為推升股價的主要動能。 買訊:股價站上5日與20日均線,呈現黃金交叉。 目標價:19.8元 |
| ||||||
只要一百元,就能買到一張股價一千元的股王大立光,槓桿高達一萬倍!如果大立光在一天內,從跌停拉到漲停,抓準時點買賣的投資人,甚至可能一天就賺進十五萬元,真有那麼好康嗎? 今年一月六日台股開放「現股當沖」之後,短線操作的投資人有了新的交易選擇。根據規定,投資人開戶超過三個月、最近一年內委託買賣成交達十筆,就能進行現股當沖。 現股當沖,這項被喻為「史上最大槓桿操作」的新交易方式,是金管會為振興台股、衝高成交量的第三支箭,讓法人和散戶可透過先買後賣、當日沖銷,進行短線交易;即使銀行戶頭只有一百元,也可以操作一張一百萬元的股王大立光。 「現股當沖,讓本錢不多的投資人,也有機會買到高價股。」永豐金證券分析師陳昆仁指出,現股當沖雖然像是無本生意,卻需要高超的選股和操作技巧,才有機會在一天之內賺到錢。 而且,投資人若當天沒沖銷掉持股,就要準備足額交割款。由於券商給一般投資人的交易額度,通常不超過五百萬元,所以頂多只能用現股當沖買到四張大立光股票,投資人不能無節制進行現股當沖。 想成為現股當沖贏家,須嚴守兩大選股標準,即選波動度大、成交量大的股票。 波動度大〉要超過○.六% 挑選現股當沖的標的,首要條件是,股價波動幅度大、股性夠活潑,因為現股當沖賺的是價差,盤中股價震盪大,才會有價差。否則,價差太小,被交易成本吃掉,結果瘦了散戶,肥了徵收證交稅的財政部,以及賺手續費的券商。 現股當沖並非無本生意,須留意交易成本。買賣台股須支付○.一四二五%手續費,以及○.三%證交稅,現股當沖一買一賣,手續費收兩次,約○.二八五%,加上證交稅,交易成本約○.五八五%;換言之,一檔股票的波動幅度必須超過○.六%,現股當沖才有利可圖。 通常,大型權值股波動性較小,投資人較難快速進出搶短,尤其是中華電、中鋼等防禦型的股票宜避開,因為波動幅度小,可能賺了價差、賠了成本。陳昆仁舉例說,以中華電一月二日股價為例,最高和最低價位的價差是○.六元,也就是,一張中華電最大的價差是六百元,但交易成本卻達五百元,操作現股當沖很容易倒賠。 成交量大〉在五日均量以上 其次是,個股成交量要大,才不會有賣不掉的風險,最好挑選股價在十日均線之上、量能在五日均量以上的個股。 目前可以現股當沖的兩百檔股票,屬於中大型企業,成交量不小,但還是要避開成交量小的個股,以免買進後,無法當日賣出,不僅被套牢,還面臨必須補足交割金額的困境。 操作策略上,現股當沖必須遵循「兩不」原則,就是不恐懼,敢追高殺低;以及不貪婪,有賺就跑。 不恐懼〉股價暴漲時進場 現股當沖的投資人必須不恐懼,勇於抓住強勢股、追高殺低。現股當沖要選強勢股,當個股出現爆量上漲、股價持續強勢時買進,萬一個股爆量下跌、趨勢轉空時,也要勇於立即停損賣出。 統一國際金融投資部副總經理廖繼弘建議,現股當沖的投資人要注意成交量和線型,最好是買看好且觀察已久的個股,發現爆大量且股價創新高,或者底部出量轉強的個股,再做追高。 此外,投資人操作時須觀察籌碼面和消息面的變化,包括開盤前的國內外局勢可能牽動台股走勢,遇到當日為期指或摩台指等結算日時,盤勢很容易在尾盤有所變化,操作時要特別留意。 不貪婪〉達獲利目標就了結 現股當沖的第二個操作心法是不貪婪,有賺就跑,因為現股當沖屬性是極短線交易,必須在當日沖銷掉,因此,達到獲利目標就應獲利了結,不要繼續擺著貪賺更多,拖到尾盤出脫,反而容易面臨賣壓,最後被迫認賠賣出。 大慶證券自營部主管林明謙提醒,台股的特性是上午九點半前容易出現高點,下午一點過後,越接近收盤,潛在賣壓越大,容易出現殺尾盤。由於現股當沖限定先買後賣,未來出現殺尾盤機率就更高。 對大部分投資人來說,不容易買在最低點、賣在最高點,因此,選股時宜找同類股中,盤中最強的個股追漲。相反的,盤勢轉弱時,就要落井下石,抽腿就跑。萬一看錯標的,股價跌下來,也要直接停損,絕不戀棧。 相較於現股當沖,一般投資人本來就可利用信用交易、融資融券方式進行當沖,而且,信用交易不限於先買後賣,還可以隔日沖銷,操作上更具彈性和靈活度。目前現股當沖僅開放兩百檔股票,信用交易卻可以當沖一千多檔股票,選擇相對較多。 現股當沖雖然讓投資人多一種交易選擇,能夠以小搏大、甚至做無本生意,但如果個股開高走低或殺尾盤,投資人可能賠錢出場,賣不掉還須承擔違約交割的風險。因此,想要現股當沖的投資人須掂量自己的財務能力,嚴控交易的數量,以避免被套牢或被迫認賠賣出的風險。 【延伸閱讀】操作槓桿投資,工具多一項——新制現股當沖和以前的融資券比較 融資券的信用交易起始:1994年1月適用條件:同現股當沖開戶程序:提供財力證明等文件,向券商申請開立信用交易戶交易方式:先買後賣、先賣後買交易額度:受託買賣額度不等於當沖額度參與對象:一般投資人,未開放法人標的範圍:所有可融資融券的股票,約1,000多檔交易限制:停資停券期間無法當沖,且有資券額度上限交易成本:手續費、證交稅、融資利息、借券費 現股當沖起始:2014年1月6號適用條件:開戶滿3個月,最近1年委託買賣成交達10筆開戶程序:簽署「概括授權同意書」與 「風險預告書」即可交易方式:先買後賣交易額度:受託買賣額度等於當沖額度參與對象:法人(外資、投信、自營商)及一般投資人標的範圍:台灣50、中型100及富櫃50指數成分股,共200檔交易限制:開股東會、強制除權息時也能當沖交易成本:手續費、證交稅 資料來源:證交所 整理:鄧麗萍 |
2014-04-28 TWM 撰文‧賴筱凡 「財務操作最厲害的,應該是廣達的財務長Elton(楊俊烈)吧!」這是記者廣泛地採訪科技大廠財務長,以及長期追蹤這些企業的外資分析師時,普遍得到的答案。 「能像廣達這樣做到業外收益佔稅後獲利一半以上的,幾乎絕無僅有。」一名「電子五哥」大廠的財務人員話講得直接。但實際上,每年靠著財務操作替公司賺進大把鈔票的財務長,可不只楊俊烈一個,英業達財務副總游進寶、鴻海財務長黃秋蓮、仁寶財務長呂清雄等人,都是業界知名的理財大掌櫃。 對於長年毛利率不到五%的電子代工廠來說,組裝筆電、伺服器、智慧型手機等產品,訂單搶破頭,開案半天還不見得能拿到案子,揮汗搶單都不如靠著利差、匯差好賺。 套利做多大 全看大老闆的心態 一位不願具名的電子五哥財務長說得很隱諱,「這種事,也不是財務長說了算,當然我們會跟老闆說,可以有這種操作方法,但要不要做、部位要做多大,這些都是看老闆。」去年靠著匯兌收益賺進三十億元的華碩財務長張偉明便直言,「施先生(華碩董事長施崇棠)的態度一直是,我們做的是品牌生意,不用靠這個賺錢。」所以,當多數電子五哥大量在台灣借貸美元,改存人民幣,希望賺取匯兌套利時,華碩的策略是只維持人民幣應收帳款的水位,而不主動去借貸美元。 不過,能夠面對這種「容易財」全然不動心的,恐怕也不容易。「因為借美元、存人民幣,這對在中國擁有龐大營運的代工廠來說,就是天經地義的事。」一位代工廠財務人員司空見慣地說。 「畢竟你在中國的廠區那麼多,員工也有幾十萬人,每個月要支付的營業費用很龐大,站在人民幣長期升值的角度來看,每家代工廠都不得不做避險;不然,你付出的成本會越來越高。」他說。 這樣的說法,同樣也在楊俊烈的話裡聽到,「對於廣達這麼大規模的代工廠來說,一定會透過借美元這樣的方式,去達到避險的效果,不然我們賺的微薄利潤,都要被人民幣升值給吃掉了。」 廣達楊俊烈 財務獲利反映在年薪上 儘管各廠對於財務操作策略的說法不一,但「財務操作做得好,財務長薪水跟著水漲船高」,卻是業界的通則。 就拿財務操作貢獻過半獲利的楊俊烈來說,業界財務長們提到他,相當有志一同,「業外賺很大,當然是有反映在他的年薪上。」一名財務長忍不住揶揄。 以廣達年報公佈的數字,楊俊烈的薪水約落在一千五百萬元至三千萬元之間。在廣達,同等級數薪水的,還有肩負廣達雲端業務重責的副總楊晴華;一位是財務重臣、一位是廣達雲端大將,兩人在廣達內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熟識楊俊烈的友人透露,「他是花旗(銀行)出身,匯兌套利本來就是他的強項,他不做才奇怪吧。」面對外界這樣的說詞,楊俊烈否認再三,「廣達做匯兌避險已經行之有年,在我加入廣達之前就已經是這樣做,絕不是因為我當廣達財務長,抑或是我出身花旗,就增加財務操作。」在業界,依出身背景將財務長的行事風格分為四種類型:「如果是會計事務所出身的財務長,強項就在會計和審計;如果是外商銀行出身的財務長,自然對於財務操作更熟練;如果是投資銀行出身,則對投資人關係比較有一套;還有一類是跟公司一起長大,屬於老臣型,強項就比較均衡。」在花旗銀行做到副總裁的楊俊烈,是因為廣達前財務副總李杜榮引薦,一九九五年從廣輝(後被廣達購併)財務協理做起,一路陞官至廣達當財務長。身段柔軟的楊俊烈,深受林百里倚重,還身兼廣達數家子公司的董事,每每媒體將焦點聚集到林百里兩個兒子身上時,都是楊俊烈出來化解,其深受信任的程度可見一斑。 此外,像是財務操作比重也很高的英業達,集團內扮演大掌櫃角色的前英業達財務長、現任益通董事長徐信群,當年就是因為深受英業達集團會長葉國一的信任,才獲派前去接掌益通,當時除了技術交由從聯電找來的總經理溫清章外,其他與財務相關的業務,則還是掌握在徐信群手上。 英業達徐信群 葉國一欽點的財務重臣 徐信群也是銀行出身,在金融界的資歷長達十七年,財務操作自然有一套,也因此從一九九九年就出任康師傅控股的獨立董事。在英業達集團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一役,則不外乎是從鴻海手中攔下的益通購併案。 在徐信群被葉國一欽點去接掌益通後,英業達財務副總由底下的游進寶升任。儘管如此,徐信群在英業達集團扮演的財務重臣角色與影響力有增無減,甚至英業達的太陽能佈局都有徐信群的著力。 由於財務重臣向來是一家公司的重要核心,不只專業上要有成績,最重要的還是必須深得老闆的心,最典型的例子還有鴻海總財務長、綽號「錢媽媽」的黃秋蓮。「她除了是老臣,更重要的是和老闆有親戚關係。」業內人士說。 鴻海黃秋蓮 郭董私人財產也由她掌管 郭台銘已故妻子林淑如,得叫黃秋蓮一聲「阿姨」。沒有顯赫的學歷,也不是出身外商銀行,黃秋蓮憑著與郭台銘胼手胝足一路打拚,點滴建立起她在鴻海集團內部的地位,不僅每樁投資案都要黃秋蓮點頭,就連郭台銘的私人財產也多委由她來掌管。 其實鴻海集團內部不乏財務大將,像是原本掛名鴻海會計長、現為鴻海商務處總經理的李金明,還有財務部主管黃德才,都曾是美國大通銀行的高階主管,與晶圓代工廠世界先進的財務長,卻都撼動不了黃秋蓮在鴻海集團內的「大掌櫃」地位。 正因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對黃秋蓮的高度信任,鴻海內部的財務組織反而不如外界想像那樣,具有龐大的財務團隊;而只是在每個廠區設置獨立的財務部門。 其實,對所有的企業而言,財務操作都具有雙面刃的影響,企業經營過度向財務操作傾斜,抑或企業內部決策,一面倒地受到財務部門的意見所左右,長期都是一個致命傷。 專業層面做得好 將替公司賺進大把鈔票 「財務對於一家公司來說,還是重要的角色,如果公司花太多心思在做業外收益,當然不是我們樂見。」擔任過企業財務長職務、現任巴克萊亞太區下游硬體產業首席分析師楊應超說。 儘管財務長之於每家公司的角色不一,幸運的財務長,專業層面做得好,能替公司賺進大筆投資收益不說,也會進而成為老闆的心腹,負責處理大小事;但也有時運不濟的財務長,公司營運不好時,透過人脈請託銀行、想辦法借錢是一回事,還會因為押錯匯率走勢,造成公司損失重大的,當然也大有人在。 深得老闆心的大掌櫃 現職 姓名 年薪 經歷 集團內其他重要職務廣達財務長 楊俊烈 1500萬至3000萬元 花旗銀行副總裁、廣輝財務長 鼎天國際、龍承精密、進達精密金屬等公司董事 英業達集團 財務長 徐信群 低於200萬元* 台灣金融業資歷10餘年 生耀光電董事長、GIH董事長、無敵科技董事、長陽開發科技董事鴻海總財務長 黃秋蓮未揭露 興順會計事務所 鴻橋國際投資、鴻景國際投資、鴻元國際投資、鴻棋國際投資等公司董事長緯創財務長 林進財 1000萬至5000萬元宏碁財務長 啟碁、建碁、緯創軟體、全景軟體等公司董事註:*此為益通董事長之酬金,未包含徐信群擔任其他子公司董事長兼執行長與投資公司董事之酬金。 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 |
| ||||||
多年來,台灣科技大廠毛利率在「毛三到四」的邊緣掙扎;但隨著內外夾擊,原本應是雪上加霜的獲利數字,近年卻得以持盈保泰。原來,這美麗的獲利數字只是國王的新衣。 日前,一份名為「廣達銀行」的外資報告,意外揭露台灣科技大廠行之多年的財務操作手法。 當簡單的財務借貸手法就可以獲利上百億元,會不會讓經營者忽略了本業的經營? 未來,當這種賺「容易財」的機會消失了,企業會不會就此現出破敗的原形? 一場金錢遊戲,究竟會把台灣的科技大廠帶向何方? 撰文‧劉俞青 研究員‧楊政諭「今年第一季,人民幣兌美元貶值二.七九%,恐怕有公司第一季季報要承受不小的匯兌損失了!」三月初,一位熟知台灣科技大廠財務操作的官股行庫董事長提出預警。 借美元存人民幣 每年穩賺五%的套利模式 無論這波人民幣貶值只是短期修正,或是中長期趨勢,這位行庫董事長的預警,都已明確地點出一項台灣電子大廠的新危機。 自從二○○五年,中國開放匯率政策以來,「人民幣只升不貶」,幾乎成為市場共識;看準這項趨勢,許多手握大筆營運資金的台商,充分發揮「借美元存人民幣」,匯差、利差兩頭賺的套利模式;尤其在中國佈局甚深的科技業,這套模式更是財務長們嘴裡不說,卻大力操作的公開祕密。 這些財務長們,利用台灣的低利率環境,由銀行體系借入美元,然後轉成人民幣後匯給中國子公司,子公司再存入高利率的大陸銀行,賺取高利息;待美元貸款到期時,再用升值的人民幣,償還相對貶值的美元。 如此一來一往,,金融市場權威人士估算,過去兩年,僅靠著一手賺利差、一手賺匯差的簡單套利模式,廠商每年幾乎可穩賺五%的報酬。 對此,長期建立台灣上市櫃公司資料庫的「經濟新報社」指出,從每年公司揭露財報上的「利息損益(利息收入減去利息支出)」與「匯兌損益」,就可約略推算出該公司利用這個套利模式賺取的金額。 比重最高的廣達 四成獲利來自利息與匯差 此外,如果該公司的「長短期借款」與「定存」金額都相當高,代表公司的現金中,明明猶有能力拿錢去做定存,卻仍願向銀行體系大舉舉債,而且通常定存利率一定低於借款利率。 銀行人士表示,這種不符常理的運作模式,公司舉債的目的,恐怕就是拿去做為財務投資之用。 攤開各家公司的財務報表,在高獲利的美麗糖衣背後,究竟多少來自真正的本業獲利?多少來自財務長兩手幻化的財務操作?值得投資人關注。 以廣達電腦為例,去年廣達的財報上,如果把「利息損益」加上「匯兌損益」,兩個項目加總高達一百億元;這個數字,相當於台新銀行去年一整年的獲利。 進一步分析,廣達去年全年獲利不過二四二億元,而來自利息和匯兌收益,就佔了全年獲利的四一%;也就是說,財務長楊俊烈率領團隊所賺的錢,就高過廣達七萬多名工程師與員工的努力。 據瞭解,廣達電腦財務部門的人數僅數十人,平均每人全年獲利的貢獻度高達上億元,獲利貢獻度之高,堪稱是廣達的淘金部門。 值得注意的是,廣達的財報上,長短期借款共計有一九○○億元,卻同時也有一八七九億元的定存,透露出不合常理的訊息,應該與財務操作有很大關係。 今年四月初,盛博香港有限公司(Sanford C. Berustein(Hong Kong) Limited)甚至發出一份名為「『廣達銀行』獲利是否會在今年第一季大幅滑落(Could " The Bank of Quanta" Drop the Ball for Q1 2014)?」的報告,比喻廣達的財務操作,幾乎已經是「銀行」的規模,並仔細分析廣達的操作模式,其部位之大,動作之細膩,不言可喻。 過去三年,廣達在「利息損益」和「匯兌損益」上面賺到的錢,分別佔全年獲利的三三%、二三%、四一%,相當驚人。 然而,去年廣達在本業上的表現並不理想,無論是營收減少一三.五%、股東權益報酬率減少三.六個百分點,到稅前盈餘減少一六%,數字無一不往下修正;本業獲利萎縮,只有財務投資獲利大幅成長三十二億元。 巴克萊資本證券亞太區下游硬體製造業首席分析師楊應超表示,針對廣達這樣的公司,如果一家公司業外獲利超過本業,通常分析師會給予「賣出」的評等。 不過,截至目前為止,廣達的股價似乎還沒有反映這個事實,近來股價還在持續攀高,頻頻向九十元叩關;往後如果沒有很好的基本面與業績的續航力做後盾,投資人此刻應當提高風險意識才是。 筆電大廠英業達 定存金額高過長短期借款 廣達不是特例,另一家筆電大廠英業達,近期的財務操作手筆也越來越大。 攤開英業達去年的財報,「利息損益」與「匯兌損益」合計二十三億元,佔全年獲利比重高達二六%,等於有超過四分之一的獲利都由此而來。 同樣的,英業達帳上的長短期借款不過三八六億元,卻有高達四一九億元的定存,實屬不合理。 過去幾年,筆電市場蕭條,英業達本業表現並不佳,所幸去年,英業達挾著併入英華達,順勢取得小米機訂單之姿,表面上營收、獲利大幅成長,大賺八十九億元,創下歷史新高。 如今答案揭曉,儘管合併效益還是帶來整體業績的成長,但其中還是有相當比重的獲利是來自財務操作,扣除這層美麗的糖衣之後,投資人恐怕得留意再三。 在科技大廠中,廣達是「利息損益」與「匯兌損益」佔全年獲利比重最高的公司,而鴻海則是絕對數最大的公司。 獲利最多的鴻海 利息與匯差大賺一五○億 一舉一動向來是市場關注焦點的鴻海,也難抵金錢遊戲的誘惑,去年「利息損益」加總「匯兌損益」,收益達一五二億元,佔全年稅前盈餘一三六二億元的一四%。 鴻海去年稅前盈餘一三六二億元,是史上最高獲利數字,匯兌和利差佔獲利比重雖不算太高,但也算錦上添花。 與廣達一樣,鴻海的財務部門也是燙金單位,一五二億元,這個數字已經賺贏國內三分之二以上的銀行,甚至打敗八成以上的上市櫃公司獲利。 至於本業部分,法人預估受惠智慧型手機的出貨訂單,今年第一季應該仍有微幅成長;但投資人還是須留意業外的財務操作佔比,仔細檢視本業的成長性,才能對於基本面做出更正確的判斷。 利差衍生的獲利 科技大廠﹁不借白不借﹂ 其實,台灣科技大廠競相加入追逐利差與匯差的金錢遊戲,也是面對整體大環境的自然走向。 「這是利用有限的風險,賺取公司最大的利益。」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前所長薛明玲指出,當大環境造就了兩個市場的利差與匯差,而且短期內看來整體環境不易改變,「財務長們不這樣做,才是對不起公司。」進一步細究薛明玲口中的「大環境」,先看看台灣的「低利環境」究竟有多低?如果仍以廣達為例,根據財務報表揭露的結果,去年所有在台灣的長期貸款,包括三筆主要的聯貸案,利率最高不超過一.七四%,最低還有跌破一%的水準,而且還是信用貸款。 相對目前台灣的房貸利率水準,小老百姓必須拿著房子當抵押品,但今年以來新貸者的利率幾乎都已站穩二%以上,這些科技大廠的貸款利率確實非常低。 對台灣銀行業而言,滿手的爛頭寸,苦等不到去化管道,好不容易這些科技業的大客戶進門,抓準銀行心態,利率被砍到幾乎是虧本,還是得含著眼淚搶著放貸。 無怪乎,這些科技大廠財務長抱著「不借白不借」的心態,以超低利率向銀行大借美元,再利用購料、換匯等方式,把這些美元轉成人民幣,存進中國的銀行。 尤其近年來中國金融體系大鬧錢荒,沒錢就等於沒生意可做,而這些捧著大筆油亮亮人民幣的科技大廠,轉身將人民幣存進中國銀行,按目前中國基準利率大約在五到六%,一來一往,利差就有四%左右,再加上人民幣升值幅度,一年要賺取四到五%,甚至更高的報酬率,不是難事。 事實上,不少財務長坦承,公司會運用低利環境,大賺匯兌財,絕非財務長一人可以操作,如果沒有大老闆點頭應允,有的甚至是積極稱許,不惜以分紅等酬勞制度變相鼓勵,財務長根本不可能逕行為之。 換句話說,投資人也可藉此作為檢視企業負責人性格的指標之一,該項獲利佔比重越高,負責人可能就越是積極喜愛本業以外的財務操作,因為這種賺錢方式,省時省力又低風險,這麼容易的賺錢方法誰不會? 但唯一的壞處是,每天餵到嘴邊的山珍海味吃久了,還會記得如何揮汗下鋤、努力賺錢嗎?一位科技大廠的財務長給了直接的答案:「這像包裹糖衣的毒藥,吃久了,誰還願意上工打拚?」 檢視老闆的指標 獲利比重越高者越須留意 從財務面解讀,這是低風險又好賺的錢,不賺可惜,否則似乎也對不起股東,但企業管理最後往往是對「人性」的管理,一旦企業嘗過甜頭,後續如果沒有嚴謹的公司制度去強加規範,「但這些過大的財務操作,財務長是否有向董事會分析可能的匯率、利率反轉風險?」中華公司治理協會理事長呂東英從公司治理的角度,提出示警。 事實證明,並不是每一家有能力、有環境進行這種財務操作的公司,都大動作地去賺這種「容易錢」,有科技大廠財務長私下透露,「老闆交代,除了中國子公司賺到的人民幣,當然賺到匯差之外,不另行從事財務操作套利」。 不過,這畢竟是少數,近年來,國內銀行籌辦以美元計價的聯貸案,無論件數與金額,都不斷升高,舉債公司都稱是為了「營運所需」。銀行主管也說,「我們無法去一一檢視每位客戶的實際資金運用情形」,但彼此心知肚明,這些錢,都跑哪去了。 四月初,代工大廠緯創才籌募一筆美金八.五億元、換算新台幣二五○億元的應收帳款聯貸案,也是今年以來最大的一筆聯貸案,由兆豐銀行主辦。緯創的利息與匯兌損益佔獲利比重還不算太高,但近年來財務操作在市場上仍然頗有斬獲。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只要人民幣升值的趨勢不變,類似的財務操作絕對不會在市場上絕跡,這場對所有企業負責人人性的嚴厲考驗,也繼續測試著每位大老闆,誰能對「容易財」說「No」,或許正是企業永續發展的關鍵指標。 錢是這樣搬的——兩岸匯差利差的套利遊戲人民幣今年以來下跌2.79%,台灣科技大廠存在陸資銀行的人民幣已經貶值,可能形成獲利隱憂。 台資銀行 低利借美元 台灣 科技大廠 大陸子 公司 存入人民幣賺4%利差, 並賺取人民幣升值匯差 陸資銀行 廣達竟有41%獲利 來自財務操作!——科技大廠財務操作收益佔稅前盈餘比重 廣達 2011 財務操作佔獲利比重33% 稅前盈餘325億 利息+匯兌 108億 長短期借款 3014億 定存 2362億 2012 財務操作佔獲利比重23% 稅前盈餘290億 利息+匯兌 68億 長短期借款 1887億 定存 1605億 2013 財務操作佔獲利比重41% 稅前盈餘242億 利息+匯兌 100億 長短期借款 1900億 定存 1879億 英業達 2011 稅前盈餘3億 財務操作佔獲利比重 631% 利息+匯兌 20 億 長短期借款 325億 定存 171 億 2012 稅前盈餘35億利息+匯兌 -0.7億 長短期借款 302億 定存 235億 2013 財務操作佔獲利比重26% 稅前盈餘89億 利息+匯兌 23億 長短期借款 386億 定存 419億 鴻海 2011 財務操作佔獲利比重11% 稅前盈餘1025億 利息+匯兌 117億 長短期借款 3141億 定存 2066億 2012 財務操作佔獲利比重4% 稅前盈餘1183億 利息+匯兌 51億 長短期借款 3283億 定存 3538億 2013 財務操作佔獲利比重11% 稅前盈餘1362億 利息+匯兌 152億 長短期借款 4013億 定存 5670億 註1:小數點以下無條件捨去註2:財務操作佔獲利比重=(利息損益+匯兌損益)/稅前盈餘 資料來源:各公司財報 楊俊烈:業外獲利高,產業特性使然「這真的是代工廠的產業特性,跟其他產業的不同。」針對廣達業外收益比重過高,廣達財務長楊俊烈表示,代工廠在大陸的營運規模龐大,每個月需要有龐大的營業費用以人民幣支付,當人民幣匯率長期走升,自然就會增加代工廠的費用。 「我們代工廠做的是來料加工,廣達賺的是加工費。」楊俊烈說,由於廣達營業規模相對大,因此需要避險的規模也比其他公司大上許多,「真的不是廣達刻意做財務操作。」楊俊烈解釋,廣達人民幣收入不多,沒有必要刻意借了美元,轉成人民幣。但帳上每年都能認列高額業外收益是事實,楊俊烈也不否認,只能說廣達的財務操作頗有一套。(賴筱凡) |
圈住女人,是第一步
2013年4月,蔡文勝(著名天使投資人)出任美圖秀秀的董事長,從4399、暴風影音、58同城到現在的美圖市場,蔡文勝歷經了一場又一場波瀾壯闊的商戰。馳騁商海,蔡文勝一直秉持著一個理念:有了用戶就一定會有商業模式,而絕不是想好了模式再來找用戶。
所有人都知道,圈住了女人,就意味著滾滾財源。而在美圖市場,女性是一個龐大的手機拍照群體,任何的攝影攝像應用都不會忽略這一點。有了高使用率,緊隨其後的分享、社交與導購等一系列商業活動就水到渠成。
在各大軟件都在不斷更新變革的今天,美圖軟件也在經受著洗禮與成長:從原始的簡單調光調色、風格變換,到人像高級美容、美膚濾鏡,再到後來的增加邊框文字、直接應用到社交平台,還有最近幾款軟件相繼改進智能補光,添加美容秘笈等等。
這都是軟件開發商們對於女性用戶最人性化的改變。這些貼心的功能和濾鏡,在女性用戶群中評價都很高。
可以說,美圖秀秀本身就是一個龐大的市場,號稱擁有7.4億用戶和4.22億移動端用戶,單日活躍用戶超過1800萬,其中將近70%的用戶是女性。
有業內人士這樣分析:美拍要是能轉化美圖秀秀用戶的10%,就比微視等一系列微視頻軟件現有用戶要多得多。且美圖秀秀導入用戶以愛自拍女性為主,這批用戶身邊天然圍繞著很多男性用戶和同樣愛自拍的女性用戶,這形成了良好的傳播鏈條。#p#副標題#e#
離不開「傻瓜」式操作
女人在軟件操作方面天生不喜繁瑣與複雜。這一點,美拍正好迎合了女人的需求與口味。
從2013年開始,微視頻浪潮初現,微視、秒拍、樂播等一些微視頻軟件紛紛出現,但整體行業卻不溫不火。美拍iPhone版上線僅1天,即登App Store免費總榜第一;香港、澳門、台灣、馬來西亞等多個地區總榜第一。
為什麼?
首先,我們不得不承認美圖秀秀龐大的用戶群體撐起了半邊天。而恰好,美拍產品的定位就在「人人都是明星」,視頻界的「美圖秀秀」。簡單的說,美拍要告訴大眾的就是,它是一款效果特棒的攝像機——將剪輯,濾鏡,水印,音樂,高清畫質這五大要素融合成MV特效,把視頻處理所有複雜的後期工作,變成一鍵式的簡單操作。只要按一下,普通視頻一秒就能變身精美MV。
瞄準用戶的「美」需求,美拍提供了短視頻應用的基本功能:一、採用了和美國短視頻應用Vine相同的可停頓拍攝方式;二、拍攝完成後,用戶可以添加濾鏡或內置MV模版,它提供了多種MV特效模式,包括情書、摩登時代、櫻花、百老匯等;三、內置了大量背景音樂,用戶可為拍攝的短視頻配樂。
和美圖秀秀類似,通過提供這些內置模板,美拍提供一鍵「傻瓜」式操作,對軟件運用再陌生的人操作起來都不會感到困難。
此外,美拍的用戶關係借助了社交媒體。目前其提供新浪微博或Facebook帳號登錄,用戶可以導入新浪微博、facebook和手機通訊錄的好友,同時也可以一鍵邀請微信好友。除了通過社交分享擴大影響力,美拍還添加了類似遊戲的解鎖模式:除了普通MV特效外,美拍還推出「巴塞羅那」、「Juno」、「Clash」三種鎖定MV模式,用戶需要推薦美拍到微信朋友圈才能解鎖該效果。
大眾的偶像都在走「親民」娛樂路線
不僅操作簡單,美拍的概念也很容易讓用戶所接受。說到這裡,不得不提到同為短視頻App的騰訊微視和百度美拍。
先說美拍發佈之初的強勁對手——騰訊微視。作為騰訊去2013年年底推出的重點產品,微視擁有騰訊微博、朋友圈、QQ空間、騰訊視頻很多資源,儘管途徑很多,但論資源,美拍僅一個美圖秀秀的用戶群就足以秒殺它,再加上美拍以新浪微博作為主戰場,其傳播速度遠遠領先實屬太正常。
更何況,微視最初的設計思路是效仿Vine,以全民創意製作為內容導向,其短視頻媒體屬性大於社交屬性,但是在中國,用戶更喜歡娛樂而非創作,門檻太高,大家都懶得跨,什麼簡單,用戶追什麼。
再來說百度美拍,百度美拍先正式發佈而且是iOS和Android兩版都有,結果更風光的卻是後發布且只有iOS版本的美拍。這樣的結果讓大眾的腦袋裡劃上了滿滿的疑問,同樣的APP,且百度美拍的用戶群體在發佈之初顯得更為完善,可是怎麼就落後於美拍了呢?
其實在美拍的概念裡,是希望基於地理位置形成社交圈,並通過自拍、圖片等信息,讓位置接近的用戶之間能夠更容易的相互瞭解,循序漸進的在陌生人之間建立聯繫,這種不求集中反希望資源得以零散分佈的做法,讓人感覺到「親近」。
相比之下,百度美拍這個被定義為「美女綜合個性展示的平台」, 正嘗試著成為網絡紅人、明星的新承載平台,顯然這種「高大上」路子就顯得比較有「距離感」,如今的時代已是一個全民娛樂的時代,倘若民眾不能參與進來,那結果就只能是被放棄。
美圖秀秀向來擅長走娛樂路線,美拍也是一樣。它不僅受到大眾的追捧,也吸引了大眾的偶像,王菲、李小璐、羅志祥、李晨、陳坤、陳建州、莫文蔚、Angelababy等眾多明星的入駐,加速了美拍的火爆。美拍上線僅15天,李小璐的粉絲數已經超百萬,「且還是只有iPhone版客戶端的情況下達到的。」美拍相關人員說。很顯然,在受歡迎度上,這是一個可喜的數據。
誠意營銷牌打得太漂亮
當品牌定位、用戶群體及用戶體驗都處於成熟且穩定的狀態時,這樣的美拍,頗有萬事俱備的架勢,而東風--美拍的情感營銷也令人折服。美拍iphone版的爆紅,已讓其安卓版用戶有點急不可待,他們在微博上發出呼喚信息,「iPhone用戶都玩那麼久了,你怎麼還不來?」
於是,美拍安卓版在6月6日一上線,一封致安卓用戶的「道歉信」——「I'm sorry 我來遲了!」出現在了《新京報》頭版,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除了報紙頭版,之後幾天美拍還通過線下的公交、萬達大屏幕等,及線上的蘑菇街、啪啪、掌閱、訊飛輸入法等App大幅開屏及Banner向用戶道歉。這樣隆重的道歉在App中尚屬首例,期盼已久的安卓用戶處處能感受到這份誠意,也在第一時間知道了安卓版上線的消息,僅是美拍小助手發佈的美圖團隊道歉視頻就獲得超過12萬個贊。
這樣一來,不僅滿足了用戶的心裡需求,更讓大家看到了一個生氣勃勃的美拍工作團隊,無疑,這張誠意牌打得漂亮而令人心悅誠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