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無人零售業站上風口 僅加盟費一年或過億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5879

位於上海的繽果盒子(視覺中國/圖)

無人零售店的風口,毫無征兆地來臨了。

“這幾天每天都能接到四五十個電話,我光接電話了,啥事都沒幹。”當記者撥通繽果盒子東北區域徐經理的電話時,他在另一端表現出了抑制不住的喜悅。

7月3日,該公司剛完成超1億元人民幣的A輪融資,領投方為GGV紀源資本,由啟明創投、源碼資本、銀泰資本等跟投。盡管其與歐尚合作的首家無人便利店,在上海上線短短幾天便撤貨停運。

從現有的市場行情來看,繽果盒子算是首家進入商用的無人零售店。無論是亞馬遜的實體超市Amazon Go,還是阿里巴巴的無人零售方案“淘咖啡”,都仍然處於測試階段。繽果盒子的布局不可謂不快,8月底在全國範圍內正式落地200個,今年預計全國鋪到5000個。

繽果盒子相關人士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稱,6月5日繽果盒子開始試運營,由於上海地區持續高溫,盒子位置無遮罩,西曬過強導致室溫過高,出於用戶體驗和安全性考慮,在7月7日暫停盒子營業進行調整。“目前調試進入尾聲,近幾天會重新開放。”

技術仍需完善

記者了解到,繽果盒子第一個網點2016年8月在廣東中山地區啟動,今年6月首個廣東以外的網點落戶上海。其華東區域的無人便利店鋪設,及全球業務落地均由歐尚集團完成。該公司官方透露,經過十個月的試運營期間,繽果盒子接待顧客達數萬人,用戶複購率接近80%。

與之類似的項目也在持續湧現,前去哪兒高管莊辰超創辦的便利蜂、F5、Take Go等也已經面世。尤其是在第二屆淘寶造物節上,阿里巴巴推出了無人便利店項目“淘咖啡”,隨即引爆了整個無人零售概念。

記者在造物節現場體驗發現,用戶進場時,需要將手機入場碼對著入口處的感應器刷一下,感應器在感應入場碼的同時也對顧客進行人臉識別,識別完成後便可進店。不過,記者在入店刷入場碼時,遭遇了三次人臉識別失敗,最後調整了一下離感應線的距離才認證成功。如此看來,人臉識別技術對於驗證,還是有不完善之處。

或許這也是阿里的無人零售方案尚未商用的原因。繽果盒子的商品SK U數約在300個以內,也並不算多。但是,貿然的激進還是面臨著不少技術障礙。

“試運營就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次事情對我們以後的選址提供了很好的經驗,以後的鋪點會防西曬。”前述繽果盒子相關人士稱。

一名技術行業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無人便利店對於微型超市是一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全新模式,具有可複制性和規模推廣性。技術含量不算高,也意味著造價低。“正是因為技術含量不高,客人購買的商品超過5件,還得分批結算,用戶體驗並不算好。商品、客人並沒有被聯網,因此也就沒有數據回流和沈澱。對商家來說,除了可以省掉請收銀員的成本,沒別的了。”

商業模式待驗證

目前,阿里巴巴和亞馬遜的無人零售方案,還沒有面世。

記者了解到,技術用在無人超市主流的物體識別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標簽,一種是視覺。從趨勢上來看,視覺算法在未來會成為主流。但是,缺點是技術成本太高。

螞蟻金服技術試驗室高級技術專家曾曉東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稱,“從成本來說,一個茶葉蛋估計要賣100美元才能回本,這也是遲遲沒法實現商用的重要原因;無人超市的背後,應該是提高超市效率,降低成本,讓超市變得更加智能。”

此外,純計算機視覺對於識別精準度,尤其在人數較多的場所、客流密集的貨架前識別人帶來很大難度,技術改造成本也是傳統零售業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

中金公司研報指出,從實際經營來看,銷售收入與管理成本是無人便利店的兩道坎。第一,無人便利店的客單價比傳統便利店略低,所以就需要通過多種渠道吸引消費者到店購買。第二,若1個人可以維護6-10家無人便利店,同時設備損耗率保持較低的狀態,管理成本便可控。

目前,繽果盒子的盈利模式為加盟費用和銷售提成。前述東北區域經理徐先生透露,加盟一家店的成本在10萬-15萬元左右,東北區域大概在12萬元左右,上海區域加盟一家店則需要15萬元左右。“主要是通過招收代理商的形式來開店,單個個人加盟的現在還沒有開放。”

如果按照全國鋪開5000家店來算,僅此一項收益,繽果盒子或能獲得5億-6億元的收益。

資深互聯網行業觀察人士劉興亮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認為,無人零售店可以作為傳統零售的補充,但是不能取代對方,尤其是大型的線下超市。“實質還是無人售貨機的一種升級,在後期的維護和擴張上,也十分考驗公司從線上到線下的管理能力。”

無獨有偶,4月10日,京東商城宣布,未來五年,京東將在全國開設超過一百萬家京東便利店,其中一半在農村,借此加快線上線下融合。無論是阿里巴巴還是亞馬遜,其提供無人零售解決方案的目的,都不在於開設線下超市,而是完成線下商業閉環,擴大新零售的戰場。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584

揭秘部分早教機構"套路"生意靠加盟、客源靠買賣、上課靠忽悠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32992

由於需求旺盛,目前針對0-6歲階段的早期教育機構呈爆發式增長態勢,其中亂象叢生。部分早教機構生意靠加盟、客源靠買賣、上課靠忽悠,家長們往往在付費之後才發現自己被“套路”。(視覺中國/圖)

無需任何培訓或資質,只要投資幾萬元就可加盟;通過招生代理“購買”生源,廣告內容與實際課程脫節;招生時隨意承諾,合同語義模糊,繳費後立馬“變臉”。

由於需求旺盛,目前針對0-6歲階段的早期教育機構呈爆發式增長態勢,其中亂象叢生。部分早教機構生意靠加盟、客源靠買賣、上課靠忽悠,家長們往往在付費之後才發現自己被“套路”。

營銷“話術”、招生“套路”陷阱多

深圳的鄺女士近日帶著4歲的女兒樂樂(化名)購物時,被一個舉著話筒的“星探”攔下,邀請孩子參加免費海選試鏡。隨後她們來到了位於海上世界的“深圳市時代華娛文化傳媒公司南山分公司”。樂樂被面試後,一名總監誇贊樂樂有鏡頭感,並稱海選兩天計劃挑選10個孩子,目前只剩最後一個名額,報名23800元兩年的課程,可對孩子進行舞蹈、鋼琴、形體等方面培訓。他還承諾學員都可以在兩家電視臺的節目中參與影視表演。

鄺女士心動,交了數千元訂金,此後工作人員不斷打來電話催款。鄺女士想起當時工作人員稱是“免費試鏡”,又發現這家公司已遭到不少家長投訴,之前的家長稱學習一年也沒有任何活動。於是鄺女士提出退還訂金,工作人員以報名名單已上交為由拒絕。

記者輾轉聯系到深圳市時代華娛文化傳媒公司營銷部門張姓負責人,該負責人解釋:“家長對於合同中關於影視表演的理解有偏差,公司每年組織1-3次活動,但能不能被電視臺挑中,還要看孩子是否符合條件。”目前,深圳市消協、工商局已介入調查此事。

類似這種免費海選變高價培訓,空頭承諾拒不兌現的情況並不是個案。據了解,招生時采用的“話術”和“套路”,成為加盟機構向加盟商培訓傳授的重要內容。

記者以希望投資早教機構為由,撥通了一家名為“0-6歲大腦潛能激發班”早教機構的加盟廣告電話,該機構號稱在全國已經有超過130家分支機構。業務經理謝經理幫記者分析了從事早教行業的10大優勢,包括無賒賬、免庫存、無售後、低成本、高利潤等,且“不需要教師資質”,承諾只要5萬元的加盟費,短時間就可幫記者實現“創富夢想”,並承諾提供“招生秘笈”。

打開《商業合作手冊》中關於“招生秘笈”的部分,推薦使用咨詢應變法、簽單技巧法等應對家長,並赫然寫著“永遠不對家長說‘不’”“家長掏錢的速度等於被感動的速度”“依據家長的階層推薦不同價位的套餐”。

生源被買賣 代理為多簽單隨意承諾

當您給孩子報名了早教機構,您可能不知道,還沒開始上課,部分學費或已支付給了招生代理。據業內人士透露,借助招生代理拓客已經是早教行業公開的秘密。

經過引薦,記者以早教機構加盟商的身份聯系到一名上海的早教代理,對方承諾“只需1萬元,就可以幫你在兩天內發售400個課程體驗包,並保證5%以上的轉化率,達不到這個數量1萬元退還。”也就是說,花1萬元可以招徠至少20名學生,按照每名學生每年學費至少4000元計,早教機構兩天可以產生至少8萬元的回報。因此這名招生代理生意非常火爆,檔期已經排到3個月之後。

也有加盟中心以收取傭金方式幫助加盟商招生。“0-6歲大腦潛能激發班”謝經理提出,可幫助加盟商拓客,按照學費的10%收取傭金:以山東省某市為例,0-6歲兒童約6萬人,其中有1.2萬名幼兒家長了解到全腦課程,又有2400名家長參加體驗,有240名家長現場報名,以每人4000元學費計算,學費總額為96萬元,加盟中心將會依照之前的約定,收取加盟商9.6萬元“服務費”。

據知情人士透露,由於招生代理或者早教機構的營銷人員不負責教學,唯一的動力就是多簽單,所以在招生期間,會虛構教師資質、編寫成功案例、誇大教學效果,且會對家長做出許多空頭承諾,糾紛往往由此產生。

“套路”之中早教“空殼化” 專家呼籲加強監管

中國產業信息網發布的《2016-2022年中國早教市場運行態勢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數據顯示,中國嬰童教育市場正值高速發展期,2017年早教市場規模約為2000億元。

早教機構向連鎖型、規模型發展本無可厚非,然而產業化發展並沒有帶來教學質量的同步提高。除了正規的教育品牌,近年同樣湧現出部分不具備教育資質的早教機構,披著幼兒教育的外衣,從事著斂財的買賣。拓客有成本,營銷要付費,教育的內容則逐漸空殼化。教育理念東拼西湊,甚至完全違背幼兒成長規律,打著低加盟費甚至零加盟費的幌子招攬投資商,教育質量無從談起。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雲曉指出,教育部頒布《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強調教育應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他呼籲加強對早教機構教學內容的監管,讓幼兒教育回歸教育價值和教育理想,讓無序產業化和來自成人的“教育焦慮”放過我們的孩子。

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首席教育專家盧勤指出:“家長不應該在大量的選擇中慌了陣腳,教育部門應該糾正幼兒教育無序開發亂象,跟上時代的腳步,讓我們選擇的教育更加符合孩子的天性。”

(來源:新華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514

廣汽兩名前高管加盟恒大法拉第未來

新造車勢力魚貫而出,除了比拼產品設計制造、融資等能力之外,人才隊伍搭建也是關鍵一環。新闖入造車領域的恒大集團,如蔚來、小鵬等諸多新造車勢力企業一樣,從傳統車企“撬走”高層。

8月14日,恒大法拉第未來智能汽車(中國)集團在廣州正式揭牌,該企業管理層也同時集體亮相,包括恒大集團總裁兼法拉第未來集團董事長夏海鈞,恒大高科技集團副總裁、恒大健康副董事長兼恒大法拉第未來智能汽車(中國)集團董事長彭建軍,以及恒大法拉第未來智能汽車(中國)集團總裁袁仲榮和恒大法拉第未來智能汽車(中國)集團COO高景深等。第一財經記者發現,袁仲榮、高景深皆是來自廣汽集團的前高管。其中,袁仲榮是經營管理經驗豐富的老汽車人,在1997年加入廣汽,曾擔任過廣汽豐田董事長、廣汽副總經理等職位,他是去年8月辭去廣汽集團董事、副董事長的職位,如今加入造車新勢力的隊伍。而原廣汽豐田副總經理高景深則是在2015年跳槽到樂視出任樂視超級汽車(中國)有限公司副總裁,現又加盟恒大法拉第未來智能汽車(中國)。

恒大法拉第未來智能汽車(中國)集團由恒大法拉第未來控股(香港)有限公司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登記註冊,註冊資本金20億美元,法人代表為彭建軍。作為法拉第未來在中國的運營總部,恒大法拉第未來智能汽車(中國)集團將全面負責法拉第未來在中國的技術研發及所有生產經營管理。

彭建軍談及恒大法拉第未來的十年戰略規劃。他表示,該公司計劃在中國華東、華西、華南、華北和華中地區,建設五大研發生產基地。十年後,年產能計劃達到500萬輛,FF91、FF81等多系列多車型產品面向全球市場,覆蓋高端、中端及入門級,打造互聯網智能出行生態,全面滿足快速增長的不同市場需求。

500萬輛的新能源汽車產能對於一家造車新勢力而言是一大考驗,即使對於大眾、豐田等傳統車企巨頭來說也不容易實現。按大眾的規劃,2025年新能源車將占大眾新車銷量的25%。按豐田的規劃,2030年實現電動化汽車年銷量達到550萬輛以上,其中純電動車與氫燃料車達到100萬輛。

今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為75.8萬輛,其中近一半來自中國市場。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的最新長期預測,隨著新能源汽車對內燃機汽車在成本方面逐漸建立起領先優勢,到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將從2017年的110萬輛增至1100萬輛,而2030年將繼續攀升至3000萬輛。中國將引領這場變革,2025年在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中的比例將接近50%。

不過,恒大對新能源汽車的未來發展更樂觀些。夏海鈞今日表示,目前世界上已有不少國家出臺了禁售燃油車的時間表,發展新能源汽車是大勢所趨。未來十年甚至更長的時期內,新能源汽車的產銷都將保持高速增長,10~20年後新能源汽車的年銷量可達幾千萬輛,甚至上億輛,前景非常廣闊。

正是看中全球汽車產業變革的發展契機,今年6月,恒大正式入主美國新能源汽車公司法拉第未來(下稱“FF”),恒大集團旗下恒大健康(00708.HK)以67.46億港元收購香港時穎公司100%股份,從而獲得45%的SmartKing公司股份。SmartKing是香港時穎公司與以賈躍亭為代表的FF原股東在2017年11月以合資模式設立了一家新公司,SmartKing全資持有“FF美國”和“FF香港”,其中位於廣州南沙的睿馳研發生產基地是由FF香港全資持有。而睿馳智能汽車(廣州)有限公司已於今年7月24日正式更名為恒大法拉第未來智能汽車(廣東)有限公司。

入股FF,被視作恒大布局高科技產業的第一次實質性行動。此前,該集團曾宣布,公司計劃投資1000億進軍高科技產業,重點布局新能源、人工智能、機器人等領域。不過,此次投資也是有條件的。投資完成後,賈躍亭等原股東持有FF 33%的股份以及1:10的投票權,盡管恒大方面對於賈躍亭還是給予了相當優惠的條件,但同時要求FF在明年一季度量產首批電動車,否則FF的原股東將失去對FF的大部分投票權。

彭建軍今日稱,目前FF91首臺白車身已運抵美國漢福德生產基地,正式開始FF91的整車組裝工作,包括工程測試在內的各類嚴格測試也在同步推進,全力確保在2019年第一季度FF91按時達到量產的目標。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寧佳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290

7-11失控擴張 加盟商無命

1 : GS(14)@2010-09-09 21:44:11

2010-9-9 NM

7-11愛密集式開業,在人流多的地方如旺角區,便有三十多間;而在元朗這裡一條短短的街道,便有兩間 7-11及一間 OK便利店打對台。

「梗有一間喺左近!」這個 7-11的宣傳口號,曾幾何時,是不少香港人的集體回憶;而擁有一間 7-11,亦是不少拿老本想穩陣創業的香港人心聲。不過,隨着零售業陷入混戰,便利店愈開愈多,逼爆各區,這個加盟 7-11賺大錢的美夢最終告終。
7-11為了增加市場佔有率,近年以平均一星期開一間的速度,在全港九新界狂開分店,再以特許經營方式出讓予加盟商。現已有九百七十多間,有的正正開在另一加盟店的對面或轉角,大大攤薄既有加盟商的利潤。不少拿出五十萬血汗老本的加盟商,扣除自己人工,每月原來只賺一、兩千元!還要換來總公司不良營運下的一肚氣。


7-11逼爆旺角

今年五十多歲的陳小姐(化名),本來與家人經營電腦生意,由於電腦型號愈推愈快,他們難以緊貼潮流維生,遂想到找家族中人來另立一門穩定生意,「我哋唔求賺好多,只係想有穩定嘅收入保本,所以想起加盟 7-11。」
陳小姐經多次面試及三個月培訓,過五關斬六將,才獲 7-11首肯加盟,「佢哋先搵地方開鋪,經營一年左右再抽出來俾加盟商揀選。」陳小姐最後選擇了荃灣區一間分店;交了四十多萬連加盟費的費用,換來每月賺萬多元(連陳小姐落場當經理人工),雖然少但尚算穩定,豈料數個月後,對街轉角竟然開多了一間 7-11,即時攤薄其利潤至數千元。

唔理感受 話開就開
「簡直趕狗入窮巷!我哋質問 7-11點解,佢哋只係話佢哋唔開都會有其他便利店開。我都知做生意有風險,但呢啲係 7-11自己做出嚟嘅人為風險,我哋唔接受囉!依家不但出錢打工,仲一啲都唔受尊重!」原來根據加盟商與屬牛奶公司旗下的 7-11總公司所簽訂的合約,並無限制總公司不可在加盟商經營的分店附近再開店,結果在同區甚至同一條街上開多間 7-11並無違約,但卻大大攤薄每間店的利潤。
加盟商與總公司的營運模式,是總公司負責租金,但加盟商要向總公司入貨,然而身為前線工作者的加盟商,卻無權因應情況去決定入貨量和擺貨形式,「總公司只猛推佢哋賺得較多嘅貨,未有考慮唔同分店嘅存貨量和銷售表現去分貨,好多時興緊嘅新貨未能第一時間上架,但舊貨又逐個月囤積。」其中一位加盟商不平道。
加盟商還需要負責各種器材用具的維修和更新,但是貨源卻須向 7-11總公司訂購,「佢哋會用啲已停產型號嘅貨尾,以高價賣俾我哋。」另一名加盟商不忿道。好像一款雪櫃零件,總公司定價八百多元,但市價只需三百多元,又如另一同款閉路電視,於「生活易」網上商店才售九百元,連送貨加五十元,但總公司的報價是一千九百多元,送貨須另加二百五十元,價錢比市價高出一倍有多。但因着「合約精神至上」,加盟商唯有無奈接受這些「魔鬼」價格,並對一切經營策略逆來順受。


現時售賣小食的「熱賣點」,由 7-11旗下的 Food Team經營,加盟商可選擇由自己經營,但只限在營業額一千元以下的「熱賣點」,而食物來貨亦規定由 7-11提供。


○七年七月, 7-11與滙豐銀行合作推出便利店捐款服務,圖中為今年五月退任的 7-11前 CEO張家榮(左),與滙豐總經理梁高美懿(中)出席該活動。

毛利每況愈下
多年前由 7-11掀起的報紙減價戰,最初由旺角開始發炮減價一元,對於此舉, 7-11從沒有以電話、電郵等任何形式通知加盟商,「無信無會議 o架,嗰日返到鋪頭一開收銀機先發覺啲價錢唔同晒,佢哋將新嘅價錢入晒付賬系統就當係話我哋知。」加盟商回憶道。
7-11並於○九年將特許經營商會會議由每兩個月一次減至每半年一次,令反映意見的渠道一再減少。每月結算時,部分特許經營商所計出的毛利率為百分之二十二至二十四,都比總公司所計出的平均每間百分之二十八為低,但總公司從不解釋如何得出數據。由○九年起,加盟商的毛利每況愈下,香煙加稅和貨品價格數度調高後,毛利亦不升反降。今年三月春茗時,行政總裁張家榮在台上欣然宣布 7-11賺大錢慶功,台下一眾加盟商恨得咬牙切齒,有人更說:「如果唔係有五年約,我一定上台打佢一身!」


7-11一直以擴展速度及分店數目為傲, 06年第 711間分店開幕時,亦擇日 7月 11日作宣傳。


華潤創業旗下的 Vango於 07年亦加入便利店混戰,目前分店三十多間,成為第三大。

分租外判 無權「 say no」
最離譜是總公司找外判商「入侵」加盟分店的地方。大部分 7-11現有賣魚蛋、腸仔等小食,皆由總公司找外判商經營,小食檔名「熱賣點」。只要總公司要求,加盟商就要騰出地方,形同「分租」,卻無權「 say no」,而且「熱賣點」的食牌費、水電費和維修費亦要加盟商支付,收回的只是其銷售額約一成利潤。
上月 7-11終止了與「熱賣點」外判商亞洲激成長達十年的合作,其實當初加盟商對「熱賣點」外判予亞洲激成有否牴觸合約亦存在疑問,開設「熱賣點」令原本已細小的店面更狹窄,加上「熱賣點」員工被亞洲激成拖欠薪金、又欠供強積金、欠勞工假期、欠有薪年假,問題多多,「最長一次試過三個月無糧出啊!一個星期返足七日,農曆年由年初一返到年初十幾,又話人工雙計,到出糧時又當無事發生。」一名前亞洲激成員工訴說。於是「熱賣點」員工起來罷工遊行、遲到、曠工,最終影響加盟店營運,釀成終止合作收場。現時「熱賣點」已交由 7-11總公司旗下的 Food Team接手,亦新推出加盟商同時經營「熱賣點」的計劃。

梗有多間喺左近
從八一年首家 7-11登陸香港後,二十九年來, 7-11的分店數目便有如失控般擴張,由○三年直至前 7-11香港及澳門行政總裁張家榮於今年五月退休時,分店數目已在七年間由四百八十三家狂升至九百七十五家,近年更是以每星期一間速度極速擴展,現時其中六百多間已變為加盟店。新一任 7-11行政總裁的職位由 Tim Chalk繼任,他亦曾任牛奶公司企業品牌總監、香港及澳門 7-11商品銷售及市場總監。最新的 7-11口號是「 Collective Strength, Leading through 1,000 Stores」,意即以集體的力量共同邁向一千間分店。而這邁向一千家分店的鋪租,正正由 7-11總公司所負擔,單單於旺角的三十多個鋪租已是天文數字,加上不斷加租及同業競爭,唯有在入貨費和維修費向加盟商「開天索價」,彌補昂貴租金,形成惡性循環。
陳小姐以及其他多名加盟商,對局面已打定輸數,故私下結盟並走出來揭發 7-11的「暴行」,「我哋加盟商好多係中年男人,搵萬幾元要養起一頭家,好大壓力的;俾總公司欺壓,覺得好屈辱!」一名加盟商說。但由於怕對合約有任何牴觸,令總公司藉口沒收他們二十萬元「貨底錢」(即加盟時的入貨錢,在加盟合約完結後會退回),故憂心曝光。向記者展示的證據都由不同加盟商保管,以圖分散風險,就如驚弓之鳥。
加盟商多方與總公司聯絡以洽談商討解決事件,但很多時只能到達留言信箱。記者就事件亦致電牛奶公司北亞區董事麥瑞瓊,留言後亦未有得到回覆。

便利店比併
7-11
幕後經營者:牛奶公司(新加坡上市)
開設年份: 1981年
分店數目: 975家(約 600家為特許經營,其餘屬牛奶公司旗下)
現時口號:你間 7-11喺邊?
賣點:售賣思樂冰,亦設手提電話充電服務
新近推廣:購物滿$20,有印花一個,之後每$10再得印花一個,憑十四個印花可免費換領一款 Paddington Bear毛公仔。

OK
幕後經營者:利亞零售(創業板 8052)
開設年份: 1985年
分店數目: 308家(全屬利亞旗下)
現時口號:轉出新鮮感
賣點:設「麵包廊」售賣聖安娜麵包,並設自動提款、噴射飛航船票售賣及預訂紅酒、鮮花等服務。
新近推廣:每次購物滿$50港元,即可獲 OK點數 Online點數卡一張,客戶可 24小時於網上以累積的 OK點數換購禮品,如遊戲光碟及雪糕等。

Vango
幕後經營者:華潤創業( 291)
開設年份: 2007年
分店數目: 34家(全屬華潤旗下)
現時口號: always for you
賣點:特別開設日本食品專區「日本祭」,獨家供應壽司外賣,另設自選軟糖專區(夾糖)。
新近推廣:無

零售業陷混戰
對於 7-11無限度擴展惹來加盟商不滿,中文大學市場學系教授冼日明稱,其動機明顯只着眼於公司盈利,由於租金由牛奶公司支付,相信經營者計算過客流量足夠維持一間店鋪營運才會再開分店,但卻忽略了在附近原有加盟商的生計,「做生意除咗賺錢,仲要講求企業責任,加盟商係合作夥伴,如果只有你自己賺到錢,佢哋賺唔到,最終都會無人肯加盟,敗壞咗個口碑,最後仲會由想擴展變成影響未來發展添!」
香港 7-11是全球 7-11家族中密度最高的,據二○○七年統計,香港平均每一點三八平方公里便有一間 7-11,經過去三年狂開催谷下,今時今日更誇張,在油尖旺區短短一條佐敦道便有四間,單單旺角區亦有三十三間,部分與另一間打對面,有的更只在另一間的轉角位。
至於 7-11的主要對手、一直由利亞零售持有的 OK便利店,八五年開始業務,目前有約三百間,雖然分店數目一直被壓住,但兩間便利店在其他方面競爭得你死我活。除了在一些主要街道爭靚位、爭人流外, OK便利店請來 DJ森美賣廣告大打年輕人市場,又將旗下聖安娜餅店的新鮮出爐麵包,放入 OK便利店售賣,方便上班上學顧客購買。而 7-11除以「二對一」分店(即在 OK便利店左右兩邊開店)夾擊 OK,亦換上「你間 7-11喺邊?」作為口號,向消費者大賣親切感。利亞零售去年盈利九千萬元,其中便利店業務中,香港及其他分部溢利一億元,即平均每間三十三萬元。而牛奶公司則沒有在年報中分拆香港區 7-11營業數字,只表示情況 struggled(艱難),有加盟店平均每月只賺萬多元。與此同時,近年華潤集團亦搶入市場,○七年起開設便利店 Vango,現在約三十多間,陷入混戰。


○二年, 7-11於港九新界三間指定便利店,免費向市民派發合共三千個飯盒,引發市民排隊「搶飯」。


范廣信指,便利店經常以連鎖經營優勢趕絕報販,多年前在旺角區帶頭減報紙價至 5元,不少報販因而結業。

報紙減價 報檔式微
便利店不斷擴展,同樣主力賣報紙及香煙的報紙檔,生意可謂首當其衝。「本來便利店放報紙喺門口主要為『拉客』入鋪買啲毛利高嘅嘢,對我哋影響唔大,但前幾年開始佢哋首先將報紙減價至五蚊,我哋要跟住減,出現惡性競爭,就執咗好多檔嘞!」在旺角銀行中心地鐵出口,經營報紙檔十五年的范廣信稱,自從便利店帶頭減價,全個旺角報紙檔跟隨,盈利比以前銳減五成。他指,報紙檔地理位置較好,不怕與便利店競爭,但最怕他們以連鎖優勢趕絕報販,「佢哋(便利店)最叻恃住多分店向供應商施壓。個幾月前先向煙商要求細煙(非主要品牌香煙),由三十二元加價至三十四元,仲話如果唔逼報販一齊加,佢哋就全線唔賣,好彩供應商仲想保留生存空間俾報販無應承佢,咁我哋即時找數,佢哋要有三個月數期嘛,而且不能讓佢哋獨大,佢哋最後亦罷手無全線唔賣。」
香港報販協會副主席鄧入明承認,深水埗、旺角兩區報檔被迫跟隨便利店減價,報檔無肉食,檔販數目已由去年的六百間減少至五百間,「有人試過一千蚊出租都無人做」。他認為租金上升,城市規劃等,都造就報檔沒落,因為一些新屋邨並無預留位置予報販經營,所以並無報紙檔。而便利店又經常追擊報販,「試過有個啞巴喺沙田第一城開報紙檔十幾年,見人哋搵到食,前兩年佢左手邊就多咗兩間 7-11,右手邊又開咗間 OK,結果佢搵唔到食,唯有結業。連呢啲低工種都無得做,你叫低下階層點生存?」

7-11集體回憶
1927: 7-11在美國得克薩斯州創立
1946:為標榜營業時間由上午 7時至晚上 11時,正名 7-Eleven,後改為 24小時年中無休營業。
1981:全港首間 7-11便利店於跑馬地開業


1983:開始在香港拓展特許經營業務,以「梗有一間喺左近」為集團口號打響招牌,深入民心。
1987:主要銷售罐頭、清潔用品等家用產品,並補上口號「在你左近嘅家庭用品店」。

1987年
八十年代初期, 7-11仍在標榜特價貨品。此圖為八五年的經典廣告,一身偵探打扮的神秘人在 7-11店內外大喊「抵喎」等口號。

90年代:在店內推出微波爐點心,大受歡迎。
2001:與突破機構合辦徵文比賽,出版散文集《 71種心情=71個故事》。首間售賣魚蛋等小食分店於沙田開幕。
2004: 9月以 1.05億元從 SCMP集團收購地利店全線 87間分店,加上早前收購擁有港鐵將軍澳線及東鐵線便利店專營權的世昌便利店,分店總數由 510間增至 597間。同年展開浪接浪的精品換購潮。
2007:全線換裝修,換上木紋牆身及暖色系裝修,增加親切感。
2008:換上新口號:「你間 7-11喺邊?」,大賣歸屬感,並與商業電台 903合辦「 7-11同我的故事」招募活動。
2009:宣布目標將分店數目增至過千間。
2010:以平均每星期開一間的速度擴展,現有分店九百七十多間。
2 : 鱷不群(1248)@2010-09-09 22:45:20

Seven開到顛,甚至可以一個領匯商場開3間

我考慮過買入利亞,被Seven嚇到不敢
3 : GS(14)@2010-09-09 22:50:09

2樓提及
Seven開到顛,甚至可以一個領匯商場開3間

我考慮過買入利亞,被Seven嚇到不敢


我那邊至少有3間OK,2間7-11....
4 : wky(5)@2010-09-10 17:14:32

實在多到離譜 密度減一半就差不多
5 : GS(14)@2010-09-11 09:16:47

4樓提及
實在多到離譜 密度減一半就差不多


我都覺得少一半會好D,但盈利增長嘛
6 : greatsoup38(830)@2013-08-03 13:34:47

http://industry.caijing.com.cn/2013-08-02/113122007.html
網綜合報導】據美國《赫芬頓郵報》8月1日報導,正值日本零售巨頭7-Eleven便利店著手大規模和快速擴張之際,該公司收到了一份將會影響該計劃的集體訴訟。該訴訟稱,公司對特許經營店管理過於嚴苛,以至於特許經營店店主感覺成了員工而非門店擁有者。

  本週早些時候,在新澤西州法院提出的集體訴訟中,五位特許經營商稱,7-Eleven控制著他們的商店,甚至包括室內溫度、產品價格和員工工資。此外,儘管特許經營商在這些商店投資幾十萬美元的資金,未經公司許可,他們不能從商店的賬戶中回收資金。於是,即使特許經營商們承擔著小企業主的金融風險,他們卻實際扮演著員工的角色。

  根據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ederal Trade Commission)的規定,在一個典型的特許經營關係中,被特許人支付一筆費用並和公司分享利潤,由此獲得在公司的品牌下營運的權利,並得到一些相關幫助。該模型使得被特許人投資者承擔比獨自創業較小的風險。但是作為交換,母公司通常會在其授權的商店控制某些方面,如外觀、產品銷售的種類和設置銷售目標。

  Roger Schmidt是Taco Bell和肯德基特許經營店的前東家,同時也是一位特許經營法律專家,他表示,7-Eleven的做法是「反常」的。

  國家就業法律項目一位專職律師Sarah Leberstein表示,如果該訴訟反應的是事實,那麼這就體現了部分「趨勢」----快餐連鎖店對其特許經營店的嚴苛管理。他說:「根本問題在於,特許經營商是否真的是自己經營自己的企業。在很多情況下,公司給特許經營商帶來財政負擔,卻不給予一定程度的獨立。這並不是真的創業,他們也不是利用自己的投資獲益。」

  Schmidt說:「這些特許經營法律訴訟是有理由出現的,而且還將繼續出現。」(實習編譯:肖雪, 審稿:李娜) 免責聲明版權作品,未經環球網Huanqiu.com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陳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679

7-11失控擴張 加盟商無命

1 : GS(14)@2010-09-09 21:44:38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797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680

从杂货店到7-ELEVEN:连锁加盟的另一种存在

1 : GS(14)@2010-09-11 17:34:32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00908/148787.html

 约翰·安迪克安(John Andikian)在加利福尼亚州塔斯廷开设这家小小的便利店时,怀着一个很大的梦想。安迪克安的父亲是一家杂货店的伙计,早在30年前,父亲就跟他一起设想过将来共同开店。“父亲没有等到机遇真正到来的那天就去世了,但我始终记得这个梦想:当我开店时,他是和我在一起的,” 安迪克安表示,“我们的店,要用他的名字命名。”

  2004年,安迪克安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同时也信守了当初的承诺,他给这个便利店取名为“安迪市场”。他的初衷是为消费者们提供一切他们需要的物品,从运动鞋到饮料、地图、彩票等等无所不包,甚至还有类似7-ELEVEN店内思乐冰 (Slurpee)饮品的“安迪冰饮”。万事俱备,然而东风迟迟不来——他陷入了乏人问津的困境。

  回忆起当初的雄心,安迪克安忍俊不禁:“当我刚刚开设自己的便利店时,甚至想过要与沃尔玛竞争,但是几周后我就打消了这个不切实际的幻想,因为没有人知道‘安迪市场’。”

  在18个月的惨淡经营后,由于销售额太低,已经不足以支付房租,他面临着关门停业的危险。在了解到转变机遇时,他兴奋不已——可以让自己这家不知名的商店成为知名品牌便利店的加盟商。他支付了2万美元加盟费用,并需要花费10万美元盘货、进货和改建,这家小便利店便摇身一变,成为了辨识度极高的7- ELEVEN便利店。

  改头换面只用了48个小时,真正的变化也几乎在同时发生:“7-ELEVEN的标志刚刚竖起,店内的销售额就翻番了。之前,一个月的销售额为7万美元,而现在却达到了16万美元。”

  其实,在连锁加盟领域,不乏安迪克安这样的例子。此前,经营转变型连锁加盟(Conversion franchising),在房地产、酒店及旅游业领域非常流行,但近年来随着其不断向汽车经销、饭店及商业中心等领域渗透,影响力才逐渐加大。一些专家认为,经济不景气可能也是其日渐风行的原因之一。

  马克·塞伯特(Mark Siebert)是伊利诺伊州霍姆伍德连锁咨询顾问公司iFranchise Group的CEO,他认为:“那些独立经营的店主之前可能还过得比较滋润,但现在慢慢发现日子越来越难过。”对很多店主而言,是否转变经营思路,将独立门店变成某个品牌的一家连锁店,是“关乎生死”的抉择:要么关门,要么转向。与此同时,一些独立发展的特许授权商也慢慢敞开怀抱,吸引那些独立的门店加入连锁大家庭。

  在美国,7-ELEVEN于2005年启动了这项面向独立门店的特许加盟计划:业务转换计划(Business Conversion Program)。卖烈酒的,卖熟食的或者杂货店等等,都可以申请加盟。

  7-ELEVEN公司负责全美特许经营的高级副总裁杰夫·辛里克(Jeff Schenck)认为,公司最大的卖点是拥有一大批专属的明星产品,从而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品牌形象。想想思乐冰、重量杯(Big Gulp)及大亨堡(Big Bite)等等产品吧,这些品类对那些独立的零售店主有致命的吸引力。因此,7-ELEVEN公司的这项计划在5年时间内取得的这些成绩也就不足为奇了:196家零售店转型投身7-ELEVEN大军,并且还有继续壮大的趋势。

  这种连锁加盟的方式对授权商也同样有利。辛里克分析道:“这是一种非常高效的扩张方式,可以在不增加市场上店铺数量的前提下,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店面,从而进一步扩大份额。”

  的确,将现有的店铺改头换面变成连锁店之一,其成本比完全新建一个店铺要低得多。这同时也意味着更少的加盟费用。如何选址、分区,以及办理授权事宜,这是双方都需要花些心思及时间的地方。毫无疑问,7-ELEVEN未来会继续大力推进这种连锁加盟的方式,2010年公司的目标是希望业务转换加盟新增的店面,达到公司新店增长构成的60%。

  “红娘计划”

  业务转换连锁加盟的模式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功,这让不少特许授权方纷纷向它看齐,甚至连那些本身并不拥有实体店铺的人,也可以分得一杯羹。



  Allegra Network就是其中的典范。这个打印、喷绘特许机构及其分公司Signs Now是这种更为特殊的业务转换型特许模式的先驱。它采用类似于当“红娘”那种牵线搭桥的特许方式,旨在帮助那些希望在打印及喷绘领域有所作为的特许加盟商找到合适的公司来经营。

  Allegra集团首席开发官史蒂夫·怀特(Steve White)透露,这个特许方式源于上一任主管合作开发的领导层,其时公司打算开设一项特许加盟业务,但又不想贸然地从零开始。购买一些已有的店铺并迅速投入经营的优势便充分彰显出来。

  “已经存在的店铺,势必聚拢了一定的人气,在当地市场享有一定的知名度,”怀特这样分析道,“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能够顺利开始,并延续原有的生意。”

  但这种方式也并不像大家想像的那样简单,购买一家公司并将之转化为某个特许连锁店面,本身也存在很大的挑战性。一般认为,在安迪克安的案例中,独立经营者转为特许连锁店之一,原来的所有人会难以忍受失去独立控制权;但收购店面交给另外的人来经营的方式,虽然没有类似问题,但也有自身的软肋:新店主缺少原来所有者的经营经验,并面临丢失已经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的风险。

  怀特认为,这种特许经营的新加盟者需要双重学习:“一方面,他们需要学习这个行业的东西;另一方面则是要懂得特许经营授权方的运作模式。仅仅提供常规的特许经营支持显然不够。”正因如此,Allegra集团往往会在第一年为加盟商提供专业化的贴心服务。

  与7-ELEVEN模式的另一个差异是,Allegra Network以及Signs Now公司采用的是B2B的模式,变化基于两个公司之间,而不是个人店主与特许授权方之间的交易。这也意味着重构品牌会带来一定的弊端,而非直接从连锁品牌那儿让渡某种优势。

  “现有的企业往往有其固定的客户群,”怀特认为,“这种关系非常重要,然而转型也意味着要破坏原有的品牌联系,这种损失让人有点难以承受。”

  此外,在当前的环境下,这两种特许经营模式都面临着相同的困境:资金短缺。不过,根据怀特的经验,相对于需要借贷资金开设新店而言,购买一家已存的零售店,获得贷款支持的可能性较大。但这并不能一概而论。

  2008年,乔治·里森费尔德(George Riesenfeld)想加入“红娘计划”,但由于缺少资金而与它失之交臂。不过他并没有放弃,“在当今的经济环境下,一切从零开始,风险将更大。”

  他的苦苦坚持获得了回报。今年1月,他终于如愿以偿了:获得了德克萨斯州一家名为Fort Worth的打印店,去年该店的营业额达到320万美元,这也是“红娘计划”促成的最大一笔交易。运用特许连锁的方式是否比原来的单店经营更赚钱?现在断言为时尚早。不过,里森费尔德对此深信不疑,未来他计划购置更多的店面。

  优劣分析

  如今,安迪克安的7-ELEVEN便利店可能与当初他和他父亲设想的大相径庭,但最起码他不用为生计奔波。更进一步而言,或许他会比从前更加投入,因为从一个家庭小作坊转变为7-ELEVEN便利店,所带来的好处并不仅仅在于获得了品牌知名度。7-ELEVEN提供的先进设备(比如,一个复杂但精细的系统,甚至能够精确地查阅到哪种香烟品牌是禁止出售的),肯定是他此前不可能承受得起的。

  尽管这家店面是安迪克安租来的,但是7-ELEVEN负责日常的一切维护。这意味着安迪克安有了更多的时间进行拜访客户等工作,而不需要在房间的一角苦苦思索盈亏平衡之道。

  “当你独立经营时,享有更大的控制权,但同时也有更大的责任,你需要计算成本、支出,苦苦等待盈利点的到来,这些工作非常之繁琐,” 安迪克安这样比较二者的优劣,“如今我有了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更有意义的工作。”

  独立经营者加入连锁企业还可以得到的一个好处是,能够从特许经营方获得其市场营销经验、全国性的客户、联盟伙伴的关照,以及充足的财力。同时,毫无疑问拥有了一个稳固的大后方,可以提供各种服务及支持。

 “特许经营授权方能够带来很多看得见的实惠,”iFranchise Group公司的塞伯特表示,“所以,你其实可以好好算一笔账,看看是否物超所值。”当然,下决心从独立经营转变为特许连锁企业,并不是这么简单的一件事情。“有时候它需要你从情感上痛下决心。比如说,有些人不得不放弃经营了多年的店名,甚至有些店名来自店主的父母,但他们也不得不做出改变。”

  安迪克安对此深有同感,“我非常钟爱那种独立经营的感觉,但是它毕竟有自身的局限性。在我转为7-ELEVEN便利店后的第一年,我的总销售额就增加了85万美元。”2009年年中,在转型两年半以后,他就完全赚到了当初那笔12万美元的转换费用。

  而且,最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他或多或少地保有了他和他父亲的部分梦想,虽然是用另外一种形式——拥有一家自己的7-ELEVEN便利店。

  经营转变型特许加盟行业

  在房地产、酒店及旅游业领域,经营转变型连锁加盟方式比较普遍,不少其他领域的公司也看到了这种特许加盟方式的优势。近年来陆续开展类似业务的特许经营授权方如下:

  Allegra Network/Signs Now打印及喷绘连锁

  Allegra的“红娘计划”为那些有意愿加盟的人找到相应的店面,成为独立印刷货喷绘店店主与出资方交易的中间人。同时,该公司还帮助双方评估资产价值,并协商价格等。交易达成后,会有专人负责后续的转换工作。

  7-ELEVEN便利店连锁

  独立经营者加入7-ELEVEN的业务转换计划,可以继续拥有或者租借原有的场地,但是7-ELEVEN会帮助完成品牌重建工作,并统一部署店面。7- ELEVEN收取转换后头3个月总利润的25%,店主保有其中的75%。与转换业务不同,新店开业的分成比是50:50。

  灾后恢复连锁Steamatic

  业务转换型特许加盟的流行程度,从灾后恢复这个领域可见一斑。

  该领域的代表性企业Steamatic连锁,过去十年来,新加盟店几乎都是转换而来。特许经营授权方通过降低授权费及管理费等方式,赢得更多加盟店。

  Checkers Drive汽车快餐连锁

  2009年,该机构40%的利润增长来自于进行经营转换的店面。这些转换的店面不仅仅来自饭店,比如,一家无以为继的洗车店变成了新的Checkers店。

  Gold’s Gym健身连锁

  该公司的业务转换计划始于2008年,共有5家独立的健身中心加入这个大家庭。这些公司需要签署一个10年的计划,但如果在加盟的第3年或第5年感到不满,店主可以要求退出。

  Driven Brands 汽车保养连锁

  这家汽车保养及美容企业推出了一个名为“优势项目”的计划,不仅针对业务转换型的公司,也帮助那些新加盟商购买店面或者帮其实现现有公司的转型。特许经营授权费及管理费至少都有5折优惠。

  同时,该公司还有一个“从头再来项目”,服务于那些不得不关门的汽车经销商。特许经营费优惠50%,同时免收培训费。过去10个月就有20多家汽车经销商加入进来。

  Honest-1汽车修理连锁

  这个汽车修理领域的连锁公司,从2009年起开始业务转换计划。转换的优惠条件包括:降低特许经营授权费(由2.5万美元调低至1.5万美元),头两年的管理费也由4%下降到2%。

  PostNet 社区小型商务中心连锁

  2009年以来,PostNet就一直专注于社区小型商务中心的转换问题。它不再收取特许经营授权费,并且将管理费降到了3%,头两年的费用也降到了4%。并且还有其他的优惠,比如,为重新建设店面提供财务支持、免除一年广告费用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717

四叔御用經紀郭德勝加盟瑞銀

1 : GS(14)@2011-04-21 17:51:42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10421/News/ec_eca1.htm
向富豪推銷基金股票

現年49歲的郭德勝於09年10月加盟德銀,今次在不足兩年間再度跳槽。他加盟德銀前,曾在高盛打滾了17個年頭,其頂級富豪客戶大部分亦是在他任職高盛期間建立生意關係,當中又以「服侍」四叔最妥當,未知是否因為他的名字發音,與四叔生意上的好拍檔、已故新地(0016)創辦人郭得勝相同有關。

.....
不過,08年金融海嘯一役,投資銀行界廣泛流傳有數家大型投行的多名富豪客戶,因為投資accumulator(累計股票期權)合約而「損手」,其中一名富豪更輸掉10億美元,導致這些大客與投行的關係緊張,投行之間也出現頻繁的人事變動。翌年郭德勝離開成名地高盛,09年底加盟德銀。

曾相助陳振聰

另外,消息人士透露,與華懋爭產的陳振聰,08、09年間獲得一些城中富豪協助,繼而覓得郭德勝作其顧問,以籌集資金應付財務需要,應付世紀爭產案。陳振聰曾被傳媒發現多次到郭德勝家中,接後者到其山頂大宅詳談。
2 : 鉛筆小生(8153)@2011-04-21 17:56:48

御用經紀, 不知道現在還是不是
3 : GS(14)@2011-04-21 18:13:28

第二段有暗示
4 : oman(1154)@2011-04-22 05:31:25

其實四哥有位"兄弟"有股票牌,
行內人都稱呼佢為四哥,
專做李兆基盤,
號碼是55X0.
5 : 龍生(798)@2011-04-23 00:42:31

3樓提及
第二段有暗示


這故事就像打了周顯一巴
金牌經紀, 這個夠金了吧...
但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

嬴可以嬴多, 輸可以輸得更多...
始終要自己有實力, 才可以長搵長有
6 : GS(14)@2011-04-23 09:53:53

我倒認為人脈不重要,你有實力,自然是人地找你

經紀絕對不是搞人脈的行業,是他誤認行業的本質,人地只是想方便做買賣,不是想聽意見,聽意見現在網上我們都做緊啦
7 : 龍生(798)@2011-04-23 15:35:11

始終經紀跟客戶是對立的

他一定想你多開單, 故此一定大把意見

但客戶就要自己想清楚了
8 : greatsoup38(830)@2011-04-23 15:45:27

意見多唔代表一定要做嘛
9 : reference(1610)@2011-04-23 16:02:38

四叔有最少三位御用經紀,兩年前壹仔介紹過,其中一位叫Chester Kwok,在瑞信投行部任職,據聞他主要為四叔間"兆基財經"出謀獻策。
10 : greatsoup38(830)@2011-04-23 17:16:54

應該3年前,2007年12月20日壹仔

郭淳浩瑞士信貸

四叔投資新股進賬豐富,背後有本港「賓架一哥」之稱、瑞士信貸(香港)董事總經理郭淳浩效力,不時向四叔提供貼士。在英國劍橋大學主修經濟,郭入行近二十年,是鮮有華人在外資大行位居要職。為人熟悉的,包括他曾經在○四年,建議立法會新增「薪俸稅納稅人」的功能組別,又曾為四叔「度橋」私有化恒發;而他的太太就是現任公務員事務局副秘書長的郭譚佩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4041

辭職Sony 項明生加盟科技公司 黛安

1 : GS(14)@2013-11-13 14:25:50

http://www.skypost.com.hk/column/黛安/007010001004/%E8%BE%AD%E8%81%B7Sony%20%E9%A0%85%E6%98%8E%E7%94%9F%E5%8A%A0%E7%9B%9F%E7%A7%91%E6%8A%80%E5%85%AC%E5%8F%B8/116609
Sony華人董事項明生(James)昨日宣布做到今個星期五,就會離開做了15年的Sony,消息震驚動漫遊戲界。
James於98年加入Sony,由市場推廣主任做到第一位華人董事,無論是新產品推出,抑或遊戲展請人,他都會親自接待傳媒,現身解畫,簡直就是Sony的代言人兼親善大使。昨日有電腦網站得悉James離任,更以「永遠懷念」來起題,足證James於遊戲迷心目中的地位。
黛安獲悉事件後,即致電James詢問辭職原因。James話自己計劃離開已有幾年,主要希望嘗試其他新事物,亦想有多點時間寫作、去旅行及做慈善工作,但之前擔心公司人手青黃不接,花了幾年培訓同事,如今才放心走人。James又向黛安透露,已獲得一間科技公司羅致,下星期日(17日)會召開記者會交代詳情。
他又同黛安講,今日開始於《晴報》專欄(編按:專欄刊P.49)分享辭職的心路歷程。八卦的黛安昨先睹為快,文中提及一封六年前James親自撰寫的辭職信,他在信中描繪自己如何由高高興興上班,變為不想起身,心灰意冷……聽起來別有內情,關心James的朋友不妨留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124

黑妹加盟餅店 創業未忘奧運 2014-11-28

1 : GS(14)@2014-12-07 12:18:40

http://www.skypost.com.hk/featur ... %A7%E9%81%8B/161605去年入股蛋糕店做老闆、穿起圍裙做甜品,將港隊羽毛球一姐「黑妹」葉姵延的女人味引爆。不少人猜測黑妹此舉是為退役鋪路,但她直言自己仍深愛羽毛球,不會輕易放下球拍,最近更鑽研新打法,劍指下屆巴西奧運。
一年前,很少人知道在球場上以「扣殺」聞名的黑妹,實質是甜姐兒一名。「以前爸爸都會買出爐麵包給我做早餐,自小時對麵包着迷。十七歲到大阪比賽,見滿街都是精緻糕蛋,禁不住買了大堆來試,從此不能自拔。」此後黑妹每次外訪,都把握機會逛餅店,高峰期一餐吃八件蛋糕,是名副其實「甜品控」。


平日刻苦練 周末放縱吃


黑妹貪吃愛煮,體壇人人皆知,早前「牛下女車神」李慧詩生日,黑妹便親手炮製芝士蛋糕贈好友。運動員不是要節制飲食嗎?「一星期練波六日,朝九晚六,有時更要加操,夜晚怎有時間買蛋糕吃?不過一到周末,我便會打開手機四出覓食,『咦,這店的蛋糕好像挺出名,就開始這區的蛋糕之旅吧!』」說到吃,黑妹總是一臉興奮。
其實她早想創業,因此去年才被餅店的「歡迎加盟」字句吸引,一股拼勁致電老闆談入股。雖老闆最初希望招攬蛋糕供應商,而非合夥人,但最終被黑妹打動,以六位數資金加盟。現時她一放假便落舖幫忙,也會下廚請客試食。有指廿七歲的黑妹乃為退役鋪路,但她曾透露「生意賺埋不及人工高」,澄清開店僅為興趣。


創業如打球 要堅持嘗試


縱觀這一年的大賽,這位一姐均無缺席,可惜卻與獎牌無緣。上周黑妹於香港公開賽首圈出局,九月仁川亞運女單十六強失意,更令她萌生去意,「因自己不年輕,那時又打得不太好,想了很多事。」今天她仍立於球場,多得恩師港隊前總教練陳智才勉勵,「我想清楚自己仍很愛羽毛球,想繼續奮鬥。開餅店四、五十歲仍能,運動員不行,一放棄身體便不能承受這樣的訓練。所以我告訴自己,無論怎樣困難都要記得這是自己的愛好,想起愛上它的原因。運動員生涯短暫,我想盡情享受現所擁有的事和過程,直到最後。」
她續指:「當初我轉做全職運動員,朋友都不支持,覺得出路窄;到我開餅店也有人質疑無可能成功。但我認為只要喜歡一件事,堅持,並踏出第一步,沒甚麼不可能。」這股意志推動她成為餅店老闆;亦驅使她遠赴歐洲鑽研羽毛球新打法,「以前一講黑妹大家只想起扣殺,希望打法有轉變,目標是巴西奧運。」半隻腳踩入甜品界,她還是球場上那個硬朗的黑妹。


糖尿病婆婆觸發 設計低糖蛋糕


「曾經有個婆婆走進舖頭說,你們的卷蛋好漂亮,我都想食一件,可惜我有糖尿,一件已超標,無辦法食。」畫面深印在黑妹的腦海,更激發她最近與病人組織「糖尿天使」合作,以健康菊花糖和水果,設計兩款的杯子蛋糕在荷里活廣場的Kraft Paper蛋糕店出售,一款屬低糖低脂配方,另一款連糖尿病人都啱食;下月更會化身甜品導師,開班教小朋友做蛋糕,為糖尿病人籌款。黑妹笑言:「食甜品令我感到快樂,親手做的東西有心思,收的人特別開心!」她又自爆最想為另一半整餅,可惜暫時未有男朋友。
攝影:梁細權
記者:周藹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6704

李同國加盟超人回來了

1 : GS(14)@2015-07-22 23:34:58

韓國親子節目《超人回來了》昨日宣佈足球員李同國,會帶同兩對孖女及囝囝加盟,消息一出即引起觀眾懷疑有家庭要退出節目,不過節目組就表示:「李同國一家昨日(前日)已完成第一次拍攝,其他家庭不會因為他們的加入而離開。」又補充:「李同國的演出只是暫時性,未知會否成為固定成員。」李同國於2007年8月生下孖女,前年再生多對孖女,去年終於追到細仔,一家七口非常熱鬧。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50715/1921961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60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