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 Steak母企申創板上市
1 :
GS(14)@2018-01-08 00:41:01【本報訊】又有餐飲股申請上市!經營高級扒房「Mr. Steak」的MS CONCEPT LIMITED申請在創業板上市,保薦人為同人融資。MS CONCEPT旗下擁有12間餐廳,當中5間為Mr. Steak,其他餐廳涉及西餐及日本料理;集資所得將用於在本港開設新餐廳、設立中央廚房等。
MS CONCEPT截至今年9月底止首6個月,收入1.28億元,按年升9.4%;賺833.1萬元,升10.8%。該公司創辦人為鄘大華,同時持有本港主要牛扒批發商「鮮運食品」,而鮮運為MS CONCEPT旗下餐廳的最大供應商,佔其採購額近50%,並構成關連交易。MS CONCEPT指,已獲聯交所授出豁免。
Vicon暗盤升逾12%
另外,Vicon Holdings(3878)今日掛牌,公開發售超購逾38倍,一手中籤率80.02%,申請20手才穩獲1手。該股昨日在輝立暗盤升最多近20%,收市報1.35元,升12.5%,每手賬面賺300元。多隻半新股昨反彈,普天通信(1720)飆10.4%,浦江中國(1417)升4.5%,愛康醫療(1789)一度升26.5%,收市升幅大幅回落至1.1%。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71222/20252395
周顯﹕創板上市費用高 可頂住上市價
1 :
GS(14)@2018-01-22 05:16:53【明報專訊】記得在2000年左右,那時剛有創板不久,上市費用十分廉宜,只是大約1000萬元,但是一隻gem board上市集資,卻往往是幾千萬元。十幾年前,大拿拿幾千萬元,實在不容易拿出來,更何况在2001年至2003年,市况惡劣,更加是無法集到資,如果集不到資,就連上市也上不到了。於是,當時上市有一種很流行的做法,就是discount,由大股東負責,把現金交給莊家,作為現金折扣回贈,有時候,discount高達一半,這即是說,上市價和莊家實際所付出的價錢,可以相差1倍。
集資成本太高 不「啤殼」無利可圖
在這情况之下,常常在上市當天,股價便大跌,這正正反映了莊家的實際成本價。但在現時,上市費要三五千萬元,上市集資額卻只有七八千萬元,換言之,集資額付了上市費之後,所餘無幾,因此,大股東根本沒有太多的本錢,去給予莊家太大的折扣,最多只是給莊家幾個percent的包銷費,作為意思意思。
所以,今日的創仔上市,已經很少見到大跌幾成的慘况,原因很簡單,這是cost-driven,有天然的承托力。
在這幾年,我寫過很多篇文章,評論創業板上市,由於成本太高,除了「啤殼」出售之外,根本沒有利潤可圖。因此,監管當局是自欺欺人,制度也根本不可行。但在本文,則提出了一個現制度之下的一個好處,也許是唯一好處,就是昂貴的上市費用,可以頂住上市價,這好比比特幣掘礦的成本,也可頂住其價格。
[周顯 投資二三事]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7622&issue=20180115
創板新股包銷佣金急飈 開支佔比近半 分析:監管收緊拆帳改變
1 :
GS(14)@2018-01-28 15:09:41【明報專訊】香港市場的新股承銷佣金向來較美股低,不過創業板情况卻有所不同。翻查資料,創板新股包銷佣金近日見顯著升勢,今年上市的13隻創板新股中,已有5隻佣金企於7%以上,最高更達9%,連同其他開支,上市費用佔集資接近一半。業內人士認為,一方面是因為證監嚴打新股圍飛,保薦人需做額外工作,另一方面是「拆帳」方式與以往有異,導致新股承銷費急升。
明報記者 余慕恩
翻查近期上市的創板新股招股書,上月上市的餐飲股1957&Co(8495)及上周掛牌的Zioncom(8287),包銷佣金同樣高達9%,保薦人雖分別為力高及鎧盛,但承銷團均有平安證券參與,而由新華匯富保薦上市的ISP Global (8487)、森浩(8285)及金泰豐(8479),包銷佣金亦介乎7.5%至8.5%,當中1957&Co、森浩、Zioncom及金泰豐,倘加上其他洗費,單計上市開支已佔公司集資額逼近五成,Zioncom的上市開支更超過4000萬元(見表)。
今年4新股 上市開支佔集資額近五成
事實上,創業板新股在證監會嚴格打擊圍飛、不明文規定需設公開發售部分後,創板的包銷佣金有見上漲趨勢。
證監去年1月與聯交所就創板股價波動作聯合聲明,並煞停數隻創板新股上市,此前上市的創板承銷佣金明顯較低,以2016年第四季掛牌的17隻創板新股為例,收佣最高的是大有融資、力高及Prosperity,期內三行分別各保薦一新股上市,包銷佣金僅為5%,比近月明顯較低。
2016年第四季新華匯富亦有保薦一創板新股上市,包銷金匯教育(8160)的佣金僅為3%,比現時收取的低一倍有多,期內由中國銀河國際保薦上市的CMON(8278),甚至只收取1%佣金,該股當時以100%配售上市。
證監收緊監管 包銷風險上升
對於佣金及上市開支趨高的現象,有業內人士表示,除了因為證監收緊創板上市監管後,令保薦及包銷工作較以往顯著增加,以及反映投行「風險系數」上升外,過往創板新股包銷商收費「渠道」較多,在佣金以外亦涉及股票因素,包銷商可在股份上市後售出股份獲利,但去年以來的創板新股掛牌飈數倍現象不復見,加上監管趨嚴,故寧願將所有收費劃一以佣金形式收取,加上現時創板配售部分要尋找足夠投資者亦較以往有難度,亦是提高收費重要因素之一。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008&issue=20180122
麻酸樂母企再申上創板
1 :
GS(14)@2018-02-04 21:11:45【明報專訊】去年8月首度入表的港產米線連鎖店「麻酸樂」母公司倩碧控股,早前上市申請逾期失效,昨日再度申請在創業板上市。據更新招股文件顯示,集團截至今年8月底止5個月業績轉盈為虧,錄得淨虧損約317.4萬元,除收入減少外,上市開支亦是虧損原因之一。
每月賣出逾10萬碗米線
倩碧目前擁有麻酸樂、娜多歐陸及泰卷3個餐飲品牌,截至去年3月底止年度收入約1.49億元,其中麻酸樂貢獻近6200萬元收入,是集團最大收入來源。
更新後的初步招股文件中,加入新財年首5個月業績,收入下跌逾一成至6046.7萬元,其中主要來自西餐廳娜多歐陸收入貢獻銳減,按年下跌33.6%至1534.3萬元,麻酸樂期內收入亦跌9%,至2557.2萬元。此外,集團期內亦錄得上市開支約742.2萬元。
目前佔集團最大收入來源的麻酸樂,新財年首5個月收入近2600萬元,若以麻酸樂目前平均一碗米線近50元的售價計算,相當於5個月內賣出約51萬碗米線。作為集團旗下主打品牌,目前麻酸樂擁有5間分店,新財年首5個月錄得約58.1萬名顧客,翻枱率較去年同期微跌至9.9次。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380&issue=20180201
創板改制前 15新股趕尾班車 現金流市值要求提高 分析:成啤殼死線
1 :
GS(14)@2018-02-25 02:58:14【明報專訊】為堵截「啤殼」行為,港交所(0388)去年宣布修例,提高創業板上市門檻,並取消簡易轉主板程序(見另稿),上周四(15日)起正式生效。翻查資料,單計在2月15日前兩周內,已有15家公司申請創業板上市,數目之多為近年罕見。業界相信,這與有準創業板申請人擔心趕不及在「死線」前入紙,前功盡廢有關。不過,因應入表申請過期失效,在仍有3個月緩衝期下,估計短期內仍有一批準創業板公司趕「尾班車」提交申請。
明報記者 陳偉燊
根據新的創業板上市要求,各方面有不同程度提升,包括上市市值要求提升50%,由原來的1億元,大增至1.5億元;另要求過去兩個財政年度經營業務所得現金流入由原來最少的2000萬元,亦提高50%至3000萬元等(表1)。
據港交所資料顯示,由2月1日起至15日兩周內,已合共有15家公司提交創業板上市申請,大部分俱與盈利要求門檻相去不遠,其中有5家公司業務經營地點更來自新加坡及馬來西亞,涵蓋行業廣泛(表2)。
5星馬公司申創板上市
業界指出,由於近年不少「啤殼工程」是因應原來上市要求「度身訂做」,一旦創業板上市門檻正式提高,該批上市申請等同宣告失敗,難以在短期內重提上市計劃,因此2月15日被視為「死線」。從事保薦人行業並對上市企業融資熟悉的公共專業聯盟財經政策發言人甄文星表示,雖然新例執行未增加上市成本,但是要滿足如現金流要求達到3000萬元,申請人或多需時兩年才能夠達到要求,令到原有上市計劃「斷纜」,解釋了為何在兩周內,創業板在「死線」前湧現大量上市申請。
3個月緩衝期 料更多公司重提申請
不過,甄文星又表示,據理解,部分已經提交上市申請並已過有效期限,未能完成上市計劃的準創業板公司,尚有3個月寬限期緩衝,去完成最終上市計劃。因此,他預期,短期內仍然會有相當數量的失效個案,會趕快重提新版本的上市申請,意味在未來半年創業板將爆發排隊上市潮。
不過,隨着創業板門檻在今次修例後顯著提高,個別要求已相當接近主板甚至相若,加上取消簡易轉板程序,由創業板轉往主板上市不再如過往般容易,他不諱言:「創業板的歷史任務因此結束。」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916&issue=20180222
轉主板踏腳石不再 大市值創板股料絕迹
1 :
GS(14)@2018-02-25 02:58:15【明報專訊】今次港交所(0388)推動上市改革,一改由2007年起容許轉主板的機制,意味創板作為「主板踏腳石」的歷史任務宣告完結。在簡易轉板申請取消前,很多現有創板公司亦在「趕死線」,過去兩個月再有7宗申請轉主板申請,隨着市值較大的中新控股(8207)、同仁堂國藥(8138)等提出申請,新意網(1686)更已完成轉主板,日後留在創板內的大市值公司買少見少。
自2007年起創板修例,放寬轉主板要求下,當年已有市場人士戲稱創板變成「跳板」,更觸發市場人士「啤殼」,並盡快催谷上市公司壯大及滿足轉往主板要求,實現更大的殼價增值。創板新股數目更由2007年只有兩間,到2017年大增至高峰時的80間,集資額達59.38億元,同時帶旺創板上市後集資活動,到2015年高峰時集資額提高到193.5億元。
兩月7宗申請「跳板」趕死線
隨着創板取消簡易轉板,過去兩月有包括飛思達科技(8342)等最少7間創板公司轉板,在創板內市值過百億元公司只餘3間,吸引力大減。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743&issue=20180222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