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香港的大學是為刮人民幣而立! 朱泙漫屠龍記

http://johnchrysostom.blogspot.hk/2013/08/blog-post_25.html
The establishment of a university in HK would appeal to the new generation of Chinese across the border. More significantly advance British influence and rank as an 『Imperial Asset'. – China Mail (December 1905)

盧吉勛爵(Sir Frederick John Lugard,香港一般稱為盧押)是二十世紀初英國最偉大的海外殖民地封疆大吏之一,曾於1907年7月至1912年3月任職香港總督,盧吉勛爵任職香港總督最重要的建樹是籌建香港大學。筆者且借當年香港大學籌建的歷史反思香港之於中國乃至世界有何地緣政治的意義。
根據前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丁新豹博士於2011年3月5日在香港大學的講座《為中國而立?為香港而立?香港大學創立百年反思》中指出,香港總督盧吉當年籌建香港大學的最初目的本來是《為中國而立》:「⋯他(盧吉)指出中國的覺醒為英國提供互利機會。因此擬設立一所大學,不單為香港,也為中國而立⋯通過教育向中國及華人宣揚英國文化藉以增強英國在遠東 - 尤其是幅員廣大,人口眾多的中國的影響力,是他這個帝國使者義不容辭的事。⋯」對於大英帝國來說,一個穩定的滿清政府最符合帝國的利益,因為其龐大的人口為帝國提供一個利潤豐富的市場。因此香港大學的基本任務是替帝國培育技術人材在滿清統治下的中國替英商開拓市場。其中英廷更下達了指導思想不許香港大學教授人文學科以傳播英國民主制度和思想予低等而思想未開發的中國人以免其顛覆滿清政權:

「⋯The study of the philosophic theories of the West,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of Western History with its outstanding examples of the emancipation of the people from oppressive control, are all apt to fire the immature imagination of imaginative races, and to impel them to conclusions destructive alike of the family influence on which the social system is so largely based, and of all constituted authority⋯」

當年籌措經費最力的其實包括滿清政府和香港的華商。當年粵督張函致司道會商籌助香港大學校經費時曾如此說:「⋯我國派遣學生出洋。留東洋者。一人歲需學費數百元。留西洋者,一人歲需學費數仟元加以往返川費。為數猶屬不貲。各省財力。同此支絀。深恐難乎為繼。若改留學香港。所省何啻倍蓰。⋯」一所掛名以英語為教學語言的學店猶如今天所謂的中歐商學院之類的External Programme原來都只是一個省錢的折衷方案矣!

以昔日大英帝國和滿清的關係,再回顧今天中美的政局,大家便不難想像米帝和共匪的共同利益比雙方的矛盾大得多。有不少陰謀論者皆認為米帝眾多小動作的目的是顛覆共匪的政權,但筆者更相信中國作為世界工廠,其龐大市場和所擁有的美元儲備,令米帝骨子裡更喜歡一個由共匪統治的邪惡但穩定政權多於一個動盪而被鄰邦入侵的社會。
筆者好研究歷史政局是源於尋找投資機會的動機,但對於一些涉及政治上價值判斷(Normative Judgment)一直嗤以之鼻。流水不腐,世界上任何一個商業或金融中心必須依賴一個龐大的腹地去托起,而非一些虛無飄渺的仁義道德。日前筆者拙文《朱氏M型樓市》引起了博友暘明兄和匿名兄的討論,其中涉及來自強國人到香港留學的住宿問題。這些問題對於一些有政治抱負的政客而言固然是另一個上街抽水的機會,但對於筆者來說本人更有興趣研究其背後的商機。正如《九十後投資記》博客RkwC兄在事頭婆專做留學生盤也可以有一番天地。
無獨有偶,日前筆者亦留意到一些在大學附近鐵路沿線的學生盤迴報亦不俗。以實際成交個案所示,一個三球(即三百萬,個別尚有少於三球)的盤月租港幣10,500元,年租值有4.20%而優於大市。由於缺乏入息證明,強國留學生一般會預付半年租金。可能由於開學在即,當天便有數個操北方口音的小夥子經紀行查詢租盤。
上街無謂,刮水最實際!一百年前香港總督盧吉勛爵已經清楚確定香港大學的市場定位是為刮人民幣而立,那麼醒目的你應該知道如何選擇了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233

上海自貿區內將實行人民幣自由兌換 最終或將涵括整個浦東地區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5484

據道瓊斯消息稱,草案內容顯示,中國將允許上海自貿區內人民幣自由兌換,這也將成為中國經濟改革的一個重大舉措。

法新社稱這份草案內容顯示:

「在風險可控的前提條件下,將實施上海自貿區資本賬戶下人民幣自由兌換。」

澳新銀行本週表示,此舉將讓中國的經濟發展上升到下一個層面。上海自貿區的成功將為下一個階段中國的經濟改革、開放和資本賬戶自由化提供一個模板。但同時也警告這種自由化將會提高資本外流的風險。

這份草案還顯示,上海自貿區將為大宗商品交易創造一個平台,如金屬、能源和農產品等,並「逐漸」允許外國公司在自貿區進行直接的大宗商品期貨交易。

但相關部門排除了在自貿區開設賭場的可能性。

自由貿易區內從銀行業到文化產業等19個行業部門的監管控制將有所放鬆。
法新社引述官員稱,最終方案將於9月27日「整個計劃」得到批准之後宣佈。

此前,上海證券報曾報導,中國的金融中心上海有望很快獲得批准開放一個自由貿易區,在自由貿易區測試人民幣自由兌換和跨境資本流動。

新華社此前報導顯示,關於金融開放和風險管控方面,相關部門要到9月中旬拿出一個完整方案,而試驗區的正式掛牌可能要等到9月底。

人民幣自由兌換也將成為金融領域開放的一部分內容,將推動我國的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

另外據南華早報報導,上海自貿區範圍最終將擴大至包含整個浦東地區。

此前中國同意的自由貿易區所覆蓋到的浦東新區面積僅有28.78平方公里,而整個浦東地區的佔地面積為1210.4平方公里。

南華早報引述政府消息源表示:

「官員和學者此前討論了讓整個浦東新區成為新建自由貿易區的一部分。」

最終,決策者決定先集中於小範圍區域進行測試,以確保進程的順利和成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818

下一個人民幣離岸中心——舊金山?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6439

彭博引述知情人士稱,舊金山市長Edwin Lee這周與中國銀行高層舉行了會談,雙方初步討論了將舊金山建設成人民幣離岸中心的方式。

舊金山或將加入倫敦、巴黎和法蘭克福尋求建立人民幣結算中心的行列。上週,國際清算銀行將人民幣列為日均交易額第九的貨幣,而中國也一直在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戰略,推動大規模的跨境資本流動以及放鬆對外匯以及利率的管制。

舊金山市長辦公室的Christine Falvey表示,「Lee與中國銀行代表進行了愉快的會談。」

作為全球首個人民幣離岸中心,經由香港處理的人民幣貿易結算交易相當於內地總額90%以上,香港也擁有全球最大的人民幣資金池。今年四月,中國人民銀行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簽訂了關於新加坡人民幣業務的合作備忘錄,中國工商銀行新加坡分行擔任新加坡人民幣業務清算行。去年12月中國銀行台北分行成為台灣地區的人民幣業務清算銀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071

英國人民抱怨物價上漲 張化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1mj08.html
英國來鴻:中國的通脹正在下降。大家都很高興。不過我想提醒大家一件事。過去30年,咱們的通脹在大多數年份都並不高,只是等你回頭看10年,15年或者20年的時候,你老是不敢相信:物價怎麼上漲了那麼多倍!怎麼回事呢?

我的結論:短期內,通脹究竟是多少,誰也不知道。統計局也是蒙的。各個經濟單元上報數據時隨便亂來,統計局和上級領導們再加上醬油,等等。

短期內,你可以用各種數字糊弄大家。只有回頭看中長期趨勢才有意義。誰也無法糊弄大家。

在英國,居民們也抱怨物價上升太快,但是,瓜果蔬菜,用品甚至房價比香港便宜多了,也比北上廣深便宜。我聽他們抱怨時,我只是微笑而已。咱怎能給祖國臉上抹黑呢?我絕不提家鄉的通脹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220

義烏金改大幕開啟 試水人民幣跨境結算

http://www.infzm.com/content/94451

9月17日,浙江省《義烏市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金融專項方案》對外公佈,這標誌著義烏金融改革的大幕終於拉開。

中國證券網報導,義烏「金改方案」共涉及完善金融組織體系建設、加快貿易金融產品創新、完善外匯管理機制、推動人民幣跨境業務創新、發展壯大本外幣兌換業務、促進民間資本服務實體經濟、優化金融生態環境等七大方面。

新華網報導,為優化金融生態環境,《方案》提出建設金融業統一徵信平台,完善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系統,建立境外採購商信用檔案,探索建立義烏非居民個人交易數據庫。

此外,《方案》還提出,在完善金融體系方面,積極引入外資銀行、鼓勵發展小額貸款、金融倉儲公司等;在貿易金融產品創新方面,探索建立電子交易、物流配送、倉儲管理以及金融服務高度融合的一體化貿易新模式、推廣出口信用保險等;在完善外匯管理方面,允許符合條件的境外自然人在取得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後開立個人外匯結算賬戶等。

據《第一財經日報》報導,早在2011年3月,《國務院關於浙江省義烏市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總體方案的批覆》要求,義烏市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要在健全金融機構體系、提升金融服務能力、改善金融生態環境等3個方面承擔重要的改革任務。此次義烏金改正是「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的配套措施。

但國務院《批覆》同時明確,義烏市改革涉及的土地、金融等重要事項,須按程序另行報批。因此,義烏市於2011年5月份委託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編制了《義烏市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金融專項方案》。

今年8月23日,《義烏市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金融專項方案》經國務院批准,由人民銀行會同中編辦、發改委、財政部、商務部、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等九個國家部委聯合發佈。

將試點人民幣跨境結算

9月17日下午,義烏市也舉行了「義烏市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金融專項方案」新聞發佈會,透露金改相關細節。

事實上,義烏並不是第一個金融改革試水城市,在此之前,溫州、珠三角和麗水等地都出台了金融改革方案。

浙江在線報導,在「義烏市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金融專項方案」新聞發佈會上,義烏市長何美華說,和其他金改地區相比,義烏的核心突破點在於「貿易金融創新」,側重於完善貿易鏈、供應鏈的金融服務,加強貿易金融的產品創新,以金融創新促進貿易便利化。

如何促進貿易便利化,何美華說,金融組織要配套,金融主體要豐富,金融產品要創新,金融服務要跟上。

他特別提到了「人民幣跨境業務創新」,其實質是鼓勵金融機構加強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服務力度,創新跨境人民幣貿易融資產品,促進進出口貿易穩步增長。

「目前義烏跨境人民幣結算已超600億,企業之間使用跨境人民幣結算,能避開外匯匯率風險,而且義烏也是國內唯一的個人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試點,最近一年下來也超過了60億。」何美華說。

據前述浙江在線報導,義烏金融專項改革已經啟動。下一步,義烏市將重點圍繞《方案》研究制定金融改革3年實施方案,按計劃分步驟分階段,穩妥推進金融改革工作。

據前述新華網報導,數據顯示,近年來義烏金融總量穩步增長,截至8月底,全市金融機構存貸款餘額分別為2196.24億元、1688.88億元,不良貸款率0.65%,處於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水平區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526

跨境人民幣指數是另類共匪國力指數 朱泙漫屠龍記

http://johnchrysostom.blogspot.hk/2013/09/blog-post_28.html
根據《新華網》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9月29日正式掛牌》報導,其中開放措施包括「⋯允許符合條件的外資金融機構設立外資銀行,符合條件的民營資本與外資金融機構共同設立中外合資銀行。在條件具備時,適時在試驗區內試點設立有限牌照銀行。⋯在完善相關管理辦法,加強有效監管的前提下,允許試驗區內符合條件的中資銀行開辦離岸業務。⋯。」
據說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其中一個可能要點是探討人民幣資本帳(Capital Accounts)項下自由兌換的可能性。無獨有偶,中國銀行亦於2013年9月20日正式推出《跨境人民幣指數》(BOC Cross-border RMB Index,英文簡寫CRI)。根據《中行全球首發跨境人民幣指數》公告,CRI是「⋯由人民幣跨境流出、境外流轉、跨境回流三個緊密銜接的部分構成,全部採用流量指標來反映,⋯指標涵蓋所有經常項目和有代表性的資本項目和境外流轉項目,涵蓋面較廣,綜合反映人民幣跨境及境外使用的活躍程度。⋯」2011年Q4指數是100,而2013年Q3是186,上升近86%!
筆者以為習李時代的其中一個令中國經濟推上下一階段是傚法米帝海外發本國貨幣債券以支持國內軍事、基建、福利和內需開支。筆者2010年1月8日拙文《中國金融霸權的崛起》曾指出「⋯以資本市場佔GDP百份比計,現時中國資本市場在金磚四國中是最發達的。但與美國、英國、日本和德國比較,中國資本市場佔GDP百份比仍屬偏低。而在中國資本市場的融資途徑,銀行貸款、債卷和股票分別佔近85%、11%及4%。與美國、英國、日本和德國比較,中國資本市場仍相當側重以銀行貸款融資。在債卷融資途徑中,二零零七年和二零零八年中國政府及國有機構佔債卷融資額分別達80%及75%。私人及民企以債卷融資比例偏低。債卷年期以三年或以下為主,而交易模式則以機構投資者進行場外交易(Over-the-counter)為主⋯。」中國的公共融資不如歐美以發公債解決,而是透過四大國企銀行去解決。不過歐美諸國的政府債卷最終仍然「射」回歐美諸國銀行體系內,所以在風險上其實兩者性質其實不大。
同樣都是海外發債,但實際上歐美和中國的風險和能力不同。海外發本國貨幣債券能力愈大,本國公共融資風險愈能夠「射」出國外;而國外本國貨幣流通量愈大,海外發發本國貨幣債券能力愈大。根據《The U.S. Dollar's Unofficial Status as World Currency》,據說有近40%至60%美元在美國以外流通。這解釋了米帝緣何可以狂印鈔,狂發債,狂建軍、狂派福利,因為全世界都被米帝的自由民主公義感召而直接或間接買美債以支持米帝的環球霸權!

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或者其他所謂的海外人民幣中心如香港,其實猶如銀行在不同地區開分行吸納存款的概念一樣。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會否取代香港海外人民幣中心地位,還看香港有多少人有愛黨愛國的媚共心態以自己的家產換人民幣去支持共匪的邪惡政權。但筆者可以肯定的是,共匪國外人民幣幣流通量愈大,海外發人民幣債券能力便愈大,共匪的邪惡力量便愈大。跨境人民幣指數是另類共匪國力的邪惡指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934

如果放寬人民幣兌換上限, 將對樓市的影響深遠 Consilient_Lollapalooza

http://blog.frankyfan.com/2013/10/blog-post_20.html
現在人民幣兌換上限為2萬元. 作為存款, 資金的靈活性、利率、匯率走勢及安全性決定著它的吸引力. 雖然香港人能夠存人民幣, 作為存款, 利率及匯率及安全性都有優勢, 但基於2萬元兌換限制, 很多港人還是以港幣作為主要的存款.

如果港人可以自由兌換人民幣, 人民幣便擁有絶對的優勢. 大量存款轉為以人民幣作主要存款, 則港幣資金會變得緊拙, 令港息上升.

銀行港幣成本上升, 要維持息差, 貸款成本也會上, 提高按揭成本, 增加利息成本, 提高買加的供款/收入佔比, 有一部份人將因收入不夠而不能置業.

當然, 限制還未放寬, 同時事情未必這樣單純發展. 到時可以出現其他情況, 或sideeffect令結論完全改變都唔定~: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837

220億美元欠款或促使中伊使用人民幣結算石油貿易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2116

據中國學者和伊朗媒體報導,伊朗國會議長Ali Larijani本週到訪北京,並與中國領導人商議解決能源貿易欠款問題,其中使用人民幣結算石油貿易可能成為重要議題之一。

中國是伊朗石油的最大買家,但是西方國家制裁伊朗導致雙方不能使用美元結算貿易,因此中國拖欠伊朗款項。在解決貿易債務之際,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可能成為重要議題。

中國目前是伊朗石油的最大買家,並重申反對美國對伊朗施加更嚴厲的制裁。

今年前9個月,中國進口了1600萬噸伊朗石油,價值超過123億美元,相當於每天43萬桶。

由於受到美國的制裁,雙方不能使用美元結算石油貿易。西方國家對伊朗的制裁導致雙方在能源貿易中不能繼續使用美元。美元是國際貿易中最重要的結算貨幣之一。

Tehran Times稱引述該國規劃和戰略監督的副總統Mohammad Baqer Nobakht的話稱,在雙方石油和天然氣的國際貿易中,中國未償還款項為220億美元

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研究員殷罡表示,中國購買伊朗石油確實存在結算上的問題。中國要支付這筆錢得通過銀行匯款的方式,但承辦這項業務的銀行會因此受到美國製裁,此前中國崑崙銀行就出現過這樣的情況。

中國官方媒體報導並沒有涉及到石油貿易結算問題。

但是,云南大學中伊關係專家姚繼德表示,中國和伊朗在能源貿易中使用人民幣結算可能是一個商議方面。他稱:

「中國和伊朗當局雙方(包括商務部和中國的石油企業)很可能正在研究這個問題。」

兩國領導人此次商討的問題需要包括確定貿易地點,如何設定匯率,以及如何避免牽涉到第三方等。

雙方可能會在明年底制定出具體的計劃

但是,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易綱稱,西方國家對伊朗的制裁仍然會影響雙方使用人民幣結算石油貿易

他稱:「解決這個問題的唯一方式是伊朗遵守國際規則。這樣一來,西方國家就會最終放棄對它的制裁。」

此前報導稱,中國最早去年就開始使用人民幣從伊朗進口石油。但是,姚繼德稱,即使該報導屬實,兩國之前使用人民幣結算的規模也比較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388

石磊專欄:中國的利率水平為什麼這麼高?--流動性、槓桿、與人民幣匯率之二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2112

我們做固定收益最關注的就是利率,今年下半年的利率一直保持很高的水平,特別是較長期的資金利率高居不下,利率債收益率持續大幅上行,而非標資產的收益率上行幅度卻不大,整個利率體系似乎與以前完全不同。 一個高儲蓄率國家,通脹率並不高,資金利率水平為何這麼高?

首先,就是要討論一下,目前的利率水平到底高不高,這個問題是有爭議的,角度不同結論就不同, 我們先從實際利率的角度來看,企業面臨的實際利率在8%左右,居民的實際利率僅在0附近,企業實際利率在過去10年來看,處於非常高的水平,僅比98-99年低一點, 居民實際利率卻不算是歷史的高水平,即使考慮到理財產品,目前的實際利率也是一般,所以目前是企業面臨的實際利率過高,而居民實際利率屬於平均水平, 如果把企業的資產回報率做一比較,目前工業企業在6%-7%這個水平,擴張資產基本無利可圖,所以這個利率水平是完全可以抑制工業企業產能增長的問題, 儘管實際利率與98年差不多,但是企業的情況還是比98年好很多,在於企業的績效提高了很多,如果我們不僅考慮利率,而考慮整個金融環境,包括利率、匯率和資產估值水平,我們也會發現,對於生產性主體而言,金融環境非常非常緊縮, 除了實際利率高,實際匯率也達到了94年以來的最高,股市的估值水平極低,對非貿易部門而言,利率不算太高,匯率高反而把資金引導向內部,房地產市場估值水平很高, 所以我們可以下個結論,可貿易、工業企業面臨的金融環境最為緊縮,不可貿易部門和居民部門金融環境尚好。導致這個情況出現的原因,一方面是ppi、cpi走勢分化,一方面也和內需主導型政策有關。

下面討論一下形成高利率環境的原因,價格是供需的結果,從供給來看,外部盈餘的下降,代表儲蓄超過投資的部分下降了,這個是多年以來的趨勢,今年其實比2012年還略好,儲蓄下降其實也是不均衡的,企業儲蓄下降的多,居民儲蓄比較平穩,這可以從企業存款與貸款的分析中,看出08年以前,企業積累大量儲蓄,而居民的增速慢,09年後完全相反了,然而在需求端,企業投資所用資金佔比越來越大,投資所需資金1年大概在40萬億左右,相當於M2的40%,且增速持續高於M2, 這意味著,投資佔用的資金佔比會越來越高,當然,投資基本上是個流量,與存量直接相除會有問題,但這可以反映出相對的情況。而投資的主體是企業,企業的儲蓄又在下降,所以企業會越來越需要外部融資才能完成投資和經營。

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投資與出口增速常常存在互補性, 也就是說,中國採用了凱恩斯政策導向,調節內需,穩定總需求,總需求穩定了,但這樣的調節方式會加劇流動性的不穩定性,當外需高時,壓內需,會使得經常賬戶盈餘更高, 當外需低時,提升內需,會使得經常賬戶盈餘更低,所以在08年以前,我們的調控方式結果是國內流動性過剩,易鬆難緊,09年以後,我們的調控結果是GDP可以穩住,但流動性開始緊缺,易緊難松。目前的環境下,企業投資必須更多依賴外部融資,而形成的產能或者服務能力由誰來消費?10年前解決的辦法是加入WTO,靠外需回升,未來5-10年,外需的紅利還會有麼?

居民的消費為什麼上不來, 居民買房不統計在消費中,而表面上看超高的居民儲蓄率,實際上很大一部分已經被轉移到政府和開發商手中,大搞投資, 居民的消費未來很難支撐當前投資形成的產能或服務能力,所以我們轉型到內需為主的經濟,很難保持經濟增長穩定在目前的水平。必然經歷向下調整的過程,否則只能靠信用泡沫和房地產泡沫支撐。

言歸正傳,以上的分析,是信貸需求旺盛的原因。也就是央行所說貨幣信貸增長過快中的一半,信貸增長過快的原因,下面我們說貨幣的事。

這就要加入金融體繫了,我們知道信貸是實體經濟的負債,同時也是銀行的資產, 銀行為了盈利,面對較高的信貸需求,必然擴張資產負債規模,資產負債表不夠用就用表外項目,20%的社會融資總量增長,15%的銀行資產負債擴張速度,就是在高需求下發生的。上半年很多股份制和城商行資產增長已經在10%-20%,這可僅僅是半年啊,以往央行給大家設置了新增信貸規模。為什麼設置信貸規模? 因為央行怕大家剎不住閘,造成宏觀經濟過熱,為什麼銀行剎不住閘,因為利率低於出清水平,為什麼利率低於出清水平,因為存款利率長期被壓制在出清水平以下。在資金和銀行負債充裕時,這樣的控制是容易的, 但到了銀行爭奪負債時,這樣的控制就非常難了,銀行創新出信託收益權等投資科目下的信貸取代,幾乎繞過了信貸額度管制,使得銀行資產方信貸和投資兩大科目第一次完全連通了。5年前,信貸管制嚴格的時,資金充裕時,往往受到信貸額度管制,資金只能留向投資科目,那時主要是債券投資, 所以信貸和債券在這個時候往往出現互補的行情, 大家用M2-信貸的方式分析債券可投資金, 寬貨幣緊信貸是債券牛市的保證,但有了同業投資科目創新後,這個邏輯就錯了。 因為投資和信貸科目已經打通了,這意味著,債券和信貸和信託受益權,在風險和資本調整後的收益率必須達到可比水平, 以往債券的管制溢價將會下降,受到衝擊最大的就是利率債。高等級信用債受到的衝擊會延遲。

在銀行的負債方,銀行一般存款型負債緊張,同業存款實際上是把大行富裕的超額儲備,轉給中小行,再由中小行通過投資科目輸送給實體, 這就造成了超儲被使用的非常緊繃,且波動和在途資金規模會較大,我們能看到超儲率由於支付體系的完善和效率的提高,本來是持續下降的,2010年以後,貨幣市場資金利率趨勢性抬升,而超儲率實際上沒有再延續下降的趨勢,這意味著資金利率趨勢性上升不是主要由資金供給緊缺造成的,而是由資金需求上升導致的。貨幣需求上升實際上是業務模式發生轉變造成的,同業業務的創新使得實體經濟的資金需求直接與貨幣市場聯通了,信貸市場和貨幣市場正在逐漸連通,這也是利率市場化必然經歷的過程。以往超儲率的經驗就失效了,這就形成了超儲緊繃,貨幣偏緊的情況。6月份就是緊繃斷了。

後面三個月逐步修復,我們還是看到中小行同業負債回升,因為資產是剛性的,從負債端撕裂,往往造成負債的成本上升,而資產不會如意調整,負債成本上升又導致銀行不配置低收益資產,這樣三季度的環境就出現了,隨著8、9月份的外匯佔款開始回升和央行的資金注入,超儲率又開始回升了,這就是央行說的貨幣快速回升,有資金流入的貢獻,但我們扣除從央行借入的準備金,市場的超儲率並未明顯回升,外匯佔款的回升只是在邊際上有貢獻,非借準備金率並不高,這就是為什麼隔夜資金便宜,但1個月以上資金很貴的原因,因為這些錢不是銀行的,銀行很難預期央行什麼時候會收走,央行最近的表態也會持續這個趨勢,所以,我個人認為,現在不是貨幣信貸過快增長,需要抽水,根本問題不在這,而在於負債端控制,在資產端沒有立竿見影。

如果再加大貨幣市場的緊縮力度,比如說SLF都不續作了,銀行間馬上還會很缺錢,利率會衝到天上,央行也不願看到,我的理解,問題是出在信貸需求上的,這麼高的信貸需求與這麼高的實際利率不匹配,原因在於信貸需求來源於非貿易部門,主要是房地產,房地產市場很難用利率約束,或者說這個行業的實際利率較低。他的投資品特性,會形成耗散結構,他的價格會因為資金的湧入而提高的比利率快的多,耗散結構會從系統中吸收大量的能量,直到其它部分都毀滅,所以只靠利率上升是擺不平這個信貸需求的,其它行業根本受不了這個利率。與房產和地產相關的行業能夠承受其它行業不能承受的高利率,這也是為什麼房地產泡沫的後期,一般都伴隨著利率快速上升,直到這個耗散結構也無法吸收到足夠的能量。

所以,我看利率會維持在高水平一段時間,供給上看,高利率為是抑制產能的增長和槓桿,需求上看,是經濟存在一個明顯的耗散結構,維持著很高的貨幣需求,利率大幅度的下行,需要等待這個結構的消散。當然,短週期性的利率下行在2014年也會出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390

強化總量管制和人員認證制度 從源頭遏阻危機 人民才能吃得安心

2013-11-04  TCW  
 

 

撰文‧孫蓉萍

國內連續爆發毒澱粉、毒醬油、假油等食品摻偽、造假事件,稽查人員疲於奔命,然而食品產業鏈太大,品項太多,主管機關人力和經費有限,而且許多品項也不易透過檢驗直接看出問題。顯然,我們還需要一些更顛覆的思考與作法。

「現在的作法,是稽查人員檢驗成品;但若反過來做,看到原料進口量或流向異常時就加以追查,應該會更快速地發現問題。」一位曾協助政府單位建立認證和驗證制度的資訊專業人士指出,「以現在的技術,統整食品原料來源及流向的資訊,一點都不難。」他建議,政府可以設立一個食安專家組成的團隊,若關務署發現某原料的進口量暴衝,或突然進口以前未曾進口的原料等異常現象,就可以提報給食安團隊研判,如果認為有進一步追查必要,則能立即透過國稅局的報稅資料,確認原料的後續流向。「像是粗製棉籽油在兩年前忽然大量進口,或塑化劑流入食品業者,若能建立這套資訊平台,這些異常現象都會提早讓政府發覺問題。」簡單地說,在資訊專家的眼中,食安控管可以從現在的「末端被動抽驗」,轉變為利用政府資訊採取「源頭主動追查」。

另一方面,曾在食品添加物業界工作的香料業者鄭名凡,則針對食品業者「道德淪喪」的現狀,提出了另外一套顛覆性作法:比照金融業!

金融業負有保護民眾財富的重責大任,從業人員不只需要專業知識與技能,道德更是不可或缺,因此每一張金融證照,考試項目必然包括「金融市場常識與職業道德」。

他建議政府對食品從業人員建立「證照制度」,規定部分從業人員必須持有證照,「例如上課滿一定時數才能當銷售員,並且要在職訓練,取得證照三、五年後還要再進修。」此外,也可規定食品廠內必須配有食品相關科系畢業的合格衛生技師與食安人員,亦須擁有證照,「總之,就是用證照來加強食品業者的專業與良知。」台灣食安崩潰至此,除了民眾信心盡失,也已危及產業發展;重罰、加強檢驗、大廠須對代工廠盡檢驗之責等,都是必要的改革方向;此外,從源頭的原料流向、製造過程加以控管,也是必須思考的配套作法。無論如何,政府如果不端出一套足令社會耳目一新的改革作法,民眾走進賣場時,問的問題恐怕不是「什麼才好吃」?而是「什麼才能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70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