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老千股破解方法-看通(1059)

(注意:此次的文章並不構成任何買賣建議,若有任何損失,請自己負責)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328/LTN20080328449_C.pdf

看通集團遭上海實業入股過多之公告。

上海實業不停在市場上收購該公司的股份,現在達14%,並持有大約數量的認股權證,現在使公眾持股量少於25%,來不是善類。我想他們甚至想全面收購,但大股東和基金不肯被他收購,所以公司/大股東出此下策。

其 實老千股是要這樣才能對付到他們,有一個有錢的股東,不停購入股份,才能阻止他們亂發認股證的行為,他們的盈利及認股權證所集資金,全部流入資產上面去, 如廠房及電訊等的資產,現在已經佔資產20%-40%,約有20億,其實這些資產是甚麼來的,無人知道,這可能就像超大及高寶等美化帳目的手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09

破解“三明治”危机 低端上游奋力上行


http://www.21cbh.com/HTML/2010-3-31/1OMDAwMDE3MDk1OQ.html


编者按·

逾万家本土零部件身处低端,他们往上游的力量在哪里?自我创新、市场沉浮、政策倾斜,还是仰仗 整车合作方?他们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汽车自主品牌战略的实现。

占据国内零部件企业数目超过80%,而销售额却只拥有20%,且90% 集中在低端;

一向背靠价格吃饭的本土零部件正承受“三明治效应”的压力,即高端产品开发受到来自发达国家的技术压力,产品成本优势受到来自 新兴国家的低价压力;

一种零部件多家供应,供应链不牢固,零部件厂处于从属不利地位,整车厂与零部件厂缺乏双赢共进的责任意识;

在 2009年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困难的背景下,外资零部件商加速了在中国的强势扩张,并倾向于独立发展,其在华战略正逐渐由原来中外相对平等的“合作型”转 变为“控制型”。

——这是一份最新报告描述的中国近两万家本土零部件企业的困局。

这份长达200页的《中国汽车产业现状、问 题及政策建议》的报告,为2009年工信部专门委托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组织撰写的,参与的企业及学者数十名,历时8个月。2010年初它被递送到各企业高 管手中。

外资独资潮起

根据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今年3月份发布的预测数据,2009年全 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利润率将大幅下降,息税前利润率可能为零。

这一残酷现实加速了外资零部件商在中国的强势扩张,而伴随着中国加入 WTO,中国汽车零部件外资股比的限制全面放开,从去年第四季度至今,包括GKN、博格华纳、江森自控等全球知名零部件公司都在中国新建了独资或合资工厂 外资零部件企业。

仅博世一家就以完全独资或是控股的方式在中国投资了18家公司。在2007年新成立的19家外商投资的零部件企业中,选择 独资的也占了74%。世界第三大、美国第一大轴承企业铁姆肯,2001年以来陆续收购原烟台合资厂中方股、无锡合资厂中方股份等,陆续将合资公司的股份收 归囊中。而记者了解到,上汽、一汽、东风、长安等大型汽车企业,也正面临着外资要求扩大合资零部件企业股份的难题。

根据国内有关研究机构 2005年调查统计,跨国汽车公司在华的研发投资中,有46%的企业倾向于建立独立的研发中心,有33%的企业倾向引进更多先进技术,有25%的企业计划 扩大在中国原有的研发人员数量,24%的企业选择合作研发。

《报告》认为,由于《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取消了对汽车零部件企业投资的股比限 制,此后对出现的外资控股或独资的倾向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跨国资本具有“逐利”的本性,外资控股、独资将带来在中国本土深入、长期发展的稳定性问题,并 将成为影响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

低端下的“三明治效应”

数据显示,在我国,拥有外资背景的汽车零部件商占整个行业 的72%,而这些外资供应商中,独资企业占55%,中外合资企业占45%,与此同时,外资也控制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内资零部件的销售收入仅占全行业的 20%至25%。

此外,关键技术市场也几乎被外资企业所垄断。数据显示,在我国汽车电喷系统、发动机管理系统、ABS和安全气囊等核心零部 件的产量中,外资企业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0%、100%、91%和69%,进口自动变速器在国内市场上的份额也高达78%。目前汽车零部件关键技术市场 也几乎被外资企业所垄断。“在车控系统部分,ABS是中资供应商依旧开发不出来的。同时,共轨系统、EPS(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等都是技术门槛。”中 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委员、汽车界知名专家陈光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近两年来,内资供应商在这部分的市场占有率已从30%降到20%。

尽 管国家产业政策对外资品牌整车国产的国产化率设定了标准,但由于外资在国内的总成零部件和高端产品等核心部件领域占据垄断地位,外资在争取为国内主机厂配 套方面也明显占了上风。相反,国内零部件企业面临技术低端而赢利能力相对低下等情形。“目前,国内大约有1000多家汽车滤清器制造企业,但基本上也都是 在为外资品牌‘打工’。”陈光祖表示,汽车滤清器所使用的滤纸100%需要进口,如果是对密度和透气性要求更高的欧三、欧四纸,国内厂家就更做不了,只能 做做售后服务工作。

在推行国Ⅲ的技术路线中,外资电控高压共轨技术已经占据了绝对的“霸主”地位,国内几乎所有的重卡生产企业在实现国Ⅲ的 过程中采用的都是该项技术,并几乎清一色地选择与国外合资合作,或直接引进为我所用。

而对于之前业界普遍认为,新能源汽车将有可能成为我国 汽车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但自2008年以来,我国在新能源汽车上开始越来越多地采用进口关键零部件。

正是因为上述主要因素,根据 国家信息中心的调查,完全的中资企业很难进入合资产品的一级供应商中,其中美系车型在中国选择的零部件供应商100%是有外资背景的企业,而德系车型、日 系车型以及国内自主品牌车型的这一比例也分别为88.9%、89.5%和52.8%。

“长期以来所形成的靠‘价格’吃饭的发展模式,也决定 了中资零部件企业的利润占有率方面难有改观。”盖世汽车网CEO陈文凯表示。据了解,2008年中国零部件行业规模为9500亿元,其中39.4%集中在 外资零部件企业,平均单个企业产值3.1亿元,而占据零部件行业绝大多数私人控股企业的,平均产值仅为3000万元。

而这样的现状是很令 人担忧的。一方面合资或独资企业在取得了先期的规模优势后,也在往低端走,如博世已专门针对低端车开发零部件,去迎合日益往高端走的自主品牌整车企业的配 套要求,加上中国自主品牌本身都在集体往上走,这很可能使此前以成本为主要优势的中国本土零部件企业面临新一轮的市场危机。

不牢固的供应链

目前中资零部件似乎还没走出产业化的路子。“万向、福耀玻璃等企 业,目前的确做大了规模,利润也十分可观,但在这一轮的零部件信息化技术革命中,他们并没有转型为新档次的企业,依旧在做着传统的低端配件项目。”陈文凯 说。

报告指,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约有两三万家,由于缺乏层次分明、分工合理的产业结构,造成市场分割、资金分散、人材缺乏、产品水平上不 去、企业竞争力缺乏。国家曾采取过重点扶持,集中投资的措施,起到过积极作用,但在外资大量进入、及投资多元化的浪潮下,调控减弱,形成一种零部件数十家 企业生产的不合理局面。

中国自主品牌企业的整车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产品研发实力比较薄弱,对零部件研发能力的锻炼和技术的提升还不明显。 零部件厂与整车厂未建立长期协作、共同发展、互利双赢的战略合作关系。目前多为不稳定的单纯的供求关系,一种零部件多家供应,供应链不牢固。零部件厂处于 从属不利地位,市场风险大、经济效益差、产品升级、企业升级发展缓慢。整车厂对零部件厂缺乏管理指导、技术支持;缺乏同步开发,联合设计的制度要求;缺乏 双赢共进的责任意识。

零部件发展受资本主体、配套体系和行政区域的影响,行业分割严重。与外资控股、独资化相应的是,随着欧、美、日、韩主 要整车生产企业进入中国,在不同的标准体系制约下,不同的利益目标驱使下,各自形成新的封闭配套体系。不同资本主体、不同配套体系利益目标的根本差异,使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分散发展、条块分割现象严重,极大地限制了零部件产业集聚和规模效应的形成与释放。同时,外资封闭配套体系和外资控股、独资零部件企业 的结合也为跨国公司控制的合资企业向国外转移利润提供了便利条件。

政策支持重中之重

报告建议: 在当前金融危机情况下,国家更要对汽车零部件产业,特别是关键零部件及汽车电子产业给予政策鼓励和大力扶持。

包括制定汽车电子产业专项发展 规划。汽车电子技术是汽车的核心技术,汽车工业技术进步和创新的70%源自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

制定培育国内关键零部件企业提高技术研发水 平、核心竞争力的扶植政策。目前中国零部件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只占销售收入1.4%,远低于国际平均的6.6%。因此,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提出重点支持研发的 关键零部件产品目录,对内资企业的研发投入在财税和金融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

建立国家级零部件核心技术竞争前沿性、基础性研发平台。国家在 研发投入上给予支持,与整车企业、科研机构、零部件企业签订合同,取得研发成果三方受益;

进一步加强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建设。不仅对促进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有利于缓解国内产能过剩矛盾,加快汽 车工业结构调整;有利于促进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自主品牌;有利于规范出口秩序,保护知识产权;

重点鼓励内资企业并购海外具有先进技 术的核心零部件企业和境外研发机构,在政策上、资金上给予支持和帮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24

避免黃玲雙高現象的構想及破解方法(更新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4625


(1)


其實黃玲小姐提到今日寫的例子,因為把經營開支資本化,變成固定資產,加速盈利增長,方便上市,其中有一句:


財務經理:「那視乎他們的經驗,部分有經驗的投資者及『賓架』可能會對『雙高』存有戒心。」

其實黃玲小姐談的原理,詳細在2002年7月8日的,蔡東豪的一篇以原復生為原氏物語的時代「模擬人生停不了」曾經提過,原理的癥結如下:

 

     ....把經營開支當作資本性支出,只是把金額「搬上搬落」,便可直接 誇大盈利;然而,資本性開支仍然需要在現金流量表扣除。


     可惜,許多投資者只重視公司公布不同花款的盈利數字,對現金流量表不太關心;即使肯花時間分析現金 流量表,也只留意經營業務現金流入。

    至於其破解方法如下,亦解釋了有些人對雙高存有介心的原因:


      假如投資者肯行多一步,從經營業務現金流入扣除資本性支出,這種「搬上搬落」手法便原形畢露。

 筆者認為,問題癥結不是投資者過分重視EBITDA,而是過分「不」重視「無牽掛」現金流假如投資者以「無牽掛」現金流入分析世界通訊,管理層的二流誇大盈利手法便無法得逞。

  讀者請謹記以下程式:

     經營業務現金流入

  減:資本性支出    

    「無牽掛」現金 流入

 

    Cash from operating activities

  Less : Capital expenditure    

    Free cash flow

例子正如小弟一年前寫的冠軍科技的文章,該公司經營現金流入及投資現金流入均非常高,稅務支出也很低,故公司帳目有值得懷疑之處。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7476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7477


(2)


至於小弟把黃玲的方法改良,把方法改作以下方式,減少雙高情況,使其不致太露骨以令人懷疑,更甚可以壞人變好人,股價能水漲船高一段時間:


關於公司經營方面,先把公司買機和管理部分分拆,分為母公司及子公司。


母公司是重資產公司,把機器售予遊戲機中心,子公司則上市公司,為一輕資產公司,經營遊戲機之後續管理,合約需不時重續,管理收入則和遊戲機中心簽訂三年協議,以穩定收入來源。

但是實際上,可以簽個多方協定,則是以黃玲的方法做基礎,例如遊戲機價值3,000萬,是由母公司購入,然後售予遊戲機中心,售出價格高於購入價,例如是是 3,500萬,母公司保證以4,000萬回購,表面上他們賺500萬。

但這500萬則是要以管理費,則需和上市公司簽訂,然後返還上市公司,並按遞增式作基礎,例如第一年130萬、第二年170萬、第三年200萬,這樣看來 更好。

這樣上市公司的盈利造出來會增長,ROE會好高(因為資產在母公司,不在上市公司),這樣那些基金經理會喜歡。

因為母公司但是母公司財政壓力會很大。


所以在上市集資後,需提供一定借款予母公司,但方式需要隱蔽,以避免雙高。方式可以是以預付母公司獨家合約款項,又或是給予母公司或一些公司的按金,但實際上流向母公司,以套入現金。


如果這些數字太大,引起別人懷疑,則以收購聯營公司應付,該公司實際上都是遊戲機資產。


或者,又可以直接高分紅,用這些派息的錢抹掉,做體內循環,令投資者信服這是好股票,然後以此炒起股價,然後定期集資來取得現金,這就能以高價集資了。

這樣就會在短短兩年來報表來看,經營現金流會不太高,投資現金流也不高,但有時會很高,但看不見得有大問題,但長期來看,絕對是看出破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107

破解 八○後管理密碼

2010-11-08 TCM




八○後,一半已經踏入職場,還有一半即將進入。

但迎接這批在富裕化、全球化與網路深層灌溉下長大的世代,企業老闆、公司主管,及未來將與這群八○後共事的人,多少人已準備好面對他們了?

這個問題,恐怕從微軟董事長比爾.蓋茲(Bill Gates)到鴻海董事長郭台銘都不敢大聲說是!

○九年底,《商業周刊》展開為期一年的研究採訪,主題是揭露全球八○後(指一九八○年後出生者)的面貌。這群二十歲到三十歲的年輕人,在未來十年,將在職場、消費領域執掌發聲筒。矛盾的是,所有人都摩拳擦掌準備賺這群八○後的荷包,同時間,大家卻對這群職場新兵無計可施。

他們,很難管!經常跳槽、要求很多的一群人 大家都說,這是史上最難管的一群人!

「我們還在抓頭,因為代溝實在太深了!」台灣華特迪士尼電影事業部總經理傅明明說。

沒錯,至今,全球五百大企業都沒有人能提出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去因應這群八○後。

以下是企業對這群八○後的普遍描述:

「受挫力超低,跟易爛的草莓一樣。」

「不太能合作,派任務都問東問西。」

「動不動就要獎賞升遷,非常短視。」

「一天到晚跳槽,加薪升官都留不住。」

「責任性很差,不喜歡加班,說要work and life balance(工作生活平衡)。」

「要求上班不打卡,還說想在家裡工作。」

過去,管理學所教的制度設計,被這一群八○後棄如敝屣。企業最重要的兩根「胡蘿蔔」──「升官」與「加薪」對他們完全失靈。

根據今年一○四人力銀行所做的調查,有高達四五%的年輕人,在今年找到工作三個月內,就又離職;還在工作崗位的新鮮人也有超過七○%開始考慮要離職。這種高離職率,已經讓「游牧族」,取代「草莓族」,成為八○後的新代表詞。

「他們,不再忠於公司,而是忠於自己的專業,」城邦媒體控股集團人資長周淑儀說。

「過去談成家立業,業,是事業,但現在對我們來說,業,是志業。」中國專做年輕人研究的青年志創辦人張安定說。八○後的價值觀正與企業慣行之路,分道揚鑣。在去年一年的研究中,我們發現,兩岸最優秀的青年領袖,不少人都與企業擦身而過,選擇創造自己理想中的企業。

他們,很重要!創造推特、臉書奇蹟的一群人 但,要讓這群人中最優秀的人為自己所用,是所有企業主管都必須面臨的課題。

理由一:青年人才市場已從買方轉為賣方。當少子化的時代來臨,諮詢服務公司德勤(Deloitte Touche Tohmatsu)執行長桂格里(Jim Quigley)說:「我現在在兩個市場競爭,一個是競爭顧客,另一個是競爭人才。」

單 在美國,未來十年,受過大學教育的勞工,需求逾三千萬人,遠高於預估的二千三百萬剛畢業大學生。而根據《日經Business》報導,少子化已經造成人才 爭奪戰。日本人才服務公司DISCO以全國一萬三千家企業為對象,就外國留學生錄用情況進行調查,其中有二一‧七%的日本企業計畫在明年招聘外國留學生, 是今年實際招聘企業數的兩倍,關鍵就在於,日本優秀的年輕勞動人口已經供不應求。

理由二:創新的希望,來自他們。推特(Twitter)能 改變通訊方式、社群網站臉書(Facebook)能改變全世界的交友模式,這些都是八○後創業家與團隊所締造的奇蹟。「他們是最嬌生慣養的世代,但,也是 最懂科技的一代。」職涯發展諮詢公司經典生涯(Quintessential Careers)創辦人韓森(Randall Hansen)說。

他們帶來的創新力量多有價值?根據統計,廣播電台用三十八年時間才擁有五千萬受眾群,電視用十三年,網路用四年,iPod用三年,現在,臉書僅用兩年。

理 由三:失去他們,企業生死攸關。這群八○後如此重要,但卻在企業內出現斷層。根據《工作力危機》(Workforce crisis)作者戴沃德(Ken Dychtwald)所述,一九八○年代以來,整個人力市場中,年輕人的比率以戲劇化速度不斷下降,二○○六年,年輕工作人口則不足三八%;其中,八成的 年輕工作者五年會換一次工作,三分之一會在工作第一年離職。

「三十歲以下(年輕人)我不談,爛啊……,沒有責任感,眼光長在頭頂上。」這是橙果設計負責人蔣友柏的心聲,但也反映台灣大多企業的態度。

蔣友柏說的或許沒錯,但當企業沒有持續新血流入,再多策略與技術又要誰來實現?即便你可以不理那最糟糕的八○%年輕人,你也得設法吸引最優秀的二○%。

命令無效!要他們動起來,即時回饋比錢有用 但到底怎麼管?這是所有要面對八○後的主管,都會提出的問題。

《華 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卻給了一個新的思維:二○一○年八月,《華爾街日報》以〈管理之死〉(The end of management)為標題,宣示新時代的到來,因為面對未來的新世代,現行的管理邏輯已行不通。那麼,新的路徑該如何開闢,才能吸引最優秀的一批八○ 後?

第一步,先理解三大新邏輯:目標認同、快速回饋、興趣成績單。

如果你願意承認八○後未來就是你企業的主角。那麼,暫時忘掉這群八○後帶來的麻煩,平心靜氣的問自己一個問題:「我真的了解他們嗎?」

我們說他們不能團隊合作。但,根據《N世代衝撞》一書研究,十六歲到二十九歲的年輕人,協同合作的意願是二六%,遠高於X世代(三十歲到四十一歲)與嬰兒潮世代(四十二歲到六十一歲)。

只不過,這群八○後心目中的「團隊」,是大家依照共同目標集結的一群人,因工作指派被硬湊在一起的形式,無法被他們埋單。

對他們來說,目標不合,就難成團隊,要讓他們甘心,先從目標認同做起。

我們討厭他們動不動要求獎賞。但他們說,早已習慣網路的高速與立即回應,關鍵不是金錢,而是瞭解自己有沒有再進步。《N世代衝撞》指出,六成的年輕人希望每天都可以聽到評價。

即時(且真誠)的回饋,對這批習慣即時通訊的世代,比獎金更有驅動力。

我們說他們態度老是懶洋洋,但碰觸到他們的核心價值,你可能不用給一毛錢,就能讓他們動起來。

研究機構東方線上副總監李釧如剛擔任主管時,也曾興致勃勃向同一辦公室內十來位八○後研究員同事提出:讓研究員在公司網頁上發表研究文章,而且給稿費,「然而換來一片沉默。」

後來,她修正做法,向上級爭取讓研究員自行決定可研究的範圍,並在文章署名自己的名字,再上公司網站發表,結果,同樣一件任務,爭取的人就急速增加。

位階無用!共創遊戲規則,有實力者才是老大 就像我們在上一期封面故事中提到,對八○後而言,能與興趣結合的成功,才是他們最想要的。所以,若所做的事,能讓他們主動開發,又能幫他們建立個人成績單,就能讓他們勇往直前。

第二步,以「共創」(Co-creative)取代上下管理。

傳統的科學管理,強調制度與系統,因為這將可以降低人的變數,以增加管理效率。而層層的職位設計,是為了確認所有的員工,都可以朝組織共同的目標邁進。

但在研究訪談中,這群年輕人這樣說:「所謂的領導者,應該是幫大家搬開大石頭的人,讓溝通流程更順暢,」「我們的公司,應該是只有職稱之差,沒有職位之差,大家都是平等的。」

《華爾街日報》在〈管理之死〉一文中也指出,儘管企業已願意換個腦袋,資源配置不再依循權力與位階,但大家仍忍不住會納悶:「我們對傳統的管理模式極度熟悉,但新形態卻還尚未謀面。」究竟未來的遊戲規則該怎麼制定?由誰來制定?

今年十月號的《哈佛商業評論》指出:「共創企業」的時代來了,沒有權力結構,只有分享與協同合作。

共創的前提在於,分享經驗,可讓相關人員瞭解對方發生什麼事,讓他們為雙方設計更好的新體驗。特別是基層員工,解決問題的關鍵往往是源自這些人的經驗。

若你覺得這個概念太抽象。請先聽聽戶外運動服飾材料Gore-Tex供應商戈爾(Gore)公司的故事。

戈爾創辦人比爾.戈爾(Bill Gore)創辦戈爾時,回想自己在杜邦工作時,總會為了能避開繁瑣程序,直接且單純的做事而高興,「既然如此,為什麼一定要有權力結構?」

走入戈爾,你絕對聽不到主管、經理人或是副總裁的字眼,因這是個不設置職稱的公司。在這裡,「假如你召開一場會議,而人們準時出席,那你就是領導者。」若多次被要求擔任小組總指揮的人,就可在名片印上領導者。傳統的權威與指派,在這裡完全失靈,有實力者,才能勝出。

在戈爾,員工只需要對自己負責,所有工作不是經由指派,而是靠員工自願承接,讓「所有的承諾成為自己做出的承諾。」大家的績效衡量與報酬是根據團隊的貢獻度決定,所以不會有人偷懶。

而為了讓所有的決定,都是大家一起的承諾所做的,戈爾沒有一個部門超過兩百人,這是方便建立共識。他們犧牲追求高效率的經濟規模,卻讓戈爾每年因為數百件的新專利,成為快樂又賺錢的企業。

制度失靈!用薪水獎金找人才,難再激起熱情

根據韜睿惠悅(Towers Watson)顧問公司針對全球十六個國家八萬六千名員工進行的調查指出,全球僅一四%多的員工積極工作,也就是說,全球有將近八五%的人才,沒有用盡全力工作。因為一味追求高效率的制度,反而磨滅了大家的熱情。

現在,這群討厭制度、重個體發展,希望公平的八○後駕到,「這是很好的反省時刻,」「企業經營,本來談的應該就是人本,」台大國企系教授李吉仁說。

他指出,台灣企業,都是用股票分紅等獎勵機制去找人才,「但這都是以市場角度去出發。」當這群八○後所要的已不同時,企業如果不去用心理解八○後成長的環境與每個人所想,就很難再打動他們。

管理之死,其實不是說,我們不再需要管理學,而是要拋開上對下的指揮方式,站在同一個視角上,面對企業目標。

第三步:從小處將權杖交給他們。

當然,即便已有許多理論提出如何面對職場的八○後,真正已建立完整模式來因應的公司如鳳毛麟角。但八○後其實也沒那麼難搞,只要在小小的事情上,放下權杖,讓他們做主,效果往往超乎想像。

權威退位!適時放下權杖,成果可能超乎想像

《哈佛商業評論》就舉了一個放棄權杖的例子。歐洲某大銀行推出兼具投資功能的低階壽險產品,因為面臨強大對手挑戰,處於極大的劣勢。

這家銀行決定推翻傳統改善產品流程設計,邀請保險產品經理、精算師、資訊科技人員、銀行保險專員等七種身分的員工參加,不分職階,經過討論後再和客戶見面,溝通他們對過去產品上市的觀感。結果銀行發現,最後解決問題的關鍵竟然在於基層員工。

這 些人負責分行櫃檯職務,多介於二十五歲到三十五歲,老覺得自己的工作毫無前景,經常幾個月後就離職。例如,他們必須花很多年熟悉投資產品後,未來才能談到 晉升;另一方面,分行經理和資深顧問卻一直認定,他們穩定性差、經驗不夠資格處理有點風險的產品,從未考慮把責任交給他們。

最後銀行決定放 手讓基層顧問負起全責。這群年輕人也抓住這個可改變現狀的機會,自行設計非正式課程,請求總部不定時派遣專員協助解說產品;他們也開始自告奮勇擔任關係經 理,穿梭在資深顧問與目標客戶之間,還讓公司首開前例,架設內部社群網站,除了彼此教授銷售、解說、專業知識與處理關係的技巧,也讓他們的客戶上網交換儲 蓄與買保險的心得。

結果,新產品上市可說是銀行壽險部門有史以來最成功的一場戰役。

另一個例子,法國電信架設內部網站IdClic,鼓勵員工提出構想,包括改善流程、重新設計產品、改善工作環境等。

一開始,公司將這個網站視為意見箱,員工透過部落格推銷自己的點子,也歡迎同事回應,當反應越好,點子主人就會得到越多點數,到達一定門檻後,公司就會將點子商業化。

網站開辦至二○一○年初滿三年,超過三分之一員工提出獲回應約九萬三千個構想,為公司創造的收益或節約的金額總計達到六億歐元。

這群極富創意又不拘的八○後,當他們認同大家是同一國時,很可能,他們所回報你的,是你想像不到的珍寶。如英國小說家佛斯特(E.M. Forster)所說,「一個有熱情的人,勝過四十個感興趣的人。」

這群八○後,比我們任何一代人,都善用科技工具,更勇於冒險,更富有熱情。他們的特質,會讓未來全球職場出現無法避免的高離職率。但點對了火種,他們卻也能變成大有爆發力的一群生力軍。

延 伸閱讀:當主管遇上職場外星人⋯⋯主管怎麼 想⋯⋯遇到問題就逃跑,受挫力超低一天到晚跳槽,加薪也留不住人明明很資淺,卻嫌舞台不夠大開 會意見一大堆,服從性很低討厭加班,總說工作生活要平衡電腦螢幕不是Facebook就是MSN給任務,順序和交代的都不一樣總說上班要彈性、能不能不打 卡工作環境要好玩,做事卻沒效率稍有一點點成就,就想快速升遷

八○後員工怎麼 想⋯⋯工作是讓自己快樂的方式之一,如果這裡讓我痛苦,我為何要忍受?我是對我的事業生涯忠 誠,不是對你的公司忠誠,有更好的舞台,我當然要走!玩遊戲都可以先試驗,再修正,你沒讓我「打怪」,怎麼知道我不行?我怎麼學習?網路既有的經驗知識那 麼多,可能你這東西是死胡同,難道我要照做?我的人生,不是只能靠工作成就來定義。我還需要發展其他的身分。就像你抽菸、需要休息一樣,而且很多工作的合 作線索,我也是在Facebook上找到的啊!你有好好的跟我溝通過,你認為最重要的事是什麼嗎?重點是能否把事情做完?有了電腦、手機,隨時能工作,為 何要到公司「表演」工作給你看?好玩,才能讓我們樂在工作、忘掉時間,這樣,做事怎麼會沒效率?跟玩遊戲一樣,打到怪,就立刻晉級,這樣才公平。誰有實力 就是老大,管你是老頭還是小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05

破解鱔稿: 以《壟斷東江水處理 中國水業(01129)股價個(倍)升》為例 fatlone's investment paradise

http://fatlone.wordpress.com/2011/03/02/%E7%A0%B4%E8%A7%A3%E9%B1%94%E7%A8%BF-%E4%BB%A5%E3%80%8A%E5%A3%9F%E6%96%B7%E6%9D%B1%E6%B1%9F%E6%B0%B4%E8%99%95%E7%90%86-%E4%B8%AD%E5%9C%8B%E6%B0%B4%E6%A5%AD%EF%BC%8801129%EF%BC%89%E8%82%A1%E5%83%B9/

fatlone:

今期財經週刊Investor封面是「壟斷東江水處理, 中國水業(1129.hk)股價倍升」

因為對水利(或水務)股略有研究, 加上自己也重倉買入了北控水務(371.hk), 自不然吸引了我的眼球, 我之前不知道這隻1129, 我的研究功夫有待改進 :p

我到其網站, 發現原來是免費觀看的, 現在我原文照錄, 並加上個人對此(類)文章的見解, 以我有限的經驗與智慧, 解讀這些只是一個「美麗的誤會」的鱔稿, 好讓有緣讀此博文的看官不會重蹈我的覆轍, 少交些「學費」(紅字是我的評論)

Text:編輯部
水是每個人不可或缺的東西,中國作為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長年飽受缺水和污水問題煎熬。 今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中央便率先以水利為重點,而中央下發的「一號文件」,也是聚焦水利, 更是中共成立62年來首份對水利工作進行全面部署的中央文件。 受惠於國策推動,一眾水利股立即起動。近期成交量大增的中國水業(01129),逾九成收 入來自供水和污水處理業務,去年不但成功收購了3間處理東江污水的公司,更一口氣簽下8個西江污水處理項目的意向書。集團執行董事朱燕燕表示,中國的水源 問題一向嚴重,預料有關項目將繼續受到中央重點支持,她透露,集團未來將集中收購更多污水處理項目,難怪受到市場注目。 本刊單以其今年完成的項目及同業 PE計算,中國水業的合理股價應介乎0.351元至0.73元,距離現價仍有高達約5倍的上升空間。 近年中央的一舉一動,已成為投資者的焦點所在。踏入 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便首次聚焦水利,強調要解決中國多年來的水資源問題。文件提出,「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水利部部長陳雷 指,文件更強調要把水利作為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優先領域。

(首段是概要, 多數是說些「媽媽是女人」的道理, 之後就說有甚麼概念, 多數是國策. 然後就是同業比較下落後, 若然追上就會比現價暴升倍數以上, 之後全文會圍繞這段作框架, 繼續講故事)

污水處理 問題嚴峻
而今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又發布,國家將大力加強水利建設,多渠道籌集資金,要求地方政府從土地買賣收益中,提 列10%投入水利建設,投資水利的金額更將由去年的2000億元(人民幣‧下同)大幅提高至2020年的40000億元。消息帶動水利股成為最新市場焦 點。 中央之所以要加快水利改革步伐,最大原因是中國污水問題嚴重,多年來改善情況未見理想。據環境部門監測,全國城鎮每天至少有1億噸污水未經處理直接 排入水體。全國7大水系中一半以上河段水質受到污染,全國3分1的水體不適於魚類生存,4分1的水體不適於灌溉。城市水域方面,則90%污染嚴重,50% 不符合飲用水標準,當中40%更不能飲用。而導致南方城市總缺水量達到 60%至70%的原因,亦是由於水源污染所造成。 資料顯示,中國在1978年,全國只有37個城市污水處理廠,每日處理能力約為64萬立方米;至 1998年增加至398個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升至1583萬立方米,污水處理率為29.56%。到了2006年,全國城市污水處理量增長1.9倍,污 水處理率更大幅增長接近2倍至57%。據中投顧問發布的《2010-2015年中國污水處理行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顯示,截至2009年底,全國城 鎮累計建成污水處理廠1993座,總處理能力已超過每日1億立方米。其中,單是廣東省的城鎮污水處理設施便達到239座,日處理能力為1354.7萬噸, 處理能力佔全國8分之1,連續多年居全國首位。中國是目前為止全球污水處理能力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污水處理能力與美國不相伯仲。然而,中國人口是美國的 5倍,且還處於城鎮改革之中,專家預計今後10年,每年都要有一大批污水處理廠投入服務,才能改善根本問題。

(舉列數字去說明前景宏大, 潛力無窮, 數字越大越好, 四萬億就最好, 自從08年金融海嘯中國落重藥振興經濟, 「四萬億」變成了一個最給力的代名詞. 此段結尾以美國作為比較, 這是另一個典型方法去令讀者相信市場是極具潛力. 「中國只要追上某些發達國家的水平, 市場便是現在的n倍, 所以增長空間巨大」類似的理據幾乎可以套用在任何行業, 所以這個論據是一定會出現的)

東江水質 同受污染
現時佔全港淡水供應接近80%的東江水,水質也受到污染,港人每天飲用的食水其實也危機四伏。水質諮詢委員會主席兼公開大學環境學系主任何建宗指出,東江 水的源頭為江西省尋烏縣,由於部分村落貧困落後,村民至今仍然缺乏化糞池及垃圾處理設施,家庭及飼養牲畜排放的污水會直接排入東江,造成污染,甚至孳生細 菌。 何建宗以往曾抽取東江水的水質化驗,結果顯示,東江水上游河源市的水樣本含磷量超標20%﹔中游惠州市段則驗出氨和磷分別超標3.25倍及2.5 倍,而重金屬鐵亦超標44%。何建宗當時已指出,由於珠江流域人口不斷增加,用水量亦不斷上升,加上持續的經濟發展,引起了水污染、水資源浪費及滲漏等問 題,加劇跨境水的危機。 其實,東江流域的污染問題在上世紀90年代就已經引起了國家和廣東省的高度重視,並連續幾年被列入廣東省人大常委會重點督辦建議 案,更是今年廣東省重點建設項目之一。據《中國水土保持》資料顯示,東江源區是東江的主要水源地,當中有7條一級支流、106條2級支流、179條3級支 流;主流河全長325公里,年水資源量44億立方米。受到生態環境影響,近10年來稀土礦開發,造成大量沙石流入江河,導致河道淤塞,造成水質污染。城鎮 污水處理問題一直是困擾中國城鎮經濟發展的重大難題。近年來城鎮污水排放量的迅猛增長,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也突顯了環保基礎設施排污處理能力的 不足。資料顯示,截至2005年,全國有297個城市沒有建成污水處理廠,38個城市的污水處理廠運行負荷率低於30%,其中包括17個已建污水處理廠仍 未投入運行的城市。而在沒有建成污水處理廠的城市中,54個位於重點流域,當中8個更是人口達50萬以上的大城市。 為改變現狀,中央在「十一五」中明確 提出「加強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到2010年城市污水處理率不低於70%」的目標。但污水處理問題仍未得到強烈改善,中國環保產業協會副秘書長郝淳最近 指出,「十二五」期間,工業污水處理廠、市政污水處理廠、農業等領域會有超過10000億元的投資空間。中央更定下目標,「增加污水處理行業的投 資,2010年至2015年期間,中國城市污水處理行業的投資需求為7000億元(含污泥處理投資1500億元),平均每年新增投資1100億元;污水再 生利用投資為300億元。」中投報告亦指出,「十二五」期間,污水年處理量將達500億立方米左右,假設運行負荷率為75%,則對應的總處理能力應接近每 日1.9億立方米,在已有的基礎外,新增污水處理能力接近每日3000萬立方米。

(繼續用數字和統計去說服讀者市場潛力無限)
旱情嚴重 連年缺水
污水問題外,內地近年來旱情處處,嚴重影響供水情況。自去年10月以來,河南、山東、河北、山西、江蘇、安徽等北方8省出現了60年一遇的大旱,連續4個 多月未下雨雪或有效降水,旱情超過了2010年的50年一遇標準。北方8省是小麥的主產區,佔全國小麥生產面積的80%。農業部數據顯示,截至2月9日, 北方8省冬小麥受旱面積達到11595萬畝,佔8省冬小麥種植面積的42.4%。 以農立國的中國,過去幾年都出現旱災,難怪IMF最近出爐的報告也指 出,中國北方冬麥旱情可能會提高對國際糧食市場的需求,從而進一步推高國際市場的糧價。可見乾旱問題已趨常態化,難怪中國要積極根治。 其實,中國本身就 是一個乾旱缺水嚴重的國家,對乾淨的食水需求極大。據資料顯示,現時中國人均水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分1,人均可利用水資源量僅為900立方米,而且 分布極不均衡。在中國600多個城市中,400多個城市存在供水不足問題,其中比較嚴重的缺水城市達200個,全國城市缺水總量為60億立方米。而由於過 量抽取地下水的關係,目前全國已有70多個城市發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沉降面積已達6.4萬平方公里,導致華北一些地區的地下水循環系統平衡遭到破 壞,地下水質逐步惡化。 隨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中國的用水需求更不斷增加,儘管供水量從1980年的4437億立方米增加到2009年的5965億立 方米,但目前全國總缺水量仍在400億立方米左右。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到2020年,全國年用水總量力爭控制在6700億立方米,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 系數提高到0.55以上,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明顯改善,城鎮供水水源地、水質要全面達標。

(IMF(國際貨幣基金會)也搬出來了, 這也是常用技倆之一, 用一些國際性機構的研究報告, 去加強理據, 以上第二至第四段都是重覆利用數據和統計結果去說明大環境是非常樂觀, 前景亮麗是毫無懸念的. 其實內容是沒有錯的, 除非引用的數據和調查本身就有錯. 問題是文章推薦的股份是否確實受惠? 如受惠的話效益又有多大? 這類推介文章, 一定是搬出一大堆事實去證明該股份相關的市場十分有潛力, 所以該股份的前景一定都會好. 就是因為有這個謬誤, 才會被這些故事迷惑到, 大環境向好也可以同時有大量公司被淘汰, 推介的股份有沒有前途是要視乎本身的實力, 下面的就是該雜誌看好該股的理據)
中國水業 食正國策
綜觀現時水利股中,中國水業可謂完全食正國策的股份。中國水業現時主業包括內地城市供水及污水處理。執行董事朱燕燕表示,截至2010年6月止,供水及污 水業務已佔集團總收入的92.3%,其中供水佔81.7%、污水佔10.6%。 供水方面,中國水業現時擁有6間供水廠,每日供水能力達到200萬噸。主 要供給山東省濟南市區、臨沂市區;江西省鷹潭市區、宜春市區;安徽省的碭山縣城區;海南省儋州市區。服務人口超過600萬。朱燕燕指出,供水業務主要的盈 利來自供水及供水管網設施建設。因地區不同,水價由每噸人民幣1.21至3.15元不等,但現時水價仍然偏低,城市平均水價為每立方米2元,北京最高為每 立方米5元,預計未來10至20年內,水價將保持平均每年10%的高速增長。隨着中國經濟起飛,全國經營供水的集團可望加水費,加上城市化之下,更多二三 線城市將會陸續由國家推動,需要更換水標及供水管等建設,預料供水方面的收入將可穩定並快速地增長。至於污水處理方面,集團擁有2間污水處理廠,分別位於 江西省宜春市及山東省濟寧市,每日污水處理能力為11萬噸。
東西江水 壟斷處理
由於既定管網設施建設的關係,一旦政府把該區的污水處理業務發給某一企業負責,就會形成地區性壟斷的局面。而中國水業於去年底,成功收購了3間污水處理 廠,分別位於四會市華南、高明華信及博羅達信,全部集中於東江水流一帶。另一方面,集團又與廣東省污水處理公司中天恒基環保投資,一口氣簽下8個污水處理 項目的意向書,集中西江的污水處理工作,預期可在今年內投產。由此可見,中國水業已佔據了東江及西江兩大水域的污水處理業務,再加上本身擁有的2間污水處 理廠,集團今年的污水處理能力,將由去年的每日11萬噸,增至32萬噸。朱燕燕指,現時集團的污水處理廠已處理之水質,全部皆達全國最高指標一級A標 準。 由於中國的污水處理業務潛力極大,特別是東江一帶的污水問題嚴重,相信國家將會繼續扶持有關業務發展。朱燕燕表示,集團未來將集中污水處理業務的發 展,預期將會繼續收購更多項目,目標是未來2至3年,日污水處理能力達到200萬噸。
水利業務 盈利保証
截至2010年6月止的中期業績顯示,中國水業的虧損已見大幅收窄,至5854萬港元,相對2009年度同期虧損曾高達1.62億港元,情況已獲得明顯改 善。而去年虧損的主因,是由於可換股債券公平值變動導至虧損2238萬元,及無形資產攤銷3085萬元被分配至行政費用中。 朱燕燕表示,現時中國的水業 務公司,都有政府8至12%項目回報率的保証回報。據集團中期業績顯示,在供水業務方面的供水經營及建設收入共7269萬港元,同期上升13%,毛利達 3335萬港元。污水處理方面,中期的收入及毛利,分別為911萬及221萬港元。 在目前水價仍然偏低的情況下,在中國從事水業務的公司,基本上可謂一 盤穩賺的生意,再加上受到國策的支持,融資上也完全沒有問題,難怪水利股成為市場焦點。
上升空間 高達5倍
以中國水業的潛力來看,現時股價可謂未能反映其真正價值。以其供水能力計,現時6間供水廠,每日處理量為200萬噸。按照截至2010年6月底的中期業績 來看,其上半年之供水經營及建設收入為7269萬港元,毛利為3335萬港元,假設下半年毛利和上半年相約,即全年毛利約有6670萬港元。 污水處理方 面,現時2間廠每日處理污水11萬噸,按2010年6月止營業額計,有關污水處理之營業額為911萬港元,毛利為221萬港元,毛利率為24%。假設下半 年毛利和上半年相約,即全年毛利約有442萬港元。 至於集團新收購的3間污水廠,每日處理污水量10萬噸,以現時行業污水處理費用為每噸人民幣0.8至 1.4元,取其中間平均值1.1元計算(約港幣1.3元),其每日營業額為13萬港元、全年營業額為4745萬港元。假設毛利率維持24%,有關毛利則為 1138.8萬港元。 如集團在今年內能完成中天旗下8間污水廠的收購項目,日處理污水量11萬噸,則每日營業額為14.3萬港元、全年營業額為 5219.5萬港元、毛利則為1252.68萬港元(假設毛利率維持24%)。 因此,集團在污水處理方面之毛利預期將為2833.48萬港元(即442 萬港元+1138.8萬港元+1252.68萬港元),總毛利為9503.48萬港元(即供水6670萬港元+污水處理2833.48萬港元)。 現時同 業市盈率(PE)由12倍至51.37倍不等,若以最低12倍PE計,中國水業的市值約為11.4億港元,合理股價應為0.351港元。若以中間平均值 25倍PE計,其市值更達23.7億港元,合理股價應為0.73港元,亦即其合理股價範圍應介乎0.351至0.73港元之間,距離現價尚有高達約5倍的 上升空間。(中國水業於2月25日之市值為5.03億港元,股價為0.155港元)

(全篇文章最多地雷的地方就在這段. 通過一輪運算推估去得出一個比現價高n倍的目標價, 這種程度的推算都可以登上雜誌, 倒不如看看我的博客, 而且網路上還有更多比我好的財經寫手, 這本財經雜誌都是網上免費看看就好了, 付錢免問. 題外話講完, 我們繼續探討為何此篇地雷處處.

首先, 這些數字全都是將半年績乘二作為全年營收數字, 是否可以這樣簡單就可以推算? 就供水業務來說, 供水經營及建設收入是兩回事, 供水建設是一次性, 供水經營是持續, 這要分開2個數字去估算, 持續性收入直接乘二我沒意見, 但供水建設我個人認為是要看手上的項目推算, 它沒有披露未來還有甚麼項目, 可能這些項目不是一次過付款, 下半年可以有相同的收入不是沒可能, 而且我們無法得知供水經營這類持續收入佔多少, 盈利結構對估值有著重要影響, 我抱著認真求知的精神去找該公司的半年業績, 可能是我會計知識有限, 我確實找不到供水經營和建設收入各自的收入, 我認為連這樣的數字也不能分開列明, 這間公司我個人看確實不能寄於厚望, 算吧, 不用對這般質素的文章如此認真

污水業務方面, 那8間污水廠只是在簽定意向書的階段, 我認為還未有真金白銀的投放我是不會抱太大期望, 現在已是3月了, 項目要是完成應會公佈吧?

最重要的是, 以上只是計算了這間公司的毛利, 毛利可以當作純利嗎? P/E中的”E”是純利, 不要跟我說上面的毛利是純利. 而且, 不能忽略的是這些毛利只是計算了水務分部的毛利, 還沒有計算其他開支, 半年績仍是虧損的, 毛利可以乘二, 那編輯們為何又不把蝕的部份一併乘二? 又沒有說過這些虧損是因為一次性開支引致

連P/E也沒有的公司, 竟以同業P/E作參考對象, 你看是否很可笑? 同行全都是賺錢的, 你卻虧損, 有智慧的投資者會以”折讓”來做估值, 而不是要調升估值去和同業看齊, 這個謬誤未免太離譜了! P/E比較亦是常用的技倆, 但我要指出的是, 每間公司都是獨特的, 絕大多數的情況下都不能直接比較, 簡單的說, 行業龍頭大都擁有溢價, 在不同地方上市估值也不同, 甚至是同一家公司都可以不一樣, 以P/E比較去做估值絕不可信, 我最初也會犯這些低級錯誤, 並付上代價, 希望有緣讀到這裡的朋友, 會避免再犯, 我們不要做一般見識的散戶嘛! )

水業股同行比較

行業平均PE根據下表計算,約為 25倍,我們將根據行業最低PE及平均PE來計算。

水業股份
市盈率(PE)倍
粵海投資(00270)
12
中國水務(00855)
12.45
北控水務 (00371)
51.37

(這個同業比較表, 漏了半新股桑德國際(967.hk), 這家也是水務股, 為何沒有人提起? 這隻股經常被忽略, 它還剛剛公佈了全年業績, 每股賺22.41分RMB, 現價約15.3倍P/E, 這隻新股繼續潛水中, 它今年的增長2%都沒有, 市場給予15倍P/E是十分合理; 文章說行業平均P/E是25倍, 明顯是被北控水務拉高, 如果不計371, 就沒有”增長潛力達到5倍”這個幻想了, 以香港本地方言就是371被該雜誌”抽水”了, 北控水務在2010年是極之進取去搶市場, 成長力度可能超越了單憑該公司在交易所的公告和財經資訊網站的報導所呈現出來, 投資中國公司當然要去內地網站做資料搜集, 我之前因為要研究風電股, 結果找到一個風電業的論壇, 我相信這些網友很多都是相關業者, 讀這些行業人仕的討論, 更能真實反映該公司的實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26

散戶也能搭上明星分析師的順風車 四大撇步 教你破解外資報告密碼


2011-5-2  TWM




外資分析師的影響力有多大?宏碁就是最鮮活的例子。元月初在外資陸續喊賣下,宏碁股價從八十五元重跌到四十九元,市值因此蒸發千億元。

在外資「喊進」或「賣出」文字的背後,如何跟上腳步並正確解讀?

撰文‧吳美慧 研究員.葉揚甲宏碁三降營運目標,九外資全看衰。」斗大的標題,占據四月二十日各大媒體版面。報導中指出,只有野村證券在此次外資大幅降評及調降目標價中 相對友善,維持中立評等,但目標價也由六十元降至五十元。「野村哪有相對友善?它與其他外資一樣都是喊賣啦!」一位外資分析師解讀。「不要以為寫『中立』 就代表分析師真的建議你用中立的態度看宏碁股票。投資人還得對照分析師對目標價的建議以及內容,才會清楚分析師要傳達的訊息。」外資券商分析師,每天、每 周或是每季努力撰寫出來的報告,是要給國外手握數百億,甚至是數千億美元資金部位的基金經理人看。這些基金經理人會根據分析師報告中的投資建議,對台股或 是個股進行買進或是賣出動作。

破解撇步一

了解報告中的語言背後意涵換言之,能夠左右高達七兆台幣外資進出的,就是由外資分析師寫出來的一份份報告。國內投資人可以透過外資投信、銀行或是媒體揭露獲得資訊;因此,如何破解外資分析師報告,對投資判斷上,會有很大的幫助。

在外資報告中,最常看到的就是「買進」或是「賣出」等字眼,而同樣都是「叫進」或是「喊賣」,箇中學問大不同。以高盛證券董事總經理金文衡出具最新的宏碁 報告為例,儘管對宏碁維持「Sell」(賣出)評等,目標價則由四十八元調降至三十八元,從調降目標價動作,可以看出高盛對宏碁股價進一步看壞。

而在「叫進」的過程中,一樣也有程度上的差異。「不要單純地看到﹃Buy﹄就衝進去買,有八成的機率很容易受傷。」一位曾經在外資券商服務過的分析師說。

一般來說,分析師出具買進的投資建議評等時,會有強度上的分野,如果分析師認為這家公司營運前景非常好,這時候出具的報告上,會用類似「Strong Buy」(強力買進)等字眼,等到下一次出具同樣公司的報告時,若持續看好,就會用「Overweight 」(加碼),表達繼續看好的想法。

破解撇步二

看﹁相對﹂概念與﹁營運持續力﹂倘若,第二周出具報告中的評等變成「buy」(買進)時,就要留意,分析師對這家公司的看法已經略微改變,但因為之前已經大力叫進,不好意思直接改成「hold」(中立),以免自打嘴巴。

瑞銀投資研究執行副總裁李懿璇點出,外資分析師撰寫報告,通常以「相對」的概念為基礎,因此沒有所謂的絕對好或壞,而是「值不值得、合不合理」。譬如,台 灣股市和亞洲其他市場,如與韓國相比,要買誰?若相對便宜,外資就會有興趣布局台股。摩根大通研究部主管賴以哲就以「相對優勢法」來挑選投資標的。

同樣的概念也用在分析個股上。譬如有家公司今年營收比去年成長五成,雖然明年仍繼續成長,但幅度會下降到二成,這時,外資對這家公司的看法就會相對保守。「業績無法穩定且持續的成長,代表這家公司沒有找到讓業績維持成長的營運方式。」一位分析師說。

破解撇步三

長期追蹤值得信賴的分析師報告外資分析師不見得喜歡每年營收都是出現五成、六成高度成長的公司,重要的是要有持續力。可能今年的營收成長率一成,明年成長幅度提高到二成,後年增加到三成,代表這家公司有營運持續力,也是他們樂於推薦的公司。

不是每位分析師寫的報告都是擲地有聲,也會有判斷或是看錯的時候。一位長期觀察外資報告的投資人張小姐建議,「同一家公司最好先看三份不同分析師寫的報 告,然後追蹤哪一位分析與判斷最準確,其次再持續追蹤這位分析師寫的報告,就可以清楚瞭解他對個股的看法以及持股建議。」另 外,︽Institutional Investor︾(機構投資人)雜誌和︽Asia Money︾(亞元雜誌),每一年都會邀請基金經理人,票選出他們認為全球各大券商最具有影響力的研究團隊。被圈選出來的團隊或是分析師,提出來的報告往 往是許多基金經理人一定會看的,觀察他們的報告,也是不錯的參考指標。

破解撇步四

從ROE與PB評鑑公司營運狀況而ROE(股東權益報酬率)、PB(股價淨值比),是外資最常用來評鑑公司營運好壞的指標。ROE綜合了淨利率、資產周轉 率以及財務槓桿三項指標,是少數可以用來比較不同產業狀況的財務指標。一般來說,外資會以一家公司的ROE是否固定維持在一五%以上,作為公司營運好壞的 分水嶺。

PB則是用來評估一家公司市價和帳面價值的距離,也是價值型投資者常用的評價指標。通常,外資會推薦PB低於二倍以下的公司。不同的產業,會設定不同的標準。以金融業為例,外資分析師的標準通常會訂在ROE一○%、PB一.五倍以下、逾放比小於五%。

此外,還可以觀察外資的進出情況,一旦一檔股票出現外資集中買進或是賣出時,代表背後一定有些還不為外界所知的訊息即將發生。只要掌握外資進出動態,一樣可以沾光。

破解外資報告投資評等用語—— 在媒體上或是外資報告上,最常看到Buy(買進)、Sell(賣出)或是Neutral(中立),看到這些字眼時可別太衝動,要進一步解析才能做出正確的投資判斷。

Buy、Overweight(買進)當外資分析師出具的報告中寫「Buy」或是「Overweigh」時,要先觀察一下,之前出具報告的投資建議是什 麼?如果第一次提出「Buy」,就可以跟隨買進;倘若上一份報告的投資建議是「Strong Buy」(強力買進),最近的報告改成「Buy」時,代表分析師對這檔股票的看法已經偏保守了。

Hold、Equal-weight、Not-Rated、Neutral(中立、中性)通常,看到外資報告中的投資建議是這幾個字眼時,就要小心,代表分析師對個股的看法相對保守,就只差沒喊「賣出」。

Sell、Underweight(賣出)看到報告中的投資建議是「Sell」或是「Underweight」時,就不要再持有股票了,代表分析師已經先行看到不利這家公司,或是產業的訊息了,所以才會大膽地喊「賣」,這時候手中的持股就不要戀棧,趕快賣掉吧。

附註:

買進:股票預期回報超出市場回報預期逾6%。

中性:股票預期回報超出市場回報預期在正負6%範圍之內。

賣出:股票預期回報低於市場回報預期逾6%。

哪些外資報告值得看?

報告類別內容重點

總經報告經濟整體狀況,是所有的報告中看法最宏觀的。

策略報告可以選擇亞洲區或是全球策略報告閱讀,從中掌握外資對台灣持股的看法,並且注意報告上偏好區域與產業。

產業報告可以了解產業趨勢走向,以及哪些公司在該領域占有絕佳位置。此外,還可以掌握公司新製程資訊,或比較相同領域公司的不同製程,從中了解哪一家公司技術能力較佳。

資產配置報告從現金、固定收益、股票的配置比重,以及各市場的投資展望,可以看出外資法人對台灣市場的重視程度,進而可以預見外資對台股的興趣。

個股報告可以從中了解分析師看公司的邏輯與重點,只要長期追蹤,可以跟隨分析師學習到如何掌握一家公司營運的關鍵重點,以及這家公司的營運潛力。

資料來源:《打敗外資賺大錢》等《機構投資人》(Institutional Investor)票選結果

亞太區最佳半導體分析師

年分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2008花旗環球陸行之高盛呂東風摩根大通J. J. Park 2009花旗環球陸行之摩根大通J. J. Park高盛呂東風

亞太區最佳硬體分析師

年分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2008高盛金文衡花旗環球楊應超麥格理張博淇2009高盛金文衡麥格理張博淇花旗環球張凱偉《亞元雜誌》(Asia Money)票選結果

亞太區最佳半導體分析師

年份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2008花旗環球陸行之瑞銀董成康三星 Lawrence Lee 2009花旗環球陸行之美林何浩銘 瑞銀程正樺2010瑞銀程正樺美林何浩銘瑞銀 Nicolas Gaudois 亞太區最佳下游硬體分析師年分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2008 高盛金文衡麥格理張博淇瑞銀謝宗文2009高盛金文衡麥格理張博淇美林曾省吾2010高盛金文衡瑞銀謝宗文摩根大通郭彥麟

台灣區最佳分析師

年分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2008巴黎證陳慧明里昂蘇廷翰美林程淑芬2009瑞銀程正樺高盛金文衡瑞銀董成康2010瑞銀董成康瑞銀謝宗文花旗環球谷月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90

破解三話術 買保單勿賺小虧大


2011-11-21  TCW




保費要漲了!過去一個星期以來, 保費到底要漲多少,成了攻占媒體版面的火熱話題。

十一月八日,傳出金管會為了確保保險公司能夠永續經營,明年度將調降責任準備金利率(編按:責任準備金利率越低,保險公司的提存準備越高,保費也因而提 高),保費恐將要調漲三成。

眼見各種民生商品統統漲,只有薪水不漲,當天,金管會緊急出面滅火,強調「未定案」,並且要求壽險公會提出建議方案,考慮把調降責任準備金利率與第五回合 生命表(編按:依年齡、性別的死亡率統計,據此計算保費)一同實施,降低衝擊。

十一月十日,壽險公會則提出最新版本建議,六年期以下責任準備金利率建議調降○.五個百分點、保費約漲兩成;六至十年期保單則是調降○.二五個百分點,保 費約漲一至兩成;十年以上保單則不受影響。

根據以上內容,預計今年底前,金管會將做成決議,最快明年第一季保費,就有可能會上漲!

不論保費要漲多少、何時開始實施,已有業者摩拳擦掌,準備利用明年保費調漲之前的機會,衝刺一波。有銀行理專已喊出「費率調高、利率會變低」,藉此促銷躉 繳儲蓄險(編按:指保費一次繳清)。

「通常保險公司都會掌握停售或調漲的機會,鼓勵人家去買,這些往往都滿有用的。」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助理教授彭金隆說。

面對未來幾個月將迎面而來的一波強力推銷,保險公司會用什麼樣的話術、消費者又該如何破解迷思?以下分三大類分析。

「再不買,保費會漲!」評估是否必須買這項產品

這一波調整,預計受影響最大的將會是這幾年熱銷的還本壽險和增額壽險。這時候,業務員最常使用的話術就是,「再不買,就要漲價了。」該怎麼破解這個迷思?

要打破此迷思,建議回到該產品的特性來思考。以增額終身壽險為例,這種產品的保額會以單利或複利方式逐年增加,因此業者常打出「抗通膨」等說法吸引消費 者。也因這種特性,在這幾年常常被當作「類儲蓄」商品銷售,業務員往往告訴消費者,在到期後,可以「部分解約」把錢領回,賺到利息、又有壽險保障。

但這麼一來,其實是把「壽險」跟「儲蓄」混在一起。即使現在買,保費比較便宜一、兩成,但卻不一定划得來。

宏觀財務顧問平台協理、認證理財規畫顧問陳敏莉分析,這種產品,其實是適合高資產族群,怕資產縮水,用來保全財產。對一般人來說,有兩點要注意。一,增額 壽險的設計,身故理賠金多半是以下三者取其高:當年度保額(增值後)、累積保費、保單價值準備金。但實務上多半是累積保費或保單價值準備金比增值後的保額 還高,這代表很多這類保單沒有「壽險」成分。二,如果著眼於儲蓄,要在繳費期滿後才有明顯的效果,第一年內解約是完全拿不回保費,即便繳滿那年解約,也才 接近領回繳出的保費。如果在繳費期間內有用錢需求,只能認賠解約。

更重要的是,這種產品並不便宜。以同樣是三十歲男性、保額一百萬元來看,二十年繳的增額終身壽險保費一年約十三萬元,但同樣保額的定期壽險,卻只要四千 元。前者二十年繳費高達二百六十萬元、後者是二十五萬元(編按:隨年齡增加而保費遞增),相差逾十倍,省下來的錢,自己拿去投資,彈性更高。所以這段時 間,如果碰到業務員再向你推銷這項產品時,不妨思考一下,自己本身的屬性,到底有沒有必要買這種產品,免得賺小虧大。

「現在買,利息卡好!」評估未來利率走勢升或降

銀行端最熱賣的商品,通常是六年期躉繳型的儲蓄險。理專會強調,這種產品「沒有風險、也沒有匯率波動的問題,」現在買預定利率還比較高。買這類產品有兩個 風險。第一,它是一個六年期的產品,目前利率多半固定在一.五%左右。但未來六年的利率走勢難以判斷,如果碰上升息,這產品的利率仍固定在現在的水準,反 倒划不來;第二,購買六年以後到期,期間如果需要用錢,解約仍會有折損。

「壽命長,保費會降!」評估年紀是否仍要買壽險

由於目前正在研擬「第五回合生命表」將在明年一併實施,因為台灣人平均餘命變長,屆時定期壽險保費反而會調降。等到真正實施後,有可能會被拿來變成推銷的 噱頭之一。

遇到這樣的推銷方式,該如何確定自己是否需要?彭金隆提醒,要回到保險的性質來思考。在青、壯年時期,家庭負擔重,萬一發生不幸,壽險的理賠金的確可保障 家人。但到五十五歲後,房貸付完、小孩長大,反而不需要壽險產品、需要的是收入的保障。這時就沒意義再買壽險。

綜觀以上迷思,其實多半是抓準一般人貪小便宜的心理。但保險商品一買下去,少則六年、長則終身。不論保費怎麼變,還是要回到自身需求冷靜考慮,才是破解迷 思良方。

【延伸閱讀】10年期以下還本及增額壽險,影響最大

保險種類:定期壽險保單特性:定期繳費、定期保障 保費(註1)及繳款方式:4,000~2萬元(年繳)新規定影響(註2):保費可望降低1成

保險種類:終身壽險 保單特性:定期繳費、終身保障,平準保額保費(註1)及繳款方式:3~5萬元新規定影響(註2):保費可望降低1成

保險種類:增額終身壽險保單特性:當年度保額依單利或複利計算逐年增加。身故理賠依當年度保額、累積保費、保單價值準備金中三項取其高 保費(註1)及繳款方式:13~12.5萬元(隨年齡增加遞減)新規定影響(註2):10年期以上不受影響、10年期以下保費調漲1~2成

保險種類:還本終身壽險 保單特性:定期繳費、終身保障,自繳費期滿開始每隔幾年領取生存保險金保費(註1)及繳款方式:18~25萬元(20年期,年繳) 新規定影響(註2):10年期以上不受影響、10年期以下保費調漲1~2成

保險種類:健康險保單特性:醫療理賠 保費(註1)及繳款方式:視保單而定新規定影響(註2):保費將調漲,幅度未定

註1:壽險投保對象以30-50歲男性、保額100萬元計算註2:指適用「第五回合生命表」以及責任準備金利率調降的影響資料來源:宏觀財務顧問平台、網 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494

為什麼中裕新藥的淨值那麼低? 破解五迷思 搞懂生技葫蘆裡賣什麼藥

2012-1-2  TWM




宇昌投資案成為國、民兩黨大選攻防戰,當政治人物忙著口水戰之際,本刊幫你揭開新藥產業的神祕面紗,真正「解密」像宇昌這樣的新藥公司,到底葫蘆裡賣什麼 藥?

撰文‧楊卓翰

一件宇昌投資案,讓民眾及投資人一頭霧水。到底生技新藥是什麼神祕的產業,投資人的五大疑問,一次幫你解答。

疑問一:新藥投資和一般電子業投資有何不同?

生技新藥和傳統電子業的投資,在研發產品上最大的不同,就是時間。因為藥品需要經過縝密且冗長的時間進行研發,所以投資的新藥要上市,至少得等十年,才 「有機會」,而且因為開發新藥更加複雜,投資風險也更大。

疑問二:新藥研發過程有什麼困難?

藥物對於人體任何影響都必須經過一層又一層的測試,而各國對於藥品管制的法令也都不同。因此,製藥公司從臨床前實驗開始,就要納進各國不同的管理規範及風 險考量。例如,台灣上市的藥品若要進入美國銷售,需要符合FDA(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的各項規定。如果有一項不合,曠日費時的檢測過程就要重來一遍。

因為耗費這麼多時間和資金,卻不能保證新藥能通過,這也造成新藥研發產業的進入門檻高、投資風險大、投資時間長等特質。

疑問三:為何新藥研發公司的淨值總是那麼低?

新藥開發的生技與傳統科技公司最大的不同,可以從淨值上看出來。而這也曾在宇昌案中被提出質疑。國發基金投資的中裕新藥若以股票淨值計算績效,目前是虧損 二億元;但以興櫃的股價市值計算,則有八億元帳面獲利。怎麼會有這十億元的差距?就在會計認列和真實價值的差距。

根據財務會計準則第三十七號公報規定,從取得專利到進行人體臨床實驗階段,雖然不同階段會產生不同的研發進展,但在財報上卻一律認列為虧損,直到進行至第 三期臨床實驗,才能將技術等列進公司的無形資產。

也就是說,藥物研發初期到中期長達十年以上的漫長過程,研發新藥的公司都沒有帳面上的收入,許多公司的淨值也一定會跌破帳面價值。若沒有具長線投資的「天 使基金」或企業集團在背後撐腰,一旦無法再增資,公司就很容易面臨解散的命運。

由此可知,新藥研發公司的真正價值並不能用淨值來衡量。宇昌(現為中裕新藥)研發的愛滋病新藥已經完成FDA二期臨床實驗,而且結果證實有效,加上目前愛 滋病並沒有藥可以治,目前中裕已在尋求對外授權,預料將可取得大筆授權金,這也是股價還可維持在每股三十元以上的原因。

疑問四:台灣為什麼需要發展新藥研發?

台灣早年因為科技產業偏重製造,最後只能往下游的代工發展,低毛利與高替代性的病徵現在逐一發作。新藥研發附加價值高,產品壽命長,是台灣企業不重蹈覆 轍、往產業鏈上游發展的最好機會。二十年來,台灣的醫學院都是考生第一志願,累積了優秀的人才,也有符合國際標準的品質管控與技術,為藥物開發提供絕佳的 環境。

現在國際藥廠為了降低成本,漸漸以外包或收購專利的方式尋找新藥,研發中心也逐漸移向新興國家市場。台灣位處中國、美國及日本三大醫療市場的戰略位置,也 將在這波商機中受益。例如瑞士諾華生醫在台灣設立臨床研究中心,就是對台灣研究能力的肯定。但是,研發新藥需要長期穩定的資金投入,而台灣投資人通常不願 投資這類風險高的長線標的,這也將影響台灣新藥研發能否永續的關鍵。

疑問五:台灣進入快速成長的大陸市場會有什麼障礙?

中國現為全球第三大藥品市場,根據經濟部統計二○一一年的藥品終端市場超過九千億元人民幣(三.五兆元台幣),而且每年有二○%的成長率。因此未來將是中 國藥業發展的黃金十年,成為國際藥廠爭奪的主戰場。

台灣和中國雖然同文同種,但在醫藥法規及藥證監管上卻完全不同。為了符合中國的法規要求,台灣申請藥品進口仍須經過繁鎖的程序。台灣的新藥若要突破這個困 局,必須仰賴ECFA(兩岸經濟合作協議)這個捷徑。例如太景生技的新藥在第三期的人體臨床實驗,透過醫藥協議,有八五%的合格實驗是在中國進行,因此加 速中國市場的藥證審核時間。

更重要的,如果未來兩岸在ECFA的談判,能夠簡化雙方的認證程序,台灣藥品就可以快速在中國上市。例如最近剛通過台灣藥證的中天生技癌症新藥「化療 漾」,未來只能先以食品類別在中國上市,但若要以藥品上市,還需要做進一步的臨床實驗並取得藥證才行。可見在ECFA通過前,台灣新藥在中國銷售並不簡 單,也因此,未來與中國進一步協商藥證認可,是台灣藥廠進軍中國市場非常重要的一環。

差很大!

新藥投資和一般電子業比較DRAM研發 新藥研發研發時間 1~2年 10~12年研發成本 *400億台幣(200億/年) 200~300億台幣

(30億/年)

領先時間 *領先1~2年 獨占15年年銷售額 *200億台幣 3240億台幣

全球總產值

(2010年) 7500億台幣 24兆台幣註:DRAM以三星40nm研發為例;新藥以輝瑞Lipitor為例資料來源:isuppli、經濟部,經研室整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417

選舉倒數 破解陳冲護盤三大策略

2012-1-2  TCW




台股啟動「股票換選票」行情了 嗎?

十二月二十日,國安基金宣告啟動,原本跌破十年線的台股,重返七千點大關。讓一路破底的台股行情在選前三週突然氣氛轉趨樂觀,就是行政院副院長 陳冲,透過三大精準有效的策略,成功拉抬股市。

首先是發動四大基金和投信聯手護盤。一位政府基金代操主管指出,雖然主管機關沒有點名四大基金進場,卻呼籲代操的法人共襄盛舉,「一起把績效做起來。」今 年來台股重跌,四大基金委外代操的投信操盤績效相當難看,眼看十二月底須交出操作績效成績單,紛紛趕搭國安基金進場的順風車,讓護盤行動達到加乘效果。

第二項策略是集中火力在特定股票。有別於以往八大行庫各自銜命進場,這次陳冲召集所有部會及行庫,統一護盤步伐,包括安排 三組券商分頭買三種股票,分別是高價股、龍頭股和權值股,避免政府基金各買各的股票,削弱戰力。

連端利多,堵保險業賣壓

第三項策略則是逐步釋放利多。陳冲的護盤策略有特定節奏,首先是著力於跌深的金融股,其次是拉抬高價股和權值股做為護盤指 標,並放送「每日一利多」政策,來維繫市場對台股的信心。

金融股向來是穩盤工具,和政策利多連動最密切,因此政府透過釋放政策利多,讓金融股打先鋒。首先,十二月二十日下午五點,金管會才宣布開放陸銀參股,六點 四十五分,陳冲宣告國安基金啟動,讓市場聞到政府做多的企圖心。

而且,政策利多一波接一波,金管會接著在二十二日通過研議多時的「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機制,大幅減輕保險公司的避險成本,較早又通過了保險業資本適足率 (RBC)暫行措施,也是一種防堵保險業者在年底拋售台股的「交換條件」。同一天,總統府也召開財經對策小組會議,端出七大政策牛肉。

成交量放大是護盤關鍵,陳冲透過激勵買氣、防堵賣壓雙管齊下,當成交量萎縮,外資開始放耶誕節假期之際,此時國安基金進 場,用的錢最少,達到拉抬股市的最大效果,也提振總統選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424

頁岩氣開採破解「石油魔咒」 高端設備商謀分羹

http://www.21cbh.com/HTML/2012-3-5/1NNDE3XzQwNjY1Ng.html

沙特阿拉伯王子阿爾瓦利德·本·塔拉爾2月6日宣稱,儘管伊朗局勢充滿不確定性,但國際原油價格不會突破100美元。話音剛落,油價即出現連續性上 漲,2月13日收於100.83美元,3月1日盤中更是升破110美元。如今,國際原油價格「破百」時間間隔已由原來的兩年縮至8個多月。

這幾次油價上漲總伴隨著中東地區主要原油輸出國的局勢動盪,如何擺脫對該地區石油的依賴,甚至是對石油資源的依賴,已非新鮮話題。

美國是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費國之一,2005年石油對外依存度曾高達64.2%,隨後逐漸下降,2010年為53.7%。從2009年起,美國超過俄羅斯成為全球第一大天然氣生產國。

中國近年石油對外依存度逐年擴大,2011年超過了56%。破解「石油魔咒」,除加大煤炭資源的開發利用外,提升清潔環保、價格低廉的天然氣的消費比重,也是關鍵。

天 然氣分常規和非常規兩類,2011年我國天然氣商業化產量為1011.15億立方米,尚不如美國2010年頁岩氣1378億立方米的產量。去年,國務院正 式批准頁岩氣為新的獨立礦種,借天然氣價改試點以及《頁岩氣「十二五」發展規劃》出台在即的東風,我國頁岩氣的開採正逢其時。

美國石油消費逐年下降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美國尚是全球主要石油輸出國之一;戰後,考慮到石油在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美國降低了本國石油開採量,成為石油淨進口國。

數據顯示,美國進口的石油主要來自北美自由貿易區、南美洲、非洲和歐洲,中東地區進口量並不多。

2000年美國石油對外依存度為63.66%,2005年攀升至64.2%,2010年卻降為53.7%。石油對外依存度下降正是得益於該國加大本國油氣資源的開發力度,當中就包括天然氣。

美 國是世界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及消費國,2011年天然氣產量為6110億立方米,消費量為6830億立方米,在一次能源消費中所佔比例約為27%。石油消費 比重已經降至37%左右,比2003年降低11個百分點;EIA(美國能源信息署)預計,到2035年這一比例會降至31%。

中國石油進口大幅攀升

美國對天然氣的充分開發和利用,給了中國很多啟迪。

隨 著需求的快速攀升,我國於1996年首次成為石油淨進口國,2004年的石油進口量突破億噸大關,2011年為2.53億噸。石油對外依存度逐年上 升,2007年為49%,2008年突破50%,2009年達到53%,2010年達55%,2011年超過了56%。BP集團首席經濟學家魯爾甚至預 計,到2030年中國石油進口依存度將達到80%。

我國進口的石油主要來自沙特阿拉伯、安哥拉、伊朗,三者佔進口總量的43%。近年中東地區局勢不穩,已直接威脅我國的能源安全。如何破解 「石油魔咒」?國內上下已達成共識:提高天然氣的消費比重。

《BP2011 年世界能源統計年鑑》顯示,中國的天然氣探明儲量為2.8萬億立方米,約佔世界總儲量的1.5%,主要分佈在塔里木、鄂爾多斯、四川、柴達木、準噶爾盆 地,東部的松遼、渤海灣盆地,以及東部近海海域的渤海、東海和鶯-瓊盆地。2010年我國天然氣產量967.6億立方米,消費量1090.4億立方米,在 一次能源消費中所佔比例為4%。

目前,天然氣在我國的能源結構中還很弱小,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政府相關人士表示,到「十二五」期間,預計天然氣在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的比例將提高到8%。由此計算,到2015年,我國天然氣產量約1860億立方米,消費量則高達2710億立方米。

天然氣價改試點

我國2010年天然氣的對外依存度已達11.3%,2015年將上升到31.3%,巨大的需求缺口如何解決?

目前,天然氣進口主要有三種途徑,一是從中亞進口,通過「西氣東輸」管線輸送至沿線消費區域;二是通過管線從俄羅斯進口;三是通過在沿海城市建立LNG(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經海上途徑進口LNG。不論是哪種方式,進口天然氣價格都比目前國內價格明顯偏高。

我國國內的天然氣價格是多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國家發改委曾於2010年5月發出通知,將陸上各油氣田天然氣出廠基準價格上調0.23元/立方米。在此次提價後,我國陸上各油氣田城市工業用氣的天然氣出廠價為1.1~1.6元/立方米,民用氣價格為0.8~1.2元/立方米。

進口天然氣價格又是多少?

海通證券分析師鄧勇指出,目前,我國從中亞進口的管道天然氣在新疆霍爾果斯口岸的邊境完稅價為2.02元/立方米;由於俄方給出的進口價更高,從該國進口的管道天然氣談判仍處於僵持階段。LNG進口均價約為2.11元/立方米。

隨著高價天然氣進口量的增加,天然氣價改終於破冰。

去 年底,國家發改委發出通知,自2011年12月26日起,在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開展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改革試點。通知指出,我國天然氣價改最終目標是 放開天然氣出廠價格,由市場競爭形成,政府只對具有自然壟斷性質的天然氣管道運輸價格進行管理。對於頁岩氣、煤層氣、煤制氣三種非常規天然氣,出廠價格實 行市場調節,由供需雙方協商確定;進入長途管道混合輸送的,執行統一門站價格。

隨著天然氣價格改革的推廣,天然氣出廠價有望接近進口價格,不僅對天然氣勘探開採企業而言是利好,無疑也將推動非常規天然氣的開採。

美國頁岩氣開發奇蹟

有評估稱,在不考慮天然氣水合物的情況下,全球非常規天然氣資源量為922萬億立方米。其中,緻密砂岩氣為210萬億立方米,煤層氣為256萬億立方米,頁岩氣為456萬億立方米。

美國在開發這三種非常規天然氣過程中,對頁岩氣的開發突破最晚,但卻幫助美國解除了「石油魔咒」。美國從1982年開始開採,1997年形成水力壓裂技術,1999年掌握重複壓裂技術,2003年實現水平井開採,經過21年的努力,終於獲得了成熟技術。

目 前,美國是世界上唯一實現頁岩氣大規模開採的國家,2010年頁岩氣產量達到1378億立方米,佔天然氣產量的22.6%,使得美國的天然氣對外依存度由 2005年的16.7%降至2010年的10.8%,更令美國天然氣價格在最近一年中下跌了41%;大量天然氣發電站建成投產,又促使電價下降了50%。

美國專家甚至興奮地表示,有了頁岩氣,美國100年無後顧之憂。

中國頁岩氣開發啟航

相比美國,我國的頁岩氣開發剛剛起步。2009年,中國非常規天然氣產量為331億立方米,佔天然氣總量的38.8%。其中,緻密砂岩氣產量為256億立方米,煤層氣產量為75億立方米,頁岩氣為0。

但國內三大石油公司已開始佈局,除了積極參股美國頁岩氣項目公司股權、獲取開採技術外,也在試驗開採。

2010 年10月和2011年1月,中海油先後斥資10.8億美元和13億美元,收購美國切薩皮克能源公司的頁岩氣項目部分權益。2011年4月,中石油在四川威 遠打出我國第一口頁岩氣試驗開採井,該井隨後三個月產量穩定在1萬立方米/天的水平。2011年6月,延長石油打成我國第一口陸相頁岩氣井,並已成功壓裂 產氣。2011年12月,中石化勘探南方分公司成功對元壩9井實施大型壓裂測試,首次獲得1.15萬立方米/天的頁岩氣井。

2012年1 月4日,中石化國際石油勘探開發公司投資22億美元,與DevonEnergyCorp創建一家合資公司,獲得美國5個頁岩油氣33%的資產權益,面積約 1644平方公里。2012年2月3日,中石油收購殼牌位於加拿大Groundbirch的頁岩氣項目20%權益,交易金額超過10億美元。

頁岩氣開發挑戰大

企業已躍躍欲試,政府也適時地推出相關措施對頁岩氣的開發給予大力支持。

除國家發改委發出的天然氣價改試點通知,2011年12月30日,國土資源部發佈公告,國務院已批准頁岩氣為新的獨立礦種,國土部將按獨立礦種制定投資政策。

國土部油氣中心估算,中國頁岩氣可採資源儲量約為31萬億立方米。

媒體報導,即將發佈的《頁岩氣「十二五」規劃》提出,我國到2015年基本完成頁岩氣資源潛力調查與評價,探明頁岩氣地質儲量1萬億立方米,可採儲量2000億立方米,年產量65億立方米。

但擺在政府和企業面前的難題是,資金可以立刻籌集,技術卻非一朝可以獲取。國信證券分析師劉旭明指出,2015年之前,我國頁岩氣開發仍將以勘探為主,大規模鑽井開採難以啟動,勘探進展取決於2011年、2012年獲得探礦權的企業。

頁 岩氣開採有多難?資料顯示,頁岩氣是從頁岩層中開採出來的,主體位於暗色泥頁岩或高碳泥頁岩中,以吸附或游離狀態存在於泥岩、高碳泥岩、頁岩及粉砂質岩類 夾層中的天然氣藏。頁岩氣儲層的埋藏深度最淺為76米,最深超過4000米。儲層一般呈低孔、低滲透率特徵,氣流阻力比常規天然氣大,需要實施儲層壓裂改 造才能實現有效開採。另外一項關鍵性技術是水平鑽井。水平鑽井的產氣量是直井的3~4倍,有業內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石油工業中,上述兩項 都算不上是新技術,但如何應用於頁岩層,需要試驗。

高技術設備商具競爭優勢

毫無疑問,頁岩氣開發對我國具有戰略意義,隨著政策支持力度逐漸加大以及將來開採關鍵技術的突破,我國頁岩氣的勘探開發利用有著廣闊前景,相關公司也將從中受益。

劉旭明指出,頁岩氣區塊的開發流程分為勘探、鑽井和采氣三個階段。勘探方面,國內的勘探基本由中石油、中石化內部公司完成,缺少獨立的投資標的。

一 旦油氣企業決定區塊的整體開發方案,就要進行設備的招標採購工作。我國的石油工業已經成熟,石油開採設備行業競爭激烈,多達1800多家石油天然氣設備生 產商,能否受益於頁岩氣大發展取決於產品競爭力和合作關係。只有技術含量高、替代產品少、競爭對手少的產品,才可以獲得穩定的利潤,因為油田企業一般會長 期購買,對採購價格不敏感。目前,傑瑞股份、神開股份具備這樣的競爭優勢。

油服企業將在鑽井階段受益,如准油股份(002207,收盤價15.85元)、恆泰艾普、天科股份、通源石油(300164,收盤價31.40元)等,前提是他們能將相關技術應用於頁岩氣開發。

油氣企業投資規模最大、承擔風險最多,判斷其受益大小也最困難。第一次招標完成後,今後有機會獲得探礦權的企業還有中石油、中海油、延長石油、中聯煤層氣、河南煤層氣、廣匯股份(600256,收盤價24.79元)、中國中化、振華石油、中信資源等,目前難以預測。

·重點公司

傑瑞股份高技術壁壘帶來高增長

傑 瑞股份(002353,收盤價73.55元)是國內民營油氣設備的龍頭企業,作為較早佈局海外油田開發業務的油服企業,其擁有全球最先進的油藏構造地質評 估和分段壓裂技術,構建起了高壁壘的核心競爭力。公司目前能夠生產符合要求的高端壓裂設備,隨著頁岩氣等非常規天然氣開採投入的持續加大,公司將分享更多 收益。

壓裂技術是頁岩氣開發的核心技術,2012年隨著發開進入高速增長通道,與之相關的巨額增量需求有望得到釋放。此外,頁岩氣開發中 主要應用的是重複壓裂與多段壓裂,與石油增產中使用的壓裂設備相比,其工作時間更長、工作強度更大。因此,頁岩氣開發中的壓裂設備只能使用1~5年便需要 更新,具有一定的耗材屬性,加大了設備更新的需求。未來國內頁岩氣若順利進入商業化產業化,以壓裂設備1000萬每台、五年9000台的新增需求計算,市 場容量近900億元。

目前,傑瑞股份設備銷售業務中壓裂車佔50%,固井設備30%,在國內壓裂車市場佔有率為40%,固井設備為50%。

神開股份瞄準頁岩氣增量市場

作為國內領先的民營油氣機電設備和耗材製造商,神開股份 (002278,收盤價11.27元)位居市場前列的產品MWD(無線測斜儀)、綜合錄井儀、防噴器和鑽頭均與頁岩氣的開發密切聯繫。

神 開股份近來備受關注的MWD(無線測斜儀),通過近幾年的研發調試已逐步成熟。2012年公司網站發佈信息顯示,「SK-MWD無線隨鑽測斜儀」經科技 部、商務部審定被授予 「2011年度國家重點新產品」。MWD產品主要用於煤層氣、頁岩氣開發中的水平鑽井和定向鑽井環節。

神開股份於2011年1月收購江西飛龍實現了鑽頭行業的佈局,後者在牙輪鑽頭製造和應用領域具有深厚的經驗積累,和江鑽股份、天津立林和寶雞石油機械並列為國內四大鑽頭製造商。

此外,公司業務也從傳統石油裝備製造商逐步向「製造與服務為一體化」的油服企業邁進,這將提升神開品牌在國內市場上的綜合競爭實力,確保公司毛利率及淨利率在新一輪的頁岩氣發開大潮中穩步上升。

江鑽股份助力中石化頁岩氣開發

鑽機和鑽具是頁岩氣發開最基礎環節的重要設備,伴隨頁岩氣開發的爆髮式增長,江鑽股份(000852,收盤價11.91元)將從中獲益。作為中石化集團石油機械主要生產基地,江鑽股份的產品基本覆蓋了油氣開採過程的全套裝備。

2011年11月,公司發佈公告稱,擬對承德江鑽增資現金3595萬元,後者曾是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井控制造配套中心成員,主要產品為管匯、閥門等。

參 與此次增資的還有江鑽股份的控股股東,中國石化集團江漢石油管理局。中石化是頁岩氣開發首輪中標者,中標渝黔南川頁岩氣勘查區塊探礦權,該區塊面積 2179.7平方公里,計劃在3年勘察期內投入5.9億元,完鑽11口參數井和預探井,中石化的整體計劃則是在「十二五」期間建成25億立方米的生產能 力。

公司此次增資將加強江漢石油管理局天然氣壓縮機的產能,配合中石化集團的頁岩氣戰略規劃實施。由此,鑽機和鑽具的需求出現短期的高增長現象,這將對公司鑽具業務帶來利好。

恆泰艾普參股中裕煤層氣延展產業鏈

 儘管主業是石油天然氣勘探技術的開發和銷售,恆泰艾普(300157,收盤價24.74元)2011年在煤層氣的開發上發力,試圖延展自身產業鏈。

2011年7月的公告顯示,公司擬利用自有資金1.5億元收購中裕能源所持有中裕煤層氣42.42%的股權。收購之後,恆泰艾普持有中裕煤層氣42.42%股權,並享有35%的收益分配權益,同時恆泰艾普將負責為中裕煤層氣提供技術方案和管理日常運營。

中 裕煤層氣是中裕燃氣的全資子公司中裕能源與河南省煤層氣開發利用有限公司成立的合資公司,其勘探開發煤層氣的礦區囊括河南省主要煤炭產區。根據恆泰艾普對 單位立方淨利潤的測算,保守和最佳狀態將分別達到0.9元和2.25元,121.82億立方米的儲量將帶來109.64億~274.10億元的淨利潤。按 35%的收益分配比例,公司可獲得年淨利潤為2.56億~6.40億元。

同時,公司還希望在對煤層氣的開發過程中,開拓適合中國煤層氣勘探、開發的技術以形成具有特色的煤層氣乃至非常規油氣勘探、開採技術並加以推廣。

天科股份獨享細分領域紅利

掌握著低濃度煤層氣應用和降低碳排放的核心技術,天科股份(600378,收盤價11.27元)在煤層氣和頁岩氣開發浪潮中將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

發 電是煤層氣與天然氣應用的重要領域之一,而用於發電的甲烷含量必須在30%~70%,目前由於甲烷含量低於30%,煤層氣無法用於發電。天科股份與GE合 作開發的變壓氣體分離(PSA)技術,可對低濃度煤層氣加以提純,將甲烷濃縮到30%以上,有效開拓了低濃度煤層氣的應用領域,未來市場空間廣闊。

公 司與PSA技術同步發展的,還有碳捕捉(CCS)技術。該技術可將工業和能源排放源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進行收集、運輸並安全存儲到某處使其長期與大氣隔 離。在「節能減」的大背景下,未來頁岩氣和煤層氣的開發同樣對此項技術具有較高的依存度。由於天科股份在該領域佔據了國內同行業的制高點,未來將有望獨得 「減排紅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76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