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農業部:到2020年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8千億元

11月29日消息,農業部印發《全國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規劃(2016—2020年)》。根據規劃目標,到2020年,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8000億元,年均增速保持在40%左右。規劃提到,積極發展電子商務等新業態新模式。推進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向農業生產、經營、加工、流通、服務領域的滲透和應用,促進農業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

《規劃》提出了一些列的發展目標。到2020年,力爭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26萬億元,年均增長6%左右,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比達到2.4∶1。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68%左右,其中糧食、水果、蔬菜、肉類、水產品分別達到88%、23%、13%、17%、38%;農產品精深加工和副產物綜合利用水平明顯提高。規模以上食用農產品加工企業自建基地擁有率達到50%,專用原料生產水平明顯提高。

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快速發展,“互聯網+”對產業融合的支撐作用不斷增強,拓展農業多功能取得新進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等產業融合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更加活躍。到2020年,力爭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達到5500億元,年均增速保持在9.5%左右;企業電商銷售普及率達到80%;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8000億元,年均增速保持在40%左右;休閑農業營業收入達到7000億元,年均增長10%左右,接待遊客突破33億人次。

農業產加銷銜接更加緊密,產業融合深度顯著提升,產業鏈更加完整,價值鏈明顯提升。產業融合主體明顯增加,農村資源要素充分激活,股份合作等利益聯結方式更加多元,農民共享產業融合發展增值收益不斷增加。城鄉之間要素良性互動,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改善,產業融合體系更加健全,培育形成一批融合發展先導區。

主要任務方面,規劃提出,積極發展電子商務等新業態新模式。推進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向農業生產、經營、加工、流通、服務領域的滲透和應用,促進農業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支持流通方式和業態創新,開展電子商務試點,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接全國性和區域性農業電子商務平臺,鼓勵和引導大型電商企業開展農產品電子商務業務。積極協調有關部門完善農村物流、金融、倉儲體系,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逐步創建最快速度、最短距離、最少環節的新型農產品流通方式。積極探索農業物聯網應用主攻方向、重點領域、發展模式及推進路徑,穩步開展成功經驗模式在國家級、省級、縣級等層面推廣應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373

工信部:將開展"互聯網+"農產品加工試點示範

國家發改委8日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進情況。工業和信息化部產業政策司副巡視員羅俊傑表示,在推進兩化深度融合,從而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方面,2017年,工信部將從以下四個方面推動工作。

一是組織實施2017年工業轉型升級(中國制造2025)重點項目,更好地支持現代信息技術應用於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開展“互聯網+”農產品加工試點示範,提升企業智能制造水平,支持企業建設和推廣以無線射頻識別技術為支撐的自動物流系統。

二是圍繞貫徹落實《中國制造2025》,深入推動農產品加工、食品等相關領域示範基地建設,促進農業產業集聚區規範發展和提質增效,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三是充分發揮中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引導基礎電信企業加大投資力度,帶動地方出臺支持政策,共同推動農村地區基礎設施水平的提升。

四是鼓勵自主創新,提升技術裝備水平。推進農產品加工裝備自主化,依托骨幹企業,建設成套設備制造基地,重點發展稻谷、小麥、玉米深加工大型高效節能節水設備,加強主食品工業化成套裝備的自主創新。

會上,國家發改委農經司司長吳曉還指出,2016年上半年,全國農村特色產品等實現網絡零售額1500億元。山東省特色農產品在線經營企業和商戶達到10萬多家,全年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額約600億元,同比均增長40%以上。江蘇省率先創建150個電商村、42家電商鎮,2016年上半年全省農產品網絡交易額達130億元,同比增長2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654

期貨收盤:農產品全線飄綠 PTA創一年半新高

國內期市收盤漲跌互現,黑色系低開高走,跌幅逐漸收窄,焦炭跌超3%,焦煤跌超2%,動力煤、熱卷翻紅。

化工系午後上揚,PTA刷新一年半高位,漲近3%,塑料、聚丙烯漲超2%;有色金屬多數下跌,滬鋅、滬鉛跌超2%,但滬鋁漲超1%;農產品全線飄綠,雙粕及油脂類普跌,菜粕、雞蛋跌超2%。

路透社調查顯示,歐佩克減產協議可能有效降低全球石油庫存,但是分析師對油價大幅度上漲不抱有希望。分析師認為,如果歐佩克所有成員都遵守 11 月 30 日在維也納達成的削減產量協議,隨著的油價上漲和庫存下降局勢都可能由於非歐佩克產量上升而迅速扭轉。

信達期貨在今日研報中指出,因對非OPEC產油國可能會在OPEC達成限產協議後也同意減產的樂觀情緒升溫,隔夜油價有所反彈。從供需面來看,珠海BP125萬噸裝置月初檢修尚未重啟,下周華東一套65萬噸裝置仍有檢修計劃,月底臺化120萬噸裝置計劃檢修一周,不出意外,12月PTA仍會是小幅去庫存狀態,近期下遊聚酯在MEG漲價帶動下也開始大幅提價,且產銷表現持續較好。建議在5200附近短線試多,目標5300,註意風險控制。

方正中期期貨表示,PTA 供給方面, 珠海 BP 110 萬噸/年裝置停車檢修,受其影響 PTA 開工率下滑至 68.11%, 儀征石化65 萬噸/年的裝置計劃 12 月 12 日停車檢修。需求方面,下遊聚酯繼續維持偏高開工需求端表現良好,保持在 80%左右, 下遊聚酯產銷回暖,現貨市場聚酯工廠接單為主, 但後期聚酯負荷將季節性回落。整體來看,原油利好消退, 見頂回落, PTA 上漲空間有限, 短期或承壓下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855

農業部:2016年全國農產品網絡零售交易額將猛增近五成

據新華社報道,農業部近日預計,今年我國農產品網絡零售交易總額將達2200億元,比2015年增長46%。

近年來,我國農產品電子商務進入高速增長階段,2015年農產品網絡零售交易額超過1500億元,比2013年增長2倍以上。農產品網絡零售商增加,交易種類日益豐富,農業生產資料、休閑農業及民宿旅遊電子商務平臺和模式湧現。

今年以來,信息進村入戶試點範圍擴大到26個省份的116個縣。截至目前,益農信息社已覆蓋2.4萬個行政村,開展便民服務1.1億人次,涉及金額39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135

農產品已可直達,波蘭農業期待深扒中國市場

“中歐班列”越來越成為業界一個熱詞。作為這條線路上繞不開的國家,波蘭的經濟、對外貿易也越來越被中國業界關註。同樣對於波蘭來說,“一帶一路”戰略包括中國和歐盟之間的直接陸路網絡運輸發展,也成為其深度融入全球經濟的切入點。

波蘭經濟與對外貿易中,農業無疑是首要關鍵詞。波蘭是歐洲最大的蘋果生產國、第三大谷物生產國、第四大牛奶生產國,也是全球最大的冷凍水果、冷凍蔬菜和傘菌供應國。

波蘭農業與鄉村發展部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波蘭向歐盟以外市場出口的食品數量出現大幅增長。

從前三季度波蘭對外食品銷售額看,波蘭對尼日利亞出口達3370萬歐元,同比增長近三倍;對南非出口5100萬歐元,同比增長62%;對沙特阿拉伯出口達2.58億歐元,同比增長40%;對澳大利亞出口達4800萬歐元,同比增長75%。同時,由於豬肉和內臟銷售量增加,波蘭對中國香港地區的食品出口也同比增長了48%,達1.28億歐元。

就與中國內地的貿易往來看,波蘭還有很大空間。2015年,波蘭的農產品出口總額約為250億歐元,其中對中國內地的出口大約為2.8億歐元。就整個數據看,中國對波蘭仍擁有巨大的貿易順差。

波蘭農業貿易方面的優勢在於其農業產品和各類食品的加工。14年前的2002年.波蘭從食品凈進口國轉為凈出口國。2000年~2014年期間,波蘭進口額增長了四倍的同時,其出口額增加了七倍。至2014年,波蘭的食品貿易順差已經超過65億歐元。

在波蘭歷史悠久的波茲南市,每年一度的國際食品展覽會,已經舉辦三十多屆,每年都會吸引不少參展商與觀展企業。波茲南現在是波蘭重要的貿易城市。得益於傳統的精耕細作,其高效農業為食品加工業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2016年國際食品展主辦方之一的波蘭農業市場局,是波蘭農業與鄉村發展部下屬機構,致力於農產品的一些標準、政策的制訂以及農業貿易。

波蘭農業市場局介紹稱,波蘭國際食品展是中東歐最大的食物和飲品交易會,有來自30多個多家的400個參展商。僅去年,展覽會就吸引了6.5萬名參觀者。

中國農業部從2006年就開始組團參加在波茲南舉辦的國際食品展。在2016年波蘭國際食品展上,第一財經記者看到來自中國山東、江西、福建等地的農產品企業的十多個展位。中國農業部對外經濟合作中心處長李赤對第一財經記者介紹說,今年由農業部組織來波蘭國際食品展參展的,有11個參展企業、2個觀展企業。此外,還有一些展會機構組織的企業。“企業都很重視這個市場。西歐、美國市場打開之後,都想看看中歐市場如何。”李赤說,“企業也很看重波蘭市場在歐洲的輻射作用。”

對於大多數波蘭食品企業來說,它們較為熟悉的國外市場有南非、越南等地。波蘭一家肉制品企業負責人稱,他的企業進入這些市場,有價格競爭優勢,尤其是冷凍肉食。

而波蘭企業對中國市場更是充滿期待。但是,它們同時也存在運輸成本等各方面的顧慮。波蘭一家乳制品企業Jana的市場部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記者說,該企業的品牌一直對中國市場保持極大興趣。2010年,該負責人就已經帶著產品在上海世博會上亮相。他們也曾到雲南昆明推廣產品。對於進入中國市場,他們充滿盼望。這位負責人自然也與記者談起了“中歐班列”。顯然,他們期待能順利搭上這列快車。

目前,已有多條中歐班列,或途經波蘭,或將終點站設在波蘭。長達9800多公里的蓉歐鐵路,從成都始發,其終點就是波蘭第二大城市羅茲。這也意味著,波蘭農產品來華已可“直達”。

波蘭總統杜達也曾經對媒體表示,在“一帶一路”戰略下,波蘭已成為進入歐洲的“門戶”。 而他此前訪華的目標之一,也是為了促進波蘭產品出口中國。在杜達看來,“一帶一路”本質在於促進經貿合作,這不僅是基礎設施戰略或計劃,“我們相信在中國的推廣,能把更多波蘭產品運到中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562

國務院:支持符合條件的農產品加工企業上市融資

據中國政府網28日消息,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進一步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意見。意見要求,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支持力度,為農產品生產、收購、加工、流通和倉儲等各環節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務。支持符合條件的農產品加工企業上市融資、發行債券。積極推廣小額信貸保證保險等新型險種,鼓勵農業擔保與農業產業鏈加速融合,探索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險。

意見指出,到2020年,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68%,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年均增長6%以上,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比達到2.4:1;結構布局進一步優化,關鍵環節核心技術和裝備取得較大突破。

意見指出,要優化結構布局,推進向優勢產區集中布局,加快農產品初加工發展,提升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鼓勵主食加工業發展等。推進多種業態發展,鼓勵企業打造全產業鏈,推進加工園區建設。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推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760

中儲糧與中儲棉正式重組 成國內最大農產品企業集團

據人民網報道,經國務院批準,中儲糧總公司和中儲棉總公司實施重組,中儲棉總公司無償劃轉並入中儲糧總公司,成為其全資子公司。1月11日,中儲糧與中儲棉重組大會在京舉行,標誌著兩家央企重組工作正式實施。國資委黨委書記郝鵬、副主任張喜武、國務院派駐中儲糧總公司監事會主席郜風濤出席重組大會,郝鵬在重組大會上講話。

據悉,中儲糧總公司與中儲棉總公司均以重要農產品儲備經營管理為主業,以維護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為宗旨,兩家企業使命一致、業務相近,具備整合重組的良好基礎。按照中央關於深化國企改革和健全國家儲備制度的有關精神,為進一步增強保障國家重要農產品安全能力,中儲糧總公司與中儲棉總公司於2015年底共同提出重組申請。經過一年多時間的準備,經國務院批準同意,兩家企業重組整合進入落地實施階段。這將成為中央儲備事業和中儲糧總公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業內人士指出,重組後的中儲糧,進一步整合國家重要農產品儲備資源、調控資源,其規模效應和整體優勢將進一步放大,在國家糧棉油宏觀調控中的地位更重要,在維護國家糧棉油安全和市場穩定的作用將進一步鞏固加強。重組意義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有利於放大國有資本在儲備領域的功能。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動中央企業結構調整與重組的指導意見》精神,糧油、棉花等國家戰略物資儲備領域屬於此輪央企改革中要鞏固和加強的領域。中儲糧與中儲棉整合重組順應了深化國有企業改革要求,符合中央關於“推動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和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的精神,進一步放大國有資本在重要農產品儲備領域的功能,為推動儲備行業國企改革發揮引領示範作用。

有利於增強服務國家宏觀調控和保障國家安全能力。糧棉油儲備體系是保障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近期,國務院就進一步健全國家儲備制度作出了戰略部署。此次兩家企業實現重組,進一步整合國家戰略物資儲備資源,加強和鞏固國家重要農產品儲備體系,使產業更集中、管理更集中,服務宏觀調控更有力,有助於增強企業的活力、控制力、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提升重要農產品安全保障能力,提高儲備效率效能。

有利於服務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儲糧和中儲棉在各自領域都是最具實力和影響力的國有企業,是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載體、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支撐力量。當前,中央事權糧棉油庫存屬於歷史高位。通過重組,有利於統籌開展糧棉油調控業務,形成更為高效的決策和執行機制,在更高層次上整合各類調控資源,為實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有利條件。

有利於培育具有更強實力的中央儲備集團。中儲糧擁有國內獨一無二的倉儲設施網絡體系,建立起新的集團管控體制,並且在多年的運營中形成了成熟高效的儲備糧油輪換經營模式;中儲棉在資產質量、運營效率,以及實現國有資產保值等方面處於較好水平,企業穩健發展。兩家企業重組,有利於管理經驗借鑒、產業協同、資源互補,產生“1+1>2”的效果。

中儲糧和中儲棉分別於2000年、2003年成立,具體負責中央儲備糧油、儲備棉的經營管理,執行國家糧棉油宏觀調控任務,實行市場化、企業化運作,在國家宏觀調控和監督管理下,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2014年,中央及國家有關部門聯合調研後明確指出:“多年實踐證明,中央建立中儲糧垂直管理體制的決策是正確的,利用市場手段、通過企業化運作保障中央儲備糧常儲常新的輪換機制是成功的,中儲糧在國家糧食宏觀調控體系中的主力軍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這是總結中儲糧十幾年運作實踐得出的“三個基本共識”。

據了解,中儲糧與中儲棉將按照整合方案有序推進重組,包括資產、業務、人員、文化等方面整合的具體措施。重組後的中儲糧將繼續聚焦糧棉油儲備主業,優化收儲網點和網絡布局,著力提高儲備運營效率,加快培育具有更強實力的中央儲備集團。中儲棉總公司作為其全資子公司,將繼續承擔國家下達的儲備棉經營管理任務。

中儲糧總公司和中儲棉總公司重組後,企業資產規模將達到1.47萬億元,位居央企前列,儲備品種涵蓋小麥、稻谷、玉米等主要糧食品種,大豆、豆油、菜油、葵花油等食用油脂油料以及棉花共八大品種,成為國內最大、國際影響舉足輕重的農產品企業集團,將使中國企業在國際農產品領域的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826

農產品批發價格200指數今年上線 引導農民合理安排生產

17日,在農業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司長唐珂稱,2016年隨著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進一步深化,我國農產品價格由供求決定的特征更加明顯,外部因素對農業的影響進一步增強,國內外農產品市場融合程度進一步加深,農產品價格波動風險進一步加大。

值得關註的是,從2017年1月起,農業部將系統整合農產品市場分析預警產品,根據每種產品的信息內容和功能定位,采取中短長期、定期與不定期結合的方式,每日每周每月每季度無縫對接,持續開展農產品市場信息權威發布。

對於今年1月1日起正式上線運行的“農產品批發價格200指數”,唐珂稱,這個指數是農業部組織專家,在對已運行十余年的全國農產品批發價格指數全面評估和調整基礎上,基於全國200余家典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價格數據生成的,重點體現了糧油和“菜籃子”產品在流通環節的價格水平。

之所以考慮提檔升級農業市場信息服務,他提到,這是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著力加強農產品市場信息發布的權威性、前瞻性,為廣大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提供看得懂、用得上的信息,盡可能幫助農民群眾根據市場需求做好生產經營決策。

2017年農業工作的主線就是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唐珂表示,農產品的供求關系由過去的數量不足到現在總量平衡、結構性短缺,主要是中高檔的供給不足。 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關鍵任務之一就是要破解農產品供需的結構性矛盾,優化農產品產品結構和品質結構,提高農業的供給質量,為消費者提供更多優質安全的農產品,滿足多層次、高質量、個性化的需求。

他認為,農產品生產有很強的周期性、季節性,很容易出現“多了多了、少了少了”,多年來這個問題始終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通過發布重點農產品市場信息,增強市場的透明度,引導農民合理安排生產,這是發達國家普遍的做法,也是我國家農業市場化的實踐經驗。

從“農產品批發價格200指數”對2016年的測度和市場供需分析情況看,稻谷、小麥價格穩中有跌,棉油糖等大宗農產品價格國內外聯動性增強,玉米及替代品進口減少,畜禽產品進口增幅較大,蔬菜、水果季節性波動特征明顯,大蒜等個別品種價格漲幅較大。1月16日“200指數”為108.87,同比高2.31個點,比月初上漲2.02個點。其中,“菜籃子產品200指數”為110.05,同比高2.46個點,比月初上漲2.27個點。

需要說明的是,農業部對批發市場價格的監測和發布,早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就開始了,從2005年正式發布全國農產品批發價格指數。唐珂稱,十多年來,這個指數在反映農產品市場運行情況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與此同時,隨著我國農業生產結構、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加上新舊批發市場更叠,原有指數在樣本品種、樣本市場、權重設計等方面也產生了一些不適應,有必要進行全面深度的調整和完善。

具體來說,與原來的指數相比,現在的“200指數”在品種選擇上更註重代表性,比如原來的指數中水產品只有五種淡水魚和兩種海水魚,現在一下增加到49種,囊括了貝類、藻類、蝦蟹等產品,更加全面反映不斷豐富的水產品市場情況。

目前的“200指數”選定了111個交易品種作為樣本品種,除了前述49個水產品外,還有32種蔬菜、11種水果、7種畜產品、7種糧食和5種食用植物油,更具有品種的代表性,權重的設計也更加精細、科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813

期市收盤:大宗商品漲跌分化 農產品集體上漲

內盤期市周四收盤,大宗商品漲跌分化,農產品集體上漲,能化及黑色系走弱。其中白糖、鄭棉、豆粕、雞蛋、大豆、菜粕漲超1%,玉米、焦煤、滬銅、滬錫、玻璃、鄭煤、焦炭、澱粉等收漲。鄭醇、滬金、瀝青、滬銀、PP跌超1%,螺紋、錳矽、鐵礦、滬鉛、橡膠、塑料、滬鎳、滬鋅等收跌。

期債今日低開高走,震蕩收高,T1703收報96.940,漲0.27%;TF1703收報99.355,漲0.23%。

雞蛋現貨方面,今日主產區蛋價繼續反彈,漲幅在0.1-0.2元/斤,銷區上海穩、北京漲;近期蛋價出現反彈,低價區養殖戶開始惜售,導致部分地區出現缺貨現象,不過春節前市場需求減弱,反彈空間有限,預計節前蛋價或震蕩調整為主,上漲空間有限。

玉米方面,據農產品期貨網分析,國內玉米需求尚未發生逆轉,即使中短期上漲,依然改變不了大周期內的盤整格局。由於供給並沒有收縮到非常集中的狀態或者程度,來自於進口谷物替代的空間又依舊存在,在需求增量得到實質性改善以及庫存明顯下降的預期兌現之前,認為C1705合約仍面臨節後下跌的風險,短期的上漲並不能改變基本面疲弱的局面,未來供應方面的壓力及去庫存仍將主導玉米價格走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143

發改委:深化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

1月23日,據發改委網站,全國發展改革系統農村經濟工作會議在京召開。在推進農業農村改革方面,會議要求2017年要實現新突破,即深化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高度重視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等進展,統籌推進農業農村各項改革。

以下為全文:

提高思想認識 找準工作重點

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全國發展改革系統農村經濟工作會議在京召開

1月23日,全國發展改革系統農村經濟工作會議在京召開。會議深入學習領會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全國發展改革工作會議精神,總結2016年“三農”工作,分析當前形勢,交流工作經驗,研究部署2017年農業農村改革發展工作。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張勇出席會議並講話,農村經濟司司長吳曉作工作部署,副秘書長範恒山主持會議。

會議指出,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2016年農業農村發展改革取得顯著成效,農業農村繼續保持穩中有進、穩中有新的良好態勢,農業結構調整穩健起步,農村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農民收入保持穩定增長,農村民生持續改善,農業農村改革繼續深化,為實現“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良好開局提供了有力支撐。發展改革系統堅持從全局和政治高度把握“三農”工作切實增強使命感責任感,堅持謀大事議大事抓大事推進農業轉型升級和農民增收,堅持創新工作方式方法加強縱向聯動和橫向聯合,綜合施策調結構,多輪驅動促增收,退治結合轉方式,加大投入補短板,攻堅克難推改革,為穩住農業農村這個“基本盤”作出了積極貢獻。

會議強調,2017年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之年,也是黨的十九大召開之年,做好農業農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意義。發展改革系統要深入貫徹中央決策部署,堅持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三農”工作的主線,充分認識其重要意義,深刻理解其內涵要義,全面把握其主要任務,切實把思想統一到中央對形勢的科學判斷上來,把行動統一到中央的決策部署上來,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結合農村發展實際和農業產業特點,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切實把改革引向深入。

會議提出,2017年發展改革系統要緊緊圍繞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工作主線,找準定位,抓住關鍵,切實加快結構調整步伐,加大農村改革力度,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新進展,農村全面小康建設邁出新的步伐。重點要推進五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著力調整產品結構,以玉米結構調整作為突破口,促進糧經飼協調發展。進一步優化農業區域布局,啟動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劃定工作,推動制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規劃。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大力推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提高種植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水平。二是推進農村產業融合開創新局面。按照“大動作、硬措施、破瓶頸、見實效”的要求,建機制,搭平臺,找抓手,把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與新型城鎮化、農民工等返鄉創業結合起來,確保工作抓出成效。三是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呈現新風貌。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啟動實施耕地草原河湖休養生息規劃,加大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力度,推動開展農業節水體制機制創新和示範。加強生態保護與修複,繼續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加強重點區域生態屏障建設,研究啟動永定河綠色生態廊道建設。抓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四是推進農業農村補短板再創新成效。進一步創新機制,保障農業農村投入,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短板。在優化存量上做文章,進一步明確投資重點,集中資金用於全局性、基礎性、戰略性的重大工程,今年新開工重大水利工程15項,繼續加強高標準農田、農村水電路氣房和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繼續支持以工代賑和易地扶貧搬遷。在加強投資管理上下功夫,積極推進投資精細化管理,改進投資項目稽察方式和手段,多層次多形式推進涉農資金整合。在引導社會資本投入上想辦法,通過基金、貼息、擔保等途徑發揮政府投資的杠桿作用,深入推進水利、農業、林業引入社會資本試點工作,撬動社會和金融資本。五是推進農業農村改革實現新突破。深化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高度重視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等進展,統籌推進農業農村各項改革。

會議要求,發展改革農經系統要強化責任擔當,牢固樹立“四個意識”特別是核心意識、看齊意識,進一步轉變管理理念、管理職能、管理方式和管理作風,當好黨委政府的參謀助手,更好地為全局服務。一是要加強理論知識學習,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持續提升業務能力。二是要進一步簡政放權,精心設計好平臺、載體、抓手和路徑,創新工作方式方法。三是要加強與農口部門的協調配合,強化農經系統的上下聯動,形成工作合力。四是防微杜漸,築牢防線,嚴格遵守廉潔自律各項規定。

會上,江西、吉林、貴州、內蒙古4省區發展改革委作了典型發言。國家發展改革委相關司局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副省級省會城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發展改革委分管農村經濟工作的主任、相關處室同誌參加會議。本著厲行節約、突出實效的原則,會議通過視頻會議系統連線到各地,地方同誌在分會場參加了會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58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