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這家公司,用來三代人,100年的時間,才做成了今天的亨氏食品。
2、1875年在一次銀行恐慌中亨氏破產,但是他在兄弟約翰(John Heinz)和堂兄弟弗雷德里克(FrederickHeinz)的幫助下重新開始了調味品加工的生意。新的公司被命名為F. & J.Heinz,並且推出了公司最著名的產品——亨氏番茄醬。1888年,H. J.亨氏從兄弟手中購得了整個公司的控股權,公司從此改名為:H. J. Heinz Company。
1、一家服裝零售小店的盈利問題
2、獸藥
3、皮衣製造商的盈利問題
冷眼分享集
「什麼股票值得投資?」
這是大多數股票投資者所面對的難題。
在大馬股票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多達1000家,包括了經濟中所有的主要行業。面對這麼多的公司,投資者如老鼠拖龜,不知從何下手,是可以理解,也是情有可原。
當然,投資者可以根據一些常用的評估標準,如本益比、週息率、淨有形資產價值等進行篩選。問題是這些標準都是根據過去的業績計算出來的。
過去業績好,不保證將來業績同樣標青,畢竟將來比過去更重要。根據過去的資料所計算出來的評估數據,有時反而有誤導性,不可不慎。
我們知道,企業的營運,受到無數不可預料因素的影響,業績的起落很大,一向表現頗為優異的公司,在環境變遷之後,從此一蹶不振,這種例子,俯拾即是。
如果食古不化,過於執著於根據過去一年的業績計算出來的本益比、週息率及淨有形資產價值,作為選股的話,犯錯的可能性很大。
70%面目全非
我手頭有一本股票交易所在1973年出版的《公司手冊》,紀錄了當時所有上市公司的資料。
我發現,當時在馬星股票交易所掛牌的259家公司,現在約有70%已是面目全非,有些已經破產,有些因虧蝕嚴重,財務陷困而被重組,改頭換面,重新掛牌;有些則被全面收購而私有化;有些公司在被大股東掏空之後,從此無疾而終,留下可憐的小股東,欲哭無淚。
總之,企業沒落時,受害者多數為無知的散戶和投機敢死隊員。
有些公司,當時的確叱咤風雲,成為耀眼的股市明星。但是,絕大多數隻是曇花一現,經過了一段時間,就光環消失,甚至銷聲匿跡。
那些當時預言業績如何如何標青的公司,超過90%是不能實現的,相信他們的預測而買進這些公司的股票的投資者,沒有幾個賺到錢。
反而是那些腳踏實地,默默耕耘的企業,能夠長久生存,購買這類公司的股票,你會感到很乏味。但是,長期來說,卻可以取得可觀的回酬;導致虧損的反而是當時風頭極健的「明星股」。
蛻變藍籌股秘訣
那些經過三、四十年之後,不但生存下來,而且蛻變成藍籌股的企業,有一些共同的特點:
1 良好、誠實的管理,是所有股市常青樹的最顯著特徵。
2 他們所從事的業務,或是所生產的物品,需求長期存在,而且需求跟著經濟成長而與日俱增。銀行、種植業,就是明顯的例子。
3 他們很少玩「企業把戲」——收購、合併、換股,這些動作很少出現在這些公司。
4這些業績長期穩健的公司,多數從事單元產品,例如洋灰業、油棕業、啤酒業等都是典型例子。多元化企業能脫穎而出,相對的數目較少。
5他們所生產的產品或是所提供的服務,都是重複做同一樣東西,很少有新奇的花樣。例如有一家跨國食品公司所出產的飲品,百年來其實沒什麼變化,卻年年取得豐厚的盈利——強勁的品牌,是一個主要因素。
長期紀錄窺見常青樹
要預測一家企業能否永續經營,成為「常青樹」,可從長期紀錄中窺見一斑。
許多上市公司在年報上列出過去5年,甚至10年的業績紀錄,包括每年的營業量、盈利、每股淨利、每股淨有形資產價值、每年派息率等。這份紀錄告訴你公司歷年的進展,這是一份評估企業素質的最有用資料,理由是:
1紀錄反映企業的穩定性。例如營業量若長期保持上升的趨勢,表示這家企業的產品是重複又重複的被採用,並不隨經濟興衰而增減,這樣的生意最不容易出毛病。
2
因為企業的主管人員在這期間可能已有變動,若有假賬可能會被揭發出來。
3 紀錄反映企業顧客穩定,產品價格有競爭性,賺率保持一致。
4 紀錄反映企業善於控制成本,改採取的是薄利多銷政策,故能保持市場份額。
5紀錄反映企業的應變能力。經濟衰退和金融風暴是企業的試金石,企業經過考驗後仍屹立不動,顯示出其生命力是堅強的,是根深蒂固的好企業。
6企業在年報中所提供的紀錄越長越詳細,反映領導人的信心。若你將玻璃市種植的年報跟別的公司的年報相比,就可以看出企業的素質。
如果一份年報只提供5年紀錄,你可以找出5年前的年報,從而找出10年的紀錄。紀錄越長,越能顯示企業的趨向。
紀錄是會說話的。它會告訴你企業的成長過程,反映企業的健康情況。多看紀錄,肯定有助於你瞭解企業。
讓記錄說話吧!
開始看重慶農商行。這是一家H股上市銀行,前身為重慶市農村信用社,成立於1951年,至今已有60多年的歷史。2008年6月29日,重慶農村商業銀行正式掛牌成立,成為繼上海和北京之後全國第三家、中西部首家省級農村商業銀行。2010年12月16日上市後,成為全國首家上市農商行、首家境外上市地方銀行、西部首家上市銀行。
1)重慶。沒有想到重慶農村商業銀行是重慶市資產規模最大、資金實力最強、服務網絡最廣的本土金融機構,也是其最大的涉農貸款銀行、中小企業融資銀行和個人信貸銀行,真是非比尋常!準備接下來扒一扒重慶的經濟情況,看看是什麼樣的腹地支撐起了農商行的發展。
2)縣域金融。作為農商行,縣域金融必然是其重點業務,A股上市銀行除農行外,鮮有將重點放在縣域的,所以一直以來缺乏對這方面信息的瞭解,這次正好可以抓住機會作點補充。
今天繼續重慶農商行,整理的東西比較雜。
先看一下公司歷史,1951年重慶市首家鄉鎮級農村信用合作社璧山縣獅子鄉信用社成立,1979年國務院將農村信用社劃歸中國農業銀行管理,1996年重慶市農村信用合作社與農行脫離行政隸屬關係,2003年重慶作為全國農村信用合作社改革試點單位之一,將所有鄉鎮級農村信用合作社及縣級農村信用合作社聯合社合併為39家縣級法人實體,即39家農村信用合作聯社,2008年,除武隆縣農村信用合作社聯社外,其餘38家重組改制,設立了重慶市農村商業銀行,也就是現在的這家上市銀行。04-07年期間,經歷了一系列財務重組:2004年央行發行專項票據,置換了22.91億不良貸款;2007年6月,重慶市政府獲央行7.42億元特別貸款,用以彌補因三峽庫區造成的損失;2007年11月,收到重慶渝富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10億元人民幣的重慶市政府補助,以置換不良資產;發起人以每股1.6元認購新股份,其中每股0.6元的資本溢價共計36億元,用於核銷不良貸款33.47億元,不良非信貸資產2.53億元。
昨天開始實習,上午辦了下手續,下午初步看了下友誼股份的招股書和11年年報(未看完),然後跟同事開會討論一下《巴菲特論股票市場》這篇文章,交流了對於其中幾個指標內在經濟含義的看法,晚上補充下對於市值佔GDP這個指標理解,跟同學討論下對於PE歷史區間的看法,順便提到巴菲特1983年格雷姆動物園那篇對於價值投資的成功是非隨機分佈的討論。上升到整體市場層面將太多的因素雜糅在一起,有如芒格所說的lollapalooza效應,這時候證偽就非常困難了,甚至到認識觀的問題。
共同的認識:研究尋找學習優秀的公司才是重點,市場層面的僅僅作為一種補充而已。另外百貨行業,西爾斯可以作為一個參照系,接下來看友誼股份的同時學習下中信出版社的《百年老店西爾斯》。
繼續重慶農商行。今天先不寫工作內容了,最近在看《聰明的投資者》,看到關於可轉換證券和認股權證的一章,在這裡分享一下。
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期開始,可轉換證券和股票期權在美國市場越來越流行。
關於可轉換證券,作者的討論圍繞兩個主要問題:
1)它們的投資機會和風險大小如何
2)其存在對相關普通股的價值產生怎樣的影響
1)——
可轉換證券看似對投資者和債券發行企業都具有特殊優勢,投資者既可以獲得債券或優先股享有的優先保護,也有機會分享普通股急劇上升帶來的好處;而債券發行者則能夠按適度的利息籌集資本,如果轉股,還可以去掉這部分優先債務。但是,天下不可能有免費的午餐,對於投資者而言,在獲取轉換權的同時,通常要在證券的質量或收益或同時在兩方面做出一些重要的讓步;而對於發行人而言,低成本資金的獲得是以放棄普通股股東未來收益增長的一部分為代價的。所以,可轉債是否具有吸引力並不取決於這一形式,而取決於與單只證券相關的所有事實。
另外,在持有可轉換證券時,有一個特殊的兩難選擇問題:持有人應該在小幅上漲後賣出還是繼續持有以等待更大的上漲?當普通股大幅上漲時,證券往往被贖回,那麼持有人是應該將其賣掉還是轉換為普通股繼續保留下去?
作者通過一個例子來說明這個dilemma:假設花100美元購買了利率為6%的債券,該債券可以按25美元的價格轉換成股票,現在股價達到了30美元,從而債券的價值至少為120美元,且債券現在的售價為125美元。如果繼續持有債券,希望價格上漲得更高,那麼,面臨的狀況將類似於普通股股東,因為如果股價下跌,債券也將下跌。一個穩健的投資者可能會說,價格高於125美元後,其頭寸的投機性會太大,因此他將賣出,獲得令人滿意的25%的利潤。但是在許多情況下,持有人按125美元的價格賣出後,股價還在上漲,可轉債價格也在上漲,過早出售讓他懊悔,下一次他可能決定持有到150或200美元為止。債券價格上漲到140美元,他不再賣出,隨後市場崩盤,債券價格滑落到80美元,這樣,他又犯了一次錯誤。
這裡的結論是,可轉債誘人的機遇只是一個幻覺,這種交易既存在巨大的獲利機會,也存在出現巨大虧損的可能(除非持有至到期)。
華爾街有一句古老的格言:「永遠不要把可轉換債券進行轉換」,這裡的邏輯是,一旦進行轉換,就喪失了先前擁有的戰略組合,獲取利息的同時,還有可能獲得可觀的價差收益。這有可能使你從投資者轉變為投機者,而且時常是發生在不利的情況下,因為股價已經經歷了大幅上漲。
2)——
許多情況下,可轉換證券的發行都與公司的兼併或新的收購相關。如果是出於這種目的,通常會導致每股普通股報告的預計利潤增加,再加上公司管理層已經證明他們有能力、有信心為股東賺取更多的利潤,所以市場的反應是股價增長。但是有兩種消極的因素不應該被忽略,第一種是,隨著新的轉換權的不斷增加,普通股當期和未來的利潤實際上會被稀釋,這一值可以通過公開信息計算出來;第二種是,對於大多數公司,這種稀釋作用導致的每股數據的下降並不明顯,但是,存在許多例外的公司,它們的危險性在於,這種下降的幅度會很大。
股票期權
作者強烈抨擊這一工具,認為它們「憑空捏造出了大量美元『價值』」,將它們類比為紙幣,反對公司對其肆意濫用。
書中提到,金融機構設計了一種標準的籌資方法:出售相同數量的普通股和權證單位,以便按相同的價格購買額外的普通股。這裡的微妙在於,當公司董事會認為有必要發行普通股籌集資本時,普通股股東有優先認購權,並將擁有獲取股息、分享公司成長、選舉等權利。而單獨發行權證時,權證會帶走普通股固有的一部分價值,轉移至獨立的權證中。在資本市場上,如果將普通股和權證組合銷售,通常會獲得更好的市場價格,因為人們沒有認識到,權證的存在降低了普通股的價值,計算每股利潤時也未考慮權證的影響,結果誇大了利潤與公司資本市場價值的實際關係。
對於發行權證的公司而言,它們也並不能獲得額外的資本。首先,公司不可能在權證到期前要求其持有者行使認購權,如果要籌集額外資本,必須以稍低於市場的價格發行股票。在此,權證只會使籌資變得更加複雜(公司不斷向下調整認購價),除了製造出市場價值幻覺之外,股票期權毫無用處。
今天整理得差不多了,大致講一下我覺得比較特別的東西。
一淨利差、淨利息收益率比較高,上市前三年的淨息差分別為3.06%、3.68%和4.16%,遠高於同業,而存款成本率和同業相當,這是一項優勢。但是,上市之後,這項優勢有所減弱,2012年上半年淨息差為3.5%,與同業的差距在縮小。當然,這可能跟銀行規模擴大,或者風險控制得更嚴有關。
二股東背景。第一大股東渝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第二大股東重慶城市建設投資公司、第四大股東重慶交通旅遊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都是重慶市政府的地方發展平台,都是重慶國資委下的企業,2010年被爆出的債台高築曾使得重農行的股價大幅下降,這裡是風險所在。
三2011年手續費及佣金收入中的「諮詢及顧問費」暴漲,2010年僅為9090萬,2012年上半年也回落到7020萬,而2011年這一數值是4.37億!年報中的解釋是:由於本行根據客戶的不同情況和投融資需求,努力為客戶提供多元化財務顧問服務快速增長。還是覺得這裡不太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