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億萬富婆淪為排隊黨

1 : GS(14)@2012-05-05 00:18:01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104&art_id=16307150

令韓素華一無所有的離婚證,遭她一氣之下撕毀。


韓素華(右)早上到中南海上訪,晚上到老人中心棲身。

「每次香港有乜事,北京政府就話會撐香港,但香港人到北京求助,唔單止唔幫,仲會捉去坐監」。 59歲港婦韓素華,日前又再到北京上訪,這是她今年第三次。
上海出世的韓素華,父母 50年代初移居香港後一直從事紡織生意; 70年代中期以團聚名義申請來港後,她一直打理家族生意。隨着中國改革開放,韓婦將製衣廠搬到深圳,算是第一批北上投資的港商。 1985年深圳的製衣廠走上軌道後,她便到河南開封及鄭州開釀酒廠,此時身家已多達 5,000萬港元。
韓婦商場成功,但婚姻失敗。她在河南鄭州結識當地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王世平(現年 64歲),兩人都經歷婚姻失敗,很快便走在一起。 89年兩人在鄭州結婚,然後申請丈夫移民香港;婚後王世平專心幫妻子打理鄭州生意。
06年韓婦結束香港所有生意,賣了香港的住所,又出讓深圳製衣廠同酒廠部份股份,籌集了近 8,000萬港元現金,準備到鄭州投資房地產。韓素華說:「如果夾埋其他資產,呢個時候我起碼有過億身家。」
豈料同年 7月,丈夫要求「假離婚」,說讓他與前妻所生的女兒可以用赴港照顧父親名義,申請來港定居,但被韓素華拒絕。一個月後,丈夫竟出示一本兩人的離婚證,韓一怒之下將結婚證撕毀:「事後我先知,佢用咗 20萬元買通鄭州市民政局開咗離婚證。」此時,王更不顧 17年夫妻之情,將她趕出家門,她此時才驚覺所有家產已被人轉移,身無分文的她惟有寄宿當地老人中心,為了生活被迫當上保母和排隊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144

中信安哥拉住宅項目被曝淪為「鬼城」

1 : GS(14)@2012-07-05 22:13:10

http://money.163.com/12/0704/04/85HT29AV00253B0H.html
英國廣播公司(BBC)2日報導稱,中信集團在安哥拉承建了一項住宅工程,總投資超過35億美元,歷時3年建成。但這個可以容納50萬人的衛星城卻因售價太高淪為「鬼城」。對於西方媒體的報導,中國駐安哥拉大使館經濟商務處3日對《環球時報》澄清道,此住宅項目尚未完全竣工,但第一期售樓情況已經非常良好,「外媒的報導與實際情況完全不相符」。
BBC報導稱,由中信集團承建的住宅區位於距安哥拉首都羅安達30公里處,這裡有750幢8層高的樓房,還有十幾所學校和100多間商舖。「它是中企在安哥拉建造的多個衛星城中最大的一個」。安哥拉政府為住宅區拍攝了宣傳短片,稱其為該國內戰後「重建王冠」中「璀璨的寶石」。短片中,正在享受新生活的社區居民面帶笑容,「他們遠離羅安達市中心的灰塵和混亂」(羅安達有數百萬人生活在貧民窟)。
不過,現實中的住宅區卻寧靜得「有些詭異」。報導稱,那裡幾乎沒有車輛和行人,公寓樓窗戶緊閉,陽台空蕩一片。BBC稱,大部分安哥拉人無力負擔這裡的房價。報導稱,對於很多人來說,售價在12萬到20萬美元之間的衛星城住宅區簡直就是「天價」,「2/3的安哥拉人每天依靠少於2美元生活」。房地產公司總經理卡斯考認為,很難獲得貸款也是無人購買的原因。雖然安哥拉近來出台新政策,購買者可以從銀行拿到按揭貸款,但連少數的高薪白領都拿不出足夠的首付。南部非洲開放社會研究所專家埃利亞斯說:「絕大多數安哥拉人生活在窩棚裡,政府應優先建低價房。安哥拉沒有中產階級,只有很窮和很富的人。」
《環球時報》記者3日致電中國駐安哥拉大使館經濟商務處。商務處人員說,該住宅項目分3期進行,第一期已經竣工,目前正在銷售,銷售狀況非常好,當地媒體和民眾的反映也很積極。工作人員說,安哥拉政府在建造該住宅區前進行過研討,住宅區為解決當地民生問題發揮良好作用。
據悉,安哥拉總統多斯桑托斯在2008年大選時曾許諾4年內為百姓建造100萬套房屋,由中國承建的衛星城就是「總統履行承諾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社科院西亞非洲研究所非洲研究室主任賀文萍3日對《環球時報》說,中國公司在非洲承建了很多經濟適用房。除住房外,中國還在非洲承建了許多基礎設施,如橋樑道路等。賀文萍說,「這是讓所有人受益的工程,也是非洲國家經濟起飛的基礎」。
2 : GS(14)@2012-07-05 22:14:17

http://www.financial-post.com/bb ... embassy-denied.html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BBC) reported that CITIC Group in Angola, the construction of a residential project, a total investment of over 3.5 billion U.S. dollars, which took three years to build. However, this can accommodate 50 million satellite cities because prices are too high to become a “ghost town”. Western media reports, the Economic and Commercial Office of Chinese Embassy in Angola on the 3rd on the “Global Times” clarified, this residential project is not yet fully completed the first phase of sales has been very good, “to foreign media reports and the actual totally inconsistent. ”
The BBC reported that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by the CITIC Group is located away from the Angolan capital, Luanda, 30 kilometers, there are 750 eight-storey buildings, as well as more than a dozen schools and over 100 shops. “It is one of the largest built satellite towns in enterprises in Angola.” Shooting a promotional video of the Government of Angola for residential use, saying the domestic post-war reconstruction crown “in the” bright gem. ” The movie, are enjoying a new life for community residents smile, “They stay away from the dust and chaos of the city center of Luanda” (Luanda, millions of people living in slums).

However, the reality of a residential area but quiet “somewhat strange”. Reported that there are almost no vehicles and pedestrians, the apartment building windows closed, empty a balcony. The BBC said that the majority of Angolans can not afford the prices here. Reported that, for many people, the price of residential satellite towns in between 120000-200000 U.S. dollars is simply “high price”, “2/3 of Angola every day rely on less than $ 2 life”. Real estate, general manager of Fidel test, it is difficult to obtain loans is no one to buy the reasons. Angola recently introduced a new policy, buyers can get a mortgage loan from the bank, but even a few high-paying white-collar workers are unable to have enough down payment. Elias, of the Southern Africa Open Society Institute, said: “The vast majority of Angolans living in the shack, the government should give priority to build affordable housing. Angola there is no middle class, only the very poor and very rich people.”

“Global Times” reporter on the 3rd contact the Economic and Commercial Office of Chinese Embassy in Angola. The Commerce Department said the residential projects in three, the first phase has been completed and is currently selling, sales are very good, very positive reflection of the local media and the public. The staff said that the Angolan Govern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esidential seminars, residential areas to address local livelihood issues play a good role.

It is reported that Angolan President Jose Eduardo dos Santos in the 2008 election, he promised four years for the people to build one million housing units, construction of satellite towns by the Chinese President to fulfill commitment to an important part of “.

West Asia and Africa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Research Office for Africa He Wenping, “Global Times” said that Chinese companies in Africa, the construction of affordable housing. In addition to housing, China is still in Africa, the construction of a number of infrastructure such as bridges and roads. He Wenping said, “This is all to benefit the project, but also African countries, the economic take-off basis.
3 : GS(14)@2012-07-05 22:15:29

http://m.bbc.co.uk/news/world-africa-18646243



The ghost towns of China, Ireland and Spain - full of large empty house estates - may be a phenomenon that is on its way to Africa.

Built for people who never move in, they leave those who did with a worthless property they cannot sell.

Perched in an isolated spot some 30km (18 miles) outside Angola's capital, Luanda, Nova Cidade de Kilamba is a brand-new mixed residential development of 750 eight-storey apartment buildings, a dozen schools and more than 100 retail units.

Designed to house up to half a million people when complete, Kilamba has been built by the state-owned China International Trust and Investment Corporation (CITIC) in under three years at a reported cost of $3.5bn (£2.2bn).

Spanning 5,000 hectares (12,355 acres), the development is the largest of several new "satellite cities" being constructed by Chinese firms around Angola, and it is believed to be one of the largest new-build projects on the continent.

  It's very quiet, much calmer than the other city, there's no criminality

Sebastiao Antonio , Kilamba student

The jewel in Angola's post-war reconstruction crown, Kilamba is the star of glossy government promotional videos which show smiling families enjoying a new style of living away from the dust and confusion of central Luanda where millions live in sprawling slums.

But the people in these films are only actors, and despite all the hype, nearly a year since the first batch of 2,800 apartments went on sale, only 220 have been sold.

Eerily quiet

When you visit Kilamba, you cannot help but wonder if even a third of those buyers have moved in yet.

The place is eerily quiet, voices bouncing off all the fresh concrete and wide-open tarred roads.

There are hardly any cars and even fewer people, just dozens of repetitive rows of multi-coloured apartment buildings, their shutters sealed and their balconies empty.

Only a handful of the commercial units are occupied, mostly by utility companies, but there are no actual shops on site, and so - with the exception of a new hypermarket located at one entrance - there is nowhere to buy food.

After driving around for nearly 15 minutes and seeing no-one apart from Chinese labourers, many of whom appear to live in containers next to the site, I came across a tiny pocket of life at a school.
Gardeners The people looking after the lawns cannot afford to stay here

It opened six months ago, bussing in its pupils in from outlying areas because there are no children living on site to attend.

One student, a 17-year-old called Sebastiao Antonio - who spends nearly three hours a day in traffic getting to and from classes from his home 15km away - told me how much he liked the city.

"I really like this place - it's got car parking, places for us to have games like football, basketball and handball," he said.

"It's very quiet, much calmer than the other city, there's no criminality."

But when I asked if he and his family would move there, he just laughed.

"No way, we can't afford this. It's impossible. And there is no work for my parents here," he said.

His sentiments were echoed by Jack Franciso, 32, who started work at Kilamba as a street sweeper four months ago.

"Yes, it's a nice place for sure," he said.

But then he sighed: "To live here, you need a lot of money. People like us don't have money like that to be able to live here."

No mortgages

And therein lies the problem.

Apartments at Kilamba are being advertised online costing between $120,000 and $200,000 - well out of reach of the estimated two-thirds of Angolans who live on less than $2 a day.

However, Paulo Cascao, general Manager at Delta Imobiliaria, the real estate agency handling the sales, told the BBC that the problem was not the price, but difficulty in accessing bank credit.

"The prices are correct for the quality of the apartments and for all the conditions that the city can offer," he said.

  There is no middle class in Angola, just the very poor and the very rich, and so there is no-one to buy these sorts of houses

Elias Isaac, OSISA

"The sales are going slowly due to the difficulty in obtaining mortgages."

A new legal frame work has recently been introduced to allow local banks to give mortgages, but for the majority of Angolans, even the few with well-paid office jobs, just finding enough cash for a deposit would be a struggle.

"The government needs to start giving priority to building low-cost housing because great majority of the population live in shacks with no water, electricity or sanitation," Elias Isaac, country director at the Angolan Office of the Open Society Initiative of Southern Africa (OSISA), told the BBC.

"There is no middle class in Angola, just the very poor and the very rich, and so there is no-one to buy these sorts of houses."

According to Mr Cascao, the government has recently announced a portion of the apartments at Kilamba will be designated social housing, which people on low incomes can rent long-term at low prices.

No-one is quite sure how that scheme will work or who will be eligible, and cynics have dismissed it as a vote-winning stunt ahead of parliamentary elections scheduled to take place on 31 August.

There is also the issue of what will happen to all the full-cost apartments if they do not sell.

Kilamba was financed by a Chinese credit line - which Angola is repaying with oil - so it has technically been paid for.

But if the houses go unsold, then the Angolan government will be left with stock on their hands and a potentially wasted investment.

Election pledge

Manuel Clemente Junior, Angola's deputy construction minister, staunchly defended the scheme and said it would definitely be a success - although he seemed convinced it was possible to purchase a flat for $80,000, much cheaper than is advertised.

"It is with absolute certainty, an excellent project," he told the BBC.

Responding to the complaints about Kilamba's isolated location, he said: "There are always people who criticise but thanks to the new highways which are being built, as a location it is only going to be about 15 to 20 minutes from the city centre."

The city of Kilamba is a government flagship project that goes some way to helping President Jose Eduardo dos Santos fulfil his famous 2008 election pledge to build one million homes in four years.

Allan Cain, head of Angolan non-government organisation Development Workshop that specialises in urban poverty alleviation, has welcomed the investment, but has some reservations.

"What we have been advocating for is a programme of upgrading in situ where people are living now, something which is considered to be international best practice," he said.

"I don't think many places in the world can afford actually to displace and re-house whole populations of cities."
4 : GS(14)@2012-07-05 22:16:13

http://news.sxrb.com/gnxw/1500398.html



 中廣網北京7月4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導,據西方媒體報導,中信集團在安哥拉承建了一項住宅工程因價格太高淪為「鬼城」,對此我國駐安哥拉使館回應稱報導嚴重失實。

  據BBC的報導,中信集團在安哥拉承建了一項住宅工程,總投資超過35億美元,歷時3年建成。但這個可以容納50萬人的衛星城卻因售價太高淪為「鬼城」。報導稱,由中信集團承建的住宅區位於距安哥拉首都羅安達30公里處,這裡有750幢8層高的樓房,還有十幾所學校和100多間商舖。「它是中國企業在安哥拉建造的多個衛星城中最大的一個」。

  但是BBC又稱,大部分安哥拉人無力負擔這裡的房價。對於很多人來說,售價在12萬到20萬美元之間的衛星城住宅區簡直就是「天價」,「2/3的安哥拉人每天依靠少於2美元生活」。BBC引述該房地產公司總經理卡斯考認為,很難獲得貸款也是無人購買的原因。雖然安哥拉近來出台新政策,購買者可以從銀行拿到按揭貸款,但連少數的高薪白領都拿不出足夠的首付。絕大多數安哥拉人生活在貧民窟裡面,安哥拉缺乏中產階級,只有很窮和很富的人。

  對於西方媒體的報導,中國駐安哥拉大使館經濟商務處3日做出回應稱,該住宅項目分3期進行,第一期已經竣工,目前正在銷售,銷售狀況非常好,當地媒體和民眾的反映也很積極。工作人員說,安哥拉政府在建造該住宅區前進行過研討,住宅區為解決當地民生問題發揮良好作用。

  據瞭解,安哥拉總統多斯桑托斯在2008年大選時曾許諾4年內為百姓建造100萬套房屋,由中國承建的衛星城就是「總統履行承諾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社科院西亞非洲研究所賀文萍研究員3日接受《環球時報》採訪表示,中國公司在非洲承建了很多經濟適用房。除住房外,中國還在非洲承建了許多基礎設施,如橋樑道路等。賀文萍說,「這是讓所有人受益的工程,也是非洲國家經濟起飛的基礎」。
5 : GS(14)@2012-07-07 17:47:36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20706/16489291



「我們根本負擔不起」

每天花三小時車程來上課的安東尼奧說:「我很喜歡這裏,有地方讓我們踢足球、打籃球和手球等,又非常寧靜,沒有罪案的。」但問他會否考慮搬到這裏,他即耍手擰頭:「不可能吧!我們根本負擔不起,這裏也沒有工作機會給我父母。」
安哥拉超過66%人口,每天生活費不多於2美元(15.6港元),克利安巴公寓標價卻介乎12萬至20萬美元(93.6萬至156萬港元)。難怪開售一年,2,800個單位只售出220個,即使售出的公寓也無人居住,商舖一直空置。
中國為安哥拉人興建一個無人負擔得起的衞星城市,不禁令人質疑中國動機不良,企圖透過經濟活動進行一項規模比18和19世紀西方殖民主義還要大的殖民行動,染指非洲土地資源,解決中國人口膨脹、污染和資源不足的問題。數據顯示,過去10年已有75萬中國人移居非洲,估計北京最終把3億中國人移居非洲。
英國廣播公司/英國《每日郵報》
6 : 龍生(798)@2012-07-07 22:05:18

好喎, 咁我又讚成呀!!

呢招好絕, 拿! 用呢的黎做國民教育的人咪唔反感囉
7 : hh0610(1603)@2012-07-07 22:27:17

關BBC 9 事, 酸葡萄.

在非洲,

歐美拎走資源, 遺下貧窮同聖經.

中國好歹留下基建.
8 : 龍生(798)@2012-07-07 23:13:08

哈哈哈, 將來如果留下一大堆中國人, 幾百年後非洲都是中國的

更妙不可言啊!!
9 : GS(14)@2012-07-07 23:28:08

預備殖民用
10 : hh0610(1603)@2012-07-07 23:43:55

8樓提及
哈哈哈, 將來如果留下一大堆中國人, 幾百年後非洲都是中國的
更妙不可言啊!!


我唔知你係咪唔妥我所講. 在非洲, 這的而且確是事實. 如果話歐美帶給部分國家民主/制度/下刪一百.... , 那帶給非洲的只有災難.

另一方面, 就人口黎講, 非洲只有8億. 而家的確越來越多中國人落地生根. 中國生活壓力咁大, 非洲對中國低下層來說, 確實是一個機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071

京奧鳥巢 豐台壘球場 四年前驚艷全球 今淪為廢墟

1 : GS(14)@2012-07-24 18:27:28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0723/16538407

耗資35億元人民幣的鳥巢日漸褪色,風光不再。
鳥巢每年維修費1.5億元
鳥巢每年的維修保養費用高達1.5億人民幣,中超球隊北京國安曾欲用來作主場,但最終因成本高昂而作罷,連演唱會亦越開越少。
除了鳥巢,其餘場館包括棒球場、單車賽場地及沙灘排球場同樣荒廢,部份更是野草叢生,不堪入目,其中豐台壘球場館,更成為民工集中營,電風扇木板床一應俱全,四周掛滿酸臭破爛衣衫,在逐漸甩脫的五環標誌牆紙下,形成一抹奇特的風景線。
一名僅穿內褲的民工說,在上址睡覺的民工約20人,貪這裏有蓋風凉水冷,附近地鐵工人也到來留宿,夜間更見熱鬧:「誰來管我們,根本上這裏沒人管。」
另一名民工則表示,場館許多設施因長期沒人維修,損毀嚴重,有些值錢的更被人拆去變賣。看着當年「舉足輕重」的電子計數板當廢一般被丟到一旁,場外僅剩棒球手雕像孤獨的身影,令人不勝欷歔!
2 : hh0610(1603)@2012-07-24 20:59:12

睇得多毒果新聞真係會變弱智. 睇短片都唔係果回事.
3 : 龍生(798)@2012-07-24 23:26:31

well, 我又想知真相係點喎

係咪大部份項目其實都經營得善, 年年賺錢, 自負盈虧

而且眾多體育設施都喚起強國人的體育細胞, 令大部份北京市民都全民運動

而那殺千刀都不夠的仆街毒果卻只挑零星幾個荒廢的項目來做新聞

真相是否如此?
4 : Ar Yan(11362)@2012-07-24 23:37:28

3樓提及
well, 我又想知真相係點喎
係咪大部份項目其實都經營得善, 年年賺錢, 自負盈虧
而且眾多體育設施都喚起強國人的體育細胞, 令大部份北京市民都全民運動
而那殺千刀都不夠的仆街毒果卻只挑零星幾個荒廢的項目來做新聞
真相是否如此?


要搵的北上開架先知呵~~
5 : 雪貓(1200)@2012-07-24 23:42:59

歐美媒體霸權企圖抹黑我國奧運大躍進


破爛的沙灘排球場孤高地挺立。



我國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取得空前成功,從宏偉的體育建築,包括以億元計建成的鳥巢及水立方,到車牌隔天行車以抓緊空氣污染問題的文明決策,都為全世界樹立了標準好榜樣。然而隨著2012年倫敦奧運臨近,歐美媒體為了掩飾英國經濟下滑、兩黨更替、人民當災的西方資本主義崩盤,不惜透過抹黑我國驕人成就,以轉移百姓視線,調控人民對倫敦奧運的要求,實在其心可誅,西方列強亡我之心不死是也。


來自路透社的攝影師 David Gray,發佈了一系列北京奧運多個非國家重點運動場館的近照,例如甚麼划艇賽場地、沙灘排球場、越野單車賽場地、棒球場等等,透過微枝末節攻擊,意圖暗諷我國奧運大躍進欠缺周詳體育發展藍圖、只謀一時的風光、浪費資源、捨本逐末,這種西方模式的傳媒野心唯恐天下不亂,處處與人民為敵,終必車毁人亡。

殘舊的指示牌見證我國奧運昔日盛況。


划艇賽場,在北京巿郊荒廢如此,是節約用水好方法。


單車賽場館外的一架車,來自駕駛學校的學生,充份利用場地的寬敞。


這是一處賽艇比賽的碼頭,一塊認證牌被棄置路旁,為歷史的證明。


賽艇場館門口的標誌,充滿懷舊氣息。


賽艇賽館外的一塊指示牌,提醒人們不要把草踏黃,是文明社會的公民驕傲。


棒球賽場館一帶的棄置玻璃,坐著一隻流浪狗,人畜同樂。


棒球場上的一張椅子,證明休憩地方充足,貼心處處。


又是玻璃板與流浪狗,人畜同樂。


在划艇場中,一名保安正把單車的車軚放進水裏,找尋穿了的位置,這是保安嚴密的好證明。


棒球比賽場地,種滿了鮮草,井井有條之餘,亂中見序。


划艇賽場旁的旗桿,在空曠的場地中仍然驕傲地矗立。


沙灘排球場地,沒有人用,但依然宏偉,看得出我國的傾力投資。


單車賽場,沒有人在用,但看起來就像用了三十年,非常貼切我國懷舊風情。


外國傳媒別有用心的拍下這些照片,還廣傳於互聯網之中,企圖抹黑醜化我國偉大建設的野心是不會成功的。再者,我們還有上海世博大躍進、高鐵大躍進、天宮火箭大躍進,過往一些個別建築物的棄置是進步歷史觀的必然過程,我們應該向前看,認識國家今日的偉大發展與成就,而不再原地踏步,才是為人民 (幣) 服務的最高目標。

大家覺得我用這篇自薦的話,能夠被聘用撰寫「國民教育」的教材嗎?
6 : 龍生(798)@2012-07-24 23:50:06

我國風情, 如詩如畫

殺千刀的毒果, 歪曲事實, 照片鐵証, 豈容毒果胡來!!
7 : Ar Yan(11362)@2012-07-25 00:07:40

折q左佢重建啦~~不過內地地大脈搏,唔止在

其實奧運國,幾年後都係咁

如果奧運可以帶動強大架「會後」利益,希臘就唔會收皮啦~~
8 : 自動波人(1313)@2012-07-25 00:30:03

7樓提及
折q左佢重建啦~~不過內地地大脈搏,唔止在

其實奧運國,幾年後都係咁

如果奧運可以帶動強大架「會後」利益,希臘就唔會收皮啦~~


可以順便增加固定投資
9 : GS(14)@2012-07-25 08:49:31

那些地皮真是可以建很多東西...也可以為很多人謀利益,不錯不錯
10 : 龍生(798)@2012-07-25 09:03:54

寫得非常好,我國年輕人就是缺了汝等人才設計教科書!
11 : GS(14)@2012-07-25 09:25:21

汝等撰書就是用來發揚國家是偉大的! 中國共產黨萬歲!
12 : mr_dlm(19486)@2012-07-25 10:09:29



花十億八億起個場, 最少可以俾狗住, 都唔錯喎
咦, 歐美有好多流浪狗都無棲身之所, 萬惡ge歐美政權, 一定係猶太人攪到d狗無地方住!
13 : 龍生(798)@2012-07-25 11:53:49

幾正喎呢種風氣,以後大家都咁樣嘻皮笑臉,五毛黨咪好無癮?
14 : winner123(30891)@2012-07-25 17:56:09

眾 巴打, Good Job!

有條戊利又想抽水, 冇研究, 隨口當秘笈. 跟手立即轉口風, 說什麼 有圖有真相, 佢知唔知個 醜 字點寫?

樹無左皮必死無疑, 人唔要面就天下無敵. 最勁都係佢.
15 : hh0610(1603)@2012-07-25 20:52:04

我講左係段片冇料到. 貓貓指出事實, 係好事喎.

日日精神勝利, 世上阿Q何其多.
16 : winner123(30891)@2012-07-25 21:36:29

只要面皮夠厚, 就可以天下無敵. 勁.
17 : hh0610(1603)@2012-07-25 22:05:01

面皮唔係你講就會變薄. 吹咩?
18 : 自動波人(1313)@2012-07-25 22:07:10

17樓提及
面皮唔係你講就會變薄. 吹咩?


無錯,面係自己刁薄的
19 : hh0610(1603)@2012-07-25 22:10:41

沒所謂, 把口生O係你地度, 你地即管精神勝利, 吹咩?
20 : winner123(30891)@2012-07-25 22:43:44

hh 係異能人士, 面皮點刁都仲有, 點刁都刁唔哂. 所以, hh 你講得啱, 面皮唔係講就會變薄, 因為 hh 面皮夠厚, 點刁都刁唔薄, 恐怕冇番10年8載都刁唔薄. 勁.
21 : hh0610(1603)@2012-07-25 23:08:32

係呀, 得閒記得小小我, 等我FEEL倒你發聲.
22 : winner123(30891)@2012-07-25 23:10:43

唔好自悲, 要比人小, 才知道自己存在. 事實係, 人地小唔小你, 你都係冇分別.
23 : winner123(30891)@2012-07-25 23:14:32

保重身體, 你有嘜事, 我地小左好多樂趣, 你都知啦, 冇左你, 我地又點可以, 有你口中所有的精神勝利.

又比你知道左你既重要性, 記住以後唔駛自悲, 開口叫人小你啦.
24 : hh0610(1603)@2012-07-25 23:16:15

係呀, 你講左咁多日, 大大少少唔同POST, 一個意見/論點都冇, 你唔出黎小小我, 我真係感覺倒空氣而已.

小我就咁過癮, 講兩講又話我要被小知自己存在. 我知道了, 我被小, 你先至存在.
25 : hh0610(1603)@2012-07-25 23:17:53

以前我好反感"發聲"呢個詞語, 好人好姐做乜唔發言, 而要"發聲".

現在我終於明白了.
26 : winner123(30891)@2012-07-25 23:19:36

我要求高, 我唔會掂 Dirty 嘢. 自量一下啦.

傻既, 我又點似你呢! 唔好用你自己的情況, 來假設我同你一樣. 你夠鐘食藥啦, 早d去訓啦, 保重身體.
27 : winner123(30891)@2012-07-25 23:20:34

係你開口叫人小你, 人地有人權選擇小唔小, 唔係你叫就有人小你.
28 : winner123(30891)@2012-07-25 23:23:23

25樓提及
以前我好反感"發聲"呢個詞語, 好人好姐做乜唔發言, 而要"發聲".
現在我終於明白了.


你快D進步一下, 說番人話, 人地咪當你係發言, 發聲羅, 而家可能當你係狗吠. 慘, 太好心了, 陪隻狗仔玩左禁耐.
29 : 八旗子弟(15368)@2012-07-25 23:40:18

悉尼奥运场馆大量闲置 奥林匹克公园已经成景点1998年日本长野冬奥会后,对场馆设施的高额维护费用导致长野经济的衰退。2000年悉尼奥运会后,大量场馆闲置甚至废弃。悉尼政府官员表示,从2002年开始,澳洲政府计划用10年时间拆除一些奥运场地。昨天,记者赶往奥林匹克公园探访发现,现在的奥林匹克公园的用途归纳起来有三种:作为澳洲两个职业橄榄球联赛NBL和ANL的比赛场馆、各种商业演出的地方,而每年一度的复活节农业展则全部安排在了奥林匹克公园。

  公园位于贫民区

  与国内的旅游城市三亚相仿,悉尼大部分地区被海洋包围,在以CITY为中心的海洋区寸土寸金。而以悉尼歌剧院为中心的The rocks地区房价更是高得让人咋舌,这里一栋好的别墅能卖到1000万澳币(合人民币6500万左右)以上。CITY往西,远离海洋,这里便是当地人所说的贫民区,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聚集在这个地区,而奥林匹克公园正是位于悉尼的西郊,2000年奥运会之前,这里曾经是一片垃圾处理场。

  从市中心的KINGS CROSS车站出发,沿途需要换两次车,用了近1个小时,记者赶到了奥林匹克公园。进入奥林匹克公园,你才会真正体会到它的巨大,观光巴士开了很长时间也没有看到边缘。当公园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以前是个垃圾场时,更是令所有人都吃惊不已。工人们将垃圾就地掩埋,形成一个个小山丘,或盖场馆,或植树种草,于是就有了现在这个规模宏大美丽异常的奥林匹克公园。悉尼奥林匹克公园的另外一大特点就是节能,所有浇灌花草以及冲刷马桶的水都是可重复利用的循环水(澳大利亚水资源严重短缺),大多数的照明及其他用电利用的都是太阳能(澳大利亚阳光充足),澳大利亚人的节能环保意识由此可见一斑。

  现在已经成景点

  4年前的悉尼奥运会是成功的,尤其是开幕式上当巨大的瀑布从各个台阶上闪耀着灯光奔流而下时,当土著人的骄傲百米女飞人佛里曼手持火炬点燃圣火时,不能不让所有人从心里感到一种强烈的震撼。现在这里成了国外游客来悉尼必到的地方。

  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悉尼奥运场地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个集所有奥运项目、奥运村以及运动员休闲娱乐场所为一身的奥运会所,这大大地方便了运动员参加比赛并且观看其他项目的比赛,能够做到这点当然与澳大利亚地广人稀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有关。但这样也带来了交通问题,如果所有人都开车来观看比赛,那将造成交通系统的瘫痪。另外停车也将是一个大问题。因此,政府花大力气来修建轻轨,轻轨从悉尼不同的地方修到运动中心,把观众汇聚到这里,这样两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当然,这也是因为悉尼人口较少 ,如果是在北京,恐怕就不是修几条轻轨能解决的了。

  就在我们采访的时候,来自国内的很多旅行社也把游客带到这里参观。不过,这里参观是不用收任何费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奥林匹克公园成了悉尼一个地标性的景点,但却不是一个可以赚钱的地方。

  农业展时最热闹

  主体育场的大门紧闭,巨大的体育场在夕阳的照射下格外静谧。隔壁不远处的主体育馆熙熙攘攘,这里正在上演一场高中音乐会,很多家长带着孩子们赶到这里。商业演出成为了奥林匹克公园最大的用途。

  要看这样一场音乐会只需要花上8澳币,而每年在这里举行的商业演出不下百场。听我的悉尼朋友介绍,一般只有欧美的大牌明星来澳开演唱会才会放在主体育馆进行,而号召力小一点的明星往往选择位于悉尼市中心的老体育馆进行。

  在主体育场的门外,张贴着公园4月份的活动安排,我们看到,将有4场澳洲职业橄榄球联赛的比赛在主体育场进行。工作人员告诉我们,除了每年一度的复活节农业展览之外,主体育场的唯一用途就是进行澳洲职业橄榄球联赛。

  每年奥林匹克公园最热闹的事情就是复活节农业展,上万头马牛排着队在奥林匹克公园的各个场馆里不停转圈,偶尔横冲直撞引来阵阵笑声。身穿“RED MEAT”围裙的厨师还会专业地解剖一条羊腿,用匕首和锯子剔骨,再利索地卷成火腿。特派记者 沈忱

  (快报悉尼电)

  ■记者手记

  后奥运效应

  无可非议,澳大利亚人缔造了奥运历史上的一段神奇,但在神奇的背后,悉尼人还是没能从“后奥运会效应”的怪圈中走出来:据前悉尼奥组委主席桑迪·豪威透露,由于奥运后场馆闲置现象严重,在场馆建设支出为26亿澳元的悉尼奥组委,却不得不用超过4亿澳元的多余支出来解决这个难题。

  为了解决这一历史性难题,澳大利亚人采用了各种方式,但是许多为悉尼奥运会专门兴建的运动场馆赛后却大量闲置甚至废弃,甚者部分场馆已经被拆除,卖废旧建筑材料了。据估计,目前澳大利亚纳税人每年要花费至少3200万美元对这些闲置场地进行维护。

  在奥林匹克公园建成后到奥运会开始前,一共举办过100场活动,有650万人光顾,应该说非常成功。但奥运会过后,以2003年为例,奥林匹克公园全年的运营支出为1.39亿澳元,收入仅为5443万澳元,亏损达8539万澳元。

  近年来,该公园的运营状况已经明显好转,目前公园每年吸引550万游客,这一数量与澳大利亚著名的旅游胜地大堡礁游客数量大体相同,但同本身维护上的开支来比,仍差距不小。

  显然,人口数量的严重不足导致运动场馆的数量远远大于人口的需求,是致使悉尼奥运会场馆闲置现象严重的主要原因,但这也是悉尼奥组委在规划时对“后奥运会效应”估计上的不足。如何减少奥运场馆赛后闲置现象的发生,也是北京奥组委需要借鉴和引以为戒的地方。

  特派记者 沈忱

  (快报悉尼电)

(责任编辑:严国平)
30 : 八旗子弟(15368)@2012-07-25 23:42:30

http://2008.sohu.com/20080419/n256390323.shtml西人奥運會不會浪費???
31 : Ar Yan(11362)@2012-07-25 23:54:11

都話左奧運利益係在當下,過後就邊個國家都係無晒經濟效益囉~~
試諗諗,奧協會要求主辦國要有足夠地方起好多野(所以唔會在香港搞),咁財力同地大係主因
咁過後,你地大又有財力,咁個度荒廢左係唔出奇,因為過後只係一個會場~~但個項運動未必係個個國家架主要運動

所以,舉辦奧運純係為左威威,增加國家知名度,但要有長期效率就唔駛諗~
32 : 龍生(798)@2012-07-26 00:45:28

人身攻擊唔好玩, 另外我也不讚成全面消滅愛國言論

之前這裡差不多變做社民連集中營也不是好事
33 : 雪貓(1200)@2012-07-26 01:49:19

澳洲嗰次係賺錢,中國錢多,無問題

奧運經濟借鑒五:2000年雪梨奧運會--奧運文化經濟典範

  2000年的雪梨奧運會沒有留下任何債務,而且取得史無前例的突出收益。直接經營方面,雪梨奧組委凈支出17.4億澳元,主收入24.3億澳元,匯集其他收入,共盈利7.65億澳元(折合約35億元人民幣),是現代奧運歷史上經濟獲益最高紀錄。其運作流程各環節的經營成果大幅超過上一屆的美國亞特蘭大奧運會。或許正因為其美好、安全、喜慶,再加上收益頗豐,被薩馬蘭奇先生稱之為“歷史上最成功的奧運會”,同時也被輿論稱為“最賺錢的”一屆奧運會。

http://big5.ce.cn/gate/big5/intl ... 0731_16351013.shtml
34 : Ar Yan(11362)@2012-07-26 01:53:51

33樓提及
澳洲嗰次係賺錢,中國錢多,無問題
奧運經濟借鑒五:2000年雪梨奧運會--奧運文化經濟典範
2000年的雪梨奧運會沒有留下任何債務,而且取得史無前例的突出收益。直接經營方面,雪梨奧組委凈支出17.4億澳元,主收入24.3億澳元,匯集其他收入,共盈利7.65億澳元(折合約35億元人民幣),是現代奧運歷史上經濟獲益最高紀錄。其運作流程各環節的經營成果大幅超過上一屆的美國亞特蘭大奧運會。或許正因為其美好、安全、喜慶,再加上收益頗豐,被薩馬蘭奇先生稱之為“歷史上最成功的奧運會”,同時也被輿論稱為“最賺錢的”一屆奧運會。
http://big5.ce.cn/gate/big5/intl ... 0731_16351013.shtml


咁依家個的場館啦? 搞個奧運,個場賺多與少反而唔係重要,係帶來幾多經濟利益(酒店,旅遊,飲食..etc,先重要) 因為利益者先多
35 : 雪貓(1200)@2012-07-26 01:54:03

13樓提及
幾正喎呢種風氣,以後大家都咁樣嘻皮笑臉,五毛黨咪好無癮?


大家應該繼續保持依種和諧風氣,堅定不移咁對抗美帝主義smiley
36 : 雪貓(1200)@2012-07-26 01:57:03

34樓提及
33樓提及
澳洲嗰次係賺錢,中國錢多,無問題
奧運經濟借鑒五:2000年雪梨奧運會--奧運文化經濟典範
2000年的雪梨奧運會沒有留下任何債務,而且取得史無前例的突出收益。直接經營方面,雪梨奧組委凈支出17.4億澳元,主收入24.3億澳元,匯集其他收入,共盈利7.65億澳元(折合約35億元人民幣),是現代奧運歷史上經濟獲益最高紀錄。其運作流程各環節的經營成果大幅超過上一屆的美國亞特蘭大奧運會。或許正因為其美好、安全、喜慶,再加上收益頗豐,被薩馬蘭奇先生稱之為“歷史上最成功的奧運會”,同時也被輿論稱為“最賺錢的”一屆奧運會。
http://big5.ce.cn/gate/big5/intl ... 0731_16351013.shtml

咁依家個的場館啦? 搞個奧運,個場賺多與少反而唔係重要,係帶來幾多經濟利益(酒店,旅遊,飲食..etc,先重要) 因為利益者先多


篇文都有講:

2000年雪梨奧運會時,澳大利亞的經濟規模是3900億美元,對於這樣一個較發達的國家,奧運景氣的效應也十分明顯。

  資料顯示,雪梨奧運會的直接經濟影響規模為66.77億美元,間接經濟影響為113.51億美元,總體經濟影響達到180.3億美元,其中雪梨所在的新南威爾士州就獲得了高達51億美元的經濟收益。

  據雪梨市所在的新南威爾士州政府的官方統計:在奧運籌備期產業產出提高1.5%,奧運年達到2%。舉辦雪梨奧運會使澳大利亞GDP增加63.5億美元,使澳大利亞實際家庭消費增加37億美元,額外累計提供9.9萬個專職工作機會。奧運年額外給新南威爾士州帶來24000份專職工作,給其他州帶來5000份專職工作。奧運年對勞務產業、運輸與通信業及建築業的影響最大,分別拉動了1.12%、0.99%和0.63%的產出。奧運會期間,承包商大約額外雇用了65000人從事安全、運輸及後勤服務等方面的工作。

  澳大利亞地區經濟分析中心的調查報告顯示,奧運會為澳大利亞直接帶來65億澳元的經濟活動,增加了27億澳元的出口額。《雪梨先驅論壇報》稱主辦奧運會為雪梨吸引來87億美元的海外投資。澳大利亞企業也很好地利用了奧運會這個平臺,提升自己的影響力,在24家TOP贊助商中澳大利亞企業佔到了13席,在其他18家支援商、40家一般產品供應商和24家體育產品供應商中,大部分為澳大利亞公司。原雪梨奧組委CE0桑迪-豪威先生介紹,約200多家澳大利亞企業在此期間因獲得國際訂單而賺了大錢。

  1993年雪梨申辦2000年奧運會成功以後,引發了房地產業的興旺發達。蜂擁而來的投資者把房價不斷推高,房價每年遞增10%以上,在隨後七八年的時間裏,城市房價翻了一番。2000年奧運會之後,雪梨的房價還在上漲,並一直持續到2003年底。

  奧運會也推高了股市。早在1993年申辦成功當年,澳洲股市就創下了40%的年漲幅,此後,股市連年上漲,僅1994年出現小幅回調,到2000年的8年內累計上漲103%,年均上漲12.94%,幾乎是前8年6.8%平均漲幅的兩倍。奧運會前18個月裏,AS30指數上漲了19%。奧運會開幕前夕,標普/澳證200指數更是突破3300點,創下歷史新高。AS30指數也在奧運開幕後的第三天達到新的高點。奧運會後的2000年-2006年間,澳大利亞普通股指數上漲了76.07%。當然,雪梨奧運的股市效應也不單純是因為奧運,和當時澳元貶值的背景也有相當重要的關係。

  除了股指上漲,遊客人數的上漲也尤其明顯。資料顯示,從1997年算起的4年裏,奧運會給澳大利亞帶來的旅遊總收入達到42.7億美元。1997年-2004年期間,到澳大利亞的國外遊客因為奧運額外增加了約160萬人,國外遊客在澳大利亞的支出也不菲,給新南威爾士州帶來了約43億美元的收入。奧運會後,澳大利亞在全球旅遊目的地排名上也有了很大幅度的上升。

  不過,這屆被國際奧會前主席薩馬蘭奇稱為“最好的一屆奧運會”也還是沒有避免奧運低谷效應,直到現在雪梨仍在為舉辦奧運會所預付的鉅額開支還債。

  雪梨所在的新南威爾士州在籌備奧運的前4年投資出現了大幅增長,GDP在投資的刺激下增長很快。賽後投資卻急劇下跌,甚至出現了負增長,對GDP增速拖累較大。直到2003年投資增長率回升到10%,才恢復至賽前的狀況。在此期間,由於居民消費尚能維持一個較為均衡的水準,才沒有造成更大的負面效應。雪梨人口較少,僅約400萬,對體育場館需求相應較少,再加上寥寥無幾的國際體育賽事,使得2004年之後的雪梨奧運會體育場館利用率下降問題愈發突出,無疑對納稅人造成沉重的負擔。

  如今,只是借助每年2680萬歐元的津貼,這些場館才能維持正常開放。由於負債130萬歐元,超級圓頂體育館的股東們甚至不得不進行資產變賣。“最好的一屆奧運會”,卻付出了最昂貴的代價。
37 : Ar Yan(11362)@2012-07-26 02:20:15

咪就正正印証我所講,「最好的一次奧運會」,完左都係蝕到媽媽聲~~
38 : hh0610(1603)@2012-07-26 02:33:03

奧運仲有一樣野係凝聚人心. 對於美國佬攪咁多次, 當然唔係咩一回事. 對大陸本地人來講, 是盛事.

當年日韓都係大攪特攪.


當然實有人話D錢點解唔咁咁咁去用, 唔好意思, 你冇決定權, 而且你的意見不代表全部.
39 : winner123(30891)@2012-07-26 11:01:28

佩服對黨的忠誠.

字裡行間, 充分顯露只須接受指示, 不要思考, 你只是黨的一部份, 不是全部, 沒有資格異議, 要接受黨的安排.
40 : hh0610(1603)@2012-07-26 11:10:05

等如起高鐵,你冇權反對,你的意見也不代表全部。

奧運是中國人的盛事,你要說你不高興,你不同意,隨你
41 : winner123(30891)@2012-07-26 11:16:10

奧運是全世界人的盛事, 不是美帝國人擁有, 更不是中國人獨有. 你要說是中國人, 隨你.
42 : hh0610(1603)@2012-07-26 11:23:55

你要抄口水尾,沒你辦法。

奧運對於主辦國跟參與國,意義不一樣,好冇?

如果利益及榮譽一樣,英國佬莫財都去搞?
43 : GS(14)@2012-07-26 14:22:48

35樓提及
13樓提及
幾正喎呢種風氣,以後大家都咁樣嘻皮笑臉,五毛黨咪好無癮?

大家應該繼續保持依種和諧風氣,堅定不移咁對抗美帝主義smiley


美帝太可惡了,中國人是優良民族,豈能讓人玷污?
44 : 自動波人(1313)@2012-07-26 15:15:55

42樓提及
你要抄口水尾,沒你辦法。

奧運對於主辦國跟參與國,意義不一樣,好冇?

如果利益及榮譽一樣,英國佬莫財都去搞?



申辦時是08年之前的事
45 : 八旗子弟(15368)@2012-07-26 17:44:23

今次英國奥運酒店價大跌,係因為無中國人去?既然唔係中國人奥運會,英國點解介意中國人唔去?
46 : 八旗子弟(15368)@2012-07-26 17:47:22

英國多個組織計劃反奧運會抗議示威:40多個組織計劃示威活動,抗議倫敦奧運會的「過分商業化」和巨大開銷。
在倫敦奧運會開幕的第二天、第一塊金牌決出之時,抗議者將走上東倫敦的街頭,表達他們對奧運會被「大公司主宰」的不滿。
相關内容
奧運專道影響生意 出租司機跳河抗議
倫敦市長:停止牢騷!聲援英國隊!
英國再次增兵 確保奧運安全
相關話題
奥运
抗議者要表達的不滿還包括在經濟大蕭條下耗費巨資辦奧運的做法。
參加抗議的組織包括反貧窮、反剝削的War on Want、地方環保組織、反對在倫敦居民區部署防空導彈的活動人士以及曾佔領聖保羅大教堂的「佔領倫敦」抗議組織。
「佔領倫敦」支持者莫里斯(Kate Morris)說,奧運會本應是「人民的運動會」,但它已被全球性大公司和大金融機構所操縱,成了宣傳他們的品牌的市場。
莫里斯說,儘管英國陷入嚴重經濟衰退,儘管奧運會受到大公司的主宰,英國納稅人卻要為辦奧運拿出110-240億英鎊。誰是奧運會的受益者?
但是,抗議者表示,他們無意對奧運會造成干擾。http://www.bbc.co.uk/ukchina/tra ... mpics_protest.shtml
47 : reference(1610)@2012-07-26 19:52:38

43樓提及
35樓提及
13樓提及
幾正喎呢種風氣,以後大家都咁樣嘻皮笑臉,五毛黨咪好無癮?

大家應該繼續保持依種和諧風氣,堅定不移咁對抗美帝主義smiley

美帝太可惡了,中國人是優良民族,豈能讓人玷污?


中國執政集團是「進步、無私與團結」smiley
堅定不移對抗美帝主義!
48 : greatsoup38(830)@2012-07-26 20:16:53

44樓提及
42樓提及
你要抄口水尾,沒你辦法。
奧運對於主辦國跟參與國,意義不一樣,好冇?
如果利益及榮譽一樣,英國佬莫財都去搞?

申辦時是08年之前的事


好像是2005年
49 : 雪貓(1200)@2012-07-26 20:31:46

37樓提及
咪就正正印証我所講,「最好的一次奧運會」,完左都係蝕到媽媽聲~~

淨計直接收益都賺幾十億,每年蝕幾千萬,都唔係蝕到媽媽聲
中國嗰次應該真係媽媽聲啦
50 : 八旗子弟(15368)@2012-07-26 20:37:06

49樓提及
37樓提及
咪就正正印証我所講,「最好的一次奧運會」,完左都係蝕到媽媽聲~~

淨計直接收益都賺幾十億,每年蝕幾千萬,都唔係蝕到媽媽聲
中國嗰次應該真係媽媽聲啦
奥运会赚不了钱,但是奥运会带动的一系列活动却是对经济大有助力。据估计奥运是花了200多亿,但是一系列的活动却已经有700多亿的收入了。
肯定赚钱啊!赔本的买卖没人做!何况是那么多国家都争着做的奥运!
2008年奥运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2、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开放,使中国经济能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

3、有利于在国际上打造“中国品牌”,能更好地带动国内企业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的转变

二、2008年奥运会对首都经济的影响
1、主办奥运会将给首都经济在新世纪初叶高速增长提供“核动力”
2、主办奥运会将带动首都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使首都经济更具活力和竞争力

“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申办理念与首都产业结构调整的价值取向相契合。主办奥运会将加速北京市“退二进三”的步伐。“退二进三”是首都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必然选择.承办奥运会将使旅游业和文化体育产业成为首都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并同时带动会展业和中介业的高速发展。
3、主办奥运会将在扩大北京地区就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4、承办奥运会将极大提升北京的城市魅力
51 : 八旗子弟(15368)@2012-07-26 20:39:03

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蒋效愚在近日举行的国际媒体研讨会上向外界透露,经过调整,北京奥组委确定奥运会预算如下:收入总规模为195.4亿元人民币(折合23.63亿美元),支出总规模为194.1亿元人民币(折合23.47亿美元),盈余为1.3亿元人民币(折合0.16亿美元)。也就是说,到2008年8月24日,第29届奥运会曲终人散,北京坐下来盘点收支时,会发现自己挣了1.3亿元人民币。

但是,也有业内专家认为,1.3亿元只是一个初步的预期,由于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拥有13亿之多民众对奥运会的热情比以往任何一个奥运会举办国家都高,2008年奥运会的市场开发将会比预期好,因此赢利会更大。那么,北京奥运到底能挣多少钱呢?

奥运会的账怎么算

最近,关于雅典奥运会的亏损问题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舆论都认为雅典奥运会耗资百亿美元,形成巨大亏空。但是有业内专家分析说,百亿美元里很大一部分属于雅典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善的开支,而真正直接用于奥运会组织工作的费用并不多。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的改善是长久的举措,也是造福于百姓的好事,不能简单地认为这部分费用也是奥运会的开支。实际上雅典奥运会已完成结算,共支出24亿美元。”专家说。

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蒋效愚说,奥运经济是一个大概念,涵盖了多方面、多层次的内容,可打的“牌”挺多。首先是“运动会经济”,就是直接和举办奥运会相关的投资和消费。第二是举办城市经济牌。第三张是举办国家牌。举办奥运会将从整体上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第四张牌是中华牌和世界牌。包括文化热、经济热、旅游热、餐饮热等。

奥运会能不能挣钱,如果主要是指组委会的收支,那只是运动会经济中的一部分。我们通常所说的2800亿元的奥运经济大蛋糕,大部分属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费用。而组委会的经费主要用于奥运会的组织运营。北京奥运会能不能挣钱,对组委会来说,重点是要做好奥组委的市场开发工作。

市场开发前景如何

“北京奥运会组委会的财务,在申办时候就有一个预算,收入16.25亿美元,支出16.09亿美元,盈余0.16亿美元,也就是1600万美元。当时是这样的,我们现经过财务预算调整后,安保与公共卫生等会相应增加一些,但预计我们的市场开发收入将比原来的预测有一个较大幅度的增长,所以我们依然能够确保‘略有盈余’。”蒋效愚认为。

奥运经济既是注意力经济,又是品牌经济。奥运会为一些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为自己的品牌走向世界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与舞台。自2003年9月1日奥运会《市场开发计划》启动以来,目前,中国银行等10家已签约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合作伙伴。今年3月底正式启动的赞助商征集工作日前也已结出果实———UPS公司等6家企业已经成为北京奥运会的赞助商。近期还将有几家企业与北京奥组委签约,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赞助商。


蒋效愚说:“鉴于企业赞助的积极性很高,北京奥运会的市场开发前景相当乐观。”外界传言北京奥运会的合作伙伴赞助金额甚至大大超过了国际奥委会的全球合作伙伴(TOP赞助商)的赞助金额,将会给北京奥运会带来巨大的收益。


什么才是真正赢利


除奥运会本身的市场开发收益外,北京奥运会预算收入中的约50%由国际奥委会拨给,1/10来自门票和纪念品收入,国际奥委会赞助商提供约2亿至3亿美元。


“北京奥组委赢利1600万美元的目标完全可以实现。”蒋效愚说,但这绝对不是说,北京办一个奥运会,就只能挣1600万美元。这不是同一个概念,因为企业的收益、政府的收益、社会的更大范围的收益都没有统计在组委会的账上。


2008年奥运会将对北京乃至全中国的经济发展有明显推动作用。申办成功后的7年间,北京奥运会每年拉动北京经济增长1至2个百分点,拉动中国经济增长0.3至0.4个百分点。


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会长魏纪中说,对我们这样一个经济转型中的大国来说,更应该算经济长远发展的大账。体育和经济相通,不只意味着商业上的利益,奥运经济的得失也不仅仅是主办方在一届奥运会上的赚与赔。更重要的是,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能够在奥运会后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算得上是一届真正完美的奥运会。


因此,北京奥运会究竟能挣多少钱,我们不能仅仅盯着北京奥组委的收支,还要看到整个奥运经济对北京乃至全国经济的拉动以及人文环境和技术手段的进步。
52 : 自動波人(1313)@2012-07-26 20:48:50

40樓提及
等如起高鐵,你冇權反對,你的意見也不代表全部。
奧運是中國人的盛事,你要說你不高興,你不同意,隨你


邊L個話無權反對???只不過係無人聽咋喎

掟幾百億出黎起高鐵,快果十五分鐘
話可帶來幾多幾多經濟效益,我淨係知頭炮利益俾晒建築商

我識咁多判頭,唔係渣瑪沙就BENZ,最CHECP果個都新款325i

起黎俾大陸人用???黎香港搭皇巴啦
俾外國人用?白雲同深圳機場已經好多直機飛外國啦,d鬼得9閒同你坐火車,多數都要坐busniess clas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444

亞視播奧運搶收視 無綫劇淪為炮灰

1 : GS(14)@2012-08-07 15:29:39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20807/16580392
黑妹出戰打低 Law霸
據無綫昨日公佈的上周收視資料顯示,黃金時段平均收視只有23點,下跌6點。晚上八時播出的《愛.回家》收視得23點,下跌5點,緊接播映的《回到三國》跌幅最勁,平均收視只有27點,下跌6點,接力播出的《怒火街頭2》亦被牽連,平均收視只有28點,下跌5點,至於聲稱對撼奧運的《玩轉三周1/2》只有 22點,下跌6點,今次無綫可謂贏奧運,但賠上劇集收視。
反觀兩台播放倫敦奧運的收視非常理想,國際台收視全面飆升,在晚上8時至11時的時段,最少有4.8點收視(約307,000觀眾),周四黑妹葉姵延代表香港出戰羽毛球八強賽事,雖然敗給中國球手李雪芮,但仍有30幾萬觀眾由撐 Law霸鄭嘉穎的《怒2》轉台捧場,收視達5.7點(約367,000觀眾)。至於周日收視最高,達10.2點,即650,000人見證羽毛球男單決賽,中國代表林丹成功衞冕,蟬聯冠軍。至於明珠台晚上11時至凌晨2時播放奧運成績亦非常理想,上周最高收視平均有7.1(約452,000觀眾),而最低亦有5.6(約361,000觀眾)。
國際台創開台紀錄
對於上周劇集收視插水,無綫外事部副總監曾醒明說:「我哋兩間免費電視台嘅大前提係為香港市民服務,如果有啲熱門嘅比賽喺英文台播,肯定會搶咗中文台嘅劇集收視,呢個我哋係預計得到,不過兩個英文台嘅收視明顯飆升,尤其係國際台,開台以嚟從未試過有咁高收視。中文台流失嘅觀眾係去咗睇奧運,始終係四年一度嘅體壇盛事,唔可以將呢段時間話炮灰期。」採訪:林妃
2 : Sunny^_^(11601)@2012-08-07 15:51:50

無線真係黑人憎到爆

無綫外事部副總監曾醒明說:「...尤其係國際台,開台以嚟從未試過有咁高收視。...」

做咩無啦啦寸人..
3 : GS(14)@2012-08-07 15:59:53

他知自己唔掂
4 : 肥B(18468)@2012-08-07 18:31:15

呢D係格黎既.....轉移視線的方法, 找一個更差的墊墊底, 自我感覺即時得到倍數飆升!
5 : GS(14)@2012-08-07 18:40:22

4樓提及
呢D係格黎既.....轉移視線的方法, 找一個更差的墊墊底, 自我感覺即時得到倍數飆升!


但是這有礙進步,所以我目標是Webb同雪球,不是骨骨會這些垃圾
6 : 肥B(18468)@2012-08-07 18:49:52

5樓提及
4樓提及
呢D係格黎既.....轉移視線的方法, 找一個更差的墊墊底, 自我感覺即時得到倍數飆升!

但是這有礙進步,所以我目標是Webb同雪球,不是骨骨會這些垃圾

係咪回錯POST 呀.....
7 : GS(14)@2012-08-07 19:04:15

6樓提及
5樓提及
4樓提及
呢D係格黎既.....轉移視線的方法, 找一個更差的墊墊底, 自我感覺即時得到倍數飆升!

但是這有礙進步,所以我目標是Webb同雪球,不是骨骨會這些垃圾

係咪回錯POST 呀.....


唔是,我打個譬喻,我覺得無線同亞視比有D搞笑,如果照這個譬喻,應該是同中國國內、美國、日本、韓國或者美國的高水準劇作嘛,和這些比真是貽笑大方
8 : 亞力士(1473)@2012-08-07 19:55:27

湯兄 你係咪全天候上網
9 : GS(14)@2012-08-08 10:43:02

8樓提及
湯兄 你係咪全天候上網


你唔見我走開一排咩...唔online 就出街,橫掂我最大隱憂個loan 可以最後1年分11年還,一期還300,我真是找不找工作都無分別,唔會餓死
10 : 亞力士(1473)@2012-08-08 23:40:20

我只會午膳時上一陣 同夜晚 次次見到你
11 : GS(14)@2012-08-08 23:42:06

10樓提及
我只會午膳時上一陣 同夜晚 次次見到你


我...下午和晚上不上
12 : Sunny^_^(11601)@2012-08-09 07:40:51

11樓提及
10樓提及
我只會午膳時上一陣 同夜晚 次次見到你

我...下午和晚上不上


姐係你上午上...咁怪?
13 : GS(14)@2012-08-09 12:37:42

12樓提及
11樓提及
10樓提及
我只會午膳時上一陣 同夜晚 次次見到你

我...下午和晚上不上

姐係你上午上...咁怪?


是啊,晚上我外出和看書

覺得自己同僱主的全能期望有差距....他又唔信我咁平
14 : 鱷不群(1248)@2012-08-13 00:48:59

13樓提及
12樓提及
11樓提及
10樓提及
我只會午膳時上一陣 同夜晚 次次見到你

我...下午和晚上不上

姐係你上午上...咁怪?

是啊,晚上我外出和看書
覺得自己同僱主的全能期望有差距....他又唔信我咁平

僱主的全能期望???
15 : GS(14)@2012-08-13 08:58:57

14樓提及
13樓提及
12樓提及
11樓提及
10樓提及
我只會午膳時上一陣 同夜晚 次次見到你

我...下午和晚上不上

姐係你上午上...咁怪?

是啊,晚上我外出和看書
覺得自己同僱主的全能期望有差距....他又唔信我咁平

僱主的全能期望???


我睇到D廣告被他嚇一嚇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774

具基本功欠全局分析 易淪為計死數之輩 黃國英

1 : GS(14)@2013-06-11 22:53:00

http://eastweek.my-magazine.me/index.php?aid=26791

上期介紹了《壽司幹嘛轉來轉去?!》一書(漫畫,作者:林總),其實是一連三集,集集都是主角由紀公司Hanna,出現經營危機,再由會計達人安曇解救。「有無咁多經營危機呀?執得啦間公司!」其實回想一下,作為投資者,不論是機構還是老散,何嘗不是一步一危機地闖蕩過來,尤其是在「比小說更離奇」的中港股市,更覺明顯。

費盡心力竟一無是處

第三集副題為「現金流量不會說謊」,一開場便出事,當然又是生意不好之類。但新的問題,是公司出現兩種管理哲學全然不同的派別,一系是揼石仔的老臣林田,日做夜做,卻不知蝕在何處;另一系則是MBA外戚田端,齋吹不動手,不時推些難辨真偽,似是而非的做法,令管理層更多混亂和吵鬧。

由紀不明白,為何費盡心力,學懂會計知識,最後竟然一無是處,連田端是但亂噏,還是真有道理,都分不清楚。會計達人告誡由紀,這顯示她的會計知識尚是「借來的」,並未成為自己的一部分。

會計達人指出,要理解會計,可能不出兩年便足;但要運用起來,由於整家公司由管理、業務、法律、稅務、I.T.,還有最複雜的:人的情感加在一起,所需要的全局觀,非單靠書本知識可得。「借來的」知識非但不足,還有機會成為「兇器」,為他人(可能是員工,或任何一瓣的持份者)帶來傷害。

例如在公司會議上,當討論到成本過高,MBA外戚套用以往在顧問公司的經驗,一口咬定應該裁員。固定成本下降,就可提升利潤,看來順理成章。由紀、林田隱隱然認為不妥,卻不知如何辯解,反被指斥是心軟。

會計達人便帶着由紀,幫趁一家高級西餐店。該店不論環境、食物水平,還是服務,都是一等,所以客人付出高昂費用,依然覺得物有所值。達人問:如為了節省成本,剪了兩個幫廚;又或者裝修、用具求其啲,結果會點?最大機會是整體質量下降,收入插得更深。達人的比喻,是各式費用有如諸種營養,不可偏廢,否則必然不健康。

盲目裁員致反效果

由紀於是扭轉方向,從各部門的浪費開始偵搜,和改善採購流程等,長遠改善公司的成本結構。相反,人事編制的調動,放到最後,而且是採取合約工「減工時、容許搵外快」制;長工則加強培訓來提升效率,咬緊牙關去捱,以期在景氣好轉時可快速復元。最終當然是成功擠掉成本,套出現金,大團圓結局。

在投資上,如以基本分析操作,學習會計知識,可謂必由之路。要基本掌握,看似不難,如達人言,一、兩年足矣。但如欠缺適當的全局觀,很易走火入魔,不幸成為計死數之輩,着眼點有誤。股神所謂「護城河」、「定價能力」、「能力圈」三寶,聽落虛無飄渺,實際上就是從全局鳥瞰,才能避免見樹不見林、一招走天涯之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057

北京淪為山寨大學重災區

1 : GS(14)@2013-06-29 17:12:17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30628/18314825

                              「中國民航學院」和「中國民航大學」有分別嗎?說來不信,前者既無辦學資質,又不具備招生資格,子虛烏有的虛假學校,後者才是直屬於民航總局、民航學科門類齊全的正規大學。近日,內地高考成績揭榜,考生開始填報志願,類似山寨大學紛紛出沒,通過互聯網平台招搖撞騙,向大學考生及其家長伸出魔爪,有網站發佈《中國虛假大學警示榜》,揭開100所山寨大學的面紗,其中北京多達70所,淪為山寨大學重災區。

                江西女考生多多的考分不理想,近日在網上到處搜,希望能找一所分數線不高的民航類院校,她發現了一所「中國民航學院」。經在線諮詢,她被告知該校是「中國優秀航空院校」,上大學高薪就業首選,簽訂就業協議,留下電話,會有專業老師與她聯繫。但她很快產生疑問,「名氣這麽響亮的大學,怎麽入學門檻這麽低?」
於是多多向專業人士諮詢,結果大吃一驚:全國根本就沒有中國民航學院,只是某招生中介機構以此誘騙高考生點擊他們的招生網站。

校名冠有「中國」「首都」

                冠有看似「響亮」而誘人的名稱,是山寨大學的典型特症,「中國」、「首都」、「北京」等名稱尤為熱門,甚麼中國郵電大學,甚麼中國師範大學,甚麼中國傳媒藝術學院等,這些名稱與正規大學往往僅一字之差,譬如,子虛烏有的「首都財經貿易大學」,與正規的「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不過一字差,極容易相混淆;山寨大學「上海經濟貿易大學」常常被人誤以為是「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山寨大學憑着以假亂真的校名,混淆視聽,考生和家長如果對大學不甚了解,很容易信以為真,陷入招生騙局。
據調查,佔九成多的山寨大學都建有「官方網站」,這些官網幾近雷同,不僅學校的簡介概況抄襲或拼湊正規大學往年的簡介,甚至連網頁上的校園圖片、學校新聞內容都是張冠李戴,直接盜用、複製正規大學的信息,譬如,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一張校門圖片,先後被四所山寨大學官網盜用,「佔為己有」。

網站盜用正規大學照片信息

                  不僅如此,絕大部份山寨大學還在百度搜索引擎上有百科名片,部份新聞媒體也曾幫助過山寨大學發佈宣傳或招生信息。另外,至少有三成的山寨大學過往因非法辦學被取締,如今起死回生,偷偷恢復招生。
上大學網/《中國青年報》

內地部份山寨大學

                                      上海
•上海經濟貿易大學,官網校園圖片均盜用其他高校
天津
•中國民航學院,與直屬於民航局的「中國民航大學」相似,以假亂真
北京
•中國郵電大學,冒充北京郵電大學
•中國經濟貿易學院,假冒北京經濟貿易學院
•京華醫科大學,經常更換官網,被搜索引擎列為危險的欺詐網站
•北京京師科技學院,2009年被終止辦學,起死回生
•燕京華僑大學,未列入北京民辦高校名單
資料來源:上大學網
2 : GS(14)@2013-06-29 17:27:58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30628/18314827
「明明是成人教育培訓班,卻騙我們說是正規統一招生的大學!」河南鄭州東方專修學院的學生說起各自受騙上當的經歷,恨不得把牆上的學校招牌摘下來砸掉。
數百學生被騙

與內地大部份山寨大學一樣,這家沒有辦學資格的鄭州東方專修學院僅靠租來的幾間教室和建成不久的網站,冒充「河南科技大學鄭州教學區」大肆招生,號稱能夠進行3年制大專、5年制本科等學歷教育,幾年來,已有數百學生被騙。
據該校工商系王姓學生指出,當時學校打出的名號是鄭州東方學院,通知書上說是與河南科大聯合成立的高等院校,統一招生入學,「由於自己高考成績不理想,也不想復讀,就來了」。入學先繳納6,600元人民幣學費雜費,沒過幾天,校方宣佈超額招生,校舍被佔,讓學生到校外租來的教室上課。這時,學生才意識到被騙,要求退學,但學校最多只退一半費用。另有受騙學生投訴,校方哄騙大家參加成人統一高考,拿到試卷一看,才知道是成人教育考試,將來畢業無緣本科證書,只能拿成人教育的文憑。
《中國青年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189

Can Bank:淪為難民的健將

1 : GS(14)@2016-08-09 07:31:14

里約奧運已在本港時間上周六揭幕,奧運經濟學相信在過往幾屆奧運,已有不少人寫過,尤其是在08年北京奧運的時候,今次不如談談這屆奧運的新鮮事。剛過去三日賽事中,相信不少讀者已看到以科學方式訓練出來、為主國家榮譽出戰的運動員表現,但更吸引筆者的卻是一團只有10人的難民代表團,首次在奧運亮相。這批運動員在開幕式中,持奧運旗幟入場,看似是工作人員,但質實上卻是難民代表團,他們是由奧委會資助,雖各有出生地,但即使今次成功取得獎牌,亦不會計入出生地。這個10名運動員代表團由43名選手中選出,他們大多來自敘利亞、蘇丹以及剛果等,雖然各自有出生地,但在戰亂之下,要逃離家園成為難民。出戰項目分別為田徑、柔道及游泳。令人好奇的是在沒有國家背景,並且在今年初才陸續選拔的代表團是如何選出?其實,這些運動員中,有一部份在出生地已接受訓練,為重點培訓運動員,只是因為戰亂而逃亡後,未能代表國家出戰。當然亦有個別在難民營中發現有天賦,參與選拔時被選中,更有的已逃到其他國家,並已被安排接受訓練,待在獲得相關國籍後,出戰2020年東京奧運。今次組成的代表團可謂提早、甚至是給予有關運動員一個機會。不少運動員都知道,表現與個人的堅持有極大的關係,在沒有國家作後盾,以及國家榮譽推動之下,這些運動員成敗全是個人,期待這10位運動員於今屆奧運表現。散子本欄逢周二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809/1972820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073

國策透視:證監會淪為鵪鶉

1 : GS(14)@2016-09-13 08:00:52

立法會選戰期間,筆者在街邊見到廉署落大幅廣告,號召市民舉報選舉舞弊,廉署將嚴厲打擊。當時心中感概,來自西環,或更高層次的黑手干預選舉,已經做到全港街知巷聞,試問又何曾見到廉記立案調查!這種廣告只是自欺欺人而已。港股、A股互聯互通後,內地監管部門對港股影響已舉足輕重,但如果上面帶頭破壞規矩,港交所(388)、證監會敢不敢出聲?最新就有一宗案例,顯示香港股市的地位,已淪落到不堪地位。中保監上周四晚發公告,指近日保險資金已可以參與港股通,全文最可圈可點就是「近日」這兩隻字。「近日」是指幾時?一個禮拜前還是一個月前?單在8月,港股通淨流入就超過500億元,險資已大量湧入港股,但散戶、國際投資者還蒙在鼓裏,對市場參與者極不公平。更可怕的是,之前不公佈,為甚麼現在才公佈?是否險資已經吸夠了籌碼?由於公佈機制極不透明,外界難免以陰謀論去推測。在2007年直通車和2015年基金南下兩次,內地都是預先公佈,造成港股先被炒高。內險多數是國企,今次國家隊是先入場後才公佈,在這宗最大內幕交易中,國家隊先贏一戰,但賠上的是港股聲譽。黃尹華
http://www.fb.com/decodepolicy本欄逢周二、四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913/1976868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8864

【動畫‧周日狂徒】日囚木棺23粒鐘 少女截順風車淪為性奴7年

1 : GS(14)@2016-09-18 10:51:46

搭順風車隨時遭上惡魔。美國七十年代一名少女截順風車時,被一對夫婦拐走把她當作性奴,每天都被鎖在棺材內長達23小時,每每被放出來時都會受盡虐待及強暴,捱了七年絕望的日子才成功逃脫。1977年當時20歲的史丹(Colleen Stan)截順風車去俄勒岡州參加朋友的生日派對,途中遇上胡克夫婦(Cameron and Janice Hooker)「好心」相助,她見這對夫婦還帶着嬰兒就以為安全,不虞有詐坐上車,豈料從此落入地獄。汽車行駛約一個小時後,胡克突然將車子駛入小路,拿出刀子指嚇她,之後史丹被兩人帶回家鎖進一個木箱內,看來像一副棺材,而棺材就藏在兩夫婦的床下。她每天被困棺材23個小時,每次被放出來,總會被強姦、折磨、虐打。史丹承受非人的精神壓力,她說當時只有發揮想像力心思遠飛,才能度過痛苦時刻。她憶述:「我學懂了任思想天馬行空,抽離現實去另一個地方,去到一個開心、被所愛的人包圍的地方,去想任何能令你開心的事。」胡克向史丹說自己來自一個叫「公司」(The Company)的組織,警告史丹如果逃走,便會將她追殺到底,更迫史丹簽下不平等條約,列明她是「公司」的奴隸。這段黑暗日子直至1984年才完結,胡克太太珍妮絲決定幫助史丹逃走,後來更在庭上指證丈夫,因而免予起訴合謀罪,胡克則被判入獄104年。史丹獲救後生活重回正軌,與第四任丈夫共享兒孫樂,她很感恩仍然活着,她說:「當你被囚禁時,你就似活在煉獄中,一旦你重獲自由而你再次有選擇,就像地獄之門打開了,你只想跑出去。」史丹的故事被改編成電影《Girl in the Box》。英國《每日鏡報》/澳洲新聞網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918/1977421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9567

業界:同股不同權淪為籌碼

1 : GS(14)@2016-11-17 11:37:04

【明報專訊】上市改革諮詢完結在即,支持及反對雙方近期「加多兩錢肉緊」、盡最後努力「拉票」。證監會行政總裁歐達禮日前更在論壇表示,若當初已實施了諮詢方案,「同股不同權」的研究或能處理得更好,並指證監會的聲明只是反對港交所的建議書,而非「同股不同權」在港實施的可能性,引起市場對重啟「同股不同權」討論的憧憬。

有市場人士揣測這或是證監會拋出的「橄欖枝」,以換取上市改革諮詢方案的通過。該名接近上市委員會的人士指,不希望這是事實,因為無論最終「同股不同權」能在港以某種形式實施與否,都希望是通過深思熟慮後得出的決定,而非談判籌碼。

轟歐達禮「擘大眼講大話」

對於歐達禮稱只是反對港交所的建議書,而非「同股不同權」本身,他炮轟是「擘大眼講大話」。他解釋,針對「同股不同權」研究,每一份港交所所撰寫的相關文件,證監會均曾閱覽及提出了意見;他更透露港交所更已準備好一個更成熟的方案,惟因遭證監會的反對而「胎死腹中」,故從未被公開。他直斥,證監會與港交所雙方作出了長時間且充份的溝通,根本沒有可能會出現歐達禮暗指的誤會。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7761&issue=2016111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98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