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九月二十三日,日本平價服飾品牌 優衣庫(Uniqlo)在台北市明曜百貨開出台灣第二家店,這同時也是該品牌在全球一千多間店鋪中,第六家旗艦店。其社長柳井正特地在前一天飛來台灣,參 與開幕。而接下來的兩個多月內,台北市區內還有五間店即將開幕,也就是說,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優衣庫將一口氣在台灣開六間店。該公司稱,這是其「史上最大 展店計畫」。 面臨本地衰退!來客數、客單價都呈下滑 事實上,不只台灣,柳井正日前才在公司新聞發布會上公開表示,優衣庫將加速擴大海外營運,目標未來三年,每年要在全球開兩百到三百間新分店,且預計大多數 店鋪將開在亞洲市場:中國每年新開一百間、東南亞一百間、南韓五十間、台灣三十間。 柳井正大舉擴展優衣庫分店,原因之一就是為彌補日本市場成長趨緩。過去占集團整體營收逾七成的日本市場,在二○一一財年(去年九月至今年八月)既有店(營 業滿一年的門市)營收下滑六%,淨利預估約減少一成。此外,各分店來客數平均減少四.二%,客單價減少一.九%,這幾乎是八年持續成長的優衣庫近年來首次 面臨的衰退。 而這也讓柳井正痛失蟬聯兩年的日本首富寶座。根據今年三月美國《富比世》(Forbes)雜誌公布的最新全球富豪榜,日本新首富為日本軟體銀行集團 (Softbank)創辦人兼總裁孫正義,其個人資產達八十一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二千四百億元)。柳井正與其家族資產則為七十六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二千三 百億元),落居第二。 擴大海外設點!全球店數不及Zara、H&M 從小被父親告誡「凡事都要做第一名」的柳井正,為停止企業衰退,追求進一步成長,開始把眼光布局到海外市場。而近三年海外市場帶來的營收貢獻,更讓他確認 此發展方向。優衣庫海外事業營收從○八年的二百九十三億日圓,○九年的三百七十七億日圓,一路成長到去年的七百二十七億日圓,公司更預估今年將可成長至一 千億日圓。 面對日本經濟停滯、通縮持續以及人口減少等現狀,擴張海外事業版圖將會是日本企業成長的關鍵,雖然日本許多零售商也採取了相同策略,但其中以優衣庫擴張速 度最快,這就像柳井正當年比其他日企更早到中國設廠一樣,總是比別人早一步。 去年八月,優衣庫在海外店鋪數還只有一百三十六間,目前已增加至一百八十三間,成長率近三五%。 但是,即便如此,優衣庫距離全球規模最大的服飾零售商仍有一段距離。以銷量計為世界最大的西班牙服裝零售商印地紡集團(Inditex,旗下有Zara等 品牌),在七十八個國家擁有五千二百多間店鋪。而全球第二大平價時尚零售商H&M(Hennes & Mauritz)則在全球四十一個國家設有門市,分店數約為二千三百間。而美國蓋普(Gap)在全世界也有逾三千二百間店鋪。 挑戰全球第一!將藉亞洲衝三分之二營收 相較之下,全球店數今年才破千家的優衣庫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這也是柳井正要急起直追的原因。他為公司定下了二○一二年營收達一兆日圓的目標,二○二○年 則要增加四倍至五兆日圓。 為達此目標,柳井正指出,其中營收三分之二將來自日本以外的亞洲,因優衣庫除了日本,亞洲市場滲透率仍低。 柳井正表示,他預計二○二○年前,全球展店至四千間,希望屆時能夠超越Zara、H&M、Gap等品牌,取得全球第一的位置,直接對這些 國際連鎖服飾品牌下戰帖。 目前優衣庫在日本以外的亞洲市場,店數最多的是中國,約有八十間,其次為南韓六十二間,香港和新加坡因市場小,店數只有十五間和五間,至於台灣和馬來西亞 都在去年開出首店,而今年九月則進軍泰國。接下來也考慮在印度、澳洲和紐西蘭設點。 在這些布局全球的國際連鎖服飾企業當中,優衣庫是第一個進軍台灣市場的品牌。積極拓展台灣市場的原因,是台灣第一家店驚人的好成績,讓柳井正吃下定心丸。 去年十月開幕的阪急一號店,第一個月就創造一億元的營收,至今每個月營收都超過五千萬元,遠遠超出預期目標。 統一阪急百貨總經理王寶銘透露,雖然優衣庫阪急一號店營業面積不到五百坪,但其創造的營收,在全球各店排名第三,僅次於巴黎和紐約,若以坪效來算,則是全 球第一。優衣庫預估,台灣優衣庫在營運第一年就可轉虧為盈。 這樣的好成績也讓柳井正更有信心,甚至為台灣訂下一年開三十間,三年一百間的展店目標。 新光三越商品部經理彭郁丹表示,此品牌來自日本,和台灣同為亞洲市場,再加上國情相近,台灣消費者對日本品牌接受度和喜好度原本就高,目前優衣庫已進駐南 西店,未來新光三越全台十九個館都有可能合作。「它本來就是個國民品牌,基本款居多,大量設點是既定策略,比較沒有分蝕客源的問題,」她說。 台大工商管理學系教授郭瑞祥則提醒,過去因為只有一家店,給消費者很大的新鮮感,而將來若是大舉展店,在價格上需有一定程度的調降,才能維持在本地市場競 爭力。 【延伸閱讀】拚業績,優衣庫重心轉往海外 至今海外展店:中國80家南韓62家香港15家英國13家新加坡5家俄羅斯3家馬來西亞2家台灣1家美國1家法國1家 註.店數統計至2011年8月資料來源:優衣庫 |
||||||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1-5/2ONDE3XzM3NzM2OQ.html
沒有最低,只有更低。11月開局第一週,國內多晶硅市場跌勢仍在延續。市場數據顯示,截至11月3日,國內市場報價20-24萬元/噸,較10月底再度下滑1萬元/噸,部分成交價更跌至20萬元以下。
儘管如此,對於佔據著全球硅片及組件九成市場且面臨生存危機的國內光伏企業而言,這似乎並沒有多大的吸引力。更低的成本、更好的品質最終使得它們在國內多晶硅產量與產能雙重提升且庫存加大的境況下,仍然向海外市場傾斜。
最 新海關統計數據顯示,自 7月起,我國多晶硅進口量連續三月創下新高,僅9月就達到6489噸,較8月再增16噸。而此前的8月數據則剛剛刷新自2010年11月以來保持的 6153噸最高記錄。從同比來看,多晶硅的進口量也在同期連續呈現增長超過40%的情況。最大同比達71.6%,最小也有41%。由此而及,截至前三季度 我國多晶硅累計進口量達4.85萬噸,已然超過去年全年約4.5萬噸的進口量。
對於起步較晚的國內光伏行業而言,多晶硅長期依賴進口其實 不足為奇。隨著國內多晶硅行業的成長,其進口依賴度也逐步下降,但進入2011年以來,持續惡化的市場趨勢卻使得原本有所緩解的進口依賴度悄然攀升。而與 早前因產量所限而無奈流失市場不同的是,由終端需求萎縮引致的「國外多晶硅內流,國內多晶硅減產」效應,則正構築著國內光伏「兩頭在外」新的供需怪圈。
進口兇猛的前三季
「從 目前的情況看,今年的進口依存度很可能回升到六成左右。」四川某多晶硅業內人士對記者如此表示。據他稱,2008年國內多晶硅進口量一度超過80%,此後 兩年曾逐步降至50%,按照年初預計今年則可能進一步降到40%,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擺脫國外市場對國內光伏上游原料的控制。
顯然,事與願違的是,從二季度開始進入需求萎靡期的多晶硅市場卻連連驚現實際進口數據的不斷迭增。而僅僅半年後,其累計進口量則已經超過全年的預計數據。此前,市場曾預計今年國內多晶硅產量約為7萬噸,按照40%的依存度,進口量總和約在4.7萬噸左右。
海 關數據顯示,2011年上半年,多晶硅進口量總體呈先增後降的情況。其中,1月受國內多晶硅企業開工影響,進口量一度高達5512噸,2月在國內市場逐步 恢復的境況下則大幅降至3316噸,但隨著3月下游需求趨冷,進口量卻再次攀升至5921噸,環比增幅達78.56%。此後三個月進口量開始小幅下 跌,4、5、6月分別為5664噸、5273噸、4692噸。
進入三季度的7月無疑是今年進口量出現轉折的一個月。當月多晶硅進口量提升 至5191噸,同比增長41%,環比增長10.62%。而接下來的8月進口量更迅速陡增至6473噸,同比增長71.6%,環比上升24.7%。9月再創 新高的是,多晶硅進口量在達到年度峰值6489噸的同時,其累計進口總量也隨之突破4.85萬噸,已然超過全年預期數據。
歐美市場仍是國內多晶硅進口的主要市場。其中美國、德國合計進口量長期以來約佔到進口總量的四成左右。海關數據顯示,三季度,來自美、德兩國的多晶硅進口量分別達到4139噸、3408噸,分別佔到當季總進口量的22.8%、18.77%。
與此同時,值得注意的是,自6月起,國內來自韓國的進口量也驟然提升,並迅速趕超歐美兩國。7月進口數據顯示,多晶硅韓國進口量達到2054噸,已經遠超排在後兩位的美
國、德國,後者分別只有1320噸、720噸。8月德國市場有所回升,但從絕對數看,韓國已取代美德穩居第一。當月國內從韓國進口多晶硅2521噸,從美國進口1401噸,從德國進口1249噸,三者分別環比增長22.7%、4.6%、73.4%。
業內人士透露,韓國多晶硅產業原本起步較晚,但經過近兩年技術消化及產能提升,整體產量已經大幅提高,因此其國際市場佔有率將逐步取代歐美傳統國家。
海外大廠「以價拼量」
不過,造成多晶硅進口量在第三季度逐月上漲的原因,仍與歐美持續萎縮的市場需求下,國外多晶硅產能過剩有著密切關係。
據 記者瞭解,2011年,歐債危機持續惡化,佔據全球光伏終端主要市場的歐美地區在眾望所盼之下最終並未迎來需求的實質好轉。這導致全球多晶硅產能在即將達 產的今明兩年不得不陷入產能過剩的困局。作為多晶硅的主要消費市場中國也由此成為國外巨頭寄希望打開市場豁口的地方。而儘管國內光伏中下游也已出現庫存加 大,企業減產或停產的狀況,但由於此前大量企業產能擴張以及部分大型光伏企業投入力度的加大,國內市場需求仍保持著一個較高的水平。
與國 內多晶硅企業相比,國外多晶硅企業的競爭力無疑體現在產品的成本及品質上。這自然也成為眾多龍頭多晶硅企業的殺手鐧。通過不斷降低市場價格,縮減利潤空 間,倒逼國內成本相對較高的企業大肆削價,並最終減產或停產,原本屬於國內多晶硅企業的市場從而也就被進口多晶硅所填補。
「國內能與進口 多晶硅成本抗衡的企業本來就不多,加之品質上還略勝一籌,所以很難競爭得過。」前述多晶硅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國內多晶硅理論上供不應求,但因惡性競爭的關 係,實際產量其實已經不足。可以佐證的是,前9月的海關數據也顯示,正是在多晶硅價格持續走低的三季度,包括德國瓦克在內的歐美多晶硅大廠對中國的出口量 明顯增加。
但與此同時,對海外多晶硅大廠而言,其利潤率也無奈隨之縮小。德國瓦克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儘管亞洲客戶的銷量已大幅增長,但太 陽能級多晶硅第三季度的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較去年同期仍下降6%,當季47.4%的利潤率,也較去年同期下降為6.9%;而一直穩居國內進口量前三位 的韓國多晶硅製造商OCI也在 2011年第三季度出現收益與利潤率的快速下跌。據公司表示,其多晶硅部門的收益從二季度的5720億韓元跌至三季度的4950億韓元。利潤率也從二季度 的50%跌至三季度的36%。
產能擴張全球隱憂
在目前終端需求不振的境況下,能否緩解由國內多晶硅進口量暴增而導致的「兩頭在外」的市場困局,仍需寄望於即將到來的2012年的多晶硅市場格局。而由於國內多晶硅市場存在很大的整合空間,因此只有當形成與海外幾大多晶硅大廠的寡頭局面時,國內的進口依存度才會有所緩解。
「運 輸半徑是國內多晶硅企業最大的優勢。因此只要在生產成本上稍做提升,就會替代進口貨品。這也是近半年來韓國進口量要高於歐美的原因。」前述人士認為,通過 整合,國內大型多晶硅企業具有很大的競爭優勢,完全可以跟海外大廠抗衡。可以窺見的是,今年前九月,國內多晶硅的出口量也在逐月遞增。儘管量很小,但足以 證明其競爭力。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光伏產業的發展,曾經一度掌握全球多晶硅市場八成以上的七大海外晶硅大廠——美國Hemlock、 MEMC、日本Mitsubishi、Sumitomo、Tokuyama、德國Wacker、挪威REC的局面已正在發生改變。截至目前,由於韓國 OCI與中國保利協鑫(GCL)等大幅擴產及擴充產能利用率,2011年的多晶硅市場已改為由Hemlock、Wacker、OCI及保利協鑫並列的最具 影響者,其如今被稱太陽能多晶硅的「四大金剛」。
不過,2012的多晶硅市場面臨更多的是國內外多晶硅產能的迅速擴張。專業機構數據顯 示,隨著國外新進大廠的產能加入,2012年國外多晶硅產能將在2011年的基礎上提升54.8%,到達23.89萬噸,而國內多晶硅產能則將提升 170.75%,達到10.37萬噸。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產能已經在2011年下半年開始逐步釋放。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目前多晶硅價格持續走低的狀 況。
顯然,在下游需求乏力,而上游產能擴張的情況,國際多晶硅價格仍將持續面臨走低的情況,這對扭轉國內多晶硅進口趨勢將明顯不利。而國內多晶硅企業所能期望的是,除提升成本控制能力外,則只有終端需求的復甦以及海外多晶硅廠商擴產步伐的放緩。
或許值得慶幸的是,目前已有部分海外多晶硅大廠在推遲多晶硅廠的投資計劃,這或許會給國內「兩頭在外」的光伏產業帶來轉機。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1-05/100322640_all.html
「親愛的中國兄弟姐妹,贊比亞非常歡迎你們,因為我們是全天候朋友。贊比亞不會浪費這五年,我們要把你們好好用起來。」2011年10月29日,贊比亞總統府裡一場有上百位中資企業人士參加的午宴上,贊比亞新任總統薩塔(Michael Sata)試圖向來賓們示好來消除他們的焦慮。 僅僅一週前,在中國有色非洲礦業公司(NFCA,下稱中色非礦)投資的贊比亞銅礦省卡路路西鎮(Kalulushi)謙比西銅礦,一場為期兩週的大罷工剛剛結束。謙比西銅礦是迄今為止,中國在境外投資建成的規模最大的有色金屬工礦企業。 這是中資企業在贊經營史上遭遇的為期最長的罷工,事前毫無徵兆。勞資矛盾在政治大環境變動的激化下,走到了連工會也難以調和的對立狀態。工人們是在總統薩塔委派贊比亞礦業部長斯穆薩(Wylbur Simuusa)出面調停後才開始復工。10月26日,贊比亞礦業工人工會的代表與中色非礦開始了一年一度的集體薪酬談判。 作為非洲第一大、世界第四大產銅國,贊比亞對中國意義重大——贊比亞2010年銅產量約80萬噸;銅礦行業內人士認為,中國直接或間接消費了大部分。從贊比亞1964年獨立後的首任總統卡翁達(Kenneth Kaunda)開始,兩國關係一直非常穩定。截至目前,中國對贊比亞投資累計20億美元,投資企業約有300家,其中中國有色礦業集團一家的投資就達到14億美元。 但是,近期中贊關係處於很大的不確定性之中。隨著對中國投資持反對態度的薩塔9月22日當選總統,贊比亞民間對中國投資的敵意急劇上升。中色非礦遭遇的大罷工,正是這種情緒累積下的爆發。 「當時中色對周圍的信息根本摸不清楚,就像大海上的一葉孤舟飄搖在狂風暴雨中,極端情況隨時可能發生。我們甚至做好了最壞的準備,就是被驅逐出贊比亞,多年來投下去的真金白銀可能就沒了。」中色集團一位內部人士回憶道。 現在,薩塔的態度像是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在與中國企業家的見面活動上,他向中國投資釋放了前所未有的積極信號。他並不諱言之前這段不愉快的歷史,不過他說,競選過程中曾承諾要驅逐中國投資者,現在要利用他們。 薩塔還宣佈,贊比亞首任總統卡翁達將作為特使去中國致謝。「中國行動快,贊比亞行動慢,由於中國的進取,他們很容易成為關注和抱怨的對象。」他說。 薩塔的這番話,令今年大選以來籠罩在中資企業中的緊張氣氛暫時一掃而空,在場企業家均對此信號感到樂觀。贊比亞中華商會會長、中國有色集團副總經理、中色非礦董事長陶星虎評論說,這是「破冰之舉」。 觀察者普遍認為,在今年競選中,薩塔在中國問題上的態度明顯轉向,不再提及中國問題。贊比亞政府媒體《每日郵報》(Zambia Daily Mail)說,分析家認為這是總統遞出的橄欖枝,他與被指責不善待員工的中國企業的關係翻開了新的一頁。 不過,薩塔長期的反華論調在民間的影響力尚未轉向,中色非礦遭遇的罷工事件仍受到相當大的關注。中國駐贊比亞大使周欲曉說,罷工中工人提出的200萬克瓦查(約合400美元)加薪是一般企業難以承受的。 「我們是國際商業活動中的新成員,我們並不完美。在實踐中,我們會有問題,也會犯錯誤,但是我們在積極學習和改進。我號召中國人,尤其是中國企 業界,在商業活動中遵循國際規則,注重當地法律,尊重當地文化,善待當地員工,支付合理薪酬,積極承擔企業的社會責任。與此同時,我希望他們的合法權益也 同樣受到保護。」周欲曉說。 中資企業在贊經營面臨的政治風險和種種不適應,透過此次罷工事件集中呈現。此事提醒著中國企業,「走出去」不僅僅意味著資本國際化和地理環境的跨越。在多黨制民主社會中進行跨文化經營,需要具備真正開放的心態,還有應對多種力量並存的商業環境的靈活性。 礦業部長調停 10月20日,中色非礦謙比西銅礦的罷工進入第13天,管理層要求工人復工的期限是10月19日,陶星虎需要決定是否解僱罷工的工人,這些工人有2000名。 「頭一天,王總向我請示能不能集體開除。我同意了。但第二天就要去見總統。我想總統可能會不高興,所以準備了很久。果然,他第一句話就問我:你就是中色非礦的董事長?我說是。他又問:你解僱了我2000名工人?」陶星虎回憶說。 依照贊比亞的法律,礦業工人的工資應在合同期滿前三個月內,由工會和管理層集體談判決定。但是從10月5日開始,謙比西銅礦的工人在未知會工會的情況下,突然自發舉行罷工,要求管理層加薪200萬克瓦查(約合400美元)。 中色非礦和礦業工人工會對財新《新世紀》確認,雙方事前對此次罷工均一無所知,此次罷工是非法的。 陶星虎向總統薩塔闡述了自己的苦衷:工人不回來上班,企業怎麼辦?集體開除只是一個敦促工人盡快復工的手段,並非最終目的。中色非礦同時給予工人48小時的申訴期,此間,有意願參與復工的工人可以通過申訴重新獲得工作。 這一解釋獲得了薩塔的諒解,他委派贊比亞礦業部長斯穆薩負責調停中色非礦勞資問題。 10月21日下午3點,斯穆薩和贊比亞勞工、青年、體育和性別部部長(下稱勞工部部長)沙曼達(Fackson Shamenda)一同來到中色非礦。 在斯穆薩的主持下,下午6點半,礦業工會銅礦省基特韋市主席與中色非礦總經理王春來簽署了由斯穆薩提議的協議。根據此協議,工會承諾所有員工於 10月22日立即復工,謙比西銅礦承諾接納所有員工復職。雙方在冷靜一段時間後,從頭開始一年一度的薪酬集體談判。罷工過程中管理層同意增加的20萬克瓦 查(約合40美元)部分不作為談判內容。 斯穆薩將謙比西銅礦的勞資糾紛拉回了依法解決的軌道。此前,工會和管理層一致勸說工人復工,由工會代表工人與管理層進行集體談判,但工人不予理睬。 「上帝賜予贊比亞銅礦。」斯穆薩說,「我們要創造更多工作,要人們的口袋裡有更多錢,要一個雙贏局面,要你們繼續投資,要你們掙錢,要降低贊比亞的貧困水平。」斯穆薩還特意強調,他和勞工部部長沙曼達將會監督集體談判的進行,但不會介入談判。 「吝嗇的中國人」 這是中資企業在贊比亞遭遇的最長的一次罷工,也是最大一次工人被集體開除事件,自然成為基特韋當地乃至贊比亞全國最熱門的話題。復工後,工人們仍然憤憤不平,稱中國企業在行業內支付薪酬最低,管理層傲慢固執,拒絕聆聽。 所謂拒絕聆聽,就是工人長期對薪酬不滿,要求解決,但一直未得到滿足。今年3月,管理層就已承諾要改善勞動條件,但未見行動。礦業工人工會基特韋市謙比西區負責人艾格尼絲說,在這兩週內,工會一直勸說工人復工,但勸說無效。 這顯示勞資矛盾已激化到相當高的程度。「贊比亞礦業公司有幾十個,我們的產能規模在行業裡排第五,薪酬中等,薪酬水平和行業地位是相稱的。」中色非礦總經理王春來不理解工人的不滿。 1998年,中色非礦以8000萬美元收購了停產長達13年的謙比西銅礦,這是中國政府批准在境外開發的第一個有色金屬礦山。此礦原屬國有的贊比亞聯合銅礦有限公司(Zambia Consolidated Copper Mines Ltd., ZCCM)。收購後,中色非礦和ZCCM分別持有謙比西銅礦85%和15%的股權,中色非礦獲得了地表41平方公里的開採權,後又陸續購買了地表15平方公里的開採權。 謙比西銅礦於2000年復建,2003年投產,2005年正式盈利。其主礦體投資1.6億美元,西礦體投資1.6億美元,東南礦體計劃投資8億美元。今年預計主礦體和西礦體產銅量共2.5萬噸。到目前為止,謙比西銅礦盈利共計2億美元,所有盈利都用於再投資。 也許因為仍處於投入期,中色非礦的薪酬水平確實遠低於贊比亞同量級大礦。在贊比亞取得大規模採礦權的公司,有印度投資的Konkola Copper Mines(KCM)、比利時投資的Mopani Copper Mines、澳大利亞投資的LUMWANA、南非投資的CHIBULUMA和中資的中色非礦。 財新《新世紀》記者將中色非礦的工資表與周圍礦企和贊比亞其他地區的礦企相比,發現薪酬最高的是Mopani和KCM,中色非礦的最低基本工資在中資礦企中處於較高水平,但只有上述兩家最低基本工資的50%左右。 王春來說,謙比西的起點較低,但近年來一直有意願、也有動作提高工人的薪酬待遇,如前年加薪5%,去年加薪幅度達到12%。「投產才七年多。我們要是生產了20多年,薪酬肯定比KCM還高。」王春來說。 同工同酬的觀念在贊比亞很普遍,工人之間經常進行橫向對比。許多工人始終不能理解:為什麼印度人、比利時人、澳大利亞人和南非人都可以給出較高 的薪水,中國人就是不行?為什麼做同樣的工作,別人的薪水可以高出200萬克瓦查?為什麼同屬於中國人的盧安夏銅礦,都可以給更高薪水? 總統的許諾 王春來說,此次罷工事件體現出一些與以往不同的特點:部分極端的罷工工人打出反華口號,要求撤換中方管理層,甚至要求中色非礦退出贊比亞。甚至有民間流言說,政府已為謙比西銅礦找好了下家。 在中色非礦外牆上,財新《新世紀》記者看到罷工工人塗寫的標語:「中國必須離開」「讓其他投資者來」「賣掉中色非礦」「中國:這不是你的地方」…… 四周前,中國建築企業江西國際門口也遭到贊比亞建築工人圍堵,工人要求加薪;中國水電(601669.SH)工地也出現罷工。在與工人溝通並增加了部分工資後,罷工平息。 普遍出現的針對中國企業的罷工,以及勞資問題政治化趨勢,與贊比亞當前急劇變化的政治形勢有關。 2008年,由於贊比亞第三任總統姆瓦納瓦薩(Levy Mwanawasa)意外亡故,贊比亞進行了一次總統補選,原執政黨領袖班達(Rupiah Banda)在競選中擊敗薩塔,成為贊比亞前任總統。 班達執政期間,是中國投資在贊比亞擴張最快的時期,也是贊比亞民眾對中國投資印象急轉直下的時期。贊比亞民眾普遍相信,中國投資在班達執政期間獲得了不公正的優惠待遇,並助長了班達政府的腐敗,而且中國投資並未惠及贊比亞普通民眾。 班達政府執政後期的嚴重腐敗,在改善民生上的長久不作為,已令民眾忍無可忍。民眾遷怒於中國企業,認為班達政府得到了中國和印度等外資企業的支持。 74歲的贊比亞反對黨領袖薩塔綽號「眼鏡王蛇」,發表過很多極富煽動性的反華、反印度、反黎巴嫩投資者的言論,競選時甚至曾聲稱一旦當選總統便將驅逐中國投資者。經過十年鍥而不捨的努力,今年9月,薩塔終於以43%的得票率擊敗了前任總統班達,贏得總統選舉。 這可能是贊比亞最暴力的一次總統選舉。投票前夕,在盧薩卡和基特韋均發生了群體鬥毆事件,並有人員傷亡,這在該國歷史上絕無僅有。 薩塔的支持者多為對現狀不滿的底層民眾,現在薩塔在贊比亞威望甚高,甚至出現神化傾向。受訪群眾無一例外地表示,此次選舉的暴力,顯示出贊比亞 人要求改變政治格局的迫切願望。多黨制在贊比亞雖實行20年,但一黨攬政的情況尚未改變。如果此次薩塔再不能當選,預計會出現騷亂。他們期待薩塔令贊比亞 氣象一新。 薩塔在競選中承諾「更多工作,減稅,讓你口袋裡有更多錢」。這個口號深入人心。雖然薩塔政府尚未提出具體路徑,修改勞動法最低工資標準的措施仍未出台,但贊比亞工人已急不可耐地行動起來。 「中國人給的工資是最低的。以前中國和班達政府關係好,班達政府腐敗,不聽我們的呼聲。現在薩塔上台了,他來幫助我們拿回我們應得的。」採訪中,許多工人這樣說。 艾格尼絲說,大選後贊比亞各地出現的大規模罷工潮,不僅針對中國企業,也針對其他外資企業和本土企業,如ZALCO(ZINC Aluminum Copper and Ore Company)、贊比西波特蘭水泥公司(Zambezi Portland Cement)、Grinaker LTA等。 但在這種氣氛下,薪酬較低、僱傭大量底層勞工從事高強度體力勞動的中資企業在罷工潮中感受到的壓力更大。只有中國銀行、中興通訊和一些農場,或因員工待遇高,或因人數較少,沒有出現罷工。 雖然薩塔10月29日在與中國企業家午餐會上的講話改變了風向,仍有人士表示,薩塔表態多變,其對中國的真實態度仍需繼續觀察。 當財新《新世紀》記者問薩塔,如何在發展本國經濟和利用外資之間做好平衡時,薩塔回答說:「一些特定技能是我們所不具備的,我們需要外國人前來 協助,也同樣渴望自力更生。如果你瞭解非洲的教育依然十分落後,這就不是一個我們在外國人還是自力更生之間選擇的問題。如果我們自己能做的話,就不需要外 國人。」 此外,礦業行業正在緊張地觀察政府先前宣佈的一些政策,如修改勞動法中關於最低工資的要求、暴利稅和增加國有股權具體如何操作,認為這些具體措施對外國礦企在贊比亞的生存將產生極大影響。 溝通與衝突 中色非礦和礦業工人工會均認為,這次罷工因加薪謠傳而起。 礦業工人工會基特韋市信息部主管姆欽巴(Muchimba)和艾格尼絲表示,今年大選後,一個謠言開始廣為流傳,稱中色非礦將加薪85%。此後工人便向管理層要求加薪85%,他們找來附近印度銅礦KCM的工資單,發現差距是200萬克瓦查,便提出加薪200萬克瓦查。 據王春來和工會介紹,目前中色非礦平均基本工資167萬克瓦查(約334美元),最低基本工資127萬克瓦查(約254美元)。贊比亞第一大銅礦KCM的平均基本工資水平超過300萬克瓦查(約600美元),2010年最低基本工資約230萬克瓦查(約460美元)。 如果按照工人的要求,中色非礦的薪酬水平將漲1倍多,一躍成為業內薪酬最高的公司——這是個中色非礦給不起的工錢。人均工資提高200萬克瓦 查,意味著人均薪酬多支出500萬克瓦查(約1000美元)。以中色非礦的3000多名工人計,一年增加薪酬成本約3700萬美元。目前中色非礦每噸銅礦 的生產成本在7000美元左右,約與銅價持平。如果人均薪酬增加200萬克瓦查,每噸銅礦的生產成本將增加到8500至8600美元左右。「這意味著中色 非礦將在兩個月內陷入破產境地。」張東紅說。 中色非礦一位沒有參與罷工的贊比亞中層也稱,當地社區有反對意見,認為此次罷工的加薪要求有些激進。 拋開表面上謙比西銅礦管理層與工人對薪酬水平的爭議,罷工深層次反映了中資企業在贊比亞遭遇的不同文化和環境帶來的衝突。 謙比西銅礦中方管理層認為,贊比亞工人不考慮企業具體情況。王春來說,謙比西礦的品位在2%左右,不僅低於KCM,也低於盧安夏。這導致謙比西開採1噸銅礦的成本更高。他說,KCM人均年產銅量為20噸,而謙比西人均年產銅量僅7噸。 但工人們反駁說,謙比西銅礦地下滲水量少,開採難度遠低於KCM。還有一種主流觀點認為,為跨國企業工作的工人應得到「國際薪酬」,企業盈利情況是管理層責任或是「中國人沒有做好投資計劃」,和工人具體勞動無關。 贊比亞失業問題十分嚴重。據政府媒體《贊比亞時報》報導,贊比亞有正式工作的人口只有11%。而贊比亞人普遍相信,加上非正式就業,失業率約在50%。中方管理層認為,贊比亞員工應該好好珍惜手頭工作,省吃儉用,為今後做打算。 「我們是很需要工作,但不能因為你給了我們工作,就像奴隸主一樣剝削我們。我們要一份根本不能養活自己的工作幹什麼?」一名贊比亞工人反問。 中國在贊比亞進行大型投資的多為國有企業,不論管理層還是普通員工,超時工作很普遍,幾乎沒有加班工資。 「中國人跟贊比亞人說理,說我才掙這麼點,說得贊比亞人啞口無言,憋了一肚子火離開。但辯論能解決問題嗎?最後贊比亞人衝進辦公室跟中國人拍桌子,說你們中國人願意接受低工資是你們的事,我們不接受。」一名礦業企業前管理層說。 此外,遭到中國企業抱怨的還有勞動效率。「這邊還處於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的水平。上一天工,即便什麼都沒做,也要給一天工錢。我們不是不願意給高工資,你能幹活,我就給你加工資。」一名中國企業負責人說。 多家中資企業反映,在贊比亞推行按工效計酬制度的失敗,是因為當地工人只接受按時計酬,能獎不能罰。中資企業對本土工人的普遍評價是:不能吃苦耐勞,不守時,效率不高,不盯著就偷懶,技能不高,責任心不強,也不能勝任較複雜的工作,今朝有酒今朝醉。 「贊比亞工人到點就下班,多工作一個小時就問你要加班費。有一次採礦過程中搞爆破,架子搭好了,炸藥裝上了,就缺點火這一步。工人一看到點了, 收拾東西就走了。你能想像這種情況在中國發生嗎?不說別的,炸藥在那兒放一夜多危險哪,他根本就不想。」一家中資礦企的管理人員苦惱地說,「你能想像嗎? 我們要搶進度完成目標時,撒手鐧就是上中國工人,24小時連軸轉。中國工人背個書包,帶個飯盒下去,一幹就是十幾個小時。」 兩位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的贊比亞企業家也承認,中國工人的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有口皆碑,並希望經濟起飛的贊比亞反思和學習。 但是,贊比亞工人也指責中方管理層頑固不化,傲慢無禮,不願溝通,不尊重工人,粗魯,不守承諾。 一些中方管理層已經意識到,勞動文化是無法強加的。「在這裡,現在不能實行結果管理,只能實行過程管理。中國的一套在這裡行不通,照搬會出問題。但如何提高勞動生產率,我還不知道。下一步真的要探索,否則沒法出招,再這麼做下去,企業會很累。」中色非礦一名高管說。 關於贊比亞的現實,中資企業自身又面臨與中國總部的溝通問題:能否讓國內總部理解贊比亞的經營環境和生產效率,以及贊同管理層的做法? 中色非礦在2011年已遭遇了三次罷工,前兩次分別發生在1月和3月。據管理層統計,今年因罷工耽誤了近一個月的生產。按照日產銅80噸和每噸7000美元的銅價計算,損失約為1680萬美元。 「我們不能用中國的標準要求贊比亞工人,但總部在用中國的標準來要求我們。今年已經有幾次罷工,總部的生產指標還是沒變。我們看著窗外罷工的工人,心裡真的很愁。」中色非礦另一名高管說。 ——本報導由德國海因裡希·伯爾基金會提供支持
http://slamnow.blog.163.com/blog/static/1993182362011101632610466/
寧波永發集團,這家成立於1988年的企業發展一直波瀾不驚,和寧波的大多數企業一樣,最擅長的是做貼牌。不過,和寧波的大多數企業不一樣的是,它做的既不是服裝,也不是鞋類的貼牌,而是給保險箱企業做貼牌。
按多數中國民營企業的貼牌路徑,這只「保險箱」的故事似乎可以預見:在原材料不斷漲價的夾縫中求生存。
但是,這只「保險箱」現在已經成功進入了美國中情局、白宮等安防級別很高的機構,去年,這只「保險箱」則順利進入聯合國。
顯然,永發集團在貼牌之後走出了一條與眾不同之路。
與多數不甘於貼牌的民企一樣,早於2000年時,永發集團就開始試圖做自己的品牌,並於當年在美國收購了一個保險箱品牌SAFEWELL,並將該品牌運營基地轉移到香港,全力開展自有品牌的經營。
這是永發的第一次收購,也是一次「蛇吞象」式的收購。永發進出口公司總經理徐普南告訴《第一財經日報》:「這是美國的一個知名保險箱企業,永發收購了其SAFEWELL55%的股份,此後,迅速借助這一品牌打開了國際市場。」
在2002年,「永發」以富有中國味道的「YONGFA」品牌進入國際市場,這個既沒有國際知名度又不能讓歐美消費者理解含義的保險箱品牌,卻沒有得到國際市場的認同。「這個名字對老外來說沒有特殊的含義,也不容易記住。」徐普南說。
彼時,高檔的金融級保險箱產品基本上被國際品牌佔據,沒有叫得響的品牌,中國生產的保險箱價格根本上不去。永發想要突圍,就必須走一條完全不一樣的道路。
直到2007年,永發保險箱才終於在第101期廣交會上,首次打響了自己的品牌——「format@永發」。
為了推出這個品牌,永發集團以190萬歐元的代價收購了歐洲保險箱品牌「COFFRES-FORTS SOLON」和該品牌旗下的全部銷售網絡。該品牌創立於1920年,曾經在歐洲大陸風靡一時,在歐洲大陸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和成熟的銷售渠道。
在當年的廣交會上,永發集團的銷售人員說,這個保險箱是高端的金融保險箱,售價高達3萬歐元,是普通保險箱價格的10倍。
這只保險箱在當年廣交會上備受好評,2008年時更是以一種意外的方式走紅。寧波保險箱行業有關統計信息顯示,2008年前三季度,寧波保險箱出口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約30%,增長部分主要是歐美國家的民用市場。
徐普南說,經過考察,原來是美國發生金融危機後,歐美國家的居民不敢把錢存在銀行,都紛紛把錢存在了家用保險箱裡,這意外地打開了保險箱在海外的市場。
在收購之前的前十年,永發集團給許多國際大品牌公司已經做了長達10年的貼牌,這只「保險箱」已經到了迫切需要自身品牌的時候了。
2009年,永發集團收購了法國最大的保險櫃網絡銷售公司AIGOLS。此前,他們已經收購了4個歐美著名保險櫃品牌和其旗下全部銷售網絡。在收購這條道路上,永發集團一發而不可收,「這是一種比較好的借力方式,可以迅速拓寬永發的銷售渠道。」徐普南告訴記者。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多次收購,都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發生的,他們更多地抓住了逆市中的機會。到2010年,永發已在法國、德國、土耳其、美國、俄羅斯、埃塞俄比亞等國家收購了9家保險箱相關企業,相繼設立了28個海外分公司,並在越南建立了生產基地。
和這只保險箱的海外之路一樣,更多的浙江企業都在紛紛試圖「走出去」,據浙江省發改委統計,2010年浙江省境外投資項目數和投資額均居全國各省區市第一。境外投資中方投資額33.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倍多。而在「十一五」期間,浙江累計新增境外投資63.6億美元,境外機構數和投資規模也均居全國首位。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1-19/4MMDcyXzM4MTA4Mw.html
全球化背景下,中國企業正以更積極的姿態走向世界。
來自併購市場資訊公司 (Merger market)的數據顯示,大中華海外併購活動交易總額2010年實現創紀錄的620億美元,較前一年增長157%。
「為了獲得海外原材料,擺脫過度擁擠的國內市場,大中華區企業投資海外的熱情日益高漲。」德勤中國併購交易服務領導人兼全球中國服務組聯席主席謝其龍解釋:「通過投資海外,大中華區企業還能夠獲得嶄新技術,在國內建立合夥企業,為未來投資目標國家鋪平道路。」
然而大量的海外投資未必能換來好的回報。
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海油」)併購優尼科失利,中鋁併購力拓以分手收場——跨國「聯姻」結出的是一個個難嚥的「苦果」。
眼下,海外市場更加動盪不安,中國企業究竟能靠什麼走出去?
海外併購之痛
儘管國家大力鼓勵企業「走出去」,但中國企業的併購之路並不順利。
2005年3月,中海油與美國優尼科公司初步達成購售意向;4月4日,雪佛龍公司提出以164億美元的現金和股票併購優尼科;6月17日,時任美國財政部長的斯諾針對這筆交易發表講話,稱一旦中海油收購成功,美國政府將從國家安全考慮,對這一收購案進行審查。
但中海油並沒有讓步:當年6月23日,該公司宣佈以185億美元的價格、全現金方式併購優尼科;7月19日,雪佛龍公司也將收購價格提高至171億美元。
一天之後,儘管中海油報價明顯高出對手,優尼科董事會還是決定接受雪佛龍的最新報價;8月2日,中海油不得不撤回收購要約。
中海油的故事並非個案,在經濟全球化和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用跨國併購的方式來參與國際競爭。
「一筆成功的併購交易,不僅考驗著企業的實力,更是一場智慧的較量。」一匿名併購諮詢人士對記者表示。
礦業巨頭力拓集團就給中國企業上了生動一課。
2009年2月12日,中鋁公司與力拓簽署合作與執行協議,前者計劃以195億美元戰略入股力拓集團。
誰料想,力拓居然在當年的6月5日單方撤銷了這一合作交易,僅依據協議向中鋁支付了1.95億美元的違約金,轉而與必和必拓就合資經營鐵礦石業務達成協議。
事實上,單在2009年力拓就從中國市場鐵礦石銷售中獲得超過600億元的收益。此外,還利用中鋁收購化解了一場債務危機,通過增資從中鋁獲得102億元現金支持。
但力拓並不知足。2010年,該公司上海辦事處胡士泰等人因涉嫌侵犯商業秘密罪和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在中國被捕,最終以商業賄賂罪行被判刑。
未來的併購高潮
只是,海外市場的不確定性並沒有阻擋中國企業的併購熱情。
德 勤報告指出,受英國和南美價值數十億美元能源與資源行業交易推動作用,海外併購活動在2010年最後一個季度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51宗交易,價值高達 299億美元;且交易規模持續高於正常水平,2010年所有交易中近30%價值超過2.5億美元,創下自2005年以來的最高比例。
而在2011年上半年,大中華海外併購活動交易總額就高達170億美元。
「未 來數年,中國企業不會因為市場波動而削弱信心,相反它們會在海外併購市場和全球經濟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歷史數據表明,從海外交易量和交易額來看,大中 華競購企業的影響力持續增強,從2005全年約佔全球併購活動的0.5%躍升至2011年僅上半年就達到的約1.3%。」謝其龍指出。
併購活動在能源與資源行業企業中表現最為活躍,2011年上半年佔交易總量的四分之一;另外在中國政府的指導下,對其它增值行業也有相當比重的投資,如消費與運輸行業以及科技、傳媒和電信行業,這兩大行業共佔同期交易總量的29%。
最新發展是,大中華區企業紛紛從傳統的西歐和北美地區,轉向柬埔寨、哈薩克斯坦、蒙古和烏克蘭等更多不同的目的地搶購資產;數據顯示,西歐和北美的併購交易量比重已經從2005年的47%減為2010年的41%。
謝其龍認為,儘管大中華海外併購的基本動力仍然存在,但若潛在競購企業最終成功進行海外併購,他們將持續面臨海外交易的潛在挑戰,包括目標市場監管問題、宏觀經濟前景黯淡,以及由於文化意識形態的分歧對合併造成影響。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2-2/yNMDY5XzM4NTMyNA.html
中国海外投矿,恰逢最佳时机?
11月底,国际会计和咨询公司安永报告称,全球采矿和金属行业估值水平自10月初以来大大降低,尤其 是一些规模较小而项目已完成可行性论证的矿产项目正处于等候投资以进入开发生产阶段,期间存在“价值”收购机遇,而在全球资本供应紧缩的前提下,中国企业 或可凭借资金优势获取廉价资产。
“至少,当前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的矿产项目成功案例还不算多。”一位在非洲投资多座矿场的企业家透露。
长期以来,由于在境外国家物流运输、基建投资“话语权”相对弱势,及矿场开采管理过程时常遭遇“意外事故”,中国企业海外投矿潮涌背后,是每个环节依然“步步惊心”,和国际投行借机赚取丰厚回报的套利大戏。
投矿失利吃暗亏
南非开普省kalahari锰矿带,锰矿储量约占世界总量的83%,年产能约占全球产能的19%,基本是高锰低铁的富锰矿。中国锰业有限公司(下称“中国锰业”)持有的南非MKhulu锰矿项目50%股权,正座落在这片锰矿区。
上 述锰矿项目报告资料显示,该项目是当前全球开发潜力最大的锰矿之一。更重要的是其拿矿价格优势,或许符合安永的“价值收购”标准——相比2010年3月澳 洲锰矿开发大型公司OHM在kalahari锰矿带所投资的Ipishi项目锰矿资源量单价高达2.76美元/吨,中国锰业同年7月得到MKhulu锰矿 项目勘矿权所对应的锰矿资源量单价仅有0.5-0.6美元/吨。
然而,南非MKhulu锰矿项目50%股权,却花落法国锰矿开发巨头埃赫曼集团(Eramet)。
记者独家获悉,近期,中国锰业与埃赫曼集团签订一纸股权转让协议,将旗下与南非BEE团体合资的MKhulu合作项目50%股权转让给后者,成交额约2.5亿美元。而中国锰业则是专门为该项目设立的壳公司,其公司运作团队来自多家在南非投资锰矿、铁矿石矿场的中国投资家。
“2.5亿美元只是预估价,法国方面会花费2-3年时间给MKhulu锰矿项目做全面的钻井勘探,测量实际的锰矿储量并调高相应股权收购对价,目前他们认为实际勘探量会高于当前报告的锰资源控制量。”中国锰业董事高华斌向记者透露。
而他最初的构想,是吸引中国大型企业参与上述锰矿项目的开采开发。
去年8月,在南非总统祖马率商贸团访华期间,中国锰业曾与南非商贸团签订一份投资开发该项目的协议,当时国内锰矿巨头——广西大锰锰业公司陪同列席。
“当 时广西大锰初步决定投资。”一位了解交易内情的人士透露,只是恰逢当时广西大锰与中信资源合资发起的国内最大锰矿企业——中信大锰正启动香港联交所 IPO。按照相关规定,公司对外投资项目已递交港交所,新的矿产投资项目协议只能等待中信大锰IPO后再签订,然而中信大锰香港IPO却产生意外的同业竞 争冲突。
由于香港联交所对上市公司股东与子公司同业竞争的规避条款,如果广西大锰决定收购MKhulu项目,将与子公司中信大锰形成锰矿资源的同业竞争,这是港交所不允许的。
上述合作搁浅后,中国锰业又与包括中国铝业、中信大锰、中冶集团等多家国内大型金属冶炼公司洽谈合作。
“有 些合作细节已接近完成,但涉及到出资环节时,对方希望能够等到该矿完成开采可研报告后,再决定是否投资。”上述知情人士透露,由于MKhulu锰矿项目仅 完成矿场以往资料真实性论证,及地下矿物大致储量的钻井推测勘探报告,仍需要2000万-3000万美元进一步完成大规模的钻井勘探与开采可行性论证,对 国有企业而言,项目勘探过程仍可能存在投资潜在风险。
“在非洲,勘探过程出现意外变故,导致投矿失利的故事并不少。”该人士续称,其中最 离奇的是,此前有家国内大型金属开采公司在非洲一国家投资约3000万美元,花费3年时间完成当地大型铜矿的勘探工作,但当时正巧遇到这个国家执政党换 届,新政府认为前政府给出的上述铜矿开采是“无效的”,便收回原先铜矿开采权。
不过,少数国有企业在Mkhulu锰矿合作方面却另辟蹊径,直接通过自身渠道向该项目外方股东寻求合作勘矿的模式。
“一方面国有企业希望能买到项目控股权,以确保在开采过程自身有绝对管理决策权,另一方面通过直接与外方股东打交道,能避开合作开发锰矿过程所出现的法律纠纷问题。”一家国有大型金属开采企业海外投资部主管透露。
自2002年南非出台新的矿业投资法,要求当地BEE团体(即当地黑人社团组织)必须在矿产合资公司占股比例不能低于25%,且拥有一票决策权,及公司高层管理职位必须安排当地黑人员工等。
然而,此前中国公司前往南非投资矿场,基本采取控股收购方式,吃过“暗亏”。
记 者了解到,此前一家国内大型钢铁集团在南非投资一家铁矿石场的100%股权,由于不符合新矿业投资法,被勒令停工以引进BEE团体作为公司新股东,导致铁 矿石项目开采工期一再拖延,最终只好采取“能更快见到产量”的斜井开采法,结果事与愿违,矿石产量反而一再下降,目前仍处于扭亏经营阶段。
“除非是政府支持的海外大型矿产勘探工程,多数国有企业会等到非洲矿产项目开采可研究报告,明确矿场储量、开采方式合理性、投资回报率及运营风险的真实可靠性后,才决定是否出钱投资。”他透露。
遭卖家哄抬价格
而在多数非洲矿场卖家眼里,国有企业海外投矿的集体“往后看”,却造就他们玩起哄抬卖价的把戏。
随着中国企业海外投矿潮涌,少数非洲矿产项目外方股东先通过中间机构邀请数家中国企业竞标手里的矿场采矿权,再以竞争激烈为由,提出比矿产实际估值高出10%-20%的价格。
“有些外方股东甚至将中国外汇管制作为提价理由,要求中方买家提价约10%,作为后者结汇美元付款流
程可能拖延的补偿额。”一位曾在非洲投资数座矿场的企业家透露。
而多数中国企业只得以投资审批流程待批为由,以避免某个时间段集中报价,引发价格战。
但对中国锰业而言,中国企业的拖延术却等不起——在明年初MKhulu矿部分农场采矿权发放前,他们急需找到一位战略投资者,先完成年锰矿产量100万吨/年的规划,这意味着他们在矿山建设期间需要募集约6亿美元作为开采费用。
“相比中国企业需要拿到开采可行报告才进入投资审批流程,埃赫曼的决策效率很高。”上述知情人士透露,毕竟埃赫曼此前曾有意参与上述锰矿项目勘探权的竞标,对项目开采前景了解相当深入。
而 埃赫曼的报价,同样具有优势——除了2.5亿美元报价,它还允许中国锰业仍持有3%的股权与25%锰矿销售权,并承担2000万-3000万美元开采可行 性报告勘探费用。“但埃赫曼也有自己的算盘,他和BEE团体同意把锰矿25%销售权让给中国合作方,等于打通了产品销往中国市场的通道。”他指出。
记者了解到,这是很多企业乐意的。“在非洲,投资开采矿场的不确定性风险因素相当多。一不小心就容易陷入当地劳动法或矿业法的法律纠纷,往往导致矿场开采进度被推延,甚至阶段性停产。”高华斌透露。
基建投资“短板”
尽管股权转让尘埃落定,但如何让该锰矿销往中国市场,高华斌发现自己需要做很多“功课”。
在南非,由于少数主要铁路运输线被必和必拓等国际大型矿业巨头“控制”,多数中国企业投资开采的矿产品,只能选择公路运输。目前锰矿在南非公路货运的成本约为700兰特/吨,而铁路运输只需350-400兰特/吨,物流成本约占南非采矿总成本的50%。
“这意味着,由于物流成本高涨,中国企业开采的矿产在非洲市场是难有绝对价格优势的。”高华斌透露,“如果矿产价格下跌,最先遭受投资损失的是中国企业。”
类似现象,同样出现在非洲其他地区——由于非洲多数国家铁路、公路运力不足,物流资源正变成“稀缺资源”。
但是,中国企业要在非洲投矿过程增加基建投资方面的话语权,绝非易事。这让高华斌一度希望能吸引更多国内企业参与南非铁路升级改造的投资。
去年他数次回国造访在南非投矿的中国企业与投资银行,介绍南非铁路部门新近推出的PPP合作模式,即引进私人资本与国有资本合作升级改造当地铁路线,从中分享矿产品铁路运力“支持”与投资分红。
“感 兴趣的中国企业相当多,但在讨论如何出资环节,企业家还是会显得很谨慎。”他透露,目前中国多数企业非洲投矿能承受的基建项目投入成本,主要集中在短途铁 路项目建设,目的是将矿产品从矿区运到主干铁路网或邻近港口;涉及整个矿场区域整体铁路升级改造,由于投资额或远远超过非洲矿场投资总额度,中国企业家感 觉“资金压力很大”。
参与非洲铁路、港口等基建投资,不确定性风险不比在非洲投矿少。除了当地环保与交通规划政策随时能“叫停”铁路或港 口建设,早已圈进大片土地的国际大型矿产公司同样设置种种障碍——如果中国企业所建设的铁路要通过它们拥有矿产区域“地权”(即地表的土地产权),他们就 会漫天要价“逼”中国企业购买地权。
“对国际矿业公司而言,这也是竞争手段。”他强调说。在非洲,个别国际矿产大公司即使出现闲置铁路运力,也都不愿卖给中国企业运送矿产品,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开采的矿产品拥有良好销路与更高成交价格。
目前,中国锰业已投资数千万兰特投建一座铁路装运站。
为了避开运力不足难题,多数中国企业采取的补救措施是,直接在非洲矿区附近兴建冶炼厂及相关配套设施。然而,这意味着又是一笔高额的非洲投矿投入,其融资之旅未必一帆风顺。
11月24日,由PMG矿业有限公司和中国锰业合作投资的AMG Metal公司同南非Coega工业园区签订协议,将兴建锰合金冶炼厂、炼焦厂和发电厂等,完善锰合金冶炼的多个配套项目。
“预计总投资额约4亿美元。”高华斌透露。目前除了中国锰业花费数百万美元做前期建厂的可行调研,剩余资金将主要通过寻找战略投资者、银行贷款与基金投资方式筹集。
知情人士透露,其间中国锰业已和中非发展基金、国家开发银行对MKhulu锰矿产业链开发募资规划有过沟通。
只 是,其贷款融资成本并不低。一位熟悉中非基金运作模式的人士透露,通常中非基金对投资5000万美元以下的海外矿产项目审批速度相对较快,但要求矿场运作 方先出让15%-30%矿场股权,并承诺“3-5年后股权回购,或找到新战略投资者接手上述股权”,以实现年回报率15%-20%的投资预期。
“引进中非基金等产业投资者,对吸引国内银行项目贷款有很大的帮助。”他强调说,如果一个非洲矿产项目能得到中非基金与国开行的资金投入,其他国内商业银行对这类项目的贷款审批也会更宽松,贷款比例可能超过项目总投资额的50%,而贷款利率则在10%-15%不等。
投行的“套利游戏”
对投行而言,非洲投矿潮中蕴藏的“赚钱机会”正变得越来越多。
“中国企业非洲投矿走到哪里,我们就会跟到哪里。”一位欧洲银行(中国)投行部项目负责人张威(化名)自豪地说。
尽管他每年总有两个多月呆在非洲,专门为中国企业投资当地矿产项目提供融资安排,类似MKhulu锰矿也是他眼里的理想合作伙伴,但他仍然时常“埋怨”这家欧洲银行的“脚步”还是太慢。
去年9月起,花旗银行先后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尼日利亚和阿尔及利亚设立“中国企业海外服务处”,每个海外服务处都会派驻来自中国的客户经理,为在非洲拓展业务的中国企业提供外汇交易、套期保值、企业资金管理及海外矿产投资的融资服务等。
“从去年9月起,花旗银行来自中国企业海外业务收入增长近30%。”花旗银行(中国)企业银行中国区总经理张之皓向记者表示,每个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过程中出现的资金难题正是新商机。
在张威眼里,所谓新商机,蕴藏着投行自身的套利游戏。尤其在中国企业非洲投矿期间遭遇开采融资难题期间。
在 拿到中国企业海外矿产项目银行级开采可研报告后,他通常给中国企业提供两份融资方案,一是开采项目的纯债权融资,但年利息要达到25%-30%;另一种则 是结构性开采融资方案,除了贷款利率能降至7%-8%,投行还会附加特殊条款,主要包括三类:一是投行有权利按矿-开采进度或不同阶段,将上述债权贷款转 化成股权,最终达到成为最大股东之一(通常大型矿产项目持股比例在30%-50%,小型项目则是10%-15%),便于他们在矿产项目管理决策拥有足够话 语权,以实现矿产项目IPO获利;二是投行有权分享矿产项目的部分销售权;三是投行要求从每吨矿石销售利润分享一定比例的分成。
“但在比较两种开采融资方案优劣时,我们通常偏向给中国企业推荐结构性开采融资方案。”张威透露,在非洲,投行“拿到”某些矿产项目销售权,不愁找不到买家。
究 其原因,中国企业在非洲投矿期间时常遇到“意外事故”,如自己在勘矿期间不够严谨,最终发现实际矿产品位和勘矿报告不一致;或在矿场开采管理期间“不小 心”违反当地环保法、矿业法或劳动法,引发纠纷进而导致采矿进度中断。最终多数中国企业为了完成原先海外投矿的产能规划,只能从周边矿场高价收购矿源。
“中国企业通常会比市场价高出20%-30%的价格收购周边的矿产品,以掩饰海外投矿的某种失误。”张威透露,而投行只要将矿场销售权“转手”,至少赚进约15%的价差收益。有时运气好时,遇到急需购矿弥补产能不足的,价差收益会超过20%。
“投资银行在中国企业非洲投矿过程中的角色,绝不仅仅是财务投资者与融资方。”张威透露。
http://www.21cbh.com/HTML/2012-3-1/3ONDE4XzQwNTg3OQ.html
「2011年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營業收入超過5000億元,同比增長17%,目前利潤還沒有統計出來,預計略有增長,2010年利潤是350億元。」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一位專家昨天告訴《第一財經日報》。
這是全國1700多家機械行業企業去年的收入。而這樣的收入,險些被一家全球最大的工程機械企業超越。去年美國工程機械巨頭卡特彼勒營業收入高達601.38億美元(折合人民幣3816億元),淨利潤高達49.28億美元(折合人民幣312億元)。
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工程機械行業企業最近掀起海外併購潮的原因。在收購德國「大象」尚未塵埃落定之際,三一重工(600031.SH)昨天又宣佈與液壓折臂起重機市場上的領頭羊——奧地利帕爾菲格集團,組建合資企業,進軍全球起重機市場。
當然不只是三一重工,中國工程機械行業主要龍頭企業徐工機械(000425.SZ)、中聯重科(000157.SZ)、柳工(000528.SZ)等都通過海外併購、發展配套件等途徑提升競爭力。
大部分利潤被外資賺去
過去5年,是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爆髮式增長的5年,銷售收入複合增長率高達20%以上,但是這個行業70%的利潤貢獻給了外資高端零部件配套商,中國主機生產企業賺取的只是微薄的利潤。
卡特彼勒一位銷售人員告訴本報,以6~8噸位的裝載機為例,卡特彼勒每台售價約為80萬~90萬元,而國產同類型的價格為60萬元左右。不僅是裝載機,挖掘機、推土機等工程機械大抵如此。
從 主機質量上看,國產機械在性能方面明顯遜於外資品牌。「比如裝載機,國產品牌可能只能用個兩三年就得大修,而一些高端品牌可以用個七八年,甚至十年。從長 期來看,一些工況條件差的,採購高端品牌是划算的,不過在有些領域,國產品牌已經達到了技術要求。」卡特彼勒上述銷售人員說。
「大部分利潤貢獻給了高端零部件配套商,主要是因為國內高端零部件做不出來。比如液壓件許多都進口川崎的,而且川崎一家的數量都不夠國內主機企業使用,供不應求,所以價格高。」山東力士德挖掘機公司一位高層告訴本報。
目 前,國內工程機械一般配套件生產供應是非常充足的,完全能夠滿足主機廠供應量的需求,且還有出口。《工程機械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中稱,高技術、高附 加值的關鍵配套部件主要依靠進口,平均每噸價格超過8萬美元。例如傳動部件、控制元件、柴油發動機及關鍵液壓件嚴重緊缺,能力過剩和結構性短缺反差強烈, 從而影響了中國工程機械向高端技術產品的發展。
以挖掘機的發動機和液壓控制系統為例,目前國產挖掘機基本都是配備美國康明斯、日本五十鈴、洋馬、久保田等國外品牌發動機,液壓系統則採用日本川崎、德國博世力士樂等主流品牌。
雖然國內企業一直在試圖突破配套件的核心技術,但是最核心的液壓泵、馬達、減速機和高端多路閥還沒有實現技術上的突破。另外,電控技術,特別是用於節能減排的微電子技術和國外還有很大差距。
而卡特彼勒不僅是主機廠商,同時也擁有完整的配套件生產體系,因此其競爭能力較強。
海外併購主要看技術
三一重工本月初剛剛宣佈以26.54億元收購全球混凝土機械的第一品牌德國普茨邁斯特,也是出於其技術和市場地位考慮。普茨邁斯特雖然規模不大,卻擁有液壓柱塞泵領域眾多世界紀錄,是中國之外的全球市場混凝土技術的領導者。
柳工選擇了在波蘭進行併購。今年1月18日,柳工在北京與波蘭工程機械企業HSW公司簽訂了柳工收購HSW工程機械業務單元的《初步收購協議》主要條款,標誌著波蘭收購項目基本達成。HSW公司是中歐最大的工程機械製造商之一,擁有全系列的推土機產品線及裝載機等產品。
此 次收購完成後,柳工將直接獲得HSW公司的全部知識產權和商標,並可以此為平台,在歐洲市場建立高效的研發、採購、生產、營銷及配件服務網絡,大幅度節省 海外新建工廠的費用與時間,快速把東歐市場建設成柳工第二本土市場,將推土機等產品直接銷往整個歐洲和北美等高端市場。
在海外拓展方面,幾家大型企業沒有人願意落下。去年5月,徐工機械一位高層就對本報透露,公司收購了德國和荷蘭兩家液壓件生產企業。那是徐工機械首次海外收購液壓件生產企業,公司計劃在德國投資研發中心,這兩家公司將成為研發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 報昨天從江蘇省發改委獲悉,德國這家企業名為FT公司。「最主要的還是看重其技術,也是徐工最需要的。」徐工機械上述高層說。雖然徐工集團已經建成回轉支 承、驅動橋、變速箱、發動機、液壓油缸五大零部件製造基地,但是並非無憂。徐工機械在發動機領域,還通過與韓國斗山合資建立了發動機製造基地,從而大幅降 低發動機採購成本。
2008年6月,中聯重科聯合曼達林、弘毅以及高盛等共同出資以2.71億歐元收購了意大利混凝土機械巨頭CIFA公司。
不過海外併購並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事實上,工程機械行業最核心的幾家配套件企業,如發動機品牌康明斯、五十鈴、洋馬、久保田,液壓系統品牌川崎、博世力士樂,並不願意出售給中國企業。中國企業併購的依然是在核心配套件方面處於第二梯隊,甚至第三梯隊的外資品牌。
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上述專家告訴本報,未來中國工程機械企業發展出路有兩條——加強技術創新和實施「走出去」戰略。
經濟觀察報 記者 賈華傑 多方消息證實,3月末,實德集團總裁陳春國被調查。此前的3月12日,陳春國還出現在實德集團北京辦公室。
工商資料顯示,陳春國持有實德集團11.5%的股份。實德集團在2011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列第66位,年營業額為121億元。
消息的擴散源頭來自於3月20日下午的一則傳言,據稱銀監會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報送信託交易對手是大連或集團公司是大連的企業所有業務清單。
隨後消息迅速傳開,而越來越多的信息表明,龐大的多產業民營企業集團實德集團,2009年正式進入房地產開發行業之後,似乎正在面臨著資金面上的巨 大危機。本報記者經過十幾天的調查發現,實德集團去年以來多方努力融資並未取得很好的效果,而實德集團的海外投融資平台高登國際(香港)投資有限公司(下 稱:香港高登)在調查過程中逐步浮出水面。高登公司在實德集團龐大的資本運作圖譜中起到極其關鍵的作用。
3月30日上午,在實德集團黨委書記楊寶善辦公桌上擺著一份實德集團的現金流量表。但楊拒絕了記者採訪,僅表示「公司目前運作正常」。此後,實德公司除非持有門禁卡,其他人一律不准進入。
誰的高登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公司註冊處網站上查詢的信息顯示,香港高登成立於2000年3月22日,總部位於香港灣仔駱克道160號越秀大廈802室。主要從事直接投、融資和業務諮詢的跨國投資公司。
香港高登公司總裁黎明偉,董事和股東包括陳春國、徐明、徐斌和隋信敏,董事長為陳春國,財務總監為現任大連實德集團公司副總裁的姜岩。據瞭解,黎明偉為香港籍人士,曾在美洲銀行供過職。
事實上,香港高登公司2000年成立之初公司名稱為實德國際投資(香港)有限公司。2001年11月30日更名為現名。
可以佐證的是,凌云股份(600480SH)2005年年報披露的董事資料中,實德總裁陳春國為香港高登董事長,姜岩為高等公司財務總監。
據本報瞭解,香港高登管理著「實德系」約19家殼公司,此外負責為12家公司做全套會計賬,處理16家公司的年報,為36家公司做年度預算。
香港高登不僅是實德集團的一家海外投融資公司,也是實德集團與國外公司進行投資合作的重要平台,據悉,實德的絕大部分與國外公司的合作項目都由黎明偉及其負責的香港高登出面商談。
本報獨家瞭解到,整個實德境外的架構已經整合成兩大主要的投資主體:盛和地產集團和天實安德集團。但這兩大投資主體的管理歸口於香港高登。具體的方式是,香港高登以收費方式提供服務給它們,但據瞭解收取的只是象徵性的費用。
盛和集團控股有限公司成立於2009年10月,是在開曼群島註冊的一家大型房地產集團公司。董事為陳春國、郝懷灝、賈月湘。公開資料顯示,盛和總部 設在北京,在北京、哈爾濱、大連、瀋陽、重慶分別設有下屬投資公司,進行住宅地產、商業地產、旅遊度假地產的開發與運作,已有土地儲備近600萬平米,目 前在建項目323萬平米,項目總投資近100億元。
本報瞭解到,目前盛和正在進行架構整合,除實德系公司外的股東已退出盛和,盛和亦更名為盛和集團控股有限公司。整個2011年,高登公司忙於為實德 搭建這個名為「盛和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的海外架構,其目的是為了將數個國內地產項目注入該公司,以便在資本市場融資。這項工作去年一季度啟動,但因實德缺 乏資金不得不暫停。至第四季度,實德重新重組房地產公司架構,但進展不大。
而天實安德集團也是一家地產公司,據瞭解,2011年初,該公司啟動了長興島、金石灘、普灣和北京等地的項目開發建設,但是中央出台的房地產調控政 策,導致大興土木的天實安德形勢急轉直下。有消息稱,除長興島朗庭山項目之外,其他項目均處於停滯或放緩階段。實際上,天實安德一直在試圖通過融資方式繼 續推進普灣和金石灘的項目,甚至考慮與其他地產公司合作,但據悉並未成行。
實質上,香港高登是大連實德集團設置的海外公司管理架構公司。香港高登的體系主要包括房地產板塊天實安德(中國)有限公司,以及工業板塊的23家公司。
管理這麼龐大的海外公司群,這項工作並不輕鬆,有高登員工曾抱怨,在內地經營的公司提供了與事實出入很大的報表,他們擔心香港審計師追溯原始數據。另外,近期頻繁的旗下公司架構調整也增加了工作量。
實德的海外平台
這是實德海外融資活動的一個插曲。
今年初,香港高登公司財務主管侯錦玲向蔡建初請求協助,並詢問為何給 Amicable Bong Management Ltd匯去的17.7萬美元未收到任何相關收據。蔡的公開身份是天實安德旗下天實和華公司的總裁。
杳無音信的17.7萬美元,是在一年前匯出的。2011年3月高登國際旗下的天實安德集團,經過數番洽商後,與美國融資公司Amerex Invest-nent Corp達成融資協議,該公司承諾提供8.5億美元融資。
香港高登向Amerex Investnent Corp支付了17.7萬美元該融資的前期費用後,卻一直沒有下文。據瞭解,香港高登之後屢次與對 方及中間人溝通,在這個過程中香港高登屢次被對方「忽悠」,直至今年2月份,這筆款項也沒到天實安德的賬上。希望越來越渺茫,17.7萬美元的損失對天實 安德並不算什麼,但是8億美元的融資卻漸成泡影。
這筆巧遇「皮包」公司的融資只是香港高登積極運作海外融資中的一樁事情。事實上,香港高登一直在嘗試接觸各類能為實德集團國內房地產項目提供融資、投資的基金或者投行、銀行,試圖挽救自己在國內極度吃緊的地產項目。
據本報獨家獲悉,實德集團利用其海外融資平台,接觸了數家機構。匯豐銀行就是其中之一,據稱匯豐的投行業務部門有意想把實德集團下的地產項目打包做 輔導上市,另幫助其引進上市前的戰略或者財務投資者。在解決實德集團地產項目燃眉之急的同時,也能在上市後大賺一筆。但是,有業內人士指出,實德集團內部 地產項目整合需要一段時間,這個方案成行的難度不小。
另有消息透露,加拿大皇家銀行和一家「四大」的會計師事務所,也一直在與實德方面接觸,有意幫助實德從海外引進房地產投資基金。但是他們的要價奇高,據悉資金成本都在20%以上,明顯有趁火打劫之嫌。
實德集團也在考慮以股權及項目質押的方式融資,改變目前的資金困境,目前天實安德公司旗下的大連普灣新區、金石灘以及東港項目都在考慮之列。另外實德可能也正在考慮用手中其他的股權進行抵押融資。但據本報得到的消息顯示,目前均未有能解決實德地產資金困境的巨額融資談攏。
為了節省現金流,實德集團的部分地產項目在對外求售。天實安德在北京亦莊綜合體項目正在擇機變現。該項目規劃總面積在23萬平方米左右。本報瞭解到,北京嘉捷集團已有意全部收購該項目,首輪報價4.8億元。
實德集團2009年開始大舉進入房地產業,到2010年實德已經在全國十幾個城市鋪投房地產項目。實德集團在擴張房地產的時候,尤其是在東北地區, 往往以工業投資為先導,向當地政府拿到眾多優質低價土地。實力強大的實德集團本來有機會成為地產行業的一匹黑馬,但是中央嚴厲的地產調控政策出台後,實德 集團的地產盛宴成為空想。2009年,在地產行業成本最高的時候進入的,但隨後迎來了地產業的蕭條,資金難以回籠,大量在建項目亟需輸血,整個資金鏈條緊 張起來,地產成為實德危機的罪魁禍首。
1.5億那筆貸款
在向地產擴張的同時,實德集團又目標瞄準入股金融企業。早在2010年,大連實德旗下新藍置業有限公司和北京富德投資有限公司就入股鐵嶺商業銀行,取得27.1%的股份。
2011年6月,完成對鐵嶺市商業銀行增資,是實德歷史性的首次控股地方性商業銀行。這也在陳春國2011年的內部工作報告中得到證實。在此之前,實德只是大連銀行的股東之一。
2011年11月28日,大連實德給鐵嶺商業銀行發函,要求鐵嶺商行為瀋陽煤業集團提供1.5億貸款。本報從實德內部瞭解到,貸款的申請人瀋陽煤業 提供的申請資料中尚缺少大量貸款要件:1.董事會決議;2.董事成員身份證明;3.貸款卡密碼及企業信用報告;4.董事簽字樣本;5.資信等級證書。
但這筆貸款最終在實德的堅持下得以貸出。但是令人不解的是,鐵嶺商行副行長孫玉升卻對本報表示,鐵嶺商行與大連實德集團並無任何關係。並且他強調,鐵嶺商行所有貸款都遵守嚴格的審批程序。
此外,去年下半年沈煤集團得到遼寧省國資委准許投資保險業。隨後沈煤集團和實德關聯公司發起設立的華匯人壽拿到了保監會准許開業批文。而此前,實德 關聯公司單獨上報的華匯人壽的審批文件曾被保監會退回。2011年12月27日,華匯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正式開業,這是實德集團首次控股壽險公司。
不確定的未來
但是時至今日,據本報瞭解,實德還正在計劃把旗下北京富德、大連三德、大連瑞德、大連萬朋所持華匯人壽股權質押給相關機構。
另外,在醫療產業方面,實德正打算把手裡的資源賣出。據悉,實德正在與華潤集團探討出售深圳龍珠醫院,目前,雙方已經完成了數輪協商。
從實德集團內部傳出的信息稱,陳春國在年終總結時,直言實德集團的投資體系針對集團屬下資產採取變現、合作、投資等措施,來盤活資產、加強流動性。
自2004年,大連實德董事長徐明將行政總裁角色交給陳春國之後,開始保持低調。知情人士稱,徐明將主要精力放在了投資領域。大連實德的投資生意,已經形成一個橫跨化建、房地產、保險人壽、商業銀行、醫療體系等諸多產業的多元譜系。
事實上,在實德集團龐大的產業結構中,投資巨大的化建產業是其核心產業,但目前整體盈利能力不容樂觀。隨著2003年原材料的大幅漲價,實德的化建產業利潤率越來越低。
在這些背景下,融資都成為實德最重要的工作。由於國內都對地產項目貸款的嚴格控制,實德只能把融資的主要努力轉向海外。據悉今年以來,香港高登公司 在黎明偉的帶領下多方接觸地產投資基金,以期盡快融來資金。另外有消息稱,實德也在積極尋找香港資本市場上的上市殼公司,希望用這種手段實現融資突破。
而陳春國在年底報告時也提出要增設三個投資公司,擴大人員隊伍,以滿足實德集團的投融資需求。但是這些事情目前進展情況都還不得而知。
本報從大連致公黨委員會辦公室得知,經過相關程序之後徐明已不再擔任大連市致公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而本報向大連市公安局求證實德事件時,警方表示 這件事情大連市公安局一直沒有參與。但無論如何,隨著實德高管被調查,整個實德集團的資金困境逐漸暴露出來,實德的未來充滿變數。
「鋼鐵俠」出海找礦的經濟效益正在逐步顯現出來。
5月24日,本報記者從武鋼方面獲悉,集團旗下8個海外礦產資源中,加拿大、巴 西、委內瑞拉三國的礦山已經開始投產。2011年,公司運回海外權益礦707萬噸,海外資源項目已收回投資8億美元。而其他的利比里亞邦礦項目、加拿大 ADI和世紀鐵礦項目、澳大利亞CXM等新項目也已按目標進度推進,部分項目已經開工。「若這些權益礦石全部供給武鋼股份,困擾武鋼的原料自給率問題會緩 解不少。」
海外尋礦,是武鋼找回「流失」利潤的重要砝碼。武鋼總經理鄧崎琳曾公開表示,從2008年開始,武鋼在海外投資開發的8個礦山3-5年內將全部實現投產,待這些礦山全部實現規模化生產後,將其整體打包上市。
不過,這一計劃未來可能還存在一些不確定因素。在5月18日的股東大會上,鄧崎琳公開表示,集團有意通過武鋼在香港註冊的礦產公司,將集團海外礦產資源注入上市公司,但因為要報批,尚需一段時間。
每年多花20億
事實上,武鋼「出海」是被逼出來的。
2002 年以來,中國晉陞為全球鐵礦石消費量最大的國家,龐大的需求量打破了國際市場鐵礦石的供給平衡,由此引發的是,國際鐵礦石價格飛漲。一組數據顯 示,2005年鐵礦石價格同比上漲71.5%,2006年上漲9.5%,2007年漲了19.5%,2008年更是上漲70%以上。而最近幾年,這一增幅 仍然維持在較高的比例。
與此同時,國內鋼企隨著產能的不斷擴大,鐵礦石的自給率逐步下降,身處內陸的武鋼壓力最大。從2005年以來,武鋼產能從數百萬噸躍升至數千萬噸,而鐵礦石的自給率則由過去的100%下降到不足20%。
「我 們每年過千萬噸的鐵礦石需要從海外運到寧波北侖港後,再裝上內河貨船,轉運兩三次才能到達武鋼工業港。」武鋼集團對外宣傳辦公室主任孫勁介紹,跟擁有許多 臨海鋼廠的同業比,武鋼的成本指標最高。與臨海的寶鋼相比,同等質量、同一產地的鐵礦石武鋼每噸至少要多花100多元,原燃料成本則成了制約武鋼產品競爭 力和武鋼發展的最大瓶頸。在5月18日的股東大會上,鄧崎琳向記者坦承,每年「丟」在長江裡的物流成本高達20多億元。
為了改變這種局面,鄧崎琳剛接手武鋼就萌發了延伸產業鏈的想法,2005年,武鋼參股了澳大利亞威拉拉鐵礦合營企業。又經過兩輪升級,成立海外礦產資源事業部,將集團所有海外資源項目及股權集中歸口,統籌開發。
這 個在海外跑馬圈地的團隊帶來的成績是,近幾年來,武鋼通過購買礦權、股權,合資、參股等多種經營方式,已先後在巴西、馬達加斯加、澳大利亞、利比里亞、柬 埔寨和加拿大等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鐵礦石資源開發。目前,武鋼開展合資合作的海外項目達37個,其中涵蓋鐵礦項目15個、海外貿易和深加工項目12個、 煤礦項目9個和鋼鐵生產項目1個,武鋼已鎖定海外礦石資源400億噸,成為全球鐵礦石資源儲量最大的鋼鐵製造商。
鄧崎琳的夢想是,預計到 2015年,武鋼將擁有超過6000萬噸/年的鐵礦石供礦能力,鐵礦石產能可逐步自給自足,最終有一定餘力;獲得權益煉焦煤資源量10億噸以上,形成 3000萬噸/年的供煤能力。若鄧崎琳的夢想如期實現,武鋼在原料和產品層面的話語權可能會趕超其最大的競爭對手寶鋼。
海外投資難題
不過,海外找礦之路遠景雖然美好, 但在產銷兩不旺的行業困境中,短期獲得預期的投資回報卻比較困難。
「海外礦山開發不確定因素很多,」一位接近武鋼的分析人士告訴本報記者,該集團去年700萬噸左右的權益礦中,尚不清楚是否全部屬於武鋼。而根據武鋼遍地開花式的投資方式,數百億元砸到全球礦山中,在如今這種市場環境下,其面臨的投資成本壓力也挺大。
武鋼面臨的另一個尷尬是,海外礦山都是由集團在操作,按照慣例,其以往均通過關聯交易的方式注入給武鋼股份,但目前股價低迷,這種過度依賴關聯交易的行為已引發中小股東不滿。後期,若無相關安撫中小股東的措施出台,這種關聯交易被否的情況也可能再度發生。
將所有海外礦山資源整體打包上市計劃的時間表也比較難定。根據目前的海外礦山產能計算,其給武鋼的原料供給還不到總需求量的兩成,距離規模化開採,也還有一段路要走。
「海 外礦產收購面臨眾多不確定因素,」孫勁坦言,特別是項目所在國的社會制度、經濟政策、文化習慣和法律環境等都是決定項目成敗的關鍵因素,也存在許多不確定 的客觀因素。而武鋼投入的項目多處在較早階段,通過資源勘探工作的深入,逐步發掘項目價值,這樣總體成本較低,風險可控。截至目前,公司並未出現過一例投 資失敗案。但後期,無論是礦山的規模化開採還是上市事宜,還需要一段時間。
「當前鐵礦石整體環境仍是供大於求,海外併購的相當一部分資源 需要通過一段時間的建設期進行緩衝。」另一位行業分析師則認為,前期武鋼海外併購非常集中,交易成本相對較高,而未來經濟形勢的不確定性增加投資風險。不 過, 資源板塊仍是利潤最高的環節,未來,若武鋼的資源資產經營良好,會比寶鋼等同業更快走出淨利下滑的局面。
在樓市資金回流速度降低、銀行房地產信貸收緊、二級市場再融資閥門緊閉等因素影響下,今年開發商資金鏈所面臨的壓力異常明顯。業內人士認為,今年以來一些房企海外融資動作頻頻,部分上市房企正在多渠道獲取資金,相對於當前國內融資環境而言,海外融資更有獨特優勢。
房企加快海外融資
今年以來,由於國內融資閥門仍然緊閉,部分房企的海外融資進程已然加快。
今年以來,上市公司取道海外融資的情況並不少見。僅4月份,中海、華潤兩家房企就分別獲得62億元和8億元的海外銀團貸款。據統計,今年前四月,這兩家房企在海外市場上分別融資約127億元和54億元,主要採用銀團貸款以及發行債券的形式。
搭 建海外融資平台也是意味深長的舉措。近日萬科公告稱,全資子公司萬科置業(香港)有限公司與永泰地產有限公司達成協議,在南聯地產控股有限公司進行重組 後,萬科置業將通過其全資子公司Wkland Investments Company Limited以約10.79億港幣向永泰地產收購重組後的南聯地產1.92億股股份,佔重組後的南聯地產已發行股份總數的約73.91%。
不久前,招商地產控股子公司瑞嘉投資實業有限公司所屬的全資子公司成惠投資有限公司分別與華能有限公司以及Greatest Mark Limited達成買賣協議,購買其分別持有的東力實業控股有限公司66.18%以及4%的股份。
業內人士指出,通過控股南聯地產和東力實業,萬科和招商地產將獲得海外上市公司融資平台,有助於拓寬融資渠道,並吸取海外地產開發經驗。
北京中原地產研究總監張大偉指出,房企的資金缺口較大,且國內融資成本較高,房企開拓海外融資渠道有利於緩解資金壓力。
股權融資閥門緊閉
持續的地產調控政策加大了房企在二級市場上股權融資的難度。不過隨著存款準備金率下調、剛需入市,樓市資金緊張的狀況似乎有所緩解。
Wind 數據顯示,2011年至今,滬深兩市僅有5家房地產行業上市公司成功獲得股權融資。其中金科股份通過增發融資47.06億元,銀億股份、鐵嶺新城分別融得 33.16億元和25.78億元。業內人士表示,目前監管層並未重開房企二級市場股權融資大門,這些公司大多因其增發、重組方案之前已經獲批等特殊原因而 成行。
保利地產的再融資之路可謂坎坷。早在2010年4月,公司便拋出非公開發行A股的方案,但直到2011年4月,再融資仍未成行。此後,公司又將方案有效期延長12個月。2011年11月,公司結合資本市場融資環境及募投項目進展情況,決定撤回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的申請。
從上市房企的現金流情況來看,儘管一季度現金流較去年同期有所好轉,但仍然處於「淨流出」的局面。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146家上市房企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淨值共計-171.99億元,而去年同期為-444.91億元。
值 得注意的是,近期樓市成交量有所回升,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開發商的資金壓力。北京中原地產市場研究部數據顯示,全國54個城市5月中上旬商品住宅總成交量達 到14.14萬套,較4月同期上漲22.8%。張大偉指出,一些符合購房資格的購房者入市,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開發商的資金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