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喜or 鬧 創.作.人杜若飛

1 : GS(14)@2013-10-12 18:00:08

http://kwahto2006.blogspot.hk/2010/04/or.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905

電視牌照風波是官逼民反 創.作.人杜若飛

1 : GS(14)@2013-11-12 00:47:27

http://kwahto2006.blogspot.hk/2013/11/blog-post_7.html
 終於在youtube觀看了王維基香港電視製作的「警界線」第一集,感覺不論是製作和劇本都頗見認真與出色,節奏明快,一新耳目,很有電影感,也的確很能吸收美劇的精髓,營造出一份吸引觀眾追看下去的懸疑趣味,與TVB傳統戲劇製作簡直有天壤之別。很可惜,像這樣優質而有創意的劇集,隨著牌照的失落,只怕不知要到何時才可重見天日,讓觀眾有機會一窺全豹。

  然後再重溫了半月前分別以電視牌照風波為題的「城市論壇」和「鏗鏘集」,作為半個業內人的自己,更加感觸良多,也憤慨良深。在「鏗鏘集」節目中,一名受訪遊行人士所說的一句「今日政府剝削了我們看電視選擇權,真擔心他日連買一卷廁紙也要被政府指定要買哪一牌子」(大意),深深觸動了我。看電視的選擇權,本來只是小市民一個最卑微的要求,實在想不到梁振英政府連小市民這樣一個卑微要求也要扼殺於萌芽狀態,而且專制到以一個「行會保密令」作盾牌,堅決拒絕向公眾交代一切因由。在以往的「國教」、「政改」風波事件中,多少還有點「灰色」地帶,小市民之中不論是支持或反對一方,亦很難存有一致的公論和意見,然而在今次的事件中,政府當局很明顯是在出爾反爾,大玩口術,把市民大眾愚弄於股掌之上,我相信主流的民意已大部份傾向於反對的一方:小市民不滿被剝削選擇權利;業界人士則不滿被無故扼殺了一個好好的發展機會和創作空間;大學畢業生和有志於投身電視以至電影行業的年輕人們,更大大喪失了一個將來尋求實現創作夢想的大好職業發展前途。套一句專家學者的用語是:「各方面都成輸家」,把一件本來有希望成為好事的事情,一下子全變成了壞事,加上筆者的一點個人意見是,更加把一件本來並不具有那麼多政治意味的事件,硬生生激化為政治事件,簡直完全是自作孽。梁政府居然能自恃專權,漠視民意至此,長此下去,敢說必將自食其果,得不償失。

  這簡直是真真正正的一次官逼民反。就連很多像筆者這類本來尚對特區政府還存在一丁點兒這樣那樣的諒解,對政治素無認知識見,無獨特取向,也向來抱持相對消極溫和態度的老餅們、超齡宅男宅女們,也一下子幾乎全被激怒了,唯一無知無覺的一群,相信就只有那些對TVB和亞視的die hard忠實粉絲,如在筆者身邊,就有一位還在狂迷TVB劇集迷得上癮,幾乎一天不看TVB劇集,便要死要活,還在唸著初中的小姨甥女。

  聽過有種說法,是「放眼世上任何國家政府,何嘗不是慣例會對電視台採取一種嚴格的監管政策」,企圖以此為事件降溫。對此,只想反駁一句:「存在未必合理」。否則,如果凡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世界還何須任何改變?同理,那又何必發放什麼新的電視牌照,白白搞出一通渾水,沒事找事?何妨一切照舊,繼續保持原狀好了?

  然而,更讓人氣沮憤慨的是,是日的立法會居然還一舉否決了引用特權法逼使行會交代事件始末的議案,居然連公眾在電視選擇權被剝削之後,連僅有的一點知情權也剝削掉了。這簡直完全是往火上加油,把更多原來還對政府抱持一點中立態度的失望市民更加推向反對建制的一方,為未來的佔中陣營更添聲勢力量。對這樣的一個政府,這樣的一種建制,試問我們還能抱持一個什麼樣的期望?一句老套得不能再老套的古語是:「以德服人者王,以力服人者霸」。今時今日,不論是社會上任何一種霸權,都將無可避免地大失人心,不管是政治霸權、地產霸權,以至電視霸權也是一無二致。

  附,亞視近日正在大事宣傳什麼即將來臨的大改革,還口口聲聲強調要為觀眾帶來更多選擇。實在可笑,混噩了十多年,居然到現在才來「發奮圖強」,未免太遲了一點了吧?這十多二十年來,亞視可說是早已把自己的商標徹底玩死玩殘,「趕客」地把無數觀眾離棄,一一推向友台,讓他們徹底死心,到了今日才想來起死回生,把觀眾搶回來,大概只有寄望於奇蹟了。早前更有風聞,王維基有意收購亞視,後者雖已矢口否認其事,不過設身處地,你若是王維基,你還會冒這個風險,收購這樣一個招牌已做爛做臭成那樣的一個電視台回來做什麼?與其既要被王征獅子開口大斬一筆,將來又要這樣吃力不討好地接收這個爛攤子,倒不如另謀蹊徑發展好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102

剝削小市民電視選擇權令人憤怒 創.作.人杜若飛

1 : GS(14)@2013-11-12 00:47:49

http://kwahto2006.blogspot.hk/2013/11/blog-post.html'對於免費電視牌照的事情,近來坊間早已討論得太多太多。唯近日政府就此作出的諸多「解畫」,卻似乎是越描越黑,如什麼「根據顧問報告,廣告市場容納不下五個電視台並存,恐怕一旦引入過多競爭,將有電視台倒閉」、「開電視台並不是開茶餐廳,不能以同等的自由市場競爭狀況相類」、「王維基的港視財政狀況不及其餘兩位競爭者」等等。

  第一點,已經是過往亞視曾帶出的老調了,個人在此只想問一句,在現今只存兩個免費電視台的情況下,而亞視又在長期虧蝕之下,何曾沒有面對過多次倒閉危機?亞視之所以能繼續生存下去的唯一理由只是,不斷賣盤,轉換經營權而已。既然如此,實在很難明白,將來要是有新的免費電視台做不下去的話,難道就不能像亞視那樣賣盤轉老闆?那又會構成什麼樣的大問題呢?

  其次,開電視台固然跟開茶餐廳有本質上的不同,因前者往往要受到更多的條例規管限制。像是日剛播出的三色台「東張西望」節目中,就不遺餘力向觀眾解釋免費電視台在營運上和節目安排上所受監管的種種條件(如每日限定時段內要播放什麼類型節目等等),然而這些條例監管相信早是古已有之,相信王維基先生在申請競投電視牌照之時,也決不至連這點基本認識也欠缺。而整件事的焦點顯然更不在這裡。像每天抽兩小時播兒童節目,或港台節目等等,我相信是任何一位競投者都是不難做到的。更何況,搞電視台如果單單講究衡量財力的話,亞視背後的財力不可謂不雄厚,可試問多少年來又曾搞出一番什麼成績來?據王征與盛品儒說法,其家族財團年年投入那麼多億資金,以亞視現時早已停止製作生產劇集,旗下幕前幕後員工來來去去也只得那麼一小撮的情況,真不明白錢到底花到了哪兒去?

  不由人不憤怒!以上的兩點理由根本全然站不住腳。是日「東張西望」節目更宣稱,由是次事件引發對個別三色台節目主持人的攻擊(指的自然是那位May姐)是不理智和不公平的。簡直可笑,難道相關節目的製作人並不明白到,May姐之所以作為受害攻擊對象,只是代表了觀眾對三色台整體節目質素不滿的一個象徵意義?

  筆者雖然算不得是個電視迷,從來卻很留意兩大台的電視節目,但自今以後,因為憤怒,決意除新聞節目、資訊節目,及歲月留聲節目以外,罷看兩台所有節目,作為對本地政府剝削像我這等升斗小市民電視選擇權的抗議。敢問政府又有什麼權利去強為我們選擇什麼是應該看,什麼是不應該看的?早兩天有報章引述行會消息人士的一個有趣說法是,「搞電視台不是選美,是選老婆」。如按照這樣的比喻,則政府當局現在的做法,顯然是在強行搞盲婚啞嫁!既然政府不讓我們這些升斗小市民有自決選擇娛樂的權利,那麼今後,大家只好加把勁,投入更多的政治示威遊行活動中,把搞政治活動當作娛樂可也。反正現在立法會的辯論場面,往往比三色台的戲劇更為吸引,也更具娛樂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103

馬伯庸與他的"三國無間" 創.作.人杜若飛

1 : GS(14)@2014-03-03 23:57:18

http://kwahto2006.blogspot.hk/2014/03/blog-post.html
 認識馬伯庸這位作家的名字,源於偶然在圖書館找到他的作品"三國無間"之"風起隴西"──一部以三國為背景的古代"無間道"式諜戰小說。一看之下,就覺得很有新鮮感,而且情節十分引人入勝,文筆也頗為獨特,遂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唯一可惜是,故事有頭無尾,並未完結。

  隨著近來三國熱的興起,以三國為題的各式類型小說,坊間實在充斥不少,包括玄幻、武俠、歷史、穿越等等,但能寫得精采而吸引我的,並不多,本書卻是罕見的一部。可以說,這是個人近年較為喜愛,感覺值得花錢買來珍藏,以便日後一再細細加以回味的一部小說作品。事隔數年,再次拿來重讀,仍然不乏趣味,而且更從中獲得了一種在識者眼中看來,或許是尋常膚淺不過的體會:這部小說之所以能那麼吸引我,其中一個關鍵重點,是細節寫得十分豐富而獨特有趣。作者以其生動筆觸,和精密的情節設計,描繪出一個充滿懸疑緊張趣味的古代諜戰世界。雖然其中若干地方不乏頗現代化的概念植入,和頗現代化的描述,但作為一部通俗小說來看,這些都不算是太大的毛病。最重要的是,書中很多精采細節,寫來均顯得很有信服力,看得出作者並非信筆胡來,事前對於三國歷史諸如各種典章、制度、地理等想必都下過一番考據功夫,例如述及蜀國所設立那個名為司聞曹,形式近似今日中央情報局的古代間諜情報組織,雖則不知其中有多少真正史實資料可稽,然確實寫得"似層層",一點也不含糊,十分實在而又能一新讀者耳目。可以說,其整體風格,比較接近喬靖夫硬橋硬馬和注重質感、注重氣氛營造烘托的一路。

  故事以魏蜀兩國間諜與反間諜組織為爭奪、保衛由諸葛亮設計的超強秘密武器(元戎、蜀都兩種型號新式戰爭用弩機)為主線,從中引發出一連串扣人心弦,緊張得讓人屏息不已的諜戰情節,雙方各出奇謀,鬥智鬥力,峰迴路轉,耐人尋味。

  在百度與維基搜尋了一下此君介紹,雖然簡略,但從其作品列表中,感覺他尚有幾部作品都很能吸引個人興趣,包括"我在江湖"、"觸電的帝國──電報與中國近代史"與"三國機密"、"三國配角演義"等,端的堪稱"網絡鬼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364

武俠劇填詞達人鄧偉雄先生 創.作.人杜若飛

1 : GS(14)@2014-03-03 23:57:37

http://kwahto2006.blogspot.hk/2014/03/blog-post_2.html
偶然聽到香港電台逢週日下午播出的一個很適合如我這類老餅收聽的節目"電視風雲半世紀",端的聽得有點津津有味。顧名思義,節目圍繞著香港電視數十年發展回顧為題,每集專訪一位業界的老行尊嘉賓,暢談當年電視圈點滴與個人在電視圈生涯經歷。如剛過去的幾集,就分別訪問過資深電視人徐小明先生,以及一位個人一直非常敬佩的資深創作人兼填詞人鄧偉雄先生。

  一直以來,對鄧先生歷年為多首電視劇主題曲插曲創作的詞作,都十分傾倒偏愛,佳作可謂不勝枚舉,其水準之穩定,用字修辭之優雅、準確、工整,意境之或浪漫詩意,或豪邁激昂,均覺在在不在黃霑、盧國沾等大家之下,從中不難看出,非本身具有深厚國學功底實不易為之,尤其擅寫古裝武俠情懷的曲詞,個人甚至有一主觀評斷,由他所寫的此類詞作,實在不作第二人想。他所寫的"春雨彎刀"、"鐵血丹心"、"一縷情"等,俱是個人心目中的其人代表作。是次難得的訪問中,他向主持人透露,原來由於興趣及創作工作的緣故,他曾大量讀遍中港台很多武俠小說,以至敢誇下海口,謂一百種成書於九十年代以前的中港台武俠小說,他看過的至少已達九十種。這就無怪乎他寫起這類武俠劇詞作來,每每那麼得心應手,佳作紛呈,彷彿渾然天成。訪問中,他還提出填詞的其中一個重要竅門,是注重節奏感,即以節奏配合用字的虛實強弱輕重,實在值得每個填詞初學者緊記用心學習者。以其如此豐富閱讀武俠小說心得,猜想有天他如有心從事武俠小說創作,大抵也可輕描淡寫信手拈來,殊非難事。

  不過,我以為,其填詞的成就,畢竟還在其劇集的創作策劃的成就之上。

  又,據說,他在事業有成之際,曾毅然下決心投身大學進修中國文學,足見其對國學之熱愛投入程度。這不期然令個人聯想起一位在編劇行內相交日子頗深,一直以來都十分敬佩的,知識份子良師益友──此君亦曾在失意下崗之時,毅然選擇重返校園,花兩年時間去進修中國文學。這年頭,在香港這樣一個功利社會,能具如此抱負與勇氣決心,又付得起這種代價的"呆子"試問又有幾多?

  談到創作心得,他還提出一個在行內可算為頗老生常談的論調:故事原來來來去去總脫不出那幾大類,因此故事其實並不重要,重要者乃在於人物性格的設計,以及情節上的細節。雖是近乎老生常談,但卻顛撲不破,很值得每個創作人的認真深刻反思者也。由此引伸,原來故事可以老套,人物性格與細節設計卻不能老套。

  最後,他還說,他認為本地的文學研究領域,未來應至少包涵三種範疇,即流行曲詞、武俠小說,以及電視劇本。然而,金庸的作品,知名填詞人如林夕、黃偉文等人的詞作,近年雖已越來越受到受眾和藝術界的重視尊崇,但說到電視劇本嘛,形勢則似乎遠遠未可企及。印象中,似乎只有杜國威的多齣舞台劇劇本,才得到過比較顯要的藝術評價。另外,在產量上,本地現時幾乎定時便會批量生產出一定數量的電視劇劇本與流行曲詞,原因很簡單,是有市場需要,而既有市場需要,自有人才的不斷供應投入──舉例如流行歌手新人吧,我就常常想不明白,既然都說本地唱片市場已日漸萎縮,呈現不景氣,然為何每天卻還有那麼多的新人面孔不斷投入市場,受到唱片公司的力捧,以至本地的樂迷根本就連這些新人面孔,以及他們所唱的新歌都沒機會,沒時間好好消化認清一下?難道本地的流行曲消費市場又真能容納得下每天不斷湧現的那麼多新人新歌的加入競爭嗎?這會否已形成一個供過於求的極端畸象?至於說到武俠小說,對其今日究竟還有多大的市場需求,作為半個武俠迷的個人實在卻已不大感樂觀了。或云,現代的經濟社會,早已進入一個只有主動創造出消費者需求,才能生存下去的時代。創造消費需求,也似乎正正是創作的另一門最高學問。要從中突破成功,難道最有效的途徑,正就是不斷以量增來博質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365

如此民主 創.作.人杜若飛

1 : GS(14)@2014-11-30 23:58:13

http://kwahto2006.blogspot.hk/2014/11/blog-post_28.html
 很簡單,只是一道很簡單的選擇題,究竟我們寧願要一些民主的惡棍、無賴,還是接受一些在相對較不民主的社會中的相對較溫和、可親、善良的人民?

  深宵的旺角,盡管經過了禁制令的執行,示威人士大規模與警方衝突的場面仍舊一再重複,不斷重複。唯一不同的是,這次大家都已採取了古惑仔式的手法:聲稱自己只是路過、出來行街、購物,甚或跌了錢。而當警方企圖把他們驅散,便集體喝倒彩、豎中指、以粗言回敬,甚至拋雜物襲擊對方、以閃燈射向警員(在此有個小建議:警察大可有樣學樣,採用令人足以眩目的強光巨型照射燈予以反擊──這大概不算武力的一種吧?相信大家在電影中都看過,飛虎隊中有種裝備武器便是強光彈,一旦拋擲引爆後所放射強光可讓人短暫失明)。要對付古惑仔依正當規矩途徑肯定不行,唯一方法只是比他們更加古惑!方法有太多,唯一難度只是如何做到不著痕跡,不落把柄而已。

  電視畫面上可見,這群示威人士所作所為,似乎早已偏離了他們所強調的什麼爭取真普選的目的,他們唯一的目的,只是一心一意地挑釁警察,企圖激得對方把持不住情緒而作出不適當行為,這就更能成功抓住對方的把柄,利用輿論把對方完全擊敗!恕我直言,這種做法簡直跡近於卑鄙。我無法不因此而更加同情警察,今時今日的警察雖則已只是沒什麼了不起的"公僕",可問題是,是否僕人便要應該受到"主人"的這種刻薄侮辱?即便是大家家中聘有菲傭、家僕,我相信作為僱主的大家也不致於會用上這種態度來對待他們的吧?我真想問問,難道侮辱警察便真能達到大家所爭取的那樣崇高的"真普選"目標嗎?以這種侮辱、踐踏別人尊嚴、以這種背棄民心的無賴霸道的手段來換取的民主(據報道,示威人士曾企圖阻止現場受影響的金鋪關閘──真可笑,這難道不是連人家不做生意的自由也剝削了?)試問又有什麼了不起的崇高何言?在我眼中看來,這只是一種狗屁的民主、九流的民主、民主的暴政罷了!

  恕我犬儒,像這種質素的香港人,我敢相信即使有天真給予了你們一人一票選特首的權利,也決不會帶來一個比今天更加和諧和更加可愛的社會!只因大家早已習慣了以鬥爭方式去解決一切分歧和問題,以大多數人站出來擾亂社會的無形暴力去逼使對方屈服。

  目前的局面似乎完全是一個僵局。依照目前警民雙方的衝突不斷惡化,互相挑戰底線的情勢發展下去,只要任何一方有人抵受不住挑釁壓力,我相信早晚必釀成一場情緒全面失控的流血災難,也許這對於整個形勢,可能反會是一件好事。因為往往只有流血,才能使大家稍稍冷靜下來,思考檢討一下自己所做的一切究竟有何意義。也只因為,這已不是一個可讓人說清楚道理的年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6622

再論旺角"清場" 創.作.人杜若飛

1 : GS(14)@2014-11-30 23:59:20

http://kwahto2006.blogspot.hk/2014/11/blog-post_26.html
  昨天在文中提及過村上春樹近來常被引用的"雞蛋與高牆"的名言,可是連日所見,旺角的這些佔領者,難道就是"雞蛋"嗎?首先,他們人數根本比警察更多;其次,他們雖然沒有警察那麼優良的裝備,但自製的"土炮"裝備並不比警察遜色多少,如警察有警棍,他們有雨遮;警察有盾牌,他們也有自製盾牌;警察有胡椒噴霧,他們有可供拋擲的膠樽與雜物、手機強光閃燈……最重要的是,這些人的態度和氣燄簡直比警察還更囂張、凶橫(這確是我個人感覺,為此我決不介意可能將被罵作什麼"膠"、什麼狗、什麼藍絲帶之類),這難道便是弱勢的"雞蛋"嗎?那請問,被各位佔領者所影響到生計,而又無處伸訴的小商戶、小市民、運輸業從業員等等,又算是什麼?是不是連雞蛋也更不如的東西?

  有議員質疑警察在"藉機清場",可清場其實又有什麼問題?執著於"清場"與"執行禁制令"之間的字眼上分別、性質上分別又有什麼實質意義?請問他們又知不知道,有多少香港市民是樂於看到清場,巴不得早點看到清場的?清場有什麼不對?縱使佔領者出發點有多崇高,試問他們又有何權利,憑什麼去藉著剝削公眾利益來作為向政府施壓的注碼?你們事前難道就有徵詢過這部份受影響市民的意見嗎?道路是大家都有權利使用的,憑什麼由你們一聲不響便來霸佔?如是日據新聞報道,有激進示威者曾在午夜作出突發行動,嘗試在尖沙咀搬動鐵馬雜物堵塞梳士巴利道,企圖阻礙來往交通,行為實在讓人髮指。以這種所為,來逼使政府讓步,恕我認為,非但不智,更且顯得蠻橫而不可理喻,皆因首先身受其害的,只會是大部份小市民,不會是政府!口口聲聲要爭取公義和民主,但所採取手段先就已大大違反了公義與民主。試問如果堵塞交通這一招不湊效,佔領者的下一步是不是打算要佔領全香港的行人路,不讓行人通過,或佔領全港商戶大門,以阻止他們做生意來作要脅政府讓步的籌碼(如佔領旺角的女人街、波鞋街、金魚街,在各商鋪牌檔前搭起帳篷)?這種所作所為,可說根本與所爭取的民主目標背道而馳,理由是如此一來,我相信只會把更多市民推向逐漸厭惡這種所謂的"民主",而反過來倒寧願傾向支持中共的獨裁與極權算了,只因為大家還未看到所謂民主的好處,反倒先看到所謂民主帶來的對社會的破壞力。

  更何況,即使旺角真的被成功清場了,對佔領者而言,又算得是什麼?旺角佔不成,下一步可以考慮佔領油麻地,佔領深水埗、佐敦、大角咀、紅磡、灣仔、北角、荃灣、觀塘、將軍澳、上環、西營盤等等──如果其目的僅是為了要阻塞交通的話,試問又有什麼分別?我建議他們,更有效的方法是設法佔領全香港港鐵站,及三條過海隧道,那豈非更可達到真正癱瘓全香港交通的目的?

  是日的電視新聞畫面上,我們看到的,是一位疑似"古惑仔"的男士帶點輕佻口吻向警察說:"阿SIR,咩事呀?"如果佔領者大部份都是這種質素的人,請恕我更絕對無法去同情他們。更有是日在旺角聲稱曾遭警方暴力對待的受訪者表示,自己當時只是路過,請恕我對此實在有所懷疑,何況在當時的混亂情況下,試問又有誰能有足夠能力分辨得出身處當地的人究竟誰才是示威佔領者,誰才是無辜過路者?可以想像,佔領者一旦被警察驅趕追捕,大可作鳥獸散,然後自稱只是過路人,你奈我何?
  又,我看到一位學聯成員份子不斷氣勢洶洶地向執行禁制令的執達吏質問:"請你回答我,人算否障礙物?"其時那位執達吏大概是被其氣燄所壓,只能選擇以沉默回應。對此,我真想狠狠回敬一句:"算又怎樣?不算又怎樣?我們來此行動的目的,只是清除障礙物,當然不包括人--只除非閣下把自己視作物件的話!"

  香港似乎已進入了一個專門挑戰任何權威的世代,人們已經不再服膺於任何權威,包括警察、法庭、政權。問題只是,在成功把一切權威都推倒以後,究竟我們這個社會還剩下一些什麼?是否我們已將進入一個人人都可成為自封為權威,自以為是的時代?既然已不需要權威,大概也已不需要任何政府的存在了,那何妨就讓大家一起進入古書記載中的上古的所謂大同社會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6623

有點雷聲大雨點小的香港電視 創.作.人杜若飛

1 : GS(14)@2014-12-24 02:15:04

http://kwahto2006.blogspot.hk/2014/12/blog-post_22.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6868

亞視不值得救亡 創.作.人杜若飛

1 : GS(14)@2015-01-11 17:59:14

http://kwahto2006.blogspot.hk/2015/01/blog-post_8.html

  亞視因財困問題欠薪成為另一熱門新聞。於是近日有好幾位報章專欄作者都在為亞視出橋救亡,如搞什麼劈價廣告、救亡籌款節目,甚至搞旅行團到其廠房觀光等。看到這些,真的令我失笑不已,尤其是後二者。首先,搞籌款救亡節目,先要問問有誰想看?以亞視的條件和前科,試問又能搞出什麼看頭來?莫非由王征領導一眾台前幕後員工再來公開大跳一場"騎馬舞"唱"江南style"?倡議者更倡議,可參考以往各種大型慈善籌款表演節目,例如只要有人捐錢便可與"巨星"同場表演、玩遊戲──問題只是,以亞視這種可憐的條件,還請得起什麼巨星?而如果所謂"巨星"指的只是亞視旗下那班知名度有限的藝員,包括讓大部份香港人都叫不出名字來的亞姐、亞洲先生、星光家族等等,我實在看不出對觀眾和捐款者會有什麼吸引力可言。

  至於搞廠房觀光團則更加可笑,因為倡議者的原意,是以"幸運的話可以偶遇明星"作招徠賣點,唉,"唔好玩啦",莫非你當消費者是傻的嗎?與上同理,亞視現時旗下,簡直已連幾個可讓觀眾叫得出名字來的所謂"台柱"藝員(如陳啟泰、朱慧珊、劉錫賢等──其中的陳啟泰近日也早已銷聲匿跡於亞視,很可能早已經離巢)也已沒剩多少,更遑論什麼所謂的"明星"可讓人偶遇了!

  而最最重要而關鍵的問題是,香港人為什麼還要集體去努力營救像亞視這樣的一家電視台?救它來又有什麼意義?街上每天都有店鋪在倒閉關門,為何不見有人呼籲大家集體去給它注資救亡?請不要跟我打什麼感情牌,說亞視是什麼"一直陪伴我們成長的老牌電視台"等等,只因這家"老牌電視台"近十年來,幾乎沒有帶給過我們什麼創意與娛樂,有的只是大氣電波上的污染與浪費!我相信,早有不少香港人還巴不得看到它早早倒閉滅亡,以免白白蹧蹋了一條電視頻道呢!當然包括我在內,我的2015新年願望之一,正正就是亞視快點倒閉,而政府也不要再續牌給它。這並非幸災樂禍,立心不良,我的出發點可是全為了全香港電視觀眾的福祉的。對於亞視旗下的所有員工,在公司倒閉後的前途問題,我認為大可不必擔心,誠如某些業內成功人士所言:在這行業中是不會有懷才不遇的人的。既然如此,只要是真正"有才有料"的人,相信不愁可迅速轉換到另一傳媒機構任職受聘,說不定由此更可從此平步青雲,在事業上闖出另一片新天地,就好像眾多以前曾在亞視台前幕後任職的職藝員,一旦轉投到無線,便即有如脫胎換骨的例子一樣。

  所以,問題根本不在怎樣救,而在於"應不應"救。

  若要說,亞視如其宣傳所言,是香港的"良心"電視台,我呸!一家連打工仔職員的薪金都不肯首先照顧支付的企業,試問還有什麼良心可言?老板王征、前高層總裁盛品儒從前不是曾信誓旦旦指出每年向亞視投放了幾多億的資金?敢問這幾多億的資金到底花到了哪裏?這幾億幾億資金,只要其中若干"零頭",我相信已足以讓眾多低下層的職工受惠不盡。情況或可比擬作,我們香港的財爺曾俊華年年都在財政預算案中報告香港庫房有龐大的盈餘,然而貧富懸殊問題、通脹問題、小市民的住屋問題等卻從不見有太大改善一般。寫到這裏,不由想起港視近日新劇的劇名:"來生不做香港人",我猜想,在很多升斗小市民心目中,也許真的來生都不想做香港人,只想做個澳門人──只因澳門人每年都有那麼多錢派!但做香港人,卻年年要捱貴租,捱那天天不斷上漲的物價、交通費、水電雜費等等……

  近閱報章,讀到一則標題是:"黃秋生寸亞視廿年前就應該執",雖然全文未詳,卻已深覺此言十分說中心聲。今年已是2015,廿年前即是1995,根據個人主觀印象,踏入上世紀九十年代,亞視早已呈現一片開到荼靡,死氣沉沉的跡象,縱或偶然創出過一點點的收視佳績,以及話題之作(如曾被譽為神劇之"我和殭屍有個約會"),到底只有如迴光返照──且看繼"我"劇之後,亞視還拿得出過什麼可"見得人"的自家製作作品?是"縱橫四海"?"情陷夜中環"?"百萬富翁"?不是吧?

  要救亡的話,我看香港人不如早點救救如梁蘇記遮廠、雙喜酒樓、利舞台、太平戲院、大丸百貨等等這些對香港人更具集體回憶意義的老字號還更有實際價值。今日潮流興講"保育",但sorry囉,亞洲電視似乎就不見得有任何一絲一毫值得保育的價值。只因為這電視台曾帶給我們集體回憶的那個美好階段早已徹底"死亡",後來它只不過投胎還魂成了另一個人,一個讓我們完全陌生,而又面目可憎的老太婆罷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070

光復 創.作.人杜若飛

1 : GS(14)@2015-03-29 23:52:58

http://kwahto2006.blogspot.hk/2015/03/blog-post.html

  前文預料,"鳩嗚"黨將在農曆新年除夕擾亂維園年宵市場,僥倖並未料中。唯農曆新年尚未完全過去,"熱血公民"及"本土民主前線"成員已先後幾次在新界各區發起所謂"反水貨"行動,剛過去的一天,就在元朗區再次進行名義為"光復元朗"的示威遊行行動,與警察及反對市民爆發大規模衝突──是日僅憑電視畫面,我們明顯可見到有一名警員被群眾圍毆情景,似乎已足以粉碎了這些組織者任何所謂"示威遊行和平理性"的藉口與謊言──也許,這是為了曾廣超的出氣報復?

  光復一詞,在歷史上本有慣常既定用法,不過筆者也無意在此咬文嚼字了。只想好奇提出一個小小疑問,英國異族統治香港有百多年歷史,緣何在此百多年期間,卻不見有人提出過所謂"光復香港"口號?相反,到如今香港回歸祖國懷抱,反倒有人不斷提出這光復口號,這不可不算是一最大諷刺。

  水貨客滋擾問題,筆者雖無深切體會,在此只能僅憑常識常情常理,作一判斷。首先,敢問現在新界各區居民,是否已真正如那些組織所言,已到達被滋擾到完全無以為生的地步?如果僅限於街道與交通工具受阻塞、或購買日用品受影響等問題,敢問又有何必要誇張用到如"光復"這等字眼,彷彿香港已遭受那些內地水貨客侵掠淪陷一般?依此邏輯,今日尖沙咀廣東道、珠寶店鋪林立的紅磡,以至山頂、兩大主題公園等熱門旅遊區,早已日日逼爆大批內地遊客,我們又是否先要"光復"這些地點區域?以上地點區域,內地遊客之充斥,無疑也一定程度地影響了居住於該等地點區域的香港市民日常生活者。再其次,我們不妨看看每逢周日或假期的中區遮打道及銅鑼灣維園,以及灣仔駱克道酒吧街、中區蘭桂坊雲咸街一帶,看看在這些日子,何嘗不是分別被那些菲傭、印傭,以及洋客們所佔據了?光說後者,如閣下是駕駛者,每逢周五周六晚間,如駕車經過灣仔駱克道、中區雲咸街與蘭桂坊等地段,何嘗不是一樣飽受滋擾?不但"塞車"是家常便飯,更惹厭的是,那些喝醉酒的洋漢洋妞,動輒還會在馬路上橫衝亂撞,旁若無人,而且叫囂嘈雜?為什麼卻從不聽到有人提出要光復這些區域?

  只要於此稍一比較,我們便很難不得出一個明顯結論,目前這種種所謂"光復"行動,真正目的只不過純為針對大陸而已。香港一向繼承了英美傳統,訂立了一條反種族歧視的法例,然而更大的諷刺是,在這一條法例的保障,以及相關教育之下,香港市民歷年都能學會好好包容、接受那些來自世界各地的民族,偏偏對與自己屬同文同種的同胞們產生這麼大的怨恨與抗拒?不錯,部份內地同胞或許因為教育水平、公民意識較低,很多時在各方面行為都有所不加檢點,然而公道點說句,我並不認為這便足以成為抗拒他們整個全體的理據。要反水貨客,以至反自由行,自有相關組織者所提出的自由,但與此同時,請不要忘記,千萬不可殃及無辜,犯了"一竹篙打一船人"之弊。因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相信就是那些組織者們,也一樣不會甘心被其他人簡單而片面地歸類為"港獨份子"或什麼的。

  最後,我很懷疑政府若真的聽從組織者要求,取消內地一簽多行政策,又是否真能解決所有問題?根據這些組織者的理念方針,我相信很多人都有理由推斷到一個可能的事實:他們的最終目的,是要斷絕香港與內地之間的一切根本關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12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