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變搶手貨!搞文創設計也要學好數學

2014-06-09  TCW
 
 

 

你知道嗎?除了科技、金融業,文創、觀光和設計產業,也需要數學素養!

哈佛前校長伯克(D.Bok)在《大學教了沒》一書直陳:「數學可以訓練邏輯推理和抽象能力,這是二十一世紀八個教育目標中思辨能力的訓練。」他認為,一個人在職場中生存,學會找問題很重要。當然,有各種不同找法,有些人要發展一套理論,有些人要解決難題。

旅館業鉅子希爾頓(Conrad Hilton)就認為,數學中「找問題」的能力,對於經營旅館有必要。

能解決問題專精分析,不被假象誤導

希爾頓說:「我不想說服任何人,微積分、代數或幾何學對經營旅館事業非常必要,但我們要大聲疾呼:『數學』並不是國民教育上無用裝飾品。」

解決問題,則是第二大能力訓練。「數學能很快把問題化簡、用清楚方式陳述出來,從而發展迅速解決問題的能力,不管從哪方面看都是非常有用的。當然,並不是真的使用代數公式,但我們發現較高等的數學練習,是發展這種解決的心智能力最好的訓練;徹底的數學心智訓練,可以防止思緒不清或被一些假象誤導,」伯克說。

在線上開放課程平台Coursera開辦「數學思維入門」課程,吸引全球超過五萬人註冊的史丹佛大學著名數學家德福林(Keith Devlin)也持相關觀點。「數學不是只有加減乘除、函數、微積分,可以幫我們訓練精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他表示,當年牛頓發明微積分,目的就是為了要解釋宇宙間行星運行問題。

具跨界能力3D繪圖、電影產業吃得開

數學中的空間概念,則可提供文創或設計人才對於視覺結構的訓練,是第三大能力。台師大講座教授、數學教育中心主任林福來,以目前世界潮流的文創、設計產業為例,許多3D繪圖、電影特效視覺,依賴數學對形狀結構和數量週期的訓練。他表示:「空間的定位、定向,則可以讓整體性視覺方向、結構更準確。」

此外,林福來也提出「列聯表」數學概念用來訓練思考不確定性因子的存在,是現在數學教學的重要潮流。「在『黑天鵝』頻繁出現的複雜社會中,列聯表概念與分析,訓練的是對變數的思考與判斷能力,」早在二○一○年,德國就將此課程放入國小課綱中,但台灣課程則尚未列入。

培養領導力面對變動,能立即正確回應

「從個人競爭力來看,數學力強,未必能升為高階經理人或者CEO;但數學力差,肯定無法晉陞為高階經理人,這絕對事實!」城邦集團執行長何飛鵬曾為文表示,「台灣第一代創業家幾乎對數學都很敏感,不代表他們有非常好的數學成績,但他們通常有極佳邏輯、推理、判斷力,能在數字上有任何變動時,第一時間做出正確回應。」他講的,正是上述所提及一般廣義的數學素養能力,也是隱藏的競爭力,勝出關鍵取決於應用,而不是分數!

林福來也以一個更簡單的例子,說明他眼中的數學概念,有一天,他的一個女學生搭捷運,捷運上擠滿人,這位女學生和友人通電話,才知道友人就在隔壁車廂,但人很多怎麼找?女學生問朋友:「是在靠近車廂的哪個出口?」她以此判斷距離和位置,一下擠身到友人旁邊。

女學生從空間定位,換算成距離,「這也是數學應用能力,」他表示。換句話說,數學沒有我們想的那麼抽象,而做很多數學題目,卻不能在生活中應用出來,也不等於數學素養高。

數學考不好,是一般人的夢魘,根據美國芝加哥大學心理學系博士萊昂思(Ian Lyons)說法,全球平均每五個人中,就有一個數學恐懼症患者。

奧斯卡最佳導演李安就是一例。他在大學聯考時,數學僅考十一分,「就是很害怕數學,每次考試都考不好,有一次甚至只考○.六七分,」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PanSci泛科學網站總編輯鄭國威,在《一個數學家的嘆息》一書中為序就表示,國小時成績很好,但到了國中全都變了。光看到「數學」兩字,就足以讓他產生頭昏想吐的感覺,後來儘管順利考上第一志願高中,但最後決定去念文組,出了社會儘量避開跟量化相關的研究,但他現在從事的卻是與數字邏輯相關的網路產業。

萊昂思就認為,讓學生產生恐懼的不是數學本身,而是以往的數學教學模式,考不完的數學考試,做不出的難題、怪題,讓學生自信備受摧殘。

「在升學壓力下,只做大量練習,數學教學把數學學習內在的、規律性的東西放在次要位置。短期內的確可以提高成績,但這是以犧牲學生的自信心為代價的。」萊昂思的觀察與台灣數學教學現場不謀而合。

技術性訓練扼殺了創意,也讓數學被許多人誤解。「但『數學思維』則是一種思考、推理事物的明確方法,且思考對象不限於數學。推理是一切現實的源頭。」中華民國數學會前理事長張鎮華點出數學知識與數學素養差異關鍵。

也可以說,除了數學時數不足,台灣還需要思索如何讓數學的教學真正訓練一個人的解決問題能力,而非單單懂得解題,才能打造台灣超越分數的競爭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033

[惡搞文] 給各位關心無主孤雲的人

原文參考此

各位,無主孤雲今天要結束了!

辦無主孤雲是出於簡單信念,「為自己是老千是做點好事」,表現自己正義,同時希望像美國花旗肥婆一樣,創造一個成功的洗底生意,打開自己不是老千的局面。

「為自己老千是做點好事」,背後有很多偉大使命,只是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儘量使自己可以洗底,做一個正常老千發財立品的事。我生於1964年,今年50歲,趕上嬰兒潮最後一班車,受惠香港八九十年代經濟起飛,把握了向上變成大老千的機會,就如不一般香港人,年青時埋首變成老千,到略有小成,想利用自己老千界的經驗、人脈及知識,希望成功洗底變成正義人士。

我白痴

原來今天的香港已經變了,做一個假正義為懷的人、做一個假民主媒體、為社會做一點洗腦的事,實在不容易,甚至感到白痴 — 不是恐懼,而是白痴。由於個人幻想當前政治鬥爭氣氛令人極度不安,多位民主派人士,被跟蹤、被抹黑、被翻舊賬,一股白色恐怖氛圍在社會瀰漫,我亦感覺到這種壓力,但是自己一想,我自己騙了股民過百億,其實這些事更恐懼,這些政治壓力完全是小事。還有,作為一個經常常常搞財技的老千,我得承認,每次搞財技都不會提心吊膽,但這是我過分疑神疑鬼嗎,可能自己做得虧心事多,「平生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也不驚」?那種感覺,根本不可能向外人説得清楚,可能我真的做了不少壞事。

令我最不安,是家人也感受到這股壓力,終日替我擔心,但我覺得值得,自己搞咁多財技,點解唔驚,做一個虧錢媒體要驚。隨著社會氣氛逐漸緊張,這股壓力在我身邊蔓延的程度令我日益困擾。在家吃飯,我堅持不開電視,因為我不想面對面跟家人討論社會話題,我知道他們只會愈來愈擔心,因為自己其實以老千身份做了所謂的好事,自己怕被人秋後算帳。我幻想家人因我憂慮,我傷心,我扮野,我白痴。

我傻仔

兩年前,我和幾位朋友一同創辦無主孤雲,我以為自己洗老千底為起點,相信包容是香港最重要價值,以抄博客和扮民主自由為基石,創造抄襲媒體形式。根據最新數據,在一輪欺騙下,無主孤雲上月平均每日「獨立瀏覽人次」(Unique Visitor)有30萬人,表現可算理想。從開始,我們沒有考慮當一盤生意來做,但是在大傻仔攻擊下,利用肥佬黎呢條大水喉,為無主孤魂建立基本資金來源每月幾十個,且無放棄我大頭蔡的精電主業,成功騙埋高生的一千萬人工,在不正常的社會及市場氣氛下,我成功賺的名氣,但是在生果日報開支減少下,無主孤雲開始失去主要經濟來源,況且的廣告收入跟它的影響力,不成比例。

無主孤雲一開始本身開大個頭,以為自己小本經營(很多熟悉我們的博客可作證),實際上對比其他同業,如康庫網絡,成本就是他的一百分之一,員工更只有2個。所以在我唔想貼錢,但日日有開支下,由但創辦至今,每月從未達至收支平衡,只是靠肥佬黎的專欄資金支持。當水源一斷,每個月我都要貼錢,最大問題是在可見將來,雖然未來業務不錯,其實只要堅持,未嘗不可成功。我幻想香港社會氣氛只會更見緊張,從生意角度,無主孤雲實在看不到曙光。有人問我,無主孤雲有沒有出現抽廣告情況,答案是有,但是因為是我拉回來的,那些不算是落,所以何來抽?

在我的幻想中香港不單止核心價值被扭曲,市場也被扭曲,只是我認為民主的理念能夠變成錢,所以用人地的錢去賺更多的錢,但我看不見市場現實,所以不敢真的小本經營,真的控制自己的開支,利用別人的錢,來做自己的野,結果水源一斷,自己做唔掂,就執左佢,所以我傻仔。

我痴線


我的白痴及傻仔,源於我自己高估自己,幻想曾一度相信香港還是一個正常的地方,一心以為可做一個為洗底、一個妄顧自己財力市場的商人,很明顯,我錯一半對一半了。在幻想著一個不正常的社會和市場,做一個不顧現實的公民和商人,原來竟是正常的幻想。

對於兩年來努力拚搏的同事,我覺得自己痴線,因為大家年中無休,義無反顧地用行動來支持無主孤雲的信念,然後在成立兩年差兩日執左佢,都畀唔足遣散費畀自己支持自己的員工,我算真是正常的商人。對於家人的包容,我更痴線,做一件沒有可能成功的事,讓妳們為我憂慮了這麼長的時間。對於支持無主的博客、海內外讀者,你們終於發現,根本我就是個正常人,只是高估了自己。我其實只是留了力,所以只能走到這麼遠,如果真的堅持做一件事,那有可能不能堅持?所以我真的痴線了。

無主孤雲由即日起正式結束,成功讓大傻仔成名立品,不幸言中,我很感激,再見!

一個堅持不下去的大頭蔡
2014年7月26日

延伸閱讀:
1. 順叔財經林峰
http://caijingcarefree.blogspot.hk/2014/07/blog-post.html

2. 對蔡東豪的所有惡搞及非惡搞文
http://zkiz.com/tag.php?tag=%E6%83%A1%E6%90%9E%E6%96%87&type=2


3. 網媒《主場新聞》突執笠 蔡東豪:我恐懼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9174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505

[惡搞文]余食西北風: 自製辭職

(按:原文選自余就風在2005年3月2日於信報撰寫之文章《自製升職》,蔡東豪就當3月14日就任精電
行政總裁職,敬請留意。)


這是一個悶局:公司生意開始轉差,但完全看不見突破空間,前景灰暗;自己在公司的位置又開始被太子女霸住,不太算「穩陣」,但突圍機會欠奉。我食西北風也要向在悶海中浮沉的大頭蔡獻計,找回十年前的東西,看看怎樣走出這悶局。

這計謀存在風險,但回報豐厚:我提議大家自製辭職機會。辭職也可自製?對。你封自己為某項目的領袖,雖然你沒有實質職權或固定下屬,但先辭職。對,先辭職吧。

首先,你要把眼光擴闊到全香港,找尋一個未被判死刑、但沒有人願意負責,而你又認為有成功機會的項目;有一點必須注意,項目性質一定是有始有終,他日你把項目辦妥,領功時其他同事會認同是你的功勞。

這項目的以前負責人,因為已經倒閉,所以沒有正面回應,但心裏很願意把項目再搞過,所以「重生」過程一定要令所有人感到舒服自然。假如以前負責人的反應是「你得閒可以幫手?這是好主意」,你可以長驅直進;同時,因為你辭職,所以你向各界表示這額外工作已經不會影響你現有的工作。由於你已有沒有工作可關心,老闆也不會反對。

然後就是低頭拚命把項目做好。假如項目真的成功,立即着手廣佈天下,記錄所發生的一切,當時的問題是什麽?你做了什麽?成效是什麽?自己領功之餘,還要多謝每一位幫過手的同事,擺出領袖風範。

下一步是建立項目的重要性,一方面不令過住負責人尷尬,另一方面四處宣傳:這項目難度很高(原負責人不能辦妥是非戰之錯),能夠成功是近乎奇迹(失敗也不用介懷);宣傳的另一目的,是吸引其他受光環引誘的人加入,因為你只是一個無兵司令,你要向加入的同事事先聲明:這項目的「獨贏」派彩全屬於你,不過「位置」派彩也不俗。
 
這名大頭蔡的去向,彰彰明甚,彰彰明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87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