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42萬億元白金小行星今掠地球
1 :
GS(14)@2015-07-21 02:24:45全球人類今早將會與天外寶藏擦身而過,一顆估計蘊含9,000萬噸、最高總值5.4萬億美元(約42萬億港元)白金的小行星,在本港時間今晨6時掠過地球,令外太空淘金科技霎時成為熱話。
白金小行星的官方編號是2011 UW158,面積為452米乘1,011米,科學家利光譜儀分析光線的密度,鑑定出小行星內核蘊藏大量珍貴金屬及礦石,估計價值3,000億至5.4萬億美元(2.3萬億至42萬億港元)。小行星將在地球240萬公里外掠過,僅為地球與太陽系中最近行星距離的1/30,但仍比月球軌道遠5倍,因此無法用肉眼窺探它的光采。但觀星發燒友不必失望,天文網站Slooh已連結加拿利群島(Canary Islands)的天文望遠鏡畫面,直播小行星掠過地球的一刻。
太空採礦公司:適合開採
專門研究太空採礦「行星資源公司」(Planetary Resources)認為,UW158是適合開採的小行星之一。該公司日前已從國際太空站發射太空採礦的測試儀器,希望為人類建立起外太空經濟,改變人類在地球的生活。俄羅斯電視台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0720/19225374
【飲食籽】永續救地球 冇嘢係垃圾
1 :
GS(14)@2015-07-21 02:32:03鄒崇銘提倡永續生活,希望農民不再被剝削、提升消費者選擇、不再透支地球資源。
【飲食籽:清恬淡食】Small is beautiful!這是「香港公平貿易動力」發展總監鄒崇銘對永續生活的看法。永續,是指不透支自然資源,而享有均衡的生活模式,讓世界得以永遠延續。看起來有點離地,簡單來說就是自給自足、減少消耗,讓地球可以持續運作的生活方式。當我以為有機耕種便是永續的好例子,鄒崇銘卻認為並非如此,只有懂得利用自然資源的小農場,才是永續生活的最佳實踐者。
對永續生活產生興趣,全因在書展中看到《近田得米》一書,它是由鄒崇銘(鄒老師)與蘇文英共同撰寫。二人均是公平貿易運動的資深工作者,對他們而言,永續生活是希望生活及生態得到平衡,「香港人生活太富庶、倚賴性太強,買菜買肉都到超市街市,已經忘了菜從何來,有沒有想過直接從農場買菜?這樣可以認識耕種過程,又可減少中間人從中取利,直接提高農夫收益,在地產霸權下,做到一個公平且互相尊重的貿易關係。我們希望香港人認識永續生活,學懂珍惜地球資源,做到自主、自給自足。」聽到自給自足四字,腦中冒出原始人的生活模樣,自己種菜養雞,真正自給自足,「並非要你做一個原始人,而是希望減少不公、減少消耗。」
馮汝竹(竹姨)將多出來的農作物曬乾成副產品,最近便忙於曬花生及黃豆。
有生有死 循環不息
對我而言,這套理論仍然有點模糊,鄒老師於是帶我到菜園新村農業先鋒田參觀。這片農田因高鐵拆村而出現,馮汝竹(竹姨)是土生土長的菜園村居民,為了保護自己長大的土地,毅然與其他家庭合租土地耕種,希望進行一場土地變革。土地變革仍在努力當中,但這片農地已是永續生活的一大例證。乘車到菜園新村村口,經過迂迴小徑終於來到農業先鋒田,說實話,眼前竹棚插滿膠樽,田旁又有一堆膠桶及膠樽,倒像被荒廢的土地。「永續生活主要是減少浪費、善用資源,膠樽全是回收得來,插在竹棚上固定紗網,以便豆角藤攀附。」鄒老師解釋道。至於一個個藍色膠桶,內裏全是堆肥,打開蓋,灰黑色的,氣味不算太濃。聽竹姨講解,桶內盛着廢棄植物,發酵三個月便成肥料,有時還會做成酵素,加水用來驅蟲殺菌。「我覺得有機蔬菜是marketing的伎倆,部份農場使用有機肥料,便聲稱為有機菜,那只是滿足消費者的行為。有機應該是有生命的循環,有生(再生)有死(腐蝕),像一棵菜生長後便會採摘食用,餘下的根莖會腐死,化成肥料,再助長新的生命。這樣不停延續下去,才是永續概念。」鄒老師如是說。
混合種植 天然驅蟲
這時鄒老師領我來到田旁,豆棚與雜草共處一田,感覺亂糟糟的,雜草還有花蕾,看來生長已久,「這些雜草其實是金針,竹姨把金針與豆角種在一起,這方法稱為混合種植,可以互相補足。」原來金針蟲害較少,豆的蟲害較多,一同栽種有助減少豆類的蟲害,鄒老師笑言:「道理就如有些農夫會在農作物旁種香草,藉此驅除昆蟲。」混種的另一好處是增加收入,「金針主要收集花朵,但它只在七至九月開花,在旁種植生長期只需三個月的豆角,便能增加田地的收益。」除了採用混合種植,竹姨還會把部份植物曬乾或醃製,盡量減少浪費,她說:「把農作物丟進垃圾桶,會令農夫十分沮喪,我會做成不同的副產品,令農作物的生命可以無限期地延續。」鄒老師坦言永續是沒有「垃圾」這個概念,「只有小農夫才會如此細心,不少大農場為了提升生產力而出現單一化,甚至破壞不時不食的理論,既減少我們的選擇,還會令土壤過份虛耗。久而久之,可能會像電影《星際啟示錄》中所說,地球只餘下粟米一種植物。」
金針花是萱草的花蕾,花朵呈百合狀,將呈黃色、未開的花蕾曬乾便是金針。
永續概念中,垃圾是不存在的,竹姨便以廢棄水樽來固定紗網。
一個個藍色膠桶內裏放着灰黑色的堆肥。
在菜園新村農業先鋒田中,掛在竹棚上的豆角與金針混合種植,原來可以互相補足。
建立社區關係 集結力量
農夫可以秉持永續精神,個人層面又如何堅持呢?鄒老師直言:「天氣這麼熱,如果禁不住打開冷氣,可以調高空調溫度,加把風扇節約能源;居室多採用自然光,還有穿着盡量簡約。」飲食方面,鄒老師提倡良心消費,多從農場直接選購蔬菜生果,以及選購公平貿易的產品,「公平貿易的產品一般從農民處直接購入,這可減少不同財團從中獲利,為賺取金錢而剝削農民。」他的小花園還種有各款香草,甚至設有廚餘機,把家中廚餘放進去,待時間發酵化為肥料,便能作栽種之用。「永續生活很重視小規模,因為它能夠適應本土,以人為本,從而於社區建立直接的買賣關係,通過各人的小力量結合成為大力量,記住small is beautiful。」
食得要夠Raw
鄒老師的菜式以蒸烚為主,更愛吃raw food,加少許調味便能保留食材營養。
用公平貿易食材做的朱古力啫喱很彈牙,味道香濃。
用上農業先鋒田的蘿蔔做醃冷盤,加上竹姨所醃的洛神花醬,酸咪咪很滋味。
鄒老師每周也從附近農場訂菜,保證新鮮,又能在社區建立直接的買賣關係。
這些紅藜麥(上)、可可粉(左)及蔗糖均是公平貿易食材,加點魚膠粉便可做成朱古力啫喱。
來自斯里蘭卡的黑芝麻,是由當地15個農民合作社所種植。100g$24
公平點
https://shop.hkfairtradepower.com
《近田得米》 認識本地農業
作者蘇文英及鄒崇銘均是公平貿易運動的資深工作者,二人走訪本地12個農場,從農場永續生活的實踐中探討本地農業,再配以取材自農場食物及公平貿易食品配搭而成的食譜,希望讓讀者從中認識本地農業及自然生態。
永續生活 人與自然和諧共存
永續生活的概念源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澳洲人Bill Mollison和David Holmgren提出的土地規劃,目標是發展一種可長久作業的耕作模式,漸漸演變成一種生活概念。永續生活,permaculture,拆開是permanent(永恒)、agriculture(農耕)及culture(文化),簡單而言是先了解大自然,從而設計農場、家居及辦公室等,達致人類和環境共生共榮,不透支自然環境資源,務求讓地球、社區及人類都能和諧共生甚至結合起來達至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記者:區佩嫦攝影:陳永威編輯:陳國棟美術:孔文彬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50720/19223160
星際中「另一個我」地球2.0 可孕育生命
1 :
GS(14)@2015-07-26 15:19:50■開普勒-452b接收的能量和光線,幾乎跟地球相等,又適合儲存水,故被稱為地球2.0。NASA模擬圖
「從今開始,地球不再那麼孤單。」在浩瀚宇宙裏,地球是一顆微塵,但經過多年尋尋覓覓,微塵終於在無盡的星際中遇上「另一個我」。美國太空總署(NASA)前日宣佈,科學家透過開普勒(Kepler)太空望遠鏡,在1,400光年外的宜居帶中,發現與地球最相似的行星「開普勒-452b」。它跟地球接收幾乎相等的能量和光線,適合儲存水,很有可能孕育出生命。
今年正值人類發現系外恒星的20周年,在這時找到開普勒-452b別具意義。NASA科學任務主管格倫斯菲爾德(John Grunsfeld)說:「這是我們迄今找到與地球最接近的雙子星,或可稱為地球2.0」。開普勒-452b的直徑比地球長60%,重力是在地球上的兩倍,公轉周期為385天,「一年」的時間只比地球長5%。科學家未能確定它的構成元素,但相信表面有逾半機會有岩石,更可能有活躍的火山。
「幾乎肯定擁有大氣層」
開普勒數據分析員詹金斯(Jon Jenkins)指,開普勒-452b與母恒星之間的距離,比太陽與地球的距離略遠5%,但它的母恒星卻比太陽光亮20%,因此它接收的光線與地球會很接近,更「幾乎肯定擁有大氣層」,但可能會比地球的厚。至於這顆地球2.0是否擁有水、陽光和空氣等孕育生命的條件,英國諾丁漢特倫大學太空專家布朗(Daniel Brown)推測,由於開普勒-452b與地球接收相同的光譜和光線密度,只要開普勒-452b有大氣層和泥土,地球上的植物也能夠在上面生長;他甚至打趣說人類「放假時可到那裏曬一身健康的古銅膚色」。加上它的溫度適合儲存液態水,故此相信開普勒-452b在宜居帶運行的60億年間,「很有機會孕育出生命」。更令科學家興奮的是,開普勒-452b的母恒星,平均溫度與太陽相若,但「年紀」大15億年,透過觀察開普勒-452b的變化,或能預先窺探地球的末日。參與計劃的科學家考德威爾(Doug Caldwell)認為,開普勒-452b正經歷地球10億多年後的命運,「假如它真是一顆岩石行星,它的位置或顯示已進入失控的溫室效應階段。這顆垂垂老矣的恒星,可能把行星表面加熱至足以令整個海洋蒸發掉,水蒸氣不復存在」。在發現開普勒-452b前,NASA曾視比地球大10%、500光年外的開普勒-186f為地球的孖生兄弟,惟它從母恒星接收的能量,僅及太陽傳送到地球的1/3,令行星的正午暗如地球的黃昏,與地球的相似程度,遠不如今次發現的行星。美聯社/美國有線新聞網絡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725/19231895
真假聖誕樹要氣氛定愛地球?
1 :
GS(14)@2015-12-18 08:35:19一棵聖誕樹輕易帶來節日氣氛,其實坊間聖誕樹有真有假,究意那一種最不環保?沙田新城市廣場、太古城及尖沙咀半島酒店都用貴族松來佈置,部分認為塑膠樹生產的碳排放大量,而且真樹佳節過後可回收再造為植土等。其實,假聖誕樹已不只塑膠樹,PMQ元創方及尖沙咀K11商場均用光影形造聖誕樹影像,海洋公園等則表示塑膠等假樹會重用最少三年。記者:伍雅謙傳統聖誕樹採用針葉類樹木如杉樹或松樹佈置,今年沙田新城市廣場、太古城及尖沙咀半島酒店均使用來自美國的貴族松。其中沙田新城市廣場的聖誕樹更高達10米,該公司表示,採用真樹是考慮到塑膠樹會產生大量碳排放,估計每一棵塑膠樹釋放的二氧化碳是真聖誕樹的11倍多,並需500年才能完全分解,故今年採用來自擁有再生林認證農場出產的松樹,之後樹身會回收並製成有機覆蓋物及植土。太古城及半島酒店也指會待節日過後,將聖誕樹進行回收再造。部分環保團體會把聖誕樹再造為貓砂等。今年全港最高聖誕樹並非真樹,海洋公園置於戶外的聖誕樹,高達70呎,已是第二年使用,園方預計仍可使用一年或以上。部分假聖誕樹都具創意,PMQ元創方以投射技術,在半空形造3D聖誕樹影像。K11的聖誕樹「Crystal Tree」則用LED燈泡組成,高7米。ifc商場的7棵聖誕樹是「懸浮」半空的假樹,最高一棵有13米高,讓市民玩互動自拍設。
ifc商場稱,商場也重視環境保護,所用物料會考慮能否循環再用,展品在展期過後會轉贈予姊妹公司、學校或慈善團體等單位,盡量物盡其用。
K11則指,展覽除使用具節能效益的LED照明品,也與減碳策略公司合作,支持中國四川西北部退化土地的造林再造林項,恢復逾2,000公頃的森林,以中和展覽的碳排放量。長春社總監蘇國賢表示,現時用作聖誕樹的杉樹及松樹,大多不是從天然樹林砍伐,惟因砍伐後並非進行移植,樹身最終也會死亡。以松樹而言,約一個人高便需種植兩年,10米高更需10年以上,就算展覽過後會回收並轉化成其他物料,過程中也有碳排放,加上本港並沒有種植聖誕松樹的地方,松樹均自外地運港,過程中也會消耗不必要能量。他建議若要加添聖誕氣氛,可使用塑料製的聖誕樹,雖然塑膠也洐生環境問題,但樹身能重覆使用;至於透過燈泡及光影打造的聖誕樹,只要硬件及運作過程符合能量效益,亦屬不錯選擇。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1218/19417135
太陽系有「第九行星」質量是地球10倍 公轉一次逾萬年
1 :
GS(14)@2016-01-22 16:06:41■科學家尚未真正觀察到「第九行星」,只能用電腦繪製模擬圖。路透社
冥王星10年前由行星被貶為矮行星,如今美國科學家透過數學計算和電腦模擬技術,推測到太陽系確實存在另一顆真正的「第九行星」(Planet9)--它位處柯伊伯帶(Kuiper Belt)、比海王星更遙遠的天際,由氣體形成,質量是地球10倍,但至今仍未被人類窺探到廬山真面目。
加州理工學院科學家布朗與巴特金在最新出版的《天文期刊》中表示,「第九行星」是一顆龐大如海王星的氣態行星,可能擁有行星環或衞星,與太陽的距離比地球遠50倍,或是海王星的20倍,正以「奇異、被極度拉長的軌道」繞着太陽運行,公轉一次需時地球的1萬至2萬年。它與地球的距離也隨橢圓軌道變化,最接近時,兩者相距約322億公里,最遙遠時會在地球約1,609億公里外。布朗表示他們並非直接觀察到「第九行星」,而是發現柯伊伯帶上有六個天體,看似受到神秘物體的引力影響,疑惑如此龐然大物為何從未被人偵測,經電腦運算後,近乎完美地計算出區域內存在一顆行星,驚訝得「下巴跌落地上」。
■布朗(圖)與拍檔巴特金用電腦推算出太陽系有一顆未被發現的行星。路透社
需強效天文望遠鏡「追星」
科學家在1930年發現冥王星,一度列為九大行星之一,至2005年布朗發現大小相若的天體,才令冥王星翌年在爭議聲中從行星中被除名。數據顯示,新發現的行星質量是冥王星的5,000倍,布朗相信一旦證實它的存在,將會結束對冥王星的10年爭論,「那些為冥王星被摘去行星地位而瘋狂的人,或會為找到這顆真正的行星興奮不已」。真正的「追星」過程還需透過強效的天文望遠鏡,布朗希望天文學界一起努力。他說:「我們本可靜靜地花五年在天空中搜索,但我寧願被人捷足先登,好過由我花更長時間發現。」美國太空總署的「新視野號」太空船去年7月曾掠過同樣位處柯伊伯帶的冥王星,可惜新發現的行星位處相反方向,「新視野號」不會遇上它。「新視野號」首席研究員斯恩特對「第九行星」的存在有所保留,指「類似的研究每隔數年出現一次,但這些預測從未被證實」。美聯社/德新社/路透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122/19462059
深圳女call車搭咗630萬?足夠繞地球75圈
1 :
GS(14)@2016-07-09 06:46:50深圳一名吳姓女子,前日下午與男友用「滴滴打車」呼叫一部車輛,從南山蛇口出發前往坪山坑梓。她準備輸入密碼準備用支付寶繳費時,發現竟然要支付540多萬元人民幣(下同‧約630萬港元)。她將經歷po上微博,網民留言說:「太貴了,坐不起!」「按密碼支付的時候,我楞了一下,這串數字跟平時不一樣,有點長;我再仔細看一下,媽呀,嚇我一跳,有540多萬。」吳女當時立即給男朋友看,男朋友說從美國回來都不用這麼貴吧?系統顯示,吳小姐需要支付的費用為5400833.2元。顯示的市場為10801649分鐘,里程為4.4公里。按照賬單顯示的內容換算一下,吳女需要馬不停蹄的連續乘坐7,500天才行,也就是20多年,更可以環繞地球75個圈了。「滴滴打車」客服覆稱,由於收費系統出現逆差,目前已對乘客進行免單處理。山東電視台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708/19686723
What we are reading——臨界點將至:自己地球自己救
1 :
GS(14)@2016-09-04 15:45:39Anthony Barnosky和Elizabeth Hadly夫婦投身古生態研究,一生走遍天涯海角。90後女兒Emma和Clare自出娘胎就四海為家,以樹熊作玩具,小小年紀懂的拉丁學名比研究生還多。半生的田野見聞讓Barnosky夫婦漸漸察覺,再找不到不曾被人類肆意改變的角落。孩子幾周歲時舉家伴隨到印度岩洞區考察化石,最難忘的並非強盜截劫時不知先保護女兒還是擁上擋風玻璃的人潮,而是從夾雜着烤包和汽油味的人海看到全球人口將會在女兒一生中增至百億的困局;在南非學術會議之間,小女孩一覺醒來為獅子在帳蓬外留下的新腳印雀躍,學者卻眼見貧民飢不擇食,不忘全球近億人「餐搵餐食餐餐清」;在猶他州Four Corners地區的營火旁,一家猜想沿崖而建的文明遺址誰屬,專家父親當然知道一直以種植粟米為生的Pueblos印第安人祖先因為水源枯竭,700年前突然消失,留下落荒而逃甚至人吃人的線索,而同樣地關乎人類存亡的各種生態危機,正在全球蔓延。在洛磯山脈,松樹林在寒冬保護下一直和樹皮蛀蟲相安無事。人類造成全球暖化以來,蛀蟲向北擴散,當冬日氣溫不再足以制衡蟲蛹,蛀蟲就突破防線,每年繁殖兩次,當地生態平衡頓失。由南延綿至阿拉斯加的山巒上,不少地方的松樹「一夜間」全變枯枝,寄居其上的蛀蟲亦將無處藏身。一直親身見證環境警號的Barnosky夫婦,恐怕生態系統已在近乎崩壞的臨界點。七年前,Barnosky召集學術會議,疏理不斷湧至的生態警號,探討地球尺度巨變的危機。其後聯同20位跨領域專家發表的學術論文,備受關注。在加州州長熱心支持下,Barnosky牽頭草擬名為《如何在21世紀維護支持人類生命的地球系統》的科學共識文件,總結氣候變遷、生物滅絕、生態系統轉變、污染、人口增長與物質消耗共六大威脅及對策大綱。這份重要決策訊息至今得到全球千多位科學家和組織簽署認同,已交到各國領袖,習近平亦收到其中文版。法國演員Melanie Laurent與製片人Cyril Dion更創先河地憑網上眾籌資金走訪各國社區環保實踐先驅事蹟,拍成《自己地球自己救》,Barnosky亦在片中親述臨界點理論。紀錄片去年底巴黎氣候峯會前夕在當地首演後,觀眾掌聲雷動,起立喝釆。峯會後,兩位學者將《科學共識》關注的議題重組成人口、消費、氣候、食物、水源、污染、疫病和戰爭八大危機,結合多年來一家人及各自遊歷的有關見聞成書出版,英國版名為《End game: Tipping Point for Planet Earth》。美國版《End Game》改為《How Close Are We to the Edge?》《Tipping Point》兼具宏大視野和深邃洞見,讀者隨着教授一家的歷險遊蹤來到崩壞現場,為之動容之餘,亦有助理解生態困境之間的互動如何引發不可逆轉的整體巨變,也許更能穿越認知上的臨界點,明白《自己地球自己救》。
TC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904/19759088
4千年前襲地球全球第二大隕石出土
1 :
GS(14)@2016-09-17 17:32:44阿根廷一個小鎮,近日發現一顆在4,000年前撞落地球、重達30噸的隕石,相信是世上第二大的隕石。隕石於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以北1,085公里的岡塞多(Gancedo)出土,一班科學家在上周六發現這隕石,目前隕石坑的大小仍待確定。查科天文協會主席瓦斯科尼(Mario Vesconi)指,隕石的體積超過他們預期,「我們只希望重量會比已發現的隕石更重,想不到超過30噸。」瓦斯科尼估計原隕石原重800噸,來自火星及木星間的小行星帶(Main Asteroid Belt),進入大氣層後粉碎成多個小隕石,散落在現場32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這個「岡塞多隕石」成為第二大隕石,排第一的是在納米比亞(Namibia)發現的「霍巴隕石」(Hoba meteorite),重達66噸。英國《每日郵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916/19772559
神舟太空人返回地球
1 :
GS(14)@2016-11-20 23:51:51載有兩名中國太空人景海鵬及陳冬的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返回艙,昨日下午2時許順利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着陸,兩名太空人狀況良好。神舟十一號飛船於上月17日上午7時30分,從酒泉衞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兩名太空人在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組合體內開展了為期30天的駐留,創造了中國太空人太空駐留時間最長紀錄。昨日下午1時59分,神舟十一號返回艙在內蒙古中部預定區域安全着陸。
■太空人昨返回北京;圖為景海鵬。
港學生設計實驗有效果
由於電視直播沒有播出景海鵬及陳冬由飛船出艙的鏡頭,一度引起許多網民的擔心。之後央視才補播景海鵬、陳冬由工作人員協助,抱出返回艙片段。二人先坐在椅子上休息,工作人員再為兩人蓋上保暖衣物,其間兩人亦不斷揮手。二人昨晚已被送回北京。兩名航天員完成了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王兆耀在記者會上表示,兩名太空人在太空進行三項香港中學生設計的實驗,包括太空養蠶、水膜反應及雙擺實驗都取得預期效果,其中太空養蠶試驗,六隻蠶寶寶中,五隻順利結繭了;水膜反應試驗也順利生成了薄膜;雙擺試驗也完成了運動影像的攝製。返回艙返航後,研究人員還將對這些蠶繭、薄膜等開展一些科學研究。中新網/新華網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119/19838689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