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路透社報道,因擔心物價下滑可能觸發通縮風險及債務違約潮,中國領導層和央行已準備好再次降低基準利率,同時放寬貸款限制。
路透社援引接近決策層的消息人士指出,上周五中國意外降息反映了中央政府和中國央行的方向調整,為兩年來首次大調整,之前央行一直堅持溫和的刺激措施。
中國第三季度經濟增速下滑至7.3%,PPI和CPI指數均表現疲軟,決策層擔心經濟增速跌破7%,而7%的經濟增速是全球經濟危機以來不曾見到的。
一位參與內部政策討論的政府智庫專家對路透社表示,“高層領導已經轉變觀點”。這位匿名經濟學家稱,中國央行已經轉向全面刺激,並可能再次降息並下調存款準備金率。此外,官方的智庫成員也建議中央下調2015年的經濟增長預期至7.0%左右。
中國2014年年內曾針對某些銀行下調準備金率,但全面降息的措施為2012年5月以來首次。上周五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2014年11月22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4個百分點至5.6%;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2.75%。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馬曉河在參加“證券時報專家委員會2014年秋季論壇”時表示,明年中國經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比如國際環境複雜化、經濟增長周期性下行等,對此宏觀調控政策要積極應對,在適當放松貨幣政策同時,還要加大推進改革的力度。
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將上周五的降息解讀為一個政策朝著更激進的貨幣寬松轉向的信號,他預計在未來幾個季度內至少還將有一次降息。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在中國與歐洲央行齊齊釋放寬松信號後,本周一全球股市走高,市場一片歡騰。
中國方面,滬指周一放量大漲,收升1.9%至逾三年新高,非銀行金融機構與地產股漲幅居前。
上周五中國央行意外宣布非對稱降息,當晚美股時段中概股就普漲,地產股領漲。不少分析認為,央行此舉是為了避免通縮,同時刺激經濟。
而此次降息可能只是開始。據路透社報道,因擔心物價下滑可能觸發通縮風險及債務違約潮,中國領導層和央行已準備好再次降低基準利率,同時放寬貸款限制。
“中國央行已經轉向全面刺激,並可能再次降息並下調存款準備金率。”路透引述的一位智庫專家提到。
受到中國央行降息的影響,上周五歐洲股市經歷了一個月來最好的一天。
此外,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也正在掃清全面寬松的障礙,盡管這一決定一直遭到德國的反對。上周五德拉吉在講話中稱,稱若無跡象表明通脹快速朝目標前進,歐央行準備擴大刺激。
今天下午公布的德國IFO商業景氣數據好於預期,歐洲經濟發動機德國的經濟狀況有望好轉。
今天歐股開盤後一路走高,目前STOXX50指數增幅為1%。除日本外的MSCI的亞太股指漲了1.1%,日本股市則休市。美股期貨微漲0.1%,上周五美股道指標普均創新高。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今日發表講話稱,“刺激政策本身是一個中性詞,我們現在有點負面化了。如果增長下滑得過快,該刺激的還是要刺激。”
他在“《財經》年會2015:預測與戰略”上指出,“過去中國經常被批以投資為主、工業為主,更重要的依靠外需的增長”,現在“正在發生一個實質性的改變。”
“就業盡管存在著結構性的問題,比如說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但總體上看,就業的壓力並不是很大,有些地方存在招工難的問題”,劉世錦如是說。
他坦誠,財政金融風險,在不少方面確實是在增大的,“但是,還沒有到不可收拾的程度”,全局性、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守住了。
對於刺激政策的問題,他表示,“刺激政策本身是一個中性詞,我們現在有點負面化了。如果增長下滑的過快,該刺激的還是要刺激”。他認為,在目前這個轉型期,刺激的目的是為了托底,不要讓它下滑的過快,而不是為了提高。
最後,他的講話落腳於改革:
我聽到一種說法,說中國還有很大的增長潛力,比如8%,甚至更高,主要是改革沒到位。言下之意,改革到位了還可以釋放很大的增長潛力,還可以回到高增長的時期,我覺得這是認識上的問題,本身對改革不是非常理解。
應該說有一部分改革是能夠帶來增長的增量,更重要的是在改善投資的效率。有一些改革,可能短期之內對增長有一些沖擊,比如這兩年的反腐敗,可能減少了一些需求,但那種需求很大程度上是浪費,這種需求沒有就沒有了,問題是把這部分錢轉化為老百姓的需求,才能帶動更高效率的增長。
以下是財經雜誌整理的劉世錦現場發言稿(未經發言人本人確認):
尊敬的各位嘉賓,中午好!我想講這麽一個題目,新常態下要確定增長質量導向。增長質量已經講了很多年,這個時候增長質量的問題,必須要提出來,而且不抓住不行了。我們現在一直講發展觀的問題,下一步在新常態下,增長質量導向將會成為新的發展觀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支點。這就涉及到一些問題,我們為什麽要講增長質量,剛才我們還在討論怎麽看目前的經濟形勢,目前的形勢看起來下行壓力還是比較大的,可能最後結論都不是太樂觀。這主要是從速度的角度看,要看速度的話,目前的速度是最近一段時間最低的。
我想,我們能不能換一個角度,從經濟增長質量的角度來看,可能心情就會稍微輕松一點,結論也不太一樣。最近一兩年的時間,在增長速度回落的同時,結構轉型已經取得了轉折性的變化,最重要的是消費前年已經超過投資,去年是有所反複,但是到今年保持了這樣一個消費超過投資的態勢。去年第三產業的比重已經超過了第二產業。我們的出口現在已經由過去20%以上的增長率降到了5%到10%左右。要素投入、勞動力總量,這一兩年已經開始下降,等等。我們過去經常批評的中國以投資為主、工業為主,更重要的依靠外需的增長模式,正在發生一個實質性的改變。
我們看看轉型期間的增長質量。就業,就業盡管存在著結構性的問題,比如說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但總體上看,就業的壓力並不是很大,有些地方存在招工難的問題。企業的效益是有所波動的,今年1到8月份規模以上企業的利潤增長率在10%左右,比去年還略有改善,最近一兩個月情況又發生了變化。財政收入保持了一定的增長,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長速度也還是可以的。財政金融風險,在不少方面確實是在增大的。但是,還沒有到不可收拾的程度。全局性、系統性風險的底線,我們守住了。資源環境方面,霧霾天氣壓力很大,但與此同時,節能減排正在取得重要的進展。
如果我們放在一個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下來看,其實結構調整,經濟增長的質量,總體上表現還是不錯的。從這個角度來看,剛才講的這些因素是最容易出問題的,但是沒有出不可收拾的大問題,我們守住了底線,而且經濟基本上平穩,我覺得這一點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從這個角度來講,對中國的經濟增長還是要看到它內在的變化。這是第一。
第二,速度問題。大家最關心的今年的速度能夠完成多少,明年的速度又是多少。現在我們講不要以GDP論英雄,領導的觀念要轉變,全社會的習慣勢力也是很強大的。過去是以速度為掛帥的,或者綱舉目張,速度高就可以了,其實速度高掩蓋了很多問題。過去保持高速增長的時候,好像顯得很好。現在速度降下來以後,很多問題暴露出來了。現在談速度的問題,比如談到某個數值,高一點好還是低一點好,就速度本身來講,是沒有結論的。如果沒有約束條件的話,速度肯定是越高越好,10%、15%,甚至20%,上去以後,我們會更快的實現現代化的目標,問題是有約束條件的,是什麽樣的約束條件呢?最重要的是增長質量。在這里,我提一個觀點,我們對速度和質量的關系需要發生轉變。怎麽轉變呢?以質量指標來倒推速度指標。我本人曾經提了六個質量指標:就業可實現、企業可盈利、財政可增收、民生可改善、風險可控制、資源環境可持續。和它相對應的速度就是一個好的速度。
說具體一點,比如速度如果再高一點會出現什麽問題?比如加大投資的力度,地方融資平臺風險已經夠大了,再加強杠桿,再去賣點地,再去增加銀行貸款,風險肯定是增大的,投資的質量能夠保證嗎?保證不了。當然速度過低也是有問題的,過低效益就會有滑坡。所以,宏觀調控的意義,或者效率,在於能不能把握好這樣一個速度和質量要求相適應的更大的空間。
從這個意義上講,今後一兩年防控風險的問題,應該引起高度的重視,應該把它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最近兩三年時間,在轉型完成以前,我本人認為,目前的經濟屬於由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的過程還沒有完成,中高速增長的底還有一個探究的過程。我過去講過三個落地:基礎設施、出口和房地產。現在房地產開始落了,但還沒有落實。對防控風險必須要高度關註,即使其它的指標難看一點,如果不出大的危機,不出大的風險,我們守住了底線,就是很大的成功。
刺激政策的問題要認識,刺激政策本身是一個中性詞,我們現在有點負面化了。如果增長下滑的過快,該刺激的還是要刺激。當然了,刺激的目標是什麽?在目前這個轉型期,刺激的目的是為了托底,不要讓它下滑的過快,而不是為了提高。
最後一個問題是改革,我聽到一種說法,說中國還有很大的增長潛力,比如8%,甚至更高,主要是改革沒到位。言下之意,改革到位了還可以釋放很大的增長潛力,還可以回到高增長的時期,我覺得這是認識上的問題,本身對改革不是非常理解。應該說有一部分改革是能夠帶來增長的增量,更重要的是在改善投資的效率。有一些改革,可能短期之內對增長有一些沖擊,比如這兩年的反腐敗,可能減少了一些需求,但那種需求很大程度上是浪費,這種需求沒有就沒有了,問題是把這部分錢轉化為老百姓的需求,才能帶動更高效率的增長。
所以,這里提一個問題,我們現在判斷這個時期的改革,很重要的一個指標,改革最終是要提高效率的,提高生產率的和促進創新的,這是判斷我們改革改的對不對,是不是有效果最重要的(標準)。當然在目前的轉型期間,最好是能夠找到一些既帶來需求增量,同時又提高效率的改革。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法國興業銀行(法興)預計,由於油價在“一代人時間里才出現一次的暴跌”,截至明年底,世界各國將得到約合2000多億美元的刺激。
能源成本下降的影響將提振經濟,抑制通脹上升。法興經濟學家預計,每桶油價每下跌20美元,在油價大跌的第一年,全球經濟產出就可能增長0.26個百分點,北美和亞洲都會受益匪淺。“需求疲弱和供應增加”將共同導致油價跌至每桶80美元。
法興還預計,如果布倫特原油價格跌至每桶70美元,法興會將英國明年的通脹預期下調0.3個百分點。不過,油價下跌不可能是低增長國家拯救經濟的靈丹妙藥。法興的全球經濟負責人Michala Marcussen警告:
“希望低油價挽救經濟增長的政策制定者應該三思。”
“特別是歐元區的領導人,他們要加快速度響應歐洲央行結構改革的呼籲,果斷行動。”
目前布倫特油價較今年6月的高位跌去30%以上。昨日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並未就減產達成一致,保持3000萬桶的日產量不變。油價又受重創,美國基準油價WTI原油價格昨日盤中跌幅超過8%,布倫特油價的跌幅也一度接近8%。
油價走低威脅著俄羅斯、委內瑞拉和伊朗這類嚴重依賴石油收入的國家。其中伊朗和俄羅斯還面臨西方的經濟制裁,國際油價暴跌使政府的財政壓力更大。
本周一,俄羅斯財長Anton Siluanov警告,俄羅斯可能面臨新一輪經濟衰退,“因為地緣政治方面的制裁,我們一年損失約400億美元,因為油價重挫30%,我們一年約有900-1000億美元損失。”
Siluanov還預計,如果西方加大制裁力度,油價又跌至每桶60美元,俄羅斯明年就會陷入經濟衰退。
華爾街見聞今日稍早文章提到,俄羅斯石油業巨頭Rosneft的董事長Igor Sechin預測,明年上半年國際油價可能跌破每桶60美元。不過他認為,在OPEC昨日會議決定保持現有產量不變以後,美國的原油產量將2025年以後減少。
俄羅斯總統普京此前表示,一些政治力量策動了本輪國際油價暴跌。本月初他說:“油價里始終體現了政治因素。而且,在危機期間的某些時候,它開始讓人覺得,政治主宰了能源定價。”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德國央行行長魏德曼周五拒絕了推出德國經濟刺激計劃的呼籲。他表示,只有結構性改革和更強的競爭力才能點燃歐元區經濟。
魏德曼表示,呼籲德國推出公共財政刺激計劃來提振歐元區經濟的做法存在缺陷。在發達國家高於增長潛力的投資比率並不會帶來繁榮。這適用於公共和私營經濟。
德國政府贊同魏德曼的觀點。德國政府表示,公共投資不能解決歐元區的經濟增長問題,結構性改革是必要的。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法國、意大利都呼籲德國增加公共投資。
但德國政府僅承諾三年100億的額外公共投資計劃。該計劃將從2016年開始。德國政府希望這將刺激500億歐元的私人投資。魏德曼強調,認為央行的貨幣政策能夠解決歐元區的經濟問題也是一種錯誤。
這本質上是一種錯覺,認為貨幣政策可以永久提高經濟體的增長潛力,或可以創造出持久的工作崗位。最後,只有結構性改革才能做到這些。因為經濟和就業增長來自創新型的企業、具有競爭力的產品、受過良好教育並高度自我激勵的員工。
在講話中,魏德曼還呼籲對歐洲股票資本市場進行進一步的整合,因為它可以讓歐元區更有彈性。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各國向中國推介環境技術一直在進行,但最近的趨勢無疑大大加強,主要原因是中國環境技術升級的需求開始真正釋放。 (何籽/圖)
中國環境管理從“表演型”到“結果型”——只考核“天藍水綠”的轉變,讓國內企業的商業導向發生根本變化,極大促進了全社會環境技術升級需求的爆發。
“到中國去”的企業主充滿疑慮:自己穿著西裝打著領帶,扛著樣品,坐一天飛機,簽了合同,被灌醉在異國他鄉之後,環境技術的知識產權問題為什麽還是不能解決?
“請大家閉上眼睛,深深地吸氣,想象此刻你正在芬蘭的原始森林中,呼吸清新的空氣……”2014年11月5日,第一屆國際清潔技術轉移和投融資峰會,芬蘭空氣凈化器公司斯麥爾特(Air0)首席執行官Valle Kulmala演講前這樣對臺下各國專家說:你見過實木做的空氣凈化器嗎?
10個月前,Valle Kulmala與技術團隊創立了公司斯麥爾特,以芬蘭森林為賣點,目標市場針對中國。“我們是為中國空氣汙染而成立的,目前傳統低質量的凈化器對PM2.5的凈化效率實際不足90%(盡管普遍宣稱為99%以上),這並不能真正保護健康。”Kulmala對南方周末記者說,芬蘭技術加上中國市場,是他決定跳進看上去已經一片“紅海”的中國空氣凈化市場的原因。
和Kulmala一起組團來中國“路演”的還有十幾家芬蘭環境技術企業,他們有的擁有可以刷信用卡和設置密碼的垃圾桶,這在歐洲主要用於支付垃圾處理費和防止他人亂放垃圾到你的桶里;還有的專門“販賣”二氧化碳,用於替代水以清潔硬盤、芯片等電子設備,他們發現這項技術還可以用於清洗中國西部幹旱地區的太陽能電站……從芬蘭出發前,他們接受了如何與中國同行和資本打交道的培訓。
最近,這些來自世界各國的環境技術“路演團”絡繹不絕,一位從事國際環境技術轉移的專家甚至說,這些人“不是在中國,就是在來中國的路上”。“各國向中國推介環境技術一直在進行,但是最近的趨勢無疑大大加強,可以說非常迫切。”中科院北京國際技術轉移中心主任劉慶蓮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剛到荷蘭不久的中國駐荷蘭大使館科技處參贊張新民也發現,在荷蘭,除了傳統的乳業之外,荷蘭跟中國合作意願最強烈的領域之一就是環境技術。“不僅是政府、協會和企業,很多個人創業者也瞄準了中-荷環境技術轉移。”張新民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過去我們的項目夥伴多是500強企業,現在越來越多的美國中小型企業加入,已經上升到近50%,為什麽?因為美國中小型企業的立身之本就是技術,這些技術企業在尋求中國合作上非常活躍。”由中美兩國首腦唯一認可的兩國能源企業界項目合作機構,中美能源合作項目合作委員會主任徐海洪說,智能電網、綠色建築、煤炭清潔生產和頁巖氣等技術是美國的強項,其他領域諸如固廢處理、水處理、可再生能源等技術,美國和歐洲的公司亦有很多優勢。
事實上,長期以來,中國國際環境技術轉移的情況卻並不樂觀。
一般,國際技術轉移主要指技術通過商業或非商業途徑,從一國(地區)到另一國(地區)的轉移活動,其仍然是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實現技術進步的主要渠道。
從技術轉移的方式上來看,主要分為商業和非商業兩種,非商業方式主要通過跨國界的技術合作、技術援助、學術會議等方式實現。目前,通過商業(技術交易)方式實現的技術轉移占主流地位。
在斯德哥爾摩公約亞太區域技術轉移促進中心咨詢顧問吳昌敏看來,盡管斯德哥爾摩公約里說,締約的發達國家有義務為發展中國家在履約當中提供技術援助,但這些機制並沒有實質保障。“政府承諾去做技術援助,但是真正的技術核心要點,都是由私營公司擁有,可獲得性非常差。”吳昌敏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在環保部對外合作中心王誌芳看來,目前非商業的國際環境技術轉移的現狀面臨“內涵全面並且成功的技術轉移很少、專門的援助計劃缺失、針對發展中國家政策技術等方面的能力建設耗時長”等問題,非商業的國際環境技術轉移幾乎處於停滯狀態。
一方面由於發達國家的技術轉移往往被附加很多條件,允許進行的技術轉移都是針對一些不適用或過時的技術。王誌芳說,以德國為例,技術援助基本以免費派遣專家、提供設備及培訓人員等方式進行,實際的技術轉移並不多。
區域間的環境技術轉移盡管廣泛存在於中國各地與國外各地區的合作協議之下,但合作的政治意義卻大於技術本身。“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就開始與歐盟進行環境技術領域的合作與交流,但到目前為止,實質性的技術合作仍然很少。”王誌芳說,市場失靈已成為國際環境技術轉移不能有效開展的最大問題。
就中國而言,情況正在改善。中國環境投資聯盟理事長王世汶指出,最近商業的環境技術市場開始活躍的主要原因是中國國內對環境技術升級的需求開始真正釋放。
最明顯的變化就是政府的環保標準收嚴。中信證券公用事業及環保行業研究員王海旭在專題報告中稱,環保標準的提高對環保企業的直接影響是更高的環保技術要求。
以大氣為例,2013年環保部公告將對重點控制區47個地級以上城市的火電等六大行業,以及燃煤鍋爐項目執行大氣汙染物特別排放限值;水方面,目前汙水排放的水質仍達不到國家標準,水質標準提高仍是必然趨勢,比如北京的地方汙水排放標準就已經大幅提高。
劉慶蓮對這種政策刺激帶來的巨大反應印象深刻,“比如之前國家對電鍍行業的重金屬排放指標要求一提出,一周之內我們收到大量技術需求,形成了國家一提高環保標準,企業就一窩蜂地出來找技術的特點。”劉慶蓮表示,國家環保標準的寬嚴對企業環境技術的高低有直接影響。
在基礎性的環境治理能力已經具備的情況下,若要培養更先進性的治理能力,與國際進行技術合作成為快速解決中國環境問題的最優路徑。
環保產業的持續火熱也導致更多產業資本進入,比如中國環保企業開始主動收購海外環保公司。“以整體收購的方式獲得技術,現在能買得起了。”王世汶說,無論受讓方和出讓方,經濟性都是決定合作與否的基本衡量標準。
更重要的是,宏觀的環境管理方式也在發生變化。中信證券研究員王海旭認為,北京市將PM2.5納入政府約束性考核體系,標誌著我國的環境問題將由單純的汙染治理向環境質量改善升級,這將深刻改變政府的需求導向。
“過去政府衡量環境管理的考核指標是建了多少脫硫脫硝裝置,汙水處理率達到多少,現在不要再說建了多少廠了,一旦從過程管理升級成結果考核,技術就非常關鍵了。”王世汶認為,環境管理從“表演型”到“結果型”——只考核“天藍水綠”的轉變,讓國內企業的商業導向發生根本變化,極大促進全社會環境技術升級需求的爆發。
阻礙中國最終獲得各國環境技術的核心,仍是飽受詬病的知識產權。
2014年3月,在舊金山舉辦的2014國際清潔技術峰會上,清晨6點半開始的“Go China”(到中國去)早餐會上擠滿了人,四十多位美國企業主討論最熱烈的話題便是:當你穿著西裝打著領帶,扛著樣品,坐一天飛機,簽了合同,被灌醉在異國他鄉之後,知識產權的問題為什麽還是不能解決?
由於技術轉移的核心是知識產權的轉移,環境領域如何解決知識產權問題便成為影響環境技術轉移進程的重要因素。
河南大學環境與民商法研究所副教授鄭書前的研究發現,過去環境領域的技術轉移面臨困難,因其背後存在著獨特的法律問題有待解決。
“作為每個人對適宜環境的享有,環境權有基本人權的性質;而知識產權的本質則是私權,那麽環境技術的知識產權,就面臨環境權和知識產權的深層價值沖突。”鄭書前認為,環境技術轉移面臨困難背後,正是這種複雜的利益糾葛。
中美能源合作項目合作委員會主任徐海洪認為,解決知識產權問題沒有靈丹妙藥,在技術轉移領域,順利執行的關鍵之一是選擇合適的合作夥伴,並通過嚴格明確的商業條款來規避潛在爭端。
而對政府間非商業的技術轉移而言,需盡快統一環境技術轉移的定義。目前為止在國際環境公約領域對何謂環境技術並沒有形成非常統一的說法,僅指出是對環境友好的技術,這為政府間的合作與談判造成了不確定性,也為各機構對環境技術轉移的統計帶來了難度。
上周中國股市的漲幅和成交量雙雙刷新記錄,迎來四年來最“牛”一周,海外上市的中國科技股卻未能沾光。因為投資者預計,面對中國政府的這輪寬松刺激,科技企業受益最少。
追蹤在美和在港上市科技類中概股的 KraneShares CSI China Internet ETF上月波動很小。在這只1.85億美元規模的ETF幾乎風平浪靜期間,上證綜指已高漲11%,其中房地產股領漲,漲幅達21%,萬科漲了16%,創7月以來最大單月漲幅。銀行板塊也漲勢驚人,光大銀行和中信銀行分別大漲28%和25%。而電商京東上月反而下跌1.6%,連續第三個月收跌,百度小漲2.7%,唯品會微漲0.3%。
中國股市近期“牛”氣十足要歸功於政府的寬松政策。上月21日,中國央行意外公布兩年多來首次降息。此後一周,上證綜指躥升7.9%,創四年來最大單周漲幅。滬深兩市上周五共成交7105億元,創歷史新高。
管理170億美元資產的公司BB&T Wealth Management旗下基金經理Walter Hellwig向彭博表示:
“上述中國政府刺激對科技業的影響可能沒有其他領域的大。在建築工程和重工業,他們的終端市場就受到獲得融資影響。在激發購買力方面,降息和流動性能為房地產帶來更多的買家。”
不少中國的科技業巨頭只在海外上市。紐約投資顧問公司Krane Fund Advisors的董事總經理Brendan Ahern指出,騰訊和京東等公司這次不在投資者考慮之列,他們在踴躍投資中國“傳統經濟”相關的公司,包括銀行業、建築業、房地產業。那些都是貨幣刺激最大的受益者。Ahern稱那種刺激其實都圍繞傳統中國產業。
投資與研究機構JG Capital Corp的高級分析師Henry Guo預計,大家都在增加投資,科技業的競爭只會惡化。在一些小公司抓住機會開拓移動業務以後,現在身為市場領袖的很多科技股今後可能失去優勢地位。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今年9月末以來出臺的多項利好政策已見激活市場的效果。《中國證券報》(中證報)獲悉,根據智囊機構近期提交主管部門的建議推測,明年中國政府可能以放寬相關稅費要求、微調限購等措施調整樓市政策,旨在刺激市場需求,促進成交量回升。明年1月可能確定這些政策是否落地。
據中證報報道,上述智囊機構建議,降低二手房交易營業稅免征年限,對一線城市的限購政策進行微調,賦予外地戶籍人口購買二套房的權利。預計這些政策的“窗口期”在明年1月,因為屆時出臺的年度樓市數據可為決策提供重要參考,而且年末召開的重要會議也會制定房地產政策的基本原則。
兩個多月來,中國決策層頻出定向調控樓市的舉措。今年9月30日,中國央行和銀監會共同出臺信貸新政,提出對於首套房“認房不認貸”的標準,並重申最低利率優惠。10月中旬,住建部、財政部和央行出臺政策,降低公積金貸款購房門檻。10月2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穩定住房消費”的說法。11月21日,央行宣布降息。同時,在多數城市已經松綁或取消“限購”的基礎上,各地陸續發布了多項利好房地產業的產業和區域發展政策。
今年10月28日,住建部發言人倪虹在被問及“中國樓市調控”時回應說,下一步調控的主要方向和手段將是,用市場的手段調控市場的問題。中證報援引分析人士觀點稱,在房貸新政出臺之後,銀行在執行中仍謹慎,購房者並未獲得實質性利率優惠。未來房貸利率折扣和首付比例的下浮空間,都有可能在明年做出實質性調整。
上述近幾個月的利好政策出臺後,中國樓市已現回暖勢頭。上月中國統計局公布的10月樓市數據看來並不出彩,新建住宅銷售價格甚至同比擴大,但房價環比降幅收窄。而且,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價格環比停跌,暗示此前一系列樓市新政或正慢慢發揮作用。統計局統計師認為,房價環比降幅收窄體現出部分購房者選擇入市。
來自11月中國房地產指數系統百城價格指數報告的下圖顯示,11月四大一線城市之中,北京和廣州新建住宅價格均環比下跌。十大城市之中,當月環比價格下跌的城市有六個,降價城市數量略微過半。
華爾街見聞上月文章也援引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報告數據稱,10月四個一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庫存量環比減少0.9%,繼9月庫存量創新高後,10月庫存出現下跌。這也是近九個月以來首次出現環比下跌的現象。
多數機構預計樓市將繼續回暖,按照正常的政策落地和企業決策周期,明年1月的政策“窗口期”過後,房地產市場將在明年3、4月真正做出反應。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i黑馬:目前,中國的遊戲直播市場仍處於一片藍海,但也一直處於急火燒錢的狀態。不過,KK還是決定“任性”了一把,宣布推出一款獨立於KK唱響的移動遊戲直播APP——KK直播,迎接遊戲直播進入3.0時代。
12月9日,移動直播互動平臺KK發布KK唱響4.0版本,並宣布推出全新遊戲移動互動直播產品KK直播。KK直播是從KK唱響遊戲互動專區中被剝離出來的獨立APP,利用KK一貫的 “強互動基因”優勢在遊戲的移動直播上進行新的商業模式探索,KK創始人劉瓊表示,為了迎接遊戲直播進入3.0時代,KK直播將按照“電競比賽+個人直播+主播互動”的模式迎接機會和挑戰。
KK新推唱響4.0版本 強化社交、互動功能
KK唱響以前都是遊戲互動和各種演出,實際上,這些用戶群跟所有在線娛樂的用戶群還是有差別的,為了讓不同的用戶有不同的用戶體驗和不同的玩法,KK將產品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了重組,於是有了KK唱響4.0、KK直播和KK演出。
據悉,KK唱響4.0版本將更專註於娛樂直播互動,互動過程也將不再局限於直播時間內。在KK唱響4.0版本中,新增主播心情、作品點播和群組聊天等強社交功能,群組限制的開放,保證在離線狀態下,實現閉環的用戶互動。
KK的定位是移動互聯網的直播互動平臺,強調的是直播和互動的合一。“因為做直播的話,電視臺他們的技術都很強,單純從直播、內容和平臺單獨做的話都很難。但我們想做的是直播、互動,不管是用戶的直播互動也好,還是說我們想做遊戲的內容嫁接也好,我們希望在社區里面,人與人真正互動起來,通過互動才能形成生態,通過互動才能有商業模式。”
KK直播“獨立門戶” 迎遊戲直播3.0時代
KK直播是為遊戲客戶打造一個更垂直的移動互動專區。按照劉瓊的說法,遊戲互動專區在KK唱響中曾占據很大比例,受眾量巨大,此番獨立推出遊戲互動平臺是為了讓KK唱響能夠專註於娛樂氛圍,同時也讓遊戲用戶區別於娛樂用戶能夠有更多玩法。
劉子肅也表達了把KK遊戲從KK唱響當中剝離出來的初衷。“我們想帶著KK唱響強互動的基因,以及在KK娛樂當中實現的這些功能,把它拿出來針對遊戲玩家,針對遊戲的主播做進一步的優化。KK直播的最主要人物是尋找遊戲直播的商業模式。我們也不想實現另外一個燒錢的平臺,肯定是要讓這個平臺擁有自己掙錢的模式,就像KK唱響一樣。”
目前遊戲互動直播已經步入3.0時代。而通常所說的1.0時代是視頻推送的過程,2.0時代則實現了粉絲間的交流了,功能上已經實現了送禮物,或者聊天室的這些模式,已經有一些粉絲間的交流了。3.0時代是通過產品去刺激兩方面,讓主播和用戶流動起來,這是KK提倡的3.0的概念。
針對3.0時代社交與互動上提出的更高要求。KK直播也構建了自身的產品模式,即“電競比賽+個人直播+主播互動”的模式,在繼承了KK唱響中人性化的互動模式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在線實時互動溝通。用戶同時可以在PC端和主播玩遊戲,同時在手機端參與互動交流。此外,移動端的互動直播還將打破手遊大多為單機模式的局限,進一步優化移動端的直播體驗和用戶互動。
繼KK遊戲從KK唱響的互動綜合平臺上剝離開,“獨立門戶”後,KK演出及KK工具化也將陸續成為KK移動直播互動平臺的獨立領域。未來KK唱響的目標是,將利用移動端的直播互動優勢,繼續拓展領域,並發展成為移動端以直播互動為核心的全新平臺。
根據KK移動互聯網的直播互動平臺提供的官方數據,目前,KK移動直播互動平臺註冊用戶已突破7千萬,其中90%的新進用戶都是手機用戶。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日本央行維持刺激規模不變。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提升通脹的努力正面臨油價暴跌的挑戰。
日本央行在聲明中表示,日本央行將每年增加80萬億日元的基礎貨幣,符合經濟學家此前的預期。
自日本央行10月31日擴大寬松規模以來,油價下跌超過25%。知情人士向彭博新聞社表示,日本央行拒絕在目前推出更多的刺激。
NLI Research Institute經濟學家Yasuhide Yajima向彭博新聞社表示,
油價下跌讓日本央行頭疼。除非日本央行希望增加刺激,不然它必須標明,它不會僅僅因為油價下跌而加大刺激。
油價下跌削弱通脹預期,使黑田東彥更難提振通脹。
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在發布會上表示,消費稅上調影響正在逐漸消退。日本經濟仍處於良性循環,產出將逐漸複蘇。而以更長時間來審視,通脹預期是在擡升的。
決議公布後,日元盤中沖高至119.37,日經擴大漲幅,盤中上漲2.00%。 日本30年期國債收益率下跌至1.33%,創2013年4月以來最低水平。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