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高利貸手法揭秘:“轉貸”依然是常用手段

高利貸古已有之,但近年因暴力催收、“裸條事件”等諸多熱點事件,使得這一古老行業格外受人關註。在一般人眼里,高利貸似乎總與腐敗、暴力等灰暗要素纏繞在一起。撇開那些涉嫌以黑惡暴力手段參與的個案,即使是一些較為“規範”的高利貸,其中的資金來源、項目篩選等也隱含諸多灰色操作。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第一財經1℃記者,雖然,法律嚴格禁止並設定罪名予以震懾,但目前高利轉貸依然是高利貸市場上的常見情況。

項目

陳大海(化名)早年在地方政府機關工作,後來進入華東某省一家國有金融機構擔任法律顧問多年。這些為他日後了解金融業務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在陳大海看來,中小企業融資難是一個長期存在的難題,但需求又極其巨大,因此根本不用擔心缺少項目,要考慮是怎麽選擇穩妥、優質的項目。

陳大海說,金融掮客們有一條隱蔽而有效的項目篩選路徑:通過銀行內部“資源”,掌握一批即將到期的優質銀行貸款客戶——按照常規,這批客戶在銀行借款到期時要麽按時還款,要麽還舊借新,往往以後者居多——銀行方面的“資源”會將部分“優質”客戶名單交給金融掮客,掮客們會組織資金為這些客戶解燃眉之急:對需要還舊借新的客戶,掮客們會提供過橋資金,按銀行基準利率3-5倍甚至更高的比例收息;被銀行突然停貸的客戶,可以從這些掮客處獲得後續的資金,需要支付的利息一般是銀行基準利率的2-4倍,也有更高的。這些金融掮客實際上大多自己就是出借主體,銀行內部“資源”自然也是他們的利益共同體。這是一條極為灰色的鏈條。

1℃記者從該省一家城商行和一家國有商業銀行分支機構的相關人士處了解到,類似的操作手法在業內廣為人知,並不是什麽秘密。

這種篩選帶來的一個最直接好處就是項目的可靠性和資金的安全性。“銀行的風控部門之前都對項目做過詳細的調查和評估,基本上不會有太大問題。”陳大海說,客戶中很多是房地產開發商和礦主,這類客戶資金需求大,項目利潤也高,但一旦資金或市場出現問題,就是崩塌式的災難。該省近年來出現數十起開發商“跑路”事件,全國此類事件更是不計其數,幾乎每一起背後都與高利貸有關。“民間借貸也要有風控意識,不能只追求高利。”他說。

一般來說,金融掮客只提供短期借貸,最長時間一年。他們會要求客戶簽訂條款清晰而嚴格的合同,並會要求以項目擔保。“一切都必須規矩、規範,都是能夠臺面上說的。”

資金

對“錢生錢”的借貸生意來說,讓手里的資金盤子大起來,就意味著更大的生意。但錢從哪里來,是最核心的問題。

陳大海說,一些金融掮客在最開始試水這種高息的民間借貸時,主要是以自有資金進行周轉,原因是“沒想當個生意做”,另外也受限於自身的資金規模。

他熟知行業一種常用的迅速擴大資金規模的辦法——以一定的自有項目作抵押,向不同銀行重複套取貸款,再用這些貸款進行放貸。但他稱自己沒敢采取這種方式。

“向銀行貸款,除了項目本身合規以外,還有‘資源’的因素。”陳大海一語道破個中玄機。因此,一個吊詭的事情就出現了:很多需要資金的中小企業難以在銀行獲得貸款,但一些有“資源”的人卻能從銀行貸款去放貸。

一家股份制銀行當地支行的負責人介紹,過去銀行在放貸時存在一些漏洞,同時監管也沒那麽嚴,因此一些項目人為操作痕跡明顯,不少人利用這些漏洞獲取銀行貸款再轉而進行高利貸放貸,賺取巨大的利差。據他介紹,當地有多家餐飲、娛樂以及房地產開發企業都曾經通過重複抵押的方式從銀行獲得貸款從事高利貸業務,根本無心實業。“一旦從他們手中借錢的企業出問題,銀行也就很難收回貸款。”1℃記者從當地多家銀行了解的信息印證了該人士的這一說法。

全國人大代表、友阿股份(002277.SZ)董事長胡子敬曾在對高利貸行業進行調查後發現,“目前我國高利貸行業中,普遍存在多環節的現象,借錢的並不是用於企業生產,而是為了去放貸,這樣層層加碼,不斷將利率推高到風險極大的程度。”很多資金斷鏈的中小企業都不是因為實業出了問題,都是拿錢去轉貸高利貸,才出了問題。

陳大海稱,很多作為放貸者的金融掮客很註意風險把控,這也包括在利息的擬定方面。據描述,很多人收取的利息在行業內屬於中等,月息一般是3%左右,極個別的最多也不超過6%,“如果對方再高的利息都願意借,其實就應該警惕了,做什麽行業能有那麽高的回報來還錢?”陳大海的觀點是,雖然“高利貸”往往給人的感覺是“吸血鬼”,但要想做大做長久,就“不要把人家做死了,要活水養魚,大家都能發展。”

1℃記者了解到,當地民間借貸月複利最高的達15%,而在前幾年高利貸最瘋狂的地市,記者了解到的最高月息達到了20%以上。

放貸者一般采用“砍頭息”(即給借款者放貸時先從本金里面扣除一部分錢,一般是超出法定利率部分)的方式放貸,但在借款合同里標註的是所借本金全款。對放貸者而言,這樣做的一個好處是,一方面是先扣除了部分利息,更為主要的是,通過“砍頭”調節本金和利息比例,從而使得借款合同約定的利息不超出法定標準。

“合同主要是以防萬一,一旦對方逾期不還,可以作為走法律途徑解決的依據,所以一定要合規。”陳大海解釋,比較“聰明”的放貸者,根本不會去簽所謂的“陰陽合同”。

監管

“對於擾亂金融秩序的高利貸,政府一直是打擊的,但管控有現實難度。”某地方金融辦一位官員說。

據其介紹,政府理解民間借貸有著巨大的現實需求,因此並不全盤否定,更不是一棍子打死,“主要是對非法的高利貸行為進行打擊”。但往往是在出現重大事件後才介入調查和整治,最終造成巨大的社會負面影響,有時甚至還需要政府出面買單。

前述官員介紹,對高利貸的認定,面臨取證困難的現實。一方面由於借貸行為只發生在雙方,外界很難知曉具體的內情,即使有時會有借款人出面舉報或指認,但一般往往也缺少有力的證據能證明是高利貸。

據當地法院的一位法官介紹,在他接觸的大量民間借貸案件中,往往原告是放貸一方,提交的最核心證據就是借款合同,幾乎都是合法合規的,被告方基本上都敗訴。

“有時我們明知是高利貸,但沒有證據,也只能依法判放貸方勝訴。”這位法官說,即使碰上極少數能夠明確認定為高利貸的,但作為民事訴訟案,最終也無法對放貸者進行處罰。“目前我國的法律在這方面還沒有跟上來。”

轉貸則是高利貸中最為惡劣,對金融秩序影響最大的行為。1℃記者了解到,轉貸行為在內陸地區已經是高利貸放貸資金的最主要來源之一。僅以湖南為例(用這種方式在文中保留一次湖南感覺問題不大),近年來,幾起與高利貸相關的案件中,放貸資金多從銀行套取而來,其中有不少本身長期從事實業的企業主,被高利貸的暴利所誘惑,完全荒廢主業,企業資產則淪為其套取銀行貸款的工具。

某股份制銀行當地一家支行負責人分析,轉貸成功的前提是能重複獲取銀行貸款,但目前銀行放貸普遍而言還是存在一些漏洞,比如重點放在前端和資格審核和後端的還貸上,對中間的資金使用情況,只是部分抽查和監控,很難全面掌握貸出去的資金真正投向了哪里。他說,近年來監管力度逐漸加強,但漏洞還是存在,比如對資金流向和使用的監管,雖然銀行內部對此有專門的管控部門,也要求員工對自己項目全程負責,但實際情況是,不可能有那麽多的人手和精力真正做到對每一筆貸款和每一筆資金流向進行深入監控。“好像現在還想不出更好的辦法。”

2015年“兩會”期間,胡子敬建議將高利貸行為明確列入刑法。

近年來,關於高利貸是否入刑的討論,理論和司法界一直存在爭議。胡子敬認為,在司法實踐中,嚴重危害社會秩序的高利貸行為已經受到法律制裁,所以,高利貸即使現在就入刑也已經滯後於司法實踐。

在胡子敬看來,雖然全國各地有很多以非法經營罪打擊高利貸行為的案列,但由於刑法中並沒有高利貸行為的具體條款,這就使司法部門在辦案中只能將其裝到非法經營罪的籃子里,但這嚴格來說在司法理論中是說不通的。對於司法機關而言,受理或不受理此類案件都處於兩難境地。另外,關於高利貸行為的司法解釋大多出於人民銀行的有關條款,沒有上升到國家法律法規的層面,司法機關在實踐中也缺乏法律依據和權威性。因此,他認為,高利貸入刑必須“名正言順”,即在刑法條款中明確高利貸行為為違法。

“在高利貸明確入刑的同時,如果不從源頭上治理,高利貸就不會滅絕。”胡子敬說。

雖然高利貸行為未明確入刑,但根據我國刑法對“高利轉貸罪”作出了明確規定。《刑法》第175條規定:以轉貸牟利為目的,套取金融機構信貸資金高利轉貸他人,違法所得數額較大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5倍以下罰金;數額巨大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5倍以下罰金。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上海匯業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吳冬認為,一些企業的所為就是打了“高利轉貸”的擦邊球,但是案件真正抵達法院獲判得很少。對於高利轉貸罪的認定,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於經濟犯罪案件追訴標準的規定》 第23條:高利轉貸案以轉貸牟利為目的,套取金融機構信貸資金高利轉貸他人,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追訴:如個人高利轉貸,違法所得數額在5萬元以上的;單位高利轉貸,違法所得數額在10萬元以上的;雖未達到上述數額標準,但因高利轉貸,受過行政處罰2次以上,又高利轉貸的。

吳冬稱,如果個人貸款出來是用於投資別人的生意,而投資回報當初雙方約定是穩賺不賠的,那麽根據最高院的司法解釋,這類沒有風險的“投資”性質應為“明為投資,實為借貸”,如果獲利較大,那就可能涉嫌“高利轉貸罪”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976

一文看透現代版高利貸:借款一萬,輸進去一套房...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1031/165771.shtml

一文看透現代版高利貸:借款一萬,輸進去一套房...
風吹江南 風吹江南

一文看透現代版高利貸:借款一萬,輸進去一套房...

借貸,本質是透支未來的彈性,以時間換空間。

來源 | 風吹江南

今日的資本狂歡是用來日的流動性換來的,當整個社會的基層毫無生命力。資本,你再來收割誰的人頭?

從2016年開始,“現金貸”這個名詞頻繁地在互金業界和資本界出現。

起源是在中國互金圈熱炒的消費金融。

在各類互金會議上,上至流量端的巨頭、下至初創的公司,在演講環節,常常用加粗加大的字體標出“2016年~2020年消費金融將是數十萬億的大藍海,年均增幅將達20%以上”雲雲。

很少有人知道這個數字的權威來源和計算方法。要的只是這張餅足夠膨脹、足夠大。

而分食這張大餅的,無論系出電商、銀行或互聯網公司,小額現金貸無疑都是一把能快速搶食的刀叉。

微信圖片_20171031113353

名片:現金貸

所謂“現金貸”,指的是小額現金貸款業務,為用戶提供短期資金借貸,用於日常消費。具有方便靈活的借款與還款方式,以及實時審批、快速到賬的特性。

這類業務從螞蟻金服、京東金融、騰訊微眾銀行等大公司,到用錢寶、掌眾金融、量化派等創業公司,都在極力推動,而多家公司已經獲得融資,如量化派已經融到C輪,用錢寶已經融到B+輪。

目前,現金貸正以熊熊燎原之勢席卷而來,一二線城市以線上為主,三四線城市以線下為主,幾乎侵襲了中國的所有角落。在眾多財經門戶或新媒體大號上,大小公司和利益方賣力吆喝,講訴著消費金融將如何拉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而另一方面,在如“戒賭吧”等貼吧和論壇的各路草根,也熱絡討論著在現金貸平臺遇到的高息壓迫或逃脫多頭借貸催收後的沾沾自喜。

廟堂之高和江湖之遠,喧囂的往往是截然不同的聲音。現金貸就如同一朵雙生花,一邊讓一幫人瞬間暴富;另一邊,卻讓一些人深陷深淵……

傳銷式的瘋狂蔓延

兩年前,當27歲的太原人黃晴,放棄了花80萬才買回來的國企鐵飯碗,跑去幹現金貸時,所有人都覺得她瘋了。

但成為一名貸款銷售員後,黃晴居然在一個月內狂掙了4萬塊,並拖著她的弟弟、老公都離開了國企,加入這行。

這個家族“爆發式”地年收入近百萬。

如今,她已是行業“大姐大”,每天在家帶著孩子,打幾個電話,就能搞定數萬提成。

而依然在國企的同事們,辛苦坐班,只拿著3000出頭的工資。

從2016年開始,現金貸開始在全國範圍內瘋狂燃燒。

在一二線城市,以線上貸款端為主;而在三四線城市,卻以線下貸款的方式,紮根頗深。三線城市太原,正在被現金貸的炙熱所改變。嗅覺靈敏的人,湧進這個暴利場,開始了別樣人生。

去年11月,陰旭陽通過了宜人貸太原分公司的面試,成為一名初級信貸員。

每天天蒙蒙亮,保潔員在前面掃地、撕小廣告,陰旭陽就在後面漫天撒名片;夜深人靜時,陰旭陽和小賊一般,出沒在各個小區樓道,去粘不幹膠。

一個月,陰旭陽發出兩箱名片,多達上萬張。

就憑著這種“無孔不入”的精神,陰旭陽第一個月就拿下大區“新人王”,放款100多萬,提成3萬多。

現金貸也讓陰旭陽那樣高中沒畢業的人,過上人生贏家的生活。大批肯吃苦賺錢,但低學歷的年輕人,湧入這個行業。

“太原每年至少有6000人,湧入現金貸行業”,某現金貸太原分公司負責人稱,他們月均收入高達6000元,遠超當地人均收入。

“太原現金貸公司保守估計有60家,加上車貸,房貸公司,貸款公司總數得有幾百家”,負責人稱。

現金貸在太原發展急速,就連小公司每月放款額,已從千萬發展到上億。而這只是現金貸在瘋狂蔓延的一個極少的縮影。據好貸網統計稱,全國信貸員總數已達100萬。

百萬大軍,浩浩蕩蕩,這個行業,正在以正在用這種線下瘋狂展業方式,在三四線城市猛烈生長。

微信圖片_20171031113357

暴利遊戲:為什麽資本都青睞現金貸?

而更為瘋狂的一幕,發生在線上。線上借貸,正在互聯網上呈現燎原趨勢。

據不完全統計,線上現金貸平臺已多達上千家,但一些公司為了拓展客群,會多個產品同時展業,因此活躍的現金貸平臺,有幾百家。

線下貸款需要信貸員和銷售員,而線上貸款,同樣開始出現“中介”。他們在這條產業鏈上,扮演著“形象包裝”的角色。

陳慶龍去年和幾個人成立了一家公司,專門做“網貸中介”。他們遊離在各大“網貸口子”群中,去招攬客戶,“每單提成5-10%”。

“中介的存在,靠的就是信息不對稱”,陳慶龍深諳各個借款平臺的風控規則,而他主要的工作,就是幫助貸款用戶“包裝資料”,繞過風控。

他最常用的一招,就是幫助客戶包裝工作單位。

陳慶龍給公司安裝了一臺座機,將所有客戶的公司電話都留成這個號碼。一個專職小妹負責接電話,遇見貸款平臺回訪的,就回答:“對對,某某就是我們公司的員工。”

另外PS證件、包裝通訊錄等工作,也是陳慶龍的小伎倆。這個只有5個人的小公司,每年靠著貸款提成,可盈利數百萬。

中介的繁榮,只是線上現金貸火熱的一個縮影。

資深從業人員馮秉稱,這個行業的集體爆發,其實是從2016年8月之後開始。

“網貸的監管規則出臺,很多平臺無法繞過企業借款200萬的門檻,因此,放給企業,不如放給個人,於是,大量的平臺開始轉型做現金貸”,馮秉稱。

也有一些嗅覺敏銳者,早就盯上這塊肥肉。2014年,一家中型P2P平臺,就開始轉型做現金貸。

CEO張闖,先將線下微額貸業務擴張到26家分店,而線上貸款端的團隊,也擴張到幾十人。

從一百萬資金起家,目前公司總資產已有十幾個億。張闖說:“帶著公司進了現金貸行業後,公司立即起死回生,每年純利潤2千萬。”

“我們就是零風控,行業都是如此幹的,”張闖公司的借款頁面,只需要自己手動輸入“芝麻信用分、花唄額度、借唄額度、信用卡最高額度、借貸寶已借額度”,就可以借款。整個流程也不需要第三方授權和驗證。

張闖稱,這個行業中,低於50%的放款率,那都算低的——而相比銀行,一般通過率10%都不到。

“我們不關心風控,只要壞賬率低於50%,我們就可以盈利”,張闖稱,行業普遍的壞賬率在20%以上,但依然暴利,“一家知名的大型平臺,最開始的壞賬率接近50%,居然每個月還可以掙3千萬”。

如此暴利,讓所有人都殺紅了眼。

不論是創業者還是投資人,都開始頓悟,現金貸是一個“很難不掙錢”的生意。

上市公司靠現金貸成功扭虧

2015年開始,不斷有現金貸傳出融資消息:我來貸融資10億,用錢寶1.56億,快貸8000萬,閃銀奇異2000萬……

2月22日,深市上市公司二三四五發布2016業績快報稱,凈利潤為 1.1億元。

2016 年度,二三四五公司營業總收入、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分別較去年同期增長 18.48%、52.19%。其中全資子公司上海二三四五金融科技有限公司 2016 年度合並報表範圍實現的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為11,270.70 萬元

而在2015年,該公司還有731.81 萬元的年度虧損額。

讓二三四五成功扭虧的,就是一款現金貸產品“2345 貸款王”,去年12月發放貸款金額 14億元。

互聯網消費金融業務已成為二三四五重要的利潤來源,凈利潤占總體業務凈利潤的17.8%。這家公司的主要產品還包括2345瀏覽器、2345網址導航等,基於這些產品會帶來廣告收入。

二三四五互聯網消費金融業務主要產品為現金貸產品“2345 貸款王”,為用戶提供最長30天、額度在500-5000之間、日費率為0.1%的線上借款業務。

2016 年度, “2345 貸款王”平臺發放貸款總筆數 411.75 萬筆,較 2015 年度增長 2,937%;2016 年度發放貸款總金額62.74 億元,較 2015 年度增長 2,160%。2016 年 12 月單月發放貸款金額 14.02億元;截至 2016 年 12 月 31 日,貸款余額超過 13.76 億元,較 2015 年末增長1,713%。

李開複在最近的一次分享中透露,創新工場投資的“用錢寶”上個月放貸是120萬筆,單月放貸18億。從單月放款規模看,2345 貸款王與用錢寶差距不大。

這就是行業現狀,小平臺月放款金額上億,大平臺月放款十幾億,急速吸金,呈現燎原之勢。

微信圖片_20171031113400

現金貸為什麽能掙錢?

二三四五靠現金貸業務實現過億的凈利潤,看來這個行業能掙到錢。這似乎有些違背常理,借款人收入普遍不高,錢也不知道用到哪兒去了,應該是壞賬很多,很難盈利才對。

壞賬確實存在,現金貸業務的高利潤主要還是源於較高的利率與費率,以正常還貸人群的利息和費用來彌補欺詐人群以及未還錢用戶帶來的壞賬。

簡單舉例,總共放出一億元的貸款,按30%的高壞賬率來計算,產生三千萬壞賬,其余的七千萬貸款的利息收入至少要達到三千萬才行。如果貸款利率達到42.86%,就可覆蓋掉這部分壞賬。

利息再升高,就可以覆蓋獲客成本、運營成本等,逐步實現盈利。而現金貸企業通過大數據風控等技術手段,識別欺詐,判斷用戶信用水平,還可以逐步降低壞賬。這樣盈利還可以增長。

現金貸中還有一個重要分支:行業內將金額小,還款周期在一周到一個月的貸款,稱為小額現金貸。很多用戶是幾百元、不足千元的借款,往往高利息的感知不像大額借貸那樣明顯。

“借1000元,一周後還1100,感覺只多了100元。”因為金額不多,加上很多平臺宣傳的,是“日息”、“月息”,用戶感知不敏感。

在美國,政府強制要求所有小額現金貸必須以“年化率”展示。按照我國法律,對貸款換算公式也是“年化率”。而一旦按照正規的方式計算,利息就變得驚人了。

我國法律規定,年利率超過36%為高利貸,超過部分不受到“法律保護”。市面上78家比較知名的現金貸平臺,平均利率158%,其中最高的“發薪貸”年化利率可達598%。

為了掩蓋住如此高額的利息,大多平臺都收取“管理費”。“這些都是為了掩人耳目,實際上就是利息。”

這些平臺中,有新成立的,如現金巴士、秒白條、魔法現金,也有一些從P2P和校園貸轉型而來。

除了高利息,另一個巨大的陷阱是高逾期罰金。

趣店集團曾曝出“天價滯納金”,每天的滯納金是未還金額的1%,只需要100天,罰金就滾動到和本金一樣多。而魔法現金客服稱,每日逾期罰款為74元,假設借款金額為1000元,只需要14天,利息就滾動到和本金一樣多。

誰會為了提前一周拿到1000元錢,而支付如此高額的利息?

“大多都是黃賭毒”,有業內人士表示。現金貸用戶都是低信用的用戶,用途很多都流向了黃賭毒,以及借新貸還舊貸。行業中存在大量欺詐,現金貸公司為了做大規模給投資人看,往往對欺詐的態度比較曖昧。

這些用戶,大多會逾期、賴賬,甚至騙貸。

而誰來為他們買單?

比他們更為優質的用戶,用高額的利息,為這群老賴買單。

這個暴利遊戲中,吃虧永遠是“老實人”。

靠著高額利息和天價逾期費,行業到了即便“壞賬率不超過50%,就能盈利”的地步。而另一邊,借款人卻在高額的利息下,被拖入黑洞深淵……

微信圖片_20171031113406

行業黑洞:人死債清

雖然在利潤上很風光,不過現金貸行業的風險是人所共知的。

從借款端來說,欺詐團夥在盯著現金貸平臺,希望找出風控體系的漏洞。即使沒有欺詐意圖的借款人,也有不少是屬於收入不高或缺乏合理財務規劃的群體。如果現金貸公司的風控能力不到位,平臺早晚會面臨比較大的壞賬壓力。

從資金端來說,現金貸企業資金多來自於中小銀行、小貸公司、網貸平臺等機構,資金成本不低,會吞噬一部分利潤。

獲客方面,如今平臺眾多,大家都需要爭取靠譜的借款人,如有正當職業、守信用的年輕人;同時還要在用戶群體中甄別欺詐人群,難度可想而知。

去年年底,玖富叮當貸被媒體曝出“借5萬需還17萬”。而這樣利滾利的新聞,在業內實在不算罕見。

張闖見過最狠的一個案例,是借款一萬,輸進去一套房。

一個剛畢業的小夥,向現金貸平臺借了一萬塊,一年下來,連本帶息加滯納金,變成了4萬元。催收員給年輕人出了個主意,讓他去一個新的平臺借款,先還自己平臺的錢。

結果,連本帶息,滾成了8萬。

第二波催收人再次故技重施,讓欠款滾成了20萬。滾到第四次的時候,年輕人已欠款40萬。

覺不覺得這伎倆很熟悉?沒錯,就是本公眾號在上周介紹過的“套利貸”。

“小夥子快崩潰了,催收的人絲毫不妥協,直接找到了小夥父母”,張闖說,老兩口沒有辦法,將家里唯一的一套房賤賣,還清了債務。

不知從何時開始,催收能力成為了各個平臺的“核心競爭力”,幫助借款人“借新還舊”,是他們常用的手段。

但這個利滾利的遊戲,終有崩盤的一天。當新平臺的錢,再也覆蓋不了利息,就是遊戲終結之時。

“我們這行也有規矩,人死債清,欠再多錢,人一旦死了,就不會再騷擾他家人,”從業10多年,張闖的平臺上,已經歷了兩個自殺的借款人。

“其中一個是小企業老板,債上借債,利滾利,最後到了300萬,還不上了,他就帶著媳婦在賓館上吊自殺”,張闖說,這個小老板還有一個老母親,人死後他們再試探性上門問了問:“還能還錢不?”老母親就瘋了一樣。

張闖再也沒有上門。

這個金錢場,最冰冷的底線,居然是死亡。

對於90後的陰旭陽來說,這樣的人,他絲毫不同情,“都是從社會最底層往上爬,我也不在乎這個行業所謂的負罪感。”

已經是“大姐大”的黃晴,看多了“人間慘劇”,卻受不了行業“原罪”,打算過兩年轉行,去做心理咨詢師。

如此高的利息和罰金,各個平臺卻活得風生水起。說白了,這個行業就是傳統小貸、高利貸生意,全面互聯網化,並開始線上線下同步蔓延。

“雖然國家規定36%以上不受法律保護,但也沒說超了就是違法犯罪呀?”一位現金貸企業高管,對所謂的“高利貸”的指責,表現得輕描淡寫。

在國際上,關於小額現金貸是否應該存在,經歷了激烈地討論。在美國,現金貸在十四個州以及哥倫比亞特區是非法的。

谷歌在去年7月也提出,拒絕“發薪日貸款產品”出現在谷歌搜索引擎中,稱這一產業是具有“欺騙性的”和“有害的”,與谷歌價值觀不符。

監管部門似乎有所察覺,但管理方式,卻是“瓜分油水,雨露均沾”。

“這是一個看天吃飯的市場,吹的是政策風,只要上面不喊停,我們就可以繼續賺錢”,張闖稱。遇上監管“嚴打”,只需乖乖“上供”。

“突然就查,我們也不能跑,執法人員上門,罰多少錢,就乖乖交了,”2016年,張闖公司被罰了50萬,此後安然無恙。而大部分從業人員,認為短期內,監管依然會是“真空狀態”。

借鏡觀形:“武富士”之殤,看日本的同業興衰

隔壁的領國日本,在20年前也曾有過類似的情景。

1999年,武井保雄以78億美元資產力壓孫正義登頂“日本首富”。靠的正是自己名下的消費金融公司——“武富士”。

武富士由武井保雄在1966年創辦,從事的業務正是小額消費貸。

武井保雄開創性的將客戶定位為日本的普通家庭主婦。他認為日本女人的信用要優於日本男人,並自制了一套衡量客戶信用的直觀方法(如關註接待人家中物品是否整潔,庭院物品是否有序、孩子是否懂禮貌與鄰里關系是否友善等),武井保雄的事業迅速崛起。

日本的消費金融興起於上世紀50年代,雛形為“百貨店開展的按月分期付款服務”,主要推動者以零售企業和百貨商店為主。隨著業務量和規模的擴張,進入60年代,此類百貨商店開始發行集團內部的信用卡並進一步擴張與VISA合作開發國際信用卡。

隨著城市化的大發展、日本居民消費能力和意願的提升,日本的消費金融開始急速狂飆。

微信圖片_20171031113411

1998年,武富士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1999年,武井保雄登頂日本首富。

但是,長期以來,日本消費信貸市場存在的多頭借貸、利息過高,暴力催收及借貸人權益受損事件並未改善。(註:當時,日本民間消費信貸的年利率普遍為30%左右)

發跡前即有黑社會背景的武井保雄領導下的“武富士”和日本其他消費金融公司一樣,不僅向借貸人催收,甚至會上門和其父母、親屬催收。晚年的武井保雄甚至做出竊聽調查記者手機的醜聞。

伴隨著20世紀末日本經濟增速的放緩,不良貸款率增高,不當甚至暴力催收導致社會性問題頻發的情況下,日本政府開始通過行政和立法等手段介入日本信貸秩序維護。

2006年是日本消費信貸的“改革年”。

此前,日本制定和修改了《破產法》,強化對破產者保護。06年,日本最高法院發布《利息限制法》規定,消費貸款公司的年利率不得超過20%,之前多出的利息部分,要全部退還給借貸者。實施日期為2010年6月18日。

武富士需要退還的借貸人涉及約200萬人,涉及金額超過2萬億日元,約240億美元。

2010年9月底,武富士向東京地方法院申請破產保護。當年10月,武富士在東京證券交易所的摘牌退市。時至今日,早已關閉的武富士網站依然保留一條熱線,等著曾經的借貸人打電話去拿多交的利息。

武富士的締造者武井保雄,在2006年日本消費信貸改革年已經離世。現如今,日本的消費信用貸萎縮到2006年前規模的50%左右,行業輝煌之路困難重重。

如果說日本的一紙法令造成了武富士的崩盤,不如說,伴隨著日本經濟的遇冷、消費水平達到一定程度以及老齡化的日益嚴重,小額現金消費貸這個發動機再也無法有力驅動整輛馬車,而與此同時,帶來的社會問題已經無法讓政府再坐視不管。

僅1年,嚴厲的政策監管下,整個行業沒落了。

而中國的現金貸,又會如何呢?

監管前夕的狂歡

《關於銀行業風險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中,首次提出“做好‘現金貸’業務活動的清理整頓工作”。確保出借人資金來源合法,禁止欺詐、虛假宣傳,明令禁止了高利放貸及暴力催收的行為。

微信圖片_20171031113414

隨後,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地相繼發文要求整頓現金貸業務。近日,央行副行長易綱也表示,普惠金融必須依法合規開展業務,凡是搞金融都要持牌經營,都要納入監管。

目前運營的現金貸平臺沒有牌照的不在少數,越多越多平臺的湧現,也使得市場進一步趨於飽和,隨著監管的收緊,這部分“玩家”必然會被清洗。

趣店的成功上市給現金貸行業又打了一劑雞血,不難想象行業的集體狂歡必將引來監管,現金貸行業勢必會經歷新一輪的洗牌。

除了已經上市成功的宜人貸、信而富和趣店,行業內多個平臺都在伺機而動,據傳很多現金貸平臺都在排隊籌備上市,其中現金貸平臺拍拍貸、和信貸也在積極籌備上市。不出意外將在今年將登陸美股市場。

業內人士認為,如果這種情緒傳染到整個行業,越來越多現金貸公司急於謀求上市,可以預見給行業和市場帶來的風險將遠大於收益。

幾千家平臺也會迅速分化,面對監管,行業中的頭部力量不得不規範化經營,雖然短期內利潤會被大幅削減,但也會為整個行業樹立標桿。而對於大部分跟隨者來說,行業洗牌後它們的生存空間會被大大擠壓,只能在不安中繼續狂歡。不管是哪種“玩家”,都不過是趁著最後的窗口期落袋為安罷了。

結語

借貸,本質是透支未來的彈性,以時間換空間。當披著互聯網外衣的民間借貸崩盤之際,個體的未來坍塌之日,是經濟失去彈性之時。對於金融活動的輕視和錯誤處置,放大的不僅是人性貪婪,也會加速社會的不穩定性。畢竟今日的資本狂歡是用來日的流動性換來的,當整個社會的基層毫無生命力。資本,你再來收割誰的人頭?

綜合整理自:一本財經(作者:薄珂、卡貝)、虎嗅網、子午財經、界面新聞、財經網。

高利貸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650

一文看透現代版高利貸:借款一萬,輸進去一套房...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1031/165771.shtml

一文看透現代版高利貸:借款一萬,輸進去一套房...
風吹江南 風吹江南

一文看透現代版高利貸:借款一萬,輸進去一套房...

借貸,本質是透支未來的彈性,以時間換空間。

來源 | 風吹江南

今日的資本狂歡是用來日的流動性換來的,當整個社會的基層毫無生命力。資本,你再來收割誰的人頭?

從2016年開始,“現金貸”這個名詞頻繁地在互金業界和資本界出現。

起源是在中國互金圈熱炒的消費金融。

在各類互金會議上,上至流量端的巨頭、下至初創的公司,在演講環節,常常用加粗加大的字體標出“2016年~2020年消費金融將是數十萬億的大藍海,年均增幅將達20%以上”雲雲。

很少有人知道這個數字的權威來源和計算方法。要的只是這張餅足夠膨脹、足夠大。

而分食這張大餅的,無論系出電商、銀行或互聯網公司,小額現金貸無疑都是一把能快速搶食的刀叉。

微信圖片_20171031113353

名片:現金貸

所謂“現金貸”,指的是小額現金貸款業務,為用戶提供短期資金借貸,用於日常消費。具有方便靈活的借款與還款方式,以及實時審批、快速到賬的特性。

這類業務從螞蟻金服、京東金融、騰訊微眾銀行等大公司,到用錢寶、掌眾金融、量化派等創業公司,都在極力推動,而多家公司已經獲得融資,如量化派已經融到C輪,用錢寶已經融到B+輪。

目前,現金貸正以熊熊燎原之勢席卷而來,一二線城市以線上為主,三四線城市以線下為主,幾乎侵襲了中國的所有角落。在眾多財經門戶或新媒體大號上,大小公司和利益方賣力吆喝,講訴著消費金融將如何拉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而另一方面,在如“戒賭吧”等貼吧和論壇的各路草根,也熱絡討論著在現金貸平臺遇到的高息壓迫或逃脫多頭借貸催收後的沾沾自喜。

廟堂之高和江湖之遠,喧囂的往往是截然不同的聲音。現金貸就如同一朵雙生花,一邊讓一幫人瞬間暴富;另一邊,卻讓一些人深陷深淵……

傳銷式的瘋狂蔓延

兩年前,當27歲的太原人黃晴,放棄了花80萬才買回來的國企鐵飯碗,跑去幹現金貸時,所有人都覺得她瘋了。

但成為一名貸款銷售員後,黃晴居然在一個月內狂掙了4萬塊,並拖著她的弟弟、老公都離開了國企,加入這行。

這個家族“爆發式”地年收入近百萬。

如今,她已是行業“大姐大”,每天在家帶著孩子,打幾個電話,就能搞定數萬提成。

而依然在國企的同事們,辛苦坐班,只拿著3000出頭的工資。

從2016年開始,現金貸開始在全國範圍內瘋狂燃燒。

在一二線城市,以線上貸款端為主;而在三四線城市,卻以線下貸款的方式,紮根頗深。三線城市太原,正在被現金貸的炙熱所改變。嗅覺靈敏的人,湧進這個暴利場,開始了別樣人生。

去年11月,陰旭陽通過了宜人貸太原分公司的面試,成為一名初級信貸員。

每天天蒙蒙亮,保潔員在前面掃地、撕小廣告,陰旭陽就在後面漫天撒名片;夜深人靜時,陰旭陽和小賊一般,出沒在各個小區樓道,去粘不幹膠。

一個月,陰旭陽發出兩箱名片,多達上萬張。

就憑著這種“無孔不入”的精神,陰旭陽第一個月就拿下大區“新人王”,放款100多萬,提成3萬多。

現金貸也讓陰旭陽那樣高中沒畢業的人,過上人生贏家的生活。大批肯吃苦賺錢,但低學歷的年輕人,湧入這個行業。

“太原每年至少有6000人,湧入現金貸行業”,某現金貸太原分公司負責人稱,他們月均收入高達6000元,遠超當地人均收入。

“太原現金貸公司保守估計有60家,加上車貸,房貸公司,貸款公司總數得有幾百家”,負責人稱。

現金貸在太原發展急速,就連小公司每月放款額,已從千萬發展到上億。而這只是現金貸在瘋狂蔓延的一個極少的縮影。據好貸網統計稱,全國信貸員總數已達100萬。

百萬大軍,浩浩蕩蕩,這個行業,正在以正在用這種線下瘋狂展業方式,在三四線城市猛烈生長。

微信圖片_20171031113357

暴利遊戲:為什麽資本都青睞現金貸?

而更為瘋狂的一幕,發生在線上。線上借貸,正在互聯網上呈現燎原趨勢。

據不完全統計,線上現金貸平臺已多達上千家,但一些公司為了拓展客群,會多個產品同時展業,因此活躍的現金貸平臺,有幾百家。

線下貸款需要信貸員和銷售員,而線上貸款,同樣開始出現“中介”。他們在這條產業鏈上,扮演著“形象包裝”的角色。

陳慶龍去年和幾個人成立了一家公司,專門做“網貸中介”。他們遊離在各大“網貸口子”群中,去招攬客戶,“每單提成5-10%”。

“中介的存在,靠的就是信息不對稱”,陳慶龍深諳各個借款平臺的風控規則,而他主要的工作,就是幫助貸款用戶“包裝資料”,繞過風控。

他最常用的一招,就是幫助客戶包裝工作單位。

陳慶龍給公司安裝了一臺座機,將所有客戶的公司電話都留成這個號碼。一個專職小妹負責接電話,遇見貸款平臺回訪的,就回答:“對對,某某就是我們公司的員工。”

另外PS證件、包裝通訊錄等工作,也是陳慶龍的小伎倆。這個只有5個人的小公司,每年靠著貸款提成,可盈利數百萬。

中介的繁榮,只是線上現金貸火熱的一個縮影。

資深從業人員馮秉稱,這個行業的集體爆發,其實是從2016年8月之後開始。

“網貸的監管規則出臺,很多平臺無法繞過企業借款200萬的門檻,因此,放給企業,不如放給個人,於是,大量的平臺開始轉型做現金貸”,馮秉稱。

也有一些嗅覺敏銳者,早就盯上這塊肥肉。2014年,一家中型P2P平臺,就開始轉型做現金貸。

CEO張闖,先將線下微額貸業務擴張到26家分店,而線上貸款端的團隊,也擴張到幾十人。

從一百萬資金起家,目前公司總資產已有十幾個億。張闖說:“帶著公司進了現金貸行業後,公司立即起死回生,每年純利潤2千萬。”

“我們就是零風控,行業都是如此幹的,”張闖公司的借款頁面,只需要自己手動輸入“芝麻信用分、花唄額度、借唄額度、信用卡最高額度、借貸寶已借額度”,就可以借款。整個流程也不需要第三方授權和驗證。

張闖稱,這個行業中,低於50%的放款率,那都算低的——而相比銀行,一般通過率10%都不到。

“我們不關心風控,只要壞賬率低於50%,我們就可以盈利”,張闖稱,行業普遍的壞賬率在20%以上,但依然暴利,“一家知名的大型平臺,最開始的壞賬率接近50%,居然每個月還可以掙3千萬”。

如此暴利,讓所有人都殺紅了眼。

不論是創業者還是投資人,都開始頓悟,現金貸是一個“很難不掙錢”的生意。

上市公司靠現金貸成功扭虧

2015年開始,不斷有現金貸傳出融資消息:我來貸融資10億,用錢寶1.56億,快貸8000萬,閃銀奇異2000萬……

2月22日,深市上市公司二三四五發布2016業績快報稱,凈利潤為 1.1億元。

2016 年度,二三四五公司營業總收入、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分別較去年同期增長 18.48%、52.19%。其中全資子公司上海二三四五金融科技有限公司 2016 年度合並報表範圍實現的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為11,270.70 萬元

而在2015年,該公司還有731.81 萬元的年度虧損額。

讓二三四五成功扭虧的,就是一款現金貸產品“2345 貸款王”,去年12月發放貸款金額 14億元。

互聯網消費金融業務已成為二三四五重要的利潤來源,凈利潤占總體業務凈利潤的17.8%。這家公司的主要產品還包括2345瀏覽器、2345網址導航等,基於這些產品會帶來廣告收入。

二三四五互聯網消費金融業務主要產品為現金貸產品“2345 貸款王”,為用戶提供最長30天、額度在500-5000之間、日費率為0.1%的線上借款業務。

2016 年度, “2345 貸款王”平臺發放貸款總筆數 411.75 萬筆,較 2015 年度增長 2,937%;2016 年度發放貸款總金額62.74 億元,較 2015 年度增長 2,160%。2016 年 12 月單月發放貸款金額 14.02億元;截至 2016 年 12 月 31 日,貸款余額超過 13.76 億元,較 2015 年末增長1,713%。

李開複在最近的一次分享中透露,創新工場投資的“用錢寶”上個月放貸是120萬筆,單月放貸18億。從單月放款規模看,2345 貸款王與用錢寶差距不大。

這就是行業現狀,小平臺月放款金額上億,大平臺月放款十幾億,急速吸金,呈現燎原之勢。

微信圖片_20171031113400

現金貸為什麽能掙錢?

二三四五靠現金貸業務實現過億的凈利潤,看來這個行業能掙到錢。這似乎有些違背常理,借款人收入普遍不高,錢也不知道用到哪兒去了,應該是壞賬很多,很難盈利才對。

壞賬確實存在,現金貸業務的高利潤主要還是源於較高的利率與費率,以正常還貸人群的利息和費用來彌補欺詐人群以及未還錢用戶帶來的壞賬。

簡單舉例,總共放出一億元的貸款,按30%的高壞賬率來計算,產生三千萬壞賬,其余的七千萬貸款的利息收入至少要達到三千萬才行。如果貸款利率達到42.86%,就可覆蓋掉這部分壞賬。

利息再升高,就可以覆蓋獲客成本、運營成本等,逐步實現盈利。而現金貸企業通過大數據風控等技術手段,識別欺詐,判斷用戶信用水平,還可以逐步降低壞賬。這樣盈利還可以增長。

現金貸中還有一個重要分支:行業內將金額小,還款周期在一周到一個月的貸款,稱為小額現金貸。很多用戶是幾百元、不足千元的借款,往往高利息的感知不像大額借貸那樣明顯。

“借1000元,一周後還1100,感覺只多了100元。”因為金額不多,加上很多平臺宣傳的,是“日息”、“月息”,用戶感知不敏感。

在美國,政府強制要求所有小額現金貸必須以“年化率”展示。按照我國法律,對貸款換算公式也是“年化率”。而一旦按照正規的方式計算,利息就變得驚人了。

我國法律規定,年利率超過36%為高利貸,超過部分不受到“法律保護”。市面上78家比較知名的現金貸平臺,平均利率158%,其中最高的“發薪貸”年化利率可達598%。

為了掩蓋住如此高額的利息,大多平臺都收取“管理費”。“這些都是為了掩人耳目,實際上就是利息。”

這些平臺中,有新成立的,如現金巴士、秒白條、魔法現金,也有一些從P2P和校園貸轉型而來。

除了高利息,另一個巨大的陷阱是高逾期罰金。

趣店集團曾曝出“天價滯納金”,每天的滯納金是未還金額的1%,只需要100天,罰金就滾動到和本金一樣多。而魔法現金客服稱,每日逾期罰款為74元,假設借款金額為1000元,只需要14天,利息就滾動到和本金一樣多。

誰會為了提前一周拿到1000元錢,而支付如此高額的利息?

“大多都是黃賭毒”,有業內人士表示。現金貸用戶都是低信用的用戶,用途很多都流向了黃賭毒,以及借新貸還舊貸。行業中存在大量欺詐,現金貸公司為了做大規模給投資人看,往往對欺詐的態度比較曖昧。

這些用戶,大多會逾期、賴賬,甚至騙貸。

而誰來為他們買單?

比他們更為優質的用戶,用高額的利息,為這群老賴買單。

這個暴利遊戲中,吃虧永遠是“老實人”。

靠著高額利息和天價逾期費,行業到了即便“壞賬率不超過50%,就能盈利”的地步。而另一邊,借款人卻在高額的利息下,被拖入黑洞深淵……

微信圖片_20171031113406

行業黑洞:人死債清

雖然在利潤上很風光,不過現金貸行業的風險是人所共知的。

從借款端來說,欺詐團夥在盯著現金貸平臺,希望找出風控體系的漏洞。即使沒有欺詐意圖的借款人,也有不少是屬於收入不高或缺乏合理財務規劃的群體。如果現金貸公司的風控能力不到位,平臺早晚會面臨比較大的壞賬壓力。

從資金端來說,現金貸企業資金多來自於中小銀行、小貸公司、網貸平臺等機構,資金成本不低,會吞噬一部分利潤。

獲客方面,如今平臺眾多,大家都需要爭取靠譜的借款人,如有正當職業、守信用的年輕人;同時還要在用戶群體中甄別欺詐人群,難度可想而知。

去年年底,玖富叮當貸被媒體曝出“借5萬需還17萬”。而這樣利滾利的新聞,在業內實在不算罕見。

張闖見過最狠的一個案例,是借款一萬,輸進去一套房。

一個剛畢業的小夥,向現金貸平臺借了一萬塊,一年下來,連本帶息加滯納金,變成了4萬元。催收員給年輕人出了個主意,讓他去一個新的平臺借款,先還自己平臺的錢。

結果,連本帶息,滾成了8萬。

第二波催收人再次故技重施,讓欠款滾成了20萬。滾到第四次的時候,年輕人已欠款40萬。

覺不覺得這伎倆很熟悉?沒錯,就是本公眾號在上周介紹過的“套利貸”。

“小夥子快崩潰了,催收的人絲毫不妥協,直接找到了小夥父母”,張闖說,老兩口沒有辦法,將家里唯一的一套房賤賣,還清了債務。

不知從何時開始,催收能力成為了各個平臺的“核心競爭力”,幫助借款人“借新還舊”,是他們常用的手段。

但這個利滾利的遊戲,終有崩盤的一天。當新平臺的錢,再也覆蓋不了利息,就是遊戲終結之時。

“我們這行也有規矩,人死債清,欠再多錢,人一旦死了,就不會再騷擾他家人,”從業10多年,張闖的平臺上,已經歷了兩個自殺的借款人。

“其中一個是小企業老板,債上借債,利滾利,最後到了300萬,還不上了,他就帶著媳婦在賓館上吊自殺”,張闖說,這個小老板還有一個老母親,人死後他們再試探性上門問了問:“還能還錢不?”老母親就瘋了一樣。

張闖再也沒有上門。

這個金錢場,最冰冷的底線,居然是死亡。

對於90後的陰旭陽來說,這樣的人,他絲毫不同情,“都是從社會最底層往上爬,我也不在乎這個行業所謂的負罪感。”

已經是“大姐大”的黃晴,看多了“人間慘劇”,卻受不了行業“原罪”,打算過兩年轉行,去做心理咨詢師。

如此高的利息和罰金,各個平臺卻活得風生水起。說白了,這個行業就是傳統小貸、高利貸生意,全面互聯網化,並開始線上線下同步蔓延。

“雖然國家規定36%以上不受法律保護,但也沒說超了就是違法犯罪呀?”一位現金貸企業高管,對所謂的“高利貸”的指責,表現得輕描淡寫。

在國際上,關於小額現金貸是否應該存在,經歷了激烈地討論。在美國,現金貸在十四個州以及哥倫比亞特區是非法的。

谷歌在去年7月也提出,拒絕“發薪日貸款產品”出現在谷歌搜索引擎中,稱這一產業是具有“欺騙性的”和“有害的”,與谷歌價值觀不符。

監管部門似乎有所察覺,但管理方式,卻是“瓜分油水,雨露均沾”。

“這是一個看天吃飯的市場,吹的是政策風,只要上面不喊停,我們就可以繼續賺錢”,張闖稱。遇上監管“嚴打”,只需乖乖“上供”。

“突然就查,我們也不能跑,執法人員上門,罰多少錢,就乖乖交了,”2016年,張闖公司被罰了50萬,此後安然無恙。而大部分從業人員,認為短期內,監管依然會是“真空狀態”。

借鏡觀形:“武富士”之殤,看日本的同業興衰

隔壁的領國日本,在20年前也曾有過類似的情景。

1999年,武井保雄以78億美元資產力壓孫正義登頂“日本首富”。靠的正是自己名下的消費金融公司——“武富士”。

武富士由武井保雄在1966年創辦,從事的業務正是小額消費貸。

武井保雄開創性的將客戶定位為日本的普通家庭主婦。他認為日本女人的信用要優於日本男人,並自制了一套衡量客戶信用的直觀方法(如關註接待人家中物品是否整潔,庭院物品是否有序、孩子是否懂禮貌與鄰里關系是否友善等),武井保雄的事業迅速崛起。

日本的消費金融興起於上世紀50年代,雛形為“百貨店開展的按月分期付款服務”,主要推動者以零售企業和百貨商店為主。隨著業務量和規模的擴張,進入60年代,此類百貨商店開始發行集團內部的信用卡並進一步擴張與VISA合作開發國際信用卡。

隨著城市化的大發展、日本居民消費能力和意願的提升,日本的消費金融開始急速狂飆。

微信圖片_20171031113411

1998年,武富士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1999年,武井保雄登頂日本首富。

但是,長期以來,日本消費信貸市場存在的多頭借貸、利息過高,暴力催收及借貸人權益受損事件並未改善。(註:當時,日本民間消費信貸的年利率普遍為30%左右)

發跡前即有黑社會背景的武井保雄領導下的“武富士”和日本其他消費金融公司一樣,不僅向借貸人催收,甚至會上門和其父母、親屬催收。晚年的武井保雄甚至做出竊聽調查記者手機的醜聞。

伴隨著20世紀末日本經濟增速的放緩,不良貸款率增高,不當甚至暴力催收導致社會性問題頻發的情況下,日本政府開始通過行政和立法等手段介入日本信貸秩序維護。

2006年是日本消費信貸的“改革年”。

此前,日本制定和修改了《破產法》,強化對破產者保護。06年,日本最高法院發布《利息限制法》規定,消費貸款公司的年利率不得超過20%,之前多出的利息部分,要全部退還給借貸者。實施日期為2010年6月18日。

武富士需要退還的借貸人涉及約200萬人,涉及金額超過2萬億日元,約240億美元。

2010年9月底,武富士向東京地方法院申請破產保護。當年10月,武富士在東京證券交易所的摘牌退市。時至今日,早已關閉的武富士網站依然保留一條熱線,等著曾經的借貸人打電話去拿多交的利息。

武富士的締造者武井保雄,在2006年日本消費信貸改革年已經離世。現如今,日本的消費信用貸萎縮到2006年前規模的50%左右,行業輝煌之路困難重重。

如果說日本的一紙法令造成了武富士的崩盤,不如說,伴隨著日本經濟的遇冷、消費水平達到一定程度以及老齡化的日益嚴重,小額現金消費貸這個發動機再也無法有力驅動整輛馬車,而與此同時,帶來的社會問題已經無法讓政府再坐視不管。

僅1年,嚴厲的政策監管下,整個行業沒落了。

而中國的現金貸,又會如何呢?

監管前夕的狂歡

《關於銀行業風險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中,首次提出“做好‘現金貸’業務活動的清理整頓工作”。確保出借人資金來源合法,禁止欺詐、虛假宣傳,明令禁止了高利放貸及暴力催收的行為。

微信圖片_20171031113414

隨後,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地相繼發文要求整頓現金貸業務。近日,央行副行長易綱也表示,普惠金融必須依法合規開展業務,凡是搞金融都要持牌經營,都要納入監管。

目前運營的現金貸平臺沒有牌照的不在少數,越多越多平臺的湧現,也使得市場進一步趨於飽和,隨著監管的收緊,這部分“玩家”必然會被清洗。

趣店的成功上市給現金貸行業又打了一劑雞血,不難想象行業的集體狂歡必將引來監管,現金貸行業勢必會經歷新一輪的洗牌。

除了已經上市成功的宜人貸、信而富和趣店,行業內多個平臺都在伺機而動,據傳很多現金貸平臺都在排隊籌備上市,其中現金貸平臺拍拍貸、和信貸也在積極籌備上市。不出意外將在今年將登陸美股市場。

業內人士認為,如果這種情緒傳染到整個行業,越來越多現金貸公司急於謀求上市,可以預見給行業和市場帶來的風險將遠大於收益。

幾千家平臺也會迅速分化,面對監管,行業中的頭部力量不得不規範化經營,雖然短期內利潤會被大幅削減,但也會為整個行業樹立標桿。而對於大部分跟隨者來說,行業洗牌後它們的生存空間會被大大擠壓,只能在不安中繼續狂歡。不管是哪種“玩家”,都不過是趁著最後的窗口期落袋為安罷了。

結語

借貸,本質是透支未來的彈性,以時間換空間。當披著互聯網外衣的民間借貸崩盤之際,個體的未來坍塌之日,是經濟失去彈性之時。對於金融活動的輕視和錯誤處置,放大的不僅是人性貪婪,也會加速社會的不穩定性。畢竟今日的資本狂歡是用來日的流動性換來的,當整個社會的基層毫無生命力。資本,你再來收割誰的人頭?

綜合整理自:一本財經(作者:薄珂、卡貝)、虎嗅網、子午財經、界面新聞、財經網。

高利貸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651

總經理失聯,引發公司收購“夭折”!他曾因周轉困難,求助高利貸…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12-10/1169850.html

2年前,巴士在線(002188,SZ)通過重大資產重組引入了車載廣告業務,甚至拿到CCTV方面相關業務的獨家經營權。能成為央視的合作夥伴,無疑是自身實力的體現。

可就在12月8日晚上,巴士在線發布公告稱,公司暫時無法聯系到法定代表人、董事、總經理王獻蜀了!

失聯高管曾主導兩年前重組

為籌劃購買傳媒行業資產,巴士在線11月27日起停牌。然而,在12月8日,這一重大事項突然被宣布夭折,原因在於巴士在線與各方洽談過程中,無法聯系到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總經理王獻蜀,項目決策性文件無法按時簽署。

王獻蜀何許人也?公開資料顯示,王獻蜀1971年出生,稅務專業,中專學歷。1993年至2003年9月在稅務系統工作的期間,創辦了巴士在線項目,並於2003年3月成立巴士在線(南昌)——南昌巴士網絡傳媒有限公司。2003年籌劃成立江西省巴士在線控股有限公司。2003年9月辭職後,於次年成立江西巴士在線傳媒有限公司。

▲圖片來源:巴士在線公司官網

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查詢發現,2015年,巴士在線進行重大資產重組,而王獻蜀正是通過當年的重大資產重組而得以進入上市公司管理層。

2015年,巴士在線以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相結合的方式從中麥控股等各方處收購巴士在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巴士科技”)100%股權,上市公司中文全稱由“浙江新嘉聯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為“巴士在線股份有限公司”,並進入廣告服務業及互聯網業務領域。

通過獲取增發份額,中麥控股成為巴士在線的第二大控股股東,三季報數據顯示,第一大股東上海天紀投資有限公司持股比例為20.30%,中麥控股由於支付了一定股份用於業績補償,持股比例由此前的10.72%下降為9.88%。

雖然股份比例有所下降,但由於參與重組時間節點,王獻蜀控股的中麥控股仍然有足夠的潛在收益。為了收購巴士科技,巴士在線以2015年5月22日作為定價基準日,發行價格確定為11元/股左右,限售期為三年,如今,股價已經翻倍。

除了資本市場上的浮盈,王獻蜀也獲得相應的平臺大展身手,作為中麥控股的董事長,王獻蜀之後被選舉為巴士在線董事,同時擔任巴士在線的法定代表人與總經理,可謂占據了上市公司管理層的核心位置。

對於上市公司來說,巴士科技的註入的確極大改善了企業業績。財報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巴士在線獲得歸母凈利潤超過1億元,同比增減達284.28%,而重組完成後的2016年,全年歸母凈利增長達761.31%。

而在重組之前,巴士在線的主業微電聲業務主要集中在無繩電話受話器和揚聲器等領域,主要終端客戶在歐洲市場。

公司高管曾60%年利率借高利貸

目前看來,巴士在線經營狀況較為穩定,沒有依據顯示王獻蜀的失聯與上市公司經營有關。但巴士在線二股東,由王獻蜀擔任董事長的中麥控股的近狀卻值得註意。

▲圖片來源:巴士在線公司官網

中麥控股曾擁有巴士科技30.14%的股權比例。2011年,其放棄對CCTV移動傳媒廣告及增值業務的獨家經營權,將其轉移至巴士科技,並成為巴士科技的主要賣點之一。2013年、2014年,巴士科技分別實現凈利潤2490.83萬元和6437.54萬元,重組之時,巴士科技得到了不錯的評估,評估值超過16億元,增值率達2530.32%。

▲圖片來源:巴士在線公司官網

然而,與子公司的情況相比,中麥控股自身卻有歷史性的財務問題。2014、2015年6月末,中麥控股所有者權益都為負數,且數額超過億元。原因在於2011業務重整之前,中麥控股主要從事公交移動電視廣告運營業務,為拓展業務,在采購設備、合作費用上花費不菲,僅媒體資源費就投入兩億元。截止2011年底,中麥控股積累下巨額虧損,不得不轉讓巴士科技的部分股權,分批償還債務。

雖然在交易報告書中,巴士在線稱,中麥控股資產狀況逐漸改善。但從近年的蛛絲馬跡來看,隱憂仍然存在。

相關法律文書顯示,王獻蜀曾因中麥控股資金周轉困難,向名為鄒偉鵬的人士進行民間借貸共1000萬元,口頭約定月利息為5分,計算可知,這意味著60%的年利率,遠超普通借貸利率。2016年2月,由於未及時還款,鄒偉鵬江西省南昌市中級人民法院就此起訴王獻蜀與中麥控股。

2017年,中麥控股控制下中麥通信網絡有限公司,亦卷入民間借貸糾紛並訴諸法院。今年4月份,中麥控股質押1600萬股又在同月解凍,原因是為滿足銀行借款轉貸需要。

12月9日,巴士在線董秘蔣中瀚向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表示“進一步核查這個事情”。對於上市公司業務是否受影響,其表示公司經營正常。記者通過微信及電話均未能聯系到王獻蜀,值得註意的是,其名片所留手機號碼目前顯示為空號,微信朋友圈最近一次更新為10月24日。截止12月10日中午,仍未有更多消息公布。

每經記者 嶽琦

每經實習記者 肖達明

每經編輯 王嘉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595

儿童家纺“走红” 高利润蕴藏大商机

1 : GS(14)@2010-09-13 22:45:19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00913/149962.html

    在众多企业感叹家纺市场利润越来越微薄的时候,许多企业却在婴幼儿市场发现了家纺行业已经成为过去的“高利润”。
               
         
  一套儿童寝具580元,一套迪斯尼套装130元~150元,甚至一个制作非常简单的防蹬被夹也标价为93元……在众多企业感叹家纺市场利润越来越微薄的时候,许多企业却在婴幼儿市场发现了家纺行业已经成为过去的“高利润”。目前已经有更多企业和经销商开始关注婴幼儿家纺这块市场,红孩子、丽家宝贝等专门经营婴幼儿家居用品的连锁店近几年也因此而走红。
  渠道开始多元化发展
  北京红孩子公司创办于两年前。据红孩子的“家长”李阳介绍,最初他开的是一家婴幼儿用品专卖店,生意一直不错。偶然的机会,他把触角伸到了家纺,不想却有意外的收获。从此,红孩子得到了快速发展,并迅速构建起了自己的营销网络体系。
  记者在红孩子店里见到一种婴儿菜籽按摩枕。这种枕头采用天然原料油菜籽做的枕头,外包全棉面料。由于菜籽容易滑动,故对婴儿幼嫩的头部有很好的按摩定型作用,而且不必担心枕头的高低,软硬是否合适,像按摩枕这样的“新鲜玩意儿”,红孩子有很多,销量都很可观。李阳说:“很多妈妈喜欢来这儿逛,即使不想买东西也喜欢来店里看看新鲜。”
  业内专家认为,儿童家纺用品将在很长一段时期保持厚利的优势。而北京的红孩子公司曾经创造12小时销售额16万元的记录,更是佐证了专家的观点。
  对于这一骄人的业绩,丽家宝贝老总蒋涛却不以为然:“做生意不能看一时,我现在一个月的销售额就是几百万元,红孩子的销售额才达到多少?”目前,丽家宝贝已成为北京市场上推广婴幼儿新品的主力渠道。新品的利润相较普通产品要高,因此新品在为丽家宝贝带来可观利润的同时,也成为该公司滚动发展的强力支柱。
  李阳也表示,随着公司传统门店的不断扩大,他对红孩子的未来定位是“目录直销与电子商务并行”的新型营销模式,而他本人,对婴幼儿用品走电子商务这种销售模式非常有信心。
  在“价值”争论中前行
  对于成人家纺的昂贵标价,很多人习以为常,但对于婴幼儿家纺居高不下的价格走势,许多消费者表现出了无奈和不可理解。
  采访中,一对年轻的夫妇在儿童床品专柜前笑着对记者抱怨:如今的孩子真是养不起了。这对年轻的夫妇说:“精明的商家根据目前‘独生子女’日渐增多的状况,抬高价格,大赚一把。值得质疑的是,较之成人家纺而言,儿童家纺用料俭省、制作简便,这种标价是否真正体现了商品本身的价值?”
  新的纺织品技术规范《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已于2006年1月1日正式实施。记者采访部分婴幼儿童用品生产厂家和卖场时了解到,婴幼儿用品因其使用群体的特殊性,被列为前述《规范》中安全技术标准要求最高的A类产品,凡不符合此技术规范的产品将被禁止生产、销售和进口。
  北京红孩子采购部经理王爽女士谈了自己的看法:“规范在色牢度、甲醛含量、环保认证等方面规定得相当严格,无形中增加了儿童纺织品的生产成本,也提高了儿童家纺用品市场的准入门槛。另一方面儿童用品属于市场价格,并不存在垄断,价格高低依市场而定,这无可厚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738

溫州高利貸

1 : GS(14)@2011-10-01 10:53:10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10930/News/eb_eba1.htm







部分不願借給外地客

本報記者過去兩日分別親身及電話向溫州當地近10間貸款公司查詢借貸事宜,以廣東企業員工的身分向他們提出借貸100萬元(人民幣.下同)的要求。在車站大道一間叫同創的擔保行,其負責人李先生聽到是來自廣東的,表現有點不耐煩,在講解需要企業的經營證明、負責人身分證明等文件外,其掛在嘴邊最多的一句是「什麼時候還?」

記者再三保證有廠房作抵押,老闆可親自來辦手續等承諾,並問他利息多少,李先生沉吟了一會,竟開價一星期利息要收20萬,換算下來,周息率高達20厘。當記者表示息率高得難以接受,他卻懶洋洋表示:「那你自己考慮。」

另一間月息6厘 超規定4倍

另一間位於市府路的金鑫擔保,雖然利息沒那麼高,但也去到月息6厘,亦即年息72厘,比現行國家規定的民間借貸利率最高不得超過銀行同類貸款利率4倍,約為年息24.38厘還是高了很多。

...
貸款公司怕被追數 隨時走佬

現時貸款公司自己也慌,因為那些借出去的錢,其實多數都是問銀行或其他人借回來,為了自保,現在他們既要向「債仔」追數,又擔心會被「債主」討債,隨時都有「走佬」的準備。事實上,溫州市面已開始有小型典當行、擔保公司拉上大閘,這一波資金鏈斷裂潮,似有從企業逐級蔓延的骨牌效應趨勢。

黃偉健直言,溫州民間資金之所以充裕,與銀行過去借貸寬鬆有很大關係,但現在銀根收緊,企業自然沒蓋可再用。他不諱言,大家其實都是拿銀行的錢來放貸,現在企業先倒下,但這副骨牌最終還是會倒在銀行身上。
2 : GS(14)@2011-10-01 10:53:50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10930/News/eb_eba2.htm
手機未通即傳走佬 溫州商界草木皆兵
  2011年9月30日

【明報專訊】「出差才關手機一天,便被人傳我跑了,還傳到北京去。」前日才回溫州的溫州民間資本投資服務中心董事長黃偉健(圖)笑覑說他經歷:「結果北京的朋友打來,我跟他說,剛跟你女兒吃飯呢。」雖然是笑話一場,但反映了現時溫州整個產業鏈瀰漫的不信任氣氛。

溫州煙具行業協會會長黃發靜便對本報記者表示,有些老闆深夜也會接到電話,不是供貨商便是貸款公司打來:「就是看你還在不在。」而黃偉健直言,過去當地的民間融資之所以沒規範,因為大家都是講「信」字,當資金鏈從企業老闆開始斷裂,帶來的已不僅僅是經濟問題或資本問題,而是信心危機爆發,人心惶惶,社會不穩。
3 : GS(14)@2011-10-01 10:55:03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10930/News/eb_eba3.htm
溫州八成家庭參與民間融資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10930/News/eb_eba4.htm
炒完樓「炒錢」 溫州經濟盡泡沫



去年同樣時候,亦來到溫州採訪,當時是為了看他們在投資房地產方面怎樣名揚全國,甚至連香港也涉足。那年一名採訪對象說,溫州人炒樓錢何來?借!就算有1000萬身家的人,買100萬的樓,能全額借便全額借,用的是外面錢,賺的是自己錢;然後賺了,再借,再買樓,循環不息。

今年,樓市調控嚴,賺到錢又習慣錢生錢的溫州人,其靈敏觸覺讓他們嗅到「放貸」這條財路,生財眼光再一次走在全國前列,看看當地報紙,去年盡是樓盤廣告天下,今天手上的,卻是大量借貸廣告。

溫州人從用錢炒礦、炒茶葉、炒樓,最終炒錢,但似乎這次「敢拼搏」所得到的回報,已不及代價之嚴重。
4 : GS(14)@2011-10-01 10:55:35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10930/News/eb_eba5.htm



「影子銀行」與民間借貸兩個看似獨立的融資市場,卻被錯綜複雜的資金供應鏈直接或間接相連在一起。銀監會主席劉明康月前暗示,有3萬億元人民幣的銀行貸款被企業用作高利貸,當局上月亦發文要求銀行防範「人人貸」(即個人對個人)中介公司協助放款人從銀行獲取資金作民間借貸之用,以防全民放貸亂象風險蔓延至銀行體系。
5 : tom2288(5941)@2011-10-01 13:52:48

中國人真的窮了太久, 現在好狠!
6 : 游浪潮(3792)@2011-10-03 22:07:48

其實之前溫州人炒期銀已經重傷一次,呢次再黎

小弟問過溫州朋友,佢話溫州好大,要看那一個縣,而且溫州人係借人地錢再放貸,例如小弟借 RF 兄弟,月息 5%,然後再借街外人 10% 咁,如此類推

換言之,其實係中央抽緊銀根,導致灰色地帶的利息越黎越高,進一步令這行業有利可圖,然後全民皆放數

現在問題是之前息太高,又不能從股市期貨市場中有回報,另一方面中央連 LC 都要有存款儲備,令生意人突然無法週轉,結果走佬

http://www.hkej.com/template/dai ... d=1&title_id=461194

2011年10月3日
溫州撤資恐波及港樓股

被視為中國經濟晴雨表的溫州,中小企倒閉潮升級,大批溫州老闆被限制外出以防止「走路」。溫州企業家預計,「高利次貸風暴」將蔓延至全國;在歐美經濟危機未除下,一旦內地亦出事,香港這一開放的經濟體勢必多面受敵。近日溫州的資金已開始撤離本港,急調回內地救急。

...

溫州政府高度關注民企老闆出逃,上周末已制訂一份名單,傳達至該市各機場、港口及關卡,要求嚴格把關,變相以行政手段限制民企老闆外出自由。新華社資料顯示,4月以來,溫州已有近90名老闆走路,單是本月便有30宗個案。

周德文稱,溫州經濟出現空心化趨勢,很多老闆大肆舉債,並非投進實業,而是調到外地參與炒賣,現在的資金鏈危機,其實是產業空心化延續至今的集中爆發。溫州資金的其中一個炒賣重點,正是本港樓市及股市。自2009年以來,大批溫州人組成炒樓團赴港購買豪宅,尤其追捧九龍區的一手新盤。但自從年初爆發資金危機,溫州客已絕迹本港樓市。

溫州去年在政府支持下,成立了民間資本投資服務中心,號稱全國首個民間資本投資平台,擁有180億元(人民幣.下同)註冊資金,並在港設立「中國海洋產業基金」進行投資,但近日已從基金調撥2億元,撤回溫州成立重組基金拯救企業。

...

股市方面,溫天納指內地資金暫時仍非大市主力,內地人多數買紅籌國企,較少買滙控(005)等藍籌,若內地民資進一步撤離港股,預料會對二三線中資股造成較大打擊。


7 : GS(14)@2011-10-03 22:09:27

他們真是死定了
8 : 游浪潮(3792)@2011-10-03 22:12:14

7樓提及
他們真是死定了


呢舖野真係杰一杰,但反觀只要息口一直高,高利貸是不滅的

充其量咪做 ABS

湯大,改頭換面黎香港 cap 水再上市,點睇?
9 : GS(14)@2011-10-03 22:13:14

咁改做fee-based有得搞,利息抽一抽,手續費抽下都得
10 : 八旗子弟(15368)@2011-10-03 22:23:43

内地銀行追數,要請債仔食飽魚,借錢越多身份越高
11 : GS(14)@2011-10-03 22:24:48

我都想債一億搞下
12 : 游浪潮(3792)@2011-10-03 22:26:13

10樓提及
内地銀行追數,要請債仔食飽魚,借錢越多身份越高


首先是國企或地方政府企業背景的

有地方政府支持的民企老闆們,如許老闆,左手鋼鐵右手房產,佢唔掂好多人要食杏加橙

之後是中小民企,DIY 去吧
13 : GS(14)@2011-10-12 22:31:29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5696596
記者一連兩日到過多間典當舖,與他們職員交談中發現,典當、擔保及寄售等民間高利貸公司,他們貸款的息率及貸款態度均變得較為審慎。記者首日到歐信典當,以「企業職員」身份詢問貸款詳情,職員開出月利息 4分( 40厘),「只要證件齊全,即日就能批核借錢,不過最少要借 100萬元」,利息高得驚人。

月利息四份是4%一個月,簡單利息是48%呀...生果記者,唉
14 : GS(14)@2011-10-12 22:31:46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5696597
浙江省溫州市決定進一步對面臨經營困境的中小企施以援手,溫州市財政局推出 17條財政新規,新規內容主要針對企業兼併重組以及對小微企業減收或免徵部份稅收。
溫州市政府再出手以財政政策救企業,浙江省國稅局亦同步研究改革短期和長期的稅收制度,重點也是減收中小企稅收,增企業競爭力。

股權重組不徵營業稅

溫州中小企業協會會長、中國中小企業協會副會長周德文透露,浙江省國稅局近期與其會面商討出台針對中小企業減稅和減負的政策徵求意見稿,分別包括短期和長期的稅收改革,目前還處於調研階段。
據了解,浙江省擬對進行兼併重組的企業不徵收營業稅,符合資格的企業在轉讓資產與債務時,亦要接受工人;企業內部股權重組,不徵收營業稅,股權轉移過程中涉及的不動產、土地使用權過戶不徵收營業稅,企業土地、房屋權屬不發生轉移的,也不徵收契稅。
此外,凡按照《勞動法》等妥善安置原企業全部職工,其中與原企業 30%以上職工簽訂服務年限不少於 3年的勞動用工合同,對其承受所購企業的土地、房屋權屬,減半徵收契稅等。
周德文稱,新稅政策是臨時性與地方性,但從點到面,國家出台有針對性的扶助中小企業以及微小企業的政策呼之欲出。浙江大學經濟學院常務副院長史晉川認同,以財政政策救困難企業較貨幣政策為佳。

溫州減稅救中小企

1)小型微利企業減 50%應納稅所得額,按 20%稅率繳企業所得稅
2)利潤虧損額達註冊資金的 20%以上的酌情減免水利建設專項資金
3)高新技術企業新辦之日起 1至 3年內,免徵水利建設專項資金
4)經認定的資源綜合利用企業,相應業務可減免應繳的水利建設專項資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120

溫州高利貸微博

1 : GS(14)@2011-10-05 18:02:17

http://t.zol.com.cn/index.php?m=ta&id=2419066700

【网称:乐清某经济巨头病重】网民“猛料挖掘机”:听闻乐清某集团老板身患重病,此人是乐清乃至温州经济界的擎天柱,是中国民营企业家中的排头兵,如消息属实,实在令人惋惜。但愿不要给乐清的经济雪上加霜了......"因是小道消息,未经证实,所以其真实性概不负责。

转发(8)|收藏|评论(6)
今天 12:21 来自 新浪微博

【网民发帖揭发泰顺县育才中学董事长非法集资】网民“三国篇称”:泰顺县育才中学董事长董某某自2000年以来至今以学校扩建为由,向社会以月息5%-10%不等利息进行非法集资活动。集资金额高达五亿多元,该校现已资不低债了,敬请广大网民监督。 #温州老高动态# http://t.cn/akLU63

转发(5)|收藏|评论(3)
今天 11:22 来自 新浪微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177

「果粉」多死忠 助蘋果維持高利潤

1 : GS(14)@2017-09-25 04:14:36

【明報專訊】蘋果iPhone手機的售價,在智能手機當中一直是首屈一指,是手機界的奢侈品。財富管理機構Canaccord Genuity表示,蘋果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銷售所佔的份額,大約在11%左右,卻一直享受大到不成比例的利潤。雖然蘋果在6月季度的全球智能手機利潤份額降至64%,但依然相當可觀。

該機構分析指,蘋果上季利潤份額,較3月季度所佔的84%顯著下滑。這是由於三星電子推出的Galaxy 8旗艦機扭轉了利潤分佈,但隨着10周年紀念版iPhone稍後推出,將有望收復失地。蘋果在全球的硬件利潤率通常達84%至90%,餘下主要歸於三星電子。很多手機製造商都在賠本。

「股神」巴菲特也很欣賞蘋果的表現,曾表示很多「果粉」都會等待iPhone換代,就像明知道有新車即將上市,想買車的人自然會等一等,指「果粉」不會因其他手機價格更低而受到動搖。截至上季末,蘋果股票佔巴菲特投資旗艦巴郡股票投資組合的11.56%,是巴郡三大持股之一。

[企業 地球村]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7622&issue=2017092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142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