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組織是個具備自我調節能力的生態系統。
本文由劉爽與veryls(微信ID:veryls1983)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劉爽。
昨天下午,和從湖畔大學講課回來的梁寧暢談了三個小時,受益良多,還做了不少有用的筆記。今天上午就看到她公眾號的新文章《主觀世界的破碎與重建--湖畔大學的失敗課外課》,於是決定把暢談時她給我的幾點啟發總結一篇。
關於領導力:
梁寧給我講,她理解的領導力其實是三個東西:選擇喜歡的事,選擇喜歡的人,以及認知現實的現力。
選擇喜歡的事很簡單,如果你做的事情是自己不喜歡不認可的,那麽在這個過程中你就會很痛苦受盡煎熬,尤其是當處於逆境挫折面對外力壓力的時候,很容易堅持不下去,打退堂鼓逃兵。
很多創業者去追風口,並不是選擇自己喜歡認可的方向,而是選擇看起來成功幾率高的方向。而這樣的人,首先很難沈下來真正理解一個領域,那自然是贏不了的;其次他沒有“信”,沒有辦法樹立價值感(什麽是價值感後面會講),沒有辦法承受行業的起伏波折,自然無法與時間做朋友。
選擇喜歡的人,是指要具備接納別人的能力,接納面越寬,接納的人越多,你的人生也就越寬,也就越容易獲得大家的幫助。我相信只要具備基本的智商和常識商的人,其實都知道如何去經營一段令對方感到舒適愉悅安全的關系,只是因為我們喜歡的人少,認為很多人不值得投資,而這種態度又是對方能夠感覺到的,所以自然經營不好關系。
為什麽要喜歡那麽多人?因為我們要喜歡老板,才能剩者為王;我們要喜歡同級,才能獲得支持;我們要喜歡下屬,才能凝聚人心。柳傳誌創業時曾跟下面的同事說:為了我們共同的事業,我要和你交朋友交心。所以聯想能有奔騰如虎風煙舉的燕雲十八飛騎,所以聯想能有身先士卒的創業團隊,所以聯想能在那個時代殺出重圍脫穎而出,所以柳傳誌無愧為一代商業領袖。
認知現實的能力,就是根據客觀現實,重新塑造自己的能力。客觀現實是什麽?敲敲黑板,就是也許對你不利你難以接受,而現在的你又確實無力改變的事實。比如我們每個人,都帶著之前家庭成長和職業訓練的路徑依賴,那麽到了新的環境面對新的對象,我們之前的習慣無助於解決新的問題,無益於自己的前進步伐,這就是客觀。那這個時候我們能怎麽辦?最好的辦法就是主動敲碎自己,像變色龍一樣根據環境變化吸收重建自己。
我拿自己舉個栗子:我以前一直是一個特別註重邏輯在意規則厭惡折騰的人,堅持按部就班步步為營,只要做的比別人好,犯的錯比別人少,那就能贏。而對於瞎貓碰上死耗子歪打正著的事,我向來是不屑一顧不當回事的,這就是典型的治世精英邏輯。但問題是現在這個時代是個商業亂世,充斥著重構規則亂拳打死老師傅的現象。經過幾番挫折後,我突然開悟了:要是沒有歪打,怎麽會有正著?歪打的過程和正著的結果沒有必然的邏輯聯系,但它們兩者之間顯然是符合因果律的。在這件事上,本能地不斷行動比邏輯的死胡同重要。
昨晚越獄第五季第一集里,假死的男主角墓碑上有一句墓誌銘:欲變世界,先變自己。是啊,改造世界的前提是先改造自己,作為職場人要能夠與時俱進,作為創業者要能夠審時度勢。所以,現在我選擇主動碎掉自己然後重建,擴大延展自己的邊界。
關於組織行為學:
梁寧說:好的組織是個具備自我調節能力的生態系統。這樣的組織的特征是具備三個能力:把人同化的能力;主動碎石的能力;分配養分的能力。
把人同化的能力,就是梁寧文中舉的那個阿里HR的例子。當帶著之前不同職業訓練和價值觀的新人們進入組織,首先組織要能甄別其與組織的MATCH程度;然後能篩選排斥掉那些自我保護過強過於自我,不願敲碎自己又對組織無益的新人;最後是鼓勵進來的新人自碎之前的職業訓練和價值觀,讓其在思想上”輕裝上陣“,帶著之前積累的能力和經驗融入系統。
主動碎石的能力,就是組織為了適應環境變化,不斷自我調整的能力。而其中與組織行為相關的,就是阿里倡導的擁抱變化,也就是輪崗文化。它的目的是為了防止組織內部隨著時間發展逐漸形成崗位和職能固化,老人們的思路方法和風格也因之前的職業訓練形成新的路徑依賴,這就變成了組織體內的結石。所以組織需要不斷蠕動腸胃,主動把結石不斷碎掉,以防堵塞脈絡。
分配養分的能力,是指組織的價值觀是唯一的鐵律,但具備的業務能力要多元要升級。那麽就要面對,如何對待具備組織需要的獨到能力和經驗,而態度意願卻不MATCH亦不願改變的員工。在組織的眼里,這樣的人其實就是階段性工具的角色。對於這樣的人,組織選擇各取所需,在一個階段中付出足夠酬勞,把對方的能力和經驗這些營養成分,吸取入系統分配給骨幹,而之後就不再需要這些系統的肥料了。
梁寧給我分享的這一套組織行為學,我聽了實在感同深受。我的過往經歷告訴我:企業作為一個組織,可以請外面的和尚進來念經,然後選擇性聽取,但前提是有自己的主見和底氣。最害怕的是:組織並沒有自己的主見和底氣,把企業的命運完全交到外來和尚的手里的。而更可怕的是,組織不光沒有主見和底氣,還請了一堆外來和尚進來同時念不同的經。
而且我深知,帶著之前路徑依賴進來又不願自碎的人,對組織的傷害有多大。在我之前任職的創業公司,就曾發生過引入毫不顧及企業現狀和差異,近乎偏執的帶著原公司路徑依賴的O級高管,自說自話而無法真正融入組織,最後浪費了企業的寶貴時間和資源,給企業造成了事實損失弄的結果很不愉快的事情。
最後從員工的角度來講,前一陣有些離職員工吐槽華為的事件,其實我是不太認可的。首先如梁寧所說,沒有五年時間,誰也沒資格說自己理解組織;其次就算加入時間超過五年,也未必能理解組織行為學。任何行為的背後都是動機和目的,哪怕行為看似光怪陸離。很多時候為組織好不等於為個人好,確實存在對個體不利的情況。那在這種時候你作為利益受損者,就事論事去講私人恩怨倒沒啥大問題,但說的好像把你優化了組織就有滅頂之災似的,那就太搞笑了,尤其是在組織還在代表大部分人利益的情況下。
關於價值感:
在昨天下午的暢談中,梁寧提到一個詞:價值感。這個詞她一說出來,我就拍案叫絕。我們都知道講價值觀,但價值觀的源頭是什麽?絕大部分人其實是沒有思考的。我曾經思考了一半,所以在《科學的管理》系列中提出了價值觀是服務業務發展維護價值用的,引申出了有前後排序的四點價值觀:尊重市場,尊重事實,懲惡揚善和知行合一。要懲惡揚善和知行合一,前提是尊重市場和尊重事實,而尊重市場和尊重事實,前提是要先明確價值標準。
而梁寧講的這個“價值感”,就是價值標準。她拿她任職過的騰訊給我舉了個例子:馬化騰的價值感就是用戶體驗,而創始人的這個價值感清晰且不搖擺的傳遞到整個組織,就形成了上下無爭議的企業價值觀。所以在判斷一件事情(比如微信是否應該大規模商業化)的時候,團隊是不會爭執分裂的。
她舉的這個例子讓我自然而然的想到JD,我進JD的時候,外面所有人還在把電商當作模式討論,而劉強東親自給我上的第一堂課就是:電商=成本效率。成本效率就是老劉的價值感,就是JD生存發展的價值觀,我們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圍繞於成本效率的不斷優化,今天老劉提出的技術的JD,仍然是在以技術的手段來繼續優化成本效率。而且這個價值感,是老劉和JD一直堅守的,哪怕在較長的一段時間沒有盈利,哪怕長期面對友商潑的臟水,媒體和自媒體的起哄甚至一二級市場的疑慮,JD成本效率的價值感從沒妥協過。這就是老劉的成功之處,JD的偉大之處。
而反面的例子也是有的,比如過山車的手機行業。像OV那樣從一開始就走溢價路線的廠商其實是沒問題的,有問題的反而是那些今天性價比明天要溢價的廠商,因為它們的價值感是搖擺的。戒定慧,由戒生定,有定生慧,先明確做什麽不做什麽,再把做什麽堅持到底,在堅持的過程中找到做的智慧,而中間搖擺的人是找不到智慧和出路的。
關於管理能力:
在閑聊中,梁寧跟我說了讓我如夢初醒的話:領導力不是管理能力。之前我在做COO的時候,非常在意且一直鍛煉自己的其實是管理能力,滿足於在整個大系統下,我的小系統執行效率是不是最高,結果是不是最好,員工離職率是不是最低。因為這些全是結果數字,是客觀的不會騙人的,但是其實我沒有想過一個問題:這些數字背後的方法,是否是可複用可適用不同環境的?
在這十年之間,我曾經有過兩次非常失望的職場經歷,都是之前培養出來的相對出色且有潛力的骨幹團隊,本來磨合的也很好,結果到了新的環境,面對重新開局和新的壓力徹底崩掉,能力發揮不出來,意願也很糟糕,而且直到最後他們也不認為是自己的問題,反而怪罪於新環境和新團隊的不配合。
我有個聰明的前下屬曾對我有個評價:你訓練的是突擊隊(尖兵),而不是敢死隊(死士)。我對這個評價還是比較認可的,因為我自己受的就是尖兵式的訓練,所以在培養人的過程中也潛意識地形成路徑依賴了。但是這也就導致了一個結果:在發展的順境期中尖兵無疑是能力最強最出色的,但到了生死的逆境期下尖兵就對扭轉危局無能為力了,反而不如不要命不怕犧牲的死士。
由於我見過企業生死且至今帶著揮之不去的幻痛,所以我之前的思維一直是盡量避免進入生死期,而我的《科學的管理》系列也是在講如何避免進入生死期。至於在生死期中如何突圍,我也沒有什麽好的解決辦法,因為到了那個時候管理其實是失效的。但是,雖然沒有人想身處生死逆境,但真的到了面對生死逆境這個客觀現實的時候,就不是想不想而是如何突圍了。所以,如何認知生死逆境這個客觀現實,其實也一直是我的心障。
梁寧告訴我,這次她從湖畔大學講課回來,在研究失敗中領悟的領導力心得就是:在生死期,最需要領導者能夠找出關鍵任務,然後帶領團隊破釜沈舟地完成任務殺出重圍。於是我問了她一個問題:領導力和管理能力的區別到底是什麽?界限在哪里?她的回答是:生死期體現領導力,生死期過後會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期,這個時候就需要管理能力來建立系統,制定規則,培養尖兵和強化價值感。
聽君一言,了然清晰。其實想想歷史就是如此,三國後期蜀漢偏居四川,諸葛武侯就是看明白了這樣下去沒有出路,才堅持不斷北伐中原,最後出師未捷病故於北伐途中。而我黨當年創業時也是如此,就算當時把延安建設成上海也沒啥意義,真正能夠和國民黨爭奪天下的突破口是拿下東北,拿下東北才是那個關鍵任務。而順著說下去,長征時期的中央紅軍和三大戰役時的解放軍,那完全是兩種能力不同承擔不同作用的不同角色,前者是領導力下不怕犧牲的死士,後者是管理能力下戰鬥力強的尖兵。
梁寧今天的文章里說:我們身邊有沒有一個這樣的導師,在一旁觀察你,在你疼痛破碎的時候,告訴你疼痛因為碰撞不同,破碎是在重建自己。對我而言,她就是這樣的導師,每次見到梁寧,她都能用幫我重建自己的方式,助我突破一個能力或心障瓶頸。我至今仍然記得,十年前我第一次見到這位中關村才女時,她在白板上給我講的東西,所以我一直說梁寧是我的智慧女神。
有這樣一位關註你成長,讓你受教受益的導師,讓你人過中年還能了解認知並重建自己,還能有重新成長的空間和機會。能有這樣一段亦師亦友的緣分,是多麽珍貴難得的運氣^_^
好的組織是個具備自我調節能力的生態系統。
本文由劉爽與veryls(微信ID:veryls1983)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劉爽。
昨天下午,和從湖畔大學講課回來的梁寧暢談了三個小時,受益良多,還做了不少有用的筆記。今天上午就看到她公眾號的新文章《主觀世界的破碎與重建--湖畔大學的失敗課外課》,於是決定把暢談時她給我的幾點啟發總結一篇。
關於領導力:
梁寧給我講,她理解的領導力其實是三個東西:選擇喜歡的事,選擇喜歡的人,以及認知現實的現力。
選擇喜歡的事很簡單,如果你做的事情是自己不喜歡不認可的,那麽在這個過程中你就會很痛苦受盡煎熬,尤其是當處於逆境挫折面對外力壓力的時候,很容易堅持不下去,打退堂鼓逃兵。
很多創業者去追風口,並不是選擇自己喜歡認可的方向,而是選擇看起來成功幾率高的方向。而這樣的人,首先很難沈下來真正理解一個領域,那自然是贏不了的;其次他沒有“信”,沒有辦法樹立價值感(什麽是價值感後面會講),沒有辦法承受行業的起伏波折,自然無法與時間做朋友。
選擇喜歡的人,是指要具備接納別人的能力,接納面越寬,接納的人越多,你的人生也就越寬,也就越容易獲得大家的幫助。我相信只要具備基本的智商和常識商的人,其實都知道如何去經營一段令對方感到舒適愉悅安全的關系,只是因為我們喜歡的人少,認為很多人不值得投資,而這種態度又是對方能夠感覺到的,所以自然經營不好關系。
為什麽要喜歡那麽多人?因為我們要喜歡老板,才能剩者為王;我們要喜歡同級,才能獲得支持;我們要喜歡下屬,才能凝聚人心。柳傳誌創業時曾跟下面的同事說:為了我們共同的事業,我要和你交朋友交心。所以聯想能有奔騰如虎風煙舉的燕雲十八飛騎,所以聯想能有身先士卒的創業團隊,所以聯想能在那個時代殺出重圍脫穎而出,所以柳傳誌無愧為一代商業領袖。
認知現實的能力,就是根據客觀現實,重新塑造自己的能力。客觀現實是什麽?敲敲黑板,就是也許對你不利你難以接受,而現在的你又確實無力改變的事實。比如我們每個人,都帶著之前家庭成長和職業訓練的路徑依賴,那麽到了新的環境面對新的對象,我們之前的習慣無助於解決新的問題,無益於自己的前進步伐,這就是客觀。那這個時候我們能怎麽辦?最好的辦法就是主動敲碎自己,像變色龍一樣根據環境變化吸收重建自己。
我拿自己舉個栗子:我以前一直是一個特別註重邏輯在意規則厭惡折騰的人,堅持按部就班步步為營,只要做的比別人好,犯的錯比別人少,那就能贏。而對於瞎貓碰上死耗子歪打正著的事,我向來是不屑一顧不當回事的,這就是典型的治世精英邏輯。但問題是現在這個時代是個商業亂世,充斥著重構規則亂拳打死老師傅的現象。經過幾番挫折後,我突然開悟了:要是沒有歪打,怎麽會有正著?歪打的過程和正著的結果沒有必然的邏輯聯系,但它們兩者之間顯然是符合因果律的。在這件事上,本能地不斷行動比邏輯的死胡同重要。
昨晚越獄第五季第一集里,假死的男主角墓碑上有一句墓誌銘:欲變世界,先變自己。是啊,改造世界的前提是先改造自己,作為職場人要能夠與時俱進,作為創業者要能夠審時度勢。所以,現在我選擇主動碎掉自己然後重建,擴大延展自己的邊界。
關於組織行為學:
梁寧說:好的組織是個具備自我調節能力的生態系統。這樣的組織的特征是具備三個能力:把人同化的能力;主動碎石的能力;分配養分的能力。
把人同化的能力,就是梁寧文中舉的那個阿里HR的例子。當帶著之前不同職業訓練和價值觀的新人們進入組織,首先組織要能甄別其與組織的MATCH程度;然後能篩選排斥掉那些自我保護過強過於自我,不願敲碎自己又對組織無益的新人;最後是鼓勵進來的新人自碎之前的職業訓練和價值觀,讓其在思想上”輕裝上陣“,帶著之前積累的能力和經驗融入系統。
主動碎石的能力,就是組織為了適應環境變化,不斷自我調整的能力。而其中與組織行為相關的,就是阿里倡導的擁抱變化,也就是輪崗文化。它的目的是為了防止組織內部隨著時間發展逐漸形成崗位和職能固化,老人們的思路方法和風格也因之前的職業訓練形成新的路徑依賴,這就變成了組織體內的結石。所以組織需要不斷蠕動腸胃,主動把結石不斷碎掉,以防堵塞脈絡。
分配養分的能力,是指組織的價值觀是唯一的鐵律,但具備的業務能力要多元要升級。那麽就要面對,如何對待具備組織需要的獨到能力和經驗,而態度意願卻不MATCH亦不願改變的員工。在組織的眼里,這樣的人其實就是階段性工具的角色。對於這樣的人,組織選擇各取所需,在一個階段中付出足夠酬勞,把對方的能力和經驗這些營養成分,吸取入系統分配給骨幹,而之後就不再需要這些系統的肥料了。
梁寧給我分享的這一套組織行為學,我聽了實在感同深受。我的過往經歷告訴我:企業作為一個組織,可以請外面的和尚進來念經,然後選擇性聽取,但前提是有自己的主見和底氣。最害怕的是:組織並沒有自己的主見和底氣,把企業的命運完全交到外來和尚的手里的。而更可怕的是,組織不光沒有主見和底氣,還請了一堆外來和尚進來同時念不同的經。
而且我深知,帶著之前路徑依賴進來又不願自碎的人,對組織的傷害有多大。在我之前任職的創業公司,就曾發生過引入毫不顧及企業現狀和差異,近乎偏執的帶著原公司路徑依賴的O級高管,自說自話而無法真正融入組織,最後浪費了企業的寶貴時間和資源,給企業造成了事實損失弄的結果很不愉快的事情。
最後從員工的角度來講,前一陣有些離職員工吐槽華為的事件,其實我是不太認可的。首先如梁寧所說,沒有五年時間,誰也沒資格說自己理解組織;其次就算加入時間超過五年,也未必能理解組織行為學。任何行為的背後都是動機和目的,哪怕行為看似光怪陸離。很多時候為組織好不等於為個人好,確實存在對個體不利的情況。那在這種時候你作為利益受損者,就事論事去講私人恩怨倒沒啥大問題,但說的好像把你優化了組織就有滅頂之災似的,那就太搞笑了,尤其是在組織還在代表大部分人利益的情況下。
關於價值感:
在昨天下午的暢談中,梁寧提到一個詞:價值感。這個詞她一說出來,我就拍案叫絕。我們都知道講價值觀,但價值觀的源頭是什麽?絕大部分人其實是沒有思考的。我曾經思考了一半,所以在《科學的管理》系列中提出了價值觀是服務業務發展維護價值用的,引申出了有前後排序的四點價值觀:尊重市場,尊重事實,懲惡揚善和知行合一。要懲惡揚善和知行合一,前提是尊重市場和尊重事實,而尊重市場和尊重事實,前提是要先明確價值標準。
而梁寧講的這個“價值感”,就是價值標準。她拿她任職過的騰訊給我舉了個例子:馬化騰的價值感就是用戶體驗,而創始人的這個價值感清晰且不搖擺的傳遞到整個組織,就形成了上下無爭議的企業價值觀。所以在判斷一件事情(比如微信是否應該大規模商業化)的時候,團隊是不會爭執分裂的。
她舉的這個例子讓我自然而然的想到JD,我進JD的時候,外面所有人還在把電商當作模式討論,而劉強東親自給我上的第一堂課就是:電商=成本效率。成本效率就是老劉的價值感,就是JD生存發展的價值觀,我們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圍繞於成本效率的不斷優化,今天老劉提出的技術的JD,仍然是在以技術的手段來繼續優化成本效率。而且這個價值感,是老劉和JD一直堅守的,哪怕在較長的一段時間沒有盈利,哪怕長期面對友商潑的臟水,媒體和自媒體的起哄甚至一二級市場的疑慮,JD成本效率的價值感從沒妥協過。這就是老劉的成功之處,JD的偉大之處。
而反面的例子也是有的,比如過山車的手機行業。像OV那樣從一開始就走溢價路線的廠商其實是沒問題的,有問題的反而是那些今天性價比明天要溢價的廠商,因為它們的價值感是搖擺的。戒定慧,由戒生定,有定生慧,先明確做什麽不做什麽,再把做什麽堅持到底,在堅持的過程中找到做的智慧,而中間搖擺的人是找不到智慧和出路的。
關於管理能力:
在閑聊中,梁寧跟我說了讓我如夢初醒的話:領導力不是管理能力。之前我在做COO的時候,非常在意且一直鍛煉自己的其實是管理能力,滿足於在整個大系統下,我的小系統執行效率是不是最高,結果是不是最好,員工離職率是不是最低。因為這些全是結果數字,是客觀的不會騙人的,但是其實我沒有想過一個問題:這些數字背後的方法,是否是可複用可適用不同環境的?
在這十年之間,我曾經有過兩次非常失望的職場經歷,都是之前培養出來的相對出色且有潛力的骨幹團隊,本來磨合的也很好,結果到了新的環境,面對重新開局和新的壓力徹底崩掉,能力發揮不出來,意願也很糟糕,而且直到最後他們也不認為是自己的問題,反而怪罪於新環境和新團隊的不配合。
我有個聰明的前下屬曾對我有個評價:你訓練的是突擊隊(尖兵),而不是敢死隊(死士)。我對這個評價還是比較認可的,因為我自己受的就是尖兵式的訓練,所以在培養人的過程中也潛意識地形成路徑依賴了。但是這也就導致了一個結果:在發展的順境期中尖兵無疑是能力最強最出色的,但到了生死的逆境期下尖兵就對扭轉危局無能為力了,反而不如不要命不怕犧牲的死士。
由於我見過企業生死且至今帶著揮之不去的幻痛,所以我之前的思維一直是盡量避免進入生死期,而我的《科學的管理》系列也是在講如何避免進入生死期。至於在生死期中如何突圍,我也沒有什麽好的解決辦法,因為到了那個時候管理其實是失效的。但是,雖然沒有人想身處生死逆境,但真的到了面對生死逆境這個客觀現實的時候,就不是想不想而是如何突圍了。所以,如何認知生死逆境這個客觀現實,其實也一直是我的心障。
梁寧告訴我,這次她從湖畔大學講課回來,在研究失敗中領悟的領導力心得就是:在生死期,最需要領導者能夠找出關鍵任務,然後帶領團隊破釜沈舟地完成任務殺出重圍。於是我問了她一個問題:領導力和管理能力的區別到底是什麽?界限在哪里?她的回答是:生死期體現領導力,生死期過後會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期,這個時候就需要管理能力來建立系統,制定規則,培養尖兵和強化價值感。
聽君一言,了然清晰。其實想想歷史就是如此,三國後期蜀漢偏居四川,諸葛武侯就是看明白了這樣下去沒有出路,才堅持不斷北伐中原,最後出師未捷病故於北伐途中。而我黨當年創業時也是如此,就算當時把延安建設成上海也沒啥意義,真正能夠和國民黨爭奪天下的突破口是拿下東北,拿下東北才是那個關鍵任務。而順著說下去,長征時期的中央紅軍和三大戰役時的解放軍,那完全是兩種能力不同承擔不同作用的不同角色,前者是領導力下不怕犧牲的死士,後者是管理能力下戰鬥力強的尖兵。
梁寧今天的文章里說:我們身邊有沒有一個這樣的導師,在一旁觀察你,在你疼痛破碎的時候,告訴你疼痛因為碰撞不同,破碎是在重建自己。對我而言,她就是這樣的導師,每次見到梁寧,她都能用幫我重建自己的方式,助我突破一個能力或心障瓶頸。我至今仍然記得,十年前我第一次見到這位中關村才女時,她在白板上給我講的東西,所以我一直說梁寧是我的智慧女神。
有這樣一位關註你成長,讓你受教受益的導師,讓你人過中年還能了解認知並重建自己,還能有重新成長的空間和機會。能有這樣一段亦師亦友的緣分,是多麽珍貴難得的運氣^_^
建立系統,制定規則,培養尖兵和強化價值感。
本文由劉爽與veryls(微信ID:veryls1983)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劉爽。
昨天下午,和梁寧暢談了三個小時,受益良多,還做了不少有用的筆記。今天上午就看到她公眾號的新文章,於是決定把暢談時她給我的幾點啟發總結一篇。
關於領導力
梁寧給我講,她理解的領導力其實是三個東西:選擇喜歡的事,選擇喜歡的人,以及認知現實的能力。
1.選擇喜歡的事很簡單,如果你做的事情是自己不喜歡不認可的,那麽在這個過程中你就會很痛苦受盡煎熬,尤其是當處於逆境挫折面對外力壓力的時候,很容易堅持不下去,打退堂鼓逃兵。
很多創業者去追風口,並不是選擇自己喜歡認可的方向,而是選擇看起來成功幾率高的方向。而這樣的人,首先很難沈下來真正理解一個領域,那自然是贏不了的;其次他沒有“信”,沒有辦法樹立價值感(什麽是價值感後面會講),沒有辦法承受行業的起伏波折,自然無法與時間做朋友。
2.選擇喜歡的人,是指要具備接納別人的能力,接納面越寬,接納的人越多,你的人生也就越寬,也就越容易獲得大家的幫助。我相信只要具備基本的智商和常識商的人,其實都知道如何去經營一段令對方感到舒適愉悅安全的關系,只是因為我們喜歡的人少,認為很多人不值得投資,而這種態度又是對方能夠感覺到的,所以自然經營不好關系。
為什麽要喜歡那麽多人?因為我們要喜歡老板,才能剩者為王;我們要喜歡同級,才能獲得支持;我們要喜歡下屬,才能凝聚人心。柳傳誌創業時曾跟下面的同事說:為了我們共同的事業,我要和你交朋友交心。所以聯想能有奔騰如虎風煙舉的燕雲十八飛騎,所以聯想能有身先士卒的創業團隊,所以聯想能在那個時代殺出重圍脫穎而出,所以柳傳誌無愧為一代商業領袖。
3.認知現實的能力,就是根據客觀現實,重新塑造自己的能力。客觀現實是什麽?敲敲黑板,就是也許對你不利你難以接受,而現在的你又確實無力改變的事實。比如我們每個人,都帶著之前家庭成長和職業訓練的路徑依賴,那麽到了新的環境面對新的對象,我們之前的習慣無助於解決新的問題,無益於自己的前進步伐,這就是客觀。那這個時候我們能怎麽辦?最好的辦法就是主動敲碎自己,像變色龍一樣根據環境變化吸收重建自己。
我拿自己舉個栗子:我以前一直是一個特別註重邏輯在意規則厭惡折騰的人,堅持按部就班步步為營,只要做的比別人好,犯的錯比別人少,那就能贏。而對於瞎貓碰上死耗子歪打正著的事,我向來是不屑一顧不當回事的,這就是典型的治世精英邏輯。
但問題是現在這個時代是個商業亂世,充斥著重構規則亂拳打死老師傅的現象。經過幾番挫折後,我突然開悟了:要是沒有歪打,怎麽會有正著?歪打的過程和正著的結果沒有必然的邏輯聯系,但它們兩者之間顯然是符合因果律的。在這件事上,本能地不斷行動比邏輯的死胡同重要。
昨晚越獄第五季第一集里,假死的男主角墓碑上有一句墓誌銘:欲變世界,先變自己。是啊,改造世界的前提是先改造自己,作為職場人要能夠與時俱進,作為創業者要能夠審時度勢。所以,現在我選擇主動碎掉自己然後重建,擴大延展自己的邊界。
關於組織行為學
梁寧說:好的組織是個具備自我調節能力的生態系統。這樣的組織的特征是具備三個能力:把人同化的能力;主動碎石的能力;分配養分的能力。
1.把人同化的能力,就是梁寧文中舉的那個阿里HR的例子。當帶著之前不同職業訓練和價值觀的新人們進入組織,首先組織要能甄別其與組織的MATCH程度;然後能篩選排斥掉那些自我保護過強過於自我,不願敲碎自己又對組織無益的新人;最後是鼓勵進來的新人自碎之前的職業訓練和價值觀,讓其在思想上”輕裝上陣“,帶著之前積累的能力和經驗融入系統。
2.主動碎石的能力,就是組織為了適應環境變化,不斷自我調整的能力。而其中與組織行為相關的,就是阿里倡導的擁抱變化,也就是輪崗文化。它的目的是為了防止組織內部隨著時間發展逐漸形成崗位和職能固化,老人們的思路方法和風格也因之前的職業訓練形成新的路徑依賴,這就變成了組織體內的結石。所以組織需要不斷蠕動腸胃,主動把結石不斷碎掉,以防堵塞脈絡。
3.分配養分的能力,是指組織的價值觀是唯一的鐵律,但具備的業務能力要多元要升級。那麽就要面對,如何對待具備組織需要的獨到能力和經驗,而態度意願卻不MATCH亦不願改變的員工。在組織的眼里,這樣的人其實就是階段性工具的角色。對於這樣的人,組織選擇各取所需,在一個階段中付出足夠酬勞,把對方的能力和經驗這些營養成分,吸取入系統分配給骨幹,而之後就不再需要這些系統的肥料了。
梁寧給我分享的這一套組織行為學,我聽了實在感同深受。我的過往經歷告訴我:企業作為一個組織,可以請外面的和尚進來念經,然後選擇性聽取,但前提是有自己的主見和底氣。最害怕的是:組織並沒有自己的主見和底氣,把企業的命運完全交到外來和尚的手里的。而更可怕的是,組織不光沒有主見和底氣,還請了一堆外來和尚進來同時念不同的經。
而且我深知,帶著之前路徑依賴進來又不願自碎的人,對組織的傷害有多大。在我之前任職的創業公司,就曾發生過引入毫不顧及企業現狀和差異,近乎偏執的帶著原公司路徑依賴的O級高管,自說自話而無法真正融入組織,最後浪費了企業的寶貴時間和資源,給企業造成了事實損失弄的結果很不愉快的事情。
最後從員工的角度來講,前一陣有些離職員工吐槽華為的事件,其實我是不太認可的。首先如梁寧所說,沒有五年時間,誰也沒資格說自己理解組織;其次就算加入時間超過五年,也未必能理解組織行為學。任何行為的背後都是動機和目的,哪怕行為看似光怪陸離。
很多時候為組織好不等於為個人好,確實存在對個體不利的情況。那在這種時候你作為利益受損者,就事論事去講私人恩怨倒沒啥大問題,但說的好像把你優化了組織就有滅頂之災似的,那就太搞笑了,尤其是在組織還在代表大部分人利益的情況下。
關於價值感
在昨天下午的暢談中,梁寧提到一個詞:價值感。這個詞她一說出來,我就拍案叫絕。我們都知道講價值觀,但價值觀的源頭是什麽?絕大部分人其實是沒有思考的。我曾經思考了一半,所以在《科學的管理》系列中提出了價值觀是服務業務發展維護價值用的,引申出了有前後排序的四點價值觀:尊重市場,尊重事實,懲惡揚善和知行合一。要懲惡揚善和知行合一,前提是尊重市場和尊重事實,而尊重市場和尊重事實,前提是要先明確價值標準。
而梁寧講的這個“價值感”,就是價值標準。她拿她任職過的騰訊給我舉了個例子:馬化騰的價值感就是用戶體驗,而創始人的這個價值感清晰且不搖擺的傳遞到整個組織,就形成了上下無爭議的企業價值觀。所以在判斷一件事情(比如微信是否應該大規模商業化)的時候,團隊是不會爭執分裂的。
她舉的這個例子讓我自然而然的想到JD,我進JD的時候,外面所有人還在把電商當作模式討論,而劉強東親自給我上的第一堂課就是:電商=成本效率。成本效率就是老劉的價值感,就是JD生存發展的價值觀,我們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圍繞於成本效率的不斷優化,今天老劉提出的技術的JD,仍然是在以技術的手段來繼續優化成本效率。
而且這個價值感,是老劉和JD一直堅守的,哪怕在較長的一段時間沒有盈利,哪怕長期面對友商潑的臟水,媒體和自媒體的起哄甚至一二級市場的疑慮,JD成本效率的價值感從沒妥協過。這就是老劉的成功之處,JD的偉大之處。
而反面的例子也是有的,比如過山車的手機行業。像OV那樣從一開始就走溢價路線的廠商其實是沒問題的,有問題的反而是那些今天性價比明天要溢價的廠商,因為它們的價值感是搖擺的。戒定慧,由戒生定,有定生慧,先明確做什麽不做什麽,再把做什麽堅持到底,在堅持的過程中找到做的智慧,而中間搖擺的人是找不到智慧和出路的。
關於管理能力
在閑聊中,梁寧跟我說了讓我如夢初醒的話:領導力不是管理能力。之前我在做COO的時候,非常在意且一直鍛煉自己的其實是管理能力,滿足於在整個大系統下,我的小系統執行效率是不是最高,結果是不是最好,員工離職率是不是最低。因為這些全是結果數字,是客觀的不會騙人的,但是其實我沒有想過一個問題:這些數字背後的方法,是否是可複用可適用不同環境的?
在這十年之間,我曾經有過兩次非常失望的職場經歷,都是之前培養出來的相對出色且有潛力的骨幹團隊,本來磨合的也很好,結果到了新的環境,面對重新開局和新的壓力徹底崩掉,能力發揮不出來,意願也很糟糕,而且直到最後他們也不認為是自己的問題,反而怪罪於新環境和新團隊的不配合。
我有個聰明的前下屬曾對我有個評價:你訓練的是突擊隊(尖兵),而不是敢死隊(死士)。我對這個評價還是比較認可的,因為我自己受的就是尖兵式的訓練,所以在培養人的過程中也潛意識地形成路徑依賴了。但是這也就導致了一個結果:在發展的順境期中尖兵無疑是能力最強最出色的,但到了生死的逆境期下尖兵就對扭轉危局無能為力了,反而不如不要命不怕犧牲的死士。
由於我見過企業生死且至今帶著揮之不去的幻痛,所以我之前的思維一直是盡量避免進入生死期,而我的《科學的管理》系列也是在講如何避免進入生死期。至於在生死期中如何突圍,我也沒有什麽好的解決辦法,因為到了那個時候管理其實是失效的。但是,雖然沒有人想身處生死逆境,但真的到了面對生死逆境這個客觀現實的時候,就不是想不想而是如何突圍了。所以,如何認知生死逆境這個客觀現實,其實也一直是我的心障。
梁寧告訴我,這次她從湖畔大學講課回來,在研究失敗中領悟的領導力心得就是:在生死期,最需要領導者能夠找出關鍵任務,然後帶領團隊破釜沈舟地完成任務殺出重圍。於是我問了她一個問題:領導力和管理能力的區別到底是什麽?界限在哪里?她的回答是:生死期體現領導力,生死期過後會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期,這個時候就需要管理能力來建立系統,制定規則,培養尖兵和強化價值感。
聽君一言,了然清晰。其實想想歷史就是如此,三國後期蜀漢偏居四川,諸葛武侯就是看明白了這樣下去沒有出路,才堅持不斷北伐中原,最後出師未捷病故於北伐途中。而我黨當年創業時也是如此,就算當時把延安建設成上海也沒啥意義,真正能夠和國民黨爭奪天下的突破口是拿下東北,拿下東北才是那個關鍵任務。而順著說下去,長征時期的中央紅軍和三大戰役時的解放軍,那完全是兩種能力不同承擔不同作用的不同角色,前者是領導力下不怕犧牲的死士,後者是管理能力下戰鬥力強的尖兵。
梁寧今天的文章里說:我們身邊有沒有一個這樣的導師,在一旁觀察你,在你疼痛破碎的時候,告訴你疼痛因為碰撞不同,破碎是在重建自己。對我而言,她就是這樣的導師,每次見到梁寧,她都能用幫我重建自己的方式,助我突破一個能力或心障瓶頸。我至今仍然記得,十年前我第一次見到這位中關村才女時,她在白板上給我講的東西,所以我一直說梁寧是我的智慧女神。
有這樣一位關註你成長,讓你受教受益的導師,讓你人過中年還能了解認知並重建自己,還能有重新成長的空間和機會。能有這樣一段亦師亦友的緣分,是多麽珍貴難得的運氣。
為什麽說,“你只能領導你喜歡的人,而不是喜歡你的人”?
來源 | 順為資本(ID:shunweicapital)
作者 |
本文選自周航在順為CEO年會上的演講
大家好,我今天還是想和大家聊一個有點“虛”的問題,關於“領導力”的問題。
我覺得我現在的狀態是:沒有上岸,我只是在整個遊泳的過程中間,在岸邊休息一下。創業創了7年之後,今年是正式在遊泳池邊上休息一下,一方面看下一段往哪方面遊,也想一想上半場自己在遊的時候哪一些地方做得不夠好。我現在就處在這一個狀態,我之所以開始做投資人的角色,也想通過對新事物的接觸,保持對新事物的敏感性。
我現在有相當長的時間好好地咀嚼一下過去,過去這些年發生了什麽事情,做了哪些決定,哪些決定是錯的。後來我在想的過程中發現,其實你當時犯了哪些錯誤本身沒有特別大的意義,因為你當時做的決定一定有當時特定的環境,和特定的背景,我相信你做這個決定的時候,你一定是做了當時你認為最好的決定。有些時候,我認為我當時做了很理性的決定。
後來我明白了,我們回顧過去的目的,不是為了指責自己,為什麽當初沒有做更好的決定,而是重新理解商業。重新理解是為了以後走得更好,更好地面對未來。
我對正在做的事情,展開了一系列的重新理解,包括理解競爭、創新、戰略、領導力、融資、並購。我正在做的事情和大家匯報一下,我每個月會比較集中地做一個課題研究,回顧自己的過去,找過去經歷過的一些投資人、同事、競爭對手做一些溝通。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其中的一個課題,關於“領導力”。為什麽會有這個課題呢?
我創業20多年,管過很多公司,從管過幾個人到上千人,但在這個過程中,我曾經非常地心虛,仗打到最後我認為完全沒有領導力了。後來我在湖畔做了一個調研,問所有的同學們,你們認為你們有領導力還是沒有領導力?60%的人認為他們的領導力是不足的,也就是說我這個課題研究還是有普遍性的。特別是到了今天,如果你想做一個比較偉大的企業,不等於做一個產品家,也不能只是做一個有激情的創業者,也不能做一個常規的企業家。在通向偉大企業的道路上,領導力是一件不可或缺的事情。
我們怎麽理解領導力?
領導力,不是多少人聽你的,也不是你能命令多少人,領導力是你對別人的“激發”有多大。我就花了很多時間去學習,我們這種人馬上會想,領導力有沒有模型?可不可以建立起一個可以學習和複制的領導力模型?
進入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就進入了一個更大的困惑。你研究所有的成功企業家會發現,他們都是不一樣的人。比如雷總,我肯定學習不了雷總,他是最勤奮的企業家,從早上8點幹到晚上9點,我認為我是做不到的。我也認為馬雲,他那種口若懸河,把所有人的激情調動,我能學嗎?我也不能學。任何的企業家都是很有領導力的人,他們也都是如此不一樣的人,如果我也具備領導力,我怎麽辦?我向誰學習?有沒有一個領導力的模型?我能不能向他們學習成為一個有領導力的人呢?
後來我痛苦地思考以後,我認為沒有這樣一個標準的領導力模型,也就意味著領導力不能通過學習外人來獲得。
同時,我也會發現領導力一定不是只屬於雷總的,什麽意思呢?我們也可以像雷總一樣,我們也可以有領導力,一定是人人都具有領導力,這樣我們才可以前行。
那怎麽辦呢?後來我大膽地做了一個結論,不要試圖去通過模仿別人得到領導力。你只有勇敢地做真正的自己,才具備領導力的原點。就是你不要再指責自己不好了,你可能懶一點,不那麽勤奮,可能不夠狼性等等,但這個是你自己的全部,只有接納了自己才能把自己有能量的一面全部地發揮出來。想到這里的時候,我又重新開始獲得一點點動力。
這時,我終於可以做真正的自己了,但是我能領導誰呢?
很多人說,你要領導那些喜歡你的人啊。當時我在想的時候覺得這事不對啊,為什麽呢?如果說你是能夠領導喜歡你的,誰會最有領導力呢?明星會最有領導力,動不動就過千萬粉絲,是不是他們就有領導力呢?很顯然不是,那些明星沒有擁有最強大的領導力。
我在想,如果我想成為一個別人喜歡的人,我的行為就會發生變化,我一定會去討好別人,一定會去做別人心中可能喜歡的樣板,我會變得越來越不真實,越來越不是我自己。
所以後來我就大膽地提了一個想法,這個話很拗口,但是是我在做整個領導力研究的時候,我認為這是提的最有意思的話題。
你只能領導“你喜歡的人”,你能喜歡多少人決定了你領導力的邊界。
但是,當你只能領導你喜歡的人,我請大家捫心自問一下,你們公司里這麽多人,你真正喜歡他們嗎?你喜歡多少人?如果在你心中你對那個人有標簽,你不喜歡他,你真的對他有影響力、領導力嗎?我認為不大可能。喜歡人是一個強大的能力,你能喜歡多少人決定了你領導力的邊界,你可以誰都不喜歡,你甚至連你自己都不喜歡,意味著你連自己都領導不了。所以說,我覺得當你對一個人標簽打得越少,你對他的接納度越高,對這個人的領導力就越強。大家想一想全世界誰的領導最強呢?神,宗教里的領袖,每個人都愛,這是我新的主張。
投資人通常都閱人無數,這個人明明是一個屌絲,但做時尚產業可能會不太好,你可能很優秀,只不過我們每個人都不是神,每個人的領導力一定是有邊界的。
你只能做跟你相適應的事。就像雷總一樣,在消費升級和性價比的這種信仰里,有強大的領導力展現出來。
我在歷史上找到一個例子,是林肯。林肯是全世界最有領導力的人之一,然而他在做總統之前,在軍隊里管一個排的時候是毫無領導力的,他是被軍隊里勸退的人,但是到政治的時候,到總統的時候,他就表現了極大的領導力。
我後來也問過自己,之前創業的過程中到底還犯了哪一些錯誤。後來我發現,可能沒有做到絕對的“狼性”,這可能是和我自己的性格特質有關。
但是,在消費升級的浪潮中,在追求品質的浪潮中,可能會再次找到非常適合我的事情,所以我重新找出了這樣一種可自信。我認為,你的領導力和特質也要找到真正適應你的事情。
最後和大家分享一下領導力自我學習中的總結。不要擔心,不管你是什麽特質的人你都可以獲得領導力,因為人人都有領導力。
而這其中有三點。
第一,勇敢地做自己。
第二,去真正喜歡你的團隊,因為你只能領導你喜歡的人。
第三,找到與你的特質和領導力相適應的事情,我相信你的領導力一定會充分地發揮,你也將成為一個有領導力的人!
作為領導者,你有多久沒有“內省”過自己了?
來源 | 紅杉匯(ID:Sequoiacap)
編譯 |
[ 編者按 ] 作為領導者,你有多久沒有“內省”過自己了?
你相信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拼命工作,一整天粒米未進,只靠咖啡硬撐,或者你覺得一天只睡三小時也沒問題?
你有時會激動、不安、絕望等。殊不知情感能量驅使著你一半以上的行為和決策。
感覺自己的“精神能量”不夠用,你必須用盡一切方法才能保持敏銳的觀察力、理解力和專註力。
這些都是領導力不足的表現。做為一個優秀的領導者,你或許會成為經理,不斷壯大團隊;如果你偏愛單打獨鬥,那麽你要擴大自身影響力,面對更嚴峻的挑戰——成為公司的領導者,無需再向誰做直接報告。
無論哪一樣,這其中的關鍵都在於提升自我。這不僅是技能的提升,還有你的精力,如何管理時間,如何知人善任,如何說不,如何避免倦怠等。
每期監測和精編中文視野之外的全球高價值情報,為你提供先人一步洞察機會的新鮮資訊,為你提供升級思維方式的深度內容,是為 [ 紅杉匯內參 ]。
消除創業倦怠,原地滿血複活
6個領導力養成大法
經理人教練卡蒂亞・弗雷森曾助力 Facebook 和多家創業公司領導者的成長,她發現當“三種能量”達到良好狀態互相依存時,人們就有機會實現“績效+”狀態,可以在非常短的時間內讓你的領導效率指數般地上升。
但是,極少領導者會意識到這一點。他們僅相信自己的智慧,依靠不健康的飲食支撐著自己。他們口若懸河,募集資金,卻又受制於自我懷疑和內心深處的不安。他們在傍晚時主持全體會議,即便那時精力已逐漸匱乏。弗雷森認為這些做法都限制他們的潛力,好在舊有模式和習慣可以改變。
協調“三種能量”,實現“績效+”
時間管理眾人皆知,但其實精力管理才是完成更多工作的要訣。但精力並不是單指一件事,人共有三種能量,它們互相依存:
身體能量:這是你做任何事的基礎,這種能量最易被影響,也最常被忽視。
情感能量:這關乎你每時每刻的感受,情感能量驅使著你一半以上的行為和決策。
精神能量:這是最高級別的能量,你必須要有足夠的體力能量和情感能量來保持敏銳的觀察力、理解力和專註力,唯有如此才可獲得精神能量。
用說“不”來表達“別占用我的時間”
CEO 和公司創始人如何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時間?你可以削減 50% 處理郵件的時間,用來召開大多數會議。除此之外,最受人們關註的是:如何拒絕他人。如果要想省出更多時間,你必須得這樣做。
避免“決策債”,
建立可以抽身的流程和架構
真正的風險在於:作為領導,你可能忙得不亦樂乎。你覺得自己在創造無數價值時,問題成堆的日子實際上已經不遠了。
一項有用的舉措是建立工作節奏,比如定期開會評估各種崗位和職責,了解公司高層次目標的狀態,策劃下一步行動並進行優先級排序。此外,還要學會將不那麽重要的問題交給下屬去辦,並且使公司一直走在正確的軌道上。
挑戰時間,快者為王
戴夫・吉魯亞德是速度的推崇者。在創立公司 Upstart 並擔任其 CEO 前,吉魯亞德曾是谷歌企業應用部的總裁,在谷歌里,他得以目睹埃里克・施密特和拉里・佩奇做出無數重大決策的過程。因為這段經歷,他堅信:速度是商業戰場上的終極武器。在其他條件等同的情況下,快者為王,這一點通行於任何市場。而縱覽所有行業,速度即便不是領袖身上最具有決定性的特質,也必然是其中之一。
如何讓速度成為公司的基石,最重要的是:挑戰時間,落實最後期限。要做到這一點,只需問一個簡單的問題:“這件事不能盡早完成嗎?”有方法有邏輯地去問,認真嚴肅地擺出問題,並且將此養成一種習慣,這樣做將會極大地加快公司的執行速度。
避免倦怠的模板“填空”大法
羅麗・薩克塞納在 Clever 公司身兼數職,管理著銷售、客戶成功和支持、商業運營等部門,這些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此之前,她曾擔任領英的北美銷售部門主管一職。
她到底怎麽做到的?
對她來說,一項非常有效的做法,是采用框架模板來減輕肩上的職責,並且保證自己的精力能夠投入到既需要她同時又對公司業務有重要影響的任務之中。
下面就是她定期使用的框架的濃縮精華版:
薩克塞納把自己負責的所有項目分門別類地填入象限圖中,然後再決定處理的方式。她會毫不猶豫地舍棄第三象限里的事項。然後,針對第四象限里的工作,她會在團隊里挑選出會珍惜學習機會並樂於承擔更多責任的初級員工,把那些涉及維持公司內部運營的事務交托給可靠的他們。
第二象限里面的任務,她會交付給團隊里表現最出色的人才,這些人才在她的栽培下已經具備獲得成功的必要素養。
最後來到第一象限,也就是那些涉及公司發展前景、影響重大卻挑戰性強的項目。通常來說,這些項目需要反複的深思熟慮、大量的協調合作、來回的修正完善,以及無數的難題攻克。如果你處於公司領導層,這正是你關註的重心。在這些項目上,你比其他人擁有更豐富的信息和更寬廣的眼界,借此你也能對公司有更為深刻的影響。
利用上述四象限圖做好分析和評估之後,你需要跟他人說出你的決定,進行有效溝通。在溝通過程中,不要害怕承認你已經不堪重負了。
薩克塞納說道,“在我的事業生涯中,我曾經想要傾盡全力去完成很多事情,但發現這些我確實做不來。這意味著負責任的做法應該是不斷地進行評估,在發現確實超負荷時明確地告知其他人。溝通唯有坦誠才能頻繁。”
知人善任之前,要先“知己”
哈里德・哈利姆與他人聯合創辦培訓公司 Reboot 。如今,他致力於幫助企業管理層與身邊員工進行更加清晰的交流——最大化他們可以施加的影響。作為領導者,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了解自己和身邊人。明白自己是屬於自我激勵型還是外界激勵型,能夠幫助你在對應的自我或外界中獲得更大的激勵和動力;而明白他人所屬的類型,在與他們交流的時候,你便能更加高效、更有說服力地傳達信息。
哈利姆解釋說,“假設你在跟一個屬於自我激勵型的人談話,你若想要說服她,在不提及她個人經歷的情況下基本不可能。因此,如果我跟她談公司的一個決定,我需要先提到過去公司曾經做了個決定,然後她因此改變了想法的這段經歷。她聽完後會做出行動,完全是由於她對於過去的回憶和認知,而不是被我勸服了。與此相反,要想改變一個以外界為參考的人的想法,要先給出你的觀點,並且提供外界的參考資料。”
情報
#與顧客互動,85% 要靠機器人#
AI 全線改造零售業,你準備好了嗎?
人工智能正在零售業掀起一場革命。
美國權威咨詢公司高德納(Gartner)的一項研究顯示,人工智能已成為 2017 年的頂級零售趨勢,到 2020 年,85% 的顧客互動將通過機器,而非人類完成。人工智能+零售會有怎樣的化學反應?
▨ 人工智能通過分析購物者的瀏覽物品、購物車、購買記錄、人口統計數據和相關數據向零售商顯示購物者需求。
▨ 有時,客戶清楚地知道他們想要什麽,卻不知道如何搜索。人工智能可以利用消費者數據結合商店的庫存指導客戶進行所需購買。
▨ 人工智能將很快允許零售商啟用視覺搜索,使用圖像識別來確定並查找某個產品或類似產品。
▨ “客服”也將被人工智能取代。通過學習,人工智能可以進行自動回複、提問、內部關鍵詞搜索等方式進行人際交互,解決客戶問題,推薦產品,找到所需產品。
▨ 人工智能還將擔當虛擬購物顧問的角色,它的算法會快速識別客戶在每月訂閱盒中可能喜歡的衣服、飾品等判斷客戶的喜好。同樣,零售商還可以使用人工智能創建虛擬試衣間,利用客戶數據全方位了解客戶,以便在在線購物時“試穿”。
#偶爾需要像“瘋子”一樣執著#
與史蒂夫・喬布斯共事學到的 5 大經驗教訓
在蘋果公司,除了喬布斯,還有很多“瘋子”都對公司有著狂熱信念,因此在它窮途末路時還是選擇留在下。一位曾和喬布斯、艾維・特凡尼安(Avie Tavanian)、喬恩・魯賓斯坦(Jon Rubenstein)等合作過的高管,分享了幫助蘋果扭虧為贏時學到的五大經驗教訓:
▨ 營銷至關重要。你可以做出世界上最好的捕鼠器,但是如果你不宣傳,那就沒有人會去購買。喬布斯接手後,蘋果拋棄曾經的低調變成一臺營銷機器。他說過,“如果沒有人知道產品的存在,我們怎麽能把它銷售出去呢?”
▨ 喬布斯可以和 CFO 談完公司財務問題後,馬上集中火力至主板上 ASIC 芯片的位置。你需要關註各個方面,但要依靠更聰明、更專業的人來創造卓越。
▨ 在招聘時略過簡歷和成績。喬布斯在招聘員工時更關註天賦、性格和興趣,頂尖的MBA畢業生反而會在公司碰壁。因此,招聘時不要只看學業成就或者高分。
▨ 相信直覺。喬布斯非常信賴聰明人的“直覺”本能。我從中學到的經驗教訓是:要樂於傾聽和憑直覺行事。
▨ 敢做大動作,大膽去冒險。喬布斯是勇氣和冒險的絕對主宰者。他回歸蘋果後,把整個公司都押在 iMac 上。他大膽行動,勇於冒險。剩下的就是寫就歷史了。
#歷時 2 年,研究 180 支團隊,200 多次訪問#
谷歌終於摸清成功團隊的 5 大特質
谷歌的亞里士多德項目(Project Aristotle)把該公司最優秀,頭腦最靈活的多名人才集中到一起,谷歌想知道,為什麽有些團隊表現出現,而有些團隊卻表現得不盡人意。
在對 180 支谷歌團隊開展研究,進行 200 多次訪問,還分析 250 多種不同的團隊屬性後,該項目得出提升團隊品質的五個關鍵特性:
▨ 可靠性。可靠性指的是團隊成員按時完成任務並滿足預期的能力。
▨ 確定性。高績效團隊擁有明確目標,而且團隊中有明確的角色劃分。
▨ 有意義。讓工作變得對每個成員都有意義。
▨ 有影響。團隊成員都認為自己的工作是有目的的,且會對更深層次的利益產生積極影響。
▨ 安全感。我們都參加過會議,都曾擔心自己看起來“無能”而避免提出問題。這種令人不安的感覺就像處在顯微鏡下,你所做的一切,說的每一句話都會被放大。谷歌發現,在營造心理安全感的環境下,團隊成員退出的可能性會降低,利用多樣性能力的可能性會上升,最終他們會變得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