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區域合作、協調發展大勢之下,長三角一體化近期再度成為熱點且動作頻繁。
5月21日,江蘇蘇州市與上海嘉定區簽訂戰略框架協議,共同構建嘉昆太協同創新核心圈;23日,上海青浦區與浙江嘉興市簽訂戰略框架協議;6月1日,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在上海召開,提出支持設立長三角地區各類產業投資基金,強調三省一市要統籌謀劃新時代長三角發展藍圖,拿出更紮實的舉措;6月9日,首屆長三角城市群“雙智”(智能制造、智慧城市)定向賽在上海虹橋商務區開賽,此舉乃虹橋商務區旨在打造長三角會商旅文體示範區聯動平臺。
長三角是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目前常住人口2.2億,約占全國1/6;經濟總量19.5萬億元,占全國近1/4。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和居民消費水平提升,長三角作為中國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未來很可能躋身全球前三甚至數一數二。而長三角經濟社會發展若要躍升,一體化勢在必行。因為從全球來看,區域合作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從國內來看,城市群正在成為引領國家經濟轉型發展的主引擎,創新發展的主陣地。
對於區域一體化而言,打造產業集群無疑是最重要的,這也正是長三角方面應該努力的方向。近日,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對外透露,正在抓緊編制《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初步梳理出了一批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和重大項目,擬在汽車、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重點領域形成若幹專項行動,著力打造一批世界級產業集群和全國首位的新技術應用示範引領區。
長三角是中國民族產業發展最重要的承載區之一,隨著中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長三角在產業發展方向理應繼續發揮引領作用,特別是當前中國急需突破的高端制造業領域。因此,長三角區域應加強包括電子信息集群創新網絡建設,做大做強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智能傳感器、高端軟件、智能硬件等產業鏈,突破材料、裝備、工藝等短板領域;以及加強長三角區域產業協同,引導龍頭企業加強長三角產業鏈一體化布局,探索共建長三角產業鏈協同創新示範基地。
6月1日舉辦的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提出,要以建設世界級產業集群為目標,優化重點產業布局,推動產業鏈深度融合。共同推動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創新,攜手把長三角地區打造成為全球數字經濟發展高地。
虹橋商務區方面也希望借助長三角“雙智”定向賽這一平臺,展示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中“人工智能”的產業成果和應用示範,推動長三角“雙智”創新協同,應用互通。如管委會常務副主任閔師林所言,為了推動長三角聯動更加全面、更加深入,虹橋商務區已經與長三角三省一市及其各主要城市各相關政府單位聯手共同打造會商旅文體示範區聯動平臺,並借助這一平臺薈聚長三角城市精華,共同構建公共服務和網絡,分享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溢出效應。
可以說,長三角一體化既是內在的經濟趨勢,也是中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需要。未來不管是產業、技術還是文體等領域,融合是一個趨勢。
一個新的地區經濟發展質量的衡量標準正在長三角推廣開來——以畝產論英雄。
5月23日,上海市委書記李強赴水源地水庫、汙水處理廠及重點工業企業,實地調研上海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李強說,要進一步嚴格產業準入,收嚴收緊重點行業產業準入標準、水耗能耗和環保排放標準,真正以環境論英雄、以能耗論英雄、以畝產論英雄。
長三角以什麽論英雄
這不是李強第一次提及“以畝產論英雄”。最早是在5月7日,李強在金山區調研時強調,以環境論英雄、畝產論英雄,促進化工產業轉型升級,打造環境友好型產業,讓精細化工成為“上海制造”的拳頭產品之一。
5月20日的上海市委常委會擴大會議上,李強又指出,嚴格產業準入,以畝產論英雄、以能耗論英雄、以環境論英雄,收嚴收緊水耗能耗和環保排放標準。
不僅僅是上海。5月29日,浙江召開全省深化“畝均論英雄”改革工作會議,以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
根據“騰籠換鳥、鳳凰涅槃”理念,早在2006年浙江省紹興縣(現柯橋區)就提出“畝產論英雄”理念,並初步建立以節約集約用地、節能降耗減排為重點的企業“畝產效益”導向、約束和評價機制。
2017年,浙江實現了用地5畝以上工業企業“畝產效益”綜合評價和資源要素差別化配置“全覆蓋”,並開展設區市、縣(市、區)、31個制造業行業“畝均論英雄”綜合評價。
今年1月,浙江出臺實行《關於深化“畝產論英雄”改革的指導意見》,並設立了深化“畝均論英雄”改革工作領導小組,由省長袁家軍擔任組長。
江蘇則是在2017年7月的全省開發區改革創新大會上,時任江蘇省委書記李強提出,推動開發區向現代產業園區轉型,要以“一特三提升”作為工作指向和抓手。“一特”,是著力打造特色創新集群。“三提升”分別是著力提升土地產出率、資源循環利用率、智能制造普及率。
在提升土地產出率方面,李強表示,要樹立“以畝產論英雄”的導向,按投入強度和單位產出水平,對“低產田”和“高產田”進行差別化的資源配置和政策支持。
4月23日,江蘇省國土資源廳廳長劉聰也提出,江蘇要樹立以畝產論英雄的導向,促進節地水平和產出效益的雙提升。要嚴格實行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雙控”,確保全省土地開發強度控制在22%以下,全省單位GDP建設用地占用面積同比下降5.8%,建設用地地均GDP同比增長6.2%。
已經成為共識的“畝均/畝產論英雄”,對於蘇浙滬來說,是實現高質量增長、追求高質量GDP的重要路徑。
江蘇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南京大學教授劉誌彪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高質量發展可以理解為投入產出效率比的提高。從經濟學角度講,就是全要素生產率(TFP)的提高,也就是扣除勞動和資本之外的其他因素導致的生產效率的提高。
劉誌彪說,土地是重要的要素資源,強調“畝產”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一個途徑,所以“畝產”就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要求。
資源要素緊約束
之所以強調以畝產論英雄,一個很重要的背景,是長三角作為經濟發達區域,率先面臨到了資源要素的緊約束,所以必須讓有限的資源實現最大程度的高效利用和產出。
比如浙江素有“七山一水兩分田”之稱,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積0.54畝,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全省萬元GDP能耗0.44噸標準煤,“十三五”新增用能空間非常有限。
上海已經提出建設用地負增長,2020年全市建設用地總規模不突破3185平方公里,工業用地比重要從目前的27%降低到17%左右。
江蘇則提出,到2020年建設用地總量逐步不再增加;到2030年,建設用地總量逐步下降。
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和產出,也是全國的普遍趨勢。“十二五”期間,我國新增建設用地總量控制在3925萬畝。而到了“十三五”期間,中國新增建設用地總量控制縮減到了3256萬畝。
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供應國有建設用地60.31萬公頃,雖然同比2016年有所增加。但工礦倉儲用地、商服用地同比依然保持下降趨勢,增長的部分體現在住宅用地和基礎設施用地。
所以,在建設用地的增量減少的情況下,強調“畝均論英雄”或者畝產論英雄,也是為了用足存量,提高存量土地的效益。
如何“以畝產論英雄”?與之前較常用的單位GDP的建設用地占用面積、建設用地的地均GDP這兩個指標相比,浙江、江蘇已經構建了更為豐富的指標體系。
今年1月,江蘇省常州市印發了《市政府關於開展工業企業資源集約利用綜合評價工作的實施意見》,構建了“6+X”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6”是指畝均稅收、畝均銷售收入、單位能耗(電耗)增加值、單位主要汙染物增加值、全員勞動生產率、研發費用占銷售比重等6項核心指標。“X”是指研發、品牌、質量、專利、誠信等激勵性要求,以及安全、排汙、環保等約束性要求。其中,畝均稅收是衡量制造業企業經營質效最重要的參數。
常州地稅局數據顯示,2017年該市50231家工業企業占用土地面積33.61萬畝,繳納國地稅454.93億元,畝均稅收13.54萬元。
《常州日報》援引常州地稅局局長錢俊文稱,地稅部門已著手引入稅收貢獻評價機制,進行常態化用地效益分析。去年已在溧陽率先展開試點,試點出經驗後,將在全市推廣。
與江蘇的指標略有不同,浙江對於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綜合評價同樣提出了6個指標——畝均稅收、畝均增加值、全員勞動生產率、單位能耗增加值、單位排放增加值、R&D經費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之比。
也就是說,在GDP之外,“以畝產論英雄”的指標體系還同時強調能耗、排放、研發等。這也和上海類似,在以畝產論英雄的同時,還強調以環境論英雄、以能耗論英雄。
隨著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些指標體系,正在成為衡量地區經濟發展質量的一把標尺。
劉誌彪說,衡量投入產出效率主要三個標準,一是以GDP作為分母衡量單位GDP的產出、單位GDP排放;一是以人口為分母,衡量人均稅收、人均經濟總量、人均排放等;一是以單位國土面積為分母,衡量畝均稅收、畝均產值、畝均排放等。
“三個標準對於高質量發展的考核是不一樣的,最嚴厲的就是按照單位國土面積來衡量,比如畝產。”劉誌彪說。
利用這一指標體系,蘇浙對企業進行綜合評估,根據評估結果把企業分為A(優先發展)、B(鼓勵提升)、C(監管調控)、D(落後整治)四類,按照“利用效率高、要素供給多”的原則,構建年度用地、用能、排放等資源要素分配與“畝產效益”績效掛鉤的激勵約束機制,對“低產田”和“高產田”進行差別化的資源配置和政策支持。
比如,不同等級的企業,用地、用電、用水、用氣、排汙等資源要素實施差別化價格,加大首檔企業激勵力度,倒逼末檔企業提升資源要素利用效率。
浙江就提出,工業畝均稅收低於全省平均水平的,適當減少新增工業用地指標;單位能耗增加值高的市、縣(市、區),在能源消耗總量指標上給予傾斜;單位排放增加值高的市、縣(市、區),在主要汙染物總量減排上給予傾斜。
常州地稅局稱,要“以稅節地”。通過引入稅收貢獻評價機制,進行成本效益核算,將土地使用稅與畝均稅收產出掛鉤,讓畝產稅收貢獻較大或是環保綠色、高技術、高附加值的,以及鼓勵發展類產業的納稅人,享受到較低的稅率或給予比例減免優惠。而對畝產稅收貢獻小和不符合產業發展導向的納稅人,采取較高稅率。
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
長三角對於畝產指標的量化目標,也是在不斷提高的。
上海西虹橋商務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錫璟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上海近年來都在強調土地的產出強度,而且要求越來越高。以該商務區為例,根據樓宇招商和土地源頭招商的不同,目前準入門檻為畝均稅收300萬元~500萬元。
浙江提出,到2020年該省“畝均論英雄”改革要走在全國前列,區域“畝均效益”達到全國領先水平,規上工業畝均稅收、全員勞動生產率、畝均增加值分別達到27萬元/畝、27萬元/人/年、120萬元/畝,全面實現畝均稅收1萬元以下的低效企業出清。
到2022年,規上工業畝均稅收、全員勞動生產率、畝均增加值分別達到30萬元/畝、30萬元/人/年、140萬元/畝,小微企業全部入園,基本實現“園區之外無企業”。
對於長三角而言,劉誌彪表示,要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提高單位國土面積的效率,最根本就是要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不做一般制造業,而是發揮蘇浙滬皖各自的優勢,把長三角作為總部經濟地區,實現與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協同。”劉誌彪說。
基於長三角一體化的深入推進,以及世界級產業集群的打造,“以畝產論英雄”將會獲得更大的空間和可能性。
長三角地區作為我國經濟最具活力的區域之一,而且具有產業集聚的優勢。張江高科原總經理葛培健此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比如,整車產能占全國比重達到21%,零部件企業數量和產量占全國比重均超過40%,新能源汽車市場份額將近30%;生物醫藥產值接近全國的30%,集成電路產業規模占全國比重達到45%。
不過,長三角雖然在生物醫藥、集成電路、高端裝備等領域處於國內領先地位,但離世界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為此,需要充分整合長三角的資源稟賦,合力推動產業協同,齊心打造世界級城市群,共同參與全球競爭。
6月1日召開的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指出,以建設世界級產業集群為目標,優化重點產業布局,推動產業鏈深度融合。
近日在接受滬蘇浙皖黨報聯合采訪時,李強表示,當前要通過摸清家底,編制好長三角產業和創新資源標識圖,把各自產業特色和基礎標識出來,既防止重複投入、資源浪費,又推進產業聯動、資源共享。
比如,把創新資源標識出來,在更大範圍內推動開放共享,共同開展重大科技攻關。比如,把產業集群標識出來,每個地方集聚了哪些產業集群、發展到什麽階段,都能一目了然,各地產業發展也就能有所側重、有所分工,真正形成有特色有優勢的產業集群。
一旦形成布局更加優化的世界級產業集群,長三角的畝均產出效益也將得到更大的提升。
(實習記者唐燕飛對本文亦有貢獻)
為了給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長三角正在進一步完善區域立法工作協同的長效工作機制。
6月14日起,“進一步完善長三角地區立法工作協同座談會”在上海召開。上海市發改委副主任、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常務副主任阮青表示,加強立法協同工作是長三角實現更高質量一體化的制度保障,對於建立和鞏固區域共同價值導向與共同行為準則,化解法規規章沖突與法律依據不一致等問題,具有重要作用。
也因此,在6月1日剛剛經由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審議並原則同意的《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下稱《三年行動計劃》)中,也專門增加了“關於立足地方人大職能,發揮地方立法對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推動作用”的重要內容。
長三角三省一市人大開展立法工作協作,起步早、發展快,具有比較好的工作基礎,也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當前,長三角一體化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各地在立法工作協作也將力爭在長三角一體化合作的框架下形成新的突破。
為了更好地推進立法協作,5月8日~10日,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莫負春率法制委、常委會法工委部分組成人員,赴江蘇省人大、安徽省人大調研考察,與兩省人大常委會相關負責同誌進行座談交流。
6月7日~8日,莫負春一行又赴浙江調研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立法協同工作。
各方一致認識到,通過開展立法工作協同,長三角省市間整合立法資源,實現信息共享,優化制度供給,共同提升區域整體法治環境,對於保障長三角區域規劃對接、戰略協同、專題合作、市場統一和機制完善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實踐價值。
長三角一體化立法工作協同機制調研組介紹稱,要通過開展立法協作,協調長三角城市群協調發展規劃、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規劃,推動解決阻礙區域內合作與發展的問題;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空間布局,引導關聯企業聚集發展,創造規模經濟,推動提高區域整體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