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馮仁昭四圍超】洪天明擔心老竇辛苦

1 : GS(14)@2017-06-10 12:55:59

洪金寶同洪天明父子檔上陣,合演新戲《蕩寇風雲》月中上映,洪金寶喺戲中同趙文卓有多場對打場面。天明自細就同爸爸出入片場,一直都有練功夫,要過招絕對難唔到佢,今次天明終於可以發揮所長,洪氏父子分別同趙文卓交手,天明話:「打鬥場面唔難應付,反而係着軍裝比較辛苦,戲服好重,我老竇嘅身形去孭就更加辛苦。」撰文:馮仁昭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70607/2004666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867

【開放示位】愛炫美睡房變電視房 睇65吋電視好辛苦

1 : GS(14)@2017-07-01 09:31:00

長實(1113)荃灣新盤海之戀2期愛炫美星期三開放示範單位,以3A座38樓A室做藍本,實用面積1,162呎,連43呎露台,原則四房一套連儲物間間隔,裝修後改三房一套。愛炫美4幢物業開則設計遷就海景,單位擰到偏側,配以兩個方正的四房單位在底,儼如一隻蟾蜍,今次示範單位屬於蟾蜍後腳。被拆除的睡房及化妝間空間設計改裝成一個電視房,設一部65吋的掛牆電視機,不過該處的闊度只有2.05米,這樣看睇視其實相當辛苦。據資料顯示,合適觀看電視的距離為電視呎吋的1.6倍到3倍,即觀看65吋電視應該距離2.64米到4.95米。另外,廚房內的儲物室及廁所改成溫室連酒窖,可以cosplay《火星任務》中的麥迪文,響溫室種薯仔,自給自足。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回歸二十年】專頁: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629/2007225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142

胡楓呻後生捱得辛苦

1 : GS(14)@2017-07-09 03:39:11

胡楓(修哥)、梁藝齡和陳敏兒昨日到將軍澳出席「生命禮讚」活動,主題以長者提早安排身後事,帶出死亡並非恐懼的信息。修哥說:「老實講生命嘅問題其實真係好唔捨得,好唔捨得去,有咁多好朋友、咁多屋企人,生活得又咁開心,所以真係一啲都唔捨得。」即將要連開兩劇的修哥,表示不是問題,他說:「最緊要畀啲時間我瞓覺,?家每日要瞓九個鐘先至夠,可能後生嘅時候捱得辛苦成日唔瞓,?家要瞓番夠本。」而已離開幕前十一年的梁藝齡透露:「有幫福音電影拍過,不過覺得好生疏,好似唔識做戲咁,可能放低咗太耐。」採訪:曹家誠攝影:沈健程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70708/2008234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499

【飲食籽】阿仔唔想父母咁辛苦 獨力改革開新店 老牌車仔麵店日賣千五碗

1 : GS(14)@2017-12-04 04:48:13

「永年士多」扎根元朗賣車仔麵三十年,這是元朗老店之模型。

【飲食籽:識飲惜食】以士多之名,扎根元朗賣車仔麵三十年,「永年士多」早已成為元朗人心目中吃車仔麵的勝地。三年多前,元朗老店大裝修,環境殘舊變摩登,感覺光猛整潔得多,吸引了更多年輕人去試;今年八月,更衝出元朗在尖沙嘴開分店,排隊熱潮有加無減,兩店合共日賣超過一千五百碗。巨大轉變震驚了不少人,但原來這一切都是「永年士多」第三代傳人劉逸軒(Dennis)不惜與父爭執,都要將想法付諸實行而得來的成果。


「我爸就這樣說:『都養到你這樣大,還有甚麼需要改變?』」「永年士多」第三代傳人Dennis說。看他年紀不過三十出頭,卻已經接手家業,更大膽將老店翻新,然後衝出元朗再開分店,實在令人佩服他的膽量。不過為了裝修舊店,其實他跟他爸爸周旋了差不多三、四年,「他會覺得那裏是穩定的生意,如果你要動那個地方,他會用殺雞取卵來形容這件事。」Dennis回憶起當初他說要將老店翻新時,爸爸對他所說的話,語氣突然變得嚴肅。

元朗扎根三十年 阿爸最初反對

說士多扎根元朗三十年,其實是報細數。在六十年代的時候,Dennis的爺爺劉永年已經在元朗屏山做小食檔,後來搬到元朗市中心,就在現址以「永年士多」為店名,賣魚蛋、腸粉等小食。「賣車仔麵是因為我出世,所以將士多裝修轉營做車仔麵。」Dennis笑說。士多招牌寫着創於一九六二年,其實一九六二年正是他爸爸出世的那年,後來劉爺爺覺得做士多的利潤太微薄,生怕不夠劉爸爸養妻活兒,索性叫他轉型做車仔麵。於是,一九八八年「永年士多」就正式供應車仔麵。到現在Dennis接手,新一代的思維當然跟老一輩不同,他覺得不可以沿用三十年前的方法去做現在要做的事。所以他跟大家商量後,「大約三至四年前開始,我們剛剛建成了中央廚房,是為了永年元朗總店裝修而準備的;中央廚房開了大半年後,我們正式將元朗店裝修,裝修後大約三年,就在尖沙嘴開第一間分店。」裝修前,元朗舊店日賣不足四百碗;裝修加開分店後,兩店日賣超過一千五百碗。生意越來越順利。不過原來他堅持裝修開分店,背後卻是一片苦心,「當日轉模式時,我兒子劉逸軒都有說:『媽咪,將來你們不能經常站着剪(豬腸),因為會勞損的。」Dennis媽媽說。轉型,當然是為了擴充生意,但同時也是不想見到爸爸媽媽那麼辛苦。


近年老店翻新、於尖沙嘴開分店,全由第三代傳人劉逸軒(Dennis)策劃。

Dennis爺爺劉永年於六十年代,已經在元朗屏山做小食檔。

劉爺爺覺得做士多利潤太少,怕劉爸爸不夠養妻活兒,索性叫他轉型做車仔麵。


元朗店翻新後,感覺光猛摩登了,座位也多了。

尖沙嘴店有一字排開的吧枱位,可看着馬路景觀吃麵。



永年士多元朗教育路88號寶城洋樓地舖2-4號尖沙嘴加拿分道46號地下7-8號舖


記者:黃子卓攝影:劉永發、伍慶泉(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編輯:翟純恩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71127/2022467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731

【專題籽】戥興民邨長者辛苦 「儍仔」義務送貨上山

1 : GS(14)@2018-01-22 06:26:33

David在網上看到興民邨的情況,自發提出「送貨義工」這方法。

【專題籽:一周突襲】油麻地街市三代都賣菜的陳峻偉(David),跟在柴灣開茶餐廳的張呈佳(Michael),看到facebook及新聞講及柴灣興民邨居民因屋邨商場出售後,生活上諸多不便的情況,覺得可以做點事。David提議港島東區區議員徐子見召集有心人,送食物與必需品上山賣,「集齊他們需要的東西送上去就好。柴灣食環署的街市生意應該不是很好,找他們做聯盟,他們有生意,居民又有餸買。我做義工幫忙送都沒所謂,反正總得有個儍仔做起。」

港島東區區議員徐子見(右)小時候在這邨長大,想替邨民出力。


Michael想利用自家廚房的空餘時間製作餸菜包,「反正舖頭6點就收,可以請街坊或居民幫忙,青紅蘿蔔湯、菜遠肉片、切好醃好送上去,以成本價出售。」但周街賣就變無牌小販;考慮做一周菜單團購,再送貨上門,「但如何讓不用WhatsApp、不懂上網的長者收到菜單,識字又識訂呢?」他們不能入邨派傳單,若得到房署協助,就事半功倍!David回想,好多問題都是香港人自己造成,「雖然我也覺得,舊時市政局街市租金便宜,蝕錢都是正常,因為那是為市民服務嘛。十年前的超級市場,哪有菜肉魚賣?大家都愛去乾淨的超級市場,幫襯的沒珍惜,做的也不珍惜,是很可惜的事。」在興民邨住了18年的陳佩霞(Angel)說:「開心的是社區上有好多NGO、議員和街坊小店幫忙想辦法解決問題。一個市民生活的社區不應該是這樣的。如果你不發聲,他們就當你接受,我們的社區不應該是這樣的。自私點說,我覺得這邨很適合養老。我不想保存愉快回憶的地方,變成商場或廢墟。」


興民邨:柴灣柴灣峽大潭道188號


記者:陳慧敏攝影:傅詩涌、Leo@BBFilmmaker編輯:彭錦明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122/2027970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289

【飲食籽】徒弟邀出山 蛋撻老師傅技癢唔怕辛苦

1 : GS(14)@2018-02-04 23:15:19

周師傅多次強調秘方只傳徒弟,但技術上最重要是專心。

【飲食籽:故味重嚐】「我想做到120歲,只是不知有沒有這樣的命。我個女和太太都經常說我很好勝,但是做出合自己心水的蛋撻,那就是我最大的收穫。客人們吃完就豎起手指公,那是令我開心的榮譽感。」78歲的周基礎師傅,說起這話時中氣十足,同時那種認真的態度震懾人心。


你有想過現時的工作要做到幾多歲嗎?相信不少人都只想過何時轉工,或猜想何時升職。但問到你對工作的熱情能維持到幾多歲,可能這是甚少思考過的問題。不知道是現時的人較難找到真正喜歡的工作,還是毅力較少,上幾代的人總是由十多歲開始「為兩餐」有工就做,而那一刻的努力往往就維持到老,然後成為大家敬佩的老師傅。敬佩的是他們的堅持,是他們可貴的經驗,還有那種認真的魄力。

十多歲起學師 做到抱得美人歸

周師傅先分享自己的往事,源起也逃不過那些年小伙子為了餬口,要找份有食宿的工作,他說:「講起上來真的很長篇,十多歲時在荔枝角道一帶的酒店學師,首先學做麵包,再學做西餅。然後輾轉到深水埗的『樂宮餐廳』做,做到連老婆都拿了回來。」原來周師傅的意思是因他人好,老闆娘更把妹妹嫁了給他,說到這事周師傅笑得合不攏嘴。除了做餅做到識到太太,師傅還有不少成就,「兩毫半一件蛋撻或一件餅,一日都做到有成一千多元。那時不想被炒魷魚,就搏命做,年輕也沒所謂。許冠文、林子祥、趙雅芝和成龍大哥,都常來吃我的蛋撻呀、菠蘿包呀。」師傅隨後自己開了冰室,做到大約20年前就退休了,直至最近看到年紀最小的徒弟開了冰室,難忍技癢再出山。周師傅口上雖說出山只因小徒弟拚命哀求,但在餅房中看到其他人工作,也忍不住出手幫忙,他也認了,「我退休二十多年,現在出山工作,一是看看自己實力,二是好勝。以前做蛋撻很容易,求求其其;但現在不是了,力度要做到賣相好,其次是質,人家吃下去要和別的不一樣,比較有挑戰性,現在就要做到這樣。」周師傅說退休後,四處也找不到合心水的蛋撻,他說:「我覺得我的蛋會較香,撻皮就會鬆化一點,我們有自己的秘方。」周師傅多次強調秘方只傳徒弟,而這次隨周師傅出山的「大弟子」劉林,自16歲就開始學師,今年亦已72歲了。他說:「做的時候壓皮要夠力,油要均勻,每個角落都要有。那蛋撻拿出來吃,就會鬆化。好吃的秘訣不是花巧,而是用心,這些都是我師傅教我的。出面的人說有多少層多少層皮,但事實上你摺得太多,皮就會霉,就不好吃了。所以他們說幾多百層是假的,正宗的做法不是這樣。」

師傅叫到 弟子歸位幫手

周師傅每天凌晨就回來開爐焗餅,一直不停手地做到下午,問他最辛苦是哪個工序?他回答說:「打蛋撻皮最用力,好在有拍檔徒弟仔,才沒那麼辛苦。出山之後,我獨力難支就叫大徒弟和『麵包之王』來幫手。」周師傅口中的「麵包之王」就是到外國餅店打工後回流的二徒弟盧洪,也已六十多歲了。雖然徒弟們年紀也不少,但師傅一叫到,想都沒想就答應來幫忙,麵包之王也說:「師傅教了我們一身絕學,當然要幫手,我們這種年紀,難得有機會聚在一起做喜歡的事,真的開心到不得了。」採訪時不難看到周師傅仍會很惡的「指點」徒弟,但這正是師徒們深厚感情的表現,大弟子說:「他很嚴,做每樣事都很認真。那時我是小朋友,他差不多每天都鬧我,到現在仍在鬧,但是也習慣了,他都是在提點。師傅做的每個步驟都很用心,他教我,如果做一個成品客人吃了沒回頭的話,那就是不成功,我一直都記住要做到客人都回頭來吃我的餅。師傅真的不是為錢來工作,是熱誠。」周師傅也說:「我個女又賺到錢,我自己又有幾層樓收租,都夠生活了吧,所以老婆都笑我自討苦吃。」他們工作時師傅都不准人開收音機,不准談天說地,只可認真的做好手上每一個程序。看到三師徒的手勢很熟練,但每一個動作都一絲不苟,專注自己的部份,然後有默契的交接。在這廚房內,很靜,只聽到一上一落的搓麵粉的聲音;廚房內,也很熱,除感受到焗爐的熱,還有他們的熱誠和熱情。


冰室每天早上6時半起,包點即焗即賣約60盤。

周師傅(右)說:「好在有拍檔徒弟仔,自己才沒那麼辛苦。」



沙田友冰室沙田石門安群街3號京瑞廣場一期地下G19號舖記者:張佩君攝影:張志孟、蕭志南、林正言編輯:彭錦明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129/2028657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78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