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快播是怎樣利用P2P技術變成流氓的?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0917/145730.html

i黑馬:快播看起來不可能再重獲新生,它曾是中國最好、用戶規模最大的視頻播放軟件,但無法做到大而不倒。在所有的轉型機遇面前,它一次次錯失了機會。
 

 
快播被查封毫無征兆,4月22日,大批警察進入快播位於深圳的總部,查封所有電腦,這一幕迅速在微博上被傳播,很多人不得不接受一個難以相信的事實——快播真的走到盡頭了。在這一天之前,快播是國內最大的視頻點播工具之一,即便有QQ影音和暴風影音的威脅,它仍然以獨有的p2p技術把持著網頁視頻點播80%的份額,養活數以萬計的個人站長,但一時之間,它成了流氓軟件,一個月之後,快播被判賠付2.6億元罰款。一個明星企業倒下,只需要一紙文件的壓力。
 
它曾是中國最好的視頻播放軟件,沒有之一。
 
2003年,王欣才23歲,他住在上海的出租屋內,是“盛大盒子”研發團隊的一員。這個耗費了陳天橋大量精力的項目最終沒有在市場上有所斬獲,王欣決定另覓去處,和其他身懷技術的年輕人一樣,他走上了創業之路。王欣先後創辦過兩個公司,在業內都小有名氣,和名氣不相稱的是,公司在商業上的作為一直不大,有名無錢。2007年年中,王欣在深圳創辦了自己的第三家公司,和他一起創業的還有3名同樣出自“盛大盒子”項目的夥伴,幾個人對自己的技術能力很有信心,決定將自己的視頻播放軟件QVOD中文名定為“快播”,這個名字包含著他們對產品的期望——在帶寬限制讓眾多視頻軟件都陷入播放速度的障礙時,“快播”能打破瓶頸,不但速度最快,而且能支持高清影視的播放。
 
播放器制作完成後,王欣把它放在公司的論壇上,希望有人自動送上門來下載。他深信自己的播放器技術能力是國內最好的,酒香不怕巷子深,另一方面,連他在內的幾個合夥人都是做技術出身,不善於推廣宣傳,只好把希望寄托在用戶的口碑相傳上。這種不得已而為之的推廣方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曾經在快播負責推廣的市場經理程天舒回憶說,自己是在2007年年底入職的,當時公司一共只有不到20個員工,在看到招聘啟事之前,他完全不知道快播到底是什麽。“我去面試之前問過一些朋友,到底快播是什麽東西,結果發現,每個熟人的電腦上都安裝了這個軟件,我這才覺得自己要去的不是皮包公司。”
 
快播的走紅得益於它的p2p技術,這個技術現在看起來已經不算什麽,但在當時,快播對它的運用稱得上獨一無二。簡單來說,p2p技術最大的貢獻是讓電影和遊戲的下載變得更容易,用戶在線觀看電影的同時,它也被悄悄下載到了硬盤上。這個討巧的功能讓很多用戶覺得滿意。程天舒也信心滿滿地認為快播會成為國內視頻播放器的技術標桿:“那時候我們經常開玩笑說,如果低調一點,我們是國內最好的視頻播放器之一,但心里面,每個人都覺得‘之一’兩個字是可以去掉的。”
 
所有的技術瓶頸在快播上似乎都得到了解決,在經過不斷的改良後,用戶可以直接用快播播放BT和迅雷的種子文件。點擊播放,只需很短的緩沖時間,高清畫質的電影就出現在屏幕上。這些用戶體驗是王欣從制作之初就想實現的部分,在各類視頻網站越來越受到歡迎的時候,他也決定給自己的播放器加入視頻剪輯的功能。傻瓜式的剪輯器毫無疑問是最受青睞的,拉動進度條,剪切自己喜歡的片斷,把電影畫面做成一個集錦或者一首MV,這些功能對今天的用戶來說早就習以為常,但快播在2008年就讓很多人實現了自己的“導演夢”。
 
2008年年初的時候,王欣給自己的10多名員工許諾,如果年終,單日的用戶數量能夠達到500萬,就帶大家出海玩,結果5月份,他就在遊艇上實現了自己的諾言。年底,因為單日的用戶數量突破1500萬,他又租了一次遊艇。程天舒也認為,自己當時的市場工作沒有遇到太大的障礙:“因為我們占有率大,所有廣告商都願意合作。網絡視頻播放器做廣告有自己先天的優勢,如果是一款本地視頻播放器,用戶會很討厭在中間插入廣告。但網絡視頻都有一個緩沖時間,在這段時間內接入廣告,用戶是可以接受的。”2009年,程天舒和其他員工又坐了兩次遊艇,因為幾單上千萬的廣告被公司簽了下來,他說,那個時候,每個員工都對前途充滿信心,覺得公司會在美國上市,任何人都意想不到,5年之後,它成為政策清算的對象。
 
從上線那天起,快播就帶有侵犯影視作品版權的天性。
 
“現在說起來也不知道是不是走運。”周元說。他是深圳華強北山寨手機大軍中的一員,現在在做各種低端的安卓手機,在2008年的時候,他還在苦苦思索怎樣和諾基亞幾百元的低端機對抗。周元當時給公司租了間辦公室,剛好位於快播辦公室的樓上,他很快就註意到,自己在網上看電影時最常用的播放器居然就出自樓下。“我找王欣談過6次,表示要投資,價格從300萬元一直加到800萬元,他都拒絕了。”周元說。
 
周元不是唯一遭到拒絕的投資人,程天舒認為,那時候的快播已經有幾筆天使資金的介入,足夠應付日常開支,而且快播所在的寫字樓里就有幾家風投公司,一一找過來都被王欣婉拒,因為快播並不缺錢。“和其他公司拒絕風投的理由差不多,我們也覺得風投進來後會帶來運營壓力。投資商都是短視的,迎合他們就要做很多破壞用戶體驗的事情,其實市場上的錢我們都能賺到,只是時間會比風投期望的晚一點,當時沒人為錢的事情擔心過。”但現在看來,拒絕風投可能是快播走向衰亡的開始,程天舒經常在想,如果接納了風投,快播在今天是什麽樣的狀況?“最起碼不會被查封,風投對國家政策更敏感,他們會告訴你什麽事情能做,什麽不能。”
 
拒絕風投還構不成直接的缺陷,快播另一個更重要的致命因素是,它從上線那天起就帶有侵犯影視作品版權的天性,其他視頻播放軟件和平臺也有類似問題,但快播表現得最為突出。土豆和優酷都曾經遭遇過版權訴訟,但它們的平臺上,至少有一部分視頻是取得合法版權的,而快播沒有自己的平臺,它只是一個單純的播放器,它無法確認自己播放的視頻是否合法。
 
2008年到2014年,中國的電影網站始終保持在1萬上下的數量,它們大多由個人站長經營,只要一個帶寬和容量足夠大的服務器,把電影往里一放,就能憑流量費和廣告費賺取收入。這類網站上的影視作品幾乎都沒有購買版權,屬於無法擺上臺面的灰色網站,而它們恰恰是快播最大的用戶主體。在商談投資時,周元曾經詢問過王欣其中的風險,王欣給他的答案是,既然國家沒有明文禁止,那就是允許的。事實上,王欣一直在向個人站長大力推廣快播,不僅如此,他還把快播的核心技術對外開放,希望其他播放器的研發者能夠使用自己的技術。周遠認為,王欣的想法很容易理解,只有參與的人多了,市場的蛋糕才會越做越大。“這個想法並沒有錯,那時候幾乎所有視頻網站上都有盜版內容和軟色情內容,所有人都打過擦邊球,王欣的問題是,他走在其他人前面,走得太遠,到後來要轉型已經很困難了。”
 
王欣被捕後,程天舒曾經想去探望他,但被公安局拒絕,在他看來,快播仍然是一款優秀的工具,它倒下,只是因為它的用戶規模太大,在凈網行動中,有關部門需要通過打掉它來殺雞儆猴。但從另一個方面說,快播的確曾經有過轉型的機會,但失之交臂。
雷軍和馬雲現在做的產品,王欣幾年前就已經做過,不幸的是,快播沒有抓住轉型的機遇。
 
“2009年的時候,我們做出了一款機頂盒,可以把網絡上的高清電影直接輸送到電視機上。這個東西就是現在的小米盒子、樂視盒子、阿里魔盒。雷軍和馬雲現在做的產品,王欣幾年前就已經做出來了。”程天舒回憶說,快播盒子一度要投入量產,為此,王欣還專門帶著產品去了上海,在幾個小區內搭臺展示,體驗過的人都對這款產品十分看好。不過,由於盛大盒子的前車之鑒,加上廣電總局不願讓民營公司進入機頂盒領域,王欣最終忍痛打消了在盒子上大顯身手的想法。現在再回想這一幕,就像部意味深長的悲劇,王欣預見到了技術的發展趨勢和人們生活方式轉變的趨勢,可惜的是,他預見得太早了,在時機不成熟的時候做出了一款不能見天日的產品,這一點,他和前老板陳天橋很像,但他始終不是陳天橋,不像後者那樣有資源和底氣重振河山,他只能在視頻一條路上走到黑。
 
盒子計劃無疾而終後,更壞的情況出現了,搜狐和騰訊相繼加入了視頻混戰,版權——這個長久以來被忽視的法律名詞突然之間受到了重視,大網站都開始花大價錢購買影視作品版權,與此同時,美劇熱興起,用戶逐漸養成了在合法網站上欣賞美劇的習慣,快播的用戶數量增長開始停滯不前。對快播來說,壞消息還沒完,英劇熱又很快興起,人們在土豆上就可以看到《神探夏洛克》,個人站點上的資源變得可有可無。進入2012年,高清化成為網絡影視的另一個技術指標,在帶寬條件越來越好,電腦越來越便宜的狀況下,網民可以忍受用幾個小時下載一部1080p電影,快播的技術再好,也無力緩沖一部容量達到10G的高清電影,它曾經的優勢被極大地弱化了。程天舒說:“另外一個沖擊是網絡直播,像一些港劇,你可以在網上直接看翡翠臺直播了,還拿快播來幹嗎?”為了保住市場份額,王欣開始鋌而走險,他把一些色情視頻直接放在快播的服務器內,以供用戶觀看。
 
嚴格來說,王欣並沒有直接提供色情視頻,這些內容是個人站點上原本就有的,放進快播的服務器只是為了節約緩沖時間,讓用戶省去等待的過程。王欣把這個行為解釋為“站點提供內容,快播提供技術”,在他看來,快播自身仍然是幹凈的。程天舒意識到了其中的隱患,在勸說王欣無效後,2013年4月,他決定辭職。在他辭職後一年,快播被查封,王欣被捕入獄。
 
“色情內容其實每個和視頻沾邊的軟件都會或多或少地觸及。”程天舒說,使用迅雷的人中,相當一部分用它來下載色情內容,而迅雷幸免於難的原因是,它已經不是單純的視頻下載工具,而是集遊戲和各類小應用於一身的綜合軟件,“看起來不如快播那麽紮眼,它自己也做了修正,現在沒法再用它下載色情視頻。”而快播沒有這麽幸運,在巨額的罰金面前,這款“流氓軟件”已經失去了翻身的機會,它還活著,但已經沒有了視頻點播功能,徹底淪為了本地播放軟件。程天舒還是堅持認為,快播的悲劇不在於涉黃和侵犯版權,而在於它的天才創始人缺乏背景,以致無力捉住最好的轉型機會,它曾經是中國最好的網絡視頻點播軟件,沒有之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214

梁建章破解創新困局:將大公司變成小公司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0922/145947.html

9月18-19日,由中國企業家俱樂部主辦的“中國綠公司聯盟圓桌會”第七站在上海舉行,近70位嘉賓探訪了中國綠公司聯盟成員企業攜程。19日,中國綠公司聯盟成員企業負責人、攜程聯合創始人、董事局主席兼CEO梁建章以攜程為例,剖析了大公司的創新困局,並分享了他總結的解決之道。

\i黑馬:廣東視源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視源科技)是三位理想主義者創辦的公司,它的主營業務包括液晶電視主板、商用顯示器等。在十余年的創業歷程中,一度擁有80%股份的創始人不斷地把股份分給員工,到提交IPO申請前,共有116位員工成為公司股東;同時,公司也給員工提供再創業的孵化器。以下是視源科技CEO王毅然在領教工坊年會上做了如何把員工變為合夥人與公司共同成長的演講。



今天其實我主要想跟大家分享就是我們這張圖。大家可以看到,圖中最左邊是公司的一個公共平臺,然後這邊有研發中心,設計中心,另一邊有供應鏈等體系,中間就是我們現在公司的主體——視源股份。
 
最右邊是一個比較特別的地方,就是我們自己的一個兒童教育板塊,這個我在後面給大家做介紹。在始視源股份里面還有事業部和子公司,這些子公司又是怎麽來的呢?

最早創業時,孫總(i黑馬註:視源電子科技創始人孫永輝)在公司有近80%的股份,現在他在公司的股份只有10%。從2005年開始,就是公司開始盈利的時候,每年他都把股份分給員工,每年就是5%,10%不停地一直在分。所以到了今年,我們IPO交材料之前時,我們的116位員工都是整個集團的股東。

事業部是怎麽來的? 平時在工作中有員工提了一個很好的點子,並認為這個產品應該未來會有市場,那我們就會提供一個標準的調研報告,讓他據此調研。他可以調動公司的所有資源來做這件事。

我們有一個戰略規劃部,如果認為他的這個調研結果是很合理的,就會為他和項目先成立一個事業部,確保讓產品有一年的銷售。當每個月的盈利能夠保障的時候,就會給他成立一個子公司。

我們有規定,子公司的團隊要先持20%的股份,就是為什麽說是讓他一年以後才給成立子公司,我們也不希望創業公司最終做不成。如果說一開始員工持有股份,最後對他可能是一個損失。這個團隊如果持續三年每年保持盈利的話,團隊將占60%股份,公司就只占40%,這相當於我們自己去做一個投資和孵化。目前公司里這樣孵化出來的子公司有十個,還有十幾個在孵化中的事業部。

大家也看到我們做了很多多元化的東西,但是我們那些所有的多元化都是跟以前的產業有一些相關性。主要有四個方向,集中在醫療、教育、人工智能和企業信息化。我們一直很關註,我們的團隊到底應該怎樣選。我們在每年都是跟BAT在搶人。本科畢業的學生如果來我們公司的話,基本工資都可以達到一萬以上。我們招應屆生基本是千分之一的錄取比例。我們的首要要求是這個人必須具有愛心,不光對自己,還要對自己的家人和同事。

公司也是這樣給大家做榜樣的。2003年公司剛成立的時候還很窮,年底只有16萬的盈利,我們給每個回家的員工買了往返機票,組織不回家的員工一塊去旅遊。所以過完春節回來之後我們是從零開始的,然後到了2004年,我們有一百萬的凈利。在成立公司的時候,我們有一個夢想,希望有一天能夠有機會開著自己的車去青海聽音樂。於是我們就買了三部汽車。

關於愛心的故事也是那時候開始的。那時有一個員工的狀態特別不好,後來發現是因為他父親生病了,醫院的診斷是半個心臟都有問題。我們負責幫他給父親治療。從這個時候開始,我們就訂了一個規則,就是每年我們一定會把所有員工的父母接到廣州來做最全面的體檢。也告訴所有員工要以愛心對待家人和同事。

第二個故事就是關於自由的。早上這個脫不花老師(i黑馬註:中國軟實力研究中心創始合夥人李天田)也在講怎麽樣去讓員工身心自由。我們從來沒有打卡和規定上班時間的要求,員工全部都是自己隨意安排時間。如果心情不好想去旅遊,那只要跟你的部門負責人說一聲,你就可以出去了,兩個月、三個月都可以。我們的一個員工,突然說要旅遊了,當天就走了,所有的酒店什麽都沒有訂,就是走到哪去哪,然後就這樣走了一個多月。

我們公司整個經營體系也是一個非常自由和平等的狀態,這也是從一個好玩的事情開始的。當時我們最早的員工開始陸續有小孩以後,開始需要去找幼兒園。然後我們就去找了很多幼兒園,然後就發現其實對於很多家庭來講,幼兒園成本還是很高的。而且發現了另一個問題,就是對於大部分相關機構來說,幼兒教育的經營和研究是脫節的,所以我們當時就自己就辦了一個理想的幼兒園。最初的想法是,說如果說平等的話,如果我們員工的子女有的上貴族幼兒園,然後有的上那個800塊錢晚上要排隊的幼兒園,他們從一開始就不能平等,那我們這些父母將來怎麽跟他們說平等,所以我們就從那個時候就開始自己建立幼兒園。我們現在開了這個差不多有接近三家,是廣州最高端的幼兒園。我們希望所有的員工的小孩從最開始都接受一流的教育。

然後就講到“包容”。因為我們在一塊要合作,但每個人有他的性格和做風,我們得去忍受。“分享”也是,就算很小的事情,比如有什麽很好吃的地方,就把所有人都叫過來感受一下。

我們員工的激勵也是很值得和大家分享的,這是一個關於“公平”的例子。員工應該拿多少,跟他的行政主管沒有任何關系。我們現在舉個例子,假設這里總共有20個銷售,他們這一組,按照本月銷售業績要拿20萬的獎金,然後我們只會告訴他們這一組有20萬,然後到底每個人拿多少,經理是不管的,就讓那20個人自己評出來。我們只會提一個要求,就是要求結果符合正態曲線。然後就是高的可能到三四萬,低的可能只有五百塊錢,但是每個人必須知道自己為什麽拿到這樣的結果。

公司當然要提供各種福利給大家,但是所有的東西都是我們自己創造的,所以我們也要求員工一定要有進取心、勇氣和遠見,因為只有這樣的話我們的團隊才能不斷地去創造新的東西。我們今年有一千五百人,已經完成了50個億的銷售額。其實其中有七百多的員工在做的,是跟當前銷售一點關系都沒有的項目,都是在孵化的新項目,這些項目可能都是兩年、三年以後才會產生銷售額的,但是這些項目和人才需要培養。
 
最終,我們還是強調,希望不論是我們的公司還是整個社會,都能夠真的像一個家庭一樣。謝謝大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228

滬港通真的會變成滬港痛嗎?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725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4-11-18 08:48 編輯

滬港通真的會變成滬港痛嗎?
作者:格隆匯 robinchenrong


今天是2014年11月17日,是滬港通交易開通的第一天,這一天註定將載入史冊,一個總市值五十三億,全球第二的市場正式呈現在全球投資者面前。但是,今天的恒指和滬指都收出了一根高開低走的陰線,參與滬港通的資金悉數被套,連第一單買入HK00001長江實業的資金也在被套之列。

先來回顧一下今天的行情:

滬指以2506.86開盤,以2474.01收盤,最高2508.77,最低2472.45,基本以最高點開盤而以最低點收盤,全天下跌0.19%,振幅達到1.47%;
恒指以24313.06開盤,以23797.08收盤,最高24313.06,最低23787.28,基本也是以最高點開盤而以最低點收盤,全天下跌1.21%,振幅達到2.18%

今日滬港通第一單買入的是HK00001長江實業。滬港通今日開通北火南冷,通過滬港通買入A股的資金遠超買入港股。

截止11:48,南向港股通每日額度105億還剩94.37億,而北向滬股通每日額度130億還剩23.79億,消耗大半。

截止16:00,南向港股通每日額度105億人民幣還剩87.32億,只用了16.8%,而北向滬股通每日額度130億則早在13:59已耗盡。
照此推算,凈買入A股資金是凈買港股的7.35倍。

一時之間論壇上出現了各種聲音:

“到香港來的解放軍遠遠少過跑去內地的誌願軍,這下慘了”
“港股通變成港股痛,誒,全被套住了”
“ 匯率兌換時買入和賣出有差價,所以無論是解放軍還是誌願軍都不合算,還沒交易匯率差就虧了”
“利好出盡是利空,港股滬股利好用盡已經見頂,大家快跑。”
“滬港通開通之前,該漲的早就漲了,還等開通?現在買的都將被套。”


滬港通是否真的像論壇中的一些股友說的一樣,沒機會了呢?這些今天被套住的解放軍和誌願軍,能在未來一段時間內解套嗎?滬港通開通之日,真的是可怕的股價見頂回調之日嗎?

我們還得從滬港通的歷史講起,2007年溫家寶總理提出港股直通車概念,這可以說是滬港通的1.0版本,當時港股一路狂飆,恒指一度上漲到近32000點,但當溫總理在2007年11月5日表示,港股直通車仍有四點問題需要考慮,令市場擔憂港股直通車將會比預期延遲開通,港股大跌,之後港股直通車被擱置,加上08金融危機,恒指一度跌到11000點附近,因此大家對兩地互通依舊心有余悸。

今年4月份李克強總理在APEC會議上提出了滬港通2.0版本,這次是滬港兩地通,如果說1.0版本是單向的,那2.0版本就是滬港雙向的,是真正的互聯互通。經過了7個月的緊張準備,今天我們終於引來了這一歷史性的時刻,從今天開始,海外的投資者可以通過滬港通買入滬股,而大陸的投資者也可以通過滬港通直接買入港股。

那麽為什麽今天北向的滬港通和南向的港股通額度使用情況差別這麽大呢?

我們先看看滬股通,滬股通568個標的今天有330個上漲187個下跌,漲停3個,沒有跌停,最大跌幅7%。
滬股通標的前三季盈利平均增長8.43%,七成個股連續三年派現,平均市盈率9.65倍。從流通市值來看,貴人鳥最小為12.33億人民幣,其次是一拖股份13.56億人民幣。中國石油市值最大,達到12694億人民幣。
相對於目前創業板市盈率來說,滬股通標的價值非常明顯。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麽北向資金130億在今天13點59分已經耗盡的原因。

我們再來看看港股通,港股通中268個標的58個上漲193個下跌,最大漲幅11.9%最大跌幅12.2%。今日走勢明顯比滬股要弱。268個標的中84只個股破凈,平均市盈率23.3倍.從流通市值來看,昆明機床最小為只有6.08億港元,洛陽玻璃為9.5億港元。中國移動市值最大,達到19706億港元,匯豐控股、建設銀行、騰訊控股也達到萬億港元市值。相對於滬股通的平均市盈率9.65倍,港股通的市盈率確實不占優勢,加上50萬元的開戶限制了A股散戶的參與,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麽截至今日收盤港股通每日額度105億人民幣還剩87.32億,今天只用了16.8%

那這些數據是否說明滬港通只有A股才有機會而港股就沒機會呢?我認為並不盡然。我們來看看究竟滬港通中A股的機會在哪里?港股的機會又在哪里呢?我個人認為滬股通中最大的機會在市盈率被嚴重低估的派息率高的大盤股上,這是海外和香港的投資者最願意去中長線投資的標的;而港股通由於總體市盈率不具優勢,目前機會仍然集中在A股投資者拋出溢價的A股而買入折價的H股上(指AH同一家公司),而今日的調整讓AH股的差價繼續擴大,不過股市就是這樣,價格總是圍繞價值而波動的,價格偏離價值越遠,對投資者來說就變的越有利可圖,因此我們不要因為短期的走勢而迷失了方向。

最後我想要說的是,滬港通是歷史性的機遇,有些人從今天高開低走的走勢中看到的是危險(跌了被套住了),而有些人卻從今天的走勢中看到了機會(你不是跌嗎?我正好逢低吸納)。至於今天,滬港通開通之日,是否就是股價見頂回調之日,是否就象有些網友說的“滬港通開通之前,該漲的早就漲了,還等開通?現在買的都將被套。”呢?那就見仁見智,市場自有分曉。但從我的角度來看,滬港通是祖國金融對外開放的一個里程碑,是祖國送給我們的巨大禮包,絕不是“陷阱”。

歡迎吐槽、點評和拍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581

互聯網趨勢觀察之二:軟件正從工具變成入口 點拾Deepinsight

來源: http://xueqiu.com/3915115654/33322606

上一期我們從廣告商業模式從CPM向CPS的變化討論了移動互聯網和上一次互聯網時代的核心不同:營銷更加精準,從而誕生了大量的垂直類互聯網企業。今天筆者想和大家聊聊軟件企業的投資邏輯變遷。

相信今年許多投資者都發現了A股軟件企業的估值重估,以及投資邏輯的變化。從前軟件企業的景氣度屬於宏觀經濟的後周期。當經濟複蘇到了後期,企業才確認經濟的複蘇,開始加大資本開支。而這時候受益於企業資本開支的軟件企業會從中收益,出現收入端比較快速地提升。然而,今年以來A股大量的軟件公司開始出現入口價值的重估。

這些軟件公司往往具有以下特點:他們在細分的特定領域具有很強的壁壘,耕耘多年,這些領域都具有非常廣闊的市場空間,而最重要的是,這些入口能夠被BAT看上,原本無法變現的情況下通過和BAT的合作體現了入口價值。在這個情況下,原本每年僅僅賺點信息費的軟件公司,突然間變成了互聯網垂直類公司。

我們拿最近被阿里入股的石基信息為例子。石基信息原本是做酒店預訂系統的,在五星級酒店中具有90%的市場份額。公司過去就是一個酒店信息化中的工具,依靠每年的軟件信息費賺錢。如果五星級酒店多開幾家,公司就多賺點錢。然而,在阿里入股之後,通過石基信息推廣“去阿”中的酒店預訂,石基信息一下子就變成了阿里版圖中在線酒店預訂的入口。在沒有BAT之前,石基信息自己的生態圈是無法進入在線旅遊的,畢竟公司缺少最重要的一部分:互聯網流量。然而公司本身的壁壘:擁有攜程無法比擬的五星級酒店預訂系統信息,也是非常有價值的。過去,這類公司空有壁壘卻無法自己變現,而市場也無法給這種壁壘估值。今天,在BAT的三國殺中,大量的收購表明BAT要全面在各個互聯網領域競爭。這些軟件公司也終於出現了估值重估。

另一個例子是過去的“夕陽行業”地圖。類似於高德地圖和四維圖新這類公司,筆者過去一直是看空這種工具類的地圖公司。核心原因很簡單,這些公司依靠販賣地圖軟件收錢。而市場上有著大量免費的地圖,即使不免費,隨便去各個城市的數碼城買一個山寨的導航儀,雖然差點,用用也夠了。在這樣的競爭格局下,制作地圖的軟件公司傳統收入只會不斷萎縮。然而,BAT需要進入本地化的O2O,而這些O2O的許多服務都是基於地圖。地圖終於變成了一個重要的大入口。在阿里收購了行業老二高德地圖後,騰訊也入股了行業老大四維圖新。這些公司的估值也從簡單的工具變成入口。

這樣的例子很多,筆者就不再一一舉例了。對於BAT來說,雖然這些公司具有流量的優勢,但是要進入新的領域需要做大量的“臟活累活”。BAT雖然可以做,但用自己的資源去做性價比不高,他們更多專註於宏觀上面互聯網的發展。相反這些軟件類的“工具企業”,在相關領域已經做了大量的“臟活累活”,壁壘很深,過去只是苦於無法最大化其價值。而進入BAT的生態圈後,由於可以導入流量,這些入口價值可以被得到重估。從BAT過去兩年的一系列動作來看,很明顯他們希望“being involved with our every daily life”。只要行業足夠好(比如O2O,互聯網旅遊,在線教育等等),BAT就一定會變現這些入口。

而在投資中,一個公司股價漲幅最大的階段就來自於估值重估,而且是沒有邊界的重估。筆者在過去的文章曾經說過,當一個公司的主營業務出現變化後,其估值的重估是最大的。因為這個公司的原有估值體系被打破,而在市場無法量化新業務的估值前,股價會出現巨大的漲幅。所以今年以來,這些從工具變成入口的軟件公司紛紛出現了巨大上漲。特別是許多公司上漲的背景是基於其主營業務(EPS)的下滑。一個有趣的例子就是筆者曾經分析過的“滴滴打車”。這個貨幣化商業模式還不算特別清晰的公司估值已經超越了35億美元,背後的邏輯就是滴滴打車具有高頻次,移動支付的入口價值。從這個角度看,未來越來越多的A股軟件工具公司可以出現入口價值的重估,當然前提是公司擁有足夠的壁壘以及相關行業具有足夠大的市場空間。

點拾原創!
歡迎關註微信號:deepinsight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982

機會怎樣變成成熟產品?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4/12/4051283.html

每個企業都需要理解機會是怎樣成為成熟產品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就是一個好案例。多元化的新能源車無疑會影響新秀特斯拉。

像一億個精子中只有一個有機會與卵子結合形成受精卵,孕育新生命一樣,並不是每個機會都能創業成功的。醫藥公司要有上萬次試驗,才能發現一種新藥。好萊塢得有數百個劇本,才能選出一部電影腳本。

因此,每個企業都需要理解機會是怎樣成為成熟產品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就是一個好案例。

新能源車的三重競爭

技術市場好比能打莊稼的田,誰控制標準,誰就成為收地租的東家。因此,每項新技術問世,各個方面都會激烈地競爭新技術的標準。新能源電動車也不例外。

首先是在關於電動車和充電設備標準之爭背後是經濟地租的歸屬問題。

標準之爭的第一話題是關於純電動車和混合動力汽車。目前低排放和零排放電動車市場里,插電混合動力車(PHEV)成為更多環保消費者的選擇,原因很簡單,因為相比於純電池電車(BEV),PHEV在純電池驅動下可跑35~60公里,一般短程出行都可以應付,如果需要跑長途,電池用完可以轉換成油驅動模式,沒有立即停下充電的壓力,適應面更廣,既可以盡量環保,又不必有里程焦慮和充電不便的擔心。

同時,PHEV車輛啟動、停止時,只靠電機帶動,不達到一定速度,發動機就不工作,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使發動機一直保持在最佳工作狀態,實現節能減排。

而且,PHEV品牌、車型選擇更多,車企配套服務完善,價格、使用成本、維護成本都較電車更有吸引力。對於續航里程的焦慮,特斯拉推廣全美的超級充電樁系統,讓車主能免費充電,零成本旅行。

再次是關於動力的來源之競爭。燃料電池車大有後來居上的趨勢。特斯拉受到嚴重威脅。

即使在插電式電動車範疇,動力的來源之爭也很激烈。長遠而言,除了PHEV,在零排放汽車技術中,氫燃料電池汽車也有可能是電車的新競爭者,不少專家甚至認為電車的電池瓶頸難以圓滿解決,氫氣電池電車將比純電池汽車有潛力。

日本企業在發展多元動力來源方面比特斯拉更積極,因為他們還有一個策略的考量,那就是避免對單一能量來源的依賴。2002年,豐田和本田推出了制造成本高達1億日元的氫燃料電池汽車,但無法實現氫氣電池車的量產。2009年7月日本8家能源公司成立了氫燃料汽車聯盟,統一標準聯合開發氫燃料電池汽車加氫站等設施,從源頭解決氫燃料來源和燃料加註網絡兩大瓶頸,力爭到2015年使氫燃料電池汽車的氫氣供給進入商業化階段。2012年6月日本聯合汽車制造業巨頭在美國華盛頓舉行討論氫燃料電池汽車取代傳統能源汽車長遠方案的氫燃料電池汽車峰會,力爭大幅降低燃料電池汽車的技術成本。同年10月,豐田、本田、日產以及現代四家日韓廠商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與北歐組織簽署了氫燃料電池電動汽車諒解備忘錄,2014年~2017年期間向挪威、瑞典、冰島及丹麥等北歐國家引入燃料電池電動車,並建立加氫站等基礎設施,攜手合作推廣氫燃料電池汽車。2014年4月,豐田宣布將在2015年推出它的第一輛量產燃料電池車,車將有4人座,續航里程300英里左右(480公里),售價5萬美元以下。燃料電池車的制度準備接近完成。

它最新的競爭點還在於能源使用一體化。電動車未來可以是生活用電系統的一個環節。

能源使用一體化是另一個策略競爭點。2016年版的豐田Mirai氫氣電池車就帶有電源輸出的功能。以日本家庭的用電量計算,在緊急狀況下,豐田Mirai可以維持1~3天的家庭用電。新的日產和三菱混合動力車也包含同樣的設計。

日本車廠的這些設計與日本社會遭受2011年的地震和海嘯影響有關。在那次自然災害引發的一系列次生能源危機之後,日本企業開始從危機生存的角度設計新能源技術。豐田等車廠的電動車緊急用電輸出功能就是一例。未來,電動車可以成為整個能源供應和使用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為移動的生活服務。

不要為特斯拉哭泣

多元化的新能源車無疑會影響新秀特斯拉。有人開始擔心特斯拉創始人埃隆·馬斯克(Elon Musk)2017年上馬、投資50億美元的超級電池廠。

其實,老謀深算的馬斯克不會不懂這些考量。我們深入調查後的分析是,馬斯克的大電池廠計劃除了為電動車生產電池、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他瞄準了下一個政府扶持資金的來源:電廠能源儲存市場。開發能源儲存能力近年來逐漸成為公共電力政策的一大潮流,也成為矽谷的最新熱潮。這一方面是因日益增長的電力需求和能源安全、舒緩用電高低峰期間落差,另一重要方面是因為新能源的興起。風能、太陽能、潮汐能等清潔能源的主要缺陷就是其間斷性、不能全天候按需發電。有了足量的便宜能量儲存技術,清潔能源的局限性就可以迎刃而解。

根據美國能源部數據,到2013年底,美國電網大約有24.6吉瓦的電力儲存量,大約是全國總發電量的2.3%,大部分儲存能力是通過水電站在用電低峰把水抽到高位儲存,在用電高峰放水加大發電量實現。2010年10月加州立法要求“加州公共事務委員會”(CPUC)訂立對電廠到2015和2020年在能量儲存能力方面需要達到的購置目標。CPUC在2013年10月17日公布決定,要求南加州愛迪生供電公司、太平洋汽電公司和聖地亞哥汽電公司在2020年之前要實現采購1.325吉瓦的電能儲備能力,並在2024年底前全部完成安裝。其他州像得克薩斯、紐約、夏威夷和華盛頓州也緊盯著加州的例子準備自己的對策。

能說出來的都不是全真的,看到後,一切已經發生。當我們開始為特斯拉的命運擔憂時,馬斯克已經在琢磨下一個政府采購的大機會了。(作者為加拿大萊橋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複旦大學管理學院EMBA特聘教授)


(編輯:李燕華)


聖誕老人是怎麽變成“芬蘭人”的?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434

QQ圖片20141225104856

你可能聽說過芬蘭有個聖誕老人村。沒錯,在芬蘭位於北極圈內的Lapland有一個名叫Rovaniemi的小鎮,你可以全年無休的見到聖誕老人。

聖誕老人為什麽會在北極圈?這確實有點奇怪。事實上,早在3世紀,聖誕老人的原型St. Nicholas,一個大胡子的發放禮物者住在土耳其。1866年,Harpers magazine上的插圖稱,聖誕老人住在“北極圈”。

1927年,芬蘭廣播主持人Markus Rautio在節目中稱,聖誕老人的工作室在芬蘭靠近北極圈的Korvatunturi被發現。此後,全球人民開始逐步接受聖誕老人住在芬蘭。

然而,Korvatunturi接近芬蘭與俄羅斯邊境,距離州府Rovaniemi很遙遠。將Rovaniemi設為聖誕老人村花了數十年的時間,事實上是一個商業上的決定。

Rovaniemi在二戰中遭到炮火洗禮,遭受重創。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提供了資金,對該地區進行重建。當時,芬蘭建築師Alvar Aalto基於馴鹿的頭和鹿角設計了這座小鎮。

旅遊業是芬蘭經濟重建的關鍵。1957年,《紐約時報》上介紹“歐洲北部的荒野”,其中提到,在芬蘭的夏天,太陽永遠不會落山。

要看伐木工人在仲夏站在水流湍急的水中伐木,那就該去芬蘭的Rovaniemi。

隨後,為了吸引更多遊客,芬蘭旅遊局在1984年決定,將Rovaniemi及其周邊地區打造成“聖誕老人村”。

當年12月,Lapland的州長Asko Oinas宣布Lapland為“聖誕老人之地”。

Santa Claus Village Post Office Postmark, Nappapiri, Finland.

1985年,距離Rovaniemi數英里外的聖誕老人村開業,配有一個郵局,該郵局使用特別的“北極圈”郵戳。

1989年,芬蘭16家最大的公司成立“聖誕老人土地協會”,以營銷聖誕老人主題。該協會把“聖誕老人”從Lapland送到遠在美國加州的Beverly Hills進行宣傳,促進旅遊業。

聖誕老人村已經完全產業化。郵局員工打扮成精靈的樣子為顧客提供服務,該郵局每年收到50萬封寫給聖誕老人的郵件。如果你願意支付7.90歐元,你就可以收到來自聖誕老人的回信。當地郵局每年要寄出上百萬的郵件,遊客們對“北極圈”的郵戳趨之若鶩。

08sld9

聖誕老人村一年接待遊客約50萬人,現在,聖誕老人村正在獲得中國遊客的歡迎。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經濟坐標·活法】鋼貿商葉傳國:我變成了植物人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6602

(CFP/圖)

我這一年都沒敢用過電話,怕黑社會定位找到我。

這一年,我就像個活死人,要不是上有80歲的老母親,我寧願死了。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沒想到會是這麽慘的結局,到頭來分文皆無,下半輩子還要在躲債中度過。

三十年前,我跟著幾個福建周寧的老鄉來上海做鋼材生意,那會兒天不亮就起來拉鋼材,晚上就睡在橋底下。

後來,我們一批來上海的都當上了老板,有的還開起了鋼材市場。上海已經不能滿足我們的野心,就去無錫、杭州、安徽開鋼材市場。這也就是後人常說的“周寧模式”。

我呢,也在上海買了幾十套房子,它們就像積木擺在眼前。

2013年,我用光了所有的運氣。借錢開鋼材市場的老鄉跑路了,他的聯保貸款就壓在我的身上,代償、還貸、高利貸就像一個死循環。

如果說2013年,我是急救室里的病人,那麽2014年,我變成了植物人。房子都被法院拍賣處理,用來還銀行的貸款和利息,基本上都是打六折給賣了。

2013年,為了還銀行的貸款,借了高利貸。銀行的錢有去無回,高利貸也還不上。福建周寧的鋼貿商都是被這麽逼死的。

我這一年都沒敢用過電話,怕黑社會定位找到我。原來在大上海風風光光的周寧商人早已不複存在,稱兄道弟的老板們在一個接一個消失。

應被訪者要求,葉傳國為化名,他是一名來自福建周寧的鋼貿商人。

 


讀書劄記150119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上) 槍炮、獵頭與 農耕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1/19/%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50119%e7%a6%8f%e7%88%be%e6%91%a9%e6%b2%99%e5%a6%82%e4%bd%95%e8%ae%8a%e6%88%90%e8%87%ba%e7%81%a3%e5%ba%9c%e4%b8%8a-%e6%a7%8d%e7%82%ae%e3%80%81%e7%8d%b5%e9%a0%ad/

讀書劄記150119

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上) 槍炮、獵頭與 農耕

掌門執筆

 

《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How Taiwan Became Chinese?》(2007) 歐陽泰Tonio Andrade

 

本書的前身是作者在耶魯的畢業論文「Commerce,Culture,and Conflict:Taiwan under European Rule,1624-62」(2000),該文獲2002年美國歷史學會古騰堡論文獎.本書可說是歐陽泰教授一鳴驚人之作, 研究的是臺灣荷治時期(1624-62,共約四十年)社會史, 提出「共構殖民co-colonization」這一獨家見解,描述早期歐洲殖民者在亞洲活動的行為模式.

 

史學家John Wills Jr近年提出「歐洲人支配下互動性萌生現象the interactive emergence of European dominance」學說, 認為早期亞洲各地的歐洲殖民者都非常依賴當地各種族群團體—-尤其是商業社群, 來建立殖民地.**** 歐洲勢力憑藉“船堅炮利”和國際視野, 在區域已有的貿易結構上面,營造出一種“被包容的衝突”形勢,構築出「共構殖民」的歷史格局.

本書可視為上述新潮史識的開創性與及突出個案研究.***

 

本文試著介紹荷治臺灣「共構殖民」的形成過程及其結構分析.

〈背境〉

「福爾摩沙Ilha Formosa葡萄牙語, 意為“美麗島”.  1582年來自澳門(1557年開埠)的葡萄牙船在西岸觸礁,水手登島停留了四十五天, 後來返回澳門,流傳了這個名字. 這是有案可稽的首批登島歐洲人.

「臺灣」,原住民語“大員”的音轉,意為“臺江內海”, 地在今之臺南市,海灣已然消失. 1623總部設在巴達維亞(今之雅加達,1619年被荷蘭人佔有.)的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VOC」所屬艦隊進攻澳門不遂,轉於澎湖築堡,又為大明水師所逐, 輾轉來到大員灣落腳. 尋且宣佈“佔領”,建立殖民地,所築城堡名為「熱蘭遮城Zeelandia」.

 

臺灣西南部是一塊沖積平原,土地肥沃, 遍地野生動物,尤其多鹿. 當地居住著以燒墾-狩獵方式維生,行「獵頭風俗」的西拉雅族原住民.*** (編按:請參閱《SENSE隨筆150108臺灣原住民的獵頭文化》.) 人類學家John Stepherd將西族人的獵頭行為放置在「性別分工」的文化脈絡中進行解讀. 在原住民的世界觀中,世間萬物若不落入男性的範疇,當必落入女性的範疇. 男人絕不從事耕作,因為耕作是女人的事務;反之亦然. 由女性操持的原始耕作方式並沒有灌溉系統,也沒有耕犂,並不種植大陸型穀物,如稻米. 原住民文化上抗拒稻米耕作,此點非常重要.****

 

歷史學家估計當時全島原住民人口約共10萬人, 以稱作「」的村落單位為最高政治實體,原則上沒有酋邦之類的更大型組織. 其時村社林立,關係緊張,戰爭頻繁. 村落戰爭與獵頭風俗互為表裡,成為社會的基本結構, 制約了人口增長,達致生態平衡.

 

殖民地的歐洲人口最初只有士兵320人, 後來也從未超出一千幾百人的範圍. 莫說根本不會有人從荷蘭移居此地, 甚至巴達維亞也沒有人願意前來,因為實在是太遙遠和太危險了. 大家都知道,這地方的人會獵頭. 所以來的多是VOC的官員和士兵,與及少數傳教士和商人.

荷蘭人能夠在此立足,先決條件自然是火槍犀利, 更重要的是VOC的高度組織能力和幹練的官員. 而真正決定性的卻是原住民社會「村落戰爭」的大格局, 各村社都想和這夥武器利害的“超強社”結盟, 而不是聯合起來對抗他.*** 尤其在最初的一次聯社夜襲,被殺死過百人而慘敗之後!

 

至於漢人,那時約有1,500人在西南平原盤桓, 大多是貿易商,散居於相熟的村社,主要採購鹿皮和鹿製品. 另外,大員灣有兩條漢人小村子, 荷蘭人一口咬定是海盜村. 漢人出乎意料地人少,也沒甚麼組織.

上述是荷蘭人到來時三個族群的基本狀況.

 

熱蘭遮殖民地辛苦經營, 用了幾年時間才大致降伏了原住民,立定腳跟. 首先考慮的自然是開闢財源,以維生計, 這也是巴達維亞總部的“自給自足”指定方針. 事實上起初幾年殖民地無利可圖, 一切都要仰賴總部供給,包括糧食. 把臺灣社會和歷史翻天覆地般轉換了的是荷蘭人實行的

〈漢人移墾區〉計劃.

VOC官員發現西南平原土地肥沃,極之適宜種植甘蔗和稻米等高價值作物. 他們最先想由印尼招募移民前來開墾, 結果很簡單,沒人願意到這蠻荒之地定居. 接著想到的是引進作物由原住民耕作,但也意料之外地無法實行.

 

當代人類學知道採獵社會的人民非迫不得已根本不會施行農耕, 因為耕田的營生實在是太辛苦和不健康了!對西拉雅族人來說更不只此, 按照他們的價值觀念,男人只適宜狩獵,最好獵的是人頭, 耕作是絕對丟面的事務,就像我們社會的男人去當“家庭主婦”一樣!(男人最重要的是面子,而非性命.) 那麼由女人耕田如何? “縱有健婦把鋤犂”是錯的, 女性的體力扶不起耕犁,也開闢不了灌溉系統.

 

最後,相熟的漢人海盜獻計:從福建招募漢人勞工前來開闢種植園. 時維明末, 天下大亂,民不聊生,勞工要幾多有幾多.  1632年首個大規模漢人勞工甘蔗園投產(僱用了300人.), 兩年後稻米園也營運成功,一切順利. 天下亂自然糧價飛升,低工資而高售價,種植園暴利驚人, 漢人承包商和殖民地政府均盤滿缽滿. 從VOC遺留下來的檔案得知,從種植園抽取的各項稅收成為往後殖民地政府的最大宗收入.***

 

種植園的成功引發連鎖式社會效應, 最先是福建移民大量湧進,到了荷治末期漢人人口高達20,000之多. 其次,漢人和原住民的社會衝突大幅升溫,成為治理的燙山芋. 其三,大型漢人社區和後來擴大的經濟活動範圍 如獵鹿, 強力改變了生態環境, 導致原住民生存空間收窄.**** 原漢積怨,自此時起.

 

結論:荷蘭人創造了一個為營利而存在的漢人移民邊地開墾區, 藉由制度上的支持, 最終使得漢人移民把臺灣轉化為農業殖民地, 去到永久性改變生態環境的地步.

梅花鹿近乎滅絕,原住民也就…..

 

下篇將撮要所謂「同構殖民」的荷漢原三族政經結構及其危機.


把電子硬體變成一門好生意 左擁家電、右抱雲端 攻物聯網打造三兆帝國

2015-01-19  TWM  
 

 

去年賣出六千萬支手機、締造四五○億美元估值,小米僅僅花四年,就交出輝煌的成績單。

但雷軍眼中的小米價值,遠遠不止於此,迎著物聯網這個更大的風口,他要帶領小米往千億美元市值邁進。

撰文‧何佩珊

「過去一年最熱門的話題就是智能家居,智能家居是從去年這時候 Google以三十二億美元收購NEST開始,全球持續加溫,所有公司都在討論智能家居。智能家居,小米是怎麼看的呢?小米的戰略是以手機為中心連結所有智能設備,就是你的連接、存儲、顯示屏(螢幕)都在手機上,隨身攜帶。這樣策略的話呢,智能家居是小米異常關鍵的一戰,也就是說未來的三年、五年、十年裡,每個人的個人設備、工作設備、家裡設備會全部智能化,全部互連到你的手機上,和雲連接、和手機連接。這一波機會已經開始!」這是小米創辦人兼董事長雷軍一月十三日旋風式來台,在「CSMIC2015移動互聯網兩岸年會」上的演說重點,也是小米迎向未來的發展主軸。

小米二○一四年手機出貨寫下六一一二萬支的新高紀錄,估值也攀上四五○億美元(約一.三五兆元新台幣)高峰,將市場上的老大哥聯想、索尼都狠甩在後。但對雷軍來說,這局棋才剛剛開始,下一步,他要把小米打造成一家千億美元(約三兆元新台幣)市值的公司。

靠著智慧型手機,雷軍在短短四年內,為小米博得四五○億美元身價,但他很清楚,如果要更上層樓,進軍「物聯網」才能夠把小米這隻飛天豬吹上一千億美元市值的風口。

目標 滲透你我的生活

組祕密團隊攻硬體,抓住所有連上網入口圍繞著手機這個核心,過去兩年多來,小米一步步擴大事業版圖,先是在一三年推出小米盒子、小米電視,然後一四年小米路由器登場,很快地平板電腦和小米智慧手環等產品紛紛問世,而當中最跌破眾人眼鏡的,就是跨足空氣淨化器這個家電市場,甚至近期市場還傳出小米可能會推出「米斯拉」,跨足電動車產業。

不論傳言真假,可以確定的是,小米不再只是低價手機的代名詞,它的目標是全面滲透你我的生活。

拜半導體產業成熟發展之賜,如今小到插座、電燈泡,大到冰箱、汽車,所有東西都可以連上網路,而為了要抓住生活中每一個可能連上網路的「入口」,雷軍早在一二年就在小米內部成立智能硬體生態鏈團隊。

小米智能硬體生態鏈總監孫鵬曾透露,一一年雷軍嘗試讓小米自己來做行動電源,但他發現這樣既分散了資源與精力,又賺不到錢,可以說是吃力不討好。而且雷軍也清楚,物聯網涵蓋的範圍之廣,不可能每種產品都通吃,所以雖然有愈來愈多產品打上小米的名號,但他一再強調,「小米只會做三件產品,就是手機(包括平板電腦)、電視(盒子)以及路由器。」而在這三者之外的硬體布局重任,就交由小米智能硬體生態鏈團隊負責。

這個團隊被雷軍賦予兩大任務,第一是要盡可能讓更多的產品和小米手機連在一起。舉例來說,小米手環的一大特色就是,只要手環靠近小米手機就可以自動解鎖,因為他們研究過,一般人一天幫手機解鎖的次數多達八十次,重度使用者更高達一二○次。華米科技創辦人黃汪指出,雷軍有一天忘了戴小米手環,頻繁的手動密碼解鎖幾乎讓他抓狂,甚至想叫司機幫他回去取手環。

這就是雷軍期盼看到的「黏性」。但別誤會,他從來不打算獨厚一家公司,讓小米手機和最多裝置互連才是最終目的,因此就穿戴裝置來看,小米同時也投資了美國一家專做智慧手環的新創公司Misfit。

模式 複製小米經驗

強化品牌信任,砸錢孵化一百家小金雞而智能硬體生態鏈團隊的第二個任務,就是「花錢」。雷軍要求團隊必須在五年內,投資一百家智能硬體公司。

其實,小米投資的不只是資金,還包括技術、供應鏈和通路等方面的協助。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首席分析師呂俊寬認為,小米過去四年來,已經成功打造出自己的品牌,並且培養出一群有消費潛力的年輕用戶,基於用戶對小米的信任,有利於小米將觸角延伸到不同市場。

而實際上,從先前小米手環上市三個月就熱買百萬支、小米活塞耳機一年熱銷千套等銷售成績,在在都證明小米加持下的強大威力。

但至為關鍵的還是小米商業模式的成功複製。心元資本創辦人鄭博仁認為,小米不僅懂得怎麼做硬體,更懂得怎麼賣硬體,這是他相比於百度、騰訊等網路巨頭更具優勢的地方。「小米模式可以用來賣任何東西。」他看好小米顛覆的,將不只是手機產業。

雷軍自然也是信心十足,他相信在小米的幫助下,這些新創公司將有更高的成功機會,「小米模式的公司一定會贏!」他將陸續孵化出一百個小米。

然而,新創公司的尋找與發酵需要時間,在各巨頭都搶著要在物聯網版圖上插旗的這一刻,雷軍知道他的動作必須再加快,而他的方法就是與產業巨擘結盟。去年十二月,小米宣布以十二.六六億人民幣入股家電年銷量高達一.八億件的中國家電大廠美的集團。

策略 與產業巨擘結盟

重金入股美的集團,傳統家電廠剉咧等在物聯網市場中,智能家居(智慧家庭)被視為含金量最高的風口之一,所以我們看到Google以三十二億美元買下美國恆溫器廠商NEST;阿里巴巴也投資海爾電器人民幣二十二億元,當然雷軍也不會錯過這塊市場。

而兩強策略聯盟的消息一出,立刻激起市場高度議論。畢竟見識過小米在短短四年內顛覆手機產業的能耐,如今大動作跨足家電市場,恐怕已經讓其他傳統家電業者不寒而慄。

事實上,小米投資美的,為的不只是加快布局腳步,在意義上也和投資新創智能硬體公司有明顯不同。負責小米智能硬體生態鏈投資的小米聯合創始人劉德說:「我們不能保證投資的每一個智能硬體都能成為熱點,而是要做到未來的熱點,在我們投資的範圍內。」不錯過潛在的新市場增長點,是小米投資智能硬體生態鏈的主要原因。

但與美的戰略合作,則有更明確的目標,就是要抓住市場上既有的龐大家電市場,並借助美的招牌與產業界影響力,達到「示範」、「號召」作用,以吸引更多家電廠向小米靠攏。

不論是智能硬體,還是美的集團,雷軍這一連串投資布局,絕不僅是想要用更多硬體銷售來做大營收,拉高小米的估值,他的目的就是要讓小米手機連上最多裝置、最多用戶。這代表的是,小米憑藉著網路的低邊際成本,可將低價硬體中掙得的微薄利潤,透過經濟規模放大。

決勝 黏住最多裝置

雷軍:這是一場全生態鏈競爭但真正的金礦,還是來自於MIUI(建立在Android系統的小米操作平台)衍生而出的應用服務,如小米應用商店中,App或桌布的下載分潤。愈多用戶連上MIUI,應用服務的收入也會愈大。

像是小米投資的遊戲公司天馬時空,近期推出一款手機遊戲〈全民奇跡MU〉,上線十三小時,玩家的儲值金額就達二六○○萬人民幣(約一.三五億元新台幣),同時在小米遊戲中心下載量,則是創下一三○萬次的驚人數字。

小米聯合創辦人洪峰在一四年七月一場演講中,也發出豪語:「十八個月後,小米設備將承載中國二○%的移動互聯網流量。」有了人流,金流也會跟著來,未來就是小米最主要的獲利來源。

為了因應倍增的網路流量,雷軍也在去年啟動All in Cloud策略,預計三到五年內要投資雲端服務十億美元,並於去年十二月與金山軟件共同投資中國雲端大廠世紀互聯二.二億美元。

雷軍相信,未來的競爭,將不只是比誰的手機做得好,而是誰的手機可以連上最多智能周邊,他形容,「這是一場全生態鏈競爭。」在未來三、五年內,他為小米所做的生態鏈布局優勢,將被更加凸顯。

雷軍進軍物聯網,從插座到汽車全包辦

小米雲

(金山雲+世紀互聯)

晶片(松果電子)

小米手環(華米科技)

小米電源(紫米科技)

iHealth智能血壓計(九安醫療)穿戴裝置(Misfit)

小米耳機(加一聯創)

小米路由器、小米電視、串流影音服務(愛奇藝、優酷土豆) 遊戲(西米科技)家電(美的集團)、空氣淨化器(智米科技)、智能插座(創米科技)、智能燈泡(Yeelight)電動車(米斯拉,尚未證實)

整理:何佩珊

中國四大科技天王最新布局PK——雷軍與BAT巨頭2014年重點投資內容 O2O(線上到線下) 網路金融 行動網路 電子商務 物聯網硬體雷軍.優酷土豆 我有外賣(手機訂餐服務) 積木盒子 凱立德(圖資導航應用) .美的集團(家電).愛奇藝.Misfit(穿戴裝置).華策影視 .世紀互聯(雲端服務).天馬時空 目標:100家智能硬體馬雲 .優酷土豆銀泰商業(百貨) 中國平安 .高德地圖.文化中國 .UC(行動瀏覽器)

.華數傳媒

.21世紀傳媒

馬化騰 4:33 Creative Lab(韓國遊戲商) .58同城網(分類廣告).大眾點評網(生活消費平台) 中國平安 四維圖新 京東商城李彥宏 UBER(叫車服務) 糯米網資料來源: 各公司 整理:何佩珊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