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熱情與自由 金惟純


2010-9-20 TCW




日前和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晤面,聊起他如何把公司大多數股權逐步釋出給工作夥伴,又把自己擁有的剩餘股權的大部分捐給公益基金。他講這段心路歷程時兩眼發亮,然後迫不及待的說要陪孩子去度假了。

好個戴勝益!在我見過的創業老闆中,在「想得開、放得下」上,算他第一名。 看到戴勝益的好樣子,我也想分享自己的一段小故事:

大約九年前,我學習到一些猶太人在金錢上的智慧,也想效法,於是接受基金經理的建議,設立家族基金,並立下遺囑。沒想到,在立遺囑的過程中,越想越擔心,越想越複雜,越想越唯恐不周全??,弄到最後,陷入無所適從的窘境,也算是體會到人世無常。

最 後只好向基金經理請教。他斬釘截鐵的說:幫孩子買個保險,供他們受完教育,其餘的都不用管了。我問他為什麼?他說他已執行過許多遺囑,親自拜訪過為數不少 的「受益人」,結果發現受益人雖然千奇百怪,卻有共同特徵:沒精神。每次拜訪後,他都發自內心深處的感慨:立這些遺囑的人「太殘忍」,他們想要子孫一生無 風無浪,卻剝奪了子孫生命的熱情。

一語驚醒夢中人,我立即遵旨照辦。回想自己的過去,如何面對挫折、迎接挑戰,如何透過努力、記取教訓,如何突破困局、達成目標??,只有完整而真實的經歷這一切,人生才顯得如此豐富而甜美。這一切的經歷,真正是千金不換,如果有人用愛的名義把它們剝奪了,的確是殘忍。

我 接著又想到,企業老闆們更常做的一件事,是刻意培養、甚至半強迫式的安排子女接班。我看過失敗的接班人,把上一代留下的事業搞垮,把自己的人生也錯過,只 留下了內疚和遺憾;我也看過成功的接班人,承繼事業並發揚光大,卻活得並不快樂,午夜夢迴時,總覺得這並不真正是他們所要的人生。

我的結論是:留財富給子女,往往剝奪了他們的熱情;留事業給子女,往往剝奪了他們的自由。世間事,不能一概而論,當然也有例外,但大數法則的確如此。

回到戴勝益。那次見面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倒不是他的捨得,而是他的瀟灑。望著他背著登山背包、穿著牛仔褲、充滿活力步伐的離去身影,我心裡想著:他沒有剝奪子女的人生,更沒剝奪自己的;這是一個真正了解人生,並且做到的人。(本專欄每兩週刊登一次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30

職場「業力」! 金惟純

2011-1-24  TCW




兩週前,我在本欄提出「職場業力」的看法,有人請我舉例說明,我建議他去看一部紀錄片《美味代價》(Food, Inc.)。

這 部入圍奧斯卡獎的紀錄片,詳述美國餐飲食品產業鏈,如何在半世紀間,徹底改變(或摧毀)了人類數千年來飲食、耕作、養殖的方式,以極致的商業、科技、宣 傳、遊說手段,取代了大自然的循環生態,操控了政府、媒體、消費者和農牧生產者,最後造就了連鎖餐飲業、食品業和農牧生產供應業的寡占巨無霸企業。

而這樣強有力的「人為造業」,已經形成了數不清的生態破壞和健康威脅。要把這些破壞和威脅恢復原狀,所需付出的代價和時間,都是無法想像的。

紀錄片中所點名的企業,無一不是創新和效能兼備、基業長青的產業龍頭,其創辦人也無一不是企業龍虎榜中的傳奇人物。這些企業和其中的英雄,都曾經是典範楷模,為什麼如今如此爭議?

不僅是食品業,我可以大膽的說,當今世界最重大的災難性議題,從生態環保、到金融海嘯、到現代型身心疾病、到能源浩劫、到戰爭不斷……,如果要追究罪魁禍首,可以按照世紀企業排行榜依序通緝,大概錯不到哪去。

當然,說這些企業沒做好事,沒有貢獻,絕對是不公平的。只不過,通常大型企業做的好事,是短期、明顯、衍生性效益、並且得到豐盛回報的;但所為之「惡」,卻是長期、隱晦、無法迴避、並且將由所有人共同付出巨大代價的。其原因,可就說來話長了。

如 今我們所熟知的產業和企業形態,基本上是近代西方文明的產物。其發靭是「分」的概念(相對於傳統東方的「合」),從個人主 義、到行業倫理、到企業規範、到市場秩序背後的假設都是:個人或組織,在合法、合理的範圍內,追求各自最大的利益,經過相互的競爭和制衡,最後會得出符合 大眾利益的結果。

照如今世界陷入的巨大困境來看,這樣的假設,可說早已破產,只等著破局而已。

因為行業、企業的規範和倫理, 都從「分」出發,從「各謀其利」出發,所以即使是上焉者,也仍不「究竟」,這就是我所說的「職場業力」。所有行業、企業的「業力」是涵蓋其中所有人的,除 非保持高度自覺,否則無以迴避「共業」的牽引。當然,越居上位者,業力越大,自覺也越難,這是一定的。

最後,我要聲明,上述的看法並非道德訴求,而且某種程度的預言。因為,隨著企業「業力」的日趨顯著和難以迴避,未來的網路世代,一定會撻伐唾棄,並且絕對有能力「人身搜索」相關人犯的。僅止於傳統的企業倫理和產業規範,已不足以趨吉避凶了。大家都醒醒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63

學「說話」 金惟純

2011-2-28  TCM




兩週前我在本欄分享「學聽話」,有熟人提醒我並沒有完全做到,我說當然,所以標題才叫「學」聽話、不叫「會」聽話。在此聲明下,我願意繼續分享「學」說話。

有朋友聽說我在「學說話」,不免詫異。因為我自小就是愛說故事的孩子王,大學曾任辯論校隊教練,三十歲後就經常演講,十餘年前還被封為電視名嘴過……,為什麼年近耳順,才開始「學說話」?

答案是,我最近遇到高人,才知道自己不過是「會說自己想法的」,那叫「愛說話」,不叫「會說話」。

我的「愛說話」症候群如下:一、常常說到興起,如入無人之境,停不下來;二、常常「指教」別人的,都是自己不願做或做不到的;三、有時說到「鞭辟入裡」, 卻發現聽的人表情很痛苦;四、有時對方也覺得我說得對,他卻做不到;五、偶爾聽的人照我說的去做,結果卻並不怎麼樣;六、最嚴重的,當然是被情緒或妄念帶 著去說話,說完了才覺得自己莫名其妙。像我這樣的人,不趕緊學說話,顯然必將繼續成為社會亂源。不學茲事體大。

至於我遇到的高人是怎麼說話的?也有幾點:一、別人不問,不輕易說;二、必要說的時候,只說幾句話;三、說的時候,整個人都「在」,而且把心放在聽者身上;四、說話留下很大空間,讓聽者自己去想明白;五、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自己正在做的。

這讓我想起聖奧古斯汀的名言:「我們應當隨時隨地傳播福音,但是,唯有必要,方使用語言。」原來,「學說話」的重點,是先學「不用說話」。正如福祿貝爾所言:教育之道無他,愛與榜樣而已。要用到語言,已經是萬不得已,若再口若懸河,就只能算「造口業」了。

依此我把「說話」大分三類:為我說,為事說,為人說。當然下焉者是為自己的情緒、過癮或企圖而說,中焉者是為事的達成而說,上焉者是為人的圓滿而說。 練習的方法也很簡單。首先練習「不說」,多聽、多看、多做,非到萬不得已不說;其次練習「少說」,能用一句話說完的,絕不用兩句話;最後練習「為人說」, 說的當下要不斷覺察,自己到底是為我、為事、還是為人而說。

我必須承認,像我這種不會說話的反面教材人物,學說話真是門大功課,十次說話能有一次覺察,十次覺察能有一次做到,就很不容易。如今大膽公布我正在「學說話」,就是要請諸親朋好友不吝賜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07

學「感恩」 金惟純

2011-3-14  TWM




我一直自認是個「知恩圖報」的 人,對別人的幫助,總會想辦法回報。甚至十餘年前,自認狀況較寬裕,還特地進行了一趟「感恩之旅」,找到了些失散多年的「童年恩人」,一一拜訪、表達感 謝,以免遺憾。

直到最近,對「感恩」有了進一步的學習和看法,才明白過去用自己的一把尺,在衡量何人、何事應「知恩圖報」,不過是另一種頭腦的計算遊戲,仍然是自我膨脹 的副產品,不脫「我執」的範疇,離真正的「感恩之心」還有十萬八千里。 總的來說,我的問題是感恩的廣度和深度都不夠。

在廣度上,為什麼我認為有些人和事不必感恩呢?原因不外乎:一、我認為這成果是我靠自己本事辛苦掙來的,不知道該感恩誰;二、我認為那是別人該做的,而且 大多數的別人都這麼做,不適用於感恩的範疇;三、我認為彼此的對待,是約定俗成的「交換」,各盡其力、各取所需,誰也不欠誰。

在感恩的深度上,我的不足更是嚴重。我看到自己在童年受「父母之恩」時,就沒有完整而深刻的感動,因此日後受人之恩,也僅止於頭腦的感知。這樣的感恩,只 不過是生命外圍「事」上的付出與回饋,因為沒有用「真心」感受,因此受與施、施與受,都沒有到達生命的核心,無法帶動生命前進。這樣的錯過,只能說是白忙 一場。

可想而知,一個在感恩的廣度和深度上都不足的人,當然也不知如何「施恩」了。我自認是個「偏善」的人,從無害人之念,常起助人之心。但每每在「助人」這件 事上,做得很不到位,做得很沒感受,也常助人而無好結果。如今才知道,因為自己對「感恩」體驗不夠深,「助人」也往往淪為表面,仍然停留在「腦」而不到 「心」,又是白忙一場。

開始學感恩,才知道感恩太重要了,重要到學不會感恩,這輩子就白活了。因為我終於明白,不懂感恩的人,無論表面上有多大的成就,看起來多麼光鮮亮麗,根本 就不可能幸福,等於什麼也沒「得到」:不感恩,就不珍惜;不珍惜,就無所得。無怪乎在《秘密》一書中,教大家想得到什麼,就先假設已經得到,而且要用感恩 之心為之。因為「感恩之心」其實是生命中最強有力的能量,其中包含了謙遜、覺察和智慧,並且和幸福亦步亦趨。

感恩的最高境界是:生而為人,就為一切感謝。這門功課的福報如此之大,功德也如此之大,能不學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46

大家想一想! 金惟純

 

2011-3-28  TCM




日本大災難,容我先默哀三分鐘, 然後實話實說。

這次的災難,是先地震、引發海嘯,然後地震海嘯一起造成了核災。規模之大,威勢之猛,足令世人震驚。

曾有「高人」對我說,未來的世界,常有地、火、水、風、病五災降臨,先是一個個來,然後配對來,最後是一起來,直到世人徹底覺悟悔改為止。我平日不信玄異 之言,但仍難免把這話放在心裡。這次日本的地(震)、水(海嘯)、病(核災)一起來,中間還夾雜著火,實在令人不得不心生警惕。

我預言,這次的日本大災,必將成為人類歷史的里程碑。因為它不但發生在先進國家,而且還因其先進而更嚴重到難以收拾。物傷其類,全世界的發達國家一定會更 感同身受、一同反省。

當然,核能發電的利弊思辨,必定首當其衝。日本是擁核大國,福島的教訓,必將讓日本人省思如何處置其現有及未來所有核能發電,也必將令全球所有擁核或正在 擁核的國家做同樣的省思。省思的議題,千頭萬緒只有一句話:如果不再有便宜、乾淨、安全的能源,大家的日子該怎麼過?

正如我日前文章曾提到,便宜的食物其實是一種假象。人們用種種「先進」科技改造植物和動物,使其長得快、病害少,最終惡果還是回到人類自身。同樣的,便宜 的能源當然也是假象,從地球暖化到福島核災,大家已經開始嘗到苦果。當然,最大的假象,是GDP增長必能帶來幸福。

往深處看,福島核災正是近代文明的一個小縮影。它所反映的是:人類因迷失而生貪念,因貪念而自大,因自大而輕率的後果。在某種程度上,所謂的「現代幸福生 活」,其實大部分建立在「遞延惡果」的僥倖心理上。大家互相欺騙,不聽、不看、不想問題的因果,是它仍能存在的唯一原因。

這次的福島核災,大家在經歷一陣反省檢討後,會不會又重新回到不聽、不看、不想,繼續過著幸福的日子?這當然是很可能的,因為地、火、水、風、病,還沒同 時來嘛。

我的看法是:任何一個經濟發達地區的有意識公民,都應該連結其他有共同意識的人們,共同督促他的政府想一想。想什麼?想GDP剩下一半,大家該如何過日 子!

如果其他人都不肯想,就只好自己想:假設油價、電價、食物價……,都比現在貴一倍,你該如何過日子?如果真的這麼做,那你就算是對福島災變做出正確回應 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00

「童萌養正」 金惟純

2011-4-11 TCM




最近聽了很多人的故事,聽到我恍然大悟,很值得大家分享。

說故事的人,多半都早已成家立業,有的兒女成群、有的事業有成,看起來都多采多姿。但我卻發現,他們的人生劇本,尤其是主戲和主角的「定裝」,卻早在童年就寫好了。而且「劇種」不脫下列幾類:

●逃家:童年就覺得自己家不夠好,外面的世界更有意思,一直想往外跑,因此即使自己成家後、或加入任何組織,都忍不住繼續想逃。

●主持正義:覺得父親對母親不好,或母親對父親不好,忍不住想站出來「主持正義」,成年後仍然四處主持自己的「正義」,好事和壞事都因此而來。

●不被愛:小時候感受不到父母的愛,長大後也覺得配偶、兒女、親朋好友都不愛自己。

●不公平:小時候自認沒有被公平對待,一輩子都覺得別人對自己不公平,非常在意「公平」這兩個字。

●抱怨:小時候覺得自己命不好,別人命比較好,因此一輩子都嫌自己命不好。 以上舉例比較偏負面,正面的劇本大家可以類推。但總而言之,劇種類型並不多,表面上五花八門,追根究柢,不過就幾類。

這些故事,我聽到冷汗直冒,因為在別人的故事裡聽到了自己的一生,看到了自己個性和習性的來由,有如按圖索驥,簡直神準。由此想起中國傳統教育裡的「童萌養正」四個字,再也揮之不去。

原來我們在童萌時期(大約三歲開始)心中的念頭,竟是如此強大,強大到足以影響一輩子,而當事人卻渾然不覺。最重要的,不是我們童年發生了「什麼事」,而是我們當時「怎麼想」。

童萌時期,正是孩子脫離全然「用心」在活,開始練習「用腦」看世界的階段。通常孩子快樂時是不「想」的,不快樂才開始「想」,而且「想」和「感受」合一, 特別有力量,「想」了幾次後,就變成真的了。如果把「想」說了出來,受到打壓,通常會「地下化」,進入深層意識,人生劇本於焉成形。

有了這樣的省思,再看到當今教育對「童萌養正」如此的無意識,對諸多現代人生的悲劇,深覺因果了然。

還好,根據我個人的經驗,「童萌養正」這一課是可以補的。對自己,可以先不忙著賣力演出,停下來想想自己的「人生劇本」究竟是怎麼寫的,回到源頭處,修修 劇本再出發。對下一代,可以用陪伴和提醒,幫他們找到煩惱來源的「念頭」。「念頭」有一樣好處:如果你清楚看到它,把它和清明的感受連結,它就自動「正」 了。

(本專欄每兩週刊登一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08

人可以這麼「活」! 金惟純

2011-4-25  TWM




「大多數早晨,我都在海裡;如果天氣不好,我就在溪裡……,」這個人每週至少四、五天在釣魚,每週通常辦兩次家庭音樂會,每天必做的功課是拉琴、畫畫、讀書,但一禮拜工作不超過五小時。

這個人活出的樣子,大家一定都覺得「很過分」,更別說他是個白手起家的企業家了。他不是退休後才這樣活,他幾十年前就一直這樣活。他是許文龍,奇美集團創辦人,一個曾經締造過許多世界第一的人。

我認識許文龍近二十年,一直知道他是個活得「很過分」的人,但讀到他新出的自傳《零與無限大》,仍然感受甚深:原來人是可以這麼想的!原來只要真的這麼想,就不難這麼做,最後就能活成這樣子!要活得很過分,先要想得很過分。

許文龍就是個想得很過分的人:

-他可以在公司很小的時候就想做世界第一,也可以在公司很大的時候,想事業失敗了沒關係,了不起去菜市場賣魚。

-他可以為了讓員工幸福,堅持不上市;也可以向銀行借了上千億,想頂多公司老闆換人而已。

-員工若是工作表現不好,他就當作家裡出了一個比較不聰明的小孩一樣,沒辦法改變。他相信,企業與員工之間,是一種緣。

-他相信財產不必留給後代,做企業也會中毒。

-他相信孫子兵法中最好的,就是第三十六計。

許 文龍活出的樣子比別人精彩,根源就在他想的「空間」比別人大-從零到無限大。而且他還「倒著想」,先想事情最後變成什麼樣,再決定今天要怎麼做。他的思維 有點像巴菲特:「別人貪婪時我恐懼,別人恐懼時我貪婪。」從貪婪到恐懼既然都可以,自然也不難「不貪不懼」,只活在當下。

從許文龍,想到我 見過的無數企業家,更覺得他不簡單。能在事業上開創一番局面的豪傑之士,多數都有「苦天仇深」的人生經歷,個性超強幾屬必然。這樣的人,在事業上能有「善 終」,已經難能可貴,論及人生圓滿,則如緣木求魚。像許文龍這樣提得起、放得下、想得開、惜得福者,我想不起第二個。

許文龍這本書,讓我看到「想」的力量,他的幸福和帶給其他人的幸福,就是這麼「想」出來的。你也想幸福嗎?那你又是怎麼想的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68

學「願意」 金惟純

2011-5-9  TCM




一位創業投資高手最近對我說,創業最終的成敗,大部分取決於最初的起心動念。如果僅「動念」而未「起心」,只能稱為理想,不能算是願望。他說,多數人的理想力道不足,撐不到最後的成功,所以他只投資有強烈願望的創業者。

這 位朋友對「理想」和「願望」的分類有意思,我完全明白他在說什麼。事實上,我還曾撰文闡述「大願」和「無我」的關聯,認為只有發大願者,才能真正無我。願 若大到連「我」都給「無」了,哪是頭殼發熱蹦出來的「理想」可比的?問題是,「大願」要如何發?如何發了才能稱之為「大願」?

我捫心自問, 「大願」好像與自己一生沉浮,沒什麼關聯。從小到大,都是個性、能耐和環境這三個因素在舞來舞去。有時候環境形勢強,個性只好委屈些,湊點熱鬧、謀個出 路;有時候個性煥發,跳火坑也不怕,率性而為,直到受夠教訓或玩到沒味了才收斂;有時候自覺能耐大,雖千萬人吾往矣,但最終遇到了環境和個性的局限,為德 不卒。在沉沉浮浮之際,也不是沒發過大願,但事後卻發現,那些願,一點也不真實,完全沒有力量,離「大願」十萬八千里不止。

所以我很羨慕那些發大願的偉人。經典上不是說有人「乘願而來」嗎?我想那些人就是了。而根據對自己半生經歷的檢視,我也確定自己不可能是了。

但 最近的一些看見,讓我有了不同的體認。我有機會近身觀察一些「大願行」者,發現作用於他們身上的,並不是「大願」,而是「願意」。他們並不需要隨時提醒自 己「大願」之所繫,而是時時刻刻用「願意」去面對每一件發生的事。他們只是打開真心、保持覺察,自然就「願意」了。中國古字的「愿」,就是「原本之心」, 早已道盡了一切。

我才發現,大家可能是倒果為因了。原來是有一些人在修自己,修到萬事都願意,然後以這樣的能量感染了周遭的人,大家一起願意,願力生生不息,終於成就了人所不能。後來別人說他們的故事,就說有人發了大願……。大願原來不是發出來的,是用真心願意彼此加持,最後成其大。

有 了這發現,才明白自己少年時錯過的,不是沒發大願,而是沒用「願意」去化自己的「個性」。如今過半百,再發大願已時不我與,但每天日常發生中,修幾個「願 意」還是可以的。也奉勸諸位,家裡若有青少年,別忙著叫他寫「我的志願」,帶著他從日常生活中修修「願意」罷。說不定等他長大,我朋友會很樂意投資他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92

Oh iPad! 金惟純



2011-7-18  TCW




日前有位朋友向我炫耀他的iPad 2,雖然我一向對時髦電子產品興趣缺缺,但他說像我這麼「笨」的人最適合用,所以我就弄了一台試試。

帶iPad 2回家的第一天,八歲的小女兒就甜言蜜語把它給哄了去。不到三分鐘,她回頭找我,說裡面沒有她愛玩的遊戲,我說這是老爸工作用的,不是給她玩的,而且她們 班上一大堆同學都戴起了眼鏡,就是在手機或iPad玩遊戲的結果……。接下來的半小時,父女倆展開大論戰,最終以哭哭啼啼、不了了之收場。

iPad能在我家引發親子大戰,可見其威力無遠弗屆,確實是改變了這個世界。它在商業成就上打趴所有競爭對手,自然更不足為奇。

這讓我想起賈伯斯瘦骨嶙峋、病容懨懨的站在舞台中央發表新產品的畫面。這畫面帶給我極深的觸動: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一個人選擇活成這樣?活到命都快沒了還要搞產品創新?到底是他改變了世界、還是世界改變了他……?

毫無疑問的,賈伯斯是當今世界頭號老頑童。他可以玩到爆肝,玩到「一將成名(他自己)一骨枯」,玩到別人都玩不起,玩到全世界都無法忽視他的存在。背後支 撐他的,是全球化的生產環境,是八歲小孩都無以倖免的商業力量。沒錯,是賈伯斯們改變了世界,世界也不斷製造出更多的賈伯斯,兩者皆是。

賈伯斯們(也就是當今)的世界,贏家越來越少、輸家越來越多;輸贏之間洗牌越來越快,也越來越說不清楚輸在什麼地方。其實是不可能說清楚的:什麼人玩什麼 鳥,如果你不是「那人」,送你那鳥也玩不轉,這就是「個性決定命運」使然。問題是,當今的世界,是某些人的「個性」,可以決定越來越多其他人的「命運」, 至少在商業競爭的世界是如此。

在未來的世界,英雄變狗熊的速度,必然更加快速。總有一天,狗熊的數量會遠遠大過英雄,而且知道自己不可能再變英雄了。總有一天,他們湊在一起會認真思 索,所謂的英雄,到底是不是真英雄。那些被賈伯斯變狗熊的兄弟們(譬如說諾基亞),可能自我安慰:至少我不必向醫院請假來開董事會罷!至於我本人,如果用 賈伯斯的人生換我的,我可不願意呢。

前一陣子,我對一群年輕人講演,告訴他們未來的世界會變得越來越快,更不可測、不可恃,更沒規則可循。他們問我該怎麼辦?我說不管什麼樣的時代,人都可以有選擇:你可以選擇活出你自己,不管別人怎麼看!求仁得仁又何怨?

至於我自己,目前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不靠老爸的權威說服八歲的小女兒:為什麼她班上某些同學有iPad,而她沒有也沒關係?說實在的,這挑戰還真夠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30

「置心一處」! 金惟純

2011-8-1  TCW




有年輕人問我,過去的經歷中,什麼事最有收穫?

我仔細想想,大半生有高峰、有低谷,曾發生許多好事,壞事也不少,但最終覺得記憶深刻、有感受、有啟發、有收穫的,竟然毫無例外,都是自己「認真」的時刻。無論「認真」是自願或被迫,一體適用;無論「認真」的領域是感情、生活或工作,也一體適用。

正 巧近日重讀日本經營之神稻盛和夫所寫的《活法》,完全印證了我的經驗。稻盛和夫說,他一生從未定過長期經營計畫,只「充實」的度過今天,就能看見美好的明 日」,因為「無論是什麼工作,只要全力以赴,就能產生很大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讓人更積極的挑戰下一個目標」,他認為這種狀態是「宇宙和人類之間的一項約 定」。

事實上,稻盛和夫大學畢業後就職的公司,就是一家隨時可能倒閉的爛公司,老闆無心經營、積欠員工薪資、同事鉤心鬥角、員工紛紛求去……,而他居然在這家公司裡全力以赴的做研究,終於帶來了成果,由此進入良性循環。

我的經驗也是如此。創業之初,由於自己的輕率和無能,把公司搞到一無是處、陷入惡性循環的谷底,卻因沒有退路,最後只好「用心」。沒想到卻從此開創了一段最有收穫的職場高峰。

很 明顯的,人生有沒有收穫,其實和發生了什麼「事」無關,只和自己有沒有用「心」有關。世間最珍貴的,只有一顆「真心」(自己的)而已,除此無他。無論發生 什麼事,用真心才不會錯過;無論有什麼疑惑,用真心自有答案;前途茫茫時,真心會帶著你開創坦途;最重要的,用真心的「做」,才不會帶來煩惱、包袱和業 障。

接下來的問題,當然是「心」要如何「用」?這其實是東方傳統智慧的最大奧秘,自古以來的大修行人,可以做到行、住、坐、臥皆「一心不亂」,隨時活在當下。這種境界,現代人可望不可及。

所幸,稻盛和夫提出最簡單的方法:「不管怎樣,首先竭盡全力、專心致志、全神貫注於當前分內之事……,這樣,漸漸的在痛苦之中逐步產生喜悅感和成就感……,自然而然就有了大轉變。」

大道至簡,「置心一處」而已。心不用,就不在;置心一處,就能啟用;置於何處,且問初衷?

凡事皆有初衷,經過人事紛雜、昏沉妄想後,多數人都忘了初衷,也就失了真心。要找回真心,「置心一處」於初衷,無怨無悔、不離不棄,就是唯一有效的不二法門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7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