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銀行不是中國獨有,但近兩年中國迅速擴展的影子銀行已經引起國內外多方關注。去年年中,華爾街見聞曾總結華爾街多家投行的圖表分析,展示中國信貸泡沫的風險。比如渣打銀行分析師提到,使用槓桿的中國企業數量居亞洲之首,中國信貸增速也居亞太地區首位。
下圖來自渣打銀行,最左側的柱形代表2012年中國的上市企業負債與未計息稅折舊及攤銷利潤(EBITDA)之比。
去年中國社會融資達到17.29萬億元的年度歷史最高水平,信託公司和其他影子銀行實體提供貸款增至創紀錄的5.2萬億元左右,佔社會融資總額的30%。
在中國央行公佈去年全年融資數據時,央行調查統計司司長盛松年也提到,既要看到影子銀行的積極作用,也要看到它的風險所在。
本月法國興業銀行的報告警告,為竭力擺脫信貸推動增長的經濟模式,著力打擊信貸泡沫、採取去槓桿行動的中國政府可能因判斷失誤而導致硬著陸。
如果發生硬著陸,中國GDP年增長可能大跌至2%。受此影響,中國硬著陸一年後,全球增長可能減少1.5%。
硬著陸只是一種較壞的預測結果。真正的問題也許還是,影子銀行自身的融資機制會讓這個系統更加不堪一擊。
美國經濟學家、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金融學教授(Michael Pettis)最近這樣評價:
影子銀行系統的增長與收縮通常有很強的親週期性,所以,可能在世道好的時候表現得比預期的好,在世道差的時候比預料的還糟。
中國的影子銀行發展到了什麼地步?光用數據堆砌還不夠直觀。金融商業類數字雜誌Quartz用美銀美林整理的數據製作了以下圖表,它讓我們看到了影子銀行的一種主要形式——理財產品(WMP)在中國迅速擴大規模的勢頭。
理財產品一般利息較高,之所以能獲得較高的回報,一個原因在於這種產品實質上是風險較高的銀行貸款。
下圖展示了影子銀行的貸款週期。
要理解上圖的週期不能不提中國銀行業的一把重要「保護傘」——存款準備金率,簡稱存准率(RRR)。
存准率是央行硬性要求金融機構按一定比例留存的存款。一旦銀行的貸款違約,這部分資金可以用來保證銀行依然擁有足夠的流動性。
中國的大型金融機構存准率為20%,查看維基百科的多國存准率對比圖表可以發現,這個水平在國際上也是數一數二的。
所以,存准率也常用來作為中國銀行業仍處健康水平的一個理由。
存准率越高,貸款可能產生的新增信貸就越少,也就是所謂的貨幣乘數(money multiplier)越低。
中國政府保持較高的存准率可以避免貨幣供應增加過多。以下可以看到推行不同存准率出現的幾種信貸增長情境。
但如果企業不再把資金存入銀行,而是用來投資理財產品,結果就不同了。
理財產品屬於銀行的表外業務,說白了不會體現在資產負債表上,所以存准率的要求對理財產品並不適用。
比如要是花100元買一款理財產品,就是完完全全貸款100元給一家公司,理論上那家公司可以用這100元再投資另一款理財產品,前提是第二款理財產品提供的利息比第一筆貸款的高。
要是按存准率的要求,100元銀行存款最開始只能投入80元放貸,兩輪借貸下來合計貸款180元,這就比影子銀行系統的兩輪貸款總額少了20元。
換句話說,理財產品的存准率等於零,它產生的信貸可能比正式存款帶來的新增信貸多得多。
下圖展示了5萬元人民幣分別通過正式銀行系統和影子銀行系統產生的信貸規模。
自理財產品熱銷以來,信貸增長速度遠超存款增速。
銀行存款幾乎沒怎麼增多,可銀行放貸的規模還超過了以往的水平,以至於一些分析師懷疑正式渠道的貸款已經完全和影子信貸混合在一起。
下圖的社會融資總額包括正式貸款、企業發債、股權融資和影子銀行融資。
中國政府有理由抑制這種理財產品投資推動的影子銀行貸款增長,因為這種貸款風險太高。
但佩蒂斯認為,堵塞影子銀行渠道可能導致意外的後果。
佩蒂斯預計:
同樣的機制將迫使中國央行採取計劃外的「緊縮」,目的是要重新控制住影子銀行系統。
由此產生的影響會是將一種親週期性很強的機制注入國家的資產負債表,那將增加上行和下行兩方面的波動性。
如果佩蒂斯的預測沒錯,為了抵消信貸增長急劇下滑的影響,中國政府今後需要貨幣寬鬆,允許在打擊影子貸款的同時增加正式貸款。
中國央行當然有工具放寬貨幣,但如果時機不對,形勢可能就會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