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在電影節呼籲“讓電影慢下來”的話音猶在耳邊。上周就傳出票房出現異象。
上周五到周日整個周末檔票房同比下降近六成,這是在暑期檔的情況下。此前,暑期檔是全年票房重頭戲,對全年票房的增長具有重要意義,去年票房最高的影片《捉妖記》就在暑期檔上映。不僅如此,還傳出《致青春2》票房涉嫌註水,也就是說,在存在票房註水嫌疑的情況下票房依舊跟去年同期相比大幅下降,不禁令業內懷疑國產電影增長乏力。
根據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微信公眾號“電資辦”公布的全國電影票房半年報顯示,依據全國電影票房綜合信息管理系統的統計數據,2016年1月1日至6月30日上半年全國電影票房245.82億元,排場3458萬場,觀影人次7.23億人。根據廣電總局公布的數據,2015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為440.69億元,同比增長48.7%。如果繼續按照去年的增速測算,今年票房預計將達到654億元,達到全球第一大電影票房國家美國的100億美金票房。然而,目前來看,中國票房離今年達到這一目標還有點懸。
第一財經記者查閱貓眼票房數據發現,剛剛過去的暑期周末檔(7月15日~7月17日)的票房分別為1.41億元、1.89億元、1.8億元,而去年暑期7月第三個周末票房約為3.23億元(7月17日周五)、4.25億元(7月18日周六),4.04億元(7月19日周日)。同樣是暑期7月第三個周末,去年周末檔是11.52億元,今年只有5.1億元,今年同比下降55.73%。不禁令人發問,中國電影票房高速引擎還轉得動麽?
根據往年經驗,7月和8月是見證國產票房奇跡誕生的月份。相比去年同一時期,《煎餅俠》上映兩日,單日票房已突破1.5億,而《捉妖記》單日票房突破1.8億,二者與《大聖歸來》最終以單日4.9億票房刷新紀錄,和《梔子花開》、《小時代4》等雖飽受爭議、卻仍收獲頗豐的青春電影一起大力拉動了國內院線票房大盤一把。而2016年暑期檔的票房在目前為止,並沒有帶給我們太多驚喜。
事實上,不僅7月,今年4、5、6月票房分別為31.2億元、31.9億元、39.01億元。4月同比出現較大幅度下滑。5月同比也呈現負增長;6月則僅有約16.2%的增幅。從第一季度的瘋狂,到狄二季度的平淡,上半年電影市場如同坐了“過山車”一般。業內都寄希望與7月暑期檔能夠實現逆轉,不想結局依舊不盡如人意。
今年7月,幾部扛大梁的片子《寒戰2》、《陸垚知馬俐》、《致青春2》均沒有能夠扛起7月暑期的票房,相反還遠弱於去年。藝恩高級分析師馮珺向記者表示,目前暑期票房不及去年,很直觀的因素是目前缺乏能夠撐起票房的片子,原先大家寄希望的幾部片子均沒有能夠實現大家的預期。而更深層次原因或許是在電影內容源頭缺乏持續產生優質作品的能力。
缺乏創新或許是主要原因。近期上映的兩部青春片均沒有達到大家原先的預期。自趙薇《致青春1》以來,青春片已經成為中國電影市場不可或缺的一個類型,並且已經形成了固有的拍攝套路——“捆綁IP+高顏值演員”的組合能夠讓青春片穩賺一筆。然而,持續大量的青春片泛濫、缺乏創新也讓觀眾逐漸出現審美疲勞,甚至也因為急於求成,影片制作水準也出現下滑。《致青春2》豆瓣評分只有4.0,遠低於第一部6.7的評分,另一部《陸垚知馬俐》的評分也只有5.3。倒是《大魚海棠》的表現給了我們一些驚喜,畢竟在國產動畫片發展落後的情況下,能夠有這樣的表現已屬不易。
如今,中國電影影院數及銀幕數已經達到新高,在全國範圍來看,上半年新增銀幕3800余塊,全國累計銀幕數3.86萬余塊,基本追平北美銀幕數。硬件設施上我們已經與全球第一的美國相近,那麽問題則出在內容源頭上,或許如李安所呼籲的“慢一點”,中國電影人的確要慢一點,沈下心把內容做好。
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饒曙光表示,綜合看中國電影的核心競爭能力,依然存在著一定的短板,木桶效應隨時隨地可能發生。 此外,中國電影的銀幕數已經達到了近4萬塊,票房以及觀影人次的增長已經低於了銀幕數的增長,無論是電影院還是銀幕的單位面積產量出現了下滑,凸顯出了某種結構性過剩的征兆,“這都需要引起我們前瞻性的思考,予以有效化解”。
商務部7月19日發布的數據顯示,文化娛樂消費繼續保持景氣狀態。上半年全國電影票房收入累計達到246億元,同比上漲21%。
業內人士表示,今年中國電影市場突破600億元的願景恐難實現,優質電影內容缺乏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在此背景下,上市公司紛紛發力內容端,助力行業成長。
全年600億票房難度較大
需要提到的是,由於去年票房創出紀錄,以及今年一季度票房的火爆,使得公眾對於今年我國電影票房市場的預期也極高,不少權威機構及人士均預計今年將 突破600億票房。但從上半年的“成績單”來看,246億元的票房尚未不及600億元的一半,因此,全年600億元票房預測是否能夠達到也成為懸念。
文化、科技領域知名投資人曹海濤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去年國內440億元的票房,也是幾部大片如《捉妖記》、《大聖歸來》等貢獻的票房,已 經突破了歷史高點。之所以預期今年突破600億元,是按照前幾年增速來推算的。但目前來看,今年要達到600億元的票房,難度是比較大的。文化創意產業的 增長是有約束性的,要持續增長一是靠項目的數量,二是靠項目的深度。從如今的中國電影來看,每年賣座的也就20部、30部,其余大部分僅僅是曇花一現。
“我們可以看到,《美人魚》之後,一些本來期待值較高的電影,如《夢想合夥人》和《魔宮魅影》等也沒有太好的表現。這是因為影視產業從前期籌備到後期發行,都需要時間,《美人魚》也做了幾年時間。”
對於我國電影產業高速增長的時期是否已經過去,曹海濤表示,電影產業的高速發展,從2009年到現在已經有7年時間了,未來幾年文化創意產業不會一 直呈現出黃金增長。電影市場的發展空間也是有過程,有天花板,一旦過度追求數量,在質量方面就會出現問題,現在很多片子都賣不出去,發不出去。因此,反而 積累是一個好事。”
加快內容端建設
近年來,中國電影產業快速發展,大量資本湧入,大量影視公司不斷出現。業內人士表示,目前電影產業優質內容以及人才缺乏,公司數量增加進一步攤薄人 才。要解決電影產業“內容荒”應多角度入手,培養專業人才、發掘優質內容IP、引入先進技術。同時也需要相關政策對於規範行業發展,加大影視版權保護力度 等。
在此背景下,上市公司相繼發力內容端建設。光線傳媒總裁王長田對記者表示,公司計劃在9月份開啟一項新人培養計劃,包括導演、演員的培養。
華誼兄弟副董事長兼CEO王中磊則表示,公司擁有產量、品質穩定的簽約導演團隊,不斷拓展更多的內容生產源;通過多種渠道拓展投資合作模式,在“內容供給”端不斷蓄力,聚合更多優秀人才和企業。
7月18日,由華誼兄弟投資的公司參與發起“聚本匯”青年編劇優秀劇本選拔大賽,旨在挖掘優秀編劇人才、創造出更有價值的影視作品、培養優質內容IP。
(綜合來源:中國證券報、每日經濟新聞)
“大盤不佳啊”“遇冷啦”“希望影視的下滑只是‘俯臥撐’的一個階段,但如果本身就是虛胖體質,還做各種誇張動作、還縱欲,就真撐不起來了”……影業公司老總們最近在朋友圈里紛紛感嘆。
原因很簡單,今年4月以來,電影市場持續遇冷,備受關註的暑期檔更是“不給面子”。藝恩電影智庫的數據顯示,截至7月26日,7月全國票房總量為38億元,與去年7月的55億元總票房相比差距明顯。
冷清的電影院
至於背後的原因,有說是“票房去泡沫”、有說“票補造成”,但六家知名影業公司主要負責人給第一財經記者的答案是,當無良的偷票房以及票補依舊存在時,電影遇冷的根本原因還是熱錢瘋狂炒作的結果,“電影不是股票不是樓花,不是炒出來的,懷孕需要280天,電影也一樣,急不得。這里,我們呼籲電影人,拿出工匠精神,做質量好的項目,資本市場不要太急。”
暑期檔票房5年來首跌
“今年暑期檔票房是近5年來第一次出現下跌,我們很意外。”一家已參與投資了17部電影、累計創造票房上百億的互聯網巨頭旗下影業公司電影業務部總監28日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
暑期檔泛指每年的6~8月,主要觀眾為4~24歲的學生。“暑期檔以前在國內一直被認為是票房淡季,直到2004年7月16日,張藝謀的《十面埋伏》一舉拿下1.5億元票房,這才使暑期檔開始受到重視。”資深電影制片人王璐表示,“2009年夏天,內地電影市場第一次有了暑期檔,在13周的時間里,創造出了16.5億元的票房。”。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發現,2009~2014年的暑期檔票房靠前的電影,幾乎都被號召力很強的好萊塢電影占據。比如,2011年7月21日上映的《變形金剛3》是第一部在暑期檔突破十億元票房的電影;2014年,《變形金剛4》將這個門檻提高到19億元。不過,2015年的《捉妖記》完成了一次超越,上映63天累計獲得票房24.38億元,刷新和創造了200余項票房新紀錄。
“加上《大聖歸來》等影片,去年123天的暑期檔創造了156億元票房,上映超過120部電影,觀影人次達4億。5~8月的票房輕松超越了2011年內地全年的票房總和。這也讓我們對今年的暑期檔充滿著期待。”上述電影業務總監表示。
若按照2014年、2015年暑期檔的增速,今年的暑期檔創造的總票房應該在250億元,這也是今年近90部電影紮堆廝殺暑期檔的重要原因。
遺憾的是,除了《寒戰2》、《大魚海棠》等幾部電影票房還過得去,大多數電影想上億都難,大體量影片的井噴期只有7天,許多影片成為“一日遊”,而去年暑期檔有19部電影輕松過億。第一財經記者算了一筆賬,若按照目前國內通用的票房分賬規則,扣除5%的電影專項資金和3.3%營業稅,制片方分成一般占總票房40%,安樂影業去年主投資的3.5億元的暑期檔冠軍《捉妖記》最終令出品方至少獲得了5億元的收益;今年的《寒戰2》的投資若在5000萬~7000萬之間,票房達到6億元,出品方的總收益約為8000萬元。
《寒戰2》劇照
“今年直觀的感受是錢更難賺了。”《寒戰2》的制片方和主要發行方安樂影業總經理張晗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也感慨:“如果《大魚海棠》去年上映,我覺得還是能達到10億元的,但是今年能這樣其實也很不容易了。”
《大魚海棠》劇照
瘋狂資本才是罪魁禍首?
“今年的華語電影質量不如去年,上半年的虛假票房等現象也引起了反感效應。”這是業界對目前電影市場“疲軟”的普遍總結,浙江一家影業公司的品牌總監一語中的,“空間無法換取時間,電影市場殘酷,並不是有錢人都能玩大電影,100億以上的除外。”
其實,對於暑期檔電影票房不佳的背後原因目前有兩種說法較為普遍。
一是“票房去泡沫”。緣由是因《葉問3》“幽靈票房”事件使得主管部門對“偷瞞票房”行為進行打擊。
二是“票補”少了。所謂票補,就是BAT三大互聯網巨頭的在線票務市場“價格戰”,這使得線下銷售幾十元的電影票一上線就只要9.9元了。2015年的電影總票房中,線上票房貢獻了70%。但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的情況是,如此低價的“票補”實際所占銷售比例並不高,幾千萬左右。
那麽,刨除“偷漏瞞報、幽靈場”的“票房泡沫”及“票補損失”,暑期檔的票房應該是多少?
主管部門的主要負責人去年曾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雖然沒有進行過統計,但對中國電影產業鏈上的“毒瘤”現象進行過摸底,“偷瞞報票房”占比不及總票房10%,而“幽靈場”所創造出的票房應該也不會超過這一比例。
若按上述比例計算,今年業績預測的250億元暑期檔票房去掉泡沫及票補費用,應該在200億元左右。然而,截至7月26日,7月全國票房僅為38億元,剩下一個多月的票房能超過150億嗎?
“說票房不高主要原因是沒有票補了,我覺得這種觀點非常可笑。從來沒有一部影片是靠票補成就的,也從來沒有一部影片因為沒有票補就完全被觀眾拋棄了。今年部分影片仍然有大量的票補,票價甚至賣出白菜價,但仍然賣得不好,說明什麽問題?是因為你拍的是一部爛片。”一家知名的影業公司負責人表示。
“今年至少有上千部影片殺進市場,這背後就是幾百億的投資,但上半年過去了,大家記得幾部國產影片、幾家公司的名字?”一家上市公司的董事局主席表示。
有趣的現象是,影業公司在金融創新領域十分活躍,這就不能不提到《葉問3》。業界認為,如果從“創新”的角度說,《葉問3》的玩法就是快鹿集團通過旗下數十家關聯的金融平臺和影視平臺形成複雜的投融資模式,並想通過“票房換股價”而獲得巨大收益,分拆開就是 “提前預售票房收益權的《港囧》+金融產品的《美人魚》+《泰囧》的光線傳媒股價漲停”三合一而已,但“幽靈票房”讓施建祥所構建的電影金融產品引發了系列震動。
事實上,今年仍有不少影視公司在嘗試創新。以暑期檔為例,有四部被預期不錯的影片均被保底發行,加上其他諸多保底項目,業界預計今年暑期檔保底發行涉及資本金在20億元以上。
“我不看好保底發行,這個是非理性的行為,往往在保底發行中出現破壞市場規則的行為。” 上述互聯網巨頭旗下影業公司電影業務部總監表示。
現實是,雖然有《美人魚》16億元保底取得33億元票房的成功案例,但也有《太平輪》8億元保底僅得6億元票房、《葉問3》10億元保底只獲8億元票房及3億元保底的《夢想合夥人》只收到8000萬元票房等失敗案例。
《美人魚》劇照
在上述業務總監看來,正常的保底發行如果意在票房,本身並無問題,最怕是熱錢在找渠道炒作,“保底發行如果報出明顯虛高的價格,可能就是別的目的了。”
資本市場也在為票房去泡沫
不少名不見經傳的各色影視公司在資本市場上也是各顯神通。數據顯示,除了華誼、中影、上影等老牌公司外,還有76家影視公司在新三板上了市,其中的八成公司在2015年實現了盈利,其中35家凈利潤同比增長在1倍以上。
但細看大多數影業公司,多有明星股東的保駕護航,所謂盈利更多是因為部分公司2014年盈利基數本身就比較低。
7月中旬,深圳證券交易所結合當前市場熱點及其發展變化,對《創業板行業信息披露指引第1號——上市公司從事廣播電影電視業務》做出第二次修訂。針對高額票房收入與公司實際可確認營業收入差異、上市公司與演職人員的具體合作,以及明星證券化等事項做出進一步明確的信息披露要求。
“目前國內影視行業發展迅速,高額票房作品越來越多,影視作品票房對公司二級市場的股價有較大的推動作用,同時,上市公司與制片人、導演、演員在業務、股權等方面的合作方式不斷創新,明星證券化成為市場熱點上市公司與演職人員的合作及業績對賭事項對上市公司經營有重大影響,細節都是投資者關註的重點事項。”文娛產業天使投資人周凱旋表示。
業內人士均表示,有針對性地細化影視類公司信息披露監管,有助於遏制影視類概念炒作,刺破高估值、高市盈率泡沫,有利於市場的價值引導和價值發現;同時也有利於促使行業內公司專註於自身主營發展,使市場回歸良性競爭,讓真正的優質公司獲得更好發展。
中國文化產業投融資數據平臺新元文智的數據顯示,2016年已過半年,但我國文化產業股權融資規模逐月下降。6月份,融資案例有79起,較5月份略有增長,但除去其中3起未披露金額的案例,融資規模創下了年度新低,僅有55.16億元。
“目前電影市場給大家的教訓未必是壞事,可以讓大家頭腦清醒一下,擠出泡沫,踏踏實實把電影質量做好。”上述互聯網巨頭旗下影業公司電影業務部總監表示。
在《葉問3》因為票房造假被廣電總局處置後,電影票房註水現象一度銷聲匿跡。然而,近日卻大有死灰複燃的跡象,《致青春2》、《大魚海棠》、《哆啦A夢:新·大雄的日本誕生》等一眾熱映的影片先後被指涉嫌票房註水。
票房造假是否卷土重來了?是什麽讓票房註水“陰魂不散”?而7月票房同比下滑18%不禁讓人發問:是否是票房低迷讓票房註水死灰複燃?失去了票房註水的電影市場還能繼續雄起麽?
多部熱映影片涉嫌票房註水
近年來,在線售票網站的發展讓在線售票成為主流,也讓每部電影的真實售票情況暴露於公眾面前,一旦有涉嫌票房註水行為或售票異常就很可能被網友曝光。
7月13日~7月14日,時光網專業版數據顯示,《致青春2》的高票房影院中上座率達到80%以上,有的甚至超過了90%。有媒體指出,《致青春2》的發行方北京微影時代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微影時代”)為影片做出了4億保底發行,出於壓力,對票房註水。
對於上述質疑,微影時代方面公開回應稱,4億元保底是外界失實傳言,實際上遠遠沒有這麽高。針對幾乎空場情況下第一排售空、午夜包場等情況,微影時代方面公開稱,包場行為為吳亦凡的粉絲所為。其粉絲為了支持偶像,有組織地進行包場、鎖坐、n刷等行為,並在組織活動時,要求不要鎖那些位置較好的座位。
無獨有偶,同期熱映動畫電影、由光線傳媒發行的影片《大魚海棠》也被卷入票房造假風波。微博實名認證的光線影業華北大區總監與網友隔空互辯,《大魚海棠》官方微博也加入聲援。據悉,有大量網友在微博等網絡渠道曬出售票網站售票情況,實際到坐人數遠不及真實人數,不少影院到場人數不及售出票數的兩成,許多網友享受了“包場”待遇。
關於網友質疑《大魚海棠》電影實際上座情況與售票不符、票房涉嫌註水一事,《大魚海棠》官微的回應卻並不能令人信服。官微稱,出現滿場的原因是:“在售票界面顯示停止售票後(開場前5分鐘),進入該場次售票頁面即會出現滿場,以示該場次座位已鎖,不可再進行線上購買。”但是使用貓眼購票,在臨近開場前的3分鐘,雖然無法再進行購票,但是頁面顯示的是實際購票的情況。
此外,正在上映的《哆啦A夢:新·大雄的日本誕生》也被媒體指出出現“幽靈場”(即票售完卻沒有人到場)。
票房註水的原因
雖然一些制片方認為,票房註水是因為粉絲組團購買,或者有個人或企業包場贈送給相關人士,而出現售票數與實到人數不符可能是粉絲任性,買了票卻不願意來。
一位院線負責人向記者表示,制片方自己購買電影票的行為是真實存在的,但很可能是買了票贈送給一些單位或個人,甚至買完電影票就不管了只是為了推高票房。事實上,這部分人很多情況下是不會去看的,某種程度上推高票房,帶來票房虛增。
不過,保利影業投資有限公司公共事業部總監劉建峰認為,影院會把一些位置留給自己的內部渠道,但這不能成為發行方或者在線票務票房註水的借口或依據。
事實上,一直以來,很多制片方在電影的宣發費用中,都會留一部分用於買票房。一家院線公司的證券事務代表向記者表示,一部電影起片(上映前三天)對一部電影後期票房走勢有較大影響,因此,很多制片方會選擇在電影上映前三天抽出部分宣發費用購買票房,以推高票房。
本來,這種行為在業內看來只是一種營銷手段,本來並沒有被引起足夠重視,直到《葉問3》的出現。由於《葉問3》票房捆綁了一系列互聯網金融產品,金融公司為了利益大肆“買票房”,造成票房虛高的假象,此事引起廣電總局的重視,並對相關發行方進行了處理與警告。
“我們太追求票房了,就像民族追求財富一樣。”在著名作家嚴歌苓看來,正是市場對於票房的過度狂熱才造就了票房造假等一系列亂象。
票房造假帶來中國高票房假象
票房註水還帶來一個問題:中國票房高增長假象。
今年3月,《葉問3》票房造假行為被廣電總局處理後,第二季度票房一度低迷,到了本該火熱的7月檔期,票房依舊低迷,甚至出現了票房同比下滑18%的慘狀。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認為,《葉問3》事件之後,票房造假的情況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緩解,票房造假、票補等情況的減少,也是導致第二季度票房下滑的原因之一。
米粒影業董事長張青向記者表示:“今年的暑期電影市場特別不好。跟去年相比簡直是冰火兩重天。事實上,今年整體趨勢都不怎麽好。很多人歸結於今年爛片太多,所以觀眾觀影欲望下降很明顯。但是真正的情況是什麽呢?去年的暑期檔是中國的幾大票務網站瘋狂搶奪電影票務市場份額的機會,因為要搶奪,所以瘋狂地進行促銷。去年6.6元、9.9元的電影票特別多,導致很多不是觀影的人群都進入了電影院。導致撐起了一個反常的市場,不是真正的符合觀影市場的情況。今年暑期檔就立即被潑冷水了,到目前為止,暑期檔過半了,還沒有一部過10億的片子。今年的電影市場,在沒有這麽瘋狂的票補情況下,到底有多少真實的票房值得我們深思。”
那麽票補或者說票房註水的量到底有多大呢?由於票房註水大都暗箱操作,業內目前並沒有權威數據。光線影業董事長王長田直言,去年、前年估計整個票補總額大概在四五十億(註:去年全國票房441億,如若按50億票補算,“虛假票房”就占了11%多),今年可能會下降到十幾個億,比如15個億甚至更少。
“去掉那些造假的成分,票房情況可能遠遠不如看到的成績。”陳少峰表示。陳少峰建議:“片方企業和發行企業要理性看待票房,多考慮自身的實際盈利情況,不要盲目投錢。我們離美國電影產業差得還遠,還是要專註做好內容。”
8月4日,國家發改委公布上半年消費數據。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156138億元,同比增長10.3%,其中娛樂和旅遊市場快速發展,上半年全國電影票房收入達246億元,增長21%;上半年國內旅遊人數22.4億人次,增長10.5%,國內旅遊收入達到1.9萬億元,增長13.7%。
消費增速保持平穩
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156138億元,同比增長10.3%,增速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在投資增速回落、出口低迷的情況下,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進一步凸顯,最終消費支出貢獻率達73.4%,同比提高13.2個百分點。
消費結構進一步升級
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8211元,同比增長8.8%。分領域看,食品、衣著、生活用品等基本消費平穩增長,發展享受型服務消費增速明顯較快,占比繼續提高,其中教育文化娛樂、醫療保健支出分別增長12.9%和13.2%,占比分別達到9.6%和7.8%,均比上年同期提高0.3個百分點。
住行消費穩定增長
采取用好住房公積金、釋放農民工市民化住房需求、調整恢複房貸首付比例以及住房交易環節稅費等措施,上半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和銷售額分別增長27.9%和42.1%。通過放寬皮卡進城限制、便利二手車交易、加快停車場建設、鼓勵發展新能源汽車等措施,上半年汽車銷量增長8.1%,增速同比提高6.7個百分點,其中運動型多用途乘用車(SUV)和新能源汽車銷量分別增長44.3%和126.9%。
服務消費持續旺盛
全域旅遊示範區建設加速推進,鄉村旅遊、紅色旅遊、通用航空等個性化、體驗化旅遊持續升溫,上半年國內旅遊人數22.4億人次,增長10.5%,國內旅遊收入達到1.9萬億元,增長13.7%。受寬帶提速降費等政策帶動,信息消費規模持續擴大,前5個月移動數據流量增長124.7%。各級文化文物單位積極開發文化創意產品,文化娛樂市場快速發展,上半年全國電影票房收入達246億元,增長21%。體育經濟“跑步”前進,全民健身計劃深入實施,馬拉松等群眾體育賽事活動逐步興起。大力促進綠色消費,引導居民踐行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綠色產品和服務的供給和消費持續增加。
線上線下消費加速融合
移動支付、遠程教育、網絡租車等快速發展,分享經濟規模不斷擴大,網絡消費在過去兩年高增長的基礎上繼續保持較快增長。上半年,全國網上零售額為22367億元,同比增長28.2%,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增長26.6%,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11.6%,較去年全年提高0.8個百分點。
消費軟硬條件不斷改善
通過實施進出口食品生產企業內外銷產品“同線同標同質”工程,推動出口產品和內銷產品在同一生產線按相同標準生產並達到相同質量水平。推動交通物流融合發展,支持城市中心交通場站增強城市配送功能。依托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和12358價格監管平臺,加大對失信行為和價格違法行為的懲戒力度,消費市場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
由南派三叔親自操刀編劇的電影《盜墓筆記》今日正式上映。據央廣網消息,上映不到20小時,《盜墓筆記》已收獲票房1.2億。
《盜墓筆記》系列小說十年來積攢的粉絲,外加“井柏然、鹿晗”的人氣,讓同名電影還未上映,就收獲了4000萬的預售票房。首映日,全國院線開出了 接近4成的排片,而《盜墓筆記》回報給院線的,是11小時票房過億的好成績。樂觀派認為,這部電影將成為今年慘淡暑期檔的“救市之作”。但在著名電影發行 人高軍看來,說“救市”為時尚早,但影片本身還是值得期待。
去年夏天《盜墓筆記》的同名改編網劇,被觀眾整整罵了一年。雖然南派三叔並沒參與其中分毫,但仍以“不作為罪”被粉絲責怪。這次親自操刀《盜墓筆記》的電影劇本,面對從小說到電影不同的載體,如何做好內容平衡的問題,南派三叔的話是“50%的經典和50%的創作”。
然而即便如此,眼下《盜墓筆記》豆瓣上5分的得分仍不盡人意。值得註意的是,不同於傳統爛片口碑一邊倒的情況,《盜墓筆記》的評價出現了“兩極分化”的現象。給1星評價的觀眾占到了36%,而給出3到5星“還不錯”的人數則超過了半數。
不少原著迷觀影之後紛紛在微信、微博、知乎等平臺開啟吐槽模式,認為劇情走向頗為淩亂、選角不盡如人意、特效“五毛”、植入廣告“太硬”等種種不足毀了IP。
導致票房增速下滑的最根本因素,是中國經濟日益增加的不確定性。
編譯/ 陶曉
電影票房增速正在下滑。
暑期檔也沒能讓電影市場熱起來。藝恩電影智庫的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中國電影票房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6%,創下最近5年來的首次同比下降。背後的原因是什麽?難道真是這屆觀眾不行?《好萊塢報道者》(Hollywood Reporter)的一篇分析認為,背後反映出了五個問題。《三聲》編譯如下,或許對國內從業者有些啟發。
這屆影片不行
這一點看起來大家都同意。繼春節檔的周星馳電影《美人魚》創下5.28億美元票房之後,二季度國產電影票房僅3.74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1%。
這種頹勢看起來很可能仍然會在暑期檔延續。去年好歹有《捉妖記》,今年的暑期檔,目前看來國產片中只有《大魚海棠》——盡管口碑參差,至少目前累計實現了約5.4億元票房。
很多人都在期待成龍大哥的《絕地逃亡》能不能打破僵局。這部7月21日上映的動作喜劇,截至7月25日,已經創下超過4.4億元的票房,日均票房增長1億。
不僅是國產電影,今年的美國大片也不給力。傳奇影業的《魔獸》票房2.2億美元,《美國隊長3》票房1.9億美元,《奇幻森林》是1.5億美元,數字看起來不小,但與去年同期相比就顯得有些淒慘。去年的《速度與激情7》票房3.9億美元,《複仇者聯盟2》2.4億美元,《侏羅紀世界》票房2.28億美元。
人口結構變化
一位北京的傳媒投資人表示,隨著三四線城市影院增多,當地的潛在觀眾希望看到更多的本土電影。他認為,三四線城市的觀眾並非在超級英雄環境下長大,好萊塢的電影對他們的吸引力不強。
另一位北京的電影公司高管也持類似看法,他認為三四線城市的觀眾能否喜歡上西方電影是個疑問。無論如何,那種只要舉起好萊塢的標誌,就會收獲魚貫而入的新觀眾的時代,已經過去。
電影票價提高
去年,新興的電影票務平臺提供了大量票補。而到了今年,票務平臺格局初定,幾家票務網站都不願意在票補上投入太多彈藥。根據藝恩的數據,平均來說,2015年一季度,一張電影票的平均價格大約是17元人民幣,而到了今年同期,一張電影票的價格上漲到了大約22元。
不巧的是,新增的三四線城市觀眾,對價格更加敏感。所以,一旦沒了票補,他們的觀影頻率自然下降了。
新建影院的拉動作用下降
一些分析師認為,新建影院已經不再是票房增長的推動力。
在今年的上海電影節期間,複旦大學經濟學院博士陳沁指出,適合增加影院的區域,並沒有想象得那麽多,而發達地區的影院數量已經接近飽和。單純依靠再增加影院,把更多沒有進過電影院的觀眾拉進電影院,所產生的票房增量只能在30%以內。
陳沁的調研顯示,2011年之前,新建影院的票房可以達到790萬元,到了2014年,這個數字下降到了528萬元。
根據北京凡影科技有限公司的一項調研報告,在全國各個縣級以上城市13歲到59歲的人群中,電影觀眾的人數占到三成。而在北美,這一比例為76%。不過還有41%的人從來不進電影院,卻通過其它渠道平均每周觀影一次。
凡影的創始合夥人李湛指出,這些選擇在電影院之外的渠道看電影的人,更多集中在39歲以上。怎麽讓這些觀眾能夠進電影院看電影?很顯然,這既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機會,同時也是個很大的挑戰。
娛樂業抗周期性?並不是沒有止境
導致票房增速下滑的最根本因素,是中國經濟日益增加的不確定性。
2015年,中國GDP增速為6.9%,創下過去25年來最低。從這個角度來看,電影票房受到影響只不過是時間問題。
“全球和中國的經濟都在持續下滑,我們憑什麽認為某個單一行業可以保持高速增長呢?”博納影業的COO陳永雄指出,“一些溫和調整可能只是正常現象。”
原文:What's BehindChina's Sudden Box-Office Slump?——HollywoodReporter,編譯時有刪減和改動。
在今年的第二季度,中國電影票房比去年同期下滑了4.6%,在5年多的時間里,這還是中國票房首次在單季度出現下滑。而在剛剛過去的7月,全國電影總票房共計45.1億,比去年同期下降約18.2%,這是近五年來中國電影暑期檔首次出現負增長。在連續5年呈現爆炸式的增長後,中國大陸的電影票房市場正遭遇首次滑坡。
產業觀察人士認為,中國票房的持續低迷,主要因素是因為今年的電影都比較弱。舉例來說,從4月份到8月份,今年票房最高的三部電影分別是傳奇影業的《魔獸》(Warcraft),迪士尼和漫威影業的《美國隊長3:內戰》(Captain America: Civil War),以及中國本土的《絕地逃亡》(Skiptrace),這三部電影的票房分別是2.21億美元、1.904億美元和1.33億美元。
而在去年的4月到8月份,中國票房前兩名的電影分別是環球公司的《速度與激情7》(Furious 7),以及迪士尼和漫威影業的《複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Avengers: Age of Ultron),這兩部電影的票房分別為3.91億美元和2.401億美元。
據《好萊塢報道》,除了今年的電影吸引力不足外,中國票房低迷的另一個原因,就是觀眾獲得的影票折扣減少了,而且電影發行商也不再像去年那樣,為了營銷目的而購買大量未售出的影票。
“九塊九”的電影票如今已經不常見了,各大票務平臺悄然減少了補貼。2015年下半年至2016年上半年,票務平臺整合的聲音不絕於耳,資本已經意識到票補的局限性。至此,沒有“補貼”的電影票房逐漸顯露“真容”,數字展現了中國電影市場更加真實的消費需求。
回看2015年暑期檔票房,124.27億元的成績占據了全年總票房的28%,幾乎相當於2011全年票房。整個 2015 年暑期檔共有 19 部電影票房過億,多部影片不斷刷新紀錄,《捉妖記》、《煎餅俠》、《大聖歸來》等國產影片在票房上表現著實強勢,其中《捉妖記》直到現在還穩坐中國電影票房總榜的亞軍之位。
而時至今日,今年已連續5個月電影票房在40億元以下。2016年至今總票房剛過300億,雖然比去年達成300億目標提前了一個月,單月票房增速卻明顯出現下降趨勢,已經預示著2016年全年600億元票房的目標將很難實現。
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8月29日至9月3日在北京舉行。會議對電影產業促進法草案進行二審,新增原則性條款“電影發行企業、電影院應當統計、提供真實準確的電影銷售收入,不得采取制造虛假交易、虛報瞞報銷售收入等不正當手段,欺騙、誤導觀眾,擾亂電影市場秩序。”
今年3月底,《葉問3》被曝票房造假
2015年11月初,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對電影促進法草案進行了初次審議。在向中央有關部門、單位,以及社會公眾等征求意見,並進行過調研後,此次送審的電影產業促進法草案較初審時部分內容有所修改。
草案還規定,電影放映可能引起未成年人等觀眾身體或者心理不適的,應當予以提示;演員、導演等電影從業人員應當按照德藝雙馨的要求,遵守法律法規,尊重社會公德,恪守職業道德,加強自律,樹立良好社會形象。
未來5年,全球娛樂和媒體行業將持續擴張。雖然整體增速或低於全球GDP增速,然而有36個國家/地區的市場增速仍將高於GDP增速。
普華永道近日發布《2016~2020年全球娛樂及媒體行業展望》報告。
該報告定期跟蹤了全球54個地區的娛樂和媒體發展情況。從市場絕對值看,美國、中國和日本位列全球媒體娛樂市場的前三位。
中國仍然是娛樂和媒體行業增長最強勁的市場之一。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將超越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票房收入市場。美國將首次失去娛樂和媒體行業的領導地位。
其中,在數字廣告等細分領域中國將有更大的發展空間。2016年,中國、英國和丹麥將在全球範圍內率先成為數字廣告收益超過傳統廣告的國家。
目前在中國,互聯網接入、互聯網廣告以及電視廣告市場消費已占到整體市場的一半以上。如果參照未來5年全球增長的趨勢,電影娛樂、音樂、付費電視娛樂在中國市場的增長空間顯然更值得關註。
2015年,全球娛樂及媒體市場規模達1.7萬億美元。其中,市場規模前十的為美國、中國、日本、英國、德國、法國、韓國、加拿大、巴西、意大利。
2015~2020年,娛樂及媒體市場規模年複合增長率排在前10 的國家(或地區)包括印尼、尼日利亞、印度、埃及、越南、巴基斯坦、中國內地、中東和北非地區、肯尼亞、阿根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