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慌 人民幣只是在“壓力測試”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621
本文作者為興業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王涵,授權華爾街見聞發表,文章同時還載於微信公眾號“XYMACRO”
近兩天,央行一改11月下旬以來引導中間價升值的做法,快速貶值,引發匯市恐慌。我們的看法:
1) 中間價貶值是 “壓力測試”,確認“資金流出壓力大於流入壓力”;
2) 匯市情緒需一段時間趨穩,但“跌停板”限制了實際貶值空間;
3) 現在中間價在6.13左右,而我們認為6.15是中期的“中樞“;
4) “貶值促出口不是選項”,穩匯率+松貨幣“是大概率事件
中間價貶值的“測試”結果:市場神經很脆弱
潘功勝行長近期在講話中指出“美元匯率的走強… …可能會對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形成下行壓力”。實際上,除歐央行QE之外,近期包括丹麥、加拿大等在內的各國央行紛紛放松,引發市場對全球央行競相貶值的擔憂。在這種脆弱的情緒下,人行連續兩日引導中間價貶值,引發“人民幣加入貶值大軍”的恐慌情緒。在岸即期匯率相對於中間價貶值幅度創下歷史新高

匯市短期震蕩,但實際貶值空間有限
11月人民銀行降息之後,市場的貶值預期曾經有過一波快速上行,而隨著人民銀行之後維持中間價的強勢,進入2015年這一貶值預期有所緩和。但中間價近兩日的走弱,顯然再次觸動了市場脆弱的情緒。從掉期市場隱含波動率來看,短端有所上揚,顯示市場對於短期內人民幣貶值的預期有所回升。但從另一方面來說,由於人民幣即期匯率已經接近2%的“跌停線”,因此未來即期匯率的貶值速度最多將與中間價保持一致,因此實際上貶值的空間已經較為有限。

匯美元走強致貶值的影響被誇大
鑒於市場對於“美元走強,資金外流”的擔憂仍然很高,因此我們認為有必要再次重申一下我們的看法。實際上此前已經說過多次(如12月17日的微信《原油及新興市場的現狀及展望-電話會議紀要》)。從本輪資金流動的情況來看,11月盧布貶值以來,新興市場中對外凈負債較高的東歐、拉美是除資源國之外資金流出較多的區域,而亞洲新興市場則因為對外凈債權較高,資金流出壓力並不大。實際上,從有效匯率走勢也可以看出這樣的趨勢。由於中國手握2萬億美元的對外凈債權,因此單純的資金撤出對中國的沖擊不大。如果從對外資產負債“平表”的角度來說,人民幣甚至有升值壓力。

“貶值促出口”不會是人行的想法
近期多個國家貨幣貶值,引發對“匯率戰、搶需求”的擔憂,對於人民幣貶值的預期很大程度上也與此有關。然而,我們傾向於認為,當前人民銀行匯率的操作,出口應該是排位較低的一個因素。且不說人民銀行的職責不在於此,更重要的是,在全球缺需求的背景下(參加我們年度國際宏觀報告《有錢沒需求》),考慮到中國產品的可替代性較高,貶值刺激出口,必然會遭致更多的貿易保護,得不償失。

中期來看穩定匯率利大於弊
無論是本次“壓力測試”中市場在中間價貶值後的恐慌情緒,還是未來建立雙/多邊自貿區的需求,以及人民幣國際化的戰略,都意味著中期來看一個穩定的人民幣匯率是必須的。我們傾向於認為兌美元6.15應該是中間價中期的一個中樞水平。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不排除中間價有重回6.15附近的短期可能性,但趨勢性兌美元貶值的可能性仍然較低。
“穩匯率+松貨幣”:放松更依靠貨幣政策
無論是潘功勝行長的表述、以及上周外管局管濤司長對4季度數據解讀的發言中,我們都可以看出當前人民銀行對於跨境資本流動的關註。由於本次“壓力測試”的結果是“資金撤出壓力大於流入壓力”,因此穩定匯率避免資金大幅流出,同時通過貨幣放松刺激經濟的可能性就進一步提高(把“池子”的水放出來)。我們傾向於認為“穩匯率+松貨幣”仍將是未來一階段央行貨幣政策的組合。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第三次測試
|
|
□ 讓· 皮薩尼· 費里 文法國總理政策規劃委員會主任,並任教于 德國柏林赫爾梯行政學院 希臘已經兩次測試過歐洲貨幣 聯盟規則的成色,在 1月25日大選之際,希臘將帶來第三次測試。 第一次測試是在2010年春,當時希臘政府無法從市場舉債,需要歐盟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援助。問題 在於,貨幣聯盟的成員能否獲得援助,如果可以,由誰來支持?相關歐盟條約都很模糊。 很多人認為歐盟不會提供官方援助,因為這違反“不紓困條款”(no-bail-out clause)。但最終歐盟各國首腦以及IMF 決定延長希臘有條件貸款期限, 產生聲名狼籍的 Troika (歐盟委員會、歐洲央行以及IMF 組成的三方救援金主)。 此後,愛爾蘭、葡萄牙和塞浦路斯也獲得了同樣待遇。 第二次測試發生在2011 年-2012年。當時希臘債台高築,與私人債權人談判減免債務勢在所難免。貨幣聯盟的一個成員能在債務違約的情況下繼續使用歐元嗎?對此條約既無明文規定,也無債務重議的程序。持續數月的激烈爭論在歐洲展開。多數歐洲官員認 為,為歐元區的一個國家做出這樣的調整不可想象,希臘除了還債別無選擇,也有人主張讓希臘退出歐元區。在許多私人債權人收到了全額還款後,歐洲首腦們決定減免希臘債務。2012年2月,希臘與私人債權人達成了債務減免協定。 1月25日的大選將帶來第三次測試。若民意調查正確,極左翼聯盟(Syriza)將取代執政的新民主黨,由其領袖阿列克西斯· 齊普拉斯建立執政聯盟。根據其政黨綱領,極左翼聯盟主張公共債務重議,以減少債務(現在希臘的債務超過3000億歐元,相當于GDP 的175%),並把剩餘部分轉成GDP 掛鈎債券。在經濟增長、緊急社會支出、中產階層減稅、廢除2012年最低工資減少22% 的政策以及其他Troika 要求的勞動力市場改革和政治改革之後,再談還款的事。 對歐盟來說,這首先是一個財務問題。2012年希臘與私人債權人重議公共債務,是希臘有史以來最大的債務調整,債權人損失高達1000億歐元,作為官方貸款人的IMF 和歐元區成員國並不受影響。然而,此次任何債務重議都會損害官方債權人的利益。原因很簡單,已經基本沒有私人債權 人了。另外,歐洲官方向希臘的借貸條款已大幅放寬:希臘從歐洲借款機制的優惠條件中獲益可觀,平均貸款期限長達32年。歐盟和IMF 能做的只有這麼多了,只差承認這些來自納稅人的貸款收不回來了。 盡管有2012年的減債協 議, 盡管從2008年到2013 年,希臘通過削減開支完成了占GDP 規模16.5% 的財政調整,但希臘2014年底的債務率比2011年底還高。IMF 在其最新對希臘經濟展望中,警告“ 關於債務策略的政治承諾將 受到嚴格的壓力測試”,對歐 洲伙伴來講,“ 準備好提供額外減免保持希臘債務可控”至關重要。雖然IMF 同歐盟一起貸款給希臘,但它並不想參加任何減免計劃,只不過建議歐洲國家獨自承受負擔。德國總理默克爾、法國總統奧朗德和其他國家政府首腦將不得不請求本國納稅人的准許,可以理解他們為何對此缺乏熱情。 這也是個政治問題。雖然極左翼聯盟政黨綱領與Troika 的要求部分一致,尤其是廢除商業寡頭的稅務與競爭特權。 但在其他方面, 兩者完全對立。提高最低工資,廢止勞動力市場改革、僱傭公務員,僅這三項就能造成政策大轉變。 一些歐洲首腦對希臘極左 翼聯盟將獲勝的反應有待商榷。 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在2014年12月稱,他更希望見到“熟悉的面孔”管理希臘,有人因此指責他對一個主權國家的選民施壓。德國媒體也報道稱默克爾總理將使出強硬手段,甚至會考慮讓“希臘退出歐元區”。 但默克爾否認了這種說法。 這是個很重要的問題,它決定了貨幣聯盟內自主政策選擇的範圍。這也是個新問題,歐洲左翼和右翼政府都願遵守歐盟的政策需求,至少不會公開反對。如果希臘極左翼聯盟打破這一局面會發生什麼?原則上講,這取決于它選擇挑戰被歐盟條約視為神聖且有憲法地位的要求,還是保留這些憲法框架,只是採取不同政策路徑。但激進的政府可能會反對憲政與非憲政的完全分離,並要求擴大合法政治決策範圍。 如果極左翼聯盟勝出,它當然有空間與Troika 協商。 但如果在政治決策方面出現對 抗,占上風的一方將對貨幣聯盟產生重要政治和金融影響。 太多的束縛將使希臘人指責歐 盟妨礙其做出民主選擇,引發政治對抗,降低其對歐洲貨幣 聯盟的支持。但過於寬鬆的限制也會引起金融市場的恐慌,因為這說明政府的財政紀律和改革承諾價值不大,並激怒德國及其他地區的財政強硬派。 因此,取得平衡才是重點。 接下來幾周,歐元的新遊戲規則將確定。希臘的第三次測試同樣棘手。 |
美聯儲2015年初步壓力測試:31家大銀行全部通過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901
美聯儲周四表示,在本次資本充足環節的壓力測試中,31家大型銀行全部通過了測試,但高盛等華爾街投行表現相對較差。
該2015年第一階段的壓力測試模擬的情形是,房價下降25%和股市下跌近60%。這項測試旨在確保大銀行能在市場動亂時期承受大幅損失,而無須接受納稅人的救助。
參與測試的31家大銀行均通過了一級資本率至少達到5%的門檻。這是美聯儲於2009年開始測試以來,首次接受測試的全體銀行都具有高於美聯儲最低門檻的資本水平。但華爾街投行高盛、摩根士丹利和摩根大通均在讀數最低的五大銀行之列。齊昂銀行集團(Zions Bancorp)墊底,一級資本率僅為5.1%。
下周三美聯儲將公布第二階段壓力測試的結果,同時美聯儲會決定哪些銀行可以通過提高股息率或者股票回購將更多利潤返還投資者。
在這第二階段的測試中,美聯儲采用了質化標準評估銀行的風險管理水平。《華爾街日報》援引知情人士稱,今年首次接受測試的德意誌銀行美國分部與西班牙桑坦德銀行的美國子公司料於下周基於定性因素被判定不及格。
下周的測試結果將表明銀行是否真正在管理層的掌控之中,因為華爾街的批評家們認為這些銀行“太大而難以管理”。這一階段的測試正變得一年更比一年難。
金融危機以後,全球監管者都在迫使銀行業去杠桿。壓力測試在美聯儲檢驗銀行業對杠桿的依賴上正變得越來越重要。
(下圖所示:美國金融業股東權益上升 債務下降)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美聯儲第二輪壓力測試:美銀條件性通過 德銀等兩銀行「掛科」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5123
週三,美聯儲在對31家銀行的壓力測試中,批准28家銀行資本提案,他們可給投資者增加股利和股份回購;美銀獲條件性通過,德銀和西班牙桑坦德銀行未通過。高盛、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上週修改了向投資者的資本回饋計劃,本次獲通過。

美聯儲第一階段壓力測試是「定量測試」,在假設的極端情況下,銀行一級資本率應達到相關要求。第二階段壓力測試是「定性測試」,這一階段更為主觀,要求銀行有一套良好的環節,能夠認定風險和準備風險。
上週,美聯儲公佈了2015年第一階段壓力測試結果。模擬的情形是,房價下降25%和股市下跌近60%等極端情形。這項測試旨在確保大銀行能在市場動亂期承受大幅損失,而無需接受納稅人的救助。參與測試的31家銀行均通過了一級資本率至少達到5%的要求。這是美聯儲於2009年開始測試以來,接受測試的 銀行首次全部超過資本最低門檻值。
在美聯儲第二階段壓力測試中,德銀美國分部和西班牙桑坦德銀行美國子公司的資本提案未獲通過,美聯儲認為在「定性評估」中,這兩家銀行存在不足,包括評估損失和識別風險的能力。特別地,美聯儲稱德銀在資本計劃中,存在許多處重大缺陷。這兩家銀行必須重新遞交資本提案,不能給母公司或股東發放超過上年股利規模的股利,也即不可增發股利。上週,華爾街見聞網站曾報導,這兩家銀行可能無法通過壓力測試中第二階段「定性評估」。
除德銀和西班牙桑坦德銀行外,美國銀行的資本提案也只是獲得條件性通過。美銀可以向投資者增加股利發放和進行股份回購,但美聯儲要求美銀重新遞交提案,解決「某些弱項」,如美銀有能力衡量損失和收入。如果未來美聯儲認為美銀遞交的修改提案還不能滿足要求,美聯儲將限制美銀資本發放。2013年,摩根大通和高盛的資本提案也只是獲得「條件性通過」,這兩家銀行在重新遞交資本提案後,均獲得通過。
高盛、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初始遞交的股東回報方案沒有達到美聯儲的要求,在極端情況下,資本水平過低。這幾家銀行在上週修改了股東回報方案,本週獲得通過。據《華爾街日報》報導,摩根士丹利降低了少許股利發放或是股份回購規模。也就是說,這幾家大型銀行僅勉強通過壓力測試,表明美聯儲對銀行監管頗為嚴格。
花旗銀行通過壓力測試。此前,花旗銀行CEO Michael Corbat表示,如果花旗在四年中第三次不能通過壓力測試,那麼他會選擇下台。去年,花旗銀行未能通過壓力測試,自那以後Corbat投入了大量時間和精力,確保花旗在本年度通過壓力測試。
美聯儲公佈資本提案結果後,數家銀行宣佈了向投資者的資本回饋計劃。摩根士丹利計劃回購最多31億美元股份,將季度股利提升至0.15美元/股。美國運通計劃回購最多66億美元股份,也將提升季度股利。高盛將季度股利提升至0.65美元/股。美國銀行宣佈擴大股份回購規模,但是稱不會增加股利分配,是美國六大銀行中唯一不增加股利的。
下圖為近幾個月來銀行股走勢。美聯儲公佈第二輪壓力測試結果後,花旗、摩根士丹利盤後股價大幅上揚,漲超3%。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裡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中国前28大银行压力测试:坚挺 邓小闲
http://xueqiu.com/1591336017/46151593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8家银行压力测试结果显示,即便在GDP增速降至4%、不良贷款率上升400%的重度压力情况,银行体系对宏观经济冲击的缓释能力依然较强,银行体系资本充足率也可保持在10.5%以上。
信
用风险敏感性压力测试显示,在整体不良贷款率上升400%的重度冲击下,银行体系的资本充足率将从13.02%下降至11.31%。其中,大型商业银行下
降1.88个百分点,中型商业银行下降1.46个百分点,小型商业银行下降0.97个百分点。对于7个重点领域信用风险敞口,在轻度、中度和重度冲击下,
银行体系的整体资本充足率均保持在较高水平,即使在重度冲击下,资本充足率也不低于10.5%。
这一压力测试结果发表于5月29日公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5》上,这也是央行主持的年度例行压力测试。
不过对比2014年,此次参与压力测试的银行从17家增加到28家,首次把城商行和农商行纳入。
上
述压力测试报告提到,此次测试对银行也有了重新分类。28家银行是截至2014年末中国总资产在4000亿元以上所有银行。其中总资产在6万亿元以上的被
称为大型商业银行,此次共有6家,中国邮储银行2014年末总资产达到6.3万亿元,顺利跻身大型银行之列。其它5家是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
设银行和交通银行。
总资产在1万亿元至6万亿元之间的12家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广发银行、平安银行、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和江苏银行。
总资产在1万亿元以下的10家:浙商银行、渤海银行、恒丰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天津银行、重庆农商行、北京农商行、成都农商行和上海农商行。
此
外,压力测试的情景设定则与往年一致,选择GDP增长率、M2增长率、房价降幅和CPI涨幅4个压力指标来表征宏观经济下行的情景,冲击结果则全部显示为
资本充足率的变化,即GDP等各因素变化对资本充足率的影响。比如:GDP增速降至6.5%为轻度冲击、降至5.5%是中度冲击、降至4%为重度冲击;银
行不良贷款率上升100%、250%、400%分别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冲击。
央行称,总体测试情况看,银行体系对信用风险的抗冲击能力较
强,其中重度冲击对银行体系的影响较大,但冲击后的银行体系资本充足率水平仍较高,28家银行中,而在轻度、中度和重度冲击下,资本充足率仍能保持在
10.5%以上的银行分别为22家、17家和15家。(金改实验室)
这是官方报告,悲观者依然会说不可信
寶馬澄清聲明:沒有對尾氣排放測試進行任何操控和作弊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9/4691369.html
寶馬澄清聲明:沒有對尾氣排放測試進行任何操控和作弊
一財網 王海 2015-09-25 14:16:00
寶馬集團發出聲明,表示沒有對尾氣排放測試進行任何操控和作弊。嚴格遵守每個國家的法律法規,並且滿足所有當地的測試標準。
大眾環保造假事件正在全球範圍內迅速發酵,這不僅讓大眾的柴油車在美國遭遇信任危機,也給寶馬帶來了困擾。
.jpg)
9月24日,大量媒體援引《Auto Bild》的報道《獨家: 寶馬柴油發動機尾氣排放顯著超標》,報道指出,寶馬X3柴油車型xDrive20d的氧化氮排放超過國際委員會道路測試的歐6排放限制,“碳足跡”超出國際清潔委員會標準的11倍。
隨後,《Auto Bild》發表澄清聲明稱,這些報道有不同程度的誤讀和曲解。國際清潔運輸委員會(ICCT)提供給《Auto Bild》關於寶馬X3 xDrive20d車型的排放數據來自於英國商業測試機構Emissions Analytics。這些數據僅僅來自一次為期1小時的道路測試。目前,《Auto Bild》尚無法獲得此次測試的具體細節,而這些細節也許能解釋此次測試結果的不同。僅憑此次寶馬X3的測試排放數據並不能證明寶馬操控尾氣排放,或者是像大眾集團一樣安放了能夠影響排放檢測結果的規避裝置。
與此同時,寶馬集團也發出聲明,表示沒有對尾氣排放測試進行任何操控和作弊。嚴格遵守每個國家的法律法規,並且滿足所有當地的測試標準。對於《AutoBild》報道中BMW X3單次道路測試中的尾氣排放結果,我們並不了解詳情。截至目前,我們並沒有得到此次測試的更多細節,因此無法對測試結果進行解釋。我們正在和國際清潔運輸委員會取得聯系,請他們對此次測試做出進一步的解釋。
國際清潔運輸委員會(ICCT)此前進行的兩項研究已經表明,BMW X5以及13個其他BMW車型經過測試,符合對氮氧化物排放的法律標準。BMW X5的氮氧化物排放實驗室測試和道路測試結果沒有差異。
自上周五(9月18日)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揭露大眾在柴油車上作假、使其通過排放測試以來,大眾一直處於震驚狀態,這一事件有可能令大眾受到刑事指控和巨額罰款。
德國政府日前宣布大眾不僅在美國操縱了排放量測試,在歐洲也是如此。德國交通部長亞歷山大-多布林特表示,大眾高管向專為調查這起醜聞而成立的一個政府委員會表示“歐洲1.6和2.0升排量的柴油發動機汽車也受到了操縱”。
德國大眾汽車的柴油車環保造假事件爆發後,不僅讓始作俑者大眾面臨巨大的成本和輿論壓力,甚至或將影響到德國制造在世界範圍內的聲譽。也正因如此,不僅大眾內部人士表示“最終必然要有人對此負責”,連德國總理默克爾也都力促大眾汽車公司“迅速澄清關於其在美國排放測試中作弊的指控”。
受此影響,大眾集團CEO文德恩主動提出辭職, 奧迪的研發總監Ulrich Hackenberg和保時捷的發動機負責人Wolfgang Hatz也將以“承擔技術方面的責任”而被迫離開大眾集團。
編輯:王佑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蘋果官方回應iPhone 6s“芯片門”:測試方法誤導用戶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694949.html
蘋果官方回應iPhone 6s“芯片門”:測試方法誤導用戶
一財網 一財網綜合 2015-10-09 17:06:00
蘋果公司發聲明回應A9芯片事件,稱倆家不同廠商生產的芯片會對續航有所影響,但僅僅是2-3%的差異。
蘋果公司發聲明回應A9芯片事件,稱倆家不同廠商生產的芯片會對續航有所影響,但僅僅是2-3%的差異。
蘋果公司在自己的iPhone 6s和6s Plus中采用了三星與臺積電兩家廠商生產的芯片,他們的制程工藝有所區別,但對電池續航造成的差異僅在2-3%之間,並沒有部分媒體所宣揚的那麽大。

在新iPhone發售之後,一些媒體與科技愛好者拆機發現了手機芯片的區別,實際上,同一部件采用多家供應商在電子產品行業是常見現象,對iPhone這麽大量的產品,也必須這樣才能滿足需求並降低成本。
蘋果在聲明中表示,在一些測試過程中,采用了跑分軟件在短時間內連續高強度使用手機的方式讓電池耗盡,以比較不同A9芯片的電力差異。這種情形基本不會在真實生活中出現,測試方式得出的結果是誤導。
針對這個回應,部分外媒希望找來兩部芯片不一樣的iPhone,在未來24小時內進行實際測試,以證實(或推翻)這種說法。
iPhone 6s/6s Plus“芯片門”的由來
在iPhone 6s/6s Plus上市之後,有細心的人士發現,市售的這兩款手機其實按照內部 A9 芯片的生產商,被分為兩個大類:三星版和臺積電版:由臺積電 16 納米制程工藝生產的iPhone 6s/6s Plus,和三星14納米制程工藝生產的iPhone 6s/6s Plus。
雖然生產的都是蘋果提供的一模一樣微架構的A9芯片,兩個不同代工商選擇的不同制程,使得產出A9芯片的大小出現了細微的差別。具體來說,三星14納米的A9芯片的面積是96平方毫米,而臺積電16納米的A9芯片面積則稍大一些,大約104.5平方毫米。

芯片面積的差距其實對於普通用戶來說沒有區別,因為封裝到手機里之後,並沒有對手機的大小造成任何影響。對於iPhone 6s來說,三星生產的A9芯片型號為N71AP,臺積電生產的A9芯片型號為N71MAP;對於iPhone 6s Plus來說,三星的芯片型號是N66AP,而臺積電的型號是N66MAP。
按照比較公認的芯片常識,在相同微處理器架構上,采用更高級制程(更小)生產的芯片,面積、能耗和發熱量都應該更小。然而,人們在iPhone 6s/6s Plus上看到的,卻不是這樣。
YouTube科技視頻作者Austin Evans使用常見的測試軟件Geekbench對兩種不同芯片的iPhone 6s進行電池續航測試,發現使兩臺手機電量消耗到50%水平,臺積電版6s花了2小時34分鐘44秒,機身溫度只有30攝氏度,而三星版6s只用了1小時44分18秒,機身溫度稍高一些,達到了33攝氏度。這意味著後者的續航時間可能比前者要少很多。另外,在Geekbench的常規測試中,三星版的多核分數也比臺積電版的多核分數要低出一些。
考慮到Geekbench屬於比較嚴苛的,專門用於發現最差情況的測試方法,Evans接下來選擇了更常規的測試方法。

他在兩臺手機上用同樣的屏幕亮度在同一個Wi-Fi環境下播放同一個1小時長的YouTube 視頻,結果三星版耗費了大約15%的電量,臺積電版用了14%——非常細微,但仍有差距。
同樣在YouTube上拍攝科技視頻的TLD找來了兩臺不同芯片的6s,用同樣的屏幕亮度和相機設置,拍攝了30分鐘的延時攝影,結果三星版電量掉到了84%,而臺積電版到了89%。接下來,TLD用這兩臺手機拍攝了10分鐘的4K視頻,然後將視頻同時導入手機自帶的iMovie 當中。導入的花費的時間相差無幾,三星版快了大約4秒鐘左右,最後三星版剩余電量為60%,臺積電版剩余電量66%。
“芯片門”對終端的消費者有關系嗎?
可以說,關系不太大,只有在極端情況下,比如連續長時間拍攝和播放視頻、玩遊戲的時候,兩種不同芯片版本帶來的續航差距才會體現出來。
即便這事兒和消費者有關系,消費者也絕對沒有可能在任何渠道購買的時候提前鑒別出來。包裝里的手機所使用的A9芯片來自哪家供應商,不會以任何形式標註在包裝上。
兩家供應商同時供應同一款產品零件(dual sourcing)的情況本身並不多見,而當“芯片門”的主角是iPhone 6s/6s Plus這樣高調的產品,就更無從聽聞了。2012年,蘋果在 MacBook Pro 電腦的顯示屏上曾經同時采用過三星和LG的屏幕,後來LG供應的屏幕被發現殘像和壞點的情況,蘋果還曾因此被告上法庭。
目前,蘋果在 A9 芯片上搞dual sourcing的理由尚未可知,但我們可以猜測,兩家中的任意一家給蘋果提供的產能,都不能夠滿足6s/6s Plus在市場上強大的需求。
附:蘋果公司的聲明全文如下
“iPhone 6s及iPhone 6s Plus上采用蘋果設計的A9芯片,它是世界上最先進的芯片。它滿足蘋果的最高標準,可提供令人難以置信的性能,並可幫助手機獲得良好的續航能力,這與iPhone 6s的顏色或型號無關。
一些實驗室的測試方法,包括通過運行大量運算程序,讓處理器持續飽和工作直至電池耗盡,並不能代表現實世界中的使用情況,因為CPU不會在日常使用中有這種狀態,這是一種對現實世界中的電池續航能力的誤導。
根據我們的測試和用戶的數據顯示,即使考慮到誤差,iPhone 6s和6s Plus上采用的兩種芯片續航差異只在2-3%之間。“
編輯:顧蓓蓓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Nokia Lumia 920 Windows 8 Phone 測試 (updated)
老占早前因一些私事
躲懶,有兩個月沒更新這blog了。現在到年底開始放假了,該積極一點吧。
今次要和大家介紹的是
Nokia Lumia 920,它是 Nokia 首部採用
Microsoft Windows Phone 8 操作系統的手機,除了基本操作外,即管看看它能否可以在已經被 Android 和 iPhone 霸佔了的市場佔一席位。
規格先簡單介紹一下規格: Lumia 920 採用了 Qualcomm Snapdragon S4 Dual Core 1.5GH 處理器,4.5吋屏幕,32GB 內存記憶(不支援 MicroSD),800萬像素主相機,錄影是 1080p @30fps。和 Samsung 和其它市場上最高端手機的規格比較,Nokia 這旗艦型號的規格只能說是不過不失,但規格都是紙上的,使用起來卻是另一狀況。
外觀
老占把Lumia 920拿上手時,第一個感覺是很紮實,手感很好。手機的重量是 185g,比 iPhone 5 的 115g 重了一半以上,和 Galaxy Note 的 178g 則差不多。老占個人頗喜歡這「墜手」和實在的感覺。相反,如果你需要是一部纖巧的電話,Lumia 920肯定不是最好的選擇。
外殼和玻璃面都很精緻,做工十分好,不比 iPhone 5 差,而且更加耐用。網上更有流傳 Lumia 920 的
Drop Test 和
Hammer Test,十分搞笑,也可以看到這電話的用料和做工確是十分堅固(同時也可以看到鬼仔的測試有多瘋狂!)。
介面和操作
作為 Windows Phone 8 手機,最特別的當然是 Metro UI。
早前老占覺得 Metro UI 在 Desktop PC 上並不配合,但出奇地,當 Metro UI 轉移到手機上時,這些小方塊(tiles)的運作卻十分良好,比傳統 iOS 和 Android 的感覺還要好些。配合 Nokia 的硬件,在介面使用時完全感覺不到任何遲緩,結論只有一個字:「爽」!
軟件和App
軟件和 App 肯定是 Windows Phone 最大的弱項。
先說內置軟件,一般的應用例如相機、地圖、音樂播放器等都已俱備:
最大賣點當然是 Microsoft Office,跟機已經有 Outlook, Excel, Word 及 PowerPoint,可即時編輯所有 Office 檔案,在商業應用上是一個重要的考慮。
Microsoft 和 Nokia 也有 App Store,可惜能提供的 apps 完全不能和相能提供以數百萬計 apps 的 Apple Store 或
Google Play 相比:



老占只可以說最大路的 apps,例如 Whatspp、WeChat、facebook 等都有,但稍為冷門一點的就要多等一會。但老占相信最快要多等半年情況才會有所改善,這就要看你有沒有耐性了。
其它功能 - 相機Nokia 的相機,即使是有 N 機的年代已經很不錯。今次還引入了所謂 PureView 的技術(具體我都不知道是什麼來的),但不要緊,最重要是影出來的相片效果良好:

耗電量方面,如果連續使用(不停上網、講電話等),大概可以用4、5個小時,和 iPhone 5 及 Galaxy Note
和 iPhone 5 及 Galaxy Note 比較老占一直是 Android 的擁護者,由於工作關系,才開始使用 iPhone。
在日常操作上,我是覺得屏幕是越大越好,所以 Galaxy Note 5.3吋的屏幕是贏晒的。加上 Android 的 customization 比較靈活和多變化,apps 也足夠,所以老占的首選還是 Android。
iPhone 5 的機身很輕巧和 elegant,而 Apple Store 有無限量的 apps,這是不可取替的優勢。但 4吋 屏幕在今天的標準確是太小了,而 iOS 也沒什麼大變化,比較悶蛋,而且分享資訊往往要通過 iTunes,相對麻煩。所以 iPhone 雖然是很好的手機,但個人還是偏好 Android。
Lumia 920 和 Windows Phone 呢?無可否認,這部 Lumia 920 繼承了 Nokia 的優良傳統,的硬件十分優越,甚至要比 iPhone 5和 Galaxy Note 好。但軟件方面,除了 apps 的數量不足外,在運作上還有不少小瑕疵,例如老占試過 facebook 用不到 check-in 功能,又例如不知何解電話老是連不上 PC,但過兩天突然又可以,而且大家習慣了傳統的 iOS 或 Android 介面,不一定會接受 Metro UI(雖然它的設計一點也不差)。老占相信這些小毛病短期內也會存在,而 Windows Phone 8 比起 iOS 和 Android 的優勢並不明顯,所以有多少人願意用5000多元來試用一部新的手機,老占是有很大的懷疑。
評分和結論
硬件: 9/10
軟件: 7/10
整體: 8/10
Nokia Lumia 920 是一部硬件上很不錯的手機,但軟件上很多地方還有待改善。
後記:
用了約四個月後,我的Lumia 920的顯示屏上出現了一條垂直藍色的線,十分難看。初時我還以為是自己不小心弄壞了,怎知我同事的Lumia 920 顯示屏同樣地出現了這條死線(公司就只訂了這兩部),明顯地我們這批次的顯示屏質素是有問題。我這幾年大大話話都用了20部 smart phone,重未見過這樣嚴重的毛病,真是絕對不能接受。
Panasonic Lumix FZ200 簡易測試
老占現在身在美國,沒法去投票。今天早起看一下選舉的情況,順便完成這個簡報。
老占不是攝影發燒友,所以對相片要求質素不算高,只要比手機好就合格了,相機功能和可攜性反而是重點,最好的器材不願帶出街也是浪費。自數碼相年代開始,老占用得最多的就是
Panasonic Lumix FZ20,我最喜歡它 36-432mm 12x 全程 F/2.8 蔡司鏡,日光下相片質素不錯,但最大缺點是ISO 400或以上相片就不能用。
轉眼八年,Panasonic 終於出了新一代的
Lumix FZ200 Super Zoom (期間的FZ150等不計,因為鏡頭光圈不同)。
規格FZ200 最大的賣點是鏡頭:25-600mm 24x 全程 F/2.8 Leica 鏡,絕對是可以一鏡走天涯。其它方面就是1200萬像素,sensor size 只有 1/2.3"(比 Nikon 1 好,差過 APS-C 和Micro 3/4),高清攝影和內置閃燈等,屬一般水平。
外型
機身比 Nikon D3200小一個碼,手感很好。
所有按鈕安排合理,老占用慣同系 FZ20,所以絕對無問題。

FZ00 有反 mon 設計,對我來說無乜用,因為我通常只用 View Finder。
自動對焦快而準,達到中階單反水平。
Zoom接著下來當然是要看一下Super Zoom的威力:
50mm:350mm:Image Stabilization 做得不錯,大大減少了長距時手震的機會。
畫質整體來說不錯:
ISO 1600 也可用:
Panasonic FZ200: f/6.3, 72mm, ISO 200:
Nikon D3200, f/6.3, 75mm, ISO 200:
要留意 D3200 是 APS-C 格式,因此在同焦距下,景深會較淺。
結論每位用家對相機的要求都不同,有些人要求方便,有些人追求高畫質,而FZ200的定位就是一部良好畫質的高速全能相機,真正能做到一鏡走天涯。香港水貨價約4000。
優點:操作方便、鏡頭快速
缺點:只有1200萬像素
評分:9/10
Nikon WU-1a Wireless Adapter (for D3200) 測試 (updated)
老占用了
Nikon D3200 近三個月,基本是十分滿意。雖說 D3200 只是入門級的單反,用這樣價格可以購入這樣質素的相機,已經是相當不錯。
除了鏡頭外,老占最近還買了
WU-1a 無線行動配接器,可以配合 D3200 和 Android 手機在WiFi 上遙控拍照和照片傳送。
先說實物,WU-1a 的體積但細少,面積比香港一元硬幣還要細:
WU-1a 的操作原理十分簡單,就是把 D3200 變成一個 WiFi Access Point,然後再過 Android 手機連線後用 app 去操作。首先把WU-1a 安裝在 D3200 機身上:
在 Android 手機上先從 Google Play 下載 wmau 這個 app,然後在 WiFi 連接上選擇 Nikon_WU_20007645 :
連線後便會見到這個畫面:
App 的功能包括遙控拍照、分享相片和從相機上下載相片到手機裡等。
其中最有趣的功能應該是遙控拍照了:
選取了遙控拍照後,在手機上會出現了 D3200 的 View Finder 和快門鍵,按下快門鍵就可以拍照。最實際的用途就是用來自拍或拍攝夜景吧?
每拍完一張照片後,照片會自動下載到手機上。不過下載速度頗慢:一張22MB 的 JPEG 要約 44秒才完成下載,速度即是 0.5MB/s,相等於 4Mb/s,跟 WiFi 802.11g 的 54Mb/s 最高速度的 10% 也沒有,不知何解?
暫時 Nikon 只支援 Android 手機,聽聞 iOS app 要到十月才有。
這是 Nikon 第一個利用智能手機操作相機的系統,除了下載速度稍慢外,基本操作尚算流暢。
售價大約是港幣 470,過去兩個月在香港我都找不到賣家,最後我是上週到東京出差時在
Yodobashi Camera 買的 :D
優點:操作方便缺點:速度偏慢,不能連到 Internet評分:7/10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