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泥足深陷

區內以至歐美投資者近期大叫大嚷最多一句是:「投資有來寶,認真大煩惱!!」

本港公司,新加坡上市的商品交易商來寶,已經成為國際財經大新聞。
彭博大字標題,Fighting for Its Life,似乎已經說出重點了。

來寶前年二月,市值仍有六十億美元,現在只有四億,大跌近三成後停牌,股價2001年低位,更嚇人是,來寶債券跌至新低,一百蚊面值,只值三十幾。

大行引述紐約交易檯強調,來寶債券交易仍然有序,而近日,更有對沖基金主動查詢,但查詢代表投機性買入,抑或趁勢多踩一腳,實在不得而知。!!

繼穆迪、惠譽後,標普下調來寶評級已屬例行公事,惟其文字表達,形同判處來寶死刑,於是報告一出,外圍來寶債價已呈現拋售,到今日股價開市血流未止,新交所主動查詢後,來寶要求停牌。

標普講明,來寶有違約風險,償債能力成疑,一句債務泥足深陷,道出曾紅極一時商品企業,似乎已隨時彌留狀態。

S&P引述數字,跟市面掌握分別不大,來寶其中的6.56億美元債務中,6,2億美元六月到期;
到來年三月,3.79億美元中期票據到期、兩個月之後,11億循環信貸亦會到期、而2020及2022年,亦有大量債券到期。

中環人透露,整個上午,大行內核心話題之一,正正是來寶幾時違約?
有定息檯坐盤阿頭提示,早前來寶電話會議,的確有與會者,衝著來寶現金狀況而來,問過究竟,對於現金狀況等等追問,來寶當時一句Let's take this conversation offline!!
期時分析界已心中打突,為後事做定準備。

來寶為什麼走向生死存亡?
外界分析太多了,包括商品市場波動,對沖困難,錯估形勢等等。

但說到底,來寶多批商品合約實際價值仍然成疑,兩年前 Iceberg Research策動「倒寶」行動,力陳多批合約價值人為高估,事後孔明,他們大概是對的!

來寶如何能夠避過死亡?
一,債權人願意剃頭,大幅削債。
但市場對來寶似乎已信心盡失了。
二,白武士的出現。
但據報,最有可能的來寶白武士中化集團,已經宣佈投降,原因在於,太不確定來寶財務狀況。

再者,內地改例後,原來央企因併購而導致虧損的話,央企管理層要一概承擔責任,試問仲點敢冒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0255

債務纏身、裁員過半,樂視手機是如何深陷泥潭的?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609/163512.shtml

債務纏身、裁員過半,樂視手機是如何深陷泥潭的?
界面 界面

債務纏身、裁員過半,樂視手機是如何深陷泥潭的?

缺錢,裁員50%,但照樣回天無術。

來源 | 界面(ID:wowjiemian)

 作者 | 喬一柯

樂視危機爆發以來,樂視大廈樓前便討債聲不斷。在剛剛過去的一周,樂視手機陸續遭到兩撥供應商上門討債,100億債務窟窿難填,去年引爆樂視輿論危機的手機問題,如今又重新擺在了樂視面前。

1

與此同時,樂視手機業務正在進行裁員。一名樂視內部人士向界面新聞記者透露,手機業務的裁員將超過50%。

“樂視自己可能不會再開發手機了。”江林在說這句話的時候,滿是遺憾。

江林剛剛從樂視離職。他此前所在的部門負責樂視手機BSP系統優化,原來部門有8個人,現在走了3個——在他看來,剩下的人手已經不足以完成一款新手機的系統優化工作了。

5月23日,江林辦完了離職手續。走出樂視大廈後,江林發了一條朋友圈:“整整兩年的風風雨雨,希望大樂視將來繼續雄起。江湖再見。”作為開發樂視手機的早期員工,江林對樂視還是非常有感情的。

不過在短時間內,樂視手機恐怕沒有辦法迅速重整旗鼓,再戰江湖了。江林走後,樂視手機的裁員還在繼續。

5月26日,樂視致新給所有手機部門的員工開了一個關於去和留的溝通會。擺在員工面前的選擇有這麽幾種:要麽離開,要麽轉崗。轉崗可能會被分在電視開發、樂視移動或者其他關聯公司。在此之前樂視致新也曾安排過員工轉崗,但很多人因為沒有合適的崗位最終選擇了離開。

據江林介紹,目前樂視手機的某些開發團隊就只有領導還在,具體負責執行的員工已經辭職、轉崗或者被裁員了。

隨著裁員的繼續,其他手機開發部門也面臨著同樣的現實:剩余人手不足以支撐新手機的開發。

對於一個手機公司來說,不開發新手機,幾乎就失去了作為一家手機公司的價值。

此時樂視手機所面臨的任何一個問題,都會讓同行深感頭痛:欠債尚未還清,危機後再未引入投資或獲得新的入股;資金鏈斷裂徹底打破了它“硬件負利,後項服務盈利”的夢想;在眾多競爭對手都在紛紛布局線下渠道的同時,負責樂視手機線下渠道的銷售與服務平臺正進行大裁員;手機掌舵人馮幸被曝離職;而現在,人員不斷流失的樂視手機研發部門已經沒有足夠的人手再開發一款新手機,與此同時外援酷派又自顧不暇……樂視手機實際上面臨的是生死存亡問題。而對於整個樂視生態來說,還做不做樂視手機則是取舍的問題。

一場尷尬的發布會

從去年危機爆發至今,樂視大廈樓下經常會出現討要欠款的手機供應商。據界面新聞記者不完全統計,從去年11月份起,手機供應商討債近10起,幾乎每個月都有手機供應商前往樂視大廈討債,其中很多供應商已經來討債多次。討債者不斷,暴露出樂視手機的資金問題仍沒有得到妥善的解決。

除了資金問題,樂視手機還面臨著高管離職、戰略地位降級、新品開發或被叫停等各種難題。而這些問題在4月11日新品發布會上集中體現了出來。

2

這可能是樂視手機最尷尬的發布會了。

4月11日,處於欠款余波中的樂視選擇用線上直播的方式,低調地舉辦了這次發布會——和線下發布會相比,線上發布會更節省成本且不太引人矚目。

即便如此,現場錄制發布會的時間和地點還是不脛而走。在發布會當天,一批樂視手機的供應商跑到了電通創意廣場,在發布會錄制的大樓下,齊聲高喊“樂視還錢”。

在大樓里面,前一天剛剛被宣布成為樂視移動代CEO的阿木主持著這場發布會,阿木是咨詢公司羅蘭貝格出身,缺乏手機行業的經驗。這次發布會的主角是樂3 Pro雙攝AI版,這款手機原定於半年前發布,但由於樂視危機爆發,這款手機被延遲到4月面世。

據多家媒體報道,樂視手機原掌舵人馮幸已離職,掌管供應鏈的副總裁王大勇也離開了樂視。

缺乏一個富有經驗的高管統籌操盤,意味著手機業務很難再采取積極的進取策略,而隨即讓一位缺乏經驗的高管接任,則表明樂視不期望手機接下來有出色表現了——這是一個明確的信號,它意味著,手機在樂視內部戰略地位的降級。

與此同時,樂視自主研發手機之路似乎也到了盡頭。

樂3 Pro雙攝AI版是樂視發布的第10款手機,目前來看,也可能是最後一款。大量手機部門的員工被辭退或者轉崗,樂視手機缺乏足夠的開發員工;樂視目前難以付清供應商的全部欠款,似乎也拿不出研發一款新手機的預算。

對於去年的危機,江林頗為意外。在危機爆發之前,他絲毫沒有覺察出手機的資金鏈已經這麽緊張了。江林表示,在立項和物料購買上都沒有聽說過關於資金緊張的消息;並且“招人也不眨眼睛,而且後面招的人也比我們工資高很多”。

在危機爆發之前,樂視手機確實是一派高歌猛進、欣欣向榮的景象。

樂視在不到一年內賣出了500萬臺手機,兩年內,這個數字變成了2000萬,對於一個新品牌來說,這是個創紀錄的成績。小米第一年的量級只在幾十萬臺;2016年,魅族開了11場演唱會,瘋狂推出了14款產品,其中有9款是高性價比的魅藍,如此這般年銷量才突破2200萬。

據《極客公園》報道,就在樂視危機爆發前一個月,“樂視還在青島的聯通秋季訂貨會上拿到了單品眾籌的冠軍,得到了一個超過185萬臺的巨大訂單”。

然而一個月後畫風突變,此後供應商輪番赴京,數次在樂視大廈前討債。

走不通的“硬件負利”

即使有再多的資金,樂視的手機業務恐怕也無力回天了。

在4G網逐漸普及,換機潮逐漸褪去的大背景下,未來兩年的手機銷量將不再會有大幅增長。手機銷量快速增長窗口期已經過去,雖然產品的性價比、叠代速度等因素仍然促使市場保持著一定的活躍度,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因素起到的影響會越來越小。

這意味著借助運營商3G、4G更叠的勢頭迅速起量的樂視手機,也逐漸會失去運營商的助力。

與此同時,樂視手機所倡導的“硬件負利,靠軟件、服務和視頻會員收費”的理念在行業里的聲量在迅速減小。

去年11月,周鴻祎在接受采訪時表示,360造手機之所以失敗,原因之一是被人“帶到了溝里,天天鼓吹性價比,結果賣一臺虧一臺”。

手機廠商也在用實際行動開始向這種模式告別:2017年年初,魅藍note5宣布漲價100元,隨後小米也表示將紅米4和紅米4A的價格上調100元。

實際上,“硬件負利,後項服務收費”的模式並非樂視首創,最先嘗試該模式的是靠性價比起家的小米。“不依賴硬件利潤,而是靠互聯網軟件服務收費”,這是雷軍多次提及的商業模式。

這是個充滿想象空間的新創模式,比起單純賣手機賺錢的一錘子買賣顯得更“高級”。不過,這個模式的成功有太多前提,最基本的,在盈利之前,手機廠商要有足夠多的錢抗住虧損。有足夠多的錢抗住虧損才能賣出去足夠多的手機,足夠多的銷量才能支撐著這個模式可能實現,超高銷量的紅米讓小米基本走通了這個模式,並且把“不依賴硬件利潤”進一步升級為“硬件負利”。

小米憑借紅米迅速收割了千元以下的智能手機市場,三年內,紅米完成了1.1億部的銷量。高銷量背後的原因是低於成本的定價。據此前媒體報道,紅米Note 2每賣出一部,小米就要賠200塊錢。

與此同時,高銷量讓小米後期可以作為比較領先的渠道之一從事廣告或者應用分發,小米在MIUI系統的基礎上搭建了應用商店、主題商店、遊戲中心、瀏覽器、視頻中心和雲服務等一整套完整的希望獲得盈利的系統。據路透社報道,小米2015年軟件服務收入達37億元,其中26億來自遊戲業務。

另外,除去這些後期可以盈利的項目,紅米在一出廠就被預裝好了大量軟件,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用戶體驗,卻彌補了小米在硬件上的損失。

紅米手機基本上走通了“硬件負利”的模式,但並沒有大勢宣傳;相反是樂視手機把這個模式更加堅定和徹底地推而廣之。

樂視手機以創紀錄的速度實現了2000萬的銷量,這是它嘗試“以軟件、服務、視頻會員盈利”的基礎,不過快速暢銷的前提之一就是手機的高性價比。為此,樂視手機每賣出一部就要賠100到200元。

巨額的補貼讓樂視手機的資金鏈異常緊張,直到資金鏈危機爆發後,樂視手機才開始嘗試通過其他業務收費。

98

去年年底,時任樂視移動CEO的馮幸表示,樂視手機此前一直沒開展移動廣告業務。而遊戲業務此前所有的收益,也全部分給了開發者。此後,樂視開始試水移動廣告,而遊戲業務開始分成。

這可以看做是對於賈躍亭全員信的響應。賈躍亭去年在全員信中表示,接下來樂視的業務要以盈利為中心,因此堅持負利定價的樂視手機開始嘗試通過廣告和遊戲來獲取盈利。

但是對於這一新模式,2000萬並不是一個足夠大的銷量。相比較於紅米手機的1.1億部,樂視手機短時間內望塵莫及。另外上述盈利模式的探索,雖是星星之火,但也只能為樂視移動帶來微乎其微的現金流,遠沒有到可以彌補硬件虧損的程度。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麽周鴻祎說“被帶進了溝里”。“做智能硬件如果靠補貼來發展用戶,成本增長了,用戶卻未必能相應增加,不管你賣多少會員資格都無法消化成本。”周鴻祎此後公開表示。

更重要的是,手機業務並沒有給樂視的視頻業務帶去很多會員。一名接近馮幸的人士告訴界面新聞記者,馮幸曾表示手機並未給樂視帶去多少視頻會員,因此馮幸判斷通過手機發展會員的路“甚至走不通了”——對於這個以視頻為中心布局各項業務的公司來講,可以說手機業務相對獨立,並沒有對樂視的整個生態模式創造太多價值。

崩塌的線下渠道和自顧不暇的盟友

2016年,互聯網模式造手機的最大受益者小米掉出第一梯隊,被代表著靠傳統營銷渠道起家的OPPO、vivo取代,華為旗下互聯網品牌手機榮耀在國內面臨著增長停滯的困境。隨著其他互聯網品牌崛起,電商渠道的營銷優勢在衰退,黑馬OV(編註:OPPO、vivo)讓更多的手機廠商意識到線下渠道的地位和重要性。

與此同時,OV更是讓很多手機廠商意識到硬件本身利潤的重要性。

前段時間華為總裁任正非表示,希望三年內華為手機的利潤率能夠趕上OPPO、vivo,並稱“我們是靠商品賺錢”,沒有足夠多的錢能像互聯網公司一樣燒。

並非所有手機都能走通小米的模式,手機市場的風向慢慢向以“硬件盈利”回歸。

在這場“負利定價”的遊戲中,樂視手機付出了非常昂貴的代價。

另一個壞消息是,危機爆發後,樂視手機的銷量在快速下滑。一名手機行業從業者告訴界面新聞,樂視手機從去年11月到今年4月的月銷量從75萬跌到了29萬。

隨著手機銷量的銳減,樂視手機的線下渠道也不可避免地逐漸萎縮。

去年11月,樂視危機爆發後,樂視成立了生態銷售與服務平臺,從電視負責人梁軍和手機負責人馮幸手中接手了相關產品的銷售業務。該平臺承擔著渠道下沈,統一銷售的重任,但不久前,有媒體曝出原有的銷售服務體系裁員幅度為50%,隨即梁軍宣布樂視電視的銷售渠道全面回歸樂視致新。樂視手機和電視是樂視原有的銷售服務體系最主要的兩類產品,致新收回電視的銷售渠道,以及原有銷售體系的裁員,則意味著樂視手機銷售渠道的崩塌。

面對增速放緩的國內市場和更加激烈的競爭,樂視手機翻盤的難度可想而知。

隨著OV引領的渠道下沈趨勢的到來,依靠運營商獲得市場的酷派時代一去不複返。

在連續三次推遲發布年報之後,酷派集團終於在5月31日發布了截至2016年12月31日的年度財報。財報顯示,2016年酷派的虧損高達42億港元(約合36.60億元人民幣)。2015年酷派盈利23億港元(約合20.04億元人民幣),然而2016年酷派由盈轉虧,且大大超出了此前30億港元(約合26.14億元人民幣)的虧損預警。與此同時,因為其一落千丈的業績,酷派在5月中旬批量解約應屆畢業生。

6

過去兩年,在其他手機廠商激烈爭奪市場份額時,酷派內部卻發生了一系列變化:酷派、樂視和奇虎360上演三角戀,最終奇虎360獲得奇酷75%的股權,樂視成為酷派第一大股東。同時,奇酷和大神兩個手機品牌歸為奇虎360,去年年底酷派原有品牌ivvi被剝離。

伴隨著這些內部運作的結束,酷派原有的市場份額嚴重縮水。2015年,酷派手機端額出貨量為3800萬部,但去年年底酷派CEO劉江峰向媒體透露,2016年酷派的銷量只有1500萬。劉江峰感嘆,用了洪荒之力,卻只有一個盡力活下去的目的。

此時的酷派自身難保,更無暇他顧。

5月21日,賈躍亭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被問及樂視手機未來的發展,賈躍亭只是總結了過去手機遭遇的資金問題,但並沒有給出明確的解決方案。

實際上,樂視手機已經陷入了異常艱難的處境:一方面原有的模式走不通,而手機業務本身的造血能力非常有限,難以填補此前巨大的窟窿;另一方面,樂視整體上都處於對資金非常饑渴的狀態,其他業務同樣嗷嗷待哺,樂視很難抽出錢來支援手機業務。

按照孫宏斌“該賣的賣,該合作的合作”的建議來看,或許賣掉手機業務是樂視最好的出路。

但是競爭異常激烈的手機行業,即便是樂視想賣,手機業務能幸運地找到接盤俠嗎?

(應采訪者要求,文中江林為化名

樂視危機 樂視手機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728

深陷違規擔保泥淖,“14富貴鳥”違約:低等級信用債寒冬到來?

4月24日,富貴鳥在上交所發布公告稱,無法支付回售本息7.02億元,富貴鳥2014年公司債券“14富貴鳥”構成實質性違約。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在富貴鳥違約背後,是大量的違規擔保和資金拆借,使得至少存在49.09億元資產金額很可能無法收回。除此,受托管理人更是發現,發行人代償及拆借資金去向存疑。

重重疑點引來了監管層註意。據了解,由於涉嫌信息披露和債券募集資金使用違法違規,目前富貴鳥已經被證監會立案調查。

違規擔保陷泥潭

據了解,富貴鳥系H股上市公司,主營為鞋履及服裝銷售。2013年12月,富貴鳥在香港主板掛牌上市。

備受關註的是,在2015年10月,富貴鳥控股了P2P平臺叮咚錢包。天眼查信息顯示,近期富貴鳥已退出了叮咚錢包的持股。

在多元擴張後,登陸資本市場的富貴鳥業績急轉直下。2015年,富貴鳥全年凈利39213.9萬元,同比減少13.09%。2016年9月1日,富貴鳥在香港聯交所停牌,至今尚未複牌。

除了經營業務盲目擴張,富貴鳥還進行了大量違規擔保。2016年9月13日,因需核查對外擔保情況,“14富貴鳥”債券開始停牌。

2017年2月,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在對富貴鳥2016年中期財務數據進行審閱時發現前期未發現擔保事項,隨後,富貴鳥將審計機構由畢馬威更換為中安達,公告更換審計機構的理由為“畢馬威拒絕為公司提供香港聯交所要求的專項報告安慰函或內審報告”和“公司未能向畢馬威提供審計所需的相關文件和信息”。

在中金公司固收部看來,財務報表質量是財務分析有效性和準確性的重要保證,審計機構的非正常更換可能是公司財務質量不佳甚至是信用資質惡化的重要信號。

2017年11月,富貴鳥因定期報告未及時發布和對外擔保信息未及時披露,收到上交所監管警示。經查,“14富貴鳥”公司債券定期報告及臨時報告均未就新增對外擔保事項及新增對外擔保金額超過上年末凈資產20%的情形進行完整披露。記者還註意到,直至2018年2月,富貴鳥才發布未經審計版本的2017年半年報。

中信建投分析稱,2016年下半年以來,富貴鳥銷售、財務、管理費用率顯著上升,尤其是財務費用率大幅由最低點的-1%上升至14%。這期間公司帶息債務規模顯著擴大,融資利率擡升,這可能和公司前期違規擔保出現越來越多的擔保代償,而自身經營現金流遠不足以支付,只能被動依賴外部融資有關。

兌付危機爆發

2018年2月,受托管理人國泰君安在臨時報告中提示,“14富貴鳥”如果面臨回售,回售資金兌付將存在重大不確定性。根據發行人提供的相關資料,發行人截至2017年12月31日可動用的活期存款及流動資金不足1億元。

國泰君安在這份報告中提示,發行人存在大額違規對外擔保及資金拆借事項,至少存在49.09億元資產金額很可能無法收回。截至2017年6月末,發行人以存款質押的方式對外提供擔保總計19.59億元,被擔保方主要為發行人母公司富貴鳥集團有限公司及數家貿易公司;除此,發行人非經營往來占款及資金拆借共計14.14億元。

國泰君安還發現,發行人代償及拆借資金去向存疑。發行人既沒有提供相應的借款合同及審批材料,也沒有提供被擔保方簽訂的合同及收取擔保費相關的憑證,相關擔保及資金拆借的背景、性質、資金用途和去向不明。

富貴鳥的違規擔保和眾多疑點引來了監管註意。3月22日,富貴鳥公告稱,因公司涉嫌信息披露和債券募集資金使用違法違規,證監會決定對富貴鳥進行立案調查。

4月20日,由於上次評級以來富貴鳥再度發生擔保履約導致可償債資金進一步減少,貨幣資金出現大幅下降跡象,評級公司東方金誠將“14富貴鳥”評級下調至CC,展望為負面。

4月24日,富貴鳥公告稱,無法支付回售本息7.02億元,“14富貴鳥”構成實質性違約,而這只公募債的違約還可能觸發另一只私募公司債“16富貴01”的交叉違約。

根據公告,如果違約事件發生且一直持續五個連續工作日仍未解除,單獨或合計持有“16富貴01”未償還債券本金總額50%以上的債券持有人宣布“16富貴01”到期,可能觸發“16富貴01”未償還債券的本金和相應利息立即到期應付。

低等級信用債的寒冬

事實上,“14富貴鳥”的違約本就在市場預期之內,但一度引起不少金融機構註意的,則是其二級市場成交價格的大幅變動。

2018年3月1日,“14富貴鳥”在上交所複牌後即大跌八成,隨後這只票面100元的債券二級市場成交價一路下跌至8.5元,3月6日開始,小幅上漲並一度回升至22.69元。

3月22日,富貴鳥發布《關於14富貴鳥票面利率不調整和投資者回售實施辦法的公告》,當時有部分媒體將此概括為“富貴鳥債將如期回售”並引發市場誤讀,隨後“14富貴鳥”成交價再度被砸回13元。盡管當時這只信用債的違約已經是大概率事件,但仍有一些投資人參與成交,而這背後的動因,無非是博弈最終債券的回收率或短線交易獲取的資本利得。

隨著2018年以來違約事件頻發,市場信用風險的關註逐漸提高,信用債市場正在呈現出明顯的兩極分化態勢。盡管2月以來債券市場回暖帶動不少高評級信用債價格有所回升,但低評級公司的再融資難度卻明顯加大。

3月以來,“春和債”、“億陽債”等前期發行人已發生違約的存量債券也陸續發生違約,神霧環保的“16環保債”、富貴鳥的“14富貴鳥”接連違約更引起了市場註意,兩家公司分別為創業板和H股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債剛性兌付的信仰進一步被打破。

中金公司固收部董事總經理張繼強對記者表示,債市已經轉暖並不等於所有債券品種都有機會,其中,低等級信用債仍需要警惕。

首先,低等級信用債的需求力量在弱化。隨著資管新規等即將落地,銀行理財面臨凈值化、打破剛兌、限制非標等制約,規模增長和委外鏈條面臨更大調整風險,對信用債的需求恐弱化。而銀行表內受制於風險偏好和MPA(宏觀審慎評估體系)、資本充足率等制約,對信用債尤其是低等級信用債的需求較弱;其次,在融資渠道大幅收窄、經濟增速放緩擔憂加大、城投平臺剝離政府信用的過程中,低等級信用債發行人面臨的再融資風險大增,至少融資成本大幅擡升。

“目前低等級信用債信用利差的安全墊仍不足,相比非標等性價比明顯不高。這些因素都決定了低等級信用債仍是目前債市最大的風險點。”張繼強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051

深陷Facebook數據醜聞,“劍橋分析”公司倒閉

據外媒報道,“臉書”用戶資料泄露事件的風暴核心“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公司5月2日宣布倒閉。

“本公司立即停止一切營運。”劍橋分析在聲明中表示已向公司所在的英國申請破產,之後也將向美國申請。

“劍橋分析”的母公司,戰略溝通實驗室集團(SGL Group)創辦人表示,除了“劍橋分析”,母公司也會“收掉”。不具名消息來源指出,戰略溝通實驗室集團不斷流失客戶,因“臉書”事件也累積大筆訴訟費用,導致公司必須做出這個決定。

今年3月,英美媒體披露“劍橋分析”取得超過8000萬“臉書”用戶個人資料,並用這些資料協助特朗普角逐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還在英國“脫歐”公投時協助贊成“脫歐”的陣營。這些指控也迫使“臉書”首席執行官紮克伯格就數據外泄向大眾道歉。

“劍橋分析”稱上述指控毫無根據,稱該公司所進行的數據使用都是合法且在網絡廣告領域被廣泛接受的。該公司還稱,內部調查證實這些指控都是子虛烏有。

盡管 “劍橋分析”已經遭到起訴調查,但該公司認為倒閉的主要原因,來自媒體鋪天蓋地的報道,使其客戶和供應商避之唯恐不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464

套利遊戲耗盡元氣, *ST東電深陷巨虧泥沼

從嚴監管重組交易,是近兩年來上市公司監管的主基調,各類眼花繚亂的控股權轉讓更是重點之一。交易背後的資金來源、信披合規、受讓方對上市公司後續計劃等,都是監管嚴查的問題。這背後的監管核心在於,股權轉讓對上市公司治理和經營到底會帶來怎樣的影響,是否影響投資者公平透明交易。

監管的關註,並不是毫無來由。熱衷資本運作而經營每況愈下的“空殼化”上市公司,在A股已非個例。

近兩年多來,*ST東電經歷控制權的兩次易主;前任大股東更通過股權受讓和轉出,一年間轉手套現五億元離場。但上市公司經營卻每況愈下。原大股東承諾的資產註入落空,上市公司因連續兩年虧損且去年凈資產為負,已在今年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

此外,公司去年年報還被出具了帶持續經營重大不確定性段落的無保留意見。審計機構稱,公司存在可能導致對公司持續經營能力產生重大疑慮的重大不確定性。新近發布的一季報中,*ST東電仍在延續虧損。業績巨虧與經營困境還拖累了多家機構。新任大股東接盤後,目前賬面浮虧超11億元;第二大流通股東賬面浮虧亦達億元,並已在一季度進行大幅斬倉。

股權轉讓遊戲“一年賺5億元”

在過去兩年多里,*ST東電極為繁複的控股權變更,與直線下滑的業績走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這期間,前任大股東失約重組承諾,但卻轉手間套現數億元離場。

*ST東電為輸變電設備制造廠商,此前的主營產業是電力電容器、封閉母線及高壓開關。受市場低迷和行業景氣度下降的影響,從2012年起公司業績開始出現連續下滑。至2015年11月,公司停牌,並隨後公告第一大股東新東北電氣投資有限公司(下稱“新東投”)擬轉讓所持的9.33%公司股份,即8149.49萬股公司股票。轉讓完成後,上市公司實際控制權也隨之變更。這也是*ST東電一系列股權變更的開始。

公告同時披露了意向受讓方,為蘇州青創貿易集團有限公司及其一致行動方(下稱“蘇州青創”),此次交易對價為8億元。這筆轉讓以及受讓方,隨即引起了深交所的關註。

資料顯示,截至2015年9月30日,蘇州青創資產總計約71.31萬元,負債總計約72.88萬元;註冊資本為1億元人民幣,實收資本為2萬元人民幣,所有者權益約為-1.56萬元。值得註意的還有,除對外股權投資外,蘇州青創並無實際經營業務。2015年前三季度的營業收入為0元,凈利潤約為-3.32萬元,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約為-12.41萬元,期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余額約為1.54萬元。

按照股權轉讓協議的內容,蘇州青創不僅將以自有和自籌資金支付8億元對價,未來還擬通過資產置換方式,將上市公司現有輸變電業務全部或部分置出,並向上市公司置入新業務。

深交所在2015年12月28日下發問詢函,追問蘇州青創的資金來源和合法性,並特別問及融資安排未來是否會對上市公司控制權穩定性造成影響。同時,交易所還要求蘇州青創說明是否具備規範運作上市公司的管理能力,以及未來向上市公司註入何種業務和資產。

*ST東電在2016年1月初回複了問詢函。蘇州青創稱,其四家股東單位正在進行蘇州青創增資計劃,公司註冊資本將由1億元增加至8億元。此外,上市公司還公告稱,未來擬出售的資產為包括上市公司子公司新東北電氣(錦州)電力電容器有限公司(下稱“新錦容”)的股權在內全部或部分資產,擬購買的資產為從事智能軟件開發和智能硬件研發、生產,移動互聯網業務的公司股權。

“以上擬註入資產與蘇州青創實際控制人劉鈞的經營管理經驗具有較高的契合度。劉鈞控制並經營著多家從事計算機軟硬件開發和相關服務的企業,並控制與經營著多家投資咨詢公司以及一家文化類公司。”回複函稱。

交易對手在交易披露期間仍推進股權變更,以及先變更上市公司控制權、再註入第三方資產等情況,在此後都是監管嚴查的重點問題,存在突擊入股和“兩步走”類借殼的嫌疑。這些漏洞伴隨證監會2016年6月正式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而遭封堵。但*ST東電在2016年1月,已完成控制權轉讓和過戶登記,3月完成董事長、總經理等高管改選。隨後,上市公司繼續推進上述資產置換的重大資產重組。

然而,即便躲過新規的嚴審,重組卻也風波不斷。2016年4月,與此前披露的資產置換方案不同,*ST東電僅公布了新錦容的重大資產出售預案。由於在A、H兩地上市,這起預案再次引來深交所和香港聯交所的關註。

上市公司方面稱,主要是未能與收購資產就估值、業績承諾和對價支付等問題達成一致,因此並未公布資產註入方案。但聯交所表示,由於上市公司此次重組構成非常重大資產出售,完成後將無法維持聯交所上市地位所需的足夠業務運作或資產,對此次重組不予核準。2016年5月,*ST東電宣布終止重組。

隨後,上市公司的股權變動更令市場意外。

2017年1月,在剛完成控制權受讓的一年後,蘇州青創就將全部股權轉手讓出。受讓方為北京海鴻源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北京海鴻源”),受讓價為13億元,較一年前增值5億元。交易完成後,公司實際控制人變更為為海南省慈航公益基金會。

這意味著,短短一年內,蘇州青創通過*ST東電股權的受讓和轉出,轉手實現浮盈5億元。

而從公開資料來看,收益分配的情況或更為複雜。就在此前2016年7月和8月期間,上市公司出現更為繁複的股權變更,多個投資機構入股。其中,*ST東電新晉董事長蘇江華以受讓股權的形式,在控制權轉出前火速成為蘇州青創的新股東,並與劉鈞結成一致行動人。但公告並未披露具體的轉讓對價,各股東的具體盈虧尚難統計。2017年4月至5月間,劉鈞、蘇江華等原股東陸續辭掉上市公司職務。

股權轉讓的套利遊戲如火如荼,而上市公司在2016年出現業績大幅下滑。當年公司營業收入同比大幅下降58.14%,凈虧損9958.86萬元,貨幣資金比期初減少了9581.68萬元,經營現金活動流為-2989.15萬元,持續經營已面臨一定困難。

業績巨虧拖累數機構“踩雷”

2016年近億元的凈虧損,只是*ST東電陷入業績泥沼的開始。

由於業績出現同比大幅下滑,深交所下發問詢函對經營現狀和償債能力表示關註。上市公司在回複時稱,伴隨第一大股東和實際控制人變更,不良資產剝離等,經營狀況有望在2017年得到顯著改善。而這一預期在隨後就被證偽。

2017年年報顯示,上市公司歸母凈利潤虧損近4億元。審計機構認為,公司存在可能導致對公司持續經營能力產生重大疑慮的重大不確定性,並出具了帶持續經營重大不確定性段落的無保留意見。

具體來看,瑞華會計師事務所稱,截至去年底*ST東電負債總額超過資產總額1.95億元,流動負債超過流動資產2.37億元,歸屬於母公司股東權益-1.99億元。同時公司面臨的已決訴訟的賠償金額還有2.72 億元。上述情況都表明存在可能導致對東北電氣公司持續經營能力產生重大疑慮的重大不確定性,並由此導致公司可能無法在正常的經營過程中變現資產和清償債務。

而為緩解經營困境,新任大股東北京海鴻源入主後,上市公司在2017年9月繼續推進新錦容的重大資產出售,並發布了重組草案。公司表示,目前處於香港聯交所審核股東通函階段,該出售事項將為公司帶來近1億元的現金收入,可有效的緩解營運資金需求的壓力。

北京海鴻源是海航集團附屬公司,同為海航旗下的海航酒店集團(香港)有限公司還擬認購*ST東電新增發的H股。北京海鴻源還承諾,在一年內為上市公司提供資金、擔保等方式的財務支持,繼續剝離低效資產,及業務較少的股權投資和其他非經營性資產,增加現金流量。同時還計劃通過子公司的光伏電站、酒店智能化通訊和營銷業務等增加盈利能力。

業績轉好的跡象還不明確,但這塊“燙手的山芋”卻已讓北京海鴻源付出實實在在的沈重代價。

在成為大股東之初,北京海鴻源是以13億元總價、每股15.95元的價格受讓股權;這較上市公司停牌前的收盤價7.61元/股,溢價109.6%。但在此之後,*ST東電股價就開始“跌跌不休”,截至目前每股已不足3元。北京海鴻源的所持市值萎縮已超過8成,保守預計賬面浮虧超過11億元。

與此同時,前十大流通股東中,泰達宏利策略分級31號資管計劃在2016年三季度買入1624.77萬股,躋身第二大流通股東;四季度繼續增持,持股數量達到2231.46萬股。兩個季度的成交均價分別為6.76元/股、7.89元/股,該資管計劃的增持成本近1.6億元。在新晉發布的一季報中,該資管計劃已減倉1157.5萬股,階段成交均價為3.7元/股。以5月9日收盤價合算剩余持股的市值,保守計算,該資管計劃賬面浮虧在1億元左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840

互聯網+醫療租賃淪為財技套資,各方為何深陷其中

還有大大小小諸多醫療設備銷售公司打著“互聯網+醫療”、“醫聯體O2O”的旗號,以解決基層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名義,實際做的是資本運作。遠程視界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他們從融資租賃公司套取巨額資金後,將債務扔給基層醫院,既造成了國有資產流失,也容易引發金融風險。

在一些受訪的專業人士看來,遠程視界模式大行其道與縣級公立醫院基礎薄弱有關。但醫療屬於稀缺資源,醫療人才難以按照互聯網模式快速複制,不切實際的快速擴張註定了遠程視界成為一個不可持續的“金融遊戲”,將會最終破滅。

縣級醫院是怎樣入套的

遠程視界規模做得非常大,和近1000家醫院簽了租賃采購合同,業務覆蓋全國除臺港澳、西藏以外的所有地區。

遠程視界聲稱和基層醫院共建科室,由同仁醫院、阜外醫院等北京大三甲醫院出專家做培訓,融資租賃公司出錢買設備,遠程視界來張羅患者、運營科室,並承擔所有費用。醫院不用掏一分錢,只要提供場地,五年後就坐擁昂貴的設備和成熟的科室。

從2016年開始,遠程視界不按承諾供應設備和專家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到去年還停止了墊付租金。醫院們獲取設備、技術的初衷落空了,還要承擔巨額設備采購資金。全國出現了醫院大面積被融資租賃公司上門催債的現象。

遠程視界不是孤案。新三板掛牌企業中和醫療(839550.OC)也采用了類似的情形。

公司以利用北京專家資源來基層公立醫院共建腫瘤、心血管科室的名義,占據醫院渠道,以高於市場的價格向醫院賣設備、賣耗材,並從融資租賃公司套取設備采購款。

官網顯示,中和醫療合作的醫院有37所,全部都是縣、地級公立醫院。

不過,中和醫療的模式只維持了兩年。2017年,公司營業收入大幅下滑94%,凈虧損885萬元。同時,公司卷入多起民間借貸糾紛,並拖欠設備租金,供應商貨款,被法院強制執行資產,公司董事長李立也被列入失信被執行人。

北京億邦中和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實控人李立被納入失信聯合懲戒對象的公告

第一財經記者查閱財報發現,2014、2015年,中和醫療先後七次和公立醫院簽署設備購買協議,都是以溢價10%-20%賣給醫院,總價格從400萬元至1600萬元不等。

由於科室的收入不能覆蓋設備租金,中和醫療很快陷入資金緊張。2017年,邢臺縣醫院因未收到設備,將中和醫療、融資方拉赫蘭頓(中國)商業保理公司告上法庭。不久,清河縣醫院也因為中和醫療未按承諾墊付設備租金,跟公司法庭上相見。

“遠程視界們”同病相憐

另一家新三板企業藍海之略(834818.OC)被業界認為是醫療租賃墊付模式的先驅。

藍海之略定位是醫生集團和醫院管理公司。截至去年底,運營有眼科、普通外科、骨科、婦科、兒科等16門學科,銷售網絡覆蓋全國5000多家醫院,合作融資租賃公司50多家。

藍海之略去年營業收入達23億元,歸母凈利潤4.5億元。雖然公司聲稱收入主要來自醫院學科建設收入的分成,但公司醫療設備銷售收入一項就達21億元,占營收總額的94%。

近日,有藍海之略前員工彭雨(化名)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稱,公司資金鏈出現狀況,兩個月前開始設備不到位,有拖欠員工工資和費用報銷的情況發生。

藍海之略官方網站首頁

財報顯示,到截至2017年年底,藍海之略的其他應收款達到9.2億元,同比大幅攀升570多倍,占公司凈資產的80%,主要原因是為醫院墊付的設備租金和對外借款。公司表示,如果應收款不能及時收回,將對公司經營造成不利影響。

遠程視界2016年營收60億元,收入也主要來自設備銷售。如一臺醫科達公司生產的Synergy牌直線加速器,政府采購網招標價格為2100萬元,遠程視界賣給醫院卻高達3520萬元。一臺奧林巴斯牌的婦科用高清腹腔鏡系統,遠程視界能比政府采購網溢價110%。

遠程視界與醫院三方采購合同中的腫瘤設備清單

由於這些設備都屬於租賃物,產權歸租賃公司所有,因此繞開了醫院采購大型設備的招標程序。

藍海之略和遠程視界收入規模看起來都很很大,但部分還要代醫院墊付給租賃公司,且公司對醫院設備租金有連帶擔保責任。醫院收入不達預期,公司資金鏈壓力必將急劇增大。

今年以來,藍海之略也因為誰來承擔設備租金問題與醫院引發多起糾紛。今年2月,珠海市香洲市人民法院判決藍海之略向故城縣中醫院支付墊款410萬元,並凍結了公司420萬元銀行存款。

因此,“遠程視界們”如果想要真正產生價值,獲得可持續的收入,只能依靠當地醫院醫療收入水平的快速提高。但在醫療資源有限、基礎薄弱的基層公立醫院的天然束縛下,靠醫院創收只能是一個美好的願望。

目的是投機還是運營?

“這些公司就是投機,而不是在搞醫院運營,”一位醫療租賃上市公司高管陳萍(化名)對第一財經記記者表示。

她認為,遠程視界模式註定不能兌現運營的承諾。因為國內頂級的醫療專家數量有限,日程滿滿,很難抽出時間去遠程視界、藍海之略合作的邊遠基層醫院。即使專家到位了,短時間內也難以大幅當地醫院的技術水平。

“醫院為什麽願意高價買你的設備,不就是看中你能幫人運營?但是快速生產一定產量跟不上,因為醫療資源供應有限。”陳萍表示。

同心醫聯CEO劉偉奇告訴記者,科室建設並不容易,尤其是心臟、腫瘤這樣複雜的科室,得一整套成熟團隊才能開展,可能需要數年的時間才能培育起來,光靠一兩個專家去培訓是不現實的。

實際上,所謂“專家培訓”、“技術支持”、“慈善扶貧”往往不過是遠程視界等公司在開展業務時的“話術”。

“阜外醫院的專家有去過個別地級醫院,但從來沒有去過縣級醫院,”湯哲告訴記者。他表示,業務人員有一套話術來說服醫院,一旦簽約成功,業務人員能夠從設備總額中獲得7%的提成。到了後期,遠程視界這一比例甚至提高到20%。

與遠程視界不同,藍海之略自己擁有一支516人的全職醫生團隊,可以長期派駐當地醫院帶教培訓。

不過,彭雨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公司的醫生團隊質量參差不齊,醫生整體技術水平有限。

國德醫療(833390.OC)董事長鄭新國對第一財經表示,“連鎖的東西都需要專科化,最好只做一個方面,而且盡量簡單,比如婦科、男科、美容等,只有可複制、可推廣、可模塊化的才能做大。如果做得太雜,肯定是假的。”

湯哲還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遠程視界主要是找邊遠地區的縣級醫院,而省會城市的大醫院,以及江浙、廣東等發達地區的醫院,不太需要第三方公司提供設備。

同心醫聯CEO劉偉奇認為,這說明了遠程視界模式本身就存在商業悖論。

“有技術、經營較好的醫院往往患者量較多,不需要與遠程視界合作。缺技術、基礎薄弱的醫院想通過合作提高患者量和醫院經濟效益,但往往周期較長,而且不同臨床科室的差異很大,運營提升不能都一蹴而就。”他表示。

在他看來,當遠程視界追求快速發展,運營能力跟不上的時候,這就演變成一個金融遊戲,借公立醫院信用,給一堆產生不了足夠現金流的項目放貸,最終必將崩盤。

根據商業計劃書,遠程視界還有一項收入是收取代理商的代理費。公司在全國擁有4000多位代理商,幫助公司開拓醫院市場。代理商根據省、市、縣、院不同級別,向遠程視界繳納的代理費,少則數萬元,最多的達400多萬元。

遠程視界代理商代理費價格標準表(部分)

雖然這也能給遠程視界帶來數億元收入,但因為公司卻未能履約,被代理商要求退款。北京隆安律師事務所律師李維強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代理費是擔保的概念,遠程視界是應該退還給代理商的。

基層醫院做強的現實困難

遠程視界模式的存在還有背後更深層次的原因。

我國醫療體系存在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長期矛盾。一邊是三甲醫院人滿為患,居民頭疼腦熱都上大醫院,重疾病人反而掛不上號;另一邊基層醫院人才流失、技能下降,患者不信任基層醫院。

“正好政策提倡遠程醫療,遠程視界又辦了很多活動,請了很多專家,惠及了老百姓。當時聽到這個消息很振奮!”寧夏青銅峽市人民醫院杜院長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簽約時好聽的話說的很多,最後合同卻變味了,全國這麽多醫院出現類似的問題,發人深省。”

2015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70號),正式提出由大醫院幫扶小醫院的醫聯體為抓手,建立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模式。

一張圖讀懂分級診療(來源:人民日報)

為了督促各地醫聯體建設,過去三年里,監管部門出臺了大約40多份有關分級診療的文件,希望做強縣級公立醫院。

不過,政策落實卻面臨著現實的難題。近年來隨著全國縣級公立醫院改革措施的推進,“以藥養醫”的時代基本終結。但藥品“零費率”導致醫院收入大幅減少,而本該填補這塊空缺的財政資金卻不能到位。

“按理說我們CT(掃描設備)老掉牙了,早該換了,但是財政不給資金。”東北地區一家縣級醫院院長告訴記者,“縣醫院都要自謀生路。財政連工資都覆蓋不了,也留不住人才。”

同時,縣級醫院卻要在資金、人才不足的情況下,完成“將縣域內就診率提高至 90%,基本實現大病不出縣”的目標。基層醫療質量如何保證的難題,這給了遠程視界這類公司可乘之機。

“我們是看中他有北京醫院的專家,他們前期做模式,醫院宣傳做得好。醫院想發展只能借助外力。看到有一些相關部門牽頭搞,地方政府也提出政策目標,我們覺得沒有大的問題。”杜院長表示。

劉偉奇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基層公立醫院一方面有發展需求,有政策支持;另一方面醫療價格、人員編制、財政支持、醫保額度都有限,國家沒有資源投入,與此同時各方面成本都在上漲。兩方面矛盾下,才會有遠程視界的模式出現。”

(記者馬曉華對本文亦有貢獻)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黃向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475

胡孟青:國泰深陷結構困局

1 : GS(14)@2016-11-08 05:35:22

【明報專訊】航空業界早就批評民航處選用的新系統物非所值,結果似乎不幸言中。欲速則不達,民航處引入的新空管系統,早前就一度因未能處理指令而被迫即時轉用舊系統。隨著11月全面過渡至新系統的日子一天天逼近,順利交接之假設,是否仍屬於合理預期?

追蹤航空股的分析員批評過,民航處系統有點累人兼累己。皆因遷就系統轉換,所有航空公司被要求削減運力超過一成,這一點亦成為國泰航空(0293)新增致命傷之一。

機場換系統 國泰慘遭削運力

航空公司收入很大程度上是建基於運力,觀乎分析界對國泰航空前景的看法,大致上均認為本港機場飽和限制了運力的擴張,國泰航空最快要到2024年三跑建成始見起色。說回新系統安排導致暫時削減運力要求,雖則劃一實行,適用於所有航空公司,表面上公平又公正。奈何由於赤□角機場客運處理量變相進一步被限制了,在區內機場競爭加劇的大環境下,民航處近乎是自上斷頭台也。

國泰股價不斷破底,老總朱國樑於內部刊物一席話實在叫人憂心。國泰有處理逆境的豐富經驗,金融風暴、金融海嘯,再有當年的SARS,前任如唐寶麟、陳南祿、湯彥麟、史樂山等話事人通通經歷過國泰低谷。惟老朱口中親自證實的是國泰之低谷,已非當年如出一轍的週期逆境,反而正正是分析員早有所料的結構問題。

不延遲新機付運 便要減派息

機場飽和,影響運力及航班準時、來自區內空運樞紐的競爭,本港中轉站角色被分薄,這大概印證本港空運市場大環境下的結構問題。更甚是,國泰對成本結構問題,一直是苦無對策。以2010年為例,燃料及對冲佔國泰成本為36%,6年後的今日已降至31%,其他成本比重亦大致不變,唯獨員工成本卻不跌反升,由18%增至21%。

按麥格理的計算,國泰今年將接收約12架新機、明年10架、後年6架,但同時要維持200億元內部現金水平的目標,假設經營環境不變的話,路只有兩條:(一)減派息;(二)新機延遲付運。

開源無路 節流無力

朱總形容,航運業前景非常艱難,收益率承受極大壓力,企業收緊公幹開支,亦令頭等及商務艙需求下降。以往國泰上至機師、下至後勤一向福利極佳,難有重大調整空間,在高收益率的商務乘客需求持續放緩下,拉上補下,乘客也許成為國泰高福利與經營困境下的最大受害者,儘管國泰已積極透過增值服務例如提升貴賓候機室設施以留住中高端客戶的心。

結構困局已成,國泰也許需要在聯盟與廉航兩大議題上,摒棄過往保守及故步自封心態。誠然,搭乘國泰航空,個人感覺最值得欣賞是飛機起飛與降落的兩個最關鍵時刻,飛機師的經驗、技術與臨場因應天氣環境的應變能力缺一不可,尤其在一些較小型的城市,安全第一,期待股價軟著陸。

著名獨立股評人

[胡孟青 青出於婪]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692&issue=2016110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432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