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作人首奪諾貝爾 搖滾詩人卜戴倫 獲文學獎
1 :
GS(14)@2016-10-14 06:44:31Bob Dylan
【諾貝爾文學獎】如果許冠傑是香港歌神,卜戴倫(Bob Dylan)被封為「美國歌神」也不為過。這位獲譽為「60年代一代人良心」的搖滾詩人,歌詞創作早被公認登峯造極,但能否列入文學殿堂頂峯,爭辯多時。瑞典學院昨天冒着爭議,宣佈將今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卜戴倫,指他「在美國歌曲偉大傳統中創作出新的詩歌表達」,令他成為首位摘下這文壇桂冠的歌曲創作人。
卜戴倫的名字昨天在瑞典學院常設秘書長達尼烏斯口中吐出來時,現場記者傳出一陣驚呼,跟着是一片熱烈掌聲和歡呼。卜戴倫近年是文學獎博彩投注名單常客,但總被視為笑話,認定瑞典學院諸公不會跨界頒獎給音樂人,博彩公司立博月初給他50倍偏冷賠率。
■《Like A Rolling Stone》歌詞手稿2014年以200萬美元拍出。
反戰歌收入文學選集
瑞典學院卻以行動令外界一地眼鏡碎,在生平介紹中指「卜戴倫擁有標誌性地位,對當代音樂有深刻影響,亦是源源不絕的二手文獻的分析目標」。卜戴倫在1960年代的一連串名曲,像《Blowin' in the Wind》和《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等民權反戰運動代表歌,以至捕捉同代青年反叛獨立異見精神的《Like A Rolling Stone》和《Subterranean Homesick Blues》,擺脫情歌框框,大大提高搖滾樂以至流行曲的社會性和文學性,甚至被收入美國當代文學選集。不過文學界有不少人認為卜戴倫充滿意象和隱喻的歌詞,唱出來感覺很好,但純粹看文字效果大打折扣,甚至雜亂無章。瑞典學院今年宣佈文學獎比平時遲一周,外界猜測學院18位院士對得主有爭議。達尼烏斯昨稱眾院士對頒獎給卜戴倫有「很大一致性」,又說卜戴倫雖然寫的是歌,但古希臘荷馬史詩當年也是有音樂伴奏。她說:「卜戴倫為人們的耳朵寫詩,但把他的作品當詩歌閱讀,完全沒有問題。」瑞典學院院士韋斯特伯格更稱:「他可能是在世最偉大詩人。」達尼烏斯又指「卜戴倫是英語傳統中一偉大詩人」,也是個「文學採集者」,把學院派和流行詩歌傳統兼容並蓄,包括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布萊克(William Blake)和法國超現實主義詩人藍波(Arthur Rimbaud)的詩、美國密西西比三角洲藍調和阿巴拉契亞山脈的民謠,又指不熟悉他歌曲的人,可從他的1966年專集《Blonde on Blonde》入手,指當中歌曲意象豐富,是可「給眼睛看的詩歌」。
■2012年獲美國總統奧巴馬頒發總統自由勳章。
瑞典傳媒:結果為討好大眾
外界對卜戴倫得獎反應分歧。由1996年起連續15年提名卜戴倫的美國英文教授鮑爾(Gordon Ball),指瑞典學院今年終證明他是對的。英國印裔作家拉什迪(Salman Rushdie)指「卜戴倫是遊唱詩人傳統的偉大繼承者,選得好」。《南瑞典日報》文化版作者斯文松卻指今年頒獎決定「極度令人沮喪」,文學獎為討好大眾「特朗普化」。頒獎禮12月10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卜戴倫將得800萬瑞典克朗(703萬港元)獎金。諾貝爾獎網站/路透社/美聯社/德新社
卜戴倫簡介
1941年:生於美國明尼蘇達州1959年:入讀明尼蘇達大學,翌年離校,往紐約展開音樂生涯1962年:推出首張專輯《Bob Dylan》1963年:推出代表作《Blowin' in the Wind》1965年:推出首張搖滾專輯《Highway61 Revisited》,同年與首任妻子薩拉結婚,至1977年離婚1986年:與第二任妻子卡羅琳結婚,至1992年離婚2012年:獲總統奧巴馬頒發總統自由勳章201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資料來源:美聯社/《蘋果》資料室
Blowin' in the Wind(1963)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Before you call him a man?
Yes,`n' how many seas must a white dove sail
Before she sleeps in the sand?
Yes,`n' how many times must the cannon balls fly
Before they're forever banned?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 in the wind,
The answer is blowin' in the wind.上世紀60年代初美國走出古巴導彈危機,捲入越戰,黑人民權運動方興未艾,卜戴倫約21歲時寫了這首歌,連串問題和模稜兩可的「答案在風中吹」,唱出一代人心聲,成為黑人民權運動和反戰運動,以至日後全球各地社運的主題曲。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1014/19800587
學者︰重新定義文學
1 :
GS(14)@2016-10-14 06:44:33【本報訊】浸會大學英文系助理教授何麗明表示,去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記者和非小說作家阿列克謝耶維奇(Svetlana Alexievich),今年頒給歌詞創作人卜戴倫,連續兩年突破文學即是詩歌、小說和戲劇的傳統框框,「重新定義文學」。其實卜戴倫作品早已成為各地大學,包括美國哈佛及港大的學術研究題目。何麗明表示,卜戴倫歌詞的文學性是否夠高,見人見智,但詩和歌過去有緊密的關係,現在歌曲傾向在流行方面發展,被視為流行文化一部份,這次卜戴倫獲獎相信可改變公眾以至學界對歌曲的看法,不再只看是否朗朗上口,而是從較嚴重角度看,事實上不少學者已從詩歌角度去研究卜戴倫的歌曲。
卜詞納入各地大學課程
她又相信圖像小說(graphic novel)和電影電視劇本創作等其他非傳統文學類型和形式,日後或被視為嚴肅文學看待,甚至獲文學獎。卜戴倫的作品是不少大學的研究題目,美國哈佛大學的文學及科學學系,便有修讀卜戴倫文學的課程,探討他作為音樂人對文化,及作為詩人對文學的影響。台灣輔仁大學英文系也會以卜戴倫作品,反映英語詩歌特性。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部份科目也涉及其作品,文學院也曾辦講座討論其創作。■記者施揚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1014/19800634
台報道文學先驅 陳映真病逝
1 :
GS(14)@2016-11-23 07:53:16台灣當代知名文學作家、當地報道文學先驅人物陳映真,昨日在北京病逝,終年79歲。他生前主張兩岸統一立場鮮明,曾加入具中共官方背景的中國作家協會,2006年移居北京。出乎意料的是,他移居不久就中風卧床,自此身體欠佳,最終在北京與世長辭,無法返台落葉歸根。陳映真(原名陳永善)生於新竹,1959年在文學雜誌《筆匯》發表首篇小說〈麵攤〉,充滿對低下階層的人道關懷,緊貼台灣社會脈動,引起文壇注目。代表作〈我的弟弟康雄〉因筆法細膩,連已故作家三毛也評論:「這篇小說看了一百遍以上,每遍讀都哭」。陳隨後積極投身文學發展,1980年代參與《文季》、《夏潮》等雜誌,1985年創辦報道文學刊物《人間》雜誌,報道社會底層與現實,開創台灣報道文學先河,但因虧蝕過千萬元新台幣,最終倒閉收場。陳的好友毛鑄倫昨說,陳映真近十年又常因心臟病發送醫,晚年貧病交迫。
移居北京卧病10年
陳在1968年遭政府以「組織聚讀馬列共黨主義、魯迅等左翼書冊及為共產黨宣傳等罪名」逮捕,被判10年有期徒刑,7年後因蔣介石去世百日特赦而提早出獄。他曾透露,入獄後他從知識分子,變成憂國憂民的愛國知識分子。陳出獄後繼續寫作,創作題材包括白色恐怖的記憶、外省族群遭遇及知識分子的失落。陳映真堅持兩岸統一,1988年成立「中國統一聯盟」及擔任首屆主席,個人政治立場鮮明而成當代最被議論的作家,作品包括《第一件差事》、《將軍族》、《華盛頓大樓》等小說。他在90年代往來兩岸講學,2006年後移居北京,但不久後就中風,卧病長達10年,其間獲中國社科院授予榮譽高級研究員,又獲選具官方背景的中國作家協會及任名譽副主席。
台文化部長深表哀悼
陳希望返台落葉歸根,但身體欠佳加上夫人不同意,只好作罷。陳映真昨在北京過世,消息傳回台灣文壇,台灣文化部長鄭麗君深表哀悼。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助理教授楊宗翰稱,深信台灣文學史上絕對會有陳的位置,感謝陳身為小說家帶給他的感動。台灣書商表示,陳映真以小說最出名,是長銷型的書,一直很有影響力。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陳芳明,早年曾與陳映真有多次文學論戰,他認為,對台灣而言,陳映真的過世就是喪失一名可敬的作家。台灣《蘋果日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123/19842988
陳慧膺票后:港文學輸唔起
1 :
GS(14)@2016-11-30 08:01:59【本報訊】著名作家、首批表態撐佔中及佔中死士之一的陳偉儀(陳慧),以1,665票當選文學藝術範疇代表,亦成為今屆「票后」。她拒以票后自居,又提到李俊亮和周博賢,指二人面對的對手非常強勁,「(李、周)比我贏係更厲害,更見到佢哋嘅努力」。
對手言論激發選民表態
陳慧於本月初候選人論壇,遭對手吳永彤(恆虹)攻擊,批評她曾佔中,更揚言「中國唔會畀佔中者領導港文學」。她認為今次獲勝是因吳的論壇表現激發選民表態,「話畀佢聽我哋嘅文學藝術唔想要啲咁嘅嘢」,同時感謝選民為文學表態。她多次指今次選舉「唔輸得,唔係我輸唔起,係香港文學輸唔起」,因為文學是城市聲音,「港文學經唔起污染,一直都好安靜,文學家喺自己範圍做最好嘅嘢出嚟」。對於未來3年工作,她表示「要做功課,所以我話要補習」。對手吳永彤昨凌晨得悉落敗後,隨即離開拒受訪。■記者張文鈴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1130/19850213
【說書人】日本文學:清掃死亡現場的人
1 :
GS(14)@2017-10-15 16:57:03【文化籽:說書人】「人生啊,活一次就夠了,要是可以活兩次、三次,就不會努力活下去了吧。」偶爾在書店裏翻書,從其中一頁看見以上這句豁達瀟灑的說話。簡單的字句,敲入心腔般發人深省。說這話的是一位年邁九十的獨居男士,行動及自理能力大不如前,得依靠護理人員每隔兩天來訪,打理起居飲食。當時他邀作者到屋裏,提早籌劃身後事。本書作者是名特殊清掃人員。日語裏「特殊清掃」,亦即清掃死亡現場。從事這個行業超過二十年的他,每天接觸污穢髒亂的往生場面。站在死亡面前,他更加能體會人生的意義。因為人生在世最後一瞬間,會以想像不到的方式呈現,比如糜爛惡臭、豁達瀟灑、親友團圓,當中喜樂參半。而他在序中提及,人活着就是戰鬥。像他接過一宗案子,往生者曾經是年輕高大的運動員,獲金牌獎座無數,然而長期病患及手術意外令他失去生命。雖然家人悲慟不已,遺體臉龐卻仍然掛上一抹笑容。他想,青年能夠帶着笑容走畢自己一場人生馬拉松,已經是值得驕傲的事。書內共二十五篇紀錄,每一次都是作者從死亡現場裏獲得的人生感悟。書封包裝是溫馨的淺粉紅色,雖然寫的是讓普通人心如鉛重的離世情形,細讀內容卻感受一股如封面色調的淡然恬靜,彷彿到了終結一刻,本來在意的都顯得不重要。有時候,離開反而是種解脫,特別是對於長期病患者來說。其中一篇講到作者到達醫院,往生者的遺體仍有餘溫,口腔卻沒瀰漫腐臭,其親屬說:「她生前身體就開始腐壞了啊。」因為死者的癌細胞已擴散到全身,令作者突然感觸起來。有很多人,活着時不論肉體還是心靈就開始腐壞了,身體靠藥物醫治,那麼靈魂呢?保持健康的心境,即使到了絕境也提醒自己陽光的永在,乍聽下去可能是不中用的意見,卻是真理啊。所以人生在世,就是要認真快樂的過。若一早知道可以隨便重來,還會有人珍惜當刻嗎?正因為人生只有一次,選擇錯了可能會後悔,不選擇也可以是遺憾。無論後悔與遺憾,也是生命獨一無二的歷練。我很喜歡第五十頁中一句:「無論是長壽或早逝,每個人都會留下活過的證據。」最近時常在思考,死亡對在生者的影響。人為甚麼會死呢?撇開醫學解釋,其實真不知道為甚麼。不過一輩子遇到的人和事,卻留存於生者的腦海,這些就是活着的證據。每個人終將離開世界,怎麼活才是最有趣味的部份。死亡教會我們的,正正影響生命的意義。
撰文:周家盈
註冊教師及自由作者,也是說書人。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士,英文應用語言學碩士,副修法語,曾就讀於巴黎第一大學。2013年創辦名為《Slowdown Town》的雜誌,提倡放慢生活節奏,並堅持只出版印刷品。著有《書店日常:香港獨立書店在地行旅》。facebook:slowdownzine
編輯:陳慧玲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1011/20178430
【專題籽】搞澳門文學節有聲有色 葡人情迷中國當代作家
1 :
GS(14)@2018-03-12 01:55:00【專題籽:周末藝遊】第七屆澳門文學節於今天揭幕,為期兩周的活動邀來國際知名作家演講,包括《鴻.三代中國女人的故事》英籍華裔作家張戎,誰知澳門政府不願放行其中三位重點嘉賓,主辦單位被迫取消邀請。澳門文學節搞手白艾德(Hélder Beja)醉心中國當代文學多年,沒想過這個東方小城再容不下浩瀚如海的文學世界。
位於澳門板樟堂街的「葡文書局」樓上是葡文報章《句號報》(Ponto Final)報社,為當地約8,000名以葡語為母語的人報道本地新聞,最近還忙着籌備第七屆澳門文學節,不單邀請華裔及葡語系國家的作家演講,還有首屈一指的著名作家張戎、逃離北韓的作家金淑姬、前中央情報局特工兼小說家James Church。但在文學節開幕前三天,澳門政府指無法保證這三位作家能順利入境,主辦單位不願嘉賓抵澳後進退不得,被迫取消三人參與的節目。今屆約60位嘉賓來自亞洲、歐洲和非洲,活動總監白艾德說他們要麼作品跟澳門和中國相關,要麼自己背景跟此地有關。白艾德愛四處物色新作家,這次無意發現一名來自東京的科幻小說作家,才曉得他是澳門羅保爵士家族後人Marco Lobo,便邀請他來澳門演講兼尋根。
「不是為葡國人辦,為澳門人而辦」
去年澳門文學節還有中國先鋒派小說家余華,令白艾德印象最深刻,「余華平時很平凡,愛抽煙賭博,直至在台上演講才發放光芒。我記得跟他見面一刻很沮喪,我仰慕他這麼多年,誰知我不懂中文,無法跟他交談。」白艾德本來在葡萄牙里斯本擔任文化記者,專寫文學界和電影界消息。他鍾情華裔作家,喜歡台灣詩人席慕蓉、異見作家馬建,一早迷上中國先鋒派小說家余華,最愛《兄弟》和《十個詞彙裡的中國》,「余華的父母從醫,可能因此令他的文字有種血腥,很易引起讀者的視覺想像,我認為他是數一數二的中國當代作家。」2010年,他的時任女友覓得一份在澳門的工作,他為了佳人也一同離鄉別井,「之前我唯一踏足的外國是西班牙對面的摩洛哥,對澳門一無所知,根本想像不到會怎樣發展,也沒想到就此長住。」他愛結交本地文化人,閒時鑽街市和老店,不久為葡文報章《句號報》報道文化新聞,卻發現很多澳門人對中國當代作家一無所知,便於2011年跟《句號報》社長白嘉度(Ricardo Pinto)創立澳門文學節,矢志為澳門人打開通往文學世界的大門。「我們一早決定文學節不是為了葡國人辦的,而是為了澳門人辦,因此不單要推介寫葡語和英語的作家,也要有大量以中文創作的作家。」他說。
阻撓三名作家入境 對澳門政府打壓感失望
白艾德不只邀請這些嘉賓來澳門演講,還要讓他們的作品發揚光大。例如他聽聞美籍華裔作家嚴歌苓的中文長篇小說《媽閣是座城》以澳門賭城為題材,決定將之繙譯成葡文。每年文學節閉幕後,每位出席嘉賓獲邀撰寫一篇有關澳門的文學作品,由他輯錄譯成中、英和葡語三個版本。澳門文學節踏入第七年,他回憶最初人生路不熟,經常錯配活動的時間與地點,令大名鼎鼎的作家演講門庭冷落。後來他漸漸學懂善用這個東方小城的人脈和資源,這次由澳門文化局借出舊法院大樓這古蹟為活動場地,多個文化社團協助推廣活動節目。「最初一、兩年,觀眾以葡國人為主,但這幾年本地觀眾佔大多數,我看着就覺得很滿足。」他勢估不到自己嘔心瀝血籌備的活動,今年竟遭政府阻撓三名作家而觸礁。記者問他明年還會否再辦澳門文學節?他表示現時惟有盡力令今屆文學節順利完成,將來會否再辦澳門文學節,真的要再考慮清楚。
他在葡萄牙時已愛看中國當代文學,來到澳門便流連「葡文書局」。
他愛鑽街市和老店,跟本地人打成一片。
他七年前與白嘉度(左)合辦文學節,至今合作無間。
他每年邀請澳門文學節嘉賓撰文,再輯錄成以澳門為題材的文學作品。
余華是白艾德仰慕的中國當代作家。
張戎寫過文革對其家族迫害,也寫過毛澤東暴政,如今無法踏足澳門。
美籍亞裔詩人李立揚曾因逃避印尼政治迫害而旅居澳門,如今再來澳門推廣文學。
著名中國當代詩人韓東將參與澳門文學節。
「雋文不朽」澳門文學節日期:即日至3月25日地點:澳門南灣大馬路459號舊法院大樓查詢:
http://thescriptroad.org/
一周好事
「抱負」讚頌當代中國女藝術家慈善展覽11位卓越中國女藝術家作品展日期:即日至3月20日(周日閉館)地點:藝倡畫廊(中環擺花街1號一號廣場21樓)票價:免費查詢:
http://www.alisan.com.hkhongkongsinfonietta/
Notating Beauty That Moves展覽及音樂會結合展覽及音樂演出探索樂譜、演奏者與觀眾的關係日期:即日至3月29日地點:太古坊Artis Tree(鰂魚涌英皇道979號太古坊康橋大廈1樓)票價:免費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hongkongsinfonietta/
ifva獨立短片及影像媒體節來自亞洲及本地的參賽者以短片作品較量功力日期:即日至3月20日地點:香港藝術中心(灣仔港灣道2號)票價:部份活動免費入場查詢:
http://www.ifva.com/Festival
採訪:呂珠玲攝影:王國輝(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編輯:謝慧珊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310/20327069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