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官媒:看低中國經濟預言再次落空

1 : GS(14)@2017-01-23 07:43:15

【本報訊】就日前中國公佈、2016年全國GDP錄得6.7%按年增長,雖是逾25年以來最慢的經濟增長速度,惟《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署名文章,指相關成績讓那些看低中國經濟的預言再次落空,亦讓世界看到了中國經濟的穩定性與韌性。報道引述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指,6.7%的經濟增速,處於合理增長範圍,亦在6.5%至7%的預期範圍內,屬中高速增長。報道亦稱,2015年底及2016年初,不少人對中國經濟的運行並不樂觀,有機構更預言中國經濟可能出現「塌方式」下滑,更指硬着陸難以避免,惟事實證明,這些看淡中國經濟的預言再次落空。另外,新華網報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於一座談會上表示,過去一年,面對國際國內較大經濟下行壓力,中國經濟保持了平穩運行,認為中國有信心、有條件及有能力,在新一年繼續保持良好發展勢頭。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122/1990479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624

推銷二孩政策 官媒籲開放代孕

1 : GS(14)@2017-02-05 10:48:18

■代孕廣告在內地隨處可見。



中國全面二孩政策實施一年多,但響應的年輕夫婦不多。中共喉舌《人民日報》昨天刊登有關二孩政策報道,聲稱「45歲以後近9成女性無生育能力」,並引用專家建議開放代孕服務,一圓想生育二孩家庭的心願。不少網民認為政府為了推銷二孩政策而鼓勵代孕,「不夠了就不擇手段的繁衍後代,太多了就斷子絕孫」,慨嘆生活在中國「子宮都掌握在政府手上」。



「子宮掌握政府手上」

《人民日報》發表一系列有關二孩政策的調查報道,報道指全面開放二孩後,不少高齡婦女心急懷孕,卻有心無力。全國現約有9,000萬個家庭符合生育二孩條件,但近半女方年齡在40歲以上,「不孕不育成為想生育二孩家庭的最大心病」,該文引述多名專家意見,包括國家衞計委科研所臨床醫學中心副主任耿琳琳,她指女性最後一次懷孕的平均年齡是40歲左右,「到45歲以後,將近90%的婦女沒有生育能力了」,並以汶川大地震為例,指不少家庭痛失子女後,特別希望再有兒女,但因年紀太大,無法再次生育,呼籲當局應「適當開放代孕」。文章亦提及有人會利用凍精、凍卵及試管嬰兒等方法生育,但「如果自己沒法生二孩,另一條路就是代孕」,而中國法律嚴格禁止代孕,北醫三院婦產科主任醫師王麗娜建議當局應「適當開放代孕,但要防止商業代孕」;而北京大學醫學人文研究院教授王一方則認為,不應讓倫理問題成為發展代孕技術的負擔。有網民批評官方為了控制人口,往往不顧倫理道德:「不准生二胎的時候,懷了七八個月的都拖去流產,現在為了增加人口開放代孕,把女的當甚麼了?」又擔心一旦開放代孕,「很多窮人的妻女被迫當代孕媽媽」、「被拐賣的小姑娘會不會越來越多?」


開放二孩出生率反跌

為解決人口老化的危機,中國結束推行30多年的一孩政策,去年元旦全面開放二孩政策,當時各方普遍預期,新政上路首年,出生人口可增加400至800萬人。不過根據國家衞計委的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官網資料,2016年出生人口總數為1,618萬人,低於2015年的1,655萬人,出生人口不升反跌,遠低於先前預測。而全國婦聯上月公佈調查亦顯示,過半數一孩家庭不想生二孩,而經濟發達省分和城市家庭,生育二孩的意願亦相對較低。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李建新指80後傾向遲婚,甚至越來越多人選擇不婚或不生育,二孩政策根本無法改變局面。《人民日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204/1991756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389

官媒:調升SLF利率不等同加息

1 : GS(14)@2017-02-06 07:25:17

【本報訊】人行上周宣佈調升常備借貸便利(SLF)利率,市場解讀為收緊市場流動性訊號,甚至稱之為變相加息。不過,官媒《新華社》報道指出,調升的是人行給金融機構提供資金時收取的利率,存貸款基準利率並沒有調升,故此不等同加息。人行上周五公佈,自當日起調升SLF利率,隔夜、7天、1個月利率分別為3.1厘、3.35厘和3.7厘,較之前分別調升0.35、0.1和0.1個百分點。《新華社》報道指,人行出手對象,是存在於銀行等金融機構之間的貨幣市場,而不是直接影響公眾和實體企業的存貸款領域。又引述交行(3328)首席經濟學家連平指,貨幣市場的利率變化,與存貸款利率不是亦步亦趨的關係,有的會逐漸傳導,有的會由金融機構自行承擔消化,所以這次上調不等於加息。連平又指,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金融機構更依靠存款,中國實體企業更依靠銀行貸款,所以銀行同業市場利率變化,並不一定會完全、迅速傳導到存貸款利率上去。故此,人行對貨幣市場操作利率的調整,影響大大低於調整存貸款基準利率。報道又指,從去年下半年開始,貨幣市場利率逐漸上升,國際市場利率整體也在上升,如果人行保持貨幣市場操作利率不變,就容易出現金融機構從人行借錢套利的情況。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206/1991918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603

人民幣走弱 官媒出口術防走資

1 : GS(14)@2017-02-11 18:34:04

【本報訊】中國外滙儲備上月份跌破3萬億美元,人民幣近日亦隨美元外圍變化而稍為走弱,外資行擔心刺激新一輪走資,官媒則連日出口術護航。離岸價全日窄幅上落,昨晚8時報每美元兌6.8489人幣,跌53點子,每百港元兌88.29人幣。在岸市場中間價,昨升139點子報6.8710,惟離岸價稍微走貶,4時半在岸價收報6.8672,晚上8時報6.8662,與離岸價差距收窄。《人民日報》評論文章指外儲跌破3萬億美元關口,傳媒最為在意,但沒甚麼實際意義,外儲下降值得警惕但毋須擔憂。作者又謂今年市場形勢好於去年,去年受熔斷機制及海外股市震盪影響,情況更為飄搖。另外《中國證券報》亦引述分析說,因應宏觀環境需要,平衡增長、調整結構、抑壓泡沬及預防風險等考慮,今年貨幣調控有繼續收緊可能。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210/1992363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228

官媒﹕收緊貨幣 為控風險非保匯

1 : GS(14)@2017-02-12 13:15:45

【明報專訊】人行近期收緊貨幣政策,不但暫停逆回購操作,更調升逆回購及中期借貸便利(MLF)的利率,惹來加息的說法,更被指透過貨幣政策維護人民幣匯價。官媒則在近日先後解畫,繼上周人行旗下的《金融時報》後,《人民日報海外版》昨日亦發表文章反駁「中國通過加息以保匯率」之說。

文章引述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人行上調給金融機構提供資金時的利息,與實際加息時上調存貸款基準利率的做法差別較大。

給金融機構上調的利息,有的會逐漸傳導,但有的會由金融機構自行消化。

中證監研撤銷股災臨時措施

文章又引述人行行長助理張曉慧表示,雖然國內利率水平上升,在客觀上確實有助於緩解資金外流壓力,促進人民幣匯率走強,但人行的出發點不是為了保匯率,而是探索新的貨幣政策工具,主要目的在於控風險、防通脹、促改革。

另外,中證監主席劉士余昨日表示,要擇機退出2015年因股災而推出的股指期貨臨時限制措施,推進期貨及衍生品市場發展,並要準備原油期貨上市,及積極發展國債期貨市場。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938&issue=2017021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467

官媒:加息保滙率說法欠根據

1 : GS(14)@2017-02-12 13:45:51

【本報訊】中國上月外滙儲備跌破3萬億美元,對於人行近日對貨幣市場的操作,市場上出現「人行透過加息保滙率」的說法。惟《人民日報》海外版昨日刊登文章表示,有關說法缺乏根據,有關舉措主要是為了防範風險、防通脹及促進改革。文章以〈加息保滙率之說缺乏根據〉為題,引述交通銀行(3328)首席經濟學家連平指,貨幣市場的利率變化與存貸款利率不是亦步亦趨的關係,人行上調給金融機構提供資金時收取的利率並不等於加息。此外,逆回購中標利率上升是市場招投標的結果,與人行實際加息時上調存貸款基準利率的做法差別較大。人行行長助理張曉慧則指出,貨幣政策既要適度擴大總需求,防止出現經濟短期過快下行,又不能過度「放水」,避免因貨幣供給過多產生槓桿和資產泡沫風險。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稱,人行近期的舉動顯然不屬於加息保滙率的,「是結合當前國內經濟、金融形勢及供給側改革需要,對貨幣政策新工具進行正常的探索和使用。」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212/1992583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483

官媒低調報道煲呔罪成

1 : GS(14)@2017-02-19 12:19:24

【本報訊】香港前日有兩宗涉公職人員的案件受關注,分別是前特首曾蔭權罪成及7名在佔中期間襲擊曾健超的警員判囚,內地媒體包括官媒都低調報道,但內地網民熱烈討論。


內地網民:香港是法治社會


《人民日報》旗下海外網前晚先在曾蔭權公職人員行為失當罪成後作簡訊報道,但誤寫其行政長官任期為2005年至2013年。2小時後,新華社在晚上10時亦就此報道,有內地網民指「香港是真正的法治社會!讚一個!」、「特首地位不高於法律!」相對於本港歷來最高級別官員被定罪,不少人更關注七警被判囚,在曾蔭權案的新聞中,不少留言為七警「抱不平」。中共喉舌《環球時報》網站就七警被判囚作較長篇幅報道,有網民斥罵「流氓法官為港獨護航!」有不少網民更惡意針對主審法官杜大衞,左派名嘴司馬南在微博上傳一份不真實的香港法官「全部為英籍或雙重國籍」名單,指終審法院首席法官馬道立有英屬維爾京籍,惟《基本法》列明,終審法院首席法官不能擁有其他國家的居留權;亦有網民反對司馬南看法,指「應該慶幸香港還有法制」。■記者黃兆康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219/1993331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949

大陸官媒借二二八 提反獨促統

1 : GS(14)@2017-03-03 00:54:32

今年大陸加緊搶奪「二二八事件」的演繹權,除了早前公開表示將舉辦一連串的紀念活動,兩大官媒新華社及《人民日報》昨發表評論,力圖將二二八與「台獨」切割,並與兩岸統一掛鈎。新華社昨評論指,反「獨」促統是弘揚「二二八」精神的應有之義。


高調紀念活動無蹤影

大陸國台辦發言人安峰山早於上月8日,已高調聲稱會舉辦一系列活動紀念二二八事件70周年,但除了採訪反台獨的二二八事件親歷者,及上周四(23日)舉辦的「二二八起義70周年座談會」,直到昨日也沒有媒體報道有進行有關二二八事件的紀念活動,就連大陸雜誌《環球企業家》市場總監張軼輝也在微博發問:「大陸說好的二二八紀念活動去哪兒了?不是要高調紀念麼?」但是官媒對二二八事件的評論卻是不違餘力,新華社昨以《該是澄清「二.二八」歷史真相時候了》為題評論,指現在是時候戳穿「台獨」謊言,還原歷史本來面目,指反「獨」促統才是弘揚「二二八」精神的應有之義。《人民日報》海外版評論文章指,大陸稱二二八事件為「二二八起義」,因為事件起因就是人民反抗國民黨,而當年台灣民眾與大陸人民展開的反飢餓、反迫害、反內戰運動互相呼應,才是「愛國主義的洪流」。文章指,多年來台獨分子為了分裂兩岸,去扭曲二二八歷史,並挑撥省籍矛盾、製造社會對立。新華社/《人民日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301/1994348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290

官媒暗示封殺陸續有來

1 : GS(14)@2017-03-03 00:59:19

封殺K-Pop、禁韓劇,南韓部署薩德系統後,引來中國一波波報復,暗箭明槍全面封殺其發展空間。中共喉舌《環球時報》昨引述美國網媒報道,中國有40多種制裁南韓的方法,讓南韓人生活變得困難之餘,亦令其無計可施,有關報道意味中國封殺南韓陸續有來。美國網媒石英網(Quartz)近日報道稱,薩德爭端令中韓關係降到冰點,首當其衝就是南韓娛樂業。中國是南韓影視作品和流行音樂最大的海外市場,在限韓令下當局拒絕南韓明星在中國演出,以至禁止上映有南韓明星演出的電影和電視節目。中國打擊目標還有旅遊業、汽車業和化妝品。報道引述香港科技大學中國跨國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崔大偉指:「韓國經濟與中國深深地交織在一起,而且又做了中國不喜歡的事情,除了承受打擊之外,韓國無計可施。」《環球時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302/1994442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449

官媒放風調控 內房股挫

1 : GS(14)@2017-03-22 00:45:48

【本報訊】上周北京、廣州先後為調控加辣,連同長沙、鄭州等地,20天內共17城市出台樓市調控新政。官媒《人民日報》昨更以「分類調控不動搖」為題,表明房地產平穩發展是「紅線」,要「房住不炒」為本,各地要建立調控自動響應機制。


不容一二線樓市反彈

人行旗下的《金融時報》則發表〈警惕樓市「高燒」隱藏的風險〉文章,指部份城市樓市高燒不退,甚至朝着泡沫化方向演變。新華社則引述意見指「政策面不會給核心一二線城市的樓市反彈的機會」。受調控升級影響,內房股昨全面受壓,當中萬科(2202)最傷跌3.8%,保利(119)、恒大(3333)、碧桂園(2007)及合景泰富(1813)全跌2.6%。瑞銀中國首席策略分析師高挺指,今年1至2月新開工和銷售增長雖較去年有反彈,但政策上政府仍然強調分類調控、因城施策,該行指仍不能確定「因城施策」是否既能推動三、四線城市去庫存,同時又能抑制一、二線城市房價上漲;而近期內房企業反彈之勢能否延續,則取決於未來房貸政策,惟目前尚待觀察,而中期來看,房地產走勢面臨不確定性,或為下半年經濟增長帶來下行風險。交銀報告則指出,一、二線城市或出現更多調控措施,投資者或續轉向三、四線城市,料雅居樂(3383)、保利及寶龍(1238)可受惠於政策差異化。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321/1996483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16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