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六月初,亞洲出版人協會 (SOPA)舉辦年度頒獎,由香港陽光衛視總裁陳平資助、成立不滿一年的《陽光時務》(iSun Affairs)(為iPad中文時事電子雜誌),在「人權」、「評論」、「調查報導」等項目勇奪大獎。許多人問,什麼時候,台灣才可能出現這樣生猛有力 的獨立新媒體呢? 事實上台灣不僅可能,還有希望超越。 八月四日,由朱淑娟(二○一○年卓越新聞獎得主)、李惠仁(二○一一年卓越新聞獎得主)、馮小非(二○○六年全球華文部落格獎得主)、黃哲斌(前中時電子 報副總編輯),及輔大新聞傳播學系副教授陳順孝等,多位重量級傳播工作者共同發起的「獨立媒體學院」,進行了第一期培訓的最後一天課程。 在一間小教室裡,二十五位學員利用中午,分成農業、環保、社會等三組,為下一階段的「實習」進行提案討論。 他們只追真相脫離商業、藍綠的拉扯 年輕學員充滿熱情,有人想探討每年銷量達三萬五千公噸的農藥,如何販售?誰來管制?有人想追蹤「比黃金還貴的鰻苗」,是誰在掌控貨源和定價?這些都是媒體探索不深,卻和民眾息息相關的議題。 這幾年,部分媒體在商業壓力和藍綠意識形態拉扯下,已經越來越媚俗、激化、廣告化,許多記者只好忍痛離開,另尋一個乾淨的發聲場域;另一方面,對公共議題 有興趣的人越來越多,他們不是記者,但像「樂生院拆遷」、「文林苑都更」,這些部落客精心製作的「懶人包」,反倒是網路上轉寄數千人次、影響最大的。 「『社會意識』和『報導能力』,是我們挑選學員的標準,」人稱「阿孝老師」的陳順孝表示,目前全台灣三百一十一萬個部落客中,如果有人想從「隨興寫手」轉成「專職╱專業寫手」,學院會以「師徒制」做培訓,讓台灣獨立記者的陣容逐漸壯大。 什麼是「獨立記者」?它對社會有什麼重要?「環境報導」網誌作者、獨立媒體學院發起人朱淑娟,總括了學院希望呈現的價值。 在《聯合報》工作十年,因「人事調整」被迫離開的朱淑娟說,傳統媒體觀通常只做有「梗」、能「賣」,而且不要得罪當權者或廣告主的新聞,但獨立記者該做的,卻是「把沉在深水裡的東西,一點一點挖出來,讓它浮到水面上。」 從國光石化到中科四期,近幾年最轟動的環境議題,朱淑娟都從「第一場公聽會裡的唯一一個記者」開始,一路緊追,連枯燥冗長的「範疇會議」(確認二階段環評要審查的項目範圍),都因她深知其中暗藏「眉角」而不敢缺席。 以紀錄片《不能戳的秘密》造成轟動的「危雞英雄」導演李惠仁更是如此,為了官員是否隱瞞禽流感疫情,他耗費八年時間,終於讓官員坦承錯誤。 「記者的天職就是追查真相,還原拼圖,造成改變,」李惠仁說,哪怕一生只拼出一片,但能讓別人順利接下去,就一切值得。 他們自主供稿和主流媒體是友非敵 朱淑娟說,在傳統媒體裡,每個記者都是螺絲釘,每天被長官派去追不同的新聞,寫的稿也被隨意刪改,時間切割,思緒切割,連價值觀都是分裂的。成為獨立記者後,朱淑娟覺得自己終於「成為完整的人」,可以全心去做喜歡的議題;這不僅是志趣,也是一種現實需要。 「獨立記者沒有固定的發表版面,只有寫得夠多、夠深、夠久,才能留住讀者,」她說。 阿孝老師的想像更「激進」。他認為,部分媒體之所以墮落,就是營運壓力太龐大。為什麼媒體不能轉型為品牌商,只留下核心領域的記者,其他邊緣領域就由獨立記者負責供稿,雙方各取所需,互蒙其利? 這樣一來,「朱淑娟工作室」可以成為環境新聞供稿中心、馮小非是農業、李惠仁是公衛或食品安全……。然而,他們不是聽業主指令的自由撰稿者(free lancers),在為媒體提供客製化新聞的同時,他們仍保有「真相報導」的主體性。 朱淑娟也認為,獨立記者再怎麼「哇」都很小聲,主流媒體卻是強力擴音器。 「我們讓真相浮上水面後,也希望主流媒體能看到、跟進,促成臨門一腳的轉變。」 獨立記者和主流媒體是「友」非「敵」,這一點很令人驚訝。更驚訝的,則是獨立記者和社運團體等NGO(非營利組織)╱弱勢者的關係。 「我們不是社運團體等非營利組織的代言人!」朱淑娟強調,獨立記者強調社會公益與公義,很容易讓他們誤以為是「自己人」。 「很多環保團體成員質疑我,『怎麼妳連官方都跑(採訪)?』我心想,這不是廢話嗎?」她說,記者肩負「communication」(傳播)之責,本來就 要傾聽多元聲音、促成各方溝通。無論官員、環保團體、企業和學者,她都堅持「等距」交往,或許孤獨,但更能得到尊重和信任。 正如朱淑娟所說,不要去預設市場在哪裡?讀者要什麼?「真相」才是獨立記者唯一要追求的。「你要把自己想得很大,一個人也可以成就很多事!」這是她對學員的期許,也希望有朝一日,不論身在主流媒體還是獨立媒體,每位記者都能有這樣的自信。 |
經濟觀察網 記者 宋馥李 實習記者 孫黎 在蒙古,媒體運營是完全放開的。
中蒙合資的桑斯爾電視台,是蒙古當地影響力最大的電視台。桑斯爾電視台的副董事長,也是中方的負責人林棟告訴記者,在蒙古國的基礎設施部的下面,設有一個局專門管理媒體,但多數隻是監管收費標準、規範運營等。
「這一點很重要!」林棟說。蒙古只有280萬人口,卻有400多家報紙。對桑斯爾電視台這樣的中資背景的電視台,在內容製造上,沒有絲毫干涉。只要 不播放色情節目,其他一切都可以容忍,也可以自由批評政府。當然,林棟作為電視台的中方代表,也經常被其他媒體抨擊,他早已習慣了。
在蒙古國,電視台的主要盈利模式,便是收視用戶的收視費。這一模式,根植於蒙古市場,至今仍被認為是最合適的經營模式,也為桑斯爾電視台帶來了豐厚 的利潤,從2005年開始,迅猛發展的桑斯爾公司,連續四年被蒙古國評為蒙古國百強企業之一。除了轉播這些頻道,桑斯爾電視台還自辦了四套節目。STV綜 合頻道、電影頻道(已和蒙古頻道同時上星)、兒童頻道,文藝頻道。
2004年,蒙古國議會和桑斯爾電視台建立微波點對點發射台,每次議會會議,都由電視台現場採錄並播出,蒙古國其他電視台,都得轉播桑斯爾的議會頻道才能播出。
收看議會直播,是蒙古人參與瞭解政治的主要渠道。在蒙古採訪期間,在機場和商店,我們都能看到,電視屏幕正不間斷的播出對著議會會場情況。這也是桑斯爾電視台的王牌頻道,他們的記者總是守候在議會大廈,隨時跟蹤會議進程。
似乎很難想像,蒙古國最為重要的輿論陣地,就這樣交給了一家中蒙合資公司。蒙古的總統、總理、部長,都是桑斯爾電視台的重視用戶。總統家的電視信號出問題了,也得桑斯爾電視台的維修人員去處理。
蒙古人不僅關心本國的政治。每當中國召開十六大、十七大時,桑斯爾電視台同樣會直播大會進程。因為語言相通,內蒙古電視台的蒙語衛視頻道,是蒙古國觀眾收視的首選頻道,蒙古人也借此瞭解了中國的時事政治。
電視台轉播譯制電視劇《西遊記》,曾創造了烏蘭巴托市民萬人空巷的收視記錄。而播出時段,社區的治安案件也明顯減少。
在這之後播出的譯製片《水滸傳》,也同樣創造了收視佳績,一些蒙古青少年至今還會哼唱「好漢歌」。此外,《還珠格格》、《成吉思汗》等電視劇,也曾在蒙古掀起收視狂潮。
而這些節目潛移默化的影響力在於,越來越多的蒙古人,瞭解了中國產品和中國企業,中國成為他們出國的第一站,由此帶動著旅遊、購物、上學、求醫、探親訪友,中蒙之間的交流交往日益密切。
|
||||||
|
||||||
由民間團體發起的「反媒體壟斷大遊行」在九月一日記者節當天登場,據統計,當天吸引近萬名學生、學者、媒體工作者參與。許多曾參與一九九四年新聞界首次走 上街頭,訴求「新聞自主」遊行的記者協會成員都感到欣慰,當年僅五百人參與的活動,十八年來,人數成長了十八倍。 這場號稱「野百合」之後,規模最大的學生街頭運動,其實有賴許多「熱血」老師的號召,除了傳播科系的知名學者,如張錦華、胡元輝、管中祥之外,連傳播界的補教名師戴然也現身。師生在街頭相遇,讓遊行隊伍充滿年輕活力。 人群中,牽著五歲女兒身處「錢衷時」(前中時)隊伍的前中國時報副總編輯何榮幸格外受到注目,他笑稱,這是女兒的第一場社會運動。只見一批又一批學生爭相 與他們父女倆合照,曾被他教過的學生驚呼:「融融居然這麼大了!」何榮幸一把抱起女兒,應和學生:「她好大,我不怕!」現場氣氛溫馨。何榮幸說,接下來要 帶女兒從宜蘭出發,環島一周。「先讓我休息兩個月,等我回來,一定會再回到新聞界,大家放心!」 (鄭淳予)
|
||||||
|
||||||
一則網路新聞,只花四天的時間,就擋下味丹四億元的南投擴廠案,幕後功臣竟是只有兩位正職員工的獨立媒體「上下游新聞市集」。 九月十日一篇網路新聞,報導味丹集團旗下的群岳企業為了瓶裝水「多喝水」埔里擴廠,迫使一群承租南投縣政府農地的農民讓出土地,文章一出,網友瘋狂轉載。 這家去年九月才成立的獨立媒體,正職成員只有編輯馮小非、記者汪文豪,其他都是獨立公民記者。對於文章影響力之大,撰稿記者汪文豪也大感意外:「我們本來 想自己發起活動,沒想到第二天,就有網友在臉書發起『拒買多喝水』運動。」第三天,文章點擊達七萬人次,並引起主流媒體如東森、中時及蘋果跟進;第四天, 味丹旗下的群岳企業發布終止投資的聲明。 同時間,「上下游」的另一篇新聞,替受到中天新聞不實報導的四四南村冰淇淋店發聲,也引起網友激憤,逼得中天在官網道歉。得過兩次亞洲出版協會(SOPA)報導獎的汪文豪透露,他正在調查不當炒作農地,令農民無田可耕的亂象。 獨立媒體的監督力量越來越強大,令人不敢忽視。 (楊卓翰) |
有分析人士認為,此舉或變相剝奪消費者對藥品的選擇權,對企業傷害也很大。OTC允許自行選購,就應通過廣告來讓老百姓知道功效。因部分企業違法廣告就因噎廢食,猶如有人醉駕就禁止所有人開車
近日,微博流傳的一則消息在醫藥行業激起「千層浪」:「最新《藥品廣告審查辦法》修訂稿竟然要讓藥品(含OTC)不得在大眾媒體傳播,僅可以企業和公益形式投放。」
羊 城晚報記者昨日從中國非處方藥物(OTC)協會瞭解到,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新修訂的《藥品廣告審查辦法》的初稿中,確有此設想,主要原因是目前藥品 廣告太混亂。但企業認為,這對行業的傷害肯定很大。OTC允許消費者自行選購,就必定要通過廣告來讓老百姓知道功能和療效,否則反而會產生誤解。因部分企 業違法廣告就因噎廢食,無疑就相當於有人醉駕就禁止所有人開車。而市民擔心,一旦禁止OTC在大眾媒體上做廣告,那等於對這類藥品的知情權和選擇權被變相 剝奪。
A
傳聞 OTC不得在大眾媒體做廣告
中國非處方藥物協會會長白慧良昨日接受羊城晚報記者電話採訪時表示,由於藥品廣告混亂,威脅到群眾的用藥安全,國家藥監局有意禁止OTC藥物在大眾媒體上做廣告。
資料顯示,醫藥廣告違法率確實一直高居不下。以2010年為例,工商部門查辦的廣告違法案件中,藥品、食品及保健食品、醫療服務廣告分別居前三位,分別佔廣告違法案件總數的11.03%、9.62%、8.44%。
但 據記者瞭解,現行的藥品廣告是根據2000年1月1日起實施的《處方藥與非處方藥分類管理辦法》(試行)來進行管理。根據該辦法,處方藥只准在專業性醫藥 報刊進行廣告宣傳,非處方藥經審批可以在大眾傳播媒體進行廣告宣傳。然後根據2007年5月1日開始實施的《藥品廣告審查辦法》,凡利用各種媒介或者形式 發佈的廣告含有藥品名稱、藥品適應症(功能主治)或者與藥品有關的其他內容的,為藥品廣告,應當按照本辦法進行審查。也就是說,一旦《藥品廣告審查辦法》 做出修改,顯然會與《處方藥與非處方藥分類管理辦法》的相關規定產生衝突。
白慧良表示,一旦禁止了OTC在大眾媒體做廣告,那麼相關法規也會做出相應的改變。白慧良透露,本月28日就會召集企業有關負責人開座談會,討論這一問題。「估計國家藥監局的這一設想不會那麼順利地實現。」
B 企業 對行業的傷害肯定很大
事實上,依靠猛投廣告而創造銷售神話的OTC品牌並不少見,如哈藥六廠、仁和藥業、修正藥業等都是成功的案例。
根 據中康資訊發佈的《2011-2012四大醫藥終端用藥市場分析藍皮書》,2012上半年52個城市零售終端最暢銷的50個OTC產品中,計劃所有的產品 都曾在大眾媒體做過大量廣告宣傳,其中最為人熟悉的就有蜜煉川貝枇杷膏、六味地黃丸、葡萄糖酸鈣鋅口服液、健胃消食片、抗病毒口服液、云南白藥膏等等。
輝瑞中國企業溝通部負責人席慶告訴記者,目前在美國等國家,包括處方藥和OTC藥物均允許在大眾媒體進行廣告宣傳。「他們對藥品廣告管理比較寬鬆,主要是靠行業自律,但處罰力度很大,一旦出現違規行為,處罰起來是相當嚴的。」
據悉,目前對於藥監部門而言,最大的難題就是對違法宣傳藥品的企業難以處罰,或處罰力度不夠。
廣東省醫藥行業協會秘書長張俊修則更為擔憂的是,中國有著中醫藥文化傳統,而中成藥多是OTC,「中醫藥文化是需要引導與傳播,讓老百姓接受,讓老百姓懂得使用,廣告是其中一種方式。」
廣 東一家藥企專門負責廣告投放的人士直言,一旦禁止OTC做廣告,對行業的傷害肯定很大,希望藥監部門慎重考慮。「從藥品分類管理原則來說,OTC是允許消 費者自行選購,這樣就必定要通過廣告來讓老百姓知道功能和療效,否則反而會產生誤解。」該人士表示,如果因為存在違法廣告就因噎廢食,無疑就相當於有人醉 駕就禁止所有人開車,事實上,在合法合規下做廣告的都是大規模的品牌企業,這些企業是沒問題的。
市民
擔心藥品選擇權被變相剝奪
眾所周知的是,目前藥品市場八二分,八成的銷售在醫院,二成在藥店。有市民擔心,一旦禁止OTC在大眾媒體上做廣告,那相當於連僅剩的20%的藥品知情權和選擇權都被剝奪了。
「非處方藥,言下之意就是不需處方就能自行選購的藥物。有了藥品廣告,至少普通百姓也可以根據自己對藥品的認識和對企業的信譽度自行作出對比,自己 選擇。如果連有什麼藥可選都不知道的話,去到藥店就只能聽店員的推薦,而店員往往又只會推薦毛利率高的雜牌藥。」一位長期關注醫藥行業的人士頗為擔憂地 說。
相關報導
或讓媒體廣告市場形勢更嚴峻
由於世界經濟面臨的不確定性增加,複雜多變的內外部經濟環境使得我國經濟下行風險加大,2012年中國廣告市場形勢嚴峻。尼爾森網聯全媒體廣告洞察數據顯示:2012年上半年廣告刊例收入同比降幅為-1.3%,這是近年來中國廣告市場首次在半年度統計數據中出現負增長。
而藥品廣告一向是大眾媒體的「寵兒」。從各行業廣告刊例花費情況上看,2012年上半年,藥品和飲料、化妝品一同,排在投放量的前三位。
從增長上看,今年上半年僅飲料行業有明顯增長,化妝品和藥品及健康產品均有大幅下降,其中最具中國特色的廣告投放行業藥品及健康產品以超過8%的降幅跌至第三位,這也是近十幾年來藥品及健康產品行業的再次排位下滑。
顯而易見的是,一旦禁止OTC在大眾媒體上做廣告,對媒體的殺傷力同樣巨大,廣告市場的形勢將更加嚴峻。
惜當年互聯網的普及程度不及現在,相信廣告收入很不理想,很快地,這家機構便想到辦印刷版的小報,不過看來亦不是很成功。結果,這家公司也得轉型至網上遊戲業務。
2000年,詹宏志於台灣創辦純網上報章《明日報》,聘請的員工多得可做兩份報紙,但當時互聯網只是小眾的玩意,真正恒常上網的人還少,《明日報》得到的資金支持雖多,廣告支持不了,最後撐了一年多,也要停刊收場。
或許嘗試來得太早,失敗的滋味也不好受,令到辦過網上雜誌的有心人,被十年前的失敗的經驗所嚇怕,至今天陰影猶在,久久不能消散,一談及互聯網媒體,也耍手擰頭。
踏入二十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多得幾間大型手機公司的努力,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終於普及,現時差不多每人手執一部。今時今日,大家只要付出二、三千元,便可購得一部功能卓越的智能手機,可以隨時上網。Wifi及光纖上網服務收費降低,也使到無論在家中或是街上上網,也是很平民化的事,受眾花在網上的時間大增,自有商機可圖,現在網上媒體正處於應濟未濟之時,遍地開花,想必是遲早的事。
筆者是紙媒出身的,每次聽到有人高呼「報紙已死」時,其實心裏很是「戚戚然」。不過,年輕的一代以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上網為習慣,也是現實,眼看這些上網的年輕人已成為社會上的中堅分子,我們如何為他們提供較專業的理財信息,是值得思考的。
但願,《內線人》能成服務廣大讀者的一員。
中國消費者「不差錢」催生高定價?
不少知名品牌在中國的價格比國外本土的價格高出許多,但是因為「雙重標準」收到中國工商部門的罰單卻是少數,耐克便是其一。
10月24日,耐克公司在領到了一張高達487萬元的罰單,這也是中國工商部門針對企業「雙重標準」開出的首張罰單。
被罰的是耐克公司在中國銷售的一款型號為N ikezoom hyperdunk2011籃球鞋,這款價格高達1299元的高端籃球鞋,在耐克美國官網的售價為125美元(約800元人民幣),價格提升的同時品質卻在縮水:這款鞋的賣點是足跟和前掌的雙氣墊,可到中國消費者手中卻「縮水」成了單氣墊產品。
在福來品牌營銷顧問機構董事長婁向鵬看來,此事件如同一個風向標, 「中國人的自信心、維權意識、法律執行意識增強,傳播途徑和手段多元化,內外價差和雙重標準問題受到更多關注。」
實際上,已經開始有品牌主動縮小中外價差,這將會是國際品牌價格策略的新趨勢麼?
「不差錢」標籤
內外價差顯著的不只是耐克,還有汽車品牌、化妝品品牌、咖啡連鎖品牌等等。「不差錢」成了外國商家給中國消費者貼上的標籤。
比如,較早進入中國市場的星巴克,是不少小資鍾情的品牌。不過相比在美國的平民形象,星巴克在中國就顯得「高端」得多。用料並無差別的一杯中杯美式咖啡,在美國僅約合人民幣12元,國內要賣21元,相當於貴了75%。
此外,越野車品牌Jeep大切諾基在中國起價人民幣53.99萬元,但在美國售價還不到3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7.24萬元)。2012年的新款Jeep大切諾基SRT8在中國賣到119.99萬元人民幣,約合19萬美元,但美國本土價格只有5.53萬美元。
財富品質研究院院長周婷告訴《第一財經日報》,稅收是造成價格差異的重要原因。據瞭解,中國進口汽車需要繳納的稅收主要有關稅、消費稅、增值稅。關稅稅率經過多次下調之後降至25%,消費稅根據排氣量為1%~40%,其中排氣量3.0到4.0之間為25%,排氣量4.0升以上為40%,增值稅稅率為17%。
也就是說,汽車進口到岸綜合稅率為47.7%~143.7%,其中3.0升以上4.0升以下排氣量的綜合稅率為95.4%,排氣量4.0升以上的綜合稅率為143.7%。這意味著3.0升以上進口車進入中國,在經銷商還沒有銷售之前,其成本就已經是到岸價格的兩倍了。
但這還不能完全解釋進口車中國價格為美國價格的3倍左右這個事實,因為還有一倍左右的差價無法解釋。「除了關稅,貿易、運輸等方面的物流成本、增加的渠道成本、營銷成本等都是內外價差的原因。」周婷分析認為。
此外,還有更隱性的因素,比如,這是一種市場策略:中國這樣的新興市場,具有較高經濟實力的消費者大有人在,無論耐克還是星巴克等都有品牌心理優勢。而「以汽車為例,儘管中國的汽車市場已經是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市場,但是如果將市場參與者分為國外品牌和國內品牌的話,可以發現這個市場並非完全競爭的市場」。
不可持續的價差?
不過受歐洲經濟危機的影響,無論是耐用消費品還是快速消費品,都不能繼續保持高姿態而對市場的聲音置若罔聞。
如果他們想通過中國市場的發展來做一個銷售拉動的話,那麼如何避免高額關稅帶來的過高價位所抑制的需求,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是當下一個重要的問題。
蠢蠢欲動的還有高檔化妝品品牌。國際大牌護膚品維護品牌的一貫做法是提高價格,不過一些品牌也開始嘗試「縮小價差」來爭取更大銷量。
今年9月1日起,雅詩蘭黛旗下的倩碧[微博]品牌的部分產品降價,四款明星產品降價力度都不小。如「水嫩保濕精華霜」,將從目前的490元降至340元,降幅為31%;「黃油潤膚乳」將從460元降至340元,降幅為26%;「水磁場面霜」將從460元降至340元,降幅為26%。
周婷認為,倩碧品牌的降價行為可以理解為是一種市場策略,以應對今年以來內地化妝品市場的頹勢。她透露的一份內部統計數據顯示,上半年,中國海關進口化妝品總數量、總金額與去年相比均出現負增長,幅度在13%~14%之間。化妝品品類市場前景嚴峻,品牌採取降價策略,可以有效刺激內地消費。
「這種內外價差的縮小調整是應對本土中高端品牌不斷延伸的手段」,凌雁管理諮詢首席諮詢師林岳表示,國際品牌通常有不同級別的完整的產品體系,其中高端的品牌一般會採取不斷上調價格維持其高端形象,其中低端品牌可以通過降價縮小價差的方式,讓人感覺性價比提升,從而搶佔市場份額,打擊競爭對手。
在周婷看來,少數國際品牌的價格調整舉動可能會形成多米諾骨牌效應,很可能對同檔位其他國際品牌的市場策略產生影響,特別是那些定位不清晰、個性不突出的品牌。「隨著經濟的發展、物流等成本在降低,以及中國政府在關稅方面也在不斷調整中,國際品牌縮小內外價差將是一個趨勢。」
更重要是的,更多的國際品牌進入中國,他們之間的競爭也在加劇,特別是歐洲市場不景氣的狀況下,一些品牌爭取更大的中國市場份額,價格調整也是方式之一。
婁向鵬認為,市場競爭更充分、中外人員交往更頻繁、信息透明度更高的狀況下,國際品牌的價格體系也會隨之調整,一些不客觀的歧視行為會不得不逐漸消弭。「特別是日常消費相關的、價格敏感度高、透明度高的產品,內外價格趨同會更快。」婁向鵬說。當然也不排除少數具有技術壟斷性的、稀有血統的品牌繼續保持較高的品牌溢價,比如一些高端國際品牌的名表,在全球範圍內,其競爭對手都是有限的,會有更多定價的話語權。
這是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但其股價波動風格越來越像垃圾股,動不動就暴漲暴跌。
11月19日,在沒有什麼新聞推動的情況下,蘋果股價暴漲40美元,漲幅7%。
12月5日,蘋果股價暴跌37美元,跌幅6.4%,創2008年12月以來最大單日跌幅。
當日蘋果市值蒸發350億美元,有超過3700萬股換手,遠超過50日均量的2100萬股。
蘋果下跌拖累納斯達克指數下跌0.8%。但標普500指數上漲了0.2%,道瓊斯指數上漲了0.6%。因為蘋果在標普指數中的比重並不高,道瓊斯指數則不包括蘋果。
下圖為過去兩年蘋果的漲跌數值波動分佈圖。
沒有人知道如今的蘋果為何暴漲暴跌,下面是全球媒體找的一堆原因,我們來看看是什麼?
FT:下跌原因包括許多因素,包括蘋果在年底前發放特別股息的預期已經消散了。
路透:若政界未能達成預算協議,2013年股利及資本利得稅率可能提高。許多公司因預期明年稅率上升宣佈了特別股息,然而隨著時間不斷過去,原先預期蘋果今年會派發特別股息的投資人可能會感到失望。
BGC合夥人科技分析師Colin Gillis說,"若你原來預期年底前會派發特別股息,其可能性已經降低,因為現在已經是12月5日。"
Gillis還說,週三當天發佈的2012年平板銷售預測數據顯示,蘋果可能面臨著Google更激烈的競爭。
市場研究機構國際數據公司(IDC)週三表示,2012年蘋果最有可能在平板電腦市場上失去份額。IDC稱,2012年蘋果在全球平板電腦市場上的份額將從2011年的56.3%降至53.8%,而Google的市場份額將從39.8%升至42.7%。IDC還預測2016年蘋果的平板份額將不足50%。
蘋果股價自9月以來跌跌不休,該公司能否抵禦前所未見競爭壓力的不確定性升高。今年價格較低的亞馬遜Kindle Fire平板銷售激增,而微軟則是以Surface首度進軍平板市場。在此同時,韓國三星電子持續以Galaxy產品線削弱iPad的市場霸主地位。
彭博:諾基亞與中國移動達成協議,合作銷售Lumia 920手機。可能會讓蘋果在中國的智能手機市場上處於不利位置。雖然蘋果與中國聯通、中國電信合作銷售iphone,但蘋果至今未與中移動合作。
彭博:Piper Jaffray分析師Gene Munster說,蘋果股價下跌還可有可能是因為一些交易員預計近期股價無法保持上漲,「典型的技術崩潰。」
這是蘋果近6個月第三次跌破550大關。道瓊斯的Tomi Kilgore注意到了所謂的「死亡交叉」,即當股價的50日均線低於200日均線。按照目前趨勢,Kilgore預計蘋果股價在本週末可能會達到這一價格。
StreetInsider.com證實:COR清算公司將客戶交易蘋果公司的保證金從30%上調至60%,原因是「高度集中」。
提高保證金可能會限制投資者買入蘋果。
Marketwatch:蘋果在最近數月重新設計了它的產品,預計這些產品的供應在假期會很緊張,包括ipad mini和新ipad。
法庭將重新審理蘋果與三星的專利訴訟案,三星此次的訴求是聯邦法官撤銷或降低對該公司10.5億美元的專利侵權判罰。
鑑於陪審團裁定三星存在故意侵權行為,蘋果公司要求再追加5.35億美元的罰金。
但三星辯稱,賠償金額應削減數億美元。三星在提交給法院的動議中稱,陪審團在確定賠償金額時參照了不適當的法律標準。三星尚未支付這筆賠償金。(WSJ)
Marketwatch:與其他公司相比,蘋果股價的交易很大程度上是基於對新產品的預期。今年前9個月蘋果股價上漲超過70%,主要是基於對phone5和ipad mini的期待。但最近重新設計所有產品線後,蘋果在2013年不太可能有重大新更新,除非他們推出傳言中的電視。
BGC合夥人科技分析師Colin Gillis說,「短期內蘋果的生產線預計不會再有更新,投資者擔心假期後會出現產品真空。競爭在加劇,目前蘋果股價沒有具體的上行催化劑。」
各種傳言太多,但Zerohedge說,有一點可以確認的是,持有蘋果的240個對沖基金12月肯定將陷入虧損。"這些傢伙不在乎,這幫傢伙會讓提高保證金的電話直接進入語音留言。"
| ||||||
台塑集團斥資百億美元投資興建的越南河靜大煉鋼廠,日前正式動工,預計二○一五年開始生產。連同明年第一季提前將投產,位在大陸福建省的福欣不鏽鋼廠,鋼鐵業儼然成為台塑集團另一個營運重心。 只是,受到大環境不佳影響,不鏽鋼價格處於相對低檔,熱軋鋼捲每噸售價與二○一○年四月建廠時價格相比,下跌約一五%;與二○○七年拿下鋼廠經營權時的價格相比,更是跌了三成,打亂了台塑集團先前規畫好的投資報酬率的預估。 目前兩岸不論是不鏽鋼或是碳鋼都出現供過於求現象,台塑集團的鋼品明年開始在市場上銷售,無疑給兩岸鋼鐵同業帶來極大的壓力。國內不鏽鋼龍頭大廠義集團旗下的燁聯鋼鐵,正高度關注台塑動向。 外界則高度關注,台塑集團除了投資鋼鐵業,還出資近六十億元投資壹傳媒,每一項投資都是花大錢的大案,這些投資案能替集團創造多少效益?對投資人來說,只求台塑集團的投資案別像南亞科或是華亞科一樣,只有投資初期開心幾年,最後成為年年賠錢的燙手山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