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獨立記者給媚俗媒體的戰帖


2012-8-20  TCW




六月初,亞洲出版人協會 (SOPA)舉辦年度頒獎,由香港陽光衛視總裁陳平資助、成立不滿一年的《陽光時務》(iSun Affairs)(為iPad中文時事電子雜誌),在「人權」、「評論」、「調查報導」等項目勇奪大獎。許多人問,什麼時候,台灣才可能出現這樣生猛有力 的獨立新媒體呢?

事實上台灣不僅可能,還有希望超越。

八月四日,由朱淑娟(二○一○年卓越新聞獎得主)、李惠仁(二○一一年卓越新聞獎得主)、馮小非(二○○六年全球華文部落格獎得主)、黃哲斌(前中時電子 報副總編輯),及輔大新聞傳播學系副教授陳順孝等,多位重量級傳播工作者共同發起的「獨立媒體學院」,進行了第一期培訓的最後一天課程。

在一間小教室裡,二十五位學員利用中午,分成農業、環保、社會等三組,為下一階段的「實習」進行提案討論。

他們只追真相脫離商業、藍綠的拉扯

年輕學員充滿熱情,有人想探討每年銷量達三萬五千公噸的農藥,如何販售?誰來管制?有人想追蹤「比黃金還貴的鰻苗」,是誰在掌控貨源和定價?這些都是媒體探索不深,卻和民眾息息相關的議題。

這幾年,部分媒體在商業壓力和藍綠意識形態拉扯下,已經越來越媚俗、激化、廣告化,許多記者只好忍痛離開,另尋一個乾淨的發聲場域;另一方面,對公共議題 有興趣的人越來越多,他們不是記者,但像「樂生院拆遷」、「文林苑都更」,這些部落客精心製作的「懶人包」,反倒是網路上轉寄數千人次、影響最大的。

「『社會意識』和『報導能力』,是我們挑選學員的標準,」人稱「阿孝老師」的陳順孝表示,目前全台灣三百一十一萬個部落客中,如果有人想從「隨興寫手」轉成「專職╱專業寫手」,學院會以「師徒制」做培訓,讓台灣獨立記者的陣容逐漸壯大。

什麼是「獨立記者」?它對社會有什麼重要?「環境報導」網誌作者、獨立媒體學院發起人朱淑娟,總括了學院希望呈現的價值。

在《聯合報》工作十年,因「人事調整」被迫離開的朱淑娟說,傳統媒體觀通常只做有「梗」、能「賣」,而且不要得罪當權者或廣告主的新聞,但獨立記者該做的,卻是「把沉在深水裡的東西,一點一點挖出來,讓它浮到水面上。」

從國光石化到中科四期,近幾年最轟動的環境議題,朱淑娟都從「第一場公聽會裡的唯一一個記者」開始,一路緊追,連枯燥冗長的「範疇會議」(確認二階段環評要審查的項目範圍),都因她深知其中暗藏「眉角」而不敢缺席。

以紀錄片《不能戳的秘密》造成轟動的「危雞英雄」導演李惠仁更是如此,為了官員是否隱瞞禽流感疫情,他耗費八年時間,終於讓官員坦承錯誤。

「記者的天職就是追查真相,還原拼圖,造成改變,」李惠仁說,哪怕一生只拼出一片,但能讓別人順利接下去,就一切值得。

他們自主供稿和主流媒體是友非敵

朱淑娟說,在傳統媒體裡,每個記者都是螺絲釘,每天被長官派去追不同的新聞,寫的稿也被隨意刪改,時間切割,思緒切割,連價值觀都是分裂的。成為獨立記者後,朱淑娟覺得自己終於「成為完整的人」,可以全心去做喜歡的議題;這不僅是志趣,也是一種現實需要。

「獨立記者沒有固定的發表版面,只有寫得夠多、夠深、夠久,才能留住讀者,」她說。

阿孝老師的想像更「激進」。他認為,部分媒體之所以墮落,就是營運壓力太龐大。為什麼媒體不能轉型為品牌商,只留下核心領域的記者,其他邊緣領域就由獨立記者負責供稿,雙方各取所需,互蒙其利?

這樣一來,「朱淑娟工作室」可以成為環境新聞供稿中心、馮小非是農業、李惠仁是公衛或食品安全……。然而,他們不是聽業主指令的自由撰稿者(free lancers),在為媒體提供客製化新聞的同時,他們仍保有「真相報導」的主體性。

朱淑娟也認為,獨立記者再怎麼「哇」都很小聲,主流媒體卻是強力擴音器。

「我們讓真相浮上水面後,也希望主流媒體能看到、跟進,促成臨門一腳的轉變。」

獨立記者和主流媒體是「友」非「敵」,這一點很令人驚訝。更驚訝的,則是獨立記者和社運團體等NGO(非營利組織)╱弱勢者的關係。

「我們不是社運團體等非營利組織的代言人!」朱淑娟強調,獨立記者強調社會公益與公義,很容易讓他們誤以為是「自己人」。

「很多環保團體成員質疑我,『怎麼妳連官方都跑(採訪)?』我心想,這不是廢話嗎?」她說,記者肩負「communication」(傳播)之責,本來就 要傾聽多元聲音、促成各方溝通。無論官員、環保團體、企業和學者,她都堅持「等距」交往,或許孤獨,但更能得到尊重和信任。

正如朱淑娟所說,不要去預設市場在哪裡?讀者要什麼?「真相」才是獨立記者唯一要追求的。「你要把自己想得很大,一個人也可以成就很多事!」這是她對學員的期許,也希望有朝一日,不論身在主流媒體還是獨立媒體,每位記者都能有這樣的自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374

蒙古完全放開的媒體運營

http://www.eeo.com.cn/2012/0816/232003.shtml

經濟觀察網 記者 宋馥李 實習記者 孫黎 在蒙古,媒體運營是完全放開的。

中蒙合資的桑斯爾電視台,是蒙古當地影響力最大的電視台。桑斯爾電視台的副董事長,也是中方的負責人林棟告訴記者,在蒙古國的基礎設施部的下面,設有一個局專門管理媒體,但多數隻是監管收費標準、規範運營等。

「這一點很重要!」林棟說。蒙古只有280萬人口,卻有400多家報紙。對桑斯爾電視台這樣的中資背景的電視台,在內容製造上,沒有絲毫干涉。只要 不播放色情節目,其他一切都可以容忍,也可以自由批評政府。當然,林棟作為電視台的中方代表,也經常被其他媒體抨擊,他早已習慣了。

在蒙古國,電視台的主要盈利模式,便是收視用戶的收視費。這一模式,根植於蒙古市場,至今仍被認為是最合適的經營模式,也為桑斯爾電視台帶來了豐厚 的利潤,從2005年開始,迅猛發展的桑斯爾公司,連續四年被蒙古國評為蒙古國百強企業之一。除了轉播這些頻道,桑斯爾電視台還自辦了四套節目。STV綜 合頻道、電影頻道(已和蒙古頻道同時上星)、兒童頻道,文藝頻道。

2004年,蒙古國議會和桑斯爾電視台建立微波點對點發射台,每次議會會議,都由電視台現場採錄並播出,蒙古國其他電視台,都得轉播桑斯爾的議會頻道才能播出。

收看議會直播,是蒙古人參與瞭解政治的主要渠道。在蒙古採訪期間,在機場和商店,我們都能看到,電視屏幕正不間斷的播出對著議會會場情況。這也是桑斯爾電視台的王牌頻道,他們的記者總是守候在議會大廈,隨時跟蹤會議進程。

似乎很難想像,蒙古國最為重要的輿論陣地,就這樣交給了一家中蒙合資公司。蒙古的總統、總理、部長,都是桑斯爾電視台的重視用戶。總統家的電視信號出問題了,也得桑斯爾電視台的維修人員去處理。

蒙古人不僅關心本國的政治。每當中國召開十六大、十七大時,桑斯爾電視台同樣會直播大會進程。因為語言相通,內蒙古電視台的蒙語衛視頻道,是蒙古國觀眾收視的首選頻道,蒙古人也借此瞭解了中國的時事政治。

電視台轉播譯制電視劇《西遊記》,曾創造了烏蘭巴托市民萬人空巷的收視記錄。而播出時段,社區的治安案件也明顯減少。

在這之後播出的譯製片《水滸傳》,也同樣創造了收視佳績,一些蒙古青少年至今還會哼唱「好漢歌」。此外,《還珠格格》、《成吉思汗》等電視劇,也曾在蒙古掀起收視狂潮。

而這些節目潛移默化的影響力在於,越來越多的蒙古人,瞭解了中國產品和中國企業,中國成為他們出國的第一站,由此帶動著旅遊、購物、上學、求醫、探親訪友,中蒙之間的交流交往日益密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419

成長十八倍 九一遊行三代媒體人上街頭



2012-9-10  TWM




由民間團體發起的「反媒體壟斷大遊行」在九月一日記者節當天登場,據統計,當天吸引近萬名學生、學者、媒體工作者參與。許多曾參與一九九四年新聞界首次走 上街頭,訴求「新聞自主」遊行的記者協會成員都感到欣慰,當年僅五百人參與的活動,十八年來,人數成長了十八倍。

這場號稱「野百合」之後,規模最大的學生街頭運動,其實有賴許多「熱血」老師的號召,除了傳播科系的知名學者,如張錦華、胡元輝、管中祥之外,連傳播界的補教名師戴然也現身。師生在街頭相遇,讓遊行隊伍充滿年輕活力。

人群中,牽著五歲女兒身處「錢衷時」(前中時)隊伍的前中國時報副總編輯何榮幸格外受到注目,他笑稱,這是女兒的第一場社會運動。只見一批又一批學生爭相 與他們父女倆合照,曾被他教過的學生驚呼:「融融居然這麼大了!」何榮幸一把抱起女兒,應和學生:「她好大,我不怕!」現場氣氛溫馨。何榮幸說,接下來要 帶女兒從宜蘭出發,環島一周。「先讓我休息兩個月,等我回來,一定會再回到新聞界,大家放心!」

(鄭淳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377

獨立媒體發威 四天擋下味丹四億擴廠案

2012-9-24  TWM




一則網路新聞,只花四天的時間,就擋下味丹四億元的南投擴廠案,幕後功臣竟是只有兩位正職員工的獨立媒體「上下游新聞市集」。

九月十日一篇網路新聞,報導味丹集團旗下的群岳企業為了瓶裝水「多喝水」埔里擴廠,迫使一群承租南投縣政府農地的農民讓出土地,文章一出,網友瘋狂轉載。

這家去年九月才成立的獨立媒體,正職成員只有編輯馮小非、記者汪文豪,其他都是獨立公民記者。對於文章影響力之大,撰稿記者汪文豪也大感意外:「我們本來 想自己發起活動,沒想到第二天,就有網友在臉書發起『拒買多喝水』運動。」第三天,文章點擊達七萬人次,並引起主流媒體如東森、中時及蘋果跟進;第四天, 味丹旗下的群岳企業發布終止投資的聲明。

同時間,「上下游」的另一篇新聞,替受到中天新聞不實報導的四四南村冰淇淋店發聲,也引起網友激憤,逼得中天在官網道歉。得過兩次亞洲出版協會(SOPA)報導獎的汪文豪透露,他正在調查不當炒作農地,令農民無田可耕的亂象。

獨立媒體的監督力量越來越強大,令人不敢忽視。

(楊卓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983

傳OTC藥禁上大眾媒體 市民擔心選擇權被剝奪

http://www.21cbh.com/HTML/2012-9-28/xNNDE4XzUzMTkxNg.html

有分析人士認為,此舉或變相剝奪消費者對藥品的選擇權,對企業傷害也很大。OTC允許自行選購,就應通過廣告來讓老百姓知道功效。因部分企業違法廣告就因噎廢食,猶如有人醉駕就禁止所有人開車

\

近日,微博流傳的一則消息在醫藥行業激起「千層浪」:「最新《藥品廣告審查辦法》修訂稿竟然要讓藥品(含OTC)不得在大眾媒體傳播,僅可以企業和公益形式投放。」

羊 城晚報記者昨日從中國非處方藥物(OTC)協會瞭解到,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新修訂的《藥品廣告審查辦法》的初稿中,確有此設想,主要原因是目前藥品 廣告太混亂。但企業認為,這對行業的傷害肯定很大。OTC允許消費者自行選購,就必定要通過廣告來讓老百姓知道功能和療效,否則反而會產生誤解。因部分企 業違法廣告就因噎廢食,無疑就相當於有人醉駕就禁止所有人開車。而市民擔心,一旦禁止OTC在大眾媒體上做廣告,那等於對這類藥品的知情權和選擇權被變相 剝奪。

\

A

傳聞 OTC不得在大眾媒體做廣告

中國非處方藥物協會會長白慧良昨日接受羊城晚報記者電話採訪時表示,由於藥品廣告混亂,威脅到群眾的用藥安全,國家藥監局有意禁止OTC藥物在大眾媒體上做廣告。

資料顯示,醫藥廣告違法率確實一直高居不下。以2010年為例,工商部門查辦的廣告違法案件中,藥品、食品及保健食品、醫療服務廣告分別居前三位,分別佔廣告違法案件總數的11.03%、9.62%、8.44%。

但 據記者瞭解,現行的藥品廣告是根據2000年1月1日起實施的《處方藥與非處方藥分類管理辦法》(試行)來進行管理。根據該辦法,處方藥只准在專業性醫藥 報刊進行廣告宣傳,非處方藥經審批可以在大眾傳播媒體進行廣告宣傳。然後根據2007年5月1日開始實施的《藥品廣告審查辦法》,凡利用各種媒介或者形式 發佈的廣告含有藥品名稱、藥品適應症(功能主治)或者與藥品有關的其他內容的,為藥品廣告,應當按照本辦法進行審查。也就是說,一旦《藥品廣告審查辦法》 做出修改,顯然會與《處方藥與非處方藥分類管理辦法》的相關規定產生衝突。

白慧良表示,一旦禁止了OTC在大眾媒體做廣告,那麼相關法規也會做出相應的改變。白慧良透露,本月28日就會召集企業有關負責人開座談會,討論這一問題。「估計國家藥監局的這一設想不會那麼順利地實現。」

B 企業 對行業的傷害肯定很大

事實上,依靠猛投廣告而創造銷售神話的OTC品牌並不少見,如哈藥六廠、仁和藥業、修正藥業等都是成功的案例。

根 據中康資訊發佈的《2011-2012四大醫藥終端用藥市場分析藍皮書》,2012上半年52個城市零售終端最暢銷的50個OTC產品中,計劃所有的產品 都曾在大眾媒體做過大量廣告宣傳,其中最為人熟悉的就有蜜煉川貝枇杷膏、六味地黃丸、葡萄糖酸鈣鋅口服液、健胃消食片、抗病毒口服液、云南白藥膏等等。

輝瑞中國企業溝通部負責人席慶告訴記者,目前在美國等國家,包括處方藥和OTC藥物均允許在大眾媒體進行廣告宣傳。「他們對藥品廣告管理比較寬鬆,主要是靠行業自律,但處罰力度很大,一旦出現違規行為,處罰起來是相當嚴的。」

據悉,目前對於藥監部門而言,最大的難題就是對違法宣傳藥品的企業難以處罰,或處罰力度不夠。

廣東省醫藥行業協會秘書長張俊修則更為擔憂的是,中國有著中醫藥文化傳統,而中成藥多是OTC,「中醫藥文化是需要引導與傳播,讓老百姓接受,讓老百姓懂得使用,廣告是其中一種方式。」

廣 東一家藥企專門負責廣告投放的人士直言,一旦禁止OTC做廣告,對行業的傷害肯定很大,希望藥監部門慎重考慮。「從藥品分類管理原則來說,OTC是允許消 費者自行選購,這樣就必定要通過廣告來讓老百姓知道功能和療效,否則反而會產生誤解。」該人士表示,如果因為存在違法廣告就因噎廢食,無疑就相當於有人醉 駕就禁止所有人開車,事實上,在合法合規下做廣告的都是大規模的品牌企業,這些企業是沒問題的。

市民

擔心藥品選擇權被變相剝奪

眾所周知的是,目前藥品市場八二分,八成的銷售在醫院,二成在藥店。有市民擔心,一旦禁止OTC在大眾媒體上做廣告,那相當於連僅剩的20%的藥品知情權和選擇權都被剝奪了。 

「非處方藥,言下之意就是不需處方就能自行選購的藥物。有了藥品廣告,至少普通百姓也可以根據自己對藥品的認識和對企業的信譽度自行作出對比,自己 選擇。如果連有什麼藥可選都不知道的話,去到藥店就只能聽店員的推薦,而店員往往又只會推薦毛利率高的雜牌藥。」一位長期關注醫藥行業的人士頗為擔憂地 說。

相關報導

或讓媒體廣告市場形勢更嚴峻

由於世界經濟面臨的不確定性增加,複雜多變的內外部經濟環境使得我國經濟下行風險加大,2012年中國廣告市場形勢嚴峻。尼爾森網聯全媒體廣告洞察數據顯示:2012年上半年廣告刊例收入同比降幅為-1.3%,這是近年來中國廣告市場首次在半年度統計數據中出現負增長。

而藥品廣告一向是大眾媒體的「寵兒」。從各行業廣告刊例花費情況上看,2012年上半年,藥品和飲料、化妝品一同,排在投放量的前三位。

從增長上看,今年上半年僅飲料行業有明顯增長,化妝品和藥品及健康產品均有大幅下降,其中最具中國特色的廣告投放行業藥品及健康產品以超過8%的降幅跌至第三位,這也是近十幾年來藥品及健康產品行業的再次排位下滑。

顯而易見的是,一旦禁止OTC在大眾媒體上做廣告,對媒體的殺傷力同樣巨大,廣告市場的形勢將更加嚴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111

洛克菲勒家族「六代帝國」的財富秘密 媒體精選

http://xueqiu.com/3533335030/22288616
來源: 新財富
作者:王翔 楊颿

假如老洛克菲勒活到今天,他的財富將比全球前十大富豪的總資產還多10%。這些驚人的財富除了用 於慈善,大部分被他傳給了兒子小洛克菲勒。小洛克菲勒又分別在1934年、1952年設立一系列信託,分別把財富傳給妻子、子女和孫輩。在信託委員會和別 名「5600房間」的家族辦公室的打理下,老洛克菲勒當年積累的財富已傳遞到家族第六代成員。   

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John Davison Rockefeller,簡稱「老洛克菲勒」),標準石油(Standard Oil)的創始人,他是美國第一個財富達到10億美元的富豪,他所積累的財富至今仍然在為家族服務,現在這一家族已經走到了第六代。

  在財富內部傳承之外,洛克菲勒家族更是運用他們的財富為社會做出貢獻,並使家族的影響力滲透到世界各地。洛克菲勒家族的財富是如何傳承及管理的?他們又是如何通過財富增加家族影響力的?

  創富傳奇

   出生於普通家庭的老洛克菲勒第一份工作是簿記員,年輕時每個星期掙5美元,而在他此後人生的一長段時間內,他平均每半分鐘就能賺5美元。就算以今天的眼 光看,他也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家,他注重技術、成本以及營銷,把石油事業做成了標準化的連鎖企業,他的公司經常送出燈籠,為了讓更多的人使用煤油。他是一個 低調的富豪,在一部分人眼中,他是一個邪惡的資本家,而在另一部分人眼中,他又是善良的慈善家。在生意上,他壯大自己,打擊對手,建立托拉斯;而在慈善 上,他慷慨解囊,毫不吝嗇,他的資本服務著很多有需要的人,因為他是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並嚴格按照浸禮會的教條生活,所以他相信沒有善舉的信仰是沒有意義 的。

  老洛克菲勒的一生充滿傳奇和爭議,而這一切都始於1870年其創立的標準石油公司,他本人持股25%。老洛克菲勒在商業上是一個 冷血的天才,他和合夥人用了不到30年的時間就壟斷了全美90%的石油市場,這讓美國政府不得不專門立法來阻止他們的壟斷。1911年,美國最高法院判定 標準石油公司違反《謝爾曼反托拉斯法》,從而將公司拆分成34家小公司,而老洛克菲勒的持股也被平均替換成了這34家公司的股票,這些股票此後成為洛克菲 勒家族財富的主要成分。

  被分拆後的那34家公司並沒有從此衰落而走向消亡,其中的一些公司通過重組合併,逐步演化成了如今的石油巨頭: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雪佛龍(Chevron)、BP以及康菲(ConocoPhillips,表1)。

  
查看原圖
   老洛克菲勒到底有多少財富?這個問題沒有確切答案,因為他的財富基本是以股票的形式存在。老洛克菲勒去世那年,外界對他財富的估值是14億美元,當年美 國的GDP是920億美元,他的財富佔GDP的1.5%。1906年有一個統計學家預測,如果老洛克菲勒繼續讓財富利滾利30年,他將擁有900億美元。 2006年,《福布斯》參照各時期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將歷史上富豪的個人資產轉化為 2006年的美元,結果顯示洛克菲勒的資產為3053億美元,而當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前10位富豪的總資產為2774億美元。也就是說,如果老洛克菲勒活 到今天,他的財富比全球前10大富豪的資產合計總數還多10%。2012年,埃克森美孚、雪佛龍、BP、康菲四家石油公司的市值在8000億美元左右,如 果洛克菲勒家族仍然持有25%股份,那僅僅股票就值2000億美元。

  老洛克菲勒的資產價值是驚人的,而資產還會帶來收入。有一份數據 顯示了老洛克菲勒在當時的真實收入情況,在1882-1906年的24年間,老洛克菲勒共從標準石油公司獲得分紅1.45億美元,平均每年600萬美元, 而當時一個工人的年收入為700美元,老洛克菲勒一年的收入是普通工人的8500倍(表2)。

  
查看原圖
  如此巨大的財富要如何處置,也成了老洛克菲勒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財富傳承觸發點
   1917年,老洛克菲勒78歲,這一年之前,他累計給了子女價值3500萬美元的資產。當時他唯一的兒子小洛克菲勒43歲,其個人資產在2000萬 美元左右,而那時一個美國人的平均工資是800美元/年,這些財富應該已經是天文數字了,然而在接下來的6年內,小洛克菲勒還將從他的父親那裡收到總價值 將近4.7億美元的股票,他也將成為擁有5億美元資產的全球第一富豪。

  在那個時點,用這麼快的速度把那麼多的財富傳給小洛克菲勒,原因應該有兩點

  第一,拉德洛事件。

   1913年,科羅拉多燃油與鐵礦公司(CF&I)的工人舉行罷工。CF&I是全美第二大鋼鐵公司,洛克菲勒家族持有其40%股份,家族 雖不直接參與經營,但小洛克菲勒仍然在董事會任職。罷工事件導致公司警衛與工人的暴力衝突不斷升級,致使當地州長派遣國家警衛隊增援,1914年,雙方在 一次激烈的衝突後發現,11名婦女和兒童在一個燃燒的小帳篷中死於窒息,工人們的憤怒讓事件進一步升級,直到威爾遜總統派遣聯邦軍隊鎮壓才宣告結束。

   一開始,洛克菲勒家族對拉德洛事件是採取強硬措施的,這也是老洛克菲勒一貫的作風,因為他厭惡工會。這導致了民眾極大的憤怒,他們情緒激動,在洛克菲勒 家門口遊行,洛克菲勒家族承受著極大的壓力。壓力最大的是小洛克菲勒,因為他一直致力於淨化洛克菲勒這個姓氏,而拉德洛事件卻有可能讓他過去多年的努力付 諸東流。經過艱苦的思考,小洛克菲勒承認,他一直依賴的父親在勞工關係方面的思想是陳舊與不正確的,他必須脫離老一輩的思想禁錮從而作出自己的決策。

   小洛克菲勒也明白,憑他一個人要處理好拉德洛事件是不夠的,所以他找來了日後成為加拿大總理的麥肯齊·金(Mackenzie King)。金在25歲時就成為了加拿大勞工部副部長,34歲成為部長,不過小洛克菲勒找到金的時候他正處於人生的低谷,1911年,他所在的加拿大自由 黨競選失敗,他也隨之失去了部長的職務。金在拉德洛事件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經過了漫長而艱難的工作後,他和小洛克菲勒一起處理好了拉德洛事件,重塑了 家族和勞工的關係,這一事件也被後人認為是洛克菲勒家族以及小洛克菲勒的轉折點。

  說拉德洛事件是小洛克菲勒的人生轉折點,是因為他在 金的幫助下增強了對自己判斷力的信心,他在嚴峻形勢下表現出來的堅毅果斷以及能力與勇氣,也證明了他有資格擔負起管理整個家族的重擔。老洛克菲勒決定通過 把財富集中在兒子一人身上的方法,讓他的財富影響力在後世發揚光大,而在拉德洛事件之前,他曾經考慮過把絕大部分財富捐獻給慈善事業。

  第二,遺產稅以及餽贈稅。
   1916-1917年,美國政府三度上調了遺產稅的稅率,從最初的10%上調到25%。由於擔心未來繼續上調遺產稅以及徵收餽贈稅的可能,老洛克菲勒加 快了傳承財富的速度。後來的事實證明他的擔心完全正確,美國政府在1924年首次開徵餽贈稅,最高稅率40%,而此之前,餽贈是不需要交稅的,也就是說, 老洛克菲勒在1917-1922年的6年間傳給小洛克菲勒的4.7億美元都不用交稅。

  小洛克菲勒繼承的財富是巨大的,他所承受的壓力 也是巨大的,按照他的傳記作者的說法就是「一個正常的人被置於非正常的環境中」,他後半生的時間基本都用在了慈善事業以及家族管理上,沉重的工作以及壓力 使他長期受到頭痛的折磨。1917-1960年間,小洛克菲勒為慈善事業投入將近11億美元,其中的5.37億美元為直接捐贈,另有5.4億美元投入了各 個慈善機構。此外,他還上繳了3.7億美元的稅收,並留給後代將近2億美元的資產以及舉世聞名的洛克菲勒中心。
  
  神秘的家族信託
  小洛克菲勒傳承財富的主要方式是信託,而信託資產的主要組成是老洛克菲勒留下來的石油股票,也正是他設立的這些信託讓洛克菲勒家族的財富能夠傳承至今。

   小洛克菲勒有6個孩子,最大的是女兒,其餘是5個男孩。小洛克菲勒在1934年他60歲時,為妻子以及6個孩子設立了信託,他的妻子得到1800萬美 元,6個孩子分別得到1600萬美元。小洛克菲勒又在1952年他78歲時為孫輩設立了信託,注入「1952年信託」的具體資產數額不詳,但相對 「1934年信託」要少(圖1)。

  
查看原圖
   關於信託的具體信息屬於家族機密,並不為外人所知,不過還是有一些其他信息來源讓我們可以大致瞭解這一有點神秘的財富傳承工具。這些信託的受益人是小洛 克菲勒的後代,一份信託協議對應一個受益人,每份信託的本金自動傳給其受益人的子女。受益人在30歲之前只能獲得分紅收益,不能動用本金,30歲之後可以 動用本金,但要信託委員會同意,例外的是,小洛克菲勒的妻子和女兒在任何條件下都不能動用信託的本金,只能獲取收益。

  這些信託的委託人是小洛克菲勒,形式是不可撤銷信託,即信託協議不可以被更改或終止,除非受益人同意。這意味著,委託人把資產注入信託之後,即在法律上完全失去該資產的所有權以及控制權,這樣可以在有效避稅的情況下,把家族財富至少傳至第四代。

  「1934年信託」的受託人是大通國民銀行,「1952年信託」的受託人是Fidelity Union Trust(後被收購為美聯銀行的一部分,美聯銀行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被富國銀行以150億美元全盤收購)。

   雖說受託人在信託協議中被授以處置信託資產的權力,但小洛克菲勒另外指定了一個由5人組成的信託委員會,並給予其處置信託資產的絕對權力,包括有權指示 受託人按其指令行動以及在信託委員會投票一致通過的情況下更換受託人,這個委員會也將成為日後洛克菲勒家族財富傳承的核心。由於第一任信託委員會成員包括 三個小洛克菲勒的心腹:福斯迪克(Raymond Fosdick)、德貝沃伊斯(Thomas DeBevoise)以及溫斯洛普·奧爾德里奇(Winthrop Aldrich),小洛克菲勒事實上仍然間接控制著他設立的所有信託(表3、4)。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信託委員會作為信託資產的實際受託人,在家族財富傳承的過程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但小洛克菲勒的兒子大衛·洛克菲勒(David Rockefeller)曾經在自傳中對信託委員會強大的權力頗有抱怨,因為在處理有關洛克菲勒集團有限公司的事項時,信託委員會繞過了公司的董事會,直 接向管理層傳達了指示並得到了執行。
查看原圖

   關於信託資產的信息外界一直知之甚少,直到1974年洛克菲勒家族應要求提供給政府一份文件,才顯示了家族信託資產當時的情況(圖2 點擊圖片查看大圖)。我們可以看到,當時信託的總資產價值為7億美元,包括1934年的6億美元資產及1952年的1億美元資產,其中股票資產佔90%。 從持股情況中可以看出,受託人對信託資產進行了分散化的投資,但石油資產仍然佔到股票資產的44%。從信託資產的持股明細來看,負責投資的信託經理是保守 隨大流的,信託所持有的基本都是藍籌股,例如默克製藥、IBM、通用電氣等,當時的評論認為這反映了當時整個信託行業的投資習慣。


  家族辦公室
   除信託之外,還有一個機構在洛克菲勒家族的財富傳承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這就是洛克菲勒家族辦公室,它為人所知的名字叫「Rockefeller Family & Associates」,又被稱為「5600房間」。這個機構可以被看作整個家族運行的中樞,100多年以來,它為洛克菲勒家族提供了包括投資、法律、會 計、家族事務以及慈善等幾乎所有服務。

  該機構的前身由老洛克菲勒在1882年組成,當時老洛克菲勒需要一些專業人士來幫助他打理龐大 的資產以及一些慈善活動,但由於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拒絕將其投資團隊專業化,所以家族辦公室一直非正式地運行著,直到1908年,他最得力的助手蓋茨竭 盡所能終於說服老洛克菲勒組成了一個4人委員會來管理其資產。這個委員會包括蓋茨以及小洛克菲勒,由蓋茨全權負責。蓋茨之後,麥肯齊·金、雷蒙德·福斯迪 克、艾維·李(Ivy Lee)、查爾斯·海特(負責房地產)以及卡特勒等各界人才先後加入了家族辦公室的核心顧問團隊。

  當時的美國 金融界由兩家公司主導,摩根銀行和庫恩-洛布銀行(20世紀70年代和雷曼兄弟合併),這兩家銀行在各個方面有著激烈的競爭,由於考慮到洛克菲勒的名字已 經足夠有爭議性,蓋茨儘可能地避免趟這兩家公司的渾水,但他事實上還是偏向了庫恩-洛布銀行,因為它提供的服務更為有利。他們從庫恩-洛布銀行買入了大量 優質的鐵路股票,參與銀行為日本和中國政府提供貸款,一起聯合壟斷了芝加哥的肉類加工業。家族辦公室和庫恩-洛布銀行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合作,而這也為日 後的家族辦公室帶來了兩位有名的金融顧問兼管理人:劉易斯·斯特勞斯和理查德森·迪爾沃斯。這兩人都曾經是庫恩-洛布銀行的合夥人,其中,斯特勞斯除了投 資銀行家之外還有另一個身份,他是物理學家,後來成為了美國原子能委員會的主席。迪爾沃斯因代表家族辦公室出席關於提名納爾遜·洛克菲勒(Nelson Rockefeller)為副總統的聽證會而為人所知,他在1958-1981年間的領導,使得家族辦公室逐步從鬆散的組織轉變成現代化管理的機構。

   根據1974年迪爾沃斯提供的文件來看,家族辦公室負責除1934年以及1952年信託資產以外的家族資產,並根據不同家族成員的需求提供不同的投資顧 問服務。在迪爾沃斯的領導下,家族辦公室旗下有三個投資部門,分別負責傳統投資、房地產和風險投資。傳統投資部門負責股票和債券;房地產部門負責家族成員 的房地產管理以及投資;風投部門通過家族公司Venrock進行投資(圖3 )。

  
查看原圖
   Venrock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當時小洛克菲勒的兒子勞倫斯·洛克菲勒(Laurance Rockefeller)參與資助了麥道飛機的創立,他還為當時美國東方航空公司(1926-1991)的重組提供了資金,洛克菲勒家族也成為該公司的重 要股東。勞倫斯相信,許多重要的進步都來自於獨立的投資者和小公司,所以為他們提供資金很有必要。由於他對飛行行業有著強烈的興趣,他投資的公司中還有 Vertol,該公司生產開發了著名的「支努干」直升機,後被波音公司收購。

  在傳統投資方面,家族辦公室和信託一樣採取了分散投資的 策略,但投資標的卻不相同,除石油股以外的21家被投公司中,只有8家公司的股票同時被家族辦公室以及信託所持有:IBM、伊士曼柯達、德州儀器、通用電 氣、美國鋁業公司、卡特彼勒、摩托羅拉以及惠好公司(Weyerhaeuser)。這其中IBM是絕對的重倉股,可能因為迪爾沃斯和IBM的托馬斯·沃森 是好朋友。這8家公司以外,家族辦公室顯示了對化工以及先進科技的投資偏好,比如相干輻射公司,這是一家研究如何將激光應用於醫學領域的公司(圖4)。

  
查看原圖
   1977年,剛從副總統位置上退下來的家庭成員納爾遜對家族辦公室做了調研,並建議成立一家家族擁有的公司來重組家族辦公室,該公司將向外部客戶提供服 務並收取費用。他提出該建議的原因是要削減支出,小洛克菲勒時期,家族辦公室每年的運行費用就在數百萬美元,而後隨著家族規模的日益龐大,費用也不斷上 升,納爾遜認為這會對家族的延續性造成影響。

  家族採納了納爾遜的部分建議,但他提出的管理層方案沒有被採納,其中包括了讓他成為家族 辦公室董事長的提議。因為之前家族事務都不需要投票,所以納爾遜認為,只要他的另外3個兄弟支持他(溫斯洛普1973年已經去世),他的全部計劃就能實 現,但這一次,家族成員卻採用集體投票的方式否決了這項提議,並堅持讓他的弟弟勞倫斯繼續擔任家族的領袖。

  1980年,洛克菲勒家族 辦公室成為了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註冊的投資顧問公司,這家由洛克菲勒家族控股的機構叫洛克菲勒金融服務有限公司(Rockefeller Financial Services Inc),原先只為家族成員服務的家族辦公室現在也為外部客戶提供資產管理服務(圖5)。

  
查看原圖
   公司的現任CEO是魯本·傑弗裡三世(Reuben Jeffery III),傑弗裡是小布什政府中負責經濟、商務和農業的副國務卿;首席投資官是大衛·哈里斯,哈里斯曾經是基金經理,之後就長期為公司服務。公司現在直接 管理的資產為77億美元,持有股票的總市值為29億美元(2012年3月數據,表5)。

  

查看原圖
   從持股情況來看,石油雖然仍是重倉股,但其較1974年所佔的41%已經大幅下降,這也印證了公司持續分散化投資的策略。為什麼家族的既定策略是持續分 散化投資?因為對現在的家族來說,更重要的是在不影響家族延續以及團結的情況下,能夠持續穩定地為家族成員提供部分生活以及事業上的資金支持,而分散化的 投資正好能夠帶來比較穩定的現金流以及較低的投資風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316

網上媒體 遍地開花 內線人

http://mymoneyinsider.com/?p=2037

時值1999年,我的一位大學教授在課堂上透露,有一個財團正在接洽他,請他出山創辦一個財經網站,那時還在渾頓狀態的我,完全不知道這是什麼一回事。及後,這一位教授真的辦了一間這樣的公司。

惜當年互聯網的普及程度不及現在,相信廣告收入很不理想,很快地,這家機構便想到辦印刷版的小報,不過看來亦不是很成功。結果,這家公司也得轉型至網上遊戲業務。

2000年,詹宏志於台灣創辦純網上報章《明日報》,聘請的員工多得可做兩份報紙,但當時互聯網只是小眾的玩意,真正恒常上網的人還少,《明日報》得到的資金支持雖多,廣告支持不了,最後撐了一年多,也要停刊收場。

或許嘗試來得太早,失敗的滋味也不好受,令到辦過網上雜誌的有心人,被十年前的失敗的經驗所嚇怕,至今天陰影猶在,久久不能消散,一談及互聯網媒體,也耍手擰頭。

踏入二十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多得幾間大型手機公司的努力,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終於普及,現時差不多每人手執一部。今時今日,大家只要付出二、三千元,便可購得一部功能卓越的智能手機,可以隨時上網。Wifi及光纖上網服務收費降低,也使到無論在家中或是街上上網,也是很平民化的事,受眾花在網上的時間大增,自有商機可圖,現在網上媒體正處於應濟未濟之時,遍地開花,想必是遲早的事。

筆者是紙媒出身的,每次聽到有人高呼「報紙已死」時,其實心裏很是「戚戚然」。不過,年輕的一代以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上網為習慣,也是現實,眼看這些上網的年輕人已成為社會上的中堅分子,我們如何為他們提供較專業的理財信息,是值得思考的。

但願,《內線人》能成服務廣大讀者的一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451

媒體稱星巴克美式咖啡售價中國比美國貴75%

http://www.21cbh.com/HTML/2012-11-2/xMNDIwXzU1MzgxMA.html

中國消費者「不差錢」催生高定價?

不少知名品牌在中國的價格比國外本土的價格高出許多,但是因為「雙重標準」收到中國工商部門的罰單卻是少數,耐克便是其一。

10月24日,耐克公司在領到了一張高達487萬元的罰單,這也是中國工商部門針對企業「雙重標準」開出的首張罰單。

被罰的是耐克公司在中國銷售的一款型號為N ikezoom hyperdunk2011籃球鞋,這款價格高達1299元的高端籃球鞋,在耐克美國官網的售價為125美元(約800元人民幣),價格提升的同時品質卻在縮水:這款鞋的賣點是足跟和前掌的雙氣墊,可到中國消費者手中卻「縮水」成了單氣墊產品。

在福來品牌營銷顧問機構董事長婁向鵬看來,此事件如同一個風向標, 「中國人的自信心、維權意識、法律執行意識增強,傳播途徑和手段多元化,內外價差和雙重標準問題受到更多關注。」

實際上,已經開始有品牌主動縮小中外價差,這將會是國際品牌價格策略的新趨勢麼?

「不差錢」標籤

內外價差顯著的不只是耐克,還有汽車品牌、化妝品品牌、咖啡連鎖品牌等等。「不差錢」成了外國商家給中國消費者貼上的標籤。

比如,較早進入中國市場的星巴克,是不少小資鍾情的品牌。不過相比在美國的平民形象,星巴克在中國就顯得「高端」得多。用料並無差別的一杯中杯美式咖啡,在美國僅約合人民幣12元,國內要賣21元,相當於貴了75%。

此外,越野車品牌Jeep大切諾基在中國起價人民幣53.99萬元,但在美國售價還不到3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7.24萬元)。2012年的新款Jeep大切諾基SRT8在中國賣到119.99萬元人民幣,約合19萬美元,但美國本土價格只有5.53萬美元。

財富品質研究院院長周婷告訴《第一財經日報》,稅收是造成價格差異的重要原因。據瞭解,中國進口汽車需要繳納的稅收主要有關稅、消費稅、增值稅。關稅稅率經過多次下調之後降至25%,消費稅根據排氣量為1%~40%,其中排氣量3.0到4.0之間為25%,排氣量4.0升以上為40%,增值稅稅率為17%。

也就是說,汽車進口到岸綜合稅率為47.7%~143.7%,其中3.0升以上4.0升以下排氣量的綜合稅率為95.4%,排氣量4.0升以上的綜合稅率為143.7%。這意味著3.0升以上進口車進入中國,在經銷商還沒有銷售之前,其成本就已經是到岸價格的兩倍了。

但這還不能完全解釋進口車中國價格為美國價格的3倍左右這個事實,因為還有一倍左右的差價無法解釋。「除了關稅,貿易、運輸等方面的物流成本、增加的渠道成本、營銷成本等都是內外價差的原因。」周婷分析認為。

此外,還有更隱性的因素,比如,這是一種市場策略:中國這樣的新興市場,具有較高經濟實力的消費者大有人在,無論耐克還是星巴克等都有品牌心理優勢。而「以汽車為例,儘管中國的汽車市場已經是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市場,但是如果將市場參與者分為國外品牌和國內品牌的話,可以發現這個市場並非完全競爭的市場」。

不可持續的價差?

不過受歐洲經濟危機的影響,無論是耐用消費品還是快速消費品,都不能繼續保持高姿態而對市場的聲音置若罔聞。

如果他們想通過中國市場的發展來做一個銷售拉動的話,那麼如何避免高額關稅帶來的過高價位所抑制的需求,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是當下一個重要的問題。

蠢蠢欲動的還有高檔化妝品品牌。國際大牌護膚品維護品牌的一貫做法是提高價格,不過一些品牌也開始嘗試「縮小價差」來爭取更大銷量。

今年9月1日起,雅詩蘭黛旗下的倩碧[微博]品牌的部分產品降價,四款明星產品降價力度都不小。如「水嫩保濕精華霜」,將從目前的490元降至340元,降幅為31%;「黃油潤膚乳」將從460元降至340元,降幅為26%;「水磁場面霜」將從460元降至340元,降幅為26%。

周婷認為,倩碧品牌的降價行為可以理解為是一種市場策略,以應對今年以來內地化妝品市場的頹勢。她透露的一份內部統計數據顯示,上半年,中國海關進口化妝品總數量、總金額與去年相比均出現負增長,幅度在13%~14%之間。化妝品品類市場前景嚴峻,品牌採取降價策略,可以有效刺激內地消費。

「這種內外價差的縮小調整是應對本土中高端品牌不斷延伸的手段」,凌雁管理諮詢首席諮詢師林岳表示,國際品牌通常有不同級別的完整的產品體系,其中高端的品牌一般會採取不斷上調價格維持其高端形象,其中低端品牌可以通過降價縮小價差的方式,讓人感覺性價比提升,從而搶佔市場份額,打擊競爭對手。

在周婷看來,少數國際品牌的價格調整舉動可能會形成多米諾骨牌效應,很可能對同檔位其他國際品牌的市場策略產生影響,特別是那些定位不清晰、個性不突出的品牌。「隨著經濟的發展、物流等成本在降低,以及中國政府在關稅方面也在不斷調整中,國際品牌縮小內外價差將是一個趨勢。」

更重要是的,更多的國際品牌進入中國,他們之間的競爭也在加劇,特別是歐洲市場不景氣的狀況下,一些品牌爭取更大的中國市場份額,價格調整也是方式之一。

婁向鵬認為,市場競爭更充分、中外人員交往更頻繁、信息透明度更高的狀況下,國際品牌的價格體系也會隨之調整,一些不客觀的歧視行為會不得不逐漸消弭。「特別是日常消費相關的、價格敏感度高、透明度高的產品,內外價格趨同會更快。」婁向鵬說。當然也不排除少數具有技術壟斷性的、稀有血統的品牌繼續保持較高的品牌溢價,比如一些高端國際品牌的名表,在全球範圍內,其競爭對手都是有限的,會有更多定價的話語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473

全球媒體為蘋果暴跌尋找的八大原因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422

這是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但其股價波動風格越來越像垃圾股,動不動就暴漲暴跌。

11月19日,在沒有什麼新聞推動的情況下,蘋果股價暴漲40美元,漲幅7%。

12月5日,蘋果股價暴跌37美元,跌幅6.4%,創2008年12月以來最大單日跌幅。

當日蘋果市值蒸發350億美元,有超過3700萬股換手,遠超過50日均量的2100萬股。

蘋果下跌拖累納斯達克指數下跌0.8%。但標普500指數上漲了0.2%,道瓊斯指數上漲了0.6%。因為蘋果在標普指數中的比重並不高,道瓊斯指數則不包括蘋果。

下圖為過去兩年蘋果的漲跌數值波動分佈圖。

沒有人知道如今的蘋果為何暴漲暴跌,下面是全球媒體找的一堆原因,我們來看看是什麼?

1、發放特別股息的預期開始消散

FT:下跌原因包括許多因素,包括蘋果在年底前發放特別股息的預期已經消散了。

路透:若政界未能達成預算協議,2013年股利及資本利得稅率可能提高。許多公司因預期明年稅率上升宣佈了特別股息,然而隨著時間不斷過去,原先預期蘋果今年會派發特別股息的投資人可能會感到失望。

BGC合夥人科技分析師Colin Gillis說,"若你原來預期年底前會派發特別股息,其可能性已經降低,因為現在已經是12月5日。"

2、平板電腦競爭加劇 市場份額被搶佔

Gillis還說,週三當天發佈的2012年平板銷售預測數據顯示,蘋果可能面臨著Google更激烈的競爭。

市場研究機構國際數據公司(IDC)週三表示,2012年蘋果最有可能在平板電腦市場上失去份額。IDC稱,2012年蘋果在全球平板電腦市場上的份額將從2011年的56.3%降至53.8%,而Google的市場份額將從39.8%升至42.7%。IDC還預測2016年蘋果的平板份額將不足50%。

蘋果股價自9月以來跌跌不休,該公司能否抵禦前所未見競爭壓力的不確定性升高。今年價格較低的亞馬遜Kindle Fire平板銷售激增,而微軟則是以Surface首度進軍平板市場。在此同時,韓國三星電子持續以Galaxy產品線削弱iPad的市場霸主地位。

3、諾基亞與中國移動合作 蘋果或處於不利位置 

彭博:諾基亞與中國移動達成協議,合作銷售Lumia 920手機。可能會讓蘋果在中國的智能手機市場上處於不利位置。雖然蘋果與中國聯通、中國電信合作銷售iphone,但蘋果至今未與中移動合作。

4、技術崩潰:股價出現「死亡交叉」

彭博:Piper Jaffray分析師Gene Munster說,蘋果股價下跌還可有可能是因為一些交易員預計近期股價無法保持上漲,「典型的技術崩潰。」

這是蘋果近6個月第三次跌破550大關。道瓊斯的Tomi Kilgore注意到了所謂的「死亡交叉」,即當股價的50日均線低於200日均線。按照目前趨勢,Kilgore預計蘋果股價在本週末可能會達到這一價格。

5、清算公司上調蘋果交易保證金

StreetInsider.com證實:COR清算公司將客戶交易蘋果公司的保證金從30%上調至60%,原因是「高度集中」。

提高保證金可能會限制投資者買入蘋果。

6、對2013年初供應的擔憂

Marketwatch:蘋果在最近數月重新設計了它的產品,預計這些產品的供應在假期會很緊張,包括ipad mini和新ipad。 

7、與三星的訴訟戰

法庭將重新審理蘋果與三星的專利訴訟案,三星此次的訴求是聯邦法官撤銷或降低對該公司10.5億美元的專利侵權判罰。

鑑於陪審團裁定三星存在故意侵權行為,蘋果公司要求再追加5.35億美元的罰金。

但三星辯稱,賠償金額應削減數億美元。三星在提交給法院的動議中稱,陪審團在確定賠償金額時參照了不適當的法律標準。三星尚未支付這筆賠償金。(WSJ

8、短期內沒有新產品 股價失去催化劑

Marketwatch:與其他公司相比,蘋果股價的交易很大程度上是基於對新產品的預期。今年前9個月蘋果股價上漲超過70%,主要是基於對phone5和ipad mini的期待。但最近重新設計所有產品線後,蘋果在2013年不太可能有重大新更新,除非他們推出傳言中的電視。

BGC合夥人科技分析師Colin Gillis說,「短期內蘋果的生產線預計不會再有更新,投資者擔心假期後會出現產品真空。競爭在加劇,目前蘋果股價沒有具體的上行催化劑。」

 

各種傳言太多,但Zerohedge說,有一點可以確認的是,持有蘋果的240個對沖基金12月肯定將陷入虧損。"這些傢伙不在乎,這幫傢伙會讓提高保證金的電話直接進入語音留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608

台塑蓋鋼廠又買媒體 投資人怕怕

2012-12-10  TCW  
 

 

台塑集團斥資百億美元投資興建的越南河靜大煉鋼廠,日前正式動工,預計二○一五年開始生產。連同明年第一季提前將投產,位在大陸福建省的福欣不鏽鋼廠,鋼鐵業儼然成為台塑集團另一個營運重心。

只是,受到大環境不佳影響,不鏽鋼價格處於相對低檔,熱軋鋼捲每噸售價與二○一○年四月建廠時價格相比,下跌約一五%;與二○○七年拿下鋼廠經營權時的價格相比,更是跌了三成,打亂了台塑集團先前規畫好的投資報酬率的預估。

目前兩岸不論是不鏽鋼或是碳鋼都出現供過於求現象,台塑集團的鋼品明年開始在市場上銷售,無疑給兩岸鋼鐵同業帶來極大的壓力。國內不鏽鋼龍頭大廠義集團旗下的燁聯鋼鐵,正高度關注台塑動向。

外界則高度關注,台塑集團除了投資鋼鐵業,還出資近六十億元投資壹傳媒,每一項投資都是花大錢的大案,這些投資案能替集團創造多少效益?對投資人來說,只求台塑集團的投資案別像南亞科或是華亞科一樣,只有投資初期開心幾年,最後成為年年賠錢的燙手山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08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