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網絡媒體強大衝擊  報業還有前途嗎? 林本利

1 : GS(14)@2013-05-12 14:15:41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510/18255453

                  最近與二十多位傳媒朋友,相約一起觀看紀錄片《紐時風暴》,並互相交流對報業前景的看法。
過去十多年,隨着資訊科技急速發展,網絡媒體逐漸取代傳統報業,外國不少知名報紙相繼宣佈結業。有160多年歷史的《紐約時報》面對網絡媒體的衝擊,被迫裁減人手,抵押物業,並推出網絡版本向讀者收費。
不知道《紐約時報》能否撐下去,但筆者對香港報業的前景是樂觀的。在這個700萬人的城市,竟然有十多份收費報紙,以及多份免費報紙,每日加起來的總印刷量多達數百萬份。報業百花齊放,左中右的政治取向都有,互相制衡,讀者可按自己的喜好自由選擇。

                筆者認識不少傳媒工作者,都是抱有理想,願意透過採訪報道,監察企業和政府的運作,推動社會變革。眾所周知,本地傳媒工作者的待遇一般,前景亦非一片光明。但每年依然有不少成績優異的學生選擇入讀大學的新聞和傳理系,亦有不少大學畢業生願意投身傳媒工作,背後的動力相信是來自那份使命感。事實上,過去不少企業和政治醜聞,是由傳媒工作者率先披露,最後將犯案人士繩之於法。
本地報業競爭激烈,報社盈利有限,甚至要虧本。但過去十多年依然有投資者願意進場,開辦免費報紙,或者收購歷史悠久的報章,當中包括《am730》、《新報》、《成報》、《信報》和《星島日報》等。

                個別投資者辦報,首要目的不是賺錢,而是希望透過報章這個平台,去影響社會、宣揚個人信念。投資者投入報業的資金,不過是個人財富所賺到的收益一小部份。拿這小小資金去建立「傳媒大亨」的形象,對社會發揮一定影響力,十分過癮。故此,本地報業不愁沒有投資者,傳媒工作者不愁沒有工作。

                  近年社交媒體(social media)日漸普及,每人拿着一部手機,變身成為傳媒工作者,將所見所聞,再加上個人意見和感受,透過社交網站發佈。然而,這些社交網站發佈的即時「新聞」或「消息」,到底是「真實」抑或是「虛構」,外人實在很難分辨。上月便發生黑客入侵美聯社的微博twitter賬戶,發佈「白宮爆炸,奧巴馬受傷」的虛假消息,令道指瞬間暴跌145點。因此,一個憑着多年努力建立起來的報章品牌,把自己的公信力押上,絕非一些社交媒體所能輕易取代。
儘管未來收費報紙的銷量仍會下跌,但取而代之是更多人會透過網絡和免費報紙獲取資訊,本地報業仍然大有可為。傳媒工作者不用悲觀,應謹守崗位,繼續監察社會,推動社會各方面向前邁進。

林本利
經濟學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862

明看天下 - 李華明 搵快錢斷送前途 2014年11月28日

1 : GS(14)@2014-12-07 11:12:15

http://www.am730.com.hk/column-238508

最近我以太平紳士身份巡視了大潭峽懲教所,很驚訝服刑中的青年很多是販毒而判刑,這懲教所是專為16至21歲年輕男子而設,現約有一百名在囚人士居 住。負責人表示這些年輕男犯人大多販毒K仔(氯胺酮)而被判兩至三年刑期,雖然是未滿十八歲的年輕人,但法庭對這類案件判刑不輕,年少不懂事不能成為減刑 的理由。

我追問他們為何冒險販毒,原來理由很簡單,賺錢快又豐厚,他們向懲教所職員透露每個月可搵到十萬元或更多!這些年輕人的共通點是學歷低,來自缺乏溫 暖的家庭,搵快錢的心態便成為巨大的誘惑,他們有些是不吸毒的,只販毒來賺錢,他們把販毒看成為零售服務,有買有賣,天公地道,只是收入特別豐厚。

從之前的新聞來看,十一月初警方在元朗拘捕了一名十三歲男童,從他身上及寓所搜出K仔和可卡因,據了解這男童為搵快錢而犯案。在這案件發生後三日內 警方再破獲兩宗年輕人販毒的案件,再有十三歲男童犯案,其他也不過是十八歲的年輕人,這類搵快錢而販毒的案件與日俱增,令人擔心!

熟悉這類案件的大律師表示販毒屬嚴重罪行,法庭必會重判,未成年或年少無知均不能成為求情理由,不會緩刑且留有案底,影響日後生活。

對中三也未畢業的年輕人來說,每個月有十萬元或以上的收入當然很大吸引力,匪徒亦利用「搵快錢」的心態來利誘他們販毒,他們認為萬一不幸被拉,只是 坐囚三至五年,服刑後出來又是一條好漢,這種思維最令懲教人員頭痛,他們刑滿後又再和壞份子接觸,很快又從事販毒的工作,所以懲教人員要花盡心思來調教他 們的思想,把搵快錢的心態除掉,否則這些年輕人會成為監獄的常客。

吸食K仔的害處是對人的腦、腎臟具破壞性,不少長期吸食K仔的年輕人連基本的加減乘除數學也應付不了,在搵快錢的心態下,懲教所的工作人員真是任重道遠,家長們真的要多點關心自己的子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6690

讀國際學校的前途 周顯

1 : GS(14)@2016-12-18 10:31:31

http://eastweek.my-magazine.me/main/61613

一條貪威識食、練精學懶、先使未來錢的廢柴,從小學到大學都未曾畢業過,畢生沒有做過正經事,因為投資失敗,所以便要寫投資專欄來騙錢。
讀國際學校的前途

前幾天,我做演員面試,其中有一個女子,二十五歲,條件很不錯,只可惜是半唐番,不懂得看中文,說也只是僅僅能說而已,很多深奧詞語都不明其意。由於該片是純本土製作,因此,也只好忍痛割愛了。

這女子家境富有,在香港長大,住在何文田,父母都是做生意,唸的是King George V名校,去洛杉機的名校讀著名的戲劇學院,在美國獃了幾年,只獲得幾個演出機會,近日為了演一個小角色,飛回來香港,發現香港比美國的機會更多,於是決定留在香港,發展演藝事業。

為甚麼她會認為香港的機會比較多呢?她說:「因為香港很小,好易識到電影公司老闆、監製、導演,他們會給我casting機會。」不過,她不懂得說中文,始終是一大障礙,因此,她已經在找私人補習老師,在惡補了。

這個故事,令我想起在大學時,有一位講師,是基督徒,娶了一個也是唐人的太太,但兩人在家不說粵語,說英語,子女送進國際學校,當然也不懂得中文,連說也不懂得說。

那時我心想,不懂得中文,好吃虧呀!不過好像很多殖民地時代長大的人,都不介意子女說單一語言。也許他們不知道,外國好人家的子女,除了英語之外,都懂得說一種以上的外語,如西班牙語、法語之類,只有中產或以下家庭長大的子女,才只會說英語,這好比在美國,有八成以上的國民,並沒有護照。
很多父母喜愛將子女送到國際學校,但其實在香港中文的作用, 實在比英語大得多。

如果問我,中文有用,還是英文有用?我會說,英文更有用,不過也別忘記,英國和美國的乞丐,都是只懂說英語的。英文的有用,只在於兩點,第一,你的英語程度真的很高很高,至少高到外國文科大學生的程度,這不容易做到。第二,你懂得說第二種語言,英語只是plus。

毫無疑問,英語世界的確比中文世界更大,可是大有屁用!我們根本打不進外國上流社會的圈子,前述的那位混血兒,認識陳可辛比認識史提芬史畢堡更容易,所以,對她來說,識中文也比識英文更有用。不消提的,當然是雙語最好,現在只是二挑其一的問題。

這就是我常常說的,在今日的香港,唸「左」治五世中學,比唸「佐治五世」更加有用。所謂的「左治五世」,指的是五間左派學校:福建、培僑、閩僑、漢華、香島,現時其校友人脈貫通政經界,影響力只會愈來愈大。

這就是我常常說的,中文世界的確比英文世界為小,但是就香港人的活動範圈,中文世界卻是大得多……英文世界固然大,但這好比一間萬呎豪宅,我們卻只能在一百呎的工入房中活動;中文世界固然小,但這是一間一千呎任你活動的太古城,至於廣東話世界,則只是一間劏房,當然有人願意獃在劏房裏,視乎個人喜好而定了。

總之,為了子女的前途着想,千萬不要把他們送進國際學校,真要送,也要送進一間中文程度比較高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9409

梁國雄:自決派談2047前途搵笨

1 : GS(14)@2017-06-25 10:30:02

【本報訊】激進派在議會抬頭,可由社民連梁國雄在2004年當選立法會議員數起。曾是新東民主派票王的梁國雄稱,由缺乏支持至當選,反映市民期望有一個激進派夠膽講、夠膽做。回歸廿年,激進已非社民連專利,近年亦有本土自決派出現,但梁國雄卻認為,部份自決派大談2047年香港前途,是「政客搵香港人笨」,斥他們只因選舉找議題而已。梁國雄2000年以四五行動身份首次參選立法會新界東直選,以1.8萬票落敗。2004年,梁獲6萬票,由街頭走入議會,其衣着、發言、抗爭方式,顛覆議會傳統。梁國雄當年如此解讀當選原因:「我當選反映咗建華七年之亂嘅危機好深重,我提供嘅改變方法有人支持。」梁打開缺口後,2008年,激進派全港五區出擊,奪得10%選票;2012年,激進派奪得15%選票,2016年,社民連、人民力量、本土自決派等,一共奪得26%得票,回歸廿年,代表激進力量的議員一度由零增至8位(青年新政兩人已被褫奪議席)。梁國雄認為,回歸初期,激進派未獲足夠支持奪得議席,只是因港人尚要時間觀望,直至2003年沙士疫症和23條立法,市民覺得要找一個代表「旗幟鮮明,夠膽講,夠膽做」,部份支持者由主流泛民轉投激進,反映對中共態度的轉變。



■董建華出席最後一次施政報告答問大會,議員踴躍發問。

稱拉布對抗別無他法

拉布是激進派近年經常使用的板斧,也是主流泛民和激進派的路線之爭,梁國雄認為是別無他法:「根本冇辦法唔係咁做,一個咁唔公平嘅議會,唔用拉布,用乜呢?政府太唔合理,你鬧完佢就投票,咁咪即係放生佢,喺香港呢個制度,一定要對抗。」梁國雄促請不喜歡拉布的議員反思:「我哋存在價值係乜嘢呢?鬧兩句就走,呢樣嘢做咗好耐。」自決派大談香港2047年何去何從,梁國雄一談便火起:「2047年呢個問題係政客提出嚟問題,係自決派提出來,咪搵香港人笨……我哋分分鐘要改變呢個制度,成個激進派就係要改變現實吖嘛……因為當時要選舉,佢哋(自決派)解決唔到打乜議題,咁咪講將來囉……你?家做乜嘢可以改變到2047呢?政府DQ啲議員,你都頂唔到啦,講乜2047年之後呢,係咪?假問題!上年不斷講2047年,其實係博選票,因為只要有約11%支持,就可以做議員。」■記者姚國雄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回歸二十年】專頁: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625/2006780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961

留美女學生「笑氣」上癮癱瘓失禁前途盡毀

1 : GS(14)@2017-07-05 03:42:19

近年有些年輕人掀起「吸笑氣」,「笑氣」化學名稱為一氧化二氮,列入危險化學品。但這種危險的氣體,卻對年輕人傷害不淺。一篇名為《最終我坐着輪椅被推出了首都國際機場》的文章,在網絡引發超過10萬次點擊。文章中,一名在美國西雅圖留學的中國女學生自述,因為好奇,在國外吸食笑氣,導致生活及身體機能全面紊亂,最終不得不放棄學業,坐着輪椅回國的經歷。文章主人翁,女孩林娜(化名)日前對媒體講述自己吸食笑氣半年多來的變化。目前,她仍在北京的醫院接受治療,不能行走。對她來說,危害不僅存在於身體,更多的打擊來自精神。「很可怕。出國讀書約10年,我一直都很有克制力,但吸了這個,毅力全被摧毀了。」回憶起半年多來吸食「笑氣」的經歷,女孩林娜重複說道,「很可怕」。林娜自述,因為吸食過量笑氣,她一度出現雙腿「站不起來」和失禁的情況,為此,她中斷留學,提前回國接受治療。林娜第一次吸食笑氣,是出於好奇。「我感覺我認識的留學生裡,有一半人吸過笑氣。我們叫這做『打氣球』,當時很多人告訴我,說『打氣球』會讓人比較舒服,還說它比抽煙喝酒的危害還要小。」隨後,林娜在自己住的公寓附近,買了四五盒笑氣彈、奶油槍和一些氣球。「第一次吸,我就用光了四五盒,每盒裡面有24支,差不多有100多支,腦袋像跳舞一樣。」林娜回憶,「打氣球」的第一個月,她沒有像很多人描述的那樣,出現幻覺,她只是感覺,睡覺開始變得有點困難,「心臟不舒服,會一直嘀嘀嘀嘀的,跳得很快的那種感覺」。兩三個月時間,因為「打氣球」,林娜花掉了幾十萬人民幣。這些錢,一部份是父母給她的生活費,另一部份,則是她打工掙來的。林娜原本明年就能拿到畢業證,或是繼續深造,或是回國工作,但因為一天花上10多個小時在「打氣球」,她不再去學校上課,求學之路也被強制按下了停止鍵。幾個月下來,林娜越來越明顯地感覺到,自己的身體和心理都產生了變化。「打完氣球,脾氣會特別暴躁,還很容易餓,迷迷糊糊地點完外賣,等到送到公寓的時候,我又不想吃了,那段時間,我房間裡到處都是食物腐爛的味道。」林娜還察覺到,因為毒素排不出去,自己的前胸和肚子上,長出了許多紅色點點狀的小包,雙手也因為長時間握着奶油槍,開始脫皮。最後,她出現幻覺,甚至覺得有人在追殺她。更嚴重的是,林娜的雙腿時常覺得無力,「站不起來,像癱瘓了一樣」。等到好朋友上門來找她,發現她已經嚴重到出現了失禁情況。「她來找我的時候,我已經5天沒吃過飯,沒喝過水了,我忘記打了幾箱了,也忘記自己當時是什麼狀態了。」好友將林娜送去醫院,入院兩天後,父母接回國。出首都國際機場時,林娜坐在輪椅上,這和大半年前健健康康的她,判若兩人。對林娜來說,現在一想起「打氣球」的經歷,悔恨便揮之不去。她感覺自己應該做點甚麼。於上月29日,在微信公眾號「JK心靈雞湯」上,她看到了轉載的「氣球把我身體打垮了」的一文,發現裡面的遭遇和自己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她忐忑地將自己的經歷寫了下來。6月30日發佈後,林娜的自述隨即成為10萬+的熱文,「我不想引起那麼多關注,只是希望更多同齡人看到我的遭遇,以此為鑒,不要再碰(笑氣)這個東西了。」北京青年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704/2007850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873

海航前途 十九大後或有分曉

1 : GS(14)@2017-09-10 15:43:35

【明報專訊】自6月以來中央高調針對企業過度海外收購的問題,更直接點名安邦、萬達和海航,其中安邦率先「倒下」,於6月下旬宣布董事長吳小暉「因個人原因不能履職」;至於萬達則採取「瘦身」策略,迅速大刀闊斧將旗下酒店及文旅資產賣予融創(1918)和富力(2777),藉降低負債去避免遭官方針對,董事長王健林也配合官方口徑,高調表態「把主要投資留在國內」。

被官方點名後保持低調

剩下的海航情况卻較為特殊,在整個打擊海外收購風暴中,華爾街投行美銀已與海航割席,其他海外投行也關注其負債及政治風險因素,然而除了不時傳出其海外擴張遇阻之外,實際上海航沒有採取像萬達「瘦身」之類的行動,一直保持低調。

之所以與安邦或萬達有截然不同的反應,或許與海航被指捲入更大政治漩渦有關。受流亡海外中國富豪郭文貴狙擊,海航與中紀委書記王岐山扯上關係,比起其海外收購,海航花更多精力於反擊郭文貴指控。最微妙的是,雖然一方面海外收購被點名批評,但另一方面,海航亦獲得官媒力撐是被郭文貴抹黑,官方輿論中,對海航海外收購行為的批評也沒其他的猛烈。

十九大將於下月召開,年屆69歲退休之齡的王岐山會否「破格」留任是其中一大關注點。近日其去留傳言更是滿天飛,有指國家主席習近平已處理其與海航的問題,亦有指王岐山身體抱恙,「鐵定」會退下來,但也有指,將王岐山與海航拉上關係,都是政治對手在「攪局」。

捲中央人事佈局角力

從中可見,海航可能已經被牽扯進一輪政治角力,所以如果在十九大前,海航有任何較高調的動作,隨時都會被提升到更高層的政治解讀,因此海航目前只可以低調,要待十九大完結,人事佈局大定後,其去向可能才有定案。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826&issue=2017090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667

【輟學冇前途?】 26歲仔中三停學 靠自學當老闆:覺得返學學唔到嘢!

1 : GS(14)@2017-09-17 12:33:40

一直半工讀的Wilson四年前因無人請而成立IT公司。



「到現在,我仍然覺得時間限制和追課程進度並非藉口,書本未必涵蓋到所有知識,學校可以多做一點,助學生學習―這是教育的責任。」眼前的26歲王梓軒(Wilson)字字鏗鏘。當年中三開學第一個星期,毅然決定停學,他說原因很簡單,就是覺得返學學唔到嘢。中一年度尾時,一個星期有一兩日沒上學,「開頭連自己都以為只是懶惰,但慢慢到中二學期尾,我一星期五天都沒有上學。」



Wilson小學時讀私校,成績優異,畢業後升讀英文中學,「我不是閱讀很多的人,但喜歡學習,喜歡問問題,想了解自己不懂和未聽過的事。」正如不少升中學生,對中學生活充滿期盼,「希望學到更多新事物」,但美夢落空。「我最記得有一次上科學堂,老師教食物包裝袋內的是氮氣,我舉手問為甚麼,但老師只覆述書上的內容,不會解釋得特別多。」老師未能到韓愈《師說》中說「師者,解惑也」,年紀小小的Wilson感到很失望,「越來越覺得上學無意思」。他經常缺課,驚動很多人,「學校訓導主任很緊張,教育局缺課組也曾打電話來,說一定要上學,否則犯法。」最關心的當然是自小和他相依為命的媽媽,「對媽媽是很大壓力,我自小不是讀不到書,成績也不差,她有一段長時間問『為甚麼會這樣』。」上學議題更成為母子間的佛地魔般不可說出口,「當時可以說是無話可說,我們兩個不知道聊甚麼,一開口說上學就會令關係更僵持。當時回家後便各自吃飯、睡覺,純粹住在一起。」Wilson說不讀書對他來說並非很嚴重的事,「當然也不是小事啦,但當時不想上學,不代表我以後都不學習。整件事最差的反而是和媽媽的關係變差。」



升讀band1英文中學的Wilson說明白很多人對自己失望,但個性獨立固執,他中三第一個星期毅然停學。

缺課問題一度成為Wilson和媽媽的禁忌,幸好後來關係緩和。

香港中文大學社工系教授劉玉琼博士表示,如子女有缺課情況,家長先不要一味強迫小朋友上學,而是關心他們面對的處境和問題。

不再返學半年後,對電腦有興趣的Wilson開始報讀IT課程,找到一份相關的工作。對工作有熱誠和認真態度都令媽媽另眼相看,開始接受兒子的決定。這時,Wilson亦慢慢意識到學歷的重要性,邊工作,邊在夜校報讀會考課程。他說讀夜校最大的得着不是得到學歷,而是學會了很多知識和學習的態度,「讀夜校的同學有的是退休人士、有的是學士生,他們只是為了享受學習的樂趣,這才是教育的意義。」慢慢讀上去,Wilson更剛完成了香港公開大學的四年兼讀制學士課程。



根據教育局資料,過去數年每年平均有1,600個小學和初中生輟學,十年前只有約1,300個。香港中文大學社工系教授劉玉琼博士自2003年開展學童輟學研究計劃,她說Wilson的例子很典型,「很奇怪,研究計劃收到的個案都是名校生,來自是相當出名的學校,操行也不差。」劉博士形容這班學生批判能力很強,「他們對制度和課程有疑問,為甚麼一定要集中課程內容?為甚麼不可問課外的問題呢?為甚麼一定要穿打底裙,而不可穿打底褲呢?」學童輟學的原因通常不止一個,例如校園虐凌、跟同學和老師意見不合和成績未如理想等等,「有時他們不開心,漸漸覺得跟學校系統格格不入,加上感到上學無意義。」劉博士利用公餘時間,輔導學生和家長,幫學生建立自信,「讓他們了解自己多點,明白自己的處境,讓他看到自己的努力,放在甚麼地方會較好,否則勉強他們上學一段時間後又會再發生缺課問題。」如子女出現缺課情況,她建議家長要留意缺課的原因,「嘗試了解他們面對甚麼問題,關心子女的實際處境和想法,不要強迫子女上學。」記者:列淑華攝影:許先煜、周芝瑩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905/2014280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90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