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收購銀隆遇挫,沒有改變董明珠加碼格力多元化的決心。格力電器(000651.SZ)4月26日晚發布飄紅的2016年報和高達108億元的分紅方案,同時透露2017年將在智能制造、智能家居、新能源產業三個方向推進多元化。
另據其4月28日晚發布的一季報,格力電器2017年第一季度營業總收入達到300.35億元,同比增長19.67%;凈利潤40.15億元,同比增長27.06%。
空調業地位穩固
格力電器去年進一步鞏固了在國內家用空調市場的領軍地位,還取得了歷史最高的凈利潤收益,這是董明珠的底氣所在。
據年報,格力電器2016年營業總收入1101.13億元,同比增長9.5%;營業收入1083億元,同比增長10.8%;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54.21億元,同比增長23.05%。因此,格力電器擬每10股派發現金18元(含稅),派發現金總額高達108.28億元,是格力電器歷年來最高的分紅方案。
去年,格力保持了在空調業的龍頭地位。根據《產業在線》的數據,2016年格力家用空調國內市場占有率達42.73%。此外,格力在國內商用空調市場的份額也保持領先。
而且,格力“去庫存”有成效。2016年,格力空調的銷售金額達880.85億元,同比增長5.22%。同期,格力電器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148.6億元,同比減少66.52%,主要是商品銷售收到的現金減少所致。兩個數據對比之下,顯示格力渠道空調庫存出貨增加。
一位格力空調專賣店的老板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由於空調市場增速放緩,去年格力給專賣店下達的銷售任務指標也更加理性、務實,不再給經銷商過大的銷售壓力,所以庫存減少。
市場份額的穩固、新產品的推出,讓格力空調保持較高的毛利率,是格力凈利創下新高的主要原因。年報顯示,2016年格力空調的毛利率達到38.54%,同比提高2.54個百分點。
謀劃下一個千億
2017年,格力電器將“挑戰自我、掌控未來”作為經營指導思想,布局多元化戰略,鞏固和發展空調產業的同時,不斷向智能制造、智能家居、新能源產業延伸。
技術,仍然是格力多元化的基礎。格力將加大人工智能在家電領域的研發力度,推進智能家居技術發展;並加強磁懸浮軸承、壓縮機小型輕量化、新領域電機、通信領域技術和產品、洗衣機等新技術和原創技術的研發。
格力多元化今年將“三箭”齊發,首先,在智能家居領域,豐富格力生活電器的產品線,同時做大做強手機產業,將正式啟動手機線下渠道銷售。第一財經記者本月在廣交會上看到格力已推出全套智能家居產品,用格力手機可以遙控;格力還推出了滾筒洗衣機。
其次,在智能制造領域,加快智能裝備和模具產業的市場拓展,緊密圍繞機器人和精密機床兩個領域進行深入研究,在完成公司自主制造系統轉型升級的同時,為中國制造2025提供自主研發的高端裝備。
值得關註的是,格力將攜手銀隆,拓寬相關產業鏈。牢牢把握與銀隆合作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在模具、電機、汽車空調、智能裝備等領域創造新的利潤增長點。
格力還將加大各工業制品品牌的推廣力度,兼顧國內和海外市場,尋求與電商平臺的合作機會。這意味著,格力將從B2C領域,積極向B2B領域拓展。
第三,在新能源領域,格力將擴大光伏空調的市場份額,實現光儲一體化的技術突破;攻關能源控制的協議與策略,實現家居級、樓宇級、城區級的分布式控制系統和分布式能源系統開發。
格力電器在1000億元左右的收入規模已徘徊了三年,董明珠三路並進的思路表明,她仍在為格力電器下一個千億積極地“排兵布陣”。
化解銀隆事件不利影響
去年,格力電器曾謀劃通過定向增發籌資,全資收購珠海銀隆新能源有限公司,向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領域擴張。後來,這一方案受到中小股東反對而終止。
當時,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力主收購銀隆。外界分析有三個出發點,一是迅速做大格力電器的收入規模;二是提升大股東格力集團及格力關聯方的持股數量,防止“野蠻人”的惡意收購;三是擴大員工持股,增強管理層、員工的激勵。
從目前看,盡管收購銀隆遇挫,此事的不利影響已經基本化解。一是格力繼續加快推進多元化,為下一個千億布局;二是從格力電器的前十大股東看,前海人壽仍持股4.12%、為格力電器的第三大股東,但隨著國家加強對險資的監管,野蠻人惡意收購的風險已大為降低;三是格力電器去年為全體員工每月增加1000元收入,對空調安裝工每一臺空調的安裝費增加100元,增強對員工、安裝工的激勵。
中小股東反對格力電器收購銀隆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擔心銀隆的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業務的利潤率,相比格力空調的利潤率低,會拉低格力電器的整體凈利潤率。後來,格力電器的股東會通過了格力與銀隆的合作方案。今後,格力電器將向銀隆提供電機、汽車空調等部件,這既有利於增加格力電器的銷售收入,同時可以避免凈利率被拉低的風險。
最近,盡管有人質疑董明珠成為銀隆二股東,但是格力電器的市值仍創下2000億元的新高,從格力電器2016年年報和其史上最高分紅方案,外界也許會找到其中的答案。
TCL集團(000100.SZ)4月27日晚發布年報顯示,2016年TCL集團實現營業收入 1064.7 億元,同比增長 1.81%,其中銷售收入 1035.9 億元,同比增長 2.10%;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EBITDA)86.1 億元,同比上升 7.58%;凈利潤 21.4 億元,同比下降 33.8%,其中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 16億元,同比下降37.6%。
在年報中,TCL集團重複強調,公司的年銷售收入已徘徊在1000億元左右的規模三年,TCL將積極開拓新的業務,創新商業模式,打開新的成長空間。TCL集團將通過業務重組和優化產業與資本結構,力爭2017 年恢複業務增長,明顯提高經營效益。
今年一季度,TCL集團的業績明顯改善。據4月27日晚發布的一季報,TCL集團2017年一季度營業收入253.7億元,同比增長8.42%;凈利潤6.72億元,同比增長89.16%;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4.48億元,同比增長71.86%。面板業回暖是重要的原因,華星光電2017年凈利潤有望比2016年增長50%以上。
值得關註的是,TCL集團在4月27日晚還發布公告透露,擬籌劃重大事項,由於目前該重大事項正處於論證商討階段,仍存在重大不確定性,因此自4月28日開市起繼續停牌。TCL承諾,在繼續停牌之日起5個交易日內確認該重大事項是否構成重大資產重組。
去年,在TCL集團最大的三塊產業中,華星光電的面板業務繼續保持了較好的盈利,TCL 多媒體的彩電業務盈利水平同比改善。但手機業務受到宏觀經濟環境欠佳、中國區業務重組未達預期以及關鍵部件成本大幅上升等多重因素影響,令TCL 通訊業績大幅下降,影響了TCL集團的整體凈利潤水平。
華星光電仍然是TCL集團最大的利潤奶牛,去年實現銷售收入223.1億元,同比增長23.8%,實現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EBITDA)64.3億元。2016年,華星光電液晶電視面板出貨量排名升至全球第五位,兩條 8.5 代線的產能利用率保持業內領先;第 6 代 LTPS 產線順利完成生產爬坡;第 11 代 液晶及 AMOLED 生產線已於 11 月 30 日開工建設。此外,華星光電還承建了“印刷 OLED 顯示技術集成與研發公共開放平臺”,研發下一代顯示技術。
彩電業務方面,TCL多媒體去年銷售收入285.9億元,同比增長4.42%,實現經營利潤2.53億元,同比增長10.6%。2016年,TCL集團 LCD 電視銷量 2051 萬臺,居全球第三位;曲面、大屏、4K、量子點等高端產品銷售占比不斷提升,並於 9 月推出高端副品牌 XESS,提升產品力和品牌力。今年,TCL還攜手騰訊推出互聯網電視子品牌雷鳥,做透細分市場。
智能電視運營業務快速成長。截至 2016 年底,TCL的 TV+智能網絡電視平臺的累計激活數量達 1729 萬,日均活躍用戶數達 747 萬,TV+平臺全年實現服務收入7229萬元,同比增長69%;通過歡網運營的智能終端累計激活用戶達 2859 萬,日均活躍用戶數達 1076 萬;全球播院線業務累計用戶達到 1670 萬。
手機業務方面,TCL 通訊去年實現銷售收入203.9億元,同比下降15.8%;實現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EBITDA)-4.74 億元。去年,TCL通訊完成私有化,通過產品結構、銷售區域、渠道分布的調整,重建效率、速度和成本的優勢,海外移動互聯網業務也取得突破。TCL的移動互聯網應用平臺月活躍用戶升至 2299 萬。
家電業務以智能和健康為重點發展方向,不斷提高中高端產品占比,並推動智能終端產品的互聯互通。 去年,TCL家電集團實現銷售收入120.7億元,同比增長22.7%,實現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EBITDA)2.48億元。
去年,TCL的金融、投資業務發展迅速。與紫光集團、長江引導基金以及湖北科投分別組建了兩只目標百億規模的產業並購基金,並與偉星新材、浙大網新等上市公司共同成立股權投資基金,借助公司的產業優勢與管理經驗,在先進制造與現代服務領域共建產業生態。
TCL坦言,全球消費電子市場增長放緩,競爭日趨激烈。隨著產品硬件創新、內容融合及國際化業務拓展,中國品牌的競爭優勢將繼續增強,TCL具備在產業變革中搶占先機的實力。然而,TCL已經在 1000 億銷售額上下徘徊了三年,毛利空間不斷收窄,營業利潤也持續下降。只有推進變革,優化組織流程,創新商業模式,才能讓企業持續發展。
為此,TCL將全力推進“產品+服務”、“智能+互聯網”的轉型,促進“雙+”轉型和國際化雙輪驅動戰略的落地,同時力爭在智能技術和半導體顯示技術領域取得突破,建立產品和技術的競爭優勢,轉變為全球化的智能產品制造和互聯網應用服務的企業。
盡管春節是香港樓市的傳統淡季,但卻無阻香港樓市的升勢。根據美聯物業報告,今年第一季香港二手樓價升幅達到5%,是三年以來升幅最高的第一季。隨著樓價不斷上升,有市場人士提出應該征收“空置稅”。但多名分析人士認為,香港住房空置率僅為3.7%,即便征收也難以解決根本房屋供應不足的根本問題。
二手樓價升幅達5%
美聯物業發布報告稱,根據美聯樓價指數計算,今年首季,二手樓價升幅達到5%,是自2015年後樓價升幅最高的首季,也是自2016年第三季後的最大單季升幅。首季之後,樓價升勢尚未停止,根據最新“美聯樓價指數”報165.92點,今年以來香港樓價進一步累升5.66%。
從銷售量的角度來說,綜合一手住宅物業銷售資訊網資料顯示,今年首季香港一手房賣出3823套,環比回升約8.2%,但仍創下近5個季度第二低,其中原因主要是今年首季全新一手房推盤量僅僅為2700多套,環比大跌38.4%,更創下3年新低。
美聯物業住宅部行政總裁布少明稱,香港樓市推盤量少但銷售量反而增加,反映市場購買力充足,新盤銷情理想,今年首季全新一手房已售出近2000套。
美聯物業首席分析師劉嘉輝稱,今年首季二手樓價節節攀升,主要是受到一手房溢價升勢帶動,而實際上,近年一手房的溢價與二手房的走勢成正比。
隨著一手房市場不斷攀升,很多房地產開發商定價都很進取,新盤溢價由2016年首季的0.7%,到今年首季已經達到18.7%的水平,創下自2013年第二季以來近19個季度的新高。
劉嘉輝稱,春節原本是樓市的傳統淡季,事實上,香港已經放寬雙倍印花稅(DSD)退稅期限,由半年延長至一年。此舉對於有換樓需要的市民有利,釋放二手供應,令很多市民換樓的活動更加活躍。近兩個月,二手中上價住宅物業的交易量比中小樓盤更好。單以註冊量來看,近兩個月700萬港元或以下的住宅物業的成交仍然占絕大多數。
布少明稱,香港房屋政策的適度彈性有助於活化樓市,直接令有置業需要及能力的市民受惠,希望香港特區政府將註意力集中於供應管理,而非壓抑需求,並適時調整措施,推出有利市民置業的政策。
空置稅難以解決根本問題
近日,有香港地區官員透露,正在研究措施如何釋放空置單位,而空置稅是研究範圍之一。
美聯物業稱,香港地區住宅空置率只有3.7%,是歷史新低。截至2017年底,超過9000個已落成但尚未售出的單位中,未曾推出或自用的僅有2460套,僅占26.7%;有4650套是已發售項目的貨尾,占整體約50.5%;已做出租的約2090套,占比22.7%。這說明,近年已落成物業的空置問題並不嚴重,預計即使推出空置稅也很難大幅增加供應。
美銀美林報告稱,空置稅只是針對一手市場,其中以興建中、高檔住宅但銷售執行能力較低的發展商影響較大,但對豪宅銷售影響有限,如果空置稅稅率溫和,發展商也會隨時將相關成本轉嫁給對價格敏感度較低的豪宅買家。
有分析認為,香港樓市的根本問題,在於香港土地供應嚴重不足。
不過,香港樓市價格盡管不斷上升,但出現系統性風險的可能性不大,主要因為樓市的泡沫和系統性風險往往是由過多的債務造成。但香港地區主要上市發展商負債比率屬於全球最低,平均僅為15%至20%,而香港地區按揭貸款的違約比率僅為0.04%,屬於比較低的水平。
4月16日,國資委舉行中央企業2018年一季度經濟運行情況舉行發布會。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副秘書長、新聞發言人彭華崗表示,一季度中央企業保持穩中向好發展態勢,經濟運行開局良好,實現首季“開門紅”。3月份當月實現利潤1698.7億元,同比增長17.8%,月度利潤創歷史新高。
彭華崗介紹,央企一季度累計實現營業收入6.4萬億元,同比增長8.7%;3月份當月實現營業收入2.4萬億元,同比增長2.8%。其中,有18家企業收入增幅超過20%,41家企業收入增幅超過10%。電力、煤炭、機械、商貿等企業收入增速較快,石油石化、建築、交通運輸等企業收入增長平穩。
在收入穩步增長的同時,央企效益保持了較高速增長。一季度累計實現利潤總額3770.6億元,同比增加650.7億元,增長20.9%;3月份當月實現利潤1698.7億元,同比增長17.8%,月度利潤創歷史新高。其中,有38家企業效益增幅超過20%,56家企業效益增幅超過10%。一季度中央企業凈利潤同比增長19.4%,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同比增長24.2%。
以下為文字實錄:
彭華崗:今年以來,國資委和中央企業在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全國兩會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全面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大力推進結構調整,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做好煤、電、油、氣保供穩價,一季度中央企業保持穩中向好發展態勢,經濟運行開局良好,實現首季“開門紅”。
一是營業收入穩步增長。中央企業加強市場形勢研判,優化經營策略,努力提高中高端產品服務供給能力,一季度累計實現營業收入6.4萬億元,同比增長8.7%;3月份當月實現營業收入2.4萬億元,同比增長2.8%。電力、煤炭、機械、商貿等企業收入增速較快,石油石化、建築、交通運輸等企業收入增長平穩。
二是效益保持高速增長。中央企業搶抓市場機遇,科學安排生產計劃,持續提升盈利能力,一季度累計實現利潤總額3770.6億元,同比增加650.7億元,增長20.9%;3月份當月實現利潤1698.7億元,同比增長17.8%,月度利潤創了新高。一季度中央企業凈利潤同比增長19.4%,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同比增長24.2%,國有資本回報水平明顯提升。
三是運行質量持續提升。中央企業持續開展成本費用壓降工作,加強行業對標,深挖降成本潛能,一季度成本費用總額增速低於收入增速0.6個百分點,成本費用占收比同比下降0.5個百分點。中央企業嚴格落實降杠桿減負債工作要求,從嚴控制帶息負債規模,多渠道補充權益資本,持續優化資產負債結構,3月末平均資產負債率為65.9%,較年初下降0.4個百分點。
四是稅費貢獻持續增長。一季度中央企業累計上交稅費5870.3億元,同比增長10.6%,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3.1個百分點。56家企業上交稅費增速超過10%,煤炭、交通運輸等行業上交稅費增幅超過20%;石油石化、礦業、電力、商貿等行業上交稅費增幅超過15%。
在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中央企業實現首季“開門紅”,充分證明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關於我國經濟發展的一系列戰略部署完全正確,全國兩會提出的重要部署和重大舉措完全正確,也體現了中央企業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態度堅決、行動迅速、工作紮實。下一步,國資委和中央企業將繼續銳意進取,真抓實幹,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著力抓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任務,抓好布局結構優化調整,抓好改革舉措落實落地,抓好風險防控等各項工作,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為推動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高端化、全球化和智能化戰略,令青島海爾(600690.SH)在家電原材料價格上漲、人民幣匯率波動等影響下,實現了2017年和2018年一季度業績的穩健成長。同時,其智慧家庭和智能制造的生態開始進入收獲期,2018年首季生態收入6.2億元。
4月25日晚,青島海爾發布2017年年度報告,2017年營收、凈利增長均超過三成,雙雙創下歷史新高:實現營業收入1592.54億元,同比增長33.68%;實現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69.26億元,同比增長37.37%。
它同時公布的2018年一季報顯示,一季度青島海爾實現營業收入426.55億元,同比增長13.01%;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9.8億元,同比增長14%;其國內白電業務增長21.9%,這意味著青島海爾在國內市場已經連續6個季度保持20%以上的營收增長。
中怡康的數據顯示,2018年一季度,海爾在國內冰箱、洗衣機、空調、熱水器的市場份額分別同比提升4.05、3.80、0.87、1.47個百分點。
青島海爾旗下的高端子品牌卡薩帝,2017年度收入增長41%,2018年一季度更是實現50%的增長。國內萬元高端家電市場,卡薩帝份額達到35%,同比提升9個百分點。經過多年布局,青島海爾在中高端市場進入收獲期,產品結構性升級優化了公司的盈利能力。
全球化戰略也有斬獲。2017年,青島海爾海外收入占比42%,自有品牌占比近100%。其中,GE家電業務在“人單合一”模式的驅動下繼續煥發活力,實現人民幣收入458.94億元,美元收入創下10年歷史新高。2018年一季度,GE家電美元收入增速5.9%,是同期北美市場行業增速的2倍,但受人民幣大幅升值影響,折合人民幣收入108億元,同比微降1.95%。
積極推動高端化與全球化戰略的同時,青島海爾還積極推進物聯網轉型,2018年一季報青島海爾首次披露了生態收入。一季報顯示,2018年一季度青島海爾實現生態收入6.2億元,其中COSMOPlat工業雲平臺實現生態收入5.66億元,海爾U+智慧生活平臺實現生態收入0.54億元。
青島海爾實現生態收入增長,主要得益於U+智慧生活平臺、COSMOPlat工業互聯網平臺和大順逛社群交互雲平次這三大平臺的發展。 依托U+智慧生活雲平臺,青島海爾以智慧家庭為核心,打造洗衣、美食、娛樂等七大生態圈,實現生態圈增值,目前智慧家庭平臺已經鏈接了1.5億用戶。 同時,以COSMOPlat工業雲平臺為基礎,青島海爾實現用戶大規模的定制增值,賦能中小企業轉型升級,已服務於11個區域和12大行業。
美的集團(000333.SZ)4月27日晚發布一季報顯示,2018年首季,美的集團實現營業收入697.38億元,同比增長16.7%;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52.56億元,同比增長20.76%。
這意味著,美的集團在去年突破2000億元的營收規模後,今年繼續保持較高的成長速度。把握消費升級潮流,推動家電產品高端化,以及擴大機器人等多元業務,是兩大關鍵點。
在產品高端化方面,美的今年推出了免熨幹衣機、凈飲機、無葉風扇等創新產品。與此同時,美的與歐洲白電巨頭伊萊克斯在中國成立合資公司,共同推動高端家電品牌AEG的中國業務發展,也為美的搶占國內高端家電市場布下了一枚重要的棋子。
在多元化方面,美的積極發展機器人等新興業務。今年3月,美的宣布向德國庫卡集團的中國下屬業務註資, 共同成立3家合資公司,以拓展工業機器人、醫療機器人和倉儲自動化三大領域的業務。同月,美的庫的智能制造產業基地在廣東順德正式動工。該基地將成為美的“雙智戰略”落地的重要一環,有望推動中國的機器人年產能突破10萬臺。
今年3月舉行的2018 AWE(中國家電及消費電子博覽會)期間,美的提出了“人機新世代”的發展戰略,力圖以大數據和AI(人工智能)為驅動,賦予產品、機器、流程、系統以感知、認知、理解和決策的能力,實現人機協作、和諧共處,創造更好的工作生活環境。
從財務數據看,美的集團今年首季的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44億元,同比減少36.8%。對此,美的集團解釋說,主要系存放中央銀行款項增加所致。
英偉達的挖礦芯片業務收入一直是業內關註的焦點。英偉達在最新一季的財報中對這一神秘業務首次做了披露。
英偉達發布的2018財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與挖礦相關業務收入強於預期,達到2.89億美元,不過警告稱,第二季度該業務收入會大幅下滑。
第一季度,英偉達營收由去年同期的19.4億美元增長至32.1億美元;凈收入由去年同期的5.07億美元大幅增長至12.4億美元,每股盈利由去年同期的79美分漲至1.98美元。
英偉達股價在財報公布前創下新高,報收於260美元,不過財報公布後,股價出現回落。英偉達市值目前已接近1600億美元。
英偉達創始人CEO黃仁勛在財報後的電話會議中表示:“虛擬貨幣挖礦在本季度催生了大量的GPU需求,也推高了GPU的價格。這導致大多數遊戲玩家因此買不到最新的GeForce芯片。”
受到挖礦需求增加的影響,英偉達的GeForce芯片一直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黃仁勛在今年3月GPU技術大會時曾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英偉達已經關註到市場的這種供不應求的狀態,並且在今年一季度,一直在致力於解決供貨的問題,以滿足不斷增加的客戶需求。
英偉達首席財務官Colette Kress預計,第二季度挖礦業務收入將大幅下滑65%至1億美元。“今年早些時候出現的供應緊張問題即將得到緩解。上一季度拿不到貨的玩家,本季度將會在合理的價格買到我們的芯片。”
不過知情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市場上已經出現了幾十個挖礦專用的ASIC芯片,這從一定程度上將緩解市場的需求,也會減輕英偉達第二季度的供貨壓力。”不過該知情人士指出,使用同樣的芯片挖礦的人越多,挖礦的效率會越低,難度也就越大。
投資研究機構伯恩斯坦分析師Mark Li發布最新報告指出:“虛擬貨幣挖礦業務的爆發令挖礦技術的更新快於預期。相比較而言,這對於ASIC芯片的威脅更大,因為GPU比較靈活,你可以用它來挖各種虛擬貨幣。”
伯恩斯坦表示,目前比特大陸是ASIC市場上的巨頭,不過這一技術將很快面臨大量的競爭者。
此外,英偉達數據中心業務在本季度錄得銷量翻番表現。在傳統的遊戲業務方面,英偉達遊戲芯片收入大增68%,創下17.2億美元的新高。黃仁勛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遊戲業務是英偉達的核心,表現強勁。我很高興玩家們馬上就可以拿到我們最新的GeForce芯片了。”
在汽車業務方面,英偉達收入增長4%至1.45億美元。英偉達表示,該業務未受自動駕駛測試暫停的影響。今年3月,在Uber發生自動駕駛致死事件後,包括英偉達在內的多家企業暫停了自動駕駛在公共道路上的測試。
針對自動駕駛的發展,黃仁勛還是堅持此前的路線圖。他向投資人重申:“無人駕駛出租車將會在2019年左右推向市場。”
周四早盤,騰訊控股暴漲7.02%,報價424港元。
消息面,騰訊昨日收市後公布首季業績,期內純利232.9億元人幣,按年大升61%,較市場預期的174.2億元為好,按季則升12%。每股基本盈利為2.47元人幣。當中,網絡遊戲收入按年增長26%至287.78億元人幣,手遊收入遠超預期。
騰訊首季智能手機遊戲收入錄得217億元人民幣,按年增68%,略高於市場預測中位數為65%增長;按季則升28%,是過去9季最快的按季增速,扭轉去年第四季錄得按季倒退的格局。
手遊成績強勁,有賴《王者榮耀》及去年12月推出《QQ飛車手遊》貢獻,騰訊特別指出,《王者榮耀》是中國iOS平臺最暢銷排行榜排名第一的手遊,日活躍用戶按年錄得雙位數增長;《QQ飛車手遊》則位居中國iOS平臺最暢銷排行榜第二。
遊戲收入較預期理想,加上支付解決方案及雲服務業務等其他收入倍增,帶動騰訊上季非通用會計準則(non-GAAP)純利錄得略高於市場預期的183.1億元人民幣,按年升29%,按季則升5%。
另一關註點微信小程序推出一年多,自去年底起受惠於小遊戲“跳一跳”引起爆發性增長,騰訊管理層形容小遊戲“大獲成功”,令小程序的生態系統受惠。據QuestMobile數據,今年3月小程序累計用戶數量為5.63億,當中約8成來自小遊戲。騰訊管理層表示,小遊戲的變現能力仍處於“試水溫”階段,並非集團最大考慮。
香港金融管理局今日發出《虛擬銀行的認可》指引修訂本,金管局總裁陳德霖表示,一些有興趣人士已經開始向金管局遞交申請,會仔細並盡快評估收到的申請,希望可以在年底或明年首季開始向虛擬銀行發出牌照。
虛擬銀行申請人最低繳足款股本要求為3億港元。香港金融管理局指出,3億港元最低繳足款股本要求是《銀行業條例》內定明的法定要求,適用於所有持牌銀行。金管局認為不可能亦不適宜為獲發牌經營虛擬銀行的公司降低最低資本要求。
據香港金融管理局介紹,自去年9月宣布鼓勵在香港引入虛擬銀行以來,向金管局作出查詢及表示有意在香港經營虛擬銀行的公司超過50家。
在審批這些發牌申請時,金管局會優先處理能證明具備以下條件的申請人的個案:(i)申請人具備足夠的財務、科技及其他相關資源經營虛擬銀行;(ii)申請人的業務計劃是可信和可行的,能提供新客戶體驗,並有助促進普及金融和金融科技發展;(iii)申請人已經建立或有能力建立合適的資訊科技平臺支持其業務計劃;及(iv)申請人獲發牌後能較早開始營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