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上市公司並購掛牌公司掀高潮 三季度披露交易金額超百億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10-08/1152589.html

近期,新三板掛牌公司被A股上市公司並購的公告可謂不絕於耳。《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根據Choice數據統計發現,截至9月末,2017年三季度首次披露的上市公司並購新三板公司案例宗數、交易金額均再掀高潮,分別達到45宗、164億元。與此同時,2017年上市公司並購新三板公司披露可查的交易規模已經高達380億元,已經超過2016年全年交易規模,是2016年全年的1.25倍,為歷年最高。

對此,中國民族證券投資銀行總部董事廣澤峰認為,新三板公司數量眾多,很多好的企業都已經在新三板市場上掛牌了,上市公司尋求並購重組標的無需再像以前,找券商投行、投資顧問、中介機構等尋求標的。新三板公司治理相對規範、財務數據和信息披露透明,從新三板市場來尋找並購標的,要比以前省事兒得多,可能上市公司直接從新三板市場多尋找一下,自己就跟掛牌公司聯系上了。

每經記者 冷輝 每經編輯 畢陸名

上市公司淘金新三板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根據Choice數據統計,以首次公告日為時間節點,剔除目前“停止實施”、“未通過”、“暫停中止”的並購項目,截至9月末,2017年第三季度首次披露的上市公司並購掛牌公司案例有45宗,披露的並購交易規模高達164億元,為史上最大季度。

2017年以來,上市公司淘金新三板切切實實地掀起了一波熱潮。《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根據上述數據統計方式梳理發現,截至9月末,首次披露可查的2017年上市公司並購新三板公司披露可查的交易規模已經高達380億元,為歷年最高。

自新三板市場擴容以來,新三板掛牌公司數量已經從2013年底的不到400家,迅猛增加到11590家(截至2017年9月27日),而這相較於2016年底的過萬家掛牌公司數量僅凈增長一千多家。顯而易見,掛牌公司數量走過了2014年~2016年連續三年的快速生長後,在2017年增長明顯放緩。

上市公司並購新三板公司的交易金額增速變動趨勢也是類似的情形。Choice數據統計顯示,2011年該並購規模僅有4.3億元,此後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連續四年每年都能保持至少一倍以上的同比增長速度。2015年全年,上市公司並購掛牌公司的交易金額已經達到208億元,這是歷年中首次超過百億元規模。2016年全年並購交易規模再上臺階達303億元,同比增長46%;今年來已有380億元的並購規模,相較於之前幾年的基數低、增長快,增速已經明顯走低、但規模更巨。

就近期來看,2017年8月和9月(截至9月24日)上市公司並購新三板公司的案例屢屢見諸相關公司公告,兩個月份均有14宗。例如,大北農(002385,SZ)9月19日公告稱,擬以現金2.8億元收購榮昌育種(430762,OC)45.61%的股權。同日,中環裝備(300140,SZ)公告稱,擬以發行股票並支付現金的方式收購兆盛環保(836616,OC)控股權。9月20日,科大智能(300222,SZ)披露重組預案稱,擬重組對象包括新三板掛牌公司英內物聯(837970,OC)100%股權。

新三板並購池效應凸顯

一方面是上市公司並購新三板公司交易案例的大量出現和資產並購規模的上升;另一方面,《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新三板做市指數卻跌跌不休。從2017年3月29日三板做市指數創下近十個月內的新高1162.54點之後,新三板做市交易就一直不斷地萎靡,截至9月27日三板做市指數收盤1005.52點,而前一日更是盤中創下1002.87低點,三板做市指數不斷逼近千點大關。

記者據Choice數據統計,在2017年首次披露的上市公司並購新三板公司案例中,有據可查的37宗交易案例並購標的市盈率中,27宗的市盈率均低於25倍,市盈率10倍以下的也有13宗。那麽,三板做市指數的不斷下跌,帶動市場板塊的估值整體下移,是否促進了並購交易規模的上升?

對此,廣澤峰認為做市指數的持續下跌更多的是流動性問題,新三板公司估值的下降也有宏觀經濟形勢和行業變化等因素。市場估值的下降是導致並購增多的一個因素,但並購也提供了一個退出的路徑,以前投資機構等股東方可以從掛牌公司轉為做市轉讓之後進行退出,現在就比較困難了,而被上市公司並購可以更容易實現退出。

此外,新鼎資本董事長張馳認為上市公司並購新三板公司案例的增多有多種原因。一是並購增多也確實說明新三板太低迷,並購增多一般發生在市場低迷的時候,二級市場活躍的時候並購才低迷。新三板現在確實處於“冰點”,流動性很差、做市指數逼近千點,之前的某些政策期待未達預期、未來的政策預期不明朗,新三板公司只有去A股IPO排隊、或者被並購,才能更好地解決企業的流動性問題,也能解決那些新三板投資基金的退出問題。另外新三板市場低迷,並購的話一方面企業願意賣、一方面價格也不會太高,投資基金也能實現退出。二是IPO提速A股上市公司越來越多,並購市場潛在買家變多了。三是A股公司大多是傳統型企業,有不少轉型升級需求,新三板又是最大的一個新興產業並購池,吸引A股公司來尋找新興產業標的,這是產業結構所決定的。四是新三板有一萬多家企業,公司基數大、被並購的概率自然會高,掛牌公司也相對更加規範、透明,以後也會更加規範透明,優勝劣汰留下的大多都是好的企業,也更便於被收購。

“聯姻”並非易事

不過需要註意的是,上市公司淘金新三板的進程也並非都能成功,最後終止並購的案例也不在少數。華圖教育(830858,OC)此前曾多次征戰A股,最後均告失利。而最新的案例是,融鈺集團(002622,SZ)日前表示“因受到市場環境及監管政策等因素的影響、暫時無法形成具體可行的方案繼續推進本次重大資產重組”,終止了重大資產重組事項,即終止現金購買駿伯網絡100%股權的事項。

從2016年以來的逾200宗並購案例來看,TMT等互聯網類行業獨得上市公司青睞,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互聯網和相關服務分列前三。並購案例標的新三板公司股東戶數在50戶以下的有140宗,協議轉讓方式的超過160宗。而並購目的,則主要是多元化戰略、行業整合、橫向整合三種居多,其他有業務轉型、借殼上市等。

廣澤峰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只要不是並購重組新規等明確禁止的情形,屬於正常的上下遊整合等類型的資產重組,大概率都能成功,前提是價格等方面得談攏。

張馳認為,並購重組事項一般流程多、時間跨度長,本身成功的案例十占其五就已經不錯了。中間比如完成盡調、商談價格、出現第三方競價等都可能會有問題存在,一旦開始停牌籌劃並購重組、雙方開始商談,最終能否成功都是不確定的。同時新三板公司如果小股東過多,不好協調也可能會導致並購失敗,一旦企業做市了、散戶太多也會麻煩,所以協議轉讓、股權結構簡單、股東數量少的公司更容易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247

上市公司並購掛牌公司掀高潮 三季度披露交易金額超百億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10-08/1152589.html

近期,新三板掛牌公司被A股上市公司並購的公告可謂不絕於耳。《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根據Choice數據統計發現,截至9月末,2017年三季度首次披露的上市公司並購新三板公司案例宗數、交易金額均再掀高潮,分別達到45宗、164億元。與此同時,2017年上市公司並購新三板公司披露可查的交易規模已經高達380億元,已經超過2016年全年交易規模,是2016年全年的1.25倍,為歷年最高。

對此,中國民族證券投資銀行總部董事廣澤峰認為,新三板公司數量眾多,很多好的企業都已經在新三板市場上掛牌了,上市公司尋求並購重組標的無需再像以前,找券商投行、投資顧問、中介機構等尋求標的。新三板公司治理相對規範、財務數據和信息披露透明,從新三板市場來尋找並購標的,要比以前省事兒得多,可能上市公司直接從新三板市場多尋找一下,自己就跟掛牌公司聯系上了。

每經記者 冷輝 每經編輯 畢陸名

上市公司淘金新三板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根據Choice數據統計,以首次公告日為時間節點,剔除目前“停止實施”、“未通過”、“暫停中止”的並購項目,截至9月末,2017年第三季度首次披露的上市公司並購掛牌公司案例有45宗,披露的並購交易規模高達164億元,為史上最大季度。

2017年以來,上市公司淘金新三板切切實實地掀起了一波熱潮。《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根據上述數據統計方式梳理發現,截至9月末,首次披露可查的2017年上市公司並購新三板公司披露可查的交易規模已經高達380億元,為歷年最高。

自新三板市場擴容以來,新三板掛牌公司數量已經從2013年底的不到400家,迅猛增加到11590家(截至2017年9月27日),而這相較於2016年底的過萬家掛牌公司數量僅凈增長一千多家。顯而易見,掛牌公司數量走過了2014年~2016年連續三年的快速生長後,在2017年增長明顯放緩。

上市公司並購新三板公司的交易金額增速變動趨勢也是類似的情形。Choice數據統計顯示,2011年該並購規模僅有4.3億元,此後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連續四年每年都能保持至少一倍以上的同比增長速度。2015年全年,上市公司並購掛牌公司的交易金額已經達到208億元,這是歷年中首次超過百億元規模。2016年全年並購交易規模再上臺階達303億元,同比增長46%;今年來已有380億元的並購規模,相較於之前幾年的基數低、增長快,增速已經明顯走低、但規模更巨。

就近期來看,2017年8月和9月(截至9月24日)上市公司並購新三板公司的案例屢屢見諸相關公司公告,兩個月份均有14宗。例如,大北農(002385,SZ)9月19日公告稱,擬以現金2.8億元收購榮昌育種(430762,OC)45.61%的股權。同日,中環裝備(300140,SZ)公告稱,擬以發行股票並支付現金的方式收購兆盛環保(836616,OC)控股權。9月20日,科大智能(300222,SZ)披露重組預案稱,擬重組對象包括新三板掛牌公司英內物聯(837970,OC)100%股權。

新三板並購池效應凸顯

一方面是上市公司並購新三板公司交易案例的大量出現和資產並購規模的上升;另一方面,《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新三板做市指數卻跌跌不休。從2017年3月29日三板做市指數創下近十個月內的新高1162.54點之後,新三板做市交易就一直不斷地萎靡,截至9月27日三板做市指數收盤1005.52點,而前一日更是盤中創下1002.87低點,三板做市指數不斷逼近千點大關。

記者據Choice數據統計,在2017年首次披露的上市公司並購新三板公司案例中,有據可查的37宗交易案例並購標的市盈率中,27宗的市盈率均低於25倍,市盈率10倍以下的也有13宗。那麽,三板做市指數的不斷下跌,帶動市場板塊的估值整體下移,是否促進了並購交易規模的上升?

對此,廣澤峰認為做市指數的持續下跌更多的是流動性問題,新三板公司估值的下降也有宏觀經濟形勢和行業變化等因素。市場估值的下降是導致並購增多的一個因素,但並購也提供了一個退出的路徑,以前投資機構等股東方可以從掛牌公司轉為做市轉讓之後進行退出,現在就比較困難了,而被上市公司並購可以更容易實現退出。

此外,新鼎資本董事長張馳認為上市公司並購新三板公司案例的增多有多種原因。一是並購增多也確實說明新三板太低迷,並購增多一般發生在市場低迷的時候,二級市場活躍的時候並購才低迷。新三板現在確實處於“冰點”,流動性很差、做市指數逼近千點,之前的某些政策期待未達預期、未來的政策預期不明朗,新三板公司只有去A股IPO排隊、或者被並購,才能更好地解決企業的流動性問題,也能解決那些新三板投資基金的退出問題。另外新三板市場低迷,並購的話一方面企業願意賣、一方面價格也不會太高,投資基金也能實現退出。二是IPO提速A股上市公司越來越多,並購市場潛在買家變多了。三是A股公司大多是傳統型企業,有不少轉型升級需求,新三板又是最大的一個新興產業並購池,吸引A股公司來尋找新興產業標的,這是產業結構所決定的。四是新三板有一萬多家企業,公司基數大、被並購的概率自然會高,掛牌公司也相對更加規範、透明,以後也會更加規範透明,優勝劣汰留下的大多都是好的企業,也更便於被收購。

“聯姻”並非易事

不過需要註意的是,上市公司淘金新三板的進程也並非都能成功,最後終止並購的案例也不在少數。華圖教育(830858,OC)此前曾多次征戰A股,最後均告失利。而最新的案例是,融鈺集團(002622,SZ)日前表示“因受到市場環境及監管政策等因素的影響、暫時無法形成具體可行的方案繼續推進本次重大資產重組”,終止了重大資產重組事項,即終止現金購買駿伯網絡100%股權的事項。

從2016年以來的逾200宗並購案例來看,TMT等互聯網類行業獨得上市公司青睞,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互聯網和相關服務分列前三。並購案例標的新三板公司股東戶數在50戶以下的有140宗,協議轉讓方式的超過160宗。而並購目的,則主要是多元化戰略、行業整合、橫向整合三種居多,其他有業務轉型、借殼上市等。

廣澤峰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只要不是並購重組新規等明確禁止的情形,屬於正常的上下遊整合等類型的資產重組,大概率都能成功,前提是價格等方面得談攏。

張馳認為,並購重組事項一般流程多、時間跨度長,本身成功的案例十占其五就已經不錯了。中間比如完成盡調、商談價格、出現第三方競價等都可能會有問題存在,一旦開始停牌籌劃並購重組、雙方開始商談,最終能否成功都是不確定的。同時新三板公司如果小股東過多,不好協調也可能會導致並購失敗,一旦企業做市了、散戶太多也會麻煩,所以協議轉讓、股權結構簡單、股東數量少的公司更容易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249

集體建設用地入市改革:33個地區試點,畝均超百萬

全國33個試點地區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情況有了新進展,官方近期披露了一些相關數據。

自然資源部近日召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項試點工作推進會,會上透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啟動3年多來,試點工作積極有序推進,形成了一些可複制、可推廣、利修法的制度性成果。

2015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決定,授權國務院在北京市大興區等33個試點縣市區行政區域暫時調整實施有關法律規定。試點縣市區暫停實施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的6個條款,按照重大改革於法有據的原則推進農村“三塊地”改革試點,即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該授權的期限於2017年12月31日屆滿。

2017年10月3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關於延長授權國務院在北京市大興區等33個試點縣(市、區)行政區域暫時調整實施有關法律規定期限的決定草案,擬將農村土地制度三項改革試點期限延長1年,至2018年12月31日。

在上述推進會上,自然資源部介紹,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積極穩妥推進,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工作制度和政策體系,社會和市場對於入市集體土地的接受程度逐步提高。截至2018年3月,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地塊812宗,面積1.6萬畝,總價款約183億元。

以此計算,上述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價格每畝平均在114萬元左右。當然,這只是平均價格,每宗地塊的具體價格還要取決於其地理位置以及入市後的用途等。

按照政策要求,此處所謂集體建設用地入市,試點行政區域只允許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非經營性集體建設用地不得入市。入市要符合規劃、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的條件。入市範圍限定在存量用地。

此舉更多的是為當地工商業提供生產經營用地,目前政策上還不允許這些土地搞房地產開發。

自然資源部介紹,在這一試點過程中,各試點地區均開展了不同形式的有益探索。摸清了試點地區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的底數,33個試點地區共查明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約11.9萬宗、141.5萬畝。

在推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確權登記方面,33個試點地區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已發證25萬多宗,發證率82%,為入市改革廓清了權屬基礎。三是積極探索多種入市途徑及配套措施,試點地區積極開展就地入市、調整入市和整治入市實踐,且均已有成功案例。

截至今年3月,試點地區共辦理78宗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抵押貸款,貸款金額約23.56億元。

自然資源部部長陸昊表示,試點工作開展以來,地方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精心組織、統籌推進,工作力度持續加強,形成了一批重要的制度創新成果,但也存在各地工作開展不平衡、有的問題試點不充分等問題。

陸昊表示,各試點單位要敢於觸碰難點,如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中的實施主體、入市交易規則、入市的集體決策程序、入市與規劃關系等問題。

他要求,要邊試點邊隨時提出問題和建議,相關司局要加強過程控制,對試點問題密切關註、深入研究、及時糾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98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