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王浩威:學當原諒者 比當贏家更重要

2014-06-02  TCW
 
 

 

犯下捷運隨機殺人案的鄭捷,在高中畢業紀念冊上留下這樣的話,教我印象深刻:「我沒有放火燒我家。」

從字面來看,他知道不可毀滅家人,良知尚可壓抑內心陰影;另一方面卻也點出他對家庭的愛恨情仇。如果不是經常閃過毀滅的念頭,怎會說出這句話?兩個衝突的念頭扣在一起,存在的念頭轉向外界,形成毀滅別人的想法。至於他要毀滅的外界是什麼?並不重要。無差別殺人的心態,或者反社會的心理結構,就這麼形成。

從心理的社會結構來說,事件永遠不是單一。這次捷運殺人事件是冰山一角,下層有更大的人口基礎;事件之後,台灣北中南都有人在臉書寫著相同的念頭。這表示我們社會的疏離感已經日益加深、也越複雜,人與人之間不信任感更加強烈。如果社會趨勢不變,這種人會越來越多,而且報復行為會越來越激烈。這不只發生在台灣,美國、日本、挪威,無差別殺人事件已經成為世界趨勢。冰山底下看到的是什麼呢?

霸凌頻傳、媒體炫富導致贏家通吃、輸家被唾棄

社會舊價值隨著結構的瓦解而瓦解,但新的社會結構還在摸索,新的價值更沒有真正的建立。當我們社會的氛圍隨著社會結構的瓦解而鬆動了,充滿了不信任,這個社會就像是原始的叢林,是靠自己的力量生存的。取而代之的態度,便是「社會達爾文主義」(Social Darwinism)。

簡單講,「社會達爾文主義」就是社會越來越弱肉強食,越來越是「贏家通吃」的遊戲規則。一方面是霸凌這類的社會事件經常出現,頻率逐漸提高,社會評論也以「一律誅之」來面對;另一方面,媒體更經常以羨慕的口吻,描述著那些屬於有錢有權才可以擁有的生活,像是豪宅、美食、姣好身材、權力鬥爭、職場勝利等。

這種社會達爾文主義,在人類文明史上來說,其實是退步的。可悲的是,隨著媒體重複傳播,社會越進步,我們反而會越來越習慣。在社會達爾文主義的社會裡,人們傾向相信權力、地位、財富等物質價值,並且認為掌握這些便等於佔上風、成為贏家;至於那些「輸家」,不只是越來越不值得同情,甚至被唾棄。

而能真正足以聯繫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情感、愛、信任等價值觀漸趨式微,越來越不重要,甚至被認為是弱者或輸家才有的表現。

在社會達爾文主義裡,因為彼此不信任,每個人也就會變得更保護自己,好比這幾天防狼噴霧、電擊棒大暢銷,許多人在臉書上互相分享如何自我防身。弔詭的是,當社會更人人自危而自我保護時,同時也不知不覺的與他人更遙遠。

理解、接納、寬恕用溫暖儀式憑弔受害者

保護自己,其實也在不知不覺間推開別人;沒能力保護自己的人,覺得自己被推離了這個世界。於是,在許多人覺得跟這個世界更疏離的同時,也有許多人被激起對這個社會的憤怒,也就是反社會傾向。他們會覺得遭到社會排擠,缺乏社會歸屬感,而更想採取報復行為,造成「自保↓排擠↓暴力↓進一步自保」的惡性循環。遺憾的是,即便是西方先進國家,面對這股惡性循環,目前仍然束手無策,因為背後的成因太過複雜。

雖然我們無力阻擋信任瓦解的惡性循環,但是我們可以減緩速度、降低影響。

是不是可以試著別用過於極端的字眼,好比殺人魔、狂魔,標籤化反社會性格的人?試著從人的角度來理解,他們受過傷害,他們病了,是一群生病的人。

是不是可以肯定更多的努力,包括接納與寬恕?東海大學新聞稿中表示,「每一個人,無論憂喜勝敗,都是我們的家人,我們愛著他們,卻也不夠愛他們。」二十八歲受害人解青雲的年輕遺孀陳女士選擇放下仇恨,希望三歲和兩歲的子女永遠在樂觀和善良的環境中長大,而不是仇恨與悲傷。他們都是這時代偉大的勇者,是我們應該學習的生命典範,而不是媒體經常報導的那些「成功者」。

是不是可以把捷運車廂裡的悲劇,轉化成一堂生命教育的課?我想起二○一一年挪威奧斯陸的槍擊事件過後三天,二十萬民眾手持各色玫瑰在市區內遊行,紀念死難者,試著用善良與愛消弭血腥暴力。

讓我們呼籲地方首長、行政官員甚至民眾到江子翠站,用和平與溫暖的儀式關懷憑弔這群生命曾遭威脅,以及喪失生命的受害者。他們雖然不是英雄,但他們每個人對台灣社會而言,都是值得尊重的生命;他們每一個人的長相,他們的個人故事,都應該被清楚的認識,清楚的熟悉,不再是模糊的面貌。

【延伸閱讀】犯罪動機無一致性,難以防範——各國無差別殺人事件1.台灣事件:捷運殺人案時間:2014/5/21傷亡人數:4死24傷攻擊形式:捷運上持刀殺人犯罪嫌疑人:鄭捷身份:(21歲,東海大學學生)犯罪動機:求學不易,壓力大

2.美國事件:科羅拉多電影院槍擊事件時間:2012/7/20傷亡人數:12死58傷攻擊形式:槍擊犯罪嫌疑人:James Holmes身份:(24歲白人,丹佛大學博士候選人)犯罪動機:模仿電影《蝙蝠俠》裡的反派「小丑」

3.挪威事件:挪威爆炸和槍擊案時間:2011/7/22傷亡人數:77死151傷攻擊形式:汽車炸彈、槍擊犯罪嫌疑人:Andrew Berwick身份:(35歲白人,商人)犯罪動機:仇外

4.日本事件:秋葉原殺人事件時間:2008/6/8傷亡人數:7死10傷攻擊形式:駕車衝撞路人、匕首殺人犯罪嫌疑人:加藤智大身份:(25歲,企業派遣員工)犯罪動機:被公司開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280

小員工這樣做 當月薪6萬至15萬的工作沒了 學當A型人 職場魯蛇不上身

2014-11-03  TWM
 
 

 

「科技取代工作」已是大勢所趨,但每個人只要做好心理調適,隨時學習,當一個有專長,又具備整合與溝通能力的「A型人才」,就不必怕工作不保。

撰文‧孫蓉萍

科技化很好啊!」三十歲的小香在保險公司理賠部門工作,五年前剛進公司時,每一張理賠單據都要自己輸入電腦,隨著科技進步,現在只要把單據掃描存檔到電腦裡就好,工作輕鬆很多。雖然她知道自己的薪水一直停留在三萬元以下,而且因為遇缺不補,部門同事越來越少,卻不知該如何因應。

科技帶來便利,也逐漸取代了許多人的工作,但它像溫水煮青蛙一樣,影響無聲無息,讓人們忽略科技消滅工作機會的速度,比創造工作機會更快。未來工作不穩定將成為常態,中等薪資的職位會大量減少,低薪已成為全世界的問題。例如二○○七年到一二年間,美國製造業銷售額成長八%,工作機會卻減少二一○萬個,薪資支出也減少二百億美元。

拒當溫水青蛙:

從知識導向轉到能力導向,拓展收入來源實踐大學講座教授陳超明指出,「科技迅速發展使得薪資兩極化,以後月薪六萬至十五萬元之間的工作將大幅減少。一般人如果不甘心永遠只有六萬元以下的薪水,就要多兼幾份差,或讓自己有頂尖的能力賺十五萬元以上的月薪;另一個選擇則是不要像父母輩那樣當受薪階級,不要求一個職位(job)領到的薪水,而是靠自己工作(work)來掙得收入。」要做到這一點,陳超明認為,每位工作者都要是「A型人才」,他解釋說:「以前我們說要當『T』型人才,指的是有自己的專業,加上整合能力;之後因為不敷需求,又演變成要當『π』型人才,也就是要整合雙專長。不過現在進化到『A』型人才,以我自己為例,左邊的『╱』指的是我的文學和英語專長,右邊的『╲』指的是我的管理和廣播等專長,中間的『-』代表知識的流動,也就是要有溝通和整合能力。」(見上圖)在科技和傳統產業擔任人資主管多年,現為中華人力資源管理協會常務顧問王冠軍認為,未來二十年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學習力」,因為情勢變化使得現有的技能很快就不敷使用,惟有隨時學習才能因應改變。台灣傳統教育教的是知識,但是人人都可以上網搜尋到這些知識,未來的社會將以能力導向為主,具備「整合和詮釋」這些知識的能力,才能與眾不同。

走出去爭高薪:

懂外語還不夠,更要懂文化長期觀察人力市場變化的一○四資訊科技集團公共事務部經理張雅惠也認為,在一個職位要往上提升,一定要能獨立思考和判斷,這個能力目前普遍較為缺乏。她建議,「多方閱讀,攝取新知識,多一些好奇心和觀察力,才能強化詮釋的能力。」王冠軍還強調「適應力」的可貴,「像台北行天宮外賣香的小販,他們知道廟裡不能再燒香了,就會立刻另謀出路,或許改賣別的東西,或許到別的地方另起爐灶,絕不會在家中坐困愁城,這也是台灣人的精神。」此外,像每一家餐廳都有招牌菜一樣,每一個人也應該強化自己的能力,並設法把它變成個人品牌,這樣就不必擔心在職場上被淘汰。

身處國際化的時代,陳超明認為,台灣人要爭取高薪,勢必要走出去,這時候「外語」就非常重要。對於學外語望之卻步的人,他在《語言管理:面對世界人才大戰的台灣策略》書中提出四個達成目標的步驟,依序是:一、想像願景,為自己設定一個中長期目標;二、掃描環境,盤點自己有哪些學習資源;三、規畫路徑,確定透過哪些管道來達成目標;四、有毅力和決心,否則先前的一切努力都是白費。

值得注意的是,與外國人溝通時,說得一口流利外語還不夠,懂得背後的文化和情境更重要。「例如和日本人談生意,對方說『這很有趣,我們會研究一下。』其實通常就表示拒絕之意。了解一國的語言,更要探究背後的文化,才能事半功倍。」淡江大學產業經濟系教授兼系主任林俊宏指出,環境變化劇烈之際,心理調適非常重要,「我們系上會邀請業界講師和系友回來分享工作經驗,讓年輕的這一代先有心理認知,願意改變思惟,出社會之後才容易跟上時代變化。」不論幾歲,隨時願意充實自己,彈性因應,就能無懼科技帶來的任何改變。

小咖如何進化職能?

A型人才不僅具備至少兩項的專長,專長之間還要能夠整合,彼此有良好的溝通,均衡發展。

管理與廣播等專長

知識的流動溝通和整合

文學與英語專長

學會這3招,未來才不會變魯蛇1.海綿學習力:吸納百物,汲取新知,訓練觀察力。

2.變色龍適應力:不怕環境變遷,隨時找到新出路。

3.鸚鵡語言力:學好外語,強化自己飛向國際的能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886

學當聰明賣家 別怕中國土豪式收購 台廠因應》 對陸資設關卡 反過頭掌控主導權

2015-12-28  TWM

紫光大舉入股台灣企業,引發反對陸資投資半導體聲浪;然而,陸資真的一無可取?撇開政治因素,若台灣廠商能搭上這波陸資購併熱潮,找到最具效益的合作夥伴,陸資也可能是台廠升級的關鍵助力。

中國紫光集團在短短一個半月內,宣布入股三家台灣重量級封測廠,引發輿論熱議;而原先可能鬆綁陸資來台投資IC設計產業法規,十二月十八日也於立法院三讀通過,因攸關敏感技術、產業存續的半導體設計產業,政府現階段不得開放陸資投資。

「該不該開放陸資投資IC設計產業?」「陸資在全球大肆購併,台灣產業該如何看待來自中國的投資資金?」無疑是最近科技業討論度最高的話題。儘管來自民間與學界的反對聲浪不斷,但也不乏業界呼籲「理性討論」的聲音。

什麼是理性討論?簡單說,就是理性分析陸資投資台灣半導體公司,對三個層面的影響,「產值、就業與技術。」一名資深半導體分析師指出,如果陸資投資台廠,台廠拿了資金,能繼續在台灣維持或提高產能,那麼,並不影響台灣的半導體產值或工作機會。

學會保護自己

用股權設計 降低入股風險「事實上,台灣現在很多產業的股權都是外資持有,甚至中國直接買進。」之初創投共同創辦人詹益鑑說:「但這不重要!」他以法國酒莊為例,很多知名酒莊近年都被中國金主買走,「但它還是法國的酒莊,你不會說它是中國人的酒。」產地仍在法國,對法國的國內生產毛額(GDP)與就業,就不會造成負面影響。

至於陸資入股台廠,是否造成人才挖角甚至技術流失,「那就要看公司內部管控機制;況且,就算它不投資你,它也可能會偷你的技術。」分析師直言。

對此,負責半導體研究的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產業顧問兼主任洪春暉表示,台灣企業可以用更好的經營權與股權設計,降低陸資入股的風險,例如讓陸資認特別股的方式,限制陸資行使股東權益。

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林建甫同樣提出「不具投票權的股權」策略建議,也就是說,中國資金雖然可以換得股權,但不能夠在股東會中投票,也就不能影響企業決策。「很多制度是可以設計的,不用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林建甫說。

學會釐清目標

若對己有利 合作不是壞事整體來說,中國入股台灣半導體產業,對產值和就業機會的影響有限;技術與人才外流的疑慮,則可用經營權或股權設計的方式加以保護。剩下的問題是,當台灣把價廉物美的半導體公司股權賣給中國業者後,台灣能夠換到什麼?

「我們自己要弄清楚的是,今天讓陸資來投資台廠,我們要的究竟是錢、市場、技術,還是策略合作的關係。」洪春暉以IC設計公司為例,如果透過投資關係,讓台灣廠商拿到標準制定的機會,那就是有價值的。

就以通訊標準來看,過去高通就是因為掌握3G標準,才成為智慧型手機晶片主宰者。中國正積極發展5G標準,一旦確立標準,所有的營運商、通訊設備製造商,都必須採用同樣標準;這也是為什麼中國手機大廠華為早已表態,將致力5G標準化制定。作為華為供應商與競爭對手的聯發科,若能透過與中國企業或資金的合作,先知道中國技術發展方向,就能先行布局,擺脫技術受專利牽制的局面。

知道要什麼,就能進一步形成選擇陸資的標準。洪春暉認為,「台灣跟(中國)資金合作也不是壞事。」只是,不見得都要是同一家。

就目前中國積極扶植半導體產業的盛況來看,在全球大肆購併的不只是紫光而已,包括官方組建的大基金、購併美國記憶體公司矽成的武岳峰基金,以及今年買下豪威的清芯華創基金,都摩拳擦掌,欲插旗全球半導體公司。

「這麼多資金要來,台廠其實是有選擇的,比如某些領域選擇有互補的。」洪春暉認為,面對中國資金在全球大舉購併,台灣廠商應該抱持的態度是,「不是全部不要,也不是全部都要,重要的是,找到一個好的合作對象。」

學會挑對資金

選互補者 可開啟轉型契機「開放陸資投資IC設計產業的問題,不該被政治化,應回歸產業專業。」瑞銀證券亞太區半導體首席分析師陳慧明,以其研究半導體產業超過十年的經驗表示,從現階段的社會氛圍來看,台灣內部近似於陷入一種「紫光情結」,也就是,因為紫光土豪式的收購動作引起社會反感,而一次封閉所有與中國業者合作的空間。

從實際影響層面來看,中國資金或許並非洪水猛獸;相對的,若台灣企業能慎選合作夥伴,搭上這波中國購併潮,進而取得資金,或是有助未來發展的合作夥伴,對台廠而言,又或許是茁壯、升級,甚或轉型的全新契機。

撰文 / 周品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922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