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塵清水三山下 更變千年如走馬
演說1405B 現代世界的誕生
講者:掌門
《現代世界的誕生》(2013) Alan Macfarlane
〈楔子〉現代世界的降臨
現代世界隨著兩個革命—-英國工業革命和法國大革命 降臨人間。 以馬克思主義觀點來看,當然是經濟面決定政治面,def. 現代世界就是工業革命後的世界。
問題一轉而為 “現代世界”的本性為何?與 “前現代世界”有何區別? 韋伯提供了答案:現代世界講求「理性主義」,功利壓倒一切。*** 一國之內,生產為先;國際之間,貿易為主。簡言之,經濟至上,市場主導,一切向錢看;而諸般意識形態,包括宗教道德文藝….. 盡居下游,生活諸層面盡皆市場化。****
據韋伯所言,這種 “理性” 為希臘文化所獨有,歐洲(尤其是西歐) 承其遺緒,獨領風騷。如此,現代化起於西歐為歷史之必然,尋且以先進物質文明 “教化”全球,而全球層面的現代化即是歐洲化,這種 “天朝心態” 就是鼎鼎有名的「歐洲中心觀」。***
“歐洲中心觀” 自覺或不自覺地主宰全球(包括 “落後的東方”) 意識形態二百餘年。*** 不料二戰後歐洲相對優勢急速衰落,雖有同文同種的美國繼起為超級強權,然而戰後智識茂勃,反倒是美國學術界(特別是歷史學和社會學) 率先對歐洲中心觀發起嚴厲的批判。
本書從歷史角度揭露現代世現的起源,史識增進,則邪觀不攻自破。
現代既源於工業革命,現代世界的推手,她的名字是:
〈大英(賺錢)帝國〉
十九世紀末葉,大英帝國在維多利亞女王朝代國勢達到人類歷史上的頂峯,其海軍縱橫七海,國旗日不沒落,以統治的土地面積計算,佔有世上陸地的1/4,真可謂立於世界之巔。 但帝國真正利害之處,卻是其成就不世功業所任用的人員極之寡少。**** 當時全英人口只有8.5M,這如何可能? 考量其“高槓桿”之際,還需注意她是在地緣政治環境極其複雜和強敵環伺之下做出這業績的。 還有,她的壽命相當長,前後達三個多世紀,黃金期也明顯比其他殖民帝國久。
觀諸歷史,之前的所有帝國都是軍事帝國,又都是意識形態帝國。 他們征服外族,主要為了開疆闢土,攫奪人民;又或是宣揚國威,推行宗教。 統言之,是為了在政治上壓倒他族,強調建立霸權和區域統合;經濟動機一般是內隱的,甚或是附加的。
大英帝國則不然,她生來就有一種怪異之處—–其原始目的居然是為了“營商賺錢”!這點很重要,由於一心全繫於賺錢,她才能卸下意識形態包袱,行事純然講究務實和所謂 “理性”。***
她在國策層面上放棄宣教,不輕易改動殖民地傳統社會結構****;盡量不施行直接統治,而將權力下放和承包予地方傳統菁英,行「間接統治」, 這就是她的成功之道。 她之所以這樣做可能是出於無奈,因為本身實在小國寡民;也可能是出於睿智,洞悉大局;更可能是兩者兼是。
對大英帝國來說, “貿易” “戰爭”和“帝國” 是一體的三位。***** 從十六世紀末「私掠船」(ie特許狀武裝商船) 時代開始,英國即以軍事手段推行遠洋貿易。****
海洋有如草原,航海民族也如游牧民族一般,深植著貿易與刼掠的二元根性。 這兩種活動繁盛於類近的地理和人文條件當中: 其一,相互遠程貿易的族群必有迥異的資源和生產優勢。其次,天涯阻隔,必有高效的長程運輸手段然後得以通行。
另外,遠程貿易伙伴當中,貧窮的、弱小的一方必然是移動的一方。*** 道理簡單:機會成本作怪,膽正命平正好離鄉背井。 遠程刼掠道理一樣,經濟上貧窮、弱小的一方,只要加上一項重要條件:軍事優勢,立即成為主動出擊的一方。****
英國人正就是那海上的匈奴人。貿易為先,有條件和機會即行刼掠(欠缺貿易條件則純行刼掠),如此良久,國力強大然後建立帝國,入主中原。(如其不成,印度亦可。)
〈貿易打造的帝國〉
「大英帝國」萌生於十六世紀末葉 伊利莎伯一世朝代,其時她丁點帝國的威嚴容貌也沒有。 她參與大航海並非如西班牙那般雄才偉略,氣吞天下; 她一心只想攔途截刼西班牙的寶船,幹其無本買賣,皆因其時她欠缺乏國力。
她利害之處是當海盜的經營方式:「契約股份制」***,由貴族銀主斥資 (註:女王一慣秘密參股。),海盜世家牽頭定策,其子弟負責執行,港口城鎮提供水手/賊伙。 每次出擊行動獨立營運核算,ie舖舖清,訂明分成,參予各方權利義務一清二楚,得手後委託專業人士在 安特衛普或阿姆斯特丹 脫手贜物。 一項行動前後費時近兩年,規劃精密,達到散播煙幕,聲東而擊西的水準。這是何等“理性主義”和“現代性”啊!
1588年伊后命 德雷克海軍/海盜上將 建立“皇家海軍”,出師大捷,擊滅來犯的西班牙“無敵艦隊”。 1600年頒發特許狀,成立股份制“英國東印度公司”。此兩事件為全球歷史轉折點,*** 遠洋軍事貿易作業正式浮上枱面,加以常規化及法律化,東印領袖風騷,影響極其深遠!
整個十七世紀,英國在大西洋“奴隸三角貿易”中大賺特賺。***
這鐵三角指從西非運載黑奴往加勒比海甘蔗莊園,然後轉運蔗糖前往英國和歐陸,再運工業製品往西非。皇家海軍的職責當然是靖海澄洋,保護(奴隸)貿易了。
到了十七八世紀之交,蔗糖已非暴利,遠洋貿易重心東移印度洋。***
1663年葡萄牙公主以孟買Mumbai作嫁妝嫁給英王,英國得此作跳板,遂能染指印度次大陸。 她耐心經營,花了一百多年,才藉著1757年 普拉西之役大勝,佔領孟加拉邦。 1803年兵臨德里,取得全印統治權。***
其時工業革命已竟全功,英國得以搜刮印度的棉花原料,運回本國織成棉布,行銷全球(包括印度)。帝國也搖身一變,主張自由貿易,成為解放黑奴的急先鋒,皇家皇軍依舊靖海澄洋,這回則是取締奴隸貿易了。
大英帝國的全盛期在十九世紀中末葉,以印度作跳板,更進一步, 主宰 華印英 新“三角貿易”。*** 新鐵三角指東印在印度大規模開發無敵人氣商品—鴉片,行銷識貨的中國市場。然後從中國購入茶葉, 回英銷售; 再由英國出口工業製品付運印度大陸。
1858年維多利亞女皇加冕為印度女皇, 印度正式成為英國屬國. 大英帝國一躍而成世界最強大國家, 稱雄七海, 日不沒落, GDP幾佔全球一半.***** 二千年來,只有北宋和二戰後極短時間的美國才能達到近似水平。
這一切豐功偉業皆由賺錢開始。
〈天朝文化〉
「 “現代” 的重要標誌之一是重視競爭性遊戲和運動.」***
“英式足球soccer” 一詞源出於英國公學對 association football的俚稱; 棒球是英格蘭兒童的跑柱式遊戲rounders的變種; 板球、曲棍球、橄欖球(美式足球的前身)和 草地滚球 (保齡球是其變種) 都是地道的英國發明; 現代網球於倫敦Marylebone板球俱樂部(1787年創立) 訂立…..
英國人還 “發明” 了足球門柱、賽用划艇、 “大富翁monopoly” 和 秒錶; 首倡登山運動(1854) 、游泳比賽(1869) 和賽馬運動, 理所當然地也育種了現代賽馬. (註: 阿拉伯種.) 就算不是他們原創的遊戲, 他們也要為之制訂規則, 跑步游泳划艇比賽的標準距離都是他們訂定的。
如此看來, 全世界都在英國陰影之下 “遊戲” 。
人類, 其實只是現代人類, 為何成為集體遊戲狂?
遊戲有諸多功能: 教育人們怎樣競爭; 充當社交平台; 表達風格異同; 鍛鍊才智; 培養團隊精神; 協同目標和行動. 人們在小時候就是透過遊戲進行社會化的,***
但這並非人們為之瘋魔的原因. 人們熱愛遊戲, 是因為它賦予人生某種意義, 對不幸作出某種解釋, 帶來一整套能將人們連成一體的儀式.**** “遊戲”在 “工作”之外重鑄了生活和人際關係, 人們在遊戲中獲得解放,找到朋友.
在前現代社會之中, 人們藉由宗教和親屬關係凝聚起來, 成為共同體.***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深遠的(甚至是天生的),廣泛結連的 (即認識的人彼此之間也互相認識,而不是點對點或綫性的關係。),利益層面上是 “互惠的” (即並非講究 “等價交換”的市場模式。) 。總體而言,雖然衝突多壓力大,然而關係密切,不愁孤單。
工業革命破壞了一切, 生產架構按資本主義方式高流動性地組合, 隨獲利機會進行調整, 人們則以遊離的單子身份鑲嵌進生產架構之內.**** 現代都市雖則人口密度極高,人情卻甚為疏淡,為了補償這種缺憾,人們必須在生產架構之外尋找新的群體方式,這就是自由結社。*** 結社必有核心的共同興趣或關懷,於是各種遊戲、運動和業餘愛好在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英國乘時而興, 創造新型的共同體格局, 以滿足人類群黨的天性需求. 「現代運動是工業革命的副產品. 」**** 這股風氣隨著工業革命散播全球.
前現代社會的生活單元是教會和家族家庭;現代社會的生活單元是核心家庭、生產單位和結社。 現代社會最強調的價值是核心家庭,但是核心家庭人員太少,且為高離婚率所苦;職場又冷淡寡情而流動性過高;結社的衝突和壓力沒前兩者那麽巨大,因此成為生活的重心平台和避難所,人們大量參與結社活動。
惜乎現代的競爭性運動已經變質,成為一種最龐大和最獲利的產業。 運動背離了「業餘性質」出發點—- 投入參與和建立人際關係 (在美國特別強調大社區凝聚力;在英國則強調階級身份認同。***);轉入「專業競爭」軌道,以賺錢為依皈,逐漸削弱了體育精神。從前的 “參與者”淪落為 “觀眾” ,更為不幸的是,成為廣告商的圈獵對象!10.愛敗媽媽
愛敗媽媽最開始成型是始於一個QQ群,站點是用Discuz搭建,社區有5萬註冊用戶,活躍用戶3萬——這些數據看起來難以讓人興奮。要理解愛敗媽媽的價值,就要深入瞭解其社區制度,和用戶價值。
愛敗媽媽是一個封閉社區,需要嚴格的邀請制才能加入,裡面聚集的大多數是年收入20萬以上的高端母親人群。愛敗媽媽與其說是一個社區,不如說是北上廣中高端媽媽人群的圈子論壇,裡面的媽媽人群大多都有線下交集,消費能力非常強大,北京多傢俬立婦幼醫院,以及一些高端母嬰消費場所都與愛敗媽媽有深度合作。如果以平均用戶的消費能力,和用戶粘性度來看,愛敗媽媽應該算所有母嬰社區中最高的。是一個小而美的女性圈子社群。
商業潛力:★★☆
用戶價值:★★★★☆
估值:1億人民幣
9.新氧
新氧是一個擁有50萬註冊用戶,10萬活躍用戶的整容社區,上面大多數為女性用戶。「新氧」用戶在社區中分享自己關於整形的各種內容,比如手術經歷、恢復歷程,還有症狀求助等等。
創始人金星對i黑馬說:「整容人群其實十分需要社群分享,因為他們在生活中是不受支持,不被理解的群體,極度需要找到自己的『組織』。而且整容行業相對信息落後,用戶需要進行信息交換。」
與大姨嗎類似,「新氧」將自己定位為「工具+社區」型互聯網服務。新氧擁有「術後護理日記」等工具服務,可以讓用戶可以每天記錄自己的恢復情況,比如症狀、腫脹度、疼痛度、疤痕度等等,還提供一些整容基礎知識以及恢復提示。
商業潛力:★★★
用戶價值:★★☆
估值:5億人民幣
8.搖籃網
搖籃網是最老牌的中國互聯網母嬰社區,於1998年在美國硅谷創建,1999年12月15日正式上線,是最早提供孕期知識和0-6歲育兒知識的網站。
搖籃網目前已經有1000多萬的註冊用戶,主要以育兒教育內容為網站主要競爭核心,以此來吸引流量,聚合用戶。搖籃網與母嬰行業專家、機構、媒體都有深層次合作關係。有400位合作專家,涉及孕產、婦科、兒保、營養、疾病、早教、心理等母嬰類領域,合作形式包括專家訪談、在線問答、專家約稿、主題峰會等。
搖籃網主要特色是育兒經驗和專業內容分享,但i黑馬認為搖籃網的發展也正是受限於此,它可能是很好的內容網站,卻不是很好的UGC網站,社群氛圍不夠,並且不像現在新興的母嬰網站擁有殺手級工具,致使其用戶粘性不夠。
商業潛力:★★★★☆
用戶價值:★★★☆
估值:6億人民幣
7.丫丫網 + 媽媽幫
丫丫網是最早的母嬰社區之一,創立於2003年10月。丫丫網用豆瓣的模式去做母嬰網站, 每個媽媽來註冊的時候需要填充孩子的出生日期和地域,根據地域、時間的不同系統會自動把她歸到相關的群組裡去。
經過11年的積累,丫丫網已經有2000萬的註冊用戶。現在丫丫網上搭建了消費頻道,邀請商家入駐,商家主要有奶粉、紙尿褲等大品牌商和孕婦攝影、產後瘦身、兒童早教等母嬰服務商兩種。在媽媽們的訂購行為中,丫丫網可以從商家那裡取得入駐費用、廣告費用、商業分成等服務收入。
目前丫丫網的營收額約有1億元人民幣,其中80%來自廣告收入,20%來自對商戶的服務收入,丫丫網成立至今未從未進行過融資。丫丫網的創始人張良還孵化了純移動互聯網母嬰社區媽媽幫,經過3年的發展已經積累了1000萬移動端用戶。
商業潛力:★★★★☆
用戶價值:★★★☆
估值:1億美金
6.辣媽幫
辣媽幫如同它的名字,抓住的是85後年輕媽媽的群體,這群媽媽對新鮮事物很敏感,需要同類分享交流最新潮的育兒經驗,也喜歡「夠酷」的東西。2012年5月才上線的辣媽幫,巧妙的切中了移動互聯網「新社區浪潮」,以「新潮媽媽交流社區」的清晰定位,使得它在傳統母嬰社交網站中切下一部分用戶,短短兩年時間就積累了2000多萬註冊用戶。辣媽幫的社區日均活躍用戶高達260萬,月留存過60%。
辣媽幫以母嬰為入口,在母嬰育兒交流分享之後,年輕辣媽們還分享的時尚、購物心得,或者情感故事等等,形成一個層次豐富的女性社區。辣媽幫本週宣佈融資2000萬美金。
商業潛力:★★★☆
用戶價值:★★★☆
估值:1億美金
5.大姨嗎
大姨嗎首先用經期APP工具切入,吸引大量用戶之後轉向成為女性社區。2011年7月的一次創業交流活動上,大姨嗎創始人柴可的一位朋友隨口說了這麼一句:「女生的月經,一個月來一次,那才叫剛需。」讓他醒悟,下決心做一款女性月經應用。
大姨嗎大女性APP應用點找的十分巧妙,既是剛需又是藍海。作為工具,「大姨嗎」的基礎功能是用戶可以在上面記錄自己的月經週期、性生活、體徵等信息,應用會根據用戶不同的生理階段推送相關的保養知識。
大姨嗎手機App累計下載次數過億人次,註冊用戶超過4500萬人,日活躍用戶數達320萬人。大姨嗎上個月融資3000萬美元。
商業潛力:★★★☆
用戶價值:★★★☆
估值:1億美金
4.美柚
美柚與大咦媽的重合度很高,推出於2013年4月,它從一開始就定位女性社區,而工具只是導流量的方式,所以用戶量發展得非常快速。截至目前,僅僅上線一年多的美柚有激活用戶5000萬,日活躍用戶超過300萬。
美柚以經期管理為切入點,同時為女性提供備孕、懷孕、育兒、社區交流等功能服務。現在,每天有幾百萬的女性用戶在美柚上生產超過200萬帖的內容,形成上億次的瀏覽,社區的商業價值潛力可想而知。
商業潛力:★★★☆
用戶價值:★★★☆
估值:1億美金
3.蘑菇街
蘑菇街是女性電商社區,為用戶提供各種女性商品信息,如今已經有8000萬註冊用戶。前不久,蘑菇街獲得新一輪超過2億美元的融資,官方自稱估值高達10億美元。
蘑菇街模仿美麗說起家,並寄居在淘寶上做導購平台,現在轉型做自營平台。蘑菇街的主要價值來自於兩點,8000萬的註冊用戶和三、四千家的自營商舖。
在遭遇被阿里集團封殺的危機後,蘑菇街轉型做在線交易,2014年3月份的整站交易額突破2億元。目前自營商舖已經達到了3000多家。蘑菇街與美麗說
分析認為,美麗說和蘑菇街在產品設計和產品定位上基本沒有什麼差別。
商業潛力:★★★★
用戶價值:★★★★☆
估值:10億美金
2.美麗說
沉寂已久的美麗說仍然在悶聲發大財,如今美麗說的註冊用戶已經突破1億,與它的模仿者蘑菇街形式上都抄襲了pinterest.com,但內核還是一種垂直化社會電商導購。
i黑馬多方消息,目前美麗說遲遲沒有動靜的原因與蘑菇街一致,它們都不想成為阿里導購網站,那樣命運永遠掌握在別人手中,它們都在嘗試建立自營商舖,或者直接邀請商家入駐。雖然流量不成問題,但是想從一個單純的社會化導購網站變成一個電商平台,美麗說不得不沉默的走一條漫長的探索之路。
商業潛力:★★★★
用戶價值:★★★★☆
估值:10億美金
1.寶寶樹
寶寶樹是相對成立較晚的母嬰社區,但是卻是發展最快的,2007年3月上線的寶寶樹目前已經積累了4000萬用戶,是中國最大的母嬰社區。
寶寶樹的高速發展是因為其背後創始團隊的強大,寶寶樹是Google前亞太區營銷總監王懷南和前易趣創始人邵亦波聯合創辦的網站。i黑馬採訪王懷南,他對產品和市場的感覺非常好,他把寶寶樹劃分成多條產品線,以滿足不同定位的母嬰人群需求。例如他會根據孩子出生的日期,醫院讓家長群體能夠圍繞這些標籤到網站聚合成高粘合度社群。
寶寶樹目前網站營收規模已經達到幾個億,並且將在今年嘗試母嬰電商,王懷南說:「社區電商的收入,將遠遠高於現在我們的總體營收」。
商業潛力:★★★★★
用戶價值:★★★★
估值:10億美金
Spear’s雜誌和研究公司WealthInsight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紐約是全世界誕生富豪最多的城市,其次是莫斯科和倫敦。
具體看下圖;
其分析了全球10萬個高凈值資產人士的數據,發現在每100個富豪中,超過1人出生於倫敦,其比例為1.25%。排在第一的是紐約,比例達到3.09%,其次是莫斯科,出生的富豪人數分別為52人和22人。中國有6個地區入圍,分別是香港、臺北、佛山、杭州、江蘇和上海。
此外,上月,該機構還發布了一項數據,其中提到紐約凈資產超過100萬美元的人有近39萬之多,占總人口的4.63%,也就是說,每21個紐約人中就有1個是百萬富翁。富豪密度最大的城市摩納哥城,富豪密度29.21%,富豪比例近3成。亞洲的新加坡和中國香港分列第8和第11位。
i黑馬註:據數據統計,女性掌管著家庭70%的支出,她們不但是家庭消費的主力,也是投資的總管,遺憾的是現在的理財社區都太過於“男性化”(例如股吧,雪球等當下流行的理財社區),完全沒有顧及女性人群的理財心理與需求。
她理財就在正確的跑道上,專註於女性的理財社區,理解女性偏好低風險,樂於聽取大眾意見等特性,目前已經積累了10萬用戶。
她理財的創始人車勇,原來也是做媒體的,2000年就進入《互聯網周刊》,一直做到總編的職位,後來走上了創業之路。她理財算是車勇第二次創業,他還曾在2006年創立過我用網,一個技術主導型網站,主要是為用戶提供服務器和相應的定制、收藏、和主題分享服務的平臺。
車勇創立她理財是在2012年時的想法,當時在華創資本,和同事聊起金融服務行業。國外有一個Learnvest(美國當時的女性理財網站,後轉型為理財規劃網站)很火,受此啟發,2012年,車勇開始招兵買馬。搭建自己的團隊。因此,她理財算是華創資本內部孵化的項目。
在車勇看來,女性理財是區別與男性,有其特定屬性的。
首先,女性風險偏好較低,保障第一,收益第二;
第二,女性理財更多是為了怎樣達到生活目標,而不是單純地積累財富;
第三,樂於聽取專家意見,常常跟隨親朋好友進行相同的投資或理財活動,願意委托理財,而男性更傾向於獨立判斷;
第四,女性往往擁有家庭的消費和投資決策權。同時,基本上無論男性女性,都更希望理財能夠簡單易懂,而不是被專業術語拒之門外。而且,理財的女性往往更加獨立、生活態度積極樂觀、更有責任感、言語中表現出健康的正能量。所以,如果能讓女性用戶們更好地學習理財,並相互分享和鼓勵,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萬事開頭難,整個2012年,她理財都是在不斷試錯中度過的。這一年,車勇帶著團隊盲目做了太多事情,缺乏驗證,嚴重失焦。因此,第一個1萬用戶來的異常艱難。直到去年,通過強化理財日誌,把其他各種功能折疊隱藏,再加上余額寶們啟蒙大眾理財意識的東風,終於才將社區推進入了一個明顯的上升通道,獲得第一個10萬用戶的速度快了很多。
她理財的用戶大多是22-35歲的職場女性。由於所處的生活階段和自身財富的逐漸積累,理財越來越成為她們的剛需。她們想要理財,但是由於資金和知識的門檻,不知道從何下手。
除了在社區里學習和分享理財知識與經驗,她們特別需要專業可靠的咨詢服務。而傳統的金融機構,對於這些資產有限人群是基本忽視的。余額寶帶來了一些改變,但還遠遠不夠。理財是一種複雜需求,涉及到收支安排、財務保障、資產配置和風險管理諸多方面。每個人有自己現在和未來的生活目標,在財務上,都需要妥善的綜合安排。這些,不是通過購買一兩款多少收益率(風險不詳)的產品就能解決的。
於是從去年開始至今,她理財花了一年多的時間,研發了國內首創的在線理財規劃服務——“好規劃”,通過互聯網和智能算法,為想理財但感覺無從下手的年輕奮鬥人群,提供量身定制的理財規劃和資產配置方案,並以個性化的咨詢服務持續與用戶產生互動。為此她理財以六位數資金購買了“guihua.com”的獨立域名。
在線下,做一份理財規劃的成本在千元以上,而且找不到熟人還做不了,做出來還看不懂,解釋權在理財師(其實是銷售經理)手中。而在好規劃里個人的財務規劃是可以免費完成的。
目前她理財主要在做兩個業務,這似乎有悖於所謂的“專註”原則。但車勇覺得事情不能這麽教條地去看。對於服務業的互聯網化來說,“社區+服務”是一種理想的模式,兩者可以相互促進和支持。在公司的使命和願景層面上保持專註就可以了。
在理財領域,從社區到服務是一個自然的延伸。不管是做女性理財社區還是互聯網財富管理,在垂直領域,深度決定一切,必須切入到垂直行業價值鏈的核心環節,形成閉環。單純的社區,變現始終是讓人頭疼的事,說是行業難題也不為過,那是因為離行業價值鏈的核心環節太遠了。
因此,她理財目前的商業閉環可以簡單闡述為:搭建她理財社區,積累和沈澱用戶,建立好規劃,為用戶提供財務規劃模型。後期通過為用戶推薦相應的理財產品從中收取一定的費用。
做了這兩年多,也因著華創資本的資金支持,她理財一直堅持一個“慢公司”的節奏,耐心地打造產品和服務,耐心建立壁壘,耐心組建起現在這樣金融和互聯網融合的一流團隊;不要虛榮指標,不依賴流量生存,目前她理財平臺上產生的理財內容已經引起其他平臺關註,並且已經有一些平臺提出轉載合作需求。
車勇說:“我們做不了快速成功的事,太多的人擁擠在快速成功的路上。我們只要堅持正確的方向,團隊互信,日拱一卒,我們看得清楚腳下的路。”
社區類型:女性興趣社區
創始人:車勇
上線時間:2012年8月
所在地區:北京
團隊人數:48人
融資狀況:華創天使投資
她理財無疑抓住了理財人群中的一個分支——女性,圍繞女性理財人群為她們提供需求,形成社群。只研究一個人群快速為她們提供服務,總是容易成功的。她理財是【小社交】的成功實踐者之一。
附【小社交】系列開篇:《小社交時代開啟:“秘密”們的風口 》
1995年的MSN,1999年的OICQ,2004年的Facebook,再加上其後的Myspace、人人......從90年代末一直到2010年之前,互聯網一直處於大型社交網絡平臺越快速發展時期。
但從近兩年開始,整個互聯網世界以矽谷為起點,刮起了一道"小社交"風潮。私密社交應用PATH用戶數超過2000萬,估值10億美金;Facebook花費10億美元收購照片社交應用Instagram;“閱後即焚”應用Snapchat拒絕了Facebook和Google高達30億美金的收購邀約;知識問答社區Qura估值9億美金......
大型社交網絡平臺越來越傻?
互聯網一直處於一個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隨著網民越來越多,大型社交網絡逐漸處於過載的狀態,最具代表性的Facebook如今有10億用戶,QQ有8億用戶。
大型社交網平臺上,一個人的人際網絡逐漸會變得冗雜,很難區分邊界,逐漸失去真實的群體感。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認為自己屬於各種不同的群體:文學愛好者,程序猿,動漫愛好者,旅行愛好者,父母等等。
但現在的大型社交網絡已經大到讓人感覺“虛無”的狀態,人們上社交網絡是為了維護真實的社交關系,或者尋找自己需要的社交關系,但是龐大的社交網平臺上,上億人產生的信息太過泛濫,無始無終——信息爆炸了。每個人想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信息時,都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亦或是說他們需要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時,信息早已經被信息的汪洋淹沒。
美國實時數據分析平臺Spinnakr市場負責人Rishon吐槽說:
“作為一個市場營銷人員,Facebook 和 Twitter 是我工作的必要成分,而且它們現在的影響力依然很大。但作為一個普通人,我想要的是一個更加人性化的東西。我渴望互聯網原本所提倡的互動和關註。毫無疑問網絡帶給我們巨大的溝通能量,但我們為什麽要把它浪費在刷彼此生活瑣碎的更新上?”
社交網絡的分叉路已經出現。要麽大而不倒,要麽小而美——而對於做社交網絡的創業者們,機會就是小而美。
在我接觸的幾個案例中,已經有很多創業者在小而美的社交網絡領域開始嘗試,他們的做法總結起來就是:把大型社交網絡中冗雜的關系和信息,按自己的設計的標簽抽離出來,然後按這個標簽去設計產品,以滿足相應人群的需求。
而其中的關鍵點,便在於對社交標簽的抽取能力,以及後續對這個標簽化社交需求的滿足能力。
以下是一些我接觸過的案例。
社交標簽化之:場景?
秘密、tataUFO、被窩音樂、知乎......
被窩音樂是去年黑馬大賽決賽的八強選手,當時周鴻祎、閻焱評價被窩音樂時說:“雖然我們老人看不懂,但是90後的需求很奇妙,只要產品被人喜歡就有前途”。
被窩音樂的創始人DK,在創造被窩音樂時,設想的場景是一個人窩在被窩里看文字聽音樂,大家一起UGC文字,選音樂,互相溫暖對方。
同樣的,秘密、知乎也是把社交中的場景抽離出來,專門做成一款社交產品。秘密預設的場景是大家在一個圈子里,不知道誰是誰的情況下說秘密(吐槽),知乎是把專業知識分享的場景抽離出來,用問答的形式呈現。
而起源於北大清華兩所大學的約會應用tataUFO,則是在每晚十點推薦一個約會對象給用戶。
對於場景的設定,可以強烈的刺激用戶的社交行為,以及行動力。非常容易聚集目某方面社交需求強烈的用戶。
社交標簽化之:興趣?
面包旅行、高手、Blued......
高手的創始人袁帥說:“小社交是一種必然,大社交體系是無法滿足大多數用戶細分訴求的。特別是對於目的性極強的90後來說,他們天生更喜歡精準化社交的東西”。袁帥參與了今年黑馬大賽TMT賽,他創造的高手APP是“基於興趣的碎片時間知識分享應用”,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分享各種知識,以及找到同興趣中具備領域知識的達人。
面包旅行更為精準,切入的是“旅遊”這個興趣標簽。面包旅行僅僅運營一年就聚集了超過千萬的旅行愛好者,這里面的潛力也是巨大的,在上面銷售的旅遊產品經常被一搶而空。
當然,還有"同性戀"為興趣的社區Blued,以及積累了百萬級用戶。他們在兩個月前才獲得千萬級別投資,目前估值1億美金。小社交往往會比大社交更容易實現貨幣化,而社交標簽化的“社會職能”模式中,這點更明顯。
社交標簽化之:社會職能?
寶寶樹、極客學院、辣媽幫、CSDN、Segmentfault、愛敗媽媽......
業內人士向i黑馬透露,辣媽幫垂直社區,雖然只有百萬級的用戶,但營收規模已經能達到千萬級。而CSDN、極客學院、Segmentfault等以程序員為主的社區,也已經獲得不錯的現金流。
用簡單的每個用戶價值估算,小社交的商業價值也遠遠高於大社交平臺。新浪微博上市之後,市值約在40億美金左右波動,擁有5億用戶,而簡單的平均下來,每個用戶價值約在8~10美元左右。Twitter擁有7億用戶,市值220億美金左右,每個用戶價值30美元左右。Facebook每個用戶價值150美元。
讓我們來看看小社交應用們。中國同性戀社交Blued用戶百萬,估值一億,每個用戶價值100美元。Facebook花費10億收購Instagram時,Instagram用戶為3000萬,每個用戶價值300美金。
也就是說,無論中國美國,小社交比起大社交,每個用戶的價值至少會高一倍以上。這並不難理解,因為小社交更加精準化,用戶的行動力也更強。
社交標簽化之:XXX?
大社交中有若幹標簽,都可以抽離出來做各種小社交應用,關鍵是看抽取的水準,和實現這個社交標簽的能力。我見過最奇葩的社交應用標簽是“胡子”,上面的用戶都是胡子愛好者,交流各種關於胡子的信息。當然,實踐成功。這個細分社交應用的用戶粘性和貨幣化能力都是極強的......
其實騰訊系社交產品和微博已經告訴我們,大而不倒的巨型社交網絡會走向1.流量入口;2.營銷工具。而對於精準廣告、電商化以及O2O來說,小社交才是最好的工具。
作者:劉惜墨
來源:i黑馬, 轉載請註明出處。
瑞銀集團(UBS)與全球超級富豪情報機構Wealth-X共同發布的2014年《億萬富翁普查》報告顯示,十億美元級超級富豪中,本科就讀於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比任何其他大學都要多。
在這些超級富豪中,有25位本科就讀於賓大,緊隨其後的哈佛為22位,耶魯為20位。
美國的大學占據了前二十名大學中的十六席,並且包攬了前八名。
以下為UBS與Wealth-X列出的前二十名大學和相應的十億美元級超級富豪人數:
1. 賓夕法尼亞大學 -25
2. 哈佛大學 -22
3. 耶魯大學 -20
4. 南加州大學 -16
5. 康乃爾大學 -14
5. 普林斯頓大學 -14
5. 斯坦福大學 -14
8.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12
8. 孟買大學(印度)-12
10.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英國)-11
10. 羅蒙諾索夫莫斯科國立大學(俄羅斯)-11
12. 達特茅斯學院 -10
12. 密歇根大學 -10
12. 得克薩斯大學 -10
15. 杜克大學 -9
15. 紐約大學 -9
17. 布朗大學 -8
17.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8
19. 麻省理工學院 -7
20.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瑞士)-6
在其去年的調查中,Wealth-X把本科生和研究生放在了一起,哈佛以52席奪冠,賓大以28席摘得亞軍。(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隔夜美股三大股指的下跌並無法掩蓋個股的光芒。由於市場擔憂埃博拉病毒或進一步擴大惡化,一家名為Lakeland Industries Inc.(代碼LAKE)的醫藥公司周四放量大漲53%,收於17.72美元,創10年多高位。
470萬股的單日交易量也刷新了歷史新高,過去52周平均交易量僅為166000股。2014年至今Lakeland漲幅為237%,其中美國第一例埃博拉病毒爆發至今,股價就錄得155%的漲幅。
Lakeland公司研制的ChemMax1防護服已經成為醫護人員抗埃的首選。上個月美國國務院的訂單規模就達到160000套。盡管股價大漲,但是公司負責銷售的副總裁Charles Roberson表示公司不會利用媒體來造勢,對抗埃博拉病毒才是首要任務。
華爾街大多數分析師並未發掘到Lakeland,獨具慧眼者是Maxim集團的高級分析師William Bremer。他還成功發現了另外一家有埃博拉概念的公司Alpha Pro Tech Ltd,該公司股價周四同樣大漲28%。
Lakeland和Alpha Pro盡管都提供抗埃服裝,但是兩者的品種還是有所差別。Alpha公司在防護面具上的獨家產品N95具有自帶的過濾通風功能。在2002年SARS爆發之後,兩家公司就一直在防護服上做文章。但是由於沒有大規模病毒的爆發,因此公司的產品銷量不佳,業績和股價也持續低迷。Lakeland股價的歷史最高點出現在2004年4月,當時禽流感在亞洲爆發引發了市場的恐慌。
Lakeland第二季度每股收益為-7美分,營收為246萬美元,和去年同期一致。(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